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徐志敏, 杨帆, 何君逸, 党辉, 李银龙,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329-.  
    摘要1690)      PDF(pc) (1069KB)(1720)    收藏
    本文通报了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571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25.06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39个(75.17%)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0个(22.17%)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2个(2.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1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9 037例。2021年,全国共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405 056人,阳性72 937人;开展粪检查病220 629人,阳性3人。全国共有19 2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026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42%,新查出12个有螺村;累计查螺686 574.46 hm2,查出有螺面积191 159.91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 063.08 hm2,复现钉螺面积5 113.87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525 878头,累计血检查病115 437头,阳性231头;开展粪检查病128 719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927例,扩大化疗729 113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56 913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7 372.74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40.5 hm2,环境改造灭螺1 244.25 hm2。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中,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但达标进程减缓、钉螺面积略有反弹;需加强钉螺扩散与控制研究,强化血吸虫病监测预警,防止疫情反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山东省首次发现福寿螺入侵
    王龙江, 许艳, 孙慧, 张本光, 孔祥礼, 韩海涛, 李瑾, 李曰进, 杨丽敏, 郭云海, 王用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407-.  
    摘要1392)      PDF(pc) (1136KB)(251)    收藏
    目的 对山东省境内首次发现的入侵生物福寿螺进行物种鉴定。方法 2021年10月,在山东省济宁市野外采集福寿螺样本进行形态学鉴定;随机选取部分福寿螺样本,取螺腹足部肌肉组织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多重PCR扩增并测序,利用MegAlign 7.1.0软件对测序后的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肺检法检测福寿螺中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结果 共采集福寿螺活体样本104只,经形态学鉴定均为福寿螺属物种;随机挑选12只成螺样本,经多重PCR和测序鉴定11只为小管福寿螺、1只为斑点福寿螺。104只福寿螺均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结论 山东省境内首次发现福寿螺入侵,且存在小管福寿螺和斑点福寿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17-224,250.  
    摘要1074)      PDF(pc) (939KB)(1130)    收藏
    本文通报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概况,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434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42.44万人;452个流行县(市、区)中,343个(75.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6个(23.4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0.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2年,全国累计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317 356人,阳性62 228人;开展粪检查病208 646人,阳性1人,另有2例尿液镜检阳性者,3例均为非洲输入血吸虫病病例。2022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8 565例。全国共有18 8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6 917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62%,新查出有螺村8个;累计查螺655 703.01 hm2,查出有螺面积183 888.6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10.58 hm2、复现钉螺面积844.35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477 200头,累计血检查病113 946头,阳性204头;粪检查病131 71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2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726例,扩大化疗714 465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34 737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9 134.07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825.27 hm2,环境改造灭螺1 163.96 hm2。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持续向低,3例确诊病例均为非洲输入外籍血吸虫病患者,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需继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防止疫情反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浸杀法冬季对土表及土层下钉螺杀灭效果
    汪为春, 詹惕, 范泽涵, 项可霞, 朱应富, 段永梅, 操治国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396-.  
    摘要1005)      PDF(pc) (1017KB)(218)    收藏
    目的 评价在冬季使用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ES)浸杀法对土表以及不同土层深度钉螺的杀灭效果。方法 在冬季室外低温环境下,将钉螺放置在土层表面以及土层下2、5 cm和10 cm,使用2 mg/L和1 mg/L 50% WPNES药液分别浸泡1、3、7 d,以脱氯自来水作为对照,观察土表及土层内钉螺死亡情况。结果 在冬季采用2 mg/L和1 mg/L 50% WPNES浸杀法施药,施药3 d后土表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8.0%和76.0%,7 d后钉螺死亡率均为100.0%。在冬季采用2 mg/L和1 mg/L 50% WPNES浸杀法施药7 d后,土层下2 cm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达95.5%和85.6%,土层下5 cm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6.0%和6.4%。2 mg/L和1 mg/L 50% WPNES施药7 d后,土层下10 cm钉螺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冬季采用2 mg/L 50% WPNES浸杀7 d,对土表以及土层下5 cm以内的钉螺具有较好杀灭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血吸虫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朱永辉, 蔡雨, 江远东, 邓维成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432-.  
    摘要833)      PDF(pc) (999KB)(114)    收藏
    血吸虫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因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血流动力学特征与特发性、遗传性、HIV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类似而被归为WHO 定义的第I类肺动脉高压,通常是肝脾型血吸虫病的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以血管壁改变、重构、血管收缩为特征,病变主要位于肺血管的毛细血管前段,可导致肺血管阻力显著和持续增加、右心室衰竭乃至死亡。尽管虫卵沉积到肺部和随后的炎症级联反应是血吸虫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关键因素,但其确切发病机制、病程和治疗仍有很大不确定性。本文主要探讨血吸虫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机制,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剖析新版WHO指南内容与特点 加速推进中国消除血吸虫病步伐
    郭照宇, 冯家鑫, 张利娟, 周艺彪, 周杰, 杨坤, 刘阳, 林丹丹, 刘建兵, 董毅, 汪天平, 闻礼永, 季旻君, 吴忠道, 姜庆五, 梁松, 郭家钢, 曹淳力, 许静,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217-.  
    摘要726)      PDF(pc) (6857KB)(276)    收藏
    2022年2月,WHO基于循证医学框架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以下简称WHO新指南),以指导血吸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控制和消除这一公共卫生问题、促进阻断血吸虫病传播。WHO新指南以全健康理念为基础,提出了6项核心建议。本文旨在分析WHO新指南中的关键内容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适用性,阐释其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后续发展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在实施层面上已基本体现全健康理念及其组成部分。基于WHO新指南,针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加强系统性框架建设,推动跨部门共识的形成,建立高级别领导小组;优化现阶段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中的人畜治疗措施;开发高敏感度和高特异度的检测工具和消除验证框架;通过整合其他寄生虫病防治项目,进一步推动血吸虫病和其他寄生虫病防控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超声影像在肝脏疾病的精准诊疗
    周泊阳, 石一磊, 郭乐杭, 牟立超, 朱晓香, 赵崇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458-.  
    摘要674)      PDF(pc) (1084KB)(1169)    收藏
    肝脏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超声在肝脏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超声评估存在主观性强且提供信息有限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因能弥补传统超声的不足而被广泛应用于肝病超声领域,其在肝脏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超声影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肝脏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解析中国血吸虫病预防性化疗方案演变历史 提升WHO指南精准化实施水平
    许静, 李宜锋, 董毅, 赵正元, 闻礼永, 张世清, 林丹丹, 周杰, 梁松, 郭家钢,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223-.  
    摘要648)      PDF(pc) (7139KB)(242)    收藏
    预防性化疗是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的重要干预措施之一,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感染率。为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WHO《结束忽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21—2030年被忽视热带病路线图》中设定的血吸虫病防控目标,2022年WHO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对血吸虫病化疗策略进行了较大调整。作为血吸虫病防控进程较快的流行国家,中国在70余年的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中对化疗方案也进行了多次调整和修订。本文在回顾WHO和中国血吸虫病化疗策略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中国现行化疗方案和《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中的化疗建议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今后贯彻实施WHO指南的化疗策略提出相应建议,为从事血吸虫病公共卫生援外工作者和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凝练中国血吸虫病防控成功经验 贡献于WHO指南在全球实施
    王鑫瑶, 张键锋, 郭家钢, 吕山, 季旻珺, 吴忠道, 周艺彪, 姜庆五, 周杰, 刘建兵, 林丹丹, 汪天平, 董毅, 刘阳, 李石柱,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230-.  
    摘要639)      PDF(pc) (7023KB)(221)    收藏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寄生虫病。为实现2030年全球消除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的血吸虫病,2022年2月WHO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旨在为各国实现控制血吸虫病发病率、将其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消除及最终达到传播阻断提供循证建议。在历史上血吸虫病曾经严重流行的中国,经过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实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逐步迈向消除血吸虫病。本文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控策略、防控关键技术和实践的成功经验,贡献于《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的制定与实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世界也期待更多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中国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血吸虫病防治这10年:进展与挑战
    许静, 曹淳力,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559-.  
    摘要538)      PDF(pc) (1317KB)(564)    收藏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危害严重。在国家血吸虫病防治专项规划和标准的导向下,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成绩斐然。本文重点回顾近10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及疫情形势,分析实现2030年消除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并就今后工作重点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上海市生态城市建设中重点寄生虫病潜在传播风险及应对
    余晴, 潘浩, 江莉, 朱民, 靳艳军, 王真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531-.  
    摘要525)      PDF(pc) (1009KB)(256)    收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推进,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以加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寄生虫病传播与流行受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尽管上海市各种寄生虫病已处于极低流行水平,几乎无本土病例发生,但生态环境改变可能引发寄生虫病潜在传播风险。本文就上海市重点寄生虫病监测现状及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寄生虫病潜在传播风险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并就生态城市建设中远期需探索的寄生虫病监测与控制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迈向血吸虫病消除阶段的钉螺控制策略
    元艺, 曹淳力, 黄希宝, 赵琴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337-.  
    摘要513)      PDF(pc) (997KB)(372)    收藏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控制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随着防治进程推进,我国血吸虫病呈低水平流行状态,但钉螺孳生和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严峻。在新时期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和环境保护等要求下,在钉螺控制中引入精准识别、精准干预和精准评价,巩固现有防治成效,将有助于推进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体内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赵永俏, 夏骜, 张梅花, 李菊林, 朱国鼎, 唐建霞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475-.  
    摘要506)      PDF(pc) (1932KB)(345)    收藏
    目的 了解实验室品系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体内及幼虫生存水体中菌群多样性及其构成。方法 收集实验室品系白纹伊蚊幼虫生存水体及不同发育阶段伊蚊,通过Illumina Miseq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菌群16S 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V3和V4区进行测序。采用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发育阶段菌群结构进行差异分析,采用菌群构成柱状图和Venn图表示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组成结构和相对丰度。结果 白纹伊蚊幼虫生存水体及各个发育阶段共检测到16个门、30个纲、72个目、129个科和224个属细菌。多样性指数显示,白纹伊蚊幼虫期菌群多样性最高(Chao指数为125.20 ± 30.48、Shannon指数为2.04 ± 0.39),与其生存水体中的菌群多样性(Chao指数为 118.52 ± 15.07、Shannon指数为2.15 ± 0.30)相似(t = 0.35、-0.41,P均> 0.05);雌性成蚊体内菌群丰度和均匀度(Chao指数为 42.50 ± 3.54、Shannon指数为1.25 ± 1.67)均高于雄蚊(Chao指数为18.50 ± 2.13,Shannon指数为0.50 ± 0.05)(t = 8.23、6.00,P均< 0.05)。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为白纹伊蚊各个发育阶段所共有,其中蛹期以变形菌门居多,占90.36%;成蚊期以拟杆菌门居多,其在雌蚊和雄蚊体内菌群中分别占46.01%和86.11%;放线菌门是幼虫期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占32.10%。在属水平上,白纹伊蚊各发育阶段共同优势菌属为伊丽莎白菌属和拉恩氏菌属;其中拉恩氏菌属细菌是蛹期的主要组成部分,占87.56%;伊丽莎白菌属细菌是成蚊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雌蚊和雄蚊体内分别占46.01%和86.11%;幼虫中微杆菌属细菌占比最高,为12.11%。在种水平上,代尔夫特菌属、伊丽莎白菌属、罗姆布茨菌、沙雷氏菌属、拉恩菌属、肠球菌属、微杆菌属等7种菌属细菌为白纹伊蚊各发育阶段所共有。在白纹伊蚊幼虫期及其生存水体中的共有菌属中,土壤杆菌属和鞘氨醇杆菌属细菌占比最高,分别占17.54%和13.93%。结论 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构成存在差异,但在门水平上保持了相似的菌群多样性,幼虫期体内菌群多样性与其生存水体中的菌群多样性相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人工智能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李子昂, 焦一平, 徐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453-.  
    摘要502)      PDF(pc) (1052KB)(543)    收藏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筛查、心电图、影像学与病理学分析等临床医学领域,并有望实现血吸虫病精准防控。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应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异位血吸虫病临床评估,晚期血吸虫病预后预测,钉螺、虫卵、毛蚴自动检测,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监测和药物发现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应用进展与前景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人体寄生虫的分类阶元
    贾铁武, 汪伟, 周艺彪, 周杰, 梅仲秋,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420-.  
    摘要502)      PDF(pc) (4541KB)(240)    收藏
    生物学分类可反映过去和现在种群间的进化关系。传统的人体寄生虫分类鉴定主要基于某些重要形态学特征,故在形态学特征相似的近缘物种分类中具有较大局限性。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核糖体、线粒体基因等分子标记的有效应用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体寄生虫分子分类学的发展。国际上有关人体寄生虫分类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本文对人体寄生原虫、吸虫、绦虫和线虫的分类阶元进行了梳理,旨在为研究寄生虫分子系统学和遗传进化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2019—2020年哈密市蚊虫种类分布及携带病毒调查
    郜振国, 王东, 马合木提, 曹志馨, 刘艳, 丽娜·吐尔逊巴依, 黄蕊芳, 马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392-.  
    摘要482)      PDF(pc) (1057KB)(270)    收藏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蚊虫种类及病毒携带情况,并鉴定该市尖音库蚊所属亚种。方法 分别于2019、2020年7月中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县采用诱蚊灯法捕捉蚊虫,鉴定所捕获蚊虫种属及尖音库蚊种属。采用逆转录PCR技术检测捕获蚊虫携带黄病毒属、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辽宁病毒、Tahyna病毒、蜱传脑炎病毒及西尼罗病毒情况。结果 在哈密市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县共捕获蚊虫1 496只,分属于3属3种。尖音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所捕获蚊虫总数的65.91%(986只);其次为里海伊蚊,占30.55%(457只);阿拉斯加脉毛蚊最少,仅占3.54%(53只)。所捕获尖音库蚊经雄蚊尾器鉴定为尖音库蚊指名亚种。经逆转录PCR法检测,所捕获蚊虫黄病毒属、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辽宁病毒、Tahyna病毒、蜱传脑炎及西尼罗病毒均为阴性。结论 2019—2020年哈密市存在尖音库蚊、里海伊蚊、阿拉斯加脉毛蚊3种蚊虫,以尖音库蚊为优势蚊种;所捕获尖音库蚊均为指名亚种,未发现蚊类携带相关虫媒病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2010—2020年嘉兴市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黄静, 张浩然, 蔡陈效, 吴一鸣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307-.  
    摘要471)      PDF(pc) (3443KB)(100)    收藏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浙江省嘉兴市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死亡原因。方法 收集2010—2020年嘉兴市第一医院登记在册并接受国家晚血医疗救助的167例晚血患者死亡资料,并与1998—2008该市未接受国家晚血医疗救助的晚血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2010—2020年嘉兴市167例晚血死亡患者中,按人数多少排名前4位的死因分别为肝功能衰竭(22.16%)、上消化道出血(17.37%)、肝性脑病(14.97%)及肝癌(14.37%);平均死亡年龄74.8岁,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70 ~ 74岁。1998—2008年嘉兴市晚血患者按人数多少排名前4位的死因分别为上消化道出血(34.16%)、肝性脑病(22.28%)、不明原因(22.28%)、肝功能衰竭(4.46%);平均死亡年龄为69.3岁,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60 ~ 69岁。2010—2020年嘉兴市晚血患者死因构成([χ2] = 63.42,P = 0.00)及年龄构成([χ2] = 50.09,P = 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10—2020年嘉兴市晚血患者死亡原因发生了显著变化,可能与国家晚血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施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人工智能助力热带传染病防控研究
    施亮, 张键锋, 李伟,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445-.  
    摘要457)      PDF(pc) (2219KB)(362)    收藏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热带传染病领域应用的先进性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缓解疾病诊疗负担、降低疾病漏诊和误诊率、提升疾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医药和疫苗研发效率等均具有显著成效。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热带传染病防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论述了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疾病诊疗、监测预警、疫苗与药物挖掘、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球卫生治理中的重要价值。根据人工智能助力热带传染病防控面临着诊断单一和不准确、开放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不佳、智能系统服务能力有限、大数据管理困难、模型可解释性较差等方面的难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多种热带传染病多模态智能诊断、重视开放环境下媒介生物和风险人群智能监测预警、加快智能防控系统研发、强化伦理安全、大数据管理与模型可解释性等发展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共享WHO指南 努力实现我国消除血吸虫病目标
    汪天平, 吕山, 秦志强, 周艺彪, 刘阳, 闻礼永, 郭家钢, 许静, 李石柱, 张光明, 张世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235-.  
    摘要441)      PDF(pc) (7088KB)(214)    收藏
    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处于从传播阻断迈向消除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面临进一步压缩钉螺面积难度大、传染源控制成果不牢固、监测体系不完善、防治管理有所松懈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依据《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核心建议,结合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实际,对新时期我国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检测新技术研发、防治策略调整、防治能力维持和提高等提出了相应建议。要从全健康角度谋划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目标;要适时对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消除进程开展验证;要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因时因地调整防治策略,精准实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要重视和加强高敏感度、高特异度检测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为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技术支撑;要借鉴和吸收《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精髓,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促进我国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河南省结直肠癌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陈慧慧, 邓艳, 李智, 王振雷, 润增慈, 张颋, 蔡玉春, 张红卫, 胡主花, 陈军虎, 田利光, 李剑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370-.  
    摘要426)      PDF(pc) (1059KB)(255)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南省结直肠癌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2021年3—7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河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其粪便样本,采用巢式PCR法扩增蓝氏贾第鞭毛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基因以确定感染虫种基因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结直肠癌患者307例,其中男性176例(占57.3%)、女性131例(占42.7%)。巢式PCR检测粪样基因组DNA发现,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为8.1%[25/307,95% 可信区间(CI):(0.056,0.117)],其中男性感染率为9.1%[16/176,95% CI:(0.057,0.143)]、女性感染率为6.9%[9/131,95% CI:(0.037,0.125)]([χ2] = 0.495,P = 0.482)。不同年龄组结直肠癌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534,P = 0.675)。多因素分析发现,使用粪池[比值比(OR)= 3.336,95% CI:(1.201,9.267)]、日常使用水井水[OR = 3.042,95% CI:(1.093,8.465)]及饲养家畜[OR = 3.740,95% CI:(1.154,12.121)]是结直肠癌患者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危险因素。结直肠癌患者中,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者腹痛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感染者(P = 0.017)。25例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者中,24例(占96.0%)为聚集体A型感染、1例(占4.0%)为聚集体B型感染。结论 河南省结直肠癌患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相对较高,感染的蓝氏贾第鞭毛虫主要基因型为聚集体A型;使用粪池、日常使用水井水及饲养家畜是结直肠癌患者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危险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河南省带绦虫病与囊尾蚴病流行趋势及防治历程
    蒋甜甜, 纪鹏慧, 贺志权, 张雅兰, 邓艳, 陈曦, 洪洋, 赵东阳, 张红卫, 蔺西萌, 陈伟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547-.  
    摘要414)      PDF(pc) (1050KB)(445)    收藏
    河南省原是绦虫病、囊尾蚴病高发省份之一,主要流行绦虫种类为猪带绦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积极有效防治,河南省人群带绦虫、囊尾蚴感染率已处于极低流行水平,推动了全国“驱绦灭囊”工作。“驱绦灭囊”和分类指导并重的工作方针在全省范围内取得较好防治效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带绦虫病、囊尾蚴病防控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本文主要回顾河南省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历程,并对目前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2010—2020年苏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施倩雯, 沈玲娥, 周靖, 张钧, 吴敬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412-.  
    摘要409)      PDF(pc) (1069KB)(259)    收藏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苏州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巩固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从2010—2020年苏州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江苏省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历年苏州市查螺、灭螺、血吸虫病查病等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比较采用[χ2] 检验,历年血检阳性率比较采用趋势性[χ2] 检验。结果 苏州市于2018年通过江苏省血吸虫病消除评估考核。2010—2020年累计查螺18 572.73 hm2,共查出有螺面积68.61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7.30 hm2;共解剖钉螺23 144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无论是复现还是新发钉螺环境,均以内陆为主。2010—2020年累计药物灭螺269.34 hm2,其中环境改造灭螺3.48 hm2。2010—2020年共对674 002人·次进行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检出阳性2 567人·次,血检阳性率0.38%;病原学检查33 835人·次,未检出阳性。2010—2020年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 = 129.48,P < 0.001),其中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除2016年居于高位外,其余几年相对平稳;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 = 54.11,P < 0.001)。2013—2020年分别对本地人群和流动人口开展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查278 800、175 202人·次,分别检出阳性1 387、609人·次,阳性率分别为0.50%和0.35%,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高于流动人口([χ2] = 54.76,P < 0.001)。结论 苏州市血吸虫病疫情有回升风险,应继续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血吸虫病疫情复燃的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杜志成, 张志杰, 姜庆五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5): 465-.  
    摘要393)      PDF(pc) (1013KB)(381)    收藏
    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归纳和分析医疗大数据,能够精准挖掘和探寻其中隐含的信息,为医学研究、临床实践等提供巨大推动作用。当前,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数据库、编程语言等,已被应用于医学影像、疾病风险预测、疾病控制、健康管理、跟踪随访、药物和疗法研发等多个领域。本文主要对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基于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的 上海市小尺度湖北钉螺扩散趋势预测研究
    公衍峰, 罗卓韦, 冯家鑫, 薛靖波, 郭照宇, 靳艳军, 余晴, 夏尚, 吕山, 许静,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241-.  
    摘要385)      PDF(pc) (9736KB)(267)    收藏
    目的 采用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上海市小尺度湖北钉螺扩散趋势,为钉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6年上海市钉螺调查资料和钉螺分布相关气候、地理、植被、经济社会等数据,构建决策树、随机森林、广义推进模型、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k⁃近邻和C5.0等7种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上海市钉螺扩散风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F1值(F1⁃scores)和准确率(accuracy,ACC)等指标评价7种模型预测性能,并选择最优模型对上海市钉螺扩散环境因素和风险区进行预测。结果 成功建立了7种可用于预测上海市钉螺扩散风险的机器学习模型,其中随机森林模型(AUC = 0.901,F1 = 0.840,ACC = 0.797)和广义推进模型(AUC = 0.889,F1 = 0.869,ACC = 0.835)预测效果较好。随机森林模型显示,对上海市钉螺扩散影响较大的气候变量主要包括干燥度(11.87%)、≥ 0 ℃年积温(10.19%)、湿润指数(10.18%)和年均降雨量(9.86%);植被变量主要包括第一季度植被指数(8.30%)和第二季度植被指数(7.69%)。气候变量中,干燥度< 0.87、≥ 0 ℃年积温在5 550 ~ 5 675 ℃、湿润指数> 39%、年均降雨量> 1 180 mm,易发生钉螺扩散;植被因子中,第一季度植被指数> 0.4、第二季度植被指数> 0.6,易发生钉螺扩散。结合水利片区和乡(镇)行政地图,上海市钉螺扩散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10个街道(镇),涉及浦南西片区、浦南东片区和太南片区等3个水利片区。结论 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预测小尺度范围钉螺扩散风险并可评估导致钉螺扩散的环境因素。上海市钉螺扩散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松江区西南部地区、金山区西北部地区和青浦区东南部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分析
    王灿, 许晓娟, 高风华, 张利娟, 吕山, 张世清, 许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252-.  
    摘要384)      PDF(pc) (9336KB)(150)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特征,为全省钉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钉螺分布指标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实有和新发钉螺面积进行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时空扫描等分析,探索安徽省钉螺聚集与扩散高风险区。结果 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逐渐降低。2020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26 238.85 hm2,主要分布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各年份间新发钉螺面积波动较大,2016年最高(1 287.65 hm2);2020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新发现1.9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Z = 3.00 ~ 3.43,P均 < 0.01),热点主要集中在湖沼型流行区并沿长江南岸分布;冷点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2011—2020年安徽省新发钉螺面积分布在整体上不存在空间聚集性(Z = -2.20 ~ 1.71,P均> 0.05),局部呈散点分布。标准差椭圆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相对稳定,与长江流向一致;新发钉螺面积分布重心逐渐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向上游移动。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以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到中游的顺序出现;新发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聚集时间和范围类似,均分布在山区。结论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呈空间聚集性,存在向长江南岸、上游聚集的趋势,但山区钉螺扩散问题亦不容忽视,需加强对山区和长江沿岸新发钉螺孳生地的监测力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云南省钉螺螺壳形态学性状指标测量
    宋静, 董毅, 杜春红, 张宗亚, 沈美芬, 张云, 周济华,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341-.  
    摘要362)      PDF(pc) (1801KB)(175)    收藏
    研究云南省钉螺螺壳形态学变异,为钉螺遗传进化研究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现有钉螺分布区,综合考虑钉螺密度、地理位置、海拔、水系、环境类型等多个因素后,选取3个州(市)1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12个行政村作为钉螺采集点。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在每个采集点采集约200只钉螺,随机选取其中30只成年钉螺(螺旋数6~7个),对钉螺的11个螺壳形态学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2个钉螺样本群中,壳高最长的钉螺样本采自洱源县永乐村,为7.33 mm;最短的样本采自古城区东元村,为4.68 mm。壳顶角度最大的样本采自弥渡县蔡庄村,为59.47°;角度最小的样本采自洱源县前甸村,为41.40°;12个钉螺样本群的螺壳形态学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9.075%,其中以外唇缘厚度变异系数最大,达29.809%。12个钉螺样本群间平均欧式距离为2.26,其中以洱源县前甸村和大理市五星村两地钉螺样本群间欧式距离最小(0.26),以弥渡县蔡庄村和楚雄县苍岭村两地样本群间欧式距离最大(8.17)。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均将12个钉螺样本群划分为3类:弥渡县蔡庄村钉螺样本群,楚雄县苍岭村钉螺样本群,洱源县前甸村、大理市五星村、永胜县杨伍村、祥云县小桥村、洱源县永乐村、大理市小岑村、南涧县安定村、古城区东元村、鹤庆县莲义村、巍山县甸中村钉螺样本群;3类样本群差异主要体现在与壳顶角度和外唇缘厚度相关的主成分2上。结论 随采集点纬度逐渐减小,云南省12个钉螺样本群螺壳形态指标欧式距离及螺壳形态变异程度逐渐增加,壳顶角度可作为反映螺层成长过程的指标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2018年安徽省石台县野鼠血吸虫感染调查
    何家昶, 陈雪峰, 汪天平, 高风华, 陶伟, 代波, 丁宋军, 刘婷, 李异, 汪昊, 茅维飞, 张乐生, 许晓娟, 张世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622-.  
    摘要362)      PDF(pc) (973KB)(160)    收藏
    目的 了解安徽省石台县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实施精准传染源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石台县3个不同血吸虫病流行程度的自然村(矶滩乡矶滩村、丁香镇石泉村和丁香镇西柏村),于2018年6月和10月分别采取“夹夜法”连续3晚在有螺环境捕捉野鼠,对捕获野鼠采取肝结节压片镜检、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和Kato⁃Katz法等3种方法平行检查,统计捕获的野鼠密度和血吸虫感染率。结果 石台县3个调查村共捕获野鼠376只,平均野鼠密度为9.1%(376/4 124),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24.2%(91/376)。其中丁香镇石泉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最高,为30.1%;丁香镇西柏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最低,为17.4%;各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4.111, P > 0.05)。6月和10月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6.8%(34/127)和22.9%(57/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90, P = 0.406)。捕获的野鼠包括褐家鼠、社鼠、黄毛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白腹巨鼠等6种,其中黄毛鼠和褐家鼠血吸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4.9%(22/63)和31.2%(44/141)。结论 2018年石台县野鼠血吸虫感染率较高,当地血吸虫病传播存在自然疫源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诱导 小鼠巨噬细胞凋亡机制
    殷过, 齐鑫, 李娅琳, 许磊, 周莎, 陈晓军, 朱继峰, 苏川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259-.  
    摘要348)      PDF(pc) (10040KB)(88)    收藏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巨噬细胞数量及其凋亡动态变化,并探讨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作为实验组,另1组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小鼠均经腹部皮肤感染(12 ± 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于感染后3、5周和8周各处死1组小鼠;正常对照组小鼠不感染血吸虫,于实验组小鼠感染当天处死。取各组小鼠肝组织和腹腔渗出细胞,检测肝脏和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及其凋亡动态变化。此外,体外用SEA、PBS及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处理纯化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以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巨噬细胞中BCL⁃2家族成员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caspase 3活化水平。同时,体外在caspase抑制剂、H2O2或N⁃乙酰⁃L⁃半胱氨酸(NAC)存在时用SEA处理巨噬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3、5周和8周,小鼠肝脏[(0.873 ± 0.106)× 106、(2.737 ± 0.460)× 106个和(3.107 ± 0.367) × 106个;F = 81.900,P < 0.01]和腹腔中巨噬细胞总数[(5.282 ± 1.136) × 105、(7.500 ± 1.200) × 105个和(12.800 ± 0.800) × 105个;F = 55.720,P < 0.01]不断增加,且感染小鼠肝脏[(0.092 ± 0.018) × 106、(0.186 ± 0.025) × 106 个和(0.173 ± 0.027)× 106 个;F = 57.780,P < 0.000 1]和腹腔中凋亡的巨噬细胞数量[(0.335 ± 0.022)× 105、(0.771 ± 0.099) × 105个和(1.094 ± 0.051) × 105个;F = 49.460,P < 0.01]亦不断增加。经SEA体外处理的巨噬细胞凋亡比例[(24.330 ± 0.784)%]高于PBS [(18.500 ± 1.077)%]及OVA[(18.900 ± 1.350)%]处理组(P均 < 0.01)。经SEA和PBS处理的巨噬细胞中,Bcl⁃2 [(1.662 ± 0.943) vs. (1.00 ± 0.00);t = 1.215,P > 0.05]、Bax [(0.711 ± 0.200) vs. (1.00 ± 0.00);t = 2.507,P > 0.05]、Bak [(1.255 ± 0.049) vs. (1.00 ± 0.00);t = 0.897,P > 0.05]、BCL⁃2 [(0.068 ± 0.004) vs. (0.070 ± 0.005);t = 0.699,P > 0.05]、BAX [(0.089 ± 0.005) vs. (0.097 ± 0.003);t = 2.232, P > 0.05]、BAK [(0.439 ± 0.048) vs. (0.571 ± 0.091) ; t = 2.231,P > 0.05]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caspase抑制剂存在时,SEA仍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F = 0.411,P > 0.05);而在H2O2或NAC存在时,SEA不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F = 11.880、9.897,P均< 0.05)。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SEA可能通过促进活性氧表达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方文娟, 李响, 姜旭, 段珊珊, 丁健, 左丽娇, 张雪丽, 张晓丽, 韩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311-.  
    摘要347)      PDF(pc) (4157KB)(51)    收藏
    目的 分析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为该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19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45例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并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45例单纯胆管梗阻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单因素分析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表现,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单纯胆管梗阻患者相比,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中男性占比更高(91.11% vs. 46.67%;[χ2] = 20.737,P < 0.01)、农村病例占比更高(62.22% vs. 22.22%;[χ2] = 14.757,P < 0.01),主要临床症状为黄疸(45例,占100%)和腹痛(40例,占88.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比值比(OR) = 10.717,95%可信区间(CI): (2.571,44.662)]和有饮酒史[OR = 4.474,95% CI: (1.019,19.642)]是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危险因素;居住地为城市[OR = 0.128,95% CI: (0.038,0.435)]为保护因素。实验室检查发现,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较单纯胆管梗阻患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降低,而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566、-3.454和-3.821,P均< 0.05)。影像学检查发现,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胆管管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结论 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在临床工作中可结合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鉴别诊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徐维荣, 王国淑, 李琴, 郑金鑫, 郭照宇, 陈家旭, 陈木新, 田利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598-.  
    摘要345)      PDF(pc) (1008KB)(111)    收藏
    目的 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婴医院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儿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健康状况等信息。采集腹泻患儿粪便样本,提取核酸,通过PCR检测、序列对比确定是否感染人芽囊原虫。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5岁以下腹泻儿童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招募5岁以下腹泻儿童684例,其中男、女童分别为468例和216例,平均年龄为(1.79 ± 1.12)岁。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4.97% [34/684,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3.59%,6.86%)];慢性腹泻儿童感染率[7.52%(20/266),95% CI:(4.92%,11.33%)] 高于急性腹泻儿童 [3.35%(14/418),95% CI:(2.01%,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983,P = 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饲养宠物 [比值比(OR)= 6.298,95% CI:(2.711,14.633)]、饮用非自来水[OR = 4.522, 95% CI:(1.769,11.561)]、乳糖不耐受 [OR = 4.221,95% CI:(1.043,17.087)]、使用抗生素 [OR = 0.125,95% CI:(0.017,0.944)] 和慢性腹泻 [OR = 2.172,95% CI:(1.018,4.637)] 是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  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存在人芽囊原虫感染,建议改善家庭环境及宠物卫生状况,以降低儿童感染人芽囊原虫等病原体的机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腹壁细粒棘球蚴病1例
    许召君, 刘韬, 陈小彬, 蒋树云, 王鑫乐, 刘光照, 王亚丰, 马晓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315-.  
    摘要342)      PDF(pc) (2353KB)(46)    收藏
    腹壁细粒棘球蚴病较为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腹壁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该患者因发现腹部包块1年、伴包块皮肤破溃5 d,以“腹壁细粒棘球蚴病”收住入院,行腹壁下细粒棘球蚴病内囊摘除术,术后病理为细粒棘球蚴病(单房多子囊型)。本文旨在为腹壁细粒棘球蚴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基于miRNA表达谱解析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体内Th17/Treg失衡机制
    鲁迪, 宋佳卉, 马子建, 张鹏越, 许磊, 韦川, 陈颖, 周莎, 朱继峰, 李娅琳, 赵嘉庆, 朱明星, 赵瑞, 王海, 陈晓军, 赵巍, 苏川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277-.  
    摘要340)      PDF(pc) (9776KB)(75)    收藏
    目的 观察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微小RNA(miRNA)表达水平、探讨miRNA对辅助性T 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的影响,以阐明细粒棘球蚴慢性感染并长期致病的机制。方法 提取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清总RNA,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别采用miRBase数据库和miRDeep2工具进行已知miRNA注释和新miRNA预测,并进行差异分析。采用miRanda软件和TargetScan软件分别预测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后取交集,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在差异表达变化倍数居前20位的miRNA中,匹配可靶向决定Th17细胞和Treg细胞生成的关键转录因子(RORC和FOXP3)或重要调控通路(PI3K⁃Akt和mTOR通路)相关基因的miRNA。结果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血清中共有53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47个上调表达miRNA、6个下调表达miRNA。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miRNA功能涉及DNA转录翻译、细胞成分、细胞形态、神经发育及代谢分解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MAPK、PI3K⁃Akt、mTOR等信号通路。在差异表达变化倍数居前20位的miRNA中,有3个潜在靶向调控RORC的miRNA、15个潜在靶向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miRNA。结论 细粒棘球蚴感染后可使患者血清miRNA表达谱出现明显改变,差异表达miRNA可能通过靶向Th17/Treg关键转录因子或PI3K⁃Akt、mTOR通路而导致Th17/Treg免疫失衡,进而利于细粒棘球蚴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并慢性致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LRRC15蛋白真核表达及抗原表位预测
    李丽竹, 周必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3): 286-.  
    摘要332)      PDF(pc) (6663KB)(77)    收藏
    目的 对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中差异表达蛋白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结构域15(leucine⁃rich repeat containing 15, LRRC15)进行真核表达,并预测其抗原表位。方法 通过在线软件ExPASy⁃PortParam和Protean软件预测LRRC15蛋白分子质量、稳定性、氨基酸序列组成及等电点和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采用基于PCR的精确合成(PCR⁃based accurate synthesis, PAS)技术设计全长拼接引物,合成LRRC15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cDNA3.4⁃LRRC15并转染至人胚胎肾细胞HEK293,表达LRRC15蛋白,并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cDNA3.4⁃LRRC15,表达分子质量约70 kDa的LRRC15目的蛋白。经ExPASy⁃PortParam软件预测,LRRC15属于亲水性蛋白,由64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69.89 kDa,等电点为5.6;蛋白分子式为C3073H4942N846O953S28,不稳定系数为50.3,为一种不稳定蛋白。采用Protean软件预测发现,LRRC15蛋白位于292 ~ 295、353 ~ 361、521 ~ 526、555 ~ 564位氨基酸区段具有T细胞抗原表位优势,具有亲水性高、柔韧性好、表面可及性大、抗原性指数高的表位位于122 ~ 131、216 ~ 233、249 ~ 254、333 ~ 343、358 ~ 361、368 ~ 372、384 ~ 386、407 ~ 412、445 ~ 450、469 ~ 481、553 ~ 564、588 ~ 594、607 ~ 617、624 ~ 639位氨基酸区段。将重组质粒pcDNA3.4⁃LRRC15转染至HEK293细胞后,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在细胞分泌培养基、细胞裂解上清和沉淀中检测到LRRC15蛋白。从细胞培养基中纯化出LRRC15⁃His融合蛋白,SDS⁃PAGE显示在分子质量约为70 kDa处出现明显条带,Western blotting能够识别LRRC15重组蛋白条带。结论 成功对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中的LRRC15蛋白进行真核表达,并对其抗原表位进行了生物信息学预测,为进一步了解该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吡螺脲硫酸盐可湿性粉剂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灭螺效果
    朱泽林, 罗秉荣, 刘榆华, 郝瑜琬, 田添, 王强, 段李平,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404-.  
    摘要329)      PDF(pc) (1028KB)(171)    收藏
    目的 评价25%吡螺脲硫酸盐可湿性粉剂(WPPS)在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灭螺效果及其对鱼类的毒性。方法 2020年10月选取云南省南涧县一处有螺环境进行除障并划分为若干单元,计算钉螺自然死亡率。将25% WPPS配置成浓度为1、2 g/L的药液,将25%杀螺胺乙醇铵盐(WPNES)溶于水配置成浓度为2 g/L的药液,将不同浓度的药物均匀喷洒, 以等量清水作为空白对照。在施药后1、3、7 d,通过系统抽样法进行钉螺调查,观察钉螺死活。在南涧县选择一处鱼塘,将2 kg 25% WPPS(药物有效浓度20 g/L)均匀投撒于液面使其自然分散溶解,于投撒后8、24、48、72 h观察鱼类死亡情况。结果 施药1 d后, 1、2 g/L WPPS组钉螺校正死亡率均为97.99%,高于2 g/L WPNES组的94.11%([χ2] = 3.509、3.509,P均> 0.05)。施药3 d后,1、2 g/L WPPS组和2 g/L WPNES组钉螺校正死亡率均为100%。施药7 d后,1 g/L WPPS处理组钉螺校正死亡率为91.75%,2 g/LWPPS处理组钉螺校正死亡率为86.57%,均显著高于2 g/L WPNES处理组的57.76%([χ2] = 14.893、42.284,P均< 0.05)。鱼毒试验结果显示,2 kg 25% WPPS施药72 h后鱼类累计死亡率为0.67%。结论 WPPS可有效杀灭钉螺且对鱼类生物安全性较高,可应用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灭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以边际效益视角审视中国消除血吸虫病的优化路径
    李琴, 杨国静, 郑金鑫, 许静,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1-.  
    摘要326)      PDF(pc) (1172KB)(282)    收藏
    经过70多年的有效防治,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入消除阶段,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强化血吸虫病监测响应、持续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防止疫情反弹。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干预措施亟待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边际效益基本原理讨论不同阶段干预措施评价需求与优化策略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利用边际效益原理优化防控方案,使血吸虫病防治成本发挥出最大边际效益,为我国最终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最优战略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上海某宠物医院犬 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及基因型鉴定
    张璟, 秦源, 沈玉娟, 王雅雪, 曹建平, 苏雅馨, 刘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58-262.  
    摘要320)      PDF(pc) (1340KB)(158)    收藏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宠物医院犬、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感染情况,并对感染虫种或基因型进行分析。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采集在上海市某宠物医院就诊的犬、猫新鲜粪便样本145份(犬粪99份、猫粪46份)。采用巢式PCR方法分别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RNA(SSU rRNA)基因和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利用Clustal X 2.1 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采用BLAST软件进行分析比对,使用MEGA 11.0软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寄生虫虫种或基因型。结果 共检测145份犬、猫粪便样本,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总检出率为20.00%(29/145);其中隐孢子虫检出率为0.69%(1/145),贾第虫检出率为19.31%(28/145)。在犬粪便样本中仅检测到贾第虫,检出率为18.18%(18/99);在猫粪便样本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检出率分别为2.17%(1/46)和21.74%(10/46)。经核苷酸序列分析,1份隐孢子虫阳性样本鉴定为猫隐孢子虫;28份贾第虫阳性样本均为贾第虫集聚体A,与人源贾第虫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获得的贾第虫基因序列与人源贾第虫集聚体A属同一分支。结论 上海市某宠物医院就诊的犬和猫存在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相关虫种和基因型均有人兽共患风险,有必要加强宠物及其饲养者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监测,并加强宠物饲养管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基于接头序列“GSGGSG”的细粒棘球蚴病重组多表位疫苗EgG1Y162⁃2(4)的制备及鉴定
    郑佳, 张东军, 赵商岐, 李艳敏, 周彦霞, 周文涛, 周晓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378-.  
    摘要318)      PDF(pc) (1344KB)(71)    收藏
    目的 对细粒棘球蚴病重组多表位疫苗EgG1Y162⁃2(4)进行原核表达并初步鉴定。方法 利用免疫信息学方法对基于接头序列“GSGGSG”的细粒棘球蚴病重组多表位疫苗EgG1Y162⁃2(4)进行三维结构建模,分析其结构变化并评估该疫苗抗原性。通过EcoR I和Sal Ⅰ双酶切构建pET30a⁃EgG1Y162⁃2(4)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入感受态细胞,利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thiogalactoside, IPTG)诱导蛋白表达, Western blotting鉴定原核表达蛋白产物,并应用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清分析重组蛋白抗原性。 结果 构建的重组疫苗EgG1Y162⁃2(4)三维结构串联的4个EgG1Y162⁃2蛋白均能独立、有效表达且具有良好抗原性。重组质粒pET30a⁃EgG1Y162⁃2(4)在0.2 mmol/L IPTG 37 ℃诱导4 h条件下,上清中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使用60 mmol/L咪唑洗脱的蛋白成分较纯。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重组多表位蛋白HIS⁃EgG1Y162⁃2(4)在约39 kDa位置处出现条带,且该蛋白可被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识别。结论 成功构建了细粒棘球蚴重组疫苗EgG1Y162⁃2(4),为研究细粒棘球蚴病重组多表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研究
    曾婷, 吕山, 田利光, 李石柱, 孙乐平, 贾铁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7-.  
    摘要316)      PDF(pc) (2109KB)(305)    收藏
    目的 掌握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时间变化趋势,为完善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疟疾、肠道线虫感染、血吸虫病、食源性吸虫病、囊尾蚴病和棘球蚴病等寄生虫病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对其DALYs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描述年龄和性别分布。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各病种DALYs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结果 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由大到小依次为:食源性吸虫病(643 836.42人·年)、囊尾蚴病(156 853.03人·年)、血吸虫病(79 764.62人·年)、肠道线虫感染(70 989.73人·年)、棘球蚴病(4 258.61人·年)和疟疾(264.86人·年),男性DALYs(546 441.93人·年)高于女性(409 525.33人·年),青壮年(14~65岁,684 780.84人年)高于儿童(≤ 14岁,35 437.38人·年)和老年(≥ 65岁,235 749.04人·年)。1990—2019年,我国食源性吸虫病DALYs在6种寄生虫病中一直居首位,囊尾蚴病由199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2位,肠道线虫感染则由1990年的第2位下降至2019年的第4位。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总体呈下降趋势,疟疾DALYs下降速度最快(AAPC = -19.6%,P = 0.003),其次是肠道线虫感染(AAPC = -8.2%,P < 0.001)和血吸虫病(AAPC = -3.1%,P < 0.001),食源性吸虫病DALYs下降趋势较缓(AAPC = -1.0%,P < 0.001),棘球蚴病DALYs下降不明显(AAPC = -0.5%,P = 0.264),囊尾蚴病DALYs呈增长趋势(AAPC = 0.7%,P < 0.001)。结论 1990—2019年,我国血吸虫病、肠道线虫感染与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显著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疾病负担较高,棘球蚴病疾病负担下降不明显,囊尾蚴病疾病负担有上升趋势。建议我国以棘球蚴病防控为重点,在继续巩固其他重点寄生虫病防治成果的同时,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监测和预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慢性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杜志祥, 李阳, 王子健, 周大明, 杨江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352-.  
    摘要314)      PDF(pc) (2690KB)(203)    收藏
    目的 筛选慢性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数据库下载慢性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测序表达谱数据集,利用R语言进行DEGs筛选,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网络,以筛选关键基因。结果 共鉴定出62个DEGs,其中12个下调表达基因、50个为上调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富集在脂肪酸、硫化合物、酰基辅酶A、硫酯代谢等116种生物学过程,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外膜、细胞器外膜等19种细胞组分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等7种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DEGs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PI3K/Akt)、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信号通路、钙离子代谢以及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信号传导等功能密切相关。PPI网络分析发现ACACA、ACSL1、GPAM、THRSP、PLIN1、DGAT2等6个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有关的关键基因,其中核心程度居前3位的基因是ACSL1、ACACA和PLIN1。结论 ACSL1、ACACA和PLIN1可能是导致慢性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基因,其调控的脂质代谢异常可能在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纤维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囊型棘球蚴病1例
    刘韬, 许召君, 蒋树云, 刘光照, 王鑫乐, 熊子超, 王成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4): 429-.  
    摘要311)      PDF(pc) (1014KB)(74)    收藏
    本文报道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囊型棘球蚴病病例的诊治经过。患者因“间断性上腹部不适半月余”收治入院,行辅助检查提示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囊性棘球蚴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囊型棘球蚴病病灶未处理,术后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