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10-15
    特约综述
    70年来我国虫媒病毒发现 分布与应对
    夏菡, 袁志明
    2023, 35(5):  427-436,450. 
    摘要 ( )   PDF (15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一类由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传播,既能感染节肢动物、也能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全球已发现虫媒病毒600余种,其中高致病性病毒达65种,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威胁。受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城市化等因素影响,虫媒病毒传播流行风险正在增加。本文总结了70年来我国新发和再现虫媒病毒和具有潜在致病风险的新虫媒病毒的发现和分布,并且对未来应对措施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虫媒病毒和虫媒传染病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论著
    2015—2021年全国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分布特征
    杨帆, 冯婷, 何君逸, 张利娟, 许静, 曹淳力, 李石柱
    2023, 35(5):  437-443. 
    摘要 ( )   PDF (1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我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为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制定消除阶段钉螺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5—2021年全国钉螺调查基本信息,对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5—2021年,全国每年均有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报告,其中2016、2021年新发和复现钉螺面积均较高,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县(市、区)数也以2016、2021年居多。2015—2021年,全国累计新发钉螺面积4 586.30 hm2,分布于除福建省、云南省外的其他10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其中96.80%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累计复现钉螺面积21 023.90 hm2,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均有分布,其中97.67%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和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湖北省、四川省、江西省、江苏省、云南省和安徽省。2015—2021年,全国15.08%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报告新发钉螺环境,78.75%的新发钉螺面积分布于11个流行县(市、区),其中湖南省澧县累计新发钉螺面积最大(645.00 hm2);47.67%的流行县(市、区)报告复现钉螺环境,43.29%的复现钉螺面积分布于11个流行县(市、区),其中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累计复现钉螺面积最大(1 579.70 hm2)。 结论 2015—2021年,全国每年均有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报告,复现钉螺面积远大于新发钉螺面积,且出现钉螺复现的流行省份数、流行县(市、区)数均高于钉螺新发省份和县(市、区)数。需结合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形成原因采取相应的钉螺控制措施,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海市、浙江省等消除省份需同时关注新发和复现钉螺问题,山丘型流行区需重点关注钉螺复现问题。此外,应加强洪涝灾害后无螺区钉螺监测。  
    2020年湖南省居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与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
    周雨, 汤凌, 童懿昕, 黄君慧, 王嘉敏, 张玥, 蒋鸿琳, 徐宁, 公衍峰, 尹江帆, 姜庆五, 周杰, 周艺彪
    2023, 35(5):  444-450. 
    摘要 ( )   PDF (27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20年湖南省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为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包括调查村常住人口数、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数、血清学检查受检人数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人数。以村为单位分析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空间分布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评估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间的相关性。结果 2020年,湖南省1 15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人群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为0 ~ 2.72%,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0 ~ 20.2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全局Moran’s I = 0.416,P < 0.01)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全局Moran’s I = 0.711,P < 0.01)均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存在98个高⁃高聚集村、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存在134个高⁃高聚集村、36个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均存在高⁃高聚集。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居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与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s = 0.235,P < 0.05)。结论 2020年湖南省居民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与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存在空间聚集性,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周边地区,应在现场防治工作中对聚集区域重点关注。
    山丘型地区无人机喷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效果评价
    何君逸, 张云, 鲍子平, 郭苏影, 曹淳力, 杜春红, 茶建伟, 孙佳昱, 董毅,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2023, 35(5):  451-457,507. 
    摘要 ( )   PDF (1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建立山丘型地区复杂钉螺孳生环境中运用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的方法,并评价其灭螺效果。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及查阅文献制定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效果评价方案。2022年8月,选取云南省巍山县大仓镇大凤集自然村以北的山坡田为预试验现场,将预试验现场(12 000 m2)分为4组,每组面积不少于3 000 m2。A组试验区域不清障,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B组试验区域先进行清障,然后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C组试验区域不清障,采用背负式喷撒(粉)机喷撒灭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D组试验区域先清障,然后采用背负式喷撒(粉)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40 g/m2)。将4组试验区域再分别按面积均分为6个地块,并依次编号为1、2、3、4、5、6区,其中1区用于开展基线调查,2~6区用于灭螺后1、3、5、7、14 d钉螺调查。分别于施药前及施药后1、3、5、7 d和14 d开展钉螺调查,计算各组钉螺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活螺密度以及灭螺成本。结果 施药后14 d,A、B、C、D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69.49%、69.09%、53.57%和83.48%,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8.58%、68.17%、52.19%、82.99%,活螺密度分别较施药前下降了58.40%、63.94%、68.91%和83.25%。A、B组平均药物中位浓度分别为37.08 g/m2和35.42 g/m2,C、D组平均药物中位浓度分别为42.50 g/m2和56.25 g/m2;A、B组灭螺1 m2的总成本分别为0.93、1.50元;C、D组灭螺1 m2的总成本分别为0.46、1.03元。结论 在环境未清障情况下,山丘型地区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效果优于人工施药;在环境清障情况下,无人机施药和人工施药灭螺效果相当;无论是否清障,无人机施药灭螺成本均略高于人工施药。在难以开展人工清障灭螺的山丘型地区复杂环境,可尝试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以提高灭螺效果和效率。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检测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初步应用
    陈剑峰, 王志奇, 黄文明, 王进, 陈莉娟, 孙运乐, 赵兰梅, 赵扬, 钱印, 段峻伟, 张强
    2023, 35(5):  458-463. 
    摘要 ( )   PDF (11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RAA)用于淡水鱼肉样本中华支睾吸虫囊蚴检测效果,为后续该方法标准化及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年6—9月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兴化市、泰兴市华支睾吸虫感染阳性人群所在行政村河道内采集野生淡水鱼样本。取6份不含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肉组织(每份5 g),分别加入0、1、2、4、8、16个华支睾吸虫嚢蚴,提取鱼肉组织基因组DNA后采用荧光RAA法进行检测,评价该方法检测灵敏度;分别以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台湾棘带吸虫嚢蚴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荧光RAA法检测,评价其交叉反应;分别采用荧光RAA法和压片法检测现场采集的淡水鱼样本,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效果。结果 含1、2、4、8、16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肉组织样本均出现阳性扩增,荧光RAA法可在20 min内对5 g鱼肉组织中含1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样本实现阳性扩增;以东方次睾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台湾棘带吸虫嚢蚴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A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采集的1 735条淡水鱼分别采用荧光RAA法和压片法进行检测,两种方法华支睾吸虫检出率分别为5.36%(93/1 735)和2.88%(50/1 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78.150,P < 0.001)。经压片法([χ2] = 11.20,P < 0.05)和荧光RAA法([χ2] = 20.26,P < 0.001)检测,发现不同鱼种华支睾吸虫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麦穗鱼华支睾吸虫检出率高于其他鱼种(P 均< 0.05)。结论 荧光RAA法检测淡水鱼肉样本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灵敏度较高,与东方次睾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台湾棘带吸虫无交叉反应,检测现场采集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准确性高于压片法。  
    1990—2030年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姚丽熙, 林苏, 黄娇凤, 吴银莲
    2023, 35(5):  464-475,496. 
    摘要 ( )   PDF (36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并对2020—2030年疾病负担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方法 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等疾病负担指标,采用估算年度变化百分比 (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of change,APC)描述1990—2019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上述指标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模型预测2020—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发病率从1990年的2 725.9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1 397.31/10万[EAPC = -2.3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58%,-2.13%)],总患病率从1990年的12 239.53/10万下降至2019年的6 566.12/10万[EAPC = -2.34%,95% CI:(-2.54%,-2.14%)],死亡率从1990年的24.67/10万下降至2019年的8.07/10万[EAPC = -4.92%,95% CI:(-5.37%,-4.47%)],DALY率从1990年的793.38/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47.71/10万[EAPC = -5.15%, 95% CI: (-5.64%,-4.66%)],均呈下降趋势。乙型肝炎相关疾病DALYs主要来源于肝癌,2012—2019年肝癌DALYs呈上升趋势[APC = 1.30%,95% CI:(0.16%,2.45%)]。1990—2019年,我国男性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高于女性,DALY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以50~69岁组最高。预测结果表明,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发病率为866.79/10万,其中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854.87/10万);2020—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将进一步下降,但乙型肝炎相关肝癌疾病负担可能呈上升趋势。结论 1990—2030年我国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肝癌疾病负担呈进一步加重趋势,要重点关注肝癌早期诊断与治疗。  
    1990—2044年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周梅, 姚丽熙, 吴银莲, 林苏, 黄娇凤
    2023, 35(5):  476-485. 
    摘要 ( )   PDF (17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我国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变化,并预测2020—2044年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地制定丙型肝炎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筛选出1990—2019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疾病负担,分析急性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C,AHC)、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s,CLD)、丙型肝炎相关肝癌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率的变化趋势,计算各指标的估算年度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此外,采用贝叶斯模型预测2020—2044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1990—2019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及DALY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EAPC = -2.64%、 -2.24%、-3.81%、-3.90%),但2015—2019年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小幅回升。2019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患病率为1 254.1/10万,较1990年(2 152.7/10万例)下降了41.7%;总发病率为55.0/10万,较1990年(87.9/10万)下降了37.4%,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AHC,其次为CLD和肝癌;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死亡率为4.0/10万、DALY率为100.8/10万,其中CLD对死亡率和DALY率贡献最大。2019年,我国男性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死亡率和DALY率分别为5.5/10万和142.4/10万,均远高于女性(2.8/10万和60.3/10万);各年龄组中,70~岁组丙型肝炎相关疾病总患病率(1 604.9/10万)、死亡率(30.2/10万)及DALY率(437.1/10万)均最高,0~9岁组(167.3/10万)发病率最高。贝叶斯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20—2044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发病率将呈上升趋势、DALY率将呈下降趋势。结论 虽然1990—2019年我国丙型肝炎相关疾病的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疾病负担仍较重,且未来25年发病率仍可能轻度上升,需重点关注婴幼儿丙型肝炎筛查诊治及成人患者治疗。  
    防治研究
    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江三红, 王丽曼, 孙丽, 刘涛, 刘雨薇, 刘小利
    2023, 35(5):  486-491. 
    摘要 ( )   PDF (9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为建设敏感、高效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提供参考。方法 以“血吸虫病”、“监测”、“预警”、“防控措施”等为关键词检索2008—2022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相关文件及法规,召开课题组专题小组讨论,初步构建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分及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改进比例分配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计算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等4项指标对德尔菲法可信度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初步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指标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中,疫情、自然及社会因素、综合防控的归一化权重分别为0.639 8、0.145 6、0.214 6;二级指标中,螺情(0.321 3)、病情(0.318 5)组合权重较高,社会因素组合权重(0.030 4)最低;三级指标中,组合权重较高的指标分别为人群粪检阳性率(0.041 9)、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数(0.041 5)、粪检阳性牛羊数(0.041 1)及散养家畜感染率(0.041 1)。两轮专家咨询中,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均≥ 0.9,两轮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338 ~ 0.441和0.426 ~ 0.565([χ2] = 22.875 ~ 216.524,P均< 0.05)。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望为我国“低流行率、低感染度”的血吸虫病流行态势下构建敏感、高效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提供参考。  
    基于粪便DNA的四川省色达县野生食肉动物棘球绦虫感染调查
    杨柳, 杨毅, 喻文杰, 王谦, 钟波, 花开琼, 刘阳, 黄燕
    2023, 35(5):  492-496. 
    摘要 ( )   PDF (9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四川省色达县野生食肉动物棘球绦虫感染率,为当地开展棘球蚴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1年5月在四川省色达县采集野生食肉动物粪便样本,采用PCR法鉴定粪便样本的来源宿主及棘球绦虫感染情况。分别计算不同宿主多房、细粒、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对其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共采集野生食肉动物粪便样本583份,其中犬科动物粪便样本528份,宿主来源为狐狸、狼、野犬的粪便样本分别为147、154、227份;猫科动物粪便样本11份,宿主来源均为猞猁。野生犬科动物粪便样本多房、细粒、石渠棘球绦虫总感染率分别为5.68%(30/528)、0.19%(1/528)、14.20%(75/528)。狐狸粪便样本未检出细粒棘球绦虫感染,多房、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分别为0.68%(1/147)、47.62%(70/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8.41,P < 0.001);狼粪便样本未检出细粒、石渠棘球绦虫感染,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0.39%(16/154);野犬粪便样本多房、细粒、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分别为5.73%(13/227)、0.44%(1/227)、2.20%(5/227),不同虫种棘球绦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13,P < 0.01)。狼粪便样本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率显著高于野犬、狐狸([χ2] = 13.23,P < 0.01)。狐狸粪便样本的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显著高于野犬、狼([χ2] = 187.01,P < 0.001)。11份猞猁粪便样本中,未见棘球绦虫感染。结论 四川省色达县野生犬科动物棘球绦虫感染率较高,狼、野犬、狐狸均参与色达县多房棘球绦虫生活史的野外循环,其中狼、野犬或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疟疾消除后郴州市疟原虫血片质量分析
    朱韩武, 侯僖硕, 阳慧
    2023, 35(5):  497-500. 
    摘要 ( )   PDF (8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郴州市消除疟疾后疟原虫血片质量,为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2年,不定期抽取郴州市各县(市、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阳性血片全部进行复核、阴性血片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数的3%。对血片制作、染色、清洁度及镜检结果进行复核,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血片质量复核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2年,郴州市累计开展发热患者疟原虫血检13 625人,其中检出疟原虫阳性21人、阴性13 604人。共复核血片687张,阳性血片21张、阴性血片666张,阴性血片复核率4.90%(666/13 604),阴性血片制作合格率为63.51%、染色合格率为67.87%、清洁度合格率为76.13%,未发现漏检;复核所有阳性血片21张,制作合格率、染色合格率和清洁度合格率均为85.71%,发现分型错误血片2张(9.52%)。2022年阴性血片制作合格率为51.41%,较2019年显著下降([χ2] = 9.033,P < 0.05);2022年阴性血片染色合格率为60.19%,较2019年显著下降([χ2] = 19.498,P < 0.001);2022年阴性血片清洁度合格率为62.96%,较2019年显著下降([χ2] = 23.826,P < 0.001)。2020—2022年阴性血片制作合格率([χ2] = 0.260,P > 0.05)、染色合格率([χ2] = 1.094,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清洁度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2.175,P < 0.05)。结论 疟疾消除后,郴州市发热患者疟原虫血检未出现漏检现象,血片制作、染色和清洁度合格率有所下降,应加强重点地区血片质量控制。
    实验研究
    河南省溪蟹体内并殖吸虫内转录间隔区2与环氧化酶1基因序列分析
    陈伟奇, 蒋甜甜, 邓艳, 张雅兰, 艾琳, 纪鹏慧, 王丹
    2023, 35(5):  501-507. 
    摘要 ( )   PDF (1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河南省溪蟹体内并殖吸虫囊蚴内转录间隔区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ITS2)和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 1,COX1)基因序列,鉴定并殖吸虫虫种,并分析其与国内其他省份并殖吸虫间的遗传学关系。方法 2016—2021年,从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南阳市及济源市等5个市8个调查点采集溪蟹,检出溪蟹中并殖吸虫囊蚴,计算溪蟹囊蚴感染率;提取囊蚴DNA进行PCR扩增并测序。使用DNASTAR软件拼接测序结果、进行基因序列比对,同时与GenBank数据库中并殖吸虫基因序列进行BLAST比对。以肝片吸虫为外群,使用MEGA 6.0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基于ITS2、COX1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 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南阳市及济源市等5个市8个调查点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6.83%(11/161)、50.82%(31/61)、18.52%(5/26)、8.76%(12/137)、14.29%(9/63)、17.76%(19/105)、18.50%(32/173)和42.71%(41/96),平均阳性率为19.46%(160/822),平均感染度为0.57个/g。PCR扩增结果显示,并殖吸虫ITS2、COX1基因片段长度分别约为500、450 bp。河南省8个调查点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基因序列与斯氏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MW960209.1)同源性最高,为99.8% ~ 100.0%;基因进化树中与四川省(GenBank登录号:AY618747.1)、广西壮族自治区(GenBank登录号:AY618729.1)、湖北省斯氏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AY618751.1)以及福建(GenBank登录号:AY618741.1)和日本宫崎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AB713405.1)聚为1个大分支。COX1基因序列与斯氏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AY618798.1)同源性最高,为90.0% ~ 100.0%;在进化树中与所有斯氏并殖吸虫聚为1个大分支,且与湖北省斯氏并殖吸虫(GenBank登录号: AY618782.1、AY618764.1)聚为1个小支。结论 河南省溪蟹体内并殖吸虫虫种均为斯氏并殖吸虫,且与湖北省斯氏并殖吸虫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本研究结果可望为河南省以及全国并殖吸虫研究提供参考。
    安徽省猪芽囊原虫分子检测和亚型分布
    高思潮, 王继谱, 吴星华, 罗昕雨, 李乔乔, 陈东钱, 刘欣超, 李文超
    2023, 35(5):  508-512. 
    摘要 ( )   PDF (10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安徽省猪群芽囊原虫感染率和基因亚型分布。方法 2015年10—12月,从安徽省亳州市、安庆市、滁州市、合肥市、阜阳市和六安市规模化猪场采集500份猪粪便样本,采用基于芽囊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的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获得的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通过PubMLST在线数据库对芽囊原虫亚型进行鉴定,并用Mega软件以邻接法构建进化树进一步验证芽囊原虫亚型。结果 安徽省猪群芽囊原虫感染率为43.2%(216/500),本次调查猪场均检测到芽囊原虫阳性样本。不同地区猪场芽囊原虫感染率(17.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26.084,P < 0.01),保育猪(39.6%)、断奶仔猪(19.1%)和育肥猪(62.3%)芽囊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4.951,P < 0.01)。在线序列征询及进化树分析均显示安徽省猪群存在ST1、ST3和ST5亚型,其中ST5为本次调查的优势亚型。结论 安徽省猪群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存在ST1、ST3和ST5 3种人兽共患亚型。  
    医学信息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2011—2022年我国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赵宇辉, 裴凤婷, 杨乃甫, 孙华跃, 高子辉, 田庆梅, 卢秀珍
    2023, 35(5):  513-516. 
    摘要 ( )   PDF (8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我国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11—2022年我国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治疗、复发情况、发生地、发病时间、发病眼、发病部位、线虫数量、线虫性别及感染源等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5篇文献,报道人眼结膜吸吮线虫病101例,男女性均有患病,其中男性57例(占56.44%)、女性44例(占43.56%);年龄3个月~ 85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异物感(56例·次,占22.49%)、眼痒(38例·次,占15.26%)、异常分泌物或分泌物增多(36例·次,占14.46%)、流泪(28例·次,占11.24%)和眼红(28例·次,占11.24%)等;临床体征以结膜充血(50例·次,占41.67%)最常见。患者主要(99/101,占98.02%)以眼科镊将虫体取出,再予以氧氟沙星、普拉洛芬等抗炎药进行治疗。在92例明确提及复发情况的病例中,90例(90/92,占97.83%)无复发、2例(2/92,占2.17%)出现复发。发病地区主要集中于湖北省、山东省、四川省、河北省和河南省(53例,占51.96%)等大陆性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发病月份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均为27例,各占42.19%)。病例中35例(35/62,占56.45%)明确患者与犬接触。结论 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病例主要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等大陆性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各年龄段、各性别人群均有患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较复杂。预防结膜吸吮线虫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减少与流行区犬的接触,同时还需在户外活动时加强个人防护。  
    防治经验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山市社区居民和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效果
    霍舒婷, 郑迎燕, 邓少娜, 黄国贤
    2023, 35(5):  517-521. 
    摘要 ( )   PDF (8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山市社区居民和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效果,为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华支睾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1年,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两个社区居民和两所小学在校生作为调查人群,实施IKAP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后小学生和居民华支睾吸虫病基本知识和信念知晓率、自评华支睾吸虫感染风险和饮食行为变化。结果 调查的社区居民中,男性146、女性151人;小学生中,男性158、女性153人,社区居民和小学生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6,P > 0.05)。干预6个月后,小学生和社区居民掌握华支睾吸虫病基本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提高44.71%和43.28%,干预前后小学生和社区居民各项华支睾吸虫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53 ~ 284.44,P均< 0.05);且小学生和社区居民认为具有非常高和高感染风险的人数比例分别从干预前的9.35%和6.71%升高至干预后的22.15%和37.75%,但仅社区居民信念态度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2.18,P < 0.05)。干预后,小学生和社区居民砧板、刀具生熟分开的行为比例均有所上升([χ2] = 16.04 ~ 62.65,P均< 0.05),小学生吃淡水鱼生([χ2] = 32.85,P < 0.05)、鱼片粥([χ2] = 7.02,P < 0.05)和鱼片涮火锅频率均下降([χ2] = 4.88,P < 0.05),而社区居民仅吃淡水鱼生行为比例较干预前显著下降([χ2] = 11.77,P < 0.05)。结论 IKAP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中山市社区居民和小学生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改善华支睾吸虫感染饮食行为。
    综述
    肺孢子菌发育过程及繁殖方式研究进展
    薛婷, 杜伟勤, 王晶
    2023, 35(5):  522-528. 
    摘要 ( )   PDF (1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孢子菌是一种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肺内的机会致病性真菌,在免疫机能低下人群中可引起肺孢子菌肺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随着高通量测序和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肺孢子菌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全基因组学测序结果的系统比较分析结果提示,肺孢子菌为活体营养专性寄生真菌,需从宿主获取营养,且有性生殖是其存活、增殖及传播必须经历的过程,无性生殖有助于肺孢子菌存活,这为肺孢子菌在宿主肺内完成整个发育过程及其在宿主间传播提供了新见解。本文就肺孢子菌繁殖方式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从而为肺孢子菌肺炎防治,尤其是预防该病在医院内传播提供参考。  
    寄生虫来源非编码RNAs及其跨物种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戴悦, 杨庆利
    2023, 35(5):  529-533. 
    摘要 ( )   PDF (10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虫来源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不仅在寄生虫自身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其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还可通过细胞外囊泡介导并与宿主相应miRNAs/mRNAs构成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调控网络,参与感染和致病过程。本文就目前寄生虫来源ncRNAs鉴别情况,及其通过ceRNA调控网络跨物种影响宿主基因表达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蠕虫感染调控宿主1/2类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穆倩倩, 周必英
    2023, 35(5):  534-538. 
    摘要 ( )   PDF (10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蠕虫感染遍布全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以及畜牧业发展。阐明蠕虫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是有效控制并最终根除相关疾病的关键。蠕虫感染宿主后首先启动固有免疫应答,进而介导适应性免疫应答,在感染早期以1类免疫应答为主,主要发挥抗感染作用;后期则以2类免疫应答为主,与蠕虫免疫逃避、加重组织损伤相关。本文就蠕虫感染宿主后参与调控1/2类免疫应答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