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17-224,250.  
    摘要1031)      PDF(pc) (939KB)(1003)    收藏
    本文通报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概况,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434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42.44万人;452个流行县(市、区)中,343个(75.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6个(23.4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0.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2年,全国累计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317 356人,阳性62 228人;开展粪检查病208 646人,阳性1人,另有2例尿液镜检阳性者,3例均为非洲输入血吸虫病病例。2022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8 565例。全国共有18 8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6 917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62%,新查出有螺村8个;累计查螺655 703.01 hm2,查出有螺面积183 888.6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10.58 hm2、复现钉螺面积844.35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477 200头,累计血检查病113 946头,阳性204头;粪检查病131 71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2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726例,扩大化疗714 465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34 737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9 134.07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825.27 hm2,环境改造灭螺1 163.96 hm2。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持续向低,3例确诊病例均为非洲输入外籍血吸虫病患者,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需继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防止疫情反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上海某宠物医院犬 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及基因型鉴定
    张璟, 秦源, 沈玉娟, 王雅雪, 曹建平, 苏雅馨, 刘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58-262.  
    摘要309)      PDF(pc) (1340KB)(146)    收藏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宠物医院犬、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感染情况,并对感染虫种或基因型进行分析。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采集在上海市某宠物医院就诊的犬、猫新鲜粪便样本145份(犬粪99份、猫粪46份)。采用巢式PCR方法分别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RNA(SSU rRNA)基因和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利用Clustal X 2.1 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采用BLAST软件进行分析比对,使用MEGA 11.0软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寄生虫虫种或基因型。结果 共检测145份犬、猫粪便样本,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总检出率为20.00%(29/145);其中隐孢子虫检出率为0.69%(1/145),贾第虫检出率为19.31%(28/145)。在犬粪便样本中仅检测到贾第虫,检出率为18.18%(18/99);在猫粪便样本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检出率分别为2.17%(1/46)和21.74%(10/46)。经核苷酸序列分析,1份隐孢子虫阳性样本鉴定为猫隐孢子虫;28份贾第虫阳性样本均为贾第虫集聚体A,与人源贾第虫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获得的贾第虫基因序列与人源贾第虫集聚体A属同一分支。结论 上海市某宠物医院就诊的犬和猫存在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相关虫种和基因型均有人兽共患风险,有必要加强宠物及其饲养者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监测,并加强宠物饲养管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的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智能识别研究
    薛靖波, 夏尚, 李召军, 王心怡, 黄良瑜, 何润超,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21-.  
    摘要289)      PDF(pc) (2620KB)(226)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识别模型,初步评价其用于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耕牛远程识别和监测管理的效果。方法 以环鄱阳湖地区有螺洲滩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无人机航拍采集该区域影像数据集。对数据集进行增强处理,并使用数据标注工具VGG Image Annotator标记样本数据库中的耕牛,建立耕牛形态识别标签。基于Mask R⁃卷积神经网络(CNN)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智能识别模型用于识别耕牛分布,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得分和平均精确率等指标对模型识别耕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共获取200幅无人机航拍原始影像,对影像数据增强处理后获得410幅影像,标记耕牛识别训练样本2 860个。构建的Mask R⁃CNN深度学习识别模型在迭代200轮后收敛,模型准确率为88.01%、精确率为92.33%、召回率为94.06%、F1得分为93.19%、平均精确率为92.27%,可有效检测和分割耕牛形态特征。结论 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Mask R⁃CNN模型识别耕牛准确性较高,可用于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远程智能识别、监测和管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机器学习在感染性疾病临床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展
    郑睿颖, 刘根焰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317-321.  
    摘要278)      PDF(pc) (1025KB)(139)    收藏
    感染性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重大威胁之一。由于其诊治的不便捷性,常常造成误诊、漏诊或过度治疗等,引起严重临床后果。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机器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通过对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可预测和评估疾病临床诊断、治疗效果、预后转归及暴发侦测。与传统建模方式相比,机器学习建模具有高效、高精度和可解释等优点,这为感染性疾病诊治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对机器学习在感染性疾病临床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基于机器学习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章钰莹, 曹园园, 杨凯, 王伟明, 杨蒙蒙, 柴丽莹, 顾己悦, 李梦月, 卢艳, 周华云, 朱国鼎, 曹俊, 卢光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25-235,243.  
    摘要260)      PDF(pc) (1362KB)(291)    收藏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早期发现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9年江苏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调查、首发症状及初诊时间等信息。以职业、感染疟原虫虫种、主要临床表现、有无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国外居留时间、在国外感染疟疾次数、潜伏期、初诊单位级别、来源国、同行人员和出国途径等1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就医延迟时间(≤ 24 h和> 24 h)为因变量,分别运用BP神经网络、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贝叶斯算法构建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列线图对logistic回归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评价,并比较4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进一步分析各特征数值大小对预测结果的正负影响,应用SHAP算法对各特征重要性进行量化和归因。结果 共纳入输入性疟疾病例244例,其中自出现首发症状后到初诊时间超过24 h的病例累计100例(40.98%)。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有疟疾感染史[比值比(odds ratio,OR)= 3.075,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1.597, 5.923)]、潜伏期长[OR = 1.010,95% CI:(1.001,1.018)]或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医[OR = 12.550,95% CI:(1.158, 135.963)]是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对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国外居留时间、潜伏期和年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主要临床表现、出国途径、潜伏期、国外居留时间和年龄。贝叶斯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初诊单位级别、年龄、来源国、疟疾感染史和同行人员。通过比较各模型AUC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总体性能较优(Z = 2.700 ~ 4.641,P均< 0.01),且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209,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灵敏度(71.00%)和约登指数(43.92%)均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63.00%和36.61%);而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特异度(73.61%)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72.92%)。结论 国外居留时间长、有疟疾感染史、潜伏期长、高年龄组和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生就医延迟的概率较高。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患者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效能,可为输入性疟疾患者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喆, 刘璐,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99-.  
    摘要250)      PDF(pc) (1050KB)(808)    收藏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是一种局部回归线性模型,通过推算参数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趋势间接反映研究数据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近年来,GTWR模型已成为研究疾病时空异质性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GTWR模型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同时梳理了该模型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我国致病性蜱媒病毒流行现状
    马静阁, 刘宁, 刘紫嫣, 刘全, 魏峰, 王泽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25-330,348.  
    摘要241)      PDF(pc) (973KB)(394)    收藏
    蜱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体外吸血节肢动物,可传播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在内的200余种病原。我国蜱种类多、分布广,其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给流行区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概述了我国常见、新发及具有潜在致病性的蜱媒病毒流行现状,并建议利用反向病原学研究策略开展新发蜱媒病毒公共卫生意义评估及致病性研究,从而为我国新发蜱传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在全球卫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中国的合作
    许铭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16-.  
    摘要220)      PDF(pc) (1009KB)(163)    收藏
    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以下简称“全球基金”)是近20年来在全球卫生领域日趋活跃、影响力迅速上升的新型国际组织,在推动全球重大传染病防控、卫生融资、公立医药产品采购市场发展等方面正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与功能。本文对全球基金基本概况、融资机制、运作模式和主要经验等进行深入剖析,在结合全球基金与中国既往合作的基础上,就双方在新形势下开展长期战略合作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在将来获得更多的多赢成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特征及其编码蛋白结构与抗原表位预测
    白玲, 李中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63-.  
    摘要220)      PDF(pc) (2050KB)(93)    收藏
    目的 分析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特征,并预测其所编码Enolase蛋白二、三级结构及抗原表位。方法  2022年6月25日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某黄牛养殖场采集62只雌性饱血微小扇头蜱,提取其DNA,PCR扩增其Enolase基因,PCR扩增产物克隆、测序并表达。采用软件Clustal X分析Enolase基因序列特征,并将基因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采用PRABI软件推导出Enolase蛋白二、三级结构,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采用ABCpred Prediction、Scratch、IEDB和NetCTL软件预测Enolase蛋白B、T细胞抗原表位。结果 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全长1 323 bp,碱基A、T、G、C含量分别为24.5%、22.5%、27.0%、26.0%,A + T含量为47.0%、G + C含量为53.0%。该基因共编码434个氨基酸;Enolase蛋白分子量大小为47.12 kDa,其二级结构含186个(42.86%)α⁃螺旋、32个(7.37%)β⁃转角、144个(33.18%)无规卷曲、72个(16.59%)扩展链。Enolase蛋白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概率最大(76.7%),其次是线粒体(39.1%)和细胞核(21.7%),该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Enolase蛋白预计有14个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和8个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结论 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呈GC偏好;其所编码的Enolase蛋白为酸性亲水性蛋白,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要结构,且具有B、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是微小扇头蜱疫苗研发的一种理想靶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例内脏利什曼病调查
    买买提江·吾买尔, 翟啸虎, 阿衣夏木·克尤木, 史光忠, 王蒴, 程侠, 凯迪亚·司马义, 赵江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213-.  
    摘要217)      PDF(pc) (1045KB)(78)    收藏
    目的 对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勒县报告的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进行调查,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内脏利什曼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患者流行病学史,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骨髓涂片镜检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结果 患者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血清白蛋白降低及球蛋白升高等利什曼病典型临床症状,骨髓涂片镜检查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快速诊断试剂和PCR方法检测均为阳性,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核酸检测为阴性,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鉴定为内脏利什曼病。给予葡萄糖酸锑钠足疗程治疗后复查,血片中未见利什曼原虫。出院后随访未复发。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要提升首诊医生内脏利什曼病鉴别诊断意识,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内脏利什曼病鉴别诊断能力和宣传教育,防止漏诊、误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70年来我国虫媒病毒发现 分布与应对
    夏菡, 袁志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27-436,450.  
    摘要216)      PDF(pc) (1541KB)(302)    收藏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一类由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传播,既能感染节肢动物、也能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全球已发现虫媒病毒600余种,其中高致病性病毒达65种,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受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虫媒病毒传播流行风险正在增加。本文总结了70年来我国新发和再现虫媒病毒和具有潜在致病风险的新虫媒病毒的发现和分布,并且对未来应对措施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虫媒病毒和虫媒传染病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小鼠肝泡型棘球蚴病肝脏细胞转录谱特征
    杨清清, 贾万忠, 王向前, 蔡其刚, 葛新, 汪伟, 韩秀敏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36-243.  
    摘要214)      PDF(pc) (2690KB)(147)    收藏
    目的 从单细胞水平探究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晚期阶段肝脏组织微环境细胞组成及其转录谱特征。方法 收集2只多房棘球蚴感染BALB/c小鼠(6~8周龄)肝脏病灶旁组织和配对远端肝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利用R软件Seurat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多样本整合和批次效应校正,应用统一流形逼近与投影(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UMAP)算法进行细胞聚类,根据经典标记基因注释细胞类型。通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筛选各细胞类型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预测细胞生物学作用。结果 对来自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病灶旁和远端肝组织的43 710个细胞进行了分析,归类为11种细胞类型:中性粒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祖细胞、B细胞、浆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肝星状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血小板。T细胞是组织微环境中占比最高的免疫细胞,包括5种CD4+ T细胞、2种CD8+ T细胞和磷酸抗原反应γδ T细胞。与病灶远端肝组织相比,病灶旁肝组织中的CD4+ 辅助性T细胞和CD4+ 细胞毒性T细胞比例降低、辅助性T细胞2(Th2细胞)比例明显增高。Th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免疫系统负调控过程相关,CD4+ 细胞毒性T细胞高表达基因与免疫系统激活相关。结论 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了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组成和分布差异,病灶旁肝组织中Th2细胞升高可能与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相关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薛媛, 杨小迪, 张华平, 张婷婷, 陈伟豪, 常欣悦, 王艳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31-339.  
    摘要210)      PDF(pc) (2448KB)(186)    收藏
    目的 探究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Sj⁃Cys)对急性肝衰竭所致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急性肾损伤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4只雄性C57BL/6J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rSj⁃Cys对照组、脂多糖(LPS)⁃D⁃氨基半乳糖(D⁃GaIN)模型组和LPS/D⁃GaIN+rSj⁃Cys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LPS/D⁃GaIN组和LPS/D⁃GaIN+rSj⁃Cys组小鼠均腹腔注射LPS(10 μg/kg)和D⁃GaIN(700 mg/kg)造模;造模后30 min,LPS/D⁃GaIN+rSj⁃Cys组及rSj⁃Cys对照组小鼠均腹腔注射rSj⁃Cys(1.25 mg/kg),正常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PBS。造模6 h后,处死各组小鼠,收集小鼠血清及肾组织,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炎性因子和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组织焦亡相关蛋白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和rSj⁃Cys对照组小鼠肾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LPS/D⁃GaIN组小鼠肾组织出现肾小管损伤,而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肾小管损伤减轻。4组小鼠血清Cr(F = 46.33,P < 0.001)、BUN(F = 128.60,P < 0.001)、TNF⁃α(F = 102.00,P < 0.001)和IL⁃6水平(F = 202.10,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血清Cr[(85.35 ± 32.05) µmol/L]、BUN [(11.90 ± 2.76) mmol/L]、TNF⁃α [(158.27 ± 15.83) pg/mL]和IL⁃6水平[(56.72 ± 4.37) pg/mL]均低于LPS/D⁃GaIN组(P均< 0.01)。4组小鼠肾组织TNF⁃α(F = 24.16,P < 0.001)和IL⁃10表达水平(F = 15.07,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肾组织TNF⁃α表达水平[(106.50 ± 16.57)%]低于LPS/D⁃GaIN组(P < 0.01),IL⁃10表达水平[(91.83 ± 5.23 )%]高于LPS/D⁃GaIN组(P < 0.01)。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表明,各组小鼠肾脏焦亡相关蛋白NLRP3(F = 24.57、30.72,P均 < 0.001)、IL⁃1β (F =19.24、22.59,P 均< 0.001)和IL⁃18表达水平(F = 16.60、19.30,P均<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NLRP3、IL⁃1β和IL⁃18 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LPS/D⁃GaIN组(P 均< 0.05)。各组小鼠肾脏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NF⁃κB p⁃p65 /NF⁃κB p65(F = 71.88,P < 0.001)、TLR4(F = 45.49,P < 0.001)和p⁃IκB/IκB表达水平(F = 60.87,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肾脏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LPS/D⁃GaIN组(P均< 0.01)。结论 rSj⁃Cys可通过抑制炎症和焦亡下调NF⁃κB通路,从而发挥对急性肝衰竭所致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方法学进展及其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的影响
    曾婷, 贾铁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99-306.  
    摘要203)      PDF(pc) (1232KB)(250)    收藏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是目前最综合、最系统、最大规模的世界性观察流行病学研究项目,采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一致性指标对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伤害和危险因素所致的死亡和伤残进行国家、地区和全球水平的人群健康进行综合测量。本文全面介绍了GBD的发展史、评估流程和方法学研究进展及其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的影响,从而为GBD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2015—2021年全国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分布特征
    杨帆, 冯婷, 何君逸, 张利娟, 许静, 曹淳力,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37-443.  
    摘要183)      PDF(pc) (1289KB)(226)    收藏
    目的 分析我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为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制定消除阶段钉螺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5—2021年全国钉螺调查基本信息,对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5—2021年,全国每年均有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报告,其中2016、2021年新发和复现钉螺面积均较高,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县(市、区)数也以2016、2021年居多。2015—2021年,全国累计新发钉螺面积4 586.30 hm2,分布于除福建省、云南省外的其他10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其中96.80%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累计复现钉螺面积21 023.90 hm2,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均有分布,其中97.67%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和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湖北省、四川省、江西省、江苏省、云南省和安徽省。2015—2021年,全国15.08%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报告新发钉螺环境,78.75%的新发钉螺面积分布于11个流行县(市、区),其中湖南省澧县累计新发钉螺面积最大(645.00 hm2);47.67%的流行县(市、区)报告复现钉螺环境,43.29%的复现钉螺面积分布于11个流行县(市、区),其中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累计复现钉螺面积最大(1 579.70 hm2)。 结论 2015—2021年,全国每年均有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报告,复现钉螺面积远大于新发钉螺面积,且出现钉螺复现的流行省份数、流行县(市、区)数均高于钉螺新发省份和县(市、区)数。需结合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钉螺控制措施,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海市、浙江省等消除省份需同时关注新发和复现钉螺问题,山丘型流行区需重点关注钉螺复现问题。此外,应加强洪涝灾害后无螺区钉螺监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江苏省宜兴市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梁静, 薛志强, 李学兵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94-298.  
    摘要177)      PDF(pc) (1017KB)(164)    收藏
    目的 分析江苏省宜兴市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疟疾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6—2022年宜兴市疟疾病例报告信息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收集2016—2022年宜兴市传疟媒介监测和人群疟原虫感染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2年宜兴市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4例,均为非洲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12例、间日疟和卵形疟各1例。除2020年和2021年外,其他年份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病例报告时间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职业以工人为主。初诊单位包括县级综合医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卫生院,初诊当天确诊为疟疾10例,初诊正确率为64.29%(9/14);出现5例重症病例,均按“1⁃3⁃7”工作规范进行处置,规范处置率为100.00%。2016—2022年宜兴市传疟媒介监测发现该市按蚊种类均为中华按蚊;除输入性疟疾确诊病例血检阳性外,其他人群血检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2016—2022年宜兴市医疗卫生机构疟疾初诊正确率不高,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湖南省郴州市某医院就诊人群粪便样本寄生虫感染检测
    彭玉凤, 廖晓梅, 朱乐攀, 张扬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91-293.  
    摘要173)      PDF(pc) (895KB)(109)    收藏
    目的 分析湖南省郴州市某医院粪便常规检查中寄生虫感染检出率,为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9月—2021年3月郴州市某医院就诊患者粪便样本,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检查,对寄生虫感染阳性率及感染虫种进行分析。结果 累计收集10 728例患者粪便样本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检查,检出寄生虫感染阳性173例,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61%,其中3例检出2种寄生虫混合感染;共检出7种寄生虫,包括人芽囊原虫(162例,1.55%)、蓝氏贾第鞭毛虫(5例,0.05%)、脆弱双核阿米巴(5例,0.05%)、微小内蜒阿米巴(1例,0.01%)、布氏嗜碘阿米巴(1例,0.01%)、粪类圆线虫(1例,0.01%)和人毛滴虫(1例,0.01%)。女性肠道寄生虫感染率(2.14%)高于男性(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01,P < 0.01);20~< 30岁组(2.99%)和80~岁组(2.86%)就诊患者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但不同年龄组患者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2.45,P > 0.05)。结论 郴州市某医院就诊人群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较低,感染率存在性别差异,感染虫种以人芽囊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和脆弱双核阿米巴等食源性寄生虫或机会性致病原虫为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常德市钉螺种群生态隔离机制的初步探析
    陈申, 段磊, 李胜明, 周杰, 周应彩, 杨远志, 刘孟利, 王艳仁, 夏尚, 许静, 吕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47-.  
    摘要168)      PDF(pc) (1500KB)(89)    收藏
    目的 探索湖南省常德市沅江流域山丘型钉螺和湖沼型钉螺间是否存在生态隔离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选取常德市桃源县、石门县、临澧县和澧县为山丘型钉螺采样点,选择澧县、津市市、西湖管理区、汉寿县和鼎城区(1、2、3号点)为湖沼型钉螺采集点,采集钉螺样本后对其细胞色素C氧化酶1(cytochrome C oxidase 1,cox 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使用MEGA 11软件对钉螺遗传序列进行比对和裁剪,采用DNASP 5.10.01软件分析钉螺样本单倍型,使用MrBayes 3.2软件构建贝叶斯系统进化树。采用Arlequin 3.5.2.2软件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分析遗传分化来源,计算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利用R软件adegenet工具包的Monmonier算法探寻11个钉螺种群之间的遗传隔离。将沅江河段“冬陆夏水”环境斑块按上下游分成两类,将上游和下游“冬陆夏水”区域转化为栅格数据后导入Fragstats 4软件,进行景观指标分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沅江河段高程变化趋势,再用R软件实现其三维可视化。结果 对11个采样点165只钉螺样本的cox 1线粒体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获得152条有效基因序列,进一步测得46个单倍型或9个种群。桃源县山丘型钉螺与沅江下游鼎城区和汉寿县钉螺无共享单倍型。沅江河段上游“冬陆夏水”环境总面积为617.66 hm2,由473个斑块组成,平均斑块面积约为1.31 hm2、最大斑块面积指数为0.735 2、景观分裂指数为0.999 9、景观形状指数为45.293 7;下游“冬陆夏水” 总面积为9 956.92 hm2,斑块数为771个,平均斑块面积约为12.91 hm2、最大斑块面积指数为97.839 9、景观分裂指数为0.042 7、景观形状指数为7.249 6。下游“冬陆夏水”面积远大于上游,景观连通性更强,且河床高程变化不明显,适宜钉螺孳生。结论 沅江上游水文和环境特征限制了钉螺孳生和传播,导致常德市桃源县山丘型钉螺与沅江下游湖沼型钉螺之间存在生态隔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朝督暮责:定期开展评估是保持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能力的有效手段
    朱国鼎, 曹俊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13-.  
    摘要168)      PDF(pc) (998KB)(143)    收藏
    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后,防止境外输入本地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是我国疟疾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长期存在、本地流行的条件尚未彻底根除,我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任重道远。本文针对这一关键环节,提出定期开展评估是保持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能力的有效手段;并介绍了开展防止输入再传播能力评估的目的、意义、组织管理和实施方法,为消除后疟疾防控工作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2016—2021年宁波市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叶泽豪, 褚堃, 张劼楠, 孙亚维, 鲁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86-290,298.  
    摘要165)      PDF(pc) (1036KB)(107)    收藏
    目的 了解2016—2021年宁波市居民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2021年每年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宁波市辖区内≥ 3周岁常住居民作为监测对象,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2检)检测粪便中土源性线虫虫卵,同时在3 ~ 12岁儿童中应用透明胶纸肛拭子法检测蛲虫卵。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钩虫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2016—2021年,宁波市累计开展土源性线虫病监测11 573人·次,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者296例,平均感染率为2.56%[95%可信区间(CI):(2.28%,2.87%)]。感染者中,钩虫感染占98.31%(291/296),2016—2021年宁波市居民钩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0.27,P < 0.01)。宁海县钩虫感染率最高(4.06%),不同地区居民钩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8.43,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比值比(OR)= 1.94,95% CI:(1.07,3.54),P < 0.05]、男性[OR = 2.19,95% CI:(1.72,2.80),P < 0.01]、农民[OR = 6.94,95% CI:(3.37,14.29),P < 0.01]及低学历人群[文盲或半文盲:OR = 3.82,95% CI:(1.56,9.35),P < 0.05;小学:OR = 2.70,95% CI:(1.11,6.59),P < 0.05]均为钩虫感染高危人群。结论 2016—2021年宁波市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较低,后续应有针对性加强宁海县60岁以上低学历男性农民钩虫病监测与健康教育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全球背景下中国与津巴布韦血吸虫病疾病负担比较
    李红梅, 郑金鑫, 钱颖骏, 吕山, 夏尚,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28-.  
    摘要162)      PDF(pc) (2712KB)(169)    收藏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全球、中国和津巴布韦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我国制定津巴布韦血吸虫病防控支持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库,比较1990、2019年全球、中国和津巴布韦年龄标化血吸虫病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对1990—2019年上述指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1990—2019年全球、中国和津巴布韦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与社会人口指数(SDI)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9年,全球年龄标化血吸虫病患病率、死亡率、DALY率分别为1 804.95/10万、0.14/10万和20.92/10万,中国分别为707.09/10万、0.02/10万和5.06/10万,津巴布韦分别为2 218.90/10万、2.39/10万和90.09/10万。随年龄增长,2019年全球血吸虫病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国和津巴布韦血吸虫病患病率和DALY率呈先急剧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死亡率呈增加的趋势。1990—2019年全球、中国和津巴布韦年龄标化血吸虫病患病率 [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1.31%、-2.22%、-6.12%, t = 20.07、-83.38、-53.06,P均< 0.05)] 和DALY率(AAPC=-1.91%、-4.17%、-2.08%,t =-31.89、-138.70、-16.45,P均< 0.05)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全球、中国年龄标化血吸虫病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AAPC=-3.46%、-8.10%,t =-41.03、-61.74,P均< 0.05),津巴布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AAPC=1.35%,t = 4.88,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990—2009年全球、中国和津巴布韦总体年龄标化患病率、死亡率、DALY率均与SDI呈负相关(r =-0.75、 -0.73、-0.77,P 均< 0.05)。结论 近30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明显下降;津巴布韦虽血吸虫病患病率下降,但死亡率和DALY率仍居全球前列。我国需结合津巴布韦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防控需求,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血吸虫病防控策略,助力其降低血吸虫病危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山丘型地区无人机喷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效果评价
    何君逸, 张云, 鲍子平, 郭苏影, 曹淳力, 杜春红, 茶建伟, 孙佳昱, 董毅,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51-457,507.  
    摘要162)      PDF(pc) (1268KB)(160)    收藏
    目的 探索建立山丘型地区复杂钉螺孳生环境中运用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的方法,并评价其灭螺效果。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及查阅文献制定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效果评价方案。2022年8月,选取云南省巍山县大仓镇大凤集自然村以北的山坡田为预试验现场,将预试验现场(12 000 m2)分为4组,每组面积不少于3 000 m2。A组试验区域不清障,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B组试验区域先进行清障,然后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C组试验区域不清障,采用背负式喷撒(粉)机喷撒灭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D组试验区域先清障,然后采用背负式喷撒(粉)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将4组试验区域再分别按面积均分为6个地块,并依次编号为1、2、3、4、5、6区,其中1区用于开展基线调查,2~6区用于灭螺后1、3、5、7、14 d钉螺调查。分别于施药前及施药后1、3、5、7 d和14 d开展钉螺调查,计算各组钉螺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活螺密度以及灭螺成本。结果 施药后14 d,A、B、C、D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69.49%、69.09%、53.57%和83.48%,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8.58%、68.17%、52.19%、82.99%,活螺密度分别较施药前下降了58.40%、63.94%、68.91%和83.25%。A、B组平均药物中位浓度分别为37.08 g/m2和35.42 g/m2,C、D组平均药物中位浓度分别为42.50 g/m2和56.25 g/m2;A、B组灭螺1 m2的总成本分别为0.93、1.50元;C、D组灭螺1 m2的总成本分别为0.46、1.03元。结论 在环境未清障情况下,山丘型地区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效果优于人工施药;在环境清障情况下,无人机施药和人工施药灭螺效果相当;无论是否清障,无人机施药灭螺成本均略高于人工施药。在难以开展人工清障灭螺的山丘型地区复杂环境,可尝试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以提高灭螺效果和效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2011—2022年我国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赵宇辉, 裴凤婷, 杨乃甫, 孙华跃, 高子辉, 田庆梅, 卢秀珍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513-516.  
    摘要161)      PDF(pc) (884KB)(218)    收藏
    目的 探讨我国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11—2022年我国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治疗、复发情况、发生地、发病时间、发病眼、发病部位、线虫数量、线虫性别及感染源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5篇文献,报道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101例,男女性均有患病,其中男性57例(占56.44%)、女性44例(占43.56%);年龄3个月~ 85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异物感(56例·次,占22.49%)、眼痒(38例·次,占15.26%)、异常分泌物或分泌物增多(36例·次,占14.46%)、流泪(28例·次,占11.24%)和眼红(28例·次,占11.24%)等;临床体征以结膜充血(50例·次,占41.67%)最常见。患者主要(99/101,占98.02%)以眼科镊将虫体取出,再予以氧氟沙星、普拉洛芬等抗炎药进行治疗。在92例明确提及复发情况的病例中,90例(90/92,占97.83%)无复发、2例(2/92,占2.17%)出现复发。发病地区主要集中于湖北省、山东省、四川省、河北省和河南省(53例,占51.96%)等大陆性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发病月份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均为27例,各占42.19%)。病例中35例(35/62,占56.45%)明确患者与犬接触。结论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主要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大陆性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各年龄段、各性别人群均有患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较复杂。预防结膜吸吮线虫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减少与流行区犬的接触,同时还需在户外活动时加强个人防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2020年湖南省居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与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
    周雨, 汤凌, 童懿昕, 黄君慧, 王嘉敏, 张玥, 蒋鸿琳, 徐宁, 公衍峰, 尹江帆, 姜庆五, 周杰, 周艺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444-450.  
    摘要160)      PDF(pc) (2702KB)(182)    收藏
    目的 分析2020年湖南省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为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包括调查村常住人口数、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数、血清学检查受检人数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人数。以村为单位分析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评估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间的相关性。结果 2020年,湖南省1 15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为0 ~ 2.72%,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0 ~ 20.2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全局Moran’s I = 0.416,P < 0.01)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全局Moran’s I = 0.711,P < 0.01)均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存在98个高⁃高聚集村、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存在134个高⁃高聚集村、36个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均存在高⁃高聚集。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居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与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s = 0.235,P < 0.05)。结论 2020年湖南省居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与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存在空间聚集性,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周边地区,应在现场防治工作中对聚集区域重点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灭螺真菌橘灰青霉菌Z12株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熊赢, 徐宁, 黄君慧, 王嘉敏, 王正中, 蒋鸿琳, 童懿昕, 尹江帆, 公衍峰, 姜庆五, 周艺彪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37-.  
    摘要158)      PDF(pc) (2194KB)(105)    收藏
    目的 对灭螺真菌橘灰青霉菌Z12株培养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为该菌株及其发酵液灭螺活性物质研发和规模化发酵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橘灰青霉菌Z12株最佳培养基碳源、氮源、无机盐,探索该菌最佳发酵条件;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显著影响橘灰青霉菌Z12株生长的因素,采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各因素最佳取值范围;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温度、pH值、接种量和装液量进行响应面试验,建立橘灰青霉菌Z12发酵回归模型,确定最优培养条件。结果 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橘灰青霉菌Z12株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碳源蔗糖20 g/L左右,氮源胰蛋白胨5 g/L左右,无机盐磷酸氢二钾5 g/L左右,初始pH值8左右,温度28 ℃左右,接种量6%左右,装液量50 mL/100 mL左右。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对该菌生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温度(t = −5.28,P < 0.05)、接种量(t = 5.22,P < 0.05)、pH值(t = −4.30,P < 0.05)和装液量(t = −4.39,P< 0.05)。最陡爬坡试验结果表明,当pH值为7.5、接种量为8%、装液量为40 mL/100 mL时,菌丝干重最高,以该条件作为响应面试验中心点进行下一步发酵优化。通过Box⁃Behnken设计的响应面分析确定发酵最佳条件为蔗糖15 g/L、胰蛋白胨5 g/L、磷酸氢二钾5 g/L、温度28.2 ℃、pH值7.5、接种量10%和装液量35.8 mL/100.0 mL,验证实验中橘灰青霉菌Z12株产量为0.132 g。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橘灰青霉菌Z12株的最优培养条件,优化后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能有效提升其发酵产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国内外棘球蚴病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苗力元, 田添,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307-312.  
    摘要157)      PDF(pc) (943KB)(199)    收藏
    棘球蚴病被WHO列为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病,造成了巨大公共卫生负担。了解棘球蚴病所致疾病负担有助于推进该疾病消除进程。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棘球蚴病疾病负担与经济负担研究进展,描述了国外不同地区棘球蚴病疾病负担研究现状,比较了国内外研究差异,探究了目前国内外棘球蚴病疾病负担研究不足之处。目前,棘球蚴病疾病负担研究中现场调查数据较少,且缺乏权威伤残权重取值标准;经济负担研究中人群和分析指标不够全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2010—2021年河南省棘球蚴病网络报告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张雅兰, 蒋甜甜, 王丹, 邓艳, 陈伟奇, 朱岩昆, 张红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77-.  
    摘要155)      PDF(pc) (1270KB)(132)    收藏
    目的 了解2010—2021年河南省棘球蚴病网络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棘球蚴病防治与监测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0—2021年河南省棘球蚴病网络报告病例信息,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21年河南省累计报告棘球蚴病病例150例,其中确诊病例占58.67%、临床诊断病例占41.33%,河南省上报病例占51.33%、外省上报病例占48.67%。各月份均有棘球蚴病病例报告,病例数量变化无明显时间规律,各月发病数8 ~ 21例;棘球蚴病病例分布于全省18个市,其中周口市和南阳市病例数最多(占17.33%),三门峡市病例数最少(占0.67%);病例性别比为1.17∶1,分布于各年龄组,以 20 ~ 59岁年龄组占比最高(占73.33%);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3.33%),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占12.67%)。所有棘球蚴病病例中,本地病例占16.67%,输入性病例占83.33%;由医疗机构上报病例占96.00%,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报占4.00%。结论 2010—2021年河南省棘球蚴病报告病例以输入性病例为主,仍有零星本地报告病例,不排除存在当地传染源的可能性;需进一步扩大现场调查,并开展棘球蚴病监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粪类圆线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
    韩雪, 闭香连, 赵红英, 石云良, 温晴, 吕佳音, 孙嘉月, 傅晓茵, 刘登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44-250.  
    摘要154)      PDF(pc) (1446KB)(115)    收藏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粪类圆线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1,Ss⁃SRPN⁃1)蛋白结构和抗原表位,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重组蛋白表达,为阐明Ss⁃SRPN⁃1蛋白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自NCBI数据库中获取Ss⁃SRPN⁃1氨基酸序列,使用ExPASY、SWISS⁃MODEL和Protean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Ss⁃SRPN⁃1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抗原表位等进行预测。根据Ss⁃SRPN⁃1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粪类圆线虫感染性三期幼虫DNA为模板,对Ss⁃SRPN⁃1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将重组质粒pET28a(+)/Ss⁃SRPN⁃1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中诱导重组Ss⁃SRPN⁃1蛋白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ting及质谱鉴定。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s⁃SRPN⁃1蛋白由37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1948H3046N488O575S16,是一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预测其亚细胞定位在细胞外;预测该蛋白存在11个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20个T细胞表位。成功扩增长度为1 119 bp的Ss⁃SRPN⁃1基因,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Ss⁃SRPN⁃1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进行表达,表达的重组Ss⁃SRPN⁃1蛋白分子量约43 kDa,鉴定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为Ss⁃SRPN⁃1蛋白。结论 成功表达了重组Ss⁃SRPN⁃1蛋白,预测该蛋白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粪类圆线虫病疫苗候选分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中间宿主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赵永波, 李天美, 郭云海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313-316.  
    摘要151)      PDF(pc) (904KB)(125)    收藏
    广州管圆线虫病为我国一种新发传染病。螺类是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在广州管圆线虫病传播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检测是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环节。当前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检测技术发展迅速,推动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监测工作,并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对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相关检测技术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潜在适生区预测
    张雅明, 王玥, 袁爽, 唐磊, 张文佳, 陈曲, 陈树林, 于洋, 贾月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63-270.  
    摘要151)      PDF(pc) (2698KB)(121)    收藏
    目的 预测不同气候时期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潜在适生区。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蜱类现场监测数据,获得1980—2022年黑龙江省蜱类分布点地理位置信息,采用ArcGIS 10.2软件去除其中具有空间相关性的分布点。从WorldClim网站下载1970—2000年历史气候情景环境数据及2021—2040年和2041—2060年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126情景气候模型;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下载海拔高度(分辨率1 km,2010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集(分辨率1 km,2010年)和年度植被指数(分辨率1 km,2010年)等数据。采用MaxEnt 3.4.1和R 4.1.0软件预估环境因子贡献率、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变量筛选;采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预测不同气候时期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潜在适生区面积及重心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模型预测结果精度进行评价。结果 共收集79个嗜群血蜱分布点及24个环境因子数据,从中筛选出70个嗜群血蜱分布点及9个对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潜在适生区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其中降水量变异系数、年降水量、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对模型贡献率居前3位,累计贡献率60.7%。历史气候时期,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总适生区面积为29.05 × 104 km2,适生区重心位于(47.31° N,129.16° E)。在SSP126情景下至2041—2060年,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总适生区面积总体缩减0.97 × 104 km2,适生区重心移至(47.70° N,129.28° E)。结论 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潜在适生区分布与温度、湿度变化密切相关。随着气候变化,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潜在适生区总面积可能呈下降趋势,高、中、低度潜在适生区域可能发生地域转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肺孢子菌发育过程及繁殖方式研究进展
    薛婷, 杜伟勤, 王晶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522-528.  
    摘要146)      PDF(pc) (1242KB)(172)    收藏
    肺孢子菌是一种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肺内的机会致病性真菌,在免疫机能低下人群中可引起肺孢子菌肺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随着高通量测序和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肺孢子菌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全基因组学测序结果的系统比较分析结果提示,肺孢子菌为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真菌,需从宿主获取营养,且有性生殖是其存活、增殖及传播必须经历的过程,无性生殖有助于肺孢子菌存活,这为肺孢子菌在宿主肺内完成整个发育过程及其在宿主间传播提供了新见解。本文就肺孢子菌繁殖方式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从而为肺孢子菌肺炎防治,尤其是预防该病在医院内传播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蠕虫感染调控宿主1/2类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穆倩倩, 周必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534-538.  
    摘要146)      PDF(pc) (1049KB)(168)    收藏
    蠕虫感染遍布全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以及畜牧业发展。阐明蠕虫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是有效控制并最终根除相关疾病的关键。蠕虫感染宿主后首先启动固有免疫应答,进而介导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感染早期以1类免疫应答为主,主要发挥抗感染作用;后期则以2类免疫应答为主,与蠕虫免疫逃避、加重组织损伤相关。本文就蠕虫感染宿主后参与调控1/2类免疫应答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山市社区居民和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效果
    霍舒婷, 郑迎燕, 邓少娜, 黄国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517-521.  
    摘要145)      PDF(pc) (892KB)(115)    收藏
    目的 评价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山市社区居民和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效果,为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1年,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两个社区居民和两所小学在校生作为调查人群,实施IKAP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小学生和居民华支睾吸虫病基本知识和信念知晓率、自评华支睾吸虫感染风险和饮食行为变化。结果 调查的社区居民中,男性146、女性151人;小学生中,男性158、女性153人,社区居民和小学生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6,P > 0.05)。干预6个月后,小学生和社区居民掌握华支睾吸虫病基本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提高44.71%和43.28%,干预前后小学生和社区居民各项华支睾吸虫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53 ~ 284.44,P均< 0.05);且小学生和社区居民认为具有非常高和高感染风险的人数比例分别从干预前的9.35%和6.71%升高至干预后的22.15%和37.75%,但仅社区居民信念态度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2.18,P < 0.05)。干预后,小学生和社区居民砧板、刀具生熟分开的行为比例均有所上升([χ2] = 16.04 ~ 62.65,P均< 0.05),小学生吃淡水鱼生([χ2] = 32.85,P < 0.05)、鱼片粥([χ2] = 7.02,P < 0.05)和鱼片涮火锅频率均下降([χ2] = 4.88,P < 0.05),而社区居民仅吃淡水鱼生行为比例较干预前显著下降([χ2] = 11.77,P < 0.05)。结论 IKAP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中山市社区居民和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改善华支睾吸虫感染饮食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2017—2021年福建省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调查
    谢贤良, 陈云虹, 李燕榕, 谢汉国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82-285.  
    摘要145)      PDF(pc) (970KB)(97)    收藏
    目的 了解2017—2021年福建省市售及野外螺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为福建省制定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1年每年5—10月,在福建省福州市每月选取2个野外固定监测点采集福寿螺、1个农贸市场采集铜锈环棱螺;在厦门市选取2个农贸市场和4个餐馆作为固定监测点,采集福寿螺和铜锈环棱螺。每个固定监测点每次采集福寿螺50只以上、铜锈环棱螺约500 g。采用肺检法检测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采用匀浆法检测铜锈环棱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结果 2017—2021年累计检测福寿螺9 531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阳性419只,总感染率为4.40%,以2017年感染率最高(6.82%,116/1 701)、2019年感染率最低(3.46%,83/2 400)。其中厦门市累计检测福寿螺6 628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1.40%;福州市累计检测福寿螺2 903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1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1.48,P < 0.01)。福州市和厦门市两地每月均有福寿螺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福州市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总体呈逐月上升趋势,以10月阳性检出率最高(15.24%),不同月份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56,P < 0.05);厦门市各月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均较低,以6月阳性检出率最高(2.64%),不同月份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17,P < 0.05)。2017—2021年两地累计检测铜锈环棱螺18 966只,广州管圆线虫总体感染率为0.01%。结论 2017—2021年福建省福寿螺和铜锈环棱螺均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存在人群感染潜在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钩虫检测及虫种鉴定标准 钩蚴培养法》(WS/T 791—2021)解读
    邓艳, 蒋甜甜, 陈伟奇, 张雅兰, 张红卫, 赵东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279-281,285.  
    摘要142)      PDF(pc) (1037KB)(96)    收藏
    《钩虫检测及虫种鉴定标准 钩蚴培养法》(WS/T 791—2021)是我国第一个采用钩蚴培养法对钩虫进行检测和虫种鉴定的推荐性技术标准。该标准于2021年11月23日发布,自2022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为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熟悉、掌握和应用该标准,本文从立项背景、编制过程、主要内容、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该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寄生虫来源非编码RNAs及其跨物种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戴悦, 杨庆利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529-533.  
    摘要142)      PDF(pc) (1075KB)(155)    收藏
    寄生虫来源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不仅在寄生虫自身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其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还可通过细胞外囊泡介导并与宿主相应miRNAs/mRNAs构成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网络,参与感染和致病过程。本文就目前寄生虫来源ncRNAs鉴别情况,及其通过ceRNA调控网络跨物种影响宿主基因表达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细粒棘球蚴病误诊为肝囊肿1例
    庞冲敏, 张博, 陈瑶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3): 322-324.  
    摘要138)      PDF(pc) (1672KB)(103)    收藏
    本文报道了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被误诊为肝囊肿病例,行肝囊肿摘除术抽取囊液检查时囊液外渗引起过敏性休克、术后棘球蚴病复发的诊治过程,旨在为棘球蚴病非流行区医务人员诊治细粒棘球蚴病提供借鉴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新模式在《人体寄生虫学》 教学中的应用——以“血吸虫综合实验”为例
    陈晓军, 周莎, 邱竞帆, 陈琳, 徐志鹏, 季旻珺, 郭静, 张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2): 180-.  
    摘要138)      PDF(pc) (1016KB)(92)    收藏
    “新医科”背景下,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联合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相融合,设计和构建了“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新模式,并应用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模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人体寄生虫学基础知识的理解,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医学生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本文以“血吸虫综合实验”为例,对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效果和评价、教学体会等进行了总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抑郁和焦虑及心理干预效果的 meta分析
    王媺媞, 金贵香, 程影, 郑金鑫, 田利光, 张顺先, 洪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4): 340-348.  
    摘要132)      PDF(pc) (1627KB)(161)    收藏
    目的 了解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抑郁和焦虑患病率以及使用心理干预治疗的效果,为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检索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焦虑、抑郁,以及心理干预治疗的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提取共病率、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等数据,采用meta分析对中国血吸虫病患者抑郁、焦虑共病率进行分析,并评价心理干预方法治疗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结果 共检索到231篇文献,最终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4篇文献,包括2篇英文文献、12篇中文文献。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血吸虫病患者抑郁共病率为 61%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48%,72%)],焦虑共病率为64% [95% CI:(42%,81%)]。经心理干预治疗后,血吸虫病患者SDS量表评分 [1.45,95% CI:(1.30,1.60)]、SAS量表评分[2.21,95% CI:(2.05,2.38)]均较治疗前降低,病例组SDS量表评分[−0.47,95% CI (−0.69,−0.25)]、SAS量表评分[−1.30,95% CI:(−1.52, −1.09)]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焦虑及抑郁情绪问题较普遍,临床常用心理干预方法有助于改善血吸虫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安徽省猪芽囊原虫分子检测和亚型分布
    高思潮, 王继谱, 吴星华, 罗昕雨, 李乔乔, 陈东钱, 刘欣超, 李文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3, 35 (5): 508-512.  
    摘要129)      PDF(pc) (1082KB)(134)    收藏
    目的 了解安徽省猪群芽囊原虫感染率和基因亚型分布。方法 2015年10—12月,从安徽省亳州市、安庆市、滁州市、合肥市、阜阳市和六安市规模化猪场采集500份猪粪便样本,采用基于芽囊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的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获得的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通过PubMLST在线数据库对芽囊原虫亚型进行鉴定,并用Mega软件以邻接法构建进化树进一步验证芽囊原虫亚型。结果 安徽省猪群芽囊原虫感染率为43.2%(216/500),本次调查猪场均检测到芽囊原虫阳性样本。不同地区猪场芽囊原虫感染率(17.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26.084,P < 0.01),保育猪(39.6%)、断奶仔猪(19.1%)和育肥猪(62.3%)芽囊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4.951,P < 0.01)。在线序列征询及进化树分析均显示安徽省猪群存在ST1、ST3和ST5亚型,其中ST5为本次调查的优势亚型。结论 安徽省猪群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存在ST1、ST3和ST5 3种人兽共患亚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