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2-01-12
    专家论坛
    全球首款疟疾疫苗的现场评价及应用前景
    高琪
    2021, 33(6):  551. 
    摘要 ( )   PDF (6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全球首款疟疾疫苗(RTS, S/AS01)最新现场试点研究中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结果,以及WHO专家组对该疫苗使用的建议,并对目标儿童疫苗接种率和全程率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指标的关系,以及对5岁以下儿童采用5剂以上季节性预防措施的科学依据等问题提出建议。
    RTS, S/AS01疟疾疫苗大规模现场应用 可能面临的挑战
    冯高谦
    2021, 33(6):  553. 
    摘要 ( )   PDF (6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TS, S/AS01疟疾疫苗获得WHO批准大规模应用是人类抗击寄生虫感染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 RTS, S/AS01 疫苗并非完美。本文从免疫学角度探讨了RTS, S/AS01疟疾疫苗存在的不足以及下一代疟疾疫苗研发可能面临的挑战。  
    新一代疟疾疫苗研发的展望与思考
    肖波, 黄正辉, 江陆斌
    2021, 33(6):  555. 
    摘要 ( )   PDF (6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疫苗的广泛接种是控制和清除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近期,首款疟疾亚单位疫苗RTS, S/AS01获得了WHO批准,将在非洲疟疾传播中、高风险地区的儿童中推广使用,为疟疾疫苗研发带来了新希望。本文结合疟疾疫苗研究现况,对新一代疟疾疫苗研发进行展望,为疟疾疫苗的成功研发提供参考。
    全球首款疟疾疫苗RTS, S/AS01的研发和应用
    徐文岳
    2021, 33(6):  557. 
    摘要 ( )   PDF (6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1年10月,WHO宣布疟疾中、高度流行区儿童可接种RTS, S/AS01疟疾疫苗的消息,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本文就RTS, S/AS01疟疾疫苗的研发历程及其在疟疾防控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全球首款疟疾疫苗问世:希望和挑战并存
    张逸龙, 潘卫庆
    2021, 33(6):  560. 
    摘要 ( )   PDF (6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TS, S/AS01疟疾疫苗是一款针对恶性疟原虫红外期的亚单位疫苗,已历经30余年研发和临床试验,并获得WHO推荐,在全球疟疾高发地区5个月以上儿童中应用。尽管这款疫苗存在保护率不高(仅有30%左右)、需要接种4剂、免疫保护持续时间短等不足,但近年来每年均有数十万儿童死于疟疾,预计该款疫苗应用后每年能挽救数以万计的儿童生命、避免千万疟疾病例发生。因此,该疫苗的问世是人类抗击疟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给人类遏制疟疾乃至最终消除疟疾带来希望。当然,研制理想的疟疾疫苗仍存在诸多挑战,但RTS, S/AS01疫苗的研发成功能极大推动疟疾等寄生虫病疫苗的研发进程,更加完美的疟疾疫苗值得期待。
    特约综述
    我国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现状与挑战
    郭照宇, 刘剑峰, 周长海, 钱门宝, 陈颖丹, 周晓农, 李石柱
    2021, 33(6):  563. 
    摘要 ( )   PDF (9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WHO关于2021—2030年被忽视的热带病防控路线图将疾病控制目标分成4个层级,分别是控制、作为公共卫生问题被消除、消除和根除。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被列为需要控制的疾病。总体上,我国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人群感染率呈低水平,流行程度呈明显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但消除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面临诸多挑战。在以往防控工作的基础上,还需在“全健康”理念下建立完整的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监测体系、更新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诊断标准、确立国家级治疗标准、提升跨学科和跨部门交流协作能力。  
    专家视角
    迈向消除阶段我国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响应
    陈琳, 曹淳力, 刘阳, 钟波
    2021, 33(6):  570. 
    摘要 ( )   PDF (6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从传播控制、传播阻断迈向消除阶段。由于血吸虫病传播环节多、流行因素复杂,加之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尚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及已经达到传播阻断甚至消除的地区,都面临出现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威胁,严重影响血吸虫病防治成效的巩固和消除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梳理历年发生的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分析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影响,并提出处置突发疫情、防止疫情回升为本阶段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建议进一步健全和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控制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发生及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为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技术支撑。
    论著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及相关细胞因子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免疫调控中的作用
    杨晨晨, 张继秀, 魏琴, 姜涛
    2021, 33(6):  575. 
    摘要 ( )   PDF (40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 ICOS)及相关细胞因子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80只BALB/c小鼠(体质量18 ~ 22 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40只。按10 000个原头节/只腹腔注射制备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腹腔接种2、8、30、60、180 d后,测定小鼠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检测小鼠外周血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和IL⁃4含量。取小鼠肝脏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小鼠肝组织中ICOS表达水平。结果 细粒棘球蚴感染后2、8、30、60、180 d,小鼠血清ALT、AST和AL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2.082、6.347、52.186,P均< 0.05)。感染后2 [(61.72 ± 9.89) vs. (50.65 ± 4.67) U/L]、30 d [(80.61 ± 23.71) vs. (67.75 ± 9.79) U/L],感染组小鼠血清A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感染后2 [(181.06 ± 60.61) vs. (115.58 ± 17.66) U/L]、180 d [(137.84 ± 29.01) vs. (108.05 ± 10.33) U/L],感染组小鼠血清AS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感染后2 [(162.90 ± 21.04) vs. (64.54 ± 5.99) U/L]、8 [(176.36 ± 24.56) vs. (62.70 ± 9.21) U/L]、30 d[(138.86 ± 13.59) vs. (58.60 ± 5.28) U/L],感染组小鼠血清AL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感染后30 d,感染组小鼠肝脏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感染后60 d,小鼠肝脏结构未见明显改变;感染后180 d,小鼠包囊浸润区肝脏可见大量上皮样细胞呈纤维化生长,生成角质层,在病灶区及肝细胞间隙有大量红细胞存在。感染组小鼠肝脏中ICOS呈阳性表达,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肝细胞胞质中,ICOS表达水平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ICOS mRNA在感染180 d后相对表达量为2.732 ± 0.094,明显高于感染后2 d(0.746 ± 0.049)。对照组小鼠血清IL⁃4、IL⁃10水平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无显著变化;感染组小鼠血清IL⁃4、IL⁃10水平分别于感染后180 d和60 d达高峰。感染后8 [(22.50 ± 3.24) vs. (5.82 ± 0.49) pg/mL]、30 [(15.49 ± 4.73) vs. (5.10 ± 1.38) pg/mL]、60 [(36.93 ± 6.14) vs. (4.13 ± 1.19) pg/mL]、180 d [(198.35 ± 0.70) vs. (4.19 ± 0.98) pg/mL],感染组小鼠血清IL⁃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感染后2 [(4.84 ± 1.91)vs.(2.11 ± 1.03) pg/mL]、8 [(44.72 ± 14.63)vs.(3.16 ± 0.60) pg/mL]、30 [(25.47 ± 8.00) vs. (3.83 ± 1.87) pg/mL]、60 [(187.16 ± 60.44) vs. (3.69 ± 1.05) pg/mL]、180 d [(85.40 ± 7.15) vs. (3.25 ± 0.93) pg/mL],感染组小鼠血清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出现ICOS高表达;随感染时间的延长,ICOS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免疫活化水平逐渐升高,导致免疫炎症引起的肝细胞损伤逐渐加重。
    河南省消除试点地区小学生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
    邓艳, 蒋甜甜, 纪鹏慧, 陈伟奇, 张雅兰, 洪洋, 周瑞敏, 杨成运, 胡亚博, 蔺西萌, 赵东阳
    2021, 33(6):  583. 
    摘要 ( )   PDF (10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河南省消除试点地区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小学生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变化情况,评估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2017—2019年在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博望镇和杨集乡各选择一所小学,在每所小学4~6年级中随机整群抽取2~3个班级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每年开展1次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进课堂”专题健康教育。采用自填结构式问卷对干预小学生进行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比较不同年份、接受不同健康教育频次后小学生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等主要指标变化。结果 2017—2019年,通过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健康教育累计干预小学生1万余人·次。3年累计调查小学生1 223人·次,其中男生633人·次、女生590人·次,10~12岁学生占88.55%。家庭养猪和使用旱厕小学生比例从2017年的5.30%(24/453)和18.10%(82/453)分别降至2019年的3.60%(13/361)和11.08%(40/361)。2017年开展健康教育前,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0.22%(1/453),2018、2019年分别升至62.59%(256/409)和76.73%(277/361),3年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67.60,P < 0.01);连续参与3次专题健康教育的小学生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25%(104/122)。2017—2019年,男生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0.44%(1/225)、58.00%(116/200)和71.63%(149/208),女生知晓率分别为0(0/338)、66.99%(140/209)和83.66%(128/153),2019年男、女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14,P = 0.01)。“听医生讲”是学生最喜欢的健康教育方式(70.07%,857/1 223),其次是“看健康教育视频”(58.63%,717/1 223)和“看虫体标本”(48.9%,598/1 223)。做到生熟砧板分开的学生家庭比例从2017年的7.28%(33/453)升至2019年的47.37%(171/361);参与3次专题健康教育的小学生中,该比例升至67.21%(82/122)。饭前便后经常洗手的小学生比例从2017年的71.96%(326/453)升至2019年的89.47%(319/361),参与3次专题健康教育的学生比例升至95.90%(117/122)。家庭使用旱厕的小学生经常洗手率低于使用非旱厕的学生([χ2] = 9.21,P = 0.002),有生食/半生食肉类习惯的学生比例从2017年的35.76%(162/453)降至2019年的6.65%(24/361)([χ2] = 69.11,P < 0.01)。结论 “防治知识进课堂”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对促进河南省消除试点地区小学生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升和相关健康行为形成有显著效果。
    武夷山中段闽江流域淡水蟹类种群及并殖吸虫感染调查
    陈及清, 刘时汉, 罗鋆, 蔡茂荣, 程由注
    2021, 33(6):  590. 
    摘要 ( )   PDF (1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武夷山中段闽江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蟹类种群及其感染情况,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和寄生虫资源库样本扩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20年11月—2021年4月,在武夷山山脉沙溪和富屯溪闽江水系的建宁县及其周边宁化、邵武、将乐、顺昌县开展调查,选择居民区附近山涧水沟采集溪蟹标本。根据雄蟹第一腹肢末节形态特征进行蟹种鉴定,采用直接压片法、双筛法检测捕获的溪蟹并殖吸虫感染。分离并殖吸虫囊蚴,根据囊蚴大小、囊壁厚薄和排泄囊及肠管形态鉴定囊蚴种类,并计算溪蟹囊蚴感染率、感染度和感染指数。结果 建宁县及周边闽江流域6条水系存在将乐华溪蟹、福建华溪蟹、黎川华南溪蟹、林氏华南溪蟹、沈氏华南溪蟹、平肢华南溪蟹、恩氏博特溪蟹等7种溪蟹分布,在蟹体内检出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43.6%(125/287)。将乐华溪蟹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7.1%(48/84)、26.2%(22/84)、61.8%(21/34);福建华溪蟹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52.6%(51/97)和30.9%(30/97);黎川华南溪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6.9%(5/72),此为该蟹卫氏并殖吸虫感染首次记录。建宁县调查点溪蟹多为卫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混合感染,并殖吸虫感染率为70.4%(76/108),平均每只感染溪蟹检出囊蚴15.3个、平均每克溪蟹检出囊蚴1.9个,囊蚴感染指数为20.5。建宁县周边调查点溪蟹体内检出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为52.3%(56/107),平均每只感染溪蟹检出囊蚴9.8个、平均每克溪蟹检出囊蚴0.9个,囊蚴感染指数为4.6。结论 建宁县及周边闽江流域蟹类种群资源丰富,且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高,为高度感染风险的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
    河南省消除试点医务人员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培训效果
    陈伟奇, 蒋甜甜, 邓艳, 张雅兰, 陈曦, 洪洋, 赵东阳, 蔺西萌, 张红卫
    2021, 33(6):  600. 
    摘要 ( )   PDF (9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培训前后河南省方城县消除试点医务人员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变化,评估培训效果。方法 选取方城县独树镇、博望镇和杨集乡为干预乡(镇),2016—2020年每年对干预乡(镇)基层医务人员开展1次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培训;选择二郎庙乡、杨楼乡和小史店镇作为对照乡(镇),不开展培训。抽取干预乡(镇)和对照乡(镇)所有村级医生和部分乡(镇)级医生及公共卫生人员分别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分别于2016年和2020年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开展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基线调查和终期评估,比较两组知晓率变化情况。结果 2016—2020年方城县共调查医务人员663名,其中干预组474人、对照组189人。2016年基线调查结果显示,基层医务人员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28.83%(47/163),其中干预组(32.47%,25/77)和对照组(25.58%,22/86)、男性(30.50%,43/141)和女性(18.18%,4/22)、村级(31.39%,43/137)和乡(镇)级医务人员(15.38%,4/26)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939、1.406、2.727,P均>0.05);不同文化程度和工作年限医务人员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190、12.617,P均<0.05),且医务人员知晓率随文化程度升高而升高([χ2] = 6.768,P<0.05);仅5.52%(9/163)的医务人员曾诊疗过猪带绦虫病或囊尾蚴病患者,仅1.23%(2/163)的医务人员近5年参加过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相关培训。2020年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医务人员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防治知识知晓率(93.55%,116/124)高于对照组(46.60%,48/103)([χ2] = 61.845,P<0.05)。干预组不同性别、级别、工作年限以及是否接诊过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患者的研究对象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1.089、0.140、0.081、0.453, P均>0.05),仅不同文化程度者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6.338,P<0.05)。与2016年基线调查结果相比,2020年干预组不同特征调查对象防治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升。结论 在猪带绦虫病和囊尾蚴病低流行区,可通过长期持续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该两种疾病的知晓程度,从而及时发现病例并建立敏感的病例监测体系。
    2016—2020年郑州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高利华, 师佳佳, 张月泉, 吕明洁, 赵雪蕾, 刘颖, 王晓, 袁中良
    2021, 33(6):  606. 
    摘要 ( )   PDF (9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河南省郑州市报告输入性疟疾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做好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6—2020年郑州市报告的疟疾确诊病例个案信息以及发病、初诊、确诊等诊断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不同特征疟疾病例从发病到初诊、从初诊到确诊及从发病到确诊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病例确诊单位诊断结果和市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复核结果的正确率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郑州市累计报告疟疾确诊病例302例,均为输入性病例,以恶性疟(230例,占76.2%)为主。293例(占97.0%)病例自非洲输入,主要来源国为尼日利亚(48例,占15.9%)、安哥拉(40例,占13.2%)、刚果民主共和国(29例,占9.6%)。病例发病时间、报告时间均无明显季节性,病例男女性别比为49.3∶1,现住址为郑州市辖区、河南省其他设区市以及外省的病例数分别为103(占34.1%)、193(占63.9%)、6例(占2.0%)。初诊机构疟疾诊断阳性率为56.6%(171/302),89.7%(271例)为医疗机构初诊;发病当天就诊122例(占40.4%),3 d内就诊252例(占86.4%);发病当天确诊22例(占7.3%),3 d内确诊162例(占53.6%)。至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疾控)机构初诊的病例从发病至初诊、从初诊至确诊及从发病至确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 –1.663、-0.413、-0.838,P均> 0.05)。在县级以下、县级、地市级和省级医疗机构初诊的病例从初诊至确诊中位时间(四分位间距)[M(QR)]分别为3.00(2.00)、3.00(6.00)、2.00(4.00)、1.00(1.00) d, 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初诊者从初诊至确诊时间较地市级和省级医疗机构长(Z = –3.286、-9.119,P均< 0.008 33),在县级和地市级医疗机构初诊者从初诊至确诊时间较省级机构长(Z = –4.911、-4.303,P均< 0.008 33)。现住址为郑州市的病例从初诊至确诊时间[1.00(3.00) d]和从发病至确诊时间[3.00(4.00) d]均短于现住址为河南省其他设区市的病例[2.00(4.00)、4.00(5.00) d](Z = –4.099、-2.868,P均< 0.016)。病例确诊单位疟疾诊断正确率为89.1%(269/302),市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复核结果正确率为94.0%(284/302)。结论 2016—2020年郑州市报告的输入性疟疾病例以恶性疟为主,病例诊断单位以医疗机构为主,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疟疾诊断能力较差。今后应积极开展医防合作、加强医疗机构疟疾诊断能力建设,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缺氧诱导因子⁃1在弓形虫感染孕鼠中的表达
    曾雨露, 薛飒, 闭香连, 严玲欣, 杨军, 张大义, 勾永松, 傅晓茵, 刘登宇
    2021, 33(6):  615. 
    摘要 ( )   PDF (2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HIF⁃1)在小鼠妊娠早期感染弓形虫后母胎界面的表达及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 将20只妊娠C57BL/6小鼠(体质量为16~20 g)随机分为4组,即12 d对照组、12 d感染组和18 d对照组、18 d感染组。在小鼠孕6 d时,给予12 d感染组、18 d感染组小鼠腹腔注射弓形虫PRU株速殖子150个/只,孕12 d、孕18 d对照组孕鼠则注射等量PBS。于孕12 、18 d分别处死相应对照组和感染组小鼠,取各组孕鼠胎盘和子宫组织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孕鼠胎盘和子宫中HIF⁃1α、HIF⁃1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HIF⁃1α和VEGF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此外,设置孕12 d感染组和孕18 d感染组PBS阴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孕鼠胎盘和子宫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结果 与孕12 d、孕18 d对照组相比,孕12 d、孕18 d感染组孕鼠出现畸胎、胎盘发育不良等不良妊娠结局。HE染色结果显示,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孕12 d、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迷路区细胞分别出现肿胀和瘀血,且均出现血窦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两组小鼠子宫组织均有柱状上皮细胞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孕12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中HIF⁃1α、HIF⁃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F = 132.6、286.9,P 均<0.05),子宫组织中HIF⁃1α、HIF⁃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F =111.5、55.2,P均< 0.05);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和子宫组织中HIF⁃1α、HIF⁃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F = 215.8、418.9、156.8、200.1,P 均< 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孕12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中VEGF⁃A、VEGF⁃B和VEGF⁃C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F =426.2、104.6、566.9,P 均<0.05),子宫组织中VEGF⁃A、VEGF⁃B和VEGF⁃C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F = 95.8、502.4、610.0,P均<0.05);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组织和子宫组织中VEGF⁃A、VEGF⁃B和VEGF⁃C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F =521.9、100.6、275.9、224.6、108.2、333.4,P均< 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孕12 d、孕18 d感染组小鼠胎盘迷路区HIF⁃1α分别呈强阳性和弱阳性表达,子宫组织中HIF⁃1α均不表达。结论 小鼠孕早期感染弓形虫后,胎盘组织中HIF⁃1α表达呈现孕中期上升、孕晚期下降的趋势,且与VEGF⁃A、VEGF⁃B、VEGF⁃C表达变化趋势相反;推测HIF⁃1α通过抑制VEGF表达而抑制小鼠妊娠期间胎盘血管生成,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防治研究
    2019年四川省色达县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喻文杰, 王谦, 杨毅, 杨柳, 黄燕, 丹巴泽里, 钟波
    2021, 33(6):  623. 
    摘要 ( )   PDF (9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9年四川省色达县棘球蚴病流行情况,为优化棘球蚴病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2019年对四川省色达县2周岁以上常住人口开展棘球蚴病调查,2019年调查家犬、牦牛和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情况,分析人群和动物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6—2019年色达县人群棘球蚴病总患病率为3.72%(1 613/43 362),其中细粒棘球蚴病、多房棘球蚴病和混合型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1.72%(745/43 362)、1.98%(860/43 362)和0.02%(8/43 362)。牧区居民棘球蚴病患病率为4.13%(1 577/38 149),显著高于半农半牧区(0.69%,36/5 213)([χ2] = 151.82,P < 0.05);男、女性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3.76%(819/21 787)和3.68%(794/21 5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9,P > 0.05)。学生患病类型以细粒棘球蚴病为主,占93.78%(422/450);牧民患病类型以多房棘球蚴病为主,占72.16%(801/1 110),患病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8.57,P < 0.05)。游牧人群棘球蚴病患病率为4.58%(1 008/22 021),显著高于定居人群(2.83%,605/21 341)([χ2] = 91.88,P < 0.05)。2019年家犬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为0.19%(4/2 157),牦牛棘球蚴病检出率为8.00%(16/200),啮齿类动物棘球蚴病检出率为3.10%(31/1 000)。结论 四川省色达县棘球蚴病流行较严重;需持续加强传染源控制,强化对患病人群救治力度,及时加强对游牧人群及宗教人士的健康教育工作。
    2015—2020年南通市疟疾疫情及病例诊断分析
    曹彩群, 丁桂生
    2021, 33(6):  626. 
    摘要 ( )   PDF (9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5—2020年南通市疟疾疫情流行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提取2015—2020年南通市疟疾疫情数据,同时收集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对疟原虫虫种分类、感染来源、疟疾病例三间分布及诊断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20年南通市累计报告241例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191例(占79.25%)、间日疟8例(占3.32%)、卵形疟33例(占13.69%)、三日疟9例(占3.73%)。输入性疟疾病例感染地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的34个国家,以非洲为主(97.93%);报告病例数主要集中在崇川区、海安市和海门区,占病例总数的90.04%(217/241);疟疾病例年龄20 ~ 68岁,中位年龄45(13)岁;以男性为主(97.10%)。241例输入性疟疾病例中,从回国至发病中位时间为7(9) d,从发病至初诊中位时间为2(2)d,从初诊至确诊中位时间为2(2) d,初诊确诊率为69.29%;疟疾病例主要由地市级医疗机构(53.53%,129/241)和县级医疗机构(41.49%,100/241)诊断,其中地市级医疗机构报告的疟疾病例数占比由2015年的39.62%上升至2020年的81.25% ([χ2] = 6.94,P < 0.01)。结论 南通市疟疾初诊确诊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应对赴境外务工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就诊及时性;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加大培训,提高输入性疟疾诊断能力和危重恶性疟病例救治能力。
    临床研究
    FibroTouch联合肝纤维化四项生化指标评估慢性血吸虫病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价值
    洪叶, 牛雪花, 沈宇舟, 周磊, 黄丽萍
    2021, 33(6):  629. 
    摘要 ( )   PDF (10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联合使用FibroTouch技术及肝纤维化四项生化指标检测对慢性血吸虫病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效果。方法 以2021年1—3月昆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慢性血吸虫病肝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FibroTouch技术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肝脏硬度值(LSM),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肝纤维化四项生化指标。绘制LSM、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慢性血吸虫病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单独及联合使用两种方法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共63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65.34 ± 12.56)岁,平均体质指数(24.47 ± 11.05) kg/m2;对照组共5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4.28 ± 13.10)岁,平均体质指数(25.12 ± 11.64) kg/m2。两组研究对象性别构成比([χ2] = 0.002,P>0.05)、年龄(t = 0.437,P>0.05)、体质指数(t = 0.303,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LSM [(8.65 ± 5.22) vs. (3.24 ± 1.10) kPa; t = 8.013, P < 0.05]、IV型胶原(IV⁃C) [(51.80 ± 9.45) vs. (30.10 ± 10.34) ng/L; t = 11.506, P < 0.05]、Ⅲ型前胶原(PC⁃Ⅲ) [(77.28 ± 17.22) vs.(48.62 ± 9.54) ng/L; t = 11.224, P < 0.05]、透明质酸酶(HA) [(39.55 ± 5.32) vs. (84.89 ± 10.34) ng/L; t = 30.158, P < 0.05] 和层黏连蛋白(LN) [(99.47 ± 7.37) vs. (61.93 ± 9.80) ng/L; t = 22.496, P < 0.05] 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均高于后者。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慢性血吸虫病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与LSM、Ⅳ⁃C、PC⁃Ⅲ、HA、LN水平均呈正相关(rs = 0.675、0.421、0.517、0.550、0.539,P均<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 LSM预测慢性血吸虫病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AUC值为0.864(P < 0.001),当约登指数最大时,LSM截断值为11.75 kPa,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84.00%;肝纤维化四项指标预测慢性血吸虫病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AUC值为0.577~0.670,截断值为70.174~115.237 ng/L,灵敏度为17.46%~68.25%,特异度为71.01%~96.00%;两者联合应用诊断慢性血吸虫病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灵敏度为92.06%,特异度为95.07%。结论 联合应用FibroTouch和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检测诊断慢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灵敏度、特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防治经验
    泰州市赴非人员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调查
    陈剑峰, 杨坤, 李伟, 张键锋, 何健, 黄文明
    2021, 33(6):  634. 
    摘要 ( )   PDF (9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泰州市赴非人员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输入性血吸虫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7—10月,采用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对2015—2018年去过非洲国家且现已回国的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了解情况及非洲居留期间生活用水、饮用水使用情况和河、湖水接触史。结果 累计调查赴非人员573人,其中有效问卷572份。赴非人员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下为主(509人,占89.0%),赴非目的以务工为主(543人,占94.9%),赴非主要国家为安哥拉(52.3%)和阿尔及利亚(15.9%)。听说过非洲血吸虫病者占7.2%,知道血吸虫病是通过接触疫水感染者占19.8%,36人接触过河、湖水。270人饮用自来水,276人使用自来水作为生活用水。结论 泰州市赴非人员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强泰州市赴非人员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以提高防范意识、避免血吸虫感染。
    江苏省曼氏迭宫绦虫宿主感染调查
    仝德胜, 汤宪时, 张英, 侯如, 臧成忠, 管学军, 徐星洋, 梁幼生
    2021, 33(6):  636. 
    摘要 ( )   PDF (9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苏省曼氏迭宫绦虫宿主感染情况,为曼氏裂头蚴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19年在江苏省随机抽取9个县(市、区)作为调查点。各调查点随机抽取100名常规健康体检者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曼氏迭宫绦虫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查;在野外环境中调查猫、犬等终宿主及剑水蚤等中间宿主曼氏迭宫绦虫感染情况。结果 江苏省9个调查点人群曼氏迭宫绦虫感染率均为0(0/900),血清抗曼氏裂头蚴IgG抗体阳性率为1.22%(11/900);中间宿主剑水蚤原尾蚴阳性率为0.33%(3/900),猫、犬等终宿主粪检曼氏迭宫绦虫虫卵阳性率为1.48%(2/135)。结论 江苏省自然环境中存在曼氏迭宫绦虫感染,应加强曼氏裂头蚴病危害和感染途径的健康教育。
    人体刚地弓形虫感染对血脂水平的影响
    吴力丰, 叶旭芳
    2021, 33(6):  639. 
    摘要 ( )   PDF (9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人体刚地弓形虫感染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三级医院1 0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是否检出血清抗弓形虫抗体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水平。结果 1 000例研究对象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8.40%,感染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性别([χ2] = 1.29,P > 0.05)和年龄构成([χ2] = 1.41,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研究对象血清LDL和TC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 = 3.89、3.81,P均< 0.05),但两组研究对象血清TG和HD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97、0.75,P均> 0.05);感染组研究对象LDL和TC值不正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 = 9.69、10.39,P均< 0.01),但两组研究对象TG和HDL值不正常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2、0.11,P均> 0.05)。结论 人体刚地弓形虫感染影响血脂水平变化,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者平均LDL和TC值及TC和LDL值不正常比例均显著高于抗体阴性者。  
    福建省2例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诊治分析
    谢贤良, 谢汉国, 陈云虹, 高澜琳
    2021, 33(6):  643. 
    摘要 ( )   PDF (11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例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诊治过程,为提高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诊治水平及避免误诊、误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例病例病史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别采用Kato⁃Katz法和离心沉淀后直接涂片法检测患者粪便和尿液样本中的血吸虫虫卵,应用免疫学技术检测患者血清抗血吸虫抗体。患者确诊后,予以吡喹酮治疗。结果 患者1为非洲马达加斯加国籍,在境外感染回中国待产时出现间歇性无痛性终末血尿症状,就诊于多家医院,多次检查与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2017年1月,血清抗血吸虫抗体检测阳性、粪便检测阴性、尿液检查发现埃及血吸虫虫卵且孵化出毛蚴,确诊为埃及血吸虫病。患者2在非洲马拉维共和国工作多年,回国后于2018年10月开始出现间歇性、无痛性终末血尿症状,就诊于多家医院均未得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2019年3月,病理检查示:膀胱肿物间质见虫卵数枚,伴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符合血吸虫病膀胱炎;2019年4月,血清抗血吸虫抗体检测阳性、粪检阴性、尿液中检出埃及血吸虫虫卵且孵化出毛蚴,确诊为埃及血吸虫病。两位患者予以60 mg/kg吡喹酮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境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容易误诊;应加强临床医务人员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培训,避免误诊、误治。
    病例报道
    2020年武汉市1例省外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分析
    左玉婷, 王浩, 周水茂, 何建敏, 施晓莺, 罗华堂, 徐明星
    2021, 33(6):  647. 
    摘要 ( )   PDF (11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0年武汉市报告1例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该病例在外省务工时,因前往长江江滩下水游玩接触疫水而感染血吸虫病,自发病至确诊历时20 d、辗转4家医疗机构,一度病危。该病例血吸虫病防治意识淡薄和相关医疗机构血吸虫病诊断意识缺乏可能是该病例发生并进展到重症的主要原因。应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同时切实提高临床医生血吸虫病早期诊断的意识与能力。
    综述
    人兽共患带科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宋伟宜, 王昕蕊, 于铭川, 崔亚轩, 齐昱, 孙树民
    2021, 33(6):  650. 
    摘要 ( )   PDF (1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能抑制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蛋白超家族,通过抑制宿主蛋白酶活性协助寄生虫感染宿主。本文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空间结构与分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与宿主机体免疫应答间的作用机制及当前人兽共患带科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相关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为人兽共患带科绦虫及其中绦期幼虫感染引发疾病诊断、药物治疗靶点和疫苗候选分子筛选等提供参考。
    树突状细胞在棘球蚴感染所致免疫耐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文登, 胡旺, 徐凯, 乜茹, 庞明泉, 樊海宁
    2021, 33(6):  655. 
    摘要 ( )   PDF (12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是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重要调节者,在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既往研究表明,棘球蚴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的原因与DCs诱导机体免疫耐受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总结DCs在棘球蚴感染导致的免疫耐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棘球蚴感染防治及棘球蚴病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血吸虫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宋兰桂, 吴忠道
    2021, 33(6):  660. 
    摘要 ( )   PDF (9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血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被WHO归类为被忽视的热带病。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血吸虫感染率和致残致死率显著下降。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深入推进,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时有报告,输入性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的潜在传播风险值得关注。为了更好地巩固血吸虫病防控成果、提升对外部生物安全风险的检测能力,本文对血吸虫病病原学、免疫学与核酸等诊断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