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致病性蜱媒病毒流行现状
    马静阁, 刘宁, 刘紫嫣, 刘全, 魏峰, 王泽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25-330,348.  
    摘要290)      PDF(pc) (973KB)(732)    收藏
    蜱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体外吸血节肢动物,可传播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在内的200余种病原。我国蜱种类多、分布广,其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给流行区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概述了我国常见、新发及具有潜在致病性的蜱媒病毒流行现状,并建议利用反向病原学研究策略开展新发蜱媒病毒公共卫生意义评估及致病性研究,从而为我国新发蜱传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70年来我国虫媒病毒发现 分布与应对
    夏菡, 袁志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27-436,450.  
    摘要273)      PDF(pc) (1541KB)(639)    收藏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一类由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传播,既能感染节肢动物、也能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全球已发现虫媒病毒600余种,其中高致病性病毒达65种,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受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虫媒病毒传播流行风险正在增加。本文总结了70年来我国新发和再现虫媒病毒和具有潜在致病风险的新虫媒病毒的发现和分布,并且对未来应对措施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虫媒病毒和虫媒传染病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相关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薛媛, 杨小迪, 张华平, 张婷婷, 陈伟豪, 常欣悦, 王艳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31-339.  
    摘要242)      PDF(pc) (2448KB)(367)    收藏
    目的 探究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Sj⁃Cys)对急性肝衰竭所致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急性肾损伤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4只雄性C57BL/6J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rSj⁃Cys对照组、脂多糖(LPS)⁃D⁃氨基半乳糖(D⁃GaIN)模型组和LPS/D⁃GaIN+rSj⁃Cys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LPS/D⁃GaIN组和LPS/D⁃GaIN+rSj⁃Cys组小鼠均腹腔注射LPS(10 μg/kg)和D⁃GaIN(700 mg/kg)造模;造模后30 min,LPS/D⁃GaIN+rSj⁃Cys组及rSj⁃Cys对照组小鼠均腹腔注射rSj⁃Cys(1.25 mg/kg),正常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PBS。造模6 h后,处死各组小鼠,收集小鼠血清及肾组织,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炎性因子和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组织焦亡相关蛋白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和rSj⁃Cys对照组小鼠肾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LPS/D⁃GaIN组小鼠肾组织出现肾小管损伤,而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肾小管损伤减轻。4组小鼠血清Cr(F = 46.33,P < 0.001)、BUN(F = 128.60,P < 0.001)、TNF⁃α(F = 102.00,P < 0.001)和IL⁃6水平(F = 202.10,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血清Cr[(85.35 ± 32.05) µmol/L]、BUN [(11.90 ± 2.76) mmol/L]、TNF⁃α [(158.27 ± 15.83) pg/mL]和IL⁃6水平[(56.72 ± 4.37) pg/mL]均低于LPS/D⁃GaIN组(P均< 0.01)。4组小鼠肾组织TNF⁃α(F = 24.16,P < 0.001)和IL⁃10表达水平(F = 15.07,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肾组织TNF⁃α表达水平[(106.50 ± 16.57)%]低于LPS/D⁃GaIN组(P < 0.01),IL⁃10表达水平[(91.83 ± 5.23 )%]高于LPS/D⁃GaIN组(P < 0.01)。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表明,各组小鼠肾脏焦亡相关蛋白NLRP3(F = 24.57、30.72,P均 < 0.001)、IL⁃1β (F =19.24、22.59,P 均< 0.001)和IL⁃18表达水平(F = 16.60、19.30,P均<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NLRP3、IL⁃1β和IL⁃18 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LPS/D⁃GaIN组(P 均< 0.05)。各组小鼠肾脏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NF⁃κB p⁃p65 /NF⁃κB p65(F = 71.88,P < 0.001)、TLR4(F = 45.49,P < 0.001)和p⁃IκB/IκB表达水平(F = 60.87,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肾脏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LPS/D⁃GaIN组(P均< 0.01)。结论 rSj⁃Cys可通过抑制炎症和焦亡下调NF⁃κB通路,从而发挥对急性肝衰竭所致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2015—2021年全国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分布特征
    杨帆, 冯婷, 何君逸, 张利娟, 许静, 曹淳力,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37-443.  
    摘要222)      PDF(pc) (1289KB)(391)    收藏
    目的 分析我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为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制定消除阶段钉螺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5—2021年全国钉螺调查基本信息,对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5—2021年,全国每年均有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报告,其中2016、2021年新发和复现钉螺面积均较高,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县(市、区)数也以2016、2021年居多。2015—2021年,全国累计新发钉螺面积4 586.30 hm2,分布于除福建省、云南省外的其他10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其中96.80%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累计复现钉螺面积21 023.90 hm2,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均有分布,其中97.67%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和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湖北省、四川省、江西省、江苏省、云南省和安徽省。2015—2021年,全国15.08%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报告新发钉螺环境,78.75%的新发钉螺面积分布于11个流行县(市、区),其中湖南省澧县累计新发钉螺面积最大(645.00 hm2);47.67%的流行县(市、区)报告复现钉螺环境,43.29%的复现钉螺面积分布于11个流行县(市、区),其中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累计复现钉螺面积最大(1 579.70 hm2)。 结论 2015—2021年,全国每年均有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报告,复现钉螺面积远大于新发钉螺面积,且出现钉螺复现的流行省份数、流行县(市、区)数均高于钉螺新发省份和县(市、区)数。需结合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钉螺控制措施,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海市、浙江省等消除省份需同时关注新发和复现钉螺问题,山丘型流行区需重点关注钉螺复现问题。此外,应加强洪涝灾害后无螺区钉螺监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2020年湖南省居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与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
    周雨, 汤凌, 童懿昕, 黄君慧, 王嘉敏, 张玥, 蒋鸿琳, 徐宁, 公衍峰, 尹江帆, 姜庆五, 周杰, 周艺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44-450.  
    摘要204)      PDF(pc) (2702KB)(327)    收藏
    目的 分析2020年湖南省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为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包括调查村常住人口数、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数、血清学检查受检人数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人数。以村为单位分析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评估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间的相关性。结果 2020年,湖南省1 15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为0 ~ 2.72%,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0 ~ 20.2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全局Moran’s I = 0.416,P < 0.01)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全局Moran’s I = 0.711,P < 0.01)均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存在98个高⁃高聚集村、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存在134个高⁃高聚集村、36个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均存在高⁃高聚集。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居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与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s = 0.235,P < 0.05)。结论 2020年湖南省居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与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存在空间聚集性,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周边地区,应在现场防治工作中对聚集区域重点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十二五”以来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进展与展望
    尚婧晔, 张宇, 蒲晨, 万佳嘉, 陈琳, 吴子松, 刘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539-544,556.  
    摘要201)      PDF(pc) (1262KB)(415)    收藏
    四川省计划于2023年底全省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持续巩固现有防治成效,必须把握当前血吸虫病疫情态势、充分认识新时期防控形势与面临的挑战、总结已有成功经验与不足、科学制定防治策略与措施。本文回顾总结了“十二五”以来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进展,分析了当前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挑战,并就下一步工作方向与重点提出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山丘型地区无人机喷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效果评价
    何君逸, 张云, 鲍子平, 郭苏影, 曹淳力, 杜春红, 茶建伟, 孙佳昱, 董毅,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51-457,507.  
    摘要200)      PDF(pc) (1268KB)(311)    收藏
    目的 探索建立山丘型地区复杂钉螺孳生环境中运用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的方法,并评价其灭螺效果。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及查阅文献制定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效果评价方案。2022年8月,选取云南省巍山县大仓镇大凤集自然村以北的山坡田为预试验现场,将预试验现场(12 000 m2)分为4组,每组面积不少于3 000 m2。A组试验区域不清障,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B组试验区域先进行清障,然后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C组试验区域不清障,采用背负式喷撒(粉)机喷撒灭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D组试验区域先清障,然后采用背负式喷撒(粉)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将4组试验区域再分别按面积均分为6个地块,并依次编号为1、2、3、4、5、6区,其中1区用于开展基线调查,2~6区用于灭螺后1、3、5、7、14 d钉螺调查。分别于施药前及施药后1、3、5、7 d和14 d开展钉螺调查,计算各组钉螺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活螺密度以及灭螺成本。结果 施药后14 d,A、B、C、D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69.49%、69.09%、53.57%和83.48%,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8.58%、68.17%、52.19%、82.99%,活螺密度分别较施药前下降了58.40%、63.94%、68.91%和83.25%。A、B组平均药物中位浓度分别为37.08 g/m2和35.42 g/m2,C、D组平均药物中位浓度分别为42.50 g/m2和56.25 g/m2;A、B组灭螺1 m2的总成本分别为0.93、1.50元;C、D组灭螺1 m2的总成本分别为0.46、1.03元。结论 在环境未清障情况下,山丘型地区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效果优于人工施药;在环境清障情况下,无人机施药和人工施药灭螺效果相当;无论是否清障,无人机施药灭螺成本均略高于人工施药。在难以开展人工清障灭螺的山丘型地区复杂环境,可尝试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以提高灭螺效果和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2011—2022年我国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赵宇辉, 裴凤婷, 杨乃甫, 孙华跃, 高子辉, 田庆梅, 卢秀珍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513-516.  
    摘要190)      PDF(pc) (884KB)(369)    收藏
    目的 探讨我国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11—2022年我国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治疗、复发情况、发生地、发病时间、发病眼、发病部位、线虫数量、线虫性别及感染源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5篇文献,报道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101例,男女性均有患病,其中男性57例(占56.44%)、女性44例(占43.56%);年龄3个月~ 85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异物感(56例·次,占22.49%)、眼痒(38例·次,占15.26%)、异常分泌物或分泌物增多(36例·次,占14.46%)、流泪(28例·次,占11.24%)和眼红(28例·次,占11.24%)等;临床体征以结膜充血(50例·次,占41.67%)最常见。患者主要(99/101,占98.02%)以眼科镊将虫体取出,再予以氧氟沙星、普拉洛芬等抗炎药进行治疗。在92例明确提及复发情况的病例中,90例(90/92,占97.83%)无复发、2例(2/92,占2.17%)出现复发。发病地区主要集中于湖北省、山东省、四川省、河北省和河南省(53例,占51.96%)等大陆性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发病月份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均为27例,各占42.19%)。病例中35例(35/62,占56.45%)明确患者与犬接触。结论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主要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大陆性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各年龄段、各性别人群均有患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较复杂。预防结膜吸吮线虫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减少与流行区犬的接触,同时还需在户外活动时加强个人防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研究进展
    李琳, 蔡玉春, 俞铖航, 陈木新, 田利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413-420,426.  
    摘要187)      PDF(pc) (1033KB)(261)    收藏
    芽囊原虫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常见单细胞原虫,感染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基于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 subunit of the ribosomal RNA gene, SSU rRNA)基因序列差异,人芽囊原虫分为28种亚型(ST1~ST17、ST21、ST23~ST32)。人芽囊原虫感染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就近20年来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今后我国人芽囊原虫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山市社区居民和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效果
    霍舒婷, 郑迎燕, 邓少娜, 黄国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517-521.  
    摘要182)      PDF(pc) (892KB)(234)    收藏
    目的 评价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山市社区居民和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效果,为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1年,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两个社区居民和两所小学在校生作为调查人群,实施IKAP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小学生和居民华支睾吸虫病基本知识和信念知晓率、自评华支睾吸虫感染风险和饮食行为变化。结果 调查的社区居民中,男性146、女性151人;小学生中,男性158、女性153人,社区居民和小学生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6,P > 0.05)。干预6个月后,小学生和社区居民掌握华支睾吸虫病基本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提高44.71%和43.28%,干预前后小学生和社区居民各项华支睾吸虫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53 ~ 284.44,P均< 0.05);且小学生和社区居民认为具有非常高和高感染风险的人数比例分别从干预前的9.35%和6.71%升高至干预后的22.15%和37.75%,但仅社区居民信念态度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2.18,P < 0.05)。干预后,小学生和社区居民砧板、刀具生熟分开的行为比例均有所上升([χ2] = 16.04 ~ 62.65,P均< 0.05),小学生吃淡水鱼生([χ2] = 32.85,P < 0.05)、鱼片粥([χ2] = 7.02,P < 0.05)和鱼片涮火锅频率均下降([χ2] = 4.88,P < 0.05),而社区居民仅吃淡水鱼生行为比例较干预前显著下降([χ2] = 11.77,P < 0.05)。结论 IKAP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中山市社区居民和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改善华支睾吸虫感染饮食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肺孢子菌发育过程及繁殖方式研究进展
    薛婷, 杜伟勤, 王晶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522-528.  
    摘要175)      PDF(pc) (1242KB)(364)    收藏
    肺孢子菌是一种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肺内的机会致病性真菌,在免疫机能低下人群中可引起肺孢子菌肺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随着高通量测序和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肺孢子菌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全基因组学测序结果的系统比较分析结果提示,肺孢子菌为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真菌,需从宿主获取营养,且有性生殖是其存活、增殖及传播必须经历的过程,无性生殖有助于肺孢子菌存活,这为肺孢子菌在宿主肺内完成整个发育过程及其在宿主间传播提供了新见解。本文就肺孢子菌繁殖方式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从而为肺孢子菌肺炎防治,尤其是预防该病在医院内传播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蠕虫感染调控宿主1/2类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穆倩倩, 周必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534-538.  
    摘要174)      PDF(pc) (1049KB)(361)    收藏
    蠕虫感染遍布全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以及畜牧业发展。阐明蠕虫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是有效控制并最终根除相关疾病的关键。蠕虫感染宿主后首先启动固有免疫应答,进而介导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感染早期以1类免疫应答为主,主要发挥抗感染作用;后期则以2类免疫应答为主,与蠕虫免疫逃避、加重组织损伤相关。本文就蠕虫感染宿主后参与调控1/2类免疫应答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抑郁和焦虑及心理干预效果的 meta分析
    王媺媞, 金贵香, 程影, 郑金鑫, 田利光, 张顺先, 洪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40-348.  
    摘要173)      PDF(pc) (1627KB)(327)    收藏
    目的 了解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抑郁和焦虑患病率以及使用心理干预治疗的效果,为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检索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焦虑、抑郁,以及心理干预治疗的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提取共病率、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等数据,采用meta分析对中国血吸虫病患者抑郁、焦虑共病率进行分析,并评价心理干预方法治疗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结果 共检索到231篇文献,最终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4篇文献,包括2篇英文文献、12篇中文文献。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血吸虫病患者抑郁共病率为 61%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48%,72%)],焦虑共病率为64% [95% CI:(42%,81%)]。经心理干预治疗后,血吸虫病患者SDS量表评分 [1.45,95% CI:(1.30,1.60)]、SAS量表评分[2.21,95% CI:(2.05,2.38)]均较治疗前降低,病例组SDS量表评分[−0.47,95% CI (−0.69,−0.25)]、SAS量表评分[−1.30,95% CI:(−1.52, −1.09)]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焦虑及抑郁情绪问题较普遍,临床常用心理干预方法有助于改善血吸虫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我国输入性疟疾防控的影响
    刘颖, 王丹, 贺志权, 张滔, 燕慧, 林文, 张轩, 陆申宁, 刘玉婷, 王多全, 黎军, 阮卫, 李石柱, 张红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83-388.  
    摘要169)      PDF(pc) (1020KB)(359)    收藏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对我国输入性疟疾疫情及疟疾防控工作的影响,为消除疟疾后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比较COVID⁃19疫情前(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22日)、后(2020年1月23日—2021年12月31日)上述5省疟疾病例数、感染虫种、感染来源地、回国后诊疗和处置情况。结果 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5个省份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 054例,COVID⁃19疫情前、后分别报告1 722例和332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所有病例均在确诊后1 d内报告。COVID⁃19疫情后,5个省份平均每年报告疟疾病例数(171例)较疫情前(826例)下降79.30%;自2020年2月起,5个省份每月报告疟疾病例数明显减少。COVID⁃19疫情前后5个省份疟疾病例感染虫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6.70,P < 0.05);COVID⁃19疫情前以恶性疟病例为主(72.30%);COVID⁃19疫情后,恶性疟病例占比下降至37.65%,卵形疟病例占比上升至最高(44.28%)。COVID⁃19疫情前后,5个省份疟疾病例感染来源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83,P < 0.05);与COVID⁃19疫情前相比,疫情后来自西非的病例占比降低(44.13% vs. 37.95%;[χ2] = 4.34,P = 0.037),来自东非的病例占比升高(9.58% vs.15.36%;[χ2] = 9.88,P = 0.02)。COVID⁃19疫情后病例3 d内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96.69%)低于疫情前(98.32%)([χ2] = 3.87,P < 0.05),7 d内疫点调查处置完成率(100.00%)高于疫情前(98.43%)([χ2] = 3.95,P < 0.05)。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我国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输入性疟疾疫情大幅下降,3 d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下降。提示需增强监测系统敏感性,以防范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改变后输入性疟疾病例激增带来的继发传播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1990—2030年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姚丽熙, 林苏, 黄娇凤, 吴银莲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64-475,496.  
    摘要168)      PDF(pc) (3686KB)(262)    收藏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并对2020—2030年疾病负担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方法 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等疾病负担指标,采用估算年度变化百分比 (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of change,APC)描述1990—2019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上述指标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模型预测2020—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发病率从1990年的2 725.9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 397.31/10万[EAPC = -2.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8%,-2.13%)],总患病率从1990年的12 239.53/10万下降至2019年的6 566.12/10万[EAPC = -2.34%,95% CI:(-2.54%,-2.14%)],死亡率从1990年的24.67/10万下降至2019年的8.07/10万[EAPC = -4.92%,95% CI:(-5.37%,-4.47%)],DALY率从1990年的793.3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47.71/10万[EAPC = -5.15%, 95% CI: (-5.64%,-4.66%)],均呈下降趋势。乙型肝炎相关疾病DALYs主要来源于肝癌,2012—2019年肝癌DALYs呈上升趋势[APC = 1.30%,95% CI:(0.16%,2.45%)]。1990—2019年,我国男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高于女性,DALY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以50~69岁组最高。预测结果表明,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发病率为866.79/10万,其中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854.87/10万);2020—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将进一步下降,但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疾病负担可能呈上升趋势。结论 1990—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肝癌疾病负担呈进一步加重趋势,要重点关注肝癌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寄生虫来源非编码RNAs及其跨物种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戴悦, 杨庆利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529-533.  
    摘要162)      PDF(pc) (1075KB)(304)    收藏
    寄生虫来源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不仅在寄生虫自身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其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还可通过细胞外囊泡介导并与宿主相应miRNAs/mRNAs构成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网络,参与感染和致病过程。本文就目前寄生虫来源ncRNAs鉴别情况,及其通过ceRNA调控网络跨物种影响宿主基因表达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安徽省猪芽囊原虫分子检测和亚型分布
    高思潮, 王继谱, 吴星华, 罗昕雨, 李乔乔, 陈东钱, 刘欣超, 李文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508-512.  
    摘要159)      PDF(pc) (1082KB)(267)    收藏
    目的 了解安徽省猪群芽囊原虫感染率和基因亚型分布。方法 2015年10—12月,从安徽省亳州市、安庆市、滁州市、合肥市、阜阳市和六安市规模化猪场采集500份猪粪便样本,采用基于芽囊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的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获得的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通过PubMLST在线数据库对芽囊原虫亚型进行鉴定,并用Mega软件以邻接法构建进化树进一步验证芽囊原虫亚型。结果 安徽省猪群芽囊原虫感染率为43.2%(216/500),本次调查猪场均检测到芽囊原虫阳性样本。不同地区猪场芽囊原虫感染率(17.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26.084,P < 0.01),保育猪(39.6%)、断奶仔猪(19.1%)和育肥猪(62.3%)芽囊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4.951,P < 0.01)。在线序列征询及进化树分析均显示安徽省猪群存在ST1、ST3和ST5亚型,其中ST5为本次调查的优势亚型。结论 安徽省猪群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存在ST1、ST3和ST5 3种人兽共患亚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检测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初步应用
    陈剑峰, 王志奇, 黄文明, 王进, 陈莉娟, 孙运乐, 赵兰梅, 赵扬, 钱印, 段峻伟, 张强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58-463.  
    摘要158)      PDF(pc) (1168KB)(255)    收藏
    目的 评价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AA)用于淡水鱼肉样本中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效果,为后续该方法标准化及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年6—9月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兴化市、泰兴市华支睾吸虫感染阳性人群所在行政村河道内采集野生淡水鱼样本。取6份不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肉组织(每份5 g),分别加入0、1、2、4、8、16个华支睾吸虫嚢蚴,提取鱼肉组织基因组DNA后采用荧光RAA法进行检测,评价该方法检测灵敏度;分别以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台湾棘带吸虫嚢蚴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荧光RAA法检测,评价其交叉反应;分别采用荧光RAA法和压片法检测现场采集的淡水鱼样本,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效果。结果 含1、2、4、8、16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肉组织样本均出现阳性扩增,荧光RAA法可在20 min内对5 g鱼肉组织中含1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样本实现阳性扩增;以东方次睾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台湾棘带吸虫嚢蚴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A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采集的1 735条淡水鱼分别采用荧光RAA法和压片法进行检测,两种方法华支睾吸虫检出率分别为5.36%(93/1 735)和2.88%(50/1 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78.150,P < 0.001)。经压片法([χ2] = 11.20,P < 0.05)和荧光RAA法([χ2] = 20.26,P < 0.001)检测,发现不同鱼种华支睾吸虫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麦穗鱼华支睾吸虫检出率高于其他鱼种(P 均< 0.05)。结论 荧光RAA法检测淡水鱼肉样本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灵敏度较高,与东方次睾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台湾棘带吸虫无交叉反应,检测现场采集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准确性高于压片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综合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刘婧姝, 周正斌, 张晓溪, 黄璐璐, 罗卓韦, 陈胜林, 张仪,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545-556.  
    摘要157)      PDF(pc) (1162KB)(368)    收藏
    目的 基于全健康理念构建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综合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从全健康的整体视角探索遏制该病疫情回升的切入点,以促进其控制与消除。方法 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结合课题组讨论、现场调查等初步构建指标体系。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川、陕西、甘肃7个MT⁃ZVL流行省(直辖市)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择33名专家开展两轮专家咨询,对指标进行筛选,并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专家权威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归一化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法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0%(33/3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和0.88,指标合理性、重要性、可操作性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92、0.437、0.258和0.364、0.335、0.263([P] 均< 0.05)。经过筛选,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外部环境”、“内部支持”、“综合治理” 3个一级指标归一化权重分别为16.98%、38.73%、44.29%;“外部环境”的二级指标中,“自然环境”权重最高(66.67%);“内部支持”的二级指标中,“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科学研究”权重最低(8.26%),其他指标权重在12.42%~13.38%;“综合治理”的二级指标中,各指标权重均为16.67%。结论 构建了基于全健康理念的MT⁃ZVL综合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兼顾传统MT⁃ZVL防治效果评估的同时,综合考虑了顶层设计、组织管理和防治措施落实的重要性,纳入了多部门协作相关指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棘球蚴病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陈青, 刘川川, 李彩霞, 张博恩, 樊海宁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98-406,412.  
    摘要156)      PDF(pc) (998KB)(283)    收藏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感染导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阿苯哒唑作为棘球蚴病的首选治疗药物,临床治疗中通常需大剂量服用,且不良反应明显,因此新型抗棘球蚴药物开发显得尤为必要。近年来,中药治疗棘球蚴病研究取得新进展。本文就中药治疗棘球蚴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抗棘球蚴病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江三红, 王丽曼, 孙丽, 刘涛, 刘雨薇, 刘小利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86-491.  
    摘要155)      PDF(pc) (919KB)(347)    收藏
    目的 构建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为建设敏感、高效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提供参考。方法 以“血吸虫病”、“监测”、“预警”、“防控措施”等为关键词检索2008—2022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相关文件及法规,召开课题组专题小组讨论,初步构建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分及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改进比例分配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计算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等4项指标对德尔菲法可信度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初步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中,疫情、自然及社会因素、综合防控的归一化权重分别为0.639 8、0.145 6、0.214 6;二级指标中,螺情(0.321 3)、病情(0.318 5)组合权重较高,社会因素组合权重(0.030 4)最低;三级指标中,组合权重较高的指标分别为人群粪检阳性率(0.041 9)、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数(0.041 5)、粪检阳性牛羊数(0.041 1)及散养家畜感染率(0.041 1)。两轮专家咨询中,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均≥ 0.9,两轮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338 ~ 0.441和0.426 ~ 0.565([χ2] = 22.875 ~ 216.524,P均< 0.0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望为我国“低流行率、低感染度”的血吸虫病流行态势下构建敏感、高效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高质量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许静, 王强, 杨坤, 闻礼永, 汪天平, 林丹丹, 刘建兵, 周杰, 刘阳, 董毅, 曹淳力,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4, 36 (1): 1-6.  
    摘要153)      PDF(pc) (1403KB)(414)    收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2030年我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达到消除标准的目标。2023年6月16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对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明确部署。本文就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机遇进行了剖析,并就面临的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推动全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疟疾消除后郴州市疟原虫血片质量分析
    朱韩武, 侯僖硕, 阳慧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97-500.  
    摘要150)      PDF(pc) (886KB)(227)    收藏
    目的 分析郴州市消除疟疾后疟原虫血片质量,为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2年,不定期抽取郴州市各县(市、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阳性血片全部进行复核、阴性血片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数的3%。对血片制作、染色、清洁度及镜检结果进行复核,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血片质量复核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2年,郴州市累计开展发热患者疟原虫血检13 625人,其中检出疟原虫阳性21人、阴性13 604人。共复核血片687张,阳性血片21张、阴性血片666张,阴性血片复核率4.90%(666/13 604),阴性血片制作合格率为63.51%、染色合格率为67.87%、清洁度合格率为76.13%,未发现漏检;复核所有阳性血片21张,制作合格率、染色合格率和清洁度合格率均为85.71%,发现分型错误血片2张(9.52%)。2022年阴性血片制作合格率为51.41%,较2019年显著下降([χ2] = 9.033,P < 0.05);2022年阴性血片染色合格率为60.19%,较2019年显著下降([χ2] = 19.498,P < 0.001);2022年阴性血片清洁度合格率为62.96%,较2019年显著下降([χ2] = 23.826,P < 0.001)。2020—2022年阴性血片制作合格率([χ2] = 0.260,P > 0.05)、染色合格率([χ2] = 1.094,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清洁度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175,P < 0.05)。结论 疟疾消除后,郴州市发热患者疟原虫血检未出现漏检现象,血片制作、染色和清洁度合格率有所下降,应加强重点地区血片质量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基于粪便DNA的四川省色达县野生食肉动物棘球绦虫感染调查
    杨柳, 杨毅, 喻文杰, 王谦, 钟波, 花开琼, 刘阳, 黄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92-496.  
    摘要144)      PDF(pc) (945KB)(294)    收藏
    目的 了解四川省色达县野生食肉动物棘球绦虫感染率,为当地开展棘球蚴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1年5月在四川省色达县采集野生食肉动物粪便样本,采用PCR法鉴定粪便样本的来源宿主及棘球绦虫感染情况。分别计算不同宿主多房、细粒、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对其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共采集野生食肉动物粪便样本583份,其中犬科动物粪便样本528份,宿主来源为狐狸、狼、野犬的粪便样本分别为147、154、227份;猫科动物粪便样本11份,宿主来源均为猞猁。野生犬科动物粪便样本多房、细粒、石渠棘球绦虫总感染率分别为5.68%(30/528)、0.19%(1/528)、14.20%(75/528)。狐狸粪便样本未检出细粒棘球绦虫感染,多房、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分别为0.68%(1/147)、47.62%(70/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8.41,P < 0.001);狼粪便样本未检出细粒、石渠棘球绦虫感染,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0.39%(16/154);野犬粪便样本多房、细粒、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分别为5.73%(13/227)、0.44%(1/227)、2.20%(5/227),不同虫种棘球绦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13,P < 0.01)。狼粪便样本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率显著高于野犬、狐狸([χ2] = 13.23,P < 0.01)。狐狸粪便样本的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显著高于野犬、狼([χ2] = 187.01,P < 0.001)。11份猞猁粪便样本中,未见棘球绦虫感染。结论 四川省色达县野生犬科动物棘球绦虫感染率较高,狼、野犬、狐狸均参与色达县多房棘球绦虫生活史的野外循环,其中狼、野犬或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
    左玉婷, 徐明星, 李洋, 王帅, 周水茂, 罗华堂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74-378.  
    摘要144)      PDF(pc) (926KB)(296)    收藏
    目的 构建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并初步评价其应用效果,以促进血吸虫病防控资源合理分配、加快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方法 查阅2014—2020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监测资料,并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血吸虫病风险评估指标,以德尔菲法评分筛选指标纳入准则层和次准则层,以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根据相对重要程度对各级指标进行定量赋值,计算各层权重和组合权重,建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于武汉市12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传播风险评估。结果 初步构建了包括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指标、22个次准则层指标的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三级指标评估体系。准则层指标中,传播途径权重最高(0.433),传染源次之(0.294);次准则层指标中,钉螺和哨鼠感染组合权重最高(0.125),人、畜血吸虫感染现状(0.091和0.053)、药物灭螺实施情况(0.049)、询检阳性率(0.048)、血吸虫病防治人员配置(0.045)、水淹钉螺面积(0.041)等指标组合权重较大。2020年武汉市12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综合评分总排序权值中,5个> 0.8、4个在0.6 ~ 0.8、3个< 0.6。结论 本研究基于AHP法构建了以传播途径为主、传染源次之的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可望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卫生资源配置和防控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2020—2022年湖北省钉螺扩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陈艳艳, 肖瑛, 魏凤华, 杨军晶, 代凌峰, 钟晨晖, 刘建兵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49-357.  
    摘要140)      PDF(pc) (2526KB)(360)    收藏
    目的 分析湖北省钉螺扩散空间分布规律,为全省精准控制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2022年湖北省新发和复现钉螺资料,构建钉螺扩散空间数据库。分别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钉螺扩散空间聚集性;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探索钉螺扩散热点区域;采用近邻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钉螺扩散环境与主要水系长江之间距离的关系。结果 2020—2022年,湖北省钉螺扩散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及江汉平原,累计扩散面积4 320.63 hm2,其中新发钉螺面积1 230.77 hm2、复现钉螺面积3 089.87 hm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20年和2021年湖北省钉螺扩散面积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呈空间聚集模式(Moran’s I = 0.003 593、0.060 973,P均< 0.05)。2020年,湖北省扩散钉螺平均密度呈空间聚集现象(Moran’s I = 0.512 856,P < 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20—2022年湖北省扩散钉螺面积呈高值(high⁃high,H⁃H)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武穴市、洪湖市和黄州区等10个县(市、区)的50处环境;扩散钉螺平均密度呈H⁃H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江陵县、洪湖市、阳新县和公安县等4个县(市)的219处钉螺环境。核密度分析发现,2020—2022年湖北省钉螺扩散面积存在高、次高和中密度等3类热点区,分别分布在荆州区、武穴市、洪湖市和黄州区。扩散钉螺平均密度存在高、中密度等2类热点区,分别分布在江陵县、洪湖市和阳新县。湖北省钉螺扩散面积与环境距长江距离呈负相关(r = – 0.108 9,P < 0.05)。结论 湖北省钉螺扩散具有空间聚集性,需对聚集区域尤其是垸内环境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力度,防止发生血吸虫病疫情反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1990—2044年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周梅, 姚丽熙, 吴银莲, 林苏, 黄娇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76-485.  
    摘要139)      PDF(pc) (1744KB)(259)    收藏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变化,并预测2020—2044年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制定丙型肝炎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筛选出1990—2019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疾病负担,分析急性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C,AHC)、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s,CLD)、丙型肝炎相关肝癌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率的变化趋势,计算各指标的估算年度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此外,采用贝叶斯模型预测2020—2044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1990—2019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DALY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EAPC = -2.64%、 -2.24%、-3.81%、-3.90%),但2015—2019年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小幅回升。2019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患病率为1 254.1/10万,较1990年(2 152.7/10万例)下降了41.7%;总发病率为55.0/10万,较1990年(87.9/10万)下降了37.4%,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AHC,其次为CLD和肝癌;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死亡率为4.0/10万、DALY率为100.8/10万,其中CLD对死亡率和DALY率贡献最大。2019年,我国男性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为5.5/10万和142.4/10万,均远高于女性(2.8/10万和60.3/10万);各年龄组中,70~岁组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患病率(1 604.9/10万)、死亡率(30.2/10万)及DALY率(437.1/10万)均最高,0~9岁组(167.3/10万)发病率最高。贝叶斯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20—2044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发病率将呈上升趋势、DALY率将呈下降趋势。结论 虽然1990—2019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疾病负担仍较重,且未来25年发病率仍可能轻度上升,需重点关注婴幼儿丙型肝炎筛查诊治及成人患者治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Tim3表达的影响
    施阳, 阿比旦·艾尼瓦尔, 李德伟, 孜比姑·肉素, 王茂林, 郑旭然, 康雪娇, 王慧, 李静, 张传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66-373.  
    摘要138)      PDF(pc) (2074KB)(276)    收藏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Tim3及其与免疫检查点分子2B4和LAG3共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体质量为(20 ± 2)g 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高剂量感染组(15只)、低剂量感染组(13只)和对照组(11只),高、低剂量感染组分别经肝门静脉接种2 000、5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经肝门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感染后12、24周收集小鼠脾脏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及其与2B4和LAG3共表达水平。结果 多房棘球蚴感染后12周,各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及其与2B4共表达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3.559、12.465,P均< 0.01);低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23.84 ± 2.28)%]高于高剂量感染组[(15.72 ± 3.67)%]和对照组[(16.14 ± 3.83)%](P均< 0.01);低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22.20 ± 2.13)%]高于高剂量感染组[(14.17 ± 3.81)%]和对照组[(15.20 ± 3.77)%](P均< 0.01)。多房棘球蚴感染后24周,各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及其与2B4共表达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243、4.659,P均< 0.05);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20.55 ± 7.04)%]、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20.98 ± 7.12)%]均低于对照组[(31.38 ± 3.19)%、(31.25 ± 3.06)%](P均< 0.05),低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26.80 ± 6.47)%]、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26.48 ± 6.48)%]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感染后12、24周,各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和LAG3共表达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2.283、0.375, P均> 0.05)。低剂量感染组中,多房棘球蚴感染后12、24周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137、−1.658, P > 0.05);感染后24周,小鼠脾脏NK细胞Tim3和LAG3共表达比例较感染后12周上调(t = −5.261, P < 0.01)。高剂量感染组中,多房棘球蚴感染后12、24周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46,P > 0.05);但感染后24周,小鼠脾脏NK细胞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Tim3和LAG3共表达比例均较感染后12周小鼠上调(t = −2.425、−4.745, P均< 0.05)。结论 NK细胞表面Tim3表达及其与LAG和2B4共表达均受多房棘球蚴不同感染剂量及不同病程阶段影响,并在多房棘球蚴病病程中呈现出不同表型。NK细胞在多房棘球蚴感染后随病程进展形成免疫抑制表型趋势,利于多房棘球蚴免疫逃逸及慢性寄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按蚊种类及种群密度调查
    龚希, 吴小红, 霍芳, 郁涛, 葛黎, 刘阳, 李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565-572.  
    摘要138)      PDF(pc) (2152KB)(419)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按蚊分布,为进一步提高传疟媒介按蚊监测质量、制定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21年,于四川省传疟媒介监测点分别采用人诱法和灯诱法开展按蚊密度及种群调查,对按蚊捕获数量、种群及密度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ArcGIS 10.7软件绘制四川省传疟媒介分布图。结果 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监测点累计捕获按蚊152 243只,其中中华按蚊150 987只(占99.18%)、嗜人按蚊1 256只(占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 938.92,P < 0.01),未捕获其他按蚊。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监测点采用人诱法调查发现,中华按蚊年密度为0.64 ~ 1.27只/(人·h)、嗜人按蚊年密度为0 ~ 0.07只/(人·h);采用灯诱法调查发现,中华按蚊年密度为6.46 ~ 26.50只/(灯·夜)、嗜人按蚊年密度为0 ~ 0.82只/(灯·夜)。2011—2018年采用人诱法调查发现,仁寿县、简阳市、威远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嗜人按蚊密度较高[> 0.40只/(人·h)];采用灯诱法调查发现,宜宾市翠屏区和高县嗜人按蚊密度较高[> 1.00只/(灯·夜)];2019—2021年未捕获嗜人按蚊。2011—2021年采用人诱法调查发现,峨眉山市、芦山县、罗江区、通川区和昭化区等5个监测点中华按蚊密度较高[均> 4.00只/(人·h)];采用灯诱法调查发现,会理县、越西县、德昌县、阆中市、平昌县和宣汉县等6个监测点中华按蚊密度较高[均> 40.00只/(灯·夜)]。结论 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依然广泛分布,中华按蚊为传疟优势按蚊;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再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需持续加强四川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及传疟媒介监测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HIV⁃1感染者分子流行特征
    谢美榕, 林丽颖, 王征桦, 邱月锋, 卢晓丽, 张春阳, 吴守丽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583-589.  
    摘要137)      PDF(pc) (1252KB)(311)    收藏
    目的 了解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HIV⁃1感染者基因亚型及其分布特征,为制定该省艾滋病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且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不包括艾滋病患者)中,以地级市为抽样单位,按福建省9个地级市前3年报告HIV感染者平均病例数的50%随机抽取调查对象。收集调查对象流行病学个案信息,并采集血样。采用巢氏逆转录 PCR法扩增HIV⁃1的pol基因区,对获得序列进行基因型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将序列上传至美国斯坦福大学耐药数据库(HIVDB)(http://hivdb.stanford.edu) 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使用HIVdb Algorithm 9.4算法进行耐药突变分值计算和药物耐药水平分析。结果 共纳入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HIV感染者1 043例,采集血样测序后成功获得936条序列。该936例HIV⁃1感染者血样中检出9种基因亚型,其中CRF07_BC(52.1%)和CRF01_AE(30.4%)为福建省最主要的流行亚型,其余亚型依次为CRF08_BC(4.9%)、CRF55_01B(3.0%)、C亚型(2.5%)、B亚型(2.1%)、CRF85_BC(1.7%)、CRF59_01B(0.3%)、CRF65_CPX(0.1%),另有26例样本未明确亚型。936例感染者中,检出 43例耐药,治疗前耐药率为4.6%;各亚型耐药率由高至低依次为CRF55_01B、CRF08_BC、B、C、CRF01_AE、CRF07_BC及其他,各亚型耐药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002,P < 0.05)。结论 2020年福建省HIV⁃1流行基因亚型呈多样性分布,新的重组和耐药毒株不断产生并在不同人群和地区传播流行。建议继续加强HIV⁃1流行毒株亚型监测,及时掌握新型重组毒株及耐药株流行和传播趋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河南省溪蟹体内并殖吸虫内转录间隔区2与环氧化酶1基因序列分析
    陈伟奇, 蒋甜甜, 邓艳, 张雅兰, 艾琳, 纪鹏慧, 王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501-507.  
    摘要137)      PDF(pc) (1195KB)(225)    收藏
    目的 分析河南省溪蟹体内并殖吸虫囊蚴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和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 1,COX1)基因序列,鉴定并殖吸虫虫种,并分析其与国内其他省份并殖吸虫间的遗传学关系。方法 2016—2021年,从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南阳市及济源市等5个市8个调查点采集溪蟹,检出溪蟹中并殖吸虫囊蚴,计算溪蟹囊蚴感染率;提取囊蚴DNA进行PCR扩增并测序。使用DNASTAR软件拼接测序结果、进行基因序列比对,同时与GenBank数据库中并殖吸虫基因序列进行BLAST比对。以肝片吸虫为外群,使用MEGA 6.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ITS2、COX1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 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南阳市及济源市等5个市8个调查点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6.83%(11/161)、50.82%(31/61)、18.52%(5/26)、8.76%(12/137)、14.29%(9/63)、17.76%(19/105)、18.50%(32/173)和42.71%(41/96),平均阳性率为19.46%(160/822),平均感染度为0.57个/g。PCR扩增结果显示,并殖吸虫ITS2、COX1基因片段长度分别约为500、450 bp。河南省8个调查点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基因序列与斯氏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MW960209.1)同源性最高,为99.8% ~ 100.0%;基因进化树中与四川省(GenBank登录号:AY618747.1)、广西壮族自治区(GenBank登录号:AY618729.1)、湖北省斯氏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AY618751.1)以及福建(GenBank登录号:AY618741.1)和日本宫崎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AB713405.1)聚为1个大分支。COX1基因序列与斯氏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AY618798.1)同源性最高,为90.0% ~ 100.0%;在进化树中与所有斯氏并殖吸虫聚为1个大分支,且与湖北省斯氏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 AY618782.1、AY618764.1)聚为1个小支。结论 河南省溪蟹体内并殖吸虫虫种均为斯氏并殖吸虫,且与湖北省斯氏并殖吸虫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本研究结果可望为河南省以及全国并殖吸虫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深圳市首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报道
    黄燕飞, 高世同, 李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424-426.  
    摘要136)      PDF(pc) (1127KB)(275)    收藏
    本文报道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畏寒、伴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为查明病因,采集患者外周血,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筛查病原体,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序列;患者骨髓涂片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14 d,患者痊愈出院。该病例为深圳市自1979年建市以来报道的首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河南省常见蚊种中沃尔巴克氏体感染分子检测及系统进化分析
    刘玉婷, 王丹, 贺志权, 钱丹, 刘颖, 杨成运, 鲁德领, 张红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89-397.  
    摘要136)      PDF(pc) (1014KB)(283)    收藏
    目的 了解河南省常见蚊种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感染率及基因型别,为蚊媒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7—9月,在河南省濮阳市、南阳市和许昌市牛棚、羊圈和民房等生境中采集伊蚊、库蚊和按蚊样本,检测沃尔巴克氏体感染。分别扩增沃尔巴克氏体16S rDNA和wsp基因并测序,在NCBI数据中使用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将所获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采用MEGA 11.0软件构建16S rDNA和wsp基因进化树。结果 2022年7—9月,在南阳市、许昌市和濮阳市3个采样点累计采集506只雌性成蚊,沃尔巴克氏体总检出率为45.1%,其中白纹伊蚊感染率为97.9%(143/146),高于淡色库蚊(50.6%,85/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8.064,P < 0.01)。许昌市淡色库蚊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率为96. 8%(62/64),高于南阳市(15.6%,7/45)和濮阳市(27.1%,1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9.950,P < 0.01)。蚊虫沃尔巴克氏体16S rDNA基因所得序列同源性为95.3% ~ 100.0%,wsp基因所得序列同源性为81.7% ~ 99.8%。经wsp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发现,3个采样点蚊虫体内沃尔巴克氏体存在A组和B组,其中A组分为wAlbA型和wMors型、B组分为wPip型和wAlbB型。濮阳市和南阳市白纹伊蚊感染wAlbB型沃尔巴克氏体、许昌市白纹伊蚊感染wAlbA型;3个采样点淡色库蚊均感染wPip型,南阳市发现1只淡色库蚊感染wMors型。 结论 河南省白纹伊蚊、淡色库蚊普遍携带沃尔巴克氏体,其中白纹伊蚊主要感染wAlbB型和wAlbA型,淡色库蚊主要感染wPip型。河南省首次发现淡色库蚊体内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Mors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2018—2020年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青蒿素耐药相关基因Pfubp1Pfap2mu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章太婵, 梁雪雁, 韦华贵, 林敏, 陈江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557-564,572.  
    摘要133)      PDF(pc) (1213KB)(335)    收藏
    目的 了解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分离株青蒿素耐药相关基因Pfubp1和Pfap2mu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流行情况,为该地区疟疾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采集2018—2020年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患者临床血样184份,提取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技术和Sanger测序法检测恶性疟原虫Pfubp1和Pfap2mu基因,并对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赤道几内亚Bioko岛分离株恶性疟原虫Pfubp1基因中,无突变虫株占88.83%(159/179)。20株突变虫株(11.17%,20/179)共分离出6个不同SNPs,该6个SNPs有4个非同义突变,分别为E1516G、K1520E、D1525E、E1528D;95.00%(19/20)的突变分离株中仅有1个基因突变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占68.42%(13/19)。与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ACTs)耐药相关的Pfubp1基因中,D1525E和E1528D为已知主要流行突变位点;在第1525位点氨基酸,野生型虫株占99.44%(178/179)、突变型虫株占0.56%(1/179),该突变位点仅在2018年采集的样本中发现;在第1528位点,野生型虫株占93.30%(167/179)、突变型虫株占6.70%(12/179)。在Pfap2mu基因3个区域(Pfap2mu⁃inner1、Pfap2mu⁃inner2、Pfap2mu⁃inner3)的目标扩增片段中,野生型虫株所占比例分别为95.72%(134/140)、79.25%(126/159)和95.83%(161/168);在所有测序成功的样本中筛出16个不同SNPs,共有7个非同义突变,分别为S160N、K199T、A475V、S508G、I511M、L595F、Y603H;43株突变分离株中,有1个以上突变位点的占16.28%(7/43),其中非同义突变占28.57%(2/7)。与ACTs相关的已知延迟清除位点为S160N,野生型虫株占89.94%(143/159)、突变型虫株占10.06%(16/159)。结论 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Pfubp1和Pfap2mu基因均发生不同水平突变,Pfubp1基因突变型比例低、Pfap2mu基因突变型比例较高,本研究还发现了Pfubp1 E1504E、K1520E和Pfap2mu A475V、S508G等新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我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的定量分析研究
    柴丽莹, 曹园园, 赵理, 刘凯旋, 崇泽银, 卢艳, 朱国鼎, 曹俊, 卢光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604-613.  
    摘要132)      PDF(pc) (2687KB)(344)    收藏
    目的 定量分析我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指标及其权重系数,以探讨我国现有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纳入的风险指标对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贡献程度的差异。方法 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中,分别以“malaria”、“re⁃introduction/re⁃transmission/re⁃establishment”、“risk assessment/risk evaluation/risk prediction”和“疟疾”、“再传播/再流行/重新流行/再建”、“风险评估/风险预测”等为检索词,检索截至2023年8月3日收录的明确报告了我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风险指标及其权重系数的研究文献。同时检索“Google Scholar”搜索引擎以确保检索全面性。2名研究者按照预先建立的信息提取表提取研究文献基本信息及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指标相关数据并交叉核对。采用R 4.2.1软件绘制南丁格尔玫瑰图,以展示我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纳入的风险指标及其权重系数。以风险指标被评估体系纳入的频次和指标权重系数排序分析风险指标的重要程度;计算不同赋权方法所得指标权重系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比较不同赋权方法筛选指标的能力。 结果 共检索到2 138篇文献,经去重、筛选后,最终纳入8篇文献进行分析。8篇文献累计报告了8项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和52项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指标,其中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当地传疟蚊媒种类被纳入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的频次较高,均为8次;输入性疟原虫种类和当地传疟媒介种群密度均被纳入6次。将各风险评估体系纳入的风险指标权重系数排序发现,当地传疟蚊媒种类、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类型等3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6、5次和4次,在风险评估体系中排序前3位。8篇文献报告的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指标赋权方法包括专家评分法、专家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及专家评分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其中专家评分法所得的风险指标权重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为1.143 ~ 2.241;专家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所得的风险指标权重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为34.970 ~ 162.000。结论 我国现有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中,当地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输入性疟原虫种类、当地传疟媒介种类和当地传疟媒介种群密度是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核心指标。专家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较单独采用专家评分法在风险指标赋权方面效果更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不同病原学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效果比较
    许晓娟, 陈雪峰, 吴凡, 吴晨阳, 刘婷, 代波, 汪天平, 张世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573-582,589.  
    摘要131)      PDF(pc) (1200KB)(386)    收藏
    目的 比较不同病原学方法在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2022年10—11月,于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取有钉螺分布的环境采用夹夜法捕捉野鼠。采用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肠系膜组织镜检法、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肝脏组织匀浆孵化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和粪便毛蚴孵化法等6种方法单独或联合应用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任一种方法检出日本血吸虫虫卵或毛蚴即判为血吸虫感染阳性,比较不同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敏感度。结果 共捕获野鼠1 703只,其中366只(21.49%)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阳性。6种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率(Q = 529.33,P < 0.001)及敏感度([χ2] = 527.78,P < 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联合肠系膜组织镜检法、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联合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及联合应用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肠系膜组织镜检法、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及Kato⁃Katz法等4种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敏感度较高,分别为86.61%、87.16%和97.27%。结论 不同病原学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敏感度存在差异,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联合肠系膜组织镜检法、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联合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具有潜在现场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我国血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以江西省为例
    吴长明, 葛军, 林丹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641-645.  
    摘要131)      PDF(pc) (913KB)(251)    收藏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疾病控制行为,更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积累、沉淀和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血防文化,蕴含着政府主导、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群策群力等精神内涵。1958年毛泽东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及其后记的发表是我国血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性符号,其始终引领着血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实践导向。血防文化为血防工作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撑,加强血防文化建设对于坚定消除血吸虫病信心、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加快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以及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血防精神是对我国长期血吸虫病防治实践文化内涵的提炼,是血防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本文探究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始末及其重大意义,梳理了血防精神的内涵及作用,并以江西省为例阐述了血防文化建设的实践、发展及创新之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表面活性素杀螺活性实验研究
    杨成, 汤兴丽, 潘中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94-397.  
    摘要130)      PDF(pc) (950KB)(251)    收藏
    目的 观察表面活性素对钉螺的影响,以期为应用芽胞杆菌杀灭钉螺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2022年9月,于芜湖市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采集钉螺。剔除血吸虫感染阳性钉螺后,采用室内浸杀法,以2、1、0.5、0.25、0.125 mg/mL和0.062 5 mg/mL表面活性素于26 ℃分别浸泡60只钉螺24、48 h和72 h,同时设超纯水对照组,观察表面活性素杀螺效果,计算钉螺半数致死浓度(LC50)。参考上述浸泡杀螺活性实验结果选择表面活性素实验浓度,分别以0.5 mg/mL浓度表面活性素(实验组)和超纯水(对照组)浸泡处理钉螺,采用碘化丙啶(PI)荧光法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钉螺血淋巴细胞PI摄取情况。结果 经0.062 5 mg/mL表面活性素浸杀24 h,钉螺死亡率为5.0%(3/60);2 mg/mL表面活性素浸杀72 h,钉螺死亡率为100.0%(60/60);而对照组未发现钉螺死亡,不同组间钉螺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 h = 180.150,[χ]248 h = 176.786,[χ]272 h = 216.487,P均< 0.05)。浸杀24、48 h和72 h后,钉螺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8.9%(140/360)、62.2%(224/360)和83.3%(30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0.264,P < 0.05)。表面活性素浸杀钉螺24、48 h和72 h LC50值分别为0.591、0.191 mg/mL和0.054 mg/mL。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经0.5 mg/mL表面活性素浸杀24 h后,实验组钉螺摄入PI染料的血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 6.690,P < 0.05)。结论 表面活性素具有杀灭钉螺活性,可能与其改变钉螺血淋巴细胞膜完整性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刚地弓形虫RNA结合蛋白DDX39生物信息学分析
    杨振科, 王靖惠, 齐一鸣, 田晓薇, 梅雪芳, 张振超, 王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58-365,373.  
    摘要123)      PDF(pc) (2056KB)(302)    收藏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刚地弓形虫RNA结合蛋白DDX39(TgDDX39)进行分析,评估该蛋白的免疫原性,从而为研发弓形虫病疫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ToxoDB数据库中检索TgDDX39氨基酸序列后,利用ProtParam、TMHMM 2.0、SignalP 5.0、NetPhos 3.1、COILS、SOPMA、Phyre2、ProtScale、ABCpred、SYFPEITHI、DNASTAR等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TgDDX39蛋白的理化性质、蛋白跨膜结构域、信号肽位点、翻译后修饰位点、卷曲螺旋、二级和三级结构、亲疏水性及抗原表位。结果 TgDDX39蛋白是一种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分子式C2173H3458N598O661S18,含有43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9.1 kDa,理论等电点为5.55。预测该蛋白存在信号肽的可能性极低,无跨膜区,并含有27个磷酸化位点;TgDDX39蛋白二级结构中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占39.63%,有1个部位有形成卷曲螺旋的倾向,且TgDDX39蛋白含有多个B、T细胞抗原表位。结论 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TgDDX39蛋白具有高免疫原性、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具有作为弓形虫病疫苗候选蛋白分子的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钉螺调查》(WS/T 563—2017)在四川省和安徽省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
    万佳嘉, 俞铖航, 王楠楠, 蒲晨, 张宇, 刘道华, 操治国, 郑彬, 刘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6): 638-640,650.  
    摘要122)      PDF(pc) (920KB)(328)    收藏
    为了解《钉螺调查》(WS/T 563—2017)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情况,选取四川省和安徽省流行县作为调查现场,分层选取省、市、县(区)及乡(镇)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寄生虫病防治所、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填写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钉螺调查》(WS/T 563—2017)知晓率、使用率、培训宣贯率、答题正确率等进行调查。累计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69份,有效问卷254份。《钉螺调查》(WS/T 563—2017)知晓率达84.64%(215/254);在《钉螺调查》(WS/T 563—2017)实施后,有23.28%(17/73)的单位未进行过宣贯,主要的宣贯方式包括会议培训和发放宣传资料。254名调查对象中,有77.16%(196/254)熟悉该标准,66.14%(168/254)在钉螺调查过程中清楚各项调查法使用场景,96.85%(246/254)掌握钉螺鉴别方法。认为《钉螺调查》(WS/T 563—2017)操作性很好、较好、一般的调查对象人数比例分别为41.73%(106/254)、50.78%(129/254)和7.48%(19/254)。结果表明,《钉螺调查》(WS/T 563—2017)的颁布及实施填补了行业内对钉螺控制技术标准化的空白,在血吸虫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