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14
    特约专稿
    我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现状及今后监测工作重点
    陈颖丹, 臧炜
    2015, 27(2):  111.  DOI: 10.16250/j.32.1374.2015004
    摘要 ( )   PDF (18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源性线虫病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行。2005年原国家卫生部公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 表明, 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9.56%, 感染人数达1.29亿。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其纳入了全国重点传染病和 病媒生物监测体系, 在全国建立了22个监测点。2006-2013年监测期间, 土源性线虫病国家级监测点人群感染率从 20.88%下降至3.12%, 呈逐年下降趋势; 蛔虫、 鞭虫、 钩虫、 蛲虫感染率分别从2006年的10.10%、 5.88%、 8.88%、 10.00%下 降到2013年的0.76%、 0.42%、 2.04%、 6.78%。本文通过对我国土源性线虫病8年监测工作的总结, 概述了该病的流行现 状, 监测工作取得的经验及面临的挑战, 同时强调了今后监测工作的重点。
    论著
    2004-2013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张云, 冯锡光, 吴明寿, 熊孟韬, 沈美芬, 孙佳昱
    2015, 27(2):  115.  DOI: 10.16250/j.32.1374.2014235
    摘要 ( )   PDF (27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实施10年的效果, 为制定下一步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 集2004-2013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和疫情等资料, 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行分析, 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结果 经 过10年的综合防治, 全省有螺面积由2004年的4 364.79 hm2 降至2013年的1 528.50 hm2 , 减少了64.98%, 有螺框出现率、 活螺密度分别由2004年的4.71%和0.26只/0.1 m2 降至2013年的1.35%和0.04只/0.1 m2 , 降幅分别为71.34%和84.62%。 2008年后仅2011年和2013年查到感染性钉螺。2013年人群感染率 (0.002 1%) 与牛感染率 (0.020 9%) 分别较2004年下 降了99.84%和99.44%, 2008年后未再发现急性感染病例。疫情较重的212个一、 二、 三类村均下降为四类和五类村, 达 到了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标准。流行区村民及中小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达90%和 98%以上。结论 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 病综合治理效果显著, 但巩固和扩大现有防治成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湖北省钉螺村级尺度时空分布格局研究
    邱娟, 魏凤华, 刘可群, 池泓, 王立辉, 王海芳, 李仁东
    2015, 27(2):  119.  DOI: 10.16250/j.32.1374.2014244
    摘要 ( )   PDF (5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索湖北省不同类型分布区村级尺度钉螺分布的时空格局, 为钉螺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将2007-2012年湖北省30个主要血吸虫病流行县 (市) 的村级螺情资料与村地理信息相关联, 建立螺情空间数据库, 制图 反映各类型分布区钉螺面积及变化趋势; 构建钉螺分布的多水平模型。 结果 结果 各行政村各年间钉螺面积的相关性较强 (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 = 95.7%); 各行政村有螺面积的初始值不同 (σ2 u0 = 4 766.53,P < 0.01), 且变化率在各行政村间也显著不同 (σ2 u1 = 20.96,P < 0.01); 初始年份钉螺面积较高的行政村, 有螺面积随时间的 变化率较大 (σ2 u01 = 126.78, P < 0.01); 行政村有螺面积呈逐年缓慢增加趋势 (year = 0.64,P < 0.01); 湖沼洲滩亚型钉螺分 布区行政村的平均钉螺面积最大 (type = -29.84, P < 0.01), 且钉螺面积平均增加的幅度最大 (year*type = -0.52, P < 0.01)。 结论 结论 湖北省各行政村及各类型分布区间钉螺面积差异显著。本研究将湖北省30个县 (市) 螺情数据进行了空 间可视化及多水平模型模拟, 结果可为不同类型分布区的灭螺工作提供依据。
    钉螺感染率与气候因素的空间回归关系研究
    陈艳艳, 刘建兵, 肖瑛, 周晓蓉, 蒋湧, 代凌峰, 蔡顺祥
    2015, 27(2):  125.  DOI: 10.16250/j.32.1374.2014245
    摘要 ( )   PDF (17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感染率与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 为控制钉螺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方法 收集2009 年湖北省18个县 (市、 区) 的螺情资料和气候因素资料, 计算钉螺感染率和相关气候指标并拟合空间回归模型。 结果 结果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模型残差具有空间自相关性 (Moran’ s I = 0.182 8, P < 0.01), 需拟合空间回归模型。根据空 间依赖性检验结果, 选择拟合空间滞后模型 (SLM)。经检验, SLM模型拟合的空间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 (ρ = - 0.151 5, P < 0.05), 拟合优度较好。SLM模型结果显示, 钉螺感染率与年均温度呈正相关, 且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年均相对湿度、 年均降雨量及年均日照时数无相关关系 (P 均 > 0.05)。结论 结论 空间回归分析在研究钉螺与气候因素 的关系时分析效果较好。影响钉螺感染率的主要气候因素是年均温度。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云南山区现场杀螺效果
    冯锡光, 李炳桂, 李文豹, 吴明寿, 黄宁波, 张云, 熊孟韬, 母亮先, 田淑惠, 李萍, 沈美芬, 王丽芳, 宋静, 孙佳昱
    2015, 27(2):  129.  DOI: 10.16250/j.32.1374.2014231
    摘要 ( )   PDF (26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 (NEG) 在云南高原山区的现场杀螺效果。方法 方法 在云南省鹤庆县金墩 乡孝廉行政村北登自然村选取钉螺孳生草地开展现场灭螺试验。试验分7组, 即30、 40 g/m2 和50 g/m2 NEG组, 40 g/m2 NEG + 清障组, 6 g/m2 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 (WPN) 组, 6 g/m2 WPN + 清障组和清水对照组, 灭螺7、 15、 30 d后, 比较 不同组钉螺死亡率和活螺密度变化。结果 结果 施药7、 15、 30 d 后, 30、 40 g/m2 和50 g/m2 NEG组钉螺死亡率为72.75%~ 95.83%, 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为72.26%~95.54%; 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 钉螺死亡率逐渐上升, 活螺平均密度逐渐下 降。施药7、 15、 30 d后, 40 g/m2 NEG组钉螺死亡率为81.69%~87.19%, 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为81.42%~87.91%; 40 g/m2 NEG + 除障组钉螺死亡率为84.89%~88.24%, 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为85.63%~88.22%; 6 g/m2 WPN组钉螺死亡率为 85.23%~86.17%, 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为85.76%~86.05%; 6 g/m2 WPN + 除障组钉螺死亡率为88.89%~92.10%, 活螺平 均密度下降率为86.71%~92.20%。灭螺前进行割草等环境清障后的灭螺效果相对较好。结论 结论 NEG在云南山区现场 杀螺效果较好, 是一种适合高原山区现场应用的新型杀螺剂。
    江苏省疟疾疫情预警系统的建立 Ⅳ 2013年江苏省消除疟疾关键措施实施情况分析
    王伟明, 周华云, 刘耀宝, 曹园园, 曹俊, 高琪
    2015, 27(2):  134.  DOI: 10.16250/j.32.1374.2014204
    摘要 ( )   PDF (25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对2013年江苏省消除疟疾关键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分析, 以进一步推动消除疟疾阶段江苏省疟疾防控工 作的进程。方法 方法 收集网络直报系统中江苏省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病例信息, 收集寄生虫病专报 系统中的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疫点调查与处置信息, 对其中有关病例确诊、 网络直报、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以及 疫点调查与处置完成时间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13年江苏省网络直报疟疾病例341例, 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除1例为输血感染外, 其余均为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 全部疟疾病例均于发现后24 h内进行了网络直报, 并于网络直报 后3 d和7 d内分别开展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疫点调查与处置, 执行率均达100%; 所有病例中, 网络直报后2 d内完成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的有334例, 执行率为97.95%; 网络直报后5 d内完成疫点调查与处置的有319例, 执行率为93.55%。 结论 结论 2013年江苏省消除疟疾 “1?3?7定点清除” 工作模式执行率均达到了100%, 全省连续2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 告, 消除疟疾工作初见成效。今后应加强个案调查和疫点调查与处置工作的检查和督导。
    日本血吸虫促凋亡基因SjBAD的初步研究
    马茜茜, 洪炀, 韩宏晓, 陆看, 马帅, 王涛, 刘艳涛, 韩倩, 傅志强, 陆珂, 李浩, 李祥瑞, 林矫矫
    2015, 27(2):  139.  DOI: 10.16250/j.32.1374.2014234
    摘要 ( )   PDF (26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促凋亡基因SjBAD的生物学、 免疫学和转录表达特征, 评估SjBAD重组蛋白作为日本血 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方法 方法 根据SjBAD的参考序列设计引物, 应用PCR技术扩增SjBAD基因, 构建重组表达质 粒pET?28a (+) ?SjBAD。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SjBAD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期及42 d雌、 雄虫体内的转录水平; 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ELISA法分析SjBAD重组蛋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用重组抗原SjBAD免疫BALB/c小鼠, 通过计算减虫率及肝脏减卵率, 评估重组抗原作为血吸虫病候选疫苗分子的潜力。结果 结果 成功克隆了日本血吸虫 SjBAD基因, 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 (+) ?SjBAD, 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 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22 kDa。Western blotting表明SjBAD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间接ELISA法检测表明重组蛋白免疫小鼠产生了高水平的特异性抗 体IgG。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SjBAD基因在日本血吸虫的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转录, 以14 d表达量最高, 且在雄虫体内 的表达量高于雌虫。两次动物免疫试验表明, 重组蛋白SjBAD在BALB/c小鼠体内诱导了30.82%和27.87%的减虫率, 及 42.52%和45.84%的肝脏虫卵减少率, 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 (P 均< 0.05)。结论 结论 成功克隆、 表达了日本血吸虫促凋亡 相关基因SjBAD, 该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期虫体内均有表达。纯化的重组SjBAD蛋白在小鼠体内能诱导产生部 分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
    恶性疟原虫体外药敏实验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张梅花, 陆凤, 曹俊, 高琪
    2015, 27(2):  146.  DOI: 10.16250/j.32.1374.2015045
    摘要 ( )   PDF (37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比较WHO微量测试法 (WHO microtest)、 疟原虫乳酸脱氢酶 (Plasmodial lactate dehydrogenase, pLDH) ELISA测定法、 富组蛋白Ⅱ (Histidine?rich protein Ⅱ, HRP Ⅱ) ELISA测定法和SYBR Green Ⅰ荧光测定法等4种恶性疟原 虫体外药敏实验检测方法, 确定一种较为稳定、 简便快速且经济的体外药敏实验检测方法, 用于后续疟原虫敏感性的监 测及新型抗疟药的筛查。 方法 方法 以恶性疟原虫虫株3D7、 FCC、 K1、 Dd2为对象, 分别采用WHO microtest法、 pLDH法、 HRP Ⅱ法和SYBR Green Ⅰ法测定其对氯喹、 哌喹和阿莫地喹的敏感性, 并采用Friedman检验、 偏相关分析、 Pearson相关 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对4种药敏检测方法的IC50值进行分析。 结果 结果 在初始密度为0.5%~1.0%时, 4种方法的IC50 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任意2种方法间均呈直线相关关系 (P < 0.001)。WHO microtest法技术要求高、 耗时长且结果判定受主观影响; HRPⅡ法的敏感性高于pLDH法和SYBR Green Ⅰ法, 但成本高; SYBR Green Ⅰ法技术要 求低、 耗时短且成本低。 结论 结论 SYBR Green Ⅰ法是一种较为便捷、 经济的检测方法, 适用于大规模监测疟原虫药物敏感 性及研究新型抗疟药。
    临床腹泻患者贾第虫感染和分子特征研究
    刘华, 沈玉娟, 张玉梅, 王斌, 刘晖, 曹建平
    2015, 27(2):  152.  DOI: 10.16250/j.32.1374.2014247
    摘要 ( )   PDF (2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初步了解临床腹泻患者贾第虫的感染情况及分子特征。方法 方法 以2014年5-7月上海市某医院临床腹 泻患者为研究对象, 收集粪便样本95份, 进行卢戈氏碘液染色, 用光学显微镜检查贾第虫包囊。采用巢式PCR法扩增贾 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 (tpi), 扩增产物测序后用BLAST、 ClustalX 1.83和MEGA6.0软件进行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 析。结果 结果 形态学观察发现1例腹泻患者感染贾第虫, 阳性检出率为1.05%。其粪便样本经卢戈氏碘液染色后显微镜下 可见清晰的包囊。对样本进行PCR检测, 扩增片段大小约为530 bp, 测序结果显示为贾第虫。经序列比对分析, 并以tpi 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 分析鉴定该分离株为集聚体B, 与已报道的人源贾第虫分离株 (KF271445) 同源性为100%。 结论 结论 临床腹泻患者中存在贾第虫感染, 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贾第虫基因型特点及贾第虫病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检测华支睾吸虫特异性IgG4生物素?亲和素复合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建立及检测效能分析
    王玠, 宋丽君, 余传信, 沈双, 许永良, 殷旭仁, 柯雪丹, 高玒, 刘茜
    2015, 27(2):  156.  DOI: 10.16250/j.32.1374.2014248
    摘要 ( )   PDF (26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亲和素?生物素复合酶联免疫吸附法 (ABC?ELISA) 检测特异性IgG4抗体用于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 效果。方法 方法 建立检测华支睾吸虫特异性抗体IgG4的ABC?ELISA法(IgG4?ABC?ELISA), 以此方法检测华支睾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 卫氏并殖吸虫病、 弓形虫病、 棘球蚴病、 囊尾蚴病和曼氏裂头蚴病患者血清样本。以IgG4?ELISA和IgG? ELISA法为对照, 比较3种方法用于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及诊断效率。结果 结果 成功建立了用于检测华支睾吸虫特异性抗体的IgG4?ABC?ELISA法, 用此方法检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 IgG4的敏感性为90.0%, 特异性为98.2%, 阳性预测值为93.8%, 阴性预测值为97.0%, 诊断效率为96.3%; IgG4?ELISA法 检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敏感性为86.0%, 特异性为98.2%, 阳性预测值为93.5%, 阴性预测值为95.9%, 诊 断效率为95.4%; IgG?ELISA法检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IgG的敏感性为94.0%, 特异性为88.1%, 阳性预测 值为70.1%, 阴性预测值为98.0%, 诊断效率为89.4%。IgG4?ABC?ELISA法检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敏 感性高于IgG4?ELISA法 (P < 0.05) , 特异性高于IgG?ELISA法 (P < 0.05) 。结论 结论 IgG4?ABC?ELISA法检测华支睾吸虫特 异性抗体IgG4具有高度敏感性与特异性, 在华支睾吸虫病诊断中具有较好应用价值。
    肺孢子菌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
    田利光, 艾琳, 储言红, 吴秀萍, 蔡玉春, 陈卓, 陈韶红, 陈家旭
    2015, 27(2):  162.  DOI: 10.16250/j.32.1374.2015003
    摘要 ( )   PDF (39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建立肺孢子菌动物模型, 并对肺孢子菌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行研究。方法 方法 SD和Wistar大 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 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诱导8周后处死全部大鼠, 收 集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 和肺组织, 分别做涂片和肺印片, 染色后镜检。用FTA卡采集所有大鼠的BALF进行PCR 检测。对PCR产物进行测序, 利用BLAST软件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鼠源性肺孢子菌进行比对, 确定菌 种。结果 结果 共采集肺组织标本和BALF 各34份, 病原学检测显示实验组总感染率为29.2% (7/24), 对照组感染率为0; 其 中SD和Wistar大鼠实验组感染率分别为25.0% (3/12) 和33.3% (4/1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31); 实验组SD大鼠肺印 片和BALF 肺孢子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0% (3/12) 和16.7% (2/1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34)。实验组Wistar大鼠 肺印片和BALF 肺孢子菌阳性检出率分别33.3% (4/12) 和16.7% (2/1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24)。用PCR方法共检 测28份大鼠BALF样本, 实验组阳性检出率为91.7% (26/28), 对照组均为阴性。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 发现其与 GenBank 已登录的大鼠源肺孢子菌 (JX499145、 GU133622、 EF646865) 的同源性均为100%。结论 结论 通过皮下注射地塞米 松可以建立肺孢子菌动物模型, SD大鼠与Wistar大鼠在作为肺孢子菌动物模型的选择上无显著差别。在早期感染阶 段, 适宜用PCR法进行肺孢子菌检测, 病原形态学检测漏检率高。
    亚硝基铁氰化钠来源的外源性NO体外杀伤旋毛虫肌幼虫作用研究
    王小莉, 杨小迪, 常雪莲, 王媛媛, 崔洁, 朱伟, 夏惠, 方强
    2015, 27(2):  166.  DOI: 10.16250/j.32.1374.2014242
    摘要 ( )   PDF (38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亚硝基铁氰化钠 (SNP) 来源的NO体外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方法 制作浓度 为1 000条/ml的旋毛虫肌幼虫悬液。培养板每孔加入0.1 ml肌幼虫悬液, 再加入SNP, 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02、 0.05、 0.10、 0.20、 0.50 mmol/L和1.00 mmol/L, 并设空白对照组,37 ℃ 5% CO2培养箱中孵育4 d后收集各孔肌幼虫, 镜检计数, 计 算并比较各组肌幼虫死亡率。另于培养板中每孔加入0.1 ml肌幼虫悬液, 分别设A组 (对照组, 1.00 mmol/L SNP)、 B组 (0.15 mmol/L FeSO4+ 1.00 mmol/L SNP)、 C组 (1.00 mmol/L L?半胱氨酸+ 1.00 mmol/L SNP)、 D组 (0.15 mmol/L FeSO4 + 1.00 mmol/L L?半胱氨酸+ 1.00 mmol/L SNP)、 E组 (0.15 mmol/L Hb+ 1.00 mmol/L SNP), 培养、 检测方法同前, 计算并比较各组 肌幼虫死亡率。结果 结果 0.02 mmol/L SNP组与空白对照组的旋毛虫肌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5.50 ± 1.80) %和 (4.93 ± 0.25) % (P > 0.05)。0.05、 0.10、 0.20、 0.50、 1.00 mmol/L SNP组虫体死亡率分别为 (20.19 ± 2.71) %、(29.21 ± 2.12) %、(41.81 ± 2.03) %、(47.85 ± 3.79) %和 (60.98 ± 5.19) %,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旋毛虫肌幼虫死亡 率与SNP浓度呈正相关 (rs = 0.875, P < 0.05)。B、 C、 D、 E组肌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49.48 ± 1.34) %、(47.29 ± 2.79) %、 (26.28 ± 1.37) %和 (17.93 ± 3.49) %, 均较A组 (60.98 ± 5.19) %有所下降 (P均< 0.05)。结论 结论 SNP来源NO对体外培养的 旋毛虫肌幼虫具有杀伤作用, 而血红蛋白、 硫酸亚铁、 L?半胱氨酸对该杀伤具有抑制作用, 以血红蛋白抑制效果最显著。
    实验研究
    弓形虫表面抗原SAG2基因的克隆表达 纯化及鉴定
    ?王卫艳, 李瑾, 魏庆宽, 贾凤菊, 肖婷, 徐超, 尹昆, 黄炳成
    2015, 27(2):  170.  DOI: 10.16250/j.32.1374.2015037
    摘要 ( )   PDF (23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构建弓形虫表面抗原2 (SAG2) 基因重组质粒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方法 方法 根据SAG2基因序列设计 并合成引物, 用PCR法从弓形虫基因组DNA中扩增SAG2基因片段, 再克隆到pGEX?4T载体中, 构建重组质粒。重组质 粒经酶切鉴定并测序后, 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诱导表达, 产物经SDS?PAGE分析并纯化, 以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反应 原性。结果 结果 SAG2基因PCR产物大小约为561 bp, 与预期相符。重组质粒经酶切及PCR鉴定构建成功, 测序结果与已 知序列吻合。重组质粒转化菌经IPTG诱导后表达的SAG2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47 ku, 该蛋白可被GST标签抗体识别。 结论 结论 成功重组了弓形虫SAG2基因, 表达蛋白具有反应原性。
    防治研究
    2014年云南省血吸虫病重点环境哨鼠监测与风险分析
    沈美芬, 冯锡光, 张云, 吴明寿, 熊孟韬, 宋静, 李劲松, 施学文, 杨国祥
    2015, 27(2):  174.  DOI: 10.16250/j.32.1374.2014257
    摘要 ( )   PDF (25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建立和完善云南省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机制, 及时发现可疑高危环境, 预防人畜感染。方法 方法 选择云南省 大理州巍山县、 洱源县和大理市3个疫情较重县 (市) 的8个村庄作为监测点, 开展重点水域哨鼠预警监测。对回收饲养 后成活的哨鼠进行解剖观察, 并用ELISA方法检测哨鼠血清抗体。同时记录分析监测点水域周围居民和家畜接触疫水 情况, 并综合近3年疫情资料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结果 共投放哨鼠300只, 哨鼠总回收率为94.67%, 总死亡率为8.80%。未 发现血清抗体阳性和解剖阳性哨鼠。接触疫水人员主要为村民、 学生、 儿童和渔民, 接触方式主要为洗手洗脚、 收种作 物、 捕鱼、 洗菜和游泳等。监测点近3年钉螺面积、 人群感染率和耕牛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 但仍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 结论 结论 3个监测县 (市) 血吸虫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但仍需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黄先龙, 王方红, 张建凯
    2015, 27(2):  177.  DOI: 10.16250/j.32.1374.2014186
    摘要 ( )   PDF (19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 (PVT) 形成的危险因素。方 方 法 法 收集2004年8月至2014年3 月期间本院外科收治的211例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可能影 响术后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结果 211例患者中, 59例术后PVT形成, 发生率为 27.96% (59/21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上消化道出血史、 门静脉直径、 脾静脉直径、 食管静脉曲张程度、 腹水、 门 脉高压性胃病、 胃底静脉曲张、 血氨水平是患者术后PVT形成的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门静脉直径增 宽(OR = 1.763, P = 0.000) 和门脉高压性胃病 (OR = 1.089, P = 0.037) 是患者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结论 晚 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术后PVT形成的发生率较高, 门静脉直径增宽和门脉高压性胃病是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无锡市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孟晓军, 高东林, 张轩, 陆兵
    2015, 27(2):  180.  DOI: 10.16250/j.32.1374.2014239
    摘要 ( )   PDF (16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无锡市血防健康教育现状, 为制定血防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采用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 查方式, 调查无锡市中小学校和社区 (村) 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结果 873名中小学 生血防知识总知晓率为87.7%, 其中血防健康教育>1学时、 有血防健康教育教材或教案、 开展知识讲座+观看宣传片+制 作展板的学校血防知识总知晓率较高 (χ2 = 291.408、 709.622、 13.751, P均<0.001)。693名社区居民血防知识总知晓率 为83.0%, 开展广播/电视和广场宣传血防知识的社区 (村) 居民的总知晓率较高 (χ2 = 90.772、 47.436, P均<0.001)。结 结 论 论 无锡市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较低, 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和居民的血防健康教育。
    江苏省洪泽县居民肠道线虫感染现状调查
    管学军, 袁翠莲, 李栋, 陈思红, 王芳, 张举巧, 徐祥珍, 杨文洲, 贾从英, 高红霞
    2015, 27(2):  183.  DOI: 10.16250/j.32.1374.2014243
    摘要 ( )   PDF (15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洪泽县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现状, 评估防治效果, 为制订下一步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2014 年在全县按不同地理方位,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5个镇, 每镇抽取1个村调查居民500人。采用Kato?Katz 法检测肠道线虫卵, 并采用统一问卷进行健康教育调查, 每村随机调查学生和居民各50名, 共500名。结果 结果 共粪 检3 011人, 肠道线虫阳性17人, 人群总感染率为0.56%。其中, 蛔虫、 钩虫、 鞭虫、 蛲虫和其他线虫 (毛圆线虫) 感染率分 别为0.10%、 0.33%、 0.03%、 0.03%和0.07%。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正确率分别为97.80%、 97.00%。结论 结论 洪泽县 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 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正确率均已经达到肠道寄生虫病控制标准。
    2013年湖北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夏菁, 蔡顺祥, 林文, 孙凌聪, 李凯杰, 裴速建, 董小蓉, 曹慕民, 张华勋
    2015, 27(2):  186.  DOI: 10.16250/j.32.1374.2014251
    摘要 ( )   PDF (19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2013年湖北省疟疾疫情, 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方法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 告管理系统获取询2013年湖北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资料,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结果 2013年湖北省 共报告疟疾病例129例, 发病率0.02/万, 均为输入性病例, 其中恶性疟86例、 间日疟32例、 卵形7例, 三日疟4例。病例报 告较多的市依次为武汉市76例、 宜昌市10例、 襄阳市7例, 黄石市6例, 4市的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6.74%。2013年 各月份均有疟疾病例分布, 无明显季节特征。病例报告以男性为主 (占99.22%), 主要为20~49岁的青壮年, 职业以工 人、 农民、 干部职员和民工为主。129例疟疾病例感染地主要为非洲和亚洲, 分别为111例 (占86.5%) 和17例 (占 13.18%)。 结论 结论 2013年湖北省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但输入性病例数有所上升, 今后需继续加强多部门间的合作防 控, 同时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教育。
    2005-2013年泰兴市疟疾疫情分析
    赵兰梅, 张年坤, 周华云, 陈秀兰, 丁卫锋
    2015, 27(2):  189.  DOI: 10.16250/j.32.1374.2014258
    摘要 ( )   PDF (2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近年来泰兴市疟疾流行状况和防治效果, 为今后制定合理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 2005-2013年泰兴市疟疾疫情、 发热病人血检报表以及疟疾病人流行病学调查表, 分析疟疾发病率、 流行特征、 输入性疟 疾等指标。结果 结果 2005-2013年泰兴市共报告疟疾37例, 年发病率为0.007 8/万~0.066 9/万, 上升幅度较大。输入性疟 疾34例, 占总病例的91.89%, 其中本地人口本省外市感染2例、 外省感染2例、 境外感染30例。境外感染的30例中, 间日 疟1例、 卵形疟2例、 恶性疟27例。每个月均有发病, 无明显季节性。30~49岁青壮年病例占83.78% (31/37)。结论 结论 泰 兴市疟疾以境外输入性恶性疟为主, 呈上升趋势, 应加强流动人口和现症病人的监测、 管理。
    防治管理
    基于血吸虫病预防的鄱阳湖游客偏好与旅游安全管理研究
    冯淑华
    2015, 27(2):  192.  DOI: 10.16250/j.32.1374.2014223
    摘要 ( )   PDF (2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湖区旅游活动中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方法 方法 分析鄱阳湖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景区景点的空间分 布, 及其与鄱阳湖血吸虫病传播时间和钉螺分布的时空耦合性;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血吸虫病易感人群的旅游偏 好。 结果 结果 鄱阳湖旅游活动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时间及钉螺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时空耦合性, 游客比较偏好水上人 家、 渔俗文化等参与性和体验性项目。 结论 结论 建议在鄱阳湖景区建立游客血防健康档案、 开展景区血吸虫病健康教育、 强化旅游项目和游客行为管理。
    防治经验
    钉螺压碎器批量检测钉螺应用效果
    何亮才, 王加松, 李华忠, 袁梅枝, 田克卿
    2015, 27(2):  195.  DOI: 10.16250/j.32.1374.2014134
    摘要 ( )   PDF (32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钉螺压碎器在批量检测血吸虫感染性钉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法 制作钉螺压碎器和逸蚴三角瓶, 将未感染血吸虫的钉螺按50、 100、 200、 300只分成4组, 分别装入逸蚴三角瓶中, 每组10瓶; 从每组中随机选3瓶, 将实验 室人工培养的血吸虫感染性钉螺12只分别投入各瓶, 每瓶1只; 将装有感染性钉螺的逸蚴瓶放回各组统一编号。用钉螺 压碎器压碎钉螺, 记录各组碎螺率、 施压次数与时间; 待钉螺全部被压碎后, 加水并取水膜至显微镜下观察, 记录尾蚴数 量并计算各组尾蚴检出率。现场采集钉螺, 用压碎法和钉螺压碎器改良压碎逸蚴法 (压逸法) 进行检测, 计算二者的符合 率。结果 结果 采用钉螺压碎器压碎50、 100、 200、 300只钉螺, 各组碎螺率均为100%, 每组平均施压次数分别为15.70、 23.20、 32.20、 39.20次, 平均施压时间分别为1.01、 1.70、 2.00、 3.00 min, 施压次数、 时间与批量钉螺只数呈正相关 (r = 0.68、 0.73, P均<0.01); 各组尾蚴检出率均为100%。现场应用中, 压碎法检测钉螺109只, 钉螺压碎器压逸法检测620只, 均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两种方法符合率为100%。结论 结论 钉螺压碎器操作简单、 省力, 具有现场推广应用价值。
    杀螺剂结合除草剂喷洒灭螺成本效果分析
    陶珍杨, 叶晓东, 黄礼兰, 汪松波, 蒋能明
    2015, 27(2):  197.  DOI: 10.16250/j.32.1374.2014166
    摘要 ( )   PDF (13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索适合大面积苗木田的经济有效的灭螺方法。方法 方法 选择2块大面积有螺苗木田块为试验现场, 设 试验组和对照组。2011年5-10月, 试验组交替使用杀螺剂和除草剂进行灭螺 (净化灭螺法); 对照组用铲草土埋加药杀 进行灭螺 (改良灭螺法), 连续3年观察灭螺效果, 并进行成本分析。结果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连续3年均未发现活螺, 两组 灭螺成本分别为0.90元/m2 和1.80元/m2 。结论 结论 采用净化灭螺法在苗木田环境灭螺效果理想, 且成本较低。
    潜江市一村一策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肖秀兰, 范强, 徐乾成, 柴志武, 李义斌
    2015, 27(2):  199.  DOI: 10.16250/j.32.1374.2014221
    摘要 ( )   PDF (17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一村一策防治措施快速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方法 将潜江市2011年人群或耕牛血吸虫感染率 >1.5%的流行村作为重点村, 制订并实施一村一策防治措施, 评价其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结果 结果 至2013年底, 重点村 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分别下降了45.91%和49.38% (χ2 = 469.19、 11.46, P 均<0.01)。全部重点村人、 畜感染率均<1%。结 结 论 论 实施一村一策防治措施可快速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郑绍龙
    2015, 27(2):  201.  DOI: 10.16250/j.32.1374.2014256
    摘要 ( )   PDF (12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急诊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法 分析潜江市 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所2001-2012年收治的43例急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结果 43例急诊手术患者中, 止血成功43例 (100%), 临床治愈42例 (97.67%), 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 (2.38%)。结论 结论 急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 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潜江市晚期血吸虫病救治项目效果评价
    朱绪元, 王文梁, 刘星媛, 吴朝俣
    2015, 27(2):  203.  DOI: 10.16250/j.32.1374.2014153
    摘要 ( )   PDF (1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潜江市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救治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救治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分析2004-2012年潜江 市晚血患者救治资料, 对救治项目进行成本效果分析; 并抽取160名患者, 调查其恢复情况。 结果 结果 全市2004-2012年 共救治晚血患者2 363人次, 临床治愈339例。每名患者平均接受治疗3.11次, 平均住院天数为22.28 d, 人均治疗费用为 5 382.87元/年; 成本效果比值为1.27万元/挽救生命年。 结论 结论 晚血救治项目治愈了部分患者, 提高了患者的劳动能力 和生活质量。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陈美玲, 刘家元, 陈艳艳, 李燕, 蔡顺祥
    2015, 27(2):  206.  DOI: 10.16250/j.32.1374.2015016
    摘要 ( )   PDF (12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患者的心理体验, 为制定系统科学的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选取20例晚 血患者作为样本, 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为理论指导, 进行质性研究。结果 结果 研究对象中, 70% (14/20) 的患者正常 生产劳动受限, 50% (10/20) 的患者有中度焦虑、 易怒等不良情绪, 65% (13/20) 的患者有中度不适感。结论 结论 晚血患者多 带有负性情绪, 应重视此类患者的心理问题, 并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 提高这一特殊人群的生存质量。
    2013年温州市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倪庆翔, 张孝和, 陈祎, 余向华, 魏晶娇, 潘琼娇, 张晓铭
    2015, 27(2):  208.  DOI: 10.16250/j.32.1374.2014151
    摘要 ( )   PDF (2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2013年温州市疟疾疫情及流行病学特征, 为该市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 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3年温州市疟疾疫情流行病学资料,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 2013年温州市共 报告疟疾病例34例, 年发病率为0.37/10万。34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 其中恶性疟31例、 卵形疟1例、 间日疟2例, 无死 亡病例。苍南县、 鹿城区、 瑞安市3个县 (市、 区) 病例占全市总病例数的64.71% (22/34)。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 岁; 男女性别比为4.67∶1; 职业以工人、 商业服务人员为主, 占61.76%; 非洲输入性病例占97.06%。结论 结论 2013年温州市 疟疾疫情相对稳定, 针对输入性病例应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宣传, 寻求多部门联防联控
    2005-2013年洪湖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
    江洪文, 洪敏, 郭俊, 黄永胜, 马红卫, 涂祖武
    2015, 27(2):  210.  DOI: 10.16250/j.32.1374.2014184
    摘要 ( )   PDF (15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2005-2013年洪湖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态势, 为制定全市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依据。方法 方法 按照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 的要求, 每年在监测点开展人畜查治病、 查灭螺和相关因素监测, 并对9年 来的病情和螺情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 与2005年相比较, 2013年洪湖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 分别由1.76%和20.93%下降到0, 活螺平均密度由4.20只/0.1 m2 下降到0.17只/0.1 m2 , 连续9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9年 间, 监测点药物灭螺总面积为68.38 hm2 , 扩大化疗634人次, 救治晚期血吸虫病病人16人次, 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3 836 人次, 发放宣传单 (画) 5 685张, 办宣传栏板报17期, 在有螺环境竖立警示牌5处。结论 结论 洪湖市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血 吸虫病疫情已呈低度流行态势, 下一步应加强螺情监测与控制工作。
    综述
    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病理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宋兰桂, 吴忠道
    2015, 27(2):  213.  DOI: 10.16250/j.32.1374.2014237
    摘要 ( )   PDF (23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一种流行广泛、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是日本血吸虫病流 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宿主感染血吸虫后虫卵沉积于肝脏, 引起机体免疫应答, 导致以淋巴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 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肝脏虫卵肉芽肿病变, 该慢性炎症过程最终会引起肝纤维化并出现腹水、 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 本文将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理学特征、 肝纤维化的形成与调节、 重要的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 ncRNA在血吸虫病肝纤 维中的调控作用以及抗纤维化治疗和新药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弓形虫棒状体蛋白ROP16的研究进展
    刘功振, 王彬, 王洪法
    2015, 27(2):  217.  DOI: 10.16250/j.32.1374.2014253
    摘要 ( )   PDF (18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棒状体蛋白16(ROP16)是弓形虫棒状体蛋白家族成员, 其蛋白结构存在丝氨酸、 苏氨酸激酶区, 是弓形虫入侵 过程中的重要毒力因子。ROP16可分泌到宿主细胞核, 能磷酸化宿主细胞的转录活化因子STAT3/6, 干扰宿主细胞信号 通路传导, 在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弓形虫ROP16的发现、 功能、 免疫保护性等方面进行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