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3-14
    特约专稿
    以边际效益视角审视中国消除血吸虫病的优化路径
    李琴, 杨国静, 郑金鑫, 许静, 周晓农
    2023, 35(1):  1. 
    摘要 ( )   PDF (11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过70多年的有效防治,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入消除阶段,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强化血吸虫病监测响应、持续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防止疫情反弹。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干预措施亟待研究。本文在分析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不同阶段社会经济学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边际效益基本原理讨论不同阶段干预措施评价需求与优化策略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何利用边际效益原理优化防控方案,使血吸虫病防治成本发挥出最大边际效益,为我国最终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最优战略路径。
    论著
    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研究
    曾婷, 吕山, 田利光, 李石柱, 孙乐平, 贾铁武
    2023, 35(1):  7. 
    摘要 ( )   PDF (2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时间变化趋势,为完善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中,提取1990—2019年我国疟疾、肠道线虫感染、血吸虫病、食源性吸虫病、囊尾蚴病和棘球蚴病等寄生虫病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对其DALYs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描述年龄和性别分布。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各病种DALYs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结果 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由大到小依次为:食源性吸虫病(643 836.42人·年)、囊尾蚴病(156 853.03人·年)、血吸虫病(79 764.62人·年)、肠道线虫感染(70 989.73人·年)、棘球蚴病(4 258.61人·年)和疟疾(264.86人·年),男性DALYs(546 441.93人·年)高于女性(409 525.33人·年),青壮年(14~65岁,684 780.84人年)高于儿童(≤ 14岁,35 437.38人·年)和老年(≥ 65岁,235 749.04人·年)。1990—2019年,我国食源性吸虫病DALYs在6种寄生虫病中一直居首位,囊尾蚴病由199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9年的第2位,肠道线虫感染则由1990年的第2位下降至2019年的第4位。1990—2019年,我国主要人体寄生虫病DALYs总体呈下降趋势,疟疾DALYs下降速度最快(AAPC = -19.6%,P = 0.003),其次是肠道线虫感染(AAPC = -8.2%,P < 0.001)和血吸虫病(AAPC = -3.1%,P < 0.001),食源性吸虫病DALYs下降趋势较缓(AAPC = -1.0%,P < 0.001),棘球蚴病DALYs下降不明显(AAPC = -0.5%,P = 0.264),囊尾蚴病DALYs呈增长趋势(AAPC = 0.7%,P < 0.001)。结论 1990—2019年,我国血吸虫病、肠道线虫感染与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疾病负担显著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疾病负担较高,棘球蚴病疾病负担下降不明显,囊尾蚴病疾病负担有上升趋势。建议我国以棘球蚴病防控为重点,在继续巩固其他重点寄生虫病防治成果的同时,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监测和预防。  
    尿液中外源日本血吸虫小分子DNA片段提取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张乔乔, 赵松, 叶钰滢, 毕念念, 王鑫瑶, 张键锋, 李伟, 杨坤
    2023, 35(1):  15. 
    摘要 ( )   PDF (15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尿液中外源添加的日本血吸虫小分子DNA片段提取方法,评价不同方法处理尿液后的提取效果。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SjG28基因片段作为靶序列,通过PCR扩增靶序列上的81 bp小分子DNA片段,经测序鉴定后作为拟添加到尿液样本中的外源小分子DNA片段。以SjG28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及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将外源小分子DNA片段以10为梯度倍比稀释后进行扩增,评价该方法的敏感性;以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巴贝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检测,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将外源小分子DNA片段添加至人工尿液及健康人尿液后,经调整pH值、离心、浓缩等处理后,采用QIAmp Viral RNA Mini Kit (Qiagen试剂盒)、BIOG游离DNA 提取试剂盒(BIOG 试剂盒)提取尿液中的外源小分子DNA片段,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及提取方法的效果。结果 成功制备81 bp外源日本血吸虫小分子DNA片段,建立的qPCR法最低能检测到100拷贝/μL的81 bp外源日本血吸虫小分子DNA片段。以上述7种寄生虫DNA为模板进行检测,仅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模板有荧光信号值增长。调整人工尿液pH值为5、6、7、8,采用Qiagen试剂盒提取其中的外源日本血吸虫小分子DNA片段回收率分别(49.12 ± 2.09)%、(84.52 ± 4.96)%、(89.38 ± 3.32)%和(87.82 ± 3.90)%;采用BIOG试剂盒提取小分子DNA片段回收率分别为(2.30 ± 0.07)%、(8.11 ± 0.26)%、(13.35 ± 0.61)%、(20.82 ± 0.68)%,两种方法提取回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38.702、26.955、39.042、29.571,P 均< 0.01)。采用Qiagen试剂盒提取人工尿液,pH值为5时核酸回收率最低(P均< 0.05);pH值为6、7、8时,核酸回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人工尿液[(64.30 ± 1.00)% vs. (58.87 ± 0.26)%;t = 12.033,P < 0.05)]、健康人尿液[(31 165 ± 1 017)拷贝/μL vs.(28 471 ± 818 )拷贝/μL;t = 23.164,P < 0.05]经离心后,外源小分子DNA片段回收效果均降低;使用10K离心浓缩管浓缩人工尿液、使用100K离心浓缩管浓缩健康人尿液均能有效提高Qiagen试剂盒回收效果(P均< 0.01)。结论 成功建立了尿液中外源日本血吸虫小分子DNA片段的提取方法,Qiagen试剂盒提取效果较好。将尿液样本pH值调整至6~8、使用100K离心浓缩管浓缩健康人尿液样本均可提高提取效果。
    基于细胞色素b和内转录间隔区基因序列的4个棕脊足螨地理种群遗传变异分析
    陶香林, 马飞, 李政, 阚心蕊, 叶长江, 孙恩涛
    2023, 35(1):  22. 
    摘要 ( )   PDF (1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不同地理种群棕脊足螨(Gohieria fusca)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方法 自安徽省芜湖市(WH)、蚌埠市(BB)、亳州市(BZ)和浙江省嘉兴市(JX)等4个地区采集螨虫标本并筛选出棕脊足螨,采用PCR技术扩增棕脊足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Cytb)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采用Chromas 2和DNASTAR 1.00软件进行序列校对和拼接,采用DnaSP 5.10.00软件计算各种群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态性(Pi),应用MEGA 10.2软件包计算遗传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采用Arlequin 3.1软件计算Tajima’s D和Fu’s FS值,并进行中性检验和分子方差分析;采用Network 10.2软件基于Median⁃joining法构建单倍型网络图。结果 棕脊足螨样本Cytb基因序列长度为372 bp、ITS基因序列长度为1 301 ~ 1 320 bp。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和核糖体ITS基因序列分析发现,4个棕脊足螨地理种群均表现出较高遗传多样性(Hd = 0.804,Pi = 0.006 91)。分子方差分析发现,4个棕脊足螨地理种群间存在遗传分化(Fst = 0.202 40, P < 0.05),且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79.76%)。基因流分析发现,4个棕脊足螨地理种群间局部存在高水平基因流(Nm > 1)。基于Cytb基因的中性检验发现,棕脊足螨WH种群Tajima’s D值和Fu’s FS值分别为-1.796 31和-3.293 98(P均< 0.05),表明WH种群可能发生过历史扩张。单倍型网络图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一致,均表明不同棕脊足螨地理种群无明显地理分布格局。基于ITS基因序列分析发现,4个棕脊足螨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性(Hd)与核苷酸多态性(Pi)均较高,整体值分别为0.985和0.011 97,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发现,棕脊足螨Fst值为0.104 62(P < 0.05),种群间存在中等程度遗传分化。基于ITS基因的中性检验发现,棕脊足螨整体Tajima’s D值和Fu’s FS值分别为-6.088 20和-1.935 99(P均> 0.05),无明显历史扩张。结论 4个棕脊足螨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由于不同棕脊足螨地理种群间局部发生高水平基因流,未发现其明显地理分布格局。  
    阴道毛滴虫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对THP⁃1巨噬细胞的作用
    林琳, 黄霜, 张峰源, 李家政, 姜旭淦, 陈盛霞
    2023, 35(1):  29. 
    摘要 ( )   PDF (20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阴道毛滴虫分泌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TvMIF)对THP⁃1巨噬细胞的作用。方法 原核表达重组TvMIF蛋白并纯化,鉴定后去内毒素。采用不同浓度(0、1、5、10、50 ng/mL和100 ng/mL)重组TvMIF蛋白作用于THP⁃1巨噬细胞,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CCK)⁃8检测重组TvMIF蛋白对THP⁃1巨噬细胞的毒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IL⁃18 mRNA表达水平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THP⁃1巨噬细胞中caspase1、NLRP3、消化道皮肤素D(gasdermin D,GSDMD)及GSDMD蛋白氨基端裂解片段(gasdermin D N⁃terminal,GSDMD⁃NT)、pro⁃IL⁃1β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成功表达并纯化获得分子量为15.5 kDa的重组TvMIF蛋白。内毒素检测结果显示,已去除重组TvMIF蛋白的内毒素(浓度< 0.1 EU/mL),可用于蛋白功能研究。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当重组TvMIF蛋白浓度≤ 10 ng/mL时可促进THP⁃1巨噬细胞凋亡,当TvMIF浓度为5 ng/mL时凋亡现象最为明显,当重组TvMIF蛋白浓度为50、100 ng/mL时可抑制THP⁃1巨噬细胞凋亡。当TvMIF蛋白浓度为1 ng/mL时,ROS含量明显升高。qPCR检测结果显示,1 ng/mL 重组TvMIF蛋白作用THP⁃1巨噬细胞8 h后,caspase⁃1、NLRP3、IL⁃18和IL⁃1β mRNA水平均显著上升。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1 ng/mL 重组TvMIF蛋白刺激THP⁃1巨噬细胞后,caspase⁃1和NLRP3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pro⁃IL⁃1β、GSDMD和GSDMD⁃NT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用NLRP3炎症小体特异性抑制剂MCC950预处理后,GSDMD和GSDMD⁃N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高浓度重组TvMIF蛋白抑制THP⁃1巨噬细胞凋亡;低浓度重组TvMIF蛋白激活NLRP3炎症小体,促进THP⁃1巨噬细胞焦亡。
    荧光重组酶聚合酶扩增/CRISPR-Cas12a快速检测恶性疟原虫方法的建立与初步评价
    黄维益, 韦华贵, 王春芳, 王俊利, 陈丽莹, 陈伟忠, 刘亚群, 郑玉忠, 林敏
    2023, 35(1):  38. 
    摘要 ( )   PDF (17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aided amplification, RAA)和CRISPR-Cas12a系统的荧光快速检测恶性疟原虫方法,并对其检测效能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选择恶性疟原虫18S 核糖体RNA(rRNA)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和合成3组RAA引物及CRISPR来源RNA(crRNA),选择最佳组合并优化反应条件,建立荧光RA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构建包括靶标区的恶性疟原虫3D7株18S rRNA基因质粒,将质粒浓度分别稀释成1 000、100、10、1拷贝数/μL进行荧光RAA/CRISPR-Cas12a反应,评价荧光RAA/CRISPR-Cas12a法检测敏感度;分别以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CRISPR-Cas12a反应,评价荧光RAA/CRISPR-Cas12a法检测特异度。分别采用荧光RAA/CRISPR-Cas12a法和巢式PCR法对50份疟疾临床样本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一致性。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3D7株,经培养后获得的培养物采用健康人O型红细胞悬液稀释成1 000、500、200、50、10个/μL等不同虫密度血液样本,以荧光RAA/CRISPR-Cas12a法进行检测,评价检测效果。结果 选择Pf-F3/Pf-R3/crRNA2作为引物组合、2.5 μL作为B buffer添加量、40 min作为RAA反应时间和37 °C作为CRISPR-Cas12a反应温度建立荧光RAA/CRISPR-Cas12a法,其可检出浓度为1拷贝数/μL的含恶性疟原虫3D7株18S rRNA基因的质粒;该法检测恶性疟原虫可见荧光信号,但检测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及阴性对照均无荧光信号,且与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其他病原体亦无交叉反应。采用荧光RAA/CRISPR-Cas12a法和巢式PCR法分别检测50份疟疾临床样本,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kappa值 = 1.0,P < 0.001)。恶性疟原虫3D7株经6 d体外培养,获得10 mL培养物,采用荧光RAA/CRISPR-Cas12a法检测稀释后的临床样本,得到最低检测限为50个疟原虫/μL。结论 荧光RAA/CRISPR-Cas12a法检测恶性疟原虫快速、敏感、特异,有望用于恶性疟原虫快速检测和风险监测。
    云南省沧源县班老乡人群疟疾防治知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丁春丽, 许建卫, 林祖锐, 许时燕, 崔鑫, 孙维江, 田光强, 李春华, 罗宗圣, 周耀武, 杨亚明
    2023, 35(1):  44. 
    摘要 ( )   PDF (9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沧源县班老乡人群疟疾相关知识知晓率、蚊帐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20年8月,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班老乡19个居民点作为调查点,选择年龄≥ 10 周岁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个人情况、家庭经济状况、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及蚊帐使用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调查对象调查前晚蚊帐使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出320份问卷,收回32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316份,有效问卷率为98.75%。316名调查对象中,男性152人,女性164人;中国籍调查对象250人,外籍调查对象66人。中国籍居民疟疾临床症状知晓率(71.60%) 高于外籍居民(50.00%)([χ2] = 11.03,P < 0.01)。调查前夜,睡在蚊帐里的中国籍和外籍居民比例分别为46.00%和69.70%([χ2] = 11.73,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住房类型为调查对象调查前晚使用蚊帐的影响因素。结论 云南省沧源县班老乡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蚊帐覆盖率和使用率不高。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其疟疾知识知晓率和自我防护能力;并加强长效蚊帐分发和使用宣传,提高蚊帐正确使用率,谨防疟疾输入再传播。
    CD47及其配体在孕期弓形虫感染小鼠中的表达
    闭香连, 傅晓茵, 薛飒, 韩雪, 曾雨露, 孙嘉月, 刘登宇
    2023, 35(1):  51. 
    摘要 ( )   PDF (96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孕早期弓形虫感染小鼠中分化簇CD47及其配体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和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在孕中、晚期的动态表达。方法 以C57BL/6J小鼠(6~8周龄)构建孕早期弓形虫感染小鼠模型,将孕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10只。感染组孕鼠于孕6.5 d(Gd6.5)时腹腔注射150个弓形虫速殖子,正常对照组孕鼠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Gd12.5、Gd18.5时,收集各组孕鼠子宫和胎盘组织,并记录妊娠状态结局。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两组孕鼠子宫、胎盘组织Gd12.5和Gd18.5时病理损伤,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孕鼠子宫、胎盘组织中CD47、SIRPα、TSP⁃1、主要表面抗原1(SAG1)及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4和IL⁃13 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47、SIRPα和TSP⁃1在孕鼠子宫、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孕鼠孕期出现弓背、耸毛、颤栗和精神萎靡状态,个别出现阴道流血和流产等现象。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组孕鼠子宫、胎盘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淤血和坏死等病理损伤。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流产率均较对照组升高([χ2] = 20.405、28.644,P 均< 0.001)。qPCR检测结果显示,Gd12.5和Gd18.5时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 CD47、SIRPα、TSP⁃1、SAG1、INF⁃γ、IL⁃2、IL⁃4和IL⁃13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F)= 37.511、29.337、97.343、53.755、67.188、21.145、8.658、13.930,P均< 0.001];与对照组相比,Gd12.5时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CD47、SIRPα和TSP⁃1表达水平升高(P 均< 0.01),而Gd18.5时表达降低(P 均< 0.001);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均有SAG1 表达(P 均< 0.01);此外,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INF⁃γ和IL⁃2表达水平均升高(P 均< 0.001),IL⁃4和IL⁃13表达下降(P 均< 0.001)。Gd12.5和Gd18.5时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孕鼠子宫组织中 CD47、TSP⁃1、SAG1、INF⁃γ、IL⁃2、IL⁃4和IL⁃13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F′、F)= 14.951、25.977、18.711、48.595、39.318、14.248、15.468,P 均< 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子宫组织中CD47和TSP⁃1表达水平均升高(P 均< 0.01),但SIRPα表达无变化(P > 0.05);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子宫组织中均有SAG1 表达(P 均< 0.01);Gd12.5和Gd18.5时感染组孕鼠子宫组织中INF⁃γ和IL⁃2表达水平均升高(P 均< 0.001),IL⁃4和IL⁃13 表达水平下降(P 均< 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Gd12.5时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CD47表达水平与IFN⁃γ(rs = 0.735)、IL⁃2(rs = 0.655)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 均< 0.05),与IL⁃4(rs = -0.689)、IL⁃13达水平(rs = -0.795)表呈负相关(P 均< 0.05);Gd18.5时胎盘组织中CD47表达水平与IFN⁃γ表达水平(rs = -0.745)、IL⁃2(rs = -0.816)呈负相关(P 均< 0.05),与IL⁃4(rs = 0.704)、IL⁃13表达水平(rs = 0.802)呈正相关(P均< 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Gd12.5和Gd18.5时正常对照组孕鼠子宫、胎盘组织中CD47、SIRPα和TSP⁃1均呈弱表达;Gd12.5时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中CD47、SIRPα和TSP⁃1呈强表达,子宫组织中CD47和TSP⁃1呈强表达。结论 孕早期弓形虫感染可致小鼠孕中、晚期母胎界面出现CD47及其配体SIRPα和TSP⁃1异常表达,可能与虫体在母胎界面免疫逃逸有关。 
    防治研究
    2020年江苏省伊蚊监测结果分析
    李菊林, 唐建霞, 吴竞瑶, 杨蒙蒙, 张梅花, 梁成, 周华云, 朱国鼎, 曹俊
    2023, 35(1):  63. 
    摘要 ( )   PDF (9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20年江苏省伊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虫媒传染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5—10月,在江苏省南部常州市新北区和苏州市张家港市、中部南通市海安市和盐城市盐都区、北部徐州市睢宁县和宿迁市泗洪县各选取1个自然村作为监测点,在6个监测点各选1处定点小型积水容器,每月上、下旬分别采用吸管采集伊蚊幼虫1次。所采集幼虫在实验室内饲养至成蚊后进行种群鉴定。此外,在6个监测点各选择30户居民家庭,检查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幼虫孳生情况,并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计算幼虫密度。在常州市金坛区翠园新村周围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饲养至子1代,采用成蚊接触筒强迫接触法测定雌性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马拉硫磷、残杀威等4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 2020年在江苏省6个监测点定点小型积水容器内共捕获伊蚊幼虫1 165条,羽化后经鉴定均为白纹伊蚊, 7月捕获伊蚊幼虫数量最多。在6个监测点累计调查1 152户居民家庭,5—10月伊蚊幼虫平均BI值分别为9.58、13.20、13.71、13.20、12.18和5.58;常州市新北区伊蚊传播风险较高,其BI值高于睢宁县(H = 23.667,P校正 = 0.001)和泗洪县(H = 22.500,P校正 = 0.003)。常州市金坛区翠园新村周围现场白纹伊蚊对马拉硫磷仍敏感,但对残杀威已产生抗药性,且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等级均为高度抗性。结论 2020年江苏省南部、中部、北部均存在白纹伊蚊,7月为其幼虫密度高峰。常州市金坛区翠园新村周围白纹伊蚊已对拟除虫菊酯类产生高度抗性。
    2018—2019年安徽省蔬菜种植人员钩虫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汪敏, 马晓荷, 张世清, 郭见多, 金伟, 汪天平
    2023, 35(1):  68. 
    摘要 ( )   PDF (9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安徽省蔬菜种植人员钩虫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为制定人体钩虫感染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自然生态功能区划分,2018—2019年随机选择安徽省7个县(市)共计1 179例蔬菜种植人员进行调查。采用自制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蔬菜种植方式及施肥情况、家庭种植农作物类型、动物饲养、卫生及劳动习惯等信息;同时采集调查对象粪便标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2检)检查钩虫感染。采用Bayesian 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蔬菜种植人员钩虫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 179例研究对象中,共检出钩虫感染者46例,钩虫总体感染率为3.90%。无业/待业者、务农者、专职菜农和其他职业者钩虫感染率分别为10.07%(15/149)、5.32%(31/583)、0(0/377)和0(0/70),不同职业研究对象钩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6.37,P < 0.01)。Bayesian log⁃binomial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人粪施肥[相对危险度(RR)= 18.25,95%可信区间(CI):(4.31,77.17)]、赤脚下地劳动[RR = 2.86,95% CI:(1.43,5.70)]、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生态区[RR = 4.19,95% CI:(1.19,14.81)]是蔬菜种植人员钩虫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务农者中,采用人粪施肥、赤脚下地劳动、饮用井水/山泉水、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生态区是钩虫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无业/待业者中,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生态区、种植水稻是钩虫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安徽省蔬菜种植人员钩虫感染率较高,采用人粪施肥、赤脚下地劳动、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生态区是蔬菜种植人员钩虫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实验研究
    江苏省笼养雪貂隐孢子虫感染及分子鉴定
    张金洋, 周永华, 郭杰, 李加佳, 吴严严, 周正海, 朱海云, 罗昕雨, 陈东钱, 李乔乔, 刘欣超, 李文超
    2023, 35(1):  73. 
    摘要 ( )   PDF (14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苏省某养殖场笼养雪貂隐孢子虫感染率及分子特性。方法 2017年5月从江苏省某雪貂养殖场共采集290份新鲜雪貂粪便样本,采用基于隐孢子虫核糖体小亚基rRNA(SSU rRNA)基因的巢式PCR方法检测所有粪便样本,对获得的阳性样本扩增actin、cowp、gp60基因,扩增产物测序,以鉴定隐孢子虫虫种和基因型。结果 基于隐孢子虫SSU rRNA基因的巢式PCR共鉴定出18份隐孢子虫阳性样本,隐孢子虫检出率为6.2%。SSU rRNA、actin基因和cowp基因序列分析及进化树分析均显示,笼养雪貂感染的隐孢子虫为隐孢子虫雪貂基因型(Cryptosporidium sp. ferret genotype)。18份隐孢子虫阳性样本中,10份样本扩增出gp60基因。结论 江苏省笼养雪貂中隐孢子虫感染比较普遍,隐孢子虫雪貂基因型是检测到的唯一基因型。

    福建省闽东渔场海鱼异尖线虫感染调查
    蔡武卫, 林陈鑫, 郑丹, 谢汉国
    2023, 35(1):  78. 
    摘要 ( )   PDF (1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福建省闽东渔场海洋鱼类异尖线虫感染情况,为制定异尖线虫病控制策略、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9—12月在福建省闽东渔场沿海蕉城区、福鼎市、霞浦县随机收集海鱼样本,解剖获取鱼腹腔内容物,在体视显微镜下挑取寄生虫,并在镜下根据异尖线虫形态特征鉴定虫种,计算异尖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结果 共解剖海鱼24 种177 尾,其中16种73尾海鱼检出异尖线虫,鱼种检出率为66.7%、海鱼总感染率为41.2%;感染度为1 ~ 148条/尾,平均感染度为14.3条/尾。异尖线虫感染率较高的鱼种为鳓鱼(5/5)、鮸鱼(3/3)、包公鱼(2/2)、马鲛鱼(12/13)、带鱼(19/23)、白姑鱼(6/11)、海鲫鱼(14/27),平均感染度依次为9.2、2.7、4.5、10.9、39.2、4.5、2.1条/尾。检出的异尖线虫幼虫经鉴定为异尖线虫属和宫脂线虫属。结论 福建省闽东渔场海洋鱼类异尖线虫感染率较高,应加强饮食健康宣传,防止人群异尖线虫病发生。
    教学研究
    过程化考核在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周霞, 李嫄渊, 夏超明
    2023, 35(1):  82. 
    摘要 ( )   PDF (10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更好地实现医学留学生培养目标,根据留学生具体情况,结合《人体寄生虫学》学科特点,建立了留学生过程化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考核过程化、形式多样化和试题探索性等特点,应用随堂测试、实验操作、翻转课堂、案例讨论等形式评价考核。实施过程化考核后,5个年级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学期考核总体优秀(考核成绩≥ 90分)(13.09%)和良好(80 ~ 89分)比例(36.13%)均较实施前(分别为3.25%和18.83%)提高(t = 5.995和7.505,P均 < 0.001),总体不及格(< 60分)比例(3.24%)较实施前(12.34%)降低(t = 7.303,P < 0.000 1)。结果表明,过程化考核提升了留学生《人体寄生虫学》考核成绩、提高了教学质量。  
    医学情报
    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载文与引文分析
    潘丽, 朱宏儒, 钱熠礼, 邓瑶, 杨坤
    2023, 35(1):  86. 
    摘要 ( )   PDF (1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载文及引文情况,为提升办刊质量及杂志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刊载的10卷、60期论文作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载文和引文分析。结果 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累计载文1 867篇,以2012年载文量最高(220篇)、2020年载文量最低(135篇),载文类型以论著(占36.48%)、防治经验(占17.14%)、防治研究(占10.34%)为主;基金论文比为59.08%(1 103/1 867),篇均论文基金数为(2.34 ± 1.58)项;篇均发表时滞为(173.48 ± 105.84) d,不同年份篇均发表时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0.883,P < 0.01)。江苏省(492篇,占26.35%)、上海市(264篇,占14.14%)和湖北省(230篇,占12.32%)位居第一作者来源省份前3位;第一作者单位类型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占67.22%;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皖南医学院居发文机构前3位。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载文篇均作者数为5.94人/篇,论文合作率为95.45%;引文类型以期刊文献为主,占89.97%;平均引文量为(15.70 ± 11.56)条,不同年份间篇均引文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205,P < 0.05)。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影响因子为0.877~1.676,总体普赖斯指数为47.59%。结论 2011—202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学术影响力和国内传播力均呈上升趋势,争取高质量稿源、加大学科交叉融合、缩短发表时滞、拓展服务内涵、提升影响力是今后工作重点。
    综述
    肝窦内皮细胞在肝损伤中的功能研究进展
    姜婷婷, 胡媛, 曹建平
    2023, 35(1):  92. 
    摘要 ( )   PDF (9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s)位于肝血窦表面,是肝脏与血液接触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肝脏中含量最多的非实质细胞。在生理情况下,LSECs通过参与物质运输、代谢废物清除而诱导肝脏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肝脏稳态;在病理情况下,LSECs通过抗原递呈促进肝脏炎症反应。LSECs在维持肝再生和肝纤维化平衡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对LSECs功能、LSECs在肝损伤中的变化、调节LSECs功能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LSECs与肝内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等四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进一步明确LSECs的功能及在肝损伤中的作用。
    CRISPR/Cas系统在病原体核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李梦茹, 秦志强, 殷堃, 郑彬
    2023, 35(1):  98. 
    摘要 ( )   PDF (13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对于传染病防控至关重要。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温扩增等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原体检测。近年来,基于规则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CRISPR/Cas)系统的核酸检测方法显示出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与便携性等优点。本文对CRISPR/Cas系统类型、原理及其在病原体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研究进展
    崔紫烟, 冶赓博, 于文昊, 王志鑫, 孔繁玉, 任利
    2023, 35(1):  104. 
    摘要 ( )   PDF (9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房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引起的一种高致死率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阿苯达唑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之一,具有强大的杀灭寄生虫作用,且驱虫谱较广。对于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失去手术机会或身体状态差而无法耐受手术的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使用阿苯达唑药物治疗可一定程度上延缓疾病进展。近年来,多房棘球蚴病相关实验研究取得大量成果。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并对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增加对阿苯达唑治疗多房棘球蚴病效果的认识,为未来用于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病例报道
    重症脑囊尾蚴病1例
    黄琳, 陈兴旺, 刘阳, 李调英
    2023, 35(1):  111. 
    摘要 ( )   PDF (11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四川省藏族农区1例重症脑囊尾蚴病的诊治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