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6-06-15
    论著
    青蒿琥酯对日本血吸虫作用的研究I小鼠体内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
    茹炜炜, 梁幼生, 戴建荣, 李洪军, 许永良, 朱荫昌, 徐明
    2006, 18(3):  161. 
    摘要 ( )   PDF (23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小鼠体内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血吸虫童虫与成虫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方法 用定量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感染2h,1、3、7、1 2、14、1 6、25、35 d和42 d分别一次性灌服500mg/kg青蒿琥酯。给药后4周解剖小鼠,采用门静脉灌注法收集虫体,计算减虫率。结果 青蒿琥酯对1、3、7、12、14、1 6、25、35、42 d龄童虫或成虫的减虫率分别为16. 9%、18.0%、71. 3%、50.2%、36. 9%、31. 3%、45. 3%、58.0%、26.4%,其中以7~35 d龄虫对该药最敏感。结论 青蒿琥酯对小鼠体内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均有杀灭作用,对7~35 d龄虫体杀灭效果更为明显。

    防治经验
    湖沼洲垸亚型重度流行区血吸虫病与HBsAg关系
    刘文军, 姚孝明, 肖俊文
    2006, 18(3):  164. 
    摘要 ( )   PDF (5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寿县五一村是湖沼洲垸亚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居 民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反复感染血吸虫。为了解血吸虫病 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我们采用间接血凝试 验(IHA)检测血吸虫感染,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HBsAg携带情况,结果报告如下。
    论著
    紫外线辐照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诱导C57BL/6小鼠皮肤早期免疫应答动态变化的研究
    郭彩琴, 张美娟, 胡姝颖, 单昊, 张素华, 王荣芝, 倪忠耘, 季旻珺, 吴海玮, 吴观陵
    2006, 18(3):  165. 
    摘要 ( )   PDF (23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紫外线辐照致弱日本血吸虫尾蚴经耳廓免疫C57BL/6小鼠后,小鼠皮肤组织早期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方法 98只小鼠测定双侧耳廓厚度后,14只作为0d组不感染/免疫,其余平均分为2组。一组经双侧耳廓分别感染正常尾蚴150条/耳,另一组经双侧耳廓分别免疫紫外线辐照致弱尾蚴150条/耳。感染/免疫后第1、2、4、7、14、21天分别剖杀2组小鼠各7只,测定耳廓厚度。取感染处的耳廓组织,左侧进行培养,收集上清检测相应细胞因子。右侧纵切为二,一半进行HE染色观察炎症反应;另一半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皮肤组织中IL-12和CDllc分子的表达。结果 正常尾蚴感染的小鼠皮肤炎症反应在第7天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第21天基本恢复;而辐照尾蚴免疫小鼠耳廓皮肤在第14天炎症反应才达高峰,第21天反应仍然十分强烈。尾蚴穿皮后第4天,组织中有较高水平的CDllc及IL-12分子表达。皮片培养细胞因子定量检测也显示:与Thl细胞应答相关的IL-12、IFN-Γ及Th2型因子IL-10早期在正常、辐照尾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和正常尾蚴相比,辐照致弱尾蚴诱导的皮肤免疫应答持续时间长、强度高,但两者诱导Th细胞向不同方向极化并不发生于免疫应答启动阶段。

    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的纵向观察
    黄轶昕, 孙乐平, 洪青标, 高原, 张联恒, 徐国堃, 张科, 侯宁, 陈世军
    2006, 18(3):  169. 
    摘要 ( )   PDF (25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洪涝灾害后通江河道砼护坡控制钉螺效果。方法 选择受长江洪涝灾害影响的通江河道及其流域作为研究现场,对通江河道砼护坡工程实施前后流域内河道、灌区及通江口外江滩进行钉螺消长的纵向观察,评价护坡工程控制钉螺效果;同时对河道内潮位变化、钉螺扩散、滩地淤积等影响因素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实施通江河道砼护坡3年,河道钉螺面积下降74. 68%,有螺框出现率下降61. 15%,活螺密度下降85. 65%,钉螺感染率及感染性钉螺面积降至O。但其后钉螺面积则徘徊不下,有螺框出现率上升,并再次出现感染性钉螺;内陆灌区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河道内水体持续保持血吸虫感染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通江河道内潮位变幅大,月平均潮位差在3. 45~5. 57 m;河道内由于工程原因和泥沙淤积,存在大量孳生钉螺的淤积滩地;汛期河道漂浮物平均携带钉螺18. 10只/kg;通江口外存在大面积江滩钉螺,钉螺密度呈增长趋势;同时河道沿线涵闸均缺乏防螺措施。结论 在水位未控制的通江河道单纯进行砼护坡不能防止钉螺扩散,也不能完全消除水体血吸虫感染性。建议此类通江河道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增加防螺措施,同时最大限度控制和杀灭通江口外江滩钉螺。

    钉螺冷驯化现象的研究
    庄建林, 彭文祥, 张志杰, 周艺彪, 赵根明, 姜庆五
    2006, 18(3):  174. 
    摘要 ( )   PDF (2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实验室内研究钉螺的冷驯化现象,比较不同降温速度对钉螺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采集安徽贵池湖滩钉螺,比较经长期、快速冷驯化处理的钉螺与未经冷驯化处理的钉螺死亡率差异。比较不同的降温速度下钉螺死亡率差异。结果 经3周的冷适应后,钉螺的耐寒能力提高。不同降温速率组钉螺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从不同温度下直接暴露于同一低温的钉螺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钉螺存在长时间冷驯化现象,但未发现钉螺的快速冷驯化现象。

    吉祥草中杀灭钉螺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冯玉文, 李文新, 刘实, 邓灵福, 阿不来提, 祁超
    2006, 18(3):  178. 
    摘要 ( )   PDF (20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从吉祥草中提取分离杀灭钉螺活性高和对鱼毒性低的化合物。方法 使用吉祥草 200孔/25.4 mm原粉,经甲醇浸提,正丁醇萃取,再经硅胶柱层析和HPLC纯化,分离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果 吉祥草原粉浸杀钉螺:浓度在17.5 mg/L,经72 h和120 h其死亡率分别达到86. 0%和 100.0%;浓度在130 mg/l。,经168 h鱼死亡率为0。原粉经提取分离得到A组分浓度在10 mg/L浸杀钉螺,经144 h其死亡率为84, 4%,显示A组分对钉螺有较强的毒杀效应。A组分经HPLC分离纯化得到99. 98%纯度的RC-I,API 2000质谱仪LC/MS联机测定其分子量,结合其他光谱分析推定RC-I属甾体化合物。结论 吉祥草中有杀螺作用较强的化合物。

    防治经验
    南通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纵向监测
    丁桂生
    2006, 18(3):  181. 
    摘要 ( )   PDF (5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通市属水网型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所辖8个县(市、 区)中有7个县(市、区)、87个乡(镇)、849个村流行血吸虫 病,经过积极防治,1998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之后进入全面 监测巩固阶段。现将近6年来的血吸虫病纵向监测报告如 下。
    论著
    基于空间分析预测钉螺分布的气温指标研究
    彭文祥, 张志杰, 周艺彪, 庄建林, 郑英杰, 姜庆五
    2006, 18(3):  182. 
    摘要 ( )   PDF (16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钉螺分布与气温的定量关系,为全球气候变暖与南水北调钉螺能否北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多年来的年平均最低气温、1月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按1 km网格匹配气温数据,在GIS支持下,将空间分布的气温数据与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县分布图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并比较不同气温与钉螺分布的吻合程度。结果 钉螺分布区的累年平均最低气温的95%可信区间为(4.3~1 8.1 ℃)、累年1月平均最低气温的为(一4.6~9.2 ℃)、累年平均气温的为(9.4~21.1 ℃)、累年1月平均气温的为(0.9~1 2.4 ℃)、累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为(16.2~25.6 ℃),其中累年1月平均气温与钉螺的分布拟合最好。结论 1月平均气温是预测钉螺分布的较好指标。

    日本血吸虫抗独特型抗体NP30抗体检测法在云南大山区应用效果的评价
    吴玉龙, 许宁, 仇镇宁, 陈凤, 李远林, 万文, 杨杰, 冯振卿, 管晓虹
    2006, 18(3):  185. 
    摘要 ( )   PDF (2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日本血吸虫抗独特型抗体NP30抗体检测法在云南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现场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云南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的506位居民进行粪检,同时用NP30抗体检测法和血吸虫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SEA-ELISA)分别对其血清进行检测,评价NP30抗体检测法的敏感性;同时检测非流行区的100份血清确定其特异性。结果 NP30抗体检测法和SEA-ELISA 法的粪检阳性符合率分别为87. 80%(144/164)和84. 76%(139/164);两者的特异性分别为96.00% (96/100)和94. 00%(94/100),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 05),但在粪孵阴性人群血清样本中,NP30 抗体检测法和SEA-ELISA法的检出率分别为44, 15%(151/342)和70. 47%(241/342),差异有显著性(P<0. 05).

    防治经验
    2000~2004年浦口区西江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万立新
    2006, 18(3):  188. 
    摘要 ( )   PDF (5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浦口区是江苏省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之一,多年来,采取 了大规模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准确 掌握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疫情消长趋势,选择西江村作为血 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开展了螺情、病情监测工作。
    论著
    洞庭湖区不同环境渔民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调查
    喻鑫玲, 罗新松, 周杰, 李俊, Alain Dessein, 刘宗传, 侯循亚, 李岳生
    2006, 18(3):  189. 
    摘要 ( )   PDF (2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了解洞庭湖区不同血吸虫病流行环境渔民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情况。方法 用便携式B超诊断仪对3种不同类型环境血吸虫病流行区的91 1名渔民进行肝实质及门脉纤维化分级诊断,使用Excel和SPSS 11.0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3种不同类型环境中,洲垸型和洲岛型男性肝纤维化发生率均高于女性(P均<0. 01),但未定居型肝实质纤维化发生率男、女性差异无显著性(P>0. 05)。肝实质纤维化发生率依次为:未定居型>洲岛型>洲垸型,而肝门脉纤维化发生率依次为:洲岛型>未定居型>洲垸型。肝实质纤维化发生率洲垸型和洲岛型均以50~60岁年龄组为最高,未定居型以40~50岁年龄组为最高;肝门脉纤维化发生率洲垸型以60~岁年龄组为最高,洲岛型和未定居型均以30~40岁年龄组为最高。结论 未定居型及洲岛型渔民肝纤维化程度重于洲垸型,需要加强对未定居型及洲岛型渔民的防治。

    两种血吸虫病免疫诊断试剂盒现场筛查效果的对比研究
    孙乐平, 洪青标, 黄轶昕, 梁幼生, 徐明, 张联恒, 高扬, 周明, 杨坤, 朱荫昌
    2006, 18(3):  192. 
    摘要 ( )   PDF (26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种试剂盒在血吸虫病现场防治中的筛查价值。方法 受检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按照单盲试验的原则,先同时进行 DDIA和ELISA血清学检测,再对血清学阳性者采用粪便尼龙绢集卵孵化法(1送1检)进行病原学检查,配对比较两种试剂盒的筛查效果和效率。结果 在11个流行村配对检测12 881人,ELISA 阳性912例,平均阳性率为7.08%(0.84%~21.50~6);DDIA阳性707例,平均阳性率为5.49% (0.44~6~17.83%),ELISA法显著高于DDIA法(χ2=27. 698,P<0.01);两法双阳性383例,双阴性11 645例,总符合率为93.38%,检出结果呈中度一致(kappa=0.438),两种试剂盒在未控制地区筛出的阳性数差异无显著性(χ2=3. 498,P=0. 061),在已控制地区筛出的阳性数ELISA明显高于 DDIA (χ2=33. 393,P<O. Ol)。在血清学阳性的885例(ELISA)和61 5例(DDIA)中分别查出粪孵阳性病人25例和27例,用DDIA法筛查减少粪检270人,却多查出2例粪阳病人。DDIA和ELISA法每人每日完成检测样本数分别为473份和174份,DDIA法的检测工作效率是ELISA法的2.72倍。结论  两种试剂盒均可用于血吸虫病现场筛查,但DDIA试剂盒的筛查效率优于ELISA试剂盒。

    快速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与初步应用
    彭运潮, 刘金明, 孙安国, 柴春彦, 石耀军, 李浩, 陆珂, 刘增再, 李海辉, 胡述光, 林矫矫
    2006, 18(3):  197. 
    摘要 ( )   PDF (21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开发研制敏感、简便、快速、经济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试纸条。方法利用双抗原夹心法,以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为检测抗原,以胶体金标记SEA为探针,采用自行设计的免疫层析试纸条装置,检测家畜血清中血吸虫特异性IgG抗体,并用ELISA方法进行比较。结 果 用该试纸条检测107份人工感染血吸虫病羊血清,其检出率为91.6%;检测80份健康绵羊血清 ,阴性符合率为87.5%;检测20份粪检阳性水牛血清及15份粪检阴性血清,其阳性符合率为 1 00.0%,阴性符合率为86.7%;检测24份肝片形吸虫病羊血清,交叉反应率为1 2.5%,与锥虫 病牛血清未见交叉反应;与ELISA检测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应用试纸条诊 断家畜日本血吸血病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操作简便、快速,不需特殊仪器设备,适合于基层使用。

    防治经验
    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出现类赫氏反应113例
    陈平, 游难先, 万莲荷, 谢宇, 游志红, 王昆山, 张络生, 汪金城
    2006, 18(3):  200. 
    摘要 ( )   PDF (5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年来本站使用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急血)261 例,其中113例出现类赫氏反应(占43.3%),报告如下。
    论著
    血吸虫病人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刘佳新, 魏红剑, 朱剑君, 潘舸, 邓维成
    2006, 18(3):  201. 
    摘要 ( )   PDF (15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血吸虫病人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探讨其变化规律及病理生理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对68例慢性早期血吸虫病人、75例晚期血吸虫病人、6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AT-Ⅱ水平检测,将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早期血吸虫病人血浆AT-Ⅱ水平(69. 28±16. 67)pg/ml与健康人(62. 29±12. 98)pg/ml差异无显著性(P>0.05);晚期血吸虫病人血浆AT-Ⅱ水平明显增高为(612. 00±120. 18)pg/ml,与健康人、慢性早期血吸虫病人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肝功能Child-pugh各级之间,A级:(457. 76士45. 25)pg/ml,B级:(599. 67± 46. 98) pg/ml,C级:(732. 74±27. 14)pg/ml差异亦存在显著性(P均<O. Ol);肝功能Child-pughA级晚期血吸虫病人血浆AT-Ⅱ水平与慢性早期血吸虫病人差异有显著性(P<O. 01)。结论  慢性早期血吸虫病人血浆AT-Ⅱ水平不高;晚期血吸虫病人血浆AT-Ⅱ水平明显增高,且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增高越明显。临床通过拮抗AT-Ⅱ,有望减轻或延缓晚期血吸虫病人肝纤维化。

    病例报道
    吡喹酮致速发型皮肤变态反应1例
    范秀菊, 曾庆朗, 李敏
    2006, 18(3):  203. 
    摘要 ( )   PDF (5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小鼠肝窦的动态观察
    陶君, 蔡卫民, 张彬彬, 董凤芹, 刘荣华
    2006, 18(3):  204. 
    摘要 ( )   PDF (17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感染日本血吸虫BALB/c小鼠肝窦动态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和肝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建立感染日本血吸虫BALB/c小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肝标本行常规病理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肝纤维化程度的半定量分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窦IV型胶原(C-IV)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的表达,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另每组取2只小鼠新鲜肝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感染小鼠肝窦内皮细胞(SEC)第4周窗孔减少、变小,第8周窗孔消失及SEC下基底膜(BM)形成,肝窦C-IV和vWF随感染时间的延续表达逐渐增强,肝纤维化程度也逐渐增高,血清ALT和AST与感染时问无关。结论 血吸虫感染所引起的小鼠SEC表型改变可能是其诱导肝纤维化的始动机制之一。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体系的现状
    刘丽群, 赵琦, 赵根明, 姜庆五
    2006, 18(3):  211. 
    摘要 ( )   PDF (18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现有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建立合适的应急预警体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以专题小组讨论的形式对部分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结果SARS以后,国家加强了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和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但是现有的应急预警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①薄弱的政策与法规;②政府投入仍显不足;③疾病监测信息利用率低;④缺乏规范合理的预案。结论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体系仍存在较多问题,建议加大政府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完善疾病监测网,加强教育和培训,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防治经验
    丽江市古城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螺情回升调查
    宗学员, 李文清
    2006, 18(3):  213. 
    摘要 ( )   PDF (6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血吸虫病流行于2乡、15个村。流 行区人口42 000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458. 21 hm2,累计病 人8 804人,2000午达到传播阻断标准。时隔4年,由于受诸 多因素影响,疫情出现回升,尤其是螺情回升较明显。
    论著
    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感染者人数低估原因探讨
    祝红庆, 曹淳力, 王强, 鲍子平, 郑浩, 郭家钢
    2006, 18(3):  214. 
    摘要 ( )   PDF (15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感染者人数低估的原因。方法 在山丘型流行区随机选择A、B、C、D4个调查点,湖沼型流行区选择一个参照点。用ELISA方法筛查4个点的居民,对阳性感染者及参照点人群同时采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法进行病原学检查。以两种方法的合并阳性数为标准,估算病原学方法的相对漏检和病人低估数;就参照点敏感性较高的粪孵法漏检,分析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人数严重低估的原因。结果 调查点ELISA检查5 563人,阳性l 536 例,阳性率27. 61%;A、B点病原学检查阳性数分别为38、28例,其感染率分别为3.12%和2.96%,结果均远低于相应流行分类的感染率。4个调查点粪孵的检出率均高于加藤法,粪孵相对漏检8例,加藤法相对漏检72例;参照点粪孵检出率低于加藤法,粪孵相对漏检59例,加藤法相对漏检19例。结论 病原学方法的敏感性造成病人数一定程度的低估,反复使用吡喹酮使人群虫荷和感染度降低以及化疗药物的抑制导致病人数漏检,是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感染者人数严重低估的原因。

    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核酸疫苗与蛋白疫苗联合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
    沈健, 仝德胜, 钦亚萍, 华晨, 司进
    2006, 18(3):  217. 
    摘要 ( )   PDF (2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刚地弓形虫RH株主要表面抗原1(P30)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 根据弓形虫P30基因的DNA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将PCR扩增到的P30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大量制备pcDNA3. 1-P30和pcDNA3.1质粒DNA。将48只 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 2只,空质粒对照组(A组)第O、2、4周经小鼠股四头肌注射100 μg pcDNA3.1质粒DNA;重组P30抗原免疫组(B组)第0、2、4周每鼠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50 μg rP30+福氏完全佐剂;P30 DNA疫苗免疫组(C组)第O、2、4周经小鼠股四头肌注射100 μg pcD- NA3. 1-P30质粒DNA;P30 DNA疫苗和重组P30抗原联合免疫组(D组)第O、2周经小鼠股四头肌洼射100 μg pcDNA3. 1-P30质粒DNA,第4周每鼠经背部皮下多点注射50 μg rP30+福氏完全佐剂。末次免疫4周后每鼠用100个弓形虫速殖子经腹腔感染,观察小鼠存活时间。结果 成功构建刚地弓形虫RH株P30DNA疫苗,动物保护性实验表明,虽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pcDNA3.1-P30 DNA疫苗具有弓形虫病候选DNA疫苗分子的潜力。

    防治经验
    江滩型疫区血防健康促进模式探讨
    陈新
    2006, 18(3):  220. 
    摘要 ( )   PDF (5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2004年我们对江滩型血吸虫病疫区居民进行了 5年血防健康教育,旨在探索一条适合江滩型疫区血防健康促进的行为干预模式。

    论著
    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在流动人口丝虫病监测中的应用
    张小萍, 蔡黎, 王龙英, 邱倩雯, 靳艳军, 马晓疆, 宋海红, 顾美妹
    2006, 18(3):  221. 
    摘要 ( )   PDF (16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IgG4试剂盒在消除丝虫病地区流动人口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检测重点省原丝虫病流行区外来流动人口,同时检测本市居民和6~12岁儿童特异IgG4,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检测外来流动人口2 132例,丝虫特异IgG4阳性5例,阳性率为0. 23%,其中安徽省阳性率为0.30%;检测本地居民1 094例,丝虫特异IgG4阳性1例,阳性率为0. 09%;检测本市儿童1 038例,未检出抗体阳性者。IgG4阳性者均进行了病原学检测,未发现微丝蚴血症。结论 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适用于消除丝虫病地区外来流动人口监测。

    防治经验
    弓形虫急性感染对小鼠雄性生殖机能影响的观察
    张宝良, 周永华, 张平海, 许永良
    2006, 18(3):  223. 
    摘要 ( )   PDF (5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弓形虫感染对男性生殖损害的髟响逐渐引起人们 关注,但弓形虫感染对雄性生殖机能的影响尚少见。为此,本 研究建立小鼠弓形虫感染的动物模型,探讨弓形虫急性感染 对雄性生殖机能的影响。
    短篇论著
    O一磷酰化酚基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螺活性研究
    王浦海, 戴建荣
    2006, 18(3):  224. 
    摘要 ( )   PDF (10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寻找可使钉螺产生麻痹作用的高效低毒杀螺剂。方法 以五氯酚钠、氯硝柳胺为原料,经磷酰化反应,制得4个O-磷酰化酚基化合物灭螺药(Ⅲ~Ⅵ)。结果与结论 初步杀螺筛选 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未见麻痹作用及明显的杀螺活性。

    Kato-Katz法增样结合浮聚法诊断血吸虫病
    廖世业
    2006, 18(3):  226. 
    摘要 ( )   PDF (1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Kato-Katz法增样并结合浮聚法提高低、中度流行区血吸虫病检出率,降低蛔虫卵干扰,提高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在实验室制作每克粪便虫卵数(EPG)分别为4、8、12、1 6、24、 36的粪样,并收取低、中度流行区各一组村民粪便同时进行Kato-Katz法增样结合浮聚法(试验组)和Kato-Katz法(对照组)操作,并对血吸虫卵、蛔虫卵检出结果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室研究: EPG为4、8、12时,试验组血吸虫卵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现场研究:低、中度流行区试验组血吸虫卵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人血浆内皮素与心钠素水平的观察
    杨米佳, 张强, 朱剑君, 潘舸, 郭继雄
    2006, 18(3):  228. 
    摘要 ( )   PDF (10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人血浆中内皮素(ET)、心钠素(ANP)的浓度与腹水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技术非平衡法,用γ一计数器直接测定住院的慢性和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人血浆ET和ANP的浓度。结果 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人血浆ET和ANP含量均明显高于慢性血吸虫病人(t=3.054 9、P<O. 05,t=6. 403 6、P<O. 01)。结论  晚期血吸虫病人腹水形成可能与血浆ET、ANP水平有关。

    2000-2004年挖沟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黄四喜, 周仿成, 罗生党, 徐承美, 李国桥, 王颜
    2006, 18(3):  229. 
    摘要 ( )   PDF (10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血吸虫病疫情动态,评价防治对策的效果。方法 采用Kato-Katz法进行人群 感染情况调查;采用塑料顶管粪孵法进行耕牛感染调查;每年对螺情进行垸内全面搜查,垸外设点 抽查。结果 居民感染率明显下降,下降率为62. 98%;耕牛感染率大幅下降,下降率为69. 17%;螺 情逐年下降,下降率为60. 98%。结论 采取垸内根治有螺环境,垸外加大易感环境灭螺力度,提高 人群查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综述
    我国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策略的地位与作用
    郭家钢
    2006, 18(3):  231. 
    摘要 ( )   PDF (20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组织实施了全国性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近50年的血防工作中,控制血吸虫病的策略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这一防治策略在整个防治工作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分子遗传学方法在日本血吸虫遗传变异及分子分类上的应用
    刘伟, 刘毅, 朱兴全
    2006, 18(3):  234. 
    摘要 ( )   PDF (13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生态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使得来自不同宿主、不同生态环境的日本血吸虫虫株之间普遍存在遗传变异。研究日本血吸虫的遗传变异不仅是血吸虫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如何防治日本血吸虫病也具有重要意义。蛋白质(酶)学等传统的方法为鉴定这种遗传变异曾起到了一定作用‘妇,但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基因变异情况。本文就近年来分子遗传学方法在日本血吸虫遗传变异及分子分类学上的应用作一概述。

    B细胞表位预测的研究进展
    章辉, 朱荫昌
    2006, 18(3):  236. 
    摘要 ( )   PDF (27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免疫应答中被特异的效应 分子或T、B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分子的特定结构位点。B细 胞表位是指抗原中可被B细胞抗原受体(BCR)或抗体特异 性识别并相互结合的线性片段或空间构象型结构。B细胞表 位的预测对免疫原性多肽和新型疫苗分子的设计都有很大 的帮助,并有利于诊断试剂的开发以及临床疾病的诊断。
    网络精选
    因特网上血吸虫病信息资源的获取
    余自娥, 吕媛
    2006, 18(3):  239. 
    摘要 ( )   PDF (1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便于血吸虫病防治科研工作者更好地利用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笔者搜集、整理了因特网上主要的血吸虫病及相关专业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介绍如下。

    短篇论著
    急性血吸虫病肺部损害X线表现分型探讨
    向家进, 李浩, 蔡雨, 李毅
    2006, 18(3):  241. 
    摘要 ( )   PDF (14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急性血吸虫病肺部损害X线表现特征和影像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经临床确诊为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的胸片X线表现资料。结果根据影像学表现肺部损害分3型:①肺纹理增多增粗型50例;②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型21例;③粟粒样型4例。结论 急性血吸虫病肺部影像学分型有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