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15
    专家视角
    医防协作: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重要保障
    尹建海, 张丽, 夏志贵
    2024, 36(2):  111-115. 
    摘要 ( )   PDF (1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消除疟疾后依然面临输入性疟疾病例量大面广、患者及时就诊意识不高、医疗机构诊治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响应能力不足等挑战。医疗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核心技术机构,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医防协作、不断完善疟疾诊断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病例发现与流行病学调查、完善抗疟药物储备管理机制,让医生成为疟疾预防科普的主力军,提升人群健康素养,整体提升输入性疟疾病例及时发现、规范治疗、有效处置等能力,持续巩固我国消除疟疾成果。
    论著
    2016—2021年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率meta分析
    李雪诚, 茅范贞, 王依, 刘耀宝, 曹俊
    2024, 36(2):  116-129. 
    摘要 ( )   PDF (24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6—2021年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率,为儿童蛲虫病防控及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公开发表的关于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患病率研究评价工具进行文献偏倚风险评价。提取纳入文献中的调查时间、调查范围、研究对象、样本量和感染例数等数据,采用meta分析进行合并分析。以感染率为自变量,样本量、样本来源、调查范围、调查方式、地理区域、省份作为因变量进行meta回归分析,探讨研究异质性来源。结果 共纳入66篇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范围覆盖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时间为2016—2021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2016—2021年我国儿童蛲虫合并感染率为4.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1%,6.0%)],各年感染率分别为4.1%[95% CI:(2.2%,6.5%)]、4.2%[95% CI:(2.4%,6.6%)]、4.2% [95% CI:(2.2%,6.8%)]、3.2%[95% CI:(1.5%,5.4%)]、2.3%[95% CI:(0.9%,4.3%)]、1.1%[95% CI:(0.4%,2.1%)]。样本量< 5 000例的研究儿童蛲虫合并感染率为4.9%[95% CI:(3.4%,6.8%)],高于样本量≥ 5 000例的研究[2.1%,95% CI:(0.2%,3.6%)];调查对象来源于学校的研究合并感染率为5.2%[95% CI:(2.9%,8.2%)],高于来源于社区的研究[4.2%,95% CI:(2.7%,6.0%)];监测类型为综合监测的研究合并感染率为4.4%[95% CI:(2.8%,6.2%)],低于专项监测研究 [4.8%,95% CI:(2.6%,7.7%)];调查范围为县(区)级的研究合并感染率为5.7%[(95% CI:(3.8%,7.8%)],高于调查范围为地市级[4.8%,95% CI:(2.3%,8.0%)]和省级的研究[1.8%,95% CI:(0.3%,4.7%)]。华南地区儿童蛲虫感染率[11.3%,95% CI:(7.5%,15.7%)]高于华中[5.2%,(95% CI:2.8%,8.2%)]、华东[5.2%,95% CI:(2.8%,8.2%)]与西南地区[2.6%,95% CI:(1.4%,4.1%)]。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理区域和调查省份为研究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结论 目前我国儿童蛲虫感染总体处于中度流行水平,不同地区感染率差异较大,华南地区感染率较高,且感染存在小范围聚集现象。各地应因地制宜开展监测和健康教育等工作,以进一步降低儿童蛲虫感染率。
    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
    师悦, 耿梦杰, 周升, 陈曦, 孙军玲, 田雪莹, 徐红, 李昱, 郑灿军
    2024, 36(2):  130-136. 
    摘要 ( )   PDF (16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钩端螺旋体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报告的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报告和诊断机构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2年全国累计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4 559例,年均报告351例;报告病例数从2010年的679例下降至2018年的158例。四川省、云南省、广东省、湖南省、福建省、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江西省和贵州省累计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4 276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3.79%;其中云南省近年病例数大幅下降,浙江省、广东省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2010—2020年河南省无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报告,但2021、2022年分别报告5例和2例;2010—2017年陕西省仅报告1例病例,但自2018年起连续5年有病例报告。全年均有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报告,以8—10月为发病高峰,各省发病高峰存在差异;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3∶1;病例中位年龄50岁(四分位间距: 23岁),以51~60岁组报告病例数占比最高(23.21%)。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报告病例中,确诊病例占53.28%,确诊病例占比从2010年的35.05%上升至2022年的61.66%。综合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卫生机构和其他卫生机构钩端螺旋体病报告病例数占比分别为67.22%(2 937例)、20.44%(893例)、7.23%(316例)、5.10%(223例)。2010—2022年全国钩端螺旋体病报告病例病死率为1.07%,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1.39% vs. 0.36%;[χ2] = 9.52,P = 0.002)。 结论 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处于低水平流行状态,南方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各流行省份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存在差异。陕西省、河南省等省份近年持续有病例报告,需引起关注。建议各地加强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提升病例诊治能力,因地制宜开展防控工作。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慢性致病阶段肝脏中差异表达长非编码RNA筛选及功能分析
    李银龙, 李琴, 林伟娜, 冯婷, 秦志强, 曹淳力, 李石柱, 许静
    2024, 36(2):  137-147. 
    摘要 ( )   PDF (23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选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慢性致病阶段肝脏中差异表达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并进行功能分析,为探索lncRNA在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肝脏病变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 20只6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实验组每只小鼠采用腹部贴片法感染(15 ± 2)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建立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模型,以蒸馏水作为对照组。两组小鼠均于感染70 d后剖杀,获取小鼠肝脏组织样本,进行RNA抽提及文库构建。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 测序平台对文库进行测序,采用 fastp软件进行数据清洗,使用 HISAT2软件进行参考基因组比对及基因表达量(FPKM)计算。采用CNIC、CPC、Pfam、PLEK软件对潜在lncRNA序列进行编码潜能预测,筛选出潜在lncRNA。采用DESeq2软件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lncRNA。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挖掘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代谢途径。结果 共筛选出333个潜在lncRNA,67个鉴定为差异表达lncRNA,其中49个表达上调、18个表达下调。差异表达lncRNA预测靶基因共53个,GO富集分析显示这些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其中Sema7a、Arrb1、Ccl21b等基因可能是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1)和ERK2级联正调控生物学过程的关键靶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胶原蛋白表达。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通路等信号通路。结论 本研究鉴定了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慢性致病阶段肝脏中差异表达lncRNA及其靶基因的功能富集,其中上调表达的lncRNA可能通过调控Sema7a、Arrb1、Ccl21b等靶基因影响ERK1/2级联等生物学过程以及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影响胶原蛋白表达及炎症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影响肝脏病变发展。  
    长江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与理化性质及其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何欢, 周金星, 高梓欣, 陆子淳, 代仁龙, 胡兴宜, 庞宏东
    2024, 36(2):  148-153,200. 
    摘要 ( )   PDF (18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长江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理化性质及钉螺分布特征,探索土壤微生物与理化性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从而为长江滩地抑螺防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4月选取杨农复合、芦苇地、农业耕地、沟渠4种土地利用类型长江滩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滩地钉螺分布、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中细菌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V3 ~ V4区、土壤中真菌内转录间隔区1(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ITS1)基因、土壤中藻类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ibulose⁃bisphosphate carboxylase,rbcL)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滩地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土壤微生物、理化性质与活螺密度间的关系,采用方差分解分析估算土壤微生物、理化性质对活螺密度的贡献率。结果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滩地中,沟渠活螺框出现率[(4.94 ± 2.14)%]和活螺密度[(0.070 ± 0.026)只/0.1 m2]最高,农业耕地活螺框出现率[(1.23 ± 1.23)%]和活螺密度[(0.016 ± 0.019)只/0.1 m2]最低。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共检测到2个门、5个纲、8个目、9个科、11个属藻类,其中绿藻门为优势藻门、拟新绿藻属为优势藻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共检测到44个门、134个纲、281个目、338个科、516个属细菌,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为主要优势菌门,未培养的酸杆菌属、MND1属、硝化螺旋菌属、赭黄嗜盐囊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共检测到11个门、41个纲、108个目、223个科、408个属真菌,其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相对丰度较高,枝鼻菌属、被孢霉属、腐质霉属相对丰度较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活螺密度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r = −0.965,P < 0.05)及土壤电导率(r = −0.962,P < 0.05)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 = 0.951,P < 0.05)。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对活螺密度贡献率分别为69%和10%。结论 长江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存在差异,土壤微生物与理化性质可影响钉螺分布。  
    防治研究
    2023年贵州省六盘水市部分地区蜱传立克次体调查
    李丹尼, 李娅, 于永慧, 欧阳譞, 熊小路, 金山, 焦俊
    2024, 36(2):  154-158. 
    摘要 ( )   PDF (1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贵州省六盘水市部分地区蜱携带立克次体感染率,为当地蜱传立克次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3年4—6月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大山镇高兴村捕捉牛、羊体表寄生蜱,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蜱种进行鉴定。采用巢式PCR法检测蜱携带的立克次体,包括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柯克斯体属、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和东方体属,扩增的阳性片段测序后与GenBank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 共采集200只蜱,经鉴定均为微小扇头蜱。巢式PCR联合测序鉴定出蜱携带敬信立克次体暂定种(40.50%)、贝氏柯克斯体(1.50%)和柯克斯体共生菌(27.00%),未检测出无形体、埃立克体及东方体。结论 贵州省六盘水市部分地区微小扇头蜱携带敬信立克次体暂定种、贝氏柯克斯体和柯克斯体共生菌;当地有关部门需加强家畜和人群蜱传立克次体感染监测,减少蜱传立克次体病危害。
    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的2003—2022年武汉市螺情变化趋势分析
    熊月琳, 王浩, 李洋, 张佳京, 王帅, 刘聪, 罗华堂
    2024, 36(2):  159-164. 
    摘要 ( )   PDF (1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3—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螺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精准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3—2022年武汉市钉螺调查资料,以有螺面积查出比例、实有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等作为螺情分析指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各指标趋势变化,计算趋势曲线斜率(β)、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以评价2003—2022年武汉市螺情数据变化趋势。结果 2003—2022年,武汉市有螺面积查出比例在2005年和2015年出现2个连接点,2003—2005年为上升阶段(β1 = 5.93,t = 1.280,P > 0.05)、2005—2015年为下降阶段(β2 = -0.88,t = -2.074,P > 0.05),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2015—2022年为上升阶段(β3 = 1.46,t = -2.356,P < 0.05)。2003—2022年,武汉市垸外洲滩亚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查出比例于2006年和2015年出现2个连接点,2003—2006年(β1 = 4.64,t = 1.888,P > 0.05)和2006—2015年(β2 = -1.45,t = -2.143,P > 0.05)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2015—2022年呈上升趋势(β3 = 2.04,t = -3.100,P < 0.05)。2003—2022年,武汉市垸内亚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查出比例在2012年和2020年出现2个连接点,2003—2012年呈下降趋势(β1 = -0.39,t = -4.608,P < 0.05);2012—2020年(β2 = 0.03,t = 0.245,P > 0.05)和2020—2022年(β3 = 1.38,t = 1.479,P > 0.05)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2003—2022年,武汉市实有钉螺面积、垸内亚型和垸外洲滩亚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有钉螺面积均呈下降趋势(AAPC = -2.39%、-5.75%和-2.35%,P均< 0.05)。2003—2022年,武汉市活螺平均密度由0.087只/0.1 m2降至0.027只/0.1 m2,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 = AAPC = -11.47%,P < 0.05)。2003—2022年,武汉市垸外洲滩亚型流行区活螺平均密度年均下降17.36%(APC = AAPC = -17.36%,P < 0.05),垸内亚型流行区活螺平均密度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 = AAPC = -0.97%,P > 0.05)。2003—2022年,武汉市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APC = AAPC = -12.45%,P < 0.05)。结论 2003—2022年,武汉市有螺面积查出比例、实有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需进一步强化钉螺控制、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压缩有螺面积、推进有螺地带禁牧等措施,以稳步推进武汉市血吸虫病消除工作。
    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钉螺分布趋势
    毛琦, 孙彩英, 黎安琪, 陆伟伟, 吕锡宏, 陆雪辉, 靳艳军, 余晴
    2024, 36(2):  165-168. 
    摘要 ( )   PDF (10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螺情变化,为制定松江区螺情监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螺情监测工作报表,提取林地钉螺调查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别对有螺面积比、活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密度进行建模分析,计算2009—2023年各指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年均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结果 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累计在4个镇14个行政村发现林地螺点40个;累计调查钉螺39 065框,调查面积609 600 m2,其中有螺框6 084框、有螺面积151 250 m2;捕获钉螺22 210只,最高钉螺密度260.00只/0.1 m2;解剖钉螺6 262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钉螺。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有螺面积比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PC = AAPC = 24.9%,P > 0.05),趋势曲线无连接点;最高在2009年(53.81%)、最低在2011年和2013年(均为0),平均24.81%。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活螺框出现率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PC = AAPC = 41.5%,P > 0.05),趋势曲线无连接点,总体呈单调递增趋势;最高在2009年(53.81%)、最低在2011年和2013年(均为0),平均15.57%。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活螺密度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PC = AAPC = 55.0%,P > 0.05),趋势曲线无连接点;最高在2023年(0.96只/0.1 m2)、最低在2011年和2013年(均为0),平均0.57只/ 0.1 m2。结论 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钉螺控制难度及输入风险呈逐年增加趋势;建议采取苗木移植前监管评估、移植后加强监测频次等措施,以降低钉螺输入及扩散风险。
    2023年青海省玉树市小型啮齿类动物棘球属绦虫感染调查
    贺耿城, 吴树声, 秦香兰, 马吉龙, 余庭俊, 宋成玺, 莫筱瑾, 马霄, 巴建峰, 郑贵荣, 姜斌, 田添, 杨诗杰, 张颋, 周晓农
    2024, 36(2):  169-173. 
    摘要 ( )   PDF (14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青海省玉树市人群聚居区周边小型啮齿类动物棘球属绦虫感染率,为进一步开展棘球蚴病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6月,于青海省玉树市上拉秀乡与隆宝镇牧场分别随机设置1 ~ 2处50 m × 50 m样方,每个样方内放置300个板式鼠夹(12.0 cm × 6.5 cm),每日10 : 00—18 : 00捕捉小型啮齿类动物,持续4 d。对捕获的啮齿类动物进行鉴定、剖检,对疑似棘球蚴感染的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PCR法扩增棘球属绦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1(cytochrome c oxidase 1,cox1)基因,并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以鉴定虫种,以邻接法构建棘球绦虫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玉树市上拉秀乡与隆宝镇累计捕获小型啮齿类动物236只,其中上拉秀乡捕获青海田鼠65只(占56.0%)、高原鼠兔51只(占44.0%);隆宝镇捕获青海田鼠62只(占51.7%)、高原鼠兔58只(占48.3%),两地小型啮齿类动物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94,P > 0.05)。剖检共发现7只高原鼠兔和12只青海田鼠疑似感染棘球蚴,病理学检查可见疑似棘球蚴感染动物肝脏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细胞排列紊乱。PCR扩增疑似棘球蚴感染病灶组织DNA,发现7只青海田鼠感染石渠棘球蚴,均捕获自上拉秀乡。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捕获的小型啮齿类动物所感染棘球蚴cox1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的石渠棘球绦虫cox1基因序列高度同源。 结论 2023年青海省玉树市人群聚居区周边小型啮齿类动物以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为主,存在石渠棘球蚴感染。
    实验研究
    人体蠕形螨体内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韩忍忍, 张大存, 王澜, 汤非凡, 曹佳诚, 王婧璇, 湛孝东, 谷生丽
    2024, 36(2):  174-178. 
    摘要 ( )   PDF (13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人体蠕形螨体内细菌群落多样性,为探究蠕形螨在其所致传染病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3年6—7月通过透明胶纸法采集芜湖市某高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通过Illumina PE250高通量测序平台扩增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V4区以及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将测序结果根据重叠关系进行拼接、过滤得到有效序列,再进行操作分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聚类。对得到的OTU进行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在不同分类水平对细菌菌落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S rRNA测序获得57 483条有效序列,根据不同相似度水平对其进行OTU分类,得到159个OTUs;对其中97%相似水平的OTU进行分类学水平分析,发现人体蠕形螨体内细菌分属于14个门、20个纲、51个目、72个科、94个属。在门分类水平,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在属分类水平上,弧菌属、慢生根瘤菌和贪噬菌属为优势菌属。ITS测序共获得56 362条有效序列及147个OTUs,分属于5个门、17个纲、34个目、68个科、93个属;注释到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壶菌属门和毛囊菌门等,子囊菌门为优势菌门,链格孢菌属、附球菌属、青霉菌属和帚枝霉属为优势菌属。结论 蠕形螨体内细菌群落组成具有较高多样性,同时微生物种类较多、物种丰度较高。
    石菖蒲提取物有效成分及对粉尘螨杀灭活性研究
    王慧勇, 汪梅青, 汤非凡, 王澜, 韩忍忍, 蒋峰, 湛孝东
    2024, 36(2):  179-183. 
    摘要 ( )   PDF (11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石菖蒲提取物对粉尘螨的杀灭活性,并对其有效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 以甲醇为溶剂,采用旋蒸法从石菖蒲根茎磨粉中获得冷浸提取物,再以石油醚进行萃取,再次旋蒸获得石菖蒲精油成分。将石菖蒲精油与吐温⁃80以1∶1比例混匀后用蒸馏水进行倍比稀释至1.000 00%、0.500 00%、0.250 00%、0.125 00%、0.062 50%和0.031 25%等6个浓度,同时将吐温⁃80用蒸馏水以同样比例稀释作为对照组。取200 μL各浓度石菖蒲精油分别均匀滴加于有100只成螨的滤纸上,每一浓度重复实验3次,各浓度石菖蒲精油均设置1个对照组,于25 ℃,75%相对湿度培养箱内处理24 h后,计算螨虫校正死亡率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精油成分,石菖蒲精油经正向柱中压制备,收集其中各个组分。运行条件:流动相为含10%乙酸乙酯的石油醚溶液和纯乙酸乙酯,检测波长为254 nm,色谱柱使用正向硅胶柱,柱温为室温。将分离纯化得到的石菖蒲精油各组份均稀释至1.000 00%浓度进行杀螨活性测定,舍弃杀螨活性低于100%的组分后,将保留组分稀释至上轮50%浓度后再进行多轮杀螨活性测定。将有杀螨效果的组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超导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质谱和核磁分析,通过计算机标准谱图库检索并与文献资料比较,确定活性单体化合物结构。结果 1.000 00%、0.500 00%、0.250 00%和0.125 00%浓度石菖蒲精油可将实验粉尘螨全部杀灭,校正死亡率均为100%。石菖蒲提取物有效浓度0.062 5%时对粉尘螨的24 h致死率可达94.33%。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出A ~ F等6个组分,对分离出的不同成分进行杀螨活性对比,发现D、E组分杀螨效果良好,在0.500 00%浓度下均达到100%的杀螨率。质谱和核磁分析结果显示,D组分为异丁香酚甲醚、E组分为β⁃细辛脑。结论 石菖蒲精油提取物具有杀螨活性,其中异丁香酚甲醚对粉尘螨有显著杀灭活性。
    医学信息
    1993—2022年恶性疟原虫RIFIN蛋白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尹静娴, 孙芷珊, 赵翰卿, 周晓农, Kassegne Kokouvi, 陈军虎
    2024, 36(2):  184-190. 
    摘要 ( )   PDF (26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1993—2022年恶性疟原虫重复散布蛋白家族(repetitive interspersed families of polypeptides,RIFIN)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研究热点,为RIFIN蛋白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1993—2022年RIFIN蛋白研究相关论文,采用CiteSpace 6.2.4.0软件分析1993—2022年各年发文量并构建国家、作者、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提取文献的关键词绘制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和时间线图谱,分析RIFIN蛋白研究热点。结果 共纳入745篇英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1993—2022年年发文量为18~36篇。RIFIN蛋白研究领域活跃度居前3位的国家为美国、英国、法国,活跃度较高的机构是高校和研究机构,未发现活跃度特别高的作者。关键词共形成重复DNA序列、分子流行病学、抗原变异等3个聚类。关键词共现、突现和时间线分析结果显示,既往RIFIN蛋白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性质、功能等方面,涉及的关键词包括重复DNA序列、进化等;近年来研究热点转向基因多样性和免疫反应等方面,涉及的关键词包括基因多样性、抗原变异、结合等。结论 1993—2022年RIFIN蛋白研究相关论文逐年发文量相对稳定,本研究结果可望为RIFIN蛋白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构建全球卫生人才培训评价指标体系
    陶晓晴, 马雪娇, 费思伟, 段磊, 吕山, 武佳妮
    2024, 36(2):  191-197. 
    摘要 ( )   PDF (18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当前全球卫生培训研究热点,构建全球卫生人才培训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检索2003—2022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全球卫生培训评价的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以决策导向(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CIPP)评价模型作为理论框架,构建全球卫生人才培训指标体系。结果 共纳入692篇中文文献、1 264篇英文文献进行分析。经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获得中、英文关键词聚类各10个,中文关键词聚类依次为层次分析法、卫生外交、人员结构、跨学科、教育考核、全球健康学科发展、培训需求、课程设置、质量评价、后勤保障,英文关键词聚类依次为循证实践、能力建设、全球卫生、生活质量、机器学习、领导力、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健康平等、公共卫生安全、全球卫生外交。基于上述关键词聚类,以CIPP作为理论框架,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9个三级指标的全球卫生人才培训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4个维度。结论 成功构建了全球卫生人才培训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可为未来全球卫生人才培训提供有效的评估工具和量化依据。
    防治经验
    地笼使用对钉螺扩散的影响
    钟梦婷, 陆先权, 方四海, 蒋雪峰, 顾伟玲2, 向泽林
    2024, 36(2):  198-200. 
    摘要 ( )   PDF (9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地笼使用对钉螺扩散的影响,为制定钉螺精准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购买捕鳝者常用地笼20只,其中包装带编织地笼11只、塑料地笼7只、尼龙绳编织地笼2只。于适宜钉螺繁殖的2024年4月13、26、28日15 : 00至次日8 : 00,将20只地笼分别放置在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钉螺密度相对较高(≥ 1.00只/0.1 m2)和相对较低(< 1.00只/0.1 m2)环境中,比较不同钉螺密度环境中不同材质地笼携带钉螺数量。结果 在钉螺密度相对较高环境中共放置地笼11笼·次,检获钉螺77只,平均7只/(笼·次)、2.15只/0.1 m2地笼,其中包装带编织地笼和塑料地笼平均钉螺携带数量为2.47只/0.1 m2地笼和0.37只/0.1 m2地笼;在钉螺密度相对较低环境中共放置地笼24笼·次,检获钉螺8只,平均0.33只/(笼·次)和0.09只/0.1 m2地笼;其中包装带编织地笼平均钉螺携带数量为0.12只/0.1 m2地笼,塑料地笼和尼龙绳编织地笼均未观察到携带钉螺。在钉螺密度较高环境中,地笼钉螺携带数量大于钉螺密度相对较低环境(Z = -4.019,P < 0.01),包装带编织地笼在钉螺密度相对较高环境中的钉螺携带数量大于钉螺密度相对较低环境(Z = -4.086,P < 0.01),不同材质地笼钉螺携带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 -1.873,P > 0.05)。结论 在有螺环境中使用地笼可导致钉螺扩散。
    综述
    国内外结核病临床在研疫苗最新研究进展
    周方斌, 张逸龙, 张冬梅
    2024, 36(2):  201-206,218. 
    摘要 ( )   PDF (10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核病是全球最大的传染病杀手之一,接种疫苗是预防结核病最理想的方法,但此前广泛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保护效果存在局限性,亟需开发新型结核病疫苗。目前,国内外已有包括减毒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及病毒载体疫苗等在内的15种新型结核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最终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目标”带来了曙光。本文就国内外临床在研结核病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结核病防治提供参考。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及其抑制剂抗血吸虫作用研究进展
    王宇昕, 许静, 夏超明
    2024, 36(2):  207-214. 
    摘要 ( )   PDF (13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一种被忽视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也是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唯一有效药物。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吡喹酮已在大规模血吸虫病化疗中应用了40余年,长期大规模使用导致部分地区血吸虫对其产生了抗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型抗血吸虫药物作为候选替代药物。近期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在血吸虫的生长发育以及繁殖等阶段中均起关键作用,被认为是治疗血吸虫病的潜在药物靶点。本文总结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抑制剂在抗血吸虫药物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抗血吸虫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病例报道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辅助诊断内脏利什曼病1例
    李维苹, 王兴蕾, 马丽, 豆欣蔓, 赵睿, 王颖俏
    2024, 36(2):  215-218. 
    摘要 ( )   PDF (10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例患者因“反复高热、肝脾肿大、伴全血细胞减少待查”收住入院,排除细菌、病毒、真菌感染及血液系统疾病后,采集患者外周血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显示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rk39快速诊断试剂检测显示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骨髓涂片检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最终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激素进行抗感染、保肝、升白细胞等治疗及个性化护理后,患者康复出院。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病因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的恶性疟1例
    张东友, 李娜, 周文奇, 张蕾, 梁绮, 孟德峰
    2024, 36(2):  219-220. 
    摘要 ( )   PDF (10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疟;腹痛;误诊;病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