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25
    特约专稿
    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张利娟, 何君逸,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郭苏影, 李仕祯,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2023, 35(3):  217-224,250. 
    摘要 ( )   PDF (9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报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概况,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截至2022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四川、江苏省继续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434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342.44万人;452个流行县(市、区)中,343个(75.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06个(23.45%)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个(0.66%)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2年,全国累计开展血吸虫病血检查病4 317 356人,阳性62 228人;开展粪检查病208 646人,阳性1人,另有2例尿液镜检阳性者,3例均为非洲输入血吸虫病病例。2022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8 565例。全国共有18 8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6 917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62%,新查出有螺村8个;累计查螺655 703.01 hm2,查出有螺面积183 888.60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10.58 hm2、复现钉螺面积844.35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477 200头,累计血检查病113 946头,阳性204头;粪检查病131 715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2年,全国累计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726例,扩大化疗714 465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34 737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19 134.07 hm2,实际药物灭螺65 825.27 hm2,环境改造灭螺1 163.96 hm2。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持续向低,3例确诊病例均为非洲输入外籍血吸虫病患者,钉螺面积居高不下;需继续完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防止疫情反弹。
    论著
    基于机器学习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章钰莹, 曹园园, 杨凯, 王伟明, 杨蒙蒙, 柴丽莹, 顾己悦, 李梦月, 卢艳, 周华云, 朱国鼎, 曹俊, 卢光玉
    2023, 35(3):  225-235,243. 
    摘要 ( )   PDF (13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早期发现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9年江苏省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调查、首发症状及初诊时间等信息。以职业、感染疟原虫虫种、主要临床表现、有无并发症、疾病严重程度、年龄、国外居留时间、在国外感染疟疾次数、潜伏期、初诊单位级别、来源国、同行人员和出国途径等1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就医延迟时间(≤ 24 h和> 24 h)为因变量,分别运用BP神经网络、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贝叶斯算法构建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列线图对logistic回归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评价,并比较4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以评价模型预测效能。进一步分析各特征数值大小对预测结果的正负影响,应用SHAP算法对各特征重要性进行量化和归因。结果 共纳入输入性疟疾病例244例,其中自出现首发症状后到初诊时间超过24 h的病例累计100例(40.98%)。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有疟疾感染史[比值比(odds ratio,OR)= 3.075,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1.597, 5.923)]、潜伏期长[OR = 1.010,95% CI:(1.001,1.018)]或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医[OR = 12.550,95% CI:(1.158, 135.963)]是输入性疟疾病例就医延迟的危险因素。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对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国外居留时间、潜伏期和年龄。随机森林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主要临床表现、出国途径、潜伏期、国外居留时间和年龄。贝叶斯模型结果分析发现,影响输入性疟疾就医延迟的前5位因素依次为初诊单位级别、年龄、来源国、疟疾感染史和同行人员。通过比较各模型AUC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总体性能较优(Z = 2.700 ~ 4.641,P均< 0.01),且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209,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灵敏度(71.00%)和约登指数(43.92%)均高于BP神经网络模型(63.00%和36.61%);而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特异度(73.61%)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72.92%)。结论 国外居留时间长、有疟疾感染史、潜伏期长、高年龄组和在省市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生就医延迟的概率较高。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江苏省输入性疟疾患者就医延迟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效能,可为输入性疟疾患者健康管理提供参考。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小鼠肝泡型棘球蚴病肝脏细胞转录谱特征
    杨清清, 贾万忠, 王向前, 蔡其刚, 葛新, 汪伟, 韩秀敏
    2023, 35(3):  236-243. 
    摘要 ( )   PDF (26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从单细胞水平探究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晚期阶段肝脏组织微环境细胞组成及其转录谱特征。方法 收集2只多房棘球蚴感染BALB/c小鼠(6~8周龄)肝脏病灶旁组织和配对远端肝组织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利用R软件Seurat包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多样本整合和批次效应校正,应用统一流形逼近与投影(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UMAP)算法进行细胞聚类,根据经典标记基因注释细胞类型。通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筛选各细胞类型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预测细胞生物学作用。结果 对来自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病灶旁和远端肝组织的43 710个细胞进行了分析,归类为11种细胞类型:中性粒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祖细胞、B细胞、浆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肝星状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血小板。T细胞是组织微环境中占比最高的免疫细胞,包括5种CD4+ T细胞、2种CD8+ T细胞和磷酸抗原反应γδ T细胞。与病灶远端肝组织相比,病灶旁肝组织中的CD4+ 辅助性T细胞和CD4+ 细胞毒性T细胞比例降低、辅助性T细胞2(Th2细胞)比例明显增高。Th2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免疫系统负调控过程相关,CD4+ 细胞毒性T细胞高表达基因与免疫系统激活相关。结论 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了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肝组织微环境中的细胞组成和分布差异,病灶旁肝组织中Th2细胞升高可能与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形成有关。
    粪类圆线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
    韩雪, 闭香连, 赵红英, 石云良, 温晴, 吕佳音, 孙嘉月, 傅晓茵, 刘登宇
    2023, 35(3):  244-250. 
    摘要 ( )   PDF (14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粪类圆线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1(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 1,Ss⁃SRPN⁃1)蛋白结构和抗原表位,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重组蛋白表达,为阐明Ss⁃SRPN⁃1蛋白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自NCBI数据库中获取Ss⁃SRPN⁃1氨基酸序列,使用ExPASY、SWISS⁃MODEL和Protean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Ss⁃SRPN⁃1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抗原表位等进行预测。根据Ss⁃SRPN⁃1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以粪类圆线虫感染性三期幼虫DNA为模板,对Ss⁃SRPN⁃1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将重组质粒pET28a(+)/Ss⁃SRPN⁃1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中诱导重组Ss⁃SRPN⁃1蛋白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并进行Western blotting及质谱鉴定。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s⁃SRPN⁃1蛋白由37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1948H3046N488O575S16,是一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预测其亚细胞定位在细胞外;预测该蛋白存在11个优势B细胞抗原表位、20个T细胞表位。成功扩增长度为1 119 bp的Ss⁃SRPN⁃1基因,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Ss⁃SRPN⁃1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进行表达,表达的重组Ss⁃SRPN⁃1蛋白分子量约43 kDa,鉴定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为Ss⁃SRPN⁃1蛋白。结论 成功表达了重组Ss⁃SRPN⁃1蛋白,预测该蛋白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粪类圆线虫病疫苗候选分子。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对淡色库蚊生殖的影响
    王欢, 刘进, 开力买·艾尼, 郑俊楠, 沈波, 孙艳, 周丹
    2023, 35(3):  251-257. 
    摘要 ( )   PDF (18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在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生殖中的作用,为蚊媒种群控制靶标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淡色库蚊于2009年采集于山东省唐口县。选择羽化后72 h雌、雄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PCR)技术检测雄蚊及吸血前(0 h)、吸血后(24、48、72 h)受精雌蚊全身和生殖组织中ACE基因表达水平。随后,选择羽化0~4 h的雌、雄库蚊各150只,分别分为野生(wild type, WT)组、RNA干扰⁃阴性对照 (small interfering RNA⁃negative control group, siNC)组和RNA干扰⁃ACE (small interfering RNA⁃ACE group,siACE)组,每组50只。WT组淡色库蚊不作任何处理;siNC组和siACE组分别通过显微注射仪注射siNC和siACE至蚊血淋巴中,注射剂量为0.3 μg/只。利用qPCR技术验证各组敲低效率,并观察各组生殖表型。结果 羽化后72 h,雄蚊全身组织ACE表达量(5.467 ± 1.006)高于雌蚊(1.199 ± 0.241)(t = 5.835, P = 0.004);雄蚊生殖组织中ACE表达量最高(199.100 ± 24.429),为剩余组织(1.057 ± 0.340)的188.3倍(t = 6.602,P = 0.002)。吸血触发ACE在受精雌蚊全身组织中高表达,吸血后24 h(14.957 ± 2.815)达到表达量高峰,为未吸血时(1.009 ± 0.139)的14.8倍(P = 0.002);雌蚊吸血后卵巢中ACE转录水平在卵黄合成期持续升高,在吸血后48 h(5.500 ± 0.734)达高峰,是未吸血雌蚊(1.072 ± 0.178)的5.1倍(P = 0.002)。靶向ACE的小RNA干扰导致siACE组雌蚊中ACE表达量(0.430 ± 0.070)较siNC组(1.002 ± 0.070)降低57.2%(P = 0.001),siACE组雄蚊ACE表达量(0.588 ± 0.067)较siNC组(1.008 ± 0.131)降低41.1%(P = 0.016)。敲低ACE导致siACE组雌蚊产卵量[(94.000 ± 27.386)只]较siNC组[(180.800 ± 27.386)只]降低48.0%(P < 0.001);与siACE组雄蚊交配的野生雌蚊产卵量[(104.500 ± 20.965)只]较siNC组[(190.050 ± 10.698)只]降低45.0%(P < 0.001)。 结论 ACE表达降低可同时抑制雌、雄蚊虫生殖力,ACE可作为蚊媒种群抑制的潜在靶点。
    上海某宠物医院犬 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及基因型鉴定
    张璟, 秦源, 沈玉娟, 王雅雪, 曹建平, 苏雅馨, 刘华
    2023, 35(3):  258-262. 
    摘要 ( )   PDF (13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某宠物医院犬、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感染情况,并对感染虫种或基因型进行分析。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采集在上海市某宠物医院就诊的犬、猫新鲜粪便样本145份(犬粪99份、猫粪46份)。采用巢式PCR方法分别扩增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RNA(SSU rRNA)基因和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利用Clustal X 2.1 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采用BLAST软件进行分析比对,使用MEGA 11.0软件基于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寄生虫虫种或基因型。结果 共检测145份犬、猫粪便样本,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总检出率为20.00%(29/145);其中隐孢子虫检出率为0.69%(1/145),贾第虫检出率为19.31%(28/145)。在犬粪便样本中仅检测到贾第虫,检出率为18.18%(18/99);在猫粪便样本中,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检出率分别为2.17%(1/46)和21.74%(10/46)。经核苷酸序列分析,1份隐孢子虫阳性样本鉴定为猫隐孢子虫;28份贾第虫阳性样本均为贾第虫集聚体A,与人源贾第虫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获得的贾第虫基因序列与人源贾第虫集聚体A属同一分支。结论 上海市某宠物医院就诊的犬和猫存在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相关虫种和基因型均有人兽共患风险,有必要加强宠物及其饲养者隐孢子虫和贾第虫感染监测,并加强宠物饲养管理。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潜在适生区预测
    张雅明, 王玥, 袁爽, 唐磊, 张文佳, 陈曲, 陈树林, 于洋, 贾月辉
    2023, 35(3):  263-270. 
    摘要 ( )   PDF (26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预测不同气候时期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潜在适生区。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蜱类现场监测数据,获得1980—2022年黑龙江省蜱类分布点地理位置信息,采用ArcGIS 10.2软件去除其中具有空间相关性的分布点。从WorldClim网站下载1970—2000年历史气候情景环境数据及2021—2040年和2041—2060年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126情景气候模型;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下载海拔高度(分辨率1 km,2010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集(分辨率1 km,2010年)和年度植被指数(分辨率1 km,2010年)等数据。采用MaxEnt 3.4.1和R 4.1.0软件预估环境因子贡献率、相关性分析并进行变量筛选;采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预测不同气候时期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潜在适生区面积及重心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模型预测结果精度进行评价。结果 共收集79个嗜群血蜱分布点及24个环境因子数据,从中筛选出70个嗜群血蜱分布点及9个对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潜在适生区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其中降水量变异系数、年降水量、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对模型贡献率居前3位,累计贡献率60.7%。历史气候时期,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总适生区面积为29.05 × 104 km2,适生区重心位于(47.31° N,129.16° E)。在SSP126情景下至2041—2060年,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总适生区面积总体缩减0.97 × 104 km2,适生区重心移至(47.70° N,129.28° E)。结论 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潜在适生区分布与温度、湿度变化密切相关。随着气候变化,黑龙江省嗜群血蜱潜在适生区总面积可能呈下降趋势,高、中、低度潜在适生区域可能发生地域转移。
    粉尘螨诱导结膜上皮细胞损伤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
    吴美丽, 闫茹, 赵文君
    2023, 35(3):  271-278. 
    摘要 ( )   PDF (44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粉尘螨粗提浸液刺激人结膜上皮细胞损伤及诱导中性粒细胞迁移和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形成,从而引起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500、1 000、2 000、4 000 ng/mL 粉尘螨粗提浸液刺激人结膜上皮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人结膜上皮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IL⁃8表达水平。收集人结膜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与中性粒细胞共培养,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中性粒细胞迁移数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ETs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rullinated histone H3,CitH3)表达。采用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刺激中性粒细胞并收集NETs,应用NETs处理人结膜上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6、TNF⁃α、IFN⁃γ和IL⁃8水平。结果 2 000、4 000 ng/mL粉尘螨粗提浸液处理上调人结膜上皮细胞中IL⁃6、TNF⁃α、IFN⁃γ和IL⁃8表达水平;经2 000、4 000 ng/mL粉尘螨粗提浸液处理后,人结膜上皮细胞培养上清可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诱导MPO和CitH3染色丝状物增加;增加的NETs进一步诱导人结膜上皮细胞凋亡和IL⁃6、TNF⁃α、IFN⁃γ和IL⁃8释放。结论 粉尘螨粗提浸液诱导人结膜上皮细胞损伤,从而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与NETs形成,而NETs释放进一步加剧人结膜上皮细胞损伤。
    专家论坛
    《钩虫检测及虫种鉴定标准 钩蚴培养法》(WS/T 791—2021)解读
    邓艳, 蒋甜甜, 陈伟奇, 张雅兰, 张红卫, 赵东阳
    2023, 35(3):  279-281,285. 
    摘要 ( )   PDF (10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钩虫检测及虫种鉴定标准 钩蚴培养法》(WS/T 791—2021)是我国第一个采用钩蚴培养法对钩虫进行检测和虫种鉴定的推荐性技术标准。该标准于2021年11月23日发布,自2022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为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熟悉、掌握和应用该标准,本文从立项背景、编制过程、主要内容、注意事项等方面对该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
    防治研究
    2017—2021年福建省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调查
    谢贤良, 陈云虹, 李燕榕, 谢汉国
    2023, 35(3):  282-285. 
    摘要 ( )   PDF (9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7—2021年福建省市售及野外螺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为福建省制定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1年每年5—10月,在福建省福州市每月选取2个野外固定监测点采集福寿螺、1个农贸市场采集铜锈环棱螺;在厦门市选取2个农贸市场和4个餐馆作为固定监测点,采集福寿螺和铜锈环棱螺。每个固定监测点每次采集福寿螺50只以上、铜锈环棱螺约500 g。采用肺检法检测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采用匀浆法检测铜锈环棱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结果 2017—2021年累计检测福寿螺9 531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阳性419只,总感染率为4.40%,以2017年感染率最高(6.82%,116/1 701)、2019年感染率最低(3.46%,83/2 400)。其中厦门市累计检测福寿螺6 628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1.40%;福州市累计检测福寿螺2 903只,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1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1.48,P < 0.01)。福州市和厦门市两地每月均有福寿螺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福州市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总体呈逐月上升趋势,以10月阳性检出率最高(15.24%),不同月份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56,P < 0.05);厦门市各月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均较低,以6月阳性检出率最高(2.64%),不同月份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17,P < 0.05)。2017—2021年两地累计检测铜锈环棱螺18 966只,广州管圆线虫总体感染率为0.01%。结论 2017—2021年福建省福寿螺和铜锈环棱螺均检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存在人群感染潜在风险。
    2016—2021年宁波市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
    叶泽豪, 褚堃, 张劼楠, 孙亚维, 鲁锋
    2023, 35(3):  286-290,298. 
    摘要 ( )   PDF (1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6—2021年宁波市居民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2021年每年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宁波市辖区内≥ 3周岁常住居民作为监测对象,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2检)检测粪便中土源性线虫虫卵,同时在3 ~ 12岁儿童中应用透明胶纸肛拭子法检测蛲虫卵。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钩虫感染影响因素。结果 2016—2021年,宁波市累计开展土源性线虫病监测11 573人·次,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者296例,平均感染率为2.56%[95%可信区间(CI):(2.28%,2.87%)]。感染者中,钩虫感染占98.31%(291/296),2016—2021年宁波市居民钩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90.27,P < 0.01)。宁海县钩虫感染率最高(4.06%),不同地区居民钩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8.43,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比值比(OR)= 1.94,95% CI:(1.07,3.54),P < 0.05]、男性[OR = 2.19,95% CI:(1.72,2.80),P < 0.01]、农民[OR = 6.94,95% CI:(3.37,14.29),P < 0.01]及低学历人群[文盲或半文盲:OR = 3.82,95% CI:(1.56,9.35),P < 0.05;小学:OR = 2.70,95% CI:(1.11,6.59),P < 0.05]均为钩虫感染高危人群。结论 2016—2021年宁波市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总体较低,后续应有针对性加强宁海县60岁以上低学历男性农民钩虫病监测与健康教育工作。
    临床研究
    湖南省郴州市某医院就诊人群粪便样本寄生虫感染检测
    彭玉凤, 廖晓梅, 朱乐攀, 张扬南
    2023, 35(3):  291-293. 
    摘要 ( )   PDF (8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湖南省郴州市某医院粪便常规检查中寄生虫感染检出率,为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9月—2021年3月郴州市某医院就诊患者粪便样本,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检查,对寄生虫感染阳性率及感染虫种进行分析。结果 累计收集10 728例患者粪便样本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检查,检出寄生虫感染阳性173例,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61%,其中3例检出2种寄生虫混合感染;共检出7种寄生虫,包括人芽囊原虫(162例,1.55%)、蓝氏贾第鞭毛虫(5例,0.05%)、脆弱双核阿米巴(5例,0.05%)、微小内蜒阿米巴(1例,0.01%)、布氏嗜碘阿米巴(1例,0.01%)、粪类圆线虫(1例,0.01%)和人毛滴虫(1例,0.01%)。女性肠道寄生虫感染率(2.14%)高于男性(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01,P < 0.01);20~< 30岁组(2.99%)和80~岁组(2.86%)就诊患者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但不同年龄组患者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2.45,P > 0.05)。结论 郴州市某医院就诊人群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较低,感染率存在性别差异,感染虫种以人芽囊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和脆弱双核阿米巴等食源性寄生虫或机会性致病原虫为主。  
    防治经验
    江苏省宜兴市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梁静, 薛志强, 李学兵
    2023, 35(3):  294-298. 
    摘要 ( )   PDF (10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江苏省宜兴市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疟疾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6—2022年宜兴市疟疾病例报告信息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收集2016—2022年宜兴市传疟媒介监测和人群疟原虫感染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2年宜兴市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4例,均为非洲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12例、间日疟和卵形疟各1例。除2020年和2021年外,其他年份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病例报告时间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职业以工人为主。初诊单位包括县级综合医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卫生院,初诊当天确诊为疟疾10例,初诊正确率为64.29%(9/14);出现5例重症病例,均按“1⁃3⁃7”工作规范进行处置,规范处置率为100.00%。2016—2022年宜兴市传疟媒介监测发现该市按蚊种类均为中华按蚊;除输入性疟疾确诊病例血检阳性外,其他人群血检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2016—2022年宜兴市医疗卫生机构疟疾初诊正确率不高,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综述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方法学进展及其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的影响
    曾婷, 贾铁武
    2023, 35(3):  299-306. 
    摘要 ( )   PDF (1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是目前最综合、最系统、最大规模的世界性观察流行病学研究项目,采用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一致性指标对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伤害和危险因素所致的死亡和伤残进行国家、地区和全球水平的人群健康进行综合测量。本文全面介绍了GBD的发展史、评估流程和方法学研究进展及其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的影响,从而为GBD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国内外棘球蚴病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苗力元, 田添, 周晓农
    2023, 35(3):  307-312. 
    摘要 ( )   PDF (9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被WHO列为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病,造成了巨大公共卫生负担。了解棘球蚴病所致疾病负担有助于推进该疾病消除进程。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棘球蚴病疾病负担与经济负担研究进展,描述了国外不同地区棘球蚴病疾病负担研究现状,比较了国内外研究差异,探究了目前国内外棘球蚴病疾病负担研究不足之处。目前,棘球蚴病疾病负担研究中现场调查数据较少,且缺乏权威伤残权重取值标准;经济负担研究中人群和分析指标不够全面。
    中间宿主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赵永波, 李天美, 郭云海
    2023, 35(3):  313-316. 
    摘要 ( )   PDF (9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州管圆线虫病为我国一种新发传染病。螺类是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在广州管圆线虫病传播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检测是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环节。当前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检测技术发展迅速,推动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监测工作,并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预防控制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对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相关检测技术进行综述。
     
    机器学习在感染性疾病临床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展
    郑睿颖, 刘根焰
    2023, 35(3):  317-321. 
    摘要 ( )   PDF (10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染性疾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重大威胁之一。由于其诊治的不便捷性,常常造成误诊、漏诊或过度治疗等,引起严重临床后果。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机器学习已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通过对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可预测和评估疾病临床诊断、治疗效果、预后转归及暴发侦测。与传统建模方式相比,机器学习建模具有高效、高精度和可解释等优点,这为感染性疾病诊治提供了新方法。本文对机器学习在感染性疾病临床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道
    细粒棘球蚴病误诊为肝囊肿1例
    庞冲敏, 张博, 陈瑶
    2023, 35(3):  322-324. 
    摘要 ( )   PDF (16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被误诊为肝囊肿病例,行肝囊肿摘除术抽取囊液检查时囊液外渗引起过敏性休克、术后棘球蚴病复发的诊治过程,旨在为棘球蚴病非流行区医务人员诊治细粒棘球蚴病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