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15
    上一期   
    特约专稿
    高质量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许静, 王强, 杨坤, 闻礼永, 汪天平, 林丹丹, 刘建兵, 周杰, 刘阳, 董毅, 曹淳力, 李石柱, 周晓农
    2024, 36(1):  1-6. 
    摘要 ( )   PDF (14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2030年我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达到消除标准的目标。2023年6月16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对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明确部署。本文就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机遇进行了剖析,并就面临的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推动全国血吸虫病消除进程、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专家论坛
    《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解读
    周晓农, 朱泽林, 涂宏, 刘德喜,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2024, 36(1):  7-12.  DOI: 10.16250/j.32.1374.2023161
    摘要 ( )   PDF (10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3年6月16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多部门制定并印发了《加快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方案(2023—2030年)》。该方案的实施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目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就该方案的出台背景、原则制定、目标设定、防治策略、保障措施、效果评估等进行解读,旨在指导基层科学规范开展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行动、高质量推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推动实施性研究和全健康 应对全球四大健康挑战: 2024—2029年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署战略规划解读
    方菁
    2024, 36(1):  13-16,24.  DOI: 10.1625/j.32.1374.2023146
    摘要 ( )   PDF (10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热带病,特别是被忽视的热带病和贫困所致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世界上最贫困和最边缘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署(Special Programme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ropical Diseases,TDR)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联合建立的一个推动、支持、指导和协调全球热带病防控的重要机构。2023年7月,TDR正式发布其2024—2029年战略规划,为未来6年全球热带病防控工作明确了方向和工作重点。该战略规划在坚持原有工作重点,即继续支持中、低收入国家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开展热带病防控研究和培养其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① 将热带病防治纳入应对全球主要健康挑战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健康目标的大框架内,以便以协同和整合的方式在防控热带病的同时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健康目标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做出贡献;② 以支持实施性研究为主,鼓励实践者和社会创新者参与研究,以寻找可用于解决当地实际健康问题的对策;③ 推动和鼓励采用全健康理念以及多学科、跨部门合作;④ 将工作重点逐渐从防控疾病为主转移到关注最贫困、最边缘人群的健康需求。这些新的发展方向值得国内致力于热带病研究与防控实践的人员和机构关注,以便对未来研究和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论著
    湖南省怀化地区微小扇头蜱溴氰菊酯抗药性及与钠离子通道结构域Ⅲ基因突变位点的关联研究
    李中波, 杨甜, 舒鸣, 胡辉, 黄翠琴
    2024, 36(1):  17-24.  DOI: 10.16250/j.32.1374.2023113
    摘要 ( )   PDF (13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湖南省怀化地区微小扇头蜱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及蜱虫钠离子通道基因碱基突变位点,并探究两者间的关联。方法 2022年6—9月,从湖南省怀化地区黄牛养殖场采集微小扇头蜱,采用成虫浸渍法检测所采集的蜱虫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采用PCR技术扩增抗药及非抗药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基因,经测序、比对,检测序列中的碱基突变位点。翻译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结构域Ⅲ基因,检测其氨基酸序列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磷酸化与糖基化位点,推导抗药及非抗药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Ⅲ蛋白三级结构,并对其差异进行比对分析。结合抗药性检测、序列与蛋白三级结构比对结果,分析碱基突变位点与抗药性间的关联。结果 所采集微小扇头蜱对溴氰菊酯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21.39 mg/L、95%致死浓度为(LC95)为952.61 mg/L;其对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RF)为9.24,抗药程度(RL)为II级抗药。所获得的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基因序列长度为1 010 bp,在抗药性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基因序列中检测出2个相邻碱基突变位点。抗药及非抗药微小扇头蜱钠离子通道结构域 III蛋白虽均无信号肽,但存在6个跨膜结构域、42个磷酸化与8个糖基化位点,且在其三级结构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差异。结论 湖南省怀化地区微小扇头蜱对溴氰菊酯表现出II级抗药,且在抗药蜱株钠离子通道结构域III基因序列中检出2个与其抗药性产生存在一定关联的突变位点。
    肝泡型棘球蚴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表达及吞噬功能初探
    仁增卓嘎, 樊海宁, 杨康洁, 王志鑫, 张耀刚, 芦永良, 王海久
    2024, 36(1):  25-33.  DOI: 10.16250/j.32.1374.2023172
    摘要 ( )   PDF (40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肝泡型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患者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 表达水平及吞噬功能变化,以及其与临床炎性指标和肝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6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0例HAE患者作为HAE患者组,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年龄、性别匹配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NETs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中性粒细胞弹性酶(neutrophil elastase,NE)水平。同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经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体外刺激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定量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释放的MPO和瓜氨酸化组蛋白(citrullinated histone H3,CitH3)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差异,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评价HAE患者NETs标志物含量与临床炎性指标及肝生化指标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 HAE患者外周血中NETs标志物MPO、NE、CitH3水平分别为(417.15 ± 76.08)、(23.16 ± 6.75)、(33.93 ± 18.93) 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55.70 ± 80.84)、(11.92 ± 3.17)、(19.52 ± 13.89) ng/mL](t = 10.28、10.65、4.34,P均< 0.05);但HAE组中性粒细胞吞噬率[(70.85 ± 7.32)%]较健康对照组[(94.04 ± 3.90)%]下降(t = 20.18,P < 0.05);经PMA体外刺激后,HAE患者组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能力较健康对照组显著提高。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AE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水平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例(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呈负相关(rs = −0.515~−0.392,P均< 0.05),NETs标志物MPO、NE水平与NLR、PLR、CRP、IL⁃6水平均呈正相关(rs = 0.333~0.445,P均< 0.05),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水平亦呈正相关(rs = 0.290~0.628,P均< 0.001)。结论 HAE患者体内NETs形成过多,影响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导致机体炎症水平升高。NETs标志物有望作为肝脏疾病早期诊断、监测和严重程度评估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
    多房棘球蚴感染诱导肝窦内皮细胞发生毛细血管化的动态研究
    张仁杰, 谢俊, 卫繁娜, 莫筱瑾, 宋鹏, 蔡玉春, 卢艳, 孙家辉, 周魇, 林琳, 张颋, 陈木新
    2024, 36(1):  34-43.  DOI: 10.16250/j.32.1374.2023243
    摘要 ( )   PDF (30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泡型棘球蚴病发展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 LSEC)毛细血管化现象及与肝纤维化的关系,为探索LSEC在泡型棘球蚴病所致肝损伤和肝纤维化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取40只C57BL/6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1、2、4周组,每组各10只。感染1、2、4周组每只小鼠经肝脏直视穿刺注射接种2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对照组用相同方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在感染后1、2、4周,取小鼠肝脏,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后观察肝脏病理变化,经Masson三色染色后对染色阳性区域面积进行半定量分析以判断肝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价α⁃平滑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和Ⅰ型胶原蛋白α1(collagen type I alpha 1, COL1A1)表达水平以判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活化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沉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LSEC表面窗孔。从小鼠肝脏中分离原代LSEC,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qPCR)法检测LSEC标志基因稳定素(Stabilin)⁃1、Stabilin⁃2、Ehd3、CD209b、 GATA4、Maf mRNA表达水平。结果 多房棘球蚴感染2周后,可见小鼠肝脏局部肝小叶结构被破坏;感染4周后,小鼠肝脏可见多房棘球蚴囊泡,周围有肉芽肿组织包绕。Masson三色染色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4组小鼠肝脏内胶原纤维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6.060,P < 0.001),感染4周组小鼠肝脏内胶原纤维比例 [(11.29 ± 2.58)%] 较对照组增加(P < 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感染1、2周组小鼠肝脏内见少量HSC活化和ECM沉积;感染4周组小鼠肝组织中可见大量棕黄色α⁃SMA 和COL1A1聚集沉积在病变区域,并向周围扩散。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4组小鼠肝脏内α⁃SMA和COL1A1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7.667、6.530,P 均 < 0.05),感染4周组小鼠肝脏内α⁃SMA [(7.13 ± 3.68)%]和COL1A1[(13.18 ± 7.20)%] 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增加(P 均< 0.05)。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4组小鼠LSEC开窗频率和孔隙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37.730、16.010,P 均 < 0.001),感染1 [分别为(1.22 ± 0.48)/μm2、(3.05 ± 0.91)%]、2周组 [分别为(3.47 ± 0.10)/μm2、(7.57 ± 0.23)%] 小鼠LSEC开窗频率和孔隙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 均< 0.001)。4组小鼠LSEC平均窗孔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5.330,P < 0.001),感染1 [(180.80 ± 16.42) nm]、2周组 [(161.70 ± 3.85) nm] 小鼠LSEC平均窗孔直径均较对照组增加(P 均 < 0.05)。4组小鼠LSEC中Stabilin⁃1、Stabilin⁃2、Ehd3、CD209b、GATA4、Maf mRNA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53.100、57.010、31.700、177.400、17.740、72.710,P均< 0.001);与对照组相比,感染1、2、4周组小鼠上述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均 < 0.001)。结论 多房棘球蚴感染可诱导小鼠LSEC发生毛细血管化,并使LSEC功能和表型标志基因表达水平降低;LSEC毛细血管化早于HSC活化及肝纤维化发生。  
    福建省南部九龙江 漳江和东溪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及蟹种群多样性调查
    吴文勇, 罗鋆, 黄明松, 蔡茂荣, 程由注
    2024, 36(1):  44-51.  DOI: 10.16250/j.32.1374.2023144
    摘要 ( )   PDF (15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福建省南部博平岭山脉九龙江、漳江和东溪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及蟹种群分布,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和寄生虫资源库样本扩充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2020年11月—2023年3月,选择福建省漳州市境内九龙江、漳江和东溪流域8个县(区)23个村作为调查点,在每个村居民区附近选择1~3条山涧水沟采集螺、溪蟹标本。根据所采集标本螺壳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对采集自漳州市云霄县卫氏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的待定螺种进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1(cytochrome oxidase 1,CO1)基因序列分析。观察雄蟹第一腹肢末节形态特征并进行蟹种分类,检测部分调查点螺并殖吸虫尾蚴、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结果 采集自云霄县卫氏并殖吸虫病自然疫源地的待定螺种壳高逾50 mm、壳宽18 mm,壳质厚、坚固,外形呈长塔锥形,有8~10个螺层,经CO1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海南沟蜷螺。在23个调查点共查见淡水螺6种,隶属3科5属,包括黑贝螺科短沟蜷属放逸短沟蜷、沼蜷属漳州沼蜷、沟蜷属海南沟蜷,盖口螺科拟钉螺亚科拟钉螺属福建拟钉螺和华安拟钉螺,蜷科拟黑螺属瘤拟黑螺。共查见淡水蟹类11种,隶属两科5属,包括溪蟹科华溪属将乐华溪蟹、平和华溪蟹和漳州华溪蟹,华南溪蟹属平肢华南溪蟹和漳州华南溪蟹,南海溪蟹属华安南海溪蟹和龙海南海溪蟹,闽溪蟹属鼻肢闽溪蟹和耳肢闽溪蟹;束腹蟹科束腰蟹属华安束腰蟹和漳浦束腰蟹。漳州市长泰区丹岩村漳州沼蜷和云霄县金坑村海南沟蜷卫氏并殖吸虫尾蚴感染率分别为0.08%(2/2 317)和0.09%(1/1 039),长泰区丹岩村将乐华溪蟹和云霄县金坑村漳州华溪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率分别为25.81%(8/31)和26.31%(5/19)。结论 福建省南部九龙江、漳江和东溪流域并殖吸虫中间宿主螺、蟹具有种群多样性,首次证实漳州沼蜷和海南沟蜷可作为卫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多样性比较
    类晶晶, 吕文祥, 王文倩, 王海防, 郭秀霞, 程鹏, 公茂庆, 刘丽娟
    2024, 36(1):  52-58,73.  DOI: 10.1620/j.32.1374.2023204
    摘要 ( )   PDF (19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组成与多样性差异,从而为探索淡色库蚊自育发生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5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成蚊,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高变区进行测序。采用α多样性指数分析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采用β多样性指数分析菌群结构差异,通过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 LEfSe)鉴别组间在丰度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菌群。结果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隶属18个门、28个纲、70个目、113个科和170个属,优势菌门主要有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等。在属水平,沃尔巴克氏体菌属为共有优势菌属,在自育及非自育淡色库蚊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77.62 ± 11.35)%和(47.52 ± 8.54)%;粪杆菌属(0.42% ± 0.11%)、杜氏杆菌属(0.54% ± 0.00%)、马赛菌属(0.52% ± 0.07%)等为自育淡色库蚊特有菌属。α多样性分析显示,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Chao1指数和ACE指数大于非自育淡色库蚊(P均 > 0.05),而Shannon指数(P > 0.05)和Simpson指数(P < 0.05)小于非自育淡色库蚊。LEfSe分析结果显示,共计48个分类单元在自育和非自育淡色库蚊间存在显著差异(P均 < 0.05)。结论 自育与非自育淡色库蚊体内菌群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LAG3缺陷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
    孜比姑·肉素, 阿比旦·艾尼瓦尔, 阿迪莱·多力坤, 李寅时, 康雪娇, 余倩, 邓冰清, 郑旭然, 王茂林, 李静, 王慧, 张传山
    2024, 36(1):  59-66.  DOI: 10.16250/j.32.1374.2024013
    摘要 ( )   PDF (14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 3,LAG3)缺陷(LAG3⁃/⁃)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功能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取体质量为(20 ± 2) g的C57BL/6小鼠,分为LAG3⁃/⁃组和野生型(wild type,WT)组,分别经肝门静脉接种3 0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后12周,取小鼠肝脏制备肝脏组织切片,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灶和纤维化程度。分离小鼠肝脏和脾脏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和脾脏NK细胞比例,NK细胞表面CD25、CD44和CD69分子表达水平,以及γ干扰素(interferon 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10、IL⁃17A 等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 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LAG3⁃/⁃组小鼠肝脏病灶周围炎性细胞带增宽、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且呈现较多胶原纤维沉积。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LAG3⁃/⁃组小鼠肝脏(6.29% ± 1.06% vs. 11.91% ± 1.85%,P < 0.000 1)和脾脏NK细胞比例(4.44% ± 1.22% vs. 5.85% ± 1.10%,P > 0.05)均低于WT组;LAG3⁃/⁃组小鼠肝脏NK细胞表面CD44分子平均荧光强度显著高于WT组(t = −3.234,P < 0.01),而LAG3⁃/⁃组和WT组小鼠肝脏和脾脏NK细胞表面CD25和CD69分子平均荧光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LAG3⁃/⁃组和WT组小鼠肝脏NK细胞分泌IFN⁃γ、TNF⁃α、IL⁃4、IL⁃10、IL⁃17A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723、−0.659、−0.263、−0.455、0.091,P均 > 0.05);LAG3⁃/⁃组小鼠脾脏NK细胞分泌IFN⁃γ的比例显著高于WT组(58.40% ± 1.64% vs. 50.40% ± 4.13%;t = −4.042,P < 0.01),但分泌TNF⁃α、IL⁃4、IL⁃10、IL⁃17A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902、−1.333、−1.356、0.529,P均 > 0.05)。结论 在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过程中,LAG3⁃/⁃促进脾脏NK细胞高分泌IFN⁃γ,可能参与逆转NK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导致肝脏纤维化加重。  
    防治研究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现状调查
    何君逸, 李仕祯, 邓王平, 曹淳力, 李石柱, 许静
    2024, 36(1):  67-73.  DOI: 10.16250/j.32.1374.2023208
    摘要 ( )   PDF (10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现状。方法 2023年5—6月,通过专家研讨及现场访谈、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各类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职责任务和建设要求,设计血吸虫病防治能力维持和巩固专题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APP对我国承担血吸虫病防治和监测任务的县级、市级及省级卫生机构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分析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分布、血吸虫病防治任务承担机构、部门和员工数量及血吸虫病防治科研转化情况;以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 CNAS)认可为实验室有能力开展相应检测工作,分析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检测能力水平。结果 累计收到我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的486家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的有效问卷,其中2.5%(12/486)为省级机构、15.8%(77/486)为市级机构、81.7%(397/486)为县级机构;77.4%(376/486)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公共卫生中心,21.0%(102/486)为血吸虫病、地方病或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机构,1.6%(8/486)为医院、卫生院或其他。486家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共有在职员工37 713人,其中血吸虫病防治相关员工5 675人。省、市、县级机构血吸虫病防治相关员工数占机构在职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9%(231/3 897)、5.5%(566/10 134)和20.6%(4 878/23 682)。累计有专职血吸虫病防治员工3 826名,其中年龄≤ 40、41 ~ 50岁及> 50岁员工比例分别为30.5%(1 166/3 826)、34.6%(1 324/3 826)和34.9%(1 336/3 826);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限> 25年专职员工占41.0%(1 571/3 826);初、中级职称分别占35.5%(1 358/3 826)和33.7%(1 290/3 826),18.6%(712/3 826)的血吸虫病防治专职员工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最核心的3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任务分别为钉螺控制(26.3%,374/1 420)、疫情监测与管理(25.4%,361/1 420)及健康教育(18.8%,267/1 420)。各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具备的血吸虫病检测技术中,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及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IHA)占比较高。具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ipstick dye immunoassay,DDIA)、金标免疫渗滤试验(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检测技术能力或实验条件的实验室比例均< 50%。2018—2022年,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累计承担血吸虫病防治科研项目211项,总经费1 859.6万元;累计发表论文619篇;参与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标准13项;申请相关专利113项,获批101项;成果转化4项。 结论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中,独立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比例较低、实验室检测能力有待提高、员工年龄结构较老化且职称构成偏低。应加大血吸虫病防治投入和工作力度,加强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高质量开展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烟台市近海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及居民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陈瑶, 李丹, 王龙江, 卜灿灿, 李曰进, 王用斌, 许艳, 闫歌, 张本光
    2024, 36(1):  74-78,110. 
    摘要 ( )   PDF (9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21年山东省烟台市近海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和当地居民异尖线虫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异尖线虫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11月,于山东省烟台市顺鑫港口购买海鱼,检测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并分析不同鱼种、不同部位异尖线虫感染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海鱼体长和体质量与异尖线虫感染度间的相关性,对当地居民饮食习惯和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解剖海鱼20种201尾,其中11种77尾检出异尖线虫,鱼种异尖线虫感染检出率为55.00%(11/20)、海鱼总感染率为38.31%(77/201);异尖线虫感染阳性海鱼中累计检出异尖线虫3 468条,平均感染度为45.04条/尾。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鮟鱇鱼体长(rs = 0.74,P < 0.05)和体质量(rs = 0.79,P < 0.01)与异尖线虫感染度呈正相关,比目鱼体长与感染度呈正相关(rs = 0.68,P < 0.05),其他种类海鱼体长、体质量与异尖线虫感染度均无相关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38%男性和56.57%女性对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完全不了解,不同行政村居民生熟菜板不分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89,P < 0.01),不同年龄组居民有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习惯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8.27,P < 0.01)。结论 2021年烟台市近海海域海鱼异尖线虫感染率、感染度均较高,当地居民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大对居民异尖线虫病健康教育,降低异尖线虫感染风险。
    2017—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棘球蚴病监测
    张月, 吴军, 阿迪力·司马义, 王蒴, 张海亭, 史光忠, 赵江山
    2024, 36(1):  79-82.  DOI: 10.16250/j.32.1374.2023169
    摘要 ( )   PDF (10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的 分析2017—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棘球蚴病监测结果,为该地区制定棘球蚴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2022年,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棘球蚴病Ⅰ、Ⅱ类流行县(市)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随机抽取村民进行棘球蚴病查病,对在Ⅲ类流行县(市)医疗机构接受超声检查的所有就诊患者进行棘球蚴病主动筛查;于集中屠宰场或屠宰点,采用触检、剖检法对羊和牛等家畜进行棘球蚴病筛查;于各行政村随机抽取养犬户,收集新鲜家犬粪便,检测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分析2017—2022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群和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人群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及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出率等指标变化。结果 2017—2022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群棘球蚴病平均检出率为0.13%(540/407 803),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 1 217.21,P < 0.001),其中和静县人群棘球蚴病新发现病例检出率最高(0.28%,191/67 865);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 147.02,P < 0.001),其中和静县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最高(3.44%,86/2 500);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 = 302.46,P < 0.001),其中且末县家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出率最高(2.74%,118/4 313)。结论 2017—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群棘球蚴病检出率、家畜棘球蚴病检出率及犬棘球绦虫粪抗原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但棘球蚴病在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较高传播风险,需持续开展棘球蚴病综合防治。
    临床研究
    血液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调查
    甘东辉, 范金清, 曾锦芳, 林君, 陈晓君
    2024, 36(1):  83-86.  DOI: 10.16250/j.32.1374.2023197
    摘要 ( )   PDF (10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血液病患者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为改善血液病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借鉴。方法 以2021年1月1日—2023年10月10日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40例血液病患者(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患者170例、血液系统非肿瘤性疾病患者70例)和同期在该院体检的5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和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以IgG或IgM抗体任一阳性视为抗体阳性,对血液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患者、血液系统非肿瘤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平均年龄(F = 2.034,P > 0.05)和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62,P > 0.05),血液病患者与健康体检者有猫或犬接触史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P > 0.05)。血液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15.8% vs. 0.6%;[χ2] = 71.902,P < 0.01),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18.2%)、血液系统非肿瘤性疾病患者(10.0%)及健康体检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8.327,P < 0.01);两两比较发现,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非肿瘤性疾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 均 < 0.05),而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与非肿瘤性疾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 > 0.05)。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的血液病患者有猫或犬接触史比例显著高于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阴性的血液病患者(21.1% vs. 5.4%;[χ2] = 8.653,P < 0.05)。结论 血液病患者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较高,且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
    教学研究
    《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考
    张玺, 龙绍蓉, 刘若丹, 姜鹏, 崔晶, 王中全
    2024, 36(1):  87-90.  DOI: 10.16250/j.32.1374.2023206
    摘要 ( )   PDF (10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课程思政改革不断深化,《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路,不断尝试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有机紧密结合起来,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政治意识,为他们后续适应社会环境和对接岗位工作奠定基础。目前,《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高校需要对《医学寄生虫学》课程思政进行有效建设,以便取得良好教学成效,并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综述
    寄生虫抗癌症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张莹舒, 丁昕, 戴洋
    2024, 36(1):  91-97.  DOI: 10.16250/j.32.1374.2023074
    摘要 ( )   PDF (10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寄生虫病和癌症均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寄生虫感染与肿瘤间关系密切,多种寄生虫感染及其来源产物能够抑制癌症发生、发展与转移,显示了较好抗癌症潜能。因此,充分解析寄生虫、癌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为癌症治疗领域研究开拓新的思路,而且可为寄生虫来源抗癌症活性分子筛选奠定基础。本文围绕寄生虫的抗癌症效应及其潜在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抗菌肽LL⁃37抗寄生虫活性的研究进展
    楼俊超, 何小芹
    2024, 36(1):  98-104.  DOI: 10.16250/j.32.1374.2023157
    摘要 ( )   PDF (10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原虫、蠕虫感染导致的寄生虫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儿童和成人生命健康均造成威胁。抗寄生虫药的长期使用导致寄生虫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出现耐药性。研究表明抗菌肽可抑制寄生虫生长发育,具有潜在抗寄生虫价值,其中LL⁃37作为组织蛋白酶抑制素(cathelicidin)家族中唯一的人源抗菌肽被广泛研究。本文综述了LL⁃37抗寄生虫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作为抗寄生虫药物的候选资源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人隐孢子虫感染流行及分子检测研究进展 
    刘雨枫, 刘华, 李科荣, 刘榆华
    2024, 36(1):  105-110.  DOI: 10.16250/j.32.1374.2023159
    摘要 ( )   PDF (10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肠道寄生虫,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人摄入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均有感染风险。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为隐孢子虫感染高危人群,感染后可以引起腹泻、呕吐、营养不良等,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分子检测技术因反应快速、灵敏度高,已广泛应用于隐孢子虫检测。本文对近年来人群隐孢子虫感染流行情况,以及隐孢子虫分子检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