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4-11
    特约专稿
    江苏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新策略与新技术
    梁幼生, 黄轶昕, 洪青标, 杨坤, 孙乐平, 戴建荣, 杨国静, 余传信, 田增喜, 葛均, 吴红辉, 高琪
    2012, 24(2):  119-122. 
    摘要 ( )   PDF (9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本文围绕国家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要求, 结合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的实际情况, 阐述了该省自 2004年以来, 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钉螺为突破口, 依靠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新技术, 通过采取重点地域综合治理、 重点人群重点防治及重点水域监测预警等防控新策略, 全省血吸虫病疫情持续下降, 到2010年底, 提前5年实现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目标。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特点与防治策略
    易平, 彭再之, 李小松, 罗志红, 蔡凯平, 李以义, 任光辉
    2012, 24(2):  123-126. 
    摘要 ( )   PDF (9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阐述了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特点与影响因素, 分析了不同时期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及其所取得的成效和不足。指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复杂, 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 提出在今后的防治策略上必须坚持综合治理, 在努力做好传染源控制的同时, 仍应继续坚持不懈地做好常规防治工作。

    论著
    利用RNAi和表达谱芯片分析日本血吸虫Sj34.9基因的功能
    刘萍萍, 石艳丽, 杨云霞, 刘金明, 林矫矫, 金亚美
    2012, 24(2):  127-131. 
    摘要 ( )   PDF (26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日本血吸虫新基因Sj34.9的功能, 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NA干扰 (RNAi) 技术对Sj34.9基因在血吸虫体内的表达进行干扰, 利用血吸虫寡聚核苷酸表达谱芯片分析Sj34.9基因表达沉默后血吸虫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Sj34.9基因RNAi组与对照组相比, 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共378个, 其中上调基因202个, 下调基因176 个; 通路分析显示, 表达差异基因主要与信号转导、 信号分子间相互作用及各类物质代谢有关; 基因本体论分类结果显示,多数基因与分子间结合、 膜构成、 细胞过程和机体生长发育及代谢相关。 结论 Sj34.9基因可能对日本血吸虫的形成、 生长、 发育、 调节、 代谢等具有重要作用。

    质谱技术鉴定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蛋白分子
    王玠, 宋丽君, 何伟, 殷旭仁, 钱春艳, 张伟, 许永良, 曹国群, 柯雪丹, 余传信
    2012, 24(2):  132-136. 
    摘要 ( )   PDF (16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二维电泳、 免疫印迹法和质谱技术鉴定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 成分中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抗原分子。方法 通过等电聚焦以及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SEA进行二维电泳, 将胶上蛋白质斑点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 再分别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前、 后不同时间点的小鼠血清反应,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鼠IgG 作为二抗, 进行免疫印迹试验, 寻找SEA中能与血吸虫感染早期血清反应的蛋白斑点。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LC? MS/MS) 分析鉴定其蛋白成分。结果 对血吸虫感染1、 2、 6周以及未感染健康小鼠血清识别SEA的二维电泳免疫印迹图谱进行匹配分析发现, SEA中有2个蛋白斑点能被血吸虫感染后1、 2、 6周小鼠血清识别, 另有3个蛋白斑点仅被血吸虫感染后6周小鼠血清识别。经LC?MS/MS鉴定, 2个被血吸虫感染早期血清识别的SEA蛋白分子分别为热休克蛋白 (HSP70)和葡萄糖调节蛋白 (Grp78/Bip)。结论 SEA中HSP70和Grp78/Bip可能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

    日本血吸虫40kDa热休克蛋白对巨噬细胞活化的影响
    李莎莎, 徐湘婷, 刘玮, 徐志鹏, 张伟伟, 李永, 董潇潇, 杨晓玮, 刘丰, 王玥珠, 王升跃, 苏川
    2012, 24(2):  137-141. 
    摘要 ( )   PDF (25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pGEX?6P?1?SjHSP40 (SjHSP40) 融合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 coli) 内进行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纯化, 以探讨SjHSP40对巨噬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以PCR方法扩增SjHSP40基因片段, 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质粒 pGEX?6P?1, 经测序验证后转化入E. coli BL21 (DE3) 中。重组蛋白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 (IPTG) 诱导表达后以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柱进行纯化。所得产物GST?SjHSP40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Western blot鉴定。将此融合蛋白负载巨噬细胞48 h后,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表面分子。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GEX?6P?1?SjHSP40原核表达载体, 经IPTG诱导表达出融合蛋白。Western blot显示该融合蛋白能被抗GST抗体特异性识别。与GST等对照组相比, 此融合蛋白负载的巨噬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 (CD40、 CD80、 CD86) 及MHC Ⅱ分子表达显著上调。结论 SjHSP40可显著上调巨噬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 (CD40、 CD80、 CD86) 及MHC Ⅱ分子的表达, 提示其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巨噬细胞活化。

    三峡工程对库区重庆段钉螺生长条件影响研究
    宣勇, 王兴玲, 屈晓辉, 陈志军, 高阳华, 杨雪梅, 张一, 潘洪先
    2012, 24(2):  142-145. 
    摘要 ( )   PDF (1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三峡工程建成以后, 库区气候、 植被、 淹没等条件变化对钉螺孳生的可能影响。方法 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 结合气象资料及重点研究区1: 1万和库区重庆段1: 5万数字高程模型 (DEM) 就阶段性淹没区的气候条件、 淹没时间、 淹没区植被情况以及阶段性淹没可能对钉螺生长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三峡库区淹没时间、 气温、 降水、 日照时间、 植被种类及覆盖度均适合钉螺, 但其冬季蓄水、 夏季放水的特点对钉螺的生长不利。结论 三峡库区形成的 “冬水夏陆” 的洲滩环境不适于钉螺孳生, 如能从源头上控制钉螺的外来输入问题, 库区可避免成为钉螺孽生区。

    湖区武警部队血吸虫病流行状况调查及防治对策探讨
    刘小利, 罗俊卿, 李刚, 简明, 刘涛, 王丽曼, 唐志强, 张锡林
    2012, 24(2):  146-149. 
    摘要 ( )   PDF (10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驻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武警部队官兵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为制定和优化适合武警部队特点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择驻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不同类型流行县的武警部队执勤点, 开展螺情调查; 同时, 对服役>2年的官兵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和流行因素调查。 结果 武警部队驻地调查点地理特征分为垸内亚型、 洲岛亚型和洲滩亚型, 官兵血吸虫血清学检查阳性率分别为1.88%、 4.73%、 3.89%, 总阳性率为3.10%, 低于2009年全国人群水平。感染原因与官兵参加疫区抗洪抢险及日常执勤、 生活生产过程中经常性、 不经意接触疫水有关。 结论 应加强对驻疫区武警部队官兵这一特殊人群的血吸虫病疫情的监测和防治, 尤其是对执行抗洪抢险等任务和日常执勤、 生产生活中的行为干预。

    MPAIA日本血吸虫抗体检测中室内质量控制方法探讨
    罗伟, 刘建兵, 苏正明, 罗智敏, 代凌峰, 魏凤华
    2012, 24(2):  150-154. 
    摘要 ( )   PDF (14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科学有效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 使磁微粒分离酶联免疫法 (Magnetic Particle Antibody Immunoassay, MPAIA) 用于血吸虫抗体检测的结果真实可靠。 方法 把即刻法、 Z?分数图及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相结合, 开展 MPAIA血吸虫抗体检测室内质量控制工作, 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 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即刻法从第3次试验开始就进入质控状态,20次试验后转入Z?分数常规质控, 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能帮助分析误差的类型。在第3~40批次试验中, 共完成186份患者样本检测, 有2个批次9份患者样本试验结果因质控品失控, 需重新进行试验分析。其他在控批次有 177份患者样本结果均可接受。 结论 试验中应用即刻法、 Z?分数图、 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进行质控分析能较好地完成MPAIA血吸虫抗体检测常规质量控制工作。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效果
    李小红, 张大治, 杨艺, 徐玉梅, 刘毅, 石耀军, 朱传刚
    2012, 24(2):  155-159. 
    摘要 ( )   PDF (13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吡喹酮透皮剂对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血吸虫感染和再感染早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各试验组昆明小鼠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 对一次感染和再感染早期的昆明小鼠进行透皮治疗。各试验均设对照组, 感染后42 d 解剖冲虫, 计算减虫率、 减肝卵率和减毛蚴孵化率, 评价透皮剂的治疗效果。ELISA检测初次感染和再感染不同时期IgG 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首次感染后1、 7、 14、 21、 28 d减虫率分别为48.9%、 0、 28.8%、 84.3%、 70.2%; 再感染后1 d和 14 d减虫率分别为85.6%和90.8%。首次感染后随感染时间延长, 小鼠体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逐渐上升; 再感染后小鼠体内针对小鼠抗虫卵可溶性抗原特异性IgG 阳性和阴性比值明显上升。结论 吡喹酮透皮剂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日本血吸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 对再感染早期童虫的减虫效果更好。

    多时相中巴资源卫星遥感图像应用于钉螺孳生地水体监测
    姚保栋, 王增亮, 张志杰, 田安平, 朱绍平, 胡本骄, 高风华, 汪奇志, 易平, 姜庆五
    2012, 24(2):  160-163. 
    摘要 ( )   PDF (22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多时相中巴资源卫星02星 (CBERS?02) 数据监测钉螺孳生地水体变化的可能性。方法 收集湖南省安乡县2003?12?20、 2004?02?10、 2004?04?02、 2004?06?19、 2004?08?10和2004?10?27 6幅连续的双月间隔的CBERS?02影像, 基于归一化水体指数提取各时相河流和洲滩水体, 计算水域面积, 确定遥感时相。结果 安乡县河流和洲滩水体的动态变化基本符合 “冬陆夏水” 的规律, 6月因为涨水, 水域面积达到最大, 8月开始下降, 4月面积最小。丰水期和枯水期的遥感图像分别确定为6月和4月。结论 多时相遥感数据可以动态监测河流和洲滩水体的变化, 有助于正确选择丰水期和枯水期影像数据, 为其他研究选择遥感图像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四川省山丘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回顾性调查
    张奕, 张旭东, 唐红英, 叶玉玲, 陈权富, 李志明, 钟波
    2012, 24(2):  164-167. 
    摘要 ( )   PDF (15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播阻断以及阻断后疫情反弹地区螺情与病情的变化规律。 方法 选择四川省青白江区、 龙泉驿区和喜德县,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 记录3个县达到传播控制前10年-2008年的疫情资料,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 结果 青白江区活螺密度增长与有螺面积增长呈正相关 (r = 0.74, P < 0.01), 居民感染率持续下降; 龙泉驿区有螺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 喜德县人群感染率分别与有螺面积、 活螺密度呈正相关 (r = 0.53, P < 0.01; r = 0.42, P < 0.05)。结论 螺情反弹往往早于人群病情出现, 提示在达标地区可将钉螺的回升作为疫情反弹预警的重要指标之一。开展有螺环境的综合治理和进一步消除潜在传染源是巩固防治成果的重要手段。

    我国农村HIV/AIDS高流行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现况调查
    田利光, 程国金, 陈家旭, 蔡玉春, 郭俭, 童小妹, 刘琴, 周晓农
    2012, 24(2):  168-172. 
    摘要 ( )   PDF (11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HIV/AIDS高流行地区HIV和肠道寄生虫合并感染状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在安徽省阜阳市2个自然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检测居民HIV和寄生虫感染情况。结果 共调查769人, 其中720人参与了9 种常见肠道寄生虫的检测, 蛔虫、 钩虫、 鞭虫、 华支睾吸虫、 人芽囊原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 阿米巴原虫、 隐孢子虫、 粪类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56%、 4.03%、 0.28%、 0.42%、 21.39%、 3.89%、 1.67%、 4.44%、 0。肠道蠕虫总感染率为4.72%, 原虫总感染率为24.31%; 贫血患病率为34.68%; HIV感染率为8.10%; HIV合并肠道蠕虫感染率为2.17%, 合并肠道原虫感染率为 28.26%, 其中合并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9.57%; HIV阳性和HIV阴性人群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13.04%和4.70%,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 当地肠道蠕虫感染率低, 肠道原虫感染率高, HIV阳性人群对隐孢子虫易感性增高。

    弓形虫多基因核酸疫苗构建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
    魏庆宽
    2012, 24(2):  173-177. 
    摘要 ( )   PDF (2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弓形虫多基因核酸疫苗, 评价其免疫保护性。方法 PCR扩增热休克蛋白 (HSP70) 基因片段, 克隆到 pcDNA3?ROP2?p30重组质粒中, 构建pcDNA3?ROP2?p30?HSP70多基因核酸疫苗。采用该疫苗免疫BALB/c小鼠, 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及全血CD4+ 、 CD8+ , 血清、 脾淋巴细胞培养液中IgG、 IgM、 IgA和IFN?γ、 TNF、 IL?2、 IL?4、 IL?12等, 并进行弓形虫攻击感染实验。结果 应用PCR扩增出916 bp HSP70基因片段, 成功构建pcDNA3?ROP2?p30?HSP70重组体, 其中包含 HSP70 蛋白基因读码框内的完整序列。该弓形虫多基因核酸疫苗能诱发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实验组小鼠血清抗体滴度高, CD4+ 和 CD8+ 均增殖明显,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CD4+ =45.00, FCD8+ =15.01, P均<0.01); 其血清及脾细胞培养液中IFN?γ、 IL?2和IL?12含量均明显升高, 尤以血清中升高显著。攻击实验结果显示, 实验组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pcDNA3?ROP2?p30?HSP70多基因核酸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能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弓形虫表面抗原P35基因片段的表达 纯化和抗原性分析
    易俊波, 王晓红, 买制刚, 章刚, 李凌云, 林枫
    2012, 24(2):  178-182. 
    摘要 ( )   PDF (17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制备具有免疫活性的弓形虫表面抗原P35基因片段的重组蛋白, 并对其抗原性进行分析。 方法 根据弓形虫RH株表面抗原P35的cDNA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利用PCR技术从RH株弓形虫基因组中扩增出P35的基因片段, 将其克隆到T载体中, 并通过基因测序加以证实; 将其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KDO中, 在大肠杆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抗原性分析。 结果 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中成功扩增到P35目的基因, 该基因在原核系统中经诱导表达出分子量约42 000 Da大小的融合蛋白, 经免疫印迹实验表明, 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了重组蛋白。结论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得到了高纯度并具有良好抗原性的弓形虫重组P35融合蛋白。

    短篇论著
    洞庭湖区涵闸运行与钉螺扩散分布的关系
    王毓洁, 易平, 罗志红, 彭再之, 李以义, 贺宏斌, 任光辉
    2012, 24(2):  183-185. 
    摘要 ( )   PDF (20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洞庭湖区所有涵闸分布分类及改造情况, 探讨涵闸运行与钉螺扩散分布的关系。方法 收集当地水利部门涵闸和血防部门查螺资料, 用GPS map76精确定位每座涵闸的经纬度并做记录。结果 洞庭湖区共有涵闸589座,可进螺闸190座, 已改造69座; 进螺闸49座, 已改造8座。引水闸钉螺出现率明显高于排渍闸 (χ2 =4.48, P < 0.05); 涵闸外有螺时闸内钉螺出现率明显高于涵闸外无螺时 (χ2 =8.78, P < 0.05)。结论 引水灌溉是洞庭湖区涵闸外钉螺向涵闸内扩散的主要途径。进螺闸亟需改造, 同时应加强涵闸内外灭螺, 以巩固垸内灭螺效果。

    湖沼型林业血防工程区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差异分析
    徐玉梅, 张世清, 朱传刚
    2012, 24(2):  186-188. 
    摘要 ( )   PDF (22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林业血防工程区钉螺细胞色素氧化酶Ⅰ (COⅠ) 基因的差异性, 探讨林业血防工程中不同生态环境对钉螺生态的影响。方法 采集长江安徽段上游安庆、 中游铜陵、 下游无为等3地林业血防工程区和草滩对照点钉螺, 提取DNA, PCR扩增COⅠ基因并测序。采用blast对COⅠ基因比较相似性。采用微小钉螺、 双脐螺COⅠ基因序列作为外群参照序列, 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 MEGA 3.1软件非加权组平均法 (UPGMA) 和邻近法(NJ) 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 PCR扩增获得的COⅠ基因约为700 bp (含两端引物)。各地林业工程区之间, 各林业工程区与其草滩对照点之间的COⅠ基因相似性均较高, 均≥98%; 安庆、 铜陵、 无为等3地林业工程区之间遗传距离为0.003~ 0.012, 3地林业工程区与草滩对照点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 0.019、 0.007。2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2大分支, 双脐螺独立成一大支, 其他的成一大支 (在这大支中微小钉螺又成一支), 3地的林业工程区与对照草滩钉螺基因差异比较小。 结论 长江安徽段上、 中、 下游林业血防工程区钉螺COⅠ基因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可能已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但分化程度较低。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IL?17 IL?23动态变化研究
    苏斌涛, 徐宏, 关飞, 陈琳, 周彦, 雷家慧, 刘文琪
    2012, 24(2):  189-192. 
    摘要 ( )   PDF (13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IL?17A、 IL?23p19的表达, 探讨IL?17、 IL?23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方法 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小鼠模型, 采用ELISA和RT?PCR法检测小鼠感染后1、 2、 4、 6、 8及10周脾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L?17A、 IL? 23p19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 结果 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显示, 感染小鼠IL?17A与IL?23p19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感染小鼠IL?17A蛋白表达水平于感染后1周迅速升高, 之后持续下降, 8周时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 其mRNA 表达也于感染后1周升高, 第2周开始下降。而IL?23p19蛋白的表达水平于感染后1周升高, 第2周到达高峰, 第4周开始下降; 其mRNA水平起先一直在正常范围波动, 感染后4周开始升高, 第6周达到峰值, 之后逐渐下降。 结论 IL?17和IL? 23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体内协同表达, 并于感染早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提示IL?17、 IL?23参与了血吸虫感染极早期的免疫病理过程。

    2010年湖北省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性监测
    涂祖武, 蔡顺祥, 黄希宝, 苏正明, 高华, 陈艳艳, 曹慕民, 毛官祥, 夏萍凤
    2012, 24(2):  193-195. 
    摘要 ( )   PDF (17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汛期湖北省长江流域和汉北河流域血吸虫感染性。 方法 在长江流域湖北段和汉北河流域共设17 个监测点, 开展螺情调查, 并采用哨鼠测定法监测水体血吸虫感染性。 结果 长江流域湖北段和汉北河流域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35只/0.1 m2 和0.67只/0.1 m2 , 钉螺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33%和0.05%。在长江流域共开展2次水体感染性监测,第1次哨鼠阳性率为5.5%, 有4处阳性环境; 第2次哨鼠阳性率为5.5%, 有7处阳性环境。在汉北河流域开展1次水体感染性监测, 哨鼠阳性率为11.9%, 有4处阳性环境。 结论 汛期湖北省长江流域和汉北河流域水体血吸虫感染性较高。采用哨鼠测定法监测重点水域血吸虫感染性可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防止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发生和蔓延, 同时还可间接了解查灭螺工作质量和药物灭螺效果。

    绵竹市人群血防知识行为区域性差异现状分析
    谷勇, 李大明, 蒋健, 何春, 汤传兴, 刘克刚
    2012, 24(2):  196-199. 
    摘要 ( )   PDF (9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绵竹市人群血防知识知晓和正确行为形成的状况, 分析其差异性因素。 方法 根据绵竹市各镇2010 年尚存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数量, 随机抽取尚存患者数≥5例 (Ⅰ组)、 1~4例 (Ⅱ组)、 0例 (Ⅲ组) 的乡镇各3个。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分别对乡镇居民、 中小学生、 乡村医生的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进行调查。 结果 绵竹市乡镇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为88.12%。其中, Ⅰ组为94.55%, Ⅱ组为88.21%, Ⅲ组为81.10%。人群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为 68.10%。其中, Ⅰ组为73.18%, Ⅱ组为67.05%, Ⅲ组为63.65%。Ⅰ、 Ⅱ、 Ⅲ组知道如何感染血吸虫的分别为95.99%、 89.48%、 79.67%, 认识钉螺的分别为87.67%、 82.54%、 73.92%, 知道血吸虫病对身体危害的分别为95.68%、 93.99%、 80.88%,认为自己患血吸虫病对他人没有影响的分别为9.97%、 12.83%、 15.58%, 不知道向何部门报螺的分别为7.91%、 11.33%、 15.69%, 有经常野外大便习惯的分别为6.17%、 8.79%、 11.38%, 经常在沟田或水塘里洗手洗足的分别为58.68%、 58.27%、 61.22%, 不愿意接受血防部门进行血吸虫病检查的分别为5.86%、 5.66%、 11.49%。 结论 绵竹市人群整体血防知识行为积极因素占主导地位。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加强对无晚血病人乡 (镇) 的血吸虫病危害的宣传是进一步提高全市血防健教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表现与病理基础
    沈星, 张炜, 王培军
    2012, 24(2):  200-202. 
    摘要 ( )   PDF (11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的腹部CT表现。方法 对确诊的42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 并对手术切除或活检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CT扫描中肝硬化36例, 肝左叶增大21例, 不同形态钙化影32 例, 分隔状钙化为主19例, 肝实质不均匀强化40例; 脾肿大19例, 脾脏钙化7例; 大肠壁增厚伴钙化21例, 表现为全管壁较均匀增厚, 伴线状、 轨道状钙化, 其中全结肠钙化2例, 降结肠、 乙状结肠及直肠钙化8例, 乙状结肠直肠钙化9例, 直肠钙化 2例, 并发结肠癌2例; 门静脉及其属支钙化14例, 合并肝脏转移瘤癌1例, 合并胆囊结石12例, 合并腹水5例。病理标本镜检示病例肝内不同程度纤维化, 纤维间隔增生, 内见钙化虫卵沉积; 大肠壁纤维增生, 见较多钙化虫卵沉积, 合并腺癌者肿瘤组织内见钙化虫卵沉积; 脾脏内未见虫卵沉积, 胆囊壁见少量虫卵沉积。结论 慢性血吸虫病腹部CT表现为多脏器损害, 不同形态钙化影是其主要影像特征。

    2005-2009年新建县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治疗救助
    毛远华, 胡位陈, 涂勣, 陈凡经, 万仁峰, 宁安, 张斌, 陈喆, 李明, 张伯英, 邹金秀, 邓琴
    2012, 24(2):  203-204. 
    摘要 ( )   PDF (17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新建县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治疗救助情况。方法 收集2005-2009年新建县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治疗救助数据, 采用 《江西省晚期血吸虫病人治疗救助信息管理系统》 录入并统计。结果 636例患者中, 男女性别比1.19 ∶ 1, 平均年龄61.52±11.2岁。患者以腹水型为主, 占93.71%, 其中切脾术后患者占32.38%, IHA阳性率31.6%, HBsAg阳性率 24.37%, 复治率44.50%, 临床治愈率43.53%, 好转率55.94%, 病死率5.97%。结论 晚期血吸虫病治疗救助取得了改善患者症状、 缓解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华支睾吸虫病肝声像图表现与临床关系
    梁萍
    2012, 24(2):  205-207. 
    摘要 ( )   PDF (9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华支睾吸虫病致肝内胆管扩张及肝实质改变的声像图表现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 98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声像图及临床资料, 根据声像图对肝内Ⅱ、 Ⅲ级胆管扩张进行分级, 并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肝内Ⅱ、 Ⅲ级胆管分支直径轻度扩张40例, 中度扩张27例, 重度扩张31例。4例肝内胆管扩张伴肝实质斑片状或结节状稍强回声灶。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者23例均为轻度扩张, 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者78例中58例为中、 重度扩张为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3.57, P < 0.05)。合并胆囊炎、 胰腺炎、 肝硬化以及胆管细胞癌及肝细胞癌患者发生中、 重度胆管扩张率较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发生中、 重度胆管扩张率高,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873, P < 0.05)。结论 华支睾吸虫病致胆管扩张程度与临床表现有关, 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助于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

    宁德港船厂鼠形动物及体表昆虫媒介调查
    刘晓婷, 刘宝英, 吴济阳
    2012, 24(2):  208-211. 
    摘要 ( )   PDF (10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宁德港区船厂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 季节消长、 体表媒介生物(蜱、 蚤、 螨)携带情况, 为灭鼠以及传染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 《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制定的鼠、 蚤、 蜱、 螨等4种媒介生物监测方法, 于 2009年7月-2010年6月选择2个造船厂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171只, 其中鼠类128只, 鼠类密度3.58%, 鼠形动物隶属2目2科2属4种, 褐家鼠为优势种属, 鼠密度存在明显季节性; 检获蚤1匹, 种属鉴定为不等单蚤;螨56匹, 总染螨率为10.53%, 总革螨指数为0.33, 隶属2科3属4种; 蜱9匹, 总染蜱率为3.51%, 总蜱指数为0.05, 种属鉴定均为全沟硬蜱。 结论 宁德船厂的鼠形动物及体表媒介种群均为福建省普遍存在的媒介生物种类, 未见新品种, 但鼠密度指标未达到我国<1%的行业标准, 应加强对鼠及其寄生虫媒介的监测。

    防治管理
    晚期血吸虫病救治绩效评估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
    周晓蓉, 黄水生, 龚新国, 岑丽萍, 张聪, 朱红, 杨军晶, 陈莉
    2012, 24(2):  212-213. 
    摘要 ( )   PDF (2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救治绩效评估管理系统, 分析评价历年来晚血救治工作。方法 运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和C++编程技术开发该系统, 录入历年晚血病案信息输入该系统进行管理, 并应用相关信息对晚血救治工作进行成本?效果、 成本?效用、 成本?效益及综合评价。结果 制作了一套集晚血成本?效益、 成本?效用分析和综合评价的软件计算公式系统, 该系统具有构建清晰、 操作简单、 界面友好, 方便录入、 存储和查询晚血病案信息等特点, 能对晚血救治工作进行绩效评估。结论 该系统满足了现行晚血救治工作的需求, 易于推广使用。

    2006-2010年南通市沿江渔船民血吸虫病监测
    丁桂生
    2012, 24(2):  214-216. 
    摘要 ( )   PDF (9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尽早发现血吸虫病外来输入性传染源。方法 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 (DDIA) 进行筛查, DDIA阳性者再进行粪便集卵孵化法或Kato?Katz法检查, 对沿江渔船民进行血吸虫感染情况监测。结果 2006-2010年, 共对长江南通段 2 951名渔、 船民开展了血防监测查病, 查出DDIA阳性17人, 粪检阳性1人, 为安徽籍船民,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 确诊为急性血吸虫病, 经住院进行正规抗虫治疗, 1周后康复出院。结论 开展沿江渔船民血吸虫病监测, 有利于传播阻断地区的血防成果持续巩固。

    综述
    抗血吸虫抗体与血吸虫感染和再感染
    李宜锋, 谢曙英, 林丹丹
    2012, 24(2):  217-221. 
    摘要 ( )   PDF (18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血吸虫抗体与血吸虫感染和再感染关系密切, 本文就宿主不同状态下特异性抗体动态变化、 抗体对再感染的作用和调节, 以及抗体在诊断和疗效考核等实践应用过程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人体舌形虫病的临床与诊断研究进展
    张玲玲, 陈家旭
    2012, 24(2):  222-227. 
    摘要 ( )   PDF (10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舌形虫病是由蠕虫样舌形虫引起的一种罕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可寄生于人体的舌形虫共有10种, 主要为腕带舌形虫和锯齿舌形虫。根据主要致病舌形虫在人体的寄生部位和症状表现的不同, 在临床上主要分为内脏型和鼻咽型两种寄生类型。诊断方法主要是基于形态学、 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 同时结合临床表现、 流行病史进行的综合诊断, 而相关血清学、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较少。本文对人舌形虫病的病原、 临床表现、 流行地区和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广州管圆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研究概况——对PubMed中相关文献的分析
    邓健, 邹节新, 周宪民, 吴忠道
    2012, 24(2):  228-231. 
    摘要 ( )   PDF (1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寄生于鼠肺动脉系统的蠕虫, 人类是其非正常宿主, 因生食含有广州管圆线虫III期幼虫的螺肉而感染。幼虫侵入人体后, 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脑膜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脑炎或眼部广州管圆线虫病。本综述通过对PubMed中有关广州管圆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文献进行检索, 着重分析了近10年来有关广州管圆线虫及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研究概况, 对广州管圆线虫病原学、 致病机制、 诊断技术、 治疗药物及方案、 流行病学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微卫星标记技术及其在疟原虫遗传多态性研究中的应用
    李军伟, 周水森, 黄芳
    2012, 24(2):  232-234. 
    摘要 ( )   PDF (18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卫星标记是以1~6个碱基为重复单位组成的简单串联重复序列, 其广泛存在于各类真核生物基因组中, 一般为散在分布的中等程度重复序列, 具有数量多、 多态性高、 共显性遗传、 选择中性和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近年来常用于研究生物的遗传多态性。本文简述了微卫星标记技术基本原理、 优点和检测方法及其在疟原虫遗传多态性研究中的应用。

    学术争鸣
    晚期血吸虫病新临床分型方法探讨
    邓维成, 刘佳新, 潘舸, 孔国庆, 何永康, 李岳生
    2012, 24(2):  235-236. 
    摘要 ( )   PDF (9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一种更实用、 更科学的晚期血吸虫病新标准化临床分型方法, 以便更准确地应用于晚期血吸虫病的普查、 诊断、 治疗和疗效评估。方法 收集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附属湘岳医院1990?01-2010?01住院病人及2004? 01-2010?01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医疗救助项目的晚期血吸虫病人共计11 092例, 采用现行分型和新分型法2种分型方法分别统计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1 092例按现行分型法分型: 巨脾型5 710例, 腹水型2 993例, 结肠增殖型834例, 侏儒型54例; 但有1 501例未列出类型。新分型法为8型: 巨脾型、 腹水型、 结肠增殖型、 侏儒型、 普通型、 出血型、 脑病型、 混合型。分别为2 870、 1 885、 425、 38、 1 281、 1 857、 553、 1 759例; 但有424例归于慢性血吸虫病。根据临床特征以及专业角度,提出晚期血吸虫病新的分型。结论 新的分型方法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血吸虫病临床特征、 严重并发症和预后, 为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大的帮助。

    防治经验
    湖北省阳新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王义乾, 梁勋寅, 袁修柏, 梁勋发, 胡乾清, 柯常贵
    2012, 24(2):  237-238. 
    摘要 ( )   PDF (9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5年以来, 阳新县实施了血防综合治理项目, 至2010年居民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已控制在2%以下, 居民和家畜感染率较2004年分别下降92.42%和92.91%, 易感地带面积下降了86.25%, 钉螺感染率下降了84.93%。2008年经评估, 该县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2010年桐城市晚期血吸虫病现状调查
    江龙志, 徐辉, 魏强
    2012, 24(2):  239. 
    摘要 ( )   PDF (17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0年对桐城市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分布现状进行调查, 共确诊205例晚血, 全市推算患病率为0.027%。病例主要分布在传播阻断村 (67.32%), 50~岁年龄组患者占97.07%, 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占95.61%, 92.20%的患者接受过病原学治疗。

    2005-2010年临湘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
    艾智勇
    2012, 24(2):  240-241. 
    摘要 ( )   PDF (9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5-2010年连续6年在临湘市双洲村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结果显示人群及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逐年下降,但2010年活螺密度较2009年有所上升, 且耕牛感染率仍维持在3%~5%之间。提示应在现有药物灭螺及传染源控制等措施上, 结合环境改造, 实施综合治理, 以从根本上降低降低疫情。

    慢性血吸虫病患者间接血凝试验转阴情况
    高鸿
    2012, 24(2):  242-242. 
    摘要 ( )   PDF (9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135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进行检测, IHA≥1︰10判为阳性, 阳性者再用Kato?Katz法或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测, 并结合疫水接触史调查, 每年剔除观察对象中的再感染者。结果第4年转阴率为93.65%。血吸虫病连续监测过程中, IHA检测人群抗体水平可作为判定疫情是否出现反弹的重要指标之一。

    无锡地区鸡弓形虫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丁关娥, 徐明宝, 周永华, 范峰, 崔红平
    2012, 24(2):  243. 
    摘要 ( )   PDF (18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无锡地区散养鸡的弓形虫感染状况。方法 应用ELISA方法调查无锡地区309例散养鸡的弓形虫抗原、 抗体阳性率, 并与150例集约化养殖鸡的弓形虫感染率进行比较, 其中一项阳性即视为弓形虫感染阳性。结果 309例散养鸡中, 抗原阳性29例, 阳性率为9.39%; 抗体阳性53例, 阳性率为17.15%; 双阳性13例, 双阳性率为4.21%; 散养鸡总体阳性率为22.33%。集约化养殖鸡总体弓形虫感染率为2.67%。散养鸡感染率显著高于集约化养殖鸡感染率 (χ2 =29.19, P<0.01)。结论 无锡地区散养鸡群弓形虫感染率较高, 应引起重视。

    梯田高埂氯硝柳胺泥敷与喷洒灭螺效果
    杨慧, 左继茂, 杨猛贤, 毕万增
    2012, 24(2):  244. 
    摘要 ( )   PDF (9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较梯田高埂氯硝柳胺泥敷法和喷洒法灭螺效果, 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效果接近。虽然泥敷法药泥层不易与土层粘合, 取土困难, 且费用较高, 但对于石沟、 石头垒砌的梯田埂等特殊环境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