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6-20
    短篇论著
    广州市番禺地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陈楚炫, 何惠芳, 殷竹, 周锦桓, 李诗群, 李芳慧, 陈炯民, 朱伟金, 钟秀明, 杨凯莹, 刘桂平, 贾洵, 陈婉彤, 李晓梅, 陈玉嫦, 罗晓东, 陈代雄, 沈浩贤
    2012, 24(3):  33-338. 
    摘要 ( )   PDF (10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广州市番禺地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 方法 用人工胃液消化法对采集到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进行处理, 镜下观察和计数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 比较不同地区、 不同螺种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将螺体内检获的幼虫感染健康SD大鼠并解剖, 以验证之前的检查结果。 结果 共检测褐云玛瑙螺367只, 福寿螺357只,其中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22.62%, 阳性螺感染度为57.00条/螺; 福寿螺感染率为3.08%, 阳性螺感染度为 1.64条/螺。大岗、 石碁、 化龙、 榄核4镇和南沙区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3.33%、 15.00%、 20.93%、 73.68% 和8.41%, 福寿螺感染率分别为5.88%、 2.88%、 1.89%、 0%和3.96%。 结论 番禺地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均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 且以褐云玛瑙螺感染较为严重。不同调查区域间螺的感染情况亦存在一定差异。

    论著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情指标的演变趋势
    易平, 任光辉, 彭再之, 李晓松, 罗志红, 董如兰, 文师吾, 赵正元
    2012, 24(3):  245-249. 
    摘要 ( )   PDF (15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新中国成立60年来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主要疫情指标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档案资料, 采用有关数学模型推算不同时期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主要疫情指标。 结果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 2010年洞庭湖区居民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9.3%和94.7%; 病人数从60万人下降至8.8万人; 急性血吸虫病人年发病数从2 732例下降至18例; 晚期血吸虫病人数从5.5万例下降至5 632例。结论 政府高度重视、 因地制宜调整防治模式, 大规模资源投入是洞庭湖区取得血吸虫病防治良好效果的主要原因。

    山区丘陵型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防治措施变化与成本-效果评价 I 疫情调查及流行因素分析
    余晴, 万学祥, 刘青, 曹淳力, 鲍子平, 祝红庆, 钟波, 郭家钢
    2012, 24(3):  250-254. 
    摘要 ( )   PDF (20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与分析山区丘陵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传控达标) 后疾病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为同类地区制定实现传播阻断目标的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08年传控达标的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为研究区, 收集2008-2010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于2011年4-11月开展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现况调查, 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 采用血清免疫学和粪便孵化法筛查当地常住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 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普查散养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 采用问卷法调查当地居民疫水接触情况。选择2006年传控达标的德阳市旌阳区和2007年传控达标的眉山市仁寿县的2个村为传播风险快速评估调查点,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结合快速现场评估方法, 于2011年对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 野粪和含血吸虫卵野粪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08-2010年眉山市东坡区检查居民18.26万~ 21.33万人, 人群血检阳性率为6.30%~6.81%, 血吸虫感染率为0.02%~0.07%; 共检查耕牛2 835~7 260头, 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畜; 发现钉螺面积190.00~232.00 hm2 , 活螺密度0.02~0.19只/0.1 m2 ,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1年, 东坡区共检查居民20.44万人, 血检阳性率为4.98%, 未发现粪检阳性者; 普查散放耕牛1 735头, 未发现粪检阳性牛; 共查出有螺面积 99.00 hm2 , 活螺密度为0.18只/0.1 m2 ,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共在4个村对537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沟、 渠、 塘、 水田等是当地居民主要接触疫水环境, 其中沟和水田环境在传控达标前和达标后的年平均接触频次中位数分别为20、 30人次和15、 30 人/次 (χ沟 2 =1.61,χ水田 2 =0.03,P均>0.05); 渠和塘达标前年平均接触频次中位数分别为15人次和30人次, 而在达标后则明显减少 (χ渠 2 =10.35,χ塘 2 =18.69 , P均 < 0.01)。2011年2个村的快速评估调查显示, 有螺框平均出现率分别为60.15%和 12.12%, 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1.19只/0.1 m2 和0.20只/0.1 m2 , 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共采集牛、 羊等野粪78份, 经孵化检查未发现阳性。结论 山区丘陵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控达标后, 防治成果较为巩固, 但潜在流行因素依然存在, 表现为人群血检阳性率较高, 耕牛数量较多, 潜在传染源依然存在; 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下降不明显。提示亟需开发、 研究更适宜的防治新技术和新措施, 加快推进山丘地区的血防工作进程。

    江西省南昌县血吸虫感染率时空格局演化研究
    唐启强, 赵安, 黄潮清
    2012, 24(3):  255-259. 
    摘要 ( )   PDF (14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江西省南昌县血吸虫感染率时空格局演化规律。 方法 基于2006-2009年南昌县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血吸虫感染率数据, 利用全局Moran's I、 全局Getis-Ord G、局域Getis-Ord Gi*指标和变异函数分析南昌县鄱阳湖沿岸104 个行政村血吸虫感染率的空间格局演化。结果 自2006年以来, 血吸虫感染率全局Moran's I指数不断增大, Getis-Ord General G统计指标G (d) 值均为0.02, Z (d) 值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1); 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与东南部, 冷点、 次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 3年的最优空间变异拟合函数均为Gaussian 模型, 块金系数从0.026降到0.006; 血吸虫感染率的空间自相关越来越强, 变程缩小9.04%。结论 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逐渐向沿湖地区集聚, 结构性因子的影响逐步上升, 但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逐渐减小。

    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大规模螺情形成的回顾性调查
    靳艳军, 蔡黎, 费胜军, 孙彩英, 沈利, 俞瑞芳, 王怀娴
    2012, 24(3):  260-263. 
    摘要 ( )   PDF (12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大规模螺情形成的影响因素, 为改进上海市的螺情监测工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并查阅泖港镇地理、 水闸建设与利用以及松江区气象、 水文等资料, 了解泖港镇及周边地区螺情, 分析泖港镇大面积钉螺生成的原因。结果 泖港镇具备钉螺孳生所必需的水、 土壤、 温度等基本条件, 至1993年该镇通黄浦江及其支流的75%的河口已建成水闸; 1991-2001年松江区年均降水量较常年多7.44%; 1991年和1999年各发生了1次流域性洪水; 米市渡水文站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 (3.50 m) 次数与汛期 (6-9月) 降水量呈正相关 (r = 0.903, P < 0.01)。该镇毗邻地区有钉螺发现, 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1次钉螺高峰。2002年泖港镇发现大面积钉螺孳生 (26.67 hm2 ), 钉螺主要分布于黄浦江上游的泖西片圩。结论 泖港镇大规模螺情形成可能是水闸的建设与使用、 降水量增多、 洪水、 黄浦江潮位频繁超警戒水位和上游地区螺情综合作用的结果。建议有必要加强血吸虫病相关自然和社会因素资料收集、 分析和利用;在与有螺地区毗邻的非流行地区定期开展螺情监测。

    2010年四川省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现状调查
    张奕, 张旭东, 钟波, 邱东川
    2012, 24(3):  264-267. 
    摘要 ( )   PDF (17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四川省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的分布现状和特点, 为科学管理和进一步救助治疗晚血病人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0年对四川省在册历史晚血患者和有疑似晚血症状的非在册病人, 按照晚血诊断标准, 通过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医学检查等, 进行晚血清理和筛查诊断。 结果 2010年四川省有晚血确诊患者1 684例, 分布在成都、 德阳、 绵阳、 眉山、 乐山、 雅安、 凉山等7个血吸虫病流行市 (州)。晚血患者中有巨脾型 (含脾切除术后) 1 066例 (63.30%), 腹水型 545例 (32.36%), 结肠增殖型44例 (2.61%), 侏儒型29例 (1.72%); 以60~岁的高年龄患者为主, 占51.72%。目前尚需要进一步救助治疗的晚血患者有1 331人, 占所有患者的79.04%; 其中尚需要进行内科救助治疗的腹水型患者占36.44%。结论 四川省晚血患者数量仍然较大, 分布较广。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晚血救治工作的力度, 并以腹水型晚血患者为今后全省救助治疗的重点, 建立和完善晚血病人关怀系统, 更好地发挥晚血救助治疗政策的作用。

    中国西南地区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及影响因素调查
    王晓兵, 王国飞, 张林秀, 罗仁福, 田洪春, 唐丽娜, 王聚君, Alexis Medina, Paul Wise, Scott Rozelle
    2012, 24(3):  268-273. 
    摘要 ( )   PDF (18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中国西南贫困地区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 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受检儿童粪便进行病原学检查, 其中部分儿童进行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采用问卷调查和Probit 估计多元统计方法, 分析儿童服药驱虫、 个体特征、 饮食卫生习惯和家庭特征等16个相关因素对土源性线虫感染的影响。结果 共粪检1 707名儿童, 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22.2%, 其中蛔虫、 钩虫、 鞭虫感染率分别为16.9%、 3.8%和6.6%, 且以蛔虫感染率和感染度为最高; 蛲虫检查495名, 感染率为5.1%。Probit 估计多元统计显示, 兄弟姐妹数量、 母亲受教育程度、 饮用生水、 饲养畜禽等4个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其中, 母亲受教育程度能降低土源性线虫感染率, 边际效应为-0.074; 兄弟姐妹数量、 饮用生水和饲养畜禽均能提高土源性线虫感染率, 边际效应分别为 0.028、 -0.112和0.080。结论 我国西南贫困地区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仍然较高, 且以蛔虫感染为主; 改变儿童饮用生水的不良卫生习惯、 家庭饲养畜禽习惯和针对其母亲开展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对儿童土源性线虫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成绩分析报告Ⅱ疟原虫检测能力分析
    付青, 李石柱, 王强, 张丽, 柳伟, 郑香, 张少森, 夏志贵, 周水森, 陈朝, 王立英, 周晓农
    2012, 24(3):  274-278. 
    摘要 ( )   PDF (10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2011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成绩进行分析, 了解当前我国各级疾控机构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疟原虫检测能力。方法 将参赛选手按性别、 年龄、 职称、 单位级别、 所在省份疟疾流行程度、 是否有全球基金疟疾防治项目支持、 地理位置等进行分组, 对各组选手疟原虫检测成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 年龄、 职称、 单位级别的参赛选手之间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 来自不同疟疾流行程度、 有无全球基金疟疾防治项目支持、 不同地理位置省份的选手其疟原虫检测成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 有一、 二类疟疾流行县省份的选手其血片制片及镜检读片成绩均优于无一、 二类疟疾流行县省份的选手, 有全球基金项目支持省份的选手血片制作及镜检读片成绩均显著优于无全球基金项目支持省份的选手, 南方省份选手血片制片及镜检读片成绩均显著优于北方省份。结论 各省疟原虫检测能力总体水平不均衡, 镜检读片技能水平较低, 寄生虫病人才梯队建设和病原学检测技能培训亟需加强。

    3种保虫宿主日本血吸虫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杨健美, 石耀军, 冯新港, 傅志强, 苑纯秀, 刘金明, 洪炀, 李浩, 陆珂, 林矫矫
    2012, 24(3):  279-283. 
    摘要 ( )   PDF (12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日本血吸虫3种重要保虫宿主来源虫体的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 寻找可以用于鉴别这3种宿主来源虫体的遗传标记。 方法 日本血吸虫尾蚴人工感染黄牛、 水牛和山羊, 收集感染后49 d成虫, 分别抽提RNA, 逆转录成cD? NA, 体外转录为cRNA并进行片段化; 采用定制的血吸虫芯片分别进行杂交, 筛选每种宿主来源虫体的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对所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水平做进一步测定, 验证芯片数据的结果, 并对这些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 结果 通过芯片杂交, 分析筛选获得实验黄牛组来源虫体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3个, 水牛组来源虫体4个, 山羊组来源虫体7个。其中黄牛组2个、 水牛组3个、 山羊组5个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在另一批次3种宿主来源虫体的重复试验中得到验证。 结论 芯片杂交筛选出10个3种宿主来源虫体的特征性差异表达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可以作为这3种不同宿主来源虫体的遗传标记。

    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血清中SEA特异性抗体的动态观察
    张影, 张瑾, 薄淑英, 王国治, 辛晓芳
    2012, 24(3):  284-289. 
    摘要 ( )   PDF (18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BALB/c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18周内血清中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 特异性IgG、 IgM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尾蚴感染BALB/c小鼠, 感染2周后开始每周采血并分离血清, 以SEA为抗原, 通过ELISA测定不同感染时间血清IgG、 IgM值; 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感染时间小鼠血清中SEA特异性IgG、 IgM抗体条带。结果 ELISA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小鼠血清IgG水平在感染5、 6、 9、 11周上升明显; IgM在感染5周和9周时上升明显。免疫印迹试验结果表明感染血吸虫4周后, 小鼠血清中开始出现140、 180、 210 kDa蛋白特异性IgG抗体; 感染5周后出现43、 50 kDa强反应IgG特异性抗体带; 感染6周后在60~130 kDa处出现 IgG特异性弥散带; 感染9周后出现38、 73 kDa 蛋白特异性IgG条带, 其中38 kDa 条带较弱, 随感染时间延长, 条带反应逐渐增强, 直至感染18周; 感染11周后新增26、 32、 35、 80 kDa特异性IgG条带, 并且在12周后增强。感染3周后出现100、 140、 180 kDa IgM特异性反应条带, 感染9周后出现73 kDa特异性IgM强反应条带及 38、 43、 50 kDa弱反应IgM抗体带, 后3条蛋白条带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变强。 结论 SEA中不同组分抗原对感染宿主的免疫调节具有时间特异性, 其中43、 50、 100、 140、 180 kDa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73 kDa 既可用于急性血吸虫病诊断, 也可用于慢性血吸虫病诊断; 28、 32、 35、 38、 80 kDa抗原既可作为慢性血吸虫感染的优势抗原, 同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血吸虫感染作用, 可作为疫苗开发的候选抗原。

    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结肠腺磷酸糖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冯林森, 段艳萍, 吴泽生, 李靖娟, 吴皎, 张爱芬, 张东葵, 王金德
    2012, 24(3):  290-293. 
    摘要 ( )   PDF (10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磷酸糖蛋白 (P?gp) 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性别、 年龄的关系, 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50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4例有结肠癌家族史但体检正常者的结肠黏膜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 gp在结肠腺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者相比, 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结肠腺上皮细胞P?gp阳性颗粒平均灰度值明显降低 (P < 0.05), 阳性单位值明显增加 (P < 0.05), 但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结肠腺上皮细胞P?gp表达量增加与性别及年龄无关。结论 慢性血吸虫病可诱导结肠腺上皮细胞P?gp表达量增加, 这可能是机体对血吸虫卵长期刺激结肠组织产生的一种代偿性保护机制。

    细粒棘球绦虫亲环蛋白基因的克隆 重组表达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王莹, 沈玉娟, 袁忠英, 徐馀信, 韩秀敏, 周何军, 汪俊云, 王虎, 曹建平
    2012, 24(3):  294-297. 
    摘要 ( )   PDF (23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表达细粒棘球绦虫亲环蛋白 (EgCyP) 基因, 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从细粒棘球绦虫cD? NA中扩增目的基因, 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大肠埃希菌 (E.coli) BL21 (DE3), 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后, 进行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鉴定, 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重组质粒pET28a?EgCyP构建成功。SDS? 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 重组蛋白在E.coli BL21 (DE3) 中获得高效表达, 重组蛋白EgCyP分子量约为22 kDa, 可被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犬血清识别。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具有7个潜在的抗原表位。 结论 成功克隆出细粒棘球绦虫EgCyP基因并在E.coli BL21 (DE3) 中表达, 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原性奠定了基础。

    复式PCR检测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现场应用
    顾亚萍, 周华云, 曹俊, 朱国鼎, 陶志勇, 刘耀宝, 朱韩武
    2012, 24(3):  298-302. 
    摘要 ( )   PDF (15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复式PCR方法在疟疾诊断中的现场应用价值。 方法 根据疟原虫18 S rRNA基因序列, 合成疟原虫属特异性上游引物和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种特异性下游引物, 优化PCR反应体系, 建立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特异性DNA片段的疟疾诊断方法, 并评价其现场应用价值。 结果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经过复式PCR后, 分别扩增出1 451 bp和833 bp的特异性条带, 而伯氏疟原虫、 食蟹猴疟原虫及健康人血样均无扩增带出现, 用该反应体系可检出原虫血症为1.1×10-6 和5.6×10-7 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感染。与镜检法相比, 复式PCR检测119份现场样本, 112份与镜检结果相同, 阳性率为54%, 漏诊率为0.8%, 误诊率为0, 而镜检法依次分别为53%、 1.7%和3.4%。 结论 复式PCR方法检测疟原虫具有简便、 快速、 特异、 敏感等优点, 在疑似病例的鉴别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安徽阜阳HIV阳性者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田利光, 陈家旭, 程国金, 汪峰峰, 郭俭, 尹晓梅, 蔡玉春, 周莉, 童小妹, 王珍丽, 汪天平, 周晓农
    2012, 24(3):  303-306. 
    摘要 ( )   PDF (20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安徽省阜阳市HIV阳性者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阜阳市开发区309名HIV阳性者进行问卷调查, 并采集其粪便和血液样本用于人芽囊原虫、 CD4+ 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HIV和人芽囊原虫合并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309名参与调查的HIV阳性者中, 302人参与粪样检测, 286人参与问卷调查, 同时参与2项检测者263人。调查发现, HIV阳性者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7.11%, 其中女性感染率为21.90%, 明显高于男性 (11.90%)(P < 0.05)。在HIV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 仅营养状况良好 (OR = 0.263, 95% CI: 0.073,0.945)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IV阳性者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 营养状况好坏可能是影响合并感染的原因之一。

    广西4地带绦虫分离株COX1序列分析
    杨益超, 欧阳颐, 苏爱荣, 万孝玲, 李树林
    2012, 24(3):  307-310. 
    摘要 ( )   PDF (12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广西4地带绦虫分离株COX1序列, 了解亚洲绦虫在广西的分布。方法 对鹿寨、 融水、 田东、 三江等 4县现症病人进行驱虫, 收集绦虫成虫。绦虫成虫经反复洗涤后, 各取孕节一节, 研碎后提取基因组DNA; 同时设计特异性引物, PCR扩增各分离株COX1片段, 对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测序; 应用相关软件分析序列的同源性、 遗传距离, 同时构建系统发生树。同时, 从GenBank检索亚洲绦虫、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COX1基因序列, 并与4地分离株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结果 广西4地5个带绦虫分离株的COX1碱基序列长度均为444 bp。鹿寨株与亚洲绦虫之间基因差异为5个位点(1.11%), 同源性为98.87%, 遗传距离为0.011, 其在邻接法和简约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位于同一分枝。融水A株与猪带绦虫同源性达100%, B株与牛带绦虫和亚洲绦虫的同源性分别达98.20%和96.17%; 田东和三江分离株与猪带绦虫的同源性分别为99.55%和96.40%, 遗传距离分别为0.005和0.037; 鹿寨株与牛带绦虫的同源性达96.40%。结论 广西鹿寨县存在亚洲绦虫流行, 融水县存在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混合流行。

    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血清蛋白质质谱分析的初步研究
    周永华, 黄玉政, 陶永辉, 王玠, 许永良, 高琪
    2012, 24(3):  311-314. 
    摘要 ( )   PDF (1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血清蛋白质组学变化。方法 16只同窝配对的C57BL/6J小鼠, 随机分成弓形虫急性感染组和对照组, 每组8只。弓形虫急性感染组每鼠腹腔感染经CF?11纤维素纯化的RH株弓形虫速殖子 (1×104 /ml) 0.2 ml, 对照组每鼠腹腔接种0.2 ml 灭菌生理盐水。感染后4 d, 处死全部小鼠, 应用弱阳离子 (WCX) 纳米磁性微球捕获小鼠血清蛋白,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MS) 技术检测两组小鼠血清蛋白质变化, 并采用Au? toflex analysis 与Clin ProTools 软件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在分子量为1 000~16 000 Da区段, 与对照组小鼠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比较, 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血清蛋白质谱有13种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9种蛋白质表达上调, 4种蛋白质表达下调。表达上调的多肽质荷比 (m/z值)分别为1 932.76、 1 976.85、 2 090.53、 5 004.5、 5 776.01、 5 803.05、 5 847.99、 5 877.51和7 501.58, 表达下调的多肽m/z值分别为1 866.40、 4 063.71、 8 120.31和8 203.83。结论 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血清蛋白质组发生显著改变, 采用WCX纳米磁性微球联用MALDI?TOF?MS技术可检出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血清中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

    短篇论著
    2011年南昌市鄱阳湖区钉螺密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
    周义生, 彭国华, 胡主花, 朱蓉, 余晴, 曹淳力, 胡广汉, 郭家钢
    2012, 24(3):  315-317. 
    摘要 ( )   PDF (1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导致南昌市鄱阳湖区2011年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的因素。方法 根据草洲高程, 选择涵盖密螺带的高程 (14~17 m) 草洲5块, 收集、 比较近3年的螺情资料和近5年的水文资料。进行现场螺情调查及渔船民访谈。结果 2011年进贤县泥洲钉螺密度比2009年下降了91.2%, 新建县水湖洲下降了95.9% (P均<0.01), 2010年鄱阳湖区4、 5月降雨量分别为312 mm和356 mm, 星子站水位分别为13.90 m和16.07 m, 均超近5年同期; 2011年4、 5月降雨量分别为90 mm 和145 mm, 星子站水位分别为8.73 m和10.31 m, 均较近5年同期偏低。未发现其他明显异常现象。结论 2011年鄱阳湖区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可能与2010年草洲浸水时间长和2011年上半年降雨量偏少有关。

    2001-2010年如皋市血吸虫病监测费用-效果
    杜松如, 谢仁圣, 吴坚, 卞卫东
    2012, 24(3):  318-321. 
    摘要 ( )   PDF (10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如皋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巩固监测的费用?效果。 方法 根据全国和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和巩固工作方案, 对2001-2010年如皋市监测数据进行费用?效果分析。 结果 10年各级财政投入监测查螺经费 1 169.48万元, 占监测总经费的92.9%, 6年查到少量低密度、 小面积残存钉螺, 平均查出100 m2 钉螺面积需花费76 787.92 元。累计开展血清学监测23 694人次, 发现阳性15人, 未发现粪检阳性者, 累计支出410 350元, 平均检测1人需花费17.32 元; 累计查牛454头次, 未发现阳性, 累计支出18 716元, 平均检测1头花费41.22元。健康教育10年支出17.25万元, 占监测总经费的1.4%, 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逐年提高, 2010年分别较2001年提高了248.80%和271.11%。结论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和 “有螺无病” 地区健康教育费用?效果较好, 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需要研究和调整。

    2010年江苏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周华云, 王伟明, 刘耀宝, 曹俊, 高琪
    2012, 24(3):  322-325. 
    摘要 ( )   PDF (10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0年江苏省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 为制订适合本省实际的有效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省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386例, 与2009年病例数基本持平, 发病率为0.05/万。其中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100例, 较2009年下降了47.92%, 主要分布在淮河沿岸的徐州、 宿迁和淮安3市, 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5% (75/100); 输入性疟疾病例286例, 其中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207例, 较2009 年上升了104.95%, 主要分布在江苏中部和苏北沿海的南通、 泰州、 扬州、 淮安、 盐城和连云港6市。286例输入性病例中,国内其他省输入38例, 均为间日疟, 其中复发病例11例, 复发率显著高于本地感染病人; 国外输入248例, 207例为输入性恶性疟病例, 其中82例为回国后再燃, 41例间日疟病例中, 复发病例23例, 复发率显著高于本地感染病例和国内其他省输入病例。 结论 江苏省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明显下降, 但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数仍较多, 且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逐年成倍上升。因此, 要在江苏省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一方面要加强重点地区疟疾防治, 进一步降低本地感染病例发病率;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流动人员中间日疟病例的休止期根治方法, 降低复发率, 减少输入性间日疟病例对本省疟疾防治成果的影响;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健康教育, 提高务工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并积极开展多部门协作, 加强对劳务输出回国人员的监测和管理, 做好输入性恶性疟防控工作。

    两种疟原虫抗原片不同保存温度及时间稳定性比较
    房文, 潘嘉云, 郑香, 冯晓平, 蒋伟康
    2012, 24(3):  326-328. 
    摘要 ( )   PDF (19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比较食蟹猴疟原虫 (Plasmodium cynomolgi, P. c) 抗原片和人工培养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 parum,P. f) 抗原片在不同保存温度与时间下检测疟疾抗体滴度的效果。方法 显微镜下计数2种抗原片原虫密度, 计算每个视野的平均原虫数。以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人的混合血清作为已知疟疾抗体血清, 稀释浓度为1∶5~1∶1 280。将2种抗原片置于4~6、 25~27、 33~35 ℃ 3组温度下, 于放置第3、 5、 7、 10天各取出2张, 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T) 法检测抗体终点滴度, 并比较-20 ℃下贮藏1年和2年的2种抗原片, 在3个温度组保存3 d时抗体滴度的变化。结果 2种抗原片红细胞疟原虫密度分别为2.00×105 /μl和1.89×105 /μl, 每个视野平均疟原虫数分别为157±13和142±9。3个温度组P. c和P. f 抗原其抗体终点滴度均在5 d后呈下降趋势。2种抗原片在4~6 ℃组及以上组的平均抗体滴度分别为1∶440和1∶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1.940, P<0.05)。在4~6 ℃放置3 d, -20 ℃贮藏1年的P. c和P. f抗原片检测疟疾抗体的终点滴度均为1∶640; 贮藏2年的2种抗原片终点滴度分别为1∶320与1∶16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P. c=11.362,PP. c<0.01; tP. f = 38.845,PP. f<0.001)。结论 P. c和P. f抗原片检测疟疾抗体终点滴度随存放温度的上升和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1961-2010年江苏省间日疟发病季节变化
    王伟明, 周华云, 曹俊, 刘耀宝
    2012, 24(3):  329-332. 
    摘要 ( )   PDF (14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961-2010年江苏省间日疟发病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为间日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江苏省疟疾疫情信息报告系统间日疟疫情资料, 按月统计间日疟发病数, 采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江苏省间日疟发病高峰日和高峰期天数, 并计算每10年发病高峰期天数。结果 江苏省间日疟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P < 0.01), 各年份发病高峰日不全相同 (P < 0.01), 平均发病高峰日为8月9日。发病高峰天数平均为93 d, 最短为1963年的75 d, 最长为2010年的123 d。2001-2010年间日疟发病高峰期比1961-1970年延长146 d。结论 江苏省间日疟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高峰, 其发病高峰日多集中在7月中旬-8月上旬; 近10年间日疟发病高峰期天数呈延长趋势。

    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按蚊种群调查
    王洪举, 胡松林, 李松凌, 顾政诚, 陈建设, 朱国鼎, 黄芳
    2012, 24(3):  333-335. 
    摘要 ( )   PDF (9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确定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主要按蚊蚊种。方法 2010年7-8月在察隅县选择4个自然村, 采用通宵/半通宵室内、 外人饵帐诱捕法和通宵诱蚊灯诱捕法捕蚊, 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共捕获按蚊2 991只, 其中带足按蚊2 284只 (占76.36%), 多斑按蚊种团667只 (占22.30%), 其他按蚊40只 (占1.34%); 带足按蚊室内、 外半通宵平均密度分别为56.2只/夜和4只/夜, 多斑按蚊种团室内、 外半通宵平均密度分别为17.8只/夜和17.9只/夜; 带足按蚊室内、 外全通宵室内叮人率分别为28.1只/ (人⋅夜) 和2只/ (人⋅夜), 多斑按蚊种团全通宵室内、 外叮人率均为8.9只/ (人⋅夜)。 结论 带足按蚊和多斑按蚊为察隅县优势蚊种, 是可能的疟疾传播媒介。

    防治管理
    洲滩地区水利血防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李飞, 闵凤阳, 卢金友, 王家生
    2012, 24(3):  339-341. 
    摘要 ( )   PDF (9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利血防工程是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湖区洲滩地区水利血防工程的特点, 指出不同水利血防工程在洲滩的应用范围和存在问题, 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利什曼原虫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熊彦红, 官亚宜, 曹建平
    2012, 24(3):  342-344. 
    摘要 ( )   PDF (18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为从事利什曼原虫相关操作的实验室人员做好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从利什曼原虫生物学背景资料、 实验活动可能产生的危害、 实验人员的相关风险分析等方面对利什曼原虫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结果 利什曼原虫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有利于建立利什曼原虫实验室标准操作程序, 从而有助于保护利什曼原虫相关实验人员。结论 利什曼原虫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是利什曼原虫实验室活动安全的重要保障, 对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述
    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抗原研究进展
    司武敏, 汪天平
    2012, 24(3):  345-349. 
    摘要 ( )   PDF (10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技术的发展为血吸虫病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血吸虫抗原检测特异性抗体是目前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常用方法, 所使用的抗原可分为粗制虫源抗原、 纯化虫源抗原和重组抗原。研制高敏感性、 高特异性和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抗原是免疫诊断研究的重点。本文对近年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抗原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无脊椎动物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研究进展
    马宪亮, 张仪
    2012, 24(3):  350-352. 
    摘要 ( )   PDF (18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 (Peroxiredoxin, Prx) 广泛存在于酵母、 真菌、 寄生虫、 哺乳动物和人类等多种生物体, 是过氧化物酶家族重要的抗氧化蛋白之一。Prx可以抵抗生物体内产生的活性氧分子和活性氮分子, 在生物体内起着重要的抗氧化作用。本文综述了Prx的分类、 作用机制, 以及无脊椎动物Prx的研究进展。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研究进展
    王芬, 李润花, 殷国荣
    2012, 24(3):  353-357. 
    摘要 ( )   PDF (10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PGAM) 是一种糖酵解酶, 与碳水化合物转运、 新陈代谢、 催化活性及生长发育有关。PGAM首先在酵母中发现, 随着其氨基酸序列和晶体结构的发现, 在人、 大肠埃希菌、 日本血吸虫和刚地弓形虫等多种生物体中发现该蛋白。本文综述了来源于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原生动物等的PGAM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其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与疟原虫侵染关系的研究进展
    孙斐, 许兵红
    2012, 24(3):  358-361. 
    摘要 ( )   PDF (10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了解疟原虫在侵染、 繁殖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本综述从Toll样受体 (Toll?like receptor,TLR) 与疟原虫的相互作用关系入手, 探讨疟原虫在突破机体防御屏障后如何被TLR识别, 并启动下游炎症反应的机制。其中涉及到的部分重要结构保守的生物大分子有成为新型药物靶分子的潜在特性。

    防治经验
    健康教育控制重疫区血吸虫病效果
    谢朝勇, 傅红胜
    2012, 24(3):  362-363. 
    摘要 ( )   PDF (9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血吸虫病健康教育试点实施一系列干预措施后进行效果评估, 旨在提出有针对性的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对策, 提高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效果。

    有螺草洲封洲禁牧不围垦种控制钉螺效果
    洪献林, 王鑫英
    2012, 24(3):  364-365. 
    摘要 ( )   PDF (9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16 m高程的草洲进行不围垦种, 采用单纯种植和施用 “荣宝” 后种植芝麻2种模式, 设立不垦种作为对照, 1 年后观察螺情变化和经济效益。结果显示, 垦种1年后单纯垦种组活螺密度下降97.86%, 垦种加荣宝组下降100%, 对照组下降47.62%。每667 m2 产量单纯垦种组15.5 kg, 垦种加荣宝组19.5 kg, 后者增产25.81%; 每667 m2 纯收入单纯垦种组56.5 元, 垦种加荣宝组-36.0元。提示有螺草洲实施不围垦种芝麻具有较好的控螺效果和经济效益。

    常熟市历史有螺环境现状调查
    殷安华, 周卫恩, 周春娟
    2012, 24(3):  366-367. 
    摘要 ( )   PDF (9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常熟市1976年以来历史有螺环境进行调查。全市16个镇查出有螺环境425个, 有螺面积124 893 m2 , 历史有螺环境和有螺面积改造率达76.71%和86.92%。其中沟渠、 池塘、 田地的改造率分别为98.17%、 97.93%、 95.04%, 河道的环境改造率为28.23%。提示需积极开展对历史有螺河道的环境改造。

    氯硝柳胺展膜油剂杀血吸虫尾蚴效果
    彭国华, 胡主花, 鲍子平, 周义生, 熊志伟, 陈海婴, 郭家钢
    2012, 24(3):  368. 
    摘要 ( )   PDF (17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取100 ml 30 ℃去氯水加入直径15 cm的平皿中, 然后加入1%氯硝柳胺展膜油剂5 μl, 再用接种环挑取一环人工逸出的尾蚴于平皿中央, 立即在解剖镜下观察尾蚴全部死亡所需要时间, 并对加入1%氯硝柳胺展膜油剂放置0、 24、 48 h后的杀蚴效果进行观察。同时用去氯水作对照。 放置3个不同时间段的1%氯硝柳胺展膜油剂均能在3 min内将尾蚴全部杀死, 灭蚴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0.062,P> 0.05), 对照组尾蚴48 h仍有活性。

    2010年海南省疟疾疫情分析
    王光泽, 王善青, 胡锡敏, 蒙锋, 李雨春, 曾文, 蔡红林
    2012, 24(3):  369-370. 
    摘要 ( )   PDF (9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海南省报告疟疾78例,发病率为0.09/万, 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高于本地居民, 居民抗体阳性率高于学生,现症病例均得到规范治疗, 间日疟根治服药率为96.56%, 高危人群预防服药率为94.15%。杀虫剂喷洒4 086户, 保护人口 26 843人; 杀虫剂浸泡/喷洒蚊帐153 116顶, 保护人口250 851人。2010年海南省消除疟疾措施有效, 但应加强疟疾疫情报告、 病例核实、 疫点处理、 流动人口疟疾防治、 疟疾监测等工作。

    自愿无偿献血者弓形虫IgG抗体与传染病常规筛检项目关系
    宋任浩
    2012, 24(3):  371-372. 
    摘要 ( )   PDF (10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745例常规检测不合格的血液样本中, 弓形虫IgG抗体总阳性率为21.9%, 显著高于常规检测合格献血者的阳性率 (P<0.01)。ALT异常者、 HBsAg阳性者、 抗?HCV阳性者、 抗?HIV阳性者、 ALT异常合并HBsAg阳性者、 ALT异常合并抗?HCV阳性者的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8%(99/435)、 13.7%(16/117)、 12.2%(15/123)、 10.0%(5/50)、 31.0% (9/29)、 34.2% (13/38), 均显著高于常规筛检合格献血员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 (P<0.05或P<0.01)。结果提示, 自愿无偿献血者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与献血员传染病常规筛检项目ALT、 HBsAg、 抗?HCV、 抗?HIV是否合格有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