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4-30
    专家视角
    我国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对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的启示
    刘耀宝,曹俊
    2020, 32(2):  113. 
    摘要 ( )   PDF (13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地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境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面临境外输入的新挑战。疟疾曾在我国广泛流行,自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我国不仅阻断了疟疾本地传播,对每年3 000例左右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的防控也卓有成效。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疟疾疫情形势及流行特征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的成功经验,探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策略和措施,为有效应对境外输入、巩固防控成果提供借鉴。
    氯喹药理特点及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治疗的建议
    高琪
    2020, 32(2):  119. 
    摘要 ( )   PDF (10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9 年底,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随后在全国扩散并成为全球大流行。由于尚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治疗药物和疫苗,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救治临床专家团队在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同时,积极研究和筛选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发现一种古老的抗疟药——氯喹有一定抗新型冠状病毒效果,随后纳入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目前,临床应用的是氯喹衍生物磷酸氯喹和硫酸羟氯喹,这两种药物虽药理机制相近,但其治疗对象、疗效和不良反应均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拟通过对氯喹类药物已有研究和在疟疾临床治疗中的经验总结,为我国临床专家更科学合理地使用氯喹类药物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提供参考。  
    论著
    日本血吸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相慢玉,李健,罗芳,孙成松,朱炳宽,王吉鹏,莫筱瑾,张颋,徐斌,冯正,胡薇
    2020, 32(2):  123. 
    摘要 ( )   PDF (19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鉴定日本血吸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SjEGFR),并阐明其在日本血吸虫生长和生殖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5'-RACE 和3'-RACE扩增、测序获取SjEGFR基因全长片段。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16、18、20、22、24、26 d)表达情况。使用整条虫体原位杂交法对感染24 d的日本血吸虫雌、雄虫SjEGFR基因转录本进行定位。通过体内持续RNA干扰(RNAi)技术特异性敲低SjEGFR基因,待虫体发育至30 d收集虫体。统计分析雌、雄虫回收数量以及虫体长度,通过明矾卡红染色观察虫体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首次鉴定了SjEGFR基因,其结构具有一个保守的酪氨酸激酶位点。整条虫体原位杂交定位显示该基因转录本在虫体各处均有表达,在雌、雄虫肠道部位呈现出明显着色的高表达。体内RNAi显示,SjEGFR基因表达被特异性敲低后,雌、雄虫生长受阻。RNAi组雌虫子宫内无虫卵,肠道内无色素沉积、卵黄腺发育迟滞、卵巢发育受阻;雄虫呈现睾丸个数减少、体积变小,出现了更多未成熟的精母细胞。结论 特异性敲低SjEGFR基因表达可影响日本血吸虫生长和生殖发育,阻滞虫卵产生。
    东洞庭湖洲滩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董淑容,姜杰,王英鉴,李春林,施盈,杨宇,杨亚,李林瀚,蔡斌,游加边,江峰,姜庆五,周艺彪
    2020, 32(2):  132. 
    摘要 ( )   PDF (16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索钉螺自然消亡与其体内微生物的关系。方法 采用笼养观察法,将采集的实验钉螺置于实验螺笼内,分别投放至东洞庭湖有钉螺自然消亡的钱粮湖洲滩(钱粮湖区)和持续有钉螺孳生的君山公园洲滩(君山公园区)水体中,30 d后回收钉螺并观察钉螺死活。对投放前、投放现场后回收钉螺体内的真菌和细菌体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和丰度等分析。结果 投放钱粮湖区和君山公园区水淹30 d后的钉螺存活率分别为 28.0%(70/250)和64.8%(162/250)(χ2 = 81.365,P < 0.01)。多样性分析显示,投放在钱粮湖区的钉螺体内真菌物种总数和细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投放前,且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生物丰度较其他组有差异的生物群中包括对钉螺有害的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结论 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构成一定影响,但水环境导致的钉螺体内微生物谱变化是否为引起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则仍待进一步研究。
    安徽省钉螺孳生环境分布时空分析
    高风华,张世清,汪天平,何家昶,李婷婷,许晓娟,薛靖波
    2020, 32(2):  140. 
    摘要 ( )   PDF (24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及感染性钉螺时空分布特征。方法 根据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建立的数据库,描述全省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有螺环境中钉螺空间分布和感染性钉螺在1950–2016年聚集分布情况。结果 1950–2016年,安徽省共发现钉螺孳生环境22 757个,其中曾为感染性钉螺环境5 004个,分别呈单峰和双峰状变化,1970年是变化拐点;历史累计有螺面积共14.10万hm2,其中88.08%于1950–1979年首次发现;共消灭11.45万hm2有螺面积,77.17%的历史有螺环境在1970–1999年消灭。截至2016年,全省现有螺环境4 830个,其中曾为感染性钉螺环境1 051个;78.12%的现有螺环境已存在40年以上,65.75%的感染性钉螺环境在10年内消除了感染性钉螺。安徽省现有螺环境活螺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Moran’s I = 0.196,Z = 139.63, P < 0.001);局部热点分析显示有螺环境活螺密度在空间上呈聚集性,长江以南呈高值聚集,长江以北呈低值聚集;21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活螺密度高值聚集区分布于长江沿线及支流水系。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现有螺环境中感染性钉螺在4处区域存在时空聚集性。结论 安徽省现有螺环境存在时间长久,仅靠药物难以消灭,必须结合环改灭螺。现有螺环境的活螺密度存在空间聚集性,部分聚集区也是近年的高风险区域。时空扫描分析发现的历史上感染性钉螺聚集分布的区域中,部分环境流行因素和人畜感染的风险仍然存在,还需将其作为重点防控区域。
    日本血吸虫病对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生的影响
    王子健,杨江华
    2020, 32(2):  148. 
    摘要 ( )   PDF (9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病对胃癌及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合并血吸虫病及不合并血吸虫病的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成血吸虫病胃癌组和非血吸虫病胃癌组、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和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索血吸虫病对胃癌和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对32例血吸虫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以及68例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获取患者生存情况,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结果 血吸虫病胃癌组患者113例、非血吸虫病胃癌组患者3 741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合并血吸虫病是胃癌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 0.05)。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患者184例、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患者2 205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比、有饮酒史者比例、粪便隐血阳性者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 0.05);两组结直肠癌表型均以溃疡型居多,但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浸润型和隆起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血吸虫病结直肠癌组(P = 0.0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 = 0.003)、性别(P = 0.002)、表型(P = 0.005)以及合并血吸虫病(P = 0.029)是结直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经随访,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68.90%)高于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46.40%),其死亡患者平均年龄 [(66.33 ± 3.08)岁]亦高于后者[(56.29 ± 1.94)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5)。结论 血吸虫病可能改变结直肠癌发病机制,导致血吸虫病和非血吸虫病结直肠癌患者在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5年生存率方面存在差异。血吸虫病流行区年龄> 60岁的男性,且伴有不明原因贫血者,应定期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和其他检查,以排除消化道肿瘤的可能性。
    苏州地区血吸虫性肝病患者临床特征 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
    姚运海,赵卫峰,甘建和
    2020, 32(2):  154. 
    摘要 ( )   PDF (19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晚期血吸虫病肝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方法 以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32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是否合并其他感染分组进行研究;同时随机选取2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 T细胞、CD8+ T细胞、调节性T(Treg)细胞和Th17细胞比例。结果 苏州地区血吸虫性肝病患者多因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入院,合并感染率较高(59.38%,19/32)。血吸虫性肝病患者外周血CD4+ T、CD8+ T淋巴细胞及Th17细胞百分比低于健康对照组(t = –5.111、-4.470和-2.749,P均< 0.05);Treg细胞百分比高于健康对照组(t = 5.628,P < 0.05)。有感染组、无感染组及对照组患者的CD4+ T、CD8+ T淋巴细胞、Th17细胞及Treg细胞亚群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5.837、16.594、9.290和27.866,P均< 0.05)。结论 苏州地区血吸虫性肝病患者入院多以门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多见,合并感染者较常见,且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已处于失衡状态。
    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一种拟钉螺及其寄生吸虫尾蚴的分子鉴定
    杜春红,吕山,张云,李石柱,熊孟韬,何志海,李志华,吴明寿,孙佳昱,任银本,陈春琼,顾琼,王云松,董毅
    2020, 32(2):  159. 
    摘要 ( )   PDF (49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一种拟钉螺及其寄生吸虫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了解其种属分类地位。方法 采集云南省祥云县拟钉螺和钉螺,压碎镜检采集螺软体腹足部组织,并观察其体内尾蚴寄生情况。采用逸蚴法采集拟钉螺寄生的不同形态尾蚴,螺体组织和尾蚴样本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法扩增螺体内16S核糖体RNA(16S rRNA)、细胞色素c氧化酶I (COI)、28S核糖体DNA(28S rDNA)基因及其体内寄生吸虫尾蚴的NADH脱氢酶亚基 1(ND1)、28S rDNA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通过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鉴定样本螺和寄生吸虫种属。结果 共检测拟钉螺样本382只,发现无叉形、双叉形、燕子形等3种形态吸虫尾蚴,阳性率分别为20.94%(80/382)、3.40%(13/382)、7.07%(27/382)。基于16S rRNA、COI、28S rDNA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显示,该拟钉螺与滇池德拉维螺(Delavaya dianchiensis)同源性较高、聚在同一个分支。基于ND1、28S rDNA基因的序列分析显示,无叉形尾蚴吸虫属侧殖吸虫科,燕子形尾蚴吸虫属孔肠科,双叉形尾蚴吸虫可能为不同于中华血吸虫(Schistosoma sinensium)和勾形卵血吸虫(Schistosoma ovuncatum)的另一种血吸虫。结论 初步了解了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拟钉螺及其寄生吸虫种属分类,但更明确的分类关系和危害性等尚有待深入研究。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核酸扩增技术检测多房棘球绦虫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周鸿让,陈木新,余晴,艾琳,王莹,许秋利,肖宁
    2020, 32(2):  168. 
    摘要 ( )   PDF (12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assay, RAA)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多房棘球绦虫的核酸检测方法,并进行检测效果评价。方法 以多房棘球绦虫线粒体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B018440)作为靶序列,根据RAA反应原理设计并合成引物,利用该引物进行RAA扩增。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作为平行对照,应用RAA方法扩增不同稀释浓度的多房棘球绦虫基因组DNA及梯度稀释的含不同拷贝数目的基因片段的pMD19?T(Simple)克隆质粒,以评价RAA检测的敏感性。应用此方法检测细粒棘球绦虫(G1型)、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多头带绦虫、犬复孔绦虫、犬弓首蛔虫、毛首鞭形线虫、蓝氏贾第虫、肝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大片吸虫以及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以评价其特异性。在对建立的方法进行条件优化后,检测9份感染多房棘球蚴的动物组织样本、3份模拟现场多房棘球蚴感染阳性犬粪样本以及2份现场阳性犬粪样本,以验证所建立的RAA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果 所建立的RAA法可在40 min内特异性扩增多房棘球绦虫目的基因片段。以多房棘球绦虫基因组DNA为模板,RAA法最低检测量为10 pg;以重组质粒为模板,RAA法最低可检出的质粒拷贝数为104个。以细粒棘球绦虫(G1型)、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多头带绦虫、犬复孔绦虫、犬弓首蛔虫、毛首鞭形线虫、蓝氏贾第虫、肝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大片吸虫以及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所建立的RAA法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应用本研究建立的RAA法检测感染多房棘球蚴的动物组织样本以及模拟和现场阳性犬粪便样本结果均为阳性,且与PCR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反应快捷、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RAA检测方法,其在多房棘球绦虫虫种鉴定以及棘球蚴病基因诊断方面展现出较好应用前景。
    2012年和2018年我国输入性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基因多态性分析
    燕贺,王笑笑,丰俊,张丽,尹建海,李美,夏志贵,黄芳
    2020, 32(2):  174. 
    摘要 ( )   PDF (1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对2012年和2018年我国输入性恶性疟原虫样本氯喹抗性分子标记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sistant transporter,Pfcrt)第72~76位密码子抗性相关位点突变类型,并分析不同输入来源样本的特异性。方法 收集2012年和2018年国家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674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滤纸血样本,以样本中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上Pfcrt 基因第72~76位点为扩增片段,采用巢式PCR法进行扩增并测序,对目的产物片段测序结果、地理分布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和2018年我国674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中,95.5%(644/674 ) 来自非洲,其余4.5%(30/674)来自东南亚和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非洲又以西非和中非为主(占非洲样本的80.4%, 518/644)。共检测到C72S、M74I、N75E、K76T 4个位点突变和5种单体型类型(CVMNK、CVIET、SVMNT和两种混合型),其中CVMNK与CVIET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恶性疟原虫共有的单体型类型,SVMNT仅在东南亚(缅甸)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输入样本中检测出;2种混合型为CVMNK/CVIET和CVMNK/SVMNT,前者在非洲和东南亚输入样本中分布,后者仅在东南亚缅甸来源样本中检出。自非洲输入的样本野生型较多,占77.7%(478/615);而自东南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输入的样本中,抗性分子标记样本占 68.0%(17/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8.5,P < 0.05)。非洲不同地区来源样本中,抗性基因比例和野生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西非野生型所占比例最低。结论 2012年和2018年我国674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样本中,自东南亚输入的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第72~76位点抗性基因比例和分子多态性均较非洲来源样本高。
    重组旋毛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体外诱导骨髓来源 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
    谢红,褚亮,吴令琴,范星宇,王浦,马思雨,郑冬雪,李坤龙,陈兴智,杨小迪
    2020, 32(2):  181. 
    摘要 ( )   PDF (13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重组旋毛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rTs?Cys)对体外诱导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s)极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获取BMDMs并培养至条件培养基中,7 d后获取成熟BMDMs。将此BMDMs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阳性对照组(B组)、单独重组蛋白组(C组)和蛋白共培养组(D组),A组细胞给予10 ng/mL γ?干扰素(IFN?γ)和100 ng/mL 脂多糖(LPS)刺激,B组细胞给予10 ng/mL白细胞介素(IL)?4和10 ng/mL IL?10刺激,C组细胞给予1 μg/mL rTs?Cys干预,D组细胞给予1 μg/mL rTs?Cys、10 ng/mL IFN?γ及100 ng/mL LPS刺激。干预24 h后,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F4/80+、CD11b+、CD206+和CD11c+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CD86+、CD206+表型。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4组F4/80+ CD11b+CD11c+细胞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46.184,P < 0.001),C组及D组F4/80+ CD11b+ CD11c+细胞比例均较A组显著降低(P均 < 0.001);4组F4/80+ CD11b+ CD206+细胞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1.032,P < 0.01),C组及D组F4/80+ CD11b+ CD206+细胞比例均较A组显著升高(P均 < 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C组及D组CD206+表达水平较A组显著上调,两组CD86+表达水平较A组下降。ELISA检测结果显示,4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F = 3.950,P < 0.001)和TNF?α水平(F = 205.827,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及D组IL?6和TNF?α水平均较A组显著下降(P均 < 0.05)。4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F =8.274,P < 0.001)和TGF?β水平(F = 13.559,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IL?10、TGF?β水平较A组显著增加(P均??0.05)。结论 rTs?Cys体外能诱导BMDMs向抗炎特性的M2方向极化,并抑制M1型巨噬细胞活化。
    实验研究
    4种重金属离子对湖北钉螺的急性毒性作用
    章琴,高梦阳,周书林,曾晓龙
    2020, 32(2):  187. 
    摘要 ( )   PDF (11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Cu2+、Cd2+、Hg2+、 Pb2+对湖北钉螺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 分别配置5个浓度Cu2+、Cd2+、Hg2+、Pb2+溶液,每组投放10只钉螺,观察24、48、72、96 h后钉螺活动受抑制情况,计算半数有效浓度(EC50);统计96 h时钉螺死亡数量,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结果 Cu2+对钉螺24、48、72、96 h EC50值分别为0.74、0.56、0.46、0.37 mg/L,Cd2+分别为4.79、3.52、1.70、1.26 mg/L,Hg2+分别为1.90、1.49、0.83、0.76 mg/L,Pb2+分别为21.40、9.98、7.90、5.42 mg/L。Cu2+、Cd2+、Hg2+、Pb2+对钉螺96 h LC50值分别为0.43、2.96、1.12、12.22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04 3、0.029 6、0.011 2, 0.122 2 mg/L。结论 Cu2+对钉螺的急性毒性为高毒,Cd2+和Hg2+为中毒,Pb2+为低毒。
    芜湖地区家鸭体内宫川棘口吸虫鉴定
    谷生丽,罗梅园,郭伟,潘杨,湛孝东
    2020, 32(2):  191. 
    摘要 ( )   PDF (14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了解芜湖地区家鸭体内宫川棘口吸虫形态学特征,并探讨Cox1基因作为分子标记鉴定宫川棘口吸虫的可行性。方法 从芜湖地区散养家鸭体内分离宫川棘口吸虫,染色、制片、鉴定;并应用PCR技术扩增出宫川棘口吸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测序后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获得同源性。结合形态学结果鉴定虫种,并基于Cox1基因序列进行种间比较分析。结果 芜湖地区家鸭体内宮川棘口吸虫感染率约为16.67%,成虫体长6.6~13.2 mm。扩增出的宫川棘口吸虫Cox1基因长度为660 bp,与GenBank中收录的宫川棘口吸虫同源性为99.68%,形态学鉴定与分子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芜湖地区家鸭体内宫川棘口吸虫感染较为普遍,线粒体Cox1基因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棘口属内和属间分子鉴定。
    微山湖区放养子代钉螺生殖腺透射电镜观察
    缪峰,吴忠道,吴金浪,史世俊,曾忻,王敬,阎浩运,张崇星,刘新
    2020, 32(2):  195. 
    摘要 ( )   PDF (16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在微山湖区螺笼放养12个冬季、繁殖12代的成年钉螺睾丸、卵巢形态变化。方法 以亲代来源于长江扬州段的微山湖子代成年钉螺为实验组,以长江扬州段江滩阴性成年钉螺为对照组,解剖两组钉螺获得完整的睾丸和卵巢标本。以常规方法固定、脱水、包埋标本,烘箱内聚合,用超薄切片机常规切片,取切片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拍照和观察,比较两组钉螺生殖腺超微结构。结果 对照组钉螺精子细胞尾部横切面可见“9 + 2”微管结构,头端可见三角形顶体和呈螺旋形且致密的核质;实验组钉螺精子细胞尾部横切面“9 + 2”微管结构消失,头端染色质密度稀疏。对照组钉螺卵巢卵细胞核仁、核膜清晰,细胞质内可见卵黄体、脂质体、内质网,核膜为双层曲折,核仁均匀;实验组钉螺卵巢卵细胞核膜光滑,核仁不明显,细胞内含物更加稀疏。结论 经过12个冬季放养,钉螺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北方的自然环境,其生殖腺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可能是微山湖区放养钉螺逐步减少甚至趋于消亡的原因之一。
    防治经验
    室内饲养传代云南光壳钉螺生存分析
    黄宁波,冯锡光,董毅,张云,吴明寿
    2020, 32(2):  198. 
    摘要 ( )   PDF (9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云南光壳钉螺在实验室内生存时间。方法 在云南省鹤庆县和永胜县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采集钉螺,室内经逸蚴法选择未感染血吸虫的成螺采用泥盘草纸法饲养,观察并比较两地钉螺生存期。结果 云南光壳钉螺成螺室内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72.36%、29.11%、13.08%和0.21%,其中鹤庆钉螺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74.66%、38.91%、19.46%和0.45%,永胜钉螺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70.36%、20.55%、7.51%和0。云南光壳钉螺成螺平均生存时间为20.9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0.67个月,其中鹤庆钉螺平均生存时间为22.9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1.63个月,永胜钉螺平均生存时间为19.1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9.8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 0.05)。结论 云南光壳钉螺成螺室内平均生存时间约为20个月,不同产地钉螺生存期有所差异。
    判别分析法在华支睾吸虫病筛查中的应用
    张雅明,张文佳,陈宏宇,于洋,王玥
    2020, 32(2):  200. 
    摘要 ( )   PDF (9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华支睾吸虫病判别函数,探讨其在华支睾吸虫病筛查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10个沿江村屯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受检者粪便中的华支睾吸虫虫卵。设计华支睾吸虫病调查表,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判别分析。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变量,然后采用Fisher判别法建立判别函数,通过与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结果进行对比,评价判别函数的判别能力。结果 判别函数中慢性胆囊炎、胆管炎、性别、吃生鱼、腹胀、民族、腹痛、年龄等8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华支睾吸虫病判别正确率为88.75%。结论 利用SPSS软件的强大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可以快速简便地建立华支睾吸虫病判别分析函数。该函数具有较高判别分析能力,能够快速筛检本地区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同时为其他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建立快速筛检模式提供借鉴。
    综述
    寄生虫感染与“卫生假说”关系研究进展
    穆莎莎,杨俊齐
    2020, 32(2):  203. 
    摘要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下降,但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哮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卫生假说”的提出为基于寄生虫感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哮喘提供了新思路。大量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数据均显示,寄生虫感染能有效抑制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炎症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哮喘等疾病发生。寄生虫感染和“卫生假说”间存在复杂的潜在机制,其中调节性T(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各自作用和相互调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寄生虫感染与“卫生假说”关系研究进展,并简要概述Treg细胞和Th17细胞在其中的作用。
    钉螺扩散规律与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蒋甜甜,杨坤
    2020, 32(2):  208. 
    摘要 ( )   PDF (9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控制钉螺的孳生与扩散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就钉螺扩散的影响因素、不同流行区钉螺扩散特征、钉螺扩散高危环境及监测方法等4个方面,综述分析我国钉螺扩散的研究进展,为防止钉螺扩散提供科学参考。
    病例报道
    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3例
    王向前,韩秀敏,田青山,赵顺云,阿吉德
    2020, 32(2):  213. 
    摘要 ( )   PDF (16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诊断及手术治疗,为该类患者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青海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确诊3例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其中1例经术前CT检查确诊为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并在术中得到证实;另2例经术前彩超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细粒棘球蚴病,但根据术中病灶形态和术后病理学确诊为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2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例探查后仅行肝细粒棘球蚴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结论 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术前易漏诊、误诊,影像学检查联合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才能最终确诊。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手术相对复杂、困难,针对不同感染类型患者应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
    人体食管感染美丽筒线虫1例
    张晴晴
    2020, 32(2):  217. 
    摘要 ( )   PDF (1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1例食管黏膜下寄生美丽筒线虫的女性病例,旨在提升对寄生虫检验在人体疾病诊断中作用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