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3): 217-224,250.  
    摘要1959)      PDF(pc) (939KB)(2163)    收藏
    本文通报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概况,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434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42.44万人;452个流行县(市、区)中,343个(75.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6个(23.4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0.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2年,全国累计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317 356人,阳性62 228人;开展粪检查病208 646人,阳性1人,另有2例尿液镜检阳性者,3例均为非洲输入血吸虫病病例。2022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8 565例。全国共有18 8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6 917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62%,新查出有螺村8个;累计查螺655 703.01 hm2,查出有螺面积183 888.6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10.58 hm2、复现钉螺面积844.35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477 200头,累计血检查病113 946头,阳性204头;粪检查病131 71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2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726例,扩大化疗714 465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34 737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9 134.07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825.27 hm2,环境改造灭螺1 163.96 hm2。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持续向低,3例确诊病例均为非洲输入外籍血吸虫病患者,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需继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防止疫情反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21-227.  
    摘要1681)      PDF(pc) (942KB)(1969)    收藏
    为了解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监测结果进行了概括分析。截至2023年底,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省于2020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安徽、江西、湖南省于2023年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6 250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03.45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54个(78.49%)已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97个(21.51%)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开展居民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4 216 643例,阳性47 794例;开展病原学检查184 216例,阳性4例;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7 768例。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村现有存栏牛539 548头,累计开展免疫学检查查病125 440头,阳性124头;病原学检查查病133 508头,未发现阳性。全国累计开展钉螺调查641 339.53 hm2,查出有螺面积184 819.77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51.53 hm2、复现有螺面积642.25 hm2。2023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20 198例,人群病原学扩大治疗598 183例·次,牛病原学扩大治疗283 954头·次;全国累计开展药物灭螺116 347.95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90.89 hm2,环境改造灭螺1 334.62 hm2。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全国所有流行省份均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疫情趋于稳定,血吸虫病病例以晚期病例为主;但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牛复养现象严重。需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做好重点地区钉螺控制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超声影像在肝脏疾病的精准诊疗
    周泊阳, 石一磊, 郭乐杭, 牟立超, 朱晓香, 赵崇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5): 458-.  
    摘要1175)      PDF(pc) (1084KB)(6294)    收藏
    肝脏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超声在肝脏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超声评估存在主观性强且提供信息有限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因能弥补传统超声的不足而被广泛应用于肝病超声领域,其在肝脏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超声影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肝脏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人工智能助力热带传染病防控研究
    施亮, 张键锋, 李伟,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5): 445-.  
    摘要1145)      PDF(pc) (2219KB)(1543)    收藏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热带传染病领域应用的先进性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缓解疾病诊疗负担、降低疾病漏诊和误诊率、提升疾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医药和疫苗研发效率等均具有显著成效。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热带传染病防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论述了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疾病诊疗、监测预警、疫苗与药物挖掘、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球卫生治理中的重要价值。根据人工智能助力热带传染病防控面临着诊断单一和不准确、开放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不佳、智能系统服务能力有限、大数据管理困难、模型可解释性较差等方面的难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多种热带传染病多模态智能诊断、重视开放环境下媒介生物和风险人群智能监测预警、加快智能防控系统研发、强化伦理安全、大数据管理与模型可解释性等发展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血吸虫病防治这10年:进展与挑战
    许静, 曹淳力,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6): 559-.  
    摘要1132)      PDF(pc) (1317KB)(3078)    收藏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危害严重。在国家血吸虫病防治专项规划和标准的导向下,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成绩斐然。本文重点回顾近10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及疫情形势,分析实现2030年消除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并就今后工作重点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2015—2021年全国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分布特征
    杨帆, 冯婷, 何君逸, 张利娟, 许静, 曹淳力,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437-443.  
    摘要914)      PDF(pc) (1289KB)(838)    收藏
    目的 分析我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为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制定消除阶段钉螺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5—2021年全国钉螺调查基本信息,对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5—2021年,全国每年均有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报告,其中2016、2021年新发和复现钉螺面积均较高,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县(市、区)数也以2016、2021年居多。2015—2021年,全国累计新发钉螺面积4 586.30 hm2,分布于除福建省、云南省外的其他10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其中96.80%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累计复现钉螺面积21 023.90 hm2,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均有分布,其中97.67%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和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湖北省、四川省、江西省、江苏省、云南省和安徽省。2015—2021年,全国15.08%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报告新发钉螺环境,78.75%的新发钉螺面积分布于11个流行县(市、区),其中湖南省澧县累计新发钉螺面积最大(645.00 hm2);47.67%的流行县(市、区)报告复现钉螺环境,43.29%的复现钉螺面积分布于11个流行县(市、区),其中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累计复现钉螺面积最大(1 579.70 hm2)。 结论 2015—2021年,全国每年均有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报告,复现钉螺面积远大于新发钉螺面积,且出现钉螺复现的流行省份数、流行县(市、区)数均高于钉螺新发省份和县(市、区)数。需结合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钉螺控制措施,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海市、浙江省等消除省份需同时关注新发和复现钉螺问题,山丘型流行区需重点关注钉螺复现问题。此外,应加强洪涝灾害后无螺区钉螺监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喆, 刘璐,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2): 199-.  
    摘要890)      PDF(pc) (1050KB)(18900)    收藏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是一种局部回归线性模型,通过推算参数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趋势间接反映研究数据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近年来,GTWR模型已成为研究疾病时空异质性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GTWR模型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同时梳理了该模型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人工智能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李子昂, 焦一平, 徐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5): 453-.  
    摘要868)      PDF(pc) (1052KB)(1854)    收藏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筛查、心电图、影像学与病理学分析等临床医学领域,并有望实现血吸虫病精准防控。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应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异位血吸虫病临床评估,晚期血吸虫病预后预测,钉螺、虫卵、毛蚴自动检测,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监测和药物发现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应用进展与前景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体内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赵永俏, 夏骜, 张梅花, 李菊林, 朱国鼎, 唐建霞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5): 475-.  
    摘要836)      PDF(pc) (1932KB)(3357)    收藏
    目的 了解实验室品系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体内及幼虫生存水体中菌群多样性及其构成。方法 收集实验室品系白纹伊蚊幼虫生存水体及不同发育阶段伊蚊,通过Illumina Miseq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菌群16S 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V3和V4区进行测序。采用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发育阶段菌群结构进行差异分析,采用菌群构成柱状图和Venn图表示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组成结构和相对丰度。结果 白纹伊蚊幼虫生存水体及各个发育阶段共检测到16个门、30个纲、72个目、129个科和224个属细菌。多样性指数显示,白纹伊蚊幼虫期菌群多样性最高(Chao指数为125.20 ± 30.48、Shannon指数为2.04 ± 0.39),与其生存水体中的菌群多样性(Chao指数为 118.52 ± 15.07、Shannon指数为2.15 ± 0.30)相似(t = 0.35、-0.41,P均> 0.05);雌性成蚊体内菌群丰度和均匀度(Chao指数为 42.50 ± 3.54、Shannon指数为1.25 ± 1.67)均高于雄蚊(Chao指数为18.50 ± 2.13,Shannon指数为0.50 ± 0.05)(t = 8.23、6.00,P均< 0.05)。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为白纹伊蚊各个发育阶段所共有,其中蛹期以变形菌门居多,占90.36%;成蚊期以拟杆菌门居多,其在雌蚊和雄蚊体内菌群中分别占46.01%和86.11%;放线菌门是幼虫期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占32.10%。在属水平上,白纹伊蚊各发育阶段共同优势菌属为伊丽莎白菌属和拉恩氏菌属;其中拉恩氏菌属细菌是蛹期的主要组成部分,占87.56%;伊丽莎白菌属细菌是成蚊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雌蚊和雄蚊体内分别占46.01%和86.11%;幼虫中微杆菌属细菌占比最高,为12.11%。在种水平上,代尔夫特菌属、伊丽莎白菌属、罗姆布茨菌、沙雷氏菌属、拉恩菌属、肠球菌属、微杆菌属等7种菌属细菌为白纹伊蚊各发育阶段所共有。在白纹伊蚊幼虫期及其生存水体中的共有菌属中,土壤杆菌属和鞘氨醇杆菌属细菌占比最高,分别占17.54%和13.93%。结论 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构成存在差异,但在门水平上保持了相似的菌群多样性,幼虫期体内菌群多样性与其生存水体中的菌群多样性相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机器学习在感染性疾病临床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展
    郑睿颖, 刘根焰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3): 317-321.  
    摘要817)      PDF(pc) (1025KB)(1866)    收藏
    感染性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重大威胁之一。由于其诊治的不便捷性,常常造成误诊、漏诊或过度治疗等,引起严重临床后果。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机器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通过对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可预测和评估疾病临床诊断、治疗效果、预后转归及暴发侦测。与传统建模方式相比,机器学习建模具有高效、高精度和可解释等优点,这为感染性疾病诊治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对机器学习在感染性疾病临床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监测
    芦瑞鹏, 程明基, 罗傲, 陈雅婷, 罗敏, 段金花, 陈宗晶, 钟昱文, 胡盛钧, 邓惠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91-597.  
    摘要783)      PDF(pc) (7274KB)(168)    收藏
    目的 了解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消长及不同地理片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变化,为该省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8—2023年3—11月,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121个区(县)、1 609个镇(街)设置白纹伊蚊监测点,每月在各监测点开展1次白纹伊蚊密度监测。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登革热多发的地市针对特定环境每月开展1次监测。各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择4个街道(村),在居民区、公园、医院、工地等环境的花园、天台或公共绿化带布放诱蚊诱卵器,回收后计算诱蚊诱卵指数(mosquito ovitrap index,MOI)。根据MOI值,将各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分成符合防控要求以及低、中、高风险4个等级,分析各年各监测点白纹伊蚊风险等级,并对不同月份、不同地理片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118 241个白纹伊蚊监测点中,白纹伊蚊密度符合防控要求的监测点占68.26%,低、中、高风险监测点分别占23.61%、6.67%和1.47%。广东省白纹伊蚊密度风险等级于每年4—5月快速升高,9—10月后逐步下降,峰值出现在5—7月。2018—2023年,广东省各白纹伊蚊监测点平均MOI值为4.21,各年分别为4.69、4.80、4.38、3.82、3.38、4.33,其中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地区MOI值分别为4.35、4.43、3.53、3.58,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废品收购站及其他生境MOI值分别为4.18、5.44、4.75、3.24、4.27、3.70。结论  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峰值出现在5—7月,珠三角片区和粤东片区蚊密度较高。建议在蚊密度高峰期出现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减少蚊媒传染病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杜志成, 张志杰, 姜庆五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5): 465-.  
    摘要778)      PDF(pc) (1013KB)(1125)    收藏
    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归纳和分析医疗大数据,能够精准挖掘和探寻其中隐含的信息,为医学研究、临床实践等提供巨大推动作用。当前,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数据库、编程语言等,已被应用于医学影像、疾病风险预测、疾病控制、健康管理、跟踪随访、药物和疗法研发等多个领域。本文主要对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2021—2023年广州市白纹伊蚊监测
    周金华, 何时雨, 刘通, 程志飞, 李晓宁, 江毅民, 梁雪莹, 陈宗遒, 秦鹏哲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76-80.  
    摘要765)      PDF(pc) (1306KB)(510)    收藏
    目的 了解2021—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变化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白纹伊蚊防制和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3年1—12月,在广州市辖区内所有街道(镇)设置白纹伊蚊监测点,其中5—9月每半月监测2次、其余月份每月监测1次。每个监测周期在居民区、公园、医疗机构、学校、其他机关和团体单位、建筑工地、特种行业和其他8种环境类型中,收集室内外小型积水容器中的蚊幼虫进行蚊种鉴定,采用电动吸蚊器收集成蚊后行蚊种鉴定和雌雄分类;在伊蚊孳生、栖息处设诱蚊诱卵器,收集成蚊及蚊卵后进行鉴定。计算诱蚊诱卵指数(mosquito oviposition index,MOI)、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人诱停落法成蚊密度(adult mosquito density index,ADI)和标准间指数(standard space index,SSI);将各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分成0 ~ 3级,其中0级为合格,计算各年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合格率。此外,对2021—2023年广州市白纹伊蚊MOI、SSI、BI和ADI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2021—2023年广州市白纹伊蚊监测点密度合格率分别为61.69%、68.75%和5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97.712,P < 0.001)。各年合格率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1月开始逐渐下降,5—10月维持在较低水平,11—12月逐渐回升。2021—2023年1—12月广州市白纹伊蚊BI、SSI、MOI、ADI值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年BI值分别在6月上半月(4.03)、7月上半月(3.89)和8月下半月(5.02)达峰值;2021—2022年SSI分别在6月下半月(0.93)和5月下半月(0.59)达峰值,2023年两个峰值分别出现于6月下半月(0.94)和9月上半月(1.12);2021—2022年MOI分别在5月上半月(8.64)、6月上半月(8.96)达峰值,2023年两个峰值分别出现于5月下半月(10.21)和6月下半月(10.89);各年ADI分别于6月上半月(3.41)、6月下半月(4.06)和7月上半月(3.61)达峰值。结论 广州市5—10月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建议持续加强白纹伊蚊密度和季节消长监测,并根据其消长规律及时开展防蚊、灭蚊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上海市生态城市建设中重点寄生虫病潜在传播风险及应对
    余晴, 潘浩, 江莉, 朱民, 靳艳军, 王真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5): 531-.  
    摘要749)      PDF(pc) (1009KB)(954)    收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推进,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以加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寄生虫病传播与流行受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尽管上海市各种寄生虫病已处于极低流行水平,几乎无本土病例发生,但生态环境改变可能引发寄生虫病潜在传播风险。本文就上海市重点寄生虫病监测现状及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寄生虫病潜在传播风险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并就生态城市建设中远期需探索的寄生虫病监测与控制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河南省带绦虫病与囊尾蚴病流行趋势及防治历程
    蒋甜甜, 纪鹏慧, 贺志权, 张雅兰, 邓艳, 陈曦, 洪洋, 赵东阳, 张红卫, 蔺西萌, 陈伟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5): 547-.  
    摘要712)      PDF(pc) (1050KB)(992)    收藏
    河南省原是绦虫病、囊尾蚴病高发省份之一,主要流行绦虫种类为猪带绦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积极有效防治,河南省人群带绦虫、囊尾蚴感染率已处于极低流行水平,推动了全国“驱绦灭囊”工作。“驱绦灭囊”和分类指导并重的工作方针在全省范围内取得较好防治效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带绦虫病、囊尾蚴病防控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本文主要回顾河南省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历程,并对目前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CRISPR/Cas系统在病原体核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李梦茹, 秦志强, 殷堃, 郑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1): 98-.  
    摘要695)      PDF(pc) (1332KB)(1122)    收藏
    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对于传染病防控至关重要。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温扩增等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原体检测。近年来,基于规则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CRISPR/Cas)系统的核酸检测方法显示出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与便携性等优点。本文对CRISPR/Cas系统类型、原理及其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我国致病性蜱媒病毒流行现状
    马静阁, 刘宁, 刘紫嫣, 刘全, 魏峰, 王泽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4): 325-330,348.  
    摘要694)      PDF(pc) (973KB)(4628)    收藏
    蜱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体外吸血节肢动物,可传播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在内的200余种病原。我国蜱种类多、分布广,其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给流行区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概述了我国常见、新发及具有潜在致病性的蜱媒病毒流行现状,并建议利用反向病原学研究策略开展新发蜱媒病毒公共卫生意义评估及致病性研究,从而为我国新发蜱传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上海某宠物医院犬 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及基因型鉴定
    张璟, 秦源, 沈玉娟, 王雅雪, 曹建平, 苏雅馨, 刘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3): 258-262.  
    摘要691)      PDF(pc) (1340KB)(617)    收藏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宠物医院犬、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感染情况,并对感染虫种或基因型进行分析。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采集在上海市某宠物医院就诊的犬、猫新鲜粪便样本145份(犬粪99份、猫粪46份)。采用巢式PCR方法分别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RNA(SSU rRNA)基因和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利用Clustal X 2.1 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采用BLAST软件进行分析比对,使用MEGA 11.0软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寄生虫虫种或基因型。结果 共检测145份犬、猫粪便样本,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总检出率为20.00%(29/145);其中隐孢子虫检出率为0.69%(1/145),贾第虫检出率为19.31%(28/145)。在犬粪便样本中仅检测到贾第虫,检出率为18.18%(18/99);在猫粪便样本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检出率分别为2.17%(1/46)和21.74%(10/46)。经核苷酸序列分析,1份隐孢子虫阳性样本鉴定为猫隐孢子虫;28份贾第虫阳性样本均为贾第虫集聚体A,与人源贾第虫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获得的贾第虫基因序列与人源贾第虫集聚体A属同一分支。结论 上海市某宠物医院就诊的犬和猫存在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相关虫种和基因型均有人兽共患风险,有必要加强宠物及其饲养者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监测,并加强宠物饲养管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70年来我国虫媒病毒发现 分布与应对
    夏菡, 袁志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427-436,450.  
    摘要689)      PDF(pc) (1541KB)(8697)    收藏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一类由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传播,既能感染节肢动物、也能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全球已发现虫媒病毒600余种,其中高致病性病毒达65种,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受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虫媒病毒传播流行风险正在增加。本文总结了70年来我国新发和再现虫媒病毒和具有潜在致病风险的新虫媒病毒的发现和分布,并且对未来应对措施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虫媒病毒和虫媒传染病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肝窦内皮细胞在肝损伤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姜婷婷, 胡媛, 曹建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1): 92-.  
    摘要689)      PDF(pc) (958KB)(9932)    收藏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s)位于肝血窦表面,是肝脏与血液接触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肝脏中含量最多的非实质细胞。在生理情况下,LSECs通过参与物质运输、代谢废物清除而诱导肝脏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肝脏稳态;在病理情况下,LSECs通过抗原递呈促进肝脏炎症反应。LSECs在维持肝再生和肝纤维化平衡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对LSECs功能、LSECs在肝损伤中的变化、调节LSECs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LSECs与肝内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等四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进一步明确LSECs的功能及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研究
    曾婷, 吕山, 田利光, 李石柱, 孙乐平, 贾铁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1): 7-.  
    摘要672)      PDF(pc) (2109KB)(1093)    收藏
    目的 掌握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时间变化趋势,为完善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疟疾、肠道线虫感染、血吸虫病、食源性吸虫病、囊尾蚴病和棘球蚴病等寄生虫病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对其DALYs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描述年龄和性别分布。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各病种DALYs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结果 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由大到小依次为:食源性吸虫病(643 836.42人·年)、囊尾蚴病(156 853.03人·年)、血吸虫病(79 764.62人·年)、肠道线虫感染(70 989.73人·年)、棘球蚴病(4 258.61人·年)和疟疾(264.86人·年),男性DALYs(546 441.93人·年)高于女性(409 525.33人·年),青壮年(14~65岁,684 780.84人年)高于儿童(≤ 14岁,35 437.38人·年)和老年(≥ 65岁,235 749.04人·年)。1990—2019年,我国食源性吸虫病DALYs在6种寄生虫病中一直居首位,囊尾蚴病由199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2位,肠道线虫感染则由1990年的第2位下降至2019年的第4位。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总体呈下降趋势,疟疾DALYs下降速度最快(AAPC = -19.6%,P = 0.003),其次是肠道线虫感染(AAPC = -8.2%,P < 0.001)和血吸虫病(AAPC = -3.1%,P < 0.001),食源性吸虫病DALYs下降趋势较缓(AAPC = -1.0%,P < 0.001),棘球蚴病DALYs下降不明显(AAPC = -0.5%,P = 0.264),囊尾蚴病DALYs呈增长趋势(AAPC = 0.7%,P < 0.001)。结论 1990—2019年,我国血吸虫病、肠道线虫感染与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显著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疾病负担较高,棘球蚴病疾病负担下降不明显,囊尾蚴病疾病负担有上升趋势。建议我国以棘球蚴病防控为重点,在继续巩固其他重点寄生虫病防治成果的同时,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监测和预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方法学进展及其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的影响
    曾婷, 贾铁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3): 299-306.  
    摘要672)      PDF(pc) (1232KB)(1480)    收藏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是目前最综合、最系统、最大规模的世界性观察流行病学研究项目,采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一致性指标对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伤害和危险因素所致的死亡和伤残进行国家、地区和全球水平的人群健康进行综合测量。本文全面介绍了GBD的发展史、评估流程和方法学研究进展及其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的影响,从而为GBD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小鼠肝泡型棘球蚴病肝脏细胞转录谱特征
    杨清清, 贾万忠, 王向前, 蔡其刚, 葛新, 汪伟, 韩秀敏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3): 236-243.  
    摘要650)      PDF(pc) (2690KB)(721)    收藏
    目的 从单细胞水平探究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晚期阶段肝脏组织微环境细胞组成及其转录谱特征。方法 收集2只多房棘球蚴感染BALB/c小鼠(6~8周龄)肝脏病灶旁组织和配对远端肝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利用R软件Seurat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多样本整合和批次效应校正,应用统一流形逼近与投影(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UMAP)算法进行细胞聚类,根据经典标记基因注释细胞类型。通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筛选各细胞类型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预测细胞生物学作用。结果 对来自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病灶旁和远端肝组织的43 710个细胞进行了分析,归类为11种细胞类型:中性粒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祖细胞、B细胞、浆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肝星状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血小板。T细胞是组织微环境中占比最高的免疫细胞,包括5种CD4+ T细胞、2种CD8+ T细胞和磷酸抗原反应γδ T细胞。与病灶远端肝组织相比,病灶旁肝组织中的CD4+ 辅助性T细胞和CD4+ 细胞毒性T细胞比例降低、辅助性T细胞2(Th2细胞)比例明显增高。Th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免疫系统负调控过程相关,CD4+ 细胞毒性T细胞高表达基因与免疫系统激活相关。结论 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了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组成和分布差异,病灶旁肝组织中Th2细胞升高可能与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比较
    宋静, 张宗亚, 沈美芬, 周济华, 李春英, 杨早改, 董毅, 杜春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84-387.  
    摘要631)      PDF(pc) (1203KB)(457)    收藏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与运动方式差异。方法 对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分别进行热固定,随机选取形态舒展较好的两种尾蚴各50条,测量其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对日本血吸虫感染钉螺和中华血吸虫感染拟钉螺压碎镜检,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的运动方式。结果 日本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6 ± 0.01)、(0.05 ± 0.01)、(0.14 ± 0.01) mm和(0.06 ± 0.01) mm,中华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3 ± 0.01)、(0.05 ± 0.01)、(0.13 ± 0.01) mm和(0.06 ± 0.01) mm,两种血吸虫尾蚴体长(t = 14.583,P < 0.05)、尾干长(t = 3.861,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体宽(t = 0.896,P > 0.05)、尾叉长(t = −0.454,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镜下观察发现,两种血吸虫尾蚴运动方式均表现为尾部左右摆动,无明显差异。结论 中华血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相似度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基于机器学习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章钰莹, 曹园园, 杨凯, 王伟明, 杨蒙蒙, 柴丽莹, 顾己悦, 李梦月, 卢艳, 周华云, 朱国鼎, 曹俊, 卢光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3): 225-235,243.  
    摘要602)      PDF(pc) (1362KB)(2885)    收藏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早期发现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9年江苏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调查、首发症状及初诊时间等信息。以职业、感染疟原虫虫种、主要临床表现、有无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国外居留时间、在国外感染疟疾次数、潜伏期、初诊单位级别、来源国、同行人员和出国途径等1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就医延迟时间(≤ 24 h和> 24 h)为因变量,分别运用BP神经网络、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贝叶斯算法构建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列线图对logistic回归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评价,并比较4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进一步分析各特征数值大小对预测结果的正负影响,应用SHAP算法对各特征重要性进行量化和归因。结果 共纳入输入性疟疾病例244例,其中自出现首发症状后到初诊时间超过24 h的病例累计100例(40.98%)。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有疟疾感染史[比值比(odds ratio,OR)= 3.075,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1.597, 5.923)]、潜伏期长[OR = 1.010,95% CI:(1.001,1.018)]或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医[OR = 12.550,95% CI:(1.158, 135.963)]是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对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国外居留时间、潜伏期和年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主要临床表现、出国途径、潜伏期、国外居留时间和年龄。贝叶斯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初诊单位级别、年龄、来源国、疟疾感染史和同行人员。通过比较各模型AUC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总体性能较优(Z = 2.700 ~ 4.641,P均< 0.01),且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209,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灵敏度(71.00%)和约登指数(43.92%)均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63.00%和36.61%);而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特异度(73.61%)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72.92%)。结论 国外居留时间长、有疟疾感染史、潜伏期长、高年龄组和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生就医延迟的概率较高。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患者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效能,可为输入性疟疾患者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寄生虫抗癌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张莹舒, 丁昕, 戴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91-97.   DOI: 10.16250/j.32.1374.2023074
    摘要599)      PDF(pc) (1009KB)(1245)    收藏
    寄生虫病和癌症均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与肿瘤间关系密切,多种寄生虫感染及其来源产物能够抑制癌症发生、发展与转移,显示了较好抗癌症潜能。因此,充分解析寄生虫、癌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为癌症治疗领域研究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为寄生虫来源抗癌症活性分子筛选奠定基础。本文围绕寄生虫的抗癌症效应及其潜在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2018年安徽省石台县野鼠血吸虫感染调查
    何家昶, 陈雪峰, 汪天平, 高风华, 陶伟, 代波, 丁宋军, 刘婷, 李异, 汪昊, 茅维飞, 张乐生, 许晓娟, 张世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6): 622-.  
    摘要595)      PDF(pc) (973KB)(377)    收藏
    目的 了解安徽省石台县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实施精准传染源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石台县3个不同血吸虫病流行程度的自然村(矶滩乡矶滩村、丁香镇石泉村和丁香镇西柏村),于2018年6月和10月分别采取“夹夜法”连续3晚在有螺环境捕捉野鼠,对捕获野鼠采取肝结节压片镜检、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和Kato⁃Katz法等3种方法平行检查,统计捕获的野鼠密度和血吸虫感染率。结果 石台县3个调查村共捕获野鼠376只,平均野鼠密度为9.1%(376/4 124),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24.2%(91/376)。其中丁香镇石泉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最高,为30.1%;丁香镇西柏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最低,为17.4%;各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4.111, P > 0.05)。6月和10月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6.8%(34/127)和22.9%(57/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90, P = 0.406)。捕获的野鼠包括褐家鼠、社鼠、黄毛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白腹巨鼠等6种,其中黄毛鼠和褐家鼠血吸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4.9%(22/63)和31.2%(44/141)。结论 2018年石台县野鼠血吸虫感染率较高,当地血吸虫病传播存在自然疫源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来源灭螺药物相关靶点筛选
    熊涛, 郭锦璐, 卢芳国, 刘佳豪, 郑涛, 李佳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6): 588-.  
    摘要583)      PDF(pc) (2398KB)(747)    收藏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中药来源潜在植物灭螺药相关靶点,并探索其灭螺机制。方法 通过回顾性文献分析筛选具有灭螺活性的中药并对其灭螺效果进行综合梳理,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UniProt数据库和文献挖掘获得各类中药活性成分及相应潜在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相关靶点网络图,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文献分析中共筛选出27种中药来源灭螺药物,归为14类。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活性成分190种,药物⁃活性成分⁃相关靶点网络中贡献度较高的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乙酸亚油醇、木犀草素、β⁃胡萝卜素、(24S)⁃乙基胆甾⁃5,22,25⁃反⁃3β⁃醇、原阿片碱、牛蒡子苷等;筛选出相应潜在靶点181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靶点主要定位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脂肪细胞脂解调控、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信号等16条通路。结论 本研究初步展示了27种灭螺药物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筛选的关键组分可望为后续灭螺药物分离、纯化及药理研究奠定基础,筛选的关键靶点和关键通路可望为中药源灭螺药机制阐明和绿色灭螺新药开发提供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郑州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杨成运, 赵晓明, 鲁德岭, 张月泉, 钱建华, 王晓, 李素华, 贺志权, 钱丹, 刘颖, 纪鹏慧, 周瑞敏, 张红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6): 635-.  
    摘要561)      PDF(pc) (1077KB)(514)    收藏
    目的 对河南省郑州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感染来源、明确传播链、评估传播风险。方法 收集郑州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临床资料,显微镜下检查患者骨髓穿刺液涂片,并对患者居住村庄重点人群和村庄内所有犬只采用rk39内脏利什曼病快速诊断试剂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和PCR检测。在患者家附近悬挂诱蛉灯,同时人工捕捉白蛉,对捕捉到的雌性中华白蛉进行PCR检测。采用巢式PCR对患者、阳性犬只和阳性白蛉DNA扩增内转录间隔区1(ITS1)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同时基于ITS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患者反复不规则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偏低,骨髓穿刺液涂片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及PCR法共筛查患者居住地疫点范围内324名居民,抗体检测及PCR结果均为阴性。采用上述两种方法筛查疫点内犬只201只,其中rk39诊断阳性率为21.39%、PCR阳性率为13.93%。在疫点捕捉2 065只雌性中华白蛉进行利什曼原虫PCR检测,阳性率为0.82%。患者、阳性犬只和阳性白蛉ITS1基因序列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序列同源性为100%,确定感染虫株为婴儿利什曼原虫。结论 郑州市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犬只和白蛉中存在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证实当地存在婴儿利什曼病完整传播链,且传播风险较高;需强化防控措施,防止利什曼病在当地传播。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片形吸虫的全球分布及传播
    姚嘉文, 贾铁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6): 654-.  
    摘要554)      PDF(pc) (2661KB)(518)    收藏
    片形吸虫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人兽共患病,严重威胁人畜健康与畜牧业发展。由于片形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分类鉴定的复杂性,特别是某些姐妹种的存在,误导了人们对片形吸虫地理分布和传播潜力的认知。本文介绍了片形科吸虫的分类,描述了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的地理分布,探讨了片形(属)吸虫与椎实螺科螺宿主之间的协同进化,以及人类活动和反刍动物迁移对片形吸虫病全球扩散传播的影响。此外,依据最新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还对非洲分布的片形吸虫中间宿主螺类进行了重新梳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 疫情调查
    张佩君, 周正斌, 李元元, 郝瑜婉, 罗卓韦, 李宏岩, 李中秋, 杨丽敏, 张仪, 武滨,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5): 493-.  
    摘要553)      PDF(pc) (1239KB)(572)    收藏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疫情,为当地制订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病例特征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通过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分析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发病趋势变化。收集2020年阳泉市白蛉监测数据及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调查数据,计算各县(区)白蛉密度和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并应用直线相关法分析其与人群MT⁃ZVL发病率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累计报告MT⁃ZVL 病例162例,年均发病率1.9/10万,逐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7、16、27、33例和75例,呈快速上升态势(APC = 72.79%,t = 11.10,P < 0.01)。阳泉市下辖5个县(区)均有MT⁃ZVL病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于郊区(35.2%,57/162)和平定县(33.3%,54/162),年龄以 ≥ 15岁(71.6%,116/162)和0 ~ 2岁(22.2%,36/162)为主,职业以农民(37.4%,61/162)和散居儿童(24.5%,40/162)为主。2020年5—9月,阳泉市中华白蛉平均密度为6.3 只/(灯·夜),其中郊区最高[12.6只/(灯·夜)]、盂县最低[1.1只/(灯·夜)],各县(区)中华白蛉平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7.282,P < 0.01)。全市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7.4%(2 996/40 573),其中郊区最高(16.6%,1 444/8 677)、盂县最低(2.3%,266/11 501),各县(区)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753.74,P < 0.01);流浪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20.0%(159/794),高于家犬([χ2] = 176.63,P < 0.01)。白蛉密度、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和人群MT⁃ZVL发病率间均存在相关性(r = 0.832 ~ 0.870,P均< 0.05)。结论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MT⁃ZVL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亟需采取系统干预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徐维荣, 王国淑, 李琴, 郑金鑫, 郭照宇, 陈家旭, 陈木新, 田利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6): 598-.  
    摘要550)      PDF(pc) (1008KB)(628)    收藏
    目的 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婴医院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儿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健康状况等信息。采集腹泻患儿粪便样本,提取核酸,通过PCR检测、序列对比确定是否感染人芽囊原虫。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5岁以下腹泻儿童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招募5岁以下腹泻儿童684例,其中男、女童分别为468例和216例,平均年龄为(1.79 ± 1.12)岁。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4.97% [34/684,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3.59%,6.86%)];慢性腹泻儿童感染率[7.52%(20/266),95% CI:(4.92%,11.33%)] 高于急性腹泻儿童 [3.35%(14/418),95% CI:(2.01%,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983,P = 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饲养宠物 [比值比(OR)= 6.298,95% CI:(2.711,14.633)]、饮用非自来水[OR = 4.522, 95% CI:(1.769,11.561)]、乳糖不耐受 [OR = 4.221,95% CI:(1.043,17.087)]、使用抗生素 [OR = 0.125,95% CI:(0.017,0.944)] 和慢性腹泻 [OR = 2.172,95% CI:(1.018,4.637)] 是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  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存在人芽囊原虫感染,建议改善家庭环境及宠物卫生状况,以降低儿童感染人芽囊原虫等病原体的机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2017—2020年镇江市市售鱼类寄生虫感染调查
    李爱华, 王琳, 李莎莎, 张万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5): 527-.  
    摘要540)      PDF(pc) (979KB)(379)    收藏
    目的 了解镇江市市售淡水鱼和海鱼中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2020年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采集镇江市部分农贸市场和超市淡水鱼和海鱼,分别采用压片镜检法和直接解剖法检测寄生虫囊蚴和幼虫,统计不同鱼种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 2017—2020年累计检测34种、1 856尾海鱼,寄生虫感染率为11.21%(208/1 856),其中淡水鱼感染率为9.81%(117/1 193)、海鱼感染率为13.73%(91/663)。共检测淡水鱼23种1 193尾,柳条鱼(43.33%)、小杂鱼(32.93%)和餐条鱼(20.20%)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各淡水鱼鱼种寄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5.66,P < 0.05)。淡水鱼中检出的寄生虫有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和其他类寄生虫,检出率分别为0.59%(7/1 193)、1.93%(23/1 193)和7.29%(87/1 193),华支睾吸虫与东方次睾吸虫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64,P < 0.05)。共检测海鱼11种663尾,异尖线虫幼虫检出率为13.73%(91/663),其中感染率较高的鱼种为小黄鱼(30.28%)和带鱼(27.50% ),感染度为3.43条/尾,各种海鱼寄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93,P < 0.05)。结论 镇江市市售淡水鱼和海鱼中存在寄生虫感染,人群生食或半生食有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1990—2030年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姚丽熙, 林苏, 黄娇凤, 吴银莲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5): 464-475,496.  
    摘要540)      PDF(pc) (3686KB)(518)    收藏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并对2020—2030年疾病负担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方法 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等疾病负担指标,采用估算年度变化百分比 (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of change,APC)描述1990—2019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上述指标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模型预测2020—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发病率从1990年的2 725.9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 397.31/10万[EAPC = -2.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8%,-2.13%)],总患病率从1990年的12 239.53/10万下降至2019年的6 566.12/10万[EAPC = -2.34%,95% CI:(-2.54%,-2.14%)],死亡率从1990年的24.67/10万下降至2019年的8.07/10万[EAPC = -4.92%,95% CI:(-5.37%,-4.47%)],DALY率从1990年的793.3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47.71/10万[EAPC = -5.15%, 95% CI: (-5.64%,-4.66%)],均呈下降趋势。乙型肝炎相关疾病DALYs主要来源于肝癌,2012—2019年肝癌DALYs呈上升趋势[APC = 1.30%,95% CI:(0.16%,2.45%)]。1990—2019年,我国男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高于女性,DALY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以50~69岁组最高。预测结果表明,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发病率为866.79/10万,其中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854.87/10万);2020—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将进一步下降,但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疾病负担可能呈上升趋势。结论 1990—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肝癌疾病负担呈进一步加重趋势,要重点关注肝癌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的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智能识别研究
    薛靖波, 夏尚, 李召军, 王心怡, 黄良瑜, 何润超,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2): 121-.  
    摘要538)      PDF(pc) (2620KB)(602)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识别模型,初步评价其用于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耕牛远程识别和监测管理的效果。方法 以环鄱阳湖地区有螺洲滩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无人机航拍采集该区域影像数据集。对数据集进行增强处理,并使用数据标注工具VGG Image Annotator标记样本数据库中的耕牛,建立耕牛形态识别标签。基于Mask R⁃卷积神经网络(CNN)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智能识别模型用于识别耕牛分布,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得分和平均精确率等指标对模型识别耕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共获取200幅无人机航拍原始影像,对影像数据增强处理后获得410幅影像,标记耕牛识别训练样本2 860个。构建的Mask R⁃CNN深度学习识别模型在迭代200轮后收敛,模型准确率为88.01%、精确率为92.33%、召回率为94.06%、F1得分为93.19%、平均精确率为92.27%,可有效检测和分割耕牛形态特征。结论 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Mask R⁃CNN模型识别耕牛准确性较高,可用于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远程智能识别、监测和管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综合物种分布模型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展
    李路, 王强, 许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6): 659-.  
    摘要537)      PDF(pc) (1036KB)(1426)    收藏
    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环境和其他物种间关系与作用为理论基础,可揭示当前及预测未来物种分布,现已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生物地理学、传染病空间传播等领域。综合物种分布模型(integrated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ISDMs)是在同时使用多种SDMs或融合多个数据源进行建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的组合模型,具有综合性、总结性和可靠性等特点。本文在简述SDMs理论和分类的基础上,对ISDMs构建、验证思路及其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在ISDMs实际应用中应关注研究尺度、生态位匹配及大数据利用等问题,并注重多学科方法和知识背景结合,关注生态学内涵等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在全球卫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中国的合作
    许铭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2): 116-.  
    摘要535)      PDF(pc) (1009KB)(893)    收藏
    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以下简称“全球基金”)是近20年来在全球卫生领域日趋活跃、影响力迅速上升的新型国际组织,在推动全球重大传染病防控、卫生融资、公立医药产品采购市场发展等方面正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与功能。本文对全球基金基本概况、融资机制、运作模式和主要经验等进行深入剖析,在结合全球基金与中国既往合作的基础上,就双方在新形势下开展长期战略合作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在将来获得更多的多赢成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以边际效益视角审视中国消除血吸虫病的优化路径
    李琴, 杨国静, 郑金鑫, 许静,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1): 1-.  
    摘要533)      PDF(pc) (1172KB)(609)    收藏
    经过70多年的有效防治,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入消除阶段,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强化血吸虫病监测响应、持续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防止疫情反弹。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干预措施亟待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边际效益基本原理讨论不同阶段干预措施评价需求与优化策略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利用边际效益原理优化防控方案,使血吸虫病防治成本发挥出最大边际效益,为我国最终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最优战略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199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林凯, 张陈欢, 徐震东, 李雪梅, 黄仁湛, 刘雅文, 于海航, 古丽斯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24-34.  
    摘要530)      PDF(pc) (2297KB)(676)    收藏
    目的 分析1992—2021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为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中获取1992—2021年我国、全球及不同社会人口学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地区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年龄标化患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s)率、年龄标化DALYs率及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s)率、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计算各指标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分析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析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模型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结果        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为761.32/10万、年龄标化DALYs率为5.55/10万、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为0.38/10万,均低于全球水平(分别为1 914.30/10万、21.90/10万、3.36/10万)及中SDI地区(1 413.61/10万、12.10/10万、1.93/10万)、低⁃中SDI地区(分别为2 461.03/10万、26.81/10万、4.48/10万)和低SDI地区(分别为5 832.77/10万、94.48/10万、10.65/10万),但高于高SDI地区(分别为59.47/10万、0.49/10万、0.05/10万)和高⁃中SDI地区(分别为123.11/10万、1.20/10万、0.12/10万)。2021年,我国男性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820.79/10万)、DALYs率(5.86/10万)均高于女性人群(分别为697.96/10万、5.23/10万);女性人群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YLDs率(0.66/10万)高于男性(0.12/10万);不同性别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高峰均为30 ~ 34岁组,男性、女性人群血吸虫病DALYs率高峰分别为15 ~ 19岁与20 ~ 24岁。与不同SDI地区人群比较,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下降速度中等[EAPC = -1.51%,95% CI:(-1.65%,-1.38%)],年龄标化DALYs率[EAPC = -3.61%,95% CI:(-3.90%,-3.33%)]与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EAPC = -4.16%,95% CI:(-4.38%,-3.94%)]下降速度均最快。APC模型建模结果显示,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变化具有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随年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随时期递进和出生队列推移均下降。BAPC模型预测显示,2022—2030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年龄标化DALYs率和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均呈下降趋势,2030年分别为722.72/10万[95% CI:(538.74/10万,906.68/10万)]、5.19/10万[95% CI:(3.54/10万,6.84/10万)]和0.30/10万[95% CI:(0.21/10万,0.39/10万)]。结论 1992—2021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亦呈下降趋势。年龄、时期和队列均对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存在影响,需结合流行现状和防控需求精准开展消除血吸虫病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全健康视角下人兽共患病防治现状及面临挑战
    李慈怀, 陈凤, 吕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98-103.  
    摘要529)      PDF(pc) (1059KB)(1738)    收藏
    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需通过多地区、多学科、多部门合作以提升防治效果。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深度协作,致力于实现人类、动物以及环境的共同健康。本文回顾了全健康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棘球蚴病、狂犬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血吸虫病防控中的成功实践,并探讨了该理念应用于人兽共患病防控所面临的挑战,旨在从人⁃动物⁃环境层面为人兽共患病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