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11-02
    论著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湖北钉螺视觉智能识别模型的建立
    施亮, 熊春蓉, 刘毛毛, 魏秀参, 王鑫瑶, 王涛, 黄轶昕, 洪青标, 李伟, 羊海涛, 张键锋, 杨坤
    2021, 33(5):  445. 
    摘要 ( )   PDF (16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视觉智能识别模型,评价不同训练策略用于钉螺图像识别的效果。方法 通过现场采集和互联网抓取构建钉螺及4种相似螺类数据集2 614幅,将其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建立智能识别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训练及测试,计算模型识别钉螺的精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F1值、约登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全新学习”、“迁移学习”、“迁移学习+数据增强”等3种不同训练策略对模型识别钉螺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迁移学习+数据增强”训练策略下,模型识别钉螺的精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约登指数和F1值分别为90.10%、91.00%、97.50%、96.20%、88.50%、90.51%,均高于“全新学习”、“迁移学习”策略;“全新学习”、“迁移学习”、“迁移学习+数据增强”训练策略下,模型识别钉螺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01)。“迁移学习+数据增强”训练策略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4)。结论 首次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湖北钉螺视觉智能识别模型,钉螺图像识别准确性较高。“数据增强和迁移学习”训练策略有助于提高模型识别钉螺的准确性。  
    基于荧光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利什曼原虫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
    林红, 赵松, 刘燕红, 邵雷, 应清界, 杨坤
    2021, 33(5):  452. 
    摘要 ( )   PDF (12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荧光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recombinase⁃aid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AA)技术的检测利什曼原虫核酸的方法。方法 针对利什曼原虫内转录间隔基因序列1(ITS1)基因设计用于RAA检测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引物配对筛选、引物和探针浓度优化,建立检测利什曼原虫核酸的荧光RAA法。分别以构建的含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序列的不同拷贝数重组质粒和不同浓度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AA扩增,评估其检测灵敏度;以田鼠巴贝西虫、刚地弓形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等其他经输血传播的寄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RAA扩增,评价其检测特异度。结果 从9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对最佳引物对后,引物和探针终浓度经优化分别确定为0.3 μmol/L和0.08 μmol/L。所建立的荧光RAA法在39 ℃等温条件下20 min内可完成样本核酸检测。采用建立的RAA法对田鼠巴贝西虫、刚地弓形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等8种寄生虫基因组DNA进行检测,杜氏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在5 min内即出现明显荧光信号,与田鼠巴贝西虫、刚地弓形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无交叉反应。以含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序列的重组质粒为模板,荧光RAA法最低检测限为10 拷贝/μL;以利什曼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荧光RAA法最低检测限为1 fg/μL。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基于荧光RAA法的利什曼原虫核酸检测技术,该方法反应快速、操作简便、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用于利什曼原虫病流行区现场筛查。
    东洞庭湖区钉螺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郑颖彦, 张娜, 王正中, 熊赢, 施盈, 李春林, 童懿昕, 江峰, 周杰, 何忠, 姜杰, 郭文, 姜庆五, 周艺彪
    2021, 33(5):  457. 
    摘要 ( )   PDF (1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东洞庭湖水体污染物、水位和气象因素等对钉螺密度的影响,为血吸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07—2014年东洞庭湖区有螺洲滩,以系统抽样法查螺,同时收集水体污染、水位和气象等因素资料,计算水淹天数和开始水淹时间。首先对钉螺密度及各影响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建立钉螺密度与各因素间的线性混合模型,以探索钉螺密度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拟合钉螺密度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平滑曲线。结果 2007—2014年东洞庭湖钉螺密度呈波动变化,密度最高值出现在2010年10月(52.79只/0.1 m2),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1月(2.15只/0.1 m2)。拟合线性混合模型发现钉螺密度主要影响因素有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开始水淹时间(t = 6.386、-2.920和-3.892,P均< 0.01)。拟合平滑曲线发现钉螺密度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的关系呈近似二次曲线,且在4月底后开始水淹时间越早、钉螺密度越高。结论 东洞庭湖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开始水淹时间对钉螺密度有一定影响。
    重组酶介导的斯氏并殖吸虫等温扩增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检测效果初步评价
    邓艳, 刘燕红, 陈伟奇, 张雅兰, 蒋甜甜, 李素华, 艾琳, 蔡茂荣, 应清界, 刘颖, 张红卫
    2021, 33(5):  464. 
    摘要 ( )   PDF (1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recombinase⁃aid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AA)技术的斯氏并殖吸虫快速核酸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从溪蟹样本中分离出斯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分子鉴定。以斯氏并殖吸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1, cox1)基因序列作为靶序列设计、制备、筛选引物及探针。以河南省济源市和洛阳市宜阳县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检测方法验证。以含斯氏并殖吸虫cox1基因序列的不同浓度重组质粒和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扩增,评价其检测灵敏度;应用建立的荧光RAA法同时检测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评价其检测特异性。结果 从溪蟹样本中分离出斯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经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确认其与GenBank中并殖吸虫标准株基因序列具有同源性。成功建立了斯氏并殖吸虫荧光RAA检测方法,可在5 min内扩增到河南省济源市和洛阳市宜阳县采集的斯氏并殖吸虫囊蚴基因组DNA,而阴性对照无扩增。以重组质粒为模板,荧光RAA法最低检出限为10 拷贝/µL重组质粒,且均在5 min内出现阳性扩增;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可检测到的最低模板DNA浓度为10 pg/µL,且均在10 ~ 15 min内出现阳性扩增。荧光RAA法检测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日本血吸虫和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基于荧光RAA技术的快速、敏感、特异的斯氏并殖吸虫核酸检测方法,在斯氏并殖吸虫病流行区溪蟹现场快速检测与虫种鉴定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多房棘球蚴感染对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邓珺, 黄登亮, 张耀刚, 李建华, 侯静, 江源, 田美媛, 孙莉, 张涛, 张轩, 董允, 樊海宁, 马艳艳
    2021, 33(5):  470. 
    摘要 ( )   PDF (28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多房棘球蚴感染后巨噬细胞线粒体代谢功能变化,为探索多房棘球蚴病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处理方法不同设培养组和对照组,其中培养组按照500∶1比例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与2 000个多房棘球蚴共培养,对照组RAW264.7细胞不做任何处理。根据培养时间不同,将对照组和培养组分为24 h 对照组、72 h对照组、24 h 培养组、72 h 培养组。采用MitoTracker® Deep Red FM 线粒体深红色荧光探针标记线粒体并应用Cytation5细胞成像微孔板检测系统检测细胞线粒体平均荧光强度,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线粒体DNA拷贝数(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mtDNA⁃CN),采用Seahorse细胞能量代谢系统实时监测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24 h(15 341 ± 2 532 vs. 17 823 ± 3 429;t = 6.379,P < 0.01)、72 h(18 102 ± 3 505 vs. 21 511 ± 5 144;t = 17.680,P < 0.01)培养组线粒体平均荧光强度均较其相应对照组显著降低。72 h培养组mtDNA⁃CN(3.23 × 109 ± 1.78 × 107)较其对照组(4.39 × 109 ± 3.70 × 107)显著降低(t = 8.85,P < 0.001)。实时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分析结果示,24 h[(241.70 ± 73.13) pmol/min vs. (69.05 ± 52.30) pmol/min;t = 7.89,P < 0.01)]、48 h [(249.50 ± 42.06) pmol/min vs. (60.28 ± 40.66) pmol/min;t = 8.64,P < 0.01]培养组较相应对照组细胞耗氧率升高,且48 h培养组细胞外酸化率较其对照组增高[(111.60 ± 17.49) mpH/min vs.(35.05 ± 7.57) mpH/min;t = 16.90,P < 0.01];72 h培养组较其对照组线粒体活性氧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升高(58 264 ± 10 087 vs. 4 307 ± 97;t = 12.930,P < 0.01)、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9.833% ± 2.285% vs. 2.667% ± 0.208%;t = 6.645,P < 0.01)。结论 多房棘球蚴感染可损伤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抑制巨噬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而使糖酵解增强,巨噬细胞代谢状态改变可能是多房棘球蚴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之一。  
    细粒棘球蚴囊液蛋白组分分析
    王舒颖, 杨小迪, 高宏宇, 邢敬雨, 胡琪, 黄婷婷, 吴培, 赵艺婷, 刘浩伟, 刘为玥, 王会娜, 周瑞, 褚亮
    2021, 33(5):  476. 
    摘要 ( )   PDF (1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鸟枪法分析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囊液蛋白(hydatid cyst fluid protein,HCFP)组分,寻找其中具有潜在调控免疫失调性疾病功能的活性组分。方法 无菌收集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肝囊肿中的细粒棘球蚴囊液,采用鸟枪法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采用MaxQuant 1.6.1.0软件进行数据库检索。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对已鉴定的蛋白质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学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结果 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的细粒棘球蚴囊液蛋白条带相对分子量为25~70 kDa,质谱分析共获得37个蛋白,其中已鉴定蛋白32种、未知蛋白5种。已初步发现至少有4种蛋白具有潜在调节免疫失调性疾病作用,即抗原B、谷胱甘肽S⁃转移酶、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和苹果酸脱氢酶。GO富集分析显示,已鉴定蛋白具有149种分子功能,参与341种生物学过程。结论 细粒棘球蚴囊液蛋白成分复杂多样,从已知蛋白中初步筛选出4种与调节免疫失调性疾病潜在相关的蛋白。
    苦参汤治疗隐孢子虫病的潜在靶标及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詹娜, 刘兴海, 唐芳莹, 张建永
    2021, 33(5):  483. 
    摘要 ( )   PDF (28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苦参汤治疗隐孢子虫病的潜在作用靶标及协同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TCMSP)及蛋白质信息数据库(The Universal Protein Resource, UniProt),获取苦参汤主要活性成分并预测其潜在靶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TCMSP数据库未收录的成分加以补充,利用TargetNet数据库在线预测所补充活性成分的靶标基因。应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构建与分析,在比较毒物遗传学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中检索隐孢子虫病相关疾病靶标。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靶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注释分析,采用BioGPS数据库定位关键靶标的组织器官分布,应用AutoDock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模拟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苦参汤活性成分38种,其中核心成分为槲皮素、(+)⁃14α⁃羟基苦参碱、芹菜素等。预测得到831个苦参汤相关靶标及512个隐孢子虫病相关靶标。PPI网络分析发现AKT1、TNF、IL⁃6等69个关键靶标。苦参汤治疗隐孢子虫病可能与303个生物进程、46种分子功能、29种细胞组分相关,Toll样受体(TLR)、核因子kappa B(NF⁃ĸB)、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信号通路等13条KEGG通路在多靶标协同作用下发挥治疗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核心靶标主要分布于血液和免疫系统。分子对接显示,活性成分与关键靶标对接的结合能均小于0 kJ/mol,配体与受体结合紧密。结论 苦参汤中槲皮素、(+)⁃14α⁃羟基苦参碱、芹菜素等活性成分可能作用于AKT1、TNF、IL⁃6等靶标,进而调控TLR、NLR、NF⁃κB等信号通路,并主要在血液免疫系统中协同发挥对隐孢子虫病的治疗作用。
    2014—2020年四川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 病例复核结果分析
    邹晏, 李黎, 郁涛, 葛黎, 霍芳, 刘阳
    2021, 33(5):  496. 
    摘要 ( )   PDF (1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2014—2020年四川省疟疾报告病例检测结果进行复核,评价四川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疟疾诊断能力。方法 对2014—2020年四川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收集的疟疾报告病例血液和血涂片样本采用镜检和巢式PCR法进行复核,对复核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4—2020年四川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累计复核1 710例疟疾报告病例样本,其中阳性样本复核1 634例,阳性符合率为95.56%(1 634/1 710);疟原虫虫种完全一致1 508例,虫种一致率为92.29%(1 508/1 634);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9.48%(961/966)、97.07%(430/443)、83.05%(98/118)和67.86%(19/28);镜检法与巢式PCR检测方法一致率为91.81%(1 513/1 648)。结论 四川省基层医疗机构镜检人员的疟原虫镜检能力仍有不足;今后应继续加强镜检人员培训工作,以提高消除后疟疾再传播监测工作能力。
    实验研究
    河南省濮阳市中华按蚊对杀虫剂敏感性调查
    胡亚博, 贺志权, 刘颖, 钱丹, 杨成运, 鲁德领, 张群群, 张红卫
    2021, 33(5):  501. 
    摘要 ( )   PDF (9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河南省濮阳市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性,为当地传疟媒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为调查点,于2018年9月和2020年7月捕捉中华按蚊,采用滤纸接触筒法测定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敏感性,应用WHO抗药性评价标准确定抗性级别。结果 2018年和2020年捕获的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分别为91.08 min和40.95 min,60 min击倒率分别为37.50%和60.87%,24 h死亡率分别为90.91%和100%,抗性级别分别为初步抗性(M)和敏感(S);对溴氰菊酯的KT50分别为415.56 min和341.19 min,60 min击倒率分别为22.92%和16.98%,24 h死亡率分别为22.92%和16.98%,抗性级别均为抗性(R);对高效氯氟氰菊酯的KT50分别为164.22 min和236.22 min,60 min击倒率分别为30.39%和38.30%,24 h死亡率分别为19.60%和21.28%,抗性级别均为R。结论 河南省濮阳市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较敏感,但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已产生高度抗性。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XⅧ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混合感染子代成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曲国立, 梁幼生, 戴建荣, 石锋, 邢云天, 神学慧, 郭娜
    2021, 33(5):  505. 
    摘要 ( )   PDF (10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测定实验诱导产生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实验室保种传代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混合感染后产生的子代成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 取实验室诱导产生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吡喹酮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为277.4 mg/kg]尾蚴与实验室传代保种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吡喹酮ED50值为99.6 mg/kg)尾蚴,分别按1∶1和2∶1混合后感染小鼠。后在实验室经小鼠⁃钉螺循环8代后,取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及5个给药组。5个给药组分别按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剂量一次性灌胃给予吡喹酮,对照组给予2.5%聚氧乙烯蓖麻油。给药14 d后解剖鼠并以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及吡喹酮对虫株的ED50值。取经12轮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诱导筛选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置实验室经小鼠⁃钉螺循环常规传代,取子8代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鼠,测定吡喹酮对此子代成虫的ED50值。结果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按1∶1混合感染小鼠后,吡喹酮对子8代成虫ED50值为135.2 mg/kg;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按2∶1混合感染小鼠后,吡喹酮对子8代成虫ED50值为129.2 mg/kg;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未予吡喹酮压力传代,吡喹酮对子8代后成虫ED50值为208.4 mg/kg。 结论 与实验室诱导的抗性株相比,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混合感染同一宿主后所获的子代成虫对吡喹酮抗性有所降低。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不经药物压力传代,其子代成虫仍可能够维持对吡喹酮的抗性。
    防治研究
    2018—2019年江苏省库蚊监测结果分析
    李菊林, 唐建霞, 吴竞瑶, 杨蒙蒙, 梁成, 张梅花, 李雅姝, 王冠熙, 周华云, 朱国鼎, 曹俊
    2021, 33(5):  510. 
    摘要 ( )   PDF (10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了解2018—2019年江苏省库蚊种群分布、密度变化及淡色库蚊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 方法 2018—2019年6—10月,选择江苏省苏南、苏北和苏中6个县(市、区)作为监测点,采用全通宵诱蚊灯法调查库蚊种群密度。采集苏中地区南通市海安市和盐城市盐都区淡色库蚊,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测定子1代雌性淡色库蚊对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DDT)、马拉硫磷、残杀威、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 结果 2018—2019年在江苏省6个监测点累计库蚊104 423只,蚊种以致倦库蚊、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主,分别占49.11%、28.38%和21.04%;库蚊种群密度从6月初开始升高,7月左右达到峰值,10月下旬趋近于低值。海安市淡色库蚊对马拉硫磷抗性级别为敏感,盐都区淡色库蚊对马拉硫磷抗性级别为初步抗性;盐都区、海安市淡色库蚊对残杀威抗性级别均为初步抗性;盐都区、海安市淡色库蚊对DDT、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抗性级别均为抗性。结论 江苏省库蚊种群以致倦库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为主;苏中地区淡色库蚊已对DDT、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产生抗性。  
    2015年云南省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
    吴方伟, 汪丽波, 李奔福, 严信留, 字金荣, 彭佳, 蔡璇, 保雪莹, 杨亚明
    2021, 33(5):  513. 
    摘要 ( )   PDF (10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人体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全省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10个县(市)共20个调查点。以各调查点1岁及以上本地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收集调查对象粪便,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虫卵并计数,并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别钩虫虫种,3~6岁儿童同时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结果 共粪检5 067人,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950人,总感染率为18.75%,其中蛔虫、鞭虫、钩虫感染率分别为7.52%、8.47%、9.02%。3 ~ 6岁儿童同时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446人,检出蛲虫感染5人。对160例钩虫感染者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钩虫虫种鉴别,其中美洲钩虫感染139人、十二指肠钩虫感染16人、混合感染5人,分别占86.88%(139/160)、10.00%(16/160)和3.12%(5/160)。蛔虫、鞭虫和钩虫轻度感染者分别占67.98%(259/381)、88.58%(380/429)和94.53%(432/457)。调查的4个生态区中,以藏东⁃川西生态区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31.79%);10个调查县(市)中,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50.13%),宁蒗彝族自治县最低(0.40%);高、中和低3类经济水平地区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5.67%(43/759)、26.67%(610/2 287)和14.70%(297/2 021);不同生态区、调查县和经济水平地区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2.20、814.60、201.34,P < 0.05)。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8.21%(441/2 422),女性为19.24%(509/2 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89,P > 0.05);各年龄组均有感染者,以1 ~ 9岁年龄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25.88%);不同民族感染者中,以独龙族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82.09%);不同职业居民中,以学龄前儿童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25.06%);不同文化程度居民中,以文盲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24.80%);不同年龄组、民族、职业和文化程度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50、1 016.96、36.33、52.43,P 均 < 0.05)。结论 云南省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继续加强对低龄儿童、文化程度较低人群、农民、老人和少数民族居民等重点人群防治工作。
    防治管理
    中国国际话语权演进中的血吸虫病防治
    周丽颖, 张键锋, 李伟, 杨坤
    2021, 33(5):  518. 
    摘要 ( )   PDF (9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成功典范,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和经验已被纳入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工作中。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发展偕同共进,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指导下、在党和政府关心下,整合各方面力量取得了重大成功。改革开放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确认识现实情况,抓住一切机遇,解决所面临的问题,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控制标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向世界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卫生合作项目中,为全球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黄滟, 余小平, 刘阳, 徐亮, 蒙先洪, 吴子松
    2021, 33(5):  523. 
    摘要 ( )   PDF (9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成都、重庆双城为中心,旨在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虽然经济圈内四川省已有82.5%的流行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重庆市非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但由于影响血吸虫病传播流行的自然、社会因素尚未根本消除,目前两地依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流行的风险。本文基于川渝两地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防治经验
    两种灭螺药在山丘型流行区应用效果与成本分析
    周星, 袁敏, 吴霞, 李宗光, 李坚仁, 吕尚标
    2021, 33(5):  527. 
    摘要 ( )   PDF (10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50%和8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及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在山丘型流行区的应用效果与成本,为该类流行区选择灭螺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9月选择江西省玉山县岩瑞镇关山桥村一片荒田为实验区,分成5个区块,设4个实验组(A1、A2、B、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其中A1组和A2组分别喷洒1 g/m2和1.5 g/m2 8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B 组喷洒2 g/m2 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C组喷洒4 g/m2 26%四聚杀螺胺乙醇胺悬浮剂进行灭螺,D组不施用任何灭螺药物。灭螺前及灭螺后1、3、7、15 d,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观察药物灭螺效果;统计各项灭螺费用,计算每组1 m2灭螺成本及活螺平均密度每下降1%的成本。结果 实验组施药7 d内,钉螺死亡率最高可达78.95%,活螺密度最低可降至0.238 8只/0.1 m2;7 d后,钉螺死亡率最高可达94.74%,活螺密度最低可降至0.058 0只/0.1 m2;施药后1、3 d和15 d,A1、A2、B组和 C组钉螺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d = 2.250、[χ2]3d = 1.779、[χ2]15d = 2.286,P均> 0.05),施药后7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d = 7.990,P = 0.046)。A1组和A2组在施药后1、3、7、15 d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d = 0.724、[χ2]3d = 0.584、[χ2]7d = 0.400、[χ2]15d = 0.251,P均> 0.05)。A1、A2、B组和C组平均每1 m2灭螺成本分别为0.58、0.60、0.64元和0.73元,各组活螺平均密度每下降1%的成本分别为19.29、20.44、21.68元和23.53元。结论 在山丘型流行区使用8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灭螺成本较低、效果较好。  
    武汉市城市建设控制钉螺效果
    金先灵, 罗华堂, 元艺
    2021, 33(5):  531. 
    摘要 ( )   PDF (1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武汉市城市建设项目控制钉螺效果,为制定城市血吸虫病综合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990—2020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防治资料和有关长江大桥建设、江滩治理和公园建设等方面资料,比较上述项目建设前后周围环境钉螺面积和易感环境面积变化,评价城市建设项目控制钉螺效果。结果 1990—2020年,武汉市血吸虫病患者人数下降97.35%,病牛数下降100%;有螺面积下降41.99%,其中垸内和垸外有螺面积分别下降94.97%和34.40%。1990—2020年,武汉市相继建成10座长江大桥,大桥周围有螺面积由建桥前的11 699.05 hm2下降到建桥后的8 726.14 hm2,下降了25.41%;易感环境面积由建桥前的411.69 hm2下降到建桥后的276.78 hm2,下降了32.77%。在汉口、汉阳、武昌3处长江江滩实施了江滩治理,周围环境有螺面积由治理前的225.80 hm2下降到治理后的199.47 hm2,下降了11.66%;易感环境面积由治理前的23.14 hm2下降到项目治理后的17.73 hm2,下降了23.38%。在钉螺孳生环境建设5座公园,周围环境有螺面积由建园前的319.61 hm2下降到建园后的280.80 hm2,下降了12.14%;易感环境面积由建园前的35.00 hm2下降到建园后的27.73 hm2,下降了20.77%。结论 在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开展城市建设项目的同时实施血防措施,可有效压缩钉螺孳生面积和易感环境面积、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综述
    人芽囊原虫感染合并其他疾病研究进展
    陈慧慧, 刘琴, 邓艳, 张红卫, 田利光
    2021, 33(5):  535. 
    摘要 ( )   PDF (10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芽囊原虫是一种常见肠道寄生原虫,感染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感染者尤其是合并感染或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者可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本文就人芽囊原虫合并感染其他病原体及其他疾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人芽囊原虫感染防控提供参考。
    吡喹酮抗肝纤维化作用研究进展
    袁轩, 戴建荣
    2021, 33(5):  540. 
    摘要 ( )   PDF (9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吡喹酮除具有广谱抗吸虫和绦虫作用外,还具有调节炎症反应、抗纤维化等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吡喹酮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吡喹酮用于肝纤维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共生菌在控制蚊媒传染病中的研究进展
    陆佳晨, 沈飞虎, 雷瑶, 徐琴雯, 杨博, 程洋
    2021, 33(5):  544. 
    摘要 ( )   PDF (9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蚊子作为疟疾、黄热病等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严重威胁着全球流行地区的人类健康。目前,蚊媒控制措施除了使用化学杀虫剂外,遗传控制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但考虑到生态安全性,科学家又提出了一种新型控蚊策略——共生控制。由于蚊子体内拥有多种共生菌群,且这些共生菌存在于包括消化道在内的各种组织中,因此可以通过影响宿主的寿命、繁殖能力、媒介能力等来影响蚊媒传染病传播。本文对蚊体内共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简述,并对蚊体内共生菌在控制蚊媒传染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