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21-227.  
    摘要633)      PDF(pc) (942KB)(654)    收藏
    为了解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监测结果进行了概括分析。截至2023年底,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省于2020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安徽、江西、湖南省于2023年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6 250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03.45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54个(78.49%)已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97个(21.51%)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开展居民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4 216 643例,阳性47 794例;开展病原学检查184 216例,阳性4例;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7 768例。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村现有存栏牛539 548头,累计开展免疫学检查查病125 440头,阳性124头;病原学检查查病133 508头,未发现阳性。全国累计开展钉螺调查641 339.53 hm2,查出有螺面积184 819.77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51.53 hm2、复现有螺面积642.25 hm2。2023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20 198例,人群病原学扩大治疗598 183例·次,牛病原学扩大治疗283 954头·次;全国累计开展药物灭螺116 347.95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90.89 hm2,环境改造灭螺1 334.62 hm2。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全国所有流行省份均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疫情趋于稳定,血吸虫病病例以晚期病例为主;但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牛复养现象严重。需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做好重点地区钉螺控制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寄生虫抗癌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张莹舒, 丁昕, 戴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91-97.   DOI: 10.16250/j.32.1374.2023074
    摘要313)      PDF(pc) (1009KB)(467)    收藏
    寄生虫病和癌症均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与肿瘤间关系密切,多种寄生虫感染及其来源产物能够抑制癌症发生、发展与转移,显示了较好抗癌症潜能。因此,充分解析寄生虫、癌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为癌症治疗领域研究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为寄生虫来源抗癌症活性分子筛选奠定基础。本文围绕寄生虫的抗癌症效应及其潜在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高质量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许静, 王强, 杨坤, 闻礼永, 汪天平, 林丹丹, 刘建兵, 周杰, 刘阳, 董毅, 曹淳力,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1-6.  
    摘要241)      PDF(pc) (1403KB)(524)    收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2030年我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达到消除标准的目标。2023年6月16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对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明确部署。本文就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机遇进行了剖析,并就面临的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推动全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人隐孢子虫感染流行及分子检测研究进展 
    刘雨枫, 刘华, 李科荣, 刘榆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105-110.   DOI: 10.16250/j.32.1374.2023159
    摘要228)      PDF(pc) (1017KB)(243)    收藏
    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肠道寄生虫,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人摄入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均有感染风险。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为隐孢子虫感染高危人群,感染后可以引起腹泻、呕吐、营养不良等,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分子检测技术因反应快速、灵敏度高,已广泛应用于隐孢子虫检测。本文对近年来人群隐孢子虫感染流行情况,以及隐孢子虫分子检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推动实施性研究和全健康 应对全球四大健康挑战: 2024—2029年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署战略规划解读
    方菁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13-16,24.   DOI: 10.1625/j.32.1374.2023146
    摘要207)      PDF(pc) (1096KB)(209)    收藏
    热带病,特别是被忽视的热带病和贫困所致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世界上最贫困和最边缘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署(Special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ropical Diseases,TDR)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联合建立的一个推动、支持、指导和协调全球热带病防控的重要机构。2023年7月,TDR正式发布其2024—2029年战略规划,为未来6年全球热带病防控工作明确了方向和工作重点。该战略规划在坚持原有工作重点,即继续支持中、低收入国家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开展热带病防控研究和培养其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① 将热带病防治纳入应对全球主要健康挑战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健康目标的大框架内,以便以协同和整合的方式在防控热带病的同时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健康目标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做出贡献;② 以支持实施性研究为主,鼓励实践者和社会创新者参与研究,以寻找可用于解决当地实际健康问题的对策;③ 推动和鼓励采用全健康理念以及多学科、跨部门合作;④ 将工作重点逐渐从防控疾病为主转移到关注最贫困、最边缘人群的健康需求。这些新的发展方向值得国内致力于热带病研究与防控实践的人员和机构关注,以便对未来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抗菌肽LL⁃37抗寄生虫活性的研究进展
    楼俊超, 何小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98-104.   DOI: 10.16250/j.32.1374.2023157
    摘要202)      PDF(pc) (1072KB)(288)    收藏
    由原虫、蠕虫感染导致的寄生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儿童和成人生命健康均造成威胁。抗寄生虫药的长期使用导致寄生虫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出现耐药性。研究表明抗菌肽可抑制寄生虫生长发育,具有潜在抗寄生虫价值,其中LL⁃37作为组织蛋白酶抑制素(cathelicidin)家族中唯一的人源抗菌肽被广泛研究。本文综述了LL⁃37抗寄生虫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作为抗寄生虫药物的候选资源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多房棘球蚴感染诱导肝窦内皮细胞发生毛细血管化的动态研究
    张仁杰, 谢俊, 卫繁娜, 莫筱瑾, 宋鹏, 蔡玉春, 卢艳, 孙家辉, 周魇, 林琳, 张颋, 陈木新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34-43.   DOI: 10.16250/j.32.1374.2023243
    摘要198)      PDF(pc) (3019KB)(182)    收藏
    目的 观察泡型棘球蚴病发展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毛细血管化现象及与肝纤维化的关系,为探索LSEC在泡型棘球蚴病所致肝损伤和肝纤维化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取40只C57BL/6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1、2、4周组,每组各10只。感染1、2、4周组每只小鼠经肝脏直视穿刺注射接种2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用相同方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在感染后1、2、4周,取小鼠肝脏,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后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经Masson三色染色后对染色阳性区域面积进行半定量分析以判断肝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价α⁃平滑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α1(collagen type I alpha 1, COL1A1)表达水平以判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活化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沉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LSEC表面窗孔。从小鼠肝脏中分离原代LSEC,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qPCR)法检测LSEC标志基因稳定素(Stabilin)⁃1、Stabilin⁃2、Ehd3、CD209b、 GATA4、Maf mRNA表达水平。结果 多房棘球蚴感染2周后,可见小鼠肝脏局部肝小叶结构被破坏;感染4周后,小鼠肝脏可见多房棘球蚴囊泡,周围有肉芽肿组织包绕。Masson三色染色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4组小鼠肝脏内胶原纤维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6.060,P < 0.001),感染4周组小鼠肝脏内胶原纤维比例 [(11.29 ± 2.58)%] 较对照组增加(P < 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感染1、2周组小鼠肝脏内见少量HSC活化和ECM沉积;感染4周组小鼠肝组织中可见大量棕黄色α⁃SMA 和COL1A1聚集沉积在病变区域,并向周围扩散。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4组小鼠肝脏内α⁃SMA和COL1A1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7.667、6.530,P 均 < 0.05),感染4周组小鼠肝脏内α⁃SMA [(7.13 ± 3.68)%]和COL1A1[(13.18 ± 7.20)%] 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增加(P 均< 0.05)。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4组小鼠LSEC开窗频率和孔隙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37.730、16.010,P 均 < 0.001),感染1 [分别为(1.22 ± 0.48)/μm2、(3.05 ± 0.91)%]、2周组 [分别为(3.47 ± 0.10)/μm2、(7.57 ± 0.23)%] 小鼠LSEC开窗频率和孔隙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 均< 0.001)。4组小鼠LSEC平均窗孔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5.330,P < 0.001),感染1 [(180.80 ± 16.42) nm]、2周组 [(161.70 ± 3.85) nm] 小鼠LSEC平均窗孔直径均较对照组增加(P 均 < 0.05)。4组小鼠LSEC中Stabilin⁃1、Stabilin⁃2、Ehd3、CD209b、GATA4、Maf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53.100、57.010、31.700、177.400、17.740、72.710,P均< 0.001);与对照组相比,感染1、2、4周组小鼠上述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均 < 0.001)。结论 多房棘球蚴感染可诱导小鼠LSEC发生毛细血管化,并使LSEC功能和表型标志基因表达水平降低;LSEC毛细血管化早于HSC活化及肝纤维化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解读
    周晓农, 朱泽林, 涂宏, 刘德喜,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7-12.   DOI: 10.16250/j.32.1374.2023161
    摘要193)      PDF(pc) (1011KB)(389)    收藏
    2023年6月16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多部门制定并印发了《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该方案的实施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就该方案的出台背景、原则制定、目标设定、防治策略、保障措施、效果评估等进行解读,旨在指导基层科学规范开展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高质量推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无人机在药物灭螺中的应用
    黄轶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439-440,449.  
    摘要183)      PDF(pc) (1007KB)(317)    收藏
    药物灭螺是控制和消灭钉螺的重要措施,适宜的施药器械是药物灭螺效果的重要保证。但长期以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灭螺施药器械的研究和评价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现场应用中多借用农业植保器械。本文主要就无人机在药物灭螺中的应用进行评述,同时针对我国植保无人机在灭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现状调查
    何君逸, 李仕祯, 邓王平, 曹淳力, 李石柱, 许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67-73.   DOI: 10.16250/j.32.1374.2023208
    摘要180)      PDF(pc) (1079KB)(231)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现状。方法 2023年5—6月,通过专家研讨及现场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各类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职责任务和建设要求,设计血吸虫病防治能力维持和巩固专题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APP对我国承担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任务的县级、市级及省级卫生机构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分析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分布、血吸虫病防治任务承担机构、部门和员工数量及血吸虫病防治科研转化情况;以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 CNAS)认可为实验室有能力开展相应检测工作,分析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检测能力水平。结果 累计收到我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86家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的有效问卷,其中2.5%(12/486)为省级机构、15.8%(77/486)为市级机构、81.7%(397/486)为县级机构;77.4%(376/486)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公共卫生中心,21.0%(102/486)为血吸虫病、地方病或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机构,1.6%(8/486)为医院、卫生院或其他。486家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共有在职员工37 713人,其中血吸虫病防治相关员工5 675人。省、市、县级机构血吸虫病防治相关员工数占机构在职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9%(231/3 897)、5.5%(566/10 134)和20.6%(4 878/23 682)。累计有专职血吸虫病防治员工3 826名,其中年龄≤ 40、41 ~ 50岁及> 50岁员工比例分别为30.5%(1 166/3 826)、34.6%(1 324/3 826)和34.9%(1 336/3 826);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限> 25年专职员工占41.0%(1 571/3 826);初、中级职称分别占35.5%(1 358/3 826)和33.7%(1 290/3 826),18.6%(712/3 826)的血吸虫病防治专职员工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最核心的3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任务分别为钉螺控制(26.3%,374/1 420)、疫情监测与管理(25.4%,361/1 420)及健康教育(18.8%,267/1 420)。各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具备的血吸虫病检测技术中,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及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IHA)占比较高。具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ipstick dye immunoassay,DDIA)、金标免疫渗滤试验(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检测技术能力或实验条件的实验室比例均< 50%。2018—2022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累计承担血吸虫病防治科研项目211项,总经费1 859.6万元;累计发表论文619篇;参与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标准13项;申请相关专利113项,获批101项;成果转化4项。 结论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中,独立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比例较低、实验室检测能力有待提高、员工年龄结构较老化且职称构成偏低。应加大血吸虫病防治投入和工作力度,加强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高质量开展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疟疾防控面临的病原学和媒介生物学挑战
    俞心愉, 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28-232,238.  
    摘要178)      PDF(pc) (1180KB)(231)    收藏
    疟疾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蚊媒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全球疟疾防控进展迟缓,重要原因之一是来自疟疾病原疟原虫和传播媒介按蚊的生物学挑战。本文针对抗疟药耐药性、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靶标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2/3(Plasmodium falciparum histidine⁃rich protein 2/3, Pfhrp2/3)基因缺失、媒介杀虫剂抗性及按蚊入侵等生物学挑战进行概述,从而为当前疟疾及其媒介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亦为疟疾控制和消除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我国藁杆双脐螺分子溯源研究
    段磊, 屈磊, 郭云海, 顾文彪, 吕山, 张仪,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72-278,285.  
    摘要168)      PDF(pc) (2139KB)(184)    收藏
    目的 了解我国藁杆双脐螺来源,为我国曼氏血吸虫病流行风险评估和双脐螺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我国深圳市观澜河,大沙河,深圳水库,葵涌河上、下游,新圳河作为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10个双脐螺样本,提取螺样本基因组DNA。自南美洲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帕拉州、联邦区、伯南布哥州、圣保罗州的5个采样点获得15个藁杆双脐螺DNA样本。对上述DNA样本的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 COI)和线粒体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 16S rRNA)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同时,从GenBank中下载藁杆双脐螺COI和16S rRNA基因序列,并获取其采样点信息。将所有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进化树,分析我国和南美洲双脐螺样本的遗传相似度和谱系进化关系。结果 从我国双脐螺样本中共获得60个长度为529 bp的COI序列,其中3个为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165条藁杆双脐螺COI序列,与上述60条序列比对后,共获得33个单倍型。进化树分析显示,采自我国的双脐螺3个单倍型聚在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11与GenBank中获得的来自巴西的3个样本属于同一单倍型。地理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巴西东部沿海3个采样点的样本有与我国China11相同的单倍型,另2个采样点的样本与China11亲缘关系较近。扩增我国双脐螺样本16S rDNA基因,共获得60条长度约为322 bp的序列和2个单倍型。从GenBank中获得70条藁杆双脐螺16S rDNA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我国双脐螺样本聚为一支,其中单倍型China64与来自巴西的229BS为同一单倍型。将GenBank中获取的来自巴西南部25个采样点的49个藁杆双脐螺16S rDNA序列纳入分析,发现其中3个采样点的藁杆双脐螺与我国China64有相同的单倍型。综合分析藁杆双脐螺COI和16S rRNA的地理系统进化关系,发现仅巴西东部沿海地带样本与我国双脐螺样本在两个基因片段序列上具有相同单倍型。 结论 我国双脐螺为藁杆双脐螺,遗传多样性较低,与来自巴西东部沿海地区的样本遗传学相似度很高,可能来源于巴西东部沿海地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优化防控策略和研究重点 遏制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回升
    周晓农, 李石柱, 陈军虎, 张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29-333.  
    摘要168)      PDF(pc) (516KB)(295)    收藏
    利什曼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白蛉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有皮肤型、内脏型和黏膜皮肤型3种类型。我国主要流行内脏利什曼病,该病属于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经过有效防治,至1958年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控制了内脏利什曼病流行,仅在西部地区仍有少数病例报道。但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我国中西部已消除内脏利什曼病的历史流行区又出现了疫情复燃,流行范围逐渐扩大、疫情显著回升。本文旨在分析国内外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提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的8个重点研究领域和12个重点研究方向,并建议建立基于全健康理念的“人⁃动物⁃媒介”联防联控机制和人病兽防的工作机制,以有效应对和遏制我国内脏型利什曼病疫情回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血液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调查
    甘东辉, 范金清, 曾锦芳, 林君, 陈晓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83-86.   DOI: 10.16250/j.32.1374.2023197
    摘要167)      PDF(pc) (1007KB)(149)    收藏
    目的 调查血液病患者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为改善血液病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借鉴。方法 以2021年1月1日—2023年10月10日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40例血液病患者(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患者170例、血液系统非肿瘤性疾病患者70例)和同期在该院体检的5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和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以IgG或IgM抗体任一阳性视为抗体阳性,对血液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患者、血液系统非肿瘤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平均年龄(F = 2.034,P > 0.05)和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62,P > 0.05),血液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有猫或犬接触史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P > 0.05)。血液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15.8% vs. 0.6%;[χ2] = 71.902,P < 0.01),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18.2%)、血液系统非肿瘤性疾病患者(10.0%)及健康体检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8.327,P < 0.01);两两比较发现,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非肿瘤性疾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 均 < 0.05),而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与非肿瘤性疾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 > 0.05)。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的血液病患者有猫或犬接触史比例显著高于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阴性的血液病患者(21.1% vs. 5.4%;[χ2] = 8.653,P < 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较高,且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LAG3缺陷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孜比姑·肉素, 阿比旦·艾尼瓦尔, 阿迪莱·多力坤, 李寅时, 康雪娇, 余倩, 邓冰清, 郑旭然, 王茂林, 李静, 王慧, 张传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59-66.   DOI: 10.16250/j.32.1374.2024013
    摘要167)      PDF(pc) (1473KB)(169)    收藏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 3,LAG3)缺陷(LAG3⁃/⁃)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取体质量为(20 ± 2) g的C57BL/6小鼠,分为LAG3⁃/⁃组和野生型(wild type,WT)组,分别经肝门静脉接种3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后12周,取小鼠肝脏制备肝脏组织切片,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灶和纤维化程度。分离小鼠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和脾脏NK细胞比例,NK细胞表面CD25、CD44和CD69分子表达水平,以及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10、IL⁃17A 等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 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LAG3⁃/⁃组小鼠肝脏病灶周围炎性细胞带增宽、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且呈现较多胶原纤维沉积。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LAG3⁃/⁃组小鼠肝脏(6.29% ± 1.06% vs. 11.91% ± 1.85%,P < 0.000 1)和脾脏NK细胞比例(4.44% ± 1.22% vs. 5.85% ± 1.10%,P > 0.05)均低于WT组;LAG3⁃/⁃组小鼠肝脏NK细胞表面CD44分子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WT组(t = −3.234,P < 0.01),而LAG3⁃/⁃组和WT组小鼠肝脏和脾脏NK细胞表面CD25和CD69分子平均荧光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LAG3⁃/⁃组和WT组小鼠肝脏NK细胞分泌IFN⁃γ、TNF⁃α、IL⁃4、IL⁃10、IL⁃17A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723、−0.659、−0.263、−0.455、0.091,P均 > 0.05);LAG3⁃/⁃组小鼠脾脏NK细胞分泌IFN⁃γ的比例显著高于WT组(58.40% ± 1.64% vs. 50.40% ± 4.13%;t = −4.042,P < 0.01),但分泌TNF⁃α、IL⁃4、IL⁃10、IL⁃17A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902、−1.333、−1.356、0.529,P均 > 0.05)。结论 在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过程中,LAG3⁃/⁃促进脾脏NK细胞高分泌IFN⁃γ,可能参与逆转NK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导致肝脏纤维化加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福建省南部九龙江 漳江和东溪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及蟹种群多样性调查
    吴文勇, 罗鋆, 黄明松, 蔡茂荣, 程由注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44-51.   DOI: 10.16250/j.32.1374.2023144
    摘要166)      PDF(pc) (1531KB)(370)    收藏
    目的 调查福建省南部博平岭山脉九龙江、漳江和东溪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及蟹种群分布,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和寄生虫资源库样本扩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20年11月—2023年3月,选择福建省漳州市境内九龙江、漳江和东溪流域8个县(区)23个村作为调查点,在每个村居民区附近选择1~3条山涧水沟采集螺、溪蟹标本。根据所采集标本螺壳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对采集自漳州市云霄县卫氏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的待定螺种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cytochrome oxidase 1,CO1)基因序列分析。观察雄蟹第一腹肢末节形态特征并进行蟹种分类,检测部分调查点螺并殖吸虫尾蚴、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 采集自云霄县卫氏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的待定螺种壳高逾50 mm、壳宽18 mm,壳质厚、坚固,外形呈长塔锥形,有8~10个螺层,经CO1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海南沟蜷螺。在23个调查点共查见淡水螺6种,隶属3科5属,包括黑贝螺科短沟蜷属放逸短沟蜷、沼蜷属漳州沼蜷、沟蜷属海南沟蜷,盖口螺科拟钉螺亚科拟钉螺属福建拟钉螺和华安拟钉螺,蜷科拟黑螺属瘤拟黑螺。共查见淡水蟹类11种,隶属两科5属,包括溪蟹科华溪属将乐华溪蟹、平和华溪蟹和漳州华溪蟹,华南溪蟹属平肢华南溪蟹和漳州华南溪蟹,南海溪蟹属华安南海溪蟹和龙海南海溪蟹,闽溪蟹属鼻肢闽溪蟹和耳肢闽溪蟹;束腹蟹科束腰蟹属华安束腰蟹和漳浦束腰蟹。漳州市长泰区丹岩村漳州沼蜷和云霄县金坑村海南沟蜷卫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分别为0.08%(2/2 317)和0.09%(1/1 039),长泰区丹岩村将乐华溪蟹和云霄县金坑村漳州华溪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25.81%(8/31)和26.31%(5/19)。结论 福建省南部九龙江、漳江和东溪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蟹具有种群多样性,首次证实漳州沼蜷和海南沟蜷可作为卫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全球消除疟疾的生物学挑战Ⅰ抗疟药耐药性
    陆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33-238.  
    摘要161)      PDF(pc) (1470KB)(259)    收藏
    疟疾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目前疟疾防控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然而,抗疟药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给疟疾防控尤其是恶性疟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需推动新型抗疟药物开发和治疗策略创新,并加强抗疟药耐药性监测与研究。本文梳理了当前抗疟药主要类别及使用原则,总结了抗疟药耐药性现状、监测手段及应对策略,旨在为抗疟药使用及耐药性应对提供科学参考、助力全球消除疟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表达及吞噬功能初探
    仁增卓嘎, 樊海宁, 杨康洁, 王志鑫, 张耀刚, 芦永良, 王海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25-33.   DOI: 10.16250/j.32.1374.2023172
    摘要158)      PDF(pc) (4045KB)(332)    收藏
    目的 探索肝泡型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患者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 表达水平及吞噬功能变化,以及其与临床炎性指标和肝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6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0例HAE患者作为HAE患者组,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年龄、性别匹配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NETs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中性粒细胞弹性酶(neutrophil elastase,NE)水平。同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经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体外刺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定量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释放的MPO和瓜氨酸化组蛋白(citrullinated histone H3,CitH3)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差异,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评价HAE患者NETs标志物含量与临床炎性指标及肝生化指标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 HAE患者外周血中NETs标志物MPO、NE、CitH3水平分别为(417.15 ± 76.08)、(23.16 ± 6.75)、(33.93 ± 18.93) 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55.70 ± 80.84)、(11.92 ± 3.17)、(19.52 ± 13.89) ng/mL](t = 10.28、10.65、4.34,P均< 0.05);但HAE组中性粒细胞吞噬率[(70.85 ± 7.32)%]较健康对照组[(94.04 ± 3.90)%]下降(t = 20.18,P < 0.05);经PMA体外刺激后,HAE患者组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能力较健康对照组显著提高。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AE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水平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例(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呈负相关(rs = −0.515~−0.392,P均< 0.05),NETs标志物MPO、NE水平与NLR、PLR、CRP、IL⁃6水平均呈正相关(rs = 0.333~0.445,P均< 0.05),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水平亦呈正相关(rs = 0.290~0.628,P均< 0.001)。结论 HAE患者体内NETs形成过多,影响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导致机体炎症水平升高。NETs标志物有望作为肝脏疾病早期诊断、监测和严重程度评估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考
    张玺, 龙绍蓉, 刘若丹, 姜鹏, 崔晶, 王中全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87-90.   DOI: 10.16250/j.32.1374.2023206
    摘要157)      PDF(pc) (1016KB)(237)    收藏
    随着课程思政改革不断深化,《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不断尝试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机紧密结合起来,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政治意识,为他们后续适应社会环境和对接岗位工作奠定基础。目前,《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高校需要对《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思政进行有效建设,以便取得良好教学成效,并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基于影像组学与临床实验室指标构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分级诊断模型
    郭照宇, 邵菊萍, 邹小青, 赵琴平, 钱沛君, 王文雅, 黄璐璐, 薛靖波, 许静, 杨坤, 周晓农,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51-258.  
    摘要154)      PDF(pc) (2542KB)(181)    收藏
    目的 探索基于B型超声影像与临床实验室指标构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分级诊断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都昌县第二人民医院血吸虫病患者超声影像及临床实验室数据。以血吸虫病肝纤维化Ⅰ级病例为第1组,Ⅱ级和Ⅲ级病例为第2组;选取2018—2021年病例数据为训练集、2022年病例数据为验证集,构建机器学习二分类模型。采用ITK⁃SNAP软件标记影像特征,采用Python 3.7编程语言和PyRadiomics工具包提取影像特征。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样本间影像特征差异,并采用套索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关键影像特征筛选。采用Scikit⁃learn机器学习库进行机器学习建模,包括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LR)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等4种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进行最优机器学习模型筛选,并使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评估对机器学习模型中超声影像鉴别特征贡献度最高的特征。结果 2019—2022年,累计将491例血吸虫病患者超声影像和临床实验室检查数据纳入研究。累计提取了851项影像组学特征和54项临床实验室指标,经统计学检验(t = -5.98 ~ 4.80,U = 6 550 ~ 20 994,P均< 0.05)及LASSO回归特征筛选,纳入44项特征或指标进入下一步研究。临床实验室指标SVM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63和0.611,超声影像组学SVM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951和0.892,多模态SVM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960和0.913。机器学习模型中贡献度居前10位的特征或指标包括2项临床实验室指标和8项影像组学特征。结论 超声影像组学和临床实验室指标相结合的多模态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智能识别,并可提升单类数据模型的分类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CRISPR/Cas系统在寄生虫基因编辑与核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闫书宁, 杨硕, 杨汉银, 辛怡, 徐斌, 胡薇, 卢艳, 郑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314-320.  
    摘要152)      PDF(pc) (900KB)(267)    收藏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系统(CRISPR/Cas系统)为具有规律簇状短回文重复序列结构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干扰外源性核酸,保护原核生物免受外部侵害,是一种有效的基因编辑及核酸检测工具。CRISPR/Cas系统在病毒和细菌领域应用广泛,但在寄生虫病领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分类探讨了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全面综述了其在寄生虫基因编辑与核酸检测中的应用,旨在为未来寄生虫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2017—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棘球蚴病监测
    张月, 吴军, 阿迪力·司马义, 王蒴, 张海亭, 史光忠, 赵江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79-82.   DOI: 10.16250/j.32.1374.2023169
    摘要152)      PDF(pc) (1093KB)(179)    收藏
    的 分析2017—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棘球蚴病监测结果,为该地区制定棘球蚴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2022年,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棘球蚴病Ⅰ、Ⅱ类流行县(市)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随机抽取村民进行棘球蚴病查病,对在Ⅲ类流行县(市)医疗机构接受超声检查的所有就诊患者进行棘球蚴病主动筛查;于集中屠宰场或屠宰点,采用触检、剖检法对羊和牛等家畜进行棘球蚴病筛查;于各行政村随机抽取养犬户,收集新鲜家犬粪便,检测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分析2017—2022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群和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人群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及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出率等指标变化。结果 2017—2022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群棘球蚴病平均检出率为0.13%(540/407 803),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 1 217.21,P < 0.001),其中和静县人群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最高(0.28%,191/67 865);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 147.02,P < 0.001),其中和静县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3.44%,86/2 500);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 302.46,P < 0.001),其中且末县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出率最高(2.74%,118/4 313)。结论 2017—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及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但棘球蚴病在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较高传播风险,需持续开展棘球蚴病综合防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2016—2021年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率meta分析
    李雪诚, 茅范贞, 王依, 刘耀宝, 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2): 116-129.  
    摘要151)      PDF(pc) (2403KB)(477)    收藏
    目的 分析2016—2021年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率,为儿童蛲虫病防控及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公开发表的关于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患病率研究评价工具进行文献偏倚风险评价。提取纳入文献中的调查时间、调查范围、研究对象、样本量和感染例数等数据,采用meta分析进行合并分析。以感染率为自变量,样本量、样本来源、调查范围、调查方式、地理区域、省份作为因变量进行meta回归分析,探讨研究异质性来源。结果 共纳入66篇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范围覆盖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时间为2016—2021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2016—2021年我国儿童蛲虫合并感染率为4.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1%,6.0%)],各年感染率分别为4.1%[95% CI:(2.2%,6.5%)]、4.2%[95% CI:(2.4%,6.6%)]、4.2% [95% CI:(2.2%,6.8%)]、3.2%[95% CI:(1.5%,5.4%)]、2.3%[95% CI:(0.9%,4.3%)]、1.1%[95% CI:(0.4%,2.1%)]。样本量< 5 000例的研究儿童蛲虫合并感染率为4.9%[95% CI:(3.4%,6.8%)],高于样本量≥ 5 000例的研究[2.1%,95% CI:(0.2%,3.6%)];调查对象来源于学校的研究合并感染率为5.2%[95% CI:(2.9%,8.2%)],高于来源于社区的研究[4.2%,95% CI:(2.7%,6.0%)];监测类型为综合监测的研究合并感染率为4.4%[95% CI:(2.8%,6.2%)],低于专项监测研究 [4.8%,95% CI:(2.6%,7.7%)];调查范围为县(区)级的研究合并感染率为5.7%[(95% CI:(3.8%,7.8%)],高于调查范围为地市级[4.8%,95% CI:(2.3%,8.0%)]和省级的研究[1.8%,95% CI:(0.3%,4.7%)]。华南地区儿童蛲虫感染率[11.3%,95% CI:(7.5%,15.7%)]高于华中[5.2%,(95% CI:2.8%,8.2%)]、华东[5.2%,95% CI:(2.8%,8.2%)]与西南地区[2.6%,95% CI:(1.4%,4.1%)]。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理区域和调查省份为研究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结论 目前我国儿童蛲虫感染总体处于中度流行水平,不同地区感染率差异较大,华南地区感染率较高,且感染存在小范围聚集现象。各地应因地制宜开展监测和健康教育等工作,以进一步降低儿童蛲虫感染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湖南省怀化地区微小扇头蜱溴氰菊酯抗药性及与钠离子通道结构域Ⅲ基因突变位点的关联研究
    李中波, 杨甜, 舒鸣, 胡辉, 黄翠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17-24.   DOI: 10.16250/j.32.1374.2023113
    摘要151)      PDF(pc) (1314KB)(329)    收藏
    目的 检测湖南省怀化地区微小扇头蜱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及蜱虫钠离子通道基因碱基突变位点,并探究两者间的关联。方法 2022年6—9月,从湖南省怀化地区黄牛养殖场采集微小扇头蜱,采用成虫浸渍法检测所采集的蜱虫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采用PCR技术扩增抗药及非抗药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基因,经测序、比对,检测序列中的碱基突变位点。翻译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结构域Ⅲ基因,检测其氨基酸序列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磷酸化与糖基化位点,推导抗药及非抗药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Ⅲ蛋白三级结构,并对其差异进行比对分析。结合抗药性检测、序列与蛋白三级结构比对结果,分析碱基突变位点与抗药性间的关联。结果 所采集微小扇头蜱对溴氰菊酯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21.39 mg/L、95%致死浓度为(LC95)为952.61 mg/L;其对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RF)为9.24,抗药程度(RL)为II级抗药。所获得的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基因序列长度为1 010 bp,在抗药性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基因序列中检测出2个相邻碱基突变位点。抗药及非抗药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 III蛋白虽均无信号肽,但存在6个跨膜结构域、42个磷酸化与8个糖基化位点,且在其三级结构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结论 湖南省怀化地区微小扇头蜱对溴氰菊酯表现出II级抗药,且在抗药蜱株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基因序列中检出2个与其抗药性产生存在一定关联的突变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雌蚊如何选择最佳雄配?
    李奕彤, 李东, 刘晓菲, 王英, 刘婷婷, 徐艳秋, 邓胜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321-328.  
    摘要151)      PDF(pc) (1001KB)(192)    收藏
    全球80%以上的人口面临病媒传播疾病风险,其中蚊媒传染病是全球核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阻止蚊媒传染病传播的关键是控制蚊虫。本文从蚊虫体型、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方面阐述雌蚊的择偶偏好,探究雌蚊选择最佳雄配的机制,为蚊媒传染病的控制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多样性比较
    类晶晶, 吕文祥, 王文倩, 王海防, 郭秀霞, 程鹏, 公茂庆, 刘丽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52-58,73.   DOI: 10.1620/j.32.1374.2023204
    摘要150)      PDF(pc) (1950KB)(203)    收藏
    目的 了解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组成与多样性差异,从而为探索淡色库蚊自育发生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5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成蚊,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高变区进行测序。采用α多样性指数分析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采用β多样性指数分析菌群结构差异,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 LEfSe)鉴别组间在丰度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菌群。结果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隶属18个门、28个纲、70个目、113个科和170个属,优势菌门主要有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等。在属水平,沃尔巴克氏体菌属为共有优势菌属,在自育及非自育淡色库蚊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77.62 ± 11.35)%和(47.52 ± 8.54)%;粪杆菌属(0.42% ± 0.11%)、杜氏杆菌属(0.54% ± 0.00%)、马赛菌属(0.52% ± 0.07%)等为自育淡色库蚊特有菌属。α多样性分析显示,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Chao1指数和ACE指数大于非自育淡色库蚊(P均 > 0.05),而Shannon指数(P > 0.05)和Simpson指数(P < 0.05)小于非自育淡色库蚊。LEfSe分析结果显示,共计48个分类单元在自育和非自育淡色库蚊间存在显著差异(P均 < 0.05)。结论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全球消除疟疾的生物学挑战Ⅱ 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靶标Pfhrp2/3基因缺失
    徐岁, 唐建霞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39-242,258.  
    摘要141)      PDF(pc) (1614KB)(303)    收藏
    全球疟疾流行依然严峻,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apid diagnostic test,RDT)操作简便、检测快速、结果准确,已成为当前疟疾防控中最重要和最广泛使用的诊断工具。但RDT靶标恶性疟原虫富组氨酸蛋白2/3(Plasmodium falciparum histidine⁃rich protein 2/3, Pfhrp2/3)基因缺失可导致RDT产生假阴性检测结果,被WHO列为全球消除疟疾的四大生物学挑战之一。本文通过回顾RDT在全球疟疾诊断中的应用,分析Pfhrp2/3基因缺失带来的威胁与挑战、提出Pfhrp2/3基因缺失的监测方法、总结RDT检测阴性的原因与对策,为巩固我国消除疟疾成果、助力全球消除疟疾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无人机喷洒吡螺脲杀灭福寿螺的效果和成本分析
    赵晓林, 陈盈, 胡妍月, 徐样庚, 王友启, 吕丹, 万传旭, 孙杨, 段李平, 王味思, 黄水金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441-449.  
    摘要137)      PDF(pc) (2459KB)(282)    收藏
    目的 评价在稻田环境中采用无人机喷洒20%吡螺脲硫酸盐悬浮剂(pyriclobenzuron sulphate suspension concentrate,SCPS)杀灭福寿螺的效果与成本,为吡螺脲在福寿螺控制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7月,选择江西省南昌市某块水稻田作为试验区,在试验区设置72块面积为2 m × 1 m的长方形独立试验小区,各小区间隔1 m,于每小区轻轻放置20只福寿螺成螺。选取54块小区开展25%吡螺脲硫酸盐可湿性粉剂(pyriclobenzuron sulphate wettable powder,WPPS)灭螺试验,分别设0.50、1.00、2.00、4.00 g/m2 WPPS组,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9个小区。0.50、1.00、2.00、4.00 g/m2 WPPS组分别人工喷洒相应浓度药液,药物对照组以人工喷洒0.1 g/m2 的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niclosamide ethanolamine salt wettable powder,WPNES),空白对照组人工喷洒等量清水。选取剩余的18块小区开展SCPS灭螺试验,基于WPPS试验结果,分别设0.20、0.30、0.40 g/m2和0.50 g/m2 SCPS组,药物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3个小区。0.20、0.30、0.40 g/m2和0.50 g/m2 SCPS组分别人工喷洒相应浓度药液,药物对照组以人工喷洒0.1 g/m2 WPNES,空白对照组以人工喷洒等量清水。2023年7月,选择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福寿螺活螺平均密度> 5只/m2的14块水稻田作为试验区进行大田灭螺试验,根据小区灭螺试验结果设置0.25、0.50、1.00 g/m2 人工喷洒 WPPS组,0.25、0.50、1.00、2.00 g/m2 人工拌土施撒WPPS组,药物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块试验田。人工喷洒WPPS组、人工拌土施撒WPPS组分别以人工喷洒和拌土施撒的方式施用相应浓度药物,药物对照组以人工喷洒0.1 g/m2 WPNES,空白对照组以人工喷洒等量清水。根据小区灭螺试验结果,按照SCPS施药浓度分别为0.25、0.50 g/m2、兑水量分别为2、4 kg/667 m2设置4组SCPS施药组,分别采用无人机喷洒相应剂量SCPS;另设1组空白对照组,以无人机喷洒等量清水。小区及大田试验均于施药后3 d和7 d捕捉福寿螺并鉴定死活,计算福寿螺死亡率及校正死亡率。统计大田灭螺试验中各组施药面积、药品用量、施药人工费等,分别计算无人机和人工施药每667 m2的灭螺成本。结果 小区试验中,0.50、1.00、2.00、4.00 g/m2 WPPS施药后3 d和7 d福寿螺死亡率均达100%。SCPS喷洒施药后3 d和7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分别为66.67% ~ 100.00%和76.67% ~ 100.00%,各剂量组、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7.897、274.206,P均< 0.05)。大田试验中,WPPS施药后3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为98.19% ~ 100.00%,WPPS各剂量组、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0.778,P < 0.05);WPPS各剂量组与药物对照组福寿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采用无人机喷洒SCPS后3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为89.83% ~ 95.31%,各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132.892,P < 0.05);不同剂量和兑水量SCPS组福寿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施药后7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为94.62% ~ 100.00%,各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266.932,P < 0.05),其中0.50 g/m2 SCPS兑水2 kg/667 m2组福寿螺死亡率最高(P < 0.05)。无人机和人工喷洒面积均为667 m2时,灭螺成本分别为35.85元和43.33元,且无人机作业效率为人工的6.67倍。结论 无人机喷洒SCPS可高效杀灭稻田福寿螺,在稻田、洲滩、河道等环境采用无人机喷洒SCPS具有较高灭螺效率和较低灭螺成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用于老年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
    黄睿, 李帅, 王昌敏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310-313.  
    摘要136)      PDF(pc) (975KB)(193)    收藏
    目的 分析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特异性T细胞斑点试验(T cells spot test of MTB infection,T⁃SPOT.TB)用于老年活动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以2022年10月至2024年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73例≥ 60岁的疑似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T⁃SPOT.TB、抗酸染色和MTB/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方法(GeneXpert MTB/RIF)检测,以MTB病原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T⁃SPOT.TB、抗酸染色和GeneXpert MTB/RIF法检测老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的效能。结果  173例老年疑似结核病患者中,肺结核患者44例、肺外结核患者30例、非结核病患者99例。74例结核病确诊患者中,T⁃SPOT.TB法、抗酸染色法和GeneXpert MTB/RIF法检测灵敏度分别为86.5%、27.0%和54.1%。T⁃SPOT.TB法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86.4%和86.7%,检测结核病的特异度为80.8%;GeneXpert MTB/RIF法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56.8%和50.0%,特异度均为100.0%;抗酸染色法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31.8%和20.0%,特异度均为100.0%。T⁃SPOT.TB法、抗酸染色法和GeneXpert MTB/RIF法诊断老年结核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0.635和0.770。结论 T⁃SPOT.TB法对老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均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2021年烟台市近海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及居民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陈瑶, 李丹, 王龙江, 卜灿灿, 李曰进, 王用斌, 许艳, 闫歌, 张本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1): 74-78,110.  
    摘要136)      PDF(pc) (996KB)(388)    收藏
    目的 了解2021年山东省烟台市近海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和当地居民异尖线虫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异尖线虫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11月,于山东省烟台市顺鑫港口购买海鱼,检测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并分析不同鱼种、不同部位异尖线虫感染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海鱼体长和体质量与异尖线虫感染度间的相关性,对当地居民饮食习惯和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解剖海鱼20种201尾,其中11种77尾检出异尖线虫,鱼种异尖线虫感染检出率为55.00%(11/20)、海鱼总感染率为38.31%(77/201);异尖线虫感染阳性海鱼中累计检出异尖线虫3 468条,平均感染度为45.04条/尾。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鮟鱇鱼体长(rs = 0.74,P < 0.05)和体质量(rs = 0.79,P < 0.01)与异尖线虫感染度呈正相关,比目鱼体长与感染度呈正相关(rs = 0.68,P < 0.05),其他种类海鱼体长、体质量与异尖线虫感染度均无相关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38%男性和56.57%女性对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完全不了解,不同行政村居民生熟菜板不分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89,P < 0.01),不同年龄组居民有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习惯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8.27,P < 0.01)。结论 2021年烟台市近海海域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感染度均较高,当地居民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大对居民异尖线虫病健康教育,降低异尖线虫感染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基于棘球蚴病病灶分型的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构建及应用
    薛垂召, 郑灿军, 蒉嫣, 师悦, 王旭, 刘白雪, 伍卫平, 韩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59-271.  
    摘要135)      PDF(pc) (1378KB)(161)    收藏
    目的 分析基于棘球蚴病病灶分型构建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的可行性,从而为棘球蚴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16年我国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中棘球蚴病病例病灶影像学资料及2017—2022年我国棘球蚴病防治工作年报中各流行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数据。对棘球蚴病病灶进行分型后,参考离散分布边际概率原理和多分组分类数据检验方法构建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对该指数与2017—2022年各流行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单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近期与中期、中期与远期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间关系。结果 本研究累计纳入2012—2016年我国棘球蚴病病例4 014例。我国各棘球蚴病流行省(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间细粒棘球蚴近期、中期和远期感染风险指数均不相同([χ2] = 4.12 ~ 708.65,P均< 0.05),其中西藏自治区近期(0.058)、中期(0.137)和远期(0.104)细粒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均较高;多房棘球蚴近期、中期和远期感染风险指数均不相同([χ2] = 6.74 ~ 122.60,P均< 0.05),其中四川省近期感染风险指数(0.016)较高,青海省中期(0.009)、远期(0.018)感染风险指数较高。细粒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与新发现病例检出率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518 ~ 2.265,P均> 0.05);多房棘球蚴各期感染风险指数与2018、2020、2021、2022、2017—2020、2017—2021、2017—2022年泡型(含混合型)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均呈强相关(r均> 0.7,t = 2.521 ~ 3.692,P均< 0.05)。对多房棘球蚴各期感染风险指数与泡型(含混合型)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b = 0.214 ~ 2.168,t = 2.458 ~ 3.692,F = 6.044 ~ 13.629,P均< 0.05)。中期与近期、远期与中期细粒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间回归系数分别为2.339和0.765,中期与近期、远期与中期多房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间回归系数分别为0.280和1.842,回归系数与回归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6.479 ~ 197.304,F = 271.570 ~ 38 928.860,P均< 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基于棘球蚴病病灶分型的棘球蚴感染风险指数,可望为棘球蚴病防控、预测、诊疗和分类管理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常见淡水螺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实验研究
    李天美, 方文, 陈绍荣, 杨敬, 赵永波, 赵申华, 李婷, 杨丽敏, 郭云海, 刘榆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99-303.  
    摘要134)      PDF(pc) (1289KB)(168)    收藏
    目的 评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常见淡水螺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潜在风险,为当地广州管圆线虫病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3—4月,采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常见淡水螺类,于实验室鉴定、饲养。自大理白族自治州市售福寿螺体内分离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感染SD大鼠,39 d后于SD大鼠粪便中分离出广州管圆线虫I期幼虫,室温下分别感染各类淡水螺,观察虫体在宿主体内发育及虫体形态,统计不同螺种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阳性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再次感染SD大鼠,观察该幼虫是否继续发育繁殖。结果 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农田、沟渠及洱海周边湿地累计采集3 000余只淡水螺样本,经形态学鉴定分别为中国圆田螺、小管福寿螺、纹沼螺、钉螺滇川亚种、小土蜗、尖膀胱螺、椭圆萝卜螺、拟沼螺待定种、拟钉螺待定种和环棱螺待定种等10种螺类。累计对105只市售福寿螺进行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检测,发现2只感染阳性螺,从中分离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以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人工感染淡水螺,发现10种淡水螺均可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其中环棱螺待定种感染率最高(62.3%,137/204)、中国圆田螺感染率最低(35.5%,11/31)。从各种淡水螺体内分离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再次感染SD大鼠,均获得发育成熟的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论 在实验室条件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多种淡水螺均可作为中间宿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建议进一步对该地区野外螺类自然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进行调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小鼠慢性弓形虫病发生过程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初探
    周国庆, 白邵缘, 李宇渊, 朱国鼎, 黄思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304-309.  
    摘要134)      PDF(pc) (1274KB)(133)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形态刚地弓形虫感染后小鼠脑内包囊形成及其动态变化,为弓形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取6~8周龄ICR小鼠(20~25 g)建立慢性弓形虫感染模型,其中弓形虫PRU株速殖子按1 × 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包囊和卵囊分别按20、200个/只剂量通过灌胃针口服感染小鼠,观察感染后小鼠临床症状和存活情况。分别以10(低剂量组)、20(中剂量组)、40个包囊/只(高剂量组)剂量感染小鼠,观察弓形虫不同感染剂量对小鼠脑内包囊数量的影响。将小鼠按性别(雌、雄性)、感染时间(感染后20、30、60、90、120、150、180 d)分组,按20个/只剂量口服弓形虫包囊后,分别观察性别和感染时间对小鼠脑内包囊数量的影响。将小鼠分成速殖子组(T组)、包囊1代组(C1组)、包囊2代组(C2组)、包囊3代组(C3组)、包囊4代组(C4组);T组小鼠按1 × 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后第30天处死小鼠并收集其脑组织内包囊,再按20个/只感染C1组小鼠。此后每一代小鼠均采用上一代所产生包囊进行口服连续传代,观察连续传代对小鼠脑内弓形虫包囊数量的影响。结果 以弓形虫速殖子、包囊、卵囊分别感染小鼠,感染第6~13天小鼠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感染第7~12 天小鼠出现集中死亡。感染第30天时,感染速殖子、包囊、卵囊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67.0%、87.0%、53.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516.0 ± 257.2)、(1 203.0 ± 502.0)、(581.0 ± 183.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94,P < 0.01),感染速殖子、卵囊的小鼠脑内包囊数低于感染包囊的小鼠(P均< 0.01)。感染后第30天,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7.0%、87.0%、60.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953.0 ± 355.5)、(1 084.0 ± 474.3)、(1 113.0 ± 546.0)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42,P > 0.05);雄、雌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73.0%和80.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946.4 ± 411.4)、(932.1 ± 322.4)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63,P > 0.05)。通过连续传代感染后, T、C1、C2、C3、C4组小鼠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516.0 ± 257.2)、(1 203.0 ± 502.0)、(896.8 ± 332.3)、(782.5 ± 423.9)、(829.2 ± 306.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82,P < 0.01);C1组小鼠脑内包囊数高于速殖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小鼠口服20个包囊后,感染第20天首次查见脑内弓形虫包囊,随感染时间延长脑内包囊数量逐渐增加;至感染第30、90天时,脑内包囊数量分别达峰值,此后逐步下降,至感染第180天时仍能查见脑内包囊。结论 刚地弓形虫包囊较速殖子、卵囊感染后形成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更高,且慢性感染程度亦最严重;感染弓形虫包囊数量与慢性感染严重程度无关;脑内包囊形成数量于感染第30天和90天时达高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全球内脏利什曼病流行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陈曦, 师悦, 周升, 耿梦杰, 涂宏, 宋健东, 郑灿军, 孙军玲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412-421,427.  
    摘要132)      PDF(pc) (1023KB)(293)    收藏
    内脏利什曼病是由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在印度次大陆、非洲东部和南美洲国家流行,是全球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寄生虫病。受气象变化、城市发展和个体状态等影响,媒介白蛉密度及与人接触机会发生变化,内脏利什曼病存在流行范围扩大的风险。本文总结了影响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自然、社会和生物等相关因素,以期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基于HMGB1⁃TLR2/TLR4⁃NF⁃κB通路探索氧化苦参碱对小鼠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影响
    史洁, 汲蕊, 管志玉, 张晓宁, 逯一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86-293.  
    摘要131)      PDF(pc) (1883KB)(124)    收藏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B1,HMGB1)⁃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通路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致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以及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小鼠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干预作用。方法 4周龄SPF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感染组、甘草酸(glycyrrhizin,GA)组及OMT组。感染组、GA组及OMT组小鼠给予地塞米松免疫抑制1周后,每只灌胃1 × 105个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建立微小隐孢子虫肠道感染小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GA组小鼠连续2周腹腔注射GA 25.9 mL/(kg·d),OMT组连续2周经口灌胃OMT 50 mg/(kg·d);对照组正常饮食、饮水。治疗2周后剖杀各组小鼠,取空肠近端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肠黏膜病理变化,测量肠绒毛高度、肠隐窝深度及两者比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肠上皮细胞中闭合蛋白(occludin)和紧密粘连蛋白1(zonula occludens protein 1,ZO1)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TLR2、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gene 88,MyD88)、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小鼠肠绒毛明显萎缩变短、脱落,黏膜下层水肿;GA组和OMT组小鼠肠绒毛结构趋于完整,排列趋于整齐。各组小鼠肠绒毛高度(F = 6.207,P = 0.000 5)、肠隐窝深度(F = 6.903,P = 0.000 3)及两者比值(F = 37.190,P < 0.000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小鼠肠绒毛高度[(321.9 ± 41.1) μm]显著低于对照组[(399.5 ± 30.9) μm](t = 4.178,P < 0.01)和GA组[(383.7 ± 42.7) μm](t = 3.130,P < 0.01),感染组小鼠肠隐窝深度[(185.0 ± 35.9)μm]显著高于对照组[(128.4 ± 23.6) μm](t = 3.877,P < 0.01)及GA组[(143.3 ± 24.7) μm](t = 2.710,P < 0.05)。OMT组小鼠肠绒毛高度[(375.3 ± 22.9) μm]显著高于感染组(t = 3.888,P < 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989,P > 0.05);OMT组小鼠肠隐窝深度[(121.5 ± 27.3) μm ]显著低于感染组[(185.0 ± 35.9) μm](t = 4.133,P < 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575,P > 0.05)。感染组小鼠肠绒毛高度与肠隐窝深度比值[(1.8 ± 0.2)]显著低于对照组[(3.1 ± 0.3)](t = 10.540,P < 0.01)及GA组[(2.7 ± 0.3)](t = 7.370,P < 0.01);OMT组小鼠肠绒毛高度与肠隐窝深度比值[(3.1 ± 0.2)]显著高于感染组(t = 15.020,P < 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404,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occludin(F = 28.031,P < 0.000 1)及ZO1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4.122,P < 0.000 1)。感染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occludin阳性表达率[(14.3 ± 4.5)%]低于对照组[(28.3 ± 0.5)%](t = 3.810,P < 0.01),GA组[(30.3 ± 1.3)%]、OMT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occludin阳性表达率[(25.8 ± 1.5)%]显著高于感染组(t = 7.620、5.391,P 均 < 0.01),但GA组、OMT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occludin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791、2.033,P均 > 0.05)。感染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ZO1阳性表达率[(14.4 ± 1.8)%]显著低于对照组 [(24.2 ± 2.8)%](t = 4.485,P < 0.01),GA组[(24.1 ± 2.3)%](t = 5.159,P < 0.01)、OMT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ZO1阳性表达率 [(22.5 ± 1.9)%]显著高于感染组(t = 4.441,P < 0.05),但GA组、OMT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ZO1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037、0.742,P均 > 0.05)。qPCR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F = 21.980,P < 0.000 1)、TLR2(F = 20.630,P < 0.000 1)、TLR4(F = 17.000,P = 0.000 6)、MyD88(F = 8.907,P = 0.000 5)、NF⁃κB p65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8.889,P = 0.000 7)。感染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5.97 ± 1.07)vs.(1.05 ± 0.07);t = 6.482,P < 0.05]、TLR2 [(5.92 ± 1.29)vs.(1.10 ± 0.14);t = 5.272,P < 0.05]、TLR4[(5.96 ± 1.50)vs.(1.02 ± 0.03);t = 4.644,P < 0.05]、MyD88[(3.00 ± 1.26)vs.(1.02 ± 0.05);t = 2.734,P < 0.05]、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2.33 ± 0.72)vs.(1.04 ± 0.06);t = 2.665,P < 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GA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0.63 ± 0.01)、TLR2(0.42 ± 0.10)、TLR4(0.35 ± 0.07)、MyD88(0.70 ± 0.11)、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0.75 ± 0.01)均显著下降(t = 8.629、5.830、11.500、4.729、6.898,P均< 0.05)。与感染组比较,GA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TLR2、TLR4、MyD88、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t = 7.052、6.035、4.084、3.165、3.274,P均< 0.05);OMT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1.14 ± 0.60)、TLR2(1.00 ± 0.24)、TLR4(1.14 ± 0.07)、MyD88(0.96 ± 0.25)、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1.12 ± 0.17)亦显著低于感染组(t = 7.059、5.320、3.510、3.466、3.273, P均< 0.05)。OMT组与对照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TLR2、TLR4、MyD88、NF⁃κ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239、0.518、1.887、0.427、0.641,P均> 0.05)。结论 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后通过上调HMGB1⁃TLR2/TLR4⁃NF⁃κB通路表达引起肠道炎症反应、破坏肠黏膜屏障。OMT可能通过抑制HMGB1⁃TLR2/TLR4⁃NF⁃κB通路活性抑制小鼠肠道炎症,并修复肠黏膜屏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
    师悦, 耿梦杰, 周升, 陈曦, 孙军玲, 田雪莹, 徐红, 李昱, 郑灿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2): 130-136.  
    摘要129)      PDF(pc) (1650KB)(374)    收藏
    目的 分析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钩端螺旋体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报告的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报告和诊断机构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2年全国累计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4 559例,年均报告351例;报告病例数从2010年的679例下降至2018年的158例。四川省、云南省、广东省、湖南省、福建省、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江西省和贵州省累计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4 276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3.79%;其中云南省近年病例数大幅下降,浙江省、广东省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2010—2020年河南省无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报告,但2021、2022年分别报告5例和2例;2010—2017年陕西省仅报告1例病例,但自2018年起连续5年有病例报告。全年均有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报告,以8—10月为发病高峰,各省发病高峰存在差异;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3∶1;病例中位年龄50岁(四分位间距: 23岁),以51~60岁组报告病例数占比最高(23.21%)。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报告病例中,确诊病例占53.28%,确诊病例占比从2010年的35.05%上升至2022年的61.66%。综合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卫生机构和其他卫生机构钩端螺旋体病报告病例数占比分别为67.22%(2 937例)、20.44%(893例)、7.23%(316例)、5.10%(223例)。2010—2022年全国钩端螺旋体病报告病例病死率为1.07%,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1.39% vs. 0.36%;[χ2] = 9.52,P = 0.002)。 结论 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处于低水平流行状态,南方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各流行省份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存在差异。陕西省、河南省等省份近年持续有病例报告,需引起关注。建议各地加强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提升病例诊治能力,因地制宜开展防控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全球消除疟疾的生物学挑战 Ⅲ 媒介杀虫剂抗性
    朱国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43-246,271.  
    摘要124)      PDF(pc) (1246KB)(189)    收藏
    传疟媒介杀虫剂抗性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全球消除疟疾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目前,传疟媒介不仅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等传统杀虫剂产生了高度抗性,而且对近年来新使用的新烟碱类和吡咯类杀虫剂亦产生了抗性。本文对当前全球传疟媒介杀虫剂抗性现状和相关抗性治理策略进行了梳理,并就杀虫剂抗性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应对措施,旨在为全球传疟媒介杀虫剂抗性治理提供科学参考,助力全球消除疟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全球消除疟疾的生物学挑战 Ⅳ 媒介按蚊入侵
    刘起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3): 247-250.  
    摘要124)      PDF(pc) (1171KB)(296)    收藏
    在国际交流与气候变化的驱动下,媒介按蚊入侵与扩散给全球疟疾消除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新挑战。本文以斯氏按蚊入侵加重非洲疟疾流行为例,对全球按蚊入侵现状进行了梳理,结合媒介按蚊潜在入侵风险预估,揭示全球疟疾消除的困难与挑战,为各国加强媒介按蚊入侵预警、媒介按蚊入侵的可持续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基于DNA条形码的河南省部分地区常见白蛉种群遗传多态性分析
    王丹, 贺志权, 杨成运, 鲁德岭, 孙毅莹, 寇元静, 钱丹, 张红卫, 刘颖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52-360,392.  
    摘要123)      PDF(pc) (1276KB)(226)    收藏
    目的 应用以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为分子标记的DNA条形码技术鉴定河南省常见白蛉蛉种,分析其种群遗传多态性,为该省内脏利什曼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3年,在河南省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的安阳片区,郑州、洛阳、许昌(郑洛许)片区和无病例报告的焦作、新乡(焦新)片区的13个白蛉监测点采集白蛉样本,提取单只白蛉基因组DNA并扩增其COI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拼接序列经BLAST比对鉴定蛉种。采用Mega 11软件计算不同片区白蛉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DnaSP软件计算白蛉COI基因核苷酸序列多态性,采用Arlequin软件计算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采用基因流值(Nm)衡量群体中基因流动,采用STRUCTURE软件对中华白蛉不同地理种群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 2021—2023年,自河南省郑洛许片区、焦新片区以及安阳片区13个白蛉监测点累计采集978只白蛉,随机选择其中475只进行检测。基于COI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检测鉴定出中华白蛉304只、鳞喙司蛉162只、贝氏司蛉9只,其中贝氏司蛉为河南省首次发现。各蛉种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 ~ 0.040,种间遗传距离为0.133 ~ 0.161。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3种蛉种各自形成一个进化支。各片区中华白蛉种群遗传多态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郑洛许片区单倍型多样性(0.966 ± 0.007)和核酸多样性(0.011)均最高,安阳片区单倍型多样性(0.720 ± 0.091)和核酸多样性(0.004)均最低。安阳片区、焦新片区中华白蛉种群优势单倍型均为Pch_Hap_2,2个片区种群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0.05 < FST < 0.15)和较频繁的基因交流(Nm值>1)。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安阳片区、焦新片区中华白蛉种群优势组分均为K5。郑洛许片区中华白蛉种群无明显优势单倍型,与另2个片区中华白蛉种群之间均存在极高遗传分化(FST > 0.25)和极少基因交流(Nm值<1),其种群优势组分为K3。3个片区鳞喙司蛉种群遗传多态性水平差异不大。结论 河南省存在中华白蛉、鳞喙司蛉、贝氏司蛉3种白蛉,其中贝氏司蛉为该省首次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发现。省内不同片区中华白蛉种群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一种同时检测4种山羊肠道寄生虫多重PCR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李奕龙, 穆宣儒, 许辉, 罗晓平, 余润梓, 许欣怡, 杨琳琳, 余新刚, 洪炀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76-383.  
    摘要122)      PDF(pc) (1227KB)(139)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等4种山羊肠道寄生虫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估其检测效能。方法 基于GenBank中十二指肠贾第虫(GenBank登录号:XM_001710026.2)、微小隐孢子虫(GenBank登录号:XM_626998.1)、毕氏肠微孢子虫(GenBank登录号:KJ719492.1)和莫尼茨绦虫(GenBank登录号:OM296991.1)相应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并优化可同时检测上述4种寄生虫的多重PCR方法。2022年10—12月,从广东省湛江市4个山羊养殖场采集116份新鲜山羊粪便样本,其中96份用于所建立多重PCR方法的检测效能评价、20份作为样本检测的本底对照。分别采用单病原PCR检测方法及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96份山羊粪便DNA样本进行检测。以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重PCR法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结果 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同时扩增出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特异性基因片段,其大小分别为1 400、755、314 bp和585 bp,检出限为≥ 102 拷贝数的病原DNA克隆质粒;该方法对日本血吸虫、羊前后盘吸虫、细粒棘球绦虫、芽囊原虫和平腹吸虫基因扩增结果均为阴性。采用单病原PCR和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检测96份山羊粪便DNA样本,40份(40/96,41.67%)粪便DNA经单病原PCR检测出现阳性扩增产物,其中39份经多重PCR检测亦出现阳性扩增产物,平均符合率为97.50%(39/40)。96份样本中,多重PCR方法分别检出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莫尼茨绦虫感染阳性26(27.10%)、22(22.90%)、24(25.00%)、9份(9.40%),与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一致。以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多重PCR法对山羊粪便样本中十二指肠贾第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DNA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6.15%、95.83%、100.00%、10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0%、98.92%、100.00%、100.00%,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0%。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等4种山羊常见寄生虫的多重PCR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适用于大规模羊群粪便样本快速筛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