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11-23
    特约综述
    人工智能助力热带传染病防控研究
    施亮, 张键锋, 李伟, 杨坤
    2022, 34(5):  445. 
    摘要 ( )   PDF (2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热带传染病领域应用的先进性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缓解疾病诊疗负担、降低疾病漏诊和误诊率、提升疾病监测预警能力、提高医药和疫苗研发效率等均具有显著成效。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热带传染病防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论述了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疾病诊疗、监测预警、疫苗与药物挖掘、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和全球卫生治理中的重要价值。根据人工智能助力热带传染病防控面临着诊断单一和不准确、开放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不佳、智能系统服务能力有限、大数据管理困难、模型可解释性较差等方面的难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多种热带传染病多模态智能诊断、重视开放环境下媒介生物和风险人群智能监测预警、加快智能防控系统研发、强化伦理安全、大数据管理与模型可解释性等发展建议。
    人工智能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李子昂, 焦一平, 徐军
    2022, 34(5):  453. 
    摘要 ( )   PDF (10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筛查、心电图、影像学与病理学分析等临床医学领域,并有望实现血吸虫病精准防控。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应用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异位血吸虫病临床评估,晚期血吸虫病预后预测,钉螺、虫卵、毛蚴自动检测,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监测和药物发现等方面。本文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应用进展与前景进行综述。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超声影像在肝脏疾病的精准诊疗
    周泊阳, 石一磊, 郭乐杭, 牟立超, 朱晓香, 赵崇克
    2022, 34(5):  458. 
    摘要 ( )   PDF (10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脏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超声在肝脏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超声评估存在主观性强且提供信息有限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因能弥补传统超声的不足而被广泛应用于肝病超声领域,其在肝脏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超声影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肝脏弥漫性和局灶性病变诊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杜志成, 张志杰, 姜庆五
    2022, 34(5):  465. 
    摘要 ( )   PDF (10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归纳和分析医疗大数据,能够精准挖掘和探寻其中隐含的信息,为医学研究、临床实践等提供巨大推动作用。当前,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数据库、编程语言等,已被应用于医学影像、疾病风险预测、疾病控制、健康管理、跟踪随访、药物和疗法研发等多个领域。本文主要对医疗大数据分析技术及其应用进行综述,以期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发展。
    论著
    2004—202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趋势 Joinpoint回归分析 
    高风华, 丁宋军, 张世清, 汪天平, 何家昶, 许晓娟, 代波, 刘婷
    2022, 34(5):  469. 
    摘要 ( )   PDF (1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4—202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该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20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对血吸虫病疫情趋势变化进行分析。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average percent change, AAPC)评价人、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变化趋势,并应用相关分析法探究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牛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变化趋势间的相关性。结果 2004—2020年,安徽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持续下降,年均下降14.8%[(AAPC = -14.8%,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18.9%,-10.5%),P < 0.01)]。2004—2015年,安徽省牛血吸虫感染率持续下降 [AAPC = -31.3%,95% CI:(-35.1%,-27.2%),P < 0.01)], 2016—2020年连续5年感染率为0。2004—2020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年均下降0.7% [AAPC = -0.7%,95% CI:(-1.2%,0.3%),P < 0.05)],活螺密度年均下降9.2% [AAPC = -9.2%,95% CI:(-18.3%,1.0%),P = 0.08];2004—2012年感染性钉螺密度持续下降 [AAPC = -35.6%,95% CI:(-49.2%, -18.3%),P < 0.01], 2013—2020年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20年,安徽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牛感染率、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牛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 = 0.959、0.823、0.902, P均< 0.01)。 结论 2004—2020年安徽省人、牛、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且三者间显著相关;有螺面积下降幅度较小、钉螺分布范围仍较广,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仍需加强精准防控。
    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体内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赵永俏, 夏骜, 张梅花, 李菊林, 朱国鼎, 唐建霞
    2022, 34(5):  475. 
    摘要 ( )   PDF (19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实验室品系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体内及幼虫生存水体中菌群多样性及其构成。方法 收集实验室品系白纹伊蚊幼虫生存水体及不同发育阶段伊蚊,通过Illumina Miseq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菌群16S 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V3和V4区进行测序。采用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采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发育阶段菌群结构进行差异分析,采用菌群构成柱状图和Venn图表示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组成结构和相对丰度。结果 白纹伊蚊幼虫生存水体及各个发育阶段共检测到16个门、30个纲、72个目、129个科和224个属细菌。多样性指数显示,白纹伊蚊幼虫期菌群多样性最高(Chao指数为125.20 ± 30.48、Shannon指数为2.04 ± 0.39),与其生存水体中的菌群多样性(Chao指数为 118.52 ± 15.07、Shannon指数为2.15 ± 0.30)相似(t = 0.35、-0.41,P均> 0.05);雌性成蚊体内菌群丰度和均匀度(Chao指数为 42.50 ± 3.54、Shannon指数为1.25 ± 1.67)均高于雄蚊(Chao指数为18.50 ± 2.13,Shannon指数为0.50 ± 0.05)(t = 8.23、6.00,P均< 0.05)。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细菌为白纹伊蚊各个发育阶段所共有,其中蛹期以变形菌门居多,占90.36%;成蚊期以拟杆菌门居多,其在雌蚊和雄蚊体内菌群中分别占46.01%和86.11%;放线菌门是幼虫期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占32.10%。在属水平上,白纹伊蚊各发育阶段共同优势菌属为伊丽莎白菌属和拉恩氏菌属;其中拉恩氏菌属细菌是蛹期的主要组成部分,占87.56%;伊丽莎白菌属细菌是成蚊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雌蚊和雄蚊体内分别占46.01%和86.11%;幼虫中微杆菌属细菌占比最高,为12.11%。在种水平上,代尔夫特菌属、伊丽莎白菌属、罗姆布茨菌、沙雷氏菌属、拉恩菌属、肠球菌属、微杆菌属等7种菌属细菌为白纹伊蚊各发育阶段所共有。在白纹伊蚊幼虫期及其生存水体中的共有菌属中,土壤杆菌属和鞘氨醇杆菌属细菌占比最高,分别占17.54%和13.93%。结论 白纹伊蚊不同发育阶段菌群构成存在差异,但在门水平上保持了相似的菌群多样性,幼虫期体内菌群多样性与其生存水体中的菌群多样性相似。
    2016—2021年四川省土源性线虫病时空分布特征
    吴小红, 田洪春, 罗静雯, 铁磊, 张丽萍, 邓秀, 刘阳
    2022, 34(5):  484. 
    摘要 ( )   PDF (36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6—2021年四川省土源性线虫病流行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四川省土源性线虫病消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1年四川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资料,分析其流行趋势;绘制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布特征图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空间聚集性。结果 2016—2021年四川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χ2] = 400.24,P < 0.01)。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四川省土源性线虫(Moran’s I = 0.322,Z = 16.293,P < 0.01)、钩虫(Moran’s I = 0.425,Z = 21.290,P < 0.01)、蛔虫(Moran’s I = 0.102,Z = 5.782,P < 0.01)、鞭虫(Moran’s I = 0.084,Z = 6.873,P < 0.01)感染率均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四川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高⁃高”聚集区域主要分布于37个县(市、区),其中钩虫、蛔虫、鞭虫感染率“高⁃高”聚集区域分别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地区和丘陵地区的39个县(市、区)、川西南山地区的9个县(市、区)和川西南山地区的8个县(市、区)。结论 2016—2021年四川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呈空间聚集性,应根据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特征加强重点地区防控工作。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 疫情调查
    张佩君, 周正斌, 李元元, 郝瑜婉, 罗卓韦, 李宏岩, 李中秋, 杨丽敏, 张仪, 武滨, 李石柱
    2022, 34(5):  493. 
    摘要 ( )   PDF (12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疫情,为当地制订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病例特征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建立Joinpoint回归模型,通过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分析2015—2020年阳泉市MT⁃ZVL发病趋势变化。收集2020年阳泉市白蛉监测数据及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调查数据,计算各县(区)白蛉密度和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并应用直线相关法分析其与人群MT⁃ZVL发病率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累计报告MT⁃ZVL 病例162例,年均发病率1.9/10万,逐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7、16、27、33例和75例,呈快速上升态势(APC = 72.79%,t = 11.10,P < 0.01)。阳泉市下辖5个县(区)均有MT⁃ZVL病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于郊区(35.2%,57/162)和平定县(33.3%,54/162),年龄以 ≥ 15岁(71.6%,116/162)和0 ~ 2岁(22.2%,36/162)为主,职业以农民(37.4%,61/162)和散居儿童(24.5%,40/162)为主。2020年5—9月,阳泉市中华白蛉平均密度为6.3 只/(灯·夜),其中郊区最高[12.6只/(灯·夜)]、盂县最低[1.1只/(灯·夜)],各县(区)中华白蛉平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7.282,P < 0.01)。全市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7.4%(2 996/40 573),其中郊区最高(16.6%,1 444/8 677)、盂县最低(2.3%,266/11 501),各县(区)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753.74,P < 0.01);流浪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20.0%(159/794),高于家犬([χ2] = 176.63,P < 0.01)。白蛉密度、家犬血清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和人群MT⁃ZVL发病率间均存在相关性(r = 0.832 ~ 0.870,P均< 0.05)。结论 2015—2020年山西省阳泉市MT⁃ZVL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亟需采取系统干预措施。  
    基于超声影像组学建立肝棘球蚴病分型模型的 可行性研究
    张旭辉, 索朗拉姆, 邱甲军, 蒋静文, 殷晋, 王俊人, 王逸非, 李永忠, 蔡迪明
    2022, 34(5):  500. 
    摘要 ( )   PDF (15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基于超声影像组学构建肝棘球蚴病分型模型的可行性,从而为肝棘球蚴病精准超声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0月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采集的200例肝棘球蚴病患者超声声像图,勾画肝棘球蚴病病灶感兴趣区域。采用25种方法提取肝棘球蚴病影像组学特征,应用预选方式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进行特征筛选,按7∶3比例将图像根据病灶类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与独立测试集。基于内核逻辑回归(kernel logistic regression, KLR)与高斯核函数型支持向量机(medium Gaussia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MGSVM)两种分类器构建肝棘球蚴病分型的机器学习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构建的机器模型用于肝棘球蚴病分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结果 25种方法累计提取5 005个棘球蚴病患者超声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选择筛选出36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KLR和MGSVM两种机器学习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MGSVM模型在训练集中用于肝棘球蚴病分型效果更优,敏感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2、0.78和0.88,而KLR模型在独立测试集中表现更佳,敏感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2、0.72和0.86。结论 基于超声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肝棘球蚴病分型。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核心差异 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余雨, 成军, 梅传忠, 戴玉柱
    2022, 34(5):  507. 
    摘要 ( )   PDF (20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相关的核心基因,为进一步揭示HBV相关HCC发病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从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GSE55092、GSE121248两个数据集,采用R语言筛选HCC组织和癌旁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绘制可视化火山图。对DEGs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用Cytoscape 3.9.0开源平台中分子复合物检测(MCODE)和cytoHubba插件筛选核心DEGs。利用UALCAN和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中临床样本数据对筛选出的核心DEGs进行差异表达和生存分析验证。结果 从GSE55092数据集和GSE121248数据集中分别筛选出1 148个和686个DEGs,其中下调表达基因分别为703个和477个、上调表达基因分别为445个和209个;两个数据集共筛选出557个共同表达的DEGs,其中下调表达基因384个、上调表达基因173个。GO富集分析显示,DEGs主要参与细胞分裂、细胞增殖、氧化还原、免疫应答、蛋白质水解等生物学过程,细胞核、细胞质、胞外囊泡、内质网膜等细胞成分,与钙离子、蛋白激酶、DNA、血红素等结合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显示,DEGs主要参与细胞周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代谢途径、抗生素生物合成、p53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分析发现10个核心DEGs,包括CDK1、CCNB1、CCNA2、TOP2A、AURKA、CCNB2、KIF11、CDC20、KIF20A、BUB1B;经临床样本数据验证,CDK1、KIF11、KIF20A这3个DEGs在HBV相关HCC患者中差异表达,且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CDK1、KIF11、KIF20A可能在HBV相关HC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HBV相关HCC潜在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标。  
    实验研究
    白细胞介素9促进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星状细胞激活
    战廷正, 马会会, 李青, 唐莉莉, 何姗姗, 唐泽丽, 夏超明
    2022, 34(5):  514. 
    摘要 ( )   PDF (1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白细胞介素-9(interleukin-9, IL-9)在小鼠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肝脏原位灌注消化结合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日本血吸虫感染7周后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并进行体外培养。将HSCs分为PBS对照组和IL-9刺激组(浓度20 ng/mL)。分别于刺激后48、72 h收集细胞,采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HSCs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Ⅰ型胶原蛋白(typeⅠcollagen, ColⅠ)和Ⅲ型胶原蛋白(type Ⅲ collagen, Col Ⅲ)表达水平。结果 经20 ng/mL IL-9刺激48 h后,IL-9刺激组HSCs中α-SMA [(0.87 ± 0.02) vs. (0.69 ± 0.01);t = 17.39,P < 0.01]、ColⅠ[(0.74 ± 0.02) vs. (0.65 ± 0.01);t = 9.56,P < 0.01]、Col Ⅲ蛋白 [(0.94 ± 0.04) vs. (0.75 ± 0.03);t = 6.15,P < 0.0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刺激72 h后,IL-9刺激组HSCs中α-SMA蛋白水平显著高于PBS对照组 [(0.76 ± 0.02) vs. (0.58 ± 0.02);t = 12.52,P < 0.01],但两组间ColⅠ[(0.68 ± 0.02) vs. (0.66 ± 0.02);t = 1.15,P > 0.05]和Col Ⅲ蛋白[(0.75 ± 0.01) vs. (0.72 ± 0.02);t = 2.22,P > 0.05]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9可促进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HSCs激活。  
    甘肃省酒泉市狐狸源和犬源狮弓蛔虫线粒体pnad1pnad5基因序列遗传变异研究
    张建明, 赵文昌
    2022, 34(5):  518. 
    摘要 ( )   PDF (17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甘肃省酒泉市不同宿主源狮弓蛔虫基因遗传变异。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甘肃省酒泉地区采集的11株分离自家犬、狐狸和宠物犬的狮弓蛔虫分离株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第1亚基部分序列基因(partial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dehydrogenase subunit 1, pnad1)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第5亚基部分序列基因(partial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dehydrogenase subunit 5, pnad5)进行基因扩增,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其遗传变异。结果 获得的犬源和狐狸源狮弓蛔虫分离株pnad1和pnad5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530 bp和550 bp,不同分离株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4% ~ 100.0%和99.5% ~ 99.8%,与已知狮弓蛔虫分离株对应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2% ~ 99.9%和99.1% ~ 99.9%;分别检测到19个和24个遗传变异位点,单倍型分别为10和9个,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982和0.964,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39 4和0.034 2。基于两种基因序列构建的遗传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11株不同宿主分离株与已知狮弓蛔虫分离株位于同一分支,且为随机分布;与犬弓首蛔虫所属分支相隔较近,与其他蛔虫所属分支相距较远。结论 甘肃省酒泉市不同宿主来源狮弓蛔虫分离株pnad1和pnad5基因遗传变异较小,pnad1基因较pnad5基因更适合作为分子标记用于分析狮弓蛔虫遗传变异。
    防治研究
    同伴教育在改善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小学生知信行中的效果 
    熊月琳, 徐明星, 王浩, 罗华堂, 王帅, 彭峥, 张佳京, 李洋
    2022, 34(5):  522. 
    摘要 ( )   PDF (9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同伴教育对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信行的干预效果。方法 2021年以武汉市江岸区育才汉口小学为研究现场,整群抽取该校所有4 ~ 5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血吸虫病同伴教育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信行变化,评价同伴教育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所有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血防态度和相关行为正确率分别为51.50%、93.70%、92.99%,干预后分别上升至86.50%、98.98%、98.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9.457、21.692、20.691,P均< 0.05)。干预前,四年级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为49.19%、92.20%和92.72%,五年级小学生分别为53.83%、95.21%和93.28%,四、五年级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1.214、2.034、0.096,P均> 0.05);干预后,四年级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上升至75.93%、98.09%和97.59%,五年级小学生分别上升至97.16%、99.87%和9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0.798、9.572、7.207、133.194、9.678、14.926,P均< 0.05)。干预前,男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为51.25%、76.92%和77.97%,女生分别为51.80%、94.42%和95.70%,男、女生血吸虫病防治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30.462、33.416,P均< 0.05);干预后,男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态度和相关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上升至86.23%、98.25%和97.79%,女生分别上升至86.83%、99.85%和99.8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81、3.529、3.335,P均> 0.05)。结论  同伴教育对于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小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信行具有较好改善效果,可能更有助于改善小学高年级学生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水平和相关卫生行为。
    2017—2020年镇江市市售鱼类寄生虫感染调查
    李爱华, 王琳, 李莎莎, 张万军
    2022, 34(5):  527. 
    摘要 ( )   PDF (9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镇江市市售淡水鱼和海鱼中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2020年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采集镇江市部分农贸市场和超市淡水鱼和海鱼,分别采用压片镜检法和直接解剖法检测寄生虫囊蚴和幼虫,统计不同鱼种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 2017—2020年累计检测34种、1 856尾海鱼,寄生虫感染率为11.21%(208/1 856),其中淡水鱼感染率为9.81%(117/1 193)、海鱼感染率为13.73%(91/663)。共检测淡水鱼23种1 193尾,柳条鱼(43.33%)、小杂鱼(32.93%)和餐条鱼(20.20%)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各淡水鱼鱼种寄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5.66,P < 0.05)。淡水鱼中检出的寄生虫有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和其他类寄生虫,检出率分别为0.59%(7/1 193)、1.93%(23/1 193)和7.29%(87/1 193),华支睾吸虫与东方次睾吸虫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64,P < 0.05)。共检测海鱼11种663尾,异尖线虫幼虫检出率为13.73%(91/663),其中感染率较高的鱼种为小黄鱼(30.28%)和带鱼(27.50% ),感染度为3.43条/尾,各种海鱼寄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93,P < 0.05)。结论 镇江市市售淡水鱼和海鱼中存在寄生虫感染,人群生食或半生食有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防治管理
    上海市生态城市建设中重点寄生虫病潜在传播风险及应对
    余晴, 潘浩, 江莉, 朱民, 靳艳军, 王真瑜
    2022, 34(5):  531. 
    摘要 ( )   PDF (10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的推进,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以加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寄生虫病传播与流行受气候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尽管上海市各种寄生虫病已处于极低流行水平,几乎无本土病例发生,但生态环境改变可能引发寄生虫病潜在传播风险。本文就上海市重点寄生虫病监测现状及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寄生虫病潜在传播风险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并就生态城市建设中远期需探索的寄生虫病监测与控制技术提出了建议。
    教学研究
    立足云南省情开展《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的实践
    王丽明, 王卫群, 王红, 淳于纬训, 李娟, 向征, 李翠英
    2022, 34(5):  537. 
    摘要 ( )   PDF (9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医学寄生虫学》课程为例,围绕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云南省情,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通过对云南省寄生虫病流行概况、我国及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的显著成效、寄生虫病误诊病例、寄生虫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中医药在寄生虫病防治中的出色表现和云南省中医药的贡献等进行剖析,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综述
    基于流域生态学的钉螺防控新思考
    陈申, 吕山
    2022, 34(5):  542. 
    摘要 ( )   PDF (1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控制钉螺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钉螺属水陆两栖软体动物,常分布于河流和湖泊消落带,具有沿水系分布的特征,呈流域性分布。既往研究较少关注流域因素对钉螺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的影响。流域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有助于揭示钉螺分布内在联系、识别钉螺分布脆弱区域;同时可结合血吸虫病控制和长江生态保护具体需求,规划钉螺控制与保护优先区域。同时,流域生态学还能从流域嵌块层级性评估已建或拟建水利工程对钉螺控制的影响。
    河南省带绦虫病与囊尾蚴病流行趋势及防治历程
    蒋甜甜, 纪鹏慧, 贺志权, 张雅兰, 邓艳, 陈曦, 洪洋, 赵东阳, 张红卫, 蔺西萌, 陈伟奇
    2022, 34(5):  547. 
    摘要 ( )   PDF (10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省原是绦虫病、囊尾蚴病高发省份之一,主要流行绦虫种类为猪带绦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积极有效防治,河南省人群带绦虫、囊尾蚴感染率已处于极低流行水平,推动了全国“驱绦灭囊”工作。“驱绦灭囊”和分类指导并重的工作方针在全省范围内取得较好防治效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带绦虫病、囊尾蚴病防控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本文主要回顾河南省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历程,并对目前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病例报道
    肝囊型棘球蚴病术后腐蚀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
    周留馨, 许晓磊, 阳丹才让, 王海久, 樊海宁, 王志鑫
    2022, 34(5):  552. 
    摘要 ( )   PDF (1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腐蚀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肝囊型棘球蚴病术后罕见并发症,此类疾病虽罕见但病情进展迅速、缺乏有效治疗措施,病人往往预后较差。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肝囊型棘球蚴病术后腐蚀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诊疗过程,从而为腐蚀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治提供参考。
    宏基因组学测序诊断曼氏裂头蚴病1例
    庞冲敏, 杨兴林, 王燕, 翟慧, 缪峰, 张时民
    2022, 34(5):  556. 
    摘要 ( )   PDF (13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于2000年无明显诱因发现下腹部游走性包块,20年来多次就诊,未明确病因。2020年8月11日发现包块游走于左侧腋前,微创手术取出不完整白色虫体3段,用宏基因组学测序鉴定虫体,明确诊断为曼氏裂头蚴病。2021年10月21日经手术取出完整虫体,患者康复出院;随访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全身未发现新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