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2-20
    上一期   
    特约综述
    “十二五”以来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进展与展望
    尚婧晔, 张宇, 蒲晨, 万佳嘉, 陈琳, 吴子松, 刘阳
    2023, 35(6):  539-544,556. 
    摘要 ( )   PDF (12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省计划于2023年底全省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持续巩固现有防治成效,必须把握当前血吸虫病疫情态势、充分认识新时期防控形势与面临的挑战、总结已有成功经验与不足、科学制定防治策略与措施。本文回顾总结了“十二五”以来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进展,分析了当前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挑战,并就下一步工作方向与重点提出建议。
    论著
    基于全健康理念的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综合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刘婧姝, 周正斌, 张晓溪, 黄璐璐, 罗卓韦, 陈胜林, 张仪, 李石柱
    2023, 35(6):  545-556. 
    摘要 ( )   PDF (1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全健康理念构建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 MT⁃ZVL)综合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从全健康的整体视角探索遏制该病疫情回升的切入点,以促进其控制与消除。方法 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结合课题组讨论、现场调查等初步构建指标体系。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川、陕西、甘肃7个MT⁃ZVL流行省(直辖市)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择33名专家开展两轮专家咨询,对指标进行筛选,并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意见集中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专家权威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归一化权重。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法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0%(33/3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和0.88,指标合理性、重要性、可操作性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392、0.437、0.258和0.364、0.335、0.263([P] 均< 0.05)。经过筛选,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外部环境”、“内部支持”、“综合治理” 3个一级指标归一化权重分别为16.98%、38.73%、44.29%;“外部环境”的二级指标中,“自然环境”权重最高(66.67%);“内部支持”的二级指标中,“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科学研究”权重最低(8.26%),其他指标权重在12.42%~13.38%;“综合治理”的二级指标中,各指标权重均为16.67%。结论 构建了基于全健康理念的MT⁃ZVL综合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兼顾传统MT⁃ZVL防治效果评估的同时,综合考虑了顶层设计、组织管理和防治措施落实的重要性,纳入了多部门协作相关指标。
    2018—2020年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青蒿素耐药相关基因Pfubp1Pfap2mu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章太婵, 梁雪雁, 韦华贵, 林敏, 陈江涛
    2023, 35(6):  557-564,572. 
    摘要 ( )   PDF (1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分离株青蒿素耐药相关基因Pfubp1和Pfap2mu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流行情况,为该地区疟疾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采集2018—2020年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患者临床血样184份,提取血样中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技术和Sanger测序法检测恶性疟原虫Pfubp1和Pfap2mu基因,并对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赤道几内亚Bioko岛分离株恶性疟原虫Pfubp1基因中,无突变虫株占88.83%(159/179)。20株突变虫株(11.17%,20/179)共分离出6个不同SNPs,该6个SNPs有4个非同义突变,分别为E1516G、K1520E、D1525E、E1528D;95.00%(19/20)的突变分离株中仅有1个基因突变位点,其中非同义突变占68.42%(13/19)。与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ACTs)耐药相关的Pfubp1基因中,D1525E和E1528D为已知主要流行突变位点;在第1525位点氨基酸,野生型虫株占99.44%(178/179)、突变型虫株占0.56%(1/179),该突变位点仅在2018年采集的样本中发现;在第1528位点,野生型虫株占93.30%(167/179)、突变型虫株占6.70%(12/179)。在Pfap2mu基因3个区域(Pfap2mu⁃inner1、Pfap2mu⁃inner2、Pfap2mu⁃inner3)的目标扩增片段中,野生型虫株所占比例分别为95.72%(134/140)、79.25%(126/159)和95.83%(161/168);在所有测序成功的样本中筛出16个不同SNPs,共有7个非同义突变,分别为S160N、K199T、A475V、S508G、I511M、L595F、Y603H;43株突变分离株中,有1个以上突变位点的占16.28%(7/43),其中非同义突变占28.57%(2/7)。与ACTs相关的已知延迟清除位点为S160N,野生型虫株占89.94%(143/159)、突变型虫株占10.06%(16/159)。结论 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Pfubp1和Pfap2mu基因均发生不同水平突变,Pfubp1基因突变型比例低、Pfap2mu基因突变型比例较高,本研究还发现了Pfubp1 E1504E、K1520E和Pfap2mu A475V、S508G等新位点。  
    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按蚊种类及种群密度调查
    龚希, 吴小红, 霍芳, 郁涛, 葛黎, 刘阳, 李黎
    2023, 35(6):  565-572. 
    摘要 ( )   PDF (21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按蚊分布,为进一步提高传疟媒介按蚊监测质量、制定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21年,于四川省传疟媒介监测点分别采用人诱法和灯诱法开展按蚊密度及种群调查,对按蚊捕获数量、种群及密度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ArcGIS 10.7软件绘制四川省传疟媒介分布图。结果 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监测点累计捕获按蚊152 243只,其中中华按蚊150 987只(占99.18%)、嗜人按蚊1 256只(占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 938.92,P < 0.01),未捕获其他按蚊。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监测点采用人诱法调查发现,中华按蚊年密度为0.64 ~ 1.27只/(人·h)、嗜人按蚊年密度为0 ~ 0.07只/(人·h);采用灯诱法调查发现,中华按蚊年密度为6.46 ~ 26.50只/(灯·夜)、嗜人按蚊年密度为0 ~ 0.82只/(灯·夜)。2011—2018年采用人诱法调查发现,仁寿县、简阳市、威远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嗜人按蚊密度较高[> 0.40只/(人·h)];采用灯诱法调查发现,宜宾市翠屏区和高县嗜人按蚊密度较高[> 1.00只/(灯·夜)];2019—2021年未捕获嗜人按蚊。2011—2021年采用人诱法调查发现,峨眉山市、芦山县、罗江区、通川区和昭化区等5个监测点中华按蚊密度较高[均> 4.00只/(人·h)];采用灯诱法调查发现,会理县、越西县、德昌县、阆中市、平昌县和宣汉县等6个监测点中华按蚊密度较高[均> 40.00只/(灯·夜)]。结论 2011—2021年,四川省传疟媒介依然广泛分布,中华按蚊为传疟优势按蚊;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再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需持续加强四川省输入性疟疾病例及传疟媒介监测工作。
    不同病原学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效果比较
    许晓娟, 陈雪峰, 吴凡, 吴晨阳, 刘婷, 代波, 汪天平, 张世清
    2023, 35(6):  573-582,589. 
    摘要 ( )   PDF (1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不同病原学方法在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2022年10—11月,于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取有钉螺分布的环境采用夹夜法捕捉野鼠。采用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肠系膜组织镜检法、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肝脏组织匀浆孵化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和粪便毛蚴孵化法等6种方法单独或联合应用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任一种方法检出日本血吸虫虫卵或毛蚴即判为血吸虫感染阳性,比较不同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敏感度。结果 共捕获野鼠1 703只,其中366只(21.49%)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阳性。6种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率(Q = 529.33,P < 0.001)及敏感度([χ2] = 527.78,P < 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联合肠系膜组织镜检法、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联合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及联合应用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肠系膜组织镜检法、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及Kato⁃Katz法等4种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敏感度较高,分别为86.61%、87.16%和97.27%。结论 不同病原学方法检测野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敏感度存在差异,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联合肠系膜组织镜检法、肝脏组织压片镜检法联合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具有潜在现场应用价值。  
    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HIV⁃1感染者分子流行特征
    谢美榕, 林丽颖, 王征桦, 邱月锋, 卢晓丽, 张春阳, 吴守丽
    2023, 35(6):  583-589. 
    摘要 ( )   PDF (12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HIV⁃1感染者基因亚型及其分布特征,为制定该省艾滋病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且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不包括艾滋病患者)中,以地级市为抽样单位,按福建省9个地级市前3年报告HIV感染者平均病例数的50%随机抽取调查对象。收集调查对象流行病学个案信息,并采集血样。采用巢氏逆转录 PCR法扩增HIV⁃1的pol基因区,对获得序列进行基因型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将序列上传至美国斯坦福大学耐药数据库(HIVDB)(http://hivdb.stanford.edu) 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使用HIVdb Algorithm 9.4算法进行耐药突变分值计算和药物耐药水平分析。结果 共纳入2020年福建省新报告HIV感染者1 043例,采集血样测序后成功获得936条序列。该936例HIV⁃1感染者血样中检出9种基因亚型,其中CRF07_BC(52.1%)和CRF01_AE(30.4%)为福建省最主要的流行亚型,其余亚型依次为CRF08_BC(4.9%)、CRF55_01B(3.0%)、C亚型(2.5%)、B亚型(2.1%)、CRF85_BC(1.7%)、CRF59_01B(0.3%)、CRF65_CPX(0.1%),另有26例样本未明确亚型。936例感染者中,检出 43例耐药,治疗前耐药率为4.6%;各亚型耐药率由高至低依次为CRF55_01B、CRF08_BC、B、C、CRF01_AE、CRF07_BC及其他,各亚型耐药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002,P < 0.05)。结论 2020年福建省HIV⁃1流行基因亚型呈多样性分布,新的重组和耐药毒株不断产生并在不同人群和地区传播流行。建议继续加强HIV⁃1流行毒株亚型监测,及时掌握新型重组毒株及耐药株流行和传播趋势。
    多房棘球蚴对巨噬细胞糖代谢表型转变及极化类型影响的初步研究
    沈银红, 张涛, 杨紫晗, 张耀刚, 黄登亮, 侯静, 田美媛, 马艳艳
    2023, 35(6):  590-603,613. 
    摘要 ( )   PDF (38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房棘球蚴对巨噬细胞糖代谢表型转变、极化类型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为多房棘球蚴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分离6~8周龄C57BL/6J小鼠骨髓细胞,用小鼠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诱导成骨髓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M0(对照组);以BMDM⁃M0经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4诱导24 h后的M2型巨噬细胞作为IL⁃4诱导组,以BMDM⁃M0与2.4 ng/mL多房棘球蚴囊液(cystic fluid,CF,)共培养的细胞作为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以BMDM⁃M0与多房棘球蚴原头节(protoscolex,PSC)按500∶1共培养的细胞作为BMDM与PSC共培养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与多房棘球蚴CF、PSC共培养后的巨噬细胞极化类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标志物、炎症因子、糖代谢相关酶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细胞能量代谢分析各组细胞葡萄糖代谢表型。结果 4组细胞精氨酸合酶1(arginase⁃1,Arg1)(F = 1 457.00,P < 0.000 1)、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2(macrophages⁃derived C⁃C motif chemokine 22,Ccl22)(F = 22 203.00,P < 0.000 1)、抵抗素样α(resistin⁃like α,Retnla)(F = 151.90,P < 0.000 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F = 107.80,P < 0.001)、己糖激酶(hexokinase,HK)(F = 9 389,P < 0.000 1)、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F = 641.40,P < 0.000 1)、磷酸果糖激酶1(phosphofructokinase1,PFK1)(F = 43.97,P < 0.01)、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F = 432.50,P < 0.000 1)、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kinases,PDK1)(F = 737.30,P < 0.000 1)、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F = 3 632.00,P < 0.000 1)、葡萄糖转运体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F = 532.40,P < 0.000 1)、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F = 460.00,P < 0.000 1)、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CS)(F = 5 642.00,P < 0.01)、糖原合成酶1(glycogen synthase 1,GYS1)(F = 273.30,P < 0.000 1)、IL⁃6(F = 1 823,P < 0.000 1)、IL⁃10(F = 291.70,P < 0.000 1)、IL⁃1β(F = 986.60,P < 0.000 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F = 334.80,P < 0.000 1)、转化生子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F = 163.30,P < 0.001)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22.87% ± 1.48%)高于M1型巨噬细胞(1.70% ± 0.17%)(t = 24.61,P < 0.001),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比例(20.07% ± 0.64%)高于M1型巨噬细胞比例(1.93% ± 0.25%)(t = 45.73,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Ccl22、Retnla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 0.01),而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 > 0.05),糖酵解关键酶HK、PK、PFK mRNA表达水平升高(P均 < 0.01),炎症因子IL⁃10、IL⁃1β、TNF⁃α、TGF⁃β mRNA表达水平升高(P均 < 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HK、PK、PFK蛋白表达水平,GLUT1、GAPDH、IL⁃6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 0.05);BMDM与多房棘球蚴CF共培养组H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0.05);IL⁃4诱导组HK、PK、PFK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 0.01),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 < 0.05),TGF⁃β mRNA表达水平升高(P < 0.01)。糖酵解压力测试显示,对照组、IL⁃4诱导组、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细胞外酸化率(extra cellular acidification rate,EC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24.4,P < 0.05);与对照组相比,BMDM与多房棘球蚴PSC共培养组ECAR增高,IL⁃4诱导组ECAR降低(P均 < 0.05)。结论 多房棘球蚴CF/PSC处理使BMDM主要向M2型极化,糖代谢向高能量、高糖酵解代谢表型转变,并影响其炎症反应。
    我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指标的定量分析研究
    柴丽莹, 曹园园, 赵理, 刘凯旋, 崇泽银, 卢艳, 朱国鼎, 曹俊, 卢光玉
    2023, 35(6):  604-613. 
    摘要 ( )   PDF (26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定量分析我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指标及其权重系数,以探讨我国现有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纳入的风险指标对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贡献程度的差异。方法 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中,分别以“malaria”、“re⁃introduction/re⁃transmission/re⁃establishment”、“risk assessment/risk evaluation/risk prediction”和“疟疾”、“再传播/再流行/重新流行/再建”、“风险评估/风险预测”等为检索词,检索截至2023年8月3日收录的明确报告了我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风险指标及其权重系数的研究文献。同时检索“Google Scholar”搜索引擎以确保检索全面性。2名研究者按照预先建立的信息提取表提取研究文献基本信息及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指标相关数据并交叉核对。采用R 4.2.1软件绘制南丁格尔玫瑰图,以展示我国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纳入的风险指标及其权重系数。以风险指标被评估体系纳入的频次和指标权重系数排序分析风险指标的重要程度;计算不同赋权方法所得指标权重系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比较不同赋权方法筛选指标的能力。 结果 共检索到2 138篇文献,经去重、筛选后,最终纳入8篇文献进行分析。8篇文献累计报告了8项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和52项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指标,其中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当地传疟蚊媒种类被纳入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的频次较高,均为8次;输入性疟原虫种类和当地传疟媒介种群密度均被纳入6次。将各风险评估体系纳入的风险指标权重系数排序发现,当地传疟蚊媒种类、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类型等3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6、5次和4次,在风险评估体系中排序前3位。8篇文献报告的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指标赋权方法包括专家评分法、专家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及专家评分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其中专家评分法所得的风险指标权重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为1.143 ~ 2.241;专家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所得的风险指标权重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为34.970 ~ 162.000。结论 我国现有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中,当地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输入性疟原虫种类、当地传疟媒介种类和当地传疟媒介种群密度是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体系核心指标。专家评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较单独采用专家评分法在风险指标赋权方面效果更好。  
    2010—2022年四川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
    何伟, 喻文杰, 黄燕, 廖沙, 张光葭, 王奇, 李汭芮, 杨柳, 姚人新, 张仲双, 钟波, 刘阳, 王谦
    2023, 35(6):  614-620. 
    摘要 ( )   PDF (19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2010—2022年四川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从而为制定下一步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0—2022年四川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和棘球蚴病监测数据,以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家犬棘球绦虫感染率、家畜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小型哺乳动物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指标,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结果 2010—2022年,四川省人群棘球蚴患病率从1.08%下降至0.40%([χ2] = 1 482.97,P < 0.05),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从0.30%下降至0.02%([χ2] = 2 776.41,P < 0.05),家犬棘球绦虫感染率从15.87%下降至0.46%([χ2] = 20 823.96,P < 0.05),家畜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从8.05%下降至1.07%([χ2] = 1 296.02,P < 0.05),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50.65%提高至95.24%([χ2] = 34 938.63,P < 0.05),不同年份小型哺乳动物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4.07,P < 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新发现棘球蚴病患者检出率与家犬棘球绦虫感染率(rs = 0.823,P < 0.05)及家畜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呈正相关(rs = 0.795,P < 0.05),与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呈负相关(rs = − 0.918,P < 0.05);家犬棘球绦虫感染率与家畜细粒棘球蚴病患病率呈正相关(rs = 0.753,P < 0.05),与人群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呈负相关(rs = −0.747,P < 0.05),与小型哺乳动物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无相关性(rs = −0.750,P > 0.05)。 结论 四川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传播环节仍未有效阻断;需继续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棘球蚴病综合防治措施,并持续跟踪评价防治措施效果。
    防治研究
    2011—2022年四川省新报告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张宇, 刘阳, 顾小琴, 王楠楠, 万嘉佳, 张奕, 陈琳
    2023, 35(6):  621-625,632. 
    摘要 ( )   PDF (10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四川省新报告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分析新发晚血成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2年四川省疫情年报系统中的晚血病例个案调查表,获取病例个人基本信息、既往病史、肝实质分级情况;通过查阅晚血病例资料,获取病例户籍所在流行村流行亚型、是否为流动人口、存活及死亡情况、死亡时间等,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22年四川省累计新报告晚血病例共321例,男女比例为0.99∶1;274例(85.4%)年龄> 50岁,以60~69岁组占比最高(87例,27.1%);病例类型以巨脾型最多(180例,56.1%),无侏儒型病例;2011年报告病例数最多(78例),其次为2022年(74例)。2011—2022年报告晚血病例数最多的市(州)、县(区)分别为眉山市(199例,62.0%)和东坡区(131例,40.8%),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流行亚型为丘陵亚型地区(136例,42.4%)。截至2022年底,321例晚血病例中有111例死亡,其中2018年死亡人数最多(25例),腹水型病例死亡率最高(41.2%)。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病例中,肝实质分级为Ⅲ级的病例数分别为47(37.3%)、40(59.5%)、4例(23.5%),3种类型晚血病例肝实质分级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2.092,P < 0.05),腹水型晚血病例肝实质分级较巨脾型和结肠增殖型病例严重(Z = 24.262、44.738,P校正均< 0.05)。结论 近年来,四川省每年仍有新报告晚血病例,腹水型病例是四川省晚血病例救治重点。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线索调查,及早发现、治疗晚血病例,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命质量。  
    2007—2022年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中央补助地方棘球蚴病防治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李玉花, 张鹏, 孙晨清, 肖宁, 杨元成, 种宝林, 方春, 魁国香, 刘子婧, 李凡, 杨诗杰, 冯宇
    2023, 35(6):  626-632. 
    摘要 ( )   PDF (13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2007—2022年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中央补助地方棘球蚴病防治项目实施效果,为进一步控制棘球蚴病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2007—2022年,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行政村作为调查点,对12岁及以上居民进行棘球蚴病筛查;以学校为单位对12岁以下儿童进行整群抽样,对抽中学校所有学生进行棘球蚴病筛查;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抽取养犬户,每户采集1份家犬粪便,并于村庄外采集流浪犬粪便样本,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家犬及流浪犬粪便棘球绦虫抗原;于该县定点屠宰场,对绵羊和牛等家畜进行棘球蚴病筛查。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对人群和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以及犬粪便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进行趋势分析。2007—2022年,随机抽取棘球蚴病筛查对象进行棘球蚴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 2007—2022年,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累计开展12岁及以上人群棘球蚴病筛查290 356人·次,发现细粒棘球蚴病患者1 094人,12岁及以上居民棘球蚴病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 = 358.602,P < 0.001)。2007—2022年,天祝藏族自治县累计开展12岁以下儿童棘球蚴病筛查32 931人·次,发现棘球蚴病患儿296人,儿童棘球蚴病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 = 267.673,P < 0.001)。2007—2022年,天祝藏族自治县累计检测家犬粪便样本33 230份,发现棘球绦虫抗原阳性1 777份,家犬粪便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呈下降趋势([χ2] = 2 210.428,P < 0.001),但2016—2022年家犬粪便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呈上升趋势([χ2] = 37.745,P < 0.001)。2019—2022年,天祝藏族自治县流浪犬粪便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未发现升高或降低趋势([χ2] = 0.315,P = 0.575)。2007—2022年,天祝藏族自治县累计开展绵羊棘球蚴病筛查10 973只,发现棘球蚴病病羊334只,绵羊棘球蚴病检出率呈下降趋势([χ2] = 53.579,P < 0.001),但2015—2022年检出率未发现升高或降低趋势([χ2] = 1.520,P = 0.218);2017—2022年,累计开展牛棘球蚴病筛查2 400头,发现棘球蚴病病牛231头,牛棘球蚴病检出率呈下降趋势([χ2] = 5.579,P < 0.05)。天祝藏族自治县12岁及以上居民及12岁以下儿童棘球蚴病知晓率分别自2007年的44.37%和52.50%上升至2022年的94.00%和92.50%。结论 自中央补助地方棘球蚴病防治项目实施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人群、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及犬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均有所下降,人群棘球蚴病知晓率升高;但仍需坚持实施各项防治措施,以进一步控制棘球蚴病疫情。
    四川省藏族农区人群带绦虫病患病和血清抗囊尾蚴抗体水平调查
    陈兴旺, 黄琳, 喻文杰, 何伟, 李调英, 刘阳
    2023, 35(6):  633-637,645. 
    摘要 ( )   PDF (9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四川省藏族农区带绦虫病及囊尾蚴病流行特征,为两种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2年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藏族农区,分别抽取康定市、稻城县、得荣县、若尔盖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5个县(市),每县(市)调查1~6个乡(镇)、每个乡(镇)调查4~7个村,整群抽取各村小学阶段儿童、随机抽取16周岁以上常住村民开展调查。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及近1年排绦史和囊尾蚴病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并采集其粪便及静脉血样。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测粪便中带绦虫卵,采用槟榔和南瓜籽进行诊断性治疗,对排出的虫体样本采用多重PCR法鉴定带绦虫虫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抗囊尾蚴特异性IgG抗体。 结果 共有5 249名调查对象参与问卷调查,其中603人(11.5%)自述近1年内有排节片史。共粪检3 976人,检出带绦虫虫卵阳性258人,阳性率为6.5%。对428人开展诊断性治疗,403例(94.2%)驱出虫体或节片。粪便检查和诊断性治疗共检出带绦虫病患者439例,带绦虫病平均患病率为10.9%(439/4 043)。不同性别、年龄、地区调查对象带绦虫病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36.73、126.31、163.41,P均< 0.05)。对329例驱绦治疗者体内获得的虫体进行多重PCR检测,其中猪带绦虫感染41例(12.5%)、牛带绦虫感染197例(59.9%)、亚洲带绦虫感染91例(27.6%),不同虫种感染者地区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39,P < 0.05)。共有4 933人行血清抗囊尾蚴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其中阳性345例,抗体阳性率为7.0%;不同年龄、地区调查对象血清抗囊尾蚴IgG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49、51.76,P均< 0.05)。 结论 四川省藏族农区存在多种带绦虫感染,人群血清抗囊尾蚴IgG抗体阳性率较高,应加强监测和防治。
    防治管理
    《钉螺调查》(WS/T 563—2017)在四川省和安徽省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
    万佳嘉, 俞铖航, 王楠楠, 蒲晨, 张宇, 刘道华, 操治国, 郑彬, 刘阳
    2023, 35(6):  638-640,650. 
    摘要 ( )   PDF (9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钉螺调查》(WS/T 563—2017)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情况,选取四川省和安徽省流行县作为调查现场,分层选取省、市、县(区)及乡(镇)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寄生虫病防治所、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填写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钉螺调查》(WS/T 563—2017)知晓率、使用率、培训宣贯率、答题正确率等进行调查。累计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69份,有效问卷254份。《钉螺调查》(WS/T 563—2017)知晓率达84.64%(215/254);在《钉螺调查》(WS/T 563—2017)实施后,有23.28%(17/73)的单位未进行过宣贯,主要的宣贯方式包括会议培训和发放宣传资料。254名调查对象中,有77.16%(196/254)熟悉该标准,66.14%(168/254)在钉螺调查过程中清楚各项调查法使用场景,96.85%(246/254)掌握钉螺鉴别方法。认为《钉螺调查》(WS/T 563—2017)操作性很好、较好、一般的调查对象人数比例分别为41.73%(106/254)、50.78%(129/254)和7.48%(19/254)。结果表明,《钉螺调查》(WS/T 563—2017)的颁布及实施填补了行业内对钉螺控制技术标准化的空白,在血吸虫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我国血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以江西省为例
    吴长明, 葛军, 林丹丹
    2023, 35(6):  641-645. 
    摘要 ( )   PDF (9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疾病控制行为,更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积累、沉淀和发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血防文化,蕴含着政府主导、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群策群力等精神内涵。1958年毛泽东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及其后记的发表是我国血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性符号,其始终引领着血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实践导向。血防文化为血防工作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撑,加强血防文化建设对于坚定消除血吸虫病信心、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加快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以及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血防精神是对我国长期血吸虫病防治实践文化内涵的提炼,是血防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本文探究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始末及其重大意义,梳理了血防精神的内涵及作用,并以江西省为例阐述了血防文化建设的实践、发展及创新之举。  
    综述
    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
    郑露洁, 吴小红, 刘阳
    2023, 35(6):  646-650. 
    摘要 ( )   PDF (9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脏利什曼病是一种由白蛉传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流行于该省西北部地区,且历史较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省在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大规模开展以查治病人、消灭病犬、控制白蛉等措施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分析了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状,结合全健康理念探讨了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策略和消除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以期为四川省内脏利什曼病消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