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 2025, Vol. 37 ›› Issue (2): 201-208.
吴欢琪1,王俊敏2,杨孔谈1,王许蜜1,方楠1,段李平3,张昌朋1,王祥云1*
WU Huanqi1, WANG Junmin2, YANG Kongtan1, WANG Xumi1, FANG Nan1, DUAN Liping3, ZHANG Changpeng1, WANG Xiangyun1*
摘要: 目的 建立水稻及稻田环境吡螺脲残留检测方法,测定其残留量,并观察其消解动态。方法 2022年7月选取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田作为试验田,将试验田分为空白对照组(不施药)、1倍施药浓度组(剂量1 kg/667 m2)和5倍施药浓度组(剂量5 kg/667 m2),每组面积100 m2。1倍和5倍施药浓度组分别在水稻分蘖初期施用20%吡螺脲硫酸盐悬浮剂1次,施药后2 h以及1、2、3、5、7、11、14、21、28、35、49 d和63 d分别采集水稻植株、稻田水、土壤样本,施药后98 d采集各组秸秆、田间土壤、糙米和稻壳样本。采用快速、简便、廉价、高效、稳定和安全(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and safe,QuEChERS)前处理方法提取和净化样本中吡螺脲,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检测各样本中吡螺脲含量,配制溶剂标准工作液和基质标准工作液,以吡螺脲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拟合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基质标准曲线斜率k与溶剂标准曲线斜率K的斜率比值以评价吡螺脲在样本中基质效应。根据《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NY/T 788—2018)》,设置水稻植株中吡螺脲添加水平为0.005、0.050、5.000 mg/kg和1 000.000 mg/kg,稻田水中吡螺脲添加水平为0.005、0.050、2.000 mg/kg和10.000 mg/kg,土壤中吡螺脲添加水平为0.005、0.050 mg/kg和2.000 mg/kg,糙米、稻壳吡螺脲添加水平为0.005、0.050 mg/kg和5.000 mg/kg,计算吡螺脲添加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评价UPLC⁃MS/MS技术检测吡螺脲含量的有效性。对不同时间采样的各样本中吡螺脲的浓度进行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分析吡螺脲在水稻植株、稻田水和土壤中的降解趋势,计算不同样本中吡螺脲半衰期。结果 在0.000 1 ~ 0.020 0 mg/kg浓度范围内,吡螺脲在溶剂和基质条件下质量浓度与检出峰面积间存在良好线性关系(R2 = 0.985 8 ~ 0.999 7,t = -0.47 ~ 1.62,P均< 0.01)。吡螺脲在水稻植株、糙米和稻壳中基质效应分别为70.26%、65.42%和65.12%,均< 80%,为基质抑制效应;在土壤中基质效应为87.06%,为弱基质效应。田间试验各样本中吡螺脲添加回收率范围为77.61% ~ 100.12%,RSD范围为1.43% ~ 6.74%,定量限为0.005 mg/kg,添加回收率和RSD符合《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NY/T 788—2018)》要求,验证了该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施用剂量为1 kg/667 m2的吡螺脲后,水稻植株和稻田水样本中吡螺脲半衰期分别为6.24 d和3.43 d;施药后98 d糙米和稻壳样本中吡螺脲最终残留低于定量限0.005 mg/kg。施用剂量为5 kg/667 m2的吡螺脲后,水稻植株和稻田水样本中吡螺脲半衰期分别为15.75 d和7.62 d,施药后98 d糙米中吡螺脲最终残留低于定量限0.005 mg/kg,稻壳中吡螺脲最终残留量为0.049 mg/kg。结论 本研究通过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提取和净化基质样本中吡螺脲、UPLC⁃MS/MS技术检测吡螺脲在水稻植株及稻田环境中残留量,建立了一套操作简单且准确度、精确度均较高的吡螺脲残留检测方法。在稻田中施用吡螺脲后,水稻植株及稻田水中吡螺脲浓度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最终残留浓度较低。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