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 2024, Vol. 36 ›› Issue (3): 304-309.
周国庆1,白邵缘1,李宇渊1,朱国鼎2,黄思扬1, 3*
ZHOU Guoqing1, BAI Shaoyuan1, LI Yuyuan1, ZHU Guoding2, HUANG Siyang1, 3*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形态刚地弓形虫感染后小鼠脑内包囊形成及其动态变化,为弓形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取6~8周龄ICR小鼠(20~25 g)建立慢性弓形虫感染模型,其中弓形虫PRU株速殖子按1 × 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包囊和卵囊分别按20、200个/只剂量通过灌胃针口服感染小鼠,观察感染后小鼠临床症状和存活情况。分别以10(低剂量组)、20(中剂量组)、40个包囊/只(高剂量组)剂量感染小鼠,观察弓形虫不同感染剂量对小鼠脑内包囊数量的影响。将小鼠按性别(雌、雄性)、感染时间(感染后20、30、60、90、120、150、180 d)分组,按20个/只剂量口服弓形虫包囊后,分别观察性别和感染时间对小鼠脑内包囊数量的影响。将小鼠分成速殖子组(T组)、包囊1代组(C1组)、包囊2代组(C2组)、包囊3代组(C3组)、包囊4代组(C4组);T组小鼠按1 × 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后第30天处死小鼠并收集其脑组织内包囊,再按20个/只感染C1组小鼠。此后每一代小鼠均采用上一代所产生包囊进行口服连续传代,观察连续传代对小鼠脑内弓形虫包囊数量的影响。结果 以弓形虫速殖子、包囊、卵囊分别感染小鼠,感染第6~13天小鼠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感染第7~12 天小鼠出现集中死亡。感染第30天时,感染速殖子、包囊、卵囊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67.0%、87.0%、53.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516.0 ± 257.2)、(1 203.0 ± 502.0)、(581.0 ± 183.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1.94,P < 0.01),感染速殖子、卵囊的小鼠脑内包囊数低于感染包囊的小鼠(P均< 0.01)。感染后第30天,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7.0%、87.0%、60.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953.0 ± 355.5)、(1 084.0 ± 474.3)、(1 113.0 ± 546.0)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42,P > 0.05);雄、雌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73.0%和80.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946.4 ± 411.4)、(932.1 ± 322.4)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63,P > 0.05)。通过连续传代感染后, T、C1、C2、C3、C4组小鼠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516.0 ± 257.2)、(1 203.0 ± 502.0)、(896.8 ± 332.3)、(782.5 ± 423.9)、(829.2 ± 306.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82,P < 0.01);C1组小鼠脑内包囊数高于速殖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小鼠口服20个包囊后,感染第20天首次查见脑内弓形虫包囊,随感染时间延长脑内包囊数量逐渐增加;至感染第30、90天时,脑内包囊数量分别达峰值,此后逐步下降,至感染第180天时仍能查见脑内包囊。结论 刚地弓形虫包囊较速殖子、卵囊感染后形成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更高,且慢性感染程度亦最严重;感染弓形虫包囊数量与慢性感染严重程度无关;脑内包囊形成数量于感染第30天和90天时达高峰。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