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17-224,250.  
    摘要778)      PDF (939KB)(629)    收藏
    本文通报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概况,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434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42.44万人;452个流行县(市、区)中,343个(75.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6个(23.4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0.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2年,全国累计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317 356人,阳性62 228人;开展粪检查病208 646人,阳性1人,另有2例尿液镜检阳性者,3例均为非洲输入血吸虫病病例。2022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8 565例。全国共有18 8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6 917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62%,新查出有螺村8个;累计查螺655 703.01 hm2,查出有螺面积183 888.6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10.58 hm2、复现钉螺面积844.35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477 200头,累计血检查病113 946头,阳性204头;粪检查病131 71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2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726例,扩大化疗714 465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34 737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9 134.07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825.27 hm2,环境改造灭螺1 163.96 hm2。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持续向低,3例确诊病例均为非洲输入外籍血吸虫病患者,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需继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防止疫情反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血吸虫病防治这10年:进展与挑战
    许静, 曹淳力,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559-.  
    摘要375)      PDF (1317KB)(448)    收藏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危害严重。在国家血吸虫病防治专项规划和标准的导向下,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成绩斐然。本文重点回顾近10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及疫情形势,分析实现2030年消除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并就今后工作重点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8年安徽省石台县野鼠血吸虫感染调查
    何家昶, 陈雪峰, 汪天平, 高风华, 陶伟, 代波, 丁宋军, 刘婷, 李异, 汪昊, 茅维飞, 张乐生, 许晓娟, 张世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622-.  
    摘要260)      PDF (973KB)(132)    收藏
    目的 了解安徽省石台县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实施精准传染源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石台县3个不同血吸虫病流行程度的自然村(矶滩乡矶滩村、丁香镇石泉村和丁香镇西柏村),于2018年6月和10月分别采取“夹夜法”连续3晚在有螺环境捕捉野鼠,对捕获野鼠采取肝结节压片镜检、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和Kato⁃Katz法等3种方法平行检查,统计捕获的野鼠密度和血吸虫感染率。结果 石台县3个调查村共捕获野鼠376只,平均野鼠密度为9.1%(376/4 124),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24.2%(91/376)。其中丁香镇石泉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最高,为30.1%;丁香镇西柏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最低,为17.4%;各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4.111, P > 0.05)。6月和10月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6.8%(34/127)和22.9%(57/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90, P = 0.406)。捕获的野鼠包括褐家鼠、社鼠、黄毛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白腹巨鼠等6种,其中黄毛鼠和褐家鼠血吸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4.9%(22/63)和31.2%(44/141)。结论 2018年石台县野鼠血吸虫感染率较高,当地血吸虫病传播存在自然疫源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以边际效益视角审视中国消除血吸虫病的优化路径
    李琴, 杨国静, 郑金鑫, 许静,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1-.  
    摘要259)      PDF (1172KB)(231)    收藏
    经过70多年的有效防治,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入消除阶段,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强化血吸虫病监测响应、持续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防止疫情反弹。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干预措施亟待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边际效益基本原理讨论不同阶段干预措施评价需求与优化策略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利用边际效益原理优化防控方案,使血吸虫病防治成本发挥出最大边际效益,为我国最终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最优战略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徐维荣, 王国淑, 李琴, 郑金鑫, 郭照宇, 陈家旭, 陈木新, 田利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598-.  
    摘要248)      PDF (1008KB)(94)    收藏
    目的 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婴医院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儿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健康状况等信息。采集腹泻患儿粪便样本,提取核酸,通过PCR检测、序列对比确定是否感染人芽囊原虫。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5岁以下腹泻儿童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招募5岁以下腹泻儿童684例,其中男、女童分别为468例和216例,平均年龄为(1.79 ± 1.12)岁。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4.97% [34/684,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3.59%,6.86%)];慢性腹泻儿童感染率[7.52%(20/266),95% CI:(4.92%,11.33%)] 高于急性腹泻儿童 [3.35%(14/418),95% CI:(2.01%,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983,P = 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饲养宠物 [比值比(OR)= 6.298,95% CI:(2.711,14.633)]、饮用非自来水[OR = 4.522, 95% CI:(1.769,11.561)]、乳糖不耐受 [OR = 4.221,95% CI:(1.043,17.087)]、使用抗生素 [OR = 0.125,95% CI:(0.017,0.944)] 和慢性腹泻 [OR = 2.172,95% CI:(1.018,4.637)] 是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 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存在人芽囊原虫感染,建议改善家庭环境及宠物卫生状况,以降低儿童感染人芽囊原虫等病原体的机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研究
    曾婷, 吕山, 田利光, 李石柱, 孙乐平, 贾铁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7-.  
    摘要242)      PDF (2109KB)(212)    收藏
    目的 掌握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时间变化趋势,为完善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疟疾、肠道线虫感染、血吸虫病、食源性吸虫病、囊尾蚴病和棘球蚴病等寄生虫病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对其DALYs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描述年龄和性别分布。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各病种DALYs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结果 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由大到小依次为:食源性吸虫病(643 836.42人·年)、囊尾蚴病(156 853.03人·年)、血吸虫病(79 764.62人·年)、肠道线虫感染(70 989.73人·年)、棘球蚴病(4 258.61人·年)和疟疾(264.86人·年),男性DALYs(546 441.93人·年)高于女性(409 525.33人·年),青壮年(14~65岁,684 780.84人年)高于儿童(≤ 14岁,35 437.38人·年)和老年(≥ 65岁,235 749.04人·年)。1990—2019年,我国食源性吸虫病DALYs在6种寄生虫病中一直居首位,囊尾蚴病由199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2位,肠道线虫感染则由1990年的第2位下降至2019年的第4位。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总体呈下降趋势,疟疾DALYs下降速度最快(AAPC = -19.6%,P = 0.003),其次是肠道线虫感染(AAPC = -8.2%,P < 0.001)和血吸虫病(AAPC = -3.1%,P < 0.001),食源性吸虫病DALYs下降趋势较缓(AAPC = -1.0%,P < 0.001),棘球蚴病DALYs下降不明显(AAPC = -0.5%,P = 0.264),囊尾蚴病DALYs呈增长趋势(AAPC = 0.7%,P < 0.001)。结论 1990—2019年,我国血吸虫病、肠道线虫感染与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显著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疾病负担较高,棘球蚴病疾病负担下降不明显,囊尾蚴病疾病负担有上升趋势。建议我国以棘球蚴病防控为重点,在继续巩固其他重点寄生虫病防治成果的同时,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监测和预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的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智能识别研究
    薛靖波, 夏尚, 李召军, 王心怡, 黄良瑜, 何润超,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21-.  
    摘要224)      PDF (2620KB)(194)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识别模型,初步评价其用于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耕牛远程识别和监测管理的效果。方法 以环鄱阳湖地区有螺洲滩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无人机航拍采集该区域影像数据集。对数据集进行增强处理,并使用数据标注工具VGG Image Annotator标记样本数据库中的耕牛,建立耕牛形态识别标签。基于Mask R⁃卷积神经网络(CNN)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智能识别模型用于识别耕牛分布,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得分和平均精确率等指标对模型识别耕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共获取200幅无人机航拍原始影像,对影像数据增强处理后获得410幅影像,标记耕牛识别训练样本2 860个。构建的Mask R⁃CNN深度学习识别模型在迭代200轮后收敛,模型准确率为88.01%、精确率为92.33%、召回率为94.06%、F1得分为93.19%、平均精确率为92.27%,可有效检测和分割耕牛形态特征。结论 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Mask R⁃CNN模型识别耕牛准确性较高,可用于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远程智能识别、监测和管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上海某宠物医院犬 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及基因型鉴定
    张璟, 秦源, 沈玉娟, 王雅雪, 曹建平, 苏雅馨, 刘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58-262.  
    摘要204)      PDF (1340KB)(87)    收藏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宠物医院犬、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感染情况,并对感染虫种或基因型进行分析。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采集在上海市某宠物医院就诊的犬、猫新鲜粪便样本145份(犬粪99份、猫粪46份)。采用巢式PCR方法分别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RNA(SSU rRNA)基因和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利用Clustal X 2.1 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采用BLAST软件进行分析比对,使用MEGA 11.0软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寄生虫虫种或基因型。结果 共检测145份犬、猫粪便样本,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总检出率为20.00%(29/145);其中隐孢子虫检出率为0.69%(1/145),贾第虫检出率为19.31%(28/145)。在犬粪便样本中仅检测到贾第虫,检出率为18.18%(18/99);在猫粪便样本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检出率分别为2.17%(1/46)和21.74%(10/46)。经核苷酸序列分析,1份隐孢子虫阳性样本鉴定为猫隐孢子虫;28份贾第虫阳性样本均为贾第虫集聚体A,与人源贾第虫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获得的贾第虫基因序列与人源贾第虫集聚体A属同一分支。结论 上海市某宠物医院就诊的犬和猫存在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相关虫种和基因型均有人兽共患风险,有必要加强宠物及其饲养者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监测,并加强宠物饲养管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综合物种分布模型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展
    李路, 王强, 许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659-.  
    摘要199)      PDF (1036KB)(153)    收藏
    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环境和其他物种间关系与作用为理论基础,可揭示当前及预测未来物种分布,现已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生物地理学、传染病空间传播等领域。综合物种分布模型(integrated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ISDMs)是在同时使用多种SDMs或融合多个数据源进行建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的组合模型,具有综合性、总结性和可靠性等特点。本文在简述SDMs理论和分类的基础上,对ISDMs构建、验证思路及其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在ISDMs实际应用中应关注研究尺度、生态位匹配及大数据利用等问题,并注重多学科方法和知识背景结合,关注生态学内涵等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CRISPR/Cas系统在病原体核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李梦茹, 秦志强, 殷堃, 郑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98-.  
    摘要189)      PDF (1332KB)(446)    收藏
    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对于传染病防控至关重要。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温扩增等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原体检测。近年来,基于规则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CRISPR/Cas)系统的核酸检测方法显示出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与便携性等优点。本文对CRISPR/Cas系统类型、原理及其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重组日本血吸虫虫卵核糖核酸酶SjCP1412体外抑制肝星状细胞LX-2活化作用的研究
    李其凤, 宋丽君, 杨莹莹, 董盼盼, 梅丛进, 李溢鑫, 张键锋, 熊春蓉, 余传信,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566-.  
    摘要186)      PDF (2624KB)(226)    收藏
    目的 观察重组日本血吸虫虫卵核糖核酸酶SjCP1412(rSjCP1412)对体外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及活化的作用,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方法 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采用原核表达方式表达rSjCP1412蛋白,并通过Ni-NTA亲和层析法及尿素梯度复性透析制备高纯度可溶性rSjCP1412蛋白。使用12.5、25.0、50.0 µg rSjCP1412蛋白分别于37 ℃酶解酵母RNA 2、3、4 h,酶解产物采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观察rSjCP1412蛋白RNA酶活性。采用CCK-8法检测经不同浓度rSjCP1412蛋白刺激48 h后LX-2细胞增殖,采用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法检测经不同浓度rSjCP1412蛋白刺激48 h后LX-2细胞凋亡,采用DAPI染色法检测经不同浓度rSjCP1412蛋白刺激48 h后LX-2细胞周期中G0/G1、S、G2/M期细胞百分比,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经不同浓度rSjCP1412蛋白刺激48 h后LX-2细胞中Ⅰ型胶原、Ⅲ 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经rSjCP1412蛋白刺激LX-2细胞48 h后Ⅰ型胶原、α-SMA和Smad4/7蛋白表达水平,以明确LX-2细胞活化。以上实验均设可溶性虫卵抗原(SEA)阳性对照和正常组(不含rSjCP1412蛋白的PBS)。采用rSjCP1412蛋白单独刺激或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共同刺激LX-2细胞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LX-2细胞中Ⅰ型胶原、α-SMA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分析rSjCP1412作用于LX-2细胞的信号通路。结果 成功表达并制备了高纯度可溶性的rSjCP1412蛋白,且rSjCP1412蛋白具有RNA酶活性。与正常组相比,12.5、25.0、50.0 µg/mL rSjCP1412和SEA处理48 h后,LX-2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下降(F = 22.417、20.448,P均 < 0.05);12.5、25.0、50.0 µg/mL rSjCP1412蛋白处理48 h后,LX-2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F = 11.350,P < 0.05);12.5、25.0、50.0 µg/mL rSjCP1412蛋白处理48 h后,可导致LX-2细胞 G0/G1期阻滞(F = 20.710,P < 0.05)。12.5、25.0、50.0 µg/mL rSjCP1412蛋白处理可导致LX-2细胞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α-SMA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F = 11.340、456.600、23.100,P均 < 0.05)。rSjCP1412与SEA均可导致LX-2细胞中Ⅰ型胶原、α-SMA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活化水平下降(F = 1 302.000、49.750、52.420,P均 < 0.05)。此外,rSjCP1412蛋白抑制TGF-β1激活的LX-2细胞中Ⅰ型胶原、α-SMA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F = 66.290、31.300、27.010,P均 < 0.05 )。结论 SjCP1412在体外能诱导肝星状细胞LX-2凋亡,对LX-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活化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下调Smad4信号分子表达水平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机器学习在感染性疾病临床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展
    郑睿颖, 刘根焰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317-321.  
    摘要180)      PDF (1025KB)(98)    收藏
    感染性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重大威胁之一。由于其诊治的不便捷性,常常造成误诊、漏诊或过度治疗等,引起严重临床后果。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机器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通过对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可预测和评估疾病临床诊断、治疗效果、预后转归及暴发侦测。与传统建模方式相比,机器学习建模具有高效、高精度和可解释等优点,这为感染性疾病诊治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对机器学习在感染性疾病临床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Web of Science的2011—2022年恶性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文献计量学分析
    董丽, 李健, 王利磊, 莫金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639-.  
    摘要179)      PDF (1115KB)(87)    收藏
    目的 分析2011—2022年全球恶性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相关研究文献产出和被引频次,为我国研究人员开展该领域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中,检索2011年1月—2022年5月有关恶性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相关文献,对文献学科、期刊、国家(地区)、机构分布以及核心作者、被引频次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2011年1月—2022年5月,在SCIE数据库中共检索到有关恶性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文献1 640篇,发文量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上述文献来自343种期刊,其中发文量居前3位的期刊分别为《Malaria Journal》(341篇,占20.79%)、《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141篇,占8.60%)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68篇,占4.15%),学科分布以感染性疾病(565篇,占34.45%)、寄生虫学(531篇,占32.38%)、热带医学(517篇,占31.54%)为主。发文量居前3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627篇,占38.23%)、英国(395篇,占24.08%)和泰国(294篇,占17.94%),总被引频次分别为25 280、18 622次和15 474次;发文量居前3位的机构分别为泰国玛希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发文量分别为234、220、142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5 058、15 421次和6 191次。发文量居前3位的作者均来自泰国玛希隆大学,分别发文 85、77篇和63 篇。文献总被引频次居前3位的作者中,有2名来自泰国玛希隆大学,总被引频次分别为8 623次和7 961次;1名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总被引频次为6 267次。中国科研人员共发文138篇,总被引频次为3 434次;其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发文量最多,该机构共发表论文35篇,总被引频次为1 165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3.29次。结论 2011—2022年欧美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在恶性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相关研究领域文献产出较多,学术影响力相对较大。我国研究人员可重点关注《Malaria Journal》、《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等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献,及时掌握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拓展研究广度与深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郑州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杨成运, 赵晓明, 鲁德岭, 张月泉, 钱建华, 王晓, 李素华, 贺志权, 钱丹, 刘颖, 纪鹏慧, 周瑞敏, 张红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635-.  
    摘要177)      PDF (1077KB)(98)    收藏
    目的 对河南省郑州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感染来源、明确传播链、评估传播风险。方法 收集郑州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临床资料,显微镜下检查患者骨髓穿刺液涂片,并对患者居住村庄重点人群和村庄内所有犬只采用rk39内脏利什曼病快速诊断试剂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和PCR检测。在患者家附近悬挂诱蛉灯,同时人工捕捉白蛉,对捕捉到的雌性中华白蛉进行PCR检测。采用巢式PCR对患者、阳性犬只和阳性白蛉DNA扩增内转录间隔区1(ITS1)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同时基于ITS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患者反复不规则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偏低,骨髓穿刺液涂片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及PCR法共筛查患者居住地疫点范围内324名居民,抗体检测及PCR结果均为阴性。采用上述两种方法筛查疫点内犬只201只,其中rk39诊断阳性率为21.39%、PCR阳性率为13.93%。在疫点捕捉2 065只雌性中华白蛉进行利什曼原虫PCR检测,阳性率为0.82%。患者、阳性犬只和阳性白蛉ITS1基因序列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序列同源性为100%,确定感染虫株为婴儿利什曼原虫。结论 郑州市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犬只和白蛉中存在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证实当地存在婴儿利什曼病完整传播链,且传播风险较高;需强化防控措施,防止利什曼病在当地传播。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我国致病性蜱媒病毒流行现状
    马静阁, 刘宁, 刘紫嫣, 刘全, 魏峰, 王泽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25-330,348.  
    摘要174)      PDF (973KB)(210)    收藏
    蜱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体外吸血节肢动物,可传播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在内的200余种病原。我国蜱种类多、分布广,其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给流行区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概述了我国常见、新发及具有潜在致病性的蜱媒病毒流行现状,并建议利用反向病原学研究策略开展新发蜱媒病毒公共卫生意义评估及致病性研究,从而为我国新发蜱传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特征及其编码蛋白结构与抗原表位预测
    白玲, 李中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63-.  
    摘要172)      PDF (2050KB)(62)    收藏
    目的 分析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特征,并预测其所编码Enolase蛋白二、三级结构及抗原表位。方法 2022年6月25日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某黄牛养殖场采集62只雌性饱血微小扇头蜱,提取其DNA,PCR扩增其Enolase基因,PCR扩增产物克隆、测序并表达。采用软件Clustal X分析Enolase基因序列特征,并将基因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采用PRABI软件推导出Enolase蛋白二、三级结构,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采用ABCpred Prediction、Scratch、IEDB和NetCTL软件预测Enolase蛋白B、T细胞抗原表位。结果 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全长1 323 bp,碱基A、T、G、C含量分别为24.5%、22.5%、27.0%、26.0%,A + T含量为47.0%、G + C含量为53.0%。该基因共编码434个氨基酸;Enolase蛋白分子量大小为47.12 kDa,其二级结构含186个(42.86%)α⁃螺旋、32个(7.37%)β⁃转角、144个(33.18%)无规卷曲、72个(16.59%)扩展链。Enolase蛋白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概率最大(76.7%),其次是线粒体(39.1%)和细胞核(21.7%),该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Enolase蛋白预计有14个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和8个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结论 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呈GC偏好;其所编码的Enolase蛋白为酸性亲水性蛋白,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要结构,且具有B、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是微小扇头蜱疫苗研发的一种理想靶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安徽省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致病性及成虫基因表达谱差异
    吴家玲, 呼明闯, 王旗, 刘道华, 章乐生, 朱磊, 孙成松, 操治国, 汪天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580-.  
    摘要171)      PDF (1537KB)(142)    收藏
    目的 比较安徽省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致病性及成虫基因表达谱差异,为制定不同流行区血吸虫病精准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分别采用来源于安徽省山丘地区石台县和湖沼地区宿松县的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C57BL/6小鼠,44 d后处死并解剖小鼠,比较两组小鼠虫荷数、肝脏沉积虫卵数和肝脏虫卵肉芽肿面积等指标,观察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虫株对小鼠致病性差异。对两组小鼠体内分离的雌性和雄性日本血吸虫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虫株基因表达谱差异,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 安徽省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44 d后,小鼠体内总虫荷数分别为(14.50 ± 3.96)条/鼠和(16.10 ± 3.78)条/鼠(t = 0.877,P = 0.392)、雌雄合抱对数分别为(4.50 ± 0.67)对/鼠和(5.10 ± 1.45)对/鼠(t = 1.129,P = 0.280)、未合抱雄虫数分别为(5.50 ± 4.01)条/鼠和(5.60 ± 1.69)条/鼠(t = 0.069,P = 0.946)、每克肝脏沉积虫卵数分别为(12 116.70 ± 6 508.83)只和(16 696.70 ± 4 571.56)只(t = 1.821,P = 0.085)、肝脏单个虫卵肉芽肿面积分别为(74 359.40 ± 11 766.34) μm2和(74 836.90 ± 13 086.12) μm2(t = 0.081,P = 0.9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转录组测序表明,安徽省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雌性和雄性成虫间分别存在584个和1 598个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雌虫间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刺激反应、细胞杀伤、多细胞生物进程、代谢进程、细胞进程及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细胞、细胞器和细胞膜等细胞组分,结合和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显示,雄虫间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信号传导、多细胞生物进程、生物过程调节、代谢过程、发育过程、刺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细胞外基质、细胞连接等细胞组分,结合和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Wn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精氨酸生物合成等信号通路。结论 安徽省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致病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虫株基因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机器学习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章钰莹, 曹园园, 杨凯, 王伟明, 杨蒙蒙, 柴丽莹, 顾己悦, 李梦月, 卢艳, 周华云, 朱国鼎, 曹俊, 卢光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25-235,243.  
    摘要168)      PDF (1362KB)(199)    收藏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早期发现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9年江苏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调查、首发症状及初诊时间等信息。以职业、感染疟原虫虫种、主要临床表现、有无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国外居留时间、在国外感染疟疾次数、潜伏期、初诊单位级别、来源国、同行人员和出国途径等1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就医延迟时间(≤ 24 h和> 24 h)为因变量,分别运用BP神经网络、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贝叶斯算法构建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列线图对logistic回归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评价,并比较4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进一步分析各特征数值大小对预测结果的正负影响,应用SHAP算法对各特征重要性进行量化和归因。结果 共纳入输入性疟疾病例244例,其中自出现首发症状后到初诊时间超过24 h的病例累计100例(40.98%)。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有疟疾感染史[比值比(odds ratio,OR)= 3.075,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1.597, 5.923)]、潜伏期长[OR = 1.010,95% CI:(1.001,1.018)]或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医[OR = 12.550,95% CI:(1.158, 135.963)]是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对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国外居留时间、潜伏期和年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主要临床表现、出国途径、潜伏期、国外居留时间和年龄。贝叶斯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初诊单位级别、年龄、来源国、疟疾感染史和同行人员。通过比较各模型AUC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总体性能较优(Z = 2.700 ~ 4.641,P均< 0.01),且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209,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灵敏度(71.00%)和约登指数(43.92%)均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63.00%和36.61%);而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特异度(73.61%)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72.92%)。结论 国外居留时间长、有疟疾感染史、潜伏期长、高年龄组和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生就医延迟的概率较高。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患者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效能,可为输入性疟疾患者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片形吸虫的全球分布及传播
    姚嘉文, 贾铁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654-.  
    摘要163)      PDF (2661KB)(93)    收藏
    片形吸虫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人兽共患病,严重威胁人畜健康与畜牧业发展。由于片形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分类鉴定的复杂性,特别是某些姐妹种的存在,误导了人们对片形吸虫地理分布和传播潜力的认知。本文介绍了片形科吸虫的分类,描述了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的地理分布,探讨了片形(属)吸虫与椎实螺科螺宿主之间的协同进化,以及人类活动和反刍动物迁移对片形吸虫病全球扩散传播的影响。此外,依据最新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还对非洲分布的片形吸虫中间宿主螺类进行了重新梳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江苏省笼养雪貂隐孢子虫感染及分子鉴定
    张金洋, 周永华, 郭杰, 李加佳, 吴严严, 周正海, 朱海云, 罗昕雨, 陈东钱, 李乔乔, 刘欣超, 李文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73-.  
    摘要163)      PDF (1429KB)(69)    收藏
    目的 了解江苏省某养殖场笼养雪貂隐孢子虫感染率及分子特性。方法 2017年5月从江苏省某雪貂养殖场共采集290份新鲜雪貂粪便样本,采用基于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RNA(SSU rRNA)基因的巢式PCR方法检测所有粪便样本,对获得的阳性样本扩增actin、cowp、gp60基因,扩增产物测序,以鉴定隐孢子虫虫种和基因型。结果 基于隐孢子虫SSU rRNA基因的巢式PCR共鉴定出18份隐孢子虫阳性样本,隐孢子虫检出率为6.2%。SSU rRNA、actin基因和cowp基因序列分析及进化树分析均显示,笼养雪貂感染的隐孢子虫为隐孢子虫雪貂基因型(Cryptosporidium sp. ferret genotype)。18份隐孢子虫阳性样本中,10份样本扩增出gp60基因。结论 江苏省笼养雪貂中隐孢子虫感染比较普遍,隐孢子虫雪貂基因型是检测到的唯一基因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研究进展
    崔紫烟, 冶赓博, 于文昊, 王志鑫, 孔繁玉, 任利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104-.  
    摘要158)      PDF (988KB)(118)    收藏
    多房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引起的一种高致死率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阿苯达唑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之一,具有强大的杀灭寄生虫作用,且驱虫谱较广。对于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失去手术机会或身体状态差而无法耐受手术的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使用阿苯达唑药物治疗可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进展。近年来,多房棘球蚴病相关实验研究取得大量成果。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并对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增加对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效果的认识,为未来用于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钩虫感染相关性蛋白尿1例
    吴玲, 唐安琪, 陈彤, 叶学锋, 李明权, 马韬, 赵良斌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665-.  
    摘要157)      PDF (1316KB)(54)    收藏
    钩虫是一种常见土源性线虫,主要寄生于肠道,钩虫感染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和缺铁性贫血为主。钩虫亦可感染胃肠道以外部位,引起其他系统疾病。钩虫感染引起蛋白尿较少见,临床上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钩虫感染相关性蛋白尿病例的诊疗过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钩虫感染相关性蛋白尿的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肝窦内皮细胞在肝损伤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姜婷婷, 胡媛, 曹建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92-.  
    摘要153)      PDF (958KB)(257)    收藏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s)位于肝血窦表面,是肝脏与血液接触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肝脏中含量最多的非实质细胞。在生理情况下,LSECs通过参与物质运输、代谢废物清除而诱导肝脏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肝脏稳态;在病理情况下,LSECs通过抗原递呈促进肝脏炎症反应。LSECs在维持肝再生和肝纤维化平衡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对LSECs功能、LSECs在肝损伤中的变化、调节LSECs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LSECs与肝内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等四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进一步明确LSECs的功能及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云南省沧源县班老乡人群疟疾防治知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丁春丽, 许建卫, 林祖锐, 许时燕, 崔鑫, 孙维江, 田光强, 李春华, 罗宗圣, 周耀武, 杨亚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44-.  
    摘要153)      PDF (971KB)(77)    收藏
    目的 了解云南省沧源县班老乡人群疟疾相关知识知晓率、蚊帐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8月,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班老乡19个居民点作为调查点,选择年龄≥ 10 周岁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个人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蚊帐使用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对象调查前晚蚊帐使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出320份问卷,收回32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16份,有效问卷率为98.75%。316名调查对象中,男性152人,女性164人;中国籍调查对象250人,外籍调查对象66人。中国籍居民疟疾临床症状知晓率(71.60%) 高于外籍居民(50.00%)([χ2] = 11.03,P < 0.01)。调查前夜,睡在蚊帐里的中国籍和外籍居民比例分别为46.00%和69.70%([χ2] = 11.73,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住房类型为调查对象调查前晚使用蚊帐的影响因素。结论 云南省沧源县班老乡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蚊帐覆盖率和使用率不高。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其疟疾知识知晓率和自我防护能力;并加强长效蚊帐分发和使用宣传,提高蚊帐正确使用率,谨防疟疾输入再传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例内脏利什曼病调查
    买买提江·吾买尔, 翟啸虎, 阿衣夏木·克尤木, 史光忠, 王蒴, 程侠, 凯迪亚·司马义, 赵江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213-.  
    摘要153)      PDF (1045KB)(63)    收藏
    目的 对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勒县报告的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进行调查,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内脏利什曼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患者流行病学史,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骨髓涂片镜检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结果 患者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血清白蛋白降低及球蛋白升高等利什曼病典型临床症状,骨髓涂片镜检查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快速诊断试剂和PCR方法检测均为阳性,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核酸检测为阴性,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鉴定为内脏利什曼病。给予葡萄糖酸锑钠足疗程治疗后复查,血片中未见利什曼原虫。出院后随访未复发。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要提升首诊医生内脏利什曼病鉴别诊断意识,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内脏利什曼病鉴别诊断能力和宣传教育,防止漏诊、误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粉尘螨体内细菌多样性研究
    周小倩, 马杰, 王睿怡, 王若航, 吴毅强, 杨欣宴, 陈玉娟, 唐小牛, 孙恩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630-.  
    摘要152)      PDF (1230KB)(95)    收藏
    目的 探讨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体内细菌多样性。方法 取实验室人工饲养的粉尘螨,采用Illumina PE250高通量测序平台扩增测序细菌16S 核糖体RNA (16S ribosomal RNA, 16S rRNA)基因V4区,获得的原始序列经质控过滤后得到有效序列。采用Usearch软件、Silva数据库、Mothur软件对有效序列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聚类并分析细菌群落组成与alpha多样性指数。结果 共获得187 616条有效序列,根据序列相似性> 97%进行聚类,得到469个OTUs。OTU注释结果表明,粉尘螨体内细菌分属于26个门、43个纲、100个目、167个科、284个属。在门分类阶元水平,粉尘螨体内细菌主要注释到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其中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在属分类阶元水平,罗尔斯通氏菌属、立克次体目未确定属、葡萄球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属。在非优势菌属中,发现沃尔巴克氏体。结论 粉尘螨体内细菌群落组成具有较高多样性,个体间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度存在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喆, 刘璐,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99-.  
    摘要151)      PDF (1050KB)(445)    收藏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是一种局部回归线性模型,通过推算参数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趋势间接反映研究数据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近年来,GTWR模型已成为研究疾病时空异质性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GTWR模型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同时梳理了该模型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CRISPR-Cas12a快速检测恶性疟原虫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
    黄维益, 韦华贵, 王春芳, 王俊利, 陈丽莹, 陈伟忠, 刘亚群, 郑玉忠, 林敏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38-.  
    摘要150)      PDF (1722KB)(134)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 RAA)和CRISPR-Cas12a系统的荧光快速检测恶性疟原虫方法,并对其检测效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选择恶性疟原虫18S 核糖体RNA(rRNA)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和合成3组RAA引物及CRISPR来源RNA(crRNA),选择最佳组合并优化反应条件,建立荧光RA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构建包括靶标区的恶性疟原虫3D7株18S rRNA基因质粒,将质粒浓度分别稀释成1 000、100、10、1拷贝数/μL进行荧光RAA/CRISPR-Cas12a反应,评价荧光RAA/CRISPR-Cas12a法检测敏感度;分别以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CRISPR-Cas12a反应,评价荧光RAA/CRISPR-Cas12a法检测特异度。分别采用荧光RAA/CRISPR-Cas12a法和巢式PCR法对50份疟疾临床样本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一致性。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3D7株,经培养后获得的培养物采用健康人O型红细胞悬液稀释成1 000、500、200、50、10个/μL等不同虫密度血液样本,以荧光RAA/CRISPR-Cas12a法进行检测,评价检测效果。结果 选择Pf-F3/Pf-R3/crRNA2作为引物组合、2.5 μL作为B buffer添加量、40 min作为RAA反应时间和37 °C作为CRISPR-Cas12a反应温度建立荧光RAA/CRISPR-Cas12a法,其可检出浓度为1拷贝数/μL的含恶性疟原虫3D7株18S rRNA基因的质粒;该法检测恶性疟原虫可见荧光信号,但检测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及阴性对照均无荧光信号,且与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其他病原体亦无交叉反应。采用荧光RAA/CRISPR-Cas12a法和巢式PCR法分别检测50份疟疾临床样本,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kappa值 = 1.0,P < 0.001)。恶性疟原虫3D7株经6 d体外培养,获得10 mL培养物,采用荧光RAA/CRISPR-Cas12a法检测稀释后的临床样本,得到最低检测限为50个疟原虫/μL。结论 荧光RAA/CRISPR-Cas12a法检测恶性疟原虫快速、敏感、特异,有望用于恶性疟原虫快速检测和风险监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尿液中外源日本血吸虫小分子DNA片段提取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张乔乔, 赵松, 叶钰滢, 毕念念, 王鑫瑶, 张键锋, 李伟,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15-.  
    摘要150)      PDF (1537KB)(121)    收藏
    目的 建立尿液中外源添加的日本血吸虫小分子DNA片段提取方法,评价不同方法处理尿液后的提取效果。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SjG28基因片段作为靶序列,通过PCR扩增靶序列上的81 bp小分子DNA片段,经测序鉴定后作为拟添加到尿液样本中的外源小分子DNA片段。以SjG28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及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将外源小分子DNA片段以10为梯度倍比稀释后进行扩增,评价该方法的敏感性;以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巴贝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检测,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将外源小分子DNA片段添加至人工尿液及健康人尿液后,经调整pH值、离心、浓缩等处理后,采用QIAmp Viral RNA Mini Kit (Qiagen试剂盒)、BIOG游离DNA 提取试剂盒(BIOG 试剂盒)提取尿液中的外源小分子DNA片段,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及提取方法的效果。结果 成功制备81 bp外源日本血吸虫小分子DNA片段,建立的qPCR法最低能检测到100拷贝/μL的81 bp外源日本血吸虫小分子DNA片段。以上述7种寄生虫DNA为模板进行检测,仅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模板有荧光信号值增长。调整人工尿液pH值为5、6、7、8,采用Qiagen试剂盒提取其中的外源日本血吸虫小分子DNA片段回收率分别(49.12 ± 2.09)%、(84.52 ± 4.96)%、(89.38 ± 3.32)%和(87.82 ± 3.90)%;采用BIOG试剂盒提取小分子DNA片段回收率分别为(2.30 ± 0.07)%、(8.11 ± 0.26)%、(13.35 ± 0.61)%、(20.82 ± 0.68)%,两种方法提取回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38.702、26.955、39.042、29.571,P 均< 0.01)。采用Qiagen试剂盒提取人工尿液,pH值为5时核酸回收率最低(P均< 0.05);pH值为6、7、8时,核酸回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人工尿液[(64.30 ± 1.00)% vs. (58.87 ± 0.26)%;t = 12.033,P < 0.05)]、健康人尿液[(31 165 ± 1 017)拷贝/μL vs.(28 471 ± 818 )拷贝/μL;t = 23.164,P < 0.05]经离心后,外源小分子DNA片段回收效果均降低;使用10K离心浓缩管浓缩人工尿液、使用100K离心浓缩管浓缩健康人尿液均能有效提高Qiagen试剂盒回收效果(P均< 0.01)。结论 成功建立了尿液中外源日本血吸虫小分子DNA片段的提取方法,Qiagen试剂盒提取效果较好。将尿液样本pH值调整至6~8、使用100K离心浓缩管浓缩健康人尿液样本均可提高提取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相关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薛媛, 杨小迪, 张华平, 张婷婷, 陈伟豪, 常欣悦, 王艳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31-339.  
    摘要147)      PDF (2448KB)(119)    收藏
    目的 探究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Sj⁃Cys)对急性肝衰竭所致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急性肾损伤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4只雄性C57BL/6J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rSj⁃Cys对照组、脂多糖(LPS)⁃D⁃氨基半乳糖(D⁃GaIN)模型组和LPS/D⁃GaIN+rSj⁃Cys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LPS/D⁃GaIN组和LPS/D⁃GaIN+rSj⁃Cys组小鼠均腹腔注射LPS(10 μg/kg)和D⁃GaIN(700 mg/kg)造模;造模后30 min,LPS/D⁃GaIN+rSj⁃Cys组及rSj⁃Cys对照组小鼠均腹腔注射rSj⁃Cys(1.25 mg/kg),正常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PBS。造模6 h后,处死各组小鼠,收集小鼠血清及肾组织,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炎性因子和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组织焦亡相关蛋白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和rSj⁃Cys对照组小鼠肾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LPS/D⁃GaIN组小鼠肾组织出现肾小管损伤,而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肾小管损伤减轻。4组小鼠血清Cr(F = 46.33,P < 0.001)、BUN(F = 128.60,P < 0.001)、TNF⁃α(F = 102.00,P < 0.001)和IL⁃6水平(F = 202.10,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血清Cr[(85.35 ± 32.05) µmol/L]、BUN [(11.90 ± 2.76) mmol/L]、TNF⁃α [(158.27 ± 15.83) pg/mL]和IL⁃6水平[(56.72 ± 4.37) pg/mL]均低于LPS/D⁃GaIN组(P均< 0.01)。4组小鼠肾组织TNF⁃α(F = 24.16,P < 0.001)和IL⁃10表达水平(F = 15.07,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肾组织TNF⁃α表达水平[(106.50 ± 16.57)%]低于LPS/D⁃GaIN组(P < 0.01),IL⁃10表达水平[(91.83 ± 5.23 )%]高于LPS/D⁃GaIN组(P < 0.01)。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表明,各组小鼠肾脏焦亡相关蛋白NLRP3(F = 24.57、30.72,P均 < 0.001)、IL⁃1β (F =19.24、22.59,P 均< 0.001)和IL⁃18表达水平(F = 16.60、19.30,P均<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NLRP3、IL⁃1β和IL⁃18 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LPS/D⁃GaIN组(P 均< 0.05)。各组小鼠肾脏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NF⁃κB p⁃p65 /NF⁃κB p65(F = 71.88,P < 0.001)、TLR4(F = 45.49,P < 0.001)和p⁃IκB/IκB表达水平(F = 60.87,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肾脏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LPS/D⁃GaIN组(P均< 0.01)。结论 rSj⁃Cys可通过抑制炎症和焦亡下调NF⁃κB通路,从而发挥对急性肝衰竭所致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在全球卫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中国的合作
    许铭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16-.  
    摘要144)      PDF (1009KB)(131)    收藏
    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以下简称“全球基金”)是近20年来在全球卫生领域日趋活跃、影响力迅速上升的新型国际组织,在推动全球重大传染病防控、卫生融资、公立医药产品采购市场发展等方面正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与功能。本文对全球基金基本概况、融资机制、运作模式和主要经验等进行深入剖析,在结合全球基金与中国既往合作的基础上,就双方在新形势下开展长期战略合作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在将来获得更多的多赢成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来源灭螺药物相关靶点筛选
    熊涛, 郭锦璐, 卢芳国, 刘佳豪, 郑涛, 李佳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588-.  
    摘要144)      PDF (2398KB)(165)    收藏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中药来源潜在植物灭螺药相关靶点,并探索其灭螺机制。方法 通过回顾性文献分析筛选具有灭螺活性的中药并对其灭螺效果进行综合梳理,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UniProt数据库和文献挖掘获得各类中药活性成分及相应潜在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相关靶点网络图,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文献分析中共筛选出27种中药来源灭螺药物,归为14类。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活性成分190种,药物⁃活性成分⁃相关靶点网络中贡献度较高的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乙酸亚油醇、木犀草素、β⁃胡萝卜素、(24S)⁃乙基胆甾⁃5,22,25⁃反⁃3β⁃醇、原阿片碱、牛蒡子苷等;筛选出相应潜在靶点181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靶点主要定位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脂肪细胞脂解调控、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信号等16条通路。结论 本研究初步展示了27种灭螺药物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筛选的关键组分可望为后续灭螺药物分离、纯化及药理研究奠定基础,筛选的关键靶点和关键通路可望为中药源灭螺药机制阐明和绿色灭螺新药开发提供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福建省闽东渔场海鱼异尖线虫感染调查
    蔡武卫, 林陈鑫, 郑丹, 谢汉国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78-.  
    摘要141)      PDF (1337KB)(55)    收藏
    目的 了解福建省闽东渔场海洋鱼类异尖线虫感染情况,为制定异尖线虫病控制策略、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9—12月在福建省闽东渔场沿海蕉城区、福鼎市、霞浦县随机收集海鱼样本,解剖获取鱼腹腔内容物,在体视显微镜下挑取寄生虫,并在镜下根据异尖线虫形态特征鉴定虫种,计算异尖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 共解剖海鱼24 种177 尾,其中16种73尾海鱼检出异尖线虫,鱼种检出率为66.7%、海鱼总感染率为41.2%;感染度为1 ~ 148条/尾,平均感染度为14.3条/尾。异尖线虫感染率较高的鱼种为鳓鱼(5/5)、鮸鱼(3/3)、包公鱼(2/2)、马鲛鱼(12/13)、带鱼(19/23)、白姑鱼(6/11)、海鲫鱼(14/27),平均感染度依次为9.2、2.7、4.5、10.9、39.2、4.5、2.1条/尾。检出的异尖线虫幼虫经鉴定为异尖线虫属和宫脂线虫属。结论 福建省闽东渔场海洋鱼类异尖线虫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饮食健康宣传,防止人群异尖线虫病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小鼠肝泡型棘球蚴病肝脏细胞转录谱特征
    杨清清, 贾万忠, 王向前, 蔡其刚, 葛新, 汪伟, 韩秀敏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36-243.  
    摘要140)      PDF (2690KB)(90)    收藏
    目的 从单细胞水平探究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晚期阶段肝脏组织微环境细胞组成及其转录谱特征。方法 收集2只多房棘球蚴感染BALB/c小鼠(6~8周龄)肝脏病灶旁组织和配对远端肝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利用R软件Seurat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多样本整合和批次效应校正,应用统一流形逼近与投影(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UMAP)算法进行细胞聚类,根据经典标记基因注释细胞类型。通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筛选各细胞类型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预测细胞生物学作用。结果 对来自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病灶旁和远端肝组织的43 710个细胞进行了分析,归类为11种细胞类型:中性粒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祖细胞、B细胞、浆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肝星状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血小板。T细胞是组织微环境中占比最高的免疫细胞,包括5种CD4+ T细胞、2种CD8+ T细胞和磷酸抗原反应γδ T细胞。与病灶远端肝组织相比,病灶旁肝组织中的CD4+ 辅助性T细胞和CD4+ 细胞毒性T细胞比例降低、辅助性T细胞2(Th2细胞)比例明显增高。Th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免疫系统负调控过程相关,CD4+ 细胞毒性T细胞高表达基因与免疫系统激活相关。结论 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了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组成和分布差异,病灶旁肝组织中Th2细胞升高可能与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周瑞红, 侯循亚, 程湘晖, 潘洁, 来如意, 陈贵美, 张慧, 魏兰军, 张露, 刘佳新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626-.  
    摘要139)      PDF (1029KB)(45)    收藏
    目的 评价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实施效果。方法 建立“入院⁃住院⁃出院”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并对101例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采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干预,比较全程健康教育实施前后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血吸虫病防治态度和健康行为综合评分以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血吸虫病防治态度和健康行为正确率。结果 全程健康教育实施后,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Z = -7.688,P < 0.01)、血吸虫病防治态度(Z = -3.576,P < 0.01)和健康行为综合评分均高于实施前(Z = -4.328,P < 0.01),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54.3%上升到82.7%([χ2] = 188.886,P < 0.01)、血吸虫病防治态度正确率从88.4%上升到98.0%([χ2] = 22.001,P < 0.01)、健康行为正确率从48.2%上升到59.7%([χ2] = 11.767,P < 0.01)。结论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能显著提高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促使患者形成积极态度和正确行为,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棘球绦虫诱导肝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张仁杰, 庞华胜, 李景中, 罗钊辉, 艾琳, 宋鹏, 蔡玉春, 卢艳, 莫筱瑾, 陈木新, 陈家旭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646-.  
    摘要139)      PDF (1023KB)(181)    收藏
    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蚴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导致以肝脏为主的多种重要器官纤维化,而肝纤维化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早期肝纤维化可逆,研究棘球绦虫诱发肝纤维化的机制对于早期肝纤维化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关棘球绦虫诱发肝纤维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等方面。本文就棘球绦虫感染人体或小鼠后宿主免疫细胞及相关因子参与调控肝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田鼠巴贝虫肽基脯氨酸异构酶重组蛋白免疫保护效果
    蔡玉春, 宋鹏, 陈木新, 孙家辉, 周魇, 林琳, 陈家旭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2, 34 (6): 604-.  
    摘要135)      PDF (1533KB)(63)    收藏
    目的 观察田鼠巴贝虫肽基脯氨酸异构酶(BmPPIase)重组蛋白主动免疫对巴贝虫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将雌性BALB/c小鼠(6周龄,约20 g/只)分为重组蛋白免疫组、感染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为25、18、15只。以BmPPIase重组蛋白主动免疫重组蛋白免疫组小鼠,末次免疫后2周,选取抗体效价较高的18只小鼠经腹腔注射100 μL田鼠巴贝虫染虫全血;感染对照组小鼠均经腹腔注射100 μL田鼠巴贝虫染虫全血;正常对照组15只小鼠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进行后续实验。重组蛋白免疫组、感染对照组于实验第0~30天,采血观察各组小鼠巴贝虫感染情况,计算染虫率;此外,于实验第0、7、14、21、28天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各组小鼠进行血常规检测,并采用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进行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末次免疫后2周,重组蛋白免疫组25只小鼠体内均产生抗BmPPIase抗体,效价为5 × 103~8 × 104。重组蛋白免疫组和感染对照组小鼠均于实验第7天达到染虫高峰,染虫率分别达13.3%和50.0%;两组染虫率在实验第3、5、7、9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3.18、475.22、465.98、18.71,P 均< 0.01);实验第11天后,两组染虫率均逐渐趋于0。全血细胞分析显示,感染第0~28天,重组蛋白免疫组小鼠红细胞数量[(5.30 ± 0.50) × 1012/L~(9.87 ± 0.24) × 1012/L]及血红蛋白含量 [(89.67 ± 22.80)~(148.60 ± 3.05) g/L]均高于感染对照组。观察期间内重组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748.59 ± 17.56)~(3 858.28 ± 1 049.10) f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6 687.34 ± 1 016.64)~(12 708.13 ± 1 629.79) fg/mL]、白细胞介素(IL)⁃6 [(611.05 ± 75.60)~(6 852.68 ± 1 554.00) fg/mL]及IL⁃17a[(167.68 ± 185.00)~(10 849.27 ± 355.40) fg/mL]均高于感染对照组,而IL⁃10 [(247.65 ± 138.00)~(18 787.20 ± 2 830.22) fg/mL]低于感染对照组。结论 田鼠巴贝虫PPIase重组蛋白可诱导感染小鼠体内IFN⁃γ、TNF⁃α等重要细胞因子上调表达,对宿主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疫苗候选蛋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方法学进展及其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的影响
    曾婷, 贾铁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99-306.  
    摘要124)      PDF (1232KB)(118)    收藏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是目前最综合、最系统、最大规模的世界性观察流行病学研究项目,采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一致性指标对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伤害和危险因素所致的死亡和伤残进行国家、地区和全球水平的人群健康进行综合测量。本文全面介绍了GBD的发展史、评估流程和方法学研究进展及其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的影响,从而为GBD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朝督暮责:定期开展评估是保持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能力的有效手段
    朱国鼎, 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13-.  
    摘要121)      PDF (998KB)(124)    收藏
    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后,防止境外输入本地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是我国疟疾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长期存在、本地流行的条件尚未彻底根除,我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任重道远。本文针对这一关键环节,提出定期开展评估是保持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能力的有效手段;并介绍了开展防止输入再传播能力评估的目的、意义、组织管理和实施方法,为消除后疟疾防控工作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载文与引文分析
    潘丽, 朱宏儒, 钱熠礼, 邓瑶,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1): 86-.  
    摘要121)      PDF (1198KB)(72)    收藏
    目的 了解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载文及引文情况,为提升办刊质量及杂志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刊载的10卷、60期论文作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载文和引文分析。结果 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累计载文1 867篇,以2012年载文量最高(220篇)、2020年载文量最低(135篇),载文类型以论著(占36.48%)、防治经验(占17.14%)、防治研究(占10.34%)为主;基金论文比为59.08%(1 103/1 867),篇均论文基金数为(2.34 ± 1.58)项;篇均发表时滞为(173.48 ± 105.84) d,不同年份篇均发表时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0.883,P < 0.01)。江苏省(492篇,占26.35%)、上海市(264篇,占14.14%)和湖北省(230篇,占12.32%)位居第一作者来源省份前3位;第一作者单位类型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占67.22%;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皖南医学院居发文机构前3位。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载文篇均作者数为5.94人/篇,论文合作率为95.45%;引文类型以期刊文献为主,占89.97%;平均引文量为(15.70 ± 11.56)条,不同年份间篇均引文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205,P < 0.05)。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影响因子为0.877~1.676,总体普赖斯指数为47.59%。结论 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学术影响力和国内传播力均呈上升趋势,争取高质量稿源、加大学科交叉融合、缩短发表时滞、拓展服务内涵、提升影响力是今后工作重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