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3): 221-227.  
    摘要339)      PDF(pc) (942KB)(298)    收藏
    为了解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监测结果进行了概括分析。截至2023年底,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省于2020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安徽、江西、湖南省于2023年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6 250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03.45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54个(78.49%)已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97个(21.51%)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开展居民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4 216 643例,阳性47 794例;开展病原学检查184 216例,阳性4例;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7 768例。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村现有存栏牛539 548头,累计开展免疫学检查查病125 440头,阳性124头;病原学检查查病133 508头,未发现阳性。全国累计开展钉螺调查641 339.53 hm2,查出有螺面积184 819.77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51.53 hm2、复现有螺面积642.25 hm2。2023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20 198例,人群病原学扩大治疗598 183例·次,牛病原学扩大治疗283 954头·次;全国累计开展药物灭螺116 347.95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90.89 hm2,环境改造灭螺1 334.62 hm2。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全国所有流行省份均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疫情趋于稳定,血吸虫病病例以晚期病例为主;但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牛复养现象严重。需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做好重点地区钉螺控制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十二五”以来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进展与展望
    尚婧晔, 张宇, 蒲晨, 万佳嘉, 陈琳, 吴子松, 刘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539-544,556.  
    摘要224)      PDF(pc) (1262KB)(443)    收藏
    四川省计划于2023年底全省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持续巩固现有防治成效,必须把握当前血吸虫病疫情态势、充分认识新时期防控形势与面临的挑战、总结已有成功经验与不足、科学制定防治策略与措施。本文回顾总结了“十二五”以来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进展,分析了当前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挑战,并就下一步工作方向与重点提出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HIV⁃1感染者分子流行特征
    谢美榕, 林丽颖, 王征桦, 邱月锋, 卢晓丽, 张春阳, 吴守丽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583-589.  
    摘要197)      PDF(pc) (1252KB)(337)    收藏
    目的 了解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HIV⁃1感染者基因亚型及其分布特征,为制定该省艾滋病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且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不包括艾滋病患者)中,以地级市为抽样单位,按福建省9个地级市前3年报告HIV感染者平均病例数的50%随机抽取调查对象。收集调查对象流行病学个案信息,并采集血样。采用巢氏逆转录 PCR法扩增HIV⁃1的pol基因区,对获得序列进行基因型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将序列上传至美国斯坦福大学耐药数据库(HIVDB)(http://hivdb.stanford.edu) 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使用HIVdb Algorithm 9.4算法进行耐药突变分值计算和药物耐药水平分析。结果 共纳入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HIV感染者1 043例,采集血样测序后成功获得936条序列。该936例HIV⁃1感染者血样中检出9种基因亚型,其中CRF07_BC(52.1%)和CRF01_AE(30.4%)为福建省最主要的流行亚型,其余亚型依次为CRF08_BC(4.9%)、CRF55_01B(3.0%)、C亚型(2.5%)、B亚型(2.1%)、CRF85_BC(1.7%)、CRF59_01B(0.3%)、CRF65_CPX(0.1%),另有26例样本未明确亚型。936例感染者中,检出 43例耐药,治疗前耐药率为4.6%;各亚型耐药率由高至低依次为CRF55_01B、CRF08_BC、B、C、CRF01_AE、CRF07_BC及其他,各亚型耐药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002,P < 0.05)。结论 2020年福建省HIV⁃1流行基因亚型呈多样性分布,新的重组和耐药毒株不断产生并在不同人群和地区传播流行。建议继续加强HIV⁃1流行毒株亚型监测,及时掌握新型重组毒株及耐药株流行和传播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寄生虫抗癌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张莹舒, 丁昕, 戴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91-97.   DOI: 10.16250/j.32.1374.2023074
    摘要194)      PDF(pc) (1009KB)(218)    收藏
    寄生虫病和癌症均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与肿瘤间关系密切,多种寄生虫感染及其来源产物能够抑制癌症发生、发展与转移,显示了较好抗癌症潜能。因此,充分解析寄生虫、癌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为癌症治疗领域研究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为寄生虫来源抗癌症活性分子筛选奠定基础。本文围绕寄生虫的抗癌症效应及其潜在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综合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刘婧姝, 周正斌, 张晓溪, 黄璐璐, 罗卓韦, 陈胜林, 张仪,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545-556.  
    摘要188)      PDF(pc) (1162KB)(393)    收藏
    目的 基于全健康理念构建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综合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从全健康的整体视角探索遏制该病疫情回升的切入点,以促进其控制与消除。方法 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结合课题组讨论、现场调查等初步构建指标体系。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川、陕西、甘肃7个MT⁃ZVL流行省(直辖市)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择33名专家开展两轮专家咨询,对指标进行筛选,并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专家权威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归一化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法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0%(33/3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和0.88,指标合理性、重要性、可操作性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92、0.437、0.258和0.364、0.335、0.263([P] 均< 0.05)。经过筛选,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外部环境”、“内部支持”、“综合治理” 3个一级指标归一化权重分别为16.98%、38.73%、44.29%;“外部环境”的二级指标中,“自然环境”权重最高(66.67%);“内部支持”的二级指标中,“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科学研究”权重最低(8.26%),其他指标权重在12.42%~13.38%;“综合治理”的二级指标中,各指标权重均为16.67%。结论 构建了基于全健康理念的MT⁃ZVL综合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兼顾传统MT⁃ZVL防治效果评估的同时,综合考虑了顶层设计、组织管理和防治措施落实的重要性,纳入了多部门协作相关指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高质量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许静, 王强, 杨坤, 闻礼永, 汪天平, 林丹丹, 刘建兵, 周杰, 刘阳, 董毅, 曹淳力,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1-6.  
    摘要187)      PDF(pc) (1403KB)(443)    收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2030年我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达到消除标准的目标。2023年6月16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对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明确部署。本文就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机遇进行了剖析,并就面临的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推动全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我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的定量分析研究
    柴丽莹, 曹园园, 赵理, 刘凯旋, 崇泽银, 卢艳, 朱国鼎, 曹俊, 卢光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604-613.  
    摘要172)      PDF(pc) (2687KB)(371)    收藏
    目的 定量分析我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指标及其权重系数,以探讨我国现有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纳入的风险指标对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贡献程度的差异。方法 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中,分别以“malaria”、“re⁃introduction/re⁃transmission/re⁃establishment”、“risk assessment/risk evaluation/risk prediction”和“疟疾”、“再传播/再流行/重新流行/再建”、“风险评估/风险预测”等为检索词,检索截至2023年8月3日收录的明确报告了我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风险指标及其权重系数的研究文献。同时检索“Google Scholar”搜索引擎以确保检索全面性。2名研究者按照预先建立的信息提取表提取研究文献基本信息及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指标相关数据并交叉核对。采用R 4.2.1软件绘制南丁格尔玫瑰图,以展示我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纳入的风险指标及其权重系数。以风险指标被评估体系纳入的频次和指标权重系数排序分析风险指标的重要程度;计算不同赋权方法所得指标权重系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比较不同赋权方法筛选指标的能力。 结果 共检索到2 138篇文献,经去重、筛选后,最终纳入8篇文献进行分析。8篇文献累计报告了8项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和52项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指标,其中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当地传疟蚊媒种类被纳入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的频次较高,均为8次;输入性疟原虫种类和当地传疟媒介种群密度均被纳入6次。将各风险评估体系纳入的风险指标权重系数排序发现,当地传疟蚊媒种类、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类型等3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6、5次和4次,在风险评估体系中排序前3位。8篇文献报告的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指标赋权方法包括专家评分法、专家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及专家评分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其中专家评分法所得的风险指标权重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为1.143 ~ 2.241;专家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所得的风险指标权重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为34.970 ~ 162.000。结论 我国现有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中,当地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输入性疟原虫种类、当地传疟媒介种类和当地传疟媒介种群密度是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核心指标。专家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较单独采用专家评分法在风险指标赋权方面效果更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按蚊种类及种群密度调查
    龚希, 吴小红, 霍芳, 郁涛, 葛黎, 刘阳, 李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565-572.  
    摘要166)      PDF(pc) (2152KB)(477)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按蚊分布,为进一步提高传疟媒介按蚊监测质量、制定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21年,于四川省传疟媒介监测点分别采用人诱法和灯诱法开展按蚊密度及种群调查,对按蚊捕获数量、种群及密度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ArcGIS 10.7软件绘制四川省传疟媒介分布图。结果 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监测点累计捕获按蚊152 243只,其中中华按蚊150 987只(占99.18%)、嗜人按蚊1 256只(占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 938.92,P < 0.01),未捕获其他按蚊。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监测点采用人诱法调查发现,中华按蚊年密度为0.64 ~ 1.27只/(人·h)、嗜人按蚊年密度为0 ~ 0.07只/(人·h);采用灯诱法调查发现,中华按蚊年密度为6.46 ~ 26.50只/(灯·夜)、嗜人按蚊年密度为0 ~ 0.82只/(灯·夜)。2011—2018年采用人诱法调查发现,仁寿县、简阳市、威远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嗜人按蚊密度较高[> 0.40只/(人·h)];采用灯诱法调查发现,宜宾市翠屏区和高县嗜人按蚊密度较高[> 1.00只/(灯·夜)];2019—2021年未捕获嗜人按蚊。2011—2021年采用人诱法调查发现,峨眉山市、芦山县、罗江区、通川区和昭化区等5个监测点中华按蚊密度较高[均> 4.00只/(人·h)];采用灯诱法调查发现,会理县、越西县、德昌县、阆中市、平昌县和宣汉县等6个监测点中华按蚊密度较高[均> 40.00只/(灯·夜)]。结论 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依然广泛分布,中华按蚊为传疟优势按蚊;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再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需持续加强四川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及传疟媒介监测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2018—2020年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青蒿素耐药相关基因Pfubp1Pfap2mu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章太婵, 梁雪雁, 韦华贵, 林敏, 陈江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557-564,572.  
    摘要162)      PDF(pc) (1213KB)(361)    收藏
    目的 了解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分离株青蒿素耐药相关基因Pfubp1和Pfap2mu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流行情况,为该地区疟疾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采集2018—2020年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患者临床血样184份,提取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技术和Sanger测序法检测恶性疟原虫Pfubp1和Pfap2mu基因,并对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赤道几内亚Bioko岛分离株恶性疟原虫Pfubp1基因中,无突变虫株占88.83%(159/179)。20株突变虫株(11.17%,20/179)共分离出6个不同SNPs,该6个SNPs有4个非同义突变,分别为E1516G、K1520E、D1525E、E1528D;95.00%(19/20)的突变分离株中仅有1个基因突变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占68.42%(13/19)。与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ACTs)耐药相关的Pfubp1基因中,D1525E和E1528D为已知主要流行突变位点;在第1525位点氨基酸,野生型虫株占99.44%(178/179)、突变型虫株占0.56%(1/179),该突变位点仅在2018年采集的样本中发现;在第1528位点,野生型虫株占93.30%(167/179)、突变型虫株占6.70%(12/179)。在Pfap2mu基因3个区域(Pfap2mu⁃inner1、Pfap2mu⁃inner2、Pfap2mu⁃inner3)的目标扩增片段中,野生型虫株所占比例分别为95.72%(134/140)、79.25%(126/159)和95.83%(161/168);在所有测序成功的样本中筛出16个不同SNPs,共有7个非同义突变,分别为S160N、K199T、A475V、S508G、I511M、L595F、Y603H;43株突变分离株中,有1个以上突变位点的占16.28%(7/43),其中非同义突变占28.57%(2/7)。与ACTs相关的已知延迟清除位点为S160N,野生型虫株占89.94%(143/159)、突变型虫株占10.06%(16/159)。结论 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Pfubp1和Pfap2mu基因均发生不同水平突变,Pfubp1基因突变型比例低、Pfap2mu基因突变型比例较高,本研究还发现了Pfubp1 E1504E、K1520E和Pfap2mu A475V、S508G等新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2007—2022年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中央补助地方棘球蚴病防治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李玉花, 张鹏, 孙晨清, 肖宁, 杨元成, 种宝林, 方春, 魁国香, 刘子婧, 李凡, 杨诗杰, 冯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626-632.  
    摘要153)      PDF(pc) (1317KB)(351)    收藏
    目的 评价2007—2022年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中央补助地方棘球蚴病防治项目实施效果,为进一步控制棘球蚴病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2007—2022年,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行政村作为调查点,对12岁及以上居民进行棘球蚴病筛查;以学校为单位对12岁以下儿童进行整群抽样,对抽中学校所有学生进行棘球蚴病筛查;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抽取养犬户,每户采集1份家犬粪便,并于村庄外采集流浪犬粪便样本,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家犬及流浪犬粪便棘球绦虫抗原;于该县定点屠宰场,对绵羊和牛等家畜进行棘球蚴病筛查。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对人群和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以及犬粪便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进行趋势分析。2007—2022年,随机抽取棘球蚴病筛查对象进行棘球蚴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 2007—2022年,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累计开展12岁及以上人群棘球蚴病筛查290 356人·次,发现细粒棘球蚴病患者1 094人,12岁及以上居民棘球蚴病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 = 358.602,P < 0.001)。2007—2022年,天祝藏族自治县累计开展12岁以下儿童棘球蚴病筛查32 931人·次,发现棘球蚴病患儿296人,儿童棘球蚴病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 = 267.673,P < 0.001)。2007—2022年,天祝藏族自治县累计检测家犬粪便样本33 230份,发现棘球绦虫抗原阳性1 777份,家犬粪便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呈下降趋势([χ2] = 2 210.428,P < 0.001),但2016—2022年家犬粪便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呈上升趋势([χ2] = 37.745,P < 0.001)。2019—2022年,天祝藏族自治县流浪犬粪便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未发现升高或降低趋势([χ2] = 0.315,P = 0.575)。2007—2022年,天祝藏族自治县累计开展绵羊棘球蚴病筛查10 973只,发现棘球蚴病病羊334只,绵羊棘球蚴病检出率呈下降趋势([χ2] = 53.579,P < 0.001),但2015—2022年检出率未发现升高或降低趋势([χ2] = 1.520,P = 0.218);2017—2022年,累计开展牛棘球蚴病筛查2 400头,发现棘球蚴病病牛231头,牛棘球蚴病检出率呈下降趋势([χ2] = 5.579,P < 0.05)。天祝藏族自治县12岁及以上居民及12岁以下儿童棘球蚴病知晓率分别自2007年的44.37%和52.50%上升至2022年的94.00%和92.50%。结论 自中央补助地方棘球蚴病防治项目实施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人群、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及犬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均有所下降,人群棘球蚴病知晓率升高;但仍需坚持实施各项防治措施,以进一步控制棘球蚴病疫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不同病原学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效果比较
    许晓娟, 陈雪峰, 吴凡, 吴晨阳, 刘婷, 代波, 汪天平, 张世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573-582,589.  
    摘要151)      PDF(pc) (1200KB)(433)    收藏
    目的 比较不同病原学方法在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2022年10—11月,于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取有钉螺分布的环境采用夹夜法捕捉野鼠。采用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肠系膜组织镜检法、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肝脏组织匀浆孵化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和粪便毛蚴孵化法等6种方法单独或联合应用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任一种方法检出日本血吸虫虫卵或毛蚴即判为血吸虫感染阳性,比较不同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敏感度。结果 共捕获野鼠1 703只,其中366只(21.49%)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阳性。6种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率(Q = 529.33,P < 0.001)及敏感度([χ2] = 527.78,P < 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联合肠系膜组织镜检法、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联合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及联合应用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肠系膜组织镜检法、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及Kato⁃Katz法等4种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敏感度较高,分别为86.61%、87.16%和97.27%。结论 不同病原学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敏感度存在差异,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联合肠系膜组织镜检法、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联合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具有潜在现场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我国血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以江西省为例
    吴长明, 葛军, 林丹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641-645.  
    摘要150)      PDF(pc) (913KB)(270)    收藏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疾病控制行为,更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积累、沉淀和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血防文化,蕴含着政府主导、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群策群力等精神内涵。1958年毛泽东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及其后记的发表是我国血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性符号,其始终引领着血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实践导向。血防文化为血防工作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撑,加强血防文化建设对于坚定消除血吸虫病信心、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加快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以及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血防精神是对我国长期血吸虫病防治实践文化内涵的提炼,是血防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本文探究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始末及其重大意义,梳理了血防精神的内涵及作用,并以江西省为例阐述了血防文化建设的实践、发展及创新之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
    郑露洁, 吴小红, 刘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646-650.  
    摘要146)      PDF(pc) (921KB)(249)    收藏
    内脏利什曼病是一种由白蛉传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于该省西北部地区,且历史较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省在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大规模开展以查治病人、消灭病犬、控制白蛉等措施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分析了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状,结合全健康理念探讨了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策略和消除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期为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消除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钉螺调查》(WS/T 563—2017)在四川省和安徽省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
    万佳嘉, 俞铖航, 王楠楠, 蒲晨, 张宇, 刘道华, 操治国, 郑彬, 刘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638-640,650.  
    摘要144)      PDF(pc) (920KB)(341)    收藏
    为了解《钉螺调查》(WS/T 563—2017)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情况,选取四川省和安徽省流行县作为调查现场,分层选取省、市、县(区)及乡(镇)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寄生虫病防治所、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填写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钉螺调查》(WS/T 563—2017)知晓率、使用率、培训宣贯率、答题正确率等进行调查。累计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69份,有效问卷254份。《钉螺调查》(WS/T 563—2017)知晓率达84.64%(215/254);在《钉螺调查》(WS/T 563—2017)实施后,有23.28%(17/73)的单位未进行过宣贯,主要的宣贯方式包括会议培训和发放宣传资料。254名调查对象中,有77.16%(196/254)熟悉该标准,66.14%(168/254)在钉螺调查过程中清楚各项调查法使用场景,96.85%(246/254)掌握钉螺鉴别方法。认为《钉螺调查》(WS/T 563—2017)操作性很好、较好、一般的调查对象人数比例分别为41.73%(106/254)、50.78%(129/254)和7.48%(19/254)。结果表明,《钉螺调查》(WS/T 563—2017)的颁布及实施填补了行业内对钉螺控制技术标准化的空白,在血吸虫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多房棘球蚴对巨噬细胞糖代谢表型转变及极化类型影响的初步研究
    沈银红, 张涛, 杨紫晗, 张耀刚, 黄登亮, 侯静, 田美媛, 马艳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590-603,613.  
    摘要142)      PDF(pc) (3883KB)(512)    收藏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蚴对巨噬细胞糖代谢表型转变、极化类型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为多房棘球蚴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分离6~8周龄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用小鼠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诱导成骨髓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M0(对照组);以BMDM⁃M0经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4诱导24 h后的M2型巨噬细胞作为IL⁃4诱导组,以BMDM⁃M0与2.4 ng/mL多房棘球蚴囊液(cystic fluid,CF,)共培养的细胞作为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以BMDM⁃M0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protoscolex,PSC)按500∶1共培养的细胞作为BMDM与PSC共培养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与多房棘球蚴CF、PSC共培养后的巨噬细胞极化类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标志物、炎症因子、糖代谢相关酶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细胞能量代谢分析各组细胞葡萄糖代谢表型。结果 4组细胞精氨酸合酶1(arginase⁃1,Arg1)(F = 1 457.00,P < 0.000 1)、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2(macrophages⁃derived C⁃C motif chemokine 22,Ccl22)(F = 22 203.00,P < 0.000 1)、抵抗素样α(resistin⁃like α,Retnla)(F = 151.90,P < 0.000 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F = 107.80,P < 0.001)、己糖激酶(hexokinase,HK)(F = 9 389,P < 0.000 1)、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F = 641.40,P < 0.000 1)、磷酸果糖激酶1(phosphofructokinase1,PFK1)(F = 43.97,P < 0.01)、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F = 432.50,P < 0.000 1)、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s,PDK1)(F = 737.30,P < 0.000 1)、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F = 3 632.00,P < 0.000 1)、葡萄糖转运体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F = 532.40,P < 0.000 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F = 460.00,P < 0.000 1)、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CS)(F = 5 642.00,P < 0.01)、糖原合成酶1(glycogen synthase 1,GYS1)(F = 273.30,P < 0.000 1)、IL⁃6(F = 1 823,P < 0.000 1)、IL⁃10(F = 291.70,P < 0.000 1)、IL⁃1β(F = 986.60,P < 0.000 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F = 334.80,P < 0.000 1)、转化生子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F = 163.30,P < 0.001)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22.87% ± 1.48%)高于M1型巨噬细胞(1.70% ± 0.17%)(t = 24.61,P < 0.001),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20.07% ± 0.64%)高于M1型巨噬细胞比例(1.93% ± 0.25%)(t = 45.73,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Ccl22、Retnla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 0.01),而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 > 0.05),糖酵解关键酶HK、PK、PFK mRNA表达水平升高(P均 < 0.01),炎症因子IL⁃10、IL⁃1β、TNF⁃α、TGF⁃β mRNA表达水平升高(P均 < 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HK、PK、PFK蛋白表达水平,GLUT1、GAPDH、IL⁃6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 0.05);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H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0.05);IL⁃4诱导组HK、PK、PFK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 0.01),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 < 0.05),TGF⁃β mRNA表达水平升高(P < 0.01)。糖酵解压力测试显示,对照组、IL⁃4诱导组、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细胞外酸化率(extra cellular acidification rate,EC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24.4,P < 0.05);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ECAR增高,IL⁃4诱导组ECAR降低(P均 < 0.05)。结论 多房棘球蚴CF/PSC处理使BMDM主要向M2型极化,糖代谢向高能量、高糖酵解代谢表型转变,并影响其炎症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人隐孢子虫感染流行及分子检测研究进展 
    刘雨枫, 刘华, 李科荣, 刘榆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105-110.   DOI: 10.16250/j.32.1374.2023159
    摘要137)      PDF(pc) (1017KB)(176)    收藏
    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肠道寄生虫,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人摄入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均有感染风险。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为隐孢子虫感染高危人群,感染后可以引起腹泻、呕吐、营养不良等,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分子检测技术因反应快速、灵敏度高,已广泛应用于隐孢子虫检测。本文对近年来人群隐孢子虫感染流行情况,以及隐孢子虫分子检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2011—2022年四川省新报告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张宇, 刘阳, 顾小琴, 王楠楠, 万嘉佳, 张奕, 陈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621-625,632.  
    摘要135)      PDF(pc) (1017KB)(383)    收藏
    目的 分析四川省新报告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分析新发晚血成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2年四川省疫情年报系统中的晚血病例个案调查表,获取病例个人基本信息、既往病史、肝实质分级情况;通过查阅晚血病例资料,获取病例户籍所在流行村流行亚型、是否为流动人口、存活及死亡情况、死亡时间等,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22年四川省累计新报告晚血病例共321例,男女比例为0.99∶1;274例(85.4%)年龄> 50岁,以60~69岁组占比最高(87例,27.1%);病例类型以巨脾型最多(180例,56.1%),无侏儒型病例;2011年报告病例数最多(78例),其次为2022年(74例)。2011—2022年报告晚血病例数最多的市(州)、县(区)分别为眉山市(199例,62.0%)和东坡区(131例,40.8%),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流行亚型为丘陵亚型地区(136例,42.4%)。截至2022年底,321例晚血病例中有111例死亡,其中2018年死亡人数最多(25例),腹水型病例死亡率最高(41.2%)。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病例中,肝实质分级为Ⅲ级的病例数分别为47(37.3%)、40(59.5%)、4例(23.5%),3种类型晚血病例肝实质分级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2.092,P < 0.05),腹水型晚血病例肝实质分级较巨脾型和结肠增殖型病例严重(Z = 24.262、44.738,P校正均< 0.05)。结论 近年来,四川省每年仍有新报告晚血病例,腹水型病例是四川省晚血病例救治重点。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线索调查,及早发现、治疗晚血病例,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命质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抗菌肽LL⁃37抗寄生虫活性的研究进展
    楼俊超, 何小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98-104.   DOI: 10.16250/j.32.1374.2023157
    摘要134)      PDF(pc) (1072KB)(167)    收藏
    由原虫、蠕虫感染导致的寄生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儿童和成人生命健康均造成威胁。抗寄生虫药的长期使用导致寄生虫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出现耐药性。研究表明抗菌肽可抑制寄生虫生长发育,具有潜在抗寄生虫价值,其中LL⁃37作为组织蛋白酶抑制素(cathelicidin)家族中唯一的人源抗菌肽被广泛研究。本文综述了LL⁃37抗寄生虫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作为抗寄生虫药物的候选资源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推动实施性研究和全健康 应对全球四大健康挑战: 2024—2029年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署战略规划解读
    方菁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13-16,24.   DOI: 10.1625/j.32.1374.2023146
    摘要130)      PDF(pc) (1096KB)(151)    收藏
    热带病,特别是被忽视的热带病和贫困所致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世界上最贫困和最边缘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署(Special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ropical Diseases,TDR)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联合建立的一个推动、支持、指导和协调全球热带病防控的重要机构。2023年7月,TDR正式发布其2024—2029年战略规划,为未来6年全球热带病防控工作明确了方向和工作重点。该战略规划在坚持原有工作重点,即继续支持中、低收入国家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开展热带病防控研究和培养其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① 将热带病防治纳入应对全球主要健康挑战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健康目标的大框架内,以便以协同和整合的方式在防控热带病的同时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健康目标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做出贡献;② 以支持实施性研究为主,鼓励实践者和社会创新者参与研究,以寻找可用于解决当地实际健康问题的对策;③ 推动和鼓励采用全健康理念以及多学科、跨部门合作;④ 将工作重点逐渐从防控疾病为主转移到关注最贫困、最边缘人群的健康需求。这些新的发展方向值得国内致力于热带病研究与防控实践的人员和机构关注,以便对未来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多房棘球蚴感染诱导肝窦内皮细胞发生毛细血管化的动态研究
    张仁杰, 谢俊, 卫繁娜, 莫筱瑾, 宋鹏, 蔡玉春, 卢艳, 孙家辉, 周魇, 林琳, 张颋, 陈木新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34-43.   DOI: 10.16250/j.32.1374.2023243
    摘要128)      PDF(pc) (3019KB)(145)    收藏
    目的 观察泡型棘球蚴病发展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毛细血管化现象及与肝纤维化的关系,为探索LSEC在泡型棘球蚴病所致肝损伤和肝纤维化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取40只C57BL/6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1、2、4周组,每组各10只。感染1、2、4周组每只小鼠经肝脏直视穿刺注射接种2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用相同方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在感染后1、2、4周,取小鼠肝脏,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后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经Masson三色染色后对染色阳性区域面积进行半定量分析以判断肝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价α⁃平滑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α1(collagen type I alpha 1, COL1A1)表达水平以判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活化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沉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LSEC表面窗孔。从小鼠肝脏中分离原代LSEC,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qPCR)法检测LSEC标志基因稳定素(Stabilin)⁃1、Stabilin⁃2、Ehd3、CD209b、 GATA4、Maf mRNA表达水平。结果 多房棘球蚴感染2周后,可见小鼠肝脏局部肝小叶结构被破坏;感染4周后,小鼠肝脏可见多房棘球蚴囊泡,周围有肉芽肿组织包绕。Masson三色染色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4组小鼠肝脏内胶原纤维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6.060,P < 0.001),感染4周组小鼠肝脏内胶原纤维比例 [(11.29 ± 2.58)%] 较对照组增加(P < 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感染1、2周组小鼠肝脏内见少量HSC活化和ECM沉积;感染4周组小鼠肝组织中可见大量棕黄色α⁃SMA 和COL1A1聚集沉积在病变区域,并向周围扩散。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4组小鼠肝脏内α⁃SMA和COL1A1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7.667、6.530,P 均 < 0.05),感染4周组小鼠肝脏内α⁃SMA [(7.13 ± 3.68)%]和COL1A1[(13.18 ± 7.20)%] 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增加(P 均< 0.05)。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4组小鼠LSEC开窗频率和孔隙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37.730、16.010,P 均 < 0.001),感染1 [分别为(1.22 ± 0.48)/μm2、(3.05 ± 0.91)%]、2周组 [分别为(3.47 ± 0.10)/μm2、(7.57 ± 0.23)%] 小鼠LSEC开窗频率和孔隙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 均< 0.001)。4组小鼠LSEC平均窗孔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5.330,P < 0.001),感染1 [(180.80 ± 16.42) nm]、2周组 [(161.70 ± 3.85) nm] 小鼠LSEC平均窗孔直径均较对照组增加(P 均 < 0.05)。4组小鼠LSEC中Stabilin⁃1、Stabilin⁃2、Ehd3、CD209b、GATA4、Maf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53.100、57.010、31.700、177.400、17.740、72.710,P均< 0.001);与对照组相比,感染1、2、4周组小鼠上述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均 < 0.001)。结论 多房棘球蚴感染可诱导小鼠LSEC发生毛细血管化,并使LSEC功能和表型标志基因表达水平降低;LSEC毛细血管化早于HSC活化及肝纤维化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解读
    周晓农, 朱泽林, 涂宏, 刘德喜,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7-12.   DOI: 10.16250/j.32.1374.2023161
    摘要127)      PDF(pc) (1011KB)(254)    收藏
    2023年6月16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多部门制定并印发了《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该方案的实施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就该方案的出台背景、原则制定、目标设定、防治策略、保障措施、效果评估等进行解读,旨在指导基层科学规范开展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高质量推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现状调查
    何君逸, 李仕祯, 邓王平, 曹淳力, 李石柱, 许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67-73.   DOI: 10.16250/j.32.1374.2023208
    摘要119)      PDF(pc) (1079KB)(173)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现状。方法 2023年5—6月,通过专家研讨及现场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各类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职责任务和建设要求,设计血吸虫病防治能力维持和巩固专题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APP对我国承担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任务的县级、市级及省级卫生机构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分析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分布、血吸虫病防治任务承担机构、部门和员工数量及血吸虫病防治科研转化情况;以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 CNAS)认可为实验室有能力开展相应检测工作,分析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检测能力水平。结果 累计收到我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86家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的有效问卷,其中2.5%(12/486)为省级机构、15.8%(77/486)为市级机构、81.7%(397/486)为县级机构;77.4%(376/486)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公共卫生中心,21.0%(102/486)为血吸虫病、地方病或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机构,1.6%(8/486)为医院、卫生院或其他。486家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共有在职员工37 713人,其中血吸虫病防治相关员工5 675人。省、市、县级机构血吸虫病防治相关员工数占机构在职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9%(231/3 897)、5.5%(566/10 134)和20.6%(4 878/23 682)。累计有专职血吸虫病防治员工3 826名,其中年龄≤ 40、41 ~ 50岁及> 50岁员工比例分别为30.5%(1 166/3 826)、34.6%(1 324/3 826)和34.9%(1 336/3 826);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限> 25年专职员工占41.0%(1 571/3 826);初、中级职称分别占35.5%(1 358/3 826)和33.7%(1 290/3 826),18.6%(712/3 826)的血吸虫病防治专职员工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最核心的3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任务分别为钉螺控制(26.3%,374/1 420)、疫情监测与管理(25.4%,361/1 420)及健康教育(18.8%,267/1 420)。各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具备的血吸虫病检测技术中,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及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IHA)占比较高。具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ipstick dye immunoassay,DDIA)、金标免疫渗滤试验(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检测技术能力或实验条件的实验室比例均< 50%。2018—2022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累计承担血吸虫病防治科研项目211项,总经费1 859.6万元;累计发表论文619篇;参与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标准13项;申请相关专利113项,获批101项;成果转化4项。 结论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中,独立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比例较低、实验室检测能力有待提高、员工年龄结构较老化且职称构成偏低。应加大血吸虫病防治投入和工作力度,加强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高质量开展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福建省南部九龙江 漳江和东溪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及蟹种群多样性调查
    吴文勇, 罗鋆, 黄明松, 蔡茂荣, 程由注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44-51.   DOI: 10.16250/j.32.1374.2023144
    摘要116)      PDF(pc) (1531KB)(146)    收藏
    目的 调查福建省南部博平岭山脉九龙江、漳江和东溪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及蟹种群分布,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和寄生虫资源库样本扩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20年11月—2023年3月,选择福建省漳州市境内九龙江、漳江和东溪流域8个县(区)23个村作为调查点,在每个村居民区附近选择1~3条山涧水沟采集螺、溪蟹标本。根据所采集标本螺壳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对采集自漳州市云霄县卫氏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的待定螺种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cytochrome oxidase 1,CO1)基因序列分析。观察雄蟹第一腹肢末节形态特征并进行蟹种分类,检测部分调查点螺并殖吸虫尾蚴、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 采集自云霄县卫氏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的待定螺种壳高逾50 mm、壳宽18 mm,壳质厚、坚固,外形呈长塔锥形,有8~10个螺层,经CO1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海南沟蜷螺。在23个调查点共查见淡水螺6种,隶属3科5属,包括黑贝螺科短沟蜷属放逸短沟蜷、沼蜷属漳州沼蜷、沟蜷属海南沟蜷,盖口螺科拟钉螺亚科拟钉螺属福建拟钉螺和华安拟钉螺,蜷科拟黑螺属瘤拟黑螺。共查见淡水蟹类11种,隶属两科5属,包括溪蟹科华溪属将乐华溪蟹、平和华溪蟹和漳州华溪蟹,华南溪蟹属平肢华南溪蟹和漳州华南溪蟹,南海溪蟹属华安南海溪蟹和龙海南海溪蟹,闽溪蟹属鼻肢闽溪蟹和耳肢闽溪蟹;束腹蟹科束腰蟹属华安束腰蟹和漳浦束腰蟹。漳州市长泰区丹岩村漳州沼蜷和云霄县金坑村海南沟蜷卫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分别为0.08%(2/2 317)和0.09%(1/1 039),长泰区丹岩村将乐华溪蟹和云霄县金坑村漳州华溪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25.81%(8/31)和26.31%(5/19)。结论 福建省南部九龙江、漳江和东溪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蟹具有种群多样性,首次证实漳州沼蜷和海南沟蜷可作为卫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2010—2022年四川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
    何伟, 喻文杰, 黄燕, 廖沙, 张光葭, 王奇, 李汭芮, 杨柳, 姚人新, 张仲双, 钟波, 刘阳, 王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614-620.  
    摘要114)      PDF(pc) (1968KB)(367)    收藏
    目的 评价2010—2022年四川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从而为制定下一步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2022年四川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和棘球蚴病监测数据,以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家犬棘球绦虫感染率、家畜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小型哺乳动物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指标,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结果 2010—2022年,四川省人群棘球蚴患病率从1.08%下降至0.40%([χ2] = 1 482.97,P < 0.05),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从0.30%下降至0.02%([χ2] = 2 776.41,P < 0.05),家犬棘球绦虫感染率从15.87%下降至0.46%([χ2] = 20 823.96,P < 0.05),家畜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从8.05%下降至1.07%([χ2] = 1 296.02,P < 0.05),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50.65%提高至95.24%([χ2] = 34 938.63,P < 0.05),不同年份小型哺乳动物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4.07,P < 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与家犬棘球绦虫感染率(rs = 0.823,P < 0.05)及家畜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呈正相关(rs = 0.795,P < 0.05),与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呈负相关(rs = − 0.918,P < 0.05);家犬棘球绦虫感染率与家畜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呈正相关(rs = 0.753,P < 0.05),与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呈负相关(rs = −0.747,P < 0.05),与小型哺乳动物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无相关性(rs = −0.750,P > 0.05)。 结论 四川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传播环节仍未有效阻断;需继续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并持续跟踪评价防治措施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四川省藏族农区人群带绦虫病患病和血清抗囊尾蚴抗体水平调查
    陈兴旺, 黄琳, 喻文杰, 何伟, 李调英, 刘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633-637,645.  
    摘要112)      PDF(pc) (942KB)(307)    收藏
    目的 了解四川省藏族农区带绦虫病及囊尾蚴病流行特征,为两种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2年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藏族农区,分别抽取康定市、稻城县、得荣县、若尔盖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5个县(市),每县(市)调查1~6个乡(镇)、每个乡(镇)调查4~7个村,整群抽取各村小学阶段儿童、随机抽取16周岁以上常住村民开展调查。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及近1年排绦史和囊尾蚴病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并采集其粪便及静脉血样。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测粪便中带绦虫卵,采用槟榔和南瓜籽进行诊断性治疗,对排出的虫体样本采用多重PCR法鉴定带绦虫虫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抗囊尾蚴特异性IgG抗体。 结果 共有5 249名调查对象参与问卷调查,其中603人(11.5%)自述近1年内有排节片史。共粪检3 976人,检出带绦虫虫卵阳性258人,阳性率为6.5%。对428人开展诊断性治疗,403例(94.2%)驱出虫体或节片。粪便检查和诊断性治疗共检出带绦虫病患者439例,带绦虫病平均患病率为10.9%(439/4 043)。不同性别、年龄、地区调查对象带绦虫病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36.73、126.31、163.41,P均< 0.05)。对329例驱绦治疗者体内获得的虫体进行多重PCR检测,其中猪带绦虫感染41例(12.5%)、牛带绦虫感染197例(59.9%)、亚洲带绦虫感染91例(27.6%),不同虫种感染者地区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39,P < 0.05)。共有4 933人行血清抗囊尾蚴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其中阳性345例,抗体阳性率为7.0%;不同年龄、地区调查对象血清抗囊尾蚴IgG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49、51.76,P均< 0.05)。 结论 四川省藏族农区存在多种带绦虫感染,人群血清抗囊尾蚴IgG抗体阳性率较高,应加强监测和防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血液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调查
    甘东辉, 范金清, 曾锦芳, 林君, 陈晓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83-86.   DOI: 10.16250/j.32.1374.2023197
    摘要112)      PDF(pc) (1007KB)(129)    收藏
    目的 调查血液病患者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为改善血液病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借鉴。方法 以2021年1月1日—2023年10月10日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40例血液病患者(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患者170例、血液系统非肿瘤性疾病患者70例)和同期在该院体检的5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和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以IgG或IgM抗体任一阳性视为抗体阳性,对血液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患者、血液系统非肿瘤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平均年龄(F = 2.034,P > 0.05)和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62,P > 0.05),血液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有猫或犬接触史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P > 0.05)。血液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15.8% vs. 0.6%;[χ2] = 71.902,P < 0.01),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18.2%)、血液系统非肿瘤性疾病患者(10.0%)及健康体检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8.327,P < 0.01);两两比较发现,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非肿瘤性疾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 均 < 0.05),而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与非肿瘤性疾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 > 0.05)。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的血液病患者有猫或犬接触史比例显著高于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阴性的血液病患者(21.1% vs. 5.4%;[χ2] = 8.653,P < 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较高,且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疟疾防控面临的病原学和媒介生物学挑战
    俞心愉, 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3): 228-232,238.  
    摘要111)      PDF(pc) (1180KB)(196)    收藏
    疟疾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蚊媒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全球疟疾防控进展迟缓,重要原因之一是来自疟疾病原疟原虫和传播媒介按蚊的生物学挑战。本文针对抗疟药耐药性、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靶标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2/3(Plasmodium falciparum histidine⁃rich protein 2/3, Pfhrp2/3)基因缺失、媒介杀虫剂抗性及按蚊入侵等生物学挑战进行概述,从而为当前疟疾及其媒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亦为疟疾控制和消除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表达及吞噬功能初探
    仁增卓嘎, 樊海宁, 杨康洁, 王志鑫, 张耀刚, 芦永良, 王海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25-33.   DOI: 10.16250/j.32.1374.2023172
    摘要107)      PDF(pc) (4045KB)(264)    收藏
    目的 探索肝泡型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患者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 表达水平及吞噬功能变化,以及其与临床炎性指标和肝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6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0例HAE患者作为HAE患者组,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年龄、性别匹配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NETs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中性粒细胞弹性酶(neutrophil elastase,NE)水平。同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经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体外刺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定量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释放的MPO和瓜氨酸化组蛋白(citrullinated histone H3,CitH3)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差异,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评价HAE患者NETs标志物含量与临床炎性指标及肝生化指标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 HAE患者外周血中NETs标志物MPO、NE、CitH3水平分别为(417.15 ± 76.08)、(23.16 ± 6.75)、(33.93 ± 18.93) 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55.70 ± 80.84)、(11.92 ± 3.17)、(19.52 ± 13.89) ng/mL](t = 10.28、10.65、4.34,P均< 0.05);但HAE组中性粒细胞吞噬率[(70.85 ± 7.32)%]较健康对照组[(94.04 ± 3.90)%]下降(t = 20.18,P < 0.05);经PMA体外刺激后,HAE患者组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能力较健康对照组显著提高。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AE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水平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例(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呈负相关(rs = −0.515~−0.392,P均< 0.05),NETs标志物MPO、NE水平与NLR、PLR、CRP、IL⁃6水平均呈正相关(rs = 0.333~0.445,P均< 0.05),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水平亦呈正相关(rs = 0.290~0.628,P均< 0.001)。结论 HAE患者体内NETs形成过多,影响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导致机体炎症水平升高。NETs标志物有望作为肝脏疾病早期诊断、监测和严重程度评估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LAG3缺陷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孜比姑·肉素, 阿比旦·艾尼瓦尔, 阿迪莱·多力坤, 李寅时, 康雪娇, 余倩, 邓冰清, 郑旭然, 王茂林, 李静, 王慧, 张传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59-66.   DOI: 10.16250/j.32.1374.2024013
    摘要105)      PDF(pc) (1473KB)(108)    收藏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 3,LAG3)缺陷(LAG3⁃/⁃)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取体质量为(20 ± 2) g的C57BL/6小鼠,分为LAG3⁃/⁃组和野生型(wild type,WT)组,分别经肝门静脉接种3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后12周,取小鼠肝脏制备肝脏组织切片,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灶和纤维化程度。分离小鼠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和脾脏NK细胞比例,NK细胞表面CD25、CD44和CD69分子表达水平,以及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10、IL⁃17A 等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 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LAG3⁃/⁃组小鼠肝脏病灶周围炎性细胞带增宽、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且呈现较多胶原纤维沉积。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LAG3⁃/⁃组小鼠肝脏(6.29% ± 1.06% vs. 11.91% ± 1.85%,P < 0.000 1)和脾脏NK细胞比例(4.44% ± 1.22% vs. 5.85% ± 1.10%,P > 0.05)均低于WT组;LAG3⁃/⁃组小鼠肝脏NK细胞表面CD44分子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WT组(t = −3.234,P < 0.01),而LAG3⁃/⁃组和WT组小鼠肝脏和脾脏NK细胞表面CD25和CD69分子平均荧光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LAG3⁃/⁃组和WT组小鼠肝脏NK细胞分泌IFN⁃γ、TNF⁃α、IL⁃4、IL⁃10、IL⁃17A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723、−0.659、−0.263、−0.455、0.091,P均 > 0.05);LAG3⁃/⁃组小鼠脾脏NK细胞分泌IFN⁃γ的比例显著高于WT组(58.40% ± 1.64% vs. 50.40% ± 4.13%;t = −4.042,P < 0.01),但分泌TNF⁃α、IL⁃4、IL⁃10、IL⁃17A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902、−1.333、−1.356、0.529,P均 > 0.05)。结论 在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过程中,LAG3⁃/⁃促进脾脏NK细胞高分泌IFN⁃γ,可能参与逆转NK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导致肝脏纤维化加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2017—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棘球蚴病监测
    张月, 吴军, 阿迪力·司马义, 王蒴, 张海亭, 史光忠, 赵江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79-82.   DOI: 10.16250/j.32.1374.2023169
    摘要105)      PDF(pc) (1093KB)(120)    收藏
    的 分析2017—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棘球蚴病监测结果,为该地区制定棘球蚴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2022年,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棘球蚴病Ⅰ、Ⅱ类流行县(市)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随机抽取村民进行棘球蚴病查病,对在Ⅲ类流行县(市)医疗机构接受超声检查的所有就诊患者进行棘球蚴病主动筛查;于集中屠宰场或屠宰点,采用触检、剖检法对羊和牛等家畜进行棘球蚴病筛查;于各行政村随机抽取养犬户,收集新鲜家犬粪便,检测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分析2017—2022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群和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人群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及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出率等指标变化。结果 2017—2022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群棘球蚴病平均检出率为0.13%(540/407 803),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 1 217.21,P < 0.001),其中和静县人群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最高(0.28%,191/67 865);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 147.02,P < 0.001),其中和静县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3.44%,86/2 500);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 302.46,P < 0.001),其中且末县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出率最高(2.74%,118/4 313)。结论 2017—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及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但棘球蚴病在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较高传播风险,需持续开展棘球蚴病综合防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多样性比较
    类晶晶, 吕文祥, 王文倩, 王海防, 郭秀霞, 程鹏, 公茂庆, 刘丽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52-58,73.   DOI: 10.1620/j.32.1374.2023204
    摘要101)      PDF(pc) (1950KB)(132)    收藏
    目的 了解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组成与多样性差异,从而为探索淡色库蚊自育发生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5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成蚊,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高变区进行测序。采用α多样性指数分析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采用β多样性指数分析菌群结构差异,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 LEfSe)鉴别组间在丰度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菌群。结果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隶属18个门、28个纲、70个目、113个科和170个属,优势菌门主要有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等。在属水平,沃尔巴克氏体菌属为共有优势菌属,在自育及非自育淡色库蚊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77.62 ± 11.35)%和(47.52 ± 8.54)%;粪杆菌属(0.42% ± 0.11%)、杜氏杆菌属(0.54% ± 0.00%)、马赛菌属(0.52% ± 0.07%)等为自育淡色库蚊特有菌属。α多样性分析显示,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Chao1指数和ACE指数大于非自育淡色库蚊(P均 > 0.05),而Shannon指数(P > 0.05)和Simpson指数(P < 0.05)小于非自育淡色库蚊。LEfSe分析结果显示,共计48个分类单元在自育和非自育淡色库蚊间存在显著差异(P均 < 0.05)。结论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考
    张玺, 龙绍蓉, 刘若丹, 姜鹏, 崔晶, 王中全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87-90.   DOI: 10.16250/j.32.1374.2023206
    摘要101)      PDF(pc) (1016KB)(166)    收藏
    随着课程思政改革不断深化,《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不断尝试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机紧密结合起来,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政治意识,为他们后续适应社会环境和对接岗位工作奠定基础。目前,《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高校需要对《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思政进行有效建设,以便取得良好教学成效,并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湖南省怀化地区微小扇头蜱溴氰菊酯抗药性及与钠离子通道结构域Ⅲ基因突变位点的关联研究
    李中波, 杨甜, 舒鸣, 胡辉, 黄翠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17-24.   DOI: 10.16250/j.32.1374.2023113
    摘要98)      PDF(pc) (1314KB)(118)    收藏
    目的 检测湖南省怀化地区微小扇头蜱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及蜱虫钠离子通道基因碱基突变位点,并探究两者间的关联。方法 2022年6—9月,从湖南省怀化地区黄牛养殖场采集微小扇头蜱,采用成虫浸渍法检测所采集的蜱虫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采用PCR技术扩增抗药及非抗药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基因,经测序、比对,检测序列中的碱基突变位点。翻译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结构域Ⅲ基因,检测其氨基酸序列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磷酸化与糖基化位点,推导抗药及非抗药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Ⅲ蛋白三级结构,并对其差异进行比对分析。结合抗药性检测、序列与蛋白三级结构比对结果,分析碱基突变位点与抗药性间的关联。结果 所采集微小扇头蜱对溴氰菊酯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21.39 mg/L、95%致死浓度为(LC95)为952.61 mg/L;其对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RF)为9.24,抗药程度(RL)为II级抗药。所获得的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基因序列长度为1 010 bp,在抗药性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基因序列中检测出2个相邻碱基突变位点。抗药及非抗药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 III蛋白虽均无信号肽,但存在6个跨膜结构域、42个磷酸化与8个糖基化位点,且在其三级结构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结论 湖南省怀化地区微小扇头蜱对溴氰菊酯表现出II级抗药,且在抗药蜱株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基因序列中检出2个与其抗药性产生存在一定关联的突变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2021年烟台市近海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及居民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陈瑶, 李丹, 王龙江, 卜灿灿, 李曰进, 王用斌, 许艳, 闫歌, 张本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74-78,110.  
    摘要91)      PDF(pc) (996KB)(323)    收藏
    目的 了解2021年山东省烟台市近海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和当地居民异尖线虫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异尖线虫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11月,于山东省烟台市顺鑫港口购买海鱼,检测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并分析不同鱼种、不同部位异尖线虫感染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海鱼体长和体质量与异尖线虫感染度间的相关性,对当地居民饮食习惯和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解剖海鱼20种201尾,其中11种77尾检出异尖线虫,鱼种异尖线虫感染检出率为55.00%(11/20)、海鱼总感染率为38.31%(77/201);异尖线虫感染阳性海鱼中累计检出异尖线虫3 468条,平均感染度为45.04条/尾。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鮟鱇鱼体长(rs = 0.74,P < 0.05)和体质量(rs = 0.79,P < 0.01)与异尖线虫感染度呈正相关,比目鱼体长与感染度呈正相关(rs = 0.68,P < 0.05),其他种类海鱼体长、体质量与异尖线虫感染度均无相关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38%男性和56.57%女性对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完全不了解,不同行政村居民生熟菜板不分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89,P < 0.01),不同年龄组居民有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习惯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8.27,P < 0.01)。结论 2021年烟台市近海海域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感染度均较高,当地居民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大对居民异尖线虫病健康教育,降低异尖线虫感染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我国藁杆双脐螺分子溯源研究
    段磊, 屈磊, 郭云海, 顾文彪, 吕山, 张仪,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3): 272-278,285.  
    摘要88)      PDF(pc) (2139KB)(141)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藁杆双脐螺来源,为我国曼氏血吸虫病流行风险评估和双脐螺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我国深圳市观澜河,大沙河,深圳水库,葵涌河上、下游,新圳河作为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10个双脐螺样本,提取螺样本基因组DNA。自南美洲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帕拉州、联邦区、伯南布哥州、圣保罗州的5个采样点获得15个藁杆双脐螺DNA样本。对上述DNA样本的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 COI)和线粒体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 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中下载藁杆双脐螺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并获取其采样点信息。将所有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进化树,分析我国和南美洲双脐螺样本的遗传相似度和谱系进化关系。结果 从我国双脐螺样本中共获得60个长度为529 bp的COI序列,其中3个为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165条藁杆双脐螺COI序列,与上述60条序列比对后,共获得33个单倍型。进化树分析显示,采自我国的双脐螺3个单倍型聚在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11与GenBank中获得的来自巴西的3个样本属于同一单倍型。地理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巴西东部沿海3个采样点的样本有与我国China11相同的单倍型,另2个采样点的样本与China11亲缘关系较近。扩增我国双脐螺样本16S rDNA基因,共获得60条长度约为322 bp的序列和2个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70条藁杆双脐螺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我国双脐螺样本聚为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64与来自巴西的229BS为同一单倍型。将GenBank中获取的来自巴西南部25个采样点的49个藁杆双脐螺16S rDNA序列纳入分析,发现其中3个采样点的藁杆双脐螺与我国China64有相同的单倍型。综合分析藁杆双脐螺COI和16S rRNA的地理系统进化关系,发现仅巴西东部沿海地带样本与我国双脐螺样本在两个基因片段序列上具有相同单倍型。 结论 我国双脐螺为藁杆双脐螺,遗传多样性较低,与来自巴西东部沿海地区的样本遗传学相似度很高,可能来源于巴西东部沿海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雌蚊如何选择最佳雄配?
    李奕彤, 李东, 刘晓菲, 王英, 刘婷婷, 徐艳秋, 邓胜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3): 321-328.  
    摘要88)      PDF(pc) (1001KB)(135)    收藏
    全球80%以上的人口面临病媒传播疾病风险,其中蚊媒传染病是全球核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阻止蚊媒传染病传播的关键是控制蚊虫。本文从蚊虫体型、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方面阐述雌蚊的择偶偏好,探究雌蚊选择最佳雄配的机制,为蚊媒传染病的控制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全球消除疟疾的生物学挑战Ⅰ抗疟药耐药性
    陆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3): 233-238.  
    摘要83)      PDF(pc) (1470KB)(173)    收藏
    疟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目前疟疾防控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然而,抗疟药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给疟疾防控尤其是恶性疟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需推动新型抗疟药物开发和治疗策略创新,并加强抗疟药耐药性监测与研究。本文梳理了当前抗疟药主要类别及使用原则,总结了抗疟药耐药性现状、监测手段及应对策略,旨在为抗疟药使用及耐药性应对提供科学参考、助力全球消除疟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基于影像组学与临床实验室指标构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分级诊断模型
    郭照宇, 邵菊萍, 邹小青, 赵琴平, 钱沛君, 王文雅, 黄璐璐, 薛靖波, 许静, 杨坤, 周晓农,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3): 251-258.  
    摘要82)      PDF(pc) (2542KB)(147)    收藏
    目的 探索基于B型超声影像与临床实验室指标构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分级诊断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都昌县第二人民医院血吸虫病患者超声影像及临床实验室数据。以血吸虫病肝纤维化Ⅰ级病例为第1组,Ⅱ级和Ⅲ级病例为第2组;选取2018—2021年病例数据为训练集、2022年病例数据为验证集,构建机器学习二分类模型。采用ITK⁃SNAP软件标记影像特征,采用Python 3.7编程语言和PyRadiomics工具包提取影像特征。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样本间影像特征差异,并采用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关键影像特征筛选。采用Scikit⁃learn机器学习库进行机器学习建模,包括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LR)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等4种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行最优机器学习模型筛选,并使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评估对机器学习模型中超声影像鉴别特征贡献度最高的特征。结果 2019—2022年,累计将491例血吸虫病患者超声影像和临床实验室检查数据纳入研究。累计提取了851项影像组学特征和54项临床实验室指标,经统计学检验(t = -5.98 ~ 4.80,U = 6 550 ~ 20 994,P均< 0.05)及LASSO回归特征筛选,纳入44项特征或指标进入下一步研究。临床实验室指标SVM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63和0.611,超声影像组学SVM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951和0.892,多模态SVM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960和0.913。机器学习模型中贡献度居前10位的特征或指标包括2项临床实验室指标和8项影像组学特征。结论 超声影像组学和临床实验室指标相结合的多模态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智能识别,并可提升单类数据模型的分类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用于老年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
    黄睿, 李帅, 王昌敏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3): 310-313.  
    摘要75)      PDF(pc) (975KB)(133)    收藏
    目的 分析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特异性T细胞斑点试验(T cells spot test of MTB infection,T⁃SPOT.TB)用于老年活动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以2022年10月至2024年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73例≥ 60岁的疑似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T⁃SPOT.TB、抗酸染色和MTB/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方法(GeneXpert MTB/RIF)检测,以MTB病原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T⁃SPOT.TB、抗酸染色和GeneXpert MTB/RIF法检测老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的效能。结果  173例老年疑似结核病患者中,肺结核患者44例、肺外结核患者30例、非结核病患者99例。74例结核病确诊患者中,T⁃SPOT.TB法、抗酸染色法和GeneXpert MTB/RIF法检测灵敏度分别为86.5%、27.0%和54.1%。T⁃SPOT.TB法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86.4%和86.7%,检测结核病的特异度为80.8%;GeneXpert MTB/RIF法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56.8%和50.0%,特异度均为100.0%;抗酸染色法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31.8%和20.0%,特异度均为100.0%。T⁃SPOT.TB法、抗酸染色法和GeneXpert MTB/RIF法诊断老年结核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0.635和0.770。结论 T⁃SPOT.TB法对老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均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CRISPR/Cas系统在寄生虫基因编辑与核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闫书宁, 杨硕, 杨汉银, 辛怡, 徐斌, 胡薇, 卢艳, 郑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3): 314-320.  
    摘要75)      PDF(pc) (900KB)(133)    收藏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系统(CRISPR/Cas系统)为具有规律簇状短回文重复序列结构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干扰外源性核酸,保护原核生物免受外部侵害,是一种有效的基因编辑及核酸检测工具。CRISPR/Cas系统在病毒和细菌领域应用广泛,但在寄生虫病领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分类探讨了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全面综述了其在寄生虫基因编辑与核酸检测中的应用,旨在为未来寄生虫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