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25
上一期
特约专稿
2024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何君逸, 张利娟,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2025, 37(3): 223-231.
摘要
(
)
PDF
(11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本文对2024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截至2024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市、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和浙江省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江苏省、四川省、云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和江西省维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024年,全国共有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3 212个流行乡(镇)、26 061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63.05万人;450个流行县(市、区)中,388个(86.22%)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62个(13.78%)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4年,全国累计开展居民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4 102 624 例,阳性44 823例,阳性率为1.09%;开展病原学检查169 722例,阳性1例;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7 321例。2024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村现有存栏牛575 686头,累计开展免疫学检查113 842头,阳性235头,阳性率为0.21%;开展病原学检查167 475头,未发现阳性。2024年,全国累计开展钉螺调查680 498.27 hm2,查出有螺面积190 778.66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59.09 hm2、复现有螺面积704.23 hm2。2024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665例,人群病原学扩大治疗571 722例·次,牛病原学扩大治疗306 740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117 111.37 hm2,实际药物灭螺66 562.95 hm2,环境改造灭螺1 374.26 hm2。2024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4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稳定在低水平,但有螺面积居高不下、牛存栏数略有上升;需坚持实施传染源控制为主、强化重点环境钉螺控制的综合防治策略,加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重点地区钉螺控制。
论著
时空滤波模型用于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时空分布分析的可行性研究
徐珈瑶, 王增亮, 高风华, 张志杰
2025, 37(3): 232-238, 275.
摘要
(
)
PDF
(17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时空滤波模型用于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数据分析的可行性,从而为血吸虫病防治复杂数据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于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1997—201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数据,计算各年度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获取1997—201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所在县(市、区)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数据,采用反距离加权法对气象数据进行插值,计算各县(市、区)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通过ArcGIS 10.0软件提取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所在县(市、区)质心,计算各质心到长江的欧氏距离并将其作为该县(市、区)距长江距离。计算1997—2010年各年份安徽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全局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以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采用Rook邻接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构建一阶时间权重矩阵以量化疾病随时间变化的关系,随后构造时空结构矩阵。基于时空结构矩阵与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数据构建负二项模型,以模型残差与候选集特征向量建立线性模型,通过逐步回归法进行筛选,确定最优子集构成时空滤波器后,采用负二项模型构建时空滤波模型。构建负二项模型、贝叶斯空间模型和贝叶斯时空模型,并与时空滤波模型进行比较以验证时空滤波模型性能,并对各模型进行交叉验证。通过偏差信息准则(deviance information criterion,DIC)、渡边⁃赤池信息准则(Watanabe⁃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WAIC)评估拟合优度,通过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评估模型验证效果,通过系数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评估结果准确性,通过模型运行时间评估计算效率。选取Moran’s I值较大的4个特征向量,通过其示意图识别具有自相关性的区域,揭示特定区域在时空模式中的差异。结果 建立的各模型中,时空滤波模型拟合优度最高(DIC = 3 240.70,WAIC = 3 257.80)、模型验证效果最好(MSE = 42 617.52)、运行时间为3.18 s,表现最佳。各模型建模结果中,距长江距离与血吸虫病病例数均呈负相关(系数值= -4.93 ~ -3.78,95% CI均不包含0);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量对血吸虫病病例数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95% CI均包含0)。特征向量示意图提示,安徽省血吸虫病传播可能与水系有关,局部性聚集模式主要集中在该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北部和西部。结论 时空滤波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时空分析方法,其建模思路简单、使用方便、结果准确、灵活性较高,可作为传统复杂时空模型在血吸虫病研究中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
微卫星位点标记数量对日本血吸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影响
龙娟, 马浪, 宗红英, 周志鹏, 严浩, 赵琴平
2025, 37(3): 239-246.
摘要
(
)
PDF
(1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采用不同数量微卫星位点标记对日本血吸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影响,为日本血吸虫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自湖北省公安县某地野外荒滩采集湖北钉螺,采用直管逸蚴法筛选出37只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分别收集每只感染性钉螺逸出的单条尾蚴,各随机挑选10条尾蚴提取DNA。以前期经大规模样本验证过的9个微卫星位点以及自参考文献和GenBank数据库中筛选且可稳定扩增的15个微卫星位点作为分子标记,利用Type⁃it 微卫星PCR试剂盒对上述尾蚴DNA进行3组8重微卫星PCR扩增,通过毛细管电泳检测样本基因型。对上述日本血吸虫尾蚴DNA进行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评估等位基因数(observed number of alleles,Na)、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Ae)、观察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和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等多态性指标,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和连锁不平衡评估进行尾蚴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此外,为进一步探究微卫星位点数量对日本血吸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依次将微卫星位点数量设定为1~24个,计算不同位点数量时日本血吸虫种群Na均数及其标准差,并计算等位基因数变异系数,观察Na随微卫星位点数量增加的变化。结果 共选取345条日本血吸虫尾蚴DNA,用上述24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全部位点均满足连锁平衡标准化[连锁不平衡系数(D′) < 0.7,r2 < 0.3)],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 < 0.001)。日本血吸虫尾蚴种群在24个微卫星位点的Na、Ae、Ho和He均值分别为27.46 ± 2.18、12.46 ± 0.95、0.46 ± 0.03和0.91 ± 0.01,PIC值为0.85~0.96,提示24个位点在全基因组微卫星水平上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采用经前期验证的9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分析时,日本血吸虫种群Na-Ae均值为19.88 ± 8.43,高于使用全部24个位点分析时的结果(14.99 ± 8.09)。随着微卫星位点数量的增加,Na均值虽无明显变化,但标准差逐渐变小;尤其是当位点数为18个及以上时,标准差变化幅度明显减小;当位点数为18个时,Na标准差小于位点数为24个时Na均值的5%,变异系数为4.6%。结论 微卫星位点数量可显著影响日本血吸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目前低感染率和血吸虫遗传分布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荐选取≥ 18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日本血吸虫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2006—2023年甘肃省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手术疗效评估
程茜茜, 冯宇, 王旭, 王芝依, 雷家希, 姜明哲, 杨国兵, 张小娟, 杨诗杰, 王立英
2025, 37(3): 247-254.
摘要
(
)
PDF
(1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0—2035年全球细粒棘球蚴病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赖祯, 刘刚, 赵海利, 邱妙妙, 陈建, 罗恩, 辛军国, 杨晓虹
2025, 37(3): 255-267, 283.
摘要
(
)
PDF
(27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全球细粒棘球蚴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预测2022—2035年全球细粒棘球蚴病疾病负担,为制定细粒棘球蚴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数据库中获取1990—2021年全球细粒棘球蚴病年龄标化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率及其95%不确定性区间(uncertainty interval,UI)等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21年全球细粒棘球蚴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采用平滑样条模型和前沿分析探索全球细粒棘球蚴病疾病负担与社会人口学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间的关联,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模型预测2022—2035年全球细粒棘球蚴病疾病负担流行趋势。结果 2021年,全球细粒棘球蚴病年龄标化患病率为7.69/105[95% UI:(6.27/105,9.51/105)]、年龄标化死亡率为0.02/105[95% UI:(0.01/105,0.02/105)]、年龄标化DALYs率为1.32/105[95% UI:(0.99/105,1.69/105)]。1990—2021年,全球细粒棘球蚴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呈年均增长0.14%的上升趋势、年龄标化死亡率和DALYs率分别呈年均减少4.68%和4.01%的下降趋势。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全球细粒棘球蚴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在1990—2000年[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 -0.6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0.70%,-0.61%)]和2005—2015年[APC = -0.88%,95% CI:(-0.93%,-0.82%)]呈下降趋势、在2000—2005年[APC = 3.68%,95% CI:(3.49%,3.87%)]和2015—2021年[APC = 0.30%,95% CI:(0.19%,0.40%)] 呈上升趋势。1990—2021年,全球21个地区细粒棘球蚴病年龄标化患病率(r = -0.17,P < 0.05)、年龄标化死亡率(r = -0.67,P < 0.05)、年龄标化DALYs率(r = -0.60,P < 0.05)均与SDI呈负相关;2021年,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细粒棘球蚴病年龄标化死亡率(r = -0.61,P < 0.05)和年龄标化DALYs率(r = -0.44,P < 0.05)均与SDI呈负相关。前沿分析显示,部分SDI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细粒棘球蚴病年龄标化DALYs率仍与“前沿”有一定差距。BAPC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5年全球男[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 0.18%,95% CI:(0.13%,0.23%)]、女性细粒棘球蚴病年龄标化患病率有所上升[EAPC = 0.29%,95% CI:(0.24%,0.34%)],而年龄标化死亡率[男性:EAPC = -4.71%,95% CI:(-4.71%,-4.37%);女性:EAPC = -4.74%,95% CI:(-4.74%,-4.74%)]和年龄标化DALYs率[男性:EAPC = -3.35%,95% CI:(-3.36%,-3.34%);女性:EAPC = -3.17%,95% CI:(-3.18%,-3.16%)]有所下降。结论 1990—2021年全球细粒棘球蚴病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预测2022—2035年全球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建议加大细粒棘球蚴病防控力度。
2000—2019年我国白纹伊蚊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评估
焦泽瑞, 屈磊, 王多全, 张仪, 吕山
2025, 37(3): 268-275.
摘要
(
)
PDF
(15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0—2019年我国不同时期白纹伊蚊空间分布,为精准防控白纹伊蚊提供参考。方法 以“白纹伊蚊”、“监测”、“调查”、“密度”、“分布”、“暴发”等为检索词,在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有关2000—2019年我国白纹伊蚊分布信息的文献,提取文献文题、发表时间、采样点、采样时间、捕蚊方法、蚊种及密度等信息,并通过百度地图获取采样点经纬度信息。于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获取我国境内气象观测点气象要素数据,计算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气温日较差和相对湿度,并进行克里金插值。于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获取2000—2019年我国1 km分辨率的月度累计降水栅格数据和逐月平均气温栅格数据,累加计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于WorldPop网站获取2000—2019年我国人口密度数据。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网站获取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数据。将上述各类数据以5年为1个时间段,计算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和2015—2019年阶段数据。采用分类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对2000—2019年及上述各阶段白纹伊蚊分布数据进行建模,预测全国范围内白纹伊蚊分布情况,并基于我国七大主要气候区进行分析。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效果。采用平均准确率下降(mean decrease accuracy,MDA)法评估RF模型中各特征重要性。结果 共检索到1 191篇中文文献、391篇英文文献,其中580篇文献标注了白纹伊蚊采样点详细信息和具体采样年份,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纳入2000—2019年我国2 234个白纹伊蚊采样点。经建立RF模型发现,2000—2019年我国白纹伊蚊整体分布区域以东南和西南省份为主,在东北部辽宁省等沿海地区呈散在分布。不同时期白纹伊蚊分布RF模型准确率为0.915 ~ 0.947、精确率为0.933 ~ 0.975、召回率为0.898 ~ 0.978、AUC值为0.902 ~ 0.932。RF模型特征中,人口密度为影响我国白纹伊蚊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GDP,各气象因素在白纹伊蚊分布模型中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在我国七大主要气候区中,白纹伊蚊分布区域几乎全部集中于边缘热带湿润地区、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地区。2000—2004、2005—2009、2010—2014年和2015—2019年上述3个区域白纹伊蚊分布面积占全国白纹伊蚊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00.0%、100.0%、100.0%和99.9%,其中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白纹伊蚊分布面积占比由20.2%逐渐增至30.2%。结论 我国白纹伊蚊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省份,受人口与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逐渐成为白纹伊蚊分布热点地区。
基于Biomod2组合模型的甘肃省中华白蛉适生区预测
余大为, 侯言东, 何爱伟, 冯宇, 杨国兵, 杨成明, 梁虹, 张海亮, 李凡
2025, 37(3): 276-283.
摘要
(
)
PDF
(15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识别甘肃省中华白蛉适生区,为有效防控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MT⁃ZVL)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5—2023年甘肃省MT⁃ZVL报告病例信息,获取病例分布点地理坐标。收集26个环境变量数据,包括年平均温度、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气温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暖月最高气温、最冷月最低气温、温度年较差、最湿季度平均气温、最干季度平均气温、最暖季度平均气温、最冷季度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湿季度降水量、最干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等19个气候变量,海拔、年度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类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等5个地理变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分布2个人口经济变量。采用R软件Biomod2软件包建立12个物种分布模型,包括表面分布区分室模型(surface range envelope,SRE)、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多元适应回归样条(multivariate adaptive regression splines,MARS)、推广回归树(generalized boosted model,GBM)、分类树分析(classification tree analysis,CTA)、柔性判别分析(flexible discriminant analysis,FDA)、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优化版最大熵(optimized maximum entropy model,MAXNET)、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真实技巧统计量(true skill statistics,TSS)和Kappa系数对各模型进行性能评价,选择性能较好的单一模型构建最优组合模型,基于气候、地形和社会经济因子分析影响中华白蛉生存的因素。根据1991—2020年和2041—2060年(2050s)、2081—2100年(2090s)气候数据,分别对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126、SSP370和SSP585气候情景下甘肃省中华白蛉适宜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 成功建立了11种预测甘肃省中华白蛉潜在分布区的模型。其中随机森林模型预测准确度最高(AUC = 0.998)。以RF、XGBOOST、GLM和MARS 4种表现较好的单一模型构建的组合模型(AUC = 0.999)较各单一模型准确度有所提升。26个环境变量中,最湿季度降水量、最暖月最高气温和年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对中华白蛉适宜生境分布影响最大,贡献率分别为12.00%、11.58%和11.29%。1991—2020年气候条件下,甘肃省中华白蛉潜在适生区面积约5.80 × 104 km2,其中高适生区为1.42 × 104 km2,主要集中于陇南南部。2050s甘肃省中华白蛉非适生区与低适生区面积较1991—2020年均不同程度降低,但中、高适生区面积存在扩张迁移趋势;在SSP126情景下2090s中华白蛉适生区面积将大幅增加,在SSP585情景下2090s中华白蛉高适生区转变为极高适生区的面积将大幅增加。未来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中华白蛉的生存繁衍,2050s至2090s甘肃省中华白蛉高适生区将呈向北扩展的趋势。在SSP126情景下,2050s与2090s甘肃省中华白蛉适生区面积分别较1991—2020年增加194.75%和204.79%;在SSP370情景下,2050s与2090s甘肃省中华白蛉中、高适生区面积较1991—2020年分别增加164.40%和209.03%,在SSP585情景下分别增加195.98%和211.66%。结论 甘肃省中华白蛉潜在适生区范围会随气候变化而逐渐迁移,未来可有针对性地在陇中和陇东地区对中华白蛉加强监测和防控,从而为MT⁃ZVL早期预警提供支持。
防治研究
2015—2023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
蒲晨, 张宇, 万佳嘉, 王楠楠, 尚婧晔, 徐亮, 陈陵, 陈琳, 吴子松, 钟波, 刘阳
2025, 37(3): 284-288.
摘要
(
)
PDF
(1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5—2023年四川省血吸虫病从传播阻断到消除阶段的综合防治效果,为制定消除后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3年四川省卫生健康、农业农村、林草、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血吸虫病防治相关资料,统计人群、家畜查治病和流行区查灭螺,以及水田改旱、沟渠硬化、河流湖泊治理、抑螺防病林建设等数据,分析各项血吸虫病防治措施完成情况,并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15—2023年四川省累计开展人群查病20 545 155人·次,血检阳性232 157人·次,血检阳性率从2015年的2.10%(44 299/2 107 003)下降至2023年的1.12%(9 361/837 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68,P < 0.001);各年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b = -8.375,t = -10.052,P < 0.001)。2018—2023年均未发现病原学阳性病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持续为0。9年来共开展人群扩大化疗2 754 515人·次,救治晚期血吸虫病病人6 436人·次,救治人数占比从2015年的46.80%(827/1 767)上升至2023年的64.87%(868/1 338);共开展家畜病原学检查35 113头·次,完成扩大化治疗513 043头·次,家畜存栏量从2015年的121 631头降至2023年的103 489头,下降了14.92%。2015—2023年四川省累计查螺433 621.80 hm2,药物灭螺204 602.81 hm2,环境改造灭螺4 637.74 hm2,查出有螺面积从2016年的5 029.80 hm2下降至2023年的3 709.72 hm2,实有钉螺面积从2019年的8 585.48 hm2下降至2023年的473.09 hm2;2017年活螺平均密度为0.62只/0.1 m2,其余年份均在较低水平波动。2015—2023年四川省农业部门累计完成水田改旱153 346.93 hm2,沟渠硬化6 110.31 km,沼气池建设70 356座,以机代牛227 161台(套),家畜圈养21 161 070头(只);水利部门累计开展河流湖泊治理5 676.92 km,灌区改造2 331处;林草部门累计建设抑螺防病林23 913.33 hm2,抑螺林改造8 720 hm2,新建防护林764 686.67 hm2。截至2023年底,全省63个流行县(市、区)全部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结论 2015—2023年四川省实施各项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后,全省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显著,以县为单位实现了消除血吸虫病目标。
2023年贵州省从江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调查
蔡姗, 佘丹娅, 李松平, 林广初, 何兰, 石章静, 卢丽丹
2025, 37(3): 289-293, 315.
摘要
(
)
PDF
(10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23年贵州省从江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为该县土源性线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从江县按不同地理方位划分5个片区,各片区分别随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随机整群抽取200名近3个月未驱虫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2023年采集调查对象粪便标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2检)检测虫卵,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根据每克粪便虫卵数(eggs per gram,EPG),将感染状况分为轻、中、重度感染并计算各类感染构成比。此外,采用问卷调查了解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及家庭无害化厕所建设情况。结果 从江县5个调查点共调查1 001名调查对象,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08%(191/1 001);其中蛔虫、钩虫感染率分别为2.30%(23/1 001)、1.90%(19/1 001),均为轻度感染;蛲虫感染率为0.10%(1/1 001);鞭虫感染率为15.78%(158/1 001)。各调查村鞭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3.345,P < 0.001),其中留架村鞭虫感染率最高(39.00%),其次为龙江村(18.00%);各年龄组人群鞭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6.050,P < 0.001),其中10~19岁组最高(48.19%),其次是70岁以上组(14.53%)和50~59岁组(13.04%);各职业人群鞭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4.134,P < 0.001),以中学生感染率最高(32.32%),其次是工人(民工)(10.34%)和农民(10.12%);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鞭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8.761,P < 0.001),以小学文化程度者最高(21.60%),其次为文盲(12.03%);不同民族人群鞭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193,P < 0.001)。鞭虫轻、中、重度感染者构成比分别为76.58%(121/158)、14.56%(23/158)和3.16%(5/158),重度感染者均为小学生。在123户家庭中发现鞭虫感染者,其中27户(21.95%)家庭中有2名及以上家庭成员感染。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 001份,家中是、否建有无害化厕所者鞭虫感染率分别为14.69%(139/964)、34.55%(1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410,P < 0.001)。结论 2023年贵州省从江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其中鞭虫感染尤为严重,应将小学生、中老年农民、民工作为重点人群开展防控工作。
实验研究
日本血吸虫热休克同源蛋白20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余新刚, 袁凯健, 李奕龙, 穆宣儒, 许辉, 李巧雨, 曾文静, 傅志强, 洪炀
2025, 37(3): 294-303.
摘要
(
)
PDF
(16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热休克同源蛋白20(heat shock cognate protein 20,Hsc20)(SjHsc20),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PCR法扩增SjHsc20基因目的片段,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SjHsc20,并将其转化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采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 β⁃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表达并纯化重组SjHsc20(rSjHsc20)蛋白,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验证重组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免疫原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法检测SjHsc20基因在不同发育期虫体及不同性别成虫中的转录水平。30只雌性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rSjHsc20免疫组、PBS对照组、ISA 206佐剂组,每组10只。在实验第1、15、31天,rSjHsc20免疫组、PBS对照组、ISA 206佐剂组小鼠分别皮下免疫注射20 μg rSjHsc20重组蛋白及等体积PBS和ISA 206佐剂,最后1次免疫14 d后,各组小鼠经腹部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 ± 2)条。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抗rSjHsc20特异性IgG及其亚型IgG1、IgG2a抗体水平,以及血清中抗rSjHsc20抗体滴度,并计算IgG1/IgG2a比值。感染42 d后,剖杀各组小鼠,采用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虫体并计数,计算每克肝脏虫卵数(eggs per gram,EPG)以及rSjHsc20免疫组相对于PBS对照组的减虫率和减卵率,以评估rSjHsc20蛋白免疫保护效果。结果 SjHsc20基因开放阅读框长756 bp、编码252个氨基酸,rSjHsc20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9 kDa。rSjHsc20可被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血清以及免疫该蛋白后获得的小鼠血清识别。7、12、21、28、35、42 d虫体SjHsc20基因相对转录水平分别为1.001 4 ± 0.065 7、2.268 3 ± 0.129 2、1.378 5 ± 0.160 4、1.196 4 ± 0.244 0、1.646 3 ± 0.226 1、1.758 0 ± 0.611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8.45,P < 0.000 1),其中12 d虫体内SjHsc20基因转录水平高于其他时期虫体(P均< 0.05)。第3次免疫后,PBS对照组、ISA 206佐剂组和rSjHsc20免疫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分别为0.106 6 ± 0.010 7、0.108 3 ± 0.010 4、0.553 2 ± 0.069 1,IgG1抗体水平分别为0.137 3 ± 0.054 0、0.181 1 ± 0.096 8、1.765 8 ± 0.221 1,IgG2a抗体水平分别为0.280 3 ± 0.197 6、0.274 0 ± 0.146 3、1.560 4 ± 0.106 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397.70、401.00和229.70,P均< 0.000 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rSjHsc20免疫组小鼠血清IgG、IgG1和IgG2特异性抗体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P 均< 0.000 1)。3组小鼠血清IgG1/IgG2a比值分别为0.428 4 ± 0.199 8、0.559 9 ± 0.181 1、1.177 2 ± 0.143 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3.97,P < 0.000 1);rSjHsc20免疫组IgG1/IgG2a比值> 1,且高于PBS对照组和ISA 206佐剂组(P 均< 0.001)。3次免疫后,rSjHsc20免疫组小鼠血清抗体滴度均在1∶16 384 以上,表明rSjHsc20具有较强免疫原性。在尾蚴攻击42 d后,PBS对照组、ISA 206佐剂组、rSjHsc20免疫组小鼠平均虫荷数分别为(16.60 ± 5.75)、(15.80 ± 5.58)、(14.40 ± 5.75)条/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50,P > 0.05);3组小鼠EPG分别为68 370 ± 22 690、67 972 ± 19 502、41 075 ± 13 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55,P < 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PBS对照组和ISA 206佐剂组EPG均低于rSjHsc20免疫组(P均 < 0.05)。rSjHsc20免疫组小鼠减虫率和减卵率分别为13.25%和39.92%。结论 成功克隆、表达了SjHsc20基因,rSjHsc20蛋白可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上述结果为后续研究SjHsc20生物学功能及评估其作为疫苗候选分子的潜能奠定了基础。
刚地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3基因缺陷虫株的构建及毒力鉴定
王佩豪, 吴敏敏, 都建
2025, 37(3): 304-309.
摘要
(
)
PDF
(17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刚地弓形虫ME49株致密颗粒蛋白3(dense granule protein 3,GRA3)基因缺陷虫株并鉴定其毒力。 方法 利用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RISPR⁃associated protein 9,CRISPR/Cas9]技术构建基因缺陷虫株。使用E⁃CRISPR软件设计向导RNA(guide RNA,gRNA),利用Q5定点突变试剂盒突变pSAG1::Cas9⁃U6::sgUPRT质粒上的gRNA,构建pSAG1::Cas9⁃U6::sgGRA3质粒。构建一个含有GRA3基因上游序列、乙胺嘧啶抗性基因二氢叶酸还原酶胸苷酸合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thymidylate synthase,DHFR⁃TS)和GRA3基因下游序列的GRA3基因供体质粒,并通过PCR扩增出GRA3基因供体DNA。将pSAG1::Cas9⁃U6::sgGRA3质粒和GRA3基因供体DNA电穿孔转染野生型刚地弓形虫ME49速殖子,电转后的虫株悬液接种于人包皮成纤维(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HFF)细胞中,并用乙胺嘧啶进行筛选,获得乙胺嘧啶抗性虫株后进行单克隆筛选,采用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弓形虫GRA3基因缺陷单克隆株ME49Δgra3,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弓形虫ME49Δgra3株中GRA3蛋白表达水平。将新鲜裂解的弓形虫ME49株和ME49Δgra3株速殖子各1 000个加入接种有HFF细胞的12孔板中,置于37 ℃含5% 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7 d,以结晶紫染液染色法计数空斑数量。采用吉姆萨染色法对弓形虫ME49株和ME49Δgra3株速殖子感染的HFF细胞进行染色,计数细胞中含有1、2、4个和> 4个弓形虫纳虫泡数量的细胞。比较弓形虫ME49株和ME49Δgra3株感染的C57BL/6小鼠35 d存活率。结果 PCR扩增发现,DHFR⁃TS基因上、下游同源臂条带在弓形虫ME49Δgra3株中均成功扩增,ME49株未扩增出相应条带;GRA3基因条带在弓形虫ME49株中成功扩增,ME49Δgra3株未扩增出GRA3基因条带但扩增出含DHFR⁃TS基因的条带。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弓形虫ME49Δgra3株中未见GRA3蛋白表达。弓形虫ME49株平均形成(352.67 ± 26.39)个空斑、ME49Δgra3株平均形成(235.00 ± 26.29)个空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472,P < 0.01)。吉姆萨染色结果显示,弓形虫ME49株感染的HFF细胞中,纳虫泡内至少含有4个弓形虫速殖子的比例为(75.67 ± 2.52)%,高于ME49Δgra3株感染组[(59.67 ± 2.31)%](t = 8.113,P < 0.01);纳虫泡内含有1个或2个弓形虫速殖子的比例为(24.33 ± 2.52)%,低于ME49Δgra3株感染组[(40.33 ± 2.31)%](t = -8.113,P < 0.01)。感染弓形虫ME49株和ME49Δgra3株的小鼠分别自感染后第8、9天开始死亡,感染后第35天存活率分别为10.00%(1/10)和70.00%(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6.762,P < 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刚地弓形虫ME49Δgra3株,GRA3蛋白可能增强弓形虫ME49株毒力。
教学研究
寄生虫学选修课《宿敌化盟友》在留学生内外全科医学学士教育中的实践及效果
张东辉, 陈璐, 徐志鹏, 季旻珺, 陈琳
2025, 37(3): 310-315.
摘要
(
)
PDF
(10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推进中外学生趋同化教育,南京医科大学针对来华内外全科医学学士(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MBBS)教育留学生设计了寄生虫学选修课——《宿敌化盟友》,并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对31名留学生进行授课。该课程包括寄生虫相关知识、科研基本知识和技能、科研进展前沿专题3部分内容,考核内容包括课程签到、课堂活动参与度及科研汇报3个方面。课程考核结果显示,2018—2021、2022级和2023级分别有100.0%(8/8)、81.8%(9/11)和83.3%(10/12)的学生总得分≥ 80分,3个年级学生中位得分(四分位间距)[M(QR)]分别为91.1(7.0)、90.8(5.7)分和90.8(5.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 0.04,P > 0.05)。此外,采用李克特量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31名MBBS教育留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课程实用性、重要性的评价,共回收27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87.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18—2021、2022级和2023级学生问卷总得分M(QR)分别为7.0(0.8)、6.4(1.4)、6.0(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 2.64,P > 0.05)。以上结果表明,该选修课提升了MBBS教育留学生对寄生虫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及其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医学人文
现代丝路精神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全球热带病防控
周丽颖, 李相洁, 陈子怡
2025, 37(3): 316-320.
摘要
(
)
PDF
(12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丝路精神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与“一带一路”倡议目标高度契合,为沿线国家热带病防控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合作研究、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药物与疫苗合作,现代丝路精神可有效促进沿线国家热带病防控,并改善防治观念与方法。然而,政治、文化差异和数据共享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也需要克服。因此,参与国家需要相互尊重,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并加强沟通,共同推动全球热带病防控与文化交流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全球健康与繁荣贡献力量。本文探讨了现代丝路精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全球热带病防控的推动作用。
综述
健康教育在我国消除疟疾进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周梅金, 林康明
2025, 37(3): 321-324.
摘要
(
)
PDF
(9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除疟疾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曾是疟疾高发国家,经实施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已于2021年获得WHO消除疟疾认证。在我国消除疟疾进程中,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提升了公众对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和疟疾防治能力。同时,健康教育对降低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出入境人员宣教、医务人员宣教以及多元化媒体宣传等健康教育形式在我国消除疟疾进程中的应用研究,旨在为我国消除疟疾后疟疾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疟原虫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吴钰煌, 贺靓, 曹兴行, 李君桐, 沈舒楚, 杜幼芹, 谭超
2025, 37(3): 325-331.
摘要
(
)
PDF
(10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之一。疟原虫为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进化出多变的免疫逃逸策略,给疟疾防控工作带来了挑战。本文综述了疟原虫抗原变异、表观遗传调控、拮抗IgM抗体、激活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干扰素刺激基因(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信号通路、抑制脾脏免疫功能和分子伪装等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疟疾疫苗和抗疟药物研发以及疟疾防治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病例报道
人体寄生美丽筒线虫1例及近10年相关文献复习
唐凤, 孙晓峰, 徐祥珍, 茅范贞, 刘耀宝
2025, 37(3): 332-336.
摘要
(
)
PDF
(13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1例口腔黏膜寄生美丽筒线虫病例的诊治过程,以及寄生虫形态学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此外,本文对近10年我国学者发表的美丽筒线虫感染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并对感染病例特征、虫体寄生情况、诊治过程及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断能力。
(双月刊 1989年创刊)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名誉主编:王陇德(院士)
主编:周晓农
常务副主编:杨坤
编辑部副主任:汪伟
ISSN 1005-6661
CN 32-1374/R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