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15
    特约综述
    我国致病性蜱媒病毒流行现状
    马静阁, 刘宁, 刘紫嫣, 刘全, 魏峰, 王泽东
    2023, 35(4):  325-330,348. 
    摘要 ( )   PDF (9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蜱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体外吸血节肢动物,可传播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在内的200余种病原。我国蜱种类多、分布广,其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给流行区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概述了我国常见、新发及具有潜在致病性的蜱媒病毒流行现状,并建议利用反向病原学研究策略开展新发蜱媒病毒公共卫生意义评估及致病性研究,从而为我国新发蜱传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论著
    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小鼠急性肝衰竭相关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薛媛, 杨小迪, 张华平, 张婷婷, 陈伟豪, 常欣悦, 王艳红
    2023, 35(4):  331-339. 
    摘要 ( )   PDF (24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重组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rSj⁃Cys)对急性肝衰竭所致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急性肾损伤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4只雄性C57BL/6J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rSj⁃Cys对照组、脂多糖(LPS)⁃D⁃氨基半乳糖(D⁃GaIN)模型组和LPS/D⁃GaIN+rSj⁃Cys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LPS/D⁃GaIN组和LPS/D⁃GaIN+rSj⁃Cys组小鼠均腹腔注射LPS(10 μg/kg)和D⁃GaIN(700 mg/kg)造模;造模后30 min,LPS/D⁃GaIN+rSj⁃Cys组及rSj⁃Cys对照组小鼠均腹腔注射rSj⁃Cys(1.25 mg/kg),正常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PBS。造模6 h后,处死各组小鼠,收集小鼠血清及肾组织,检测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炎性因子和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肾组织焦亡相关蛋白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和rSj⁃Cys对照组小鼠肾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LPS/D⁃GaIN组小鼠肾组织出现肾小管损伤,而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肾小管损伤减轻。4组小鼠血清Cr(F = 46.33,P < 0.001)、BUN(F = 128.60,P < 0.001)、TNF⁃α(F = 102.00,P < 0.001)和IL⁃6水平(F = 202.10,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血清Cr[(85.35 ± 32.05) µmol/L]、BUN [(11.90 ± 2.76) mmol/L]、TNF⁃α [(158.27 ± 15.83) pg/mL]和IL⁃6水平[(56.72 ± 4.37) pg/mL]均低于LPS/D⁃GaIN组(P均< 0.01)。4组小鼠肾组织TNF⁃α(F = 24.16,P < 0.001)和IL⁃10表达水平(F = 15.07,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肾组织TNF⁃α表达水平[(106.50 ± 16.57)%]低于LPS/D⁃GaIN组(P < 0.01),IL⁃10表达水平[(91.83 ± 5.23 )%]高于LPS/D⁃GaIN组(P < 0.01)。免疫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均表明,各组小鼠肾脏焦亡相关蛋白NLRP3(F = 24.57、30.72,P均 < 0.001)、IL⁃1β (F =19.24、22.59,P 均< 0.001)和IL⁃18表达水平(F = 16.60、19.30,P均<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NLRP3、IL⁃1β和IL⁃18 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LPS/D⁃GaIN组(P 均< 0.05)。各组小鼠肾脏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NF⁃κB p⁃p65 /NF⁃κB p65(F = 71.88,P < 0.001)、TLR4(F = 45.49,P < 0.001)和p⁃IκB/IκB表达水平(F = 60.87,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S/D⁃GaIN+rSj⁃Cys治疗组小鼠肾脏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LPS/D⁃GaIN组(P均< 0.01)。结论 rSj⁃Cys可通过抑制炎症和焦亡下调NF⁃κB通路,从而发挥对急性肝衰竭所致的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抑郁和焦虑及心理干预效果的 meta分析
    王媺媞, 金贵香, 程影, 郑金鑫, 田利光, 张顺先, 洪武
    2023, 35(4):  340-348. 
    摘要 ( )   PDF (16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抑郁和焦虑患病率以及使用心理干预治疗的效果,为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检索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焦虑、抑郁,以及心理干预治疗的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后,提取共病率、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等数据,采用meta分析对中国血吸虫病患者抑郁、焦虑共病率进行分析,并评价心理干预方法治疗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结果 共检索到231篇文献,最终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4篇文献,包括2篇英文文献、12篇中文文献。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血吸虫病患者抑郁共病率为 61%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48%,72%)],焦虑共病率为64% [95% CI:(42%,81%)]。经心理干预治疗后,血吸虫病患者SDS量表评分 [1.45,95% CI:(1.30,1.60)]、SAS量表评分[2.21,95% CI:(2.05,2.38)]均较治疗前降低,病例组SDS量表评分[−0.47,95% CI (−0.69,−0.25)]、SAS量表评分[−1.30,95% CI:(−1.52, −1.09)]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国血吸虫病患者共病焦虑及抑郁情绪问题较普遍,临床常用心理干预方法有助于改善血吸虫病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
    2020—2022年湖北省钉螺扩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陈艳艳, 肖瑛, 魏凤华, 杨军晶, 代凌峰, 钟晨晖, 刘建兵
    2023, 35(4):  349-357. 
    摘要 ( )   PDF (25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湖北省钉螺扩散空间分布规律,为全省精准控制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2022年湖北省新发和复现钉螺资料,构建钉螺扩散空间数据库。分别采用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钉螺扩散空间聚集性;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探索钉螺扩散热点区域;采用近邻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钉螺扩散环境与主要水系长江之间距离的关系。结果 2020—2022年,湖北省钉螺扩散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及江汉平原,累计扩散面积4 320.63 hm2,其中新发钉螺面积1 230.77 hm2、复现钉螺面积3 089.87 hm2。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20年和2021年湖北省钉螺扩散面积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呈空间聚集模式(Moran’s I = 0.003 593、0.060 973,P均< 0.05)。2020年,湖北省扩散钉螺平均密度呈空间聚集现象(Moran’s I = 0.512 856,P < 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20—2022年湖北省扩散钉螺面积呈高值(high⁃high,H⁃H)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武穴市、洪湖市和黄州区等10个县(市、区)的50处环境;扩散钉螺平均密度呈H⁃H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江陵县、洪湖市、阳新县和公安县等4个县(市)的219处钉螺环境。核密度分析发现,2020—2022年湖北省钉螺扩散面积存在高、次高和中密度等3类热点区,分别分布在荆州区、武穴市、洪湖市和黄州区。扩散钉螺平均密度存在高、中密度等2类热点区,分别分布在江陵县、洪湖市和阳新县。湖北省钉螺扩散面积与环境距长江距离呈负相关(r = – 0.108 9,P < 0.05)。结论 湖北省钉螺扩散具有空间聚集性,需对聚集区域尤其是垸内环境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力度,防止发生血吸虫病疫情反弹。
    刚地弓形虫RNA结合蛋白DDX39生物信息学分析
    杨振科, 王靖惠, 齐一鸣, 田晓薇, 梅雪芳, 张振超, 王帅
    2023, 35(4):  358-365,373. 
    摘要 ( )   PDF (20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刚地弓形虫RNA结合蛋白DDX39(TgDDX39)进行分析,评估该蛋白的免疫原性,从而为研发弓形虫病疫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ToxoDB数据库中检索TgDDX39氨基酸序列后,利用ProtParam、TMHMM 2.0、SignalP 5.0、NetPhos 3.1、COILS、SOPMA、Phyre2、ProtScale、ABCpred、SYFPEITHI、DNASTAR等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TgDDX39蛋白的理化性质、蛋白跨膜结构域、信号肽位点、翻译后修饰位点、卷曲螺旋、二级和三级结构、亲疏水性及抗原表位。结果 TgDDX39蛋白是一种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分子式C2173H3458N598O661S18,含有43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9.1 kDa,理论等电点为5.55。预测该蛋白存在信号肽的可能性极低,无跨膜区,并含有27个磷酸化位点;TgDDX39蛋白二级结构中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占39.63%,有1个部位有形成卷曲螺旋的倾向,且TgDDX39蛋白含有多个B、T细胞抗原表位。结论 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TgDDX39蛋白具有高免疫原性、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具有作为弓形虫病疫苗候选蛋白分子的潜力。
    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Tim3表达的影响
    施阳, 阿比旦·艾尼瓦尔, 李德伟, 孜比姑·肉素, 王茂林, 郑旭然, 康雪娇, 王慧, 李静, 张传山
    2023, 35(4):  366-373. 
    摘要 ( )   PDF (20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小鼠脾脏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Tim3及其与免疫检查点分子2B4和LAG3共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体质量为(20 ± 2)g 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高剂量感染组(15只)、低剂量感染组(13只)和对照组(11只),高、低剂量感染组分别经肝门静脉接种2 000、5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经肝门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感染后12、24周收集小鼠脾脏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及其与2B4和LAG3共表达水平。结果 多房棘球蚴感染后12周,各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及其与2B4共表达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3.559、12.465,P均< 0.01);低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23.84 ± 2.28)%]高于高剂量感染组[(15.72 ± 3.67)%]和对照组[(16.14 ± 3.83)%](P均< 0.01);低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22.20 ± 2.13)%]高于高剂量感染组[(14.17 ± 3.81)%]和对照组[(15.20 ± 3.77)%](P均< 0.01)。多房棘球蚴感染后24周,各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及其与2B4共表达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243、4.659,P均< 0.05);高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20.55 ± 7.04)%]、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20.98 ± 7.12)%]均低于对照组[(31.38 ± 3.19)%、(31.25 ± 3.06)%](P均< 0.05),低剂量感染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26.80 ± 6.47)%]、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26.48 ± 6.48)%]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感染后12、24周,各组小鼠脾脏NK细胞Tim3和LAG3共表达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2.283、0.375, P均> 0.05)。低剂量感染组中,多房棘球蚴感染后12、24周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137、−1.658, P > 0.05);感染后24周,小鼠脾脏NK细胞Tim3和LAG3共表达比例较感染后12周上调(t = −5.261, P < 0.01)。高剂量感染组中,多房棘球蚴感染后12、24周小鼠脾脏NK细胞Tim3表达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46,P > 0.05);但感染后24周,小鼠脾脏NK细胞Tim3和2B4共表达比例、Tim3和LAG3共表达比例均较感染后12周小鼠上调(t = −2.425、−4.745, P均< 0.05)。结论 NK细胞表面Tim3表达及其与LAG和2B4共表达均受多房棘球蚴不同感染剂量及不同病程阶段影响,并在多房棘球蚴病病程中呈现出不同表型。NK细胞在多房棘球蚴感染后随病程进展形成免疫抑制表型趋势,利于多房棘球蚴免疫逃逸及慢性寄生。
    防治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
    左玉婷, 徐明星, 李洋, 王帅, 周水茂, 罗华堂
    2023, 35(4):  374-378. 
    摘要 ( )   PDF (9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并初步评价其应用效果,以促进血吸虫病防控资源合理分配、加快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方法 查阅2014—2020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监测资料,并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血吸虫病风险评估指标,以德尔菲法评分筛选指标纳入准则层和次准则层,以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根据相对重要程度对各级指标进行定量赋值,计算各层权重和组合权重,建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于武汉市12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传播风险评估。结果 初步构建了包括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指标、22个次准则层指标的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三级指标评估体系。准则层指标中,传播途径权重最高(0.433),传染源次之(0.294);次准则层指标中,钉螺和哨鼠感染组合权重最高(0.125),人、畜血吸虫感染现状(0.091和0.053)、药物灭螺实施情况(0.049)、询检阳性率(0.048)、血吸虫病防治人员配置(0.045)、水淹钉螺面积(0.041)等指标组合权重较大。2020年武汉市12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综合评分总排序权值中,5个> 0.8、4个在0.6 ~ 0.8、3个< 0.6。结论 本研究基于AHP法构建了以传播途径为主、传染源次之的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可望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卫生资源配置和防控决策提供循证依据。
    2021年宁波市白纹伊蚊监测结果分析
    何昕, 马敏, 马晓
    2023, 35(4):  379-382,388. 
    摘要 ( )   PDF (10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21年宁波市白纹伊蚊密度、分布和杀虫剂抗性,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4—11月,于宁波市各县(市、区)均随机选取4个行政村入户调查伊蚊幼虫种群密度,计算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于各县(市、区)分别选择居民区、公园/竹林、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等3类生境开展成蚊种群密度调查。2021年6月,于2018年宁波市登革热疫点采集自然品系白纹伊蚊幼虫,经实验室饲养后,分别选取幼虫和未吸血雌蚊开展抗药性实验,对照组蚊虫为白纹伊蚊杀虫剂敏感品系。其中幼虫以浸渍法测定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双硫磷和敌敌畏抗药性,计算半数致死浓度(medium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和抗性倍数(resistance ratio,RR);成虫以接触筒法测定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和马拉硫磷抗药性,计算死亡率。结果 2021年宁波市累计调查9 935户10 072个小型积水容器,其中伊蚊幼虫阳性容器1 276个,平均BI为12.89;共布帐1 422顶,捕获雌性白纹伊蚊954只,平均帐诱指数为1.34只/(顶·h)。4—11月白纹伊蚊幼虫与成蚊均有发现,其中9月为幼虫密度峰值(BI = 21.21)、8月为成蚊密度峰值,帐诱指数2.38只/(顶·h)。宁波市自然品系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双硫磷和敌敌畏LC50值分别为0.017 4、0.000 9、0.364 1、0.038 1 mg/L和0.001 6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49.66、25.53、9.65、2.24和6.06;成蚊接触0.08%高效氯氰菊酯、0.03%溴氰菊酯、0.4%氯菊酯、0.05%残杀威和0.5%马拉硫磷24 h死亡率分别为66.00%(66/100)、69.39%(68/98)、25.00%(25/100)、98.97%(96/97)和100.00%(98/98)。结论 宁波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种群密度较高,对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存在较高抗药性,应进一步加强其种群密度及抗药性监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我国输入性疟疾防控的影响
    刘颖, 王丹, 贺志权, 张滔, 燕慧, 林文, 张轩, 陆申宁, 刘玉婷, 王多全, 黎军, 阮卫, 李石柱, 张红卫
    2023, 35(4):  383-388. 
    摘要 ( )   PDF (10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对我国输入性疟疾疫情及疟疾防控工作的影响,为消除疟疾后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比较COVID⁃19疫情前(2018年1月1日—2020年1月22日)、后(2020年1月23日—2021年12月31日)上述5省疟疾病例数、感染虫种、感染来源地、回国后诊疗和处置情况。结果 2018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5个省份累计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 054例,COVID⁃19疫情前、后分别报告1 722例和332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所有病例均在确诊后1 d内报告。COVID⁃19疫情后,5个省份平均每年报告疟疾病例数(171例)较疫情前(826例)下降79.30%;自2020年2月起,5个省份每月报告疟疾病例数明显减少。COVID⁃19疫情前后5个省份疟疾病例感染虫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6.70,P < 0.05);COVID⁃19疫情前以恶性疟病例为主(72.30%);COVID⁃19疫情后,恶性疟病例占比下降至37.65%,卵形疟病例占比上升至最高(44.28%)。COVID⁃19疫情前后,5个省份疟疾病例感染来源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83,P < 0.05);与COVID⁃19疫情前相比,疫情后来自西非的病例占比降低(44.13% vs. 37.95%;[χ2] = 4.34,P = 0.037),来自东非的病例占比升高(9.58% vs.15.36%;[χ2] = 9.88,P = 0.02)。COVID⁃19疫情后病例3 d内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96.69%)低于疫情前(98.32%)([χ2] = 3.87,P < 0.05),7 d内疫点调查处置完成率(100.00%)高于疫情前(98.43%)([χ2] = 3.95,P < 0.05)。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我国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输入性疟疾疫情大幅下降,3 d内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完成率下降。提示需增强监测系统敏感性,以防范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改变后输入性疟疾病例激增带来的继发传播风险。
    实验研究
    河南省常见蚊种中沃尔巴克氏体感染分子检测及系统进化分析
    刘玉婷, 王丹, 贺志权, 钱丹, 刘颖, 杨成运, 鲁德领, 张红卫
    2023, 35(4):  389-397. 
    摘要 ( )   PDF (10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河南省常见蚊种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感染率及基因型别,为蚊媒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7—9月,在河南省濮阳市、南阳市和许昌市牛棚、羊圈和民房等生境中采集伊蚊、库蚊和按蚊样本,检测沃尔巴克氏体感染。分别扩增沃尔巴克氏体16S rDNA和wsp基因并测序,在NCBI数据中使用BLAST软件进行同源性比对。将所获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采用MEGA 11.0软件构建16S rDNA和wsp基因进化树。结果 2022年7—9月,在南阳市、许昌市和濮阳市3个采样点累计采集506只雌性成蚊,沃尔巴克氏体总检出率为45.1%,其中白纹伊蚊感染率为97.9%(143/146),高于淡色库蚊(50.6%,85/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8.064,P < 0.01)。许昌市淡色库蚊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率为96. 8%(62/64),高于南阳市(15.6%,7/45)和濮阳市(27.1%,1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9.950,P < 0.01)。蚊虫沃尔巴克氏体16S rDNA基因所得序列同源性为95.3% ~ 100.0%,wsp基因所得序列同源性为81.7% ~ 99.8%。经wsp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发现,3个采样点蚊虫体内沃尔巴克氏体存在A组和B组,其中A组分为wAlbA型和wMors型、B组分为wPip型和wAlbB型。濮阳市和南阳市白纹伊蚊感染wAlbB型沃尔巴克氏体、许昌市白纹伊蚊感染wAlbA型;3个采样点淡色库蚊均感染wPip型,南阳市发现1只淡色库蚊感染wMors型。 结论 河南省白纹伊蚊、淡色库蚊普遍携带沃尔巴克氏体,其中白纹伊蚊主要感染wAlbB型和wAlbA型,淡色库蚊主要感染wPip型。河南省首次发现淡色库蚊体内感染沃尔巴克氏体wMors型。  
    表面活性素杀螺活性实验研究
    杨成, 汤兴丽, 潘中武
    2023, 35(4):  394-397. 
    摘要 ( )   PDF (9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表面活性素对钉螺的影响,以期为应用芽胞杆菌杀灭钉螺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2022年9月,于芜湖市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采集钉螺。剔除血吸虫感染阳性钉螺后,采用室内浸杀法,以2、1、0.5、0.25、0.125 mg/mL和0.062 5 mg/mL表面活性素于26 ℃分别浸泡60只钉螺24、48 h和72 h,同时设超纯水对照组,观察表面活性素杀螺效果,计算钉螺半数致死浓度(LC50)。参考上述浸泡杀螺活性实验结果选择表面活性素实验浓度,分别以0.5 mg/mL浓度表面活性素(实验组)和超纯水(对照组)浸泡处理钉螺,采用碘化丙啶(PI)荧光法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钉螺血淋巴细胞PI摄取情况。结果 经0.062 5 mg/mL表面活性素浸杀24 h,钉螺死亡率为5.0%(3/60);2 mg/mL表面活性素浸杀72 h,钉螺死亡率为100.0%(60/60);而对照组未发现钉螺死亡,不同组间钉螺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 h = 180.150,[χ]248 h = 176.786,[χ]272 h = 216.487,P均< 0.05)。浸杀24、48 h和72 h后,钉螺平均死亡率分别为38.9%(140/360)、62.2%(224/360)和83.3%(300/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0.264,P < 0.05)。表面活性素浸杀钉螺24、48 h和72 h LC50值分别为0.591、0.191 mg/mL和0.054 mg/mL。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经0.5 mg/mL表面活性素浸杀24 h后,实验组钉螺摄入PI染料的血淋巴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 6.690,P < 0.05)。结论 表面活性素具有杀灭钉螺活性,可能与其改变钉螺血淋巴细胞膜完整性有关。
    综述
    棘球蚴病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陈青, 刘川川, 李彩霞, 张博恩, 樊海宁
    2023, 35(4):  398-406,412. 
    摘要 ( )   PDF (9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幼虫感染导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阿苯哒唑作为棘球蚴病的首选治疗药物,临床治疗中通常需大剂量服用,且不良反应明显,因此新型抗棘球蚴药物开发显得尤为必要。近年来,中药治疗棘球蚴病研究取得新进展。本文就中药治疗棘球蚴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抗棘球蚴病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非编码RNA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中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程东慧, 李中秋, 曾文博, 蒋天哥, 郭云海, 张仪
    2023, 35(4):  407-412. 
    摘要 ( )   PDF (9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人体感染后可引起嗜酸性脑膜炎。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能在多个生物水平调控生理与病理过程,但目前对ncRNA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报道较少。本文通过检索PubMed、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搜集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ncRNA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宿主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免疫反应、细胞凋亡和信号传导等,且其可用于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本文总结了ncRNA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从而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研究进展
    李琳, 蔡玉春, 俞铖航, 陈木新, 田利光
    2023, 35(4):  413-420,426. 
    摘要 ( )   PDF (10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芽囊原虫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常见单细胞原虫,感染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基于小亚基核糖体RNA(small subunit of the ribosomal RNA gene, SSU rRNA)基因序列差异,人芽囊原虫分为28种亚型(ST1~ST17、ST21、ST23~ST32)。人芽囊原虫感染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密切相关,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文就近20年来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从而为今后我国人芽囊原虫病防控提供参考。
    病例报道
    输入性重症疟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密接者1例
    欧阳石, 翟延评, 冯瑞海, 熊娅莎, 余丽娜, 刘崇文
    2023, 35(4):  421-423. 
    摘要 ( )   PDF (9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全球大流行背景下,负压病房成功救治休克状态下重症脑型疟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密接者1例。患者自非洲回国于定点酒店隔离突发高热昏迷,通过广州市入境人员及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全程闭环管理至广州市隔离救治定点医院,经抗疟、升压、扩容、床旁血液透析、呼吸机辅助呼吸、血浆及血小板输注等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深圳市首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报道
    黄燕飞, 高世同, 李媛
    2023, 35(4):  424-426. 
    摘要 ( )   PDF (11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畏寒、伴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为查明病因,采集患者外周血,应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筛查病原体,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序列;患者骨髓涂片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14 d,患者痊愈出院。该病例为深圳市自1979年建市以来报道的首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