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欢迎访问《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5年 37卷 5期
刊出日期 2025-10-25
医学科普
综述
论著
实验研究
防治研究
防治管理
专家论坛
防治经验
特约综述
教学研究
专家论坛
451
蔡剑锋, 孟军, 胡莉萍, 蒋智华, 蓝光华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策略与实践
Hot!
本文探讨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我国通往东盟的桥头堡,在中越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中的重要作用及实践经验。通过政府主导、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对话平台搭建、科研合作及人员交流培训等策略,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效防控了传染病跨境传播,但仍面临挑战,需进一步深化合作以应对未来传染病防控需求。
2025 Vol. 37 (5): 451-454, 493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1069KB] (
)
特约综述
455
荣恒, 丁雨晗, 宁硕, 葛以跃, 崔仑标
基孔肯雅病毒全球流行态势与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Hot!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主要经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张,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CHIKV感染可导致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F),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和严重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少数重症患者可伴随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CHIKV的全球加剧传播与遗传变异密切相关,其变异基因可增强病毒在传播媒介伊蚊体内的适应性和传播效率。目前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来诊断CHIKV感染,但由于CHIKV混合感染、早期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虫媒病毒感染相似等原因,CHIK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仍面临严峻挑战。全球首款CHIKF预防性疫苗已于近期在美国获批,但其大规模应用尚需进一步验证,且迄今尚无获批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本文综述了CHIKV的结构及致病机制,CHIKV感染的最新流行态势、诊断技术研究进展,以及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现状与前景,旨在为制定有效的疾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2025 Vol. 37 (5): 455-464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1041KB] (
)
论著
465
孙嘉月, 白秋花, 陈晓丹, 吕佳音, 何姗姗, 唐莉莉, 廖德君, 刘登宇, 傅晓茵
弓形虫感染小鼠孕中期母胎界面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对自然杀伤细胞亚型及功能的调控
目的 探讨小鼠孕早期感染弓形虫后,孕中期母胎界面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 PD⁃1)及其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ligand 1, PD⁃L1)通路对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亚型和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12只雌性C57BL/6J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6只。妊娠第6.5天(Gd6.5)时,每只感染组孕鼠均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感染150只弓形虫PRU株速殖子,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妊娠第12.5天(Gd12.5)时取孕鼠子宫和胎盘组织观察其病理变化,检测组织中PD⁃1、PD⁃L1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 mRNA表达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母胎界面NK细胞上PD⁃1和DX5表达水平。此外,设置JEG⁃3滋养层细胞与NK92MI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弓形虫速殖子作为感染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检测细胞PD⁃1、PD⁃L1及DX5 mRNA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结果 Gd12.5时,对照组孕鼠胎盘蜕膜组织细胞结构清晰完整,子宫柱状上皮细胞无明显异常改变;感染组孕鼠子宫和胎盘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炎症细胞浸润和淤血。对照组孕鼠子宫组织中PD⁃1、PD⁃L1、TNF⁃α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4 ± 0.004、1.001 ± 0.001、1.001 ± 0.001,感染组分别为2.480 ± 0.720、3.355 ± 0.920、2.391 ± 0.073;对照组胎盘组织中PD⁃1、PD⁃L1、TNF⁃α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7 ± 0.010、1.006 ± 0.006、1.001 ± 0.001,感染组分别为6.948 ± 1.918、3.225 ± 1.034、1.536 ± 0.150;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子宫组织(t = 3.55、4.43、33.02,P均< 0.05)和胎盘组织中PD⁃1、PD⁃L1、TNF⁃α mRNA表达水平( t = 5.36、3.72、6.18,P均< 0.05)均升高。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孕鼠子宫组织中PD⁃1+ NK细胞、PD⁃1+ DX5+ NK细胞和DX5+ NK细胞比例分别为(12.200 ± 1.082)%、(9.373 ± 7.728)%、(44.000 ± 4.095)%,感染组分别为(21.733 ± 1.630)%、(18.767 ± 1.242)%、(73.367 ± 0.611)%;对照组胎盘组织中PD⁃1+ NK细胞、PD⁃1+ DX5+ NK细胞和DX5+ NK细胞比例分别为(1.100 ± 0.510)%、(2.277 ± 1.337)%、(96.167 ± 2.831)%,感染组分别为(26.867 ± 9.722)%、(23.433 ± 6.983)%、(82.467 ± 2.248)%。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小鼠子宫组织中PD⁃1+ NK细胞(t = 8.45,P < 0.05)、DX5+ NK细胞比例(t = 12.29,P < 0.05)升高,PD⁃1+ DX5+ NK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Z = -1.09,P > 0.05);胎盘组织中PD⁃1+ NK细胞(t = 4.58,P < 0.05)、PD⁃1+ DX5+ NK细胞比例升高(t = 5.15,P < 0.05),而DX5+ NK细胞比例下降(t = -6.56,P < 0.05)。JEG⁃3细胞与NK92MI细胞体外共培养体系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上PD⁃1、PD⁃L1、DX5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 ± 0.005、1.002 ± 0.003、1.001 ± 0.001,感染组分别为3.638 ±1.258、0.397 ± 0.158、4.267 ± 1.750;对照组和感染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分别为(12.441 ± 0.001)、(22.056 ± 3.205) pg/mL;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PD⁃1(t = 3.62,P < 0.05)、DX5 mRNA(t = 3.23,P < 0.05)表达均上调,PD⁃L1 mRNA表达下调(t = -6.63,P < 0.05),且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升高(t = 5.20,P < 0.05)。结论 刚地弓形虫感染后,小鼠孕中期母胎界面中PD⁃L1表达水平及DX5+ NK细胞PD⁃1表达水平均上调、DX5+ NK细胞比例下降,提示PD⁃1/PD⁃L1通路可能通过调控DX5+ NK细胞亚群抑制NK细胞功能。
2025 Vol. 37 (5): 465-474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2159KB] (
)
475
吕超, 许晓娟, 李佳佳, 冯婷, 朱海, 李宜锋, 徐玲, 冯志宏, 江会文, 邹小青, 魏文俊, 秦志强, 洪炀, 张世清, 许静
消除阶段重点地区野鼠血吸虫感染率调查
目的 了解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野鼠血吸虫感染率,为制定消除阶段野鼠血吸虫感染监测技术规范以及精准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安徽省东至县和江西省都昌县各选择2个历史血吸虫病疫情较重的行政村作为调查村,分别于2021年6月和9月采用夹(笼)夜法捕捉野鼠,统计野鼠捕获数量,采用形态学方法鉴定鼠种。捕获的野鼠剖杀后,取野鼠肝脏,肉眼观察其表面是否有虫卵结节;随后采用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肠系膜组织血吸虫虫体检查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Kato⁃Katz)法对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进行平行检测,任一方法检出血吸虫虫卵或虫体则判定为血吸虫感染阳性。比较不同调查村、调查时间野鼠捕获率、血吸虫感染率及不同方法对野鼠血吸虫感染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安徽省东至县野鼠捕获率为8.28%(237/2 861);2个调查村野鼠捕获率分别为9.24%(133/1 439)和7.31%(104/1 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503,P = 0.061);2021年6月和9月野鼠捕获率分别为8.59%(121/1 409)和7.99%(116/1 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37,P = 0.561)。江西省都昌县野鼠捕获率为3.72%(77/2 072);2个调查村野鼠捕获率分别为6.91%(67/970)和0.91%(10/1 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1.901,P < 0.001);2021年6月和9月野鼠捕获率分别为4.13%(39/945)和3.37%(38/1 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815,P = 0.365)。两县捕获野鼠均以褐家鼠为主,其中东至县捕获褐家鼠占捕获野鼠总数的70.04%(166/237)、都昌县占88.31%(68/77)。都昌县捕获野鼠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野鼠。东至县捕获野鼠的血吸虫感染率为51.05%(121/237);2个调查村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50.38%(67/133)和51.92%(54/1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98,P = 0.755);2021年9月捕获的野鼠血吸虫感染率(54.31%,63/116)略高于6月(47.93%,58/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964,P = 0.326)。此外,在东至县捕获的237只野鼠中,140只(59.07%)发现肝脏虫卵结节、117只(49.47%)肝脏组织匀浆镜检发现血吸虫虫卵、34只(14.35%)粪便Kato⁃Katz法检出血吸虫虫卵,但肠系膜组织检查均未发现血吸虫虫体;所有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检出血吸虫虫卵的野鼠均发现存在肝脏虫卵结节。结论 我国不同血吸虫病流行区野鼠捕获率及野鼠血吸虫感染率差异较大,秋季捕获的野鼠血吸虫感染率略高于夏季。肝脏样本可作为野鼠血吸虫感染监测的首选样本,肝脏虫卵结节观察法结合肝脏组织匀浆镜检法可作为监测的标准方法。
2025 Vol. 37 (5): 475-481, 523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1027KB] (
)
482
花璇, 仇彤, 王徐源, 汤仁仙, 孔德龙
家蝇抗真菌衍生肽Mt6⁃21DLeu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活性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究家蝇抗真菌衍生肽Mt6⁃21DLeu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及其潜在机制,为开发新型抗鲍曼不动杆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检测Mt6⁃21DLeu、家蝇抗真菌肽⁃1A(musca domestica antifungal peptide⁃1A, MAF⁃1A)、多黏菌素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通过时间⁃杀菌曲线动态评估Mt6⁃21DLeu和多黏菌素B在24 h内对鲍曼不动杆菌的抑菌效果,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分别检测浓度为1/4 × MIC、1/2 × MIC、MIC的Mt6⁃21DLeu和多黏菌素B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以及浓度为MIC、2 × MIC、4 × MIC的Mt6⁃21DLeu和多黏菌素B对鲍曼不动杆菌成熟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经浓度为MIC、2 × MIC的Mt6⁃21DLeu作用3 h时鲍曼不动杆菌细胞膜结构变化,采用荧光显微镜结合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分析浓度为MIC、2 × MIC的Mt6⁃21DLeu作用3 h后鲍曼不动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浓度为MIC、2 × MIC、4 × MIC的Mt6⁃21DLeu作用鲍曼不动杆菌菌体3 h时鲍曼不动杆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此外,连续7 d监测经浓度为MIC、2 × MIC、4 × MIC的Mt6⁃21DLeu作用后秀丽隐杆线虫的生存状态,绘制生存曲线评估Mt6⁃21DLeu的体内毒性。以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且以4 × MIC浓度的Mt6⁃21DLeu治疗的秀丽隐杆线虫为治疗组,未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秀丽隐杆线虫为对照组,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但未予治疗的秀丽隐杆线虫为感染组,通过比较各组秀丽隐杆线虫生存曲线及体内带菌量评估浓度为4 × MIC的Mt6⁃21DLeu的体内抗菌效果。结果 MAF⁃1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MIC均> 128 μg/mL,Mt6⁃21DLeu对上述各菌的MIC依次为> 128、32、8、8、16、4 μg /mL,其对鲍曼不动杆菌的MIC接近多黏菌素B(2 μg/mL)。时间⁃杀菌曲线分析显示,浓度为MIC、2 × MIC的Mt6⁃21DLeu和浓度为MIC的多黏菌素B均可在24 h内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生长。经浓度为1/4 × MIC、1/2 × MIC、MIC的Mt6⁃21DLeu和多黏菌素B处理后,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含量依次为(52.38 ± 6.92)%、(40.88 ± 9.17)%、(14.77 ± 6.00)%,(61.58 ± 7.35)%、(47.42 ± 5.51)%和(20.85 ± 10.48)%;仅含鲍曼不动杆菌悬液的生长对照组生物被膜含量为(100.00 ±15.92)%;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8.38,P < 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Mt6⁃21DLeu和多黏菌素B均可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P均< 0.001)。此外,浓度为MIC、2 × MIC、4 × MIC的Mt6⁃21DLeu和多黏菌素B处理后,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含量依次为(73.44 ± 11.41)%、(72.56 ± 13.08)%、(49.65 ± 9.23)%,(84.38 ± 8.6)%、(72.31 ± 9.63)%、(58.85 ± 4.96)%,仅含鲍曼不动杆菌悬液的生长对照组生物被膜含量为(100.00 ± 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5.63,P < 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Mt6⁃21DLeu均可清除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P均< 0.05),但浓度为MIC的多黏菌素B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无显著清除作用(P > 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浓度为MIC及2 × MIC的Mt6⁃21DLeu作用3 h后,鲍曼不动杆菌细胞膜出现孔洞及内容物泄漏;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经浓度为MIC及2 × MIC的Mt6⁃21DLeu处理后PI染色的鲍曼不动杆菌比例分别为(24.79 ± 11.51)%和(68.44 ± 15.80)%,而仅加入磷酸缓冲盐溶液(phosphate⁃buffered saline,PBS)的鲍曼不动杆菌悬液中PI染色的鲍曼不动杆菌细胞比例为(0.96 ± 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05.90,P < 0.001);其中经浓度为2 × MIC的Mt6⁃21DLeu处理后PI染色的鲍曼不动杆菌细胞比例最高(P < 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MIC、2 × MIC、4 × MIC的Mt6⁃21DLeu作用于鲍曼不动杆菌菌体3 h时,鲍曼不动杆菌细胞内ROS相对丰度为(652.00 ± 141.90)、(694.33 ± 14.19)、(974.33 ± 160.02),而仅加入PBS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液中ROS相对丰度为(403.67 ± 8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2.27,P < 0.05);经浓度为4 × MIC的Mt6⁃21DLeu处理后鲍曼不动杆菌细胞内ROS相对丰度最高(P 均< 0.05)。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浓度为MIC、2 × MIC、4 × MIC的Mt6⁃21DLeu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无影响([χ2] = 0.02、0.06、0.16,P > 0.05);对照组、感染组、治疗组秀丽隐杆线虫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66,P < 0.05),其中治疗组较感染组生存时间延长([χ2] = 45.00,P < 0.05)。3组秀丽隐杆线虫菌落浓度对数值分别为(0.00 ± 0.00)、(5.46 ± 0.03)、(3.91 ± 0.47) CF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24.80,P < 0.001);治疗组线虫体内带菌量较感染组减少(P < 0.05)。结论 Mt6⁃21DLeu可通过破坏鲍曼不动杆菌细胞膜完整性、促进细胞内ROS蓄积发挥高效抗菌作用,且在体内外均表现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治疗潜力,可作为一种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候选药物分子。
2025 Vol. 37 (5): 482-493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2609KB] (
)
494
陶曼, 何佳欣, 刘新靓, 陈晨, 丁玮, 黎浩
2010—2023年非洲国家药浸蚊帐拥有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2010—2023年非洲疟疾流行国家药浸蚊帐(insecticide⁃treated net,ITN)拥有情况,为我国更深入参与非洲疟疾治理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5年和2020年为时间节点,将2010—2023年分为基期(2010—2015年)、中期(2016—2019年)和终期(2020—2023年)3个阶段,纳入11个在上述3个阶段均至少开展了1次人口与健康调查(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DHS)的非洲国家进行分析。从DHS数据库获取2010—2023年上述11个国家开展的33次调查中的ITN数据。计算上述国家ITN来源构成比,以及各阶段ITN人均拥有数、总体拥有率与每2人拥有率,分析ITN人均拥有数在城乡家庭之间和不同社会经济状况家庭之间的差异。结果 在中期和终期,11个非洲国家来源于分发活动的ITN构成比分别为60.24% ~ 94.01%、50.46% ~ 85.04%。在基期、中期与终期,11个国家总体ITN人均拥有数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22(0.50)、0.33(0.50)和0.33(0.50),总体拥有率[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59.77%(59.50%,60.05%)、70.32%(70.06%,70.57%)和69.21%(68.95%,69.47%),每2人拥有率(95% CI)分别为26.91%(26.66%,27.16%)、38.07%(37.80%,38.34%)和36.56%(36.29%,36.84%)。11个非洲国家中,有7个国家ITN人均拥有数在上述3个阶段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H = 102.518 ~ 2 327.440,Z = -48.886 ~ -4.653;P均< 0.05)。33项调查中,分别有31项调查显示城乡家庭间(Z = -26.719 ~ -2.472,P均< 0.05)、28项调查显示不同社会经济状况家庭间(Z = -27.316 ~ -4.068,P均< 0.001)ITN人均拥有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0项调查显示乡村家庭ITN人均拥有数高于城市家庭,17项调查显示最贫穷家庭ITN人均拥有数高于最富有家庭。结论 11个非洲国家ITN拥有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建议我国同非洲国家有针对性地开展ITN等疟疾防治项目,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025 Vol. 37 (5): 494-505, 529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1786KB] (
)
506
尹哲, 史光忠, 热纳·吾斯曼, 开赛尔·吐尔逊江, 马伟乾, 阿迪力·司马义, 赵江山
基于meta分析的我国西部流行区棘球蚴病患者经济负担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估我国西部地区棘球蚴病患者经济负担,为制定有效防控策略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中外数据库中检索我国西部流行区棘球蚴病患者经济负担相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文献基本信息、研究特征数据及患者经济负担数据等。使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评估合并效应量和异质性,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2篇、英文文献1篇,均为回顾性研究。纳入文献研究范围涵盖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4个西部省份,涉及11 282名患者,研究时间跨度为2006—2023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西部流行区棘球蚴病直接医疗成本的合并效应量为2.473万元[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04,3.643)],存在显著异质性(I2 = 79.95%,P < 0.01)。直接医疗成本亚组分析显示,宁夏回族自治区棘球蚴病直接医疗成本合并效应量为0.909万元[95% CI:(−0.497,2.31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合并效应量为1.814万元[95% CI:(0.844,2.784)];2007年前细粒棘球蚴病直接医疗成本合并效应量为0.947万元[95% CI:(−0.185,2.079)],2007年后为1.527万元[95% CI:(0.056,2.403)];发表时间(I2 = 82.05%,P < 0.001)、治疗方式(I2 = 83.28%,P < 0.001)、疾病类型亚组(I2 = 72.63%,P < 0.001)异质性较高。我国西部地区棘球蚴病间接医疗成本和直接非医疗成本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0.567万元和0.400万元。结论 我国西部流行区棘球蚴病患者承受经济负担较重,其中直接医疗成本因疾病类型、研究地区及研究期限等因素不同而异。
2025 Vol. 37 (5): 506-516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1609KB] (
)
防治研究
517
万佳, 牛丛, 刘威, 林良强, 阳帆, 吕子全, 张振, 冯铁建, 逯建华, 孔东锋
2024年深圳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对2024年深圳市登革热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该市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深圳市登革热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收集2024年深圳市登革热病例信息,对病例三间分布、感染来源、发病诊疗情况以及疫情暴发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用荧光实时定量 PCR法对病例感染的登革病毒进行核酸检测和型别鉴定,并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进行登革病毒基因测序分析。采用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法和诱蚊诱卵指数(mosquito ovitrap index,MOI)法在深圳市各登革热监测点和疫点开展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 2024年深圳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 735例,其中本地病例952例,输入病例783例。84.8%(664例)的输入病例来自佛山、广州、中山、江门、东莞、肇庆、惠州市和珠海市等8个珠三角地区城市,主要流向宝安、龙岗、南山区等。2024年深圳市登革热疫情呈现发病时间早、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高峰期出现在9—11月,期间共报告1 632例,占病例总数的94.1%。疫情波及深圳市10个区73个街道。病例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中西部区域;男女性别比1.9 ∶ 1,中位年龄为37(21)岁,其中本地病例中位年龄[40(20)岁]大于输入病例[33(15)岁](Z = -10.303,P < 0.05);病例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和商业服务居多,共1 405例(占81.0%),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职业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2.3,P < 0.05)。1 735例登革热病例发病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3.3(2.9)d,以医疗机构发现为主(1 686例,占97.2%);已上报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的1 701例病例住院隔离率较低(485例,占28.5%)。全年共暴发登革热疫情29起,发生场所主要为建筑工地(27起,占93.1%)。2024年深圳市登革热病例以感染登革病毒Ⅰ型为主,测序结果显示深圳市多个病例与邻近城市发现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同源性较高。2024年深圳市白纹伊蚊密度较2023年明显升高,5—9月为高峰期;全年MOI值为0.9 ~ 14.0,BI值为0.6 ~ 6.0。结论 2024年深圳市登革热疫情整体规模大,受周边城市输入、本地工地疫情影响较大,蚊媒控制效果不佳。应针对区域联防联控、蚊媒控制能力建设、工地疫情防控难点、病例发现与管理等方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2025 Vol. 37 (5): 517-523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1575KB] (
)
524
唐烨榕, 周红宁, 吴超, 魏春, 赵晓涛, 王雪菲, 郭小连, 姜进勇
2023年云南省登革热省内跨县(市 区)输入性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分析2023年云南省登革热省内跨县(市、区)输入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登革热省内扩散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3年云南省登革热省内跨县(市、区)输入病例资料,对其报告时间、地区以及人群分布特征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分析。结果 2023年云南省16个州(市)95个县(市、区)累计报告省内跨县(市、区)输入病例1 664例,占该当年该省登革热病例总数的12.34%(1 664/13 483)。病例报告时间集中于8—10月,该时段共报告1 516例(占91.11%);9月为报告病例数高峰(659例),10月8日为单日报告病例数高峰(36例);9月4—10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腊县,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镇康县以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5个本地疫情县(市、区)向全省输出跨县(市、区)病例165例。1 664例省内跨县(市、区)输入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40∶1,以15 ~ < 55岁病例数最多(1 329例,占79.87%),职业以农民为主(886例,占53.25%)。省内跨县(市、区)输入病例报告数居前5位的分别是普洱市思茅区(266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18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91例)、勐海县(91例)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73例),上述5个县(市、区)报告输入病例数占输入病例总数的38.40%(639/1 664)。输入病例来源于4个州(市)7个县(市、区),其中景洪市1 261例(占76.70%)、瑞丽市224例(占13.63%)、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03例(占6.27%)、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31例(占1.89%)、镇康县30例(占1.82%)、沧源佤族自治县10例(占0.61%)、昆明市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5例(占0.30%)。思茅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芒市、陇川县和沧源佤族自治县报告登革热省内跨县(市、区)输入病例后均发生本地疫情。结论 农民和学生是云南省登革热省内扩散防控的重点群体,应加强对这两类人群的健康宣教。在跨县(市、区)输入性病例持续发生后,本地登革热暴发风险较高,故应加强输入病例的规范处置,以降低本地疫情发生风险。
2025 Vol. 37 (5): 524-529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1972KB] (
)
实验研究
530
万丽, 刘玮棋, 周洋洋, 翁杭, 蔡兴旺, 毛成晔
耐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铜绿假单胞菌三代测序及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 对耐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eftazidime⁃avibactam,CAZ⁃AVI)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三代测序,探索铜绿假单胞菌CAZ⁃AVI耐药机制。方法 自2021年11月至2023年7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采集的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随机选择89株铜绿假单胞菌,测定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CAZ⁃AVI的最低抑制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以CAZ⁃AVI MICs ≤ 8 mg/L和≥ 16 mg/L定义为敏感和耐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qPCR)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ampC、oxa⁃488、oprD、mexA、oxa⁃10、oxa⁃14、vim和tem表达水平,分别挑选两组源自同一病例的CAZ⁃AVI敏感及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细菌PacBio三代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基因组结构及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注释。结果 8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75.28%)和亚胺培南耐药率(74.16%) 较高,对阿米卡星(91.01%)敏感率最高;CAZ⁃AVI耐药和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分别有49株和40株。qPCR法检测结果显示,CAZ⁃AVI耐药和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中oprD基因表达水平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0.104(2.385)和0.551(17.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2.958,P < 0.01),ampC、oxa⁃488、mexA、tem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而oxa⁃10、oxa⁃14、vim基因仅在少量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中表达。CAZ⁃AVI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762株与PA⁃M174株、CAZ⁃AVI敏感PA⁃885株与PA⁃808株分别有1 729、3 936、3 737、3 955个基因注释到GO功能条目,其中催化活性分子功能富集到的基因数最多,代谢过程、单一生物体过程和细胞过程等生物学过程富集到的基因数较多,与细胞、细胞膜等细胞组分相关的基因数较多。PA⁃762、PA⁃M174、PA⁃885、PA⁃808株分别有1 803、4 084、3 915、4 066个基因富集到 KEGG信号通路,大部分基因被富集到代谢、遗传信息加工、环境信息加工和细胞过程等4个一级信号通路,其中与代谢通路有关的基因数最多。PA⁃762、PA⁃M174株均携带MexAB⁃OprM、MexCD⁃OprJ、MexEF⁃OprN、MexXY⁃OprM等多种外排泵系统。PA⁃762株DNA序列的第169位发生单核苷酸替换,导致蛋白质序列第57位的丝氨酸被替换为甘氨酸;PA⁃M174株DNA序列的第307、308位发生两个碱基缺失,导致蛋白质序列第103位的苏氨酸被替换为精氨酸。结论 oprD基因突变或其表达水平下调可能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CAZ⁃AVI产生耐药性。
2025 Vol. 37 (5): 530-536, 548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1931KB] (
)
教学研究
537
周霞, 李嫄渊, 何艳, 王蕾
基于问题驱动的探究式“血液原虫感染与诊断”综合实验教学实践
激发并培养医学生开展实验的兴趣、提升其对疟疾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技能与科研能力是形态学综合实验教学的重点。基于此,苏州大学探索并开展了基于问题驱动的探究式“血液原虫感染与诊断”综合实验项目,该项目以临床医学“5 + 3”一体化培养学生为教学对象,分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开展。课前,学生通过线上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学习伯氏疟原虫和田鼠巴贝虫相关理论知识及小鼠感染模型的构建过程;课中,学生通过病原学、血清学诊断方法对两种血液原虫的鉴别诊断开展探究式实验;课后,学生通过开放性实验开展感染模型相关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课外科研课题研究。为评价该项目的教学效果,对99名2021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3份,问卷回收率为93.94%。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70.97%(66/93)、70.97%(66/93)、77.42%(72/93)、70.97%(66/93)和83.87%(78/93)的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学习兴趣浓厚”、“实验内容设置合理,课堂氛围好”、“教师善于诱导学生实践与思考”、“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课堂主体”、“综合性实验比传统验证性实验教学效果好”等5项陈述表示“非常同意”。以上结果提示,基于问题驱动的探究式综合实验教学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其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并提升其实验操作技能及团结协作能力。
2025 Vol. 37 (5): 537-541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1148KB] (
)
医学科普
542
曹淳力, 陈琳
汛期血吸虫病防控实务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汛期洪灾多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较高,在汛期开展血吸虫病防控尤为重要。本文基于血吸虫病现场防控需求,从汛期前准备、汛情应对和汛期后管理3个阶段提出科学可行的应对措施,强调通过资讯收集、风险研判、物资储备、健康教育、灭螺灭蚴、个人防护、预防性治疗等多个环节应对洪灾引发的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从而为汛期血吸虫病防控提供参考。
2025 Vol. 37 (5): 542-544, 560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973KB] (
)
防治管理
545
茅范贞, 刘耀宝, 曹俊
低流行区土源性和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寄生虫病作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长期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经过数十年综合防治,我国大部分地区土源性和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病率显著降低,达到低流行水平。然而,上述疾病的传播和流行因素依然存在,给新时期寄生虫病监测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深入分析了低流行区土源性和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现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新形势下重点寄生虫病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2025 Vol. 37 (5): 545-548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948KB] (
)
防治经验
549
代伯峰, 刘文辉, 甄若楠, 张微, 鲁影, 刘艳慧
2024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特征
目的 分析2024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及疫点应急处置成效,为优化该市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国家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24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信息,对病例三间分布和输入来源等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通过标准间指数(standard space index,SSI)、病例发病至报告时间间隔及住院隔离率等数据,评估登革热疫点应急处置效果。结果 2024年广州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 656例,其中本地病例3 102例,输入病例554例;病例年龄以20~59岁为主(2 481例,占67.86%);病例职业居前3位的分别是家务及待业人员(793例,占21.69%)、商业服务人员(744例,占20.35%)和离退休人员(669例,占18.30%)。疫情高峰期集中在第39 ~ 45周,该时段累计报告本地病例2 317例,占全年报告本地病例总数的74.69%。2024年广州市11个区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本地病例主要集中在白云区(754例,占24.31%)、荔湾区(398例,占12.83%)、番禺区(365例,占11.77%)、海珠区(332例,占10.70%)和天河区(328例,占10.57%)等中心城区;输入病例以境内输入为主(492例,占88.81%),多来自佛山市(377例);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地以东南亚国家为主。病例住院隔离率平均为9.16%(284/3 102),发病至报告时间间隔平均为(3.99 ± 2.70) d,疫点应急处置第4天和第7天蚊媒密度达标率分别为61.68%(462/749)和66.32%(126/190)。结论 2024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较既往规模更大、防控周期更长,疫情处置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蚊媒控制效果难以持续和病例住院隔离率低等问题,需进一步在蚊媒控制、病例监测与管理等方面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提升防控效果。
2025 Vol. 37 (5): 549-554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1110KB] (
)
555
王曼, 罗乐, 陈雪琴, 师舞阳, 陈楚莹, 麦勇强
2024年中山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和防控措施
目的 分析2024年中山市登革热流行特征和防控措施,为优化该市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管理平台收集2024年中山市登革热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病例特征进行分析。2024年3—12月,于每月中旬对中山市全部23个镇街采用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法和诱蚊诱卵指数(mosquito ovitrap index,MOI)法开展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对2024年中山市登革热疫情不同阶段气候特征、病例报告情况及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分析。此外,对感染来源不明的登革热本地病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开展登革病毒血清分型,对其中无明显流行病学关联的病例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登革病毒E基因测序,并基于邻接法构建登革病毒系统发育树,分析登革热疫情主要传播链。结果 2024年中山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952例,其中本地病例879例,境内其他地区输入病例57例,境外输入病例16例,登革热疫情规模为近20年来最大。首例本地病例于7月5日报告,末例本地病例于12月19日报告,疫情波及中山市全部镇街。蚊媒监测数据显示,MOI值和BI值于3—5月快速上升,随后一直在高位波动,至10月开始下降。2024年中山市登革热疫情可划分为非流行期、流行前期、流行早期、高峰期和收尾期5个阶段;在流行前期和流行早期,提升病例监测灵敏度、落实病例住院隔离治疗、规范开展病例所在社区的蚊媒控制为主要措施;进入高峰期后,防控策略逐步调整为以重点社区为主的蚊媒防控,临床救治则以“防重症、防死亡”为目标。481例感染来源不明的本地病例登革病毒血清分型结果显示,2024年中山市感染登革病毒Ⅰ型、Ⅱ型的本地病例分别占68.8%(331/481)、31.2%(150/481)。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2024年中山市疫情存在两条主要传播链,分别源自广东省内中山市周边地区输入病例和马来西亚输入病例,本地疫情发现晚,最终形成社区暴发。结论 2024年中山市登革热疫情规模较大,主要由境外及周边地区输入病例引发,进而导致本地社区暴发。疫情从7月初开始,8—9月迅速上升,10月达峰值后逐渐回落,整体趋势与既往高发年份本地病例报告的平均水平较为一致。通过在疫情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防控策略,该市2024年登革热本地疫情得以有效控制。
2025 Vol. 37 (5): 555-560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1353KB] (
)
综述
561
王源锋, 盈婷婷, 吴俊茹, 洪玉娜, 郭好瑞, 王铭悦, 杨振科, 王帅
胸腺细胞选择相关高迁移率族蛋白在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胸腺细胞选择相关高迁移率族蛋白(thymocyte selection⁃associated high mobility group box,TOX)作为高迁移率蛋白超家族的一员,在T细胞发育、功能维持及耗竭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TOX在病原体感染中发挥关键免疫调节作用,其表达水平与宿主免疫应答的强度和耐受性密切相关。本文系统综述了TOX的结构与功能特性,重点探讨其在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中的表达变化、作用机制及免疫调节效应,旨在为深入理解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并为靶向TOX的免疫干预策略提供新思路。
2025 Vol. 37 (5): 561-568 [
摘要
] (
) [
HTML
1KB] [
PDF
994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