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7-02
    述评
    余江血防模式分析:基于农村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视角
    李银才, 刘亦文
    2018, 30(3):  245-248. 
    摘要 ( )   PDF (10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农村公共产品政府供给视角,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血吸虫病防治(血防)公共服务供给的因素,以及血防公共服务供给特征,剖析了“余江血防模式”的成功经验。传统的农村小农经济模式使政府对包括血防服务在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制约了血防效果。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主导的互助组、合作社等经济模式提升了农村公共产品筹集能力,使农村社区实施如小型环境改造等血防服务成为可能。余江县血防公共服务供给基本特征体现在:党的领导是血防公共服务的组织保证,健康教育是农民接受血防公共服务的前提,因地制宜是低成本血防公共服务供给的新模式。
    论著
    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光滑双脐螺在中国大陆的定殖风险及潜在地理分布研究
    王宜安, 杨坤, 梁幼生, 曲国立, 石锋, 邢云天, 戴建荣
    2018, 30(3):  249-254,259. 
    摘要 ( )   PDF (34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螺的生态学数据和气象站点的温度资料,预测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光滑双脐螺在中国大陆定殖风险及潜在地理分布。方法 采用生态学方法实验室测定光滑双脐螺螺卵、幼螺及成螺生存极值高温、极值低温、发育起点温度和世代发育有效积温;采集中国大陆南方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国家级气象站点1955-2010年温度资料,建立光滑双脐螺环境温度相关基础数据库,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预测光滑双脐螺在中国大陆定殖风险及潜在空间分布区域。结果 光滑双脐螺螺卵、幼螺及成螺的半数致死低温分别为6.80、6.34 ℃和6.60 ℃,半数致死高温分别为35.99、33.59 ℃和32.20 ℃,发育起点温度为7.16 ℃,平均世代发育有效积温为(1 970.07 ± 455.10)日·度。结合我国南方229个国家级气象站点温度资料的GIS分析显示,中国大陆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和福建省的局部地区以及海南全省的气温条件已能满足光滑双脐螺生存的温度要求;其中广东少部分地区和整个海南省区,甚至可完成3个世代以上发育繁殖,可成为该螺入侵后的高风险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并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大陆适合光滑双脐螺定殖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有由南向北扩展的趋势。结论 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区已具备适合光滑双脐螺定殖的温度条件,且此区域呈由南向北扩展的趋势。因此,中国大陆存在光滑双脐螺传入后的定殖风险。

    镇江市润州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策略及实施效果
    夏爱, 赵亚明, 蒋军, 陶恒业, 王琳, 李莎莎, 黄轶昕
    2018, 30(3):  255-259. 
    摘要 ( )   PDF (10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镇江市润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策略的实施效果。方法 2001-2016年在镇江市润洲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血吸虫病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以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螺面积、灭螺面积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行为正确率为指标评估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 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灭螺面积7 091.50 hm2,有螺面积和总灭螺覆盖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 = -0.874,P = 0])。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常住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1 703例,粪检阳性病人199例;对粪检阳性者和血检阳性者全部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和扩大化疗;2005年后居民血检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自2004年后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01-2016年问卷调查居民189 639人次,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逐年提升。全区于2016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吡喹酮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
    2009-2014年南昌市新建区血吸虫病疫情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李银龙, 薛靖波, 胡位陈, 毛远华, 张智姝, 周菱, 章萍, 余章科, 许静
    2018, 30(3):  260-263. 
    摘要 ( )   PDF (1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血吸虫病疫情分布特征,为今后开展血吸虫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以村为单位,收集并整理2009-2014年南昌市新建区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aTScan软件进行分析,确定该地区人群、钉螺及耕牛感染血吸虫的时空聚集区域。结果 新建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2009年的0.10%下降至2014年的0.000 68%。钉螺血吸虫感染率波动较大,2012年最高为1.04%,2014年下降至0。耕牛感染率2012年最高,达1.98%;2014年下降至0。时空聚集探测显示,新建区3个人群血吸虫感染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昌邑乡、联圩乡及松湖镇的20个自然村,2个钉螺感染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昌邑乡和南矶乡的5个自然村,1个耕牛感染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昌邑乡的3个自然村。结论 2009-2014年南昌市新建区血吸虫病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疫情反弹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6个聚集区域所覆盖的自然村是该区今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区域。

    2005-2016年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沈美芬, 董毅, 冯锡光, 张云, 吴明寿, 黄鹏
    2018, 30(3):  264-268. 
    摘要 ( )   PDF (10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态势,评估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效果。方法 2005-2014年选择云南省4个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县(市)、2015-2016年选择全省全部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再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村作为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点按照全国统一的监测方案要求,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和家畜病情监测,以及野粪和螺情等调查。结果 2005-2016年,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为8.40%~25.40%,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血检阳性者以30~60岁和农民职业人群为主;粪检阳性率为0~6.59%,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1.67%。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25.00%,未发现粪检阳性者。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为0~10.29%,主要感染畜种为黄牛、水牛、狗、马属动物和猪。共调查各类野粪1 642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野粪。共查出有螺面积753.97 hm2,活螺密度0.013 9~0.631 5只/0.1 m2,共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64只。监测期间监测点有螺环境的灭螺覆盖率达100%,化疗血吸虫病人161例、病畜269头(只)。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总体呈平稳低发态势。但今后仍应继续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和监测工作,以期尽早达到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源自日本血吸虫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褚亮, 李徽徽, 王书书, 袁圆, 姜辉, 徐岚松, 贺文欣, 王守祥, 赵木子, 白永生, 魏明, 刘涛, 盛洁, 陈兴智, 方强, 杨小迪
    2018, 30(3):  269-272,338. 
    摘要 ( )   PDF (18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chistosoma japonicum cysteine protease inhibitor,SjCystatin)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抑制作用。方法 18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肠炎组,C组为SjCystatin治疗组。A组给予蒸馏水,B、C组连续饮用3%DSS溶液7 d诱发肠炎;C组每天经腹腔注射10 μg SjCystatin,A和B组注射PBS。观察各组小鼠临床表现,进行临床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第7天处死小鼠,观察结肠大体及组织病理改变。同时提取小鼠结肠组织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其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IL?6及IL?10水平。结果 与A组[([0.50±0.28])分]相比,B组小鼠DAI评分[([9.30±1.30])分]明显增加,建模后小鼠结肠病理损伤显著,结肠组织匀浆上清中TNF?α为(321.33 ± 67.01) pg/mL,IL?6为(403.58 ± 180.51) pg/mL,均明显上升。C组小鼠DAI评分为([6.67±1.57])分,显著下降(F = 86.86,P < 0.01);小鼠结肠大体及组织病理明显缓解,结肠组织匀浆上清中TNF?α为(188.14 ± 40.14) pg/mL,IL?6为(209.71 ± 48.47) pg/mL,均显著下降(F = 17.46、9.89, P < 0.01)。结论 SjCystatin对DSS诱导的C57BL/6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有抑制效果。
    重组酶介导的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核酸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
    赵松, 李婷, 杨坤, 李伟, 张键锋, 郭利川, 刘燕红, 戴洋, 应清界, 羊海涛
    2018, 30(3):  273-277,306. 
    摘要 ( )   PDF (14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一种可用于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检测的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方法(RAA)。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SjG28基因片段作为靶序列,根据RAA反应原理设计合成引物,建立并优化RAA反应体系。应用此方法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同时扩增梯度稀释的含不同拷贝数的SjG28基因片段TA克隆质粒及不同浓度的基因组DNA,以评价其敏感性;应用此方法检测曼氏血吸虫、似蚓蛔线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基因组DNA及健康人血基因组DNA,以评价其特异性。结果 建立的RAA法可特异性扩增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成虫及虫卵基因组DNA,反应可在30 min内完成。以重组质粒为模板,RAA法最低可检出的质粒拷贝数为20个/μL;以基因组DNA为模板,RAA法最低可检测浓度为0.01 ng/μL。建立的RAA法以健康人全血基因组DNA及曼氏血吸虫成虫、似蚓蛔线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反应快捷、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RAA方法,其具有应用于日本血吸虫病基因诊断的价值。
    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评价
    周晓蓉, 单晓伟, 郑力, 利国, 刘斯
    2018, 30(3):  278-281. 
    摘要 ( )   PDF (10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临床路径(CP)在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晚血)诊疗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从湖北省晚血救治绩效评估管理系统中,随机抽取2011-2013年救治的无合并症的腹水型晚血患者1 129例, 其中采用CP治疗754例(CP组),采用传统治疗375例(NCP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药占比、治疗转归、满意度和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并观察CP的变异情况。结果 CP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3.85 ± 5.60) d、平均住院费用为(4 699.14 ± 1 520.59)元,NCP组分别为 (17.92 ± 5.80) d和(5 692.01 ± 1 616.6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5);两组住院费用结构亦有显著不同,CP组检查费、床位费构成比低于NCP组,但检验费、诊疗费、药品费及其他费用构成比高于NCP组( P均 < 0.05)。CP组健康知识知晓率较NCP组高(P < 0.05),两组患者治疗转归及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CP变异率为9.02%(68/754)。结论 实施CP能减少腹水型晚血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CP治疗变异率较低,适用于无合并症的腹水型晚血患者。
    2008-2016年我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田添, 曹淳力, 伍卫平, 贾铁武, 钱门宝, 郝瑜婉, 朱泽林, 王强, 李石柱, 周晓农
    2018, 30(3):  282-288. 
    摘要 ( )   PDF (1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08-2016年全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实施预防控制棘球蚴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资料,对2008-2016年全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8-2016年全国累计有367例棘球蚴病死亡病例报告,逐年死亡病例数分别为36、30、21、32、35、33、54、55、81例,年平均粗病死率为129.29/10万。棘球蚴病死亡病例平均年龄为(56 ± 18)岁;男女性别比为100∶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3,P > 0.05)。2008-2016年全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主要分布在流行省份的青海、四川、宁夏、新疆、甘肃、内蒙古、云南和非流行省份的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累计报告死亡病例数居前11位的省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数占全国死亡病例总数的87.5%(321/367)。2008-2016年全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以汉族为主(52.0%),职业以农民为主(46.6%),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57.2%),最高诊断单位以省级或三级医院为主(46.6%),死亡地点以在家中为主(59.9%)。结论 全国棘球蚴病死亡病例数自2014年后呈逐年增加趋势,病死率上升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8-2017年武汉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及诊断能力分析
    吴凯, 陈芳, 徐明星, 杨燕
    2018, 30(3):  289-294. 
    摘要 ( )   PDF (1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湖北省武汉市境外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医疗机构防治和诊断能力,为输入性疟疾监测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7年武汉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对病例性别、年龄、地区、职业、发病时间、血检阳性率、入院?检出时间采用描述性分析,对虫种、疫源地、就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7年武汉市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424例,其中恶性疟301例(70.99%),20 ~ 49岁男性为主要发病群体,发病无季节相关性。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输入性病例的疟原虫感染类型不同([χ2] = 205.83,P < 0.01),卵形疟和三日疟均来自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初诊(Z = -3.89,P < 0.01)和确诊([χ2] = 53.88,P < 0.01)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8年后医院发热门诊血检能力快速提升,至2010年实现所有疟疾病例均在实验室(镜检)诊断,且24 h检出率逐年提高至90%以上,而6 d检出率降至0(2016年)。结论 虽然武汉市医疗机构应对境外输入性疟疾能力已处于较高水平,但输入性疟疾防控形势依然较严重,须持续加强医疗机构的相关能力建设。
    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对小鼠肠黏膜Toll样受体的影响
    汲蕊, 管志玉, 梁瑞文, 尹凤玲, 李瑞芳
    2018, 30(3):  295-299. 
    摘要 ( )   PDF (26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致小鼠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感染1周组和感染2周组。用免疫抑制及卵囊灌胃的方法建立微小隐孢子虫肠道感染小鼠模型,感染1周组和2周组分别于感染后7 d和14 d剖杀,正常对照组于感染后14 d剖杀。光镜观察小鼠肠黏膜病理变化,并测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肠黏膜超微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肠黏膜TLR2和TLR4表达情况。结果 光镜下,感染组小鼠肠绒毛水肿,明显萎缩变短,黏膜下层结构水肿,与肌层间形成间隙。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感染1周组和感染2周组小鼠空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均明显降低(P均[<0.05]),隐窝深度明显升高(P均 < 0.01);且感染2周组小鼠空肠的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均明显低于感染1周组(P均 < 0.05),隐窝深度明显高于感染1周组(P < 0.01)。透射电镜显示,感染组小鼠的空肠可见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结构完整,卵囊周围的肠绒毛严重脱落,呈火山口状,卵囊壁与上皮细胞膜融合。 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感染1周组和感染2周组小鼠肠黏膜TLR2和TLR4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均[<0.05]);且感染2周组小鼠较感染1周组小鼠TLR2和TLR4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均[<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组小鼠肠黏膜TLR2和TLR4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5]),且感染2周组小鼠TLR2和TLR4蛋白较感染1周组小鼠的表达量明显增高 (P均[<0.05])。结论 TLR2和TLR4参与了肠黏膜对微小隐孢子虫的识别,感染导致的肠黏膜损伤可能与其上调TLR2和TLR4表达相关。
    田鼠巴贝虫感染BALB/c小鼠血细胞动态变化
    蔡玉春, 陈韶红, 杨春利, 赵枝新, 李浩, 卢艳, 艾琳, 储言红, 沈慧敏, 陈家旭
    2018, 30(3):  300-306. 
    摘要 ( )   PDF (18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后体重、脾脏及血液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 取田鼠巴贝虫感染种鼠外周血(虫密度为20%),腹腔接种6周龄健康BALB/c小鼠,100 μL/只,并设立健康小鼠对照组。感染组小鼠于感染后0~28 d隔日尾尖采血,涂薄血片,吉氏染色后油镜下观察田鼠巴贝虫增殖情况,并分别于感染后0、7、14、21、28 d测定小鼠体重、脾重,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析小鼠血细胞。结果 小鼠在感染后第1天即可在外周血中查见田鼠巴贝虫虫体,第7天染虫率最高(55%),随后感染率逐渐下降,至第28天外周血虫体镜检阴性,进入隐性感染阶段。小鼠于感染后第7天体重降至最低,随后逐渐恢复;脾脏重量在感染后第14天最重,后逐渐降低,但至第28天脾重仍高于正常组。全血细胞分析发现,感染组小鼠白细胞数量及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波动范围在正常小鼠参考值范围内。感染组小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计数在感染后虫密度高峰期降至最低,后随着虫密度降低而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田鼠巴贝虫感染可引起小鼠体重下降、脾脏增重、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降低,全血细胞分析仪对巴贝虫病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应用德尔菲法建立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评价体系
    朱慧慧, 钱门宝, 周长海, 诸廷俊, 陈颖丹
    2018, 30(3):  307-311,328. 
    摘要 ( )   PDF (10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德尔菲研究方法建立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评价体系,为健康教育作品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成立专家组,通过头脑风暴和面对面讨论确定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评价指标。而后基于评价指标设计问卷,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形成完整的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评价体系。结果 专家组分别确定了平面作品、实物作品和影音作品的评价指标,3类作品分别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通过两轮专家咨询,23位专家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在一级指标中最重要的是作品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而在二级指标中,“信息准确性”和“行为指导性”最为重要。结论 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可应用于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的综合评价。
    结膜吸吮线虫基因组序列特征研究
    张露菲, 王灵军, 郑明辉, 曹建平, 刘晖
    2018, 30(3):  312-316. 
    摘要 ( )   PDF (35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阐明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基因组的序列特征。方法 采用GeneMark、GeneID和GeMoMa软件对结膜吸吮线虫基因组组装数据进行从头预测及同源预测,利用EVM软件对预测结果进行整合,以预测其基因组全部基因;将得到的基因序列分别在公共数据库及3个专有数据库(CAZyme、TCDB和PHI)中进行注释。结果 对结膜吸吮线虫基因组(79.34 Mb)的Scaffolds和Contigs基因结构进行分析,共得到了6 333个基因;通过公共数据库中BLAST比对,发现97.85%的基因可以得到注释,其中NR数据库中注释的基因最多(98.69%),可以富集到KEGG途径的基因最少(50.50%)。通过KOG数据库分析功能基因,共发现4 517个功能基因。在3个专有数据库(CAZyme、TCDB和PHI)中比对,分别注释得到136、139个和1 498个基因,其中PHI数据库中注释基因数目最多(1 498)。此外,还通过细胞色素酶的专有数据库预测到了238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结论 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结膜吸吮线虫基因组结构特征和注释信息,共得到了6 333个基因。

    新型抗血吸虫杂环化合物UPLC?QTOF?MS 分析方法的建立
    叶扬, 惠人杰, 冯柏年
    2018, 30(3):  317-321,345. 
    摘要 ( )   PDF (10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新型抗血吸虫杂环化合物噁二唑?2?氧化物杂环类似物F?2015?14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方法。方法 小鼠血浆及组织样品经乙酸乙酯萃取,以C18色谱柱进行色谱分离,再经流动相为10%乙腈?0.1%(体积分数)甲酸溶液,梯度洗脱分离,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F?2015?14。 结果 小鼠血浆中F?2015?14在12.5 ~ 25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0,检出限为8.8 mg /mL;小鼠肝匀浆中F?2015?14在12.5 ~ 25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2,检出限为5.6 mg/mL。在加样量为12.5 mg/mL的小鼠血浆和肝匀浆样品中,UPLC?QTOF?MS的准确度和基质效应均在80% ~ 120%,日间、日内精密度均< 20%;在加样量为100、200 mg/mL的小鼠血浆和肝匀浆样品中,UPLC?QTOF?MS的准确度和基质效应均在85% ~ 115%,日间、日内精密度均< 15%。 结论 UPLC?QTOF?MS检测新型抗血吸虫杂环化合物噁二唑?2?氧化物(F?2015?14)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及重复性,为抗血吸虫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实验研究
    杭州市肝病患者弓形虫感染调查
    黄建锋, 夏建萍, 许汝槿, 钱春艳
    2018, 30(3):  322-324. 
    摘要 ( )   PDF (10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杭州市肝病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为弓形虫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肝癌、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4类肝脏疾病患者各300例,以1 200例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对照,检测并比较肝病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率。结果 1 200例肝病患者中,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288例,阳性率为24.00%;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14例,阳性率为1.17%。1 200例健康对照中,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137例,阳性率为11.42%;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13例,阳性率为1.08%。肝病患者和健康对照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5.19,P < 0.01),但两者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4,P > 0.05)。肝癌、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和肝脂肪变性患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00%、25.00%、23.33%和2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79,P > 0.05)。 结论 杭州市肝病患者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较高,应加强肝病患者弓形虫病防治和健康教育。 
    安徽临泉居家常见储藏物孳生粉螨的群落研究
    郭娇娇, 孟祥松, 李朝品
    2018, 30(3):  325-328. 
    摘要 ( )   PDF (10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安徽省临泉地区居家常见储藏物中孳生粉螨的种类及群落多样性。方法 采集临泉县居民家中常见的储藏物样本共48种,采用直接镜检法分离其中的孳生粉螨。结果 共获得粉螨19种,隶属于6科14属。多样性分析表明3种生境的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排序均为[其他储藏物类>储藏干货类>储藏粮食类]。结论 临泉地区储藏物中孳生粉螨数量较多,物种丰富,应采取积极措施控制粉螨孳生以降低其危害。
    防治研究
    济宁市太白湖湿地蚊媒季节消长及2种监测工具应用效果
    黄晓丹, 王海防, 田华, 郭秀霞, 刘丽娟, 史琦琪, 宋晓, 张崇星, 王怀位, 程鹏
    2018, 30(3):  329-331. 
    摘要 ( )   PDF (9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济宁市太白湖湿地蚊媒季节消长水平,比较功夫小帅诱蚊灯和WJ?C全自动高效蚊虫采样器的诱蚊效果。方法 2017年6-10月分别采用人饵帐诱捕蚊法、功夫小帅诱蚊灯、WJ?C全自动高效蚊虫采样器诱捕蚊媒,对太白湖湿地的成蚊种类、季节消长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人饵帐诱捕蚊法共捕获成蚊10 914只,包括5属13种;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和常型曼蚊为当地的优势蚊种,三者占捕蚊总数的77.41%;黄色柯蚊比例明显上升。各种成蚊均于6月开始出现,7-8月为活动高峰期。2种诱蚊工具均有较好的诱捕效果,WJ?C全自动高效蚊虫采样器诱蚊效果与人饵帐诱法基本一致;诱蚊灯对常型曼蚊和黄色柯蚊的诱捕效果明显低于人饵帐诱法。结论 济宁市太白湖湿地蚊虫结构有所变化,应加强监测。诱蚊灯和WJ?C全自动高效蚊虫采样器均具有较好的诱蚊效果,但各有优劣,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方法的一致性。
    马尔康市农牧区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 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
    汪瑞鸥, 杜玉平, 方明旺, 辛军国, 陈金凤, 马骁
    2018, 30(3):  332-335. 
    摘要 ( )   PDF (10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马尔康市农牧区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和行为情况,为制定棘球蚴病防治政策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7年4月,根据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马尔康市796户农牧区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和相关行为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并分析。 结果 马尔康市农牧区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合格率为70.1%(558/796),15 ~ 25岁年龄组合格率最低,不同年龄组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408,P < 0.01);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合格率高([χ2] = 4.869,P = 0.027);养狗人群较未养狗人群合格率低([χ2] = 11.384,P = 0.001);参加培训3次及以上的合格率更高([χ2] = 11.439,P = 0.00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培训次数、是否养狗是影响棘球蚴病防治知识是否合格的主要因素。棘球蚴病相关行为正确率调查中,不喝生水正确率仅有32.7%(260/796),家犬栓养正确率为37.0%(61/165),家犬定期驱虫正确率为43.6%(72/165);家犬粪便掩埋的行为正确率最低,仅有10.3%(17/165)。结论 马尔康市农牧区居民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合格率有待提高,健康教育重点干预青年人群、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及养狗人群;需重点干预的相关行为是喝生水、犬栓养、犬驱虫及犬粪掩埋。
    海南省文昌市地脚米孳生粉螨的初步调查
    赵亚男, 梁德玉, 李朝品
    2018, 30(3):  336-338. 
    摘要 ( )   PDF (10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海南省文昌市境内地脚米粉螨的孳生程度。方法 采用直接镜检法分离地脚米样本中孳生的粉螨,将检出的螨制成玻片标本,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并进行螨种鉴定和计数。结果 从采集的20份地脚米中共分离出12种粉螨(5 885只),分别隶属于4科10属。总体平均孳生密度为29.43只/g,其中热带无爪螨和腐食酪螨孳生率较高。结论 海南省文昌市地脚米中粉螨孳生密度较高,应采取控制措施。
    防治管理
    《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GB 26345-2010)在云南省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价
    庞亚男, 林祖锐, 郑彬, 周水森, 熊彦红, 李真, 俞铖航
    2018, 30(3):  339-342. 
    摘要 ( )   PDF (11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云南省各级疾控、医疗机构疟疾防治工作人员对于《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GB 26345-2010)的知晓情况、使用情况及标准的适用性,从而为该标准的执行和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云南省16个州(市)共192家机构的各级疟疾防治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场调查云南省腾冲市和盈江县县级疾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的疟疾防治工作人员。收集《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知晓与使用情况、标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结果 回收调查问卷444份,其中有效问卷428份,问卷有效率为96.4%。知晓《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的比例为86.7%(371/428);知晓途径以教育培训为主,占50.7%(188/371);标准内容中,指标知晓率为65.9%(282/428)。使用频率中,以“偶尔使用”此标准的比例居多,占33.6%(144/428)。使用用途中,将其应用于“疟疾防治常规工作”的比例最高,为59.3%(191/322);应用于“考核达标参考”的比例仅为19.3%(62/322)。标准的适用性评价中,认为该标准完全适用的比例为91.3%(391/428),认为该标准需要修订的比例为8.7%(37/428)。调查对象所在机构均采取了相应措施以促进标准执行。共征集43条标准实施的建议,均为标准配套和支撑条件的建议。结论 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增强《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标准的学习培训与宣贯、提高实施水平,继续巩固并稳步推进其在云南地区的实施。 
    防治经验
    上海市宝山区历史有螺环境现状调查
    张京欣, 郑余超, 靳艳军, 金凯, 向伦辉
    2018, 30(3):  343-345. 
    摘要 ( )   PDF (29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上海市宝山区历史有螺环境分布现状,为今后调整与制定螺情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方法,收集历史有螺环境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绘制分布图,分析各类环境情况。结果 宝山区历史有螺环境现有53个,面积1 635 530 m2,分布在3个镇,按改造程度分为Ⅰ、Ⅱ、Ⅲ、Ⅳ类,其构成比分别为73.58%、5.66%、16.98%和3.77%。Ⅰ类和Ⅱ类彻底改造环境42个,面积1 622 043 m2,分别占总数的79.25%和99.18%。结论 宝山区历史有螺环境变迁较大,现场调查信息应在不同时期作充实与更新,指导今后钉螺调查工作。
    2009-2017年新昌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陈优梅, 陈宇浩, 宋晓炜
    2018, 30(3):  346-348. 
    摘要 ( )   PDF (10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浙江省新昌县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2017年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透明胶纸肛拭法对监测点常住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09、2012、2017年共检查3 069人,其中男性1 520人,感染61人,感染率为4.01%;女性1 549人,感染54人,感染率为3.48%。2009、2012年和2017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4.60%、4.29%和2.35%,总感染率呈下降趋势(c2 = 7.151,P < 0.05)。结论 新昌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
    芜湖市大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信行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铭, 刘欢
    2018, 30(3):  349-352,360. 
    摘要 ( )   PDF (25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芜湖市大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芜湖市5所高校1 685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其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并采用[χ2] 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知晓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芜湖市大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知晓率为33.5%(565例),危害知晓率最低,为31.4%(529例);不同年级、学校、生源地、家庭年收入,以及有无男女朋友、亲属是否在医疗机构工作、是否坚持每年体检1次、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否有寄生虫病感染史的大学生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校、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否坚持每年体检1次以及寄生虫病史是食源性寄生虫知识知晓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 均< 0.01])。结论 芜湖市大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健康行为及正确态度形成率也较低,在高校开设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课程十分必要。
    综述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的演进及评价
    李胜明, 李之阳, 周艺彪, 罗志红, 胡本骄, 潘雨馨, 罗立新, 姜庆五, 任光辉
    2018, 30(3):  353-356. 
    摘要 ( )   PDF (10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有专门防治机构的地方性、传染性疾病。本文通过史料考证,描述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制度条件下,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组织)如何建构、延续和变迁,分析评价了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的历史作用、贡献和地位。
    病例报道
    钩虫病致贫血1例
    张晴晴
    2018, 30(3):  357-358. 
    摘要 ( )   PDF (15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1例在大便常规检查中发现钩虫卵的贫血患者,旨在提高对大便常规检查诊断钩虫病作用的认识。
    两种人体钩虫感染性幼虫的形态鉴别
    吴中兴, 钱益新
    2018, 30(3):  359-360. 
    摘要 ( )   PDF (25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体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感染性幼虫的形态鉴别,对钩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均具有实践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口矛(咽管矛)和鞘膜横纹的特征,就可以准确鉴别两种钩虫的感染性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