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喆, 刘璐,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
2
): 199-.
摘要
(
796
)
PDF(pc)
(1050KB)(
15894
)
可视化
收藏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是一种局部回归线性模型,通过推算参数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趋势间接反映研究数据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近年来,GTWR模型已成为研究疾病时空异质性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GTWR模型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同时梳理了该模型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肝窦内皮细胞在肝损伤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姜婷婷, 胡媛, 曹建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
1
): 92-.
摘要
(
596
)
PDF(pc)
(958KB)(
8682
)
可视化
收藏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s)位于肝血窦表面,是肝脏与血液接触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肝脏中含量最多的非实质细胞。在生理情况下,LSECs通过参与物质运输、代谢废物清除而诱导肝脏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肝脏稳态;在病理情况下,LSECs通过抗原递呈促进肝脏炎症反应。LSECs在维持肝再生和肝纤维化平衡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对LSECs功能、LSECs在肝损伤中的变化、调节LSECs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LSECs与肝内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等四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进一步明确LSECs的功能及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70年来我国虫媒病毒发现 分布与应对
夏菡, 袁志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
5
): 427-436,450.
摘要
(
615
)
PDF(pc)
(1541KB)(
7051
)
可视化
收藏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一类由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传播,既能感染节肢动物、也能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全球已发现虫媒病毒600余种,其中高致病性病毒达65种,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受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虫媒病毒传播流行风险正在增加。本文总结了70年来我国新发和再现虫媒病毒和具有潜在致病风险的新虫媒病毒的发现和分布,并且对未来应对措施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虫媒病毒和虫媒传染病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棘球绦虫诱导肝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张仁杰, 庞华胜, 李景中, 罗钊辉, 艾琳, 宋鹏, 蔡玉春, 卢艳, 莫筱瑾, 陈木新, 陈家旭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
6
): 646-.
摘要
(
475
)
PDF(pc)
(1023KB)(
6646
)
可视化
收藏
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蚴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导致以肝脏为主的多种重要器官纤维化,而肝纤维化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早期肝纤维化可逆,研究棘球绦虫诱发肝纤维化的机制对于早期肝纤维化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关棘球绦虫诱发肝纤维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等方面。本文就棘球绦虫感染人体或小鼠后宿主免疫细胞及相关因子参与调控肝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超声影像在肝脏疾病的精准诊疗
周泊阳, 石一磊, 郭乐杭, 牟立超, 朱晓香, 赵崇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
5
): 458-.
摘要
(
1105
)
PDF(pc)
(1084KB)(
5415
)
可视化
收藏
肝脏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超声在肝脏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超声评估存在主观性强且提供信息有限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因能弥补传统超声的不足而被广泛应用于肝病超声领域,其在肝脏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超声影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肝脏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我国致病性蜱媒病毒流行现状
马静阁, 刘宁, 刘紫嫣, 刘全, 魏峰, 王泽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
4
): 325-330,348.
摘要
(
587
)
PDF(pc)
(973KB)(
3865
)
可视化
收藏
蜱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体外吸血节肢动物,可传播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在内的200余种病原。我国蜱种类多、分布广,其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给流行区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概述了我国常见、新发及具有潜在致病性的蜱媒病毒流行现状,并建议利用反向病原学研究策略开展新发蜱媒病毒公共卫生意义评估及致病性研究,从而为我国新发蜱传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体内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赵永俏, 夏骜, 张梅花, 李菊林, 朱国鼎, 唐建霞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
5
): 475-.
摘要
(
776
)
PDF(pc)
(1932KB)(
293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实验室品系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体内及幼虫生存水体中菌群多样性及其构成。方法 收集实验室品系白纹伊蚊幼虫生存水体及不同发育阶段伊蚊,通过Illumina Miseq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菌群16S 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V3和V4区进行测序。采用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发育阶段菌群结构进行差异分析,采用菌群构成柱状图和Venn图表示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组成结构和相对丰度。结果 白纹伊蚊幼虫生存水体及各个发育阶段共检测到16个门、30个纲、72个目、129个科和224个属细菌。多样性指数显示,白纹伊蚊幼虫期菌群多样性最高(Chao指数为125.20 ± 30.48、Shannon指数为2.04 ± 0.39),与其生存水体中的菌群多样性(Chao指数为 118.52 ± 15.07、Shannon指数为2.15 ± 0.30)相似(t = 0.35、-0.41,P均> 0.05);雌性成蚊体内菌群丰度和均匀度(Chao指数为 42.50 ± 3.54、Shannon指数为1.25 ± 1.67)均高于雄蚊(Chao指数为18.50 ± 2.13,Shannon指数为0.50 ± 0.05)(t = 8.23、6.00,P均< 0.05)。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为白纹伊蚊各个发育阶段所共有,其中蛹期以变形菌门居多,占90.36%;成蚊期以拟杆菌门居多,其在雌蚊和雄蚊体内菌群中分别占46.01%和86.11%;放线菌门是幼虫期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占32.10%。在属水平上,白纹伊蚊各发育阶段共同优势菌属为伊丽莎白菌属和拉恩氏菌属;其中拉恩氏菌属细菌是蛹期的主要组成部分,占87.56%;伊丽莎白菌属细菌是成蚊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雌蚊和雄蚊体内分别占46.01%和86.11%;幼虫中微杆菌属细菌占比最高,为12.11%。在种水平上,代尔夫特菌属、伊丽莎白菌属、罗姆布茨菌、沙雷氏菌属、拉恩菌属、肠球菌属、微杆菌属等7种菌属细菌为白纹伊蚊各发育阶段所共有。在白纹伊蚊幼虫期及其生存水体中的共有菌属中,土壤杆菌属和鞘氨醇杆菌属细菌占比最高,分别占17.54%和13.93%。结论 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构成存在差异,但在门水平上保持了相似的菌群多样性,幼虫期体内菌群多样性与其生存水体中的菌群多样性相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血吸虫病防治这10年:进展与挑战
许静, 曹淳力,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
6
): 559-.
摘要
(
1079
)
PDF(pc)
(1317KB)(
2778
)
可视化
收藏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危害严重。在国家血吸虫病防治专项规划和标准的导向下,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成绩斐然。本文重点回顾近10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及疫情形势,分析实现2030年消除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并就今后工作重点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人体寄生虫的分类阶元
贾铁武, 汪伟, 周艺彪, 周杰, 梅仲秋,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
4
): 420-.
摘要
(
792
)
PDF(pc)
(4541KB)(
2777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学分类可反映过去和现在种群间的进化关系。传统的人体寄生虫分类鉴定主要基于某些重要形态学特征,故在形态学特征相似的近缘物种分类中具有较大局限性。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核糖体、线粒体基因等分子标记的有效应用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体寄生虫分子分类学的发展。国际上有关人体寄生虫分类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本文对人体寄生原虫、吸虫、绦虫和线虫的分类阶元进行了梳理,旨在为研究寄生虫分子系统学和遗传进化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徐志敏, 杨帆, 何君逸, 党辉, 李银龙,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
4
): 329-.
摘要
(
2258
)
PDF(pc)
(1069KB)(
2519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报了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571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25.06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39个(75.17%)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0个(22.17%)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2个(2.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1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9 037例。2021年,全国共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405 056人,阳性72 937人;开展粪检查病220 629人,阳性3人。全国共有19 2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026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42%,新查出12个有螺村;累计查螺686 574.46 hm2,查出有螺面积191 159.91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 063.08 hm2,复现钉螺面积5 113.87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525 878头,累计血检查病115 437头,阳性231头;开展粪检查病128 719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927例,扩大化疗729 113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56 913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7 372.74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40.5 hm2,环境改造灭螺1 244.25 hm2。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中,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但达标进程减缓、钉螺面积略有反弹;需加强钉螺扩散与控制研究,强化血吸虫病监测预警,防止疫情反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1.
立足云南省情开展《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王丽明, 王卫群, 王红, 淳于纬训, 李娟, 向征, 李翠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
5
): 537-.
摘要
(
467
)
PDF(pc)
(985KB)(
2487
)
可视化
收藏
为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医学寄生虫学》课程为例,围绕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云南省情,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通过对云南省寄生虫病流行概况、我国及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的显著成效、寄生虫病误诊病例、寄生虫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中医药在寄生虫病防治中的出色表现和云南省中医药的贡献等进行剖析,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研究进展
崔紫烟, 冶赓博, 于文昊, 王志鑫, 孔繁玉, 任利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
1
): 104-.
摘要
(
470
)
PDF(pc)
(988KB)(
2213
)
可视化
收藏
多房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引起的一种高致死率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阿苯达唑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之一,具有强大的杀灭寄生虫作用,且驱虫谱较广。对于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失去手术机会或身体状态差而无法耐受手术的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使用阿苯达唑药物治疗可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进展。近年来,多房棘球蚴病相关实验研究取得大量成果。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并对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增加对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效果的认识,为未来用于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
3
): 217-224,250.
摘要
(
1775
)
PDF(pc)
(939KB)(
2131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报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概况,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434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42.44万人;452个流行县(市、区)中,343个(75.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6个(23.4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0.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2年,全国累计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317 356人,阳性62 228人;开展粪检查病208 646人,阳性1人,另有2例尿液镜检阳性者,3例均为非洲输入血吸虫病病例。2022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8 565例。全国共有18 8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6 917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62%,新查出有螺村8个;累计查螺655 703.01 hm2,查出有螺面积183 888.6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10.58 hm2、复现钉螺面积844.35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477 200头,累计血检查病113 946头,阳性204头;粪检查病131 71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2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726例,扩大化疗714 465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34 737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9 134.07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825.27 hm2,环境改造灭螺1 163.96 hm2。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持续向低,3例确诊病例均为非洲输入外籍血吸虫病患者,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需继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防止疫情反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基于机器学习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章钰莹, 曹园园, 杨凯, 王伟明, 杨蒙蒙, 柴丽莹, 顾己悦, 李梦月, 卢艳, 周华云, 朱国鼎, 曹俊, 卢光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
3
): 225-235,243.
摘要
(
540
)
PDF(pc)
(1362KB)(
1844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早期发现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9年江苏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调查、首发症状及初诊时间等信息。以职业、感染疟原虫虫种、主要临床表现、有无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国外居留时间、在国外感染疟疾次数、潜伏期、初诊单位级别、来源国、同行人员和出国途径等1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就医延迟时间(≤ 24 h和> 24 h)为因变量,分别运用BP神经网络、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贝叶斯算法构建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列线图对logistic回归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评价,并比较4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进一步分析各特征数值大小对预测结果的正负影响,应用SHAP算法对各特征重要性进行量化和归因。结果 共纳入输入性疟疾病例244例,其中自出现首发症状后到初诊时间超过24 h的病例累计100例(40.98%)。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有疟疾感染史[比值比(odds ratio,OR)= 3.075,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1.597, 5.923)]、潜伏期长[OR = 1.010,95% CI:(1.001,1.018)]或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医[OR = 12.550,95% CI:(1.158, 135.963)]是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对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国外居留时间、潜伏期和年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主要临床表现、出国途径、潜伏期、国外居留时间和年龄。贝叶斯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初诊单位级别、年龄、来源国、疟疾感染史和同行人员。通过比较各模型AUC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总体性能较优(Z = 2.700 ~ 4.641,P均< 0.01),且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209,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灵敏度(71.00%)和约登指数(43.92%)均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63.00%和36.61%);而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特异度(73.61%)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72.92%)。结论 国外居留时间长、有疟疾感染史、潜伏期长、高年龄组和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生就医延迟的概率较高。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患者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效能,可为输入性疟疾患者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机器学习在感染性疾病临床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展
郑睿颖, 刘根焰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
3
): 317-321.
摘要
(
692
)
PDF(pc)
(1025KB)(
1832
)
可视化
收藏
感染性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重大威胁之一。由于其诊治的不便捷性,常常造成误诊、漏诊或过度治疗等,引起严重临床后果。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机器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通过对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可预测和评估疾病临床诊断、治疗效果、预后转归及暴发侦测。与传统建模方式相比,机器学习建模具有高效、高精度和可解释等优点,这为感染性疾病诊治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对机器学习在感染性疾病临床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全球内脏利什曼病流行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陈曦, 师悦, 周升, 耿梦杰, 涂宏, 宋健东, 郑灿军, 孙军玲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
4
): 412-421,427.
摘要
(
268
)
PDF(pc)
(1023KB)(
1733
)
可视化
收藏
内脏利什曼病是由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在印度次大陆、非洲东部和南美洲国家流行,是全球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寄生虫病。受气象变化、城市发展和个体状态等影响,媒介白蛉密度及与人接触机会发生变化,内脏利什曼病存在流行范围扩大的风险。本文总结了影响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自然、社会和生物等相关因素,以期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7.
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
3
): 221-227.
摘要
(
1323
)
PDF(pc)
(942KB)(
1695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全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总结防治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和监测结果进行了概括分析。截至2023年底,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
自治区
、
直辖市)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省于2020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安徽、江西、湖南省于2023年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6 250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03.45万人;451个流行县(市、区)中,354个(78.49%)已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97个(21.51%)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23年全国共开展居民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4 216 643例,阳性47 794例;开展病原学检查184 216例,阳性4例;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7 768例。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村现有存栏牛539 548头,累计开展免疫学检查查病125 440头,阳性124头;病原学检查查病133 508头,未发现阳性。全国累计开展钉螺调查641 339.53 hm2,查出有螺面积184 819.77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51.53 hm2、复现有螺面积642.25 hm2。2023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20 198例,人群病原学扩大治疗598 183例·次,牛病原学扩大治疗283 954头·次;全国累计开展药物灭螺116 347.95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690.89 hm2,环境改造灭螺1 334.62 hm2。2023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3年全国所有流行省份均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疫情趋于稳定,血吸虫病病例以晚期病例为主;但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部分地区牛复养现象严重。需继续加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做好重点地区钉螺控制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8.
人工智能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李子昂, 焦一平, 徐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
5
): 453-.
摘要
(
823
)
PDF(pc)
(1052KB)(
1673
)
可视化
收藏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筛查、心电图、影像学与病理学分析等临床医学领域,并有望实现血吸虫病精准防控。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应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异位血吸虫病临床评估,晚期血吸虫病预后预测,钉螺、虫卵、毛蚴自动检测,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监测和药物发现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应用进展与前景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9.
多房棘球蚴对巨噬细胞糖代谢表型转变及极化类型影响的初步研究
沈银红, 张涛, 杨紫晗, 张耀刚, 黄登亮, 侯静, 田美媛, 马艳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
6
): 590-603,613.
摘要
(
371
)
PDF(pc)
(3883KB)(
151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蚴对巨噬细胞糖代谢表型转变、极化类型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为多房棘球蚴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分离6~8周龄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用小鼠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诱导成骨髓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M0(对照组);以BMDM⁃M0经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4诱导24 h后的M2型巨噬细胞作为IL⁃4诱导组,以BMDM⁃M0与2.4 ng/mL多房棘球蚴囊液(cystic fluid,CF,)共培养的细胞作为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以BMDM⁃M0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protoscolex,PSC)按500∶1共培养的细胞作为BMDM与PSC共培养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与多房棘球蚴CF、PSC共培养后的巨噬细胞极化类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标志物、炎症因子、糖代谢相关酶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细胞能量代谢分析各组细胞葡萄糖代谢表型。结果 4组细胞精氨酸合酶1(arginase⁃1,Arg1)(F = 1 457.00,P < 0.000 1)、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2(macrophages⁃derived C⁃C motif chemokine 22,Ccl22)(F = 22 203.00,P < 0.000 1)、抵抗素样α(resistin⁃like α,Retnla)(F = 151.90,P < 0.000 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F = 107.80,P < 0.001)、己糖激酶(hexokinase,HK)(F = 9 389,P < 0.000 1)、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F = 641.40,P < 0.000 1)、磷酸果糖激酶1(phosphofructokinase1,PFK1)(F = 43.97,P < 0.01)、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F = 432.50,P < 0.000 1)、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s,PDK1)(F = 737.30,P < 0.000 1)、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F = 3 632.00,P < 0.000 1)、葡萄糖转运体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F = 532.40,P < 0.000 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F = 460.00,P < 0.000 1)、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CS)(F = 5 642.00,P < 0.01)、糖原合成酶1(glycogen synthase 1,GYS1)(F = 273.30,P < 0.000 1)、IL⁃6(F = 1 823,P < 0.000 1)、IL⁃10(F = 291.70,P < 0.000 1)、IL⁃1β(F = 986.60,P < 0.000 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F = 334.80,P < 0.000 1)、转化生子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F = 163.30,P < 0.001)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22.87% ± 1.48%)高于M1型巨噬细胞(1.70% ± 0.17%)(t = 24.61,P < 0.001),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20.07% ± 0.64%)高于M1型巨噬细胞比例(1.93% ± 0.25%)(t = 45.73,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Ccl22、Retnla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 0.01),而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 > 0.05),糖酵解关键酶HK、PK、PFK mRNA表达水平升高(P均 < 0.01),炎症因子IL⁃10、IL⁃1β、TNF⁃α、TGF⁃β mRNA表达水平升高(P均 < 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HK、PK、PFK蛋白表达水平,GLUT1、GAPDH、IL⁃6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 0.05);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H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0.05);IL⁃4诱导组HK、PK、PFK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 0.01),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 < 0.05),TGF⁃β mRNA表达水平升高(P < 0.01)。糖酵解压力测试显示,对照组、IL⁃4诱导组、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细胞外酸化率(extra cellular acidification rate,EC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24.4,P < 0.05);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ECAR增高,IL⁃4诱导组ECAR降低(P均 < 0.05)。结论 多房棘球蚴CF/PSC处理使BMDM主要向M2型极化,糖代谢向高能量、高糖酵解代谢表型转变,并影响其炎症反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0.
水产品中鱼源性寄生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张耀光, 王真瑜, 陈健, 余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
4
): 428-434,438.
摘要
(
297
)
PDF(pc)
(1021KB)(
1426
)
可视化
收藏
生食和半生食鱼类水产品的饮食习惯与鱼源性寄生虫病密切相关,鱼类水产品中鱼源性寄生虫检测对预防和控制鱼源性寄生虫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国内外鱼源性寄生虫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3类检测技术及其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现阶段鱼源性寄生虫检测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1.
人工智能助力热带传染病防控研究
施亮, 张键锋, 李伟, 杨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
5
): 445-.
摘要
(
981
)
PDF(pc)
(2219KB)(
1403
)
可视化
收藏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热带传染病领域应用的先进性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缓解疾病诊疗负担、降低疾病漏诊和误诊率、提升疾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医药和疫苗研发效率等均具有显著成效。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热带传染病防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论述了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疾病诊疗、监测预警、疫苗与药物挖掘、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球卫生治理中的重要价值。根据人工智能助力热带传染病防控面临着诊断单一和不准确、开放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不佳、智能系统服务能力有限、大数据管理困难、模型可解释性较差等方面的难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多种热带传染病多模态智能诊断、重视开放环境下媒介生物和风险人群智能监测预警、加快智能防控系统研发、强化伦理安全、大数据管理与模型可解释性等发展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2.
2004—202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趋势 Joinpoint回归分析
高风华, 丁宋军, 张世清, 汪天平, 何家昶, 许晓娟, 代波, 刘婷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
5
): 469-.
摘要
(
475
)
PDF(pc)
(1286KB)(
139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该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2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血吸虫病疫情趋势变化进行分析。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average percent change, AAPC)评价人、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变化趋势,并应用相关分析法探究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牛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变化趋势间的相关性。结果 2004—2020年,安徽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持续下降,年均下降14.8%[(AAPC = -14.8%,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18.9%,-10.5%),P < 0.01)]。2004—2015年,安徽省牛血吸虫感染率持续下降 [AAPC = -31.3%,95% CI:(-35.1%,-27.2%),P < 0.01)], 2016—2020年连续5年感染率为0。2004—2020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年均下降0.7% [AAPC = -0.7%,95% CI:(-1.2%,0.3%),P < 0.05)],活螺密度年均下降9.2% [AAPC = -9.2%,95% CI:(-18.3%,1.0%),P = 0.08];2004—2012年感染性钉螺密度持续下降 [AAPC = -35.6%,95% CI:(-49.2%, -18.3%),P < 0.01], 2013—2020年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20年,安徽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牛感染率、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牛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 = 0.959、0.823、0.902, P均< 0.01)。 结论 2004—2020年安徽省人、牛、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且三者间显著相关;有螺面积下降幅度较小、钉螺分布范围仍较广,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仍需加强精准防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3.
高脂摄入上调肺组织CYP 4A1表达缓解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
刘思奇, 王晴晴, 王卫群, 吴磊, 马志强, 王霖, 常国楫, 丁洁, 华丽娟, 陈华憶, 李生浩, 王文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
2
): 171-.
摘要
(
243
)
PDF(pc)
(1233KB)(
1372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高脂摄入对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的缓解作用,并初步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4A1(cytochrome P450 4A1, CYP 4A1)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感染+普通饮食组(12只)、感染+高脂饮食组(12只)。正常对照组大鼠普通饮食喂养,不予其他任何处理;感染+普通饮食组、感染+高脂饮食组每只大鼠均经腹壁皮下注射8条丰宫并殖吸虫后尾蚴,随后分别给予普通饮食、高脂饲料喂养。饲养28周后处死3组大鼠,收集血清及肺组织。大鼠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肺损伤程度,并进行肺泡炎半定量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通过实时定量PCR(q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肺组织中CYP 4A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丰宫并殖吸虫感染28周后与感染+普通饮食组相比,感染+高脂饮食组大鼠肺泡壁增厚、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较轻,未见肺泡实变;感染+普通饮食组肺泡炎半定量评分[(2.200 ± 0.289)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300 ± 0.083)分]和感染+高脂饮食组[(1.300 ± 0.475)分](P均< 0.05),感染+普通饮食组大鼠血清IL⁃1β [(151.586 ± 20.492) pg/mL]和TNF⁃α [(180.207 ± 23.379) pg/m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3.226 ± 3.366)、(144.807 ± 1.348) pg/mL]和感染+高脂饮食组[(110.131 ± 12.946)、(131.764 ± 27.831) pg/mL](P均< 0.05),感染+普通饮食组大鼠肺组织中CYP 4A1 mRNA(3.00 ± 0.81)和蛋白表达水平(0.40 ± 0.02)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03 ± 2.05、0.84 ± 0.14)和感染+高脂饮食组(11.19 ± 3.51、0.68 ± 0.18)(P 均< 0.05)。结论 高脂摄入可能通过上调肺组织中CYP 4A1 mRNA及蛋白表达来缓解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4.
粉尘螨诱导结膜上皮细胞损伤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
吴美丽, 闫茹, 赵文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
3
): 271-278.
摘要
(
342
)
PDF(pc)
(4417KB)(
1361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粉尘螨粗提浸液刺激人结膜上皮细胞损伤及诱导中性粒细胞迁移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形成,从而引起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500、1 000、2 000、4 000 ng/mL 粉尘螨粗提浸液刺激人结膜上皮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人结膜上皮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IL⁃8表达水平。收集人结膜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与中性粒细胞共培养,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中性粒细胞迁移数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ETs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rullinated histone H3,CitH3)表达。采用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刺激中性粒细胞并收集NETs,应用NETs处理人结膜上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6、TNF⁃α、IFN⁃γ和IL⁃8水平。结果 2 000、4 000 ng/mL粉尘螨粗提浸液处理上调人结膜上皮细胞中IL⁃6、TNF⁃α、IFN⁃γ和IL⁃8表达水平;经2 000、4 000 ng/mL粉尘螨粗提浸液处理后,人结膜上皮细胞培养上清可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诱导MPO和CitH3染色丝状物增加;增加的NETs进一步诱导人结膜上皮细胞凋亡和IL⁃6、TNF⁃α、IFN⁃γ和IL⁃8释放。结论 粉尘螨粗提浸液诱导人结膜上皮细胞损伤,从而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与NETs形成,而NETs释放进一步加剧人结膜上皮细胞损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5.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方法学进展及其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的影响
曾婷, 贾铁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3, 35 (
3
): 299-306.
摘要
(
572
)
PDF(pc)
(1232KB)(
1351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是目前最综合、最系统、最大规模的世界性观察流行病学研究项目,采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一致性指标对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伤害和危险因素所致的死亡和伤残进行国家、地区和全球水平的人群健康进行综合测量。本文全面介绍了GBD的发展史、评估流程和方法学研究进展及其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的影响,从而为GBD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6.
雌蚊如何选择最佳雄配?
李奕彤, 李东, 刘晓菲, 王英, 刘婷婷, 徐艳秋, 邓胜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
3
): 321-328.
摘要
(
225
)
PDF(pc)
(1001KB)(
1335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80%以上的人口面临病媒传播疾病风险,其中蚊媒传染病是全球核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阻止蚊媒传染病传播的关键是控制蚊虫。本文从蚊虫体型、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方面阐述雌蚊的择偶偏好,探究雌蚊选择最佳雄配的机制,为蚊媒传染病的控制提供新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7.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肝脏T细胞分类及功能解析
陈思, 王向前, 贾万忠, 蔡其刚, 张学勇, 张强, 郑海波, 朱凌虹, 李冰, 汪伟, 韩秀敏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
5
): 481-493.
摘要
(
205
)
PDF(pc)
(4415KB)(
1318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探究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患者肝脏组织免疫微环境T细胞亚型及功能。方法 以青海省人民医院2023年收治的首次行肝脏手术的4例A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每例患者泡型棘球蚴寄生病灶外1 cm处肝组织作为病灶旁组(peri⁃lesion,PL)、距病灶> 5 cm的肝组织作为病灶远端组(distal lesion,DL),共收集4例AE患者的8份肝脏组织样本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应用Cell Ranger软件和R软件读取、处理肝组织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并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及其生物学功能。使用Cellchat包分析肝组织T细胞亚型之间的主要通讯模式和相互作用机制,并通过Monocle包对T细胞的发育阶段进行拟时序分析,以明确细胞生长和肿瘤相关转化基因的表达情况,预测T细胞发育轨迹。结果 本研究4例AE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25.00 ± 9.06)岁,分别来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3例)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1例)。8份肝脏组织单细胞样本活性率为90.41%~96.33%,共获得81 763个单细胞;共注释出19种细胞类型,其中13种为免疫细胞(87.60%),占比居前3位的细胞类型分别为T细胞(33.13%)、中性粒细胞(15.40%)和自然杀伤细胞(11.92%)。对27 752个T细胞和增殖T细胞进行再聚类,注释出10种T细胞亚型,其中CD8+细胞毒性T细胞(23.43%)、CD8+幼稚T细胞(12.80%)和CD4+效应记忆T细胞(17.73%)占比较高。PL组肝组织中辅助型T细胞2(Th2细胞)和CD4+效应记忆T细胞占比分别为5.19%和21.59%,均显著高于DL组(3.63%和13.67%)([χ2] = 38.35、244.70,P均< 0.01);PL组中CD4+辅助型T细胞(7.50%)占比低于DL组(14.75%)([χ2] = 330.52,P < 0.01)。富集分析结果显示,Th2细胞主要与细胞凋亡和多条癌症通路相关,CD4+效应记忆T细胞主要与细胞因子和慢性炎症调控相关,CD4+辅助型T细胞与免疫反应调控相关。T细胞发育轨迹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Th2细胞和CD4+效应记忆T细胞,CD4+辅助型T细胞处于更早期发育阶段,且DNA结合抑制因子3(ID3)、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BAG家族伴侣蛋白3(BAG3)、热休克蛋白家族B(小分子)成员1(HSPB1)基因的表达量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 AE患者肝脏组织中,CD4+效应记忆T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是主要的相互作用细胞。Th2细胞和CD4+辅助型T细胞的低表达形成了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促进了泡型棘球蚴的免疫逃逸。此外,Th2细胞富集了多条与癌症相关的通路,可能与泡型棘球蚴的浸润性生长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8.
CRISPR/Cas系统在寄生虫基因编辑与核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闫书宁, 杨硕, 杨汉银, 辛怡, 徐斌, 胡薇, 卢艳, 郑彬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4, 36 (
3
): 314-320.
摘要
(
437
)
PDF(pc)
(900KB)(
1305
)
可视化
收藏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系统(CRISPR/Cas系统)为具有规律簇状短回文重复序列结构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干扰外源性核酸,保护原核生物免受外部侵害,是一种有效的基因编辑及核酸检测工具。CRISPR/Cas系统在病毒和细菌领域应用广泛,但在寄生虫病领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分类探讨了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全面综述了其在寄生虫基因编辑与核酸检测中的应用,旨在为未来寄生虫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9.
全健康视角下人兽共患病防治现状及面临挑战
李慈怀, 陈凤, 吕山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5, 37 (
1
): 98-103.
摘要
(
328
)
PDF(pc)
(1059KB)(
1271
)
可视化
收藏
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需通过多地区、多学科、多部门合作以提升防治效果。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深度协作,致力于实现人类、动物以及环境的共同健康。本文回顾了全健康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棘球蚴病、狂犬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血吸虫病防控中的成功实践,并探讨了该理念应用于人兽共患病防控所面临的挑战,旨在从人⁃动物⁃环境层面为人兽共患病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0.
综合物种分布模型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展
李路, 王强, 许静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2022, 34 (
6
): 659-.
摘要
(
499
)
PDF(pc)
(1036KB)(
1263
)
可视化
收藏
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环境和其他物种间关系与作用为理论基础,可揭示当前及预测未来物种分布,现已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生物地理学、传染病空间传播等领域。综合物种分布模型(integrated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ISDMs)是在同时使用多种SDMs或融合多个数据源进行建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的组合模型,具有综合性、总结性和可靠性等特点。本文在简述SDMs理论和分类的基础上,对ISDMs构建、验证思路及其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在ISDMs实际应用中应关注研究尺度、生态位匹配及大数据利用等问题,并注重多学科方法和知识背景结合,关注生态学内涵等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双月刊 1989年创刊)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名誉主编:王陇德(院士)
主编:周晓农
常务副主编:杨坤
编辑部副主任:汪伟
ISSN 1005-6661
CN 32-1374/R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