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张利娟, 徐志敏,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吕山,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1, 33 (3): 225-.  
    摘要6475)      PDF(pc) (1047KB)(2892)    收藏
    本文通报了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0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8 376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137.04万人;全国450个流行县(市、区)中,337个(74.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98个(21.78%)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5个(3.33%)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0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9 517例。2020年,全国共开展询检查病11 117 655人,阳性1 798 580人;开展血检查病5 263 082人,阳性83 179人;开展病原学检查273 712人,阳性3人,其中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例。2020年,全国共有19 733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309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7.04%,新查出 15个有螺村;共查螺736 984.13 hm2,查出有螺面积206 125.22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 174.67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1.96 hm2。2020年,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544 424头,血检查病147 887头,阳性326头;开展粪检查病130 673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0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214例,扩大化疗964 103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66 280头·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36 141.92 hm2,实际药物灭螺71 980.22 hm2,环境改造灭螺1 464.03 hm2。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中,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全国如期实现《“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目标,但局部地区疫情有所反弹,仍需开展血吸虫病精准防控、强化血吸虫病疫情及风险监测,在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消除进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徐志敏, 杨帆, 何君逸, 党辉, 李银龙,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4): 329-.  
    摘要2334)      PDF(pc) (1069KB)(2601)    收藏
    本文通报了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571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25.06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39个(75.17%)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0个(22.17%)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2个(2.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1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9 037例。2021年,全国共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405 056人,阳性72 937人;开展粪检查病220 629人,阳性3人。全国共有19 2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026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42%,新查出12个有螺村;累计查螺686 574.46 hm2,查出有螺面积191 159.91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 063.08 hm2,复现钉螺面积5 113.87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525 878头,累计血检查病115 437头,阳性231头;开展粪检查病128 719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927例,扩大化疗729 113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56 913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7 372.74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40.5 hm2,环境改造灭螺1 244.25 hm2。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中,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但达标进程减缓、钉螺面积略有反弹;需加强钉螺扩散与控制研究,强化血吸虫病监测预警,防止疫情反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我国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与防治进展
    黄继磊, 王耀, 周霞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1, 33 (4): 424-.  
    摘要2300)      PDF(pc) (1011KB)(4396)    收藏
    食源性寄生虫病包括肉源性、鱼源性、植物源性、水源性、软体动物源性及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等。本文主要就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猪带绦虫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等6种我国主要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提高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识、为制定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多与饮食有关,不生食、不半生食是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21-227.  
    摘要2096)      PDF(pc) (942KB)(2059)    收藏
    为了解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监测结果进行了概括分析。截至2023年底,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省于2020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安徽、江西、湖南省于2023年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6 250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03.45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54个(78.49%)已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97个(21.51%)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开展居民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4 216 643例,阳性47 794例;开展病原学检查184 216例,阳性4例;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7 768例。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村现有存栏牛539 548头,累计开展免疫学检查查病125 440头,阳性124头;病原学检查查病133 508头,未发现阳性。全国累计开展钉螺调查641 339.53 hm2,查出有螺面积184 819.77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51.53 hm2、复现有螺面积642.25 hm2。2023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20 198例,人群病原学扩大治疗598 183例·次,牛病原学扩大治疗283 954头·次;全国累计开展药物灭螺116 347.95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90.89 hm2,环境改造灭螺1 334.62 hm2。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全国所有流行省份均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疫情趋于稳定,血吸虫病病例以晚期病例为主;但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牛复养现象严重。需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做好重点地区钉螺控制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Rho GTPases在感染与炎症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周伟, 杨俊齐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7, 29 (6): 807-813.  
    摘要2040)      PDF(pc) (2259KB)(1512)    收藏
    Rho GTPases亚家族是属于Ras超家族的一类核苷酸依赖型小GTP结合蛋白,即小G蛋白(Small GTPases)。它们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分子开关”的作用,控制着众多信号转导途径。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Rho GTPases主要作用于细胞骨架或靶蛋白,从而调节多种生物学效应,如细胞膜运输和细胞迁移、黏附、增殖等。此外,Rho GTPases在机体感染与炎症中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Rho蛋白广泛分布于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免疫细胞中,当机体受到外来微生物、寄生虫等攻击后,Rho蛋白会通过一系列信号转导机制来激活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 Rho GTPases信号转导通路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通路。本文主要就Rho GTPases通过其信号通路调控机体免疫反应而最终影响机体免疫应答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3): 217-224,250.  
    摘要2022)      PDF(pc) (939KB)(2205)    收藏
    本文通报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概况,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434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42.44万人;452个流行县(市、区)中,343个(75.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6个(23.4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0.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2年,全国累计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317 356人,阳性62 228人;开展粪检查病208 646人,阳性1人,另有2例尿液镜检阳性者,3例均为非洲输入血吸虫病病例。2022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8 565例。全国共有18 8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6 917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62%,新查出有螺村8个;累计查螺655 703.01 hm2,查出有螺面积183 888.6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10.58 hm2、复现钉螺面积844.35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477 200头,累计血检查病113 946头,阳性204头;粪检查病131 71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2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726例,扩大化疗714 465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34 737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9 134.07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825.27 hm2,环境改造灭螺1 163.96 hm2。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持续向低,3例确诊病例均为非洲输入外籍血吸虫病患者,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需继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防止疫情反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山东省首次发现福寿螺入侵
    王龙江, 许艳, 孙慧, 张本光, 孔祥礼, 韩海涛, 李瑾, 李曰进, 杨丽敏, 郭云海, 王用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4): 407-.  
    摘要1944)      PDF(pc) (1136KB)(779)    收藏
    目的 对山东省境内首次发现的入侵生物福寿螺进行物种鉴定。方法 2021年10月,在山东省济宁市野外采集福寿螺样本进行形态学鉴定;随机选取部分福寿螺样本,取螺腹足部肌肉组织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多重PCR扩增并测序,利用MegAlign 7.1.0软件对测序后的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肺检法检测福寿螺中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结果 共采集福寿螺活体样本104只,经形态学鉴定均为福寿螺属物种;随机挑选12只成螺样本,经多重PCR和测序鉴定11只为小管福寿螺、1只为斑点福寿螺。104只福寿螺均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结论 山东省境内首次发现福寿螺入侵,且存在小管福寿螺和斑点福寿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的2004—2020年江西省鄱阳县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分析
    吴新华, 吴君, 徐仁美, 熊瑛, 陈喆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1): 7-.  
    摘要1765)      PDF(pc) (1296KB)(1302)    收藏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江西省鄱阳县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20年江西省鄱阳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资料及2005—2020年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鄱阳县血吸虫病流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20年鄱阳县人群血吸虫病血清学与病原学检查阳性率分别从24.39%(24 976/102 397)和4.53%(259/5 721)下降至5.37%(2 421/45 100)[年度变化百分比(APC) =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 -8.64%]和0(0/3 963)(APC = AAPC = -32.07%),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2013—2020年鄱阳县耕牛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从1.21%(294/24 332)下降至0.58%(35/5 999),变化趋势有1个趋势变化连接点(AAPC = -8.20%,P > 0.05)。2004—2020年鄱阳县未曾新查出有螺乡与有螺村,查出有螺面积占查螺总面积比例有3个趋势变化连接点(AAPC = -2.30%,P > 0.01)。2005—2020年,鄱阳县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及校正感染率分别从60.82%(742/1 220)和10.16%(124/1 220)降至5.73%(70/1 221)和0,血检阳性率(APC = AAPC = 17.47%,P < 0.01)与校正感染率(APC = AAPC = -44.92%,P < 0.01)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仅2005、2007年在本地家畜中分别查出10头和2头血吸虫感染牛,感染率分别为10.00%(10/100)和13.33%(2/15);仅于2008—2009年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未发现血吸虫核酸阳性混合钉螺样本。结论 2004—2020年鄱阳县血吸虫病疫情下降趋势显著,但巩固防治成果及消除血吸虫病仍面临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历程
    胡本骄,李胜明,周杰,侯循亚,周艺彪,姜庆五,任光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0, 32 (3): 320-.  
    摘要1709)      PDF(pc) (971KB)(3253)    收藏
    血吸虫病是一种古老的寄生虫病,该病在洞庭湖区流行至少有2 100年的历史。20世纪初期在洞庭湖区发现并报告我国首例血吸虫病病例,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启动在洞庭湖区开展大规模防治工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防治工作者,与血吸虫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经消灭钉螺为主、人畜同步化疗为主、控制传染源为主3个防治阶段,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本文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的发现和防治历程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对当前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未来防治工作的重点进行了梳理,以期对消除血吸虫病工作有所裨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血防宣传标语的语言现状分析
    周丽颖, 邓瑶,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0, 22 (2): 189-191.  
    摘要1634)      PDF(pc) (932KB)(141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全球首款疟疾疫苗RTS, S/AS01的研发和应用
    徐文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1, 33 (6): 557-.  
    摘要1629)      PDF(pc) (643KB)(1020)    收藏
    2021年10月,WHO宣布疟疾中、高度流行区儿童可接种RTS, S/AS01疟疾疫苗的消息,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本文就RTS, S/AS01疟疾疫苗的研发历程及其在疟疾防控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我国水利血防工程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作用和意义
    徐兴建, 卢金友, 彭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0, 22 (5): 403-406.  
    摘要1620)      PDF(pc) (1085KB)(1348)    收藏
    长期以来,我国水利血防工程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特别是血吸虫病疫区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改变工程区及其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些生态环境变化有利于控制或消除血吸虫病,而有些生态环境变化可能导致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因此,需对水利血防工程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同时,卫生部门应积极开展大型水利建设项目的卫生学评价,并针对工程可能存在钉螺扩散的风险,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意见。在工程建设中,只要落实水利血防工程措施就可降低或消除钉螺扩散的潜在风险,实现水利、血防等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在围绕防止钉螺扩散研究方面,钉螺水力学新技术成果已编入水利行业水利血防指导性技术文件。目前,水利血防工作正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浸杀法冬季对土表及土层下钉螺杀灭效果
    汪为春, 詹惕, 范泽涵, 项可霞, 朱应富, 段永梅, 操治国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4): 396-.  
    摘要1592)      PDF(pc) (1017KB)(635)    收藏
    目的 评价在冬季使用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ES)浸杀法对土表以及不同土层深度钉螺的杀灭效果。方法 在冬季室外低温环境下,将钉螺放置在土层表面以及土层下2、5 cm和10 cm,使用2 mg/L和1 mg/L 50% WPNES药液分别浸泡1、3、7 d,以脱氯自来水作为对照,观察土表及土层内钉螺死亡情况。结果 在冬季采用2 mg/L和1 mg/L 50% WPNES浸杀法施药,施药3 d后土表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8.0%和76.0%,7 d后钉螺死亡率均为100.0%。在冬季采用2 mg/L和1 mg/L 50% WPNES浸杀法施药7 d后,土层下2 cm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达95.5%和85.6%,土层下5 cm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6.0%和6.4%。2 mg/L和1 mg/L 50% WPNES施药7 d后,土层下10 cm钉螺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冬季采用2 mg/L 50% WPNES浸杀7 d,对土表以及土层下5 cm以内的钉螺具有较好杀灭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血水草生物碱对钉螺神经系统超微结构的影响
    孙慧, 黄琼瑶, 彭飞, 刘年猛, 颜亨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09, 21 (1): 50-51.  
    摘要1548)      PDF(pc) (1492KB)(78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粉尘螨各发育阶段外部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湛孝东, 姚润, 汪梅青, 蒋峰, 郭伟, 汤非凡, 王澜, 李朝品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2): 179-.  
    摘要1535)      PDF(pc) (1263KB)(823)    收藏
    目的 观察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方法 将纯培养的粉尘螨分离后,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卵、幼螨、若螨、成螨等不同发育阶段外部形态。结果 粉尘螨卵呈长椭圆形。幼螨足3对,若螨足4对,生殖孔不发达,有生殖毛和肛毛。成螨呈长圆形,表皮有细致花纹,足4对;雄成螨足Ⅰ明显加粗,足Ⅲ较足Ⅳ粗长,生殖区位于足Ⅲ、Ⅳ基节间,肛门被一圆形围肛环包围,环内有肛门吸盘和刚毛1对;雌成螨足Ⅲ、Ⅳ较细,长度相等,腹面有1个呈“人”字形的生殖孔,其前端有1个类似月牙形的生殖板,肛门为1个纵形裂缝。结论 对粉尘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能够清晰了解其形态结构特征,对粉尘螨分类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200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郝阳, 郑浩, 朱蓉, 郭家钢, 王立英, 陈朝,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0, 22 (6): 521-527.  
    摘要1526)      PDF(pc) (1043KB)(1904)    收藏

    本文通报了200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至2009年底,全国估计血吸虫病人365770例,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11.42%。新发生急性血吸虫病77例(其中2例为境外输入的曼氏血吸虫病病例)与2008年相比上升了35.09%。全年共救治晚期血吸虫病人24282例,比2008年增加了14.42%。全国现有钉螺面积372 358. 69 hm2 ,其中新增钉螺面积879.42 hm2 。全国流行地区现有耕牛存栏数1570300头,耕牛感染率(1.03%)较2008年(1.34%)下降了23.13%。2009年云南省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山丘型流行区全部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我国血吸虫病的监测与预警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18. 我国“十二五”期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与工作重点
    周晓农, 林丹丹, 汪天平, 陈红根, 郭家钢, 梁幼生, 邱东川, 董兴齐,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1, 23 (1): 1-4.  
    摘要1463)      PDF(pc) (1004KB)(2392)    收藏

    本文围绕我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的目标,分析了我国“十二五”期间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的战略意义与作用,并针对不同地区的流行类型和流行程度,提出了近阶段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和工作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性调查 Ⅲ 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疫情变化分析
    许静, 林丹丹, 吴晓华, 朱蓉, 汪奇志, 吕尚标, 杨国静, 韩阳清, 肖瑛, 张奕, 陈文, 熊孟涛, 林睿, 张利娟, 徐俊芳, 张世清, 汪天平, 闻礼永,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1, 23 (4): 350-357.  
    摘要1461)      PDF(pc) (1134KB)(1374)    收藏

    目的 分析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传控)和传播阻断(传阻)后疫情回升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巩固达标地区防治成果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全国7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的12个疫情回升县(市、区),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各县达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至2008年或2009)的疫情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其疫情变化情况及达标后疫情回升因素。结果达传控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5±3年。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分别在达标后第7年和第12年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0%以上,水网型流行区钉螺面积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感染性钉螺密度的回升时间与活螺密度的回升高峰基本一致;湖沼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2年居民感染率即回升至>10%。达传阻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7±4年。达传阻后湖沼型、水网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钉螺面积在达传阻后的3~6年先后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以上,而活螺密度和感染性螺密度则在钉螺面积回升的当年或随后2~3年相继出现回升。结论受生物、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控和传阻达标地区疫情回升主要表现为螺情回升。建议修订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流行区的螺情变化规律、钉螺面积或感染性钉螺密度等因素对疫情的影响。传控和传阻地区应建立敏感而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达标后的疫情监测和巩固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2004—2018年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流行趋势Joinpoint回归分析
    肖瑛, 钟晨晖, 魏凤华, 代凌峰, 杨军晶, 陈艳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2): 122-.  
    摘要1427)      PDF(pc) (1177KB)(1213)    收藏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病病情变化趋势,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病病情数据,应用Joinpoint 回归模型分析居民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和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病血检和粪检阳性人数均呈下降趋势,血吸虫感染率由6.85%降至0。Joinpoint 回归分析发现,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 -24.1%(P < 0.01),其中2004—2006年和2006—2018年下降率均有统计学意义,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别为-35.1%和-22.1%(P 均< 0.01)。2004—2018年,垸外洲滩、垸内和丘陵亚型流行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 = -25.1%、-26.4%和-32.5%,P均< 0.01)。在疫情控制(2004—2008年)、传播控制(2009—2013年)和传播阻断阶段(201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 = -28.0%、-24.4%和-63.8%,P均< 0.01)。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 = -14.5%,P < 0.01),其中2004—2012年和2012—2018年下降率均有统计学意义(APC = -8.4%和-22.1%,P均 < 0.01)。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病粪检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 = -30.6%,P < 0.05),其中2007—2014年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APC = -15.5%,P < 0.01)。结论 2004—2018年湖北省居民血吸虫病病情呈下降趋势,垸外洲滩和垸内亚型流行区是湖北省迈向消除阶段血吸虫病重点防控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基于Web of Science的血吸虫病文献计量研究
    杨频, 戴菁, 高石, 李石柱, 盛慧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0, 22 (1): 20-25.  
    摘要1369)      PDF(pc) (927KB)(1146)    收藏
    [摘要] 目的  从文献计量角度分析1998~2008年血吸虫病研究的发展状况。 方法  以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分别从有关血吸虫病研究的不同国家、机构和作者的发文量,文献被引频次和载文期刊的分布情况等分析1998~2008年国际和国内的研究热点。  结果  年度间文献发表量变化不大,美国在该领域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中国近年来的研究产出增长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血吸虫病疫苗和药物开发,及导致疾病的免疫机制方面的基础研究是国际上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日本血吸虫转录组和蛋白质组、日本血吸虫疫苗和药物、致病机制和血吸虫病空间流行病学则是我国近几年的热点研究方向。  结论  中国在血吸虫病研究领域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有螺沟渠硬化后钉螺复现原因
    丁兆军, 邬家平, 王道芬, 魏章勇, 何斌, 何亚岚, 余运松, 万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3, 25 (2): 213-.  
    摘要1356)      PDF(pc) (1676KB)(1125)    收藏

    目的 目的 了解有螺沟渠硬化后钉螺复现的影响因素, 提出改进措施, 提高沟渠硬化工程的灭螺效果。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收集荆门市13个血吸虫病流行区乡 (镇) 实施沟渠硬化灭螺工程和螺情资料, 统计沟渠硬化工程的灭螺效果, 分析钉螺复现的原因。结果 结果 共调查151条硬化沟渠, 71条沟渠钉螺复现, 复现沟渠条数占 47.02%。钉螺面积灭光率为78.79%。钉螺复现的主要原因为上游螺区扩散、 硬化沟渠破损、 工程前未药物灭螺和施工带入钉螺等。结论 结论 单纯硬化有螺沟渠并不能彻底消灭钉螺; 科学规划沟渠硬化工程、 工程前药物灭螺和加强工程后期维护是提高灭螺效果的关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2004-2008年江苏省钉螺分布动态分析
    孙乐平, 梁幼生, 田增喜, 洪青标, 杨国静, 杨坤, 汪伟, 高扬, 黄景章, 张联恒, 郭加宏, 闵捷, 黄轶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0, 22 (1): 26-30.  
    摘要1345)      PDF(pc) (919KB)(947)    收藏
    [摘要]  目的 分析江苏省不同流行类型和流行程度地区钉螺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为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江苏省2004~2008年螺点卡报表和血防工作报表资料,建立江苏省5年的Excel螺情数据总库分析不同年份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和钉螺感染率的变化趋势,比较流行类型和程度不同的地区上述指标的年间变化,并绘制逐年变化趋势图。结果2004~2008年期内实有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减少了3 799.86 hm2和2 006.35 hm2,年平均降幅为9.64%和18.83%,其中江湖滩、水网和山丘型地区期内实有钉螺面积分别减少了3 546.10、209.19 hm2和44.57 hm2,年平均降幅为9.59%、10.29%和11.18%。5年间共新查出钉螺面积22.02 hm2,其中水网地区占89.24%。2004~2008年期内实有钉螺面积占历史有螺面积的2.77%~5.36%,其中未传播控制、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期内实有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钉螺面积的百分比分别在13.29%~22.82%、0.88%~3.54%和0.14%~0.3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004~2008年江湖滩、水网和山丘型地区期内实有钉螺面积的构成比分别为93.79%~95.60%、3.67%~5.45%和0.73%~1.01%。2004~2008年全省钉螺感染率由0.15%下降到0.02%,下降了85.50%P<0.01),其中未传播控制、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的构成比分别为98.15%~100%、0~0.81%和0~1.43%。结论江苏省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传播阻断地区螺情逐步得到巩固,有效控制江湖滩地区钉螺面积和未传播控制地区感染性钉螺面积是下阶段血防工作的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全健康:人兽共患病防控的新思考
    费思伟, 许靖姗, 吕山, 郭晓奎,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1): 1-.  
    摘要1326)      PDF(pc) (1170KB)(1504)    收藏
    在新发人兽共患病不断涌现和传统人兽共患病消除困难的双重压力下,当前全球人兽共患病控制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造成了挑战。“全健康”理念是人们在认识人类疾病与动物疾病间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有助于人兽共患病防控。“全健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一”,即“天人合一”的系统思维方式、“整齐划一”的实践指导方法、“一本万利”的经济评价策略。中国在血吸虫病等重大人兽共患传染病控制中成功应用了全健康理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面临诸多挑战。在全健康发展与应用中,应注重顶层设计、新发疾病与传统疾病有别、全健康治理动态过程。 [关键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县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诊断实验室现状
    冯婷, 许静, 杭德荣, 吴子松, 唐丽, 汪奇志, 喻鑫铃, 曾小军, 沈美芬, 吴成果, 元艺, 郭家钢,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1, 23 (4): 370-376.  
    摘要1295)      PDF(pc) (6030KB)(928)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县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血吸虫病诊断实验室建设及诊断能力现状,为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制订卫生(血防)政策、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40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所在的县级血防专业机构实验室,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实验室人员、用房面积、仪器设备配置情况及常用血吸虫病诊断方法等信息;抽取各监测点10%的居民查病血清样本和改良加藤片样本进行复检,评估县级血防机构检验人员的检测水平。 结果 监测点所在各县级血防专业机构实验室人员平均年龄为(40.93±9.56)岁,其中>35岁占69.39%;86.22%的人员学历在本科以下(不含本科);除4人职称不明外,初级、中级、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56.63%、39.29%和2.04%。各地实验室面积差别较大,以独立县级血吸虫病防治所/站实验室面积最小、仅为(52.81±40.08) m2,且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水平较低。各实验室血清样本和改良加藤片样本复检符合率分别为95.89%和99.53%,kappa值均>0.90。现场使用的免疫诊断试剂达9种,病原学检测以改良加藤法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为主。结论 基层血防机构实验室人员结构不合理,基础建设落后,诊断试剂/方法使用现状混乱。各地应加强实验室诊断能力建设,规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用于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筛查效度评价
    张世微, 程斌, 渠洪捷, 陈仲民, 邹琴, 褚丽平, 张琳, 何焕然, 汤胜华, 黄小平, 杨红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0, 22 (2): 171-173.  
    摘要1292)      PDF(pc) (938KB)(109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项目管理模式及其演变
    周晓农, 贾铁武, 郭家钢, 王立英, 姜庆五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0, 22 (1): 1-4.  
    摘要1281)      PDF(pc) (973KB)(1595)    收藏

    本文回顾了不同阶段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血防)的项目管理模式及其演变过程,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影响我国血防项目进展的关键因素,提出了今后我国血防项目应该遵循项目管理的原则,包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以加速我国消灭血吸虫病的进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光学显微镜下日本血吸虫成虫生殖系统形态学观察
    王晓楠|吴正升|杨枫|沈际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07, 19 (05): 374-376.  
    摘要1248)      PDF(pc) (2415KB)(825)    收藏

    目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生殖系统的组织形态结构特征。方法感染性钉螺逸出尾蚴,经腹部皮肤感染小鼠,感染7周后解剖获得血吸虫成虫,经10%甲醛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结果光镜下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睾丸、卵巢、输卵管、卵黄腺、卵黄管、子宫等生殖器官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清晰。结论  日本血吸虫成虫经石蜡切片和HE染色后,雌雄成虫各生殖器官在光镜下清晰可见,为血吸虫形态学教学和血吸虫生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我国弓形虫病流行概况及防治基础研究进展
    沈继龙,余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9, 31 (1): 71-76.  
    摘要1238)      PDF(pc) (1002KB)(5213)    收藏
    弓形虫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弓形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畜牧业生产。本文综述了我国弓形虫感染流行情况、基因分型、致病机制、诊断、治疗和疫苗研发等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弓形虫和弓形虫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日本血吸虫病新型树枝状载体-DNA疫苗的构建及其评价
    王晓婷, 朱荫昌, 高秋端, 郭玲香, 李新松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0, 22 (1): 5-12.  
    摘要1232)      PDF(pc) (940KB)(1159)    收藏
    [摘要] 目的 构建并评价一种新型的日本血吸虫病聚酰胺-胺(PAMAM)型树枝状载体DNA疫苗。方法采用赖氨酸对4.0 G PAMAM进行表面修饰,合成端基改性产物PAMAM-Lys。用电泳阻滞实验确定质粒DNA与PAMAM-Lys复合的比例,用透射电镜测试复合物微观结构变化,并通过电泳分析复合物的稳定性。同时采用MTT法对PAMAM-Lys进行体外细胞活性评价。分别用纯化质粒pJW4303、pJW4303-SjC23、树枝状载体PAMAM-Lys和复合物PAMAM-Lys/pJW4303-SjC23免疫50只小鼠,检测各组小鼠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以评价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电荷比在2~4时,PAMAM-Lys与DNA正负电荷完全中和,DNA电泳被完全阻滞,两者能完全结合。透射电镜测试结果表明,树枝状高分子载体与DNA的复合导致DNA结构收缩,粒径减小,分布均匀。树枝状高分子与DNA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噻唑蓝法检测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树枝状高分子载体及其DNA复合物作用于293T细胞较未改性树枝状载体产生的细胞毒性低;经PAMAM-Lys/pJW4303-Sj23免疫的小鼠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注射裸DNA疫苗组(P<0.05)。结论  氨基酸修饰的树枝状高分子PAMAM-Lys是DNA转染的优良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赖氨酸修饰可以显著降低PAMAM树枝状高分子的细胞毒性,并能增强DNA疫苗的免疫反应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全球首款疟疾疫苗问世:希望和挑战并存
    张逸龙, 潘卫庆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1, 33 (6): 560-.  
    摘要1216)      PDF(pc) (649KB)(601)    收藏
    RTS, S/AS01疟疾疫苗是一款针对恶性疟原虫红外期的亚单位疫苗,已历经30余年研发和临床试验,并获得WHO推荐,在全球疟疾高发地区5个月以上儿童中应用。尽管这款疫苗存在保护率不高(仅有30%左右)、需要接种4剂、免疫保护持续时间短等不足,但近年来每年均有数十万儿童死于疟疾,预计该款疫苗应用后每年能挽救数以万计的儿童生命、避免千万疟疾病例发生。因此,该疫苗的问世是人类抗击疟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给人类遏制疟疾乃至最终消除疟疾带来希望。当然,研制理想的疟疾疫苗仍存在诸多挑战,但RTS, S/AS01疫苗的研发成功能极大推动疟疾等寄生虫病疫苗的研发进程,更加完美的疟疾疫苗值得期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超声影像在肝脏疾病的精准诊疗
    周泊阳, 石一磊, 郭乐杭, 牟立超, 朱晓香, 赵崇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5): 458-.  
    摘要1216)      PDF(pc) (1084KB)(6440)    收藏
    肝脏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超声在肝脏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超声评估存在主观性强且提供信息有限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因能弥补传统超声的不足而被广泛应用于肝病超声领域,其在肝脏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超声影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肝脏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人工智能助力热带传染病防控研究
    施亮, 张键锋, 李伟,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5): 445-.  
    摘要1207)      PDF(pc) (2219KB)(1591)    收藏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热带传染病领域应用的先进性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缓解疾病诊疗负担、降低疾病漏诊和误诊率、提升疾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医药和疫苗研发效率等均具有显著成效。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热带传染病防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论述了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疾病诊疗、监测预警、疫苗与药物挖掘、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球卫生治理中的重要价值。根据人工智能助力热带传染病防控面临着诊断单一和不准确、开放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不佳、智能系统服务能力有限、大数据管理困难、模型可解释性较差等方面的难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多种热带传染病多模态智能诊断、重视开放环境下媒介生物和风险人群智能监测预警、加快智能防控系统研发、强化伦理安全、大数据管理与模型可解释性等发展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张利娟,徐志敏,党辉,李银龙,吕山,许静,李石柱,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0, 32 (6): 551-.  
    摘要1197)      PDF(pc) (993KB)(2232)    收藏
    本文通报了201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455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9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江苏省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8 500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066.78万人。全国450个流行县(市、区)中,301个(66.89%)达到消除标准,128个(28.44%)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1个(4.67%)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9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30 170例。2019年全国共开展询检查病12 090 712人,阳性1 740 764人;开展血检查病5 158 369人,阳性89 753人;开展病原学检查327 475人,阳性5人,其中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例。2019年全国共有19 726 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322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7.12%,新查出 6个有螺村;共查螺585 286.24 hm2,查出有螺面积174 270.42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64.20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9年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605 965头,血检查病183 313头,阳性1 176头;开展粪检查病134 978头,阳性7头。2019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28 557例,扩大化疗1 008 083人·次;治疗病牛7头,扩大化疗耕牛296 053头·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28 754.26 hm2,实际药物灭螺69 605.55 hm2,环境改造灭螺2 847.00 hm2。2019年全国455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中,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总体保持低感染状态,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为实现《“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目标、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仍需加强血吸虫病精准防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洞庭湖洲滩坡度与植被对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的影响
    胡钢, 卓尚炯, 黄昌林, 易平, 刘同, 詹玉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0, 22 (2): 136-140.  
    摘要1190)      PDF(pc) (958KB)(154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我国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现状与挑战
    郭照宇, 刘剑峰, 周长海, 钱门宝, 陈颖丹, 周晓农,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1, 33 (6): 563-.  
    摘要1189)      PDF(pc) (944KB)(1801)    收藏
    WHO关于2021—2030年被忽视的热带病防控路线图将疾病控制目标分成4个层级,分别是控制、作为公共卫生问题被消除、消除和根除。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被列为需要控制的疾病。总体上,我国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人群感染率呈低水平,流行程度呈明显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但消除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面临诸多挑战。在以往防控工作的基础上,还需在“全健康”理念下建立完整的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监测体系、更新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诊断标准、确立国家级治疗标准、提升跨学科和跨部门交流协作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论中国血防文化的内涵与精神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邓维成,李岳生,程湘晖,任光辉,贺宏斌,周艺彪,张跃云,胡本骄,刘寒秋,卢世魁,李胜明,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0, 32 (3): 222-.  
    摘要1180)      PDF(pc) (965KB)(4685)    收藏
    血防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广义上血防文化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中创造并形成的独特风气、社会意识乃至物质文化等总和;狭义上则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大血防工作者所共同创造、发展和积淀起来的精神文化。血防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表现在心忧天下的爱国爱民精神、经世致用的求真务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4个方面。研究血防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如期实现、推动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以及推进卫生血防事业行稳致远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综合治理快速控制血吸虫病效果观察
    陈世军, 李水明, 吴晓军, 陈锡庆, 章荣平, 张建荣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0, 22 (2): 153-157.  
    摘要1180)      PDF(pc) (946KB)(1006)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吡喹酮引起药物热1例
    钟文卫, 钟森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0, 22 (2): 184-.  
    摘要1176)      PDF(pc) (1674KB)(98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阿苯达唑和三氯苯哒唑对人体大片形吸虫的驱虫效果比较
    方文, 陈凤, 刘宏坤, 杨琼, 杨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14, 26 (1): 106-.  
    摘要1166)      PDF(pc) (1294KB)(712)    收藏
    目的 目的 比较阿苯达唑和三氯苯哒唑对人体大片形吸虫的驱虫效果。方法 方法 第1例患者口服阿苯达唑200 mg, 1日 2次, 连服5 d, 另1例患者每日顿服三氯苯哒唑片剂10 mg/kg, 连服2 d。收集2例患者服药后第1、 2、 5天的全量粪便 (共3 份), 以及第2例患者服药前和服药期间的全量粪便 (共7份), 采用尼龙袋集卵法收集虫卵, 并置于28 ℃水浴箱中孵化。结 结 果 果 第1例患者口服阿苯达唑后的第1、 2、 5天粪便中均检出片形吸虫卵, 经28 ℃水浴箱孵化, 持续观察25 d, 未见毛蚴孵 出, 也未见虫卵发育的迹象, 同时患者体温波动在37.4 ~ 38.3 ℃之间, 仍感腹痛。另1例患者在服用三氯苯哒唑前和服药 期间以及结束后第1天的粪便中检出虫卵, 服药结束后的第2、 5天粪便中未检出虫卵。服药前及期间排出的虫卵经28 ℃ 水浴箱孵化至第13天孵化出毛蚴; 而服药结束后第1天的虫卵持续观察25 d未见毛蚴孵出, 也未见虫卵发育的迹象, 同时 患者在服药结束后第4天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结论 结论 阿苯达唑对大片形吸虫成虫短期内无明显的杀虫作用, 但可明显 影响虫卵的发育, 致使虫卵不能孵化出毛蚴; 三氯苯哒唑对人体大片形吸虫成虫和虫卵可能均有杀灭作用, 具有疗效好, 疗程短, 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