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21-227.  
    摘要847)      PDF(pc) (942KB)(929)    收藏
    为了解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监测结果进行了概括分析。截至2023年底,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省于2020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安徽、江西、湖南省于2023年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6 250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03.45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54个(78.49%)已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97个(21.51%)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开展居民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4 216 643例,阳性47 794例;开展病原学检查184 216例,阳性4例;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7 768例。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村现有存栏牛539 548头,累计开展免疫学检查查病125 440头,阳性124头;病原学检查查病133 508头,未发现阳性。全国累计开展钉螺调查641 339.53 hm2,查出有螺面积184 819.77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51.53 hm2、复现有螺面积642.25 hm2。2023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20 198例,人群病原学扩大治疗598 183例·次,牛病原学扩大治疗283 954头·次;全国累计开展药物灭螺116 347.95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90.89 hm2,环境改造灭螺1 334.62 hm2。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全国所有流行省份均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疫情趋于稳定,血吸虫病病例以晚期病例为主;但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牛复养现象严重。需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做好重点地区钉螺控制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人工智能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
    周艺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51-554.  
    摘要256)      PDF(pc) (4619KB)(268)    收藏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卫生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得到应用,从疾病诊断、预后预测、传播风险预测、病媒和中间宿主智能识别以及疾病防控等方面推进了寄生虫病消除进程,并为卫生健康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等提供了高效工具和方法。本文主要就人工智能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进行评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CRISPR/Cas系统在寄生虫基因编辑与核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闫书宁, 杨硕, 杨汉银, 辛怡, 徐斌, 胡薇, 卢艳, 郑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314-320.  
    摘要233)      PDF(pc) (900KB)(978)    收藏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系统(CRISPR/Cas系统)为具有规律簇状短回文重复序列结构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干扰外源性核酸,保护原核生物免受外部侵害,是一种有效的基因编辑及核酸检测工具。CRISPR/Cas系统在病毒和细菌领域应用广泛,但在寄生虫病领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分类探讨了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全面综述了其在寄生虫基因编辑与核酸检测中的应用,旨在为未来寄生虫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疟疾防控面临的病原学和媒介生物学挑战
    俞心愉, 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28-232,238.  
    摘要227)      PDF(pc) (1180KB)(345)    收藏
    疟疾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蚊媒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全球疟疾防控进展迟缓,重要原因之一是来自疟疾病原疟原虫和传播媒介按蚊的生物学挑战。本文针对抗疟药耐药性、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靶标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2/3(Plasmodium falciparum histidine⁃rich protein 2/3, Pfhrp2/3)基因缺失、媒介杀虫剂抗性及按蚊入侵等生物学挑战进行概述,从而为当前疟疾及其媒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亦为疟疾控制和消除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无人机在药物灭螺中的应用
    黄轶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439-440,449.  
    摘要225)      PDF(pc) (1007KB)(377)    收藏
    药物灭螺是控制和消灭钉螺的重要措施,适宜的施药器械是药物灭螺效果的重要保证。但长期以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灭螺施药器械的研究和评价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现场应用中多借用农业植保器械。本文主要就无人机在药物灭螺中的应用进行评述,同时针对我国植保无人机在灭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优化防控策略和研究重点 遏制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回升
    周晓农, 李石柱, 陈军虎, 张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29-333.  
    摘要217)      PDF(pc) (516KB)(353)    收藏
    利什曼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白蛉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有皮肤型、内脏型和黏膜皮肤型3种类型。我国主要流行内脏利什曼病,该病属于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经过有效防治,至1958年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控制了内脏利什曼病流行,仅在西部地区仍有少数病例报道。但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我国中西部已消除内脏利什曼病的历史流行区又出现了疫情复燃,流行范围逐渐扩大、疫情显著回升。本文旨在分析国内外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提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的8个重点研究领域和12个重点研究方向,并建议建立基于全健康理念的“人⁃动物⁃媒介”联防联控机制和人病兽防的工作机制,以有效应对和遏制我国内脏型利什曼病疫情回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我国藁杆双脐螺分子溯源研究
    段磊, 屈磊, 郭云海, 顾文彪, 吕山, 张仪,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72-278,285.  
    摘要212)      PDF(pc) (2139KB)(226)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藁杆双脐螺来源,为我国曼氏血吸虫病流行风险评估和双脐螺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我国深圳市观澜河,大沙河,深圳水库,葵涌河上、下游,新圳河作为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10个双脐螺样本,提取螺样本基因组DNA。自南美洲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帕拉州、联邦区、伯南布哥州、圣保罗州的5个采样点获得15个藁杆双脐螺DNA样本。对上述DNA样本的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 COI)和线粒体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 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中下载藁杆双脐螺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并获取其采样点信息。将所有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进化树,分析我国和南美洲双脐螺样本的遗传相似度和谱系进化关系。结果 从我国双脐螺样本中共获得60个长度为529 bp的COI序列,其中3个为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165条藁杆双脐螺COI序列,与上述60条序列比对后,共获得33个单倍型。进化树分析显示,采自我国的双脐螺3个单倍型聚在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11与GenBank中获得的来自巴西的3个样本属于同一单倍型。地理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巴西东部沿海3个采样点的样本有与我国China11相同的单倍型,另2个采样点的样本与China11亲缘关系较近。扩增我国双脐螺样本16S rDNA基因,共获得60条长度约为322 bp的序列和2个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70条藁杆双脐螺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我国双脐螺样本聚为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64与来自巴西的229BS为同一单倍型。将GenBank中获取的来自巴西南部25个采样点的49个藁杆双脐螺16S rDNA序列纳入分析,发现其中3个采样点的藁杆双脐螺与我国China64有相同的单倍型。综合分析藁杆双脐螺COI和16S rRNA的地理系统进化关系,发现仅巴西东部沿海地带样本与我国双脐螺样本在两个基因片段序列上具有相同单倍型。 结论 我国双脐螺为藁杆双脐螺,遗传多样性较低,与来自巴西东部沿海地区的样本遗传学相似度很高,可能来源于巴西东部沿海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全球消除疟疾的生物学挑战Ⅰ抗疟药耐药性
    陆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33-238.  
    摘要201)      PDF(pc) (1470KB)(427)    收藏
    疟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目前疟疾防控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然而,抗疟药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给疟疾防控尤其是恶性疟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需推动新型抗疟药物开发和治疗策略创新,并加强抗疟药耐药性监测与研究。本文梳理了当前抗疟药主要类别及使用原则,总结了抗疟药耐药性现状、监测手段及应对策略,旨在为抗疟药使用及耐药性应对提供科学参考、助力全球消除疟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无人机喷洒吡螺脲杀灭福寿螺的效果和成本分析
    赵晓林, 陈盈, 胡妍月, 徐样庚, 王友启, 吕丹, 万传旭, 孙杨, 段李平, 王味思, 黄水金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441-449.  
    摘要201)      PDF(pc) (2459KB)(316)    收藏
    目的 评价在稻田环境中采用无人机喷洒20%吡螺脲硫酸盐悬浮剂(pyriclobenzuron sulphate suspension concentrate,SCPS)杀灭福寿螺的效果与成本,为吡螺脲在福寿螺控制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7月,选择江西省南昌市某块水稻田作为试验区,在试验区设置72块面积为2 m × 1 m的长方形独立试验小区,各小区间隔1 m,于每小区轻轻放置20只福寿螺成螺。选取54块小区开展25%吡螺脲硫酸盐可湿性粉剂(pyriclobenzuron sulphate wettable powder,WPPS)灭螺试验,分别设0.50、1.00、2.00、4.00 g/m2 WPPS组,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9个小区。0.50、1.00、2.00、4.00 g/m2 WPPS组分别人工喷洒相应浓度药液,药物对照组以人工喷洒0.1 g/m2 的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niclosamide ethanolamine salt wettable powder,WPNES),空白对照组人工喷洒等量清水。选取剩余的18块小区开展SCPS灭螺试验,基于WPPS试验结果,分别设0.20、0.30、0.40 g/m2和0.50 g/m2 SCPS组,药物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3个小区。0.20、0.30、0.40 g/m2和0.50 g/m2 SCPS组分别人工喷洒相应浓度药液,药物对照组以人工喷洒0.1 g/m2 WPNES,空白对照组以人工喷洒等量清水。2023年7月,选择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福寿螺活螺平均密度> 5只/m2的14块水稻田作为试验区进行大田灭螺试验,根据小区灭螺试验结果设置0.25、0.50、1.00 g/m2 人工喷洒 WPPS组,0.25、0.50、1.00、2.00 g/m2 人工拌土施撒WPPS组,药物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块试验田。人工喷洒WPPS组、人工拌土施撒WPPS组分别以人工喷洒和拌土施撒的方式施用相应浓度药物,药物对照组以人工喷洒0.1 g/m2 WPNES,空白对照组以人工喷洒等量清水。根据小区灭螺试验结果,按照SCPS施药浓度分别为0.25、0.50 g/m2、兑水量分别为2、4 kg/667 m2设置4组SCPS施药组,分别采用无人机喷洒相应剂量SCPS;另设1组空白对照组,以无人机喷洒等量清水。小区及大田试验均于施药后3 d和7 d捕捉福寿螺并鉴定死活,计算福寿螺死亡率及校正死亡率。统计大田灭螺试验中各组施药面积、药品用量、施药人工费等,分别计算无人机和人工施药每667 m2的灭螺成本。结果 小区试验中,0.50、1.00、2.00、4.00 g/m2 WPPS施药后3 d和7 d福寿螺死亡率均达100%。SCPS喷洒施药后3 d和7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分别为66.67% ~ 100.00%和76.67% ~ 100.00%,各剂量组、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7.897、274.206,P均< 0.05)。大田试验中,WPPS施药后3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为98.19% ~ 100.00%,WPPS各剂量组、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0.778,P < 0.05);WPPS各剂量组与药物对照组福寿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采用无人机喷洒SCPS后3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为89.83% ~ 95.31%,各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132.892,P < 0.05);不同剂量和兑水量SCPS组福寿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施药后7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为94.62% ~ 100.00%,各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266.932,P < 0.05),其中0.50 g/m2 SCPS兑水2 kg/667 m2组福寿螺死亡率最高(P < 0.05)。无人机和人工喷洒面积均为667 m2时,灭螺成本分别为35.85元和43.33元,且无人机作业效率为人工的6.67倍。结论 无人机喷洒SCPS可高效杀灭稻田福寿螺,在稻田、洲滩、河道等环境采用无人机喷洒SCPS具有较高灭螺效率和较低灭螺成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基于影像组学与临床实验室指标构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分级诊断模型
    郭照宇, 邵菊萍, 邹小青, 赵琴平, 钱沛君, 王文雅, 黄璐璐, 薛靖波, 许静, 杨坤, 周晓农,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51-258.  
    摘要196)      PDF(pc) (2542KB)(244)    收藏
    目的 探索基于B型超声影像与临床实验室指标构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分级诊断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都昌县第二人民医院血吸虫病患者超声影像及临床实验室数据。以血吸虫病肝纤维化Ⅰ级病例为第1组,Ⅱ级和Ⅲ级病例为第2组;选取2018—2021年病例数据为训练集、2022年病例数据为验证集,构建机器学习二分类模型。采用ITK⁃SNAP软件标记影像特征,采用Python 3.7编程语言和PyRadiomics工具包提取影像特征。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样本间影像特征差异,并采用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关键影像特征筛选。采用Scikit⁃learn机器学习库进行机器学习建模,包括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LR)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等4种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行最优机器学习模型筛选,并使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评估对机器学习模型中超声影像鉴别特征贡献度最高的特征。结果 2019—2022年,累计将491例血吸虫病患者超声影像和临床实验室检查数据纳入研究。累计提取了851项影像组学特征和54项临床实验室指标,经统计学检验(t = -5.98 ~ 4.80,U = 6 550 ~ 20 994,P均< 0.05)及LASSO回归特征筛选,纳入44项特征或指标进入下一步研究。临床实验室指标SVM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63和0.611,超声影像组学SVM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951和0.892,多模态SVM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960和0.913。机器学习模型中贡献度居前10位的特征或指标包括2项临床实验室指标和8项影像组学特征。结论 超声影像组学和临床实验室指标相结合的多模态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智能识别,并可提升单类数据模型的分类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杭州市西湖区首例境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病例报告
    章华米, 苏幸, 张剑锋, 章颖怡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48-550.  
    摘要193)      PDF(pc) (1055KB)(187)    收藏
    本文报道了杭州市西湖区首例境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病例的诊治过程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该患者为来自津巴布韦的留学生,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肉眼血尿,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肿块,病理切片示膀胱黏膜内见大量新鲜或钙化寄生虫虫卵,尿液离心沉渣镜检发现埃及血吸虫虫卵,确诊为境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对该患者所在学校的境外留学生开展血吸虫病调查,经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及尿液和粪便病原学检查,检出1例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患者。建议加强境外流动人员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和监测,并提高医疗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对输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能力,防止发生误诊、误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全球消除疟疾的生物学挑战Ⅱ 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靶标Pfhrp2/3基因缺失
    徐岁, 唐建霞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39-242,258.  
    摘要186)      PDF(pc) (1614KB)(384)    收藏
    全球疟疾流行依然严峻,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apid diagnostic test,RDT)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结果准确,已成为当前疟疾防控中最重要和最广泛使用的诊断工具。但RDT靶标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2/3(Plasmodium falciparum histidine⁃rich protein 2/3, Pfhrp2/3)基因缺失可导致RDT产生假阴性检测结果,被WHO列为全球消除疟疾的四大生物学挑战之一。本文通过回顾RDT在全球疟疾诊断中的应用,分析Pfhrp2/3基因缺失带来的威胁与挑战、提出Pfhrp2/3基因缺失的监测方法、总结RDT检测阴性的原因与对策,为巩固我国消除疟疾成果、助力全球消除疟疾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全球内脏利什曼病流行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陈曦, 师悦, 周升, 耿梦杰, 涂宏, 宋健东, 郑灿军, 孙军玲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412-421,427.  
    摘要186)      PDF(pc) (1023KB)(408)    收藏
    内脏利什曼病是由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在印度次大陆、非洲东部和南美洲国家流行,是全球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寄生虫病。受气象变化、城市发展和个体状态等影响,媒介白蛉密度及与人接触机会发生变化,内脏利什曼病存在流行范围扩大的风险。本文总结了影响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自然、社会和生物等相关因素,以期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雌蚊如何选择最佳雄配?
    李奕彤, 李东, 刘晓菲, 王英, 刘婷婷, 徐艳秋, 邓胜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321-328.  
    摘要185)      PDF(pc) (1001KB)(407)    收藏
    全球80%以上的人口面临病媒传播疾病风险,其中蚊媒传染病是全球核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阻止蚊媒传染病传播的关键是控制蚊虫。本文从蚊虫体型、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方面阐述雌蚊的择偶偏好,探究雌蚊选择最佳雄配的机制,为蚊媒传染病的控制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小鼠慢性弓形虫病发生过程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初探
    周国庆, 白邵缘, 李宇渊, 朱国鼎, 黄思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304-309.  
    摘要185)      PDF(pc) (1274KB)(145)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形态刚地弓形虫感染后小鼠脑内包囊形成及其动态变化,为弓形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取6~8周龄ICR小鼠(20~25 g)建立慢性弓形虫感染模型,其中弓形虫PRU株速殖子按1 × 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包囊和卵囊分别按20、200个/只剂量通过灌胃针口服感染小鼠,观察感染后小鼠临床症状和存活情况。分别以10(低剂量组)、20(中剂量组)、40个包囊/只(高剂量组)剂量感染小鼠,观察弓形虫不同感染剂量对小鼠脑内包囊数量的影响。将小鼠按性别(雌、雄性)、感染时间(感染后20、30、60、90、120、150、180 d)分组,按20个/只剂量口服弓形虫包囊后,分别观察性别和感染时间对小鼠脑内包囊数量的影响。将小鼠分成速殖子组(T组)、包囊1代组(C1组)、包囊2代组(C2组)、包囊3代组(C3组)、包囊4代组(C4组);T组小鼠按1 × 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后第30天处死小鼠并收集其脑组织内包囊,再按20个/只感染C1组小鼠。此后每一代小鼠均采用上一代所产生包囊进行口服连续传代,观察连续传代对小鼠脑内弓形虫包囊数量的影响。结果 以弓形虫速殖子、包囊、卵囊分别感染小鼠,感染第6~13天小鼠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感染第7~12 天小鼠出现集中死亡。感染第30天时,感染速殖子、包囊、卵囊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67.0%、87.0%、53.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516.0 ± 257.2)、(1 203.0 ± 502.0)、(581.0 ± 183.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94,P < 0.01),感染速殖子、卵囊的小鼠脑内包囊数低于感染包囊的小鼠(P均< 0.01)。感染后第30天,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7.0%、87.0%、60.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953.0 ± 355.5)、(1 084.0 ± 474.3)、(1 113.0 ± 546.0)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42,P > 0.05);雄、雌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73.0%和80.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946.4 ± 411.4)、(932.1 ± 322.4)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63,P > 0.05)。通过连续传代感染后, T、C1、C2、C3、C4组小鼠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516.0 ± 257.2)、(1 203.0 ± 502.0)、(896.8 ± 332.3)、(782.5 ± 423.9)、(829.2 ± 306.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82,P < 0.01);C1组小鼠脑内包囊数高于速殖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小鼠口服20个包囊后,感染第20天首次查见脑内弓形虫包囊,随感染时间延长脑内包囊数量逐渐增加;至感染第30、90天时,脑内包囊数量分别达峰值,此后逐步下降,至感染第180天时仍能查见脑内包囊。结论 刚地弓形虫包囊较速殖子、卵囊感染后形成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更高,且慢性感染程度亦最严重;感染弓形虫包囊数量与慢性感染严重程度无关;脑内包囊形成数量于感染第30天和90天时达高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水产品中鱼源性寄生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张耀光, 王真瑜, 陈健, 余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428-434,438.  
    摘要182)      PDF(pc) (1021KB)(568)    收藏
    生食和半生食鱼类水产品的饮食习惯与鱼源性寄生虫病密切相关,鱼类水产品中鱼源性寄生虫检测对预防和控制鱼源性寄生虫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国内外鱼源性寄生虫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3类检测技术及其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现阶段鱼源性寄生虫检测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用于老年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
    黄睿, 李帅, 王昌敏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310-313.  
    摘要180)      PDF(pc) (975KB)(248)    收藏
    目的 分析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特异性T细胞斑点试验(T cells spot test of MTB infection,T⁃SPOT.TB)用于老年活动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以2022年10月至2024年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73例≥ 60岁的疑似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T⁃SPOT.TB、抗酸染色和MTB/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方法(GeneXpert MTB/RIF)检测,以MTB病原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T⁃SPOT.TB、抗酸染色和GeneXpert MTB/RIF法检测老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的效能。结果  173例老年疑似结核病患者中,肺结核患者44例、肺外结核患者30例、非结核病患者99例。74例结核病确诊患者中,T⁃SPOT.TB法、抗酸染色法和GeneXpert MTB/RIF法检测灵敏度分别为86.5%、27.0%和54.1%。T⁃SPOT.TB法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86.4%和86.7%,检测结核病的特异度为80.8%;GeneXpert MTB/RIF法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56.8%和50.0%,特异度均为100.0%;抗酸染色法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31.8%和20.0%,特异度均为100.0%。T⁃SPOT.TB法、抗酸染色法和GeneXpert MTB/RIF法诊断老年结核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0.635和0.770。结论 T⁃SPOT.TB法对老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均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基于HMGB1⁃TLR2/TLR4⁃NF⁃κB通路探索氧化苦参碱对小鼠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影响
    史洁, 汲蕊, 管志玉, 张晓宁, 逯一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86-293.  
    摘要176)      PDF(pc) (1883KB)(152)    收藏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B1,HMGB1)⁃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通路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致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以及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小鼠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干预作用。方法 4周龄SPF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感染组、甘草酸(glycyrrhizin,GA)组及OMT组。感染组、GA组及OMT组小鼠给予地塞米松免疫抑制1周后,每只灌胃1 × 105个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建立微小隐孢子虫肠道感染小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GA组小鼠连续2周腹腔注射GA 25.9 mL/(kg·d),OMT组连续2周经口灌胃OMT 50 mg/(kg·d);对照组正常饮食、饮水。治疗2周后剖杀各组小鼠,取空肠近端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肠黏膜病理变化,测量肠绒毛高度、肠隐窝深度及两者比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肠上皮细胞中闭合蛋白(occludin)和紧密粘连蛋白1(zonula occludens protein 1,ZO1)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TLR2、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gene 88,MyD88)、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小鼠肠绒毛明显萎缩变短、脱落,黏膜下层水肿;GA组和OMT组小鼠肠绒毛结构趋于完整,排列趋于整齐。各组小鼠肠绒毛高度(F = 6.207,P = 0.000 5)、肠隐窝深度(F = 6.903,P = 0.000 3)及两者比值(F = 37.190,P < 0.000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小鼠肠绒毛高度[(321.9 ± 41.1) μm]显著低于对照组[(399.5 ± 30.9) μm](t = 4.178,P < 0.01)和GA组[(383.7 ± 42.7) μm](t = 3.130,P < 0.01),感染组小鼠肠隐窝深度[(185.0 ± 35.9)μm]显著高于对照组[(128.4 ± 23.6) μm](t = 3.877,P < 0.01)及GA组[(143.3 ± 24.7) μm](t = 2.710,P < 0.05)。OMT组小鼠肠绒毛高度[(375.3 ± 22.9) μm]显著高于感染组(t = 3.888,P < 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989,P > 0.05);OMT组小鼠肠隐窝深度[(121.5 ± 27.3) μm ]显著低于感染组[(185.0 ± 35.9) μm](t = 4.133,P < 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575,P > 0.05)。感染组小鼠肠绒毛高度与肠隐窝深度比值[(1.8 ± 0.2)]显著低于对照组[(3.1 ± 0.3)](t = 10.540,P < 0.01)及GA组[(2.7 ± 0.3)](t = 7.370,P < 0.01);OMT组小鼠肠绒毛高度与肠隐窝深度比值[(3.1 ± 0.2)]显著高于感染组(t = 15.020,P < 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404,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occludin(F = 28.031,P < 0.000 1)及ZO1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4.122,P < 0.000 1)。感染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occludin阳性表达率[(14.3 ± 4.5)%]低于对照组[(28.3 ± 0.5)%](t = 3.810,P < 0.01),GA组[(30.3 ± 1.3)%]、OMT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occludin阳性表达率[(25.8 ± 1.5)%]显著高于感染组(t = 7.620、5.391,P 均 < 0.01),但GA组、OMT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occludin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791、2.033,P均 > 0.05)。感染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ZO1阳性表达率[(14.4 ± 1.8)%]显著低于对照组 [(24.2 ± 2.8)%](t = 4.485,P < 0.01),GA组[(24.1 ± 2.3)%](t = 5.159,P < 0.01)、OMT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ZO1阳性表达率 [(22.5 ± 1.9)%]显著高于感染组(t = 4.441,P < 0.05),但GA组、OMT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ZO1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037、0.742,P均 > 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F = 21.980,P < 0.000 1)、TLR2(F = 20.630,P < 0.000 1)、TLR4(F = 17.000,P = 0.000 6)、MyD88(F = 8.907,P = 0.000 5)、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8.889,P = 0.000 7)。感染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5.97 ± 1.07)vs.(1.05 ± 0.07);t = 6.482,P < 0.05]、TLR2 [(5.92 ± 1.29)vs.(1.10 ± 0.14);t = 5.272,P < 0.05]、TLR4[(5.96 ± 1.50)vs.(1.02 ± 0.03);t = 4.644,P < 0.05]、MyD88[(3.00 ± 1.26)vs.(1.02 ± 0.05);t = 2.734,P < 0.05]、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2.33 ± 0.72)vs.(1.04 ± 0.06);t = 2.665,P < 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GA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0.63 ± 0.01)、TLR2(0.42 ± 0.10)、TLR4(0.35 ± 0.07)、MyD88(0.70 ± 0.11)、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0.75 ± 0.01)均显著下降(t = 8.629、5.830、11.500、4.729、6.898,P均< 0.05)。与感染组比较,GA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TLR2、TLR4、MyD88、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t = 7.052、6.035、4.084、3.165、3.274,P均< 0.05);OMT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1.14 ± 0.60)、TLR2(1.00 ± 0.24)、TLR4(1.14 ± 0.07)、MyD88(0.96 ± 0.25)、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1.12 ± 0.17)亦显著低于感染组(t = 7.059、5.320、3.510、3.466、3.273, P均< 0.05)。OMT组与对照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TLR2、TLR4、MyD88、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239、0.518、1.887、0.427、0.641,P均> 0.05)。结论 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后通过上调HMGB1⁃TLR2/TLR4⁃NF⁃κB通路表达引起肠道炎症反应、破坏肠黏膜屏障。OMT可能通过抑制HMGB1⁃TLR2/TLR4⁃NF⁃κB通路活性抑制小鼠肠道炎症,并修复肠黏膜屏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弓形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吴燕, 张欣, 李瑾, 谢金晶, 王龙江, 孙慧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42-547.  
    摘要174)      PDF(pc) (953KB)(174)    收藏
    刚地弓形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弓形虫病。弓形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畜牧业生产。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系统(CRISPR/Cas系统)是有效的基因编辑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弓形虫基因敲除。本文综述了CRISPR/Cas9技术在弓形虫病单基因和双基因缺失株疫苗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弓形虫病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沟渠环境无人机施用不同剂型杀螺胺乙醇胺盐灭螺效果评价
    朱泽林, 张瑕, 何君逸, 陈盈, 王味思, 胡合华, 曹淳力, 鲍子平, 郭苏影, 段李平, 元艺,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27-530,541.  
    摘要173)      PDF(pc) (978KB)(111)    收藏
    目的 评价应用无人机在沟渠环境施用不同剂型杀螺胺乙醇胺盐的灭螺效果。方法 2023年5月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江北农场二分场选取1个半干半湿的有螺沟渠环境作为试验现场,并划分为A1、A2、B1、B2等4个试验组地块,每组面积约500 m2。A1、B1组清障后,分别采用无人机喷洒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有效剂量均为2 g/m2;A2和B2组不清障,分别采用无人机喷洒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有效剂量均为2 g/m2。施药前1 d及施药后第1、3、5、7天和第14天,通过系统抽样法进行钉螺调查,采用压碎法鉴别钉螺死活,计算不同时间各组钉螺自然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结果 施药前,试验沟渠活螺框出现率为97.50%(117/120),活螺平均密度为6.30只/0.1 m2,钉螺自然死亡率为1.18%(9/765)。无人机施药后第1、3、5、7、14天各组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230、51.707、65.184、204.050和34.435,P均< 0.01);A1、A2、B1组和B2组钉螺总死亡率分别为94.51%(1 051/1 112)、79.44%(908/1 143)、96.54%(977/1 012)和88.55%(1 021/1 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07.773,P < 0.05);经两两比较发现,A1、B1组钉螺总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均高于A2、B2组(P均< 0.05)。结论 在沟渠环境采用无人机喷洒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与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均可有效杀灭钉螺,施药前对环境进行清障可进一步提高灭螺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巴西日圆线虫缓解葡聚糖硫酸钠盐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初步研究
    张莹舒, 袁彩怡, 王强, 丁昕, 姚甲凯, 张蓓, 乔树苗, 戴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450-459,473.  
    摘要173)      PDF(pc) (3112KB)(386)    收藏
    目的 观察巴西日圆线虫(Nipponstrongylus brasiliensis,Nb)感染对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ph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体质量约25 g)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NC组)、DSS造模组(DSS组)以及巴西日圆线虫干预组(Nb + DSS组),每组10只。DSS组小鼠于实验第1天(D0)开始每日口服3.5% DSS,至D6换为正常饮用水;在DSS组小鼠口服3.5% DSS 5 d前,Nb + DSS组小鼠按500条/鼠的剂量经皮下注射Nb Ⅲ期幼虫进行感染,并于D0开始每日口服3.5% DSS溶液,至D6换为正常饮用水;NC组小鼠给予正常饮用水。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及粪便性状,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各组小鼠均于D9剖杀,取结肠测量长度;收集小鼠结肠组织样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real⁃time PCR,qPCR)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q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结肠黏膜修复相关分子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黏蛋白2(mucin⁃2,MUC2)、封闭蛋白1(claudin⁃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D9时,NC组、DSS组、Nb+DSS组小鼠体质量分别为(26.26 ± 1.93)、(22.39 ± 1.65)、(25.00 ± 1.58) g(F = 8.06,P < 0.01),3组小鼠DAI评分分别为(1.89 ± 0.34)、(0.47 ± 0.39)、0分(F = 57.61,P < 0.000 1),结肠长度分别为(42.50 ± 5.75)、(56.20 ± 5.96)、(61.17 ± 7.88) mm(F = 13.72,P < 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D9时,Nb + DSS组小鼠体质量较DSS组显著增加(P < 0.05)、DAI评分显著降低(P < 0.000 1)、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 < 0.01)。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与DSS组相比,Nb + DSS组小鼠结肠隐窝相对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水平较低。NC组、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0、(2.00 ± 1.22)、(0.20 ± 0.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0.71,P < 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DSS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高于NC组和Nb + DSS组(P均< 0.01)。NC组、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5 ± 0.08、0.44 ± 0.14、1.30 ± 0.45(F = 10.66、P < 0.01),IL⁃1β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22 ± 0.13、1.14 ± 0.31、0.41 ± 0.19(F = 16.89,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DSS组相比,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1)、IL⁃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1)。黏膜修复相关分子检测结果显示,NC组、DSS组、Nb + DSS组MUC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87 ± 0.25、0.34 ± 0.26、4.21 ± 0.55(F = 121.60,P < 0.000 1),claudin⁃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5 ± 0.41、0.16 ± 0.09、0.22 ± 0.11(F = 14.00,P < 0.01),ZO⁃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3 ± 0.10、0.60 ± 0.11、1.64 ± 0.28(F = 32.16,P < 0.000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UC2、ZO⁃1 mRNA水平显著升高(P均< 0.05)。NC组、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ZO⁃1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7.18 ± 2.08、12.38 ± 1.21、18.06 ± 2.59(F = 8.947,P < 0.01),claudin⁃1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3.50 ± 1.63、9.66 ± 2.03、13.61 ± 0.97(F = 6.96,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ZO⁃1、claudin⁃1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均< 0.05)。结论 Nb感染可显著缓解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感染促进小鼠结肠组织中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以及促进黏膜修复等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基于棘球蚴病病灶分型的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构建及应用
    薛垂召, 郑灿军, 蒉嫣, 师悦, 王旭, 刘白雪, 伍卫平, 韩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59-271.  
    摘要173)      PDF(pc) (1378KB)(176)    收藏
    目的 分析基于棘球蚴病病灶分型构建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的可行性,从而为棘球蚴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16年我国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中棘球蚴病病例病灶影像学资料及2017—2022年我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年报中各流行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数据。对棘球蚴病病灶进行分型后,参考离散分布边际概率原理和多分组分类数据检验方法构建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对该指数与2017—2022年各流行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单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近期与中期、中期与远期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间关系。结果 本研究累计纳入2012—2016年我国棘球蚴病病例4 014例。我国各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间细粒棘球蚴近期、中期和远期感染风险指数均不相同([χ2] = 4.12 ~ 708.65,P均< 0.05),其中西藏自治区近期(0.058)、中期(0.137)和远期(0.104)细粒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均较高;多房棘球蚴近期、中期和远期感染风险指数均不相同([χ2] = 6.74 ~ 122.60,P均< 0.05),其中四川省近期感染风险指数(0.016)较高,青海省中期(0.009)、远期(0.018)感染风险指数较高。细粒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与新发现病例检出率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518 ~ 2.265,P均> 0.05);多房棘球蚴各期感染风险指数与2018、2020、2021、2022、2017—2020、2017—2021、2017—2022年泡型(含混合型)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均呈强相关(r均> 0.7,t = 2.521 ~ 3.692,P均< 0.05)。对多房棘球蚴各期感染风险指数与泡型(含混合型)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b = 0.214 ~ 2.168,t = 2.458 ~ 3.692,F = 6.044 ~ 13.629,P均< 0.05)。中期与近期、远期与中期细粒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间回归系数分别为2.339和0.765,中期与近期、远期与中期多房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间回归系数分别为0.280和1.842,回归系数与回归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6.479 ~ 197.304,F = 271.570 ~ 38 928.860,P均< 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基于棘球蚴病病灶分型的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可望为棘球蚴病防控、预测、诊疗和分类管理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常见淡水螺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实验研究
    李天美, 方文, 陈绍荣, 杨敬, 赵永波, 赵申华, 李婷, 杨丽敏, 郭云海, 刘榆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99-303.  
    摘要169)      PDF(pc) (1289KB)(220)    收藏
    目的 评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常见淡水螺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潜在风险,为当地广州管圆线虫病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3—4月,采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常见淡水螺类,于实验室鉴定、饲养。自大理白族自治州市售福寿螺体内分离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感染SD大鼠,39 d后于SD大鼠粪便中分离出广州管圆线虫I期幼虫,室温下分别感染各类淡水螺,观察虫体在宿主体内发育及虫体形态,统计不同螺种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阳性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再次感染SD大鼠,观察该幼虫是否继续发育繁殖。结果 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农田、沟渠及洱海周边湿地累计采集3 000余只淡水螺样本,经形态学鉴定分别为中国圆田螺、小管福寿螺、纹沼螺、钉螺滇川亚种、小土蜗、尖膀胱螺、椭圆萝卜螺、拟沼螺待定种、拟钉螺待定种和环棱螺待定种等10种螺类。累计对105只市售福寿螺进行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检测,发现2只感染阳性螺,从中分离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以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人工感染淡水螺,发现10种淡水螺均可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其中环棱螺待定种感染率最高(62.3%,137/204)、中国圆田螺感染率最低(35.5%,11/31)。从各种淡水螺体内分离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再次感染SD大鼠,均获得发育成熟的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论 在实验室条件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多种淡水螺均可作为中间宿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建议进一步对该地区野外螺类自然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进行调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一种同时检测4种山羊肠道寄生虫多重PCR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李奕龙, 穆宣儒, 许辉, 罗晓平, 余润梓, 许欣怡, 杨琳琳, 余新刚, 洪炀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76-383.  
    摘要169)      PDF(pc) (1227KB)(280)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等4种山羊肠道寄生虫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估其检测效能。方法 基于GenBank中十二指肠贾第虫(GenBank登录号:XM_001710026.2)、微小隐孢子虫(GenBank登录号:XM_626998.1)、毕氏肠微孢子虫(GenBank登录号:KJ719492.1)和莫尼茨绦虫(GenBank登录号:OM296991.1)相应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并优化可同时检测上述4种寄生虫的多重PCR方法。2022年10—12月,从广东省湛江市4个山羊养殖场采集116份新鲜山羊粪便样本,其中96份用于所建立多重PCR方法的检测效能评价、20份作为样本检测的本底对照。分别采用单病原PCR检测方法及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96份山羊粪便DNA样本进行检测。以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重PCR法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结果 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同时扩增出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特异性基因片段,其大小分别为1 400、755、314 bp和585 bp,检出限为≥ 102 拷贝数的病原DNA克隆质粒;该方法对日本血吸虫、羊前后盘吸虫、细粒棘球绦虫、芽囊原虫和平腹吸虫基因扩增结果均为阴性。采用单病原PCR和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检测96份山羊粪便DNA样本,40份(40/96,41.67%)粪便DNA经单病原PCR检测出现阳性扩增产物,其中39份经多重PCR检测亦出现阳性扩增产物,平均符合率为97.50%(39/40)。96份样本中,多重PCR方法分别检出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莫尼茨绦虫感染阳性26(27.10%)、22(22.90%)、24(25.00%)、9份(9.40%),与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一致。以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多重PCR法对山羊粪便样本中十二指肠贾第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DNA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6.15%、95.83%、100.00%、10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0%、98.92%、100.00%、100.00%,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0%。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等4种山羊常见寄生虫的多重PCR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适用于大规模羊群粪便样本快速筛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基于DNA条形码的河南省部分地区常见白蛉种群遗传多态性分析
    王丹, 贺志权, 杨成运, 鲁德岭, 孙毅莹, 寇元静, 钱丹, 张红卫, 刘颖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52-360,392.  
    摘要168)      PDF(pc) (1276KB)(319)    收藏
    目的 应用以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为分子标记的DNA条形码技术鉴定河南省常见白蛉蛉种,分析其种群遗传多态性,为该省内脏利什曼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3年,在河南省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的安阳片区,郑州、洛阳、许昌(郑洛许)片区和无病例报告的焦作、新乡(焦新)片区的13个白蛉监测点采集白蛉样本,提取单只白蛉基因组DNA并扩增其COI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拼接序列经BLAST比对鉴定蛉种。采用Mega 11软件计算不同片区白蛉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DnaSP软件计算白蛉COI基因核苷酸序列多态性,采用Arlequin软件计算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采用基因流值(Nm)衡量群体中基因流动,采用STRUCTURE软件对中华白蛉不同地理种群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 2021—2023年,自河南省郑洛许片区、焦新片区以及安阳片区13个白蛉监测点累计采集978只白蛉,随机选择其中475只进行检测。基于COI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检测鉴定出中华白蛉304只、鳞喙司蛉162只、贝氏司蛉9只,其中贝氏司蛉为河南省首次发现。各蛉种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 ~ 0.040,种间遗传距离为0.133 ~ 0.161。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3种蛉种各自形成一个进化支。各片区中华白蛉种群遗传多态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郑洛许片区单倍型多样性(0.966 ± 0.007)和核酸多样性(0.011)均最高,安阳片区单倍型多样性(0.720 ± 0.091)和核酸多样性(0.004)均最低。安阳片区、焦新片区中华白蛉种群优势单倍型均为Pch_Hap_2,2个片区种群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0.05 < FST < 0.15)和较频繁的基因交流(Nm值>1)。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安阳片区、焦新片区中华白蛉种群优势组分均为K5。郑洛许片区中华白蛉种群无明显优势单倍型,与另2个片区中华白蛉种群之间均存在极高遗传分化(FST > 0.25)和极少基因交流(Nm值<1),其种群优势组分为K3。3个片区鳞喙司蛉种群遗传多态性水平差异不大。结论 河南省存在中华白蛉、鳞喙司蛉、贝氏司蛉3种白蛉,其中贝氏司蛉为该省首次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发现。省内不同片区中华白蛉种群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时空聚集与热点分析
    余大为, 何爱伟, 冯宇, 杨国兵, 杨成明, 李凡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34-338,387.  
    摘要167)      PDF(pc) (1535KB)(344)    收藏
    目的 分析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时空聚集特征及分布热点,为控制该病流行、防止疫情复燃提供参考。方法 以县(区)为单位收集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疫情资料,结合甘肃省县级行政编码信息及电子地图构建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地理信息数据库,采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结果 1993—2023年,甘肃省累计报告2 597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年均发病率为3.036/105。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Moran’s I = 0.605,Z = 5.240,P < 0.001),且为高值聚集(Getis⁃Ord G = 0.080,Z = 4.137,P < 0.001);其中迭部县、宕昌县、舟曲县和文县为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高⁃高聚集区。热点分析发现,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热点区域分布于白龙江沿岸宕昌县、舟曲县、武都区和文县,冷点区主要分布于秦安县和甘谷县。结论 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且部分流行区存在分布热点。应加强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监测与防治投入力度,防止疫情蔓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全球消除疟疾的生物学挑战 Ⅲ 媒介杀虫剂抗性
    朱国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43-246,271.  
    摘要166)      PDF(pc) (1246KB)(224)    收藏
    传疟媒介杀虫剂抗性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全球消除疟疾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目前,传疟媒介不仅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等传统杀虫剂产生了高度抗性,而且对近年来新使用的新烟碱类和吡咯类杀虫剂亦产生了抗性。本文对当前全球传疟媒介杀虫剂抗性现状和相关抗性治理策略进行了梳理,并就杀虫剂抗性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应对措施,旨在为全球传疟媒介杀虫剂抗性治理提供科学参考,助力全球消除疟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全球消除疟疾的生物学挑战 Ⅳ 媒介按蚊入侵
    刘起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47-250.  
    摘要166)      PDF(pc) (1171KB)(386)    收藏
    在国际交流与气候变化的驱动下,媒介按蚊入侵与扩散给全球疟疾消除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新挑战。本文以斯氏按蚊入侵加重非洲疟疾流行为例,对全球按蚊入侵现状进行了梳理,结合媒介按蚊潜在入侵风险预估,揭示全球疟疾消除的困难与挑战,为各国加强媒介按蚊入侵预警、媒介按蚊入侵的可持续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无人机施药技术在湖沼型环境药物灭螺成本⁃效果评价
    陈勇, 许晓娟, 闻道龙, 代波, 高岚, 张戎, 黄青青, 李琳琳, 查帆, 方亮, 张萍, 张世清, 曹淳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02-506.  
    摘要166)      PDF(pc) (984KB)(136)    收藏
    目的 评价湖沼型环境采用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的灭螺效果,并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为我国开展现场灭螺提供新思路。方法 2023年6月选择芜湖市湾沚区一块面积约12 000 m2的湖沼型环境作为试验现场,将现场分成 A、B、C、D 4个试验组,每组面积约3 000 m2;A、B两组均不清障,分别采用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和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40 g/m2);C、D两组清障后分别采用无人机和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40 g/m2)。分别于施药前和施药后1、3、5、7 d和14 d对各组进行钉螺调查,并于施药当天测定各组药物均匀度,计算并比较各组钉螺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活螺密度。统计各组灭螺药物成本、清障及施药人工费、设备费,计算施药后14 d各组活螺平均密度每下降1%的成本。结果 施药前,A、B、C、D 4组活螺平均密度在1.82 ~ 2.85只/0.1 m2,钉螺死亡率在1.41% ~ 2.94%。施药后14 d,A、B、C、D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55.74%、49.32%、85.94%、87.50%,校正钉螺死亡率分别为55.00%、48.47%、85.70%、87.29%;4组钉螺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735,P < 0.005),其中D组钉螺死亡率高于A组([χ2]   = 16.876,P < 0.005),C组钉螺死亡率高于B组([χ2]  = 20.508,P < 0.005)。施药后14 d,各组活螺密度较施药前分别下降了55.00%、43.94%、90.43%、87.14%。药物均匀度测试结果表明,A、B、C、D组喷撒药物平均剂量分别为57.34、55.21、40.19、32.37 g/m2,C组平均剂量标准差(7.07)及变异系数(0.18)均最小。A、B组1 m2灭螺成本均为0.33元,C、D组均为1.53元。施药后14 d, A、B、C、D组活螺平均密度每下降1%的成本分别为17.82、22.47、50.73、52.56元/m2。结论 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的灭螺效果及成本均与人工施药相当,且药物喷洒均匀度高、省时省力,能应用于复杂环境,可在灭螺现场推广使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人工智能辅助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的建立与应用#br#
    朱辉银, 李昱婷, 祝黛芊, 王雅茜, 张锦鸿, 陈绍轩, 马潇远, 王惠迪, 李洪军, 李健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43-648.  
    摘要163)      PDF(pc) (5473KB)(142)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评价其检测效率及精准度,为防控寄生虫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蠕形住肠线虫、钩虫、毛首鞭形线虫、华支睾吸虫、带绦虫、似蚓蛔线虫、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等9种寄生虫虫卵玻片标本共1 003张,通过自动扫描显微镜将寄生虫虫卵玻片转化为数字图像,分类、整理并建立数据集。基于百度Easy DL“物体检测”平台,通过上传、标记、训练、评估优化等环节,建立基于AI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随机抽取70%的数据用于模型训练,计算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以评价模型识别效果。将模型部署于电脑端及智能手机端,供用户使用。结果 成功建立了AI辅助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采用公有云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部署时,模型识别寄生虫虫卵的平均精度、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3.42%、92.55%和89.32%;采用离线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部署时,模型识别寄生虫虫卵的平均精度、精确率、召回率分别为92.97%、94.78%、87.63%。该检测平台对带绦虫和华支睾吸虫虫卵的识别精确率分别为97.00%和96.23%。结论 成功建立了基于AI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其识别寄生虫虫卵精确率高、使用灵活,有望为寄生虫病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机器学习模型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
    周雨, 童懿昕, 周艺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35-541.  
    摘要161)      PDF(pc) (975KB)(202)    收藏
    血吸虫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精准防控是当前应对该疾病的关键。然而,由于血吸虫病传播途径复杂多样,传统统计模型在实现精准防控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在血吸虫病防控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能更高效地进行疾病预测和风险评估,从而优化防控策略和资源分配,实现精准防控的目标。本文对机器学习模型的特点及其在血吸虫中间宿主螺和血吸虫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基于Mann⁃Kendall检验的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高风华, 张世清, 丁宋军, 许晓娟, 汪天平, 代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460-465.  
    摘要157)      PDF(pc) (1527KB)(652)    收藏
    目的 分析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变化趋势,为安徽省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收集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别对全省有螺面积变化趋势和突变、不同类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和不同地级市有螺面积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下降12.62%,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发现,2004—2023年全省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Z = -3.926,P < 0.001,β = -215.66),以平均每年215.66 hm2的幅度下降;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发现,自2015年起,安徽省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Z| > U0.05,P < 0.05)。2004—2023年,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Z = -4.899,P < 0.001,β = -260.13),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呈上升趋势(Z = 2.758,P < 0.01,β = 44.55)。全省9个血吸虫病流行地级市中,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和池州市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Z = -4.056 ~ -2.109,P均< 0.05,β = -92.12 ~ -0.45)。2004—2023年,安徽省湖沼型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平均占比分别为88.19%、11.81%,湖沼型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之比由9.23∶1下降至5.74∶1,比值呈下降趋势(Z = -4.477,P < 0.001,β = -0.16)。结论 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降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升高。应根据实际螺情制定有针对性的钉螺控制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比较
    宋静, 张宗亚, 沈美芬, 周济华, 李春英, 杨早改, 董毅, 杜春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84-387.  
    摘要155)      PDF(pc) (1203KB)(234)    收藏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与运动方式差异。方法 对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分别进行热固定,随机选取形态舒展较好的两种尾蚴各50条,测量其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对日本血吸虫感染钉螺和中华血吸虫感染拟钉螺压碎镜检,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的运动方式。结果 日本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6 ± 0.01)、(0.05 ± 0.01)、(0.14 ± 0.01) mm和(0.06 ± 0.01) mm,中华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3 ± 0.01)、(0.05 ± 0.01)、(0.13 ± 0.01) mm和(0.06 ± 0.01) mm,两种血吸虫尾蚴体长(t = 14.583,P < 0.05)、尾干长(t = 3.861,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体宽(t = 0.896,P > 0.05)、尾叉长(t = −0.454,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镜下观察发现,两种血吸虫尾蚴运动方式均表现为尾部左右摆动,无明显差异。结论 中华血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相似度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四川省人群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研究
    罗静雯, 田洪春, 刘阳, 吴小红, 铁磊, 张丽萍, 邓秀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94-298,328.  
    摘要150)      PDF(pc) (1008KB)(191)    收藏
    目的 调查四川省人群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探讨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治钩虫病提供参考。方法 2017—2022年,于四川省盆地、丘陵地区、盆周山区等钩虫病主要流行区选取3 ~ 4个县(区)作为人群钩虫感染固定调查点,并选取17 ~ 30个县(市、区)作为流动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取至少1 000名≥ 3周岁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钩虫虫卵检测。选取家庭人口数≥ 2人、且所在县(区)当年钩虫感染人数≥ 2人的调查对象,应用二项分布拟合优度检验进行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分析。2021—2022年在四川省合江县和乐山市五通桥区开展人群钩虫病防治知识与相关行为调查,比较两地钩虫感染聚集性家庭与非聚集性家庭成员钩虫病防治知识与相关行为差异。结果   2017—2022年,在四川省钩虫病主要流行区共抽取25 196户家庭的66 812名居民进行钩虫感染调查,发现钩虫感染4 403例,感染率为6.59%。四川省主要流行区人群钩虫感染分布不符合二项分布,具有家庭聚集性([χ2] = 2 116.759,P < 0.001);人群钩虫感染率≥ 1%的流行区均发现钩虫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χ2] = 136.006 ~ 428.738,P均< 0.001);不同年份([χ2] = 87.615 ~ 471.838,P均< 0.001)、不同地形流行区([χ2] = 8.423 ~ 1 144.176,P均< 0.001)人群钩虫感染均具有家庭聚集性。钩虫感染聚集性家庭与非聚集性家庭中,钩虫感染者每克粪便虫卵数(egg per gram,EPG )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80(780)和7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686,P < 0.05)。钩虫感染聚集性家庭中知晓钩虫病防治知识者所占比例低于非聚集性家庭(24.49% vs. 51.72%;[χ2] = 10.262,P < 0.05),经常赤脚下地劳动者所占比例高于非聚集性家庭(30.61% vs. 13.25%;[χ2] = 6.289,P < 0.05)。结论 四川省人群钩虫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钩虫病预防措施知晓情况、是否经常赤脚下地劳动等因素与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刚地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24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应用
    付胜男, 杨云, 王聪, 罗庆礼, 余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79-285.  
    摘要146)      PDF(pc) (1262KB)(202)    收藏
    目的 制备并鉴定鼠抗刚地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24(dense granule protein 24,GRA24)多克隆抗体,并探索其初步应用。方法 利用MEGA⁃X软件比对弓形虫不同虫株GRA24编码区序列,使用Protean软件分析GRA24蛋白优势肽段,通过PCR反应扩增编码该肽段的碱基序列,并连接至pET⁃28a载体中。将获得的GRA24截短蛋白原核表达质粒转化于大肠埃希菌BL21感受态细胞中,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beta⁃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后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检测蛋白表达与纯化。使用纯化的GRA24截短蛋白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获得GRA24截短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抗体效价,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体特异性,并将该抗体应用于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结果 SDS⁃PAGE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质粒,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显示获得高纯度重组GRA24截短蛋白。ELISA结果显示,GRA24截短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在1∶208 400以上;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该抗体可识别弓形虫不同虫株内源性GRA24蛋白,特异性识别重组GRA24截短蛋白;间接IFA检测发现,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16 h后分泌的GRA24蛋白定位于宿主细胞核中。结论 成功制备广适性、高效价、强特异性的抗弓形虫GRA24多克隆抗体,可应用于Western blotting与IFA,为进一步研究GRA24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2016—2022年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病学和空间分布特征
    张官婷, 张启明, 方悦怡, 裴福全, 毛强, 刘佳慧, 邓卓晖, 吴德, 卢文成, 刘珺, 廖宇煌, 张嘉仪, 陈经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84-590.  
    摘要142)      PDF(pc) (6803KB)(161)    收藏
    目的 分析2016—2022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流行病学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当地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6—2022年,选取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惠州市龙门县和韶关市翁源县等作为人群华支睾吸虫病固定监测点,另外每年选取10% ~ 15%的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作为流动监测点。各监测点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地理方位,每个方位选取1个行政村(社区)随机抽取调查对象,采用Kato⁃Katz法检测调查对象粪样中华支睾吸虫虫卵,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同时收集调查对象性别、年龄、民族、教育程度、职业等信息。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下载广东省1∶100万矢量电子地图,采用ArcGIS 10.7软件进行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空间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制图。结果 2016—2022年,广东省累计对153 188名居民进行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其中男性75 596名(占49.35%),女性77 592名(占50.65%);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5 369例,感染率为3.50%,其中重、中度和轻度感染者分别占0.76%、7.26%和91.97%。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 578.31、637.33、52.22、2 893.28和1 139.33,P均< 0.0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存在聚集性分布(Moran's I = 0.63,Z = 27.31,P < 0.05);核密度分析发现,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核密度高值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流域,其次分布于粤东地区和粤北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73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高⁃高聚集区。结论 2016—2022年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且以轻度感染为主,具有空间聚集性;应对重点人群和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控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江滩环境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效果评价
    曹淳力, 张键锋, 李叶芳, 神学慧, 何君逸, 鲍子平, 郭苏影, 杨坤,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31-534.  
    摘要140)      PDF(pc) (959KB)(125)    收藏
    目的 评价在江滩钉螺孳生环境中运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的灭螺效果。方法 2022年9—10月,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选取某块江滩为试验现场,将其分为A、B、C、D 4组,每组面积约3 000 m2。 A组清障后以背负式喷撒机施药,B组不清障以背负式喷撒机施药,C组清障后以无人机施药,D组不清障以无人机施药。各组灭螺药物均为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为40 g/m2。将4组实验区域分别均分为6个地块,依次编号为1 ~ 6区,1区用于开展基线调查,2 ~ 6区分别用于施药后1、3、5、7 d和14 d开展钉螺调查。于施药前及施药后1、3、5、7 d和14 d开展钉螺调查,计算各组钉螺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结果 施药前累计查螺132框,活螺框出现率为61.36%(81/132),活螺平均密度为1.58只/0.1 m2。施药后1 ~ 14 d,A、B、C、D组钉螺总死亡率分别为43.02%(77/179)、38.69%(77/199)、47.78%(86/180)和31.02%(58/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646,P < 0.05),其中A、C组钉螺死亡率均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均< 0.05);各组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7.42%、36.07%、38.85%和40.40%;活螺密度分别较施药前下降了48.10%、63.29%、67.09%和69.62%。结论 在江滩环境可采用无人机开展药物灭螺;但无论环境是否清障,在江滩环境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的灭螺效果均与人工喷撒效果相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2020—2023年上海市市售水产品寄生虫感染监测及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认知和行为调查
    戴思敏, 余晴, 王真瑜, 张耀光, 杨佳炜, 魏子昕, 马晓疆, 朱倩, 陈健, 潘浩, 吴寰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31-636.  
    摘要139)      PDF(pc) (5114KB)(127)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市售水产品寄生虫感染情况,并调查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认知和行为现状,为完善相关寄生虫病监测方案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20—2023年分别在上海市黄浦区、普陀区、闵行区和青浦区农贸市场、超市、零售店和餐饮店等采样点采集淡水类、海水类产品及其腌制类产品,分别采用压片法、人工消化法、解剖法检测不同类型水产品中寄生虫感染情况。2023年在上述4个区的农贸市场、超市、社区街道等人群聚集地,随机抽取10 ~ 80岁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知行为状况和健康行为形成情况。结果 2020—2023年在上海市黄浦区、普陀区、闵行区和青浦区累计采集检测各类水产品2 109件,检出寄生虫感染阳性317件,总感染率为15.03%。其中,淡水类产品共采集检测1 221件,寄生虫感染阳性8件,感染率为0.66%,感染寄生虫以华支睾吸虫为主,见于麦穗鱼、鰟鲌鱼和鲫鱼等3类淡水鱼中;海水类产品共采集检测501件,寄生虫感染阳性82件,感染率为16.37%,感染寄生虫以异尖线虫为主,见于带鱼、小黄鱼、青占鱼、梅童鱼、鲻鱼、大黄鱼、马鲛鱼、鲳鱼和秋刀鱼等9类鱼种;腌制类产品共采集检测387件,寄生虫感染阳性227件,感染率为58.66%,其中黄泥螺和蟹糊棘口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76.27%(225/295)和11.1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9.511,P < 0.05)。淡水虾、蟹和腌制类产品中均未检出并殖吸虫感染阳性,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均未检出阔节裂头蚴感染阳性。上述4个区居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群食源性寄生虫病知晓率为79.00%(222/281);饭前便后洗手、不直接喝过滤水或自来水、不生食或半生食食物、愿意为了健康改变特殊饮食喜好或者不良生活习惯、愿意了解更多关于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等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分别为99.64%(280/281)、72.24%(203/281)、56.23%(158/281)、96.80%(272/281)、97.51%(274/281)。结论 上海市市售水产品存在食源性寄生虫污染,尽管居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仍应持续开展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并加强健康教育力度,以降低人群寄生虫感染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干旱对鄱阳湖区钉螺孳生的影响
    胡飞, 吕尚标, 李宜锋, 李宗光, 何婷婷, 谢婧姿, 袁敏, 林丹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70-375.  
    摘要139)      PDF(pc) (1714KB)(211)    收藏
    目的 评价干旱气候对鄱阳湖区螺情的影响,为鄱阳湖区钉螺精准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鄱阳湖区北部湖口县、濂溪区、庐山市和南部进贤县、南昌县、鄱阳县所属有螺草洲作为研究区域,收集2006—2023年研究区域每年春、秋两季开展钉螺调查获取的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以2007、2011、2013、2019年和2022年5个年份为干旱年份,收集干旱年、2012年(平水年)、2020年(洪水年)星子水文站日均水位,分别统计上述各年份水位介于鄱阳湖区有螺环境下有螺线高程(11 m)和上有螺线高程(16 m)间的天数,以及水位≤ 11 m的天数,比较干旱前后鄱阳湖区不同区域螺情指标。结果 2007、2011、2013年和2019年4个干旱年星子水文站水位在11~16 m的天数分别为110、88、136 d和125 d,较平水年或洪水年少;水位≤ 11 m的天数分别为242、277、220 d和198 d,较平水年或洪水年多。2006—2021年累计调查鄱阳湖区416块有螺洲滩,其中鄱阳湖南、北部区域调查洲滩分别占南、北部洲滩总数的43.12%(307/712)和46.98%(109/232)。干旱年活螺框出现率与活螺平均密度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R)]分别为0.60%(4.04%)和0.010 1(0.076 1)只/0.1 m2,低于非干旱年的1.33%(5.19%)和0.022 8(0.098 9)只/0.1 m2([χ2] = 42.170、44.911,P均 < 0.01)。干旱次年后鄱阳湖南部区域螺情持续下降的草洲数比例高于北部区域(24.24% vs. 2.33%;[χ2] = 10.633,P < 0.01),但北部区域螺情回升的草洲数比例高于南部区域(53.49% vs. 15.76%;[χ2] = 26.966,P < 0.01)。对干旱后螺情回升洲滩的螺情指标进行纵向观察发现,螺情恢复至干旱前需1~5年,中位年数为2(1)年;当有螺草洲内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在2.11%和0.025 5只/0.1 m2及以上时,螺情更易出现反弹。结论 干旱对鄱阳湖区钉螺孳生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使得螺情指标显著下降,其中南部区域影响更大;螺情恢复至干旱前需1~5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监测
    芦瑞鹏, 程明基, 罗傲, 陈雅婷, 罗敏, 段金花, 陈宗晶, 钟昱文, 胡盛钧, 邓惠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91-597.  
    摘要138)      PDF(pc) (7274KB)(124)    收藏
    目的 了解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消长及不同地理片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变化,为该省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8—2023年3—11月,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121个区(县)、1 609个镇(街)设置白纹伊蚊监测点,每月在各监测点开展1次白纹伊蚊密度监测。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登革热多发的地市针对特定环境每月开展1次监测。各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择4个街道(村),在居民区、公园、医院、工地等环境的花园、天台或公共绿化带布放诱蚊诱卵器,回收后计算诱蚊诱卵指数(mosquito ovitrap index,MOI)。根据MOI值,将各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分成符合防控要求以及低、中、高风险4个等级,分析各年各监测点白纹伊蚊风险等级,并对不同月份、不同地理片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118 241个白纹伊蚊监测点中,白纹伊蚊密度符合防控要求的监测点占68.26%,低、中、高风险监测点分别占23.61%、6.67%和1.47%。广东省白纹伊蚊密度风险等级于每年4—5月快速升高,9—10月后逐步下降,峰值出现在5—7月。2018—2023年,广东省各白纹伊蚊监测点平均MOI值为4.21,各年分别为4.69、4.80、4.38、3.82、3.38、4.33,其中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地区MOI值分别为4.35、4.43、3.53、3.58,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废品收购站及其他生境MOI值分别为4.18、5.44、4.75、3.24、4.27、3.70。结论  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峰值出现在5—7月,珠三角片区和粤东片区蚊密度较高。建议在蚊密度高峰期出现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减少蚊媒传染病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