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4-15
    专家视角
    朝督暮责:定期开展评估是保持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能力的有效手段
    朱国鼎, 曹俊
    2023, 35(2):  113. 
    摘要 ( )   PDF (9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后,防止境外输入本地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是我国疟疾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长期存在、本地流行的条件尚未彻底根除,我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工作任重道远。本文针对这一关键环节,提出定期开展评估是保持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能力的有效手段;并介绍了开展防止输入再传播能力评估的目的、意义、组织管理和实施方法,为消除后疟疾防控工作策略的制订和调整提供参考。
    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在全球卫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中国的合作
    许铭
    2023, 35(2):  116. 
    摘要 ( )   PDF (10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以下简称“全球基金”)是近20年来在全球卫生领域日趋活跃、影响力迅速上升的新型国际组织,在推动全球重大传染病防控、卫生融资、公立医药产品采购市场发展等方面正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与功能。本文对全球基金基本概况、融资机制、运作模式和主要经验等进行深入剖析,在结合全球基金与中国既往合作的基础上,就双方在新形势下开展长期战略合作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在将来获得更多的多赢成果。  
    论著
    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的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智能识别研究
    薛靖波, 夏尚, 李召军, 王心怡, 黄良瑜, 何润超, 李石柱
    2023, 35(2):  121. 
    摘要 ( )   PDF (26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识别模型,初步评价其用于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耕牛远程识别和监测管理的效果。方法 以环鄱阳湖地区有螺洲滩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无人机航拍采集该区域影像数据集。对数据集进行增强处理,并使用数据标注工具VGG Image Annotator标记样本数据库中的耕牛,建立耕牛形态识别标签。基于Mask R⁃卷积神经网络(CNN)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智能识别模型用于识别耕牛分布,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得分和平均精确率等指标对模型识别耕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共获取200幅无人机航拍原始影像,对影像数据增强处理后获得410幅影像,标记耕牛识别训练样本2 860个。构建的Mask R⁃CNN深度学习识别模型在迭代200轮后收敛,模型准确率为88.01%、精确率为92.33%、召回率为94.06%、F1得分为93.19%、平均精确率为92.27%,可有效检测和分割耕牛形态特征。结论 基于无人机影像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Mask R⁃CNN模型识别耕牛准确性较高,可用于血吸虫病家畜传染源远程智能识别、监测和管理。  
    全球背景下中国与津巴布韦血吸虫病疾病负担比较
    李红梅, 郑金鑫, 钱颖骏, 吕山, 夏尚, 周晓农
    2023, 35(2):  128. 
    摘要 ( )   PDF (27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全球、中国和津巴布韦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我国制定津巴布韦血吸虫病防控支持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数据库,比较1990、2019年全球、中国和津巴布韦年龄标化血吸虫病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对1990—2019年上述指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1990—2019年全球、中国和津巴布韦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与社会人口指数(SDI)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9年,全球年龄标化血吸虫病患病率、死亡率、DALY率分别为1 804.95/10万、0.14/10万和20.92/10万,中国分别为707.09/10万、0.02/10万和5.06/10万,津巴布韦分别为2 218.90/10万、2.39/10万和90.09/10万。随年龄增长,2019年全球血吸虫病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中国和津巴布韦血吸虫病患病率和DALY率呈先急剧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死亡率呈增加的趋势。1990—2019年全球、中国和津巴布韦年龄标化血吸虫病患病率 [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1.31%、-2.22%、-6.12%, t = 20.07、-83.38、-53.06,P均< 0.05)] 和DALY率(AAPC=-1.91%、-4.17%、-2.08%,t =-31.89、-138.70、-16.45,P均< 0.05)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全球、中国年龄标化血吸虫病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AAPC=-3.46%、-8.10%,t =-41.03、-61.74,P均< 0.05),津巴布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AAPC=1.35%,t = 4.88,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990—2009年全球、中国和津巴布韦总体年龄标化患病率、死亡率、DALY率均与SDI呈负相关(r =-0.75、 -0.73、-0.77,P 均< 0.05)。结论 近30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明显下降;津巴布韦虽血吸虫病患病率下降,但死亡率和DALY率仍居全球前列。我国需结合津巴布韦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防控需求,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血吸虫病防控策略,助力其降低血吸虫病危害。
    灭螺真菌橘灰青霉菌Z12株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熊赢, 徐宁, 黄君慧, 王嘉敏, 王正中, 蒋鸿琳, 童懿昕, 尹江帆, 公衍峰, 姜庆五, 周艺彪
    2023, 35(2):  137. 
    摘要 ( )   PDF (2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灭螺真菌橘灰青霉菌Z12株培养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为该菌株及其发酵液灭螺活性物质研发和规模化发酵提供基础。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橘灰青霉菌Z12株最佳培养基碳源、氮源、无机盐,探索该菌最佳发酵条件;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显著影响橘灰青霉菌Z12株生长的因素,采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各因素最佳取值范围;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温度、pH值、接种量和装液量进行响应面试验,建立橘灰青霉菌Z12发酵回归模型,确定最优培养条件。结果 单因素试验初步确定橘灰青霉菌Z12株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碳源蔗糖20 g/L左右,氮源胰蛋白胨5 g/L左右,无机盐磷酸氢二钾5 g/L左右,初始pH值8左右,温度28 ℃左右,接种量6%左右,装液量50 mL/100 mL左右。Plackett⁃Burman试验确定对该菌生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温度(t = −5.28,P < 0.05)、接种量(t = 5.22,P < 0.05)、pH值(t = −4.30,P < 0.05)和装液量(t = −4.39,P< 0.05)。最陡爬坡试验结果表明,当pH值为7.5、接种量为8%、装液量为40 mL/100 mL时,菌丝干重最高,以该条件作为响应面试验中心点进行下一步发酵优化。通过Box⁃Behnken设计的响应面分析确定发酵最佳条件为蔗糖15 g/L、胰蛋白胨5 g/L、磷酸氢二钾5 g/L、温度28.2 ℃、pH值7.5、接种量10%和装液量35.8 mL/100.0 mL,验证实验中橘灰青霉菌Z12株产量为0.132 g。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橘灰青霉菌Z12株的最优培养条件,优化后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能有效提升其发酵产量。  
    常德市钉螺种群生态隔离机制的初步探析
    陈申, 段磊, 李胜明, 周杰, 周应彩, 杨远志, 刘孟利, 王艳仁, 夏尚, 许静, 吕山
    2023, 35(2):  147. 
    摘要 ( )   PDF (15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湖南省常德市沅江流域山丘型钉螺和湖沼型钉螺间是否存在生态隔离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选取常德市桃源县、石门县、临澧县和澧县为山丘型钉螺采样点,选择澧县、津市市、西湖管理区、汉寿县和鼎城区(1、2、3号点)为湖沼型钉螺采集点,采集钉螺样本后对其细胞色素C氧化酶1(cytochrome C oxidase 1,cox 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使用MEGA 11软件对钉螺遗传序列进行比对和裁剪,采用DNASP 5.10.01软件分析钉螺样本单倍型,使用MrBayes 3.2软件构建贝叶斯系统进化树。采用Arlequin 3.5.2.2软件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分析遗传分化来源,计算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利用R软件adegenet工具包的Monmonier算法探寻11个钉螺种群之间的遗传隔离。将沅江河段“冬陆夏水”环境斑块按上下游分成两类,将上游和下游“冬陆夏水”区域转化为栅格数据后导入Fragstats 4软件,进行景观指标分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沅江河段高程变化趋势,再用R软件实现其三维可视化。结果 对11个采样点165只钉螺样本的cox 1线粒体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获得152条有效基因序列,进一步测得46个单倍型或9个种群。桃源县山丘型钉螺与沅江下游鼎城区和汉寿县钉螺无共享单倍型。沅江河段上游“冬陆夏水”环境总面积为617.66 hm2,由473个斑块组成,平均斑块面积约为1.31 hm2、最大斑块面积指数为0.735 2、景观分裂指数为0.999 9、景观形状指数为45.293 7;下游“冬陆夏水” 总面积为9 956.92 hm2,斑块数为771个,平均斑块面积约为12.91 hm2、最大斑块面积指数为97.839 9、景观分裂指数为0.042 7、景观形状指数为7.249 6。下游“冬陆夏水”面积远大于上游,景观连通性更强,且河床高程变化不明显,适宜钉螺孳生。结论 沅江上游水文和环境特征限制了钉螺孳生和传播,导致常德市桃源县山丘型钉螺与沅江下游湖沼型钉螺之间存在生态隔离。
    α⁃11贾第素相互作用蛋白鉴定与验证
    张晨烁, 黄磊, 唐瑜, 王朋, 陈亚澜, 张柳, 沈海娥, 余源, 田喜凤, 王洋
    2023, 35(2):  155. 
    摘要 ( )   PDF (17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鉴定并验证α⁃11贾第素的相互作用蛋白,为其功能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构建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和α⁃11贾第素诱饵质粒,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出可能与α⁃11贾第素相互作用的蛋白。将α⁃11贾第素和筛选出的可能互作蛋白基因分别构建入pBiFc⁃Vc⁃155、pBiFc⁃Vn⁃173质粒,共转染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t complementation, BiFC)实验验证两种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 构建了库容为2.715 × 107 细菌菌落总数(CFU)的蓝氏贾第鞭毛虫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和含有α⁃11贾第素基因的无自激活活性的诱饵质粒。通过酵母双杂交两轮阳性筛选,共筛选出6个可能与α⁃11贾第素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别为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5A,EIF5A)、钙调蛋白激酶(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CAMKL)、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特异性谷氨酸脱氢酶(NADP⁃specific glutamate dehydrogenase, NADP⁃GDH)、假设蛋白1(GL50803_95880)、假设蛋白2 (GL50803_87261)和一段来自犬贾第虫病毒的蛋白。成功将α⁃11贾第素基因与EIF5A基因分别转入BiFc系统质粒pBiFc⁃Vc⁃155与pBiFc⁃Vn⁃173,将矫正突变的pBiFc⁃Vc⁃155⁃α⁃11与pBiFc⁃Vn⁃173⁃EIF5A重组质粒共转染MDA⁃MB⁃231细胞后,镜下观察可见绿色荧光,证实α⁃11贾第素与EIF5A蛋白在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结论 成功构建了C2株蓝氏贾第鞭毛虫酵母双杂交文库,并鉴定出6个α⁃11贾第素可能的相互作用蛋白,其中EIF5A与α⁃11贾第素在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  
    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特征及其编码蛋白结构与抗原表位预测
    白玲, 李中波
    2023, 35(2):  163. 
    摘要 ( )   PDF (20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特征,并预测其所编码Enolase蛋白二、三级结构及抗原表位。方法  2022年6月25日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某黄牛养殖场采集62只雌性饱血微小扇头蜱,提取其DNA,PCR扩增其Enolase基因,PCR扩增产物克隆、测序并表达。采用软件Clustal X分析Enolase基因序列特征,并将基因序列翻译成氨基酸序列。采用PRABI软件推导出Enolase蛋白二、三级结构,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采用ABCpred Prediction、Scratch、IEDB和NetCTL软件预测Enolase蛋白B、T细胞抗原表位。结果 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全长1 323 bp,碱基A、T、G、C含量分别为24.5%、22.5%、27.0%、26.0%,A + T含量为47.0%、G + C含量为53.0%。该基因共编码434个氨基酸;Enolase蛋白分子量大小为47.12 kDa,其二级结构含186个(42.86%)α⁃螺旋、32个(7.37%)β⁃转角、144个(33.18%)无规卷曲、72个(16.59%)扩展链。Enolase蛋白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概率最大(76.7%),其次是线粒体(39.1%)和细胞核(21.7%),该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Enolase蛋白预计有14个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和8个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结论 微小扇头蜱Enolase基因序列呈GC偏好;其所编码的Enolase蛋白为酸性亲水性蛋白,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主要结构,且具有B、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是微小扇头蜱疫苗研发的一种理想靶标。  
    高脂摄入上调肺组织CYP 4A1表达缓解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
    刘思奇, 王晴晴, 王卫群, 吴磊, 马志强, 王霖, 常国楫, 丁洁, 华丽娟, 陈华憶, 李生浩, 王文林
    2023, 35(2):  171. 
    摘要 ( )   PDF (12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高脂摄入对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的缓解作用,并初步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4A1(cytochrome P450 4A1, CYP 4A1)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感染+普通饮食组(12只)、感染+高脂饮食组(12只)。正常对照组大鼠普通饮食喂养,不予其他任何处理;感染+普通饮食组、感染+高脂饮食组每只大鼠均经腹壁皮下注射8条丰宫并殖吸虫后尾蚴,随后分别给予普通饮食、高脂饲料喂养。饲养28周后处死3组大鼠,收集血清及肺组织。大鼠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肺损伤程度,并进行肺泡炎半定量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通过实时定量PCR(q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肺组织中CYP 4A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 丰宫并殖吸虫感染28周后与感染+普通饮食组相比,感染+高脂饮食组大鼠肺泡壁增厚、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较轻,未见肺泡实变;感染+普通饮食组肺泡炎半定量评分[(2.200 ± 0.289)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300 ± 0.083)分]和感染+高脂饮食组[(1.300 ± 0.475)分](P均< 0.05),感染+普通饮食组大鼠血清IL⁃1β [(151.586 ± 20.492) pg/mL]和TNF⁃α [(180.207 ± 23.379) pg/m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3.226 ± 3.366)、(144.807 ± 1.348) pg/mL]和感染+高脂饮食组[(110.131 ± 12.946)、(131.764 ± 27.831) pg/mL](P均< 0.05),感染+普通饮食组大鼠肺组织中CYP 4A1 mRNA(3.00 ± 0.81)和蛋白表达水平(0.40 ± 0.02)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5.03 ± 2.05、0.84 ± 0.14)和感染+高脂饮食组(11.19 ± 3.51、0.68 ± 0.18)(P 均< 0.05)。结论 高脂摄入可能通过上调肺组织中CYP 4A1 mRNA及蛋白表达来缓解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
    防治研究
    2010—2021年河南省棘球蚴病网络报告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张雅兰, 蒋甜甜, 王丹, 邓艳, 陈伟奇, 朱岩昆, 张红卫
    2023, 35(2):  177. 
    摘要 ( )   PDF (12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0—2021年河南省棘球蚴病网络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棘球蚴病防治与监测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0—2021年河南省棘球蚴病网络报告病例信息,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21年河南省累计报告棘球蚴病病例150例,其中确诊病例占58.67%、临床诊断病例占41.33%,河南省上报病例占51.33%、外省上报病例占48.67%。各月份均有棘球蚴病病例报告,病例数量变化无明显时间规律,各月发病数8 ~ 21例;棘球蚴病病例分布于全省18个市,其中周口市和南阳市病例数最多(占17.33%),三门峡市病例数最少(占0.67%);病例性别比为1.17∶1,分布于各年龄组,以 20 ~ 59岁年龄组占比最高(占73.33%);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3.33%),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占12.67%)。所有棘球蚴病病例中,本地病例占16.67%,输入性病例占83.33%;由医疗机构上报病例占96.00%,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报占4.00%。结论 2010—2021年河南省棘球蚴病报告病例以输入性病例为主,仍有零星本地报告病例,不排除存在当地传染源的可能性;需进一步扩大现场调查,并开展棘球蚴病监测。
    教学研究
    “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新模式在《人体寄生虫学》 教学中的应用——以“血吸虫综合实验”为例
    陈晓军, 周莎, 邱竞帆, 陈琳, 徐志鹏, 季旻珺, 郭静, 张戎
    2023, 35(2):  180. 
    摘要 ( )   PDF (10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医科”背景下,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联合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相融合,设计和构建了“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新模式,并应用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模式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人体寄生虫学基础知识的理解,锻炼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医学生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本文以“血吸虫综合实验”为例,对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效果和评价、教学体会等进行了总结。  
    综述
    2型固有淋巴细胞在蠕虫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杨玉轩, 王志鑫, 吴彬杰, 程时磊, 樊海宁
    2023, 35(2):  184. 
    摘要 ( )   PDF (12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蠕虫感染会诱发宿主产生固有及特异性免疫应答。2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是2型免疫反应的重要参与者,在白细胞介素25(interleukin 25,IL⁃25)、IL⁃33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刺激下而产生大量辅助型T细胞2(T helper 2 cell, Th2)型细胞因子,从而在清除寄生虫及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蠕虫感染后,ILC2自分泌因子、肥大细胞、肠道神经系统、Th2细胞等均参与ILC2调控。探索ILC2在抗蠕虫免疫中发挥的作用极具基础研究与临床药物开发价值。本文就ILC2及其在蠕虫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抗疟多肽研究进展
    张东英, 何小芹, 曹俊
    2023, 35(2):  191. 
    摘要 ( )   PDF (10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依然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仍有近一半人口面临感染风险。目前,耐药性虫株的不断出现和扩散使得传统抗疟药逐渐失效。因此,研发新的抗疟药物迫在眉睫。抗菌肽是机体天然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抵御致病性入侵提供了第一道防线,其优先攻击细胞膜的作用机制使其不易产生耐药性,因此被认为是新型抗疟药物的优质候选资源之一。本文对具有抗疟活性的抗菌肽——抗疟多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作为新型抗疟药物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王喆, 刘璐, 杨坤
    2023, 35(2):  199. 
    摘要 ( )   PDF (10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and temporal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是一种局部回归线性模型,通过推算参数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趋势间接反映研究数据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近年来,GTWR模型已成为研究疾病时空异质性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GTWR模型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同时梳理了该模型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粪类圆线虫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研究进展
    温晴, 傅晓茵, 刘登宇
    2023, 35(2):  206. 
    摘要 ( )   PDF (9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粪类圆线虫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寄生虫,在免疫低下人群可引起严重的粪类圆线虫病,甚至导致死亡。既往临床研究报道了粪类圆线虫病患者合并其他寄生虫、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的病例。本文就粪类圆线虫病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进行综述,分析合并感染对粪类圆线虫病的影响,从而为降低与粪类圆线虫感染相关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提供参考。 =
    病例报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例内脏利什曼病调查
    买买提江·吾买尔, 翟啸虎, 阿衣夏木·克尤木, 史光忠, 王蒴, 程侠, 凯迪亚·司马义, 赵江山
    2023, 35(2):  213. 
    摘要 ( )   PDF (10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勒县报告的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进行调查,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内脏利什曼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患者流行病学史,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骨髓涂片镜检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结果 患者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血清白蛋白降低及球蛋白升高等利什曼病典型临床症状,骨髓涂片镜检查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快速诊断试剂和PCR方法检测均为阳性,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核酸检测为阴性,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鉴定为内脏利什曼病。给予葡萄糖酸锑钠足疗程治疗后复查,血片中未见利什曼原虫。出院后随访未复发。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要提升首诊医生内脏利什曼病鉴别诊断意识,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内脏利什曼病鉴别诊断能力和宣传教育,防止漏诊、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