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欢迎访问《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Previous
Next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8-25
上一期
专家论坛
中国和蒙古国棘球蚴病流行与防控及跨境传播风险
刘晶, 旦增曲珍, 莫筱瑾, 苗雨润, 苏璇, 胡薇, 张颋
2025, 37(4): 337-343.
摘要
(
)
PDF
(13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在中国与蒙古国境内均存在高度流行地区,跨境传播风险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中国和蒙古国棘球蚴病流行现状,比较了两国在防控措施方面的差异,并探讨了因人畜流动性增强、动物宿主跨境活动、两国防控能力差异所导致的棘球蚴病跨境传播风险。在此基础上,本文展望了两国联合防控棘球蚴病的主要合作领域,包括指南标准共建、技术资金援助、跨境病原监测与溯源等,旨在为中蒙两国开展跨国卫生合作、有效控制棘球蚴病传播、提升区域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参考。
专家评述
皮肤菌群 气味与疟疾传播
宋秀梅, 王敬文
2025, 37(4): 344-345, 379.
摘要
(
)
PDF
(1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主要通过雌性按蚊叮咬宿主传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蚊媒传染病。宿主气味是吸引按蚊的关键因素之一。宿主感染疟原虫后,气味发生变化且对雌性按蚊吸引力增强,但其机制尚不清楚。近期一项研究发现,小鼠感染疟原虫后皮肤菌群和挥发性物质均发生显著变化,且证实乙苯类化合物可以增强宿主对蚊虫的吸引力,该研究为开发新型疟疾防控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论著
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询检法用于带绦虫病的诊断价值
刘剑峰, 王文雅, 张米禛, 周长海, 刘柳, 赵陆源, 李科荣, 张冬琦, 刘榆华, 刘宏坤, 陈绍荣, 钱门宝, 李石柱
2025, 37(4): 346-354.
摘要
(
)
PDF
(15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现场调查中采用询检法诊断带绦虫病的价值,为进一步提升带绦虫病防控工作效率和精准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10月,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选择有带绦虫病流行的4个村作为调查点,各调查点分别随机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开展调查,调查人数均≥ 305例。采用结构化问卷以面对面方式对调查对象开展询检,了解其近1年内排节片史和排节片次数,近半年内食用生肉及其制品、生猪肝等未熟肉制品和是否服驱虫药物及服用驱虫药时间等信息。收集调查对象粪便样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2检)检测粪便中带绦虫虫卵。对粪检阳性或自述近1年内有排节片史者采用槟榔⁃南瓜籽法进行诊断性驱虫治疗。以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出带绦虫虫卵及诊断性驱虫治疗驱出虫体或节片作为“金标准”,评价询检法用于带绦虫病的诊断效能,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此外,收集调查对象在诊断性驱虫治疗中排出的虫体或节片,采用多重PCR法及Sanger测序技术鉴定带绦虫虫种。结果 共纳入1 842例调查对象,收集1 842份有效问卷;共采集1 533份粪便样本,其中带绦虫虫卵阳性样本25份。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自述近半年内食用生肉及其制品、生猪肝等未熟肉制品者1 305例,近1年内有排节片史者42例。对上述25例粪检阳性者及42例自述近1年内有排节片史者进行诊断性驱虫治疗,其中33例驱出完整虫体。 排除近3个月内、近1年内有服药史者及全部有服药史者记录后,“自述近1年内有排节片史”诊断带绦虫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Z = 4.71,P < 0.001)、0.762(Z = 4.51,P < 0.001)、0.762(Z = 4.52,P < 0.001),两两比较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 = -0.005 ~ 0.328,P均> 0.05)。 排除近3个月内、近1年内有服药史者及全部有服药史者记录后,“自述排节片次数为2次”诊断带绦虫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Z = 4.71,P < 0.001)、0.835(Z = 4.17,P < 0.001)、0.847(Z = 3.98,P < 0.001),两两比较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 = -0.43 ~ -0.10,P均> 0.05);排除所有有服药史者记录后,“自述排节片次数为2次”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0%和81.82%。在排除不同服药间隔者记录后,“自述近半年内食用生肉及其制品、生猪肝等未熟肉制品”诊断带绦虫病的ROC曲线下面积在0.529 ~ 0.53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经虫种鉴定,驱出虫体的33例调查对象中,31例(93.94%)感染亚洲带绦虫,平均感染度为(1.39 ± 0.72)条/例;2例(6.06%)感染牛带绦虫,感染度均为1条/例。结论 询检法对于带绦虫病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带绦虫病现场筛查的初筛工具。询检时进一步增加排节片次数等信息以及在分析过程中排除有服药史记录,均可提高诊断价值。
基于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及纳米孔测序鉴定疟原虫虫种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林文艾, 陈丽莹, 张称, 韦华贵, 唐彩群, 王荣, 林丽云, 林敏
2025, 37(4): 355-361.
摘要
(
)
PDF
(16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AA)技术和纳米孔测序的对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进行虫种鉴定的新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检测效能进行初步评价。 方法 收集89例疟疾患者干血斑样本,采用Chelex⁃100法提取干血斑中疟原虫基因组DNA,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qPCR)法及巢式PCR(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PCR)法进行虫种鉴定。随后,针对上述4种疟原虫18S核糖体RNA(18S rRNA)基因设计8组特异性RAA引物,选择最佳组合并对上述提取的疟原虫DNA样本进行扩增后,选取49份扩增效果最佳的产物进行纳米孔测序。比较RT⁃qPCR法、nPCR法、RAA⁃纳米孔测序法对49份疟疾干血斑样本的虫种鉴定结果,以nPCR法鉴定结果为“金标准”,计算RT⁃qPCR、RAA⁃纳米孔测序法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结果 RAA扩增结果显示,8组引物组合中仅F1R2组合可产生单一片段,且产物条带最明亮,故选择该引物组合对89份疟原虫DNA样本进行RAA扩增。RAA⁃纳米孔测序法可成功扩增疟疾患者干血斑样本中的4种疟原虫18S rRNA基因。在RAA扩增所得阳性样本中,选出49份产生单一清晰明亮目的条带的样本行纳米孔测序。49份样本中,nPCR法检出恶性疟原虫感染22份、三日疟原虫感染6份、间日疟原虫感染6份、卵形疟原虫感染14份以及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混合感染1份;RT⁃qPCR法检出恶性疟原虫感染25份、三日疟原虫感染5份、间日疟原虫感染6份、卵形疟原虫感染13份;RAA⁃纳米孔测序法检出恶性疟原虫感染23份、三日疟原虫感染6份、间日疟原虫感染6份、卵形疟原虫感染13份以及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混合感染1份。以nPCR检测结果为“金标准”,RAA⁃纳米孔测序法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分别达到92.00%、97.33%、96.00%,高于qPCR法的88.24%、97.32%、95.00%。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RAA⁃纳米孔测序法鉴定疟原虫虫种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均较高,可作为常规疟原虫检测技术的补充方法。
小鼠感染疟原虫后皮肤气味变化及对蚊虫吸引力的影响
李剑勇, 李美林, 何彪, 刘太平, 朱锋, 张健, 徐文岳
2025, 37(4): 362-370.
摘要
(
)
PDF
(13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小鼠感染疟原虫后皮肤挥发性气味变化及对蚊虫吸引力的影响,并分析其皮肤表面菌群变化情况,为阐明病原体⁃宿主⁃虫媒三者相互作用以及虫媒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取20只6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感染组与对照组,每组10只。感染组每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1 × 106个约氏疟原虫,对照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于感染后1~6 d,每日从两组小鼠尾部静脉取血,制备血涂片镜检,以动态监测原虫血症变化情况。利用三笼蚊虫嗅觉行为分析仪,计数并比较两组小鼠吸引的斯氏按蚊数量。利用吸附物质收集两组小鼠皮肤挥发性气味,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气味分子,并比较两组小鼠皮肤各种气味分子释放量。此外,通过棉签拭子收集两组小鼠皮肤菌群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比较两组小鼠皮肤菌群中各种细菌的相对丰度。结果 疟原虫感染后1~6 d,感染组小鼠原虫率分别为0、(2.30 ± 0.87)%、(8.00 ± 4.34)%、(31.30 ± 3.51)%、(42.00 ± 2.65)%、(51.00 ± 3.61)%,配子体率分别为0、(0.14 ± 0.06)%、(0.39 ± 0.10)%、(0.63 ± 0.15)%、(1.10 ± 0.10)%、(1.53 ± 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65.60、44.58,P均 < 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感染后6 d小鼠体内原虫率和配子体率均最高(P 均< 0.05);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感染后小鼠体内原虫率(b = 11.36,t = 14.43,P < 0.001)、配子体率(b = 0.31,t = 12.80,P < 0.001)均呈上升趋势。感染当日及感染后1 ~ 6 d,感染组小鼠吸引蚊虫数量占比依次为50.45%(106/210)、49.55%(119/240)、49.18%(112/227)、55.87%(132/236)、66.84%(159/237)、61.32%(138/226)和54.65%(126/230),呈增高趋势([χ2] = 9.536,P < 0.05)。两组小鼠皮肤表面共鉴定出24种气味,其中感染组小鼠皮肤表面释放的对甲基酚(134 954.86 ± 40 485.75 vs. 34 700.13 ± 4 774.68;t = 4.260,P = 0.013)、乙苯(1 214 980.59 ± 111 546.49 vs. 355 445.01 ± 53 369.70;t = 12.04,P = 0.00)、壬醛含量(62 215.11 ± 11 348.82 vs. 24 040.15 ± 8 557.10;t = 4.35,P = 0.02)均高于对照组,而甲苯(61 833.23 ± 2 755.23 vs. 152 906.21 ± 10 199.69;t = 14.93,P = 0.00)、苯甲醛(583 921.81 ± 39 764.63 vs. 1 071 368.84 ± 254 069.28;t = 3.28,P = 0.03)、吲哚含量(10 991.89 ± 582.76 vs. 27 275.57 ± 3 995.59;t = 6.99,P = 0.00)均低于对照组。感染组小鼠皮肤表面链球菌(0.29 ± 0.12 vs. 0.12 ± 0.09;t = 2.54,P = 0.03)、罗斯氏菌相对丰度(0.16 ± 0.05 vs. 0.04 ± 0.06;t = 3.52,P = 0.01)均高于对照组,而乳球菌相对丰度(0.02 ± 0.04 vs. 0.27 ± 0.20;t = 2.73,P = 0.03)低于对照组。结论 小鼠感染疟原虫后皮肤挥发性气味发生改变,对蚊虫吸引力增强,原因可能与皮肤菌群变化有关。
2010—2023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杜珊珊, 师悦, 陈曦, 刘慧慧, 张丽杰, 黄晓霞
2025, 37(4): 371-379.
摘要
(
)
PDF
(35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0—2023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流行特征及病例死亡影响因素,为该病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取于2010—2023年报告且经终审的SFTS病例数据,主要包括病例现住址、年龄、性别、职业、发病和死亡时间等,分析SFTS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对2010—2023年我国SFTS报告病例发病情况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计算全局Moran’s I指数;基于泊松分布模型对SFTS病例数据进行时空扫描分析,计算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对数似然比(logarithmic likelihood ratio,LLR)。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FTS病例死亡相关因素,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表征死亡风险。结果 2010—2023年我国累计报告SFTS病例27 457例,报告病例数由2010年的71例增加至2023年的5 062例,呈上升趋势(b = 5.567,t = 51.35,P < 0.05);各年发病率在0.005/10万~ 0.359/10万。上述SFTS报告病例中,死亡1 326例,病死率为4.82%;各年病死率在2.70% ~ 12.70%。全国共有27个省份报告SFTS病例,病例主要分布于山东省(7 890例,占28.74%)、河南省(6 286例,占22.89%)、安徽省(5 718 例,占20.83%)、湖北省(3 938例,占14.34%)、辽宁省(1 418 例,占5.16%)、浙江省(990例,占3.61%)和江苏省(957例,占3.49%),上述7省报告病例数占我国SFTS报告病例总数的99.05%(27 197/27 457)。病例发病时间具有季节性特征,以5 ~ 7月为发病高峰;不同省份病例发病时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7 457例SFTS报告病例中,男性12 894例(占46.96%),女性14 563例(占53.04%)。报告病例年龄以61岁及以上人群为主,占61.27%(16 823/27 45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4.74%(23 266/27 457)。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0—2023年我国SFTS发病率Moran’s I指数值在0.326 2 ~ 0.607 5,其中2011—2023年Moran’s I指数值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分布存在空间聚集性(z = 10.207 ~ 18.101,P均< 0.00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我国SFTS报告病例存在“高⁃高”、“低⁃高”、“高⁃低”和“低⁃低”聚集区,其中“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及辽宁省,聚集区范围由2011年63个县(市、区)增至2023年134个县(市、区)。逐月时空扫描分析发现3处SFTS报告病例高聚集区,主要包括河南、山东、江苏省和安徽省4省。单因素分析发现,我国SFTS病例死亡相关因素包括省份([χ2] = 605.48,P < 0.01)、性别([χ2] = 23.421,P < 0.01)、年龄([χ2] = 254.18,P < 0.01)、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χ2] = 49.895,P < 0.01)及职业([χ2] = 30.68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OR = 3.081,95% CI:(2.605,3.643)]、浙江省[OR = 4.280,95% CI:(3.367,5.441)]和江苏省[OR = 2.733,95% CI:(2.059,3.628)]SFTS报告病例死亡风险较高,70岁以上组[> 70 ~ 80岁:OR = 4.511,95% CI:(1.626,12.511);> 80岁:OR = 3.632,95% CI:(1.241,10.631)]病例死亡风险较高,男性[OR = 1.243,95% CI:(1.114,1.387)]病例死亡风险高于女性,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 30 d的病例死亡风险较高[OR = 1.660,95% CI:(1.254,2.197)]。结论 近年来我国SFTS报告病例数显著增加,发病范围逐渐扩大,发病具有季节和空间聚集性分布特征,亟需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苏北地区蜱源性立克次氏体目细菌及相关新发病毒鉴定及种系进化特征
陈国清, 梅伟, 姜尚德, 陶璐秋, 季羽茜, 崔倩, 张红军, 安然, 徐兵, 汪伟
2025, 37(4): 380-386, 414.
摘要
(
)
PDF
(42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苏北地区丘陵、沿海滩涂生境蜱种属及其携带的立克次氏体目细菌以及近年新发蜱源性病毒种类,从而为该地区蜱传热带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5年4月,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丘陵和盐城市亭湖区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滩涂湿地两个生境采集蜱虫,经种属鉴定后,无菌提取蜱虫组织核酸。采用巢式和半巢式PCR法检测蜱虫携带的立克次体、埃立克体、无形体、虾夷病毒、阿龙山病毒、松岭病毒、北极内罗病毒、湿地病毒等病原体。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种系进化及遗传特征分析。结果 共采集154只蜱虫,其中自淮安市采集114只、盐城市采集40只,153只为长角血蜱、1只为褐黄血蜱。经半巢式PCR法共检出5只蜱虫阳性(3.25%),其中自淮安市盱眙县采集的4只蜱虫检出无形体、盐城市采集的1只蜱虫检出立克次体,未检出埃立克体及近年新发的虾夷病毒、阿龙山病毒、北极内罗病毒、松岭病毒和湿地病毒。经BLASTn比对及种系进化分析,1种牛无形体、4株牛无形体出现了一定程度遗传分化,形成了两个进化小分支;1种为日本立克次体变异株,与山东日本立克次体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结论 苏北地区丘陵、沿海滩涂生境蜱虫分布广泛,携带的病原体遗传多样性高,无形体和立克次体具备致人兽共患病能力。
刚地弓形虫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
SRS67
与
SRS20A
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陈晓晓, 尹德琦, 马文宇, 易婷婷, 李宏伟, 刘醴君, 刘志君, 杜孟泽, 周双海, 李秋明
2025, 37(4): 387-397.
摘要
(
)
PDF
(32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刚地弓形虫表面抗原相关序列蛋白SRS67和SRS20A的结构和免疫原性,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蛋白表达,以探讨重组蛋白功能及成为弓形虫病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方法 自ToxoDB数据库下载刚地弓形虫SRS67和SRS20A基因及氨基酸序列,于ORF Finder网站对SRS67和SRS20A基因开放阅读框进行分析。采用ProtParam软件预测刚地弓形虫SRS67和SRS20A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氨基酸组成及脂溶性指数等理化性质,采用ProtScale工具预测蛋白亲/疏水性,采用TMHMM软件预测蛋白跨膜区域,在SignalP⁃4.1网站预测蛋白信号肽,通过NPS@SPOMA和SWISS⁃MODEL网站预测蛋白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采用NetPhos⁃3.1程序预测蛋白磷酸化位点,应用Immuonmedicine Group程序预测蛋白抗原决定簇,通过IEDB网站和SYFPEITHI网站分别预测蛋白B细胞表位、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抗原表位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抗原表位,并采用VaxiJen 2.0软件对表位进行抗原性评分以筛选优势表位。根据ToxoDB数据库中刚地弓形虫SRS67和SRS20A基因序列合成引物序列,以弓形虫cDNA为模板,通过PCR反应扩增SRS67和SRS20A基因,并将扩增产物基因进行双酶切,回收目的片段。通过T4连接酶将目的片段转化至DH5α感受态细胞中,挑取阳性单菌落培养后提取pET⁃32a⁃SRS67和pET⁃32a⁃SRS20A重组质粒,并将其转化至表达感受态中进行小量诱导表达。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经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刚地弓形虫SRS67基因与SRS20A基因长度分别为633、987 bp,分别具有7个和15个开放阅读框、编码210个和328个氨基酸。SRS67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3 135.65,有信号肽(D = 0.590),无跨膜区,含有22个磷酸化位点、8个抗原决定簇,为亲水性蛋白;SRS20A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4 944.91,有信号肽(D = 0.697)和跨膜区,含39个磷酸化位点、15个抗原决定簇,为亲水性蛋白。SRS67蛋白和SRS20A蛋白二级结构相似,均包含α⁃螺旋、β⁃折叠及无规则卷曲;三级结构模型呈典型球状特征,全球模型质量评估(Global Model Quality Estimation)分值分别为0.74和0.77。SRS67蛋白和SRS20A蛋白分别具有22个和39个磷酸化位点。SRS67蛋白平均抗原倾向指数为1.046 4,含有8个抗原决定簇;SRS20A蛋白平均抗原倾向指数为1.037 4,含有15个抗原决定簇。SRS67蛋白具有7个优势B细胞表位;SRS20A蛋白具有8个优势B细胞表位。对于Th细胞表位,SRS67与SRS20A分别筛选出10个和20个优势表位;对于CTL细胞表位,SRS67与SRS20A分别筛选出2个和3个优势表位。PCR扩增SRS67基因及SRS20A基因产物长度分别约为633 bp和987 bp,与预期相符。分别构建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诱导表达发现SRS67重组蛋白在0.1 mmol/L IPTG诱导16 h后在沉淀中表达量最多、SRS20A重组蛋白在0.5 mmol/L IPTG诱导16 h后在沉淀中表达量最多,且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表达成功。结论 SRS67和SRS20A蛋白具有多个细胞表位和良好免疫原性。本研究成功表达了重组SRS67和SRS20A蛋白,为后续研究蛋白功能及筛选有效的弓形虫病疫苗抗原提供了理论依据。
防治研究
2019—2023年贵州省土源性线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
李杨, 朱爱娅, 李安梅, 向红, 戴佳芮, 袁茂阳, 耿燕
2025, 37(4): 398-402.
摘要
(
)
PDF
(1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2019—2023年贵州省土源性线虫病和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为该省制定适宜的寄生虫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3年,选择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为土源性线虫病防治试点县,选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为华支睾吸虫病防治试点县,开展人群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药物驱虫、健康教育、改水改厕等综合防治措施。2019—2023年3个试点县均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择调查对象,每个试点县均抽取不少于1 000人开展人群土源性线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试点县人群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此外,收集3个试点县药物驱虫实施情况以及卫生厕所普及率、安全饮用水普及率等数据。结果 石阡县、贞丰县和榕江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从2019年的7.78%(79/1 016)、2.80%(28/1 001)和14.40%(144/1 000)下降至2023年的1.18%(12/1 014)、1.38%(14/1 001)和2.73%(28/1 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51、4.91、88.54,P均< 0.05)。2019—2023年石阡县和贞丰县均未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者;榕江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从2019年的1.80%(18/1 000)下降至2023年的0.29%(3/1 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19,P < 0.05)。对2019—2023年3个试点县查出的574例土源性线虫感染者和47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均进行了免费驱虫治疗。贞丰县和石阡县自2019年起健康教育覆盖率均为100%,人群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由2019年的93.60%(234/250)和70.97%(577/813)上升至2023年的99.20%(248/250)和98.40%(492/500)。榕江县健康教育覆盖率从2019年的60.07%(161/268)上升至2023年的100%(250/250),人群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2019年的80.67%(121/150)上升至2023年的99.20%(248/250)。2019—2023年石阡县、贞丰县和榕江县卫生厕所普及率均有所提高,分别从2019年的48.89%(61 078/124 935)、34.20%(40 381/118 085)和70.55%(60 604/85 920)上升至2023年的65.87%(77 649/117 878)、56.00%(63 252/112 948)和89.15%(72 737/81 590);石阡县和榕江县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自2019年起均为100%,贞丰县从2019年的85.33%(100 765/118 085)上升至2023年的100%(112 948/112 948)。结论 经过5年综合防治,贵州省石阡县、贞丰县和榕江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以及榕江县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均显著下降,以健康宣教为先导、人群查治病为主的综合防治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防治经验
2016—2023年成都市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冯兰, 汪乐媛, 蒋晓娟, 谭开科, 李鹏
2025, 37(4): 403-408.
摘要
(
)
PDF
(1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6—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该市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6—2023年成都市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3年,成都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463例,以恶性疟(71.27%,330/463)为主。病例来自非洲(94.17%,436/463)、亚洲(5.61%,26/463)和南美洲(0.22%,1/463)。病例报告时间主要集中于每年5、6月和12月,地区分布涉及成都市20个县(市、区),以锦江区(64.15%,297/463)为主;病例男女性别比为21.05 ∶ 1,以20~50岁务工青壮年居多。35.85%(166/463)的病例发病当日就诊,发病超3 d就诊病例主要为30~50岁农民及工人。456例病例发病后于国内医疗卫生机构首次就诊,初诊即确诊为疟疾者341例,初诊正确率为74.78%(341/456)。初诊正确率最高的国内机构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91.43%,128/140),其次为市级(82.45%,155/188)、省级医疗卫生机构(80.00%,44/55),乡镇卫生院(11.11%,3/27)、村卫生室(0,0/4)和个体医生(0,0/28)初诊正确率较低。结论 2016—2023年成都市输入性疟疾病例主要来自非洲,以恶性疟为主,且当前该市基层医疗机构疟疾诊断能力较低,建议加强对赴非务工人员的疟疾防治健康教育,并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疟疾诊治水平,以降低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
2016—2023年陕西省棘球蚴病网络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宁少奇, 刘晨越, 年云鹏, 胡丹妮, 李欣欣, 王冠, 张路钱
2025, 37(4): 409-414.
摘要
(
)
PDF
(14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6—2023年陕西省棘球蚴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优化该省棘球蚴病防治与监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2016—2023年陕西省棘球蚴病病例相关信息,对病例报告时间、人群、地区分布等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此外,对病例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6—2023年陕西省累计报告棘球蚴病病例94例,均为细粒棘球蚴病;其中确诊病例38例(占40.43%)、临床诊断病例56例(占59.57%);棘球蚴病流行区病例26例(占27.66%)、输入性病例33例(占35.11%)、疑似本地感染病例35例(占37.23%)。男性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 40 ~ 70岁(占66.67%),女性主要集中于> 55 ~ 70岁(占43.24%)。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8.09%),文化程度以初中学历为主(占29.79%)。棘球蚴病流行区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定边县(23例,占88.46%);输入性病例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中部的西安市和咸阳市(共19例,占57.58%);疑似本地感染病例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中部和东部的铜川市、西安市和渭南市(共22例,占62.86%)。33例输入性棘球蚴病病例中,31例(占93.94%)曾有棘球蚴病流行区长期生活居住、游览或探亲访友等旅居史;11例(占33.33%)曾接触棘球蚴病流行区犬、狐狸等动物。35例疑似本地感染棘球蚴病病例中,18例(占51.43%)为自家或邻居养犬,无其他相关暴露史。结论 2016—2023年陕西省棘球蚴病呈低度流行,但持续面临病例输入风险,应针对重点人群因地制宜地加强防控。
基于人工智能的显微成像识别系统在血吸虫虫卵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陈璐, 罗宏伟, 吴春江, 万俊芳, 吴家利, 刘浩兵, 李斌, 杨顺益
2025, 37(4): 415-419.
摘要
(
)
PDF
(13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在改良加藤厚涂片(Kato⁃Katz)法中使用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显微成像识别系统检测血吸虫虫卵的效果,为血吸虫病精准防控和消除提供新思路。方法 2023年10月,采集20名武汉市健康居民血吸虫感染阴性粪便样本共20份,取每份粪便样本制作4张Kato⁃Katz测试片,其中3张分别加入虫卵浓度约为25、10个/10 μL和5个/10 μL的血吸虫虫卵悬液,1张不做处理。共制备80张Kato⁃Katz测试片,根据各测试片的每克粪便虫卵数,将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感染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20张。分别采用基于AI的显微成像识别系统法(成像法)和人工镜检法(人工法)对80张Kato⁃Katz测试片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平均检测时间、定性正确率、定量准确率、漏检率和误检率的差异。结果 成像法检测各组Kato⁃Katz测试片的平均时间[(16.70 ± 0.01)min]长于人工法[(15.78 ± 2.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90,P < 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成像法对重度感染组测试片的检测时间短于人工法(t = -3.91,P < 0.05),对轻度感染组(t = 5.03,P < 0.05)和阴性对照组(t = 8.37,P < 0.05)的检测时间长于人工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中度感染组中,两种方法检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09,P > 0.05)。成像法的定性正确率[97.50%(78/80)]和定量准确率[91.67%(55/60)]均高于人工法[81.25%(65/80)、31.67%(19/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08、34.11,P均< 0.05);成像法对阳性Kato⁃Katz测试片的漏检率[3.33%(2/60)]和对阴性Kato⁃Katz测试片的误检率(0)均低于人工法[13.33%(8/60)、35.00%(7/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6.07、5.14,P均< 0.05)。结论 基于AI的显微成像识别系统不仅操作简单,而且还能提高Kato⁃Katz法检测血吸虫虫卵的正确率,并能实现准确定量。该方法有望为血吸虫病及其他寄生虫病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医学信息
1990—2024年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关联领域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张智芳, 邓艳琴, 吴生根
2025, 37(4): 420-427.
摘要
(
)
PDF
(27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关联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为该研究领域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1990—2024年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领域相关研究论文,用CiteSpace 6.3.R3软件分析1990—2024年各年发文量,并构建研究者、研究机构和国家之间合作情况的可视化图谱;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突现、聚类图谱和文献共被引聚类图谱,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发展趋势。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479篇英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自2001年起发文量逐年上升,2021年发文量最大(336篇)。1990—2024年有12位研究者发文量> 10篇;发文量居前10位的机构中有8所为高校,其中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发文量最多(114篇);在所有发文的国家中,美国发文量最多(1 004篇),且在国家合作中发挥较大中介作用,其中介中心性指数为0.31;作者、机构和国家合作网络图谱均呈现小范围密集、总体松散的特征。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感染(489次)、患病率(398次)、传播(351次)、野生动物(330次)和流行病学(231次)的关注度较高;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关联研究重点从旋毛虫病和结核病等某些特定人兽共患病转向野生动物贸易、毒力、全健康和抗生素耐药性等跨学科、综合性领域。关键词聚类显示,抗生素耐药性和全健康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献共被引聚类结果表明,人类健康、农业集约化、首例报告等是该领域的理论基础。结论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关联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蓬勃的发展趋势,倡导践行全健康理念将是现阶段和未来防控新发和再现人兽共患病的重要任务。
综述
生态免疫学在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研究中的应用
王旭, 尹建海, 刘华, 韩帅, 胡媛, 沈玉娟, 曹建平
2025, 37(4): 428-433, 446.
摘要
(
)
PDF
(11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态免疫学作为生态学与免疫学的新兴交叉学科,聚焦于宿主与寄生虫在自然生境中的协同进化规律,探讨宿主免疫策略形成的生态学机制,从而为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本文通过列举昆虫⁃原虫、鱼类⁃绦虫、两栖类⁃线虫、爬行类⁃节肢动物、鸟类⁃体外寄生虫及哺乳动物⁃蠕虫等多类群宿主⁃寄生虫系统的具体案例,阐述了宿主在资源限制下形成的抗性与耐受性免疫策略权衡、跨代表观遗传适应、营养⁃免疫交互作用以及多寄生虫共感染引发的免疫冲突等重要生态免疫学规律。此外,基于生态免疫学理论,本文还探讨了通过生态管理和生态干预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疾病防控的可行性和实践路径,旨在为应对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生态保护和公共健康挑战提供创新见解。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及其在耶氏肺孢子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薛婷, 杜伟勤, 赵毓静, 徐佳
2025, 37(4): 434-446.
摘要
(
)
PDF
(1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耶氏肺孢子菌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致命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jirovecii pneumonia,PJP)的机会致病性真菌,传统病原学检测手段存在一定局限性,可能导致误诊、漏诊,影响PJP的早期诊治。宏基因组测序技术(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高,能准确检测耶氏肺孢子菌及混合感染病原体,有助于PJP的及时诊断与治疗。本文综述了mNGS及其在PJP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并探讨了其在PJP诊断、临床治疗以及预防院内传播方面的重要临床价值。
病例报道
儿童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1例
陈天宇, 金丹群, 叶桓
2025, 37(4): 447-450.
摘要
(
)
PDF
(12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脑炎(Balamuthia mandrillaris amebic encephalitis,BAE)是一种由阿米巴原虫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罕见但致死率高的寄生虫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诊断难度较大,易导致误诊误治。本文报道了1例经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确诊的BAE患儿的诊治过程,旨在为该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双月刊 1989年创刊)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名誉主编:王陇德(院士)
主编:周晓农
常务副主编:杨坤
编辑部副主任:汪伟
ISSN 1005-6661
CN 32-1374/R
新闻公告
更多>>
投稿声明
2023-12-14
2025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稿约
2025-02-11
2025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征订启事
2024-11-26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举办加速消除乙型肝炎学术会议的通知
2024-03-21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2024世界流感大会的征文通知
2024-02-28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第八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2023-11-08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举办 2023年中国慢性病防控大会的通知 (第二轮)
2023-09-21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举办疫苗可预防呼吸系统感染学术会议的通知
2023-09-05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举办 2023年中国慢性病防控大会的通知 (第一轮)
2023-08-28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高血压防治大会的通知(第二轮)
2023-07-03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举办第一届 中国高血压防治大会的通知(第一轮)
2023-04-26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订阅单
2022-12-01
2023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征订启事
2022-12-01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订阅单
2021-11-15
2022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征订启事
2021-11-15
喜讯:《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入选《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
2021-08-23
喜讯:《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被2021-2022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收录
2021-05-07
喜报:《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继续入选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21-03-12
2021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征订启事
2020-09-23
寻找最美“逆行者”公益宣传活动启动
2020-04-30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
下载中心
更多>>
2025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征订启事
2025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订阅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
Endnote参考格式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更多>>
热带医学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