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1-09
上一期
下一期
特约专稿
血吸虫病防治这10年:进展与挑战
许静, 曹淳力,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2022, 34(6): 559.
摘要
(
)
PDF
(13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历史悠久,危害严重。在国家血吸虫病防治专项规划和标准的导向下,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成绩斐然。本文重点回顾近10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及疫情形势,分析实现2030年消除目标所面临的挑战,并就今后工作重点提出建设性意见。
论著
重组日本血吸虫虫卵核糖核酸酶SjCP1412体外抑制肝星状细胞LX-2活化作用的研究
李其凤, 宋丽君, 杨莹莹, 董盼盼, 梅丛进, 李溢鑫, 张键锋, 熊春蓉, 余传信, 杨坤
2022, 34(6): 566.
摘要
(
)
PDF
(26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重组日本血吸虫虫卵核糖核酸酶SjCP1412(rSjCP1412)对体外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及活化的作用,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方法 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采用原核表达方式表达rSjCP1412蛋白,并通过Ni-NTA亲和层析法及尿素梯度复性透析制备高纯度可溶性rSjCP1412蛋白。使用12.5、25.0、50.0 µg rSjCP1412蛋白分别于37 ℃酶解酵母RNA 2、3、4 h,酶解产物采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观察rSjCP1412蛋白RNA酶活性。采用CCK-8法检测经不同浓度rSjCP1412蛋白刺激48 h后LX-2细胞增殖,采用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法检测经不同浓度rSjCP1412蛋白刺激48 h后LX-2细胞凋亡,采用DAPI染色法检测经不同浓度rSjCP1412蛋白刺激48 h后LX-2细胞周期中G0/G1、S、G2/M期细胞百分比,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经不同浓度rSjCP1412蛋白刺激48 h后LX-2细胞中Ⅰ型胶原、Ⅲ 型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经rSjCP1412蛋白刺激LX-2细胞48 h后Ⅰ型胶原、α-SMA和Smad4/7蛋白表达水平,以明确LX-2细胞活化。以上实验均设可溶性虫卵抗原(SEA)阳性对照和正常组(不含rSjCP1412蛋白的PBS)。采用rSjCP1412蛋白单独刺激或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共同刺激LX-2细胞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LX-2细胞中Ⅰ型胶原、α-SMA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分析rSjCP1412作用于LX-2细胞的信号通路。结果 成功表达并制备了高纯度可溶性的rSjCP1412蛋白,且rSjCP1412蛋白具有RNA酶活性。与正常组相比,12.5、25.0、50.0 µg/mL rSjCP1412和SEA处理48 h后,LX-2细胞存活率均显著下降(F = 22.417、20.448,P均 < 0.05);12.5、25.0、50.0 µg/mL rSjCP1412蛋白处理48 h后,LX-2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F = 11.350,P < 0.05);12.5、25.0、50.0 µg/mL rSjCP1412蛋白处理48 h后,可导致LX-2细胞 G0/G1期阻滞(F = 20.710,P < 0.05)。12.5、25.0、50.0 µg/mL rSjCP1412蛋白处理可导致LX-2细胞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α-SMA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F = 11.340、456.600、23.100,P均 < 0.05)。rSjCP1412与SEA均可导致LX-2细胞中Ⅰ型胶原、α-SMA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活化水平下降(F = 1 302.000、49.750、52.420,P均 < 0.05)。此外,rSjCP1412蛋白抑制TGF-β1激活的LX-2细胞中Ⅰ型胶原、α-SMA和Smad4蛋白表达水平(F = 66.290、31.300、27.010,P均 < 0.05 )。结论 SjCP1412在体外能诱导肝星状细胞LX-2凋亡,对LX-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活化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下调Smad4信号分子表达水平相关。
安徽省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致病性及成虫基因表达谱差异
吴家玲, 呼明闯, 王旗, 刘道华, 章乐生, 朱磊, 孙成松, 操治国, 汪天平
2022, 34(6): 580.
摘要
(
)
PDF
(15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安徽省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致病性及成虫基因表达谱差异,为制定不同流行区血吸虫病精准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分别采用来源于安徽省山丘地区石台县和湖沼地区宿松县的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C57BL/6小鼠,44 d后处死并解剖小鼠,比较两组小鼠虫荷数、肝脏沉积虫卵数和肝脏虫卵肉芽肿面积等指标,观察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虫株对小鼠致病性差异。对两组小鼠体内分离的雌性和雄性日本血吸虫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虫株基因表达谱差异,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 安徽省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44 d后,小鼠体内总虫荷数分别为(14.50 ± 3.96)条/鼠和(16.10 ± 3.78)条/鼠(t = 0.877,P = 0.392)、雌雄合抱对数分别为(4.50 ± 0.67)对/鼠和(5.10 ± 1.45)对/鼠(t = 1.129,P = 0.280)、未合抱雄虫数分别为(5.50 ± 4.01)条/鼠和(5.60 ± 1.69)条/鼠(t = 0.069,P = 0.946)、每克肝脏沉积虫卵数分别为(12 116.70 ± 6 508.83)只和(16 696.70 ± 4 571.56)只(t = 1.821,P = 0.085)、肝脏单个虫卵肉芽肿面积分别为(74 359.40 ± 11 766.34) μm2和(74 836.90 ± 13 086.12) μm2(t = 0.081,P = 0.9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转录组测序表明,安徽省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雌性和雄性成虫间分别存在584个和1 598个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雌虫间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刺激反应、细胞杀伤、多细胞生物进程、代谢进程、细胞进程及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细胞、细胞器和细胞膜等细胞组分,结合和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显示,雄虫间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信号传导、多细胞生物进程、生物过程调节、代谢过程、发育过程、刺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细胞外基质、细胞连接等细胞组分,结合和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Wn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精氨酸生物合成等信号通路。结论 安徽省山丘地区和湖沼地区日本血吸虫致病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虫株基因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来源灭螺药物相关靶点筛选
熊涛, 郭锦璐, 卢芳国, 刘佳豪, 郑涛, 李佳珊
2022, 34(6): 588.
摘要
(
)
PDF
(23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中药来源潜在植物灭螺药相关靶点,并探索其灭螺机制。方法 通过回顾性文献分析筛选具有灭螺活性的中药并对其灭螺效果进行综合梳理,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UniProt数据库和文献挖掘获得各类中药活性成分及相应潜在靶点。采用Cytoscape 3.7.2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相关靶点网络图,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文献分析中共筛选出27种中药来源灭螺药物,归为14类。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得活性成分190种,药物⁃活性成分⁃相关靶点网络中贡献度较高的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乙酸亚油醇、木犀草素、β⁃胡萝卜素、(24S)⁃乙基胆甾⁃5,22,25⁃反⁃3β⁃醇、原阿片碱、牛蒡子苷等;筛选出相应潜在靶点181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靶点主要定位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脂肪细胞脂解调控、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信号等16条通路。结论 本研究初步展示了27种灭螺药物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作用机制,筛选的关键组分可望为后续灭螺药物分离、纯化及药理研究奠定基础,筛选的关键靶点和关键通路可望为中药源灭螺药机制阐明和绿色灭螺新药开发提供帮助。
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徐维荣, 王国淑, 李琴, 郑金鑫, 郭照宇, 陈家旭, 陈木新, 田利光
2022, 34(6): 598.
摘要
(
)
PDF
(10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婴医院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儿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健康状况等信息。采集腹泻患儿粪便样本,提取核酸,通过PCR检测、序列对比确定是否感染人芽囊原虫。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5岁以下腹泻儿童感染人芽囊原虫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招募5岁以下腹泻儿童684例,其中男、女童分别为468例和216例,平均年龄为(1.79 ± 1.12)岁。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4.97% [34/684,95%置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3.59%,6.86%)];慢性腹泻儿童感染率[7.52%(20/266),95% CI:(4.92%,11.33%)] 高于急性腹泻儿童 [3.35%(14/418),95% CI:(2.01%,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983,P = 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饲养宠物 [比值比(OR)= 6.298,95% CI:(2.711,14.633)]、饮用非自来水[OR = 4.522, 95% CI:(1.769,11.561)]、乳糖不耐受 [OR = 4.221,95% CI:(1.043,17.087)]、使用抗生素 [OR = 0.125,95% CI:(0.017,0.944)] 和慢性腹泻 [OR = 2.172,95% CI:(1.018,4.637)] 是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人芽囊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 广州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中存在人芽囊原虫感染,建议改善家庭环境及宠物卫生状况,以降低儿童感染人芽囊原虫等病原体的机会。
田鼠巴贝虫肽基脯氨酸异构酶重组蛋白免疫保护效果
蔡玉春, 宋鹏, 陈木新, 孙家辉, 周魇, 林琳, 陈家旭
2022, 34(6): 604.
摘要
(
)
PDF
(15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田鼠巴贝虫肽基脯氨酸异构酶(BmPPIase)重组蛋白主动免疫对巴贝虫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将雌性BALB/c小鼠(6周龄,约20 g/只)分为重组蛋白免疫组、感染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为25、18、15只。以BmPPIase重组蛋白主动免疫重组蛋白免疫组小鼠,末次免疫后2周,选取抗体效价较高的18只小鼠经腹腔注射100 μL田鼠巴贝虫染虫全血;感染对照组小鼠均经腹腔注射100 μL田鼠巴贝虫染虫全血;正常对照组15只小鼠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进行后续实验。重组蛋白免疫组、感染对照组于实验第0~30天,采血观察各组小鼠巴贝虫感染情况,计算染虫率;此外,于实验第0、7、14、21、28天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对各组小鼠进行血常规检测,并采用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技术进行小鼠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末次免疫后2周,重组蛋白免疫组25只小鼠体内均产生抗BmPPIase抗体,效价为5 × 103~8 × 104。重组蛋白免疫组和感染对照组小鼠均于实验第7天达到染虫高峰,染虫率分别达13.3%和50.0%;两组染虫率在实验第3、5、7、9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3.18、475.22、465.98、18.71,P 均< 0.01);实验第11天后,两组染虫率均逐渐趋于0。全血细胞分析显示,感染第0~28天,重组蛋白免疫组小鼠红细胞数量[(5.30 ± 0.50) × 1012/L~(9.87 ± 0.24) × 1012/L]及血红蛋白含量 [(89.67 ± 22.80)~(148.60 ± 3.05) g/L]均高于感染对照组。观察期间内重组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748.59 ± 17.56)~(3 858.28 ± 1 049.10) fg/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6 687.34 ± 1 016.64)~(12 708.13 ± 1 629.79) fg/mL]、白细胞介素(IL)⁃6 [(611.05 ± 75.60)~(6 852.68 ± 1 554.00) fg/mL]及IL⁃17a[(167.68 ± 185.00)~(10 849.27 ± 355.40) fg/mL]均高于感染对照组,而IL⁃10 [(247.65 ± 138.00)~(18 787.20 ± 2 830.22) fg/mL]低于感染对照组。结论 田鼠巴贝虫PPIase重组蛋白可诱导感染小鼠体内IFN⁃γ、TNF⁃α等重要细胞因子上调表达,对宿主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疫苗候选蛋白。
2015—2020年四川省石渠县小型哺乳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调查
何伟, 杨柳, 王奇, 喻文杰, 廖沙, 刘阳, 钟波, 罗钊辉, 王谦
2022, 34(6): 611.
摘要
(
)
PDF
(10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四川省石渠县小型哺乳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及变化趋势,为当地棘球蚴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2020年,选择石渠县人体多房棘球蚴病流行较重的9个乡(镇),每个乡(镇)各选1个小型哺乳类动物活动频繁的区域作为调查点。每年7—8月,在各调查点均设置2个50 m × 50 m的样方,捕捉样方内小型哺乳类动物并记录其形态学特征等数据,通过形态学方法鉴定其物种。现场解剖所捕获小型哺乳类动物,采用目检法判断是否其感染棘球蚴;采集感染动物病变脏器,采用PCR法检测棘球蚴感染情况,并鉴定棘球蚴虫种。计算各种小型哺乳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分析感染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并对目检法和PCR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2015—2020 年共在石渠县调查点捕捉小型哺乳类动物2 692只,经形态学鉴定,其中青海田鼠1 360只(50.52%)、高原鼠兔1 332只(49.48%)。2015—2020 年,目检法小型哺乳类动物棘球蚴感染总阳性率分别为35.63%、19.16%、21.41%、8.40%、7.68%、4.44%,PCR法检测总阳性率分别为18.96%、5.36%、5.61%、4.58%、3.30%、0.37%,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 = 215.024、117.045,P均<0.001)。除2018年外,其余各年目检法棘球蚴感染阳性率均高于PCR法([χ2] = 33.597、21.815、51.373、17.268、9.537,P 均<0.01)。PCR法检测结果显示,2015—2020年石渠县小型哺乳类动物多房棘球蚴感染阳性率从10.21%降至0.37%,石渠棘球蚴感染阳性率从8.75%降至0,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 = 117.045、43.436,P均<0.001);青海田鼠多房棘球蚴感染阳性率从15.19%降至0.45%,石渠棘球蚴感染阳性率从8.23%降至0;高原鼠兔多房棘球蚴感染阳性率从7.76%降至0,石渠棘球蚴感染阳性率从9.01%降至0。结论 青海田鼠和高原鼠兔为四川省石渠县小型哺乳类动物优势种。青海田鼠以多房棘球蚴感染为主,高原鼠兔以石渠棘球蚴感染为主;两类动物棘球蚴感染阳性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防治研究
基于Delphi法构建居民预防寄生虫病健康素养指标体系
王依, 李成媛, 张嘉尧, 黄轶昕, 杨坤, 刘耀宝
2022, 34(6): 616.
摘要
(
)
PDF
(10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Delphi法构建居民预防寄生虫病健康素养指标体系。方法 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制定专家函询问卷,采用Delphi法进行两轮函询,根据指标删除标准和专家建议,构建居民预防寄生虫病健康素养指标体系。结果 共14名专家完成了2轮函询,第二轮专家函询后,一、二、三级指标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1~0.96、0.87~0.97和0.86~0.97。构建了以基本知识和意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为主要框架的包含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8个三级指标的居民预防寄生虫病健康素养指标体系。3个一级指标中,基本知识和意识权重系数最高(0.336 5),健康行为其次(0.334 9),健康技能最低(0.328 6)。组合权重居前3位的二级指标分别为对流行情况的了解(0.088 2)、对传染源的了解(0.085 8)和对寄生虫病的基本认识(0.085 5)。结论 初步构建了居民预防寄生虫病健康素养指标体系,为新时期预防寄生虫病健康素养评价工具的编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8年安徽省石台县野鼠血吸虫感染调查
何家昶, 陈雪峰, 汪天平, 高风华, 陶伟, 代波, 丁宋军, 刘婷, 李异, 汪昊, 茅维飞, 张乐生, 许晓娟, 张世清
2022, 34(6): 622.
摘要
(
)
PDF
(9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安徽省石台县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实施精准传染源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石台县3个不同血吸虫病流行程度的自然村(矶滩乡矶滩村、丁香镇石泉村和丁香镇西柏村),于2018年6月和10月分别采取“夹夜法”连续3晚在有螺环境捕捉野鼠,对捕获野鼠采取肝结节压片镜检、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和Kato⁃Katz法等3种方法平行检查,统计捕获的野鼠密度和血吸虫感染率。结果 石台县3个调查村共捕获野鼠376只,平均野鼠密度为9.1%(376/4 124),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24.2%(91/376)。其中丁香镇石泉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最高,为30.1%;丁香镇西柏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最低,为17.4%;各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4.111, P > 0.05)。6月和10月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6.8%(34/127)和22.9%(57/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90, P = 0.406)。捕获的野鼠包括褐家鼠、社鼠、黄毛鼠、黑线姬鼠、小家鼠和白腹巨鼠等6种,其中黄毛鼠和褐家鼠血吸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4.9%(22/63)和31.2%(44/141)。结论 2018年石台县野鼠血吸虫感染率较高,当地血吸虫病传播存在自然疫源性。
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周瑞红, 侯循亚, 程湘晖, 潘洁, 来如意, 陈贵美, 张慧, 魏兰军, 张露, 刘佳新
2022, 34(6): 626.
摘要
(
)
PDF
(10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实施效果。方法 建立“入院⁃住院⁃出院”的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并对101例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采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干预,比较全程健康教育实施前后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血吸虫病防治态度和健康行为综合评分以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血吸虫病防治态度和健康行为正确率。结果 全程健康教育实施后,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住院患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Z = -7.688,P < 0.01)、血吸虫病防治态度(Z = -3.576,P < 0.01)和健康行为综合评分均高于实施前(Z = -4.328,P < 0.01),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54.3%上升到82.7%([χ2] = 188.886,P < 0.01)、血吸虫病防治态度正确率从88.4%上升到98.0%([χ2] = 22.001,P < 0.01)、健康行为正确率从48.2%上升到59.7%([χ2] = 11.767,P < 0.01)。结论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能显著提高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促使患者形成积极态度和正确行为,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研究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粉尘螨体内细菌多样性研究
周小倩, 马杰, 王睿怡, 王若航, 吴毅强, 杨欣宴, 陈玉娟, 唐小牛, 孙恩涛
2022, 34(6): 630.
摘要
(
)
PDF
(1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体内细菌多样性。方法 取实验室人工饲养的粉尘螨,采用Illumina PE250高通量测序平台扩增测序细菌16S 核糖体RNA (16S ribosomal RNA, 16S rRNA)基因V4区,获得的原始序列经质控过滤后得到有效序列。采用Usearch软件、Silva数据库、Mothur软件对有效序列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聚类并分析细菌群落组成与alpha多样性指数。结果 共获得187 616条有效序列,根据序列相似性> 97%进行聚类,得到469个OTUs。OTU注释结果表明,粉尘螨体内细菌分属于26个门、43个纲、100个目、167个科、284个属。在门分类阶元水平,粉尘螨体内细菌主要注释到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其中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在属分类阶元水平,罗尔斯通氏菌属、立克次体目未确定属、葡萄球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属。在非优势菌属中,发现沃尔巴克氏体。结论 粉尘螨体内细菌群落组成具有较高多样性,个体间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度存在差异。
郑州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
杨成运, 赵晓明, 鲁德岭, 张月泉, 钱建华, 王晓, 李素华, 贺志权, 钱丹, 刘颖, 纪鹏慧, 周瑞敏, 张红卫
2022, 34(6): 635.
摘要
(
)
PDF
(10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河南省郑州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感染来源、明确传播链、评估传播风险。方法 收集郑州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患者临床资料,显微镜下检查患者骨髓穿刺液涂片,并对患者居住村庄重点人群和村庄内所有犬只采用rk39内脏利什曼病快速诊断试剂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和PCR检测。在患者家附近悬挂诱蛉灯,同时人工捕捉白蛉,对捕捉到的雌性中华白蛉进行PCR检测。采用巢式PCR对患者、阳性犬只和阳性白蛉DNA扩增内转录间隔区1(ITS1)基因并进行序列比对,同时基于ITS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患者反复不规则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偏低,骨髓穿刺液涂片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及PCR法共筛查患者居住地疫点范围内324名居民,抗体检测及PCR结果均为阴性。采用上述两种方法筛查疫点内犬只201只,其中rk39诊断阳性率为21.39%、PCR阳性率为13.93%。在疫点捕捉2 065只雌性中华白蛉进行利什曼原虫PCR检测,阳性率为0.82%。患者、阳性犬只和阳性白蛉ITS1基因序列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序列同源性为100%,确定感染虫株为婴儿利什曼原虫。结论 郑州市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犬只和白蛉中存在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证实当地存在婴儿利什曼病完整传播链,且传播风险较高;需强化防控措施,防止利什曼病在当地传播。 ]
医学情报
基于Web of Science的2011—2022年恶性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文献计量学分析
董丽, 李健, 王利磊, 莫金余
2022, 34(6): 639.
摘要
(
)
PDF
(11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1—2022年全球恶性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相关研究文献产出和被引频次,为我国研究人员开展该领域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中,检索2011年1月—2022年5月有关恶性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相关文献,对文献学科、期刊、国家(地区)、机构分布以及核心作者、被引频次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 2011年1月—2022年5月,在SCIE数据库中共检索到有关恶性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文献1 640篇,发文量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上述文献来自343种期刊,其中发文量居前3位的期刊分别为《Malaria Journal》(341篇,占20.79%)、《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141篇,占8.60%)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68篇,占4.15%),学科分布以感染性疾病(565篇,占34.45%)、寄生虫学(531篇,占32.38%)、热带医学(517篇,占31.54%)为主。发文量居前3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627篇,占38.23%)、英国(395篇,占24.08%)和泰国(294篇,占17.94%),总被引频次分别为25 280、18 622次和15 474次;发文量居前3位的机构分别为泰国玛希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发文量分别为234、220、142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5 058、15 421次和6 191次。发文量居前3位的作者均来自泰国玛希隆大学,分别发文 85、77篇和63 篇。文献总被引频次居前3位的作者中,有2名来自泰国玛希隆大学,总被引频次分别为8 623次和7 961次;1名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总被引频次为6 267次。中国科研人员共发文138篇,总被引频次为3 434次;其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发文量最多,该机构共发表论文35篇,总被引频次为1 165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3.29次。结论 2011—2022年欧美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在恶性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相关研究领域文献产出较多,学术影响力相对较大。我国研究人员可重点关注《Malaria Journal》、《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等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献,及时掌握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拓展研究广度与深度。
综述
棘球绦虫诱导肝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张仁杰, 庞华胜, 李景中, 罗钊辉, 艾琳, 宋鹏, 蔡玉春, 卢艳, 莫筱瑾, 陈木新, 陈家旭
2022, 34(6): 646.
摘要
(
)
PDF
(10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蚴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可导致以肝脏为主的多种重要器官纤维化,而肝纤维化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早期肝纤维化可逆,研究棘球绦虫诱发肝纤维化的机制对于早期肝纤维化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关棘球绦虫诱发肝纤维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等方面。本文就棘球绦虫感染人体或小鼠后宿主免疫细胞及相关因子参与调控肝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片形吸虫的全球分布及传播
姚嘉文, 贾铁武
2022, 34(6): 654.
摘要
(
)
PDF
(26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片形吸虫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人兽共患病,严重威胁人畜健康与畜牧业发展。由于片形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分类鉴定的复杂性,特别是某些姐妹种的存在,误导了人们对片形吸虫地理分布和传播潜力的认知。本文介绍了片形科吸虫的分类,描述了肝片形吸虫和巨片形吸虫的地理分布,探讨了片形(属)吸虫与椎实螺科螺宿主之间的协同进化,以及人类活动和反刍动物迁移对片形吸虫病全球扩散传播的影响。此外,依据最新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本文还对非洲分布的片形吸虫中间宿主螺类进行了重新梳理。
综合物种分布模型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展
李路, 王强, 许静
2022, 34(6): 659.
摘要
(
)
PDF
(1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环境和其他物种间关系与作用为理论基础,可揭示当前及预测未来物种分布,现已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生物地理学、传染病空间传播等领域。综合物种分布模型(integrated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ISDMs)是在同时使用多种SDMs或融合多个数据源进行建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的组合模型,具有综合性、总结性和可靠性等特点。本文在简述SDMs理论和分类的基础上,对ISDMs构建、验证思路及其在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在ISDMs实际应用中应关注研究尺度、生态位匹配及大数据利用等问题,并注重多学科方法和知识背景结合,关注生态学内涵等问题。
病例报道
钩虫感染相关性蛋白尿1例
吴玲, 唐安琪, 陈彤, 叶学锋, 李明权, 马韬, 赵良斌
2022, 34(6): 665.
摘要
(
)
PDF
(13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钩虫是一种常见土源性线虫,主要寄生于肠道,钩虫感染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和缺铁性贫血为主。钩虫亦可感染胃肠道以外部位,引起其他系统疾病。钩虫感染引起蛋白尿较少见,临床上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钩虫感染相关性蛋白尿病例的诊疗过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钩虫感染相关性蛋白尿的认识。
肝细粒棘球蚴病合并结核性脓胸误诊为肝 肺细粒棘球蚴病1例
李文登, 庞明泉, 李超群, 徐凯, 董允, 赵文倩, 王炎, 樊海宁
2022, 34(6): 669.
摘要
(
)
PDF
(1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粒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幼虫感染人或动物肝脏组织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结核性脓胸是一种慢性活动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胸膜间隙引起内脏、壁胸膜增厚。同时感染上述两种疾病的患者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合并结核性脓胸误诊为肝、肺细粒棘球蚴病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鉴别能力。
(双月刊 1989年创刊)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名誉主编:王陇德(院士)
主编:周晓农
常务副主编:杨坤
编辑部副主任:汪伟
ISSN 1005-6661
CN 32-1374/R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