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监测
    芦瑞鹏, 程明基, 罗傲, 陈雅婷, 罗敏, 段金花, 陈宗晶, 钟昱文, 胡盛钧, 邓惠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91-597.  
    摘要1145)      PDF(pc) (7274KB)(179)    收藏
    目的 了解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消长及不同地理片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变化,为该省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8—2023年3—11月,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121个区(县)、1 609个镇(街)设置白纹伊蚊监测点,每月在各监测点开展1次白纹伊蚊密度监测。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登革热多发的地市针对特定环境每月开展1次监测。各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择4个街道(村),在居民区、公园、医院、工地等环境的花园、天台或公共绿化带布放诱蚊诱卵器,回收后计算诱蚊诱卵指数(mosquito ovitrap index,MOI)。根据MOI值,将各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分成符合防控要求以及低、中、高风险4个等级,分析各年各监测点白纹伊蚊风险等级,并对不同月份、不同地理片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118 241个白纹伊蚊监测点中,白纹伊蚊密度符合防控要求的监测点占68.26%,低、中、高风险监测点分别占23.61%、6.67%和1.47%。广东省白纹伊蚊密度风险等级于每年4—5月快速升高,9—10月后逐步下降,峰值出现在5—7月。2018—2023年,广东省各白纹伊蚊监测点平均MOI值为4.21,各年分别为4.69、4.80、4.38、3.82、3.38、4.33,其中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地区MOI值分别为4.35、4.43、3.53、3.58,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废品收购站及其他生境MOI值分别为4.18、5.44、4.75、3.24、4.27、3.70。结论  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峰值出现在5—7月,珠三角片区和粤东片区蚊密度较高。建议在蚊密度高峰期出现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减少蚊媒传染病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2021—2023年广州市白纹伊蚊监测
    周金华, 何时雨, 刘通, 程志飞, 李晓宁, 江毅民, 梁雪莹, 陈宗遒, 秦鹏哲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76-80.  
    摘要1092)      PDF(pc) (1306KB)(521)    收藏
    目的 了解2021—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变化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白纹伊蚊防制和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3年1—12月,在广州市辖区内所有街道(镇)设置白纹伊蚊监测点,其中5—9月每半月监测2次、其余月份每月监测1次。每个监测周期在居民区、公园、医疗机构、学校、其他机关和团体单位、建筑工地、特种行业和其他8种环境类型中,收集室内外小型积水容器中的蚊幼虫进行蚊种鉴定,采用电动吸蚊器收集成蚊后行蚊种鉴定和雌雄分类;在伊蚊孳生、栖息处设诱蚊诱卵器,收集成蚊及蚊卵后进行鉴定。计算诱蚊诱卵指数(mosquito oviposition index,MOI)、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人诱停落法成蚊密度(adult mosquito density index,ADI)和标准间指数(standard space index,SSI);将各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分成0 ~ 3级,其中0级为合格,计算各年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合格率。此外,对2021—2023年广州市白纹伊蚊MOI、SSI、BI和ADI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2021—2023年广州市白纹伊蚊监测点密度合格率分别为61.69%、68.75%和5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97.712,P < 0.001)。各年合格率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1月开始逐渐下降,5—10月维持在较低水平,11—12月逐渐回升。2021—2023年1—12月广州市白纹伊蚊BI、SSI、MOI、ADI值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年BI值分别在6月上半月(4.03)、7月上半月(3.89)和8月下半月(5.02)达峰值;2021—2022年SSI分别在6月下半月(0.93)和5月下半月(0.59)达峰值,2023年两个峰值分别出现于6月下半月(0.94)和9月上半月(1.12);2021—2022年MOI分别在5月上半月(8.64)、6月上半月(8.96)达峰值,2023年两个峰值分别出现于5月下半月(10.21)和6月下半月(10.89);各年ADI分别于6月上半月(3.41)、6月下半月(4.06)和7月上半月(3.61)达峰值。结论 广州市5—10月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建议持续加强白纹伊蚊密度和季节消长监测,并根据其消长规律及时开展防蚊、灭蚊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全健康视角下人兽共患病防治现状及面临挑战
    李慈怀, 陈凤, 吕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98-103.  
    摘要949)      PDF(pc) (1059KB)(1880)    收藏
    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需通过多地区、多学科、多部门合作以提升防治效果。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深度协作,致力于实现人类、动物以及环境的共同健康。本文回顾了全健康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棘球蚴病、狂犬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血吸虫病防控中的成功实践,并探讨了该理念应用于人兽共患病防控所面临的挑战,旨在从人⁃动物⁃环境层面为人兽共患病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199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林凯, 张陈欢, 徐震东, 李雪梅, 黄仁湛, 刘雅文, 于海航, 古丽斯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24-34.  
    摘要655)      PDF(pc) (2297KB)(755)    收藏
    目的 分析1992—2021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为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中获取1992—2021年我国、全球及不同社会人口学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地区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年龄标化患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s)率、年龄标化DALYs率及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s)率、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计算各指标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分析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析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模型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结果        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为761.32/10万、年龄标化DALYs率为5.55/10万、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为0.38/10万,均低于全球水平(分别为1 914.30/10万、21.90/10万、3.36/10万)及中SDI地区(1 413.61/10万、12.10/10万、1.93/10万)、低⁃中SDI地区(分别为2 461.03/10万、26.81/10万、4.48/10万)和低SDI地区(分别为5 832.77/10万、94.48/10万、10.65/10万),但高于高SDI地区(分别为59.47/10万、0.49/10万、0.05/10万)和高⁃中SDI地区(分别为123.11/10万、1.20/10万、0.12/10万)。2021年,我国男性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820.79/10万)、DALYs率(5.86/10万)均高于女性人群(分别为697.96/10万、5.23/10万);女性人群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YLDs率(0.66/10万)高于男性(0.12/10万);不同性别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高峰均为30 ~ 34岁组,男性、女性人群血吸虫病DALYs率高峰分别为15 ~ 19岁与20 ~ 24岁。与不同SDI地区人群比较,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下降速度中等[EAPC = -1.51%,95% CI:(-1.65%,-1.38%)],年龄标化DALYs率[EAPC = -3.61%,95% CI:(-3.90%,-3.33%)]与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EAPC = -4.16%,95% CI:(-4.38%,-3.94%)]下降速度均最快。APC模型建模结果显示,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变化具有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随年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随时期递进和出生队列推移均下降。BAPC模型预测显示,2022—2030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年龄标化DALYs率和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均呈下降趋势,2030年分别为722.72/10万[95% CI:(538.74/10万,906.68/10万)]、5.19/10万[95% CI:(3.54/10万,6.84/10万)]和0.30/10万[95% CI:(0.21/10万,0.39/10万)]。结论 1992—2021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亦呈下降趋势。年龄、时期和队列均对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存在影响,需结合流行现状和防控需求精准开展消除血吸虫病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2000—2019年我国白纹伊蚊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评估
    焦泽瑞, 屈磊, 王多全, 张仪, 吕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3): 268-275.  
    摘要650)      PDF(pc) (1564KB)(1084)    收藏
    目的 分析2000—2019年我国不同时期白纹伊蚊空间分布,为精准防控白纹伊蚊提供参考。方法 以“白纹伊蚊”、“监测”、“调查”、“密度”、“分布”、“暴发”等为检索词,在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有关2000—2019年我国白纹伊蚊分布信息的文献,提取文献文题、发表时间、采样点、采样时间、捕蚊方法、蚊种及密度等信息,并通过百度地图获取采样点经纬度信息。于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获取我国境内气象观测点气象要素数据,计算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气温日较差和相对湿度,并进行克里金插值。于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获取2000—2019年我国1 km分辨率的月度累计降水栅格数据和逐月平均气温栅格数据,累加计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于WorldPop网站获取2000—2019年我国人口密度数据。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网站获取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数据。将上述各类数据以5年为1个时间段,计算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和2015—2019年阶段数据。采用分类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对2000—2019年及上述各阶段白纹伊蚊分布数据进行建模,预测全国范围内白纹伊蚊分布情况,并基于我国七大主要气候区进行分析。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效果。采用平均准确率下降(mean decrease accuracy,MDA)法评估RF模型中各特征重要性。结果 共检索到1 191篇中文文献、391篇英文文献,其中580篇文献标注了白纹伊蚊采样点详细信息和具体采样年份,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纳入2000—2019年我国2 234个白纹伊蚊采样点。经建立RF模型发现,2000—2019年我国白纹伊蚊整体分布区域以东南和西南省份为主,在东北部辽宁省等沿海地区呈散在分布。不同时期白纹伊蚊分布RF模型准确率为0.915 ~ 0.947、精确率为0.933 ~ 0.975、召回率为0.898 ~ 0.978、AUC值为0.902 ~ 0.932。RF模型特征中,人口密度为影响我国白纹伊蚊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GDP,各气象因素在白纹伊蚊分布模型中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在我国七大主要气候区中,白纹伊蚊分布区域几乎全部集中于边缘热带湿润地区、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地区。2000—2004、2005—2009、2010—2014年和2015—2019年上述3个区域白纹伊蚊分布面积占全国白纹伊蚊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00.0%、100.0%、100.0%和99.9%,其中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白纹伊蚊分布面积占比由20.2%逐渐增至30.2%。结论 我国白纹伊蚊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省份,受人口与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逐渐成为白纹伊蚊分布热点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人工智能辅助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的建立与应用#br#
    朱辉银, 李昱婷, 祝黛芊, 王雅茜, 张锦鸿, 陈绍轩, 马潇远, 王惠迪, 李洪军, 李健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43-648.  
    摘要598)      PDF(pc) (5473KB)(233)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评价其检测效率及精准度,为防控寄生虫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蠕形住肠线虫、钩虫、毛首鞭形线虫、华支睾吸虫、带绦虫、似蚓蛔线虫、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等9种寄生虫虫卵玻片标本共1 003张,通过自动扫描显微镜将寄生虫虫卵玻片转化为数字图像,分类、整理并建立数据集。基于百度Easy DL“物体检测”平台,通过上传、标记、训练、评估优化等环节,建立基于AI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随机抽取70%的数据用于模型训练,计算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以评价模型识别效果。将模型部署于电脑端及智能手机端,供用户使用。结果 成功建立了AI辅助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采用公有云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部署时,模型识别寄生虫虫卵的平均精度、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3.42%、92.55%和89.32%;采用离线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部署时,模型识别寄生虫虫卵的平均精度、精确率、召回率分别为92.97%、94.78%、87.63%。该检测平台对带绦虫和华支睾吸虫虫卵的识别精确率分别为97.00%和96.23%。结论 成功建立了基于AI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其识别寄生虫虫卵精确率高、使用灵活,有望为寄生虫病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2024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何君逸, 张利娟,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3): 223-231.  
    摘要598)      PDF(pc) (1146KB)(1603)    收藏
    为了解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本文对2024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截至2024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市、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和浙江省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江苏省、四川省、云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和江西省维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24年,全国共有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3 212个流行乡(镇)、26 061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63.05万人;450个流行县(市、区)中,388个(86.22%)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62个(13.78%)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4年,全国累计开展居民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4 102 624 例,阳性44 823例,阳性率为1.09%;开展病原学检查169 722例,阳性1例;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7 321例。2024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村现有存栏牛575 686头,累计开展免疫学检查113 842头,阳性235头,阳性率为0.21%;开展病原学检查167 475头,未发现阳性。2024年,全国累计开展钉螺调查680 498.27 hm2,查出有螺面积190 778.66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59.09 hm2、复现有螺面积704.23 hm2。2024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665例,人群病原学扩大治疗571 722例·次,牛病原学扩大治疗306 740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117 111.37 hm2,实际药物灭螺66 562.95 hm2,环境改造灭螺1 374.26 hm2。2024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4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稳定在低水平,但有螺面积居高不下、牛存栏数略有上升;需坚持实施传染源控制为主、强化重点环境钉螺控制的综合防治策略,加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重点地区钉螺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人工智能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
    周艺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51-554.  
    摘要508)      PDF(pc) (4619KB)(364)    收藏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卫生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得到应用,从疾病诊断、预后预测、传播风险预测、病媒和中间宿主智能识别以及疾病防控等方面推进了寄生虫病消除进程,并为卫生健康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等提供了高效工具和方法。本文主要就人工智能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进行评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中缅边境地区消除疟疾策略与疟疾联防联控合作探讨
    魏春, 林祖锐, 杨中华, 周红宁, 周兴武, 杨锐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19-23,54.  
    摘要495)      PDF(pc) (1100KB)(495)    收藏
    云南省与缅甸、越南、老挝3国接壤,中缅边境地区是我国消除疟疾后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重点地区。云南省自2011年起全面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按照疟疾发病率和传播风险将全省129个县(市、区)划分为3类,采取不同的疟疾防治技术策略和措施。2014年,云南省在中方边境建立了68个疟疾咨询服务站、在缅甸边境地区设置了80个疟疾防治服务站。2015—2018年,云南省在中缅边境地区实施消除疟疾“三道防线”措施;2019年,对该措施进一步调整和细化,形成了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3 + 1”策略。经过多年努力,2021年6月云南省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但受缅甸局势变化和我国调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政策后国际旅行和口岸通关逐步恢复等因素影响,2023年和2024年云南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呈上升趋势。我国与缅甸疟疾联防联控合作始于2005年的“中缅边境地区疟疾联防联控试点项目”;2010年,该项目发展为“大湄公河次区域部分边境地区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项目”。通过与缅甸卫生部门举办协调会、畅通信息互通机制、建立境外监测哨点、开展技术培训、提供物资支持、开展联合宣传和联合疫情处置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境外疟疾疫情对云南省边境地区的威胁。2018年,该项目纳入国家《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与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和泰国建立了5个联络办公室和20个联络工作站,在缅甸、老挝和越南边境地区建立了21个跨境疟疾监测哨点,每年通过会议、培训、宣传、联合调查等多种形式建立了疟疾防控长期合作机制。目前,云南省在国家《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指引下,将与周边国家在疟疾防控诊疗技术、药物与疫苗研发、人才培养、信息共享、跨境人群健康服务和健康促进等方面开展更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人工智能识螺系统识别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与拟钉螺的效能评价
    周济华, 白少文, 施亮, 张键锋, 杜春红, 宋静, 张宗亚, 颜嘉琦, 吴安东, 董毅,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55-60,68.  
    摘要387)      PDF(pc) (2014KB)(334)    收藏
    目的 评价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识螺系统识别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与拟钉螺的效能。方法 2024年5月,于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取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采集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样本各50只,通过智能手机拍摄100张螺样图像,包括25只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壳口向上的正面图像及25只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壳口向下的背面图像。由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血吸虫病防治专家根据图像质量和形态特征将螺样鉴别为“湖北钉螺滇川亚种”或“拟钉螺”,建立螺类图像分类标准数据集,并将该鉴别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基于智能手机微信小程序的AI识螺系统对100张螺样图像进行识别。于云南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血吸虫病防治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机选取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对100张螺样图像进行人工识别测评,并按照查螺年限中位数将其分为两组,分析查螺年限对钉螺识别的影响。将AI识螺系统及人工识别结果分别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评价识别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采用克朗巴哈α系数评价人工识别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结果 累计选取54名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人工识别测评,应答率为100%(54/54);人工识别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AUC分别为90%、86%、94%、0.80和0.90。人工测评结果内部总体一致性克朗巴哈α系数为 0.768,其中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图像内部一致性克朗巴哈α系数分别为0.916 和 0.925。螺样图像人工识别准确率为90%,其中湖北钉螺滇川亚种(86%)与拟钉螺识别准确率(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778,P > 0.05)。壳口向上(88%)与壳口向下螺样图像人工识别准确率(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44,P > 0.05);查螺年限≤ 6年组和> 6年组人工识别螺样图像准确率分别为75%和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92,P < 0.05)。AI识螺系统识别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准确率为88%,与人工识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04,P > 0.05),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6%、AUC为0.88;对壳口向上和壳口向下螺样图像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0%和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79,P > 0.05)。AI识螺系统识别准确率高于查螺年限≤ 6年组人员([χ2] = 5.604,P < 0.025)。结论 AI识螺系统对螺样图像识别准确性与专业技术人员人工识别水平接近,可应用于云南省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与拟钉螺识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1990—2035年全球内脏利什曼病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杨国兵, 何爱伟, 李拥军, 吕山, 陈木新, 田利光, 刘琴, 段磊, 卢艳, 杨剑, 李石柱, 周晓农, 王吉春, 张顺先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35-43.  
    摘要367)      PDF(pc) (1659KB)(352)    收藏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全球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疾病负担变化,并预测2022—2035年VL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全球VL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数据库,获取全球VL年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率及其95%不确定性区间(uncertainty interval,UI),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描述1990—2021年全球VL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按性别、年龄组、国家、地理区域和社会人口学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分层后进行分析。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模型预测2022—2035年全球VL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采用平滑样条模型分析VL年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DALYs率与SDI间的相关性。结果 1990—2021全球VL年龄标化发病率[AAPC = -0.25%,95% CI:(-0.25%,-0.24%)]、患病率[AAPC = -0.06%,95% CI:(-0.06%,-0.06%)]、死亡率[AAPC = -0.25%,95% CI:(-0.25%,-0.24%)]和DALYs率[AAPC = -2.38%,95% CI:(-2.44%,-2.33%)]均呈显著下降趋势。2021年全球不同地理区域中,热带拉丁美洲地区VL年龄标化发病率[2.55/10万,95% UI:(1.49/10万,4.07/10万)]、患病率[0.64/10万,95% UI:(0.37/10万,1.02/10万)]、死亡率[0.51/10万,95% UI:(0,1.80/10万)]、DALYs率[33.81/10万,95% UI:(0.06/10万,124.09/10万)]均最高;全球男性VL年龄标化发病率[0.57/10万,95% UI:(0.45/10万,0.72/10万)]和患病率[0.14/10万,95% UI:(0.11/10万,0.18/10万)]均高于女性[0.27/10万,95% UI:(0.21/10万,0.33/10万);0.06/10万,95% UI:(0.05/10万,0.08/10万)];各年龄组中,5岁以下儿童VL死亡率[0.24/ 10万,95% UI:(0.08/10万,0.66/10万)]最高。1990—2021年,全球VL年龄标化发病率(r = -0.483,P < 0.001)、患病率(r = -0.483,P < 0.001)、死亡率(r = -0.511,P < 0.001)和DALYs率(r = -0.514,P < 0.001)与SDI等级呈显著负相关。经BAPC模型预测,2022—2035年全球VL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2035年VL年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DALYs率将分别下降至0.11/10万、0.03/10万、0.02/10万、1.44/10万。结论 1990—2021年全球VL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亚和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呈上升趋势;男性VL年龄标化发病率及患病率、5岁以下儿童VL年龄标化死亡率相对较高。预测2022—2035年全球VL疾病负担将持续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2016—2022年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病学和空间分布特征
    张官婷, 张启明, 方悦怡, 裴福全, 毛强, 刘佳慧, 邓卓晖, 吴德, 卢文成, 刘珺, 廖宇煌, 张嘉仪, 陈经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84-590.  
    摘要354)      PDF(pc) (6803KB)(234)    收藏
    目的 分析2016—2022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流行病学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当地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6—2022年,选取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惠州市龙门县和韶关市翁源县等作为人群华支睾吸虫病固定监测点,另外每年选取10% ~ 15%的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作为流动监测点。各监测点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地理方位,每个方位选取1个行政村(社区)随机抽取调查对象,采用Kato⁃Katz法检测调查对象粪样中华支睾吸虫虫卵,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同时收集调查对象性别、年龄、民族、教育程度、职业等信息。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下载广东省1∶100万矢量电子地图,采用ArcGIS 10.7软件进行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空间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制图。结果 2016—2022年,广东省累计对153 188名居民进行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其中男性75 596名(占49.35%),女性77 592名(占50.65%);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5 369例,感染率为3.50%,其中重、中度和轻度感染者分别占0.76%、7.26%和91.97%。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 578.31、637.33、52.22、2 893.28和1 139.33,P均< 0.0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存在聚集性分布(Moran's I = 0.63,Z = 27.31,P < 0.05);核密度分析发现,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核密度高值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流域,其次分布于粤东地区和粤北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73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高⁃高聚集区。结论 2016—2022年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且以轻度感染为主,具有空间聚集性;应对重点人群和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控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2020—2023年上海市市售水产品寄生虫感染监测及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认知和行为调查
    戴思敏, 余晴, 王真瑜, 张耀光, 杨佳炜, 魏子昕, 马晓疆, 朱倩, 陈健, 潘浩, 吴寰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31-636.  
    摘要350)      PDF(pc) (5114KB)(193)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市售水产品寄生虫感染情况,并调查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认知和行为现状,为完善相关寄生虫病监测方案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20—2023年分别在上海市黄浦区、普陀区、闵行区和青浦区农贸市场、超市、零售店和餐饮店等采样点采集淡水类、海水类产品及其腌制类产品,分别采用压片法、人工消化法、解剖法检测不同类型水产品中寄生虫感染情况。2023年在上述4个区的农贸市场、超市、社区街道等人群聚集地,随机抽取10 ~ 80岁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知行为状况和健康行为形成情况。结果 2020—2023年在上海市黄浦区、普陀区、闵行区和青浦区累计采集检测各类水产品2 109件,检出寄生虫感染阳性317件,总感染率为15.03%。其中,淡水类产品共采集检测1 221件,寄生虫感染阳性8件,感染率为0.66%,感染寄生虫以华支睾吸虫为主,见于麦穗鱼、鰟鲌鱼和鲫鱼等3类淡水鱼中;海水类产品共采集检测501件,寄生虫感染阳性82件,感染率为16.37%,感染寄生虫以异尖线虫为主,见于带鱼、小黄鱼、青占鱼、梅童鱼、鲻鱼、大黄鱼、马鲛鱼、鲳鱼和秋刀鱼等9类鱼种;腌制类产品共采集检测387件,寄生虫感染阳性227件,感染率为58.66%,其中黄泥螺和蟹糊棘口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76.27%(225/295)和11.1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9.511,P < 0.05)。淡水虾、蟹和腌制类产品中均未检出并殖吸虫感染阳性,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均未检出阔节裂头蚴感染阳性。上述4个区居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群食源性寄生虫病知晓率为79.00%(222/281);饭前便后洗手、不直接喝过滤水或自来水、不生食或半生食食物、愿意为了健康改变特殊饮食喜好或者不良生活习惯、愿意了解更多关于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等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分别为99.64%(280/281)、72.24%(203/281)、56.23%(158/281)、96.80%(272/281)、97.51%(274/281)。结论 上海市市售水产品存在食源性寄生虫污染,尽管居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仍应持续开展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并加强健康教育力度,以降低人群寄生虫感染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蚊虫唾液过敏原研究进展
    姜尚德, 臧潇, 汪伟, 洪善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58-663.  
    摘要346)      PDF(pc) (6660KB)(216)    收藏
    蚊虫唾液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且多数对人类具有致敏性。蚊虫叮咬可能会引起人体产生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已知蚊虫过敏原包括11种唾液过敏原和8种非唾液过敏原。目前,对于蚊虫叮咬引起的过敏反应缺乏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和安全性的诊断方法;同时,由于天然蚊虫唾液过敏原难以获取,导致针对蚊虫叮咬所致过敏的免疫疗法无法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就蚊虫叮咬后过敏症状、过敏机制和经过鉴定并已在过敏原命名综合数据库中注册的蚊虫唾液过敏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cwlE和sigK双突变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的生理特性及其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杀灭效果
    黄立鑫, 韩光杰, 李传明, 林曼曼, 张楠, 徐健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06-613.  
    摘要326)      PDF(pc) (10631KB)(124)    收藏
    目的 观察cwlE和sigK双突变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ecies israelensis, Bti)的生理特性及其在不同外界因素影响下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杀灭活性,为应用持效Bti工程菌杀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将苏云金杆菌野生株Bt⁃59和cwlE突变株[Bt⁃59(ΔcwlE)株]培养24 h、将sigK突变株[Bt⁃59(ΔsigK)株]及cwlE和sigK双突变株[Bt⁃59(ΔcwlE⁃sigK)株]培养48 h后,各取5 μL培养液分别置于载玻片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母细胞裂解情况。通过测定不同培养时间菌株培养液的光密度,绘制Bt⁃59、Bt⁃59(ΔcwlE)、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生长曲线。利用Biolog微平板培养技术分析4种菌株碳源代谢差异,计算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以评价其代谢活性。将以上4种菌株发酵液经梯度稀释至终浓度分别为2.000、1.000、0.500、0.250、0.125 μL/L,以3龄淡色库蚊幼虫作为供试蚊虫,测定菌株的24 h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分别取菌株发酵液进行如下处理:调节pH值至5、7和9,置于30、40、50 ℃下处理12 h,经紫外灯照射0、6 h,随后分别取终浓度为1 μL/L的上述菌株发酵液至200 mL水中,加入20只3龄淡色库蚊幼虫,并置于26 ℃恒温培养箱中,24 h后计算蚊虫死亡率以评价pH值、温度以及紫外线照射对上述4种菌株杀灭淡色库蚊幼虫效果的影响。结果 Bt⁃59及其突变株生长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培养6 h后进入稳定期。Bt⁃59和Bt⁃59(ΔcwlE)株细胞内均含有芽胞和晶体蛋白;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不产芽胞,细胞内只有晶体蛋白,其中Bt⁃59(ΔcwlE⁃sigK)株细胞壁不发生裂解,形成的晶体蛋白包埋在母细胞中。4种菌株的AWCD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能代谢糊精、D⁃麦芽糖、D⁃海藻糖等33种碳源。Bt⁃59、Bt⁃59(ΔcwlE)、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发酵液对淡色库蚊幼虫的24 h LC50值分别为0.60、0.51、0.70 μL/L和0.72 μL/L。与pH = 7条件下相比,在pH = 5条件下,经Bt⁃59、Bt⁃59(ΔcwlE)、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发酵液处理后的淡色库蚊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降低了76.60%、76.00%、66.67%、0;与紫外线照射0 h相比,经紫外线照射6 h后,经Bt⁃59、Bt⁃59(ΔcwlE)、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发酵液处理后淡色库蚊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降低了49.02%、51.06%、36.36%和4.44%;在不同温度下,经4种菌株发酵液处理后的淡色库蚊幼虫校正死亡率在68.33% ~ 83.33%。结论 Bt⁃59(ΔcwlE⁃sigK)株不产芽胞,且cwlE和sigK缺失不影响Bti生长、碳源代谢和杀灭淡色库蚊幼虫效果。Bt⁃59(ΔcwlE⁃sigK)株细胞壁包埋可保护Bti杀虫晶体蛋白免受紫外线照射、pH值改变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蜱传脑炎病毒感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刘卓凡, 谢浩, 孙晓亮, 夏涛, 郭君慧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2): 209-216.  
    摘要311)      PDF(pc) (1150KB)(686)    收藏
    蜱传脑炎是由蜱虫传播病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症状通常较严重且多伴有后遗症,病死率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是最常见的蜱传脑炎病原体,快速、准确检测TBEV感染有助于降低蜱传脑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减少TBEV传播风险。目前,TBEV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法等,核酸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等温扩增技术、逆转录聚合酶螺旋反应、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等。本文对上述血清学检测及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TBEV感染检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蜱传脑炎防治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球形小泡螺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分析
    钱沛君, Masceline Jenipher Mutsaka⁃Makuvaza, 吕超, 钱颖骏, 王文雅, 陈胜林, 徐安东, 薛靖波, 许静, 周晓农, Nicholas Midzi,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2): 116-126, 135.  
    摘要298)      PDF(pc) (3009KB)(887)    收藏
    目的 分析球形小泡螺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及系统进化特征,为小泡螺属分类和鉴定奠定理论基础,进而为理解小泡螺与血吸虫的关系及寄生虫传播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津巴布韦Ruya River流域球形小泡螺样本,提取螺类线粒体DNA并构建相应文库后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上进行高通量测序。原始数据采用fastp软件进行质量控制后,采用A5⁃miseq和SPAdes软件进行基因组组装,利用在线服务器MITOS进行基因组注释。通过CGView和OGDRAW软件生成线粒体基因组圈图和排序图,使用TBtools软件分析蛋白质保守基序和结构,使用MEGA X软件和R软件ggplot2包进行碱基组成及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可视化。利用MAFFT 7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后,在MEGA X软件中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使用iTOL软件绘制可视化进化树。结果 球形小泡螺线粒体基因组为13 730 bp的双链环状分子,包含2个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基因、22个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基因和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显示出显著AT偏好性,其基因组成与其他小泡螺属相似。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球形小泡螺与截形小泡螺、纳苏小泡螺、乌干达小泡螺聚为同一进化分支;基因超家族分析显示,球形小泡螺代谢相关蛋白具有高度保守性,特别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家族具有显著一致性。结论 首次利用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津巴布韦球形小泡螺线粒体基因组组成特征及其在小泡螺属中的进化关系,为进一步了解小泡螺属系统发育和线粒体基因组特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热带病跨境联防联控思考:体系建设与实施路径
    钱颖骏, 丁玮, 李红梅, 王多全,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8-13.  
    摘要294)      PDF(pc) (1292KB)(820)    收藏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面临的热带病输入及再传播风险日益加剧,对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有效应对热带病跨境传播风险、推动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热带病控制和消除进程,本文在分析我国主要输入性热带病现状与治理风险、热带病跨境联防联控政策实施现状及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热带病联防联控体系建设的政策导向、机制和内容,并提出了涵盖跨境合作机制建立、中国公共卫生产品研发与试制,以及跨境热带病防控重点项目实施等3个方面的实施路径。该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增强我国跨境重点热带病防控能力,构建具有示范作用的热带病防控模式,并促进国际间热带病防控技术交流与合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中国参与非洲血吸虫病防控:“三位一体”模式的价值与实践
    何健, 王鑫瑶, 黄玉政, Saleh JUMA, Mayassa ALLY, 周晓农,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1-7,13.  
    摘要293)      PDF(pc) (1407KB)(499)    收藏
    作为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病,血吸虫病在不发达地区尤其是非洲仍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非洲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主要依赖于外部援助,但传统的国际援助模式存在诸多局限性。为增进全球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国际规则⁃中国经验⁃本地需求”的“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并以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合作项目为例进行阐述。该模式强调遵循WHO的指导方针、借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功经验并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通过整合国际资源、推广中国经验、满足当地需求,以促进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合作项目的成功实践为该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证明其在提升多边合作效率、推动全球卫生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跨境输入性血吸虫病防范对策思考
    许静, 李仕祯, 李琴, 郭苏影,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2): 107-111.  
    摘要293)      PDF(pc) (1187KB)(1137)    收藏
    血吸虫病流行于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当前疾病负担主要集中在非洲撒哈拉地区东部和西部。近些年,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和旅行、城市化建设以及战争等因素增大了全球血吸虫病跨境输入及传播风险,在非流行国家及地区逐渐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已在我国南方定殖且孳生地不断北移,跨境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时有报道,但由于医疗卫生机构对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诊断能力不足和报告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患者数可能远被低估。为有效应对跨境输入性血吸虫病的威胁,需要建立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应制度和技术规范、强化监测预警和边境管控、加强技术储备和能力提升、提高出入境人员的血吸虫病防护和诊治意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基于随机森林和最大熵模型的云南省钉螺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张宗亚, 杜春红, 张云, 王洪琼, 宋静, 周济华, 王丽芳, 孙佳昱, 沈美芬, 陈春琼, 江华, 颜嘉琦, 冯锡光, 王文雅, 钱沛君, 薛靖波, 李石柱, 董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62-571,613.  
    摘要289)      PDF(pc) (11078KB)(176)    收藏
    目的 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与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预测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为云南省钉螺监测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5—2016年云南省钉螺调查数据并转换为钉螺存在点数据;收集云南省22个环境变量数据,包括年蒸发量、年平均地温、年降水量、年平均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风速、≥ 0 ℃积温、≥ 10 ℃积温、干燥度、湿润指数等12个气候变量,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土壤质地⁃黏土含量、土壤质地⁃沙土含量、土壤质地⁃粉砂土含量等8个地理变量及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分布2个人口经济学变量。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检验筛选后,基于R 4.2.1 软件biomod2包构建RF、MaxEnt模型及其组合模型,预测2016年后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采用交叉验证和独立数据验证法,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s,TSS)和Kappa统计量以评价模型预测性能;选择AUC > 0.95且TSS > 0.85的模型输出的环境变量贡献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环境变量重要性百分比以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结果 累计将148个钉螺存在点数据和15个环境变量纳入RF、MaxEnt模型进行训练,RF与MaxEnt模型预测性能均较佳,AUC均值> 0.9、TSS和Kappa均值均> 0.8,且两模型AUC(t = 19.862,P < 0.05)、TSS(t = 10.140,P < 0.05)和Kappa值(t = 10.237,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合模型AUC、TSS和Kappa值分别为0.996、0.954和0.920。独立数据验证发现,RF模型和组合模型建模结果的AUC、TSS和Kappa值均为1,在未知数据建模中表现良好;MaxEnt模型则表现较弱,24%(24/100)的建模结果TSS、Kappa值为0。累计有79个RF模型建模结果和38个MaxEnt模型建模结果及组合模型建模结果AUC > 0.95且TSS > 0.85,被纳入环境变量重要性评价。RF、MaxEnt和组合模型中,年日照时数重要性占比分别为32.989%、37.847%和46.315%;年平均相对湿度重要性占比分别为30.947%、15.921%和28.121%,均为较重要变量。重要环境变量于RF模型建模结果中较集中,于MaxEnt模型建模结果中较分散,而于组合模型建模结果中最集中。采用RF模型预测的2016年后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相对集中,采用MaxEnt模型预测的钉螺潜在分布区相对较大,采用组合模型预测的钉螺潜在分布区突出了RF、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共同的钉螺集中分布区。结论 RF和MaxEnt模型可有效预测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钉螺防控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静脉及腹腔感染途径对BALB/c小鼠巴贝虫感染及脾脏免疫细胞的影响
    杨汉银, 蔡玉春, 闫书宁, 辛怡, 莫子冉, 徐斌, 郑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61-68.  
    摘要285)      PDF(pc) (1588KB)(421)    收藏
    目的 观察经静脉和腹腔接种田鼠巴贝虫后,BALB/c小鼠田鼠巴贝虫染虫率及脾形态和脾免疫细胞占比变化,为巴贝虫感染免疫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实验室保种田鼠巴贝虫虫株制备染虫率为10%的全血血样,将7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静脉接种组和腹腔接种组,每组25只。腹腔接种组和静脉接种组小鼠分别经腹腔和静脉接种染虫率为10%的全血100 μL,接种当天记为d0;正常对照组为健康小鼠,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d7、d14、d21、d28、d35采集各组小鼠尾尖血样制作薄血膜血片,观察并比较红细胞染虫情况。此外,分别于d7、d14、d21、d28、d35从各组随机选择5只小鼠,剖杀后取脾脏,测量脾脏大小和质量;分离脾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CD3e+ T细胞、CD45R+B细胞、CD49b+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和巨噬细胞(Mø细胞)(F4/80)等免疫细胞占CD45+ 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 静脉接种组和腹腔接种组小鼠染虫率均于d7达到高峰,染虫率分别为22.80%、4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141,P < 0.01);随后两组染虫率均迅速下降,至d35时血涂片中已无法观察到虫体。静脉接种组小鼠脾脏长度[(32.91 ± 2.20) mm]、宽度[(9.82 ± 0.43) mm]及质量[(0.78 ± 0.10) g]均于d14达最大值,腹腔接种组小鼠脾脏长度[(32.42 ± 3.21) mm]、宽度[(10.25 ± 0.73) mm]及质量[(0.73 ± 0.09) g]分别在d21、d7、d14达最大值。d21时,静脉接种组、腹腔接种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脾脏长度、宽度和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0.310、9.824、10.672,P均< 0.05);腹腔接种组小鼠脾脏长度、宽度和质量均大于静脉接种组(P 均< 0.05)。静脉接种组和腹腔接种组小鼠脾脏CD3e+ T细胞 [(60.60 ± 6.20)% 和(39.68 ± 7.62)%]、CD45R+B细胞 [(43.32 ± 2.08)%)和(49.53 ± 4.90)%]、CD49b+NK细胞 [(6.88±1.34)% 和(7.71±1.59)%]、Mø细胞(F4/80)占比[(2.21 ± 0.29)% 和(3.80 ± 0.35)%]分别于d14、d21、d21、d14达峰值。d14时,静脉接种组、腹腔接种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脾脏CD3e+ T细胞和Mø细胞(F4/80)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16.730、15.941,P均< 0.05);静脉接种组小鼠脾脏CD3e+ T细胞占比高于腹腔接种组,Mø细胞(F4/80)占比低于腹腔接种组(P 均< 0.01)。d21时,3组小鼠脾脏CD3e+ T细胞、CD45R+ B细胞、CD49b+ NK细胞和Mø细胞(F4/80)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9.252、14.349、13.436、8.180,P均< 0.05);静脉接种组小鼠脾脏CD3e+ T细胞占比高于腹腔接种组,CD45R+ B细胞和Mø细胞(F4/80)占比均低于腹腔接种组(P 均< 0.01)。d28时,3组小鼠脾脏CD3e+ T细胞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772,P < 0.05);静脉接种组CD3e+ T细胞占比低于腹腔接种组(P  < 0.01)。结论 腹腔接种和静脉接种均可致BALB/c小鼠感染田鼠巴贝虫,且腹腔接种后小鼠染虫率高于静脉接种。腹腔接种和静脉接种田鼠巴贝虫对小鼠脾脏形态和免疫细胞占比造成的影响存在差异,提示不同接种方式对小鼠免疫应答机制具有不同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分布影响因素及适生区扩散预测
    李中秋, 刘榆华, 郭云海, 魏子昕, 陈军虎, 王强, 李天美,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69-75.  
    摘要276)      PDF(pc) (2318KB)(558)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分布影响因素、预测2050年和2070年福寿螺适生区扩散趋势,为该地区福寿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23—202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12个市(县)福寿螺现场调查结果,获取福寿螺采样点经纬度信息。从全球气候数据网站(www.worldclim.org)获取年平均温度、平均日间温度范围、等温性、温度季节性、最暖月最高温度、最冷月最低温度、温度年度范围、最湿季平均温度、最干季平均温度、最暖季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降水量季节性、最湿季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最暖季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等19种气候因子以及代表性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数据。将上述气候因子数据导入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软件构建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衡量模型预测的准确度,采用刀切法分析以上19种气候因子对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分布的影响。采用MaxEnt模型预测202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适生区分布,并借助RCP4.5情境下2050、2070年气候数据预测大理州福寿螺未来适生区分布。结果 共获取91个福寿螺采样点信息。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axEnt模型预测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的AUC值为0.885 ± 0.088。19种气候因子中,最暖月最高温度对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分布影响最大,其次是最干季平均温度、最湿季平均温度和最冷月最低温度。经预测,202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适生区面积为14 555.69 m2;受气候因素影响,未来适生区将逐渐向该州东南部扩大,2050、207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适生区面积将分别扩大至21 475.61 km2和25 782.52 km2。结论 温度是影响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分布的重要因素,2050、2070年该州福寿螺适生区将逐渐向东南部扩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基于EfficientNet⁃B4模型的云南省湖北钉螺滇川亚种视觉智能识别模型的建立
    白少文, 周济华, 董毅, 张键锋, 施亮,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55-561.  
    摘要275)      PDF(pc) (7830KB)(199)    收藏
    目的 建立基于EfficientNet⁃B4模型的云南省湖北钉螺滇川亚种视觉智能识别模型,并评估不同数据增强方法和模型超参数对钉螺识别效果的影响。方法 2024年6月,于云南省永胜县采集湖北钉螺和拟钉螺样本各400只,各选取300只,鉴别分类后进行图像样本采集。将采集的925张钉螺和1 062张拟钉螺图像作为数据集,按照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对剩余的100只钉螺和100只拟钉螺样本分别采集352张和354张图像作为外部测试集。对采集的图像进行裁剪、调整大小等预处理操作。采用基线(baseline)、Mixup和高斯模糊等3种数据增强方法;模型超参数包括自适应矩估计(adaptive moment estimation,Adam)和梯度下降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2种优化器,焦点损失函数(focal loss)和交叉熵损失函数(cross entropy loss)2种损失函数以及余弦退火(cosine annealing)和多间隔调整(multi⁃step)2种学习率衰减策略。基于EfficientNet⁃B4模型建立对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的智能识别模型,并将不同数据增强方法和不同超参数组合为7个不同训练策略组,采用外部测试集对模型性能进行测试。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指数、损失值、约登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等指标评价不同训练策略下模型性能。结果 采用不同数据增强方法的各组模型间损失值差异较接近。同时采用Mixup和高斯模糊数据增强方法的第4组模型性能最佳,外部测试集测试准确率为90.38%、精确率为90.07%、F1指数为89.44%、约登指数为0.81、AUC为0.961。采用SGD优化器的组别模型准确率较采用Adam优化器的组别降低29.16%([χ2] = 81.325,P < 0.001),采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模型准确率较第4组降低0.80%([χ2] = 3.147,P > 0.05),采用多间隔调整学习率衰减策略的模型准确率较第4组提高0.65%([χ2] = 0.208,P > 0.05)。采用基线+ Mixup +高斯模糊的数据增强策略与自适应矩估计+焦点损失函数+多间隔调整学习率衰减策略的超参数配置模型性能最高,外部测试集测试准确率为91.03%、精确率为91.97%、召回率为88.11%、F1指数为90.00%、约登指数为0.82、AUC为0.969。结论 基于EfficientNet⁃B4模型的云南省湖北钉螺滇川亚种智能识别模型可实现钉螺和拟钉螺的准确鉴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小鼠脑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小胶质细胞活化动态研究
    卫繁娜, 张仁杰, 胡亚红, 覃晓宇, 郭云海, 莫筱瑾, 卢艳, 孙家辉, 周魇, 郭嘉天, 宋鹏, 储言红, 徐斌, 张颋, 蔡玉春, 陈木新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2): 163-175.  
    摘要271)      PDF(pc) (4606KB)(415)    收藏
    目的 观察广州管圆线虫不同感染阶段小鼠脑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以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探究小胶质细胞在调节广州管圆线虫病进程中的作用和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50只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7、14、21、25 d组,每组10只。各感染组小鼠均通过灌胃方式感染30条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感染7、14、21、25 d组分别于灌胃感染后7、14、21、25 d随机各取5只小鼠,对照组于灌胃当天随机取5只小鼠,采用Clark评分法对小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行一般功能和局灶功能损伤评分。感染7、14、21、25 d组分别于感染后7、14、21、25 d处死5只小鼠,对照组于灌胃当天处死5只小鼠,并取各组小鼠脑组织,经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后动态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此外,采用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ic cationic protein,ECP)和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 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 1,Iba1)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评估各组小鼠脑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和小胶质细胞数量,采用Image J软件通过骨架分析、分形分析等量化小胶质细胞形态,并判断其形态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感染后小鼠大脑皮质中小胶质细胞M1型标志物Fcγ受体Ⅲ(Fc receptor Ⅲ,Fcgr3)、Fcγ受体Ⅱb(Fc receptor IIb,Fcgr2b)、CD86抗原(Cd86),M2型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1(mannose receptor C⁃type 1,Mrc1)、几丁质酶样蛋白3(chitinase⁃like 3,Chil3)以及吞噬功能基因髓细胞触发受体2(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 2,Trem2)、CD68抗原(Cd68)和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等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小鼠脑膜表面可见大量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较多神经元胞核皱缩且深染,脑膜内出现大量出血点。对照组及感染7、14、21、25 d组小鼠一般功能损伤Clark评分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R)]分别为0(0)、0(0.5)、6(1.0)、14(8.5)、20(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22.45,P < 0.01);各组小鼠局灶功能损伤Clark评分分别为0(0)、2(2.5)、7(3.0)、18(5.0)、25(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22.72,P < 0.01)。各感染组小鼠一般功能损伤和局灶功能损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均< 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5组小鼠脑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0.05,P < 0.000 1),感染14 d组(3.08 ± 0.78)、21 d组(5.97 ± 1.37)小鼠脑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1.00 ± 0.28)(P 均< 0.05);5组小鼠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7.66,P < 0.000 1),其中感染14 d组(5.75 ± 1.28)、21 d组(6.23 ± 1.89)和25 d组(3.70 ± 1.30)小鼠脑组织中Iba1水平高于对照组(1.00 ± 0.30)(P 均 < 0.05)。细胞骨架分析和分形分析结果显示,感染21 d组小鼠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分支长度[(162.04 ± 34.10) μm vs.(395.37 ± 64.11) μm;t = 5.566,P < 0.05]、分形维数[(1.30 ± 0.01)vs.(1.41 ± 0.03);t = 5.266,P < 0.05]均低于对照组。5组小鼠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M1、M2标志物Fcgr3、Fcgr2b、Cd86、Arg1、Mrc1、Chil3和吞噬细胞标志物Trem2、Cd68、Apoe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48.34、55.46、24.44、31.18、15.42、24.41、21.19、43.95、7.123,P 均 < 0.05)。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可导致小鼠脑组织发生严重病理损伤,伴随嗜酸性粒细胞大量浸润和小胶质细胞持续活化,进而导致神经功能进行性恶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江西省HIV阳性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现状及基因特征分析
    胡主花, 路亮, 俞英昉, 李琳, 王伟, 樊国印, 冯长华, 郑扬云, 彭国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37-642.  
    摘要269)      PDF(pc) (6438KB)(131)    收藏
    目的 了解江西省HIV阳性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现状及虫种和基因型分布。方法 2022年1月—2023年3月,于江西省3家艾滋病治疗定点医院收集HIV阳性人群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并采集其新鲜粪便样本。提取粪样基因组DNA,采用基于隐孢子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SSU rRNA)基因的巢式PCR方法检测样本,阳性样本再扩增其隐孢子虫60 kDa糖蛋白(60 kDa glycoprotein,gp60)基因。阳性样本两种基因均重复进行3次PCR扩增。采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第二轮PCR扩增产物,对两基因的疑似阳性产物进行双向基因测序和比对。应用MEGA 11.0软件基于邻接法绘制系统进化树,以鉴定隐孢子虫虫种、基因型和基因亚型。 结果 累计将382例江西省HIV阳性者纳入研究,其中2例感染隐孢子虫,感染率为0.52%(2/382),感染者均无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经测序与序列比对,2例感染样本隐孢子虫分离株与火鸡隐孢子虫分离株相似性分别为99.76%和99.88%。基于隐孢子虫SSU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2份隐孢子虫阳性样本虫种均为火鸡隐孢子虫。对2株火鸡隐孢子虫gp60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分别鉴定为火鸡隐孢子虫ⅢeA17G2R1亚型和ⅢbA25G1R1a亚型,其中ⅢbA25G1R1a亚型为人体中首次发现。结论 江西省HIV阳性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较低。临床治疗中应关注无腹泻症状的HIV阳性者隐孢子虫感染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蝎毒液及其抗菌肽抗寄生虫活性研究进展
    敖日格乐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49-657.  
    摘要263)      PDF(pc) (8283KB)(133)    收藏
    蝎毒液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包含黏蛋白类、酶类、脂类、生物活性多肽及其他有机或无机分子。蝎毒抗菌肽是从蝎毒液中分离出来的小分子多肽,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和抗肿瘤细胞等生物活性。本文对蝎毒液及其抗菌肽抗寄生虫活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新型抗寄生虫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2021年江苏省新报告HIV/AIDS患者贫血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张之, 孙琦, 邱涛, 丁萍, 王博深, 朱宝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98-605.  
    摘要261)      PDF(pc) (7046KB)(155)    收藏
    目的 了解2021年江苏省新报告HIV/AIDS患者贫血发生率并评估其免疫状态,探索HIV感染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择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江苏省新报告的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新鲜全血,检测血红蛋白值、CD4和CD8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等指标。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判断是否贫血,比较贫血者及非贫血者各项免疫指标及病毒载量水平,并对HIV感染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此外,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获取研究对象采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1年后的CD4细胞检测数据,对贫血及非贫血者检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2021年江苏省新报告HIV/AIDS患者635例,其中男性544例(85.67%)、女性91例(14.33%),年龄15 ~ 83岁;新报告HIV/AIDS患者贫血发生率为5.51%(35/635)。不同特征HIV感染人群中,男性、45岁及以下者、工人血红蛋白水平相对较高,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分别为156(22)、154(23)、162(19) g/L。HIV感染合并贫血者及非贫血者基线病毒载量M(QR)分别为40 500.00(119 735.00)拷贝/mL和29 754.00(69 183.00)拷贝/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91,P = 0.31);但合并贫血者基线CD4[166(143)个/μL]、CD8细胞计数[755(653)个/μL]均低于非贫血者[308(253)、892(638)个/μL](Z = -4.36、-2.37,P均< 0.05)。经ART治疗1年后,HIV感染合并贫血者CD4细胞计数[296(229)个/μL]仍低于非贫血者[457(313)个/μL](Z = -3.71,P < 0.05),且合并贫血者中伴随中(40.00%)、重度(17.14%)免疫抑制状态者占比较非贫血者(21.00%、9.33%)高([χ2]  = 10.37、8.79,P 均<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HIV感染者贫血检出率高于男性[比值比(odds ratio,OR)= 4.528,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811,5.245),P < 0.001],45 ~ < 60岁[OR = 3.415,95% CI:(1.191,9.788),P = 0.022]和60 ~ 岁感染者[OR = 5.820,95% CI:(2.013,16.826),P < 0.001]贫血检出率高于15 ~ 岁感染者,异性传播途径感染者检出率高于同性传播途径者[OR = 3.015,95% CI:(1.423,6.387),P = 0.00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贫血检出率低于小学文化程度者[OR = 0.103,95% CI:(0.028,0.386),P < 0.001],基线CD4细胞计数< 200个/μL者贫血检出率高于≥ 200 个/μL者[OR = 4.340,95% CI:(2.165,8.702),P < 0.001],CD4/CD8细胞比值为0.208 ~ < 0.326 [OR = 0.232,95% CI:(0.076,0.711),P = 0.011]和0.516 ~ 者[OR = 0.292,95% CI:(0.104,0.818),P = 0.019]低于比值< 0.208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 4.945,95% CI:(3.944,5.946),P = 0.002]、CD4细胞计数< 200个/μL[OR = 3.597,95% CI:(1.448,8.937),P = 0.006]是新报告HIV/AIDS患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 结论 2021年江苏省新报告HIV/AIDS患者贫血发生率较低;与非贫血者相比,HIV感染合并贫血者基线及治疗后免疫状态均较差。女性及CD4细胞计数< 200个/μL的HIV感染者为贫血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该人群的监测、随访以及精准干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氰氨化钙对白纹伊蚊敏感株的毒力和亚致死效应
    郑璐阳, 徐卉仪, 温庆秋, 周宁, 郑学礼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2): 196-200,222.  
    摘要258)      PDF(pc) (1455KB)(506)    收藏
    目的 评价氰氨化钙对白纹伊蚊敏感株的毒力和亚致死效应,为合理使用氰氨化钙综合防治白纹伊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幼虫浸渍法检测氰氨化钙对白纹伊蚊敏感株的亚致死剂量[30%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of 30%,LC30)和半数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of 50%,LC50)],并采用LC30、LC50剂量分别处理白纹伊蚊敏感株幼虫24 h,以100 mL去氯水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亚致死剂量氰氨化钙对其化蛹率、化蛹时间、羽化率、产卵数、孵化率和寿命的影响。取经100 mg/L氰氨化钙处理的白纹伊蚊敏感株幼虫中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氰氨化钙对白纹伊蚊中肠组织的损伤作用。分别采用200 mg/L和500 mg/L氰氨化钙处理100只白纹伊蚊敏感株幼虫,每24 h计算1次幼虫死亡率并更换同等数量幼虫,直至无幼虫死亡,以评价氰氨化钙的残留活性。结果 氰氨化钙对白纹伊蚊敏感株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 = -9.441 + 4.657x,亚致死剂量LC50值和LC30值分别为106.42 mg/L[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94.64,118.36)mg/L]和82.17 mg/L[95% CI:(94.64,118.36)mg/L]。亚致死剂量(LC30、LC50)氰氨化钙处理白纹伊蚊敏感株幼虫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LC30剂量组和LC50剂量组幼虫化蛹率和羽化率均下降(P均< 0.000 1),蛹期延长(P均< 0.000 1);存活雌蚊产卵数、蚊卵孵化率均下降(P均< 0.000 1);存活雌蚊中位生存时间均缩短([χ2] = 9.36、20.33,P均< 0.01); LC30剂量组存活雄蚊中位生存时间略有下降([χ2] = 2.42,P > 0.05),LC50剂量组存活雄蚊的中位生存时间下降明显([χ2] = 11.42,P < 0.01)。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氰氨化钙可严重损伤白纹伊蚊敏感株幼虫中肠组织。残留活性结果显示,200 mg/L和500 mg/L氰氨化钙分别处理至第32天和第70天时,白纹伊蚊敏感株幼虫死亡率均降至0,氰氨化钙杀虫活性完全消失。结论 氰氨化钙对白纹伊蚊敏感株有较好的毒杀效果,亚致死剂量(LC30、LC50)下可抑制白纹伊蚊敏感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并缩短成蚊寿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江苏省淮安市首例猴痘病例病原学特征与分子进化研究
    杨鹏飞, 何芳, 燕清丽, 耿合员, 高彤, 高强, 熊成龙, 彭海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85-92,97.  
    摘要256)      PDF(pc) (2576KB)(612)    收藏
    目的 分析江苏省淮安市首例猴痘确诊病例的病毒亚型及分子进化和分子传播网络特征,为了解猴痘病毒传播进化动态、制定淮安市猴痘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提取淮安市首例猴痘确诊病例病变皮疹(痘)拭子样本DNA,采用超灵敏度猴痘病毒全基因组捕获试剂盒构建扩增子测序文库。利用Nanopore测序平台的GridION X5纳米孔测序仪进行高通量测序,序列拼接后进行猴痘病毒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开展基因谱系分型,并进行分子网络溯源分析。结果 高通量测序成功获取该例猴痘确诊病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97 182 bp,基因组序列命名为hMpxV/China/JS⁃HA01/2023,属于IIb分支(西非分支)B.1.3型。与猴痘病毒株参考序列MPXV⁃M5312_HM12_Rivers⁃001(GenBank登录号:NC_063383)比对,淮安株基因组序列携带86个SNPs,其中40个SNPs位于编码区,为非同义突变;有73个SNPs 为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catalytic polypeptide⁃like 3,APOBEC3)引起的核苷酸突变。97条基因序列中,共有79条进入分子网络,入网率为81.44%、入网基因距离阈值为0.35/105;在形成的猴痘病毒分子传播网络中,有2个大的分子传播簇、1个散在分子簇,hMpxV/China/JS⁃HA01/2023位于较大分子传播簇中。纳入的97条基因序列共形成92种单倍型,其中Hap_4、Hap_6、Hap_38为共享单倍型;hMpxV/China/JS⁃HA01/2023独享的单倍型Hap_1由独享单倍型Hap_43突变形成,而独享单倍型Hap_43由共享单倍型Hap_38突变形成。结论 成功获得淮安市首例猴痘确诊病例猴痘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初步掌握了该病毒分子进化和分子传播网络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基于线粒体DNA的我国白蛉种群遗传进化研究
    李中秋, 魏子昕 , 周正斌, 张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2): 144-151.  
    摘要249)      PDF(pc) (1427KB)(475)    收藏
    目的 分析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白蛉种群遗传进化多样性,为内脏利什曼病和媒介白蛉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4年6—9月,于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甘肃省、四川省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选取16个采样点,于各采样点羊圈、鸡舍、窑洞、牛棚、猪圈等环境通过诱蛉灯和人工捕蛉管捕捉白蛉。单只白蛉样本经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清洗后,提取白蛉样本DNA,采用通用引物对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1,COI)基因进行PCR扩增。采用BLAST程序对COI基因进行分析和检索,采用ClustalX 1.83和MEGA 7.0软件对COI基因序列进行比对,采用MEGA 7.0软件分析基因序列碱基组成及变异位点特征。采用DnaSP 5.10软件计算基因序列中单倍型数目、分离位点总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等遗传多样性指标,并对其进行Tajima’s D中性检验;采用DnaSP 5.10软件包筛选单倍型;采用Network 5.0软件绘制白蛉样本单倍型网络图;采用MEGA 7.0软件进行基因序列编辑、比对,计算不同地区蛉种遗传距离,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2024年6—9月,累计于16个采样点捕获白蛉466只,COI基因扩增测序后得到430条基因序列,扩增片段长度为652 ~ 688 bp。经BLAST比对,捕获的白蛉样本分别为中华白蛉、鳞喙司蛉、歌乐山司蛉、四川白蛉和长管白蛉。430条白蛉样本基因序列中,共有单倍型251种(占50.5%),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885、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257、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60.761。山西省阳泉市和河南省三门峡市白蛉种群Tajima’s D值分别为-0.92和-1.73,其他采样点捕获的白蛉种群Tajima’s D值均> 0。单倍型分析得到50种单倍型,分为2个类群,类群1包括29种单倍型,均具有较高同源性;类群2包括21种单倍型。不同采样点白蛉平均遗传距离为0.000 ~ 0.604。系统发育树上, 5种白蛉样本分别进化为不同分支,置信度均为100%。结论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区5种白蛉群体COI基因表现出较高遗传多态性,COI可作为白蛉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的标志基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肝细粒棘球蚴病病灶毗邻及远端肝组织非编码RNA表达谱分析
    艾尔夏提·依布拉音, 艾则麦提·艾克拜尔, 吾布力卡斯木·米吉提, 徐祺林, 阿布都西库尔·阿布都米吉提, 吴源泉, 卡哈尔·吐尔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2): 152-162.  
    摘要247)      PDF(pc) (3892KB)(405)    收藏
    目的 采用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肝细粒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病灶毗邻组织与远端正常组织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差异表达,并对差异表达ncRNA进行功能注释,以探讨ncRNA在CE发病中的潜在作用。方法 收集肝CE患者术中毗邻病变组织及远端正常肝组织样本,利用全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微小RNA(microRNA,miRNA)、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长链ncRNA(longncRNA,lncRNA)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注释分析。同时,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circRNA/lncRNA⁃miRNA⁃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tive endogenous RNA,ceRNA)网络,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qPCR)验证该网络中的关键miRNA。结果 在肝CE病灶毗邻组织与远端正常组织间共检测到41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8个上调miRNA、33个下调miRNA,主要富集于Ras信号传导和中性粒细胞活化等生物学过程;检测到5个差异表达circRNA,其中3个上调circRNA、2个下调circRNA,主要富集于激素信号通路及RNA转录调控功能;检测到447个差异表达lncRNA,其中200个上调lncRNA、247个下调lncRNA,涉及细胞增殖、免疫调节及细胞外基质重塑等通路。miRNA靶向分析发现,hsa⁃miR⁃27a⁃5p、hsa⁃miR⁃21⁃3p和hsa⁃miR⁃181b⁃2⁃3p为ceRNA网络中的关键节点。RT⁃qPCR验证结果显示,以CE病灶远端组织中上述基因相对表达量为1,CE病灶毗邻组织中ENSG00000253736、HAS2⁃AS1、PCSK6、hsa⁃miR⁃21⁃3p、hsa⁃miR⁃27a⁃5p、MIR23AHG、VIPR1⁃AS1、LINC02910、hsa⁃miR⁃181b⁃2⁃3p 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00 ± 0.25、2.75 ± 0.33、1.01 ± 0.51、2.65 ± 0.41、1.01 ± 0.29、1.10 ± 0.31、1.05 ± 0.27、0.25 ± 0.49、2.56 ± 0.35,不同组织中上述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6.21、5.83、7.51、7.46、6.12、6.65、7.13、1.87、7.81,P均< 0. 01),以上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肝CE病灶毗邻及远端组织中差异表达的ncRNA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免疫逃逸和炎症反应参与CE发病,hsa⁃miR⁃27a⁃5p和hsa⁃miR⁃21⁃3p可能是关键miRN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未来已来,浪潮将至:人工智能赋能疟疾防控研究与应用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朱国鼎, 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2): 112-115.  
    摘要241)      PDF(pc) (1090KB)(868)    收藏
    近年来,人工智能快速兴起并蓬勃发展,这个前所未有的科技浪潮给包括疾病防控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疟疾是全球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本文介绍了人工智能在疟疾防控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分析了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方向,从而为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开展传染病防控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我国抗鸡球虫药物耐药性现状
    白忆丹, 李文婷, 罗万鑫, 俞宇歆, 李东方, 赵俊龙, 贺兰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2): 217-222.  
    摘要240)      PDF(pc) (1169KB)(300)    收藏
    鸡球虫病是以危害雏鸡为主的一种急性流行性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流行,对养鸡业造成严重威胁。由于预防制剂单一,我国兽医临床上球虫病主要依赖化学合成类、聚醚离子载体类和中草药类药物防控。长期以来,抗球虫药推陈出新速度慢,长期使用后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行业问题。本文统计了2018—2023年我国不同地区鸡球虫耐药水平、分析了鸡球虫对不同种类抗球虫药物耐药现状。综合数据分析表明,我国鸡球虫总体耐药性较为严重,抗球虫新药以及减抗、替抗产品研发已成为迫切需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疟疾跨境输入与继发传播的风险及对策
    周耀武, 张丽, 夏志贵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14-18.  
    摘要238)      PDF(pc) (1058KB)(793)    收藏
    当前,全球疟疾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国虽于2021年通过了WHO消除疟疾认证,但由于与我国接壤的部分国家疟疾流行情况复杂,特别是云南中缅边境缅甸一侧疟疾疫情出现暴发式增长态势,我国同时面临经航空器跨国境和经陆地邻国跨边境输入疟疾与继发传播的风险。本文列举了全球范围内疟疾输入引起继发传播的部分典型案例,并提出了针对非边境风险地区和边境风险地区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旨在有效降低疟疾输入与继发传播风险、巩固来之不易的消除疟疾成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淋巴结记忆性T细胞及其相关因子表达分析
    李寅时, 阿迪莱·多力坤, 邓冰清, 阿比旦·艾尼瓦尔, 孙胜, 肖雯颖, 葛聪蕙, 唐娜, 李静, 王慧, 姜涛, 张传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2): 136-143,189.  
    摘要236)      PDF(pc) (3134KB)(568)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阶段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淋巴结记忆性T(memory T,Tm)细胞及其亚群表达水平的影响,为多房棘球蚴病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24只6 ~ 9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感染组小鼠经肝门静脉注射3 000 个原头节,对照组小鼠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于感染后第4、12、24周,每组小鼠分别各随机取3只处死,取淋巴结组织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法观察感染组小鼠淋巴结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淋巴结组织中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CD3、CD4和CD8分子表达及定位。提取不同感染时间两组小鼠淋巴结淋巴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m细胞亚型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多房棘球蚴感染后4 周,HE染色显示感染组小鼠淋巴结被膜下的皮质和副皮质区域结构呈弥漫性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和对照组小鼠淋巴结组织中均有CD3、CD4和CD8分子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4周,感染组小鼠淋巴结中CD4+ Tm[(55.3 ± 4.8)% vs.(38.8 ± 6.1)%;t = -4.259,P < 0.05]、CD4+ 组织驻留记忆性T(tissue⁃resident memory T,Trm)细胞比例[(57.7 ± 3.7)% vs. (34.1 ± 11.2)%;t = -3.990,P < 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后24周,感染组小鼠淋巴结中CD4+ Tm[(34.6 ± 3.2)% vs.(23.3 ± 7.5)%;t = -2.764,P < 0.05]、CD4+ Trm细胞比例[(44.0 ± 1.9)% vs.(31.2 ± 1.5)%;t = -4.039,P < 0.05]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后 4 周[(56.8 ± 2.7)% vs.(43.9 ± 5.2)%;t = -4.416,P < 0.01]和 12 周[(25.4 ± 2.7)% vs.(12.0 ± 2.6)%;t = -2.552,P < 0.05],感染组小鼠淋巴结中CD8+ Tm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后24 周,感染组小鼠淋巴结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 CD4+ T[(15.7 ± 5.0)% vs.(49.4 ± 6.4)%;t = 7.150,P < 0.01] 、TNF⁃α+ CD8+ T细胞比例[(20.7 ± 5.5)% vs.(57.5 ± 8.4)%;t = -6.694,P < 0.01] 和 TNF⁃α+ CD8+ Tm细胞比例[7.0%(1.0%) vs. 31.0%(11.0%);Z = -2.236,P < 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多房棘球蚴感染不同阶段小鼠淋巴结组织中Tm细胞均增加,以Trm细胞增加为主;晚期感染阶段,小鼠淋巴结组织中CD8+ Tm细胞分泌效应分子TNF⁃α能力减弱,可能有助于多房棘球蚴慢性寄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基于5种机器学习模型的安徽省钉螺扩散面积预测研究
    高风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72-576.  
    摘要233)      PDF(pc) (5279KB)(362)    收藏
    目的 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对1977—2023年安徽省钉螺扩散面积进行建模分析,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钉螺扩散面积效果,为探索钉螺扩散面积变化趋势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977—2023年安徽省钉螺扩散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Matlab R2019b软件分别建立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非线性自回归(nonlinear autoregressive,NAR)神经网络、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门控循环单元(gate recurrent unit,GRU)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等5种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决定系数(R2)对模型拟合效果进行评价。模型完成训练后,对2024—2030年安徽省钉螺扩散面积进行预测。结果 1977—2023年,安徽省累计钉螺扩散面积为40 241.32 hm2,不同年份间差异较大,每隔4 ~ 6年出现阶段高点。SVR、NAR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GRU神经网络模型与LSTM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曲线与安徽省钉螺扩散面积真实值曲线的接近程度依次增加。对2024—2030年安徽省钉螺扩散面积变化趋势进行预测,SVR与NAR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为近似“M”形曲线,BP神经网络、GRU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为近似“W”形曲线,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呈单峰锥形曲线。LSTM神经网络模型RMSE值为1 277 480,MAE值为797 422,R2值为0.978 9,拟合效果为各模型中最优。结论 在5种机器学习模型中,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安徽省钉螺扩散面积变化趋势效果较好,可作为钉螺扩散变化趋势研究的工具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2025年第二期 封面和目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2): 0-0.  
    摘要232)      PDF(pc) (163190KB)(49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血吸虫病消除进程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Ⅰ 基于社区资源整合的健康教育需求及可用资源调查
    张晶, 李兰, 曹淳力, 谢曙英, 谌俊江, 刘跃民, 谢华, 胡飞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26-630.  
    摘要229)      PDF(pc) (5208KB)(156)    收藏
    目的 分析基于社区资源整合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健康教育需求和可用资源,探索血吸虫病消除阶段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运行路径。方法 选择江西省鄱阳湖区的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社区作为调查地点,于2022年6—7月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对20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血吸虫病防治(血防)健康教育需求问卷调查。采用现场观察、实地调研及专题访谈对乡属专职机构工作人员、民间组织成员,以及村民、老师和中小学生开展社区血防健康教育可用资源调查。结果 共304人参与社区血防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别有94.41%(287/304)和93.42%(284/304)的调查对象最希望了解/掌握血吸虫形态和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相关知识;最受调查对象欢迎的4种血防健康知识传播方式依次为现场播放血防视频(94.41%,287/304)、平面宣传册(89.80%,273/304)、医生专题讲座(62.50%,190/304)和实物类血防宣传品(61.51%,187/304);认同并接受乡卫生院和乡政府/村委会参与血防健康知识宣传的调查对象占比较高,分别为96.71%(294/304)和77.63%(236/304);居民既往主要通过村里发放宣传册获取血防健康知识[95.72%(291/304)],获取知识的场所主要为血防义诊活动现场[80.59%(245/304)];96.71%(294/304)的调查对象既往曾参与村委会、乡卫生院、中小学校/幼儿园等机构举办的血防健康知识宣传活动,61.25%(177/289)的调查对象愿意参加血防志愿工作。共115人参与社区血防健康教育可用资源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具备可用于开展健康传播服务的组织、人力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结论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可将社区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与血防健康教育进行资源整合,形成由血防机构⁃乡镇政府⁃社区部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乡村健康教育路径。该路径为未来血防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2023—2024年湖北省随州市蜱种类调查
    鲁辉亚, 郭芳, 潘义斌, 彭猛, 吴礼邦, 林叶, 刘晓辉, 于学杰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2): 184-189.  
    摘要229)      PDF(pc) (1408KB)(471)    收藏
    目的 了解湖北省随州市蜱的种类,为当地蜱及蜱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5月—2024年6月,在湖北省随州市既往报告确诊及疑似蜱传疾病病例的殷店镇、高城镇、万和镇、吴山镇、小林镇、淅河镇、何店镇及北郊街道管辖的农村地区,以病例居住地为中心,选取附近家畜养殖场及植被作为采样点。用镊子夹取养殖场散养家畜体表寄生蜱,用布旗法采集植被表面的游离蜱。于显微镜下对蜱样本进行形态学鉴定,并确定其性别及生长阶段。分别将1只饱血成蜱,2 ~ 3只吸血但未饱血成蜱,10 ~ 15只未吸血雌蜱,15 ~ 20只未吸血雄蜱,30 ~ 40只若蜱、幼蜱分为1组,提取各组蜱样本DNA,扩增蜱线粒体16S rRNA基因,采用DNASTAR软件分析获得的序列;采用MEGA 7.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并基于Kimura 2参数模型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2023年5月—2024年6月,累计于湖北省随州市采集蜱2 438只,其中游离蜱595只,寄生蜱1 843只;所采集的蜱样本包括幼蜱、若蜱、成蜱3个生长阶段,其中成蜱占75.18%(1 899/2 438);雌性成蜱占成蜱总数的79.04%(1 501/1 899)。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采集的蜱隶属于1科3属4种,包括硬蜱科血蜱属长角血蜱2 425只(占99.47%)和褐黄血蜱1只(占0.04%)、扇头蜱属微小扇头蜱11只(占0.45%)、硬蜱属中华硬蜱1只(占0.04%)。经系统发育分析,本研究采集的长角血蜱序列(SZ49)与来自云南省(MH024510.1)、河北省(MK450606.1)、河南省(MZ230645.1)的序列汇集于一簇,褐黄血蜱序列(SZ19)与来自日本(MW064044.1)、韩国(ON629585.1)及我国江苏省(PP494741.1)、河北省(MH520685.1)的序列汇集于一簇,微小扇头蜱序列(SZ8)与来自印度(MK621328.1)及我国河南省(MT555307.1)、贵州省(PP446801.1)的序列汇集于一簇,中华硬蜱序列(SZ23)与来自湖北省武汉市(OM368265.1)的序列同源性达99.51%。结论 湖北省随州市存在长角血蜱、褐黄血蜱、微小扇头蜱和中华硬蜱4种蜱,其中长角血蜱为优势蜱种,褐黄血蜱为随州市首次发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