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11-04
    专家视角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血吸虫病问题研究现状
    黄轶昕
    2020, 32(5):  441. 
    摘要 ( )   PDF (10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前后,国内学者围绕工程建设是否会导致钉螺和血吸虫病传播北移扩散、钉螺在北方能否生存繁殖、北移并存活的钉螺能否传播血吸虫病,以及气候影响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主要在东线工程江苏段及中线引江济汉工程相关区域。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泵站抽引调水的方式及输水河道生态条件不会造成钉螺北移扩散和血吸虫病向北方传播,东线工程及中线引江济汉工程通水前后监测未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蔓延扩散迹象。持续开展南水北调工程相关区域钉螺监测可为后续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科学支撑和安全保障。
    特约综述
    我国旋毛虫病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杨小迪,徐常艳,王舒颖,高宏宇,梁金宝
    2020, 32(5):  448. 
    摘要 ( )   PDF (10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旋毛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和多种动物(包括肉食动物、草食动物甚至某些禽鸟类)均可被感染,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类或肉制品而感染。在中国,该病主要流行于西南、东北和中原地区,危害人数多、社会影响大。该病暴发所导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本文就我国旋毛虫病流行状况、诊断、治疗和防控措施等作一概述,旨在为进一步做好我国旋毛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流行趋势和防治历程
    茅范贞,徐祥珍,金小林,刘剑峰,倪碧娴,戴洋,曹俊
    2020, 32(5):  453. 
    摘要 ( )   PDF (12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源性线虫病曾在江苏省广泛流行,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经过多年积极有效防治,江苏省土源性线虫人群感染率大幅下降,从1989年的59.32%下降至2019年的0.12%,自2013年以来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均维持在0.5%以下的水平。自1987年以来,江苏省采取土源性线虫病综合防控策略,但各阶段防控措施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主要包括驱虫服药、改水改厕、健康教育和监测与防治效果评估等。至2019年底,全省所有县(市、区)均达到有效控制土源性线虫病标准。今后仍需加强健康教育和监测、落实精准防控,以进一步巩固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防治成效、消除土源性线虫病对人群的危害。本文对江苏省土源性线虫病流行情况、防控历程及策略演变等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江苏省疟疾传播媒介控制策略与研究
    李菊林,周华云,唐建霞,朱国鼎,曹俊
    2020, 32(5):  459. 
    摘要 ( )   PDF (10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曾是江苏省流行的重大传染病之一,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是江苏省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江苏省于2019年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而媒介控制策略在全省消除疟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江苏省主要疟疾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历史分布和生态习性以及不同防治阶段媒介控制策略和措施,并就媒介种类鉴定、品系构建、对疟原虫易感性、对杀虫剂抗性等媒介生物学及其防控研究概况进行了阐述。
    论著
    20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分析
    张利娟,祝红庆,王强,吕山,许静,李石柱
    2020, 32(5):  464. 
    摘要 ( )   PDF (18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洪涝灾害发生地区血吸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9年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5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湖区5省)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钉螺分布等疫情资料,以及相关水域警戒水位、实际水情等数据。以流行县(市、区)为单位,统计2013-2019年湖区5省累计血吸虫病粪检阳性人数和阳性牛数、2019年钉螺分布面积、2020年7月12日水位等数据,并以此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计算各项风险指标累加值,分析血吸虫病传播综合风险水平。结果 2020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后,湖区5省基于粪检阳性人数、粪检阳性牛数、钉螺分布等单项风险指标的血吸虫病传播高风险流行县(市、区)分别有10、5个和9个;基于综合风险指标的5级和4级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流行县(市、区)分别有10个(湖南省洞庭湖区8个、江西省鄱阳湖区2个)和15个(湖北省4个、湖南省7个、江西省4个)。结论 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是受2020年洪涝灾害影响最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洪涝灾害可能加剧这些地区血吸虫病传播和流行;需加强灾后血吸虫病防控工作,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太湖流域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刘毛毛,冯云,张键锋,施亮,王鑫瑶,刘璐,赵松,熊春蓉,董萱,姚韵怡,杨坤
    2020, 32(5):  469. 
    摘要 ( )   PDF (19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太湖流域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和常州市(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时空变化规律,为建立敏感高效的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8年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资料,描述历年有螺环境变化趋势,并采用核密度分析和SaTScan时空扫描分析法探测有螺环境聚集区域。结果 1950–2018年,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数呈单峰分布,于1970年达到峰值,随后快速下降。62.68%的有螺环境在发现后10年内被消除,其中当年发现并被消除的有螺环境占38.24%。核密度分析和SaTScan时空扫描分析显示,1970–1980年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高密度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昆山市、吴中区和相城区,1990年高密度聚集区转移到宜兴市;随后有螺环境聚集范围逐渐缩小,总体呈现从太湖东北部向西部移动。1970年后新发现的有螺环境进行时空扫描分析共发现4个聚集区。现有钉螺环境中,新现有螺环境主要分布在虎丘区(东渚镇)、吴中区(光福镇)、太仓市(沙溪镇)和金坛区;复现钉螺环境分布较分散。结论 苏锡常地区有螺环境在时空上呈现聚集性分布,新现和复现有螺环境监测和预测将是今后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
    朱慧慧,周长海,诸廷俊,黄继磊,钱门宝,陈颖丹,李石柱,周晓农
    2020, 32(5):  476. 
    摘要 ( )   PDF (14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城镇地区居民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状况,为土源性线虫病防控与消除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2014–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按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将全国划分为5类流行区,采用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计算总样本量,将总样本量按城镇人口占比等比例分配到各省份,各省份调查点数再按辖区城区和镇区人口占比等比例分配。各省份根据调查点数,自县(市、区)、乡(镇、街道)和居委会分级抽样,调查点(居委会)为最小抽样单位。以调查点内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收集其粪便标本,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2检)鉴别土源性线虫虫卵并计数,计算各虫种感染率及感染度。结果 2014–2015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调查城镇居民133 231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23%(1 636/133 231),其中钩虫、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77%(1 032/133 231)、0.32%(426/133 231)和0.17%(224/133 231)。全国城镇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以江西省(82/2 034)和重庆市(524/13 012)最高,均为4.03%;其次为海南省,感染率为3.47%(72/2 075)。男、女性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07%(662/62 139)和1.37%(974/71 092)。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以65~70岁年龄组居民最高,为2.56%(219/8 569);各职业中,以牧民感染率最高[2.47%(2/81)];不同文化程度居民中,以文盲感染率最高[3.33%(226/6 795)]。钩虫、蛔虫和鞭虫轻度感染者所占比例均> 90%。结论 我国城镇居民土源性线虫病流行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分布较广泛。针对城镇地区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特点,可采取健康教育和药物驱虫相结合的措施,以降低居民感染率。
    2014–2019年云南省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魏春,卢娜,杨锐,唐烨榕,吕全,姜进勇
    2020, 32(5):  483. 
    摘要 ( )   PDF (13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云南省疟疾疫情特征和消除疟疾工作规范执行情况,为科学制定消除疟疾后监测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4–2019年云南省疟疾病例信息,分析疟疾疫情变化。收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疟疾防治系统中2014–2019年云南省消除疟疾工作规范核心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9年,云南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 283例,其中间日疟病例1 927例、恶性疟326例、其他类型29例、未分型1例;本地感染病例64例,境外输入2 219例。云南省报告的疟疾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4.58∶1,80.25%的病例年龄为15 ~ 50岁,职业以农民(70.00%)为主,76.70%(1 751/2 283)的病例分布在25个边境县(市、区);每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病例数于4月开始上升、5–7月达高峰、8月开始下降。2014–2019年,云南省疟疾病例诊断后24 h报告率为100%,实验室检测率为99.69%(2 276/2 283)、确诊率为99.65%(2 275/2 283);3 d内完成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率为100.00%(2 283/2 283),7 d 内完成疫点调查和处置数为576个(仅统计2017–2019年)。全省于2020年6月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结论 云南省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是今后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首要任务。消除疟疾工作措施有待保持,需进一步强化云南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的作用。
    重庆市江津区小学生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宁超群,康纪明,李伊婷,陈慧慧,储言红,俞英昉,吴秀萍,艾琳,陈家旭,田利光,廖启东
    2020, 32(5):  489. 
    摘要 ( )   PDF (1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重庆市江津区小学生芽囊原虫感染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8年4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重庆市江津区某小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其粪便样本进行镜检、体外培养及PCR检测,以了解当地学生芽囊原虫感染情况及基因型分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该校学生芽囊原虫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466名小学生,平均年龄(9.81 ± 1.66)岁,男性236例 (50.64%)、女性230例(49.36%)。小学生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5.24%(71/466),其中男生感染率为16.52%(39/236)、女生为13.91%(32/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16,P = 0.433)。1~5年级小学生芽囊原虫感染率分别为6.35%(4/63)、5.17%(3/58)、21.74%(15/69)、25.30%(21/83)、10.19%(11/108)和20.00%(17/85),不同年级小学生芽囊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410,P = 0.009)。该校小学生感染的芽囊原虫基因型有4种(ST1、ST3、ST6和ST7);其中ST6型最多,占45.07%(32/71);其次是ST3型,占25.35%(18/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比值比(odds ratio,OR)= 4.259,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CI):(1.161, 15.621)]和母亲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 [OR = 9.038,95% CI:(1.125,72.642)]是小学生芽囊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重庆市江津区小学生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感染的主要基因型为ST6和ST3,少数民族、母亲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是该人群芽囊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  
    防治研究
    鄱阳湖区实施"麋鹿回家计划"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调查
    吕尚标,刘亦文,刘跃民,徐圣国,李宜锋,袁敏,何婷婷,林丹丹
    2020, 32(5):  498. 
    摘要 ( )   PDF (16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血吸虫感染情况,评价“麋鹿放归野外自然繁衍生长计划”(“麋鹿回家计划”)对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 采用GPS项圈定位、人工跟踪观察等方法,于2018年4月-2019年12月调查放归鄱阳湖区麋鹿的种群分布、栖息活动和自然增殖等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麋鹿栖息地动物野粪血吸虫感染情况,采取系统抽样法对麋鹿栖息地草洲进行钉螺分布调查。结果 2018年,共有51头麋鹿放归鄱阳湖区,形成了银宝湖、龙口、南池湖、莲子湖和珠湖等5个麋鹿栖息地,栖息环境主要为鄱阳湖区草洲、圩内农田和山丘林地等。对银宝湖麋鹿栖息地调查显示,至2019年该地麋鹿自然增殖率为25.0%,平均钉螺密度为0.009 ~ 0.039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麋鹿和牛粪平均密度分别为4.6份/hm2和2.1份/hm2,血吸虫阳性率分别为4.35%和13.16%(P = 0.236),感染强度分别为“+++”和“+”。结论 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可感染血吸虫,并可通过粪便对草洲污染而引起血吸虫病传播扩散。应积极探索麋鹿放归湖区后对当地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确保鄱阳湖区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实现和“麋鹿回家计划”的顺利实施。
    2015年西藏自治区人体肠道原虫感染调查
    边巴卓玛
    2020, 32(5):  502. 
    摘要 ( )   PDF (10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西藏自治区不同类型生态区和不同地理方位抽取调查点,采集≥ 3周岁常住居民粪便样本,检测肠道原虫包囊和滋养体,对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5年,西藏自治区共在3个生态区抽取了23个县(区)70个调查点。共调查居民17 939人,发现各类肠道原虫感染者1 117例,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为6.23%。共检出9种原虫,其中以结肠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59%、0.74%和0.72%。藏南山地生态区、藏东?川西生态区和藏北高原高寒生态区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分别为7.20%、6.39%和4.48%;不同县(区)中,以斑戈县和安多县人群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3.56%和12.77%。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县(区)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33.909、580.511,P 均 < 0.01)。男性和女性肠道原虫感染率分别为6.08%和6.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542,P > 0.05);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4.377,P < 0.01),其中以60~、50~岁组人群感染率较高,分别为8.51%和7.67%。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37.568、14.659,P均 < 0.01),其中分别以农民和牧民、小学和文盲人群感染率较高,分别为7.17%和5.28%、6.62%和6.33%。结论 西藏自治区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仍然较高,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等重点地区、农牧民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  
    湖北省四湖流域钉螺分布调查
    单晓伟,肖瑛,刘斯,钟晨晖
    2020, 32(5):  506. 
    摘要 ( )   PDF (1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湖北省四湖流域钉螺分布,为制订钉螺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16年春季对四湖流域钉螺分布现状进行调查。收集、分析2008-2018年四湖流域钉螺分布面积、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率等疫情指标,对钉螺分布面积与人畜血吸虫感染率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四湖流域的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共有钉螺孳生环境16 003处,钉螺分布面积2.46亿m2;活螺平均密度0.622 5只/0.1 m2,其中以杂草型和沟渠型环境较高,分别为0.688 0只/0.1 m2和0.706 4只/0.1 m2。钉螺孳生环境中,现有螺环境(Ⅰ类环境)和历史有螺环境(Ⅱ ~ Ⅳ类环境)分别占53.03%和46.97%。旱地、滩地、水田等钉螺孳生环境改变较大,通过环境改造措施消灭钉螺的效果较好。2008-2018年,四湖流域钉螺分布面积与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人群 = 0.842,P < 0.01;r家畜 = 0.695,P < 0.01)。结论 四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对钉螺控制效果较好,但仍面临螺情反弹的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影响和挑战调查
    郭婧怡,张利娟,曹淳力,吕山,许静,李石柱,周晓农
    2020, 32(5):  511. 
    摘要 ( )   PDF (13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影响。方法 2020年4月,在我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各选择3个县(市、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2020年1–3月当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应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影响。结果 在本次调查的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6个县(市、区)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高、中风险地区占66.67%。各地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部署、人群血吸虫病查治病、药物灭螺、健康教育开展情况较2019年同期减少44.26% ~ 91.56%,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省受影响程度较大;血吸虫病防治总经费收入较预期下降23.39%,总经费支出增长41.22%。36个调查县(市、区)均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血防工作产生了短期影响,并以工作部署、人力资源和疫情监测等3个方面受影响最为突出。结论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各地常规血防工作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应加强政策支持、保障经费落实,以保质保量完成各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任务。
    实验研究
    淡色库蚊自然种群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致细胞质不亲和相关基因初探
    王英藩,何坤,郭蔚,王海防,张东辉,公茂庆,季旻珺,陈琳5
    2020, 32(5):  517. 
    摘要 ( )   PDF (1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我国东部地区3个地理种群淡色库蚊由沃尔巴克氏体导致细胞质不亲和的相关基因,为制定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病防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正反交实验确定江苏南京、江苏无锡和山东唐口3个淡色库蚊自然种群间细胞质不亲和,应用PCR技术检测淡色库蚊沃尔巴克氏体感染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和沃尔巴克氏体基因组中Octomom增殖区域WD051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江苏南京与无锡淡色库蚊自然种群双向亲和(t = 0.57、0.15,P均 > 0.05),山东唐口和江苏无锡淡色库蚊自然种群双向不亲和(t = 63.81、43.51,P均 < 0.01),江苏南京和山东唐口淡色库蚊自然种群双向不亲和(t = 39.62、43.12,P均 < 0.01)。3个地理种群淡色库蚊基因组均扩增出wsp基因条带。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3个自然种群淡色库蚊感染的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表达水平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15,P > 0.05)。山东唐口与江苏南京、山东唐口与江苏无锡淡色库蚊自然种群WD0513基因表达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 8.42、7.84,P 均< 0.05),但江苏南京与江苏无锡淡色库蚊自然种群WD0513基因表达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0.40,P > 0.05)。结论 江苏南京、江苏无锡和山东唐口3个地理种群淡色库蚊所感染沃尔巴克氏体数量不同,淡色库蚊自然种群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导致的细胞质不亲和可能与WD0513基因表达量相关。
    防治管理
    洪涝灾害与血吸虫病防控
    张世清
    2020, 32(5):  522. 
    摘要 ( )   PDF (10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但影响血吸虫病传播与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会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影响血吸虫病防治进程和防治成果的巩固。2020年,我国较大范围发生了严重洪涝灾害。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并就洪涝灾害发生前的风险评估与处置、发生时的感染风险防范以及灾后疫情评估与监测等血吸虫病防控工作进行了系统阐述。洪涝灾害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控既是常规防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又是救灾防病工作的重要环节,应在各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科学有序地实施各项应急响应措施,避免或减少洪涝灾害所致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同时要重视和加强血吸虫病早期监测预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为实现《 “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全面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科学精准的支撑。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文化建设
    潘丽,李娜,薛军,施亮,李伟,黄轶昕,卞荷娟
    2020, 32(5):  526. 
    摘要 ( )   PDF (9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曾是我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省份之一。经过几代血防人近70年的努力,2019年在湖区5省率先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除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因素外,以“敬业奉献、严谨求实、开拓创新”为主要精神内涵的文化建设亦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江苏血防人在誓送“瘟神”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防治经验
    2015-2018年扬中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肖敏,吴荣凤,严慧中,柏林
    2020, 32(5):  529. 
    摘要 ( )   PDF (10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扬中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完善当地血吸虫病防治对策和巩固防治成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于2015-2018年对扬中市指南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进行螺情、人畜血吸虫病病情、野粪等监测。结果 2015-2018年,扬中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有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由8.10 hm2、0.27只/0.1 m2降至2.72 hm2和0.07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开展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血清学血吸虫病筛查2 034人·次和858人,血检阳性率为0.59%~1.9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共检测羊79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未发现牛等其他家畜养殖;在有螺区域内未发现野粪。结论 扬中市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显著,但仍有钉螺孳生,应进一步加大对钉螺等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监测,以巩固防治成果。
    2019年云南省南涧县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分析
    杜春红,杨慧,杨猛贤,张云,孙佳昱,王丽芳,颜嘉琦,沈美芬,董毅
    2020, 32(5):  531. 
    摘要 ( )   PDF (1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南涧县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制定防治对策、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5月,选取南涧县既往血吸虫病疫情相对较重的乐秋乡乐秋村和南涧镇白云村作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村,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历史疫情和防治资料,并进行钉螺和野粪分布等现况调查,综合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结果 2017-2018年, 云南省南涧县乐秋村和白云村人群血吸虫病筛查平均血检阳性率分别为6.76%(202/2 990)和2.86%(142/4 971),牛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1 160)和10.65%(31/291),均未发现粪检阳性;现有钉螺分布面积21.06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19年在乐秋村和白云村查出有螺面积6.17 hm2,有螺框出现率为2.17%(245/11 298),活螺平均密度为0.06只/0.1 m2(683/11 298),未发现血吸虫核酸阳性钉螺;共在23个环境捡获牛、羊、犬和马属动物等野粪136份,未发现血吸虫病原学阳性。结论 南涧县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已处于低水平,但影响血吸虫病传播的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需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以巩固防治成果。
    杭州市孕妇弓形虫和弓首线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俞淑丽,钱春艳
    2020, 32(5):  534. 
    摘要 ( )   PDF (9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杭州市孕妇弓形虫和弓首线虫感染情况,为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以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杭州市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接受产前诊断的235例孕妇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且年龄相仿的235例健康未怀孕女性作为对照组,通过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收集两组病历资料。采集两组研究对象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弓形虫和抗弓首线虫IgG抗体,比较两组抗体检出情况。结果 观察组年龄23~31岁,平均年龄(26.5 ± 4.3)岁,孕龄10~27周;对照组年龄20~30岁,平均年龄(26.1 ± 5.7)岁。观察组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28.51% vs. 4.68%;[χ2] = 34.85,P < 0.01)、抗弓首线虫IgG抗体阳性率(24.26% vs. 5.11%;[χ2] = 25.77,P < 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抗弓形虫和抗弓首线虫IgG抗体双阳性检出率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3.19% vs. 2.13;[χ2] = 17.49,P < 0.01)。结论 杭州市孕妇弓形虫、弓首线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及两者合并感染率均较高,应加强孕期弓形虫和弓首线虫感染筛查。
    综述
    寄生虫蛋白激酶A研究进展
    范俊杰,李锴,谭青青,曹纹侨,叶彬
    2020, 32(5):  538. 
    摘要 ( )   PDF (9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 PKA)是细胞内具有调节物质代谢和生物学功能的重要物质,通过对特定蛋白质丝/苏氨酸残基磷酸化来发挥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在cAMP信号通路中扮演着重要作用。PKA也参与寄生虫的各项生命活动,研究PKA在寄生虫生命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可以为研发新的抗寄生虫药物靶点提供线索。本文主要就PKA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寄生虫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医学蠕虫水通道蛋白研究进展
    王芬,叶彬
    2020, 32(5):  542. 
    摘要 ( )   PDF (17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通道蛋白是广泛存在于医学蠕虫中的一类可特异性介导水和其他溶质分子跨膜转运的膜内在蛋白,其在促进水跨膜转运、渗透调节、营养物质吸收、有毒代谢产物排出以及抗寄生虫药物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抗寄生虫疫苗候选分子和药物靶点。本文综述了医学蠕虫水通道蛋白的结构特征并探讨其作为抗蠕虫疫苗候选分子和药物靶点的可行性,为新型抗寄生虫疫苗或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病例报道
    转移性脑多房棘球蚴病1例
    罗云兴,杜超楠,杨明飞,张强,魏晓星
    2020, 32(5):  548. 
    摘要 ( )   PDF (1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1例转移性脑多房棘球蚴病病例。该患者经过10年抗棘球蚴病治疗,前后经过肝脏、右肾及脑部等3次手术治疗。患者虽经过多次手术及口服阿苯达唑治疗,仍出现肝棘球蚴病复发及远处转移。本病例提示,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规律治疗和必要时行手术根治是治疗棘球蚴病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