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25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第36卷第5期封面和目录
2024, 36(5): 0-0.
摘要
(
)
PDF
(35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评述
无人机在药物灭螺中的应用
黄轶昕
2024, 36(5): 439-440,449.
摘要
(
)
PDF
(10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灭螺是控制和消灭钉螺的重要措施,适宜的施药器械是药物灭螺效果的重要保证。但长期以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灭螺施药器械的研究和评价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现场应用中多借用农业植保器械。本文主要就无人机在药物灭螺中的应用进行评述,同时针对我国植保无人机在灭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论著
无人机喷洒吡螺脲杀灭福寿螺的效果和成本分析
赵晓林, 陈盈, 胡妍月, 徐样庚, 王友启, 吕丹, 万传旭, 孙杨, 段李平, 王味思, 黄水金
2024, 36(5): 441-449.
摘要
(
)
PDF
(24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在稻田环境中采用无人机喷洒20%吡螺脲硫酸盐悬浮剂(pyriclobenzuron sulphate suspension concentrate,SCPS)杀灭福寿螺的效果与成本,为吡螺脲在福寿螺控制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7月,选择江西省南昌市某块水稻田作为试验区,在试验区设置72块面积为2 m × 1 m的长方形独立试验小区,各小区间隔1 m,于每小区轻轻放置20只福寿螺成螺。选取54块小区开展25%吡螺脲硫酸盐可湿性粉剂(pyriclobenzuron sulphate wettable powder,WPPS)灭螺试验,分别设0.50、1.00、2.00、4.00 g/m2 WPPS组,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9个小区。0.50、1.00、2.00、4.00 g/m2 WPPS组分别人工喷洒相应浓度药液,药物对照组以人工喷洒0.1 g/m2 的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niclosamide ethanolamine salt wettable powder,WPNES),空白对照组人工喷洒等量清水。选取剩余的18块小区开展SCPS灭螺试验,基于WPPS试验结果,分别设0.20、0.30、0.40 g/m2和0.50 g/m2 SCPS组,药物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3个小区。0.20、0.30、0.40 g/m2和0.50 g/m2 SCPS组分别人工喷洒相应浓度药液,药物对照组以人工喷洒0.1 g/m2 WPNES,空白对照组以人工喷洒等量清水。2023年7月,选择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福寿螺活螺平均密度> 5只/m2的14块水稻田作为试验区进行大田灭螺试验,根据小区灭螺试验结果设置0.25、0.50、1.00 g/m2 人工喷洒 WPPS组,0.25、0.50、1.00、2.00 g/m2 人工拌土施撒WPPS组,药物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块试验田。人工喷洒WPPS组、人工拌土施撒WPPS组分别以人工喷洒和拌土施撒的方式施用相应浓度药物,药物对照组以人工喷洒0.1 g/m2 WPNES,空白对照组以人工喷洒等量清水。根据小区灭螺试验结果,按照SCPS施药浓度分别为0.25、0.50 g/m2、兑水量分别为2、4 kg/667 m2设置4组SCPS施药组,分别采用无人机喷洒相应剂量SCPS;另设1组空白对照组,以无人机喷洒等量清水。小区及大田试验均于施药后3 d和7 d捕捉福寿螺并鉴定死活,计算福寿螺死亡率及校正死亡率。统计大田灭螺试验中各组施药面积、药品用量、施药人工费等,分别计算无人机和人工施药每667 m2的灭螺成本。结果 小区试验中,0.50、1.00、2.00、4.00 g/m2 WPPS施药后3 d和7 d福寿螺死亡率均达100%。SCPS喷洒施药后3 d和7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分别为66.67% ~ 100.00%和76.67% ~ 100.00%,各剂量组、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7.897、274.206,P均< 0.05)。大田试验中,WPPS施药后3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为98.19% ~ 100.00%,WPPS各剂量组、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0.778,P < 0.05);WPPS各剂量组与药物对照组福寿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采用无人机喷洒SCPS后3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为89.83% ~ 95.31%,各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132.892,P < 0.05);不同剂量和兑水量SCPS组福寿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施药后7 d,各剂量组福寿螺死亡率为94.62% ~ 100.00%,各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266.932,P < 0.05),其中0.50 g/m2 SCPS兑水2 kg/667 m2组福寿螺死亡率最高(P < 0.05)。无人机和人工喷洒面积均为667 m2时,灭螺成本分别为35.85元和43.33元,且无人机作业效率为人工的6.67倍。结论 无人机喷洒SCPS可高效杀灭稻田福寿螺,在稻田、洲滩、河道等环境采用无人机喷洒SCPS具有较高灭螺效率和较低灭螺成本。
巴西日圆线虫缓解葡聚糖硫酸钠盐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初步研究
张莹舒, 袁彩怡, 王强, 丁昕, 姚甲凯, 张蓓, 乔树苗, 戴洋
2024, 36(5): 450-459,473.
摘要
(
)
PDF
(31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巴西日圆线虫(Nipponstrongylus brasiliensis,Nb)感染对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ph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30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体质量约25 g)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NC组)、DSS造模组(DSS组)以及巴西日圆线虫干预组(Nb + DSS组),每组10只。DSS组小鼠于实验第1天(D0)开始每日口服3.5% DSS,至D6换为正常饮用水;在DSS组小鼠口服3.5% DSS 5 d前,Nb + DSS组小鼠按500条/鼠的剂量经皮下注射Nb Ⅲ期幼虫进行感染,并于D0开始每日口服3.5% DSS溶液,至D6换为正常饮用水;NC组小鼠给予正常饮用水。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及粪便性状,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各组小鼠均于D9剖杀,取结肠测量长度;收集小鼠结肠组织样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real⁃time PCR,qPCR)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0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q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结肠黏膜修复相关分子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黏蛋白2(mucin⁃2,MUC2)、封闭蛋白1(claudin⁃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D9时,NC组、DSS组、Nb+DSS组小鼠体质量分别为(26.26 ± 1.93)、(22.39 ± 1.65)、(25.00 ± 1.58) g(F = 8.06,P < 0.01),3组小鼠DAI评分分别为(1.89 ± 0.34)、(0.47 ± 0.39)、0分(F = 57.61,P < 0.000 1),结肠长度分别为(42.50 ± 5.75)、(56.20 ± 5.96)、(61.17 ± 7.88) mm(F = 13.72,P < 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D9时,Nb + DSS组小鼠体质量较DSS组显著增加(P < 0.05)、DAI评分显著降低(P < 0.000 1)、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 < 0.01)。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与DSS组相比,Nb + DSS组小鼠结肠隐窝相对完整、炎性细胞浸润水平较低。NC组、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0、(2.00 ± 1.22)、(0.20 ± 0.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0.71,P < 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DSS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高于NC组和Nb + DSS组(P均< 0.01)。NC组、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5 ± 0.08、0.44 ± 0.14、1.30 ± 0.45(F = 10.66、P < 0.01),IL⁃1β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22 ± 0.13、1.14 ± 0.31、0.41 ± 0.19(F = 16.89,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DSS组相比,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1)、IL⁃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 < 0.01)。黏膜修复相关分子检测结果显示,NC组、DSS组、Nb + DSS组MUC2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87 ± 0.25、0.34 ± 0.26、4.21 ± 0.55(F = 121.60,P < 0.000 1),claudin⁃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5 ± 0.41、0.16 ± 0.09、0.22 ± 0.11(F = 14.00,P < 0.01),ZO⁃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3 ± 0.10、0.60 ± 0.11、1.64 ± 0.28(F = 32.16,P < 0.000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UC2、ZO⁃1 mRNA水平显著升高(P均< 0.05)。NC组、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ZO⁃1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7.18 ± 2.08、12.38 ± 1.21、18.06 ± 2.59(F = 8.947,P < 0.01),claudin⁃1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3.50 ± 1.63、9.66 ± 2.03、13.61 ± 0.97(F = 6.96,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DSS组,Nb + 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ZO⁃1、claudin⁃1平均荧光强度显著升高(P均< 0.05)。结论 Nb感染可显著缓解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感染促进小鼠结肠组织中抗炎细胞因子表达、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表达以及促进黏膜修复等有关。
基于Mann⁃Kendall检验的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变化趋势分析
高风华, 张世清, 丁宋军, 许晓娟, 汪天平, 代波
2024, 36(5): 460-465.
摘要
(
)
PDF
(15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变化趋势,为安徽省推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收集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分别对全省有螺面积变化趋势和突变、不同类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和不同地级市有螺面积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下降12.62%,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发现,2004—2023年全省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Z = -3.926,P < 0.001,β = -215.66),以平均每年215.66 hm2的幅度下降;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发现,自2015年起,安徽省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Z| > U0.05,P < 0.05)。2004—2023年,安徽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Z = -4.899,P < 0.001,β = -260.13),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呈上升趋势(Z = 2.758,P < 0.01,β = 44.55)。全省9个血吸虫病流行地级市中,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和池州市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Z = -4.056 ~ -2.109,P均< 0.05,β = -92.12 ~ -0.45)。2004—2023年,安徽省湖沼型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平均占比分别为88.19%、11.81%,湖沼型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之比由9.23∶1下降至5.74∶1,比值呈下降趋势(Z = -4.477,P < 0.001,β = -0.16)。结论 2004—2023年安徽省有螺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降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升高。应根据实际螺情制定有针对性的钉螺控制措施。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的山东省济宁市三带喙库蚊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也, 臧传慧, 潘晓, 公茂庆, 刘宏美
2024, 36(5): 466-473.
摘要
(
)
PDF
(13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山东省济宁市三带喙库蚊适应不同环境生态的遗传基础,为其种群结构或隔离模式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6—8月,选择山东省济宁市城市、城郊及农村地区的7个采样点,采用诱蚊灯法采集蚊虫。对所采集的成蚊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单只三带喙库蚊雌蚊基因组DNA,采用PCR法对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Ⅰ,COI)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进行分子鉴定。使用DnaSP 6软件统计不同地区三带喙库蚊DNA序列的单倍型数量、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d)、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Pi)、序列间核苷酸差异的平均数量(average number of nucleotide differences,K)等指标,并进行中性检验。使用Arlequin 3.5.2软件计算种群固定指数(fixation index,FST)、基因流(number of migrants,Nm),并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使用PopART和MEGA 11软件分别绘制种群单倍型网络图和系统进化树。结果 从济宁市7个采样点采集的三带喙库蚊样本COI基因中成功扩增出420条序列,获得长度为603 bp的基因片段序列,其中有55个可变位点和46个单倍型,无插入和缺失突变。46个单倍型中,H01为优势共享单倍型,单倍型频率从城市地区(34.00%)向农村地区(47.00%)递增。城郊、城市、农村地区三带喙库蚊COI基因平均Hd、Pi值和K值分别为0.814、0.024、14.129,0.489、0.016、7.941和0.641、0.016、10.393;城郊地区三带喙库蚊种群多样性最高,城市地区种群多样性最低。不同类型采样点之间的配对FST分析表明,城市地区与城郊地区FST平均值为0.029,其种群间交流更为频繁。AMOVA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三带喙库蚊群体内变异百分比(95.74%)高于群体间变异(4.26%)。中性检验结果表明,7个采样点中仅南阳镇采集的三带喙库蚊种群偏离中性(Tajima's D = 2.793,Fu's Fs = 6.429,P 均< 0.05)。济宁市三带喙库蚊COI基因错配分布图曲线呈双峰或多峰,表明种群整体数量相对较稳定。结论 线粒体COI基因可作为研究三带喙库蚊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志。济宁市城郊地区三带喙库蚊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农村和城市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三带喙库蚊种群间频繁发生遗传交换。
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时空分布特征
崔馨禄, 马霄, 刘娜, 刘佳, 雷雯, 吴树声, 秦香兰, 才仁尼玛, 龚春花, 莫筱瑾, 杨诗杰, 张颋, 曹莉
2024, 36(5): 474-480.
摘要
(
)
PDF
(15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时空分布特征及潜在影响因素,为制定青海省棘球蚴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自2016—2022年青海省棘球蚴病防治项目年报表获取棘球蚴病筛查人数、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数、登记管理犬数、流浪犬数等数据,计算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检索《青海省统计年鉴》,获取青海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降水量、温度、风速、日照时数、平均海拔、年末牛存栏数、年末羊存栏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村卫生室数等数据。于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下载青海省县级电子地图,采用ArcGIS 10.8软件绘制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分布电子地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10.1.2软件对青海省棘球蚴病筛查人数、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数、地理坐标进行时空扫描分析,采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分析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空间分层异质性。结果 2016—2022年,青海省累计筛查棘球蚴病6 569 426人,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5 924例,各年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 = 11.107,P < 0.01),其中2017年果洛藏族自治州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最高(82.12/10万)。2016—2018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存在空间聚集性(Moran's I = 0.34 ~ 0.65,Z均> 1.96,P均< 0.05);2019—2022年呈随机分布(Moran's I = -0.09 ~ 0.04,Z均< 1.96,P均> 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均呈聚集趋势。时空扫描分析发现,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一级聚集区主要分布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空间分层异质性驱动因子分析发现,平均海拔、村卫生室数、牛羊存栏数、人均GDP、年均日照时数和年均温度对其空间分布的解释力较强,q值分别为0.630、0.610、0.600、0.590、0.588、0.537和0.526。结论 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逐年下降,呈一定空间聚集性分布。应在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聚集区开展针对性防控,以进一步控制该病流行。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的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肝脏T细胞分类及功能解析
陈思, 王向前, 贾万忠, 蔡其刚, 张学勇, 张强, 郑海波, 朱凌虹, 李冰, 汪伟, 韩秀敏
2024, 36(5): 481-493.
摘要
(
)
PDF
(44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探究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患者肝脏组织免疫微环境T细胞亚型及功能。方法 以青海省人民医院2023年收治的首次行肝脏手术的4例A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每例患者泡型棘球蚴寄生病灶外1 cm处肝组织作为病灶旁组(peri⁃lesion,PL)、距病灶> 5 cm的肝组织作为病灶远端组(distal lesion,DL),共收集4例AE患者的8份肝脏组织样本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应用Cell Ranger软件和R软件读取、处理肝组织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并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功能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及其生物学功能。使用Cellchat包分析肝组织T细胞亚型之间的主要通讯模式和相互作用机制,并通过Monocle包对T细胞的发育阶段进行拟时序分析,以明确细胞生长和肿瘤相关转化基因的表达情况,预测T细胞发育轨迹。结果 本研究4例AE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25.00 ± 9.06)岁,分别来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3例)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1例)。8份肝脏组织单细胞样本活性率为90.41%~96.33%,共获得81 763个单细胞;共注释出19种细胞类型,其中13种为免疫细胞(87.60%),占比居前3位的细胞类型分别为T细胞(33.13%)、中性粒细胞(15.40%)和自然杀伤细胞(11.92%)。对27 752个T细胞和增殖T细胞进行再聚类,注释出10种T细胞亚型,其中CD8+细胞毒性T细胞(23.43%)、CD8+幼稚T细胞(12.80%)和CD4+效应记忆T细胞(17.73%)占比较高。PL组肝组织中辅助型T细胞2(Th2细胞)和CD4+效应记忆T细胞占比分别为5.19%和21.59%,均显著高于DL组(3.63%和13.67%)([χ2] = 38.35、244.70,P均< 0.01);PL组中CD4+辅助型T细胞(7.50%)占比低于DL组(14.75%)([χ2] = 330.52,P < 0.01)。富集分析结果显示,Th2细胞主要与细胞凋亡和多条癌症通路相关,CD4+效应记忆T细胞主要与细胞因子和慢性炎症调控相关,CD4+辅助型T细胞与免疫反应调控相关。T细胞发育轨迹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Th2细胞和CD4+效应记忆T细胞,CD4+辅助型T细胞处于更早期发育阶段,且DNA结合抑制因子3(ID3)、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BAG家族伴侣蛋白3(BAG3)、热休克蛋白家族B(小分子)成员1(HSPB1)基因的表达量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结论 AE患者肝脏组织中,CD4+效应记忆T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是主要的相互作用细胞。Th2细胞和CD4+辅助型T细胞的低表达形成了抑制性免疫微环境,促进了泡型棘球蚴的免疫逃逸。此外,Th2细胞富集了多条与癌症相关的通路,可能与泡型棘球蚴的浸润性生长相关。
以患者为中心的关怀服务对耐多药或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潘晶晶, 周惠, 钱林美, 竺丽梅, 刘巧
2024, 36(5): 494-501.
摘要
(
)
PDF
(16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以患者为中心的关怀服务对耐多药(multidrug⁃resistant,MDR)或利福平耐药(rifampicin resistant,RR)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MDR/RR⁃PTB)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为探索并推广适宜的MDR/RR⁃PTB患者院内护理流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20年10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确诊的MDR/RR⁃PT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确诊的MDR/RR⁃PTB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医院内常规管理;以2019年1月—2020年10月确诊的MDR/RR⁃PTB患者作为关怀组,予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关怀服务,包括一对一咨询、定期小组活动、个案信息化管理、专人复诊提醒等。比较两组MDR/RR⁃PTB患者纳入治疗率、失访率、复诊率和痰检率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04例MDR/RR⁃PTB患者,其中对照组54例、关怀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3.013、1.336,P均> 0.05)。关怀组患者纳入治疗率为100%(50/50),高于对照组患者[87.04%(47/54)](P = 0.013);关怀组患者随访期内失访率为0(0/43),低于对照组患者[19.05%(8/42)](P = 0.002);关怀组患者总体复诊率为93.09%(377/405),高于对照组患者[83.56%(371/444)]([χ2] = 18.345,P < 0.001);两组患者痰检率分别为83.70%(339/405)和79.28%(352/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737,P > 0.05)。结论 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关怀服务有助于提高MDR/RR⁃PTB患者纳入治疗率和治疗依从性,降低治疗期间失访率,值得推广应用。
防治研究
无人机施药技术在湖沼型环境药物灭螺成本⁃效果评价
陈勇, 许晓娟, 闻道龙, 代波, 高岚, 张戎, 黄青青, 李琳琳, 查帆, 方亮, 张萍, 张世清, 曹淳力
2024, 36(5): 502-506.
摘要
(
)
PDF
(9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湖沼型环境采用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的灭螺效果,并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为我国开展现场灭螺提供新思路。方法 2023年6月选择芜湖市湾沚区一块面积约12 000 m2的湖沼型环境作为试验现场,将现场分成 A、B、C、D 4个试验组,每组面积约3 000 m2;A、B两组均不清障,分别采用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和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40 g/m2);C、D两组清障后分别采用无人机和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40 g/m2)。分别于施药前和施药后1、3、5、7 d和14 d对各组进行钉螺调查,并于施药当天测定各组药物均匀度,计算并比较各组钉螺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活螺密度。统计各组灭螺药物成本、清障及施药人工费、设备费,计算施药后14 d各组活螺平均密度每下降1%的成本。结果 施药前,A、B、C、D 4组活螺平均密度在1.82 ~ 2.85只/0.1 m2,钉螺死亡率在1.41% ~ 2.94%。施药后14 d,A、B、C、D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55.74%、49.32%、85.94%、87.50%,校正钉螺死亡率分别为55.00%、48.47%、85.70%、87.29%;4组钉螺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8.735,P < 0.005),其中D组钉螺死亡率高于A组([χ2] = 16.876,P < 0.005),C组钉螺死亡率高于B组([χ2] = 20.508,P < 0.005)。施药后14 d,各组活螺密度较施药前分别下降了55.00%、43.94%、90.43%、87.14%。药物均匀度测试结果表明,A、B、C、D组喷撒药物平均剂量分别为57.34、55.21、40.19、32.37 g/m2,C组平均剂量标准差(7.07)及变异系数(0.18)均最小。A、B组1 m2灭螺成本均为0.33元,C、D组均为1.53元。施药后14 d, A、B、C、D组活螺平均密度每下降1%的成本分别为17.82、22.47、50.73、52.56元/m2。结论 无人机喷撒灭螺药物的灭螺效果及成本均与人工施药相当,且药物喷洒均匀度高、省时省力,能应用于复杂环境,可在灭螺现场推广使用。
2023年云南省龙陵县居民恙虫病防治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周瑜, 杨淑娟, 杨媛, 和雁, 袁淑莲, 陈朝闻, 任天广
2024, 36(5): 507-513.
摘要
(
)
PDF
(10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云南省龙陵县居民恙虫病防治的知识知晓情况、防治态度和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该县恙虫病防治及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7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所辖乡(镇)中随机抽取2个镇,每个镇随机抽取2 ~ 3个行政村,每个村随机抽取20 ~ 40户家庭,每户家庭选择1 ~ 2名村民开展调查。采用入户面对面访谈方式对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恙虫病防治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现状,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或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对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417名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17份,回收有效问卷410份,问卷回收率为98.32%。65.85%(270/410)的调查对象听过恙虫病,但对此不甚熟悉;仅12.68%(52/410)和1.95%(8/410)的调查对象对恙虫病比较熟悉或非常熟悉,63.42%(148/410)的调查对象通过亲戚朋友了解恙虫病相关知识。调查对象恙虫病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34.14 ± 13.07)、(55.04 ± 6.69)、(21.40 ± 5.61)分,恙虫病防治知信行总得分为(110.57 ± 18.80)分。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F = 3.12,P < 0.05)、文化程度(F = 10.77,P < 0.05)、职业(F = 4.89,P < 0.05)、户外活动频次(F = 3.61,P < 0.05)、居住地类别(t = 1.33,P < 0.05)是调查对象恙虫病防治知信行得分的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文化程度(β = 10.20 ~16.71,P < 0.05)、居住地类别(β = -7.23,P < 0.05)是恙虫病防治知信行现状的影响因素。结论 云南省龙陵县居民恙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较低,防治态度、行为有待改善。居住地区类别、受教育程度是影响龙陵县居民恙虫病防治知信行的因素。
云南省血防专业人员钉螺与拟钉螺鉴别影响因素分析
崔晓, 宋静 , 李春英, 王洪琼, 杜春红, 沈美芬, 杨早改, 史欣平, 李石柱, 董毅
2024, 36(5): 514-520.
摘要
(
)
PDF
(9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血防)专业人员对钉螺与拟钉螺形态差异的鉴别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评估拟钉螺对钉螺调查工作的干扰程度。方法 在云南省9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采集钉螺和拟钉螺,利用线上问卷调查和实物盲测两种方法调查血防专业人员对两种螺的鉴别能力,统计判断正确率、误判率和漏判率。采用统计软件SPSS 25.0建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血防专业人员钉螺判断正确率的因素。结果 问卷调查和实物盲测结果显示,云南省血防专业人员钉螺判断总正确率分别为56.77%(2 305/4 060)和68.28%(1 556/2 279)。线上问卷调查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比值比(odds ratio,OR) = 1.24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73,1.441),P < 0.05]、职称[OR = 0.628、1.741,95% CI:(0.453,0.871)、(1.109,2.734),P均< 0.05]、工作年限[OR = 0.979,95% CI:(0.971,0.987),P < 0.05]和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达标分类[OR = 1.410、0.293、0.523,95% CI:(1.103,1.804)、(0.237,0.361)、(0.416,0.657),P均< 0.05]是云南省血防专业人员钉螺鉴别正确率的影响因素。校正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血防专业人员发生误判的概率是女性的1.179倍[OR = 1.179,95% CI:(1.006,1.382),P < 0.05],消除有螺地区血防专业人员发生误判的概率是消除无螺地区的1.474倍[OR = 1.474,95% CI:(1.145,1.898),P < 0.05],传播阻断有螺地区和消除有螺地区血防专业人员发生漏判的概率分别是消除无螺地区的0.284倍[OR = 0.284,95% CI:(0.225,0.359),P < 0.05]和0.523倍[OR = 0.523,95% CI:(0.412,0.664),P < 0.05]。现场实物盲测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 2.381,95% CI:(1.677,3.381),P < 0.05]、职称[OR = 1.688,95% CI:(1.103,2.582),P < 0.05]、工作年限[OR = 0.970,95% CI:(0.956,0.984),P < 0.05]和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达标分类[OR = 0.262、0.593,95% CI:(0.188,0.364)、(0.420,0.837),P均< 0.05]是云南省血防专业人员钉螺鉴别正确率的影响因素。校正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传播阻断有螺地区和消除有螺地区血防专业人员发生漏判的概率分别是消除无螺地区的0.263倍[OR = 0.263,95% CI:(0.176,0.394),P < 0.05]和0.604倍[OR = 0.604,95% CI:(0.416,0.875),P < 0.05]。结论 云南省血防专业人员对钉螺和拟钉螺鉴别正确率不高,性别和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达标类型是影响鉴别能力的因素。云南省有螺环境拟钉螺对钉螺调查工作造成的干扰程度较高,需加强该省血防专业人员对钉螺与拟钉螺的鉴别培训。
2017—2022年上海市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病例复核及能力评估
张耀光, 王真瑜, 朱民, 江莉, 朱倩, 马晓疆, 余晴, 陈健
2024, 36(5): 521-526.
摘要
(
)
PDF
(10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2017—2022年上海市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质量控制血片(质控血片)评价、病例复核以及检测能力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为提升疟疾消除后实验室诊断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2年,上海市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每季度按比例随机抽取阴性血片作为质控血片,对质控血片进行评分;对区级疾病预防控制(疾控)中心送检的疟疾病例血样采用镜检和多重PCR法进行复核;每年采用疟原虫镜检和核酸盲样考核方式对各区疟疾检测能力进行评估。对上述评分、复核结果和考核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2年,区疾控中心共送检7 746张质控血片,平均分为(76.74 ± 14.34)分,合格率为86.65%(6 712/7 746)。送检复核血片387张,定性符合率和虫种符合率分别为96.38%(373/387)和95.06%(308/324),不同年份定性符合率([χ2] = 2.57,P > 0.05)和虫种符合率([χ2] = 1.04,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送检全血样本384份,区疾控中心的样本检测率为70.31%(270/384),市疾控中心对全部送检样本采用多重PCR法进行复核,定性符合率和虫种符合率分别为94.07%(254/270)和99.55%(223/224),不同年份定性符合率([χ2] = 5.77,P > 0.05)和虫种符合率([χ2] = 8.37,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区疾控中心阳性和阴性全血样本符合率分别为100.00%(224/224)和65.22%(3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82,P < 0.001);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4.28,P < 0.001)。各区疾控中心及医疗机构共镜检盲样血片1 584张,定性正确率和虫种正确率分别为96.15%(1 523/1 584)和85.07%(1 003/1 179),不同年份的定性正确率([χ2] = 20.98,P < 0.001)和虫种正确率([χ2] = 70.77,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共检测320份疟疾病例核酸盲样,定性正确率和虫种正确率分别为99.38%(318/320)和100.00%(225/225),不同年份间定性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6.04,P > 0.05)。结论 2017—2022年上海市各区疟疾检测实验室的疟原虫血片制作、镜检和核酸检测工作仍存在不足,上海市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应进一步发挥质量控制作用,以降低输入再传播风险,巩固消除成果。
实验研究
沟渠环境无人机施用不同剂型杀螺胺乙醇胺盐灭螺效果评价
朱泽林, 张瑕, 何君逸, 陈盈, 王味思, 胡合华, 曹淳力, 鲍子平, 郭苏影, 段李平, 元艺,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2024, 36(5): 527-530,541.
摘要
(
)
PDF
(9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应用无人机在沟渠环境施用不同剂型杀螺胺乙醇胺盐的灭螺效果。方法 2023年5月在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江北农场二分场选取1个半干半湿的有螺沟渠环境作为试验现场,并划分为A1、A2、B1、B2等4个试验组地块,每组面积约500 m2。A1、B1组清障后,分别采用无人机喷洒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有效剂量均为2 g/m2;A2和B2组不清障,分别采用无人机喷洒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有效剂量均为2 g/m2。施药前1 d及施药后第1、3、5、7天和第14天,通过系统抽样法进行钉螺调查,采用压碎法鉴别钉螺死活,计算不同时间各组钉螺自然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结果 施药前,试验沟渠活螺框出现率为97.50%(117/120),活螺平均密度为6.30只/0.1 m2,钉螺自然死亡率为1.18%(9/765)。无人机施药后第1、3、5、7、14天各组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230、51.707、65.184、204.050和34.435,P均< 0.01);A1、A2、B1组和B2组钉螺总死亡率分别为94.51%(1 051/1 112)、79.44%(908/1 143)、96.54%(977/1 012)和88.55%(1 021/1 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07.773,P < 0.05);经两两比较发现,A1、B1组钉螺总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但均高于A2、B2组(P均< 0.05)。结论 在沟渠环境采用无人机喷洒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与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均可有效杀灭钉螺,施药前对环境进行清障可进一步提高灭螺效果。
江滩环境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灭螺效果评价
曹淳力, 张键锋, 李叶芳, 神学慧, 何君逸, 鲍子平, 郭苏影, 杨坤,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2024, 36(5): 531-534.
摘要
(
)
PDF
(9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在江滩钉螺孳生环境中运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的灭螺效果。方法 2022年9—10月,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选取某块江滩为试验现场,将其分为A、B、C、D 4组,每组面积约3 000 m2。 A组清障后以背负式喷撒机施药,B组不清障以背负式喷撒机施药,C组清障后以无人机施药,D组不清障以无人机施药。各组灭螺药物均为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为40 g/m2。将4组实验区域分别均分为6个地块,依次编号为1 ~ 6区,1区用于开展基线调查,2 ~ 6区分别用于施药后1、3、5、7 d和14 d开展钉螺调查。于施药前及施药后1、3、5、7 d和14 d开展钉螺调查,计算各组钉螺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结果 施药前累计查螺132框,活螺框出现率为61.36%(81/132),活螺平均密度为1.58只/0.1 m2。施药后1 ~ 14 d,A、B、C、D组钉螺总死亡率分别为43.02%(77/179)、38.69%(77/199)、47.78%(86/180)和31.02%(58/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1.646,P < 0.05),其中A、C组钉螺死亡率均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校正均< 0.05);各组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7.42%、36.07%、38.85%和40.40%;活螺密度分别较施药前下降了48.10%、63.29%、67.09%和69.62%。结论 在江滩环境可采用无人机开展药物灭螺;但无论环境是否清障,在江滩环境采用无人机喷撒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的灭螺效果均与人工喷撒效果相近。
综述
机器学习模型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
周雨, 童懿昕, 周艺彪
2024, 36(5): 535-541.
摘要
(
)
PDF
(9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精准防控是当前应对该疾病的关键。然而,由于血吸虫病传播途径复杂多样,传统统计模型在实现精准防控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在血吸虫病防控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能更高效地进行疾病预测和风险评估,从而优化防控策略和资源分配,实现精准防控的目标。本文对机器学习模型的特点及其在血吸虫中间宿主螺和血吸虫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弓形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吴燕, 张欣, 李瑾, 谢金晶, 王龙江, 孙慧
2024, 36(5): 542-547.
摘要
(
)
PDF
(9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刚地弓形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弓形虫病。弓形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及畜牧业生产。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系统(CRISPR/Cas系统)是有效的基因编辑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弓形虫基因敲除。本文综述了CRISPR/Cas9技术在弓形虫病单基因和双基因缺失株疫苗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弓形虫病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病例报道
杭州市西湖区首例境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病例报告
章华米, 苏幸, 张剑锋, 章颖怡
2024, 36(5): 548-550.
摘要
(
)
PDF
(10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杭州市西湖区首例境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病例的诊治过程及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该患者为来自津巴布韦的留学生,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肉眼血尿,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肿块,病理切片示膀胱黏膜内见大量新鲜或钙化寄生虫虫卵,尿液离心沉渣镜检发现埃及血吸虫虫卵,确诊为境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对该患者所在学校的境外留学生开展血吸虫病调查,经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及尿液和粪便病原学检查,检出1例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患者。建议加强境外流动人员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和监测,并提高医疗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对输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能力,防止发生误诊、误治。
(双月刊 1989年创刊)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名誉主编:王陇德(院士)
主编:周晓农
常务副主编:杨坤
编辑部副主任:汪伟
ISSN 1005-6661
CN 32-1374/R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