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8-30
    专家视角
    理念与机制创新为我国棘球蚴病防治提供持续动力
    肖宁
    2021, 33(4):  329. 
    摘要 ( )   PDF (11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是全球棘球蚴病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从有限的科学研究起步,到开展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又在防控试点的基础上启动国家棘球蚴病防治项目,科学防治和科技创新贯穿我国棘球蚴病防控始终。用理念和机制创新探索出的重度流行区棘球蚴病防控模式和成功经验推动了我国棘球蚴病防治成果不断扩大。同时,积极走出去与其他棘球蚴病流行国家开展联防联控、分享成功的实践经验,为全球控制棘球蚴病、保障人类健康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论著
    基于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的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核酸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叶钰滢, 赵松, 刘燕红, 张键锋, 熊春蓉, 应清界, 杨坤
    2021, 33(4):  334. 
    摘要 ( )   PDF (12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结合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assay,RAA)和核酸试纸条建立一种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的方法。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SjG28基因片段作为靶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荧光探针,建立日本血吸虫核酸试纸条检测方法。通过检测不同拷贝数的含SjG28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和不同浓度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对该方法敏感性进行评价;通过检测华支睾吸虫、曼氏血吸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埃及血吸虫、巴贝斯虫和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对该方法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 以重组质粒为模板,建立的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核酸试纸条检测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拷贝/μL;以成虫基因组DNA为模板,最低检测限为1 pg/μL。该方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曼氏血吸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埃及血吸虫、巴贝斯虫和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本研究结合RAA技术和核酸试纸条建立了一种可快速、简便、可视化检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的核酸试纸条法。
    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3种棘球绦虫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张学勇, 简莹娜, 郭志宏, 朵红, 魏彦明
    2021, 33(4):  339. 
    摘要 ( )   PDF (13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aid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assay, RAA)建立一种快速检测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的多重核酸检测方法,并对其检测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分别以多房棘球绦虫(GenBank登录号:NC_000928)、细粒棘球绦虫(GenBank登录号:NC_044548)和石渠棘球绦虫(GenBank登录号:NC_009460)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靶序列,依据RAA引物设计基本原则设计、合成3对引物,并进行多重RAA扩增。分别扩增不同浓度3种棘球绦虫基因组DNA和不同浓度含3种靶基因的重组质粒,以评价多重RAA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同时采用该方法检测3种棘球绦虫及多头带绦虫、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犬复孔绦虫、泡状带绦虫、犬弓首蛔虫、肝片形吸虫、豆状带绦虫、中线绦虫和犬隐孢子虫基因组DNA,以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优化建立的多重RAA法的条件,再检测棘球蚴病病变组织样本、模拟犬粪便样本和现场狐狸粪便样本,以评价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 所建立的多重RAA检测方法可在39 ℃时40 min内特异性扩增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线粒体基因片段,长度分别约为540、430 bp和200 bp。该多重RAA法对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基因组DNA的最低检测限为2.0、2.5 pg/μL和3.1 pg/μL,对含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靶基因的重组质粒的最低检测限均可达到200拷贝/μL;该多重RAA法可以同时检测出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单一感染和多重感染,对多头带绦虫、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犬复孔绦虫、泡状带绦虫、犬弓首蛔虫、肝片形吸虫、豆状带绦虫、中线绦虫和犬隐孢子虫无扩增。优化后的多重RAA法能够检测出全部棘球蚴病病变组织样本及模拟犬粪样本和现场狐狸粪便样本中的阳性样品,且与单一PCR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可用于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基因组DNA快速检测的多重RAA法,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
    青海省玉树市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种群动态及棘球绦虫感染调查
    王旭, 左清秋, 余晴, 宋成玺, 王正寰, 肖宁, 王元甲, 翁晓东, 韦旭, 周鸿让, 崔小玉
    2021, 33(4):  346. 
    摘要 ( )   PDF (13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青海省玉树市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种群动态及其棘球蚴感染情况。方法 2018年5、8月和10月,在青海省玉树市巴塘乡和隆宝镇牧场布置鼠夹捕捉啮齿类动物,测量捕获的动物体质量和头体长并根据形态学进行种类鉴定。提取动物肝脏组织和病灶组织DNA,PCR扩增棘球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虫种鉴定,PCR检测阳性组织样本进行病理观察。计算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基于棘球绦虫cox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累计捕获小型啮齿类动物285只,其中高原鼠兔143只(50.2%)、青海田鼠141只(49.5%)、高原松田鼠1只(0.3%),高原鼠兔和田鼠在栖息地选择上表现出明显分离。青海田鼠数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r = 0.350,P = 0.264),在8月达到最高水平;高原鼠兔数量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r = –0.371,P = 0.235),在8月活动频率最低、5月活动频率最高。高原鼠兔雌雄性别比例为1∶0.96,田鼠雌雄性别比例为0.82∶1;高原鼠兔体质量(r = 0.519,P < 0.01)和头体长(r = 0.578,P < 0.01)随月份呈逐渐增大趋势,田鼠体质量(r = –0.401,P < 0.01)和头体长(r = –0.570,P < 0.01)随月份呈逐渐下降趋势;田鼠中未发现棘球绦虫感染,高原鼠兔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为2.1%。系统进化树显示,青海省玉树市石渠棘球绦虫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境内发现的石渠棘球绦虫cox1基因序列一致。结论 青海省玉树市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主要为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分别在5月和8月达到最大种群数量;随着玉树市棘球蚴病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仍然存在棘球蚴病传播风险。
    TGF⁃β1 p38MAPK及BMP⁃7蛋白在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曹涛, , 杨育文, 杨效, 朱海宏
    2021, 33(4):  353. 
    摘要 ( )   PDF (17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p38MAPK及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 BMP⁃7)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肝多房棘球蚴病肝纤维化中的潜在作用。方法 以20例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距肝脏病灶0.5 cm内(A组)、距肝脏病灶0.5~1.5 cm(B组)肝组织及距肝脏病灶2 cm及以上的正常肝组织(C组)。肝组织标本分别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纤维化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中TGF⁃β1、p38MAPK及BMP⁃7蛋白表达水平,分析TGF⁃β1、p38MAPK及BMP⁃7蛋白表达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A组和B组肝组织中肝细胞结构排列紊乱、肝小叶结构有不同程度破坏,可见不同程度肝细胞变性、萎缩、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并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C组肝组织无异常病理改变,肝细胞结构形态正常、大小均匀,未见明显排列紊乱,肝小叶结构清晰,无或轻度细胞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Masson染色结果显示,A组和B组肝组织可见汇管区较多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出现不同程度小叶内纤维化;C组肝组织无明显异常病理改变。A、B、C组肝组织中TGF⁃β1(P < 0.001)、p38MAPK(P < 0.01)及BMP⁃7蛋白(P < 0.05)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TGF⁃β1、p38MAPK及BMP⁃7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C组(P均< 0.05),B组TGF⁃β1、p38MAPK及BMP⁃7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C组(P均< 0.05)。TGF⁃β1、p38MAPK及BMP⁃7蛋白表达水平均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 = 0.866、0.702、0.801,P均< 0.05),不同纤维化程度肝组织中TGF⁃β1(F = 72.580,P < 0.01)、p38MAPK([χ2] = 31.705,P < 0.01)及BMP⁃7蛋白([χ2] = 48.388,P < 0.01)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GF⁃β1蛋白与p38MAPK、BMP⁃7蛋白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 = 0.607、0.702,P均 < 0.001),BMP⁃7与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r = 0.456,P < 0.001)。结论 TGF⁃β1、p38MAPK和BMP⁃7蛋白通过相互作用、共同介导了肝多房棘球蚴病肝纤维化发生。  
    不同气候模式下我国长角血蜱潜在适生区预测
    寸得娇, 王强, 姚晓燕, 马奔, 张仪, 李兰花
    2021, 33(4):  359. 
    摘要 ( )   PDF (1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分析环境和气候因子对我国长角血蜱适生区分布的影响,并预测不同气候模式下长角血蜱的潜在分布区。方法 从文献中获取我国长角血蜱分布点信息,结合环境和气候因子数据,运用MaxEnt最大熵模型,分析年均温、昼夜温差日均值、等温性、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暖月最高温、最冷月最低温、年均温变化范围、最湿季度平均温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最暖季度平均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年均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湿季度降水量、最干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等19个气候因子及海拔、坡度、坡向、植被覆盖率等4个环境因子对长角血蜱潜在分布的影响,并预测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RCP 2.6和RCP 8.5)长角血蜱潜在地理分布区。结果 在影响我国长角血蜱地理分布的环境和气候因子中,贡献率均超过10%的因子主要包括最干月降水量(26.0%)、年均温(11.2%)、年均降水量(10.0%)和海拔(24.2%)。当前气候模式下,我国长角血蜱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123.19万、169.62万、185.44万km2。在RCP 2.6气候模式下,2050和2070年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面积分别增加33.61万km2和36.73万km2;在RCP 8.5气候模式下,2050年和2070年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面积分别增加38.10万km2 和35.80万km2。结论 降水、温度和海拔等气候和环境因子对我国长角血蜱分布区影响较大;在未来不同气候模式下,我国长角血蜱适生区面积均可能增加。
    长三角城市群蜱媒分布及适生区分析
    李中秋, 李兰花, 殷会军, 魏子昕, 郭云海, 马奔, 张仪
    2021, 33(4):  365. 
    摘要 ( )   PDF (2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目前长三角城市群蜱媒分布,并对2070年该地区蜱媒适生区进行预测,为该地区蜱媒控制和蜱传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长三角城市群蜱媒及病原体分布的文献,提取蜱媒分布地理位置信息,采用刀切法分析最湿季平均温度、最冷季降水量、最干季平均温度、最热月最高温度、最干月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度、年降水量、平均日间温度范围、降水量季节变化、温度年度范围、温度季节性、年均温度、最暖季平均温度、最湿季降水量、等温性、最冷季平均温度、最湿月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和最暖季降水量等19种气候因子对蜱媒分布的影响。采用最大熵模型分析2020年该地区蜱媒分布,并结合气候因子对2070年蜱媒适生区变化进行预测。结果 共检索中英文文献380篇,累计提取蜱媒分布点148个,并筛选出135个分布点进行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存在包括血蜱、扇头蜱、硬蜱、革蜱、牛蜱、璃眼蜱、花蜱在内的7属27种蜱。影响长三角城市群蜱媒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为最湿季平均温度和最冷季降水量,其贡献率分别为26.1%和23.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蜱媒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为20 337.08、40 017.38、74 931.43 km2。受气候变化影响,2070年蜱媒适生区呈向南部扩大趋势,适生区总面积将增加1.81万km2,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扩大至24 317.84、45 283.02、83 766.38 km2。结论 长三角城市群蜱媒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该地区蜱媒分布区域扩大。 
    江苏省南京市疟疾消除前后输入性疟疾疫情及病例诊断分析
    何伊莎, 王毓, 李燕菁, 谢朝勇
    2021, 33(4):  373. 
    摘要 ( )   PDF (1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江苏省南京市疟疾消除前后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及诊断进行比较分析,为制定消除疟疾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南京市疟疾消除前(2012—2016年)和消除后(2017—2020年)疟疾疫情数据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20年,南京市累计报告疟疾病例178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消除前报告99例疟疾病例,其中恶性疟78例(78.79%)、间日疟5例(5.05%)、卵形疟10例(10.10%)、三日疟3例(3.03%)、混合感染3例(3.03%);消除后报告79例病例,其中恶性疟63例(79.75%)、间日疟5例(6.33%)、卵形疟9例(11.39%)、三日疟2例(2.53%);疟疾消除前后,各类疟疾病例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400,P > 0.05)。病例感染地均以非洲地区为主,消除前后来源于非洲的病例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93,P > 0.05)。消除前,1月和5—7月出现疟疾病例报告高峰;消除后病例分布无明显季节性。消除疟疾后,居住地为南京市的疟疾病例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2.15%,高于消除前的55.56%([χ2] = 5.187, P = 0.023)。消除前,经商人员和留学生疟疾病例所占比例均为5.05%;消除后,两类人群所占比例分别提高至15.19%和1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29、4.229, P均<0.05)。区(县)级医院首诊确诊率由消除前的18.75%上升至消除后的61.11%([χ2] = 6.275, P = 0.012),确诊病例占比由消除前的4.04%上升至消除后的13.92%([χ2] = 5.562, P = 0.018)。2012—2020年,就诊后1~3 d确诊的疟疾病例占比由消除前的27.27%上升至消除后的4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433, P = 0.011)。结论 南京市疟疾消除后,输入性疟疾疫情依然严峻,病例感染地仍以非洲地区为主,病例地区分布和职业分布发生变化,区(县)级医院诊断水平提高。今后应继续完善疟疾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疟疾诊治水平,以巩固消除成果。  
    曼氏裂头蚴cDNA文库的构建及诊断候选抗原筛选
    卢艳, 陈家旭, 宋鹏, 李浩, 艾琳, 蔡玉春, 储言红, 陈韶红
    2021, 33(4):  380. 
    摘要 ( )   PDF (10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曼氏裂头蚴cDNA文库,通过免疫筛选获得曼氏裂头蚴病诊断候选抗原基因。方法 提取曼氏裂头蚴虫体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连接噬菌体载体,经体外包装后构建曼氏裂头蚴SMART cDNA文库。用曼氏裂头蚴病患者血清免疫筛选cDNA文库,获得阳性克隆,测定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的DNA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预测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 成功构建了曼氏裂头蚴cDNA文库,文库滴度为6.25 × 106 pfu/mL,重组率为100%,文库插入片段的平均长度大于1 100 bp。经免疫筛选获得12个阳性克隆,分为Sm⁃Ⅰ、Sm⁃Ⅱ、Sm⁃Ⅲ和Sm⁃Ⅳ4类,其代表克隆为Sm60⁃1、Sm58⁃1、Sm20⁃1、Sm22⁃3,插入片段长度分别为1 134、1 063、883、969 bp,编码蛋白分别与欧猥迭宫绦虫抗原多肽、胞质抗原、核糖体蛋白S4样蛋白和未命名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曼氏裂头蚴SMART cDNA文库,获得了4类阳性克隆,为曼氏裂头蚴病诊断抗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实验研究
    中华按蚊幼虫溴氰菊酯暴露后应急代谢变化研究
    李雅姝, 唐建霞, 李菊林, 梁成, 张梅花, 吴竞瑶, 王冠熙, 朱国鼎, 曹俊
    2021, 33(4):  387. 
    摘要 ( )   PDF (24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实验室溴氰菊酯敏感品系中华按蚊幼虫暴露溴氰菊酯后机体内小分子代谢物变化,为研究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杀虫剂代谢通路、筛选代谢标志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测定实验室溴氰菊酯敏感品系中华按蚊幼虫溴氰菊酯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75%致死浓度(LC75)浓度,分别暴露于LC50、LC75浓度下30 min和24 h,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幼虫代谢物种类和含量,分析代谢物变化趋势。结果 溴氰菊酯对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幼虫的LC50和LC75值分别为4.36 × 10⁃3 μg/mL和1.12 ×10⁃2 μg/mL。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幼虫暴露于溴氰菊酯30 min后,LC50、LC75两浓度组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于有机氧化合物、羧酸及其衍生物、脂肪酰基、嘧啶核苷酸等,其中葡萄糖水平在溴氰菊酯接触组中浓度降低;暴露24 h后,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于有机氧化合物、羧酸及其衍生物、脂肪族酰基、嘌呤核苷酸等,其中葡萄糖水平在溴氰菊酯接触组中浓度升高。结论 中华按蚊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幼虫暴露于溴氰菊酯后,代谢产物变化提示糖类和羧酸及其衍生物、脂肪族酰基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可能在溴氰菊酯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8—2019年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抗药性基因多态性分析
    何金泉, 陈江涛, 李敬河, 陈伟忠, 梁雪雁, 黄慧莹, 韦华贵, 黄维益, 王俊利, 林敏, 杨培奎, 陈新瑶, 刘祥治
    2021, 33(4):  396. 
    摘要 ( )   PDF (11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多药耐药蛋白1(Plasmodium falciparum 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1, PfMDR1)、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sistant transporter, PfCRT)和Kelch 13基因(P. falciparum Kelch 13, PfK13)多态性,为当地疟疾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2018—2019年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感染者外周血样本85份,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技术扩增PfMDR1、PfCRT和 PfK13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并对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PfK13基因不存在已知与青蒿素抗性相关的突变;PfMDR1基因和PfCRT基因均存在不同比例抗药性突变,其中PfMDR1_N86Y、PfMDR1_Y184F和PfCRT_K76T突变率分别为35.29%(30/85)、72.94%(62/85)和24.71%(21/85)。结论 赤道几内亚Bioko岛恶性疟原虫PfMDR1、PfCRT基因和 PfK13基因均存在不同程度突变。
    防治研究
    2016—2020年山东省儿童蛲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卜秀芹, 赵长磊, 闫歌, 王用斌, 王龙江, 孔祥礼, 许艳, 张本光
    2021, 33(4):  401. 
    摘要 ( )   PDF (14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山东省儿童蛲虫感染现状及变化趋势,为调整和制订蛲虫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0年,在山东省以县为单位设立51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对3 ~ 9岁儿童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感染,对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山东省在51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累计检测5 060名3 ~ 9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2.23%,逐年感染率分别为3.99%(26/651)、1.70%(14/824)、0.96%(8/837)、2.90%(45/1 552)和1.67%(20/1 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455,P < 0.01)。鲁中、鲁东、鲁南和鲁北地区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25%(15/1 198)、1.85%(14/755)、3.18%(84/2 640)和0(0/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26,P < 0.01);男、女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98%(56/2 831)和2.56%(57/2 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916,P > 0.05);不同年龄儿童蛲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448,P < 0.05),其中6岁儿童感染率最高(3.18%,25/786)、3岁儿童感染率最低(0.75%,6/800)。结论 2016—2020年山东省3 ~ 9岁儿童蛲虫感染率整体维持在中等水平,在省内存在地区分布差异,需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加以控制。
    2019年河南省范县儿童蛲虫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宋传清, 焦雪成, 蒋甜甜, 梁桂华, 王兰珍, 许银怀, 黄守海, 陈伟奇, 邓艳, 张雅兰
    2021, 33(4):  406. 
    摘要 ( )   PDF (9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河南省范县儿童蛲虫感染状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蛲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在河南省范县城镇和农村进行分层抽样,共抽取5所幼儿园。对全体在园儿童采用胶贴肛拭和胶带纸肛拭两种方法进行镜检普查蛲虫卵,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卫生习惯和幼儿园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儿童蛲虫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 共调查671名儿童,平均蛲虫感染率为15.50%(104/671)。农村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率为28.13%(72/256),显著高于城镇幼儿园的7.71%(32/415)([χ2] = 50.380,P < 0.01);私立幼儿园儿童蛲虫感染率为32.26%(60/186),显著高于公立幼儿园的9.07%(44/485)([χ2] = 55.183,P < 0.01);不同性别儿童蛲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442,P > 0.05),且蛲虫感染率随儿童年龄增大和年级增高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 = 8.373、30.274,P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农村幼儿园和就读年级高是儿童蛲虫感染的危险因素,成人儿童衣服分开洗、儿童勤洗澡和幼儿园餐具勤消毒是保护因素。胶贴肛拭法检测儿童蛲虫感染率为73.08%(76/104),与胶带纸肛拭法检测结果(56.73%, 59/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959,P > 0.05)。结论 河南省范县儿童蛲虫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农村幼儿园和年级较高儿童及其家长和老师等重点人群蛲虫病健康教育和监测。 
    2019年江苏省疟疾疫情分析
    王伟明, 曹园园, 杨蒙蒙, 顾亚萍, 徐岁, 周华云, 朱国鼎
    2021, 33(4):  411. 
    摘要 ( )   PDF (9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9年江苏省疟疾疫情,为制订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监测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江苏省疟疾病例报告信息、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疫点调查与处置结案报告等疟疾疫情资料,并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9年江苏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44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的境外感染输入性病例,其中间日疟4例、恶性疟206例、三日疟12例、卵形疟22例;11例发展为重症病例,1例死亡。全省13个设区市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依次为南京、南通、连云港、泰州、常州,报告的疟疾病例数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59.84%。2019年报告的244例疟疾病例中,2例感染地为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1例为亚洲巴基斯坦,其他241例均为非洲的27个国家或地区,其中输入来源较多的国家为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和科特迪瓦。244例疟疾病例中,在发病当天和发病后1~3 d就诊分别有77例(31.55%)和146例(59.84%),首次就诊和就诊后1~3 d确诊分别有149例(61.06%)和77例(31.55%),从就诊到确诊平均时间为(0.80 ± 1.59)d,较2018年的(1.34 ± 2.59)d显著缩短(U = 2.53,P < 0.05)。结论 江苏省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提高输入性疟疾诊断能力和危重疟疾病例救治能力,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防治经验
    杭州市糖尿病患者弓形虫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夏建萍, 黄建锋
    2021, 33(4):  414. 
    摘要 ( )   PDF (9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杭州市糖尿病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方法 以2017年3月至2020年5月杭州市收治的337例1型糖尿病患者、624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84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按1∶1的比例分别选择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及无妊娠糖尿病孕妇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糖尿病患者和对照者血清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比较糖尿病患者及相应对照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结果 杭州市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总体阳性率(18.10% vs. 4.45%,[χ2] = 31.38,P < 0.01)和IgG抗体阳性率(14.54% vs. 2.97%,[χ2] = 28.28,P < 0.01)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但两者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6% vs. 1.48%,[χ2] = 2.96,P > 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总体阳性率(23.56% vs. 6.57%,[χ2] = 70.37,P < 0.01)和IgG抗体阳性率(21.15% vs. 5.45%,[χ2] = 66.73,P < 0.01)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但两者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 vs. 1.12%,[χ2] = 2.96,P > 0.05)。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总体阳性率(26.30% vs. 19.53%,[χ2] = 4.98,P < 0.05)和IgG抗体阳性率(23.70% vs. 17.71%,[χ2] = 4.20,P < 0.05)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但两者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0% vs. 1.82%,[χ2] = 0.54,P > 0.05)。结论 杭州市糖尿病患者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应加强糖尿病患者弓形虫感染筛查和相关健康教育。
    江苏省宜兴市丘陵山丘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钉螺效果评价
    梁静, 薛志强, 李学兵
    2021, 33(4):  417. 
    摘要 ( )   PDF (9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江苏省宜兴市丘陵山区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钉螺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2005—2007年宜兴市丘陵山丘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情况以及2003—2018年工程区及其相关影响区螺情资料,分析其控制钉螺效果。于2018年对工程损毁情况进行现状调查。结果 2005—2007年,宜兴市在丘陵地区5个镇共建设22个节水灌溉工程,累计治理钉螺孳生环境266.97 hm2。2003—2006年工程项目实施前,工程区内累计发现有螺面积47.87 hm2;2006年工程实施后至2018年,工程区内未再发现钉螺;但2017—2018年在工程周边影响区发现少量钉螺。2018年现状调查发现,节水灌溉工程存在后期维护管理问题。结论 节水灌溉工程对控制宜兴市山丘地区钉螺孳生具有良好效果;但仍需加强后期工程维护和螺情监测,以发挥和巩固其控制钉螺孳生扩散的综合效果。
    2016—2020年孝感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程斌, 邬静怡
    2021, 33(4):  420. 
    摘要 ( )   PDF (9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湖北省孝感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数据,为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趋势、科学评价防治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2020年在孝感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6个监测点开展人畜血吸虫感染、螺情及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孝感市无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发生。5年在16个监测点累计查出血检阳性660例,血检阳性率由2016年的2.08%下降到2020年的0.97%,男性血检阳性率高于女性、60~岁年龄组血检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未检出粪检阳性病例和阳性家畜。活螺平均密度为0.05~0.06只/0.1 m2,有螺框出现率由2016年的2.99%上升到2020年的3.92%,但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2016—2020年孝感市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今后需继续健全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重点加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及流动人口管理。
    综述
    我国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与防治进展
    黄继磊, 王耀, 周霞
    2021, 33(4):  424. 
    摘要 ( )   PDF (10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源性寄生虫病包括肉源性、鱼源性、植物源性、水源性、软体动物源性及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等。本文主要就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猪带绦虫病、弓形虫病、旋毛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等6种我国主要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提高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识、为制定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多与饮食有关,不生食、不半生食是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 
    多房棘球蚴病新型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
    陈锐, 王志鑫, 周留馨, 王凯强, 谢国伟, 樊海宁, 王海久
    2021, 33(4):  430. 
    摘要 ( )   PDF (9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像学与血清学技术在多房棘球蚴病诊断、治疗与评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不足促使研究者对潜在诊断标志物进行探索。基于血清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新型诊断标志物单独或联合应用有望提高多房棘球蚴病早期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在后续病程监测与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多房棘球蚴病新型诊断标志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抗寄生虫免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李汶霖, 许志伟, 李淑凝, 沈海娥, 王洋, 李志敏, 张晨烁, 邢阳光, 沈鑫
    2021, 33(4):  434. 
    摘要 ( )   PDF (9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是活化的炎性中性粒细胞在感染或炎症应答期主动释放的一种串珠样纤维网状物质,由染色质DNA和多种胞内蛋白成分组成,可通过缠绕致病菌限制其扩散,同时通过各种抗菌蛋白杀伤致病菌,被认为是中性粒细胞除吞噬和脱颗粒作用外的第三种杀菌机制。近年研究显示,NETs也参与抗寄生虫免疫过程。本文就NETs在抗寄生虫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寄生虫病发病机制研究以及相关治疗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病例报道
    皮下裂头蚴病1例
    吴登艳, 唐大峻, 张颖, 何白林, 王燕, 谭燃景
    2021, 33(4):  439. 
    摘要 ( )   PDF (11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1例皮下裂头蚴病病例的诊治过程。
    湖北省南漳县1例本地多房棘球蚴病病例调查
    王道虎, 张娟, 吴凯
    2021, 33(4):  442. 
    摘要 ( )   PDF (12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湖北省南漳县1例多房棘球蚴病本地感染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根据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断,这是南漳县罕见的1例疑似本地感染的多房棘球蚴病病例,提示当地存在棘球蚴病本地传播的可能,需要加强非流行区棘球蚴病防治与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