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21-227.  
    摘要1300)      PDF(pc) (942KB)(1616)    收藏
    为了解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监测结果进行了概括分析。截至2023年底,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省于2020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安徽、江西、湖南省于2023年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6 250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03.45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54个(78.49%)已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97个(21.51%)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开展居民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4 216 643例,阳性47 794例;开展病原学检查184 216例,阳性4例;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7 768例。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村现有存栏牛539 548头,累计开展免疫学检查查病125 440头,阳性124头;病原学检查查病133 508头,未发现阳性。全国累计开展钉螺调查641 339.53 hm2,查出有螺面积184 819.77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51.53 hm2、复现有螺面积642.25 hm2。2023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20 198例,人群病原学扩大治疗598 183例·次,牛病原学扩大治疗283 954头·次;全国累计开展药物灭螺116 347.95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90.89 hm2,环境改造灭螺1 334.62 hm2。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全国所有流行省份均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疫情趋于稳定,血吸虫病病例以晚期病例为主;但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牛复养现象严重。需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做好重点地区钉螺控制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2015—2021年全国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分布特征
    杨帆, 冯婷, 何君逸, 张利娟, 许静, 曹淳力,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437-443.  
    摘要631)      PDF(pc) (1289KB)(641)    收藏
    目的 分析我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为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制定消除阶段钉螺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5—2021年全国钉螺调查基本信息,对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5—2021年,全国每年均有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报告,其中2016、2021年新发和复现钉螺面积均较高,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县(市、区)数也以2016、2021年居多。2015—2021年,全国累计新发钉螺面积4 586.30 hm2,分布于除福建省、云南省外的其他10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其中96.80%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累计复现钉螺面积21 023.90 hm2,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均有分布,其中97.67%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和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湖北省、四川省、江西省、江苏省、云南省和安徽省。2015—2021年,全国15.08%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报告新发钉螺环境,78.75%的新发钉螺面积分布于11个流行县(市、区),其中湖南省澧县累计新发钉螺面积最大(645.00 hm2);47.67%的流行县(市、区)报告复现钉螺环境,43.29%的复现钉螺面积分布于11个流行县(市、区),其中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累计复现钉螺面积最大(1 579.70 hm2)。 结论 2015—2021年,全国每年均有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报告,复现钉螺面积远大于新发钉螺面积,且出现钉螺复现的流行省份数、流行县(市、区)数均高于钉螺新发省份和县(市、区)数。需结合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钉螺控制措施,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海市、浙江省等消除省份需同时关注新发和复现钉螺问题,山丘型流行区需重点关注钉螺复现问题。此外,应加强洪涝灾害后无螺区钉螺监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70年来我国虫媒病毒发现 分布与应对
    夏菡, 袁志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427-436,450.  
    摘要613)      PDF(pc) (1541KB)(6958)    收藏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一类由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传播,既能感染节肢动物、也能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全球已发现虫媒病毒600余种,其中高致病性病毒达65种,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受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虫媒病毒传播流行风险正在增加。本文总结了70年来我国新发和再现虫媒病毒和具有潜在致病风险的新虫媒病毒的发现和分布,并且对未来应对措施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虫媒病毒和虫媒传染病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我国致病性蜱媒病毒流行现状
    马静阁, 刘宁, 刘紫嫣, 刘全, 魏峰, 王泽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4): 325-330,348.  
    摘要584)      PDF(pc) (973KB)(3814)    收藏
    蜱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体外吸血节肢动物,可传播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在内的200余种病原。我国蜱种类多、分布广,其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给流行区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概述了我国常见、新发及具有潜在致病性的蜱媒病毒流行现状,并建议利用反向病原学研究策略开展新发蜱媒病毒公共卫生意义评估及致病性研究,从而为我国新发蜱传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寄生虫抗癌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张莹舒, 丁昕, 戴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91-97.   DOI: 10.16250/j.32.1374.2023074
    摘要504)      PDF(pc) (1009KB)(971)    收藏
    寄生虫病和癌症均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与肿瘤间关系密切,多种寄生虫感染及其来源产物能够抑制癌症发生、发展与转移,显示了较好抗癌症潜能。因此,充分解析寄生虫、癌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为癌症治疗领域研究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为寄生虫来源抗癌症活性分子筛选奠定基础。本文围绕寄生虫的抗癌症效应及其潜在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比较
    宋静, 张宗亚, 沈美芬, 周济华, 李春英, 杨早改, 董毅, 杜春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84-387.  
    摘要498)      PDF(pc) (1203KB)(381)    收藏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与运动方式差异。方法 对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分别进行热固定,随机选取形态舒展较好的两种尾蚴各50条,测量其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对日本血吸虫感染钉螺和中华血吸虫感染拟钉螺压碎镜检,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的运动方式。结果 日本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6 ± 0.01)、(0.05 ± 0.01)、(0.14 ± 0.01) mm和(0.06 ± 0.01) mm,中华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3 ± 0.01)、(0.05 ± 0.01)、(0.13 ± 0.01) mm和(0.06 ± 0.01) mm,两种血吸虫尾蚴体长(t = 14.583,P < 0.05)、尾干长(t = 3.861,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体宽(t = 0.896,P > 0.05)、尾叉长(t = −0.454,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镜下观察发现,两种血吸虫尾蚴运动方式均表现为尾部左右摆动,无明显差异。结论 中华血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相似度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CRISPR/Cas系统在寄生虫基因编辑与核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闫书宁, 杨硕, 杨汉银, 辛怡, 徐斌, 胡薇, 卢艳, 郑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314-320.  
    摘要434)      PDF(pc) (900KB)(1292)    收藏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系统(CRISPR/Cas系统)为具有规律簇状短回文重复序列结构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干扰外源性核酸,保护原核生物免受外部侵害,是一种有效的基因编辑及核酸检测工具。CRISPR/Cas系统在病毒和细菌领域应用广泛,但在寄生虫病领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分类探讨了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全面综述了其在寄生虫基因编辑与核酸检测中的应用,旨在为未来寄生虫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2016—2021年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率meta分析
    李雪诚, 茅范贞, 王依, 刘耀宝, 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2): 116-129.  
    摘要430)      PDF(pc) (2403KB)(649)    收藏
    目的 分析2016—2021年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率,为儿童蛲虫病防控及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公开发表的关于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患病率研究评价工具进行文献偏倚风险评价。提取纳入文献中的调查时间、调查范围、研究对象、样本量和感染例数等数据,采用meta分析进行合并分析。以感染率为自变量,样本量、样本来源、调查范围、调查方式、地理区域、省份作为因变量进行meta回归分析,探讨研究异质性来源。结果 共纳入66篇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范围覆盖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时间为2016—2021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2016—2021年我国儿童蛲虫合并感染率为4.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1%,6.0%)],各年感染率分别为4.1%[95% CI:(2.2%,6.5%)]、4.2%[95% CI:(2.4%,6.6%)]、4.2% [95% CI:(2.2%,6.8%)]、3.2%[95% CI:(1.5%,5.4%)]、2.3%[95% CI:(0.9%,4.3%)]、1.1%[95% CI:(0.4%,2.1%)]。样本量< 5 000例的研究儿童蛲虫合并感染率为4.9%[95% CI:(3.4%,6.8%)],高于样本量≥ 5 000例的研究[2.1%,95% CI:(0.2%,3.6%)];调查对象来源于学校的研究合并感染率为5.2%[95% CI:(2.9%,8.2%)],高于来源于社区的研究[4.2%,95% CI:(2.7%,6.0%)];监测类型为综合监测的研究合并感染率为4.4%[95% CI:(2.8%,6.2%)],低于专项监测研究 [4.8%,95% CI:(2.6%,7.7%)];调查范围为县(区)级的研究合并感染率为5.7%[(95% CI:(3.8%,7.8%)],高于调查范围为地市级[4.8%,95% CI:(2.3%,8.0%)]和省级的研究[1.8%,95% CI:(0.3%,4.7%)]。华南地区儿童蛲虫感染率[11.3%,95% CI:(7.5%,15.7%)]高于华中[5.2%,(95% CI:2.8%,8.2%)]、华东[5.2%,95% CI:(2.8%,8.2%)]与西南地区[2.6%,95% CI:(1.4%,4.1%)]。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理区域和调查省份为研究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结论 目前我国儿童蛲虫感染总体处于中度流行水平,不同地区感染率差异较大,华南地区感染率较高,且感染存在小范围聚集现象。各地应因地制宜开展监测和健康教育等工作,以进一步降低儿童蛲虫感染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1990—2030年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姚丽熙, 林苏, 黄娇凤, 吴银莲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464-475,496.  
    摘要422)      PDF(pc) (3686KB)(453)    收藏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并对2020—2030年疾病负担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方法 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等疾病负担指标,采用估算年度变化百分比 (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of change,APC)描述1990—2019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上述指标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模型预测2020—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发病率从1990年的2 725.9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 397.31/10万[EAPC = -2.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8%,-2.13%)],总患病率从1990年的12 239.53/10万下降至2019年的6 566.12/10万[EAPC = -2.34%,95% CI:(-2.54%,-2.14%)],死亡率从1990年的24.67/10万下降至2019年的8.07/10万[EAPC = -4.92%,95% CI:(-5.37%,-4.47%)],DALY率从1990年的793.3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47.71/10万[EAPC = -5.15%, 95% CI: (-5.64%,-4.66%)],均呈下降趋势。乙型肝炎相关疾病DALYs主要来源于肝癌,2012—2019年肝癌DALYs呈上升趋势[APC = 1.30%,95% CI:(0.16%,2.45%)]。1990—2019年,我国男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高于女性,DALY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以50~69岁组最高。预测结果表明,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发病率为866.79/10万,其中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854.87/10万);2020—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将进一步下降,但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疾病负担可能呈上升趋势。结论 1990—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肝癌疾病负担呈进一步加重趋势,要重点关注肝癌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199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林凯, 张陈欢, 徐震东, 李雪梅, 黄仁湛, 刘雅文, 于海航, 古丽斯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24-34.  
    摘要419)      PDF(pc) (2297KB)(448)    收藏
    目的 分析1992—2021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为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中获取1992—2021年我国、全球及不同社会人口学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地区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年龄标化患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s)率、年龄标化DALYs率及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s)率、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计算各指标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分析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析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模型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结果        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为761.32/10万、年龄标化DALYs率为5.55/10万、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为0.38/10万,均低于全球水平(分别为1 914.30/10万、21.90/10万、3.36/10万)及中SDI地区(1 413.61/10万、12.10/10万、1.93/10万)、低⁃中SDI地区(分别为2 461.03/10万、26.81/10万、4.48/10万)和低SDI地区(分别为5 832.77/10万、94.48/10万、10.65/10万),但高于高SDI地区(分别为59.47/10万、0.49/10万、0.05/10万)和高⁃中SDI地区(分别为123.11/10万、1.20/10万、0.12/10万)。2021年,我国男性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820.79/10万)、DALYs率(5.86/10万)均高于女性人群(分别为697.96/10万、5.23/10万);女性人群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YLDs率(0.66/10万)高于男性(0.12/10万);不同性别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高峰均为30 ~ 34岁组,男性、女性人群血吸虫病DALYs率高峰分别为15 ~ 19岁与20 ~ 24岁。与不同SDI地区人群比较,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下降速度中等[EAPC = -1.51%,95% CI:(-1.65%,-1.38%)],年龄标化DALYs率[EAPC = -3.61%,95% CI:(-3.90%,-3.33%)]与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EAPC = -4.16%,95% CI:(-4.38%,-3.94%)]下降速度均最快。APC模型建模结果显示,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变化具有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随年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随时期递进和出生队列推移均下降。BAPC模型预测显示,2022—2030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年龄标化DALYs率和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均呈下降趋势,2030年分别为722.72/10万[95% CI:(538.74/10万,906.68/10万)]、5.19/10万[95% CI:(3.54/10万,6.84/10万)]和0.30/10万[95% CI:(0.21/10万,0.39/10万)]。结论 1992—2021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亦呈下降趋势。年龄、时期和队列均对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存在影响,需结合流行现状和防控需求精准开展消除血吸虫病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十二五”以来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进展与展望
    尚婧晔, 张宇, 蒲晨, 万佳嘉, 陈琳, 吴子松, 刘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6): 539-544,556.  
    摘要411)      PDF(pc) (1262KB)(743)    收藏
    四川省计划于2023年底全省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持续巩固现有防治成效,必须把握当前血吸虫病疫情态势、充分认识新时期防控形势与面临的挑战、总结已有成功经验与不足、科学制定防治策略与措施。本文回顾总结了“十二五”以来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进展,分析了当前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挑战,并就下一步工作方向与重点提出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人隐孢子虫感染流行及分子检测研究进展 
    刘雨枫, 刘华, 李科荣, 刘榆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105-110.   DOI: 10.16250/j.32.1374.2023159
    摘要405)      PDF(pc) (1017KB)(393)    收藏
    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肠道寄生虫,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人摄入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均有感染风险。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为隐孢子虫感染高危人群,感染后可以引起腹泻、呕吐、营养不良等,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分子检测技术因反应快速、灵敏度高,已广泛应用于隐孢子虫检测。本文对近年来人群隐孢子虫感染流行情况,以及隐孢子虫分子检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相关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薛媛, 杨小迪, 张华平, 张婷婷, 陈伟豪, 常欣悦, 王艳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4): 331-339.  
    摘要395)      PDF(pc) (2448KB)(604)    收藏
    目的 探究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Sj⁃Cys)对急性肝衰竭所致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急性肾损伤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4只雄性C57BL/6J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rSj⁃Cys对照组、脂多糖(LPS)⁃D⁃氨基半乳糖(D⁃GaIN)模型组和LPS/D⁃GaIN+rSj⁃Cys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LPS/D⁃GaIN组和LPS/D⁃GaIN+rSj⁃Cys组小鼠均腹腔注射LPS(10 μg/kg)和D⁃GaIN(700 mg/kg)造模;造模后30 min,LPS/D⁃GaIN+rSj⁃Cys组及rSj⁃Cys对照组小鼠均腹腔注射rSj⁃Cys(1.25 mg/kg),正常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PBS。造模6 h后,处死各组小鼠,收集小鼠血清及肾组织,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炎性因子和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组织焦亡相关蛋白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和rSj⁃Cys对照组小鼠肾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LPS/D⁃GaIN组小鼠肾组织出现肾小管损伤,而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肾小管损伤减轻。4组小鼠血清Cr(F = 46.33,P < 0.001)、BUN(F = 128.60,P < 0.001)、TNF⁃α(F = 102.00,P < 0.001)和IL⁃6水平(F = 202.10,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血清Cr[(85.35 ± 32.05) µmol/L]、BUN [(11.90 ± 2.76) mmol/L]、TNF⁃α [(158.27 ± 15.83) pg/mL]和IL⁃6水平[(56.72 ± 4.37) pg/mL]均低于LPS/D⁃GaIN组(P均< 0.01)。4组小鼠肾组织TNF⁃α(F = 24.16,P < 0.001)和IL⁃10表达水平(F = 15.07,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肾组织TNF⁃α表达水平[(106.50 ± 16.57)%]低于LPS/D⁃GaIN组(P < 0.01),IL⁃10表达水平[(91.83 ± 5.23 )%]高于LPS/D⁃GaIN组(P < 0.01)。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表明,各组小鼠肾脏焦亡相关蛋白NLRP3(F = 24.57、30.72,P均 < 0.001)、IL⁃1β (F =19.24、22.59,P 均< 0.001)和IL⁃18表达水平(F = 16.60、19.30,P均<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NLRP3、IL⁃1β和IL⁃18 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LPS/D⁃GaIN组(P 均< 0.05)。各组小鼠肾脏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NF⁃κB p⁃p65 /NF⁃κB p65(F = 71.88,P < 0.001)、TLR4(F = 45.49,P < 0.001)和p⁃IκB/IκB表达水平(F = 60.87,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肾脏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LPS/D⁃GaIN组(P均< 0.01)。结论 rSj⁃Cys可通过抑制炎症和焦亡下调NF⁃κB通路,从而发挥对急性肝衰竭所致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江三红, 王丽曼, 孙丽, 刘涛, 刘雨薇, 刘小利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486-491.  
    摘要392)      PDF(pc) (919KB)(687)    收藏
    目的 构建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为建设敏感、高效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提供参考。方法 以“血吸虫病”、“监测”、“预警”、“防控措施”等为关键词检索2008—2022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相关文件及法规,召开课题组专题小组讨论,初步构建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分及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改进比例分配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计算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等4项指标对德尔菲法可信度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初步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中,疫情、自然及社会因素、综合防控的归一化权重分别为0.639 8、0.145 6、0.214 6;二级指标中,螺情(0.321 3)、病情(0.318 5)组合权重较高,社会因素组合权重(0.030 4)最低;三级指标中,组合权重较高的指标分别为人群粪检阳性率(0.041 9)、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数(0.041 5)、粪检阳性牛羊数(0.041 1)及散养家畜感染率(0.041 1)。两轮专家咨询中,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均≥ 0.9,两轮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338 ~ 0.441和0.426 ~ 0.565([χ2] = 22.875 ~ 216.524,P均< 0.0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望为我国“低流行率、低感染度”的血吸虫病流行态势下构建敏感、高效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人工智能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
    周艺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51-554.  
    摘要391)      PDF(pc) (4619KB)(338)    收藏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卫生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得到应用,从疾病诊断、预后预测、传播风险预测、病媒和中间宿主智能识别以及疾病防控等方面推进了寄生虫病消除进程,并为卫生健康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等提供了高效工具和方法。本文主要就人工智能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进行评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HIV⁃1感染者分子流行特征
    谢美榕, 林丽颖, 王征桦, 邱月锋, 卢晓丽, 张春阳, 吴守丽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6): 583-589.  
    摘要380)      PDF(pc) (1252KB)(599)    收藏
    目的 了解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HIV⁃1感染者基因亚型及其分布特征,为制定该省艾滋病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且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不包括艾滋病患者)中,以地级市为抽样单位,按福建省9个地级市前3年报告HIV感染者平均病例数的50%随机抽取调查对象。收集调查对象流行病学个案信息,并采集血样。采用巢氏逆转录 PCR法扩增HIV⁃1的pol基因区,对获得序列进行基因型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将序列上传至美国斯坦福大学耐药数据库(HIVDB)(http://hivdb.stanford.edu) 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使用HIVdb Algorithm 9.4算法进行耐药突变分值计算和药物耐药水平分析。结果 共纳入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HIV感染者1 043例,采集血样测序后成功获得936条序列。该936例HIV⁃1感染者血样中检出9种基因亚型,其中CRF07_BC(52.1%)和CRF01_AE(30.4%)为福建省最主要的流行亚型,其余亚型依次为CRF08_BC(4.9%)、CRF55_01B(3.0%)、C亚型(2.5%)、B亚型(2.1%)、CRF85_BC(1.7%)、CRF59_01B(0.3%)、CRF65_CPX(0.1%),另有26例样本未明确亚型。936例感染者中,检出 43例耐药,治疗前耐药率为4.6%;各亚型耐药率由高至低依次为CRF55_01B、CRF08_BC、B、C、CRF01_AE、CRF07_BC及其他,各亚型耐药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002,P < 0.05)。结论 2020年福建省HIV⁃1流行基因亚型呈多样性分布,新的重组和耐药毒株不断产生并在不同人群和地区传播流行。建议继续加强HIV⁃1流行毒株亚型监测,及时掌握新型重组毒株及耐药株流行和传播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棘球蚴病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陈青, 刘川川, 李彩霞, 张博恩, 樊海宁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4): 398-406,412.  
    摘要375)      PDF(pc) (998KB)(876)    收藏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感染导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阿苯哒唑作为棘球蚴病的首选治疗药物,临床治疗中通常需大剂量服用,且不良反应明显,因此新型抗棘球蚴药物开发显得尤为必要。近年来,中药治疗棘球蚴病研究取得新进展。本文就中药治疗棘球蚴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抗棘球蚴病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2020年湖南省居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与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
    周雨, 汤凌, 童懿昕, 黄君慧, 王嘉敏, 张玥, 蒋鸿琳, 徐宁, 公衍峰, 尹江帆, 姜庆五, 周杰, 周艺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444-450.  
    摘要374)      PDF(pc) (2702KB)(541)    收藏
    目的 分析2020年湖南省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为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包括调查村常住人口数、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数、血清学检查受检人数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人数。以村为单位分析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评估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间的相关性。结果 2020年,湖南省1 15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为0 ~ 2.72%,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0 ~ 20.2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全局Moran’s I = 0.416,P < 0.01)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全局Moran’s I = 0.711,P < 0.01)均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存在98个高⁃高聚集村、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存在134个高⁃高聚集村、36个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均存在高⁃高聚集。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居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与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s = 0.235,P < 0.05)。结论 2020年湖南省居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与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存在空间聚集性,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周边地区,应在现场防治工作中对聚集区域重点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肺孢子菌发育过程及繁殖方式研究进展
    薛婷, 杜伟勤, 王晶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522-528.  
    摘要373)      PDF(pc) (1242KB)(969)    收藏
    肺孢子菌是一种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肺内的机会致病性真菌,在免疫机能低下人群中可引起肺孢子菌肺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随着高通量测序和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肺孢子菌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全基因组学测序结果的系统比较分析结果提示,肺孢子菌为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真菌,需从宿主获取营养,且有性生殖是其存活、增殖及传播必须经历的过程,无性生殖有助于肺孢子菌存活,这为肺孢子菌在宿主肺内完成整个发育过程及其在宿主间传播提供了新见解。本文就肺孢子菌繁殖方式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从而为肺孢子菌肺炎防治,尤其是预防该病在医院内传播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蠕虫感染调控宿主1/2类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穆倩倩, 周必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534-538.  
    摘要373)      PDF(pc) (1049KB)(794)    收藏
    蠕虫感染遍布全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以及畜牧业发展。阐明蠕虫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是有效控制并最终根除相关疾病的关键。蠕虫感染宿主后首先启动固有免疫应答,进而介导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感染早期以1类免疫应答为主,主要发挥抗感染作用;后期则以2类免疫应答为主,与蠕虫免疫逃避、加重组织损伤相关。本文就蠕虫感染宿主后参与调控1/2类免疫应答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2011—2022年我国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赵宇辉, 裴凤婷, 杨乃甫, 孙华跃, 高子辉, 田庆梅, 卢秀珍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513-516.  
    摘要370)      PDF(pc) (884KB)(554)    收藏
    目的 探讨我国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11—2022年我国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治疗、复发情况、发生地、发病时间、发病眼、发病部位、线虫数量、线虫性别及感染源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5篇文献,报道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101例,男女性均有患病,其中男性57例(占56.44%)、女性44例(占43.56%);年龄3个月~ 85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异物感(56例·次,占22.49%)、眼痒(38例·次,占15.26%)、异常分泌物或分泌物增多(36例·次,占14.46%)、流泪(28例·次,占11.24%)和眼红(28例·次,占11.24%)等;临床体征以结膜充血(50例·次,占41.67%)最常见。患者主要(99/101,占98.02%)以眼科镊将虫体取出,再予以氧氟沙星、普拉洛芬等抗炎药进行治疗。在92例明确提及复发情况的病例中,90例(90/92,占97.83%)无复发、2例(2/92,占2.17%)出现复发。发病地区主要集中于湖北省、山东省、四川省、河北省和河南省(53例,占51.96%)等大陆性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发病月份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均为27例,各占42.19%)。病例中35例(35/62,占56.45%)明确患者与犬接触。结论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主要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大陆性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各年龄段、各性别人群均有患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较复杂。预防结膜吸吮线虫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减少与流行区犬的接触,同时还需在户外活动时加强个人防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人工智能辅助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的建立与应用#br#
    朱辉银, 李昱婷, 祝黛芊, 王雅茜, 张锦鸿, 陈绍轩, 马潇远, 王惠迪, 李洪军, 李健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43-648.  
    摘要367)      PDF(pc) (5473KB)(188)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评价其检测效率及精准度,为防控寄生虫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蠕形住肠线虫、钩虫、毛首鞭形线虫、华支睾吸虫、带绦虫、似蚓蛔线虫、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等9种寄生虫虫卵玻片标本共1 003张,通过自动扫描显微镜将寄生虫虫卵玻片转化为数字图像,分类、整理并建立数据集。基于百度Easy DL“物体检测”平台,通过上传、标记、训练、评估优化等环节,建立基于AI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随机抽取70%的数据用于模型训练,计算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以评价模型识别效果。将模型部署于电脑端及智能手机端,供用户使用。结果 成功建立了AI辅助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采用公有云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部署时,模型识别寄生虫虫卵的平均精度、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3.42%、92.55%和89.32%;采用离线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部署时,模型识别寄生虫虫卵的平均精度、精确率、召回率分别为92.97%、94.78%、87.63%。该检测平台对带绦虫和华支睾吸虫虫卵的识别精确率分别为97.00%和96.23%。结论 成功建立了基于AI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其识别寄生虫虫卵精确率高、使用灵活,有望为寄生虫病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山市社区居民和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效果
    霍舒婷, 郑迎燕, 邓少娜, 黄国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517-521.  
    摘要366)      PDF(pc) (892KB)(417)    收藏
    目的 评价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山市社区居民和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效果,为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1年,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两个社区居民和两所小学在校生作为调查人群,实施IKAP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小学生和居民华支睾吸虫病基本知识和信念知晓率、自评华支睾吸虫感染风险和饮食行为变化。结果 调查的社区居民中,男性146、女性151人;小学生中,男性158、女性153人,社区居民和小学生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6,P > 0.05)。干预6个月后,小学生和社区居民掌握华支睾吸虫病基本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提高44.71%和43.28%,干预前后小学生和社区居民各项华支睾吸虫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53 ~ 284.44,P均< 0.05);且小学生和社区居民认为具有非常高和高感染风险的人数比例分别从干预前的9.35%和6.71%升高至干预后的22.15%和37.75%,但仅社区居民信念态度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2.18,P < 0.05)。干预后,小学生和社区居民砧板、刀具生熟分开的行为比例均有所上升([χ2] = 16.04 ~ 62.65,P均< 0.05),小学生吃淡水鱼生([χ2] = 32.85,P < 0.05)、鱼片粥([χ2] = 7.02,P < 0.05)和鱼片涮火锅频率均下降([χ2] = 4.88,P < 0.05),而社区居民仅吃淡水鱼生行为比例较干预前显著下降([χ2] = 11.77,P < 0.05)。结论 IKAP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中山市社区居民和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改善华支睾吸虫感染饮食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多房棘球蚴对巨噬细胞糖代谢表型转变及极化类型影响的初步研究
    沈银红, 张涛, 杨紫晗, 张耀刚, 黄登亮, 侯静, 田美媛, 马艳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6): 590-603,613.  
    摘要364)      PDF(pc) (3883KB)(1466)    收藏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蚴对巨噬细胞糖代谢表型转变、极化类型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为多房棘球蚴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分离6~8周龄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用小鼠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诱导成骨髓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M0(对照组);以BMDM⁃M0经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4诱导24 h后的M2型巨噬细胞作为IL⁃4诱导组,以BMDM⁃M0与2.4 ng/mL多房棘球蚴囊液(cystic fluid,CF,)共培养的细胞作为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以BMDM⁃M0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protoscolex,PSC)按500∶1共培养的细胞作为BMDM与PSC共培养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与多房棘球蚴CF、PSC共培养后的巨噬细胞极化类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标志物、炎症因子、糖代谢相关酶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细胞能量代谢分析各组细胞葡萄糖代谢表型。结果 4组细胞精氨酸合酶1(arginase⁃1,Arg1)(F = 1 457.00,P < 0.000 1)、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2(macrophages⁃derived C⁃C motif chemokine 22,Ccl22)(F = 22 203.00,P < 0.000 1)、抵抗素样α(resistin⁃like α,Retnla)(F = 151.90,P < 0.000 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F = 107.80,P < 0.001)、己糖激酶(hexokinase,HK)(F = 9 389,P < 0.000 1)、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F = 641.40,P < 0.000 1)、磷酸果糖激酶1(phosphofructokinase1,PFK1)(F = 43.97,P < 0.01)、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F = 432.50,P < 0.000 1)、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s,PDK1)(F = 737.30,P < 0.000 1)、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F = 3 632.00,P < 0.000 1)、葡萄糖转运体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F = 532.40,P < 0.000 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F = 460.00,P < 0.000 1)、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CS)(F = 5 642.00,P < 0.01)、糖原合成酶1(glycogen synthase 1,GYS1)(F = 273.30,P < 0.000 1)、IL⁃6(F = 1 823,P < 0.000 1)、IL⁃10(F = 291.70,P < 0.000 1)、IL⁃1β(F = 986.60,P < 0.000 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F = 334.80,P < 0.000 1)、转化生子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F = 163.30,P < 0.001)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22.87% ± 1.48%)高于M1型巨噬细胞(1.70% ± 0.17%)(t = 24.61,P < 0.001),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20.07% ± 0.64%)高于M1型巨噬细胞比例(1.93% ± 0.25%)(t = 45.73,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Ccl22、Retnla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 0.01),而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 > 0.05),糖酵解关键酶HK、PK、PFK mRNA表达水平升高(P均 < 0.01),炎症因子IL⁃10、IL⁃1β、TNF⁃α、TGF⁃β mRNA表达水平升高(P均 < 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HK、PK、PFK蛋白表达水平,GLUT1、GAPDH、IL⁃6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 0.05);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H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0.05);IL⁃4诱导组HK、PK、PFK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 0.01),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 < 0.05),TGF⁃β mRNA表达水平升高(P < 0.01)。糖酵解压力测试显示,对照组、IL⁃4诱导组、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细胞外酸化率(extra cellular acidification rate,EC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24.4,P < 0.05);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ECAR增高,IL⁃4诱导组ECAR降低(P均 < 0.05)。结论 多房棘球蚴CF/PSC处理使BMDM主要向M2型极化,糖代谢向高能量、高糖酵解代谢表型转变,并影响其炎症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高质量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许静, 王强, 杨坤, 闻礼永, 汪天平, 林丹丹, 刘建兵, 周杰, 刘阳, 董毅, 曹淳力,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1-6.  
    摘要353)      PDF(pc) (1403KB)(658)    收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2030年我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达到消除标准的目标。2023年6月16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对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明确部署。本文就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机遇进行了剖析,并就面临的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推动全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检测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初步应用
    陈剑峰, 王志奇, 黄文明, 王进, 陈莉娟, 孙运乐, 赵兰梅, 赵扬, 钱印, 段峻伟, 张强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458-463.  
    摘要349)      PDF(pc) (1168KB)(392)    收藏
    目的 评价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AA)用于淡水鱼肉样本中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效果,为后续该方法标准化及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年6—9月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兴化市、泰兴市华支睾吸虫感染阳性人群所在行政村河道内采集野生淡水鱼样本。取6份不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肉组织(每份5 g),分别加入0、1、2、4、8、16个华支睾吸虫嚢蚴,提取鱼肉组织基因组DNA后采用荧光RAA法进行检测,评价该方法检测灵敏度;分别以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台湾棘带吸虫嚢蚴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荧光RAA法检测,评价其交叉反应;分别采用荧光RAA法和压片法检测现场采集的淡水鱼样本,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效果。结果 含1、2、4、8、16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肉组织样本均出现阳性扩增,荧光RAA法可在20 min内对5 g鱼肉组织中含1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样本实现阳性扩增;以东方次睾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台湾棘带吸虫嚢蚴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A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采集的1 735条淡水鱼分别采用荧光RAA法和压片法进行检测,两种方法华支睾吸虫检出率分别为5.36%(93/1 735)和2.88%(50/1 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78.150,P < 0.001)。经压片法([χ2] = 11.20,P < 0.05)和荧光RAA法([χ2] = 20.26,P < 0.001)检测,发现不同鱼种华支睾吸虫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麦穗鱼华支睾吸虫检出率高于其他鱼种(P 均< 0.05)。结论 荧光RAA法检测淡水鱼肉样本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灵敏度较高,与东方次睾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台湾棘带吸虫无交叉反应,检测现场采集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准确性高于压片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寄生虫来源非编码RNAs及其跨物种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戴悦, 杨庆利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529-533.  
    摘要346)      PDF(pc) (1075KB)(549)    收藏
    寄生虫来源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不仅在寄生虫自身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其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还可通过细胞外囊泡介导并与宿主相应miRNAs/mRNAs构成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网络,参与感染和致病过程。本文就目前寄生虫来源ncRNAs鉴别情况,及其通过ceRNA调控网络跨物种影响宿主基因表达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抗菌肽LL⁃37抗寄生虫活性的研究进展
    楼俊超, 何小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98-104.   DOI: 10.16250/j.32.1374.2023157
    摘要338)      PDF(pc) (1072KB)(430)    收藏
    由原虫、蠕虫感染导致的寄生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儿童和成人生命健康均造成威胁。抗寄生虫药的长期使用导致寄生虫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出现耐药性。研究表明抗菌肽可抑制寄生虫生长发育,具有潜在抗寄生虫价值,其中LL⁃37作为组织蛋白酶抑制素(cathelicidin)家族中唯一的人源抗菌肽被广泛研究。本文综述了LL⁃37抗寄生虫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作为抗寄生虫药物的候选资源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山丘型地区无人机喷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效果评价
    何君逸, 张云, 鲍子平, 郭苏影, 曹淳力, 杜春红, 茶建伟, 孙佳昱, 董毅,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451-457,507.  
    摘要337)      PDF(pc) (1268KB)(573)    收藏
    目的 探索建立山丘型地区复杂钉螺孳生环境中运用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的方法,并评价其灭螺效果。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及查阅文献制定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效果评价方案。2022年8月,选取云南省巍山县大仓镇大凤集自然村以北的山坡田为预试验现场,将预试验现场(12 000 m2)分为4组,每组面积不少于3 000 m2。A组试验区域不清障,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B组试验区域先进行清障,然后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C组试验区域不清障,采用背负式喷撒(粉)机喷撒灭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D组试验区域先清障,然后采用背负式喷撒(粉)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将4组试验区域再分别按面积均分为6个地块,并依次编号为1、2、3、4、5、6区,其中1区用于开展基线调查,2~6区用于灭螺后1、3、5、7、14 d钉螺调查。分别于施药前及施药后1、3、5、7 d和14 d开展钉螺调查,计算各组钉螺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活螺密度以及灭螺成本。结果 施药后14 d,A、B、C、D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69.49%、69.09%、53.57%和83.48%,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8.58%、68.17%、52.19%、82.99%,活螺密度分别较施药前下降了58.40%、63.94%、68.91%和83.25%。A、B组平均药物中位浓度分别为37.08 g/m2和35.42 g/m2,C、D组平均药物中位浓度分别为42.50 g/m2和56.25 g/m2;A、B组灭螺1 m2的总成本分别为0.93、1.50元;C、D组灭螺1 m2的总成本分别为0.46、1.03元。结论 在环境未清障情况下,山丘型地区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效果优于人工施药;在环境清障情况下,无人机施药和人工施药灭螺效果相当;无论是否清障,无人机施药灭螺成本均略高于人工施药。在难以开展人工清障灭螺的山丘型地区复杂环境,可尝试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以提高灭螺效果和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研究进展
    李琳, 蔡玉春, 俞铖航, 陈木新, 田利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4): 413-420,426.  
    摘要337)      PDF(pc) (1033KB)(881)    收藏
    芽囊原虫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常见单细胞原虫,感染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基于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 subunit of the ribosomal RNA gene, SSU rRNA)基因序列差异,人芽囊原虫分为28种亚型(ST1~ST17、ST21、ST23~ST32)。人芽囊原虫感染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就近20年来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今后我国人芽囊原虫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弓形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吴燕, 张欣, 李瑾, 谢金晶, 王龙江, 孙慧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42-547.  
    摘要335)      PDF(pc) (953KB)(232)    收藏
    刚地弓形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弓形虫病。弓形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畜牧业生产。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系统(CRISPR/Cas系统)是有效的基因编辑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弓形虫基因敲除。本文综述了CRISPR/Cas9技术在弓形虫病单基因和双基因缺失株疫苗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弓形虫病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综合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刘婧姝, 周正斌, 张晓溪, 黄璐璐, 罗卓韦, 陈胜林, 张仪,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6): 545-556.  
    摘要334)      PDF(pc) (1162KB)(494)    收藏
    目的 基于全健康理念构建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综合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从全健康的整体视角探索遏制该病疫情回升的切入点,以促进其控制与消除。方法 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结合课题组讨论、现场调查等初步构建指标体系。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川、陕西、甘肃7个MT⁃ZVL流行省(直辖市)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择33名专家开展两轮专家咨询,对指标进行筛选,并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专家权威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归一化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法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0%(33/3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和0.88,指标合理性、重要性、可操作性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92、0.437、0.258和0.364、0.335、0.263([P] 均< 0.05)。经过筛选,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外部环境”、“内部支持”、“综合治理” 3个一级指标归一化权重分别为16.98%、38.73%、44.29%;“外部环境”的二级指标中,“自然环境”权重最高(66.67%);“内部支持”的二级指标中,“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科学研究”权重最低(8.26%),其他指标权重在12.42%~13.38%;“综合治理”的二级指标中,各指标权重均为16.67%。结论 构建了基于全健康理念的MT⁃ZVL综合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兼顾传统MT⁃ZVL防治效果评估的同时,综合考虑了顶层设计、组织管理和防治措施落实的重要性,纳入了多部门协作相关指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推动实施性研究和全健康 应对全球四大健康挑战: 2024—2029年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署战略规划解读
    方菁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13-16,24.   DOI: 10.1625/j.32.1374.2023146
    摘要331)      PDF(pc) (1096KB)(336)    收藏
    热带病,特别是被忽视的热带病和贫困所致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世界上最贫困和最边缘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署(Special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ropical Diseases,TDR)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联合建立的一个推动、支持、指导和协调全球热带病防控的重要机构。2023年7月,TDR正式发布其2024—2029年战略规划,为未来6年全球热带病防控工作明确了方向和工作重点。该战略规划在坚持原有工作重点,即继续支持中、低收入国家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开展热带病防控研究和培养其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① 将热带病防治纳入应对全球主要健康挑战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健康目标的大框架内,以便以协同和整合的方式在防控热带病的同时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健康目标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做出贡献;② 以支持实施性研究为主,鼓励实践者和社会创新者参与研究,以寻找可用于解决当地实际健康问题的对策;③ 推动和鼓励采用全健康理念以及多学科、跨部门合作;④ 将工作重点逐渐从防控疾病为主转移到关注最贫困、最边缘人群的健康需求。这些新的发展方向值得国内致力于热带病研究与防控实践的人员和机构关注,以便对未来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2020—2022年湖北省钉螺扩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陈艳艳, 肖瑛, 魏凤华, 杨军晶, 代凌峰, 钟晨晖, 刘建兵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4): 349-357.  
    摘要330)      PDF(pc) (2526KB)(568)    收藏
    目的 分析湖北省钉螺扩散空间分布规律,为全省精准控制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2022年湖北省新发和复现钉螺资料,构建钉螺扩散空间数据库。分别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钉螺扩散空间聚集性;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探索钉螺扩散热点区域;采用近邻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钉螺扩散环境与主要水系长江之间距离的关系。结果 2020—2022年,湖北省钉螺扩散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及江汉平原,累计扩散面积4 320.63 hm2,其中新发钉螺面积1 230.77 hm2、复现钉螺面积3 089.87 hm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20年和2021年湖北省钉螺扩散面积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呈空间聚集模式(Moran’s I = 0.003 593、0.060 973,P均< 0.05)。2020年,湖北省扩散钉螺平均密度呈空间聚集现象(Moran’s I = 0.512 856,P < 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20—2022年湖北省扩散钉螺面积呈高值(high⁃high,H⁃H)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武穴市、洪湖市和黄州区等10个县(市、区)的50处环境;扩散钉螺平均密度呈H⁃H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江陵县、洪湖市、阳新县和公安县等4个县(市)的219处钉螺环境。核密度分析发现,2020—2022年湖北省钉螺扩散面积存在高、次高和中密度等3类热点区,分别分布在荆州区、武穴市、洪湖市和黄州区。扩散钉螺平均密度存在高、中密度等2类热点区,分别分布在江陵县、洪湖市和阳新县。湖北省钉螺扩散面积与环境距长江距离呈负相关(r = – 0.108 9,P < 0.05)。结论 湖北省钉螺扩散具有空间聚集性,需对聚集区域尤其是垸内环境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力度,防止发生血吸虫病疫情反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基于粪便DNA的四川省色达县野生食肉动物棘球绦虫感染调查
    杨柳, 杨毅, 喻文杰, 王谦, 钟波, 花开琼, 刘阳, 黄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492-496.  
    摘要329)      PDF(pc) (945KB)(488)    收藏
    目的 了解四川省色达县野生食肉动物棘球绦虫感染率,为当地开展棘球蚴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1年5月在四川省色达县采集野生食肉动物粪便样本,采用PCR法鉴定粪便样本的来源宿主及棘球绦虫感染情况。分别计算不同宿主多房、细粒、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对其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共采集野生食肉动物粪便样本583份,其中犬科动物粪便样本528份,宿主来源为狐狸、狼、野犬的粪便样本分别为147、154、227份;猫科动物粪便样本11份,宿主来源均为猞猁。野生犬科动物粪便样本多房、细粒、石渠棘球绦虫总感染率分别为5.68%(30/528)、0.19%(1/528)、14.20%(75/528)。狐狸粪便样本未检出细粒棘球绦虫感染,多房、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分别为0.68%(1/147)、47.62%(70/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8.41,P < 0.001);狼粪便样本未检出细粒、石渠棘球绦虫感染,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0.39%(16/154);野犬粪便样本多房、细粒、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分别为5.73%(13/227)、0.44%(1/227)、2.20%(5/227),不同虫种棘球绦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13,P < 0.01)。狼粪便样本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率显著高于野犬、狐狸([χ2] = 13.23,P < 0.01)。狐狸粪便样本的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显著高于野犬、狼([χ2] = 187.01,P < 0.001)。11份猞猁粪便样本中,未见棘球绦虫感染。结论 四川省色达县野生犬科动物棘球绦虫感染率较高,狼、野犬、狐狸均参与色达县多房棘球绦虫生活史的野外循环,其中狼、野犬或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全健康视角下人兽共患病防治现状及面临挑战
    李慈怀, 陈凤, 吕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98-103.  
    摘要326)      PDF(pc) (1059KB)(1208)    收藏
    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需通过多地区、多学科、多部门合作以提升防治效果。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深度协作,致力于实现人类、动物以及环境的共同健康。本文回顾了全健康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棘球蚴病、狂犬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血吸虫病防控中的成功实践,并探讨了该理念应用于人兽共患病防控所面临的挑战,旨在从人⁃动物⁃环境层面为人兽共患病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我国输入性疟疾防控的影响
    刘颖, 王丹, 贺志权, 张滔, 燕慧, 林文, 张轩, 陆申宁, 刘玉婷, 王多全, 黎军, 阮卫, 李石柱, 张红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4): 383-388.  
    摘要324)      PDF(pc) (1020KB)(504)    收藏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对我国输入性疟疾疫情及疟疾防控工作的影响,为消除疟疾后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比较COVID⁃19疫情前(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22日)、后(2020年1月23日—2021年12月31日)上述5省疟疾病例数、感染虫种、感染来源地、回国后诊疗和处置情况。结果 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5个省份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 054例,COVID⁃19疫情前、后分别报告1 722例和332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所有病例均在确诊后1 d内报告。COVID⁃19疫情后,5个省份平均每年报告疟疾病例数(171例)较疫情前(826例)下降79.30%;自2020年2月起,5个省份每月报告疟疾病例数明显减少。COVID⁃19疫情前后5个省份疟疾病例感染虫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6.70,P < 0.05);COVID⁃19疫情前以恶性疟病例为主(72.30%);COVID⁃19疫情后,恶性疟病例占比下降至37.65%,卵形疟病例占比上升至最高(44.28%)。COVID⁃19疫情前后,5个省份疟疾病例感染来源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83,P < 0.05);与COVID⁃19疫情前相比,疫情后来自西非的病例占比降低(44.13% vs. 37.95%;[χ2] = 4.34,P = 0.037),来自东非的病例占比升高(9.58% vs.15.36%;[χ2] = 9.88,P = 0.02)。COVID⁃19疫情后病例3 d内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96.69%)低于疫情前(98.32%)([χ2] = 3.87,P < 0.05),7 d内疫点调查处置完成率(100.00%)高于疫情前(98.43%)([χ2] = 3.95,P < 0.05)。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我国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输入性疟疾疫情大幅下降,3 d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下降。提示需增强监测系统敏感性,以防范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改变后输入性疟疾病例激增带来的继发传播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抑郁和焦虑及心理干预效果的 meta分析
    王媺媞, 金贵香, 程影, 郑金鑫, 田利光, 张顺先, 洪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4): 340-348.  
    摘要322)      PDF(pc) (1627KB)(429)    收藏
    目的 了解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抑郁和焦虑患病率以及使用心理干预治疗的效果,为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检索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焦虑、抑郁,以及心理干预治疗的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提取共病率、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等数据,采用meta分析对中国血吸虫病患者抑郁、焦虑共病率进行分析,并评价心理干预方法治疗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结果 共检索到231篇文献,最终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4篇文献,包括2篇英文文献、12篇中文文献。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血吸虫病患者抑郁共病率为 61%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48%,72%)],焦虑共病率为64% [95% CI:(42%,81%)]。经心理干预治疗后,血吸虫病患者SDS量表评分 [1.45,95% CI:(1.30,1.60)]、SAS量表评分[2.21,95% CI:(2.05,2.38)]均较治疗前降低,病例组SDS量表评分[−0.47,95% CI (−0.69,−0.25)]、SAS量表评分[−1.30,95% CI:(−1.52, −1.09)]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焦虑及抑郁情绪问题较普遍,临床常用心理干预方法有助于改善血吸虫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安徽省猪芽囊原虫分子检测和亚型分布
    高思潮, 王继谱, 吴星华, 罗昕雨, 李乔乔, 陈东钱, 刘欣超, 李文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508-512.  
    摘要322)      PDF(pc) (1082KB)(522)    收藏
    目的 了解安徽省猪群芽囊原虫感染率和基因亚型分布。方法 2015年10—12月,从安徽省亳州市、安庆市、滁州市、合肥市、阜阳市和六安市规模化猪场采集500份猪粪便样本,采用基于芽囊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的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获得的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通过PubMLST在线数据库对芽囊原虫亚型进行鉴定,并用Mega软件以邻接法构建进化树进一步验证芽囊原虫亚型。结果 安徽省猪群芽囊原虫感染率为43.2%(216/500),本次调查猪场均检测到芽囊原虫阳性样本。不同地区猪场芽囊原虫感染率(17.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26.084,P < 0.01),保育猪(39.6%)、断奶仔猪(19.1%)和育肥猪(62.3%)芽囊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4.951,P < 0.01)。在线序列征询及进化树分析均显示安徽省猪群存在ST1、ST3和ST5亚型,其中ST5为本次调查的优势亚型。结论 安徽省猪群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存在ST1、ST3和ST5 3种人兽共患亚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1990—2044年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周梅, 姚丽熙, 吴银莲, 林苏, 黄娇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476-485.  
    摘要320)      PDF(pc) (1744KB)(456)    收藏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变化,并预测2020—2044年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制定丙型肝炎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筛选出1990—2019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疾病负担,分析急性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C,AHC)、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s,CLD)、丙型肝炎相关肝癌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率的变化趋势,计算各指标的估算年度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此外,采用贝叶斯模型预测2020—2044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1990—2019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DALY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EAPC = -2.64%、 -2.24%、-3.81%、-3.90%),但2015—2019年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小幅回升。2019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患病率为1 254.1/10万,较1990年(2 152.7/10万例)下降了41.7%;总发病率为55.0/10万,较1990年(87.9/10万)下降了37.4%,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AHC,其次为CLD和肝癌;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死亡率为4.0/10万、DALY率为100.8/10万,其中CLD对死亡率和DALY率贡献最大。2019年,我国男性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为5.5/10万和142.4/10万,均远高于女性(2.8/10万和60.3/10万);各年龄组中,70~岁组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患病率(1 604.9/10万)、死亡率(30.2/10万)及DALY率(437.1/10万)均最高,0~9岁组(167.3/10万)发病率最高。贝叶斯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20—2044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发病率将呈上升趋势、DALY率将呈下降趋势。结论 虽然1990—2019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疾病负担仍较重,且未来25年发病率仍可能轻度上升,需重点关注婴幼儿丙型肝炎筛查诊治及成人患者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