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8-15
    述评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重点
    周晓农, 李石柱
    2012, 24(4):  373-375. 
    摘要 ( )   PDF (13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围绕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 总结了我国血防项目工作中的3种主要管理模式, 以及在国家法规、 国家规划、 国家标准和规范3个层面指导下的系统管理机制。通过灭螺工程的实例分析, 指出开展科学评估、 确保每项防治工作的质量是当前我国血防管理模式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提出认真抓好血防项目管理的每个环节, 科学制定各项防治工作的操作规程, 规范防治专业人员工作流程, 是血防工作绩效考核的前提, 也是保证各项防治措施实施质量、发挥其应有防治效果的关键。

    防治经验
    不明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弓形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李志沭, 黄玉政, 胡礼仪, 王光胜, 华海涌, 周永华
    2012, 24(4):  375. 
    摘要 ( )   PDF (19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207例不明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病例组, 20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对其血清弓形虫特异性IgG 抗体进行检测。病例组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19.81%, 对照组为5.42%,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病例组中脑型、癫痫型、 精神病型和神经衰弱型患者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81%、 24.32%、 16.05%和18.75%,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中有猫犬等宠物接触史者和无猫犬等宠物接触史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97%和9.48%,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不明原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弓形虫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临床上对其开展弓形虫感染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著
    药物灭螺工程化管理模式及其现场应用评价
    高扬, 孙乐平, 左引萍, 洪青标, 梁幼生
    2012, 24(4):  376-381. 
    摘要 ( )   PDF (1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药物灭螺工程化管理模式, 评价其在现场应用中的控螺效果, 为提高现场药物灭螺质量提供有效管理措施。方法 按照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监理负责” 的原则, 开展药物灭螺工程化管理, 调查开展药物灭螺前、 后钉螺分布并建立数据库, 比较分析药物灭螺工程化管理模式的控螺效果。结果 2006-2011年扬州市对6个县 (区) 96.27% (1 033/1 073) 的有螺环境开展药物灭螺工程化管理。实施工程化管理模式后, 药物灭螺环境钉螺死亡率由实施前的 65.07%提高到87.16% (80.65%~89.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 623.297, P = 0); 其中灭螺环境有螺框出现率下降率、钉螺密度下降率和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7.67%(49.27%~66.98%)、 76.67%(76.13%~83.66%)和86.58%(79.89%~ 88.89%), 分别是实施工程化管理模式前的1.45、 1.63倍和1.37倍。扬州市实施药物灭螺工程化管理模式3年后消灭了感染性钉螺, 6年后全市有螺条块、 钉螺面积、 有螺框出现率、 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56.27%、 76.40%、 67.99%和66.67%。结论 高质量的灭螺药品是确保药物灭螺效果的基本要素, 药物灭螺工程化管理模式是提高现场药物灭螺质量的有效管理措施。

    鄱阳湖地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中期效果评价
    曾小军, 陈红根, 洪献林, 胡卓辉, 姜唯声, 胡神助, 范云龙, 葛军
    2012, 24(4):  382-386. 
    摘要 ( )   PDF (11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流行区推广应用的中期效果。方法 在鄱阳湖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 封洲禁牧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连续6年定期监测4个沿湖村人群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结果 实施综合防治措施2年后, 黄家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为0, 并连续5年保持为0; 丰富村人群感染率下降了77.24%, 后连续3年为0; 繁荣、 曹门村人群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2.33%和82.53%,后3年均维持在< 1%, 且分别连续2年和1年为0。试点区2块草洲感染性钉螺点数从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前的10处逐年下降到0, 其中黄家牛洲和勾连洲分别于1年和3年后钉螺感染率和阳性螺点数均下降为0, 以后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加强对周边地区牛的管理和草洲资源开发利用, 是巩固与扩大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中远期效果的主要手段。

    防治经验
    延安市孕妇及新生儿TORCH感染情况调查
    张欠欠, 成俊珍
    2012, 24(4):  386. 
    摘要 ( )   PDF (18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2009-2010年延安市孕妇及新生儿TORCH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孕妇中弓形虫、 风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87%、 0.44%、 1.89%和0.73% , 新生儿分别为0.18%、 0、 6.91%和0.35%。检测TORCH特异性抗体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论著
    洞庭湖区外洲环境变化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罗志红, 魏望远, 李志军, 丁良, 袁里平, 夏蒙, 汤凌, 任光辉, 王家生, 魏国远
    2012, 24(4):  387-392. 
    摘要 ( )   PDF (1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区环境变化对钉螺分布及消长的影响。方法 选择紧靠大堤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和较小的君山区丁字堤和东口外洲为研究现场。测量外洲地面高程, 采用GPS定位并设置固定标志。定期调查植被高度, 测定洲土含水量和不同高程微环境温度、 湿度; 调查钉螺、 螺卵分布。进行纵向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丁字堤现场1993年在高程25 m取洲土固堤形成完整的隔离沟, 钉螺密度逐年降低, 1998年后未发现钉螺, 植被高度显著低于东口现场, 无高杆植物生长。东口现场高程23.5~26.5 m有钉螺分布; 优势植被为莎草科的苔属, 退水30 d后草植被生长高度为16.0~54.0 cm, 60 d后草植被密度达最高水平; 24.5~25.5 m为密螺带, 钉螺和螺卵分布高程显著低于20世纪80年代。枯水季节, 东口现场密螺带洲土含水量为46.80%~52.20%, 显著高于丁字堤, 26.0 m高程以上洲土含水量为21.36%~ 29.77%, 与丁字堤相当。结论 三峡工程运行后不影响洞庭湖湖洲钉螺种群的繁殖或密螺带形成。

    鄱阳湖区环境因素对血吸虫病时空分布格局影响的研究
    胡飞, 刘跃民, 李召军, 袁敏
    2012, 24(4):  393-396. 
    摘要 ( )   PDF (20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并解析未来气候变化后鄱阳湖区钉螺时空分布动态特征。 方法 选取鄱阳湖血吸虫病疫区8县实测气温、 降水量、 螺情调查数据以及防治等资料, 选取日降雨量、 月平均温度?血吸虫生长发育的基础温度、 潜在蒸散率等因子, 构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模型, 分析鄱阳湖区各区域内血吸虫病传播指数的变化。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指数分布趋势图, 预测血吸虫病传播; 利用泰尔系数分析鄱阳湖区有螺洲滩空间格局的分布区域总体差异、 区域间差异及其对区域总体差异的影响。 结果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在时间尺度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同时在湖区各县域内空间变化也较大。 结论 鄱阳湖区适宜钉螺、 血吸虫的生境已向北移动, 存在血吸虫病疫情传播向北偏移的可能性, 进一步影响鄱阳湖区血吸虫病疫情流行态势的蔓延

    2009-2010年湖北省小型灭螺工程项目绩效分析
    杨蕊, 朱志华, 黄希宝, 谭晓东
    2012, 24(4):  397-403. 
    摘要 ( )   PDF (10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湖北省2009年和2010年小型灭螺工程进行绩效评价, 探索不同地区最优效益工程的灭螺措施。方法 参照血吸虫病防治有关指标体系, 对湖北省小型灭螺工程费用?效益、 费用?效果及费用?效用进行评价。结果 183项小型灭螺工程灭螺覆盖率为40.15%, 有螺面积下降率为32.86%。单位面积灭螺费用为0.39元/m2 , 有螺面积下降1%的费用为67.34万元。总效益为15 554.14万元 , 总效益费用比为7.03; 净效益为13 341.44万元, 净效益费用比为6.03; 政府与工程单位投资比为1∶2.11。结论 小型灭螺工程短期效果明显, 效益良好。

    上海市市售食品食源性寄生虫污染状况调查
    张小萍, 蒋守富, 洪国宝, 傅英华, 何艳燕, 马晓疆, 王真瑜, 张耀光, 朱倩, 马杏宝
    2012, 24(4):  404-409. 
    摘要 ( )   PDF (1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上海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寄生虫污染状况, 为制定寄生虫病监测策略、 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 2005-2010年对上海市18个区 (县) 部分农贸市场和超市的淡水类水产品、 海水类水产品、 蔬果类、 肉类、 螺类和蛙类等样品, 分别采用消化法、 压片法、 剖检法和漂浮法检测寄生虫囊蚴、 幼虫和虫卵。结果 2005-2010年共检测淡水类水产品23种5 185尾, 寄生虫囊蚴感染率为1.93%。检测淡水鱼、 虾20种4 033尾, 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率为1.76%; 其中麦穗鱼感染率最高, 为7.83% (48/613), 显著高于其他鱼种 (P < 0.01)。检测淡水甲壳类1 152 只, 未检出并殖吸虫囊蚴。检测海水产品23种433尾, 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为12.70%; 其中鲐鱼和带鱼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分别为50.00% (13/26) 和23.46% (42/179), 显著高于其他海产品 (P < 0.01)。检测蔬菜37种428份, 寄生虫虫卵检出率为 0.47% (1/428); 检测10种水果103份, 未检出寄生虫虫卵。检测螺类样品330份, 未检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检测青蛙102 只, 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感染率为31.37%。检测猪、 牛肉样品116份, 未检出寄生虫污染。 同期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为 0.42% (131/31 239)。 结论 上海市部分市售食品受到寄生虫污染。应加强食品卫生宣教工作, 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以确保提供安全的食品

    防治经验
    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常见并发症
    王锦华, 丁建忠, 李强, 肖炳华, 许峰光
    2012, 24(4):  409. 
    摘要 ( )   PDF (17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11年1月常德市第五人民医院72例手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发生并发症17例, 发生率为23.6%, 包括腹腔内出血2例, 术后感染5例, 近期上消化道出血3例, 大量腹水2例,术后持续发热3例, 血小板异常升高及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

    论著
    氯硝柳胺展膜油剂水面分布及杀尾蚴效果观察
    邢云天, 戴洋, 李幼子, 贾悦, 李洪军, 曲国立, 汪伟, 魏剑英, 梁幼生, 戴建荣
    2012, 24(4):  410-414. 
    摘要 ( )   PDF (10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了解氯硝柳胺展膜油剂水面铺展速度、 水面分布和水面杀尾蚴效果。 方法 取直径4 mm的泡沫塑料作为浮标, 置于大型静止水面中心处, 待静止后, 在距浮标0.5 cm处滴加氯硝柳胺展膜油剂, 开始计时并测定浮标在水面漂浮距离, 计算氯硝柳胺展膜油剂的铺展速度及面积。将塑料桶 (直径40 cm, 高50 cm) 装满脱氯水后, 水温 (25±1)℃, 待水体静止后在水表面圆心处滴加氯硝柳胺展膜油剂60 μl。分别在距离滴加展膜油剂处的水体表面10 cm和20 cm, 并且水深10、 20、 30、 40 cm和50 cm处提取水样1 ml,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样中氯硝柳胺浓度。将氯硝柳胺展膜油剂用乙醇稀释成有效浓度为1.25 mg/L和0.62 mg/L的溶液, 各取10 μl溶液加入含有尾蚴的24孔培养板中, 使各孔中氯硝柳胺浓度分别为6.25×10-3 mg/L和3.13×10?3 mg/L, 观察不同时间尾蚴存活情况。 结果 氯硝柳胺展膜油剂滴入量为20、 30、 40、 50、 60、 70 μl和80 μl时, 铺展速度分别为59、 55、 71、 90、 111、 122 cm/s和153 cm/s, 铺展面积分别为5.31、 5.89、 7.07、 10.06、 12.56、 15.20 m2 和16.61 m2 , 且随着滴入量的增加, 铺展速度呈加快趋势, 铺展面积相应增加, 铺展速度与滴入量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水表面滴入氯硝柳胺展膜油剂60 μl后, 其浓度最高可达1.27 mg/L, 2 h后浓度仍维持在0.07 mg/L以上。距离水面10 cm以下水体中氯硝柳胺浓度均< 0.04 mg/L。氯硝柳胺展膜油剂浓度为6.25×10-3 mg/L时, 1 min尾蚴内全部死亡; 当浓度为3.13×10-3 mg/L时, 1、 2、 3、 5、 10、 20 min和30 min尾蚴死亡率分别为0、 13.89%、 19.44%、 43.06%、 69.44% 和79.17%。结论 氯硝柳胺展膜油剂铺展速度快、 水面滞留时间长, 具有较好的表面杀蚴作用, 可用于现场水面杀尾蚴, 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

    2011年武汉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哨鼠监测预警
    王浩, 罗华堂, 周水茂, 程忠跃, 李群英, 胡来林, 徐明星
    2012, 24(4):  415-419. 
    摘要 ( )   PDF (26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武汉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水体感染性, 探讨哨鼠法在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长江武汉段、 东荆河?通顺河水系、 府河?沦河水系和金水河4个血吸虫感染高危水系设立监测预警点。汛期来临前调查监测点周边钉螺分布和感染情况, 汛期来临时采用哨鼠法检测水体血吸虫感染性。调查监测点周边村组历年病情资料, 同时观察滩面人畜活动情况, 对哨鼠感染率与滩面螺情进行秩相关检验。对出现感染性水体的区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结果 18个监测点15个查到阳性哨鼠, 阳性率为83.33%。共投放哨鼠554只, 回收540只, 回收率为97.47%。回收哨鼠全部解剖, 阳性75只, 总感染率为13.89%, 共检获血吸虫成虫172条, 平均虫荷为2.29±0.71条/鼠。4大水系哨鼠感染率分别为 8.33%、 24.53%、 10.85%、 6.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9.131, P = 0.000)。虫荷分别为2.33±0.71、 2.28±0.76、 2.22±0.60、 2.75±0.96条/鼠,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0.638, P = 0.593)。哨鼠阳性率与监测点钉螺面积、 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阳性率均无相关性。15个哨鼠阳性点中, 8个有渔船民活动, 8个滩面有钓鱼或种植者, 10个滩面有耕牛散放, 4个有病牛。15个哨鼠阳性点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 未出现血吸虫病重大疫情。结论 武汉市血吸虫病重点水域水体感染性较高; 哨鼠法可作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治经验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新发晚期血吸虫病调查
    方益民, 汤以农, 汪业彬, 丁伟霞
    2012, 24(4):  419. 
    摘要 ( )   PDF (18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4-2011年黄山市共有新发晚期血吸虫病人240例, 均为临床诊断病例。患者主要分布在原历史疫情较重的区县; 其中以2007年和2008年发现最多; 60岁以上者占79.16%; 患者类型以腹水型和巨脾型为主, 分别占66.25%和 31.66%。调查结果表明, 传播阻断地区仍有新发晚期血吸虫病发生。因此, 要加强对历史病人的监测和诊治。

    论著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防止钉螺扩散技术研究 Ⅱ 水源区保芦沙埋灭螺效果观察
    佘广松, 黄轶昕, 杭德荣, 汤洪萍, 李伟, 黄永军, 朱锡广, 奚伟萍, 熊春蓉
    2012, 24(4):  420-423. 
    摘要 ( )   PDF (1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区 “保芦” 沙埋灭螺效果。 方法 于钉螺产卵期将成螺置于不同含沙量的环境饲养7 d, 观察产卵情况。将钉螺置于采用江沙制成的饲养盘, 在实验室观察其生存情况。水源区现场试验观察沙埋灭螺前后钉螺密度变化和芦苇生长情况。 结果 钉螺在纯江沙环境不产卵, 江沙含量10%~100%各组产卵数与江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r = -0.965,P = 0.008)。钉螺在江沙环境的死亡率随时间增加而上升, 25 ℃左右3、 6个月钉螺死亡率分别达96.00%和100%。现场灭螺沙埋后、 次年春季、 汛期后、 第3年春季均未发现钉螺; 对照组采用药物灭螺后2周, 活螺密度下降93.65%, 经过汛期, 活螺密度较灭螺前上升100%, 至第3年春季活螺密度仍为0.37只/0.1 m2 。沙埋后次年春季芦草生长良好。 结论 江沙环境不利于钉螺产卵和生存; 现场应用沙埋法具有 “保芦” 灭螺效果, 似还具有防止汛期钉螺扩散作用; 沙埋法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可应用于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和沿江滩涂湿地钉螺控制。

    荆州地区血吸虫感染与环境和行为特征的关系
    彭孝武, 李华忠, 王加松, 朱蓉, 荣先兵, 贺正文, 杨志强
    2012, 24(4):  424-427. 
    摘要 ( )   PDF (10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目的 了解荆州地区血吸虫感染与环境和行为特征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粪检发现的血吸虫病人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血吸虫病人的卫生环境状况、 行为特征和病原治疗情况。 结果 共调查粪检阳性病人1 552人, 其中40~65岁人群比例为81.0%, 65岁以上占9.7%; 在公安县和监利县血吸虫病人中因生活接触自然地表水数量大为减少, 直接取自沟渠水的仅占0.7%, 用自来水比例为43.0%, 用井水比例为56.3%。接触地表水主要方式以种田为主, 占48.30%, 其次为捕鱼捞虾和抗洪救灾。因各镇生产农作物种类、 种养结构不同, 血吸虫病人接触地表水主要时段有较大差别, 多数地方集中于5、 6、 7月。91.24%的血吸虫病人能知道自家田块中是否有钉螺, 在自家田块或周围10 m 范围内能查到钉螺的比例为18.6%。调查发现每年度仍有约8.14%粪检阳性病人未服药到口。上年有明确服药史的1 007 人本年度重新患病, 占调查病人数的64.88%。 结论 生产性劳动是2县血吸虫病感染的主要途径, 感染时机由于各镇的种养结构不同有较大区别, 改变农村卫生环境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降低人群患血吸虫病机会关键措施。

    日本血吸虫SjIM基因克隆 表达及动物免疫保护评估
    吕立婷, 洪炀, 彭金彪, 张娟, 付志强, 林矫矫
    2012, 24(4):  428-434. 
    摘要 ( )   PDF (21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并表达日本血吸虫肌醇单磷酸酶 (SjIM) 编码基因cDNA, 评估该重组抗原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42 d虫体cDNA为模板, 经PCR扩增编码SjIM蛋白的开放阅读框 (ORF) 基因片段。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该基因在童虫和成虫的表达情况。以pET28a (+) 为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 经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诱导, 制备重组SjIM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蛋白的抗原性与免疫原性, 利用重组SjIM抗原免疫小鼠评估其免疫保护效果。结果 获得了编码SjIM基因ORF的cDNA片段, ORF长度为834 bp, 编码278个氨基酸。荧光实时定量PCR 显示该基因在35 d虫体中表达量最高。获得了SjIM重组蛋白, 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组小鼠获得48.76%的减虫率和41.29%的肝脏减卵率。结论 获得了日本血吸虫SjIM基因ORF的cDNA序列, 并制备了重组SjIM蛋白, 该重组抗原在小鼠体内能诱导产生部分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

    PCR-RFLP单酶切法鉴别赫坎按蚊复合体的研究
    徐岁, 周华云, 唐建霞, 李菊林, 朱国鼎, 苏云普, 黄光全, 曹俊, 高琪
    2012, 24(4):  435-439. 
    摘要 ( )   PDF (13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赫坎按蚊复合体近缘种按蚊基因鉴别技术, 应用于现场按蚊样本的鉴别。方法 用分子生物学软件Vector NTI 9.0, 对赫坎按蚊复合体的嗜人按蚊、 雷氏按蚊、 中华按蚊、 八代按蚊4个近缘种按蚊rDNA基因的ITS2 区段序列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预测分析, 选择特异性内切酶, 建立一种能同时鉴别4种近缘种按蚊的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PCR?RFLP) 单酶切法鉴别技术, 并对现场捕获的452只按蚊样本进行基因鉴别。结果 软件预测赫坎按蚊复合体近缘种4种按蚊的rDNA基因的ITS2区段可被限制性内切酶Dde I切成大小易于区分的不同片段, PCR? RFLP单酶切实验结果和软件预测结果完全吻合。4个疟疾流行区捕获的452只按蚊样本经PCR?RFLP Dde I 单酶切法鉴定有20只嗜人按蚊、 6只雷氏按蚊、 391只中华按蚊、 35只八代按蚊, 与形态学鉴别结果符合率为93.4%, 与PCR?RFLP双酶切法结果符合率为100%。 结论 新建立的PCR?RFLP Dde I 单酶切法基因鉴别技术可准确鉴别赫坎按蚊复合体, 比传统的形态学鉴别更为简便、 可靠, 适合用于复合媒介地区的媒介监测。

    防治经验
    镇江市丹徒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蒋晖, 神学慧, 夏小娟
    2012, 24(4):  439. 
    摘要 ( )   PDF (18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镇江市丹徒区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以来,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2005年的0.083%下降至2010年的0; 2007 年后未发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未查出病畜; 感染螺面积和感染螺平均密度逐年下降, 至2010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 2010年全区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 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论著
    日本血吸虫视黄酸X受体2全长cDNA的克隆及初步分析
    邱春辉, 刘升发, 洪炀, 傅志强, 张旻, 魏梅梅, 艾德宙, 林矫矫
    2012, 24(4):  440-444. 
    摘要 ( )   PDF (18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编码日本血吸虫视黄酸X受体2 (SjRXR2) 蛋白的全长cDNA, 并对其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 利用cD? 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 (RACE) 获得SjRXR2蛋白全长编码cDNA。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 对基因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Real?time) PCR技术对该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时期虫体中的转录情况进行分析。应用在线抗体表位预测软件获得SjRXR2配体结合区抗原性较强的一个多肽序列, 合成该多肽片段, 并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分析该蛋白在日本血吸虫中的表达。 结果 采用RACE技术成功获得了SjRXR2 蛋白全长编码cDNA, 总长度为5 960 bp,其完整开放阅读框为4 308 bp, 编码1 435个氨基酸, 预测分子量为159 kD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具有核受体家族2的典型结构域特征, 且与曼氏血吸虫RXR2有较高的相似性。Real?time PCR分析表明, 该基因在 21、 42 d龄日本血吸虫虫体内有较高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分析表明, 小鼠SjRXR2多肽免疫血清可特异性识别日本血吸虫虫体150 kDa蛋白。 结论 成功获得了编码SjRXR2蛋白的全长cDNA, 并制备了针对该蛋白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 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荧光定量PCR用于按蚊体内疟原虫子孢子检测的研究
    刘耀宝, 周华云, 汪圣强, 李菊林, 朱韩武, 朱国鼎, 顾亚萍, 王伟明, 曹俊, 高琪
    2012, 24(4):  445-449. 
    摘要 ( )   PDF (14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用于按蚊体内疟原虫子孢子定量检测和虫种鉴别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采用针对4种人体疟原虫18S rRNA基因属特异性保守区的1对引物, 以疟原虫18S rRNA基因重组质粒与按蚊DNA的混合物为模板, 进行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优化, 验证方法的特异性, 并通过熔解曲线分析进行虫种鉴别。应用阴性按蚊DNA稀释的间日疟原虫18S rRNA基因重组质粒为模板制作标准曲线, 并分别以质粒DNA和实验室子孢子感染阳性的按蚊DNA为模板分析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敏感性。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部位、 不同用量按蚊DNA, 以探讨按蚊DNA对检测效果的影响。结果 该方法对按蚊、 人血DNA均无扩增, 对4种疟原虫DNA均有特异性扩增且扩增产物的熔解温度 (Tm) 易于区分, 三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Tm值分别为71.0、 72.7、 73.9 ℃和75.9 ℃。标准曲线中循环阈值(Ct值) 与模板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r = -0.99)。最低可以检出含50拷贝的质粒DNA或32倍稀释的子孢子阳性按蚊DNA样本。按蚊DNA对荧光定量PCR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荧光定量PCR的Ct值在实验内和实验间均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结论 新建立的SYBR Green I染料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可用于按蚊体内疟原虫子孢子的检测, 并可同时对4种人体疟原虫进行鉴别。

    华支睾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两种表达方式的比较
    江文才, 金小林, 高琪, 沈明学, 徐祥珍, 曹汉钧
    2012, 24(4):  450-454. 
    摘要 ( )   PDF (16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原核和真核2种表达系统重组表达华支睾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方法的优劣和目的产物的血清免疫学检测效果。方法 根据已知的华支睾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序列分别设计引物扩增目的基因, 与相应的表达载体相连分别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CP和真核表达质粒pPIC9K?CP, 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 将正确的重组质粒分别转入大肠埃希菌(E. coli) BL21 (DE3) 和毕赤酵母GS115中诱导表达、 纯化; 将获得的纯化蛋白采用ELISA方法检测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和正常人血清, 比较诊断效果。结果 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华支睾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表达量为6.84 mg/L; 真核表达系统表达量达到65.00 mg/L, 且为可溶性蛋白; 两者检测华支睾吸虫病的敏感性分别为95.00%(57/60) 和 93.30% (56/60), 特异性分别为91.67% (77/84) 和94.10% (79/84),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结论 真核表达华支睾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较原核表达系统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短篇论著
    武警部队官兵血吸虫病抗体水平与营区环境关系
    刘涛, 罗俊卿, 李刚, 简明, 王丽曼, 唐志强, 刘小利
    2012, 24(4):  455-458. 
    摘要 ( )   PDF (1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驻长江中下游血吸虫病流行区武警部队官兵血吸虫感染情况及营区环境的影响。方法 对驻疫区武警部队营区内外环境进行调查, 并进行综合环境评分; 采用ELISA法对官兵进行血吸虫抗体检测。结果 共调查201个营区23 780名官兵, 营区位于垸内亚型、 洲滩亚型、 洲岛亚型疫区的官兵血吸虫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88%、 3.89%、4.73%; 3 种类型疫区综合环境评分为A级的营区官兵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23%、 3.28%、 3.33%, 评分为B级营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 2.02%、 3.81%、 4.24%, 评分为C级的营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3.17%、 5.79%、 5.83%。结论 武警部队官兵血吸虫感染情况与营区内外环境有一定关系, 综合环境治理是部队血防工作关键之一。

    句容市便民河水系血防综合治理效果
    陈世军, 李水明, 江成功
    2012, 24(4):  459-460. 
    摘要 ( )   PDF (17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便民河水系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方法 纵向观察2000-2011年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钉螺分布及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 感染螺密度从0.013只/0.1 m2 下降至0, 活螺密度从7.43只/0.1 m2 下降至0.38只/0.1 m2 , 感染螺面积从0.08 hm2 下降至0, 钉螺面积从17.84 hm2 下降至10.57 hm2 , 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从6.90% 下降至0.96%。结论 便民河水系实施混凝土护坡综合整治消除了钉螺孳生地, 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疫情; 但不能消除钉螺扩散, 仍须做好通江河口的钉螺监测和控制。

    湛江市遂溪县曲水村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调查
    沈浩贤, 陈凯, 潘少恒, 黄柳涛, 王驰, 陆予云, 马长玲, 陈代雄, 陈新宇, 李小敏, 朱蔚云, 任文锋
    2012, 24(4):  461-463. 
    摘要 ( )   PDF (9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洋青镇曲水村人体寄生虫病流行与危害情况。 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试管滤纸钩蚴培养法检查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询问登记、 填写调查表方式, 了解寄生虫病的危害情况。解剖检查褐家鼠、 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 结果 检出钩虫、 蛔虫、 鞭虫、 蛲虫和粗脚粉螨5种寄生虫, 总感染率为10.75%。钩虫感染率为6.07%, 蛔虫和鞭虫均为1.87%, 蛲虫和粗脚粉螨均为0.47%。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 与职业和年龄分布无关。感染度多以轻度为主。钩虫感染者钩蚴性皮炎发生率为69.23%, 虫种为美洲钩虫。鼠类、 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6.66%, 13.04%和10.00%。 结论 遂溪县曲水村分布虫种主要为线虫, 以钩虫为主; 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2002-2010年汉寿县五一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刘素念, 周应彩, 郭志忠, 刘克俭, 姚孝明, 徐维泽, 赵正元
    2012, 24(4):  464-467. 
    摘要 ( )   PDF (18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目平湖地区五一村血吸虫病流行动态, 为洞庭湖洲垸亚型流行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2-2010年五一村血吸虫病情、 螺情、 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 以及实施的各种防治措施等资料, 分析五一村血吸虫病疫情指标的动态演变规律。 结果 五一村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逐年下降, 由2002年的11.44%降至2010年的 1.12%, 其中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 职业以渔民感染率最高。9年间耕牛粪检阳性率维持在10%左右。垸外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 由2003年秋季最高的10.49只/0.1 m2 降至2010年秋季的0.68只/0.1 m2 。2003年垸外春季感染螺平均密度高达 0.026只/0.1 m2 , 2006年以后再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结论 五一村血吸虫病疫情大幅度下降, 耕牛和渔民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组织纤维化染色方法的比较
    黄大可, 张玉侠, 满素勤, 余发智, 沈际佳
    2012, 24(4):  468-470. 
    摘要 ( )   PDF (10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Van?Gieson氏染色和Masson氏三色染色法用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纤维化染色的效果。 方法 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组织纤维化模型, 取肝脏标本, 常规切片, 进行Van?Gieson氏染色和Masson氏三色染色, 应用图像分析软件统计虫卵肉芽肿纤维化面积。 结果 染色时间为3~7 min时, 2种方法显示肉芽肿纤维化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染色时间为10 min时, 由于非特异性因素使得Masson氏染色法着色面积明显大于Van?Gieson氏染色法,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Van?Gieson氏染色法比Masson氏三色操作过程相对简单, 易于掌握,染色结果稳定、 可靠, 可以作为评价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纤维化程度的较好染色方法。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合并抑郁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对照研究
    聂永新, 徐天亮
    2012, 24(4):  471-473. 
    摘要 ( )   PDF (10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合并抑郁障碍的疗效。 方法 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晚血合并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舍曲林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 (联合治疗组) 和单用舍曲林药物治疗组 (单药治疗组), 每组各 30例。所有研究对象于入组时及治疗后1、 2、 4、 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 (HAMD17) 评分及相关因子分进行疗效评定, 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 (TESS) 评定不良反应, 并对两组的疗效、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半年内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治疗8周末两组HAMD总分、 认知障碍因子分、 迟缓因子分及睡眠障碍因子分与入组时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联合治疗组分值均低于单药治疗组。治疗8周后联合治疗组痊愈率为86.7% (26/30), 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56.7% (17/30)(χ2 =6.65, P<0.05), 联合治疗组的用药剂量亦少于单药治疗组 (t =2.25, P<0.05)。联合治疗组半年内复发率为13.3% (4/30), 显著低于单药治疗组46.7% (14/30)(χ2 =7.937, 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23.3%, 单药治疗组为26.7%,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晚血合并抑郁障碍的疗效明显, 并可减少用药量和复发。

    中国中部地区间日疟原虫分离株Duffy血型结合蛋白II区的克隆 表达与初步鉴定
    刘丹, 夏惠, 陶志勇, 陈勇, 方强, 王雪梅, 孙新, 高颖, 买月琴
    2012, 24(4):  474-477. 
    摘要 ( )   PDF (14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克隆中国中部地区间日疟原虫分离株Duffy血型结合蛋白II区基因 (PvDBPII), 体外表达和鉴定重组 PvDBPII蛋白。方法 PCR法从间日疟患者血液DNA样品中扩增PvDBPII基因, 将产物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中, 构建pET28a?PvDBPII重组表达质粒, 转化大肠埃希菌 (E. coli) BL21 (DE3+), 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诱导表达带有His标签的重组蛋白, 采用镍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 相应表达物分别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 Western blot进行分析鉴定。结果 PCR扩增的PvDBPII基因为1.1 kb, 重组pET28a?PvDBPII质粒经测序验证, 其插入片段序列与GenBank参考序列相似性为99%, 转化E. coli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44 kDa, 且能被间日疟患者血清特异性识别。结论 成功克隆了PvDBPII基因, 表达了重组PvDBPII蛋白, 为进一步研究基于PvDBPII的红内期间日疟疫苗奠定了基础

    金标法用于献血员弓形虫感染现场筛查效果的观察
    宋任浩, 魏晨玲
    2012, 24(4):  478-479. 
    摘要 ( )   PDF (10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评价金标法用于献血员弓形虫感染现场筛查的效果。 方法 收集ALT、 HBV、 抗?HCV、 抗?HIV和抗? TP均为阴性的献血员血液, 经抗凝离心后分离出血浆, 采用金标法与ELISA法平行检测血浆中弓形虫IgG阳性率, 分析、 评价检测效果。 结果 金标法与ELISA法检测弓形虫IgG阳性率分别为5.46% (49/898) 和4.90% (44/898), 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610, P>0.05); 检测结果同为阳性者占4.45% (40/898), 同为阴性者占94.1% (845/898),总符合率为98.6% (885/898); Kappa值为0.843, 2种方法检测献血员的结果一致。 结论 金标法检测献血员血浆中弓形虫 IgG抗体符合率高, 且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等优点, 可用于献血员的现场筛查。

    防治管理
    基层血吸虫病防治站站长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陶波, 张志杰
    2012, 24(4):  480-482. 
    摘要 ( )   PDF (10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结合基层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从基层血吸虫病防治站 (血防站) 站长的管理及执行层面提出在防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办法, 讨论血防站站长在防治工作中需要履行的职责和具备的能力, 阐明血防站站长在日常防治工作中如何把握和掌控工作主次, 更好地服务于血防工作。

    综述
    洲滩污染指数在血吸虫病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周义生, 郭家钢
    2012, 24(4):  483-485. 
    摘要 ( )   PDF (9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畜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 洲滩野粪污染是血吸虫病传播的直接危险因素, 洲滩污染指数在血吸虫病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利用洲滩野粪污染指数来确定和评价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作一综述。

    湖北钉螺分类研究进展
    贾悦, 戴建荣
    2012, 24(4):  486-490. 
    摘要 ( )   PDF (13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关湖北钉螺分类的早期研究重点在于形态学和解剖学等传统分类方面, 进而发展为数值分类研究、 细胞遗传学研究、 种群遗传学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兴技术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 (RAPD)、 微卫星 (Microsatellite)、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 等技术也陆续应用到钉螺分类研究中。本文主要就湖北钉螺分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层取水防钉螺扩散技术研究进展
    江涛, 王建明
    2012, 24(4):  491-494. 
    摘要 ( )   PDF (11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阻断钉螺扩散能有效防止血吸虫病传播和流行。基于钉螺在水体中的生存条件和迁移特点,“中层取水” 技术能有效地防止钉螺扩散。本文参考国内相关文献, 从钉螺消长与扩散趋势、 钉螺迁移扩散特点、“中层取水” 理论基础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防治经验
    宜昌市夷陵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24年监测
    望开宇, 张新华, 黄卫东, 孙兵
    2012, 24(4):  494-495. 
    摘要 ( )   PDF (10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宜昌市夷陵区1988年以来血吸虫病监测工作资料进行分析。24年间, 夷陵区累计查出有螺村2个, 有螺环境 24处 (次), 有螺面积达5.52 hm2 ,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人群查病血检共71 353人, 发现阳性者814人, 阳性率1.1%; 病原学检查817人, 未发现阳性; 耕牛血检共9 353头, 阳性24头, 阳性率为0.25%, 粪检未发现阳性耕牛。提示, 夷陵区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成果巩固, 内源性感染已完全消除, 但仍存在疫情反弹的潜在威胁, 故仍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加强流动人员监测, 进一步巩固防治成果。

    2003-2011年扬中市肠道线虫感染调查
    吴荣凤, 肖敏
    2012, 24(4):  496. 
    摘要 ( )   PDF (18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3-2011年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扬中市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状况, 并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幼儿园儿童蛲虫卵或成虫。共粪检29 473例居民, 检出肠道线虫感染者52例, 感染率为0.18%; 检出虫种分别为蛔虫、 钩虫、 鞭虫, 其感染率分别为0.08%、 0.01%和0.09%。儿童蛲虫检查10 945人, 检出感染者32人, 感染率为0.29%。扬中市人群肠道线虫感染处于较低流行水平, 应加强健康教育, 定期开展监测。

    吴江市莺湖村肠道线虫病纵向监测
    李明川, 吴秀珍, 梅火根, 徐鞍强, 汤觉萍, 吴敬之, 汪树铭, 高建红
    2012, 24(4):  497-498. 
    摘要 ( )   PDF (9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吴江市肠道线虫病流行动态。方法 在吴江市平望镇莺湖村人群中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肠道线虫卵, 阳性者及重点人群进行驱虫服药和健康教育。结果 5年共粪检5 757人次, 查出肠道线虫感染者147人次, 平均感染率2.55%。钩虫、 蛔虫、 鞭虫感染率分别为1.96%、 0.49%、 0.24%。重复感染率为20.30%, 是新感染率1.96%的10.36 倍。结论 在人群肠道线虫病有效控制的吴江市, 仍有感染率较高的地区和人群, 有必要加强监测工作。

    病例报道
    双下肢、阴囊象皮肿患者1例
    庄建林, 李颖, 蔡黎
    2012, 24(4):  499-500. 
    摘要 ( )   PDF (13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1例双下肢、 阴囊象皮肿患者的诊治过程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