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比较
    宋静, 张宗亚, 沈美芬, 周济华, 李春英, 杨早改, 董毅, 杜春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84-387.  
    摘要536)      PDF(pc) (1203KB)(400)    收藏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与运动方式差异。方法 对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分别进行热固定,随机选取形态舒展较好的两种尾蚴各50条,测量其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对日本血吸虫感染钉螺和中华血吸虫感染拟钉螺压碎镜检,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的运动方式。结果 日本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6 ± 0.01)、(0.05 ± 0.01)、(0.14 ± 0.01) mm和(0.06 ± 0.01) mm,中华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3 ± 0.01)、(0.05 ± 0.01)、(0.13 ± 0.01) mm和(0.06 ± 0.01) mm,两种血吸虫尾蚴体长(t = 14.583,P < 0.05)、尾干长(t = 3.861,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体宽(t = 0.896,P > 0.05)、尾叉长(t = −0.454,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镜下观察发现,两种血吸虫尾蚴运动方式均表现为尾部左右摆动,无明显差异。结论 中华血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相似度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199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林凯, 张陈欢, 徐震东, 李雪梅, 黄仁湛, 刘雅文, 于海航, 古丽斯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24-34.  
    摘要422)      PDF(pc) (2297KB)(468)    收藏
    目的 分析1992—2021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为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中获取1992—2021年我国、全球及不同社会人口学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地区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年龄标化患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s)率、年龄标化DALYs率及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s)率、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计算各指标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分析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析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模型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结果        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为761.32/10万、年龄标化DALYs率为5.55/10万、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为0.38/10万,均低于全球水平(分别为1 914.30/10万、21.90/10万、3.36/10万)及中SDI地区(1 413.61/10万、12.10/10万、1.93/10万)、低⁃中SDI地区(分别为2 461.03/10万、26.81/10万、4.48/10万)和低SDI地区(分别为5 832.77/10万、94.48/10万、10.65/10万),但高于高SDI地区(分别为59.47/10万、0.49/10万、0.05/10万)和高⁃中SDI地区(分别为123.11/10万、1.20/10万、0.12/10万)。2021年,我国男性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820.79/10万)、DALYs率(5.86/10万)均高于女性人群(分别为697.96/10万、5.23/10万);女性人群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YLDs率(0.66/10万)高于男性(0.12/10万);不同性别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高峰均为30 ~ 34岁组,男性、女性人群血吸虫病DALYs率高峰分别为15 ~ 19岁与20 ~ 24岁。与不同SDI地区人群比较,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下降速度中等[EAPC = -1.51%,95% CI:(-1.65%,-1.38%)],年龄标化DALYs率[EAPC = -3.61%,95% CI:(-3.90%,-3.33%)]与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EAPC = -4.16%,95% CI:(-4.38%,-3.94%)]下降速度均最快。APC模型建模结果显示,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变化具有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随年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随时期递进和出生队列推移均下降。BAPC模型预测显示,2022—2030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年龄标化DALYs率和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均呈下降趋势,2030年分别为722.72/10万[95% CI:(538.74/10万,906.68/10万)]、5.19/10万[95% CI:(3.54/10万,6.84/10万)]和0.30/10万[95% CI:(0.21/10万,0.39/10万)]。结论 1992—2021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亦呈下降趋势。年龄、时期和队列均对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存在影响,需结合流行现状和防控需求精准开展消除血吸虫病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人工智能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
    周艺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51-554.  
    摘要400)      PDF(pc) (4619KB)(343)    收藏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卫生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得到应用,从疾病诊断、预后预测、传播风险预测、病媒和中间宿主智能识别以及疾病防控等方面推进了寄生虫病消除进程,并为卫生健康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等提供了高效工具和方法。本文主要就人工智能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进行评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人工智能辅助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的建立与应用#br#
    朱辉银, 李昱婷, 祝黛芊, 王雅茜, 张锦鸿, 陈绍轩, 马潇远, 王惠迪, 李洪军, 李健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43-648.  
    摘要381)      PDF(pc) (5473KB)(189)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评价其检测效率及精准度,为防控寄生虫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蠕形住肠线虫、钩虫、毛首鞭形线虫、华支睾吸虫、带绦虫、似蚓蛔线虫、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等9种寄生虫虫卵玻片标本共1 003张,通过自动扫描显微镜将寄生虫虫卵玻片转化为数字图像,分类、整理并建立数据集。基于百度Easy DL“物体检测”平台,通过上传、标记、训练、评估优化等环节,建立基于AI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随机抽取70%的数据用于模型训练,计算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以评价模型识别效果。将模型部署于电脑端及智能手机端,供用户使用。结果 成功建立了AI辅助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采用公有云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部署时,模型识别寄生虫虫卵的平均精度、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3.42%、92.55%和89.32%;采用离线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部署时,模型识别寄生虫虫卵的平均精度、精确率、召回率分别为92.97%、94.78%、87.63%。该检测平台对带绦虫和华支睾吸虫虫卵的识别精确率分别为97.00%和96.23%。结论 成功建立了基于AI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其识别寄生虫虫卵精确率高、使用灵活,有望为寄生虫病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弓形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吴燕, 张欣, 李瑾, 谢金晶, 王龙江, 孙慧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42-547.  
    摘要337)      PDF(pc) (953KB)(240)    收藏
    刚地弓形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弓形虫病。弓形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畜牧业生产。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系统(CRISPR/Cas系统)是有效的基因编辑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弓形虫基因敲除。本文综述了CRISPR/Cas9技术在弓形虫病单基因和双基因缺失株疫苗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弓形虫病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全健康视角下人兽共患病防治现状及面临挑战
    李慈怀, 陈凤, 吕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98-103.  
    摘要330)      PDF(pc) (1059KB)(1288)    收藏
    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需通过多地区、多学科、多部门合作以提升防治效果。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深度协作,致力于实现人类、动物以及环境的共同健康。本文回顾了全健康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棘球蚴病、狂犬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血吸虫病防控中的成功实践,并探讨了该理念应用于人兽共患病防控所面临的挑战,旨在从人⁃动物⁃环境层面为人兽共患病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无人机喷洒吡螺脲杀灭福寿螺的效果和成本分析
    赵晓林, 陈盈, 胡妍月, 徐样庚, 王友启, 吕丹, 万传旭, 孙杨, 段李平, 王味思, 黄水金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441-449.  
    摘要315)      PDF(pc) (2459KB)(420)    收藏
    目的 评价在稻田环境中采用无人机喷洒20%吡螺脲硫酸盐悬浮剂(pyriclobenzuron sulphate suspension concentrate,SCPS)杀灭福寿螺的效果与成本,为吡螺脲在福寿螺控制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7月,选择江西省南昌市某块水稻田作为试验区,在试验区设置72块面积为2 m × 1 m的长方形独立试验小区,各小区间隔1 m,于每小区轻轻放置20只福寿螺成螺。选取54块小区开展25%吡螺脲硫酸盐可湿性粉剂(pyriclobenzuron sulphate wettable powder,WPPS)灭螺试验,分别设0.50、1.00、2.00、4.00 g/m2 WPPS组,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9个小区。0.50、1.00、2.00、4.00 g/m2 WPPS组分别人工喷洒相应浓度药液,药物对照组以人工喷洒0.1 g/m2 的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niclosamide ethanolamine salt wettable powder,WPNES),空白对照组人工喷洒等量清水。选取剩余的18块小区开展SCPS灭螺试验,基于WPPS试验结果,分别设0.20、0.30、0.40 g/m2和0.50 g/m2 SCPS组,药物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3个小区。0.20、0.30、0.40 g/m2和0.50 g/m2 SCPS组分别人工喷洒相应浓度药液,药物对照组以人工喷洒0.1 g/m2 WPNES,空白对照组以人工喷洒等量清水。2023年7月,选择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福寿螺活螺平均密度> 5只/m2的14块水稻田作为试验区进行大田灭螺试验,根据小区灭螺试验结果设置0.25、0.50、1.00 g/m2 人工喷洒 WPPS组,0.25、0.50、1.00、2.00 g/m2 人工拌土施撒WPPS组,药物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块试验田。人工喷洒WPPS组、人工拌土施撒WPPS组分别以人工喷洒和拌土施撒的方式施用相应浓度药物,药物对照组以人工喷洒0.1 g/m2 WPNES,空白对照组以人工喷洒等量清水。根据小区灭螺试验结果,按照SCPS施药浓度分别为0.25、0.50 g/m2、兑水量分别为2、4 kg/667 m2设置4组SCPS施药组,分别采用无人机喷洒相应剂量SCPS;另设1组空白对照组,以无人机喷洒等量清水。小区及大田试验均于施药后3 d和7 d捕捉福寿螺并鉴定死活,计算福寿螺死亡率及校正死亡率。统计大田灭螺试验中各组施药面积、药品用量、施药人工费等,分别计算无人机和人工施药每667 m2的灭螺成本。结果 小区试验中,0.50、1.00、2.00、4.00 g/m2 WPPS施药后3 d和7 d福寿螺死亡率均达100%。SCPS喷洒施药后3 d和7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分别为66.67% ~ 100.00%和76.67% ~ 100.00%,各剂量组、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7.897、274.206,P均< 0.05)。大田试验中,WPPS施药后3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为98.19% ~ 100.00%,WPPS各剂量组、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0.778,P < 0.05);WPPS各剂量组与药物对照组福寿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采用无人机喷洒SCPS后3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为89.83% ~ 95.31%,各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132.892,P < 0.05);不同剂量和兑水量SCPS组福寿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施药后7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为94.62% ~ 100.00%,各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266.932,P < 0.05),其中0.50 g/m2 SCPS兑水2 kg/667 m2组福寿螺死亡率最高(P < 0.05)。无人机和人工喷洒面积均为667 m2时,灭螺成本分别为35.85元和43.33元,且无人机作业效率为人工的6.67倍。结论 无人机喷洒SCPS可高效杀灭稻田福寿螺,在稻田、洲滩、河道等环境采用无人机喷洒SCPS具有较高灭螺效率和较低灭螺成本。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沟渠环境无人机施用不同剂型杀螺胺乙醇胺盐灭螺效果评价
    朱泽林, 张瑕, 何君逸, 陈盈, 王味思, 胡合华, 曹淳力, 鲍子平, 郭苏影, 段李平, 元艺,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27-530,541.  
    摘要314)      PDF(pc) (978KB)(316)    收藏
    目的 评价应用无人机在沟渠环境施用不同剂型杀螺胺乙醇胺盐的灭螺效果。方法 2023年5月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江北农场二分场选取1个半干半湿的有螺沟渠环境作为试验现场,并划分为A1、A2、B1、B2等4个试验组地块,每组面积约500 m2。A1、B1组清障后,分别采用无人机喷洒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有效剂量均为2 g/m2;A2和B2组不清障,分别采用无人机喷洒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有效剂量均为2 g/m2。施药前1 d及施药后第1、3、5、7天和第14天,通过系统抽样法进行钉螺调查,采用压碎法鉴别钉螺死活,计算不同时间各组钉螺自然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结果 施药前,试验沟渠活螺框出现率为97.50%(117/120),活螺平均密度为6.30只/0.1 m2,钉螺自然死亡率为1.18%(9/765)。无人机施药后第1、3、5、7、14天各组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230、51.707、65.184、204.050和34.435,P均< 0.01);A1、A2、B1组和B2组钉螺总死亡率分别为94.51%(1 051/1 112)、79.44%(908/1 143)、96.54%(977/1 012)和88.55%(1 021/1 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07.773,P < 0.05);经两两比较发现,A1、B1组钉螺总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均高于A2、B2组(P均< 0.05)。结论 在沟渠环境采用无人机喷洒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与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均可有效杀灭钉螺,施药前对环境进行清障可进一步提高灭螺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优化防控策略和研究重点 遏制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回升
    周晓农, 李石柱, 陈军虎, 张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29-333.  
    摘要303)      PDF(pc) (516KB)(419)    收藏
    利什曼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白蛉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有皮肤型、内脏型和黏膜皮肤型3种类型。我国主要流行内脏利什曼病,该病属于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经过有效防治,至1958年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控制了内脏利什曼病流行,仅在西部地区仍有少数病例报道。但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我国中西部已消除内脏利什曼病的历史流行区又出现了疫情复燃,流行范围逐渐扩大、疫情显著回升。本文旨在分析国内外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提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的8个重点研究领域和12个重点研究方向,并建议建立基于全健康理念的“人⁃动物⁃媒介”联防联控机制和人病兽防的工作机制,以有效应对和遏制我国内脏型利什曼病疫情回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水产品中鱼源性寄生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张耀光, 王真瑜, 陈健, 余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428-434,438.  
    摘要298)      PDF(pc) (1021KB)(1433)    收藏
    生食和半生食鱼类水产品的饮食习惯与鱼源性寄生虫病密切相关,鱼类水产品中鱼源性寄生虫检测对预防和控制鱼源性寄生虫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国内外鱼源性寄生虫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3类检测技术及其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现阶段鱼源性寄生虫检测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无人机在药物灭螺中的应用
    黄轶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439-440,449.  
    摘要288)      PDF(pc) (1007KB)(537)    收藏
    药物灭螺是控制和消灭钉螺的重要措施,适宜的施药器械是药物灭螺效果的重要保证。但长期以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灭螺施药器械的研究和评价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现场应用中多借用农业植保器械。本文主要就无人机在药物灭螺中的应用进行评述,同时针对我国植保无人机在灭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杭州市西湖区首例境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病例报告
    章华米, 苏幸, 张剑锋, 章颖怡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48-550.  
    摘要287)      PDF(pc) (1055KB)(240)    收藏
    本文报道了杭州市西湖区首例境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病例的诊治过程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该患者为来自津巴布韦的留学生,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肉眼血尿,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肿块,病理切片示膀胱黏膜内见大量新鲜或钙化寄生虫虫卵,尿液离心沉渣镜检发现埃及血吸虫虫卵,确诊为境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对该患者所在学校的境外留学生开展血吸虫病调查,经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及尿液和粪便病原学检查,检出1例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患者。建议加强境外流动人员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和监测,并提高医疗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对输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能力,防止发生误诊、误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中缅边境地区消除疟疾策略与疟疾联防联控合作探讨
    魏春, 林祖锐, 杨中华, 周红宁, 周兴武, 杨锐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19-23,54.  
    摘要281)      PDF(pc) (1100KB)(376)    收藏
    云南省与缅甸、越南、老挝3国接壤,中缅边境地区是我国消除疟疾后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重点地区。云南省自2011年起全面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按照疟疾发病率和传播风险将全省129个县(市、区)划分为3类,采取不同的疟疾防治技术策略和措施。2014年,云南省在中方边境建立了68个疟疾咨询服务站、在缅甸边境地区设置了80个疟疾防治服务站。2015—2018年,云南省在中缅边境地区实施消除疟疾“三道防线”措施;2019年,对该措施进一步调整和细化,形成了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3 + 1”策略。经过多年努力,2021年6月云南省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但受缅甸局势变化和我国调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政策后国际旅行和口岸通关逐步恢复等因素影响,2023年和2024年云南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呈上升趋势。我国与缅甸疟疾联防联控合作始于2005年的“中缅边境地区疟疾联防联控试点项目”;2010年,该项目发展为“大湄公河次区域部分边境地区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项目”。通过与缅甸卫生部门举办协调会、畅通信息互通机制、建立境外监测哨点、开展技术培训、提供物资支持、开展联合宣传和联合疫情处置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境外疟疾疫情对云南省边境地区的威胁。2018年,该项目纳入国家《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与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和泰国建立了5个联络办公室和20个联络工作站,在缅甸、老挝和越南边境地区建立了21个跨境疟疾监测哨点,每年通过会议、培训、宣传、联合调查等多种形式建立了疟疾防控长期合作机制。目前,云南省在国家《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指引下,将与周边国家在疟疾防控诊疗技术、药物与疫苗研发、人才培养、信息共享、跨境人群健康服务和健康促进等方面开展更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全球内脏利什曼病流行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陈曦, 师悦, 周升, 耿梦杰, 涂宏, 宋健东, 郑灿军, 孙军玲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412-421,427.  
    摘要268)      PDF(pc) (1023KB)(1758)    收藏
    内脏利什曼病是由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在印度次大陆、非洲东部和南美洲国家流行,是全球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寄生虫病。受气象变化、城市发展和个体状态等影响,媒介白蛉密度及与人接触机会发生变化,内脏利什曼病存在流行范围扩大的风险。本文总结了影响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自然、社会和生物等相关因素,以期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无人机施药技术在湖沼型环境药物灭螺成本⁃效果评价
    陈勇, 许晓娟, 闻道龙, 代波, 高岚, 张戎, 黄青青, 李琳琳, 查帆, 方亮, 张萍, 张世清, 曹淳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02-506.  
    摘要262)      PDF(pc) (984KB)(173)    收藏
    目的 评价湖沼型环境采用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的灭螺效果,并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为我国开展现场灭螺提供新思路。方法 2023年6月选择芜湖市湾沚区一块面积约12 000 m2的湖沼型环境作为试验现场,将现场分成 A、B、C、D 4个试验组,每组面积约3 000 m2;A、B两组均不清障,分别采用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和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40 g/m2);C、D两组清障后分别采用无人机和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40 g/m2)。分别于施药前和施药后1、3、5、7 d和14 d对各组进行钉螺调查,并于施药当天测定各组药物均匀度,计算并比较各组钉螺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活螺密度。统计各组灭螺药物成本、清障及施药人工费、设备费,计算施药后14 d各组活螺平均密度每下降1%的成本。结果 施药前,A、B、C、D 4组活螺平均密度在1.82 ~ 2.85只/0.1 m2,钉螺死亡率在1.41% ~ 2.94%。施药后14 d,A、B、C、D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55.74%、49.32%、85.94%、87.50%,校正钉螺死亡率分别为55.00%、48.47%、85.70%、87.29%;4组钉螺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735,P < 0.005),其中D组钉螺死亡率高于A组([χ2]   = 16.876,P < 0.005),C组钉螺死亡率高于B组([χ2]  = 20.508,P < 0.005)。施药后14 d,各组活螺密度较施药前分别下降了55.00%、43.94%、90.43%、87.14%。药物均匀度测试结果表明,A、B、C、D组喷撒药物平均剂量分别为57.34、55.21、40.19、32.37 g/m2,C组平均剂量标准差(7.07)及变异系数(0.18)均最小。A、B组1 m2灭螺成本均为0.33元,C、D组均为1.53元。施药后14 d, A、B、C、D组活螺平均密度每下降1%的成本分别为17.82、22.47、50.73、52.56元/m2。结论 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的灭螺效果及成本均与人工施药相当,且药物喷洒均匀度高、省时省力,能应用于复杂环境,可在灭螺现场推广使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2016—2022年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病学和空间分布特征
    张官婷, 张启明, 方悦怡, 裴福全, 毛强, 刘佳慧, 邓卓晖, 吴德, 卢文成, 刘珺, 廖宇煌, 张嘉仪, 陈经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84-590.  
    摘要255)      PDF(pc) (6803KB)(217)    收藏
    目的 分析2016—2022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流行病学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当地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6—2022年,选取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惠州市龙门县和韶关市翁源县等作为人群华支睾吸虫病固定监测点,另外每年选取10% ~ 15%的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作为流动监测点。各监测点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地理方位,每个方位选取1个行政村(社区)随机抽取调查对象,采用Kato⁃Katz法检测调查对象粪样中华支睾吸虫虫卵,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同时收集调查对象性别、年龄、民族、教育程度、职业等信息。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下载广东省1∶100万矢量电子地图,采用ArcGIS 10.7软件进行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空间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制图。结果 2016—2022年,广东省累计对153 188名居民进行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其中男性75 596名(占49.35%),女性77 592名(占50.65%);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5 369例,感染率为3.50%,其中重、中度和轻度感染者分别占0.76%、7.26%和91.97%。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 578.31、637.33、52.22、2 893.28和1 139.33,P均< 0.0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存在聚集性分布(Moran's I = 0.63,Z = 27.31,P < 0.05);核密度分析发现,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核密度高值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流域,其次分布于粤东地区和粤北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73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高⁃高聚集区。结论 2016—2022年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且以轻度感染为主,具有空间聚集性;应对重点人群和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控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巴西日圆线虫缓解葡聚糖硫酸钠盐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初步研究
    张莹舒, 袁彩怡, 王强, 丁昕, 姚甲凯, 张蓓, 乔树苗, 戴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450-459,473.  
    摘要253)      PDF(pc) (3112KB)(476)    收藏
    目的 观察巴西日圆线虫(Nipponstrongylus brasiliensis,Nb)感染对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ph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体质量约25 g)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NC组)、DSS造模组(DSS组)以及巴西日圆线虫干预组(Nb + DSS组),每组10只。DSS组小鼠于实验第1天(D0)开始每日口服3.5% DSS,至D6换为正常饮用水;在DSS组小鼠口服3.5% DSS 5 d前,Nb + DSS组小鼠按500条/鼠的剂量经皮下注射Nb Ⅲ期幼虫进行感染,并于D0开始每日口服3.5% DSS溶液,至D6换为正常饮用水;NC组小鼠给予正常饮用水。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及粪便性状,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各组小鼠均于D9剖杀,取结肠测量长度;收集小鼠结肠组织样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real⁃time PCR,qPCR)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q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结肠黏膜修复相关分子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黏蛋白2(mucin⁃2,MUC2)、封闭蛋白1(claudin⁃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D9时,NC组、DSS组、Nb+DSS组小鼠体质量分别为(26.26 ± 1.93)、(22.39 ± 1.65)、(25.00 ± 1.58) g(F = 8.06,P < 0.01),3组小鼠DAI评分分别为(1.89 ± 0.34)、(0.47 ± 0.39)、0分(F = 57.61,P < 0.000 1),结肠长度分别为(42.50 ± 5.75)、(56.20 ± 5.96)、(61.17 ± 7.88) mm(F = 13.72,P < 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D9时,Nb + DSS组小鼠体质量较DSS组显著增加(P < 0.05)、DAI评分显著降低(P < 0.000 1)、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 < 0.01)。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与DSS组相比,Nb + DSS组小鼠结肠隐窝相对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水平较低。NC组、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0、(2.00 ± 1.22)、(0.20 ± 0.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0.71,P < 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DSS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高于NC组和Nb + DSS组(P均< 0.01)。NC组、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5 ± 0.08、0.44 ± 0.14、1.30 ± 0.45(F = 10.66、P < 0.01),IL⁃1β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22 ± 0.13、1.14 ± 0.31、0.41 ± 0.19(F = 16.89,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DSS组相比,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1)、IL⁃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1)。黏膜修复相关分子检测结果显示,NC组、DSS组、Nb + DSS组MUC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87 ± 0.25、0.34 ± 0.26、4.21 ± 0.55(F = 121.60,P < 0.000 1),claudin⁃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5 ± 0.41、0.16 ± 0.09、0.22 ± 0.11(F = 14.00,P < 0.01),ZO⁃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3 ± 0.10、0.60 ± 0.11、1.64 ± 0.28(F = 32.16,P < 0.000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UC2、ZO⁃1 mRNA水平显著升高(P均< 0.05)。NC组、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ZO⁃1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7.18 ± 2.08、12.38 ± 1.21、18.06 ± 2.59(F = 8.947,P < 0.01),claudin⁃1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3.50 ± 1.63、9.66 ± 2.03、13.61 ± 0.97(F = 6.96,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ZO⁃1、claudin⁃1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均< 0.05)。结论 Nb感染可显著缓解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感染促进小鼠结肠组织中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以及促进黏膜修复等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监测
    芦瑞鹏, 程明基, 罗傲, 陈雅婷, 罗敏, 段金花, 陈宗晶, 钟昱文, 胡盛钧, 邓惠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91-597.  
    摘要252)      PDF(pc) (7274KB)(155)    收藏
    目的 了解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消长及不同地理片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变化,为该省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8—2023年3—11月,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121个区(县)、1 609个镇(街)设置白纹伊蚊监测点,每月在各监测点开展1次白纹伊蚊密度监测。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登革热多发的地市针对特定环境每月开展1次监测。各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择4个街道(村),在居民区、公园、医院、工地等环境的花园、天台或公共绿化带布放诱蚊诱卵器,回收后计算诱蚊诱卵指数(mosquito ovitrap index,MOI)。根据MOI值,将各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分成符合防控要求以及低、中、高风险4个等级,分析各年各监测点白纹伊蚊风险等级,并对不同月份、不同地理片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118 241个白纹伊蚊监测点中,白纹伊蚊密度符合防控要求的监测点占68.26%,低、中、高风险监测点分别占23.61%、6.67%和1.47%。广东省白纹伊蚊密度风险等级于每年4—5月快速升高,9—10月后逐步下降,峰值出现在5—7月。2018—2023年,广东省各白纹伊蚊监测点平均MOI值为4.21,各年分别为4.69、4.80、4.38、3.82、3.38、4.33,其中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地区MOI值分别为4.35、4.43、3.53、3.58,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废品收购站及其他生境MOI值分别为4.18、5.44、4.75、3.24、4.27、3.70。结论  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峰值出现在5—7月,珠三角片区和粤东片区蚊密度较高。建议在蚊密度高峰期出现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减少蚊媒传染病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Mann⁃Kendall检验的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高风华, 张世清, 丁宋军, 许晓娟, 汪天平, 代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460-465.  
    摘要250)      PDF(pc) (1527KB)(722)    收藏
    目的 分析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变化趋势,为安徽省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收集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别对全省有螺面积变化趋势和突变、不同类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和不同地级市有螺面积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下降12.62%,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发现,2004—2023年全省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Z = -3.926,P < 0.001,β = -215.66),以平均每年215.66 hm2的幅度下降;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发现,自2015年起,安徽省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Z| > U0.05,P < 0.05)。2004—2023年,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Z = -4.899,P < 0.001,β = -260.13),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呈上升趋势(Z = 2.758,P < 0.01,β = 44.55)。全省9个血吸虫病流行地级市中,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和池州市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Z = -4.056 ~ -2.109,P均< 0.05,β = -92.12 ~ -0.45)。2004—2023年,安徽省湖沼型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平均占比分别为88.19%、11.81%,湖沼型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之比由9.23∶1下降至5.74∶1,比值呈下降趋势(Z = -4.477,P < 0.001,β = -0.16)。结论 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降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升高。应根据实际螺情制定有针对性的钉螺控制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机器学习模型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
    周雨, 童懿昕, 周艺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35-541.  
    摘要247)      PDF(pc) (975KB)(392)    收藏
    血吸虫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精准防控是当前应对该疾病的关键。然而,由于血吸虫病传播途径复杂多样,传统统计模型在实现精准防控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在血吸虫病防控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能更高效地进行疾病预测和风险评估,从而优化防控策略和资源分配,实现精准防控的目标。本文对机器学习模型的特点及其在血吸虫中间宿主螺和血吸虫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人工智能识螺系统识别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与拟钉螺的效能评价
    周济华, 白少文, 施亮, 张键锋, 杜春红, 宋静, 张宗亚, 颜嘉琦, 吴安东, 董毅,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55-60,68.  
    摘要243)      PDF(pc) (2014KB)(283)    收藏
    目的 评价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识螺系统识别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与拟钉螺的效能。方法 2024年5月,于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取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采集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样本各50只,通过智能手机拍摄100张螺样图像,包括25只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壳口向上的正面图像及25只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壳口向下的背面图像。由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血吸虫病防治专家根据图像质量和形态特征将螺样鉴别为“湖北钉螺滇川亚种”或“拟钉螺”,建立螺类图像分类标准数据集,并将该鉴别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基于智能手机微信小程序的AI识螺系统对100张螺样图像进行识别。于云南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血吸虫病防治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机选取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对100张螺样图像进行人工识别测评,并按照查螺年限中位数将其分为两组,分析查螺年限对钉螺识别的影响。将AI识螺系统及人工识别结果分别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评价识别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采用克朗巴哈α系数评价人工识别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结果 累计选取54名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人工识别测评,应答率为100%(54/54);人工识别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AUC分别为90%、86%、94%、0.80和0.90。人工测评结果内部总体一致性克朗巴哈α系数为 0.768,其中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图像内部一致性克朗巴哈α系数分别为0.916 和 0.925。螺样图像人工识别准确率为90%,其中湖北钉螺滇川亚种(86%)与拟钉螺识别准确率(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778,P > 0.05)。壳口向上(88%)与壳口向下螺样图像人工识别准确率(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44,P > 0.05);查螺年限≤ 6年组和> 6年组人工识别螺样图像准确率分别为75%和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92,P < 0.05)。AI识螺系统识别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准确率为88%,与人工识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04,P > 0.05),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6%、AUC为0.88;对壳口向上和壳口向下螺样图像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0%和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79,P > 0.05)。AI识螺系统识别准确率高于查螺年限≤ 6年组人员([χ2] = 5.604,P < 0.025)。结论 AI识螺系统对螺样图像识别准确性与专业技术人员人工识别水平接近,可应用于云南省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与拟钉螺识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中国参与非洲血吸虫病防控:“三位一体”模式的价值与实践
    何健, 王鑫瑶, 黄玉政, Saleh JUMA, Mayassa ALLY, 周晓农,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1-7,13.  
    摘要237)      PDF(pc) (1407KB)(477)    收藏
    作为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病,血吸虫病在不发达地区尤其是非洲仍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非洲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主要依赖于外部援助,但传统的国际援助模式存在诸多局限性。为增进全球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国际规则⁃中国经验⁃本地需求”的“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并以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合作项目为例进行阐述。该模式强调遵循WHO的指导方针、借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功经验并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通过整合国际资源、推广中国经验、满足当地需求,以促进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合作项目的成功实践为该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证明其在提升多边合作效率、推动全球卫生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1990—2035年全球内脏利什曼病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杨国兵, 何爱伟, 李拥军, 吕山, 陈木新, 田利光, 刘琴, 段磊, 卢艳, 杨剑, 李石柱, 周晓农, 王吉春, 张顺先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35-43.  
    摘要234)      PDF(pc) (1659KB)(311)    收藏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全球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疾病负担变化,并预测2022—2035年VL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全球VL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数据库,获取全球VL年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率及其95%不确定性区间(uncertainty interval,UI),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描述1990—2021年全球VL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按性别、年龄组、国家、地理区域和社会人口学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分层后进行分析。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模型预测2022—2035年全球VL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采用平滑样条模型分析VL年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DALYs率与SDI间的相关性。结果 1990—2021全球VL年龄标化发病率[AAPC = -0.25%,95% CI:(-0.25%,-0.24%)]、患病率[AAPC = -0.06%,95% CI:(-0.06%,-0.06%)]、死亡率[AAPC = -0.25%,95% CI:(-0.25%,-0.24%)]和DALYs率[AAPC = -2.38%,95% CI:(-2.44%,-2.33%)]均呈显著下降趋势。2021年全球不同地理区域中,热带拉丁美洲地区VL年龄标化发病率[2.55/10万,95% UI:(1.49/10万,4.07/10万)]、患病率[0.64/10万,95% UI:(0.37/10万,1.02/10万)]、死亡率[0.51/10万,95% UI:(0,1.80/10万)]、DALYs率[33.81/10万,95% UI:(0.06/10万,124.09/10万)]均最高;全球男性VL年龄标化发病率[0.57/10万,95% UI:(0.45/10万,0.72/10万)]和患病率[0.14/10万,95% UI:(0.11/10万,0.18/10万)]均高于女性[0.27/10万,95% UI:(0.21/10万,0.33/10万);0.06/10万,95% UI:(0.05/10万,0.08/10万)];各年龄组中,5岁以下儿童VL死亡率[0.24/ 10万,95% UI:(0.08/10万,0.66/10万)]最高。1990—2021年,全球VL年龄标化发病率(r = -0.483,P < 0.001)、患病率(r = -0.483,P < 0.001)、死亡率(r = -0.511,P < 0.001)和DALYs率(r = -0.514,P < 0.001)与SDI等级呈显著负相关。经BAPC模型预测,2022—2035年全球VL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2035年VL年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DALYs率将分别下降至0.11/10万、0.03/10万、0.02/10万、1.44/10万。结论 1990—2021年全球VL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亚和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呈上升趋势;男性VL年龄标化发病率及患病率、5岁以下儿童VL年龄标化死亡率相对较高。预测2022—2035年全球VL疾病负担将持续下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一种同时检测4种山羊肠道寄生虫多重PCR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李奕龙, 穆宣儒, 许辉, 罗晓平, 余润梓, 许欣怡, 杨琳琳, 余新刚, 洪炀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76-383.  
    摘要231)      PDF(pc) (1227KB)(450)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等4种山羊肠道寄生虫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估其检测效能。方法 基于GenBank中十二指肠贾第虫(GenBank登录号:XM_001710026.2)、微小隐孢子虫(GenBank登录号:XM_626998.1)、毕氏肠微孢子虫(GenBank登录号:KJ719492.1)和莫尼茨绦虫(GenBank登录号:OM296991.1)相应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并优化可同时检测上述4种寄生虫的多重PCR方法。2022年10—12月,从广东省湛江市4个山羊养殖场采集116份新鲜山羊粪便样本,其中96份用于所建立多重PCR方法的检测效能评价、20份作为样本检测的本底对照。分别采用单病原PCR检测方法及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96份山羊粪便DNA样本进行检测。以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重PCR法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结果 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同时扩增出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特异性基因片段,其大小分别为1 400、755、314 bp和585 bp,检出限为≥ 102 拷贝数的病原DNA克隆质粒;该方法对日本血吸虫、羊前后盘吸虫、细粒棘球绦虫、芽囊原虫和平腹吸虫基因扩增结果均为阴性。采用单病原PCR和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检测96份山羊粪便DNA样本,40份(40/96,41.67%)粪便DNA经单病原PCR检测出现阳性扩增产物,其中39份经多重PCR检测亦出现阳性扩增产物,平均符合率为97.50%(39/40)。96份样本中,多重PCR方法分别检出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莫尼茨绦虫感染阳性26(27.10%)、22(22.90%)、24(25.00%)、9份(9.40%),与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一致。以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多重PCR法对山羊粪便样本中十二指肠贾第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DNA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6.15%、95.83%、100.00%、10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0%、98.92%、100.00%、100.00%,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0%。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等4种山羊常见寄生虫的多重PCR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适用于大规模羊群粪便样本快速筛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基于DNA条形码的河南省部分地区常见白蛉种群遗传多态性分析
    王丹, 贺志权, 杨成运, 鲁德岭, 孙毅莹, 寇元静, 钱丹, 张红卫, 刘颖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52-360,392.  
    摘要228)      PDF(pc) (1276KB)(514)    收藏
    目的 应用以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为分子标记的DNA条形码技术鉴定河南省常见白蛉蛉种,分析其种群遗传多态性,为该省内脏利什曼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3年,在河南省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的安阳片区,郑州、洛阳、许昌(郑洛许)片区和无病例报告的焦作、新乡(焦新)片区的13个白蛉监测点采集白蛉样本,提取单只白蛉基因组DNA并扩增其COI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拼接序列经BLAST比对鉴定蛉种。采用Mega 11软件计算不同片区白蛉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DnaSP软件计算白蛉COI基因核苷酸序列多态性,采用Arlequin软件计算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采用基因流值(Nm)衡量群体中基因流动,采用STRUCTURE软件对中华白蛉不同地理种群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 2021—2023年,自河南省郑洛许片区、焦新片区以及安阳片区13个白蛉监测点累计采集978只白蛉,随机选择其中475只进行检测。基于COI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检测鉴定出中华白蛉304只、鳞喙司蛉162只、贝氏司蛉9只,其中贝氏司蛉为河南省首次发现。各蛉种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 ~ 0.040,种间遗传距离为0.133 ~ 0.161。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3种蛉种各自形成一个进化支。各片区中华白蛉种群遗传多态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郑洛许片区单倍型多样性(0.966 ± 0.007)和核酸多样性(0.011)均最高,安阳片区单倍型多样性(0.720 ± 0.091)和核酸多样性(0.004)均最低。安阳片区、焦新片区中华白蛉种群优势单倍型均为Pch_Hap_2,2个片区种群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0.05 < FST < 0.15)和较频繁的基因交流(Nm值>1)。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安阳片区、焦新片区中华白蛉种群优势组分均为K5。郑洛许片区中华白蛉种群无明显优势单倍型,与另2个片区中华白蛉种群之间均存在极高遗传分化(FST > 0.25)和极少基因交流(Nm值<1),其种群优势组分为K3。3个片区鳞喙司蛉种群遗传多态性水平差异不大。结论 河南省存在中华白蛉、鳞喙司蛉、贝氏司蛉3种白蛉,其中贝氏司蛉为该省首次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发现。省内不同片区中华白蛉种群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江滩环境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效果评价
    曹淳力, 张键锋, 李叶芳, 神学慧, 何君逸, 鲍子平, 郭苏影, 杨坤,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31-534.  
    摘要220)      PDF(pc) (959KB)(228)    收藏
    目的 评价在江滩钉螺孳生环境中运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的灭螺效果。方法 2022年9—10月,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选取某块江滩为试验现场,将其分为A、B、C、D 4组,每组面积约3 000 m2。 A组清障后以背负式喷撒机施药,B组不清障以背负式喷撒机施药,C组清障后以无人机施药,D组不清障以无人机施药。各组灭螺药物均为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为40 g/m2。将4组实验区域分别均分为6个地块,依次编号为1 ~ 6区,1区用于开展基线调查,2 ~ 6区分别用于施药后1、3、5、7 d和14 d开展钉螺调查。于施药前及施药后1、3、5、7 d和14 d开展钉螺调查,计算各组钉螺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结果 施药前累计查螺132框,活螺框出现率为61.36%(81/132),活螺平均密度为1.58只/0.1 m2。施药后1 ~ 14 d,A、B、C、D组钉螺总死亡率分别为43.02%(77/179)、38.69%(77/199)、47.78%(86/180)和31.02%(58/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646,P < 0.05),其中A、C组钉螺死亡率均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均< 0.05);各组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7.42%、36.07%、38.85%和40.40%;活螺密度分别较施药前下降了48.10%、63.29%、67.09%和69.62%。结论 在江滩环境可采用无人机开展药物灭螺;但无论环境是否清障,在江滩环境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的灭螺效果均与人工喷撒效果相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三带喙库蚊携带乙型脑炎病毒分子特征
    顾杨杨, 何于雯, 陈易居, 杨振兴, 李楠, 吕顺燕, 朱燕涛, 阮方超, 王佳丽, 王静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61-369.  
    摘要219)      PDF(pc) (2400KB)(689)    收藏
    目的 分离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三带喙库蚊携带的乙型脑炎病毒,分析其分子特征,为云南省乙型脑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7月,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坝塘村、小新村养猪场采用诱蚊灯采集蚊虫标本,根据蚊虫形态进行蚊种鉴定。每种蚊虫均按60~100只为一组进行研磨后,采用乳仓鼠肾BHK⁃21细胞和C6/36白蚊伊蚊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阳性分离物采用黄病毒属引物进行鉴定。采用15对覆盖Ⅰ型基因型乙型脑炎病毒全长特异性引物对阳性分离物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采用DNASTAR软件包中的SeqMan软件进行序列拼接,采用MegAlign软件对所获取序列及从GenBank 中下载的38条乙型脑炎病毒全序列进行比对、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采用GeneDoc软件进行氨基酸差异位点分析,采用Mega X软件构建所分离乙型脑炎病毒编码区及E蛋白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别采用SOPMA在线工具和Swiss⁃Model软件进行E蛋白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 共采集蚊虫5 820只,经形态学鉴定,共有三带喙库蚊3 843只(66.03%)。将蚊虫标本分批次进行病毒分离,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1株阳性病毒分离物,编号为YNDC55⁃33。将其接种至BHK⁃21和C6/36细胞后均出现细胞病变,黄病毒属引物扩增均为阳性,测序获得含300个核苷酸的长序列。经BLAST比对,YNDC55⁃33株病毒该段序列与Ⅰ型基因型乙型脑炎病毒同源性较高。对该株病毒全序列进行拼接后,获得一条长度为10 845个核苷酸的长序列,编码3 432个氨基酸。基于全基因序列和E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新分离的YNDC55⁃33株与贵州Ⅰ型基因型毒株(GenBank登录号:HM366552)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8.5%、氨基酸同源性为99.4%;与Ⅰ型基因型其他乙型脑炎病毒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96% ± 0.33%、氨基酸同源性为99.35% ± 0.08%;与其他基因型核苷酸同源性均< 90%、氨基酸同源性均< 98%。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显示,YNDC55⁃33株与减毒活疫苗株 SA14⁃14⁃2在E基因上共有16个氨基酸差异位点;在8个与神经毒力相关氨基酸关键位点上,两者有7个位点存在差异。YNDC55⁃33株E蛋白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预测结果均显示,该毒株以无规则卷曲为主要结构特征。结论 在昆明市东川区三带喙库蚊体内分离得到1株氨基酸型乙型脑炎病毒,该病毒与减毒活疫苗株 SA14⁃14⁃2在抗原性表位相关关键氨基酸位点上无明显差异,其主要蛋白结构为无规则卷曲。本研究丰富了云南省乙型脑炎病毒分布资料,可望为云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时空聚集与热点分析
    余大为, 何爱伟, 冯宇, 杨国兵, 杨成明, 李凡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34-338,387.  
    摘要215)      PDF(pc) (1535KB)(434)    收藏
    目的 分析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时空聚集特征及分布热点,为控制该病流行、防止疫情复燃提供参考。方法 以县(区)为单位收集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疫情资料,结合甘肃省县级行政编码信息及电子地图构建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地理信息数据库,采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结果 1993—2023年,甘肃省累计报告2 597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年均发病率为3.036/105。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Moran’s I = 0.605,Z = 5.240,P < 0.001),且为高值聚集(Getis⁃Ord G = 0.080,Z = 4.137,P < 0.001);其中迭部县、宕昌县、舟曲县和文县为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高⁃高聚集区。热点分析发现,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热点区域分布于白龙江沿岸宕昌县、舟曲县、武都区和文县,冷点区主要分布于秦安县和甘谷县。结论 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且部分流行区存在分布热点。应加强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监测与防治投入力度,防止疫情蔓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时空分布特征
    崔馨禄, 马霄, 刘娜, 刘佳, 雷雯, 吴树声, 秦香兰, 才仁尼玛, 龚春花, 莫筱瑾, 杨诗杰, 张颋, 曹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474-480.  
    摘要212)      PDF(pc) (1533KB)(476)    收藏
    目的 分析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时空分布特征及潜在影响因素,为制定青海省棘球蚴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自2016—2022年青海省棘球蚴病防治项目年报表获取棘球蚴病筛查人数、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数、登记管理犬数、流浪犬数等数据,计算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检索《青海省统计年鉴》,获取青海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降水量、温度、风速、日照时数、平均海拔、年末牛存栏数、年末羊存栏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村卫生室数等数据。于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下载青海省县级电子地图,采用ArcGIS 10.8软件绘制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分布电子地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10.1.2软件对青海省棘球蚴病筛查人数、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数、地理坐标进行时空扫描分析,采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分析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空间分层异质性。结果 2016—2022年,青海省累计筛查棘球蚴病6 569 426人,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5 924例,各年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 = 11.107,P < 0.01),其中2017年果洛藏族自治州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最高(82.12/10万)。2016—2018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存在空间聚集性(Moran's I = 0.34 ~ 0.65,Z均> 1.96,P均< 0.05);2019—2022年呈随机分布(Moran's I = -0.09 ~ 0.04,Z均< 1.96,P均> 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均呈聚集趋势。时空扫描分析发现,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一级聚集区主要分布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空间分层异质性驱动因子分析发现,平均海拔、村卫生室数、牛羊存栏数、人均GDP、年均日照时数和年均温度对其空间分布的解释力较强,q值分别为0.630、0.610、0.600、0.590、0.588、0.537和0.526。结论 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逐年下降,呈一定空间聚集性分布。应在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聚集区开展针对性防控,以进一步控制该病流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cwlE和sigK双突变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的生理特性及其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杀灭效果
    黄立鑫, 韩光杰, 李传明, 林曼曼, 张楠, 徐健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06-613.  
    摘要210)      PDF(pc) (10631KB)(115)    收藏
    目的 观察cwlE和sigK双突变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ecies israelensis, Bti)的生理特性及其在不同外界因素影响下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杀灭活性,为应用持效Bti工程菌杀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将苏云金杆菌野生株Bt⁃59和cwlE突变株[Bt⁃59(ΔcwlE)株]培养24 h、将sigK突变株[Bt⁃59(ΔsigK)株]及cwlE和sigK双突变株[Bt⁃59(ΔcwlE⁃sigK)株]培养48 h后,各取5 μL培养液分别置于载玻片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母细胞裂解情况。通过测定不同培养时间菌株培养液的光密度,绘制Bt⁃59、Bt⁃59(ΔcwlE)、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生长曲线。利用Biolog微平板培养技术分析4种菌株碳源代谢差异,计算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以评价其代谢活性。将以上4种菌株发酵液经梯度稀释至终浓度分别为2.000、1.000、0.500、0.250、0.125 μL/L,以3龄淡色库蚊幼虫作为供试蚊虫,测定菌株的24 h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分别取菌株发酵液进行如下处理:调节pH值至5、7和9,置于30、40、50 ℃下处理12 h,经紫外灯照射0、6 h,随后分别取终浓度为1 μL/L的上述菌株发酵液至200 mL水中,加入20只3龄淡色库蚊幼虫,并置于26 ℃恒温培养箱中,24 h后计算蚊虫死亡率以评价pH值、温度以及紫外线照射对上述4种菌株杀灭淡色库蚊幼虫效果的影响。结果 Bt⁃59及其突变株生长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培养6 h后进入稳定期。Bt⁃59和Bt⁃59(ΔcwlE)株细胞内均含有芽胞和晶体蛋白;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不产芽胞,细胞内只有晶体蛋白,其中Bt⁃59(ΔcwlE⁃sigK)株细胞壁不发生裂解,形成的晶体蛋白包埋在母细胞中。4种菌株的AWCD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能代谢糊精、D⁃麦芽糖、D⁃海藻糖等33种碳源。Bt⁃59、Bt⁃59(ΔcwlE)、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发酵液对淡色库蚊幼虫的24 h LC50值分别为0.60、0.51、0.70 μL/L和0.72 μL/L。与pH = 7条件下相比,在pH = 5条件下,经Bt⁃59、Bt⁃59(ΔcwlE)、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发酵液处理后的淡色库蚊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降低了76.60%、76.00%、66.67%、0;与紫外线照射0 h相比,经紫外线照射6 h后,经Bt⁃59、Bt⁃59(ΔcwlE)、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发酵液处理后淡色库蚊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降低了49.02%、51.06%、36.36%和4.44%;在不同温度下,经4种菌株发酵液处理后的淡色库蚊幼虫校正死亡率在68.33% ~ 83.33%。结论 Bt⁃59(ΔcwlE⁃sigK)株不产芽胞,且cwlE和sigK缺失不影响Bti生长、碳源代谢和杀灭淡色库蚊幼虫效果。Bt⁃59(ΔcwlE⁃sigK)株细胞壁包埋可保护Bti杀虫晶体蛋白免受紫外线照射、pH值改变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肝脏T细胞分类及功能解析
    陈思, 王向前, 贾万忠, 蔡其刚, 张学勇, 张强, 郑海波, 朱凌虹, 李冰, 汪伟, 韩秀敏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481-493.  
    摘要207)      PDF(pc) (4415KB)(1324)    收藏
    目的 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探究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患者肝脏组织免疫微环境T细胞亚型及功能。方法 以青海省人民医院2023年收治的首次行肝脏手术的4例A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每例患者泡型棘球蚴寄生病灶外1 cm处肝组织作为病灶旁组(peri⁃lesion,PL)、距病灶> 5 cm的肝组织作为病灶远端组(distal lesion,DL),共收集4例AE患者的8份肝脏组织样本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应用Cell Ranger软件和R软件读取、处理肝组织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并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及其生物学功能。使用Cellchat包分析肝组织T细胞亚型之间的主要通讯模式和相互作用机制,并通过Monocle包对T细胞的发育阶段进行拟时序分析,以明确细胞生长和肿瘤相关转化基因的表达情况,预测T细胞发育轨迹。结果 本研究4例AE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25.00 ± 9.06)岁,分别来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3例)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1例)。8份肝脏组织单细胞样本活性率为90.41%~96.33%,共获得81 763个单细胞;共注释出19种细胞类型,其中13种为免疫细胞(87.60%),占比居前3位的细胞类型分别为T细胞(33.13%)、中性粒细胞(15.40%)和自然杀伤细胞(11.92%)。对27 752个T细胞和增殖T细胞进行再聚类,注释出10种T细胞亚型,其中CD8+细胞毒性T细胞(23.43%)、CD8+幼稚T细胞(12.80%)和CD4+效应记忆T细胞(17.73%)占比较高。PL组肝组织中辅助型T细胞2(Th2细胞)和CD4+效应记忆T细胞占比分别为5.19%和21.59%,均显著高于DL组(3.63%和13.67%)([χ2]  = 38.35、244.70,P均< 0.01);PL组中CD4+辅助型T细胞(7.50%)占比低于DL组(14.75%)([χ2]  = 330.52,P < 0.01)。富集分析结果显示,Th2细胞主要与细胞凋亡和多条癌症通路相关,CD4+效应记忆T细胞主要与细胞因子和慢性炎症调控相关,CD4+辅助型T细胞与免疫反应调控相关。T细胞发育轨迹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Th2细胞和CD4+效应记忆T细胞,CD4+辅助型T细胞处于更早期发育阶段,且DNA结合抑制因子3(ID3)、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BAG家族伴侣蛋白3(BAG3)、热休克蛋白家族B(小分子)成员1(HSPB1)基因的表达量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 AE患者肝脏组织中,CD4+效应记忆T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是主要的相互作用细胞。Th2细胞和CD4+辅助型T细胞的低表达形成了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促进了泡型棘球蚴的免疫逃逸。此外,Th2细胞富集了多条与癌症相关的通路,可能与泡型棘球蚴的浸润性生长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2020—2023年上海市市售水产品寄生虫感染监测及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认知和行为调查
    戴思敏, 余晴, 王真瑜, 张耀光, 杨佳炜, 魏子昕, 马晓疆, 朱倩, 陈健, 潘浩, 吴寰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31-636.  
    摘要205)      PDF(pc) (5114KB)(160)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市售水产品寄生虫感染情况,并调查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认知和行为现状,为完善相关寄生虫病监测方案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20—2023年分别在上海市黄浦区、普陀区、闵行区和青浦区农贸市场、超市、零售店和餐饮店等采样点采集淡水类、海水类产品及其腌制类产品,分别采用压片法、人工消化法、解剖法检测不同类型水产品中寄生虫感染情况。2023年在上述4个区的农贸市场、超市、社区街道等人群聚集地,随机抽取10 ~ 80岁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知行为状况和健康行为形成情况。结果 2020—2023年在上海市黄浦区、普陀区、闵行区和青浦区累计采集检测各类水产品2 109件,检出寄生虫感染阳性317件,总感染率为15.03%。其中,淡水类产品共采集检测1 221件,寄生虫感染阳性8件,感染率为0.66%,感染寄生虫以华支睾吸虫为主,见于麦穗鱼、鰟鲌鱼和鲫鱼等3类淡水鱼中;海水类产品共采集检测501件,寄生虫感染阳性82件,感染率为16.37%,感染寄生虫以异尖线虫为主,见于带鱼、小黄鱼、青占鱼、梅童鱼、鲻鱼、大黄鱼、马鲛鱼、鲳鱼和秋刀鱼等9类鱼种;腌制类产品共采集检测387件,寄生虫感染阳性227件,感染率为58.66%,其中黄泥螺和蟹糊棘口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76.27%(225/295)和11.1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9.511,P < 0.05)。淡水虾、蟹和腌制类产品中均未检出并殖吸虫感染阳性,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均未检出阔节裂头蚴感染阳性。上述4个区居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群食源性寄生虫病知晓率为79.00%(222/281);饭前便后洗手、不直接喝过滤水或自来水、不生食或半生食食物、愿意为了健康改变特殊饮食喜好或者不良生活习惯、愿意了解更多关于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等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分别为99.64%(280/281)、72.24%(203/281)、56.23%(158/281)、96.80%(272/281)、97.51%(274/281)。结论 上海市市售水产品存在食源性寄生虫污染,尽管居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仍应持续开展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并加强健康教育力度,以降低人群寄生虫感染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基于EfficientNet⁃B4模型的云南省湖北钉螺滇川亚种视觉智能识别模型的建立
    白少文, 周济华, 董毅, 张键锋, 施亮,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55-561.  
    摘要205)      PDF(pc) (7830KB)(188)    收藏
    目的 建立基于EfficientNet⁃B4模型的云南省湖北钉螺滇川亚种视觉智能识别模型,并评估不同数据增强方法和模型超参数对钉螺识别效果的影响。方法 2024年6月,于云南省永胜县采集湖北钉螺和拟钉螺样本各400只,各选取300只,鉴别分类后进行图像样本采集。将采集的925张钉螺和1 062张拟钉螺图像作为数据集,按照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对剩余的100只钉螺和100只拟钉螺样本分别采集352张和354张图像作为外部测试集。对采集的图像进行裁剪、调整大小等预处理操作。采用基线(baseline)、Mixup和高斯模糊等3种数据增强方法;模型超参数包括自适应矩估计(adaptive moment estimation,Adam)和梯度下降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2种优化器,焦点损失函数(focal loss)和交叉熵损失函数(cross entropy loss)2种损失函数以及余弦退火(cosine annealing)和多间隔调整(multi⁃step)2种学习率衰减策略。基于EfficientNet⁃B4模型建立对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的智能识别模型,并将不同数据增强方法和不同超参数组合为7个不同训练策略组,采用外部测试集对模型性能进行测试。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指数、损失值、约登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等指标评价不同训练策略下模型性能。结果 采用不同数据增强方法的各组模型间损失值差异较接近。同时采用Mixup和高斯模糊数据增强方法的第4组模型性能最佳,外部测试集测试准确率为90.38%、精确率为90.07%、F1指数为89.44%、约登指数为0.81、AUC为0.961。采用SGD优化器的组别模型准确率较采用Adam优化器的组别降低29.16%([χ2] = 81.325,P < 0.001),采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模型准确率较第4组降低0.80%([χ2] = 3.147,P > 0.05),采用多间隔调整学习率衰减策略的模型准确率较第4组提高0.65%([χ2] = 0.208,P > 0.05)。采用基线+ Mixup +高斯模糊的数据增强策略与自适应矩估计+焦点损失函数+多间隔调整学习率衰减策略的超参数配置模型性能最高,外部测试集测试准确率为91.03%、精确率为91.97%、召回率为88.11%、F1指数为90.00%、约登指数为0.82、AUC为0.969。结论 基于EfficientNet⁃B4模型的云南省湖北钉螺滇川亚种智能识别模型可实现钉螺和拟钉螺的准确鉴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2023年云南省龙陵县居民恙虫病防治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周瑜, 杨淑娟, 杨媛, 和雁, 袁淑莲, 陈朝闻, 任天广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07-513.  
    摘要204)      PDF(pc) (1059KB)(224)    收藏
    目的 对云南省龙陵县居民恙虫病防治的知识知晓情况、防治态度和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该县恙虫病防治及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7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所辖乡(镇)中随机抽取2个镇,每个镇随机抽取2 ~ 3个行政村,每个村随机抽取20 ~ 40户家庭,每户家庭选择1 ~ 2名村民开展调查。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方式对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恙虫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现状,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或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对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417名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17份,回收有效问卷410份,问卷回收率为98.32%。65.85%(270/410)的调查对象听过恙虫病,但对此不甚熟悉;仅12.68%(52/410)和1.95%(8/410)的调查对象对恙虫病比较熟悉或非常熟悉,63.42%(148/410)的调查对象通过亲戚朋友了解恙虫病相关知识。调查对象恙虫病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34.14 ± 13.07)、(55.04 ± 6.69)、(21.40 ± 5.61)分,恙虫病防治知信行总得分为(110.57 ± 18.80)分。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F = 3.12,P < 0.05)、文化程度(F = 10.77,P < 0.05)、职业(F = 4.89,P < 0.05)、户外活动频次(F = 3.61,P < 0.05)、居住地类别(t = 1.33,P < 0.05)是调查对象恙虫病防治知信行得分的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文化程度(β =  10.20 ~16.71,P < 0.05)、居住地类别(β =  -7.23,P < 0.05)是恙虫病防治知信行现状的影响因素。结论 云南省龙陵县居民恙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较低,防治态度、行为有待改善。居住地区类别、受教育程度是影响龙陵县居民恙虫病防治知信行的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基于随机森林和最大熵模型的云南省钉螺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张宗亚, 杜春红, 张云, 王洪琼, 宋静, 周济华, 王丽芳, 孙佳昱, 沈美芬, 陈春琼, 江华, 颜嘉琦, 冯锡光, 王文雅, 钱沛君, 薛靖波, 李石柱, 董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562-571,613.  
    摘要203)      PDF(pc) (11078KB)(167)    收藏
    目的 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与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预测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为云南省钉螺监测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5—2016年云南省钉螺调查数据并转换为钉螺存在点数据;收集云南省22个环境变量数据,包括年蒸发量、年平均地温、年降水量、年平均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风速、≥ 0 ℃积温、≥ 10 ℃积温、干燥度、湿润指数等12个气候变量,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土壤质地⁃黏土含量、土壤质地⁃沙土含量、土壤质地⁃粉砂土含量等8个地理变量及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分布2个人口经济学变量。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检验筛选后,基于R 4.2.1 软件biomod2包构建RF、MaxEnt模型及其组合模型,预测2016年后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采用交叉验证和独立数据验证法,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s,TSS)和Kappa统计量以评价模型预测性能;选择AUC > 0.95且TSS > 0.85的模型输出的环境变量贡献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环境变量重要性百分比以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结果 累计将148个钉螺存在点数据和15个环境变量纳入RF、MaxEnt模型进行训练,RF与MaxEnt模型预测性能均较佳,AUC均值> 0.9、TSS和Kappa均值均> 0.8,且两模型AUC(t = 19.862,P < 0.05)、TSS(t = 10.140,P < 0.05)和Kappa值(t = 10.237,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合模型AUC、TSS和Kappa值分别为0.996、0.954和0.920。独立数据验证发现,RF模型和组合模型建模结果的AUC、TSS和Kappa值均为1,在未知数据建模中表现良好;MaxEnt模型则表现较弱,24%(24/100)的建模结果TSS、Kappa值为0。累计有79个RF模型建模结果和38个MaxEnt模型建模结果及组合模型建模结果AUC > 0.95且TSS > 0.85,被纳入环境变量重要性评价。RF、MaxEnt和组合模型中,年日照时数重要性占比分别为32.989%、37.847%和46.315%;年平均相对湿度重要性占比分别为30.947%、15.921%和28.121%,均为较重要变量。重要环境变量于RF模型建模结果中较集中,于MaxEnt模型建模结果中较分散,而于组合模型建模结果中最集中。采用RF模型预测的2016年后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相对集中,采用MaxEnt模型预测的钉螺潜在分布区相对较大,采用组合模型预测的钉螺潜在分布区突出了RF、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共同的钉螺集中分布区。结论 RF和MaxEnt模型可有效预测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钉螺防控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2017—2022年上海市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病例复核及能力评估
    张耀光, 王真瑜, 朱民, 江莉, 朱倩, 马晓疆, 余晴, 陈健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5): 521-526.  
    摘要197)      PDF(pc) (1046KB)(215)    收藏
    目的 对2017—2022年上海市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质量控制血片(质控血片)评价、病例复核以及检测能力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为提升疟疾消除后实验室诊断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2年,上海市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每季度按比例随机抽取阴性血片作为质控血片,对质控血片进行评分;对区级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中心送检的疟疾病例血样采用镜检和多重PCR法进行复核;每年采用疟原虫镜检和核酸盲样考核方式对各区疟疾检测能力进行评估。对上述评分、复核结果和考核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2年,区疾控中心共送检7 746张质控血片,平均分为(76.74 ± 14.34)分,合格率为86.65%(6 712/7 746)。送检复核血片387张,定性符合率和虫种符合率分别为96.38%(373/387)和95.06%(308/324),不同年份定性符合率([χ2] = 2.57,P > 0.05)和虫种符合率([χ2] = 1.04,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送检全血样本384份,区疾控中心的样本检测率为70.31%(270/384),市疾控中心对全部送检样本采用多重PCR法进行复核,定性符合率和虫种符合率分别为94.07%(254/270)和99.55%(223/224),不同年份定性符合率([χ2] = 5.77,P > 0.05)和虫种符合率([χ2] = 8.37,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区疾控中心阳性和阴性全血样本符合率分别为100.00%(224/224)和65.22%(3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82,P < 0.001);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4.28,P < 0.001)。各区疾控中心及医疗机构共镜检盲样血片1 584张,定性正确率和虫种正确率分别为96.15%(1 523/1 584)和85.07%(1 003/1 179),不同年份的定性正确率([χ2] = 20.98,P < 0.001)和虫种正确率([χ2] = 70.77,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共检测320份疟疾病例核酸盲样,定性正确率和虫种正确率分别为99.38%(318/320)和100.00%(225/225),不同年份间定性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6.04,P > 0.05)。结论 2017—2022年上海市各区疟疾检测实验室的疟原虫血片制作、镜检和核酸检测工作仍存在不足,上海市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应进一步发挥质量控制作用,以降低输入再传播风险,巩固消除成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2023年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白蛉分布与季节消长调查
    贺志权, 王丹, 寇元静, 杨成运, 孙毅莹, 纪鹏慧, 蒋甜甜, 鲁德领, 钱丹, 张红卫, 刘颖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46-351,398.  
    摘要195)      PDF(pc) (1042KB)(348)    收藏
    目的 了解2023年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白蛉地理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内脏利什曼病媒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5—9月,选取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23个县(市、区)为白蛉监测点,采用人工法和诱蛉灯法捕捉白蛉。经形态学鉴定后,计算白蛉密度并分析不同月份、不同生境白蛉密度变化。结果 2023年5—9月,河南省累计于白蛉监测点布设诱蛉灯406台,捕获雌蛉3 137只,平均密度为7.73只/(灯·夜)。累计捕获中华白蛉1 494只,其中雌蛉1 222只,平均密度为3.01只/(灯·夜)。巩义市中华白蛉密度最高,为17.00只/(灯·夜)。人工法累计捕获白蛉5 544只,其中中华白蛉230只。中华白蛉密度呈单峰曲线分布,7月上旬达到峰值,为5.81只/(灯·夜)。各类生境中,以猪圈中华白蛉密度最高,为4.50只/(灯·夜)。结论 2023年河南省中华白蛉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中西部丘陵地区,白蛉密度呈单峰曲线分布;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白蛉监测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蚊虫唾液过敏原研究进展
    姜尚德, 臧潇, 汪伟, 洪善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6): 658-663.  
    摘要195)      PDF(pc) (6660KB)(154)    收藏
    蚊虫唾液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且多数对人类具有致敏性。蚊虫叮咬可能会引起人体产生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已知蚊虫过敏原包括11种唾液过敏原和8种非唾液过敏原。目前,对于蚊虫叮咬引起的过敏反应缺乏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和安全性的诊断方法;同时,由于天然蚊虫唾液过敏原难以获取,导致针对蚊虫叮咬所致过敏的免疫疗法无法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就蚊虫叮咬后过敏症状、过敏机制和经过鉴定并已在过敏原命名综合数据库中注册的蚊虫唾液过敏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热带病跨境联防联控思考:体系建设与实施路径
    钱颖骏, 丁玮, 李红梅, 王多全,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1): 8-13.  
    摘要194)      PDF(pc) (1292KB)(502)    收藏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面临的热带病输入及再传播风险日益加剧,对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有效应对热带病跨境传播风险、推动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热带病控制和消除进程,本文在分析我国主要输入性热带病现状与治理风险、热带病跨境联防联控政策实施现状及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热带病联防联控体系建设的政策导向、机制和内容,并提出了涵盖跨境合作机制建立、中国公共卫生产品研发与试制,以及跨境热带病防控重点项目实施等3个方面的实施路径。该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增强我国跨境重点热带病防控能力,构建具有示范作用的热带病防控模式,并促进国际间热带病防控技术交流与合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干旱对鄱阳湖区钉螺孳生的影响
    胡飞, 吕尚标, 李宜锋, 李宗光, 何婷婷, 谢婧姿, 袁敏, 林丹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4): 370-375.  
    摘要194)      PDF(pc) (1714KB)(243)    收藏
    目的 评价干旱气候对鄱阳湖区螺情的影响,为鄱阳湖区钉螺精准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鄱阳湖区北部湖口县、濂溪区、庐山市和南部进贤县、南昌县、鄱阳县所属有螺草洲作为研究区域,收集2006—2023年研究区域每年春、秋两季开展钉螺调查获取的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以2007、2011、2013、2019年和2022年5个年份为干旱年份,收集干旱年、2012年(平水年)、2020年(洪水年)星子水文站日均水位,分别统计上述各年份水位介于鄱阳湖区有螺环境下有螺线高程(11 m)和上有螺线高程(16 m)间的天数,以及水位≤ 11 m的天数,比较干旱前后鄱阳湖区不同区域螺情指标。结果 2007、2011、2013年和2019年4个干旱年星子水文站水位在11~16 m的天数分别为110、88、136 d和125 d,较平水年或洪水年少;水位≤ 11 m的天数分别为242、277、220 d和198 d,较平水年或洪水年多。2006—2021年累计调查鄱阳湖区416块有螺洲滩,其中鄱阳湖南、北部区域调查洲滩分别占南、北部洲滩总数的43.12%(307/712)和46.98%(109/232)。干旱年活螺框出现率与活螺平均密度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R)]分别为0.60%(4.04%)和0.010 1(0.076 1)只/0.1 m2,低于非干旱年的1.33%(5.19%)和0.022 8(0.098 9)只/0.1 m2([χ2] = 42.170、44.911,P均 < 0.01)。干旱次年后鄱阳湖南部区域螺情持续下降的草洲数比例高于北部区域(24.24% vs. 2.33%;[χ2] = 10.633,P < 0.01),但北部区域螺情回升的草洲数比例高于南部区域(53.49% vs. 15.76%;[χ2] = 26.966,P < 0.01)。对干旱后螺情回升洲滩的螺情指标进行纵向观察发现,螺情恢复至干旱前需1~5年,中位年数为2(1)年;当有螺草洲内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在2.11%和0.025 5只/0.1 m2及以上时,螺情更易出现反弹。结论 干旱对鄱阳湖区钉螺孳生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使得螺情指标显著下降,其中南部区域影响更大;螺情恢复至干旱前需1~5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