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5-06-16
    论著
    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Ⅰ 监测预警示范点布局与效果
    孙乐平, 梁幼生, 戴建荣, 洪青标, 徐明, 汪伟, 高扬, 谢朝勇, 王琳, 左引萍, 吴锋, 杨坤
    2015, 27(3):  221.  DOI: 10.16250/j.32.1374.2015087
    摘要 ( )   PDF (78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开展江苏省沿江水域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为及时发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并采取有 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方法 根据江苏省长江流域水系和沿江水域分布等特征, 在全省重点区域设立血吸 虫病监测预警示范点, 开展哨鼠感染监测、 人畜活动观察、 预警信息发布、 风险水域应急处置等技术集成示范, 比较示范 区内人畜活动方式与哨鼠感染情况, 评价示范区血吸虫感染风险信息发布与应急处置流程的可操作性。结果 结果 在江苏 省沿江5个市23个县 (市、 区) 的渔船民集散地、 船闸通江口、 码头、 农家乐游玩地、 渡口、 大型工地和南京青年奥运会保障 地等环境水域设立50个监测预警示范点。2014年5-9月共进行了5个批次哨鼠监测, 哨鼠总回收率为99.06% (4 954/5 001) ; 发现哨鼠感染点1个, 查出阳性哨鼠1只, 哨鼠总阳性率为0.02% (1/4 933)。现场观察发现接触江水人员2 088人次, 其 中捕鱼、 收种作物和修造船等生产性接触江水占91.95% (1 920/2 088), 钓鱼、 洗菜、 戏水等生活性接触江水占8.05% (168/ 2 088); 以8-9月接触水体人员居多, 占49.57%。现场观察到停靠船只859条, 船民1 877人, 其中渔船占68.22% (586/ 859)、 渔民占69.58% (1 306/1 877)。共在4个点观察到放养羊32只, 其中在哨鼠感染点发现有散放羊3只。全省共发布 了4次蓝色预警 (接触疫水) 和1次橙色预警 (哨鼠阳性), 发布预警地图1幅, 其中显示有5个为捕鱼点、 1个为羊散放点; 启动应急响应机制1次; 完成高危环境药物灭螺10 hm2 ; 对120只散放羊实施集中圈养处理; 对35名捕鱼人员发放宣传材 料并开展查病和预防性治疗等措施。哨鼠阳性区域内未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结论 结论 哨鼠感染监测、 人畜活动观察、 预 警信息发布和风险水域应急处置等技术的集成示范为开展大流域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提供了有效方法。
    2002-2010年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分析
    王强, 许静, 张利娟, 郑浩, 阮瑶, 郝瑜婉, 李石柱, 周晓农
    2015, 27(3):  229.  DOI: 10.16250/j.32.1374.2015080
    摘要 ( )   PDF (3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2002-2010年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特征和趋势, 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方法 收集 2002-2010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资料,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 结果 2002-2010年间, 四川、 云南、 江苏3省先后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湖北、 湖南、 江西和安徽4省于2008年达到疫情控制标准; 全国未 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县数从110个减少到80个。全国血吸虫病人数、 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数分别由2002年的 81.04万、 913例减少到2010年的32.58万、 43例, 分别下降了59.79%、 95.40%; 全国血吸虫感染病牛数从2002年的23 199 头下降至2010年的7 173头, 下降了69.08%; 钉螺面积自2003年出现回升后始终维持在37亿~38亿m2 , 9年间新发现钉 螺面积达1.25亿m2 。至2010年, 全国90%的血吸虫病人、 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病牛和钉螺面积均集中分布在湖区5省, 特 别是洞庭湖、 鄱阳湖地区及长江沿岸。结论 结论 2002-201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湖区是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 作的重点和难点区域, 钉螺扩散和异地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现象突出; 应加强监测和病例管理, 以巩固防治成果。
    2004-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张世清, 高风华, 何家昶, 张功华, 汪昊, 汪天平
    2015, 27(3):  235.  DOI: 10.16250/j.32.1374.2015026
    摘要 ( )   PDF (19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2004-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变化, 为制订 “十三五” 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方法 收集2004-2014年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信息资料、 疫情监测资料, 分析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 结果 结果 安徽省钉 螺面积自2004年以来呈波动上升趋势, 至2011年达到最高近3.1亿m2 ; 自2012年起钉螺面积开始下降, 2012年钉螺面积 较2011年下降了10.55%, 2014年钉螺面积降低到近10年来最低水平。2004-2008年全省钉螺密度处于波动状态, 2008 年以后全省钉螺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自2011年起钉螺平均密度均< 1只/0.1 m2 。2004-2011年全省钉螺感染率呈现波 动徘徊状态, 2012年钉螺感染率迅速下降, 2013、 2014年连续2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4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 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2006年以后各年份急性血吸虫感染人数均在50例以下, 且病例呈散在分布, 2013、 2014年全省无急 性血吸虫感染发生。2004-2011年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 1%, 2012年快速下降至0.55%, 2014年家畜感染率首次低于同 期人群血吸虫感染率。2011年以后, 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进程加速, 2012-2014年全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县 (市、 区) 数分别为4、 9、 14个, 乡 (镇) 数分别为33、 76个和32个。 结论 结论 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但巩固 成果乃至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任务仍很艰巨。
    洞庭湖洲滩开沟沥水控制钉螺繁殖的研究
    魏望远, 卜开明, 魏凯林, 罗志红, 任光辉, 陈祥麟, 易健民, 刘宇, 向阳, 唐课文, 阎建辉, 夏蒙, 丁良, 卢先江, 聂东宋, 李援
    2015, 27(3):  241.  DOI: 10.16250/j.32.1374.2014133
    摘要 ( )   PDF (26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洞庭湖区有螺洲滩实施开沟沥水工程后对钉螺孳生繁殖的影响。方法 方法 2009年11月-2012年11 月, 选择位于东洞庭湖区的岳阳监狱和君山区有螺外洲滩, 分别设为干预区和对照区2组研究现场观察区。在干预区洲 滩实施开沟沥水工程, 采用挖掘机开挖 “井” 字沟, 观察该工程对洲滩土壤含水量和相对地下水位、 以及对钉螺孳生繁殖 的影响。对照区洲滩不采取任何措施。结果 结果 开沟沥水工程实施前, 2组观察区在枯水期不同高程的洲滩土壤平均含 水量均在35.56%左右。工程实施后, 干预区洲滩土壤平均含水量26.53%, 而对照区则为35.56%,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F = 6.53,P < 0.05); 干预区不同高程相对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对照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3.33,P < 0.05)。工 程实施前, 干预区和对照区钉螺自然死亡率分别0.98%和0.8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工程实施后的2012年干 预区未再查见钉螺和幼螺,而对照区活螺平均密度和幼螺则仍分别为29.37只/0.1 m2 和 213±108.45只/0.1 m2 。结论 结论 在 湖区有螺洲滩开沟可迅速沥干洲滩积水, 显著降低洲滩土壤的含水量, 改变钉螺繁殖和孳生的生态条件, 从而控制钉螺 的孳生繁殖。
    湖南省和湖北省县级血吸虫病防治人员防治知识现状调查
    张利娟, 朱蓉, 许静, 李石柱
    2015, 27(3):  246.  DOI: 10.16250/j.32.1374.2015055
    摘要 ( )   PDF (19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湖南省和湖北省县级血吸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的血防知识掌握情况, 为当地血防机构的能力建设等 提供参考。 方法 方法 以理论考试的形式调查湖南省和湖北省1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的血吸虫病防治专业人员理论知识掌 握情况, 并分析得分情况。 结果 结果 共96名血防工作人员接受了调查, 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66.94±11.53分, 最高分为91 分、 最低分为34分, 及格72人 (75.00%)。血吸虫病查治病、 查灭螺、 血吸虫基础知识与法规等3个知识点得分率分别为 68.69% 、 70.54% 和73.19%。不同学历血防人员在查灭螺和血吸虫病基础知识与法规知识点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 (F = 3.337、 4.793, P均 < 0.05), 学历较高者得分高于学历较低者。不同性别、 年龄组、 职称及专业的血防人员理论考 试得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 0.05)。 结论 结论 12个被调查县血防专业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总体偏低, 需要进一 步加强基层血防人员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培训。
    2005-2014年江苏省疟疾疫情分析
    罗恩培, 王伟明, 刘耀宝, 曹园园, 周华云, 许锬
    2015, 27(3):  251.  DOI: 10.16250/j.32.1374.2015046
    摘要 ( )   PDF (26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江苏省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 为制订和调整全省疟疾消除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 方 法 法 收集2005-2014年江苏省疟疾疫情数据资料, 对疟疾发病情况、 感染来源以及病例的时间、 地区和人群分布进行分 析。结果 结果 2005-2014年, 江苏省共报告疟疾病例5 069例, 其中间日疟3 422例 (67.51%)、 恶性疟1 497例 (29.53%)、 未 分型150例 (2.96%); 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 139例 (42.20%)、 国内输入病例1 131例 (22.31%)、 境外输入病例1 799例 (35.49%); 男性病例3 809例, 女性1 260例, 男女性别比为3.02 ∶1。病例年龄以25~60岁为主, 占67.15%; 职业以农民和 民工为主, 分别占40.26%和23.63%。60.58%的病例分布于徐州、 宿迁、 淮安、 苏州市和南通市。2005-2009年病例以间 日疟为主, 自2010年起以恶性疟为主, 且主要为境外输入性感染, 从2012年起无本地感染病例。结论 结论 江苏省本地感染 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初步实现消除疟疾目标。但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仍较多, 且感染呈多样性, 是目前的防控重 点。
    我国省县二级消除疟疾督导与评估指标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钱颖骏, 王多全, 邓瑶, 肖宁, 李石柱
    2015, 27(3):  255.  DOI: 10.16250/j.32.1374.2015067
    摘要 ( )   PDF (28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在省、 县二级建立适用于消除疟疾背景下的督导与评估指标框架, 为考核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依据。 方 方 法 法 收集 《消除疟疾行动计划 (2010-2020)》、《消除疟疾技术方案》、《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 等相关资料, 在广泛开展专 家咨询基础上, 建立省、 县二级督导评估指标, 并在云南省和安徽省试点应用, 评价其可及性、 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结 结 果 果 研究建立的框架包括了投入、 过程、 结果和影响4类指标。其中省级指标95项, 县级指标98项。云南省和安徽省指 标填报完成率分别为94.7% (90/95) 和95.8% (91/95); 云南省腾冲县和安徽省肥东县2个试点的填报完成率分别为93.9% (92/98) 和92.9% (91/98)。 结论 结论 建立的指标框架可靠性高、 可操作性好, 能有效反映防治工作进展、 及时发现存在问 题, 可为评估疟疾消除工作成效提供依据。
    安徽省局部地区人群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王庆权, 郭见多, 操治国, 汪奇志, 刘道华, 汪天平
    2015, 27(3):  263.  DOI: 10.16250/j.32.1374.2015049
    摘要 ( )   PDF (37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安徽省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状况, 探讨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隐孢子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 择安徽省潜山县和灵璧县为调查点, 于2014年9月-2015年1月, 采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 分别检查调查对象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和血清中隐孢子虫特异性抗体IgG, 以确定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同时对调查对象 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隐孢子虫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结果 共调查668人, 其中病原学检查635人, 阳性15人, 阳性率为 2.36%; 血清学检查642人, 阳性140人, 阳性率为21.81%; 有628人同时进行了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两种检查方法均为 阳性者12人 (潜山县4人, 灵璧县8人), 阳性率为1.94%。潜山县与灵璧县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1.24% (4/322) 和 2.71% (8/29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单因素 χ2 分析发现, 隐孢子虫感染率在儿童及腹泻人群较高; 多因素Lo? gistics回归分析表明, 隐孢子虫感染率在饲养家禽人群及腹泻人群较高。结论 结论 安徽省局部地区人群隐孢子虫血清抗 体阳性率较高, 提示既往感染较为严重。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与低龄、 腹泻和家庭饲养家禽有关, 在今后防治工作中值 得关注。
    淡水螺类三旋丽卷螺的物种鉴定及其潜在适生区分析
    李晓恒, 高世同, 顾文彪, 张仪, 郭云海
    2015, 27(3):  268.  DOI: 10.16250/j.32.1374.2015069
    摘要 ( )   PDF (33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对上海市场销售的一种观赏性扁卷螺科淡水螺类进行物种鉴定, 同时分析其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 方 方 法 法 于2013年8月在上海市某花鸟市场购买6只淡水螺类标本, 通过形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物种鉴定。运用生态 小生境模型建立原产地模型, 预测其在中国的潜在适宜生存区域。 结果 结果 依据贝壳外部形态鉴定为扁卷螺科丽卷螺属 三旋丽卷螺, 查阅文献表明该物种原产地为北美地区, 为广分布物种。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 (COI) 基因片段序 列的分子进化距离及系统发育树分析, 进一步确认了形态学鉴定结果。通过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 (GBIF) 收集获取 原产地共2 294条分布记录, 提取经纬度有效记录614条, 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建立了北美地区分布模型, 并应用该模 型预测显示, 三旋丽卷螺在我国主要适生区位于河南省及其与邻近省份交界地区。 结论 结论 三旋丽卷螺外形与双脐螺属 物种相似, 鉴别上容易混淆。中国首次报道该物种, 目前野外自然种群分布未知, 但有在中国扩散的可能性。
    日本血吸虫新基因Sj79的分子特征及RNA干扰效应
    姜岩岩, 袁忠英, 徐馀信, 臧炜, 曹建平, 王莹, 尹建海, 沈玉娟
    2015, 27(3):  273.  DOI: 10.16250/j.32.1374.2015050
    摘要 ( )   PDF (4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新基因Sj79的结构特征及特点, 并进行RNA干扰以观察其RNAi效应, 为进一步研究其 在抗血吸虫生殖发育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利用NCBI数据库中已公开的日本血吸虫EST序列信息对Sj79 的分子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并对不同虫期和性别血吸虫的Sj79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分析, 对雌虫进行Sj79的siRNA浸 泡干扰, 干扰后采用定量PCR检测Sj79转录本相对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结果 Sj79蛋白的开放阅读框含有696对碱基, 由一 个外显子构成。该基因具有明显的期特异性, 在雌虫中转录水平较高。siRNA片段浸泡3 d后, 低剂量 (20 nmol/L) siRNA ?1组Sj79转录本的表达水平 [(41.0 ± 12.3) %] 低于siRNA?NC组 [(103.2 ± 14.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3.28, P < 0.05); 高剂量 (200 nmol/L) siRNA?1组 [(15.8 ± 10.9) %]、 siRNA?2组 [(11.1 ± 8.8) %] 虫体Sj79转录本的相对表达水平均 低于siRNA?NC组 [(100.1 ± 6.3)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13.44、 27.84, P均 < 0.01), 前二者对Sj79转录本的转录抑 制率可达84.2%、 88.9%。siRNA片段浸泡7 d后, 仅低剂量siRNA?1 [(43.4 ± 4.5) %]、 siRNA?2 [(62.5 ± 5.4) %] 干扰后虫体 Sj79转录本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siRNA?NC组 [(100.4 ± 5.2) %](t = 8.33、 5.07, P 均 < 0.01)。 结论 结论 本研究完善了Sj79 基因的mRNA序列和基因组信息, 了解了其结构特征, 并用siRNA干扰法筛选到了有效的siRNA?1和siRNA?2片段, 有利 于后续观察Sj79分子干扰对体外雌虫产卵的影响。
    日本血吸虫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的重组表达及其在血吸虫生活史各阶段的表达分析
    闫珂, 钟政荣, 徐云侠, 丁淑琴, 胡建国, 徐元宏, 罗庆礼, 沈继龙
    2015, 27(3):  277.  DOI: 10.16250/j.32.1374.2015010
    摘要 ( )   PDF (25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在大肠杆菌中原核表达、 纯化日本血吸虫果糖二磷酸醛缩酶 (rSjFBPA), 观察其在血吸虫生活史各阶段 的表达。方法 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为模板扩增rSjFBPA基因, 克隆至pET28a (+) 质粒后, 再转化入E. coli BL21。 含重组质粒的菌株经IPTG诱导后, 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鉴定重组蛋白rSjFBPA是否表达, 用层析法纯 化rSjFBPA并用SDS?PAGE鉴定其纯度。同时, 用RT?PCR方法分析SjFBPA在血吸虫尾蚴、 童虫、 成虫和虫卵各阶段的表 达情况。结果 结果 经PCR扩增出目的基因, 含目的基因的TA克隆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 证明插入片段与预期目的基 因序列相符。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 表达后的重组蛋白可与His?tag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经镍亲和层析法 制备了纯化的重组SjFBPA蛋白, 纯化重组蛋白浓度达4 mg/ml。RT?PCR结果显示, SjFBPA在日本血吸虫尾蚴、 童虫、 成 虫和虫卵阶段均有表达。 结论 结论 SjFBPA基因被成功克隆和表达, 其在日本血吸虫尾蚴、 童虫、 成虫和虫卵各阶段均有表 达。
    东方田鼠肝内巨噬细胞的分离和鉴定
    胡媛, 孙磊, 徐馀信, 曹建平
    2015, 27(3):  282.  DOI: 10.16250/j.32.1374.2015060
    摘要 ( )   PDF (18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对东方田鼠 (Microtus fortis,Mf) 肝内巨噬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和功能鉴定。方法 方法 采用在体灌注、 胶原 酶消化及梯度密度离心相结合的方法分离Mf肝内巨噬细胞, 并采用流式和墨汁吞噬功能实验进行巨噬细胞的功能鉴 定。结果 结果 通过此方法获得Mf肝脏来源的巨噬细胞, 分离的细胞呈透亮圆形, 贴壁生长, 活细胞比例为95%。Mf来源的 巨噬细胞与抗鼠CD14流式单抗 (Clone:Sa2?8) 阳性结合率是小鼠来源巨噬细胞与该抗体结合率的50%左右。Mf肝脏来 源的巨噬细胞墨汁吞噬实验阳性。结论 结论 该方法能有效地分离纯化Mf肝内巨噬细胞, 可为进一步研究东方田鼠肝脏巨 噬细胞抗血吸虫机制奠定基础。
    弓形虫表面抗原IMP1的克隆 原核表达及免疫学鉴定
    寇景轩, 赵桂华, 魏庆宽, 徐超, 朱嵩, 尹昆
    2015, 27(3):  285.  DOI: 10.16250/j.32.1374.2015025
    摘要 ( )   PDF (26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克隆刚地弓形虫强毒RH株的表面抗原免疫作图蛋白1 (Immune mapped protein?1, IMP1), 并对其进行原 核表达纯化、 鉴定。方法 方法 采用逆转录法合成刚地弓形虫RH株的第一链cDNA, 以此为模板, 用PCR法扩增野生型IMP1 基因的最大开放阅读框 (ORF) 序列, TA克隆测序鉴定后, 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b中,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b? IMP1, 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化大肠杆菌E.coli BL21 (DE3), 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 (IPTG) 诱导表达携带6 × 组 氨酸标签的IMP1融合蛋白, 改变温度、 诱导时间和IPTG浓度以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并测定蛋白可溶性, 通过镍离子螯合 (Ni 2+ ?NTA) 亲和层析纯化IMP1融合蛋白, 经Western blotting验证重组蛋白的特异性。结果 结果 在弓形虫RH株速殖子cD? NA中成功调取了IMP1基因的ORF序列, 并通过TA克隆和测序鉴定了IMP1基因的正确性,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原核表达 重组质粒pET28b?IMP1, 经双酶切和测序验证了重组载体的正确性, 并通过条件筛选确定了IMP1的最佳表达条件为 20 ℃下0.3 mmol/L IPTG诱导9 h。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 IMP1全蛋白表达量和可溶性均较好, 与镍柱填料有较高的亲 和力, 能实现高效纯化。经SDS?PAGE及 Western blotting鉴定, IMP1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结论 结论 新型强毒弓形虫RH 株的表面抗原IMP1可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 全长蛋白可溶, 性状稳定。本研究为进一步制备IMP1多克 隆抗体, 进行后续的体内表达研究以及抗弓形虫感染亚单位疫苗的构建和IMP1晶体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
    应用秀丽隐杆线虫评估重金属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黄月娥, 张楠, 姜玉新, 郭伟, 李朝品
    2015, 27(3):  290.  DOI: 10.16250/j.32.1374.2015053
    摘要 ( )   PDF (31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应用秀丽隐杆线虫评估重金属生物毒性效应。方法 方法 将L4期秀丽隐杆线虫暴露于低浓度的CdCl2、 CrCl3、 As2O3、 PbCl2和HgCl2溶液及M9缓冲液 (对照组) 中72 h, 评价不同浓度重金属暴露对线虫生存时间和生殖毒性的影 响。 结果 结果 2.5、 10 μmol/L的HgCl2 和PbCl2、 10 μmol/L CdCl2、 50 μmol/L CrCl3染毒线虫72 h后, 与对照组相比, 线虫平均 寿命均缩短, 平均寿命及生存曲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L4期线虫分别在2.5、 50、 100 μmol/L上述重金属 溶液中暴露72 h, 世代时间延长、 后代数目减少,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1)。在低浓度时, Hg生殖 毒性较Pb、 Cd、 Cr大, As毒性较弱。结论 结论 重金属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有一定影响, 可致子代生殖能力下降。
    芜湖市幼儿园室内粉螨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刘婷, 王少圣, 湛孝东, 孙恩涛, 周书林
    2015, 27(3):  295.  DOI: 10.16250/j.32.1374.2015058
    摘要 ( )   PDF (20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芜湖市幼儿园室内环境粉螨孳生情况, 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方法 于2014年3-6月和9-12 月, 收集芜湖市3个不同级别各5所幼儿园室内粉尘样品, 分离粉螨并鉴定、 计数。 结果 结果 共调查样本360份, 粉螨阳性 样本169份 (46.94%)。麦食螨科 (Pyroglyphidae) 在种群数量上最多, 孳生率达45.00%。检出螨虫18 504头, 其中粉尘螨 (Dermatophagoides farinae) 和屋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较多, 分别占30.21%(5 590头)和17.83%(3 300 头)。三级幼儿园粉螨孳生严重, 孳生率达81.67% (98/120)。各级别幼儿园粉螨孳生密度及孳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 (F = 6.048,χ2 = 73.523, P均 < 0.05)。幼儿园各年级粉螨孳生密度及孳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 = 0.132,χ2 = 2.377, P均 > 0.05)。 结论 结论 芜湖市幼儿园室内粉螨孳生情况严重, 种群数量及其丰富度与室内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密切。
    实验研究
    芜湖市水域发现东方次睾吸虫
    湛孝东, 李朝品, 赵金红, 王少圣, 谷生丽
    2015, 27(3):  299.  DOI: 10.16250/j.32.1374.2015052
    摘要 ( )   PDF (20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安徽省芜湖市水域东方次睾吸虫的流行情况。 方法 方法 选取芜湖市的3个主要湖泊 (凤鸣湖、 龙窝 湖、 奎湖), 捕获湖边的家禽和湖里的淡水鱼, 剖杀后检查有无东方次睾吸虫的感染, 并计算感染率。 结果 结果 在上述地区 的家鸭胆囊和肝胆管内发现了东方次睾吸虫成虫, 感染率为16.67%; 在麦穗鱼和棒花鱼中检出了东方次睾吸虫囊蚴, 感 染率分别为7.13%和3.38%。结论 结论 芜湖市水域存在东方次睾吸虫的流行, 应引起畜牧养殖业和医学上的足够重视。
    防治研究
    东洞庭湖区钉螺自然消亡与水位关系分析
    高建川, 周艺彪, 李林瀚, 伍劲屹, 郑盛邦, 宋秀霞, 何忠, 蔡斌, 游加边, 姜庆五
    2015, 27(3):  302.  DOI: 10.16250/j.32.1374.2015023
    摘要 ( )   PDF (25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比较三峡建坝前后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和有螺洲滩水淹天数的差异, 探究钉螺自然消亡的原 因。方法 方法 选取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 (钱粮湖) 和有螺洲滩 (君山公园) 各1块, 以20 m × 20 m机械布点, 对各检测 点进行螺情调查, 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以及收集相应水文站的水位数据, 计算各自水淹天数。结果 结果 钱粮湖钉螺自然 消亡洲滩的历年水淹天数均多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 (P < 0.01); 对于钱粮湖洲滩, 钉螺自然消亡前与消亡后至建坝前水 淹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而消亡前、 消亡后至建坝前的水淹天数均多于建坝后 (P1 < 0.05, P2 < 0.01); 三峡 建坝前, 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淹天数多于建坝后 (P < 0.05), 君山公园有螺洲滩水淹天数也多于建坝后 (P < 0.01); 君山公园洲滩钉螺密度同水淹天数未见明显的相关 (rs = 0.008, P > 0.05), 所有有螺框检测点水淹天数的95%参考 值范围为76 ~ 251 d。结论 结论 在东洞庭湖, 水淹时间的长短和三峡大坝的建立运行可能不是钉螺自然消亡的直接原因, 而后者有可能改变钉螺的分布范围。
    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接触水体和劳动行为研究
    李炳桂, 陈凤, 李文豹, 杨慧, 段玉春, 王海英, 母亮先, 田淑惠, 李萍, 陈绍荣, 罗家军
    2015, 27(3):  306.  DOI: 10.16250/j.32.1374.2014260
    摘要 ( )   PDF (25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掌握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接触水体和参加劳动情况, 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选择云南省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西甸和磨光2个行政村作为调查试区, 对6 ~ 65岁居民采用随 机抽样的方法开展问卷调查, 了解居民是否接触水体、 接触水体原因、 参加劳动情况。问卷后, 对调查对象采用间接血凝 试验 (IHA) 进行检查, 了解其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结果 接触过水体和没有接触过水体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 为88.35%和11.65%, 灌溉和游泳玩耍是居民接触水体的主要原因。因游泳玩耍、 洗澡、 灌溉、 洗手和其他原因接触水体 的居民中有血吸虫病病史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16%、 0、 30.80%、 3.85%、 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8.96, P < 0.01); 因上 述原因接触水体的居民中本次IHA阳性的居民比例分别为18.60%、 0、 37.60%、 23.08%、 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2.61, P < 0.05 ) 。居民中没有参加劳动、 每周劳动< 5次、 每周劳动≥ 5次、 没有回答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9.81%、 16.50%、 43.20%、 0.49%, 有血吸虫病病史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3.41%、 19.12%、 31.46%、 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7.17, P < 0.01); IHA阳 性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9.51%、 38.24%、 35.96%、 50.00%, 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4.21, P < 0.01)。结论 结论 生产性劳动 是血吸虫感染的主要途径, 改变人们的接触水体行为和劳动方式对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有重要意义。
    2009-2014年鄱阳湖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观察
    涂永红, 洪献林, 曾爱国, 胡卓辉, 葛军, 陈红根, 曾小军
    2015, 27(3):  311.  DOI: 10.16250/j.32.1374.2014266
    摘要 ( )   PDF (2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鄱阳湖湖沼型流行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试点的长期防治效果。方法 方法 选 择鄱阳湖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爱国、 新和、 光辉3个村为试点, 全面实施以机代牛、 封洲禁牧等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 治策略, 收集2009-2014年人群病情和螺情数据, 比较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 钉螺感染率和水体危险性的变化。结果 结果 2009-2014年, 3个试点村均未发现粪检血吸虫阳性者; 牛洲草洲活螺平均密度呈下降趋势, 六○圩草洲活螺平均密度基 本持平略有下降, 2个洲滩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解剖哨鼠未发现血吸虫成虫。结论 结论 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 病防治策略可以使血吸虫病疫情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四川省筠连县第一轮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李黎, 肖宁, 许国君, 雷杨, 张人杰, 严大培
    2015, 27(3):  313.  DOI: 10.16250/j.32.1374.2015022
    摘要 ( )   PDF (25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四川省筠连县第一轮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实施效果, 为开展消除疟疾工作提供经验。 方法 方法 按照全 球基金中国疟疾项目的要求, 在项目县进行全民健康教育和临床医务人员、 镜检人员疟疾防治技能培训的基础上, 采取 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积极开展疟疾防治和监测工作。 结果 结果 项目县疟疾发病率由项目实施前2002年 的1.66/万降至2007年0.12/万, 下降了92.77%, 流行范围由13个乡镇缩小至2个乡镇, 漏报率由89.47%降至0。居民疟防 知识知晓率由26.86%提高到79.83% (χ2 = 403.00,P < 0.01), 提高了197.21%; 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由36.87%提高到 99.22% (χ2 = 359.62,P < 0.01), 提高了169.11%。 结论 结论 在全球基金疟疾项目的支持下, 筠连县疟疾防治能力得到了 明显的增强, 居民疟防知识显著增加, 疟疾流行得到有效遏制, 项目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防治管理
    舌尖上的寄生虫——纪录片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郭跃, 周洪昌, 姚韵靓, 邵圣文, 茹筱晨, 董海燕, 张婷
    2015, 27(3):  316.  DOI: 10.16250/j.32.1374.2015015
    摘要 ( )   PDF (15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寄生虫学教学面临一些困境, 如涵盖范围广、 临床病例较为罕见、 寄生虫标本少以及同日常生活联系不够 紧密等, 这些不利因素影响了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 利用网络资源来增强寄生虫学教学活力不失为一种 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近年来,《探索发现》 频道在线提供了关于寄生虫感染病例的纪录片 《Monsters Inside Me》(体内恶 魔)。该片制作精良、 采用病例数量大, 与寄生虫学联系紧密, 每集大约3 min, 非常适合课堂教学引用。但目前国内尚未 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作者直接将其引入课堂后发现, 其可以丰富教学形式、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 学效果。此外, 近年我国非常流行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 在多方面涉及到与寄生虫学相关的知识点, 教学中适当贯穿 《舌尖上的中国》 中所提及的一些信息, 可以拉近书本知识和生活的距离, 加深学生关于寄生虫的印象。总之, 作者认为 将相关纪录片引入医学寄生虫学课堂教学, 这一做法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防治经验
    220例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临床路径救治效果
    廖红保
    2015, 27(3):  319.  DOI: 10.16250/j.32.1374.2015007
    摘要 ( )   PDF (14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临床路径的救治效果。方法 方法 根据 《血吸虫病防治手册》、《湖北省晚期 血吸虫病临床路径》 管理方案, 分别采用传统路径和临床路径方法对洪湖市2013年和2014年各220例晚血患者进行治 疗, 比较患者平均住院日、 疾病知晓率、 患者满意度和平均费用等指标, 分析临床路径管理在腹水型晚血病人治疗中的效 果。结果 结果 采用临床路径治疗的患者在病情转归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平均住院日由14 d下降到12 d, 平均治疗费用由 6 400元下降到5 800元, 患者的疾病知晓率和满意度均提高到95%, 与传统路径组相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结论 结论 采用临床路径治疗晚血能规范医疗行为, 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值得推广应用。
    荔波县疟疾防治措施及效果调查
    周雪梅, 莫海亮
    2015, 27(3):  321.  DOI: 10.16250/j.32.1374.2014219
    摘要 ( )   PDF (1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荔波县疟疾防治措施执行情况及实际效果, 为消除疟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荔波县各 年的疟疾防治资料, 抽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人民医院, 同时采取分层抽样法, 按近两年发病率高低抽取发病较高的 8个乡 (镇), 每个乡 (镇) 各选取2个村, 每个村入户走访调查10户居民。通过查阅资料、 现场考核和入户走访的方式, 全 面了解防治机构建设、 能力水平及措施和效果。结果 结果 全县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 从2008年的5.75/万下降到2012年的 0, 县乡两级能独立开展血检监测, 传染源控制及时, 居民防蚊设施使用率93.75%, 防治知识知晓率40.13%。结论 结论 本地 传染源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防治效果较为满意, 但媒介控制有限, 人群主动防护意识不强, 一旦有疟疾病例输入, 仍可引 起传播和流行, 消除疟疾任务仍很艰巨。
    综述
    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相关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张梅花, 陆凤, 曹俊, 高琪
    2015, 27(3):  323.  DOI: 10.16250/j.32.1374.2014227
    摘要 ( )   PDF (14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治疗是疟疾防治的重要手段, 但是却面临着抗疟药抗性的威胁。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越来越 多的分子标记用于疟原虫抗药性监测。本文就恶性疟原虫常见抗药性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国与非洲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及防治策略对比分析
    杨亚, 周艺彪, 潘翔, 宋秀霞, 姜庆五
    2015, 27(3):  328.  DOI: 10.16250/j.32.1374.2015009
    摘要 ( )   PDF (13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一种被忽略的热带病, 严重危害流行区人民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通过积极防治, 一些国家和地区 已经控制了血吸虫病流行。近年来, 随着社会、 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 人员与物资流动愈加频繁, 血吸虫病出现疫 情回升和扩散, 而且可能形成新的流行区。本文对我国和非洲国家血吸虫病的流行现况、 实施的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了 对比分析, 以期为今后非洲国家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病例报道
    境外输入性三日疟1例
    隋苗苗, 赵帅, 李瑾, 许艳
    2015, 27(3):  332.  DOI: 10.16250/j.32.1374.2014263
    摘要 ( )   PDF (19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威海市1例境外输入性三日疟病例的诊疗经过。患者曾在非洲务工多年, 未到过国内其他疟疾流 行区, 也无输血史。回国后半月初次出现不规则发热、 出汗和头痛等疑似疟疾症状。经基层医院血检, 威海市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镜检复核, 山东省寄生虫防治研究所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镜检复核及PCR扩增, 确诊为三日疟。经 氯喹/伯氨喹8 d足量全程规范化治疗后痊愈, 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和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