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4-12-25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第36卷第6期封面和目录
2024, 36(6): 0-0.
摘要
(
)
PDF
(81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评述
人工智能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
周艺彪
2024, 36(6): 551-554.
摘要
(
)
PDF
(46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卫生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得到应用,从疾病诊断、预后预测、传播风险预测、病媒和中间宿主智能识别以及疾病防控等方面推进了寄生虫病消除进程,并为卫生健康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等提供了高效工具和方法。本文主要就人工智能在寄生虫病和寄生虫学领域的应用进行评述。
论著
基于EfficientNet⁃B4模型的云南省湖北钉螺滇川亚种视觉智能识别模型的建立
白少文, 周济华, 董毅, 张键锋, 施亮, 杨坤
2024, 36(6): 555-561.
摘要
(
)
PDF
(78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基于EfficientNet⁃B4模型的云南省湖北钉螺滇川亚种视觉智能识别模型,并评估不同数据增强方法和模型超参数对钉螺识别效果的影响。方法 2024年6月,于云南省永胜县采集湖北钉螺和拟钉螺样本各400只,各选取300只,鉴别分类后进行图像样本采集。将采集的925张钉螺和1 062张拟钉螺图像作为数据集,按照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对剩余的100只钉螺和100只拟钉螺样本分别采集352张和354张图像作为外部测试集。对采集的图像进行裁剪、调整大小等预处理操作。采用基线(baseline)、Mixup和高斯模糊等3种数据增强方法;模型超参数包括自适应矩估计(adaptive moment estimation,Adam)和梯度下降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2种优化器,焦点损失函数(focal loss)和交叉熵损失函数(cross entropy loss)2种损失函数以及余弦退火(cosine annealing)和多间隔调整(multi⁃step)2种学习率衰减策略。基于EfficientNet⁃B4模型建立对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的智能识别模型,并将不同数据增强方法和不同超参数组合为7个不同训练策略组,采用外部测试集对模型性能进行测试。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指数、损失值、约登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等指标评价不同训练策略下模型性能。结果 采用不同数据增强方法的各组模型间损失值差异较接近。同时采用Mixup和高斯模糊数据增强方法的第4组模型性能最佳,外部测试集测试准确率为90.38%、精确率为90.07%、F1指数为89.44%、约登指数为0.81、AUC为0.961。采用SGD优化器的组别模型准确率较采用Adam优化器的组别降低29.16%([χ2] = 81.325,P < 0.001),采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模型准确率较第4组降低0.80%([χ2] = 3.147,P > 0.05),采用多间隔调整学习率衰减策略的模型准确率较第4组提高0.65%([χ2] = 0.208,P > 0.05)。采用基线+ Mixup +高斯模糊的数据增强策略与自适应矩估计+焦点损失函数+多间隔调整学习率衰减策略的超参数配置模型性能最高,外部测试集测试准确率为91.03%、精确率为91.97%、召回率为88.11%、F1指数为90.00%、约登指数为0.82、AUC为0.969。结论 基于EfficientNet⁃B4模型的云南省湖北钉螺滇川亚种智能识别模型可实现钉螺和拟钉螺的准确鉴别。
基于随机森林和最大熵模型的云南省钉螺潜在地理分布预测
张宗亚, 杜春红, 张云, 王洪琼, 宋静, 周济华, 王丽芳, 孙佳昱, 沈美芬, 陈春琼, 江华, 颜嘉琦, 冯锡光, 王文雅, 钱沛君, 薛靖波, 李石柱, 董毅
2024, 36(6): 562-571,613.
摘要
(
)
PDF
(110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与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预测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为云南省钉螺监测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5—2016年云南省钉螺调查数据并转换为钉螺存在点数据;收集云南省22个环境变量数据,包括年蒸发量、年平均地温、年降水量、年平均气压、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风速、≥ 0 ℃积温、≥ 10 ℃积温、干燥度、湿润指数等12个气候变量,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土壤质地⁃黏土含量、土壤质地⁃沙土含量、土壤质地⁃粉砂土含量等8个地理变量及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分布2个人口经济学变量。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检验筛选后,基于R 4.2.1 软件biomod2包构建RF、MaxEnt模型及其组合模型,预测2016年后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采用交叉验证和独立数据验证法,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s,TSS)和Kappa统计量以评价模型预测性能;选择AUC > 0.95且TSS > 0.85的模型输出的环境变量贡献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得环境变量重要性百分比以分析环境变量重要性。结果 累计将148个钉螺存在点数据和15个环境变量纳入RF、MaxEnt模型进行训练,RF与MaxEnt模型预测性能均较佳,AUC均值> 0.9、TSS和Kappa均值均> 0.8,且两模型AUC(t = 19.862,P < 0.05)、TSS(t = 10.140,P < 0.05)和Kappa值(t = 10.237,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合模型AUC、TSS和Kappa值分别为0.996、0.954和0.920。独立数据验证发现,RF模型和组合模型建模结果的AUC、TSS和Kappa值均为1,在未知数据建模中表现良好;MaxEnt模型则表现较弱,24%(24/100)的建模结果TSS、Kappa值为0。累计有79个RF模型建模结果和38个MaxEnt模型建模结果及组合模型建模结果AUC > 0.95且TSS > 0.85,被纳入环境变量重要性评价。RF、MaxEnt和组合模型中,年日照时数重要性占比分别为32.989%、37.847%和46.315%;年平均相对湿度重要性占比分别为30.947%、15.921%和28.121%,均为较重要变量。重要环境变量于RF模型建模结果中较集中,于MaxEnt模型建模结果中较分散,而于组合模型建模结果中最集中。采用RF模型预测的2016年后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相对集中,采用MaxEnt模型预测的钉螺潜在分布区相对较大,采用组合模型预测的钉螺潜在分布区突出了RF、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共同的钉螺集中分布区。结论 RF和MaxEnt模型可有效预测云南省钉螺潜在分布区,有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钉螺防控工作。
基于5种机器学习模型的安徽省钉螺扩散面积预测研究
高风华
2024, 36(6): 572-576.
摘要
(
)
PDF
(52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对1977—2023年安徽省钉螺扩散面积进行建模分析,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钉螺扩散面积效果,为探索钉螺扩散面积变化趋势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977—2023年安徽省钉螺扩散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Matlab R2019b软件分别建立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非线性自回归(nonlinear autoregressive,NAR)神经网络、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门控循环单元(gate recurrent unit,GRU)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等5种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决定系数(R2)对模型拟合效果进行评价。模型完成训练后,对2024—2030年安徽省钉螺扩散面积进行预测。结果 1977—2023年,安徽省累计钉螺扩散面积为40 241.32 hm2,不同年份间差异较大,每隔4 ~ 6年出现阶段高点。SVR、NAR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GRU神经网络模型与LSTM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曲线与安徽省钉螺扩散面积真实值曲线的接近程度依次增加。对2024—2030年安徽省钉螺扩散面积变化趋势进行预测,SVR与NAR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为近似“M”形曲线,BP神经网络、GRU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为近似“W”形曲线,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呈单峰锥形曲线。LSTM神经网络模型RMSE值为1 277 480,MAE值为797 422,R2值为0.978 9,拟合效果为各模型中最优。结论 在5种机器学习模型中,LSTM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安徽省钉螺扩散面积变化趋势效果较好,可作为钉螺扩散变化趋势研究的工具之一。
2016—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钉螺扩散时空分布特征
施倩雯, 沈玲娥, 周靖, 吴敬之
2024, 36(6): 577-583.
摘要
(
)
PDF
(85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苏省苏州市钉螺扩散分布及时空聚集性特征,为该市精准控制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3年苏州市钉螺监测数据,获取各年钉螺扩散面积、新发和复现有螺面积。利用ArcGIS 10.7软件开展苏州市钉螺扩散情况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钉螺扩散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聚集类型和位置;利用SaTScan 10.0.2软件开展苏州市钉螺扩散情况时空扫描分析,探索钉螺扩散聚集性和聚集范围。结果 2016—2023年,苏州市钉螺累计扩散面积677 171 m2,其中新发有螺面积376 230 m2、复现有螺面积300 941 m2。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2016—2023年苏州市钉螺扩散整体呈现聚集性(Moran's I = 0.066,P = 0.007),其中2019年(Moran's I = 0.086,P = 0.001)和2021年(Moran's I = 0.045,P = 0.003)钉螺扩散面积亦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6—2023年苏州市钉螺扩散整体存在聚集区,“高⁃高”聚集区包括光福镇和东渚街道,各年“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于苏州市西南部。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6—2023年苏州市钉螺扩散面积和复现有螺面积存在两个聚集区,其中范围较大的聚集区包含光福镇、东渚街道、通安镇、望亭镇[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 22.34,对数似然比(log likelihood ratio,LLR)= 163 295.32,P < 0.001],范围较小的聚集区包括胥口镇、木渎镇和香山街道(RR = 2.73,LLR = 921.92,P < 0.001)。结论 江苏省苏州市存在钉螺扩散聚集区,应提高查灭螺工作质量,因地制宜地加强扩散高风险区域钉螺控制工作。
2016—2022年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病学和空间分布特征
张官婷, 张启明, 方悦怡, 裴福全, 毛强, 刘佳慧, 邓卓晖, 吴德, 卢文成, 刘珺, 廖宇煌, 张嘉仪, 陈经雕
2024, 36(6): 584-590.
摘要
(
)
PDF
(68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6—2022年广东省华支睾吸虫感染人群流行病学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当地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6—2022年,选取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惠州市龙门县和韶关市翁源县等作为人群华支睾吸虫病固定监测点,另外每年选取10% ~ 15%的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作为流动监测点。各监测点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地理方位,每个方位选取1个行政村(社区)随机抽取调查对象,采用Kato⁃Katz法检测调查对象粪样中华支睾吸虫虫卵,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同时收集调查对象性别、年龄、民族、教育程度、职业等信息。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下载广东省1∶100万矢量电子地图,采用ArcGIS 10.7软件进行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空间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制图。结果 2016—2022年,广东省累计对153 188名居民进行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其中男性75 596名(占49.35%),女性77 592名(占50.65%);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5 369例,感染率为3.50%,其中重、中度和轻度感染者分别占0.76%、7.26%和91.97%。不同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 578.31、637.33、52.22、2 893.28和1 139.33,P均< 0.0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存在聚集性分布(Moran's I = 0.63,Z = 27.31,P < 0.05);核密度分析发现,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核密度高值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流域,其次分布于粤东地区和粤北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73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高⁃高聚集区。结论 2016—2022年广东省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且以轻度感染为主,具有空间聚集性;应对重点人群和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控措施。
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监测
芦瑞鹏, 程明基, 罗傲, 陈雅婷, 罗敏, 段金花, 陈宗晶, 钟昱文, 胡盛钧, 邓惠
2024, 36(6): 591-597.
摘要
(
)
PDF
(72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消长及不同地理片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变化,为该省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8—2023年3—11月,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121个区(县)、1 609个镇(街)设置白纹伊蚊监测点,每月在各监测点开展1次白纹伊蚊密度监测。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登革热多发的地市针对特定环境每月开展1次监测。各监测点按不同地理方位选择4个街道(村),在居民区、公园、医院、工地等环境的花园、天台或公共绿化带布放诱蚊诱卵器,回收后计算诱蚊诱卵指数(mosquito ovitrap index,MOI)。根据MOI值,将各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分成符合防控要求以及低、中、高风险4个等级,分析各年各监测点白纹伊蚊风险等级,并对不同月份、不同地理片区、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3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118 241个白纹伊蚊监测点中,白纹伊蚊密度符合防控要求的监测点占68.26%,低、中、高风险监测点分别占23.61%、6.67%和1.47%。广东省白纹伊蚊密度风险等级于每年4—5月快速升高,9—10月后逐步下降,峰值出现在5—7月。2018—2023年,广东省各白纹伊蚊监测点平均MOI值为4.21,各年分别为4.69、4.80、4.38、3.82、3.38、4.33,其中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地区MOI值分别为4.35、4.43、3.53、3.58,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废品收购站及其他生境MOI值分别为4.18、5.44、4.75、3.24、4.27、3.70。结论 2018—2023年,广东省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峰值出现在5—7月,珠三角片区和粤东片区蚊密度较高。建议在蚊密度高峰期出现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减少蚊媒传染病发生。
2021年江苏省新报告HIV/AIDS患者贫血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张之, 孙琦, 邱涛, 丁萍, 王博深, 朱宝立
2024, 36(6): 598-605.
摘要
(
)
PDF
(70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21年江苏省新报告HIV/AIDS患者贫血发生率并评估其免疫状态,探索HIV感染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选择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江苏省新报告的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新鲜全血,检测血红蛋白值、CD4和CD8细胞计数、HIV病毒载量等指标。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判断是否贫血,比较贫血者及非贫血者各项免疫指标及病毒载量水平,并对HIV感染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此外,在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获取研究对象采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1年后的CD4细胞检测数据,对贫血及非贫血者检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2021年江苏省新报告HIV/AIDS患者635例,其中男性544例(85.67%)、女性91例(14.33%),年龄15 ~ 83岁;新报告HIV/AIDS患者贫血发生率为5.51%(35/635)。不同特征HIV感染人群中,男性、45岁及以下者、工人血红蛋白水平相对较高,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分别为156(22)、154(23)、162(19) g/L。HIV感染合并贫血者及非贫血者基线病毒载量M(QR)分别为40 500.00(119 735.00)拷贝/mL和29 754.00(69 183.00)拷贝/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0.91,P = 0.31);但合并贫血者基线CD4[166(143)个/μL]、CD8细胞计数[755(653)个/μL]均低于非贫血者[308(253)、892(638)个/μL](Z = -4.36、-2.37,P均< 0.05)。经ART治疗1年后,HIV感染合并贫血者CD4细胞计数[296(229)个/μL]仍低于非贫血者[457(313)个/μL](Z = -3.71,P < 0.05),且合并贫血者中伴随中(40.00%)、重度(17.14%)免疫抑制状态者占比较非贫血者(21.00%、9.33%)高([χ2] = 10.37、8.79,P 均<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HIV感染者贫血检出率高于男性[比值比(odds ratio,OR)= 4.528,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811,5.245),P < 0.001],45 ~ < 60岁[OR = 3.415,95% CI:(1.191,9.788),P = 0.022]和60 ~ 岁感染者[OR = 5.820,95% CI:(2.013,16.826),P < 0.001]贫血检出率高于15 ~ 岁感染者,异性传播途径感染者检出率高于同性传播途径者[OR = 3.015,95% CI:(1.423,6.387),P = 0.00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贫血检出率低于小学文化程度者[OR = 0.103,95% CI:(0.028,0.386),P < 0.001],基线CD4细胞计数< 200个/μL者贫血检出率高于≥ 200 个/μL者[OR = 4.340,95% CI:(2.165,8.702),P < 0.001],CD4/CD8细胞比值为0.208 ~ < 0.326 [OR = 0.232,95% CI:(0.076,0.711),P = 0.011]和0.516 ~ 者[OR = 0.292,95% CI:(0.104,0.818),P = 0.019]低于比值< 0.208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 4.945,95% CI:(3.944,5.946),P = 0.002]、CD4细胞计数< 200个/μL[OR = 3.597,95% CI:(1.448,8.937),P = 0.006]是新报告HIV/AIDS患者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 结论 2021年江苏省新报告HIV/AIDS患者贫血发生率较低;与非贫血者相比,HIV感染合并贫血者基线及治疗后免疫状态均较差。女性及CD4细胞计数< 200个/μL的HIV感染者为贫血发生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该人群的监测、随访以及精准干预。
cwlE和sigK双突变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的生理特性及其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杀灭效果
黄立鑫, 韩光杰, 李传明, 林曼曼, 张楠, 徐健
2024, 36(6): 606-613.
摘要
(
)
PDF
(106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cwlE和sigK双突变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ecies israelensis, Bti)的生理特性及其在不同外界因素影响下对淡色库蚊幼虫的杀灭活性,为应用持效Bti工程菌杀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将苏云金杆菌野生株Bt⁃59和cwlE突变株[Bt⁃59(ΔcwlE)株]培养24 h、将sigK突变株[Bt⁃59(ΔsigK)株]及cwlE和sigK双突变株[Bt⁃59(ΔcwlE⁃sigK)株]培养48 h后,各取5 μL培养液分别置于载玻片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母细胞裂解情况。通过测定不同培养时间菌株培养液的光密度,绘制Bt⁃59、Bt⁃59(ΔcwlE)、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生长曲线。利用Biolog微平板培养技术分析4种菌株碳源代谢差异,计算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以评价其代谢活性。将以上4种菌株发酵液经梯度稀释至终浓度分别为2.000、1.000、0.500、0.250、0.125 μL/L,以3龄淡色库蚊幼虫作为供试蚊虫,测定菌株的24 h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分别取菌株发酵液进行如下处理:调节pH值至5、7和9,置于30、40、50 ℃下处理12 h,经紫外灯照射0、6 h,随后分别取终浓度为1 μL/L的上述菌株发酵液至200 mL水中,加入20只3龄淡色库蚊幼虫,并置于26 ℃恒温培养箱中,24 h后计算蚊虫死亡率以评价pH值、温度以及紫外线照射对上述4种菌株杀灭淡色库蚊幼虫效果的影响。结果 Bt⁃59及其突变株生长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培养6 h后进入稳定期。Bt⁃59和Bt⁃59(ΔcwlE)株细胞内均含有芽胞和晶体蛋白;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不产芽胞,细胞内只有晶体蛋白,其中Bt⁃59(ΔcwlE⁃sigK)株细胞壁不发生裂解,形成的晶体蛋白包埋在母细胞中。4种菌株的AWCD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能代谢糊精、D⁃麦芽糖、D⁃海藻糖等33种碳源。Bt⁃59、Bt⁃59(ΔcwlE)、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发酵液对淡色库蚊幼虫的24 h LC50值分别为0.60、0.51、0.70 μL/L和0.72 μL/L。与pH = 7条件下相比,在pH = 5条件下,经Bt⁃59、Bt⁃59(ΔcwlE)、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发酵液处理后的淡色库蚊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降低了76.60%、76.00%、66.67%、0;与紫外线照射0 h相比,经紫外线照射6 h后,经Bt⁃59、Bt⁃59(ΔcwlE)、Bt⁃59(ΔsigK)和Bt⁃59(ΔcwlE⁃sigK)株发酵液处理后淡色库蚊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降低了49.02%、51.06%、36.36%和4.44%;在不同温度下,经4种菌株发酵液处理后的淡色库蚊幼虫校正死亡率在68.33% ~ 83.33%。结论 Bt⁃59(ΔcwlE⁃sigK)株不产芽胞,且cwlE和sigK缺失不影响Bti生长、碳源代谢和杀灭淡色库蚊幼虫效果。Bt⁃59(ΔcwlE⁃sigK)株细胞壁包埋可保护Bti杀虫晶体蛋白免受紫外线照射、pH值改变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防治研究
2016—2022年安庆市不同水系钉螺空间分布特征
储琼, 查明, 姚金付
2024, 36(6): 614-619.
摘要
(
)
PDF
(53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6—2022年安庆市不同水系钉螺分布,为该市钉螺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2022年安庆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调查数据、有螺环境水系分布数据。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下载安庆市乡(镇)和水系矢量地图;通过智能手机下载GPS工具箱APP 2.7.9,记录安庆市各有螺环境经纬度,导入图新地球软件 4.4.6,绘制有螺环境面数据。对不同水系有螺面积、新发现有螺面积、复现有螺面积、环境类型、活螺密度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ArcGIS 10.8软件建立安庆市有螺环境空间数据库,对有螺环境活螺密度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有螺环境活螺密度热点聚集区,对有螺环境活螺密度进行标准差椭圆分析。结果 2022年安庆市各水系累计发现有螺环境515处。2016—2022年,全市有螺面积从6 909.32 hm2降至6 087.48 hm2,下降幅度为11.89%;其中该市长江干流、皖河水系和菜子湖水系有螺面积分别下降2.39%、21.71%和1.67%;华阳河水系有螺面积上升3.94%。2016—2018年与2020—2022年,安庆市各年份均有新发现或复现有螺环境。2016—2022年,安庆市皖河水系(b = -0.030,t = -3.019,P < 0.05)和华阳河水系(b = -0.029,t = -4.296,P < 0.05)活螺密度呈下降趋势;长江干流(b = 0.028,t = 1.019,P > 0.05)与菜子湖(b = 0.020,t = 1.877,P > 0.05)水系活螺密度呈波动状态。2016—2022年,安庆市各年份活螺密度存在全局空间正相关(Moran's I指数均> 0,P均< 0.05),有螺环境活螺密度热点聚集区主要分布于皖河水系(山口乡、洪铺镇、月山镇和王河镇)、长江干流水系(大龙山镇、皖河农场、海口镇和华阳镇)、华阳河水系(大石乡和徐桥镇)和菜子湖水系(秀山乡和范岗镇)。2016—2022年,安庆市有螺环境活螺密度标准差椭圆长轴与短轴比例为1.72 ~ 2.06,钉螺分布存在一定方向性,主要为西南⁃东北方向,并在东西和南北方向均存在扩散。结论 2016—2022年安庆市部分水系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呈下降趋势,但仍存在钉螺扩散风险,需加强螺情监测和精准控制。
2020年安徽省羊群无浆体感染调查
吴星华, 王继谱, 高思潮, 罗昕雨, 李乔乔, 陈东前, 刘欣超, 顾有方, 李文超
2024, 36(6): 620-625.
摘要
(
)
PDF
(62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安徽省羊群无浆体感染率和分子特征,为羊群无浆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6—12月,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亳州市利辛县、六安市裕安区、安庆市望江县、芜湖市南陵县、滁州市天长市和滁州市凤阳县的7个羊场共采集355份羊新鲜血液样本,采用基于牛无浆体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绵羊无浆体主要表面蛋白4(major surface protein 4, MSP4)基因、山羊无浆体柠檬酸合酶(citric acid synthase, gltA)基因的PCR技术对所有血液样本进行扩增,统计羊群中牛无浆体、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绵羊无浆体和山羊无浆体感染率,并对获得的PCR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355份羊血液样本中,无浆体总感染率为17.5%(62/355),其中牛无浆体、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绵羊无浆体和山羊无浆体感染率分别为2.8%(10/355)、2.5%(9/355)、2.5%(9/355)和7.0%(25/355),牛无浆体和嗜吞噬细胞无浆体、嗜吞噬细胞无浆体和绵羊无浆体、嗜吞噬细胞无浆体和山羊无浆体以及牛无浆体、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绵羊无浆体合并感染率分别为0.8%(3/355)、1.1%(4/355)、0.3%(1/355)和0.3%(1/355)。除凤阳县羊场未检出无浆体外,其他羊场均检出至少3种无浆体,且存在多种无浆体合并感染。355份羊血液样品中,山羊羊群和绵羊羊群无浆体感染率分别为14.7%(24/163)和19.8%(38/192),< 6月龄和≥ 6月龄羊群无浆体感染率分别为31.0%(31/100)和12.2%(31/255),不同品种和年龄羊群中均存在上述4种无浆体感染。结论 安徽省羊群普遍存在多种无浆体感染,尤其是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绵羊无浆体和山羊无浆体,具有人兽共患风险;应加强羊群无浆体感染监测和防控。
血吸虫病消除进程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Ⅰ 基于社区资源整合的健康教育需求及可用资源调查
张晶, 李兰, 曹淳力, 谢曙英, 谌俊江, 刘跃民, 谢华, 胡飞
2024, 36(6): 626-630.
摘要
(
)
PDF
(5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基于社区资源整合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健康教育需求和可用资源,探索血吸虫病消除阶段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运行路径。方法 选择江西省鄱阳湖区的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社区作为调查地点,于2022年6—7月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对20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血吸虫病防治(血防)健康教育需求问卷调查。采用现场观察、实地调研及专题访谈对乡属专职机构工作人员、民间组织成员,以及村民、老师和中小学生开展社区血防健康教育可用资源调查。结果 共304人参与社区血防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别有94.41%(287/304)和93.42%(284/304)的调查对象最希望了解/掌握血吸虫形态和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相关知识;最受调查对象欢迎的4种血防健康知识传播方式依次为现场播放血防视频(94.41%,287/304)、平面宣传册(89.80%,273/304)、医生专题讲座(62.50%,190/304)和实物类血防宣传品(61.51%,187/304);认同并接受乡卫生院和乡政府/村委会参与血防健康知识宣传的调查对象占比较高,分别为96.71%(294/304)和77.63%(236/304);居民既往主要通过村里发放宣传册获取血防健康知识[95.72%(291/304)],获取知识的场所主要为血防义诊活动现场[80.59%(245/304)];96.71%(294/304)的调查对象既往曾参与村委会、乡卫生院、中小学校/幼儿园等机构举办的血防健康知识宣传活动,61.25%(177/289)的调查对象愿意参加血防志愿工作。共115人参与社区血防健康教育可用资源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具备可用于开展健康传播服务的组织、人力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结论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可将社区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与血防健康教育进行资源整合,形成由血防机构⁃乡镇政府⁃社区部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乡村健康教育路径。该路径为未来血防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向。
2020—2023年上海市市售水产品寄生虫感染监测及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认知和行为调查
戴思敏, 余晴, 王真瑜, 张耀光, 杨佳炜, 魏子昕, 马晓疆, 朱倩, 陈健, 潘浩, 吴寰宇
2024, 36(6): 631-636.
摘要
(
)
PDF
(51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上海市市售水产品寄生虫感染情况,并调查居民食源性寄生虫病认知和行为现状,为完善相关寄生虫病监测方案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20—2023年分别在上海市黄浦区、普陀区、闵行区和青浦区农贸市场、超市、零售店和餐饮店等采样点采集淡水类、海水类产品及其腌制类产品,分别采用压片法、人工消化法、解剖法检测不同类型水产品中寄生虫感染情况。2023年在上述4个区的农贸市场、超市、社区街道等人群聚集地,随机抽取10 ~ 80岁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知行为状况和健康行为形成情况。结果 2020—2023年在上海市黄浦区、普陀区、闵行区和青浦区累计采集检测各类水产品2 109件,检出寄生虫感染阳性317件,总感染率为15.03%。其中,淡水类产品共采集检测1 221件,寄生虫感染阳性8件,感染率为0.66%,感染寄生虫以华支睾吸虫为主,见于麦穗鱼、鰟鲌鱼和鲫鱼等3类淡水鱼中;海水类产品共采集检测501件,寄生虫感染阳性82件,感染率为16.37%,感染寄生虫以异尖线虫为主,见于带鱼、小黄鱼、青占鱼、梅童鱼、鲻鱼、大黄鱼、马鲛鱼、鲳鱼和秋刀鱼等9类鱼种;腌制类产品共采集检测387件,寄生虫感染阳性227件,感染率为58.66%,其中黄泥螺和蟹糊棘口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76.27%(225/295)和11.1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9.511,P < 0.05)。淡水虾、蟹和腌制类产品中均未检出并殖吸虫感染阳性,淡水鱼和海水鱼中均未检出阔节裂头蚴感染阳性。上述4个区居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群食源性寄生虫病知晓率为79.00%(222/281);饭前便后洗手、不直接喝过滤水或自来水、不生食或半生食食物、愿意为了健康改变特殊饮食喜好或者不良生活习惯、愿意了解更多关于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等健康行为的形成率分别为99.64%(280/281)、72.24%(203/281)、56.23%(158/281)、96.80%(272/281)、97.51%(274/281)。结论 上海市市售水产品存在食源性寄生虫污染,尽管居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仍应持续开展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并加强健康教育力度,以降低人群寄生虫感染风险。
实验研究
江西省HIV阳性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现状及基因特征分析
胡主花, 路亮, 俞英昉, 李琳, 王伟, 樊国印, 冯长华, 郑扬云, 彭国华
2024, 36(6): 637-642.
摘要
(
)
PDF
(64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西省HIV阳性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现状及虫种和基因型分布。方法 2022年1月—2023年3月,于江西省3家艾滋病治疗定点医院收集HIV阳性人群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资料,并采集其新鲜粪便样本。提取粪样基因组DNA,采用基于隐孢子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SSU rRNA)基因的巢式PCR方法检测样本,阳性样本再扩增其隐孢子虫60 kDa糖蛋白(60 kDa glycoprotein,gp60)基因。阳性样本两种基因均重复进行3次PCR扩增。采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第二轮PCR扩增产物,对两基因的疑似阳性产物进行双向基因测序和比对。应用MEGA 11.0软件基于邻接法绘制系统进化树,以鉴定隐孢子虫虫种、基因型和基因亚型。 结果 累计将382例江西省HIV阳性者纳入研究,其中2例感染隐孢子虫,感染率为0.52%(2/382),感染者均无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经测序与序列比对,2例感染样本隐孢子虫分离株与火鸡隐孢子虫分离株相似性分别为99.76%和99.88%。基于隐孢子虫SSU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2份隐孢子虫阳性样本虫种均为火鸡隐孢子虫。对2株火鸡隐孢子虫gp60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分别鉴定为火鸡隐孢子虫ⅢeA17G2R1亚型和ⅢbA25G1R1a亚型,其中ⅢbA25G1R1a亚型为人体中首次发现。结论 江西省HIV阳性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较低。临床治疗中应关注无腹泻症状的HIV阳性者隐孢子虫感染可能性。
人工智能辅助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的建立与应用#br#
朱辉银, 李昱婷, 祝黛芊, 王雅茜, 张锦鸿, 陈绍轩, 马潇远, 王惠迪, 李洪军, 李健
2024, 36(6): 643-648.
摘要
(
)
PDF
(54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评价其检测效率及精准度,为防控寄生虫病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蠕形住肠线虫、钩虫、毛首鞭形线虫、华支睾吸虫、带绦虫、似蚓蛔线虫、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等9种寄生虫虫卵玻片标本共1 003张,通过自动扫描显微镜将寄生虫虫卵玻片转化为数字图像,分类、整理并建立数据集。基于百度Easy DL“物体检测”平台,通过上传、标记、训练、评估优化等环节,建立基于AI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随机抽取70%的数据用于模型训练,计算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以评价模型识别效果。将模型部署于电脑端及智能手机端,供用户使用。结果 成功建立了AI辅助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采用公有云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部署时,模型识别寄生虫虫卵的平均精度、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3.42%、92.55%和89.32%;采用离线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部署时,模型识别寄生虫虫卵的平均精度、精确率、召回率分别为92.97%、94.78%、87.63%。该检测平台对带绦虫和华支睾吸虫虫卵的识别精确率分别为97.00%和96.23%。结论 成功建立了基于AI的寄生虫虫卵检测平台,其识别寄生虫虫卵精确率高、使用灵活,有望为寄生虫病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综述
蝎毒液及其抗菌肽抗寄生虫活性研究进展
敖日格乐
2024, 36(6): 649-657.
摘要
(
)
PDF
(8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蝎毒液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包含黏蛋白类、酶类、脂类、生物活性多肽及其他有机或无机分子。蝎毒抗菌肽是从蝎毒液中分离出来的小分子多肽,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真菌和抗肿瘤细胞等生物活性。本文对蝎毒液及其抗菌肽抗寄生虫活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新型抗寄生虫类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蚊虫唾液过敏原研究进展
姜尚德, 臧潇, 汪伟, 洪善超
2024, 36(6): 658-663.
摘要
(
)
PDF
(66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蚊虫唾液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且多数对人类具有致敏性。蚊虫叮咬可能会引起人体产生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生命。已知蚊虫过敏原包括11种唾液过敏原和8种非唾液过敏原。目前,对于蚊虫叮咬引起的过敏反应缺乏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和安全性的诊断方法;同时,由于天然蚊虫唾液过敏原难以获取,导致针对蚊虫叮咬所致过敏的免疫疗法无法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就蚊虫叮咬后过敏症状、过敏机制和经过鉴定并已在过敏原命名综合数据库中注册的蚊虫唾液过敏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道
血浆置换及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联合治疗输入性重症恶性疟疾1例
马晓阳, 李彬, 余晓林, 宋立兴, 程玲霞
2024, 36(6): 664-666.
摘要
(
)
PDF
(3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1例输入性重症恶性疟疾病例的诊治过程,以及其采用血浆置换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的效果。重症恶性疟疾临床症状复杂且并发症多,采用血浆置换和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联合治疗效果较好。
(双月刊 1989年创刊)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名誉主编:王陇德(院士)
主编:周晓农
常务副主编:杨坤
编辑部副主任:汪伟
ISSN 1005-6661
CN 32-1374/R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