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03-02
    特约专稿
    《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解读:血吸虫病 
    李石柱1,许静1,吕山1,曹淳力1,王强1,齐宏亮2,严俊2,周晓农1*
    2018, 30(6):  601-604. 
    摘要 ( )   PDF (94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年11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0部门联合制定的《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正式下发,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该方案的实施为做好健康扶贫、打好血吸虫病防治攻坚战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就该方案提出的目标和原则、落实血吸虫病防治三年攻坚“六大行动”和保障措施等进行解读,旨在指导基层科学规范开展血吸虫病防治三年攻坚行动计划、推进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许静,吕山,曹淳力,李石柱,周晓农*
    2018, 30(6):  605-609. 
    摘要 ( )   PDF (9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和《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的有效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2015年全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已全面转向传播阻断与消除。但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伴随血吸虫病疫情持续下降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国全面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就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现状、消除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江西省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刘亦文*,葛军,林丹丹
    2018, 30(6):  610-614. 
    摘要 ( )   PDF (10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西省历史上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已开启了全面消除血吸虫病的新征程。本文简要回顾了江西省血吸虫病防治历程,阐述了当前江西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工作特色与经验,分析了在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中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论著
    2010-2015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施亮1,张键锋1,黄轶昕1,杭德荣1,闵捷2,葛均2,谢朝勇3,张联恒4,王琳4,左引萍5,周靖6,张轩7,谢轶青8,孙伯超9,丁桂生10,陈剑峰11,孙道宽1
    2018, 30(6):  615-618,624. 
    摘要 ( )   PDF (12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纲要(2010-2015年)》实施效果。方法 选择江苏省10个设区市的6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以县(市、区)为单位收集2010-2015年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工作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2010-2015年,江苏省累计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2 465 911人·次,累计查出血检阳性16 974人·次、粪检阳性8人,治疗晚期血吸虫病5 145人·次,扩大化疗40 460人·次;开展家畜查病127 636头·次,家畜扩大化疗51 619头·次;开展药物灭螺18 604.84 hm2。至2015年底,全省已连续5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和家畜血吸虫感染,连续6年未发生本地感染急性血吸虫病;钉螺分布面积下降至1 977.18 hm2,较2010 年下降了55.24%。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纲要(2010-2015年)》实施后,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各项防治规划的目标。
    3种常用灭螺药大规模现场应用效果与费用评价
    吴洪初1,马玉才2*,张正球3,唐恺4,杜广林5,张进3,王建5,朱道建4,左引萍4*
    2018, 30(6):  619-624. 
    摘要 ( )   PDF (11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4%螺威粉剂、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在大规模现场应用中的灭螺效果与费用,为科学制订钉螺控制对策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实验与平行比较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有螺江滩环境并分为4个实验区,其中3个灭螺实验区、1个空白对照区,每个实验区环境面积均为10 hm2。实验区分别施用4%螺威粉剂、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进行灭螺,每组分别进行3次灭螺、每次间隔1 d,每次灭螺后7 d进行灭螺效果调查。记录各实验组灭螺药物、人工、物料运输、油料消耗和机械损耗等费用。分析比较各药物灭螺费用、钉螺死亡率和钉螺密度、每100 m2环境钉螺死亡率每增加1%的灭螺费用,评价各药物的灭螺效果与费用。结果 灭螺1、2、3次后,4%螺威粉剂组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7.34%、76.55%和84.60%,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组分别为64.71%、75.17%和83.89%,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组分别为66.55%、76.27%和86.67%。随着灭螺次数的增加,各组药物灭螺效果均显著增高(c2 = 79.333、94.718、117.020,P均 < 0.01),3种药物灭螺相同次数后钉螺死亡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2 = 1.590、0.571、3.238,P均 > 0.05)。4%螺威粉剂、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灭螺1、2、3次后,钉螺密度分别较灭螺前下降69.82%~86.60%、68.66%~86.55%和71.89%~88.87%,各组药物灭螺3次后活螺密度降幅均 > 85%。4%螺威粉剂、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每100 m2的灭螺费用分别为19.57、11.97元和10.47元;灭螺1、2、3次每100 m2钉螺死亡率每增加1%的费用分别为0.30、2.08、2.38元,0.20、1.10、1.32元和0.17、1.04、0.97元,均以第1次灭螺的费用?效果最高。结论 4%螺威粉剂、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在江滩现场大规模应用的灭螺效果相近,但费用?效果随着灭螺次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我国不同流行区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危芙蓉,高春花,汪俊云*,杨玥涛,石锋
    2018, 30(6):  625-629. 
    摘要 ( )   PDF (14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两株来自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不同流行区的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蛋白表达差异,为筛选和鉴定我国不同流行区利什曼原虫致病差异相关分子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培养两株分离于我国四川九寨沟县(SC6株)和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JIASHI?5株)的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经酶解后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非标记(Label?free)定量分析,利用MaxQuant软件(版本号1.3.0.5)查库,进行非标定量(Label?free quantitation,LFQ)分析。结果 成功鉴定蛋白4 274个,筛选出差异蛋白1 219个(差异倍数>2.0 或 <0.5,P < 0.05),其中JIASHI?5株前鞭毛体特有蛋白550个,SC6 株前鞭毛体特有蛋白174个。SC6 株和 JIASHI?5 株间差异表达蛋白495个,其中SC6株上调蛋白(高表达)167个,JIASHI?5株上调蛋白328个。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能量代谢、应激反应、延长感染宿主细胞的寿命以及利什曼原虫存活与增殖。结论 来自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不同流行区的婴儿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蛋白质表达存在差异。
    2017年江苏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样本检测结果分析
    徐岁,顾亚萍,曹园园,王伟明,唐建霞,李菊林,张梅花,周华云,朱国鼎,曹俊*
    2018, 30(6):  630-634. 
    摘要 ( )   PDF (9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7年江苏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样本检测结果,为巩固江苏省疟疾诊断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由江苏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收集2017年疟疾网报病例诊断结果和样本;对每份病例样本分别采用镜检、核酸检测复核和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检测;比较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疟原虫虫种样本检测结果符合情况。结果 2017年江苏省共有疟疾网报病例242例,经复核确定疟疾病例共239例,其中恶性疟163例、间日疟21例、三日疟11例、卵形疟43例、恶性疟和卵形疟原虫混合感染1例。13个设区市疟疾网报病例的诊断符合率均>80%,总符合率为88.8%;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8.8%、57.1%、63.6%、81.4%,RDT对4种疟原虫感染检出率分别为95.7%、85.0%、63.6%、79.1%。结论 2017年江苏省疟疾网报病例诊断质量总体较高,对非恶性疟人体疟原虫的虫种鉴别能力有待提高,RDT对非恶性疟人体疟原虫感染检测效果不理想。在当前消除疟疾阶段,应加强和保持各部门的疟疾诊断能力。 
    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王永珍,韩秀敏△*,朱文君,申梅岭,康永蜀,孙艳秋,郭亚民
    王永珍,韩秀敏△*,朱文君,申梅岭,康永蜀,孙艳秋,郭亚民
    2018, 30(6):  635-639. 
    摘要 ( )   PDF (11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和白细胞介素?21(IL?21)表达水平,探讨它们与肝棘球蚴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5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比较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fh细胞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和比较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21水平,分析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Tfh细胞表达水平和血清IL?21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XCR5+ T细胞(18.49% ± 5.67% vs. 16.18% ± 4.04%,P < 0.05)、CD4+CXCR5+PD?1+T细胞(4.94%±1.91% vs. 2.29% ± 0.79%,P < 0.05)和CD4+CRCR5+ICOS+PD?1+ T细胞比例(30.93% ± 24.10% vs. 21.07% ± 14.25%,P < 0.05)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但肝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RCR5+ICOS+ T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9% ± 0.32% vs. 0.25% ± 0.31%,P > 0.05)。肝棘球蚴病患者血清IL?21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293.35 ±2 03.65 pg/mL vs. 192.72 ± 70.09 pg/mL,P < 0.05),但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Tfh细胞表达水平和血清IL?21含量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肝棘球蚴病患者外周血Tfh细胞及血清IL?21表达水平升高,Tfh细胞和IL?21可能参与了肝棘球蚴病进展。
    青海省少年儿童肝多房棘球蚴病与胆囊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徐正光1,韩秀敏1△*,石兵强1,2,王向前1,孙艳秋1,郭亚民1,赵顺云1
    2018, 30(6):  640-645. 
    摘要 ( )   PDF (9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青海省少年儿童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中胆囊相关疾病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未满18周岁的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中胆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收集51例少年儿童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按照WHO棘球蚴病PNM影像学分型标准,P1、P2、P3型分别占37.25%(19/51)、41.18%(21/51)和19.60%(10/51)。按照《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57-2006)诊断标准,51例患者中浸润型、钙化型、液化空洞型分别占66.67%(34/51)、21.57%(11/51)和11.76%(6/51)。患者中术前有胆道系统临床症状者占78.43%(40/51),有胆囊相关并发症者占58.82% (30/51)。对40例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实施手术,术后有并发症者占77.50%(31/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WHO影像学分型、《包虫病诊断标准》(WS 257-2006)分型、病灶位置、病灶肝段分布、病灶大小、病灶数量等是少年儿童肝多房棘球蚴病胆囊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海省少年儿童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中胆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影响较大,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终末期肝多房棘球蚴病自体肝移植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徐天天,孙艳秋*,张强,韩秀敏,张永海,秦长春,孙铭佑,韩彦舟
    2018, 30(6):  646-651. 
    摘要 ( )   PDF (14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终末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行自体肝移植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7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接受自体肝移植术的8例终末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对8例患者术前行腹部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将患者CT原始数据传输至人体三维可视化虚拟手术系统,通过三维可视化重建测定多房棘球绦虫体积、预切肝体积,并观察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比术中实际所见,评估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终末期肝多房棘球蚴病行自体肝移植术的应用价值。结果 三维可视化重建模型能清晰显示终末期肝多房棘球蚴病病灶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三维可视化重建模型术前测得预切肝体积与术中实际切除的肝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083,[P>0.05])。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可用于终末期肝多房棘球蚴病行自体肝移植术前制定合理的肝脏切除及血管吻合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实验研究
    microRNA?155在弓形虫感染调节巨噬细胞极化中的作用
    蔡亦红1,刘静2,洪露3*
    2018, 30(6):  652-655. 
    摘要 ( )   PDF (1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弓形虫感染对宿主细胞内microRNA?155(miR?155)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 方法 利用miRNAs基因芯片检测弓形虫感染宿主细胞内miRNAs表达水平,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PCR)检测miR?155表达水平。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miR?155导入人巨噬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采用流式细胞术、qPCR、酶联免疫法检测弓形虫感染组、pEGFP?miR?155过表达组以及miR?155抑制组诱导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86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白细胞介素(IL)?12表达水平。结果 基因芯片和qPCR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弓形虫感染时间的延长,miR?155表达量上升;pEGFP?miR?155转染宿主细胞的转染效率可达82.6%。弓形虫感染组和pEGFP?miR?155过表达组CD8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miR?155抑制组,iNOS和IL?12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 弓形虫感染能够通过上调miR?155表达参与驱动人源巨噬细胞向M1型偏移。
    农户储藏物孳生粉螨种类的初步调查
    郭娇娇,孟祥松,李朝品*
    2018, 30(6):  656-659. 
    摘要 ( )   PDF (9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农户储藏物中孳生粉螨的密度及种类。方法 采集安徽省临泉县农户家中的储藏粮食、调味品、食物、果蔬等储藏物样本,分离其中的孳生粉螨,制作成玻片标本并进行螨种的鉴定、分类。结果 从66种储藏物样本中共分离出粉螨21种,隶属于7科15属,其中以小米中粉螨的孳生密度最高(3 888.89只/g),茴香中粉螨的孳生密度最低(2.03只/g);以孳生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及害嗜鳞螨(Lepidoglyphus destructor)的储藏物种类最多。粮食类粉螨平均孳生密度为383.94只/g,优势螨种为长食酪螨(Tyrophagus longior);调味品类粉螨平均孳生密度为149.53只/g,优势螨种为害嗜鳞螨和拱殖嗜渣螨(Chortoglyphus arcuatus);食物类粉螨平均孳生密度为85.15只/g,优势螨种为腐食酪螨、长食酪螨、阔食酪螨(Tyrophagus palmarum)、家食甜螨(Glycyphagus domesticus)和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果蔬类粉螨平均孳生密度为49.15只/g,优势螨种为罗宾根螨(Rhizoglyphus robini)和阔食酪螨;其他粉螨平均孳生密度为25.05只/g,优势螨种为腐食酪螨和害嗜鳞螨。结论 农户储藏物中孳生的粉螨物种丰富,应采取积极措施控制粉螨孳生以降低其危害。
    防治研究
    2004-2017年镇江市疟疾疫情分析
    李爱华,王琳*,李莎莎
    2018, 30(6):  660-663,666. 
    摘要 ( )   PDF (10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4-2017年镇江市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定合理的疟疾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17年镇江市疟疾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疟疾疫情、流行特征、病例类型及发热病人血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7年镇江市共报告疟疾病例182例,其中间日疟123例(67.58%),恶性疟55例(30.22%);本地感染病例41例(22.53%),国内输入性病例66例(36.26%),境外输入性病例75例(41.21%)。182例疟疾病例主要为男性(133例);年龄集中在20~50岁,占59.89%;职业以农民和工人为主,分别占24.73%(45/182)和24.18%(44/182);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7-9月。2004-2017年镇江市血检发热病人258 879人,本地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007%,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7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镇江市自2011年起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已成为本市疟疾防控的重点。
    2012-2017年青岛市疟疾疫情分析
    柳素珍,纪锋颖*,李学奎
    2018, 30(6):  664-666. 
    摘要 ( )   PDF (9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2-2017年青岛市疟疾疫情及其流行特征,为该市疟疾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青岛市疟疾病例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结果 2012-2017年青岛市共报告疟疾病例103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疟疾。其中输入地为非洲98例(95.15%),亚洲5例(4.85%);实验室确诊病例92例(89.32%),临床诊断病例11例(10.68%);2016年发病率最高,为0.28/10万;恶性疟87例(84.47%)、间日疟13例(12.62%),卵形疟3例(2.91%)。疟疾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19.6∶1。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季节不明显。初诊和确诊单位均以地市级医疗机构为主,从发病到确诊中位时间为4 d。1例病例死亡,无复发、再燃和输入性继发病例发生。结论 2012-2017年青岛市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做好输入性疟疾防控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临床研究
    青海地区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术后炎性因子变化及乌司他丁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
    田青山,阿吉德*,王向前,赵顺云,宫子轩,杨金煜,秦长春
    2018, 30(6):  667-670. 
    摘要 ( )   PDF (9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青海地区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术后炎性因子变化,评价乌司他丁对肝棘球蚴病患者术后炎性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60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术后使用乌司他丁,对照组不使用。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第1、3、5天及第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8、IL?9、IL?10含量,并分析乌司他丁干预的效果。结果 乌司他丁干预组术后不同时间点IL?6、IL?8、IL?9和IL?10水平变化趋势不同。乌司他丁干预组IL?6、IL?8、IL?9、IL?10水平与对照组在术前、术后第1、3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15 ~ 1.82,P均> 0.05);而在术后第5、7 天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3.22、23.51,P均< 0.05)。结论 乌司他丁在抑制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机体炎症因子方面有很好效果,对术后肝损伤可以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 
    肝细粒棘球蚴病下腔静脉 肝静脉CT成像的评估价值
    董永兴,白峻虎*,张永海,韩秀敏,余晓晟
    2018, 30(6):  671-673. 
    摘要 ( )   PDF (1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使用CT成像评估肝细粒棘球蚴病病灶与下腔静脉、肝静脉关系的准确性。 方法 100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行腹部CT三期扫描,得到下腔静脉、肝静脉三维重建图像,观察棘球蚴病病变与下腔静脉、肝静脉的关系,将结果与术中结果对比,分析使用CT成像评估肝细粒棘球蚴病病灶侵犯下腔静脉、肝静脉的可靠性。结果 CT成像评估血管推移、伴抱球征、界限不清楚、血管狭窄等与术中所见一致。有4例患者CT成像判断为病灶与下腔静脉界限清楚,而术中示病灶与血管有一定黏连。对于有血管狭窄判断为受侵犯的结果中,有3例为过度诊断。结论 肝静脉、下腔静脉CT成像能清晰显示肝棘球蚴囊肿与肝静脉、下腔静脉的空间位置关系。
    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影像学分析
    白峻虎,张永海*,韩秀敏,李耀东,董永兴
    2018, 30(6):  674-677. 
    摘要 ( )   PDF (11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回顾性分析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4-2017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行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病历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中,细粒棘球蚴病57例,多房棘球蚴病22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中,单囊型21例,多子囊型16例,内囊塌陷型9例,实变型4例,钙化型7例。79例患者中,62例为常见影像学征象。单囊型细粒棘球蚴病表现为肝内囊性水样病灶,囊壁薄厚均匀、无强化;多子囊型表现为“囊中囊”、“玫瑰花瓣”、“轮辐征”等;当内囊塌陷分离时表现为“飘带征”、“双环征”等征象;囊壁钙化时呈弧线状、蛋壳状,囊内容物呈现絮状或者整个病灶钙化。多房棘球蚴病表现为肝内实性肿块,密度及信号不均匀,边缘不规则;病灶强化不明显,病灶内散在或者群簇状分布的“小囊泡”,常伴有钙化,整个病灶呈“地图样”外观。另外17例患者表现为复杂少见的影像征象;其中6例细粒棘球蚴病囊内含脂肪,影像表现为囊内单发或多发脂肪密度结节灶,CT值为-28~-84 HU;4例病灶破入胆管,邻近胆管密度增高,胆管壁增厚,周围胆管扩张;4例合并原发性肝癌,影像表现为肝内细粒或多房棘球蚴病合并实性强化肿块,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3例合并感染,影像学表现为囊壁明显增厚且强化明显,其中2例囊内见气体影,1例囊肿合并感染并侵及腹壁。结论 肝棘球蚴病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在临床工作中需认真分析,做好鉴别诊断。
    Revolution CT全肝灌注对肝多房棘球蚴病病灶边缘浸润带的影像学评估
    杨晶,白峻虎*,张永海,韩秀敏,唐军
    2018, 30(6):  678-681. 
    摘要 ( )   PDF (1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Revolution CT全肝灌注分析肝多房棘球蚴病病灶边缘区域血供及代谢情况。方法 利用Revolution CT对青海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0例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行全肝灌注CT扫描并分析图像,比较病灶内、病灶边缘浸润带及周围正常肝组织灌注血流量、达峰时间、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肝动脉分数值的差异。结果 肝多房棘球蚴病病灶内、病灶边缘浸润带及周围正常肝组织灌注血流量、达峰时间、血容量和平均通过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4.579、8.343、20.535、21.843,P均 < 0.05),但病灶内、病灶周围浸润带及周围正常肝组织肝动脉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621,P > 0.05)。结论 Revolution CT全肝灌注能够对肝多房棘球绦虫,尤其是其浸润带进行更精确的定量分析,对肝多房棘球蚴病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钱希铭,沈国强*,王晓明
    2018, 30(6):  682-684,708. 
    摘要 ( )   PDF (9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为后续该类人群弓形虫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327例临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血清样本,同时收集200例女性体检正常者血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分析不同人群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差异。结果 32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总体弓形虫感染率为26.91%(88/327),高于健康体检者的5.00%([χ2] = 39.36,[P< 0.01]);其中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高于健康体检者(26.30% vs. 5.00%;[χ2] = 37.79,[P< 0.01]),血清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与健康体检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2% vs. 0;校正[χ2] = 0.58,[P> 0.01])。卵巢癌、子宫颈癌和乳腺癌患者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68%、25.47%和25.69%,均高于健康体检者([χ2] = 32.35、27.32、28.00,P 均 < 0.01),但卵巢癌、子宫颈癌和乳腺癌患者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7,[P> 0.05])。卵巢癌、子宫颈癌和乳腺癌患者血清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79%、0和0.92%,与健康体检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 > 0.05)。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防控。
    防治管理
    湖北省血吸虫病消除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洪志华*
    2018, 30(6):  685-687. 
    摘要 ( )   PDF (9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总结了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的主要经验、分析了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相关建议,以期对加快湖区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推动《“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目标的实现有所助益。
    微信宣传在木材行业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中的作用
    王学东1,蒋玲1,黄峰1,刘彬1,戎毅2*
    2018, 30(6):  688-690. 
    摘要 ( )   PDF (9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微信宣传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木材行业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中的作用,为防控境外输入性疟疾提供新思路。方法 收集张家港市疟疾疫情资料,获取木材行业境外人员联系方式。通过张家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向木材行业从业人员宣传疟疾防治相关知识,采用问卷调查微信宣传前后该群体的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并统计微信宣传前后木材行业出国归国人员中新发疟疾病例数。结果 张家港市木材行业各环节均采用微信作为联系方式。采用微信公众号宣传疟疾防治相关知识前后,问卷调查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28份和150份,调查对象疟疾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81%~62.50%和33.33%~90.00%,宣传前后疟疾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2017?01?13-2017?07?13(宣传前)张家港市木材行业出国人员中发现6例新发疟疾病例,2018?02?01-2018?07?31(宣传后)无新发病例。结论 微信宣传在张家港市木材行业境外输入疟疾防控中发挥了较好作用,该宣传方式可在其他行业推广使用。
    防治经验
    2017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何亮才1,王加松1,袁梅枝1*,彭新福1,卢显辉1,吴克利1,苏文2
    2018, 30(6):  691-693. 
    摘要 ( )   PDF (9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年版)》和《荆州市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年在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居民、流动人群和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以及螺情和野粪监测。结果 2017年荆州市7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本地居民44 118人,发现血检阳性1 925人,总体血检阳性率为4.36%,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开展流动人群监测2 175人,发现IHA血检阳性93人,血检阳性率为4.28%,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共对1 937头耕牛进行了粪检,未发现血吸虫感染耕牛。在69个监测点查出有螺环境1 302处,有螺面积1 923.64 hm2;共调查钉螺348 756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7.19%;捕获活螺142 494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41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23个监测点的41处有螺环境检获各类野粪596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野粪。结论 荆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仍存在疫情回升的潜在因素,需继续加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东台市猪肉食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弓形虫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周兴军*,赵越,严国进,张长桂
    2018, 30(6):  694-695. 
    摘要 ( )   PDF (9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东台市猪肉食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弓形虫感染情况。方法 以东台市某肉食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200例作为调查对象,采集其静脉血并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 结果 200例肉食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中,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36例,阳性率为18.0%。不同工龄者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813,P <0.05);随着工龄的增加,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与动物直接接触频繁者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结论 东台市猪肉食品加工从业人员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较高,对此类人群应加强弓形虫感染检测及健康教育。
    南京市特殊人群弓形虫感染调查
    杨佩才1,何伊莎1,杨苏1,谢朝勇1,张洪英1*,王凌2,景世保3,范小汩4
    2018, 30(6):  696-697,701. 
    摘要 ( )   PDF (9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南京市特殊人群弓形虫感染情况,为特殊人群弓形虫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9-11月选取南京市HIV/AIDS病人、肿瘤患者、孕妇、畜禽养殖及畜产品加工人员等4类特殊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弓形虫特异性抗体。结果 南京市4类特殊人群弓形虫总感染率为10.2%,其中IgG抗体阳性率为10.2%,IgM抗体阳性率为0.5%。HIV/AIDS患者、畜禽养殖及畜产品加工人员、孕妇和肿瘤病人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2.2%、11.3%、4.0%和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5.668,P = 0.130)。男性调查对象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15.3% vs. 5.8%;[χ2] = 10.213,P = 0.001),不同年龄组([χ2] = 9.501,P = 0.023)、不同文化程度([χ2] = 9.850,P = 0.043)和不同职业调查对象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8.983,P = 0.062)。结论 南京市特殊人群弓形虫感染率较高,后续工作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干预。
    苏州市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果分析
    吴秀珍,周靖,苏静,吴敬之*
    2018, 30(6):  698-701. 
    摘要 ( )   PDF (9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苏州市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果,为巩固苏州市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江苏省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方案(2014年版)》和《江苏省市级消除疟疾评估实施细则(2015年版)》,对苏州市所辖的市(区)进行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全部通过考核后进行市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并随机抽取1个区开展消除疟疾复核考核评估,对考核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苏州市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得分为98.6分;随机抽取吴江区进行复核评估,复核分数为95.8分;按照国家考核评估规定的85分达标标准,苏州市达到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苏州市达到消除疟疾标准;今后要继续做好消除后疟疾监测工作,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综述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吸虫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戴思敏,秦志强,吕超,许静*
    2018, 30(6):  702-704. 
    摘要 ( )   PDF (9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核苷酸多态性具有丰富的动态性和相对稳定的遗传性,近年来被认为是新一代遗传标志物,并可以通过探索表达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在疾病存在的情况下寻找有关基因。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类相关抗原有密切联系。通过检测基因各等位点,进而鉴定与血吸虫病易感性及与病程相关的基因或单倍型。对检测到的候选基因进行分析可为血吸虫病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有利于临床上评估易感性、进行早期诊断或预防性治疗。
    复杂性肝棘球蚴病外科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郭亚民,朱文君,赵顺云,韩秀敏,徐正光*
    2018, 30(6):  705-708. 
    摘要 ( )   PDF (9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属绦虫幼虫所致的人畜共患性疾病。我国主要致病绦虫类型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分别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目前,棘球蚴病治疗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对于部分就诊时已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以及病灶侵及肝门、重要血管及胆管的复杂性棘球蚴病病例的治疗仍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根据近年来文献报道,结合临床经验,对复杂性肝棘球蚴病的外科治疗策略进行综述。[关键词] 
    病例报道
    颞下窝棘球蚴病侵犯眶内 颅底1例
    孙素梅,蔡晓*,赵生秀
    2018, 30(6):  709-710. 
    摘要 ( )   PDF (10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1例侵犯眶内、颅底的颞下窝棘球蚴病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经手术和抗棘球蚴病药物治疗,彻底清除了多发棘球绦虫子囊及内囊,患者病情显著好转,顺利出院。
    脑多房棘球蚴病误诊1例
    周平,张强*
    2018, 30(6):  711-712. 
    摘要 ( )   PDF (11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报道1例被误诊的脑多房棘球蚴病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