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9-08-28
上一期
下一期
评述
加强精准防治 推动山丘型地区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周晓农
2019, 31(3): 229.
摘要
(
)
PDF
(9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山丘型流行区主要分布于四川和云南2省。通过60余年的积极防控,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四川、云南2省抓住农村农业发展新机遇,积极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防治模式,构建敏感、高效的监测体系,积极应对消除进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有力推动了我国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
特约专稿
我国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防治对策
钟波,刘阳,吴子松,陈琳,董毅
2019, 31(3): 231.
摘要
(
)
PDF
(10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和疫情态势,分析了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对今后的防控重点和措施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推动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进程、促进我国《“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目标的实现。
山丘型流行区血防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发展与模式探索
陈琳,钟波,刘阳,吴子松,蒙先洪,陆定,徐佳,李荣智,王楠楠
2019, 31(3): 238.
摘要
(
)
PDF
(10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推进,山丘型流行区逐步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开始向消除阶段迈进。新的防治形势下,作为血吸虫病重要防治措施之一的健康教育亦面临新的挑战,传统血防健康教育已不能适应流行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及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日趋变化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精准的血防健教模式,高效推进防治措施的落实。本文总结了健康教育在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此类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态势变化和防治目标要求,探讨了以优化政策环境和营造社区氛围为基点的新模式,以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精准和持续实施。
论著
山丘型流行区阻断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探索及效果
刘阳,陈琳,蒙先洪,张奕,陆定,徐佳,李荣智,吴子松,钟波
2019, 31(3): 244.
摘要
(
)
PDF
(19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综合防治模式,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借鉴。方法 2011–2015年选择四川省5个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作为综合防治示范区,根据各示范区的流行特点、经济水平和整体发展规划,分别制定创建目标、策略和措施,并对实施后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011–2015年四川省5个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综合防治示范区建立了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的保障体系及“一体化城乡统筹”、“系统化生态治理”、“集约化生态农业”、“科学化血防管理与健教”及“生态化民族循环型经济”等5个生态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自实施以来,钉螺孳生环境彻底改变;截至2015年,累计治理历史有螺环境达92.0%,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均达到100.0%,家畜圈养率均达到95.0%以上;2011–2015年卫生厕所覆盖率分别提升93.0%、96.8%、78.8%、87.1%和82.0%;示范区农民平均收入增长32.7%。示范区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从2011年的3.1%下降到2015年的1.6%,粪检均未发现阳性;存栏耕牛数逐年下降,粪检均未发现阳性。2011–2013年示范区查出有螺面积分别为398.7、108.2 hm2和52.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14年后未再查见钉螺。2011–2015年示范区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及正确行为形成率逐年提升。结论 四川省5个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符合当前山丘型流行区防治工作需求,实现了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为最终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徐亮,徐佳,万佳嘉,陈陵,李荣智,王楠楠,张宇,吴子松
2019, 31(3): 251.
摘要
(
)
PDF
(9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为推进全省消除血吸虫病进程提供技术保障。方法 在四川省11个市(州)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区,开展野粪、发热病人、家畜和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监测,重点环境疫水和螺情监测,以及钉螺输入扩散、漂浮物携带钉螺、生态湿地钉螺孳生风险监测。结果 2015–2018年,四川省共检测野粪1 636份,发现血吸虫阳性野粪3份,阳性率为0.18%;监测各类家畜3 995头(只)、野鼠59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动物。2018年共监测发热病人49 414人,发现血清学检测阳性493人;其中445人进行了粪检,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10–2018年,共设立哨鼠疫水监测点93个,投放哨鼠3 994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1只。2015–2018年,共调查重点环境4 156处、1 998.46 hm2,查出有螺环境668处(占16.07%)、有螺面积193.26 hm2;2017–2018年监测有植物引种的钉螺输入可疑环境497处,发现有螺环境65处、钉螺2 673只;2017–2018年设立打捞漂浮物监测点593个,打捞漂浮物共9 191.39 kg,检获携带钉螺186只;2013–2015年对4个湿地环境进行风险监测,发现2个湿地有钉螺孳生。各环境监测查获的钉螺经检测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 四川省已成功构建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体系,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今后应继续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钉螺监测与控制,强化湿地生态区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与防控。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现况调查
陆定,徐亮,蒙先洪,毛勇,钟波,刘阳,吴子松
2019, 31(3): 258.
摘要
(
)
PDF
(12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精准血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四川省钉螺调查方案》要求,2016–2017年对四川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四川省共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8 346处环境,共查出有螺环境19 314处,有螺面积4 829.2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共设钉螺调查框3 017 915框,发现活螺框1 041 417框,共捕获活螺1 791 115只,全省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34.51%,平均活螺密度为0.59只/0.1 m2。查出的现有钉螺环境分布于9个流行市(州)的54个流行县(市、区)、377个乡(镇)、1 704个流行村。有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以沟渠型为主(占70.22%),植被类型以杂草为主(占66.45%)。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首次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是1913年和1956年,最近一次查见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008年。结论 四川省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仍较多,今后应加强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
四川省血吸虫病现症病人调查
张奕,张宇,徐佳,吴子松,刘阳,钟波
2019, 31(3): 264.
摘要
(
)
PDF
(10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四川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现症病人情况,为制订专项救治方案、实施病人动态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对四川省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以县(市、区)为单位,查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及医疗机构在册血吸虫病患者资料,并走访搜集新发现的现症病人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四川省11个血吸虫病流行市(州)确诊血吸虫病现症病人1 558例,均为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患者以巨脾型和腹水型为主,不同年龄组([χ2] = 16.723,P > 0.05)和性别([χ2] = 2.493,P > 0.05)现症病人临床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现症病人中贫困户占9.3%,2012年后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2018年病例数较2012年减少17.8%。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现症病人均为晚期血吸虫病病例。今后要开展多学科协作,探索适合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资金补助方式,建立完善有效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关怀系统。
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时空聚集性分析
郝瑜婉,高风华,薛靖波,徐俊芳,王强,张云,王丽芳,董毅,李石柱
2019, 31(3): 269.
摘要
(
)
PDF
(19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测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时空聚集特征,为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巩固已有防控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乡(镇)为单位收集、整理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血吸虫病疫情及钉螺调查等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Joinpoint模型分析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应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回顾性时空扫描统计量方法对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热点和聚集区域进行探测。结果 2004–2015年云南省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呈连续下降趋势,全省血吸虫病推算病人数由2004年的43 056例降至2015年的756例,下降了98.24%;全省自2008年起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自2014年起未发现感染性钉螺。Joinpoint模型分析显示,云南省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在2012–2015年和2013–2015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验发现,2004–2013年云南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P < 0.01),探测出的感染风险热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大理市、巍山县和洱源县的部分乡(镇)。回顾性时空扫描聚类分析发现,人群、耕牛和钉螺血吸虫感染各有2个风险聚集区域,分别聚集在23、15个和4个乡(镇),主要分布在大理市、巍山县、洱源县、南涧县和鹤庆县,相对危险度为6.25~28.75(P < 0.01),与热点探测出的聚集区域基本一致。结论 2004–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下降明显,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仍需继续强化监测和防控力度。
云南省洱源县传播控制阶段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效果
张云,杜春红,邵宗体,吴明寿,冯锡光,熊孟韬,沈美芬,黄鹏,宋静,董毅
2019, 31(3): 275.
摘要
(
)
PDF
(1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云南省洱源县进入传播控制阶段后不同时期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效果进行评估,为进一步开展传染源监测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洱源县平坝亚型流行区文笔村和高山亚型流行区前甸村作为调查地点,2011年和2018年分别调查2个村传染源种类、血吸虫感染情况和传播能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2011年在前甸村检出人、牛、马、犬、鼠血吸虫感染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19%、0.91%、1.25%、3.13%和0.95%;在文笔村检出人、牛、犬血吸虫感染阳性,阳性率分别为0.76%、1.66%和9.30%。2018年2个村人、牛、马、猪、羊、犬、鼠中均未检出阳性。2011年2个村各种传染源中,均以牛相对传播指数和宿主日排卵总数最高。2011年前甸村和文笔村共捡获野粪731份,其中前甸村捡获的野粪以马、牛、犬粪为主(分别占34.40%、29.80%和20.20%),查到血吸虫感染阳性犬粪及马粪(阳性率分别为11.94%和6.90%);文笔村捡获的野粪以犬、牛、人粪为主(分别占44.59%、39.83%和14.29%),查到阳性犬、人粪及牛粪(阳性率分别为16.95%、9.52%和2.33%)。2018年前甸村和文笔村共捡获野粪204份,其中前甸村捡获的野粪以羊、犬、牛粪为主(分别占36.27%、33.33%和27.45%),文笔村捡获的野粪以犬、牛、人粪为主(分别占72.55%、11.76%和10.78%),未查出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结论 洱源县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效果显著,人、牛作为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的地位已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应继续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加强和重视犬和鼠等保虫宿主防控。
晚期血吸虫病疾病负担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李伊婷,蔡欣婷,朱金华,孙乐平,华海涌,田利光,冯婷,李石柱,任光辉,贾铁武
2019, 31(3): 280.
摘要
(
)
PDF
(10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 DALY)的评价方法,为准确评价晚血疾病负担提供依据。方法 以2017年湖南省晚血救助病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全球疾病负担(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nd injury,GBD)通用症状法、增加晚血常见症状后的改良GBD法和基于患者生命质量评价的生命质量法,计算晚血患者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结果 GBD通用症状法计算得出湖南省晚血患者YLDs为673.94 人·年,人均YLDs为0.181人·年,YLDs率为10.61人·年/10万人;改良GBD法计算得出晚血患者YLDs为728.77人·年,人均YLDs为0.196人·年,YLDs率为11.48人·年/10万人;生命质量法计算得出晚血患者YLDs为1 761.99人·年,人均YLDs为0.474人·年,YLDs率为27.75人·年/10万人。改良GBD法计算所得湖南省晚血患者YLDs较GBD通用症状法高8.14%,生命质量法计算所得YLDs是GBD通用症状法的2.61倍。在纳入计算的各种主要晚血症状中,按照对晚血疾病负担贡献的高低排序,依次为腹水、中度贫血、重度贫血、腹泻和便血。结论 与GBD通用症状法、改良GBD法相比,生命质量法能更全面地评估晚血患者的YLDs。
肺孢子菌致病性及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相关性研究
薛婷,马素丽,何丽,安春丽
2019, 31(3): 285.
摘要
(
)
PDF
(14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肺孢子菌的致病性及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抑制剂诱导大鼠感染肺孢子菌建立肺孢子菌肺炎(PCP)大鼠模型。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镜检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CP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和脾脏中炎性细胞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CP大鼠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和MMP?9表达水平。结果 PCP大鼠肺组织出现肺泡腔融合、萎陷,肺组织增生,肺泡腔内有泡沫样渗出物并有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者出现肺组织实变等与COPD相似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与对照组相比,PCP大鼠BALF和脾组织中CD8+ T淋巴细胞(BALF:t = -7.920,脾组织:t = -12.514,P均< 0.01)、巨噬细胞(BALF:t = -7.651,脾组织:t = -14.590,P均< 0.01)、粒细胞(BALF:t = -10.310,脾组织:t = -16.578,P均< 0.01)均明显上升,CD4+ T淋巴细胞(BALF:t = 6.427,脾组织:t = 18.579,P均< 0.01)明显下降;PCP大鼠血清中MMP?8(t = -8.689,P < 0.01)和MMP?9(t = -7.041,P < 0.0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肺孢子菌感染可能与COPD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性。
实验研究
红外相机技术在血吸虫病野生动物传染源 调查中的应用初探
高风华,何家昶,吴明耀,李异,陈雪峰,许晓娟,刘婷,汪天平,张世清
2019, 31(3): 291.
摘要
(
)
PDF
(13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红外相机技术在血吸虫病野生动物传染源调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6台红外相机,分别放置于安徽省石台县血吸虫病风险监测点的6处环境进行拍摄。通过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分析该区域野生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活动情况。 结果 通过5 d的监测拍摄,共在4个监测环境发现了野鼠、野兔和野猪等3种野生哺乳动物,其中在2处有螺环境发现了野鼠,2处与有螺环境毗邻的环境分别发现了野兔、野猪和野鼠。监测显示,监测环境中野鼠活动最频繁。结论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血吸虫病野生动物传染源有较好效果。
不同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观察
程芳洲,杨玥涛,高春花,汪俊云
2019, 31(3): 294.
摘要
(
)
PDF
(13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为选择合适培养基用于利什曼原虫培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3 ×105个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分别接种至1 mL NNN培养基、1 mL 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1 mL 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及1 mL 脑心浸液培养基(含血红素)中,22 ℃温箱中无菌静置培养,显微镜下连续观察计数8 d,绘制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生长曲线。 结果 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能在NNN培养基、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在NNN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P均 < 0.05),在这3种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KS?2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Cy和JIASHI?5株(P均 < 0.05)。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不能在脑心浸液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结论 分离自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在同一培养基中生长增殖速度有差异,同一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速度亦有差异。NNN培养基是最适合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培养基。
南宁市市售猫华支睾吸虫感染调查
区方奇,王子玥,韦海艳,韦尧宝,杨益超,石云良
2019, 31(3): 299.
摘要
(
)
PDF
(10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南宁市猫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为华支睾吸虫保虫宿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从南宁市猫屠宰点购买猫肝,解剖胆囊和肝脏,查找华支睾吸虫并计数;对收集到的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华支睾吸虫进行形态学观察和ITS2基因扩增和测序,通过BLAST比对分析确定虫体种类。结果 从南宁市2个猫屠宰摊面共收集了105个猫肝脏,其中有68个发现有华支睾吸虫感染,感染率为64.76%。单个肝脏虫体数量最多达980条,虫体数量中位数为72条/个肝脏。从检出的虫体中分离到3种不同大小和形态的吸虫,经形态学和ITS2基因扩增、测序、比对分析鉴定,均为华支睾吸虫。结论 南宁市市售猫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应该加强相关防控措施。
5种中草药体外抑杀蠕形螨的实验研究
潘依宁,赵影,赵汝娟,杨雪荣,李天赐,胡亭亭,杨艳,赵金红
2019, 31(3): 301.
摘要
(
)
PDF
(10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研究艾叶、腊梅、藿香、松针、金桂等5种中草药体外抑杀蠕形螨的效果。方法 通过透明胶纸粘贴法获得人体蠕形螨,以百部作为阳性对照,采用乙醇热回流提取百部和上述5种中草药提取物,作用于离体蠕形螨进行体外杀螨实验,镜下持续观察百部、艾叶、腊梅、藿香、松针、金桂6种中草药对蠕形螨的抑杀效果。螨体及螯肢不动者判断为死亡,记录蠕形螨加药后的存活时间。结果 艾叶、腊梅、藿香均能够有效抑杀人体蠕形螨,其中艾叶、藿香抑杀蠕形螨的效果与百部相似(P > 0.05),腊梅抑杀蠕形螨效果弱于百部(P < 0.05);对于毛囊蠕形螨,藿香抑杀时间相对最短([4.60±1.66])[ min],金桂用时最长([114.65min±80.14 min]);而对于皮脂蠕形螨,艾叶抑杀时间最短([3.56min±1.92min]),金桂用时最长([194.24min±134.96] min)。结论 艾叶、藿香抑杀蠕形螨的效果与百部相当,腊梅、松针抑杀蠕形螨的效果弱于百部,金桂无杀螨作用。
椭圆食粉螨各发育阶段外部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柴强,洪勇,陶宁,李朝品
2019, 31(3): 305.
摘要
(
)
PDF
(11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椭圆食粉螨生活史中各发育阶段外部形态和电镜下超微形态特征。 方法 将椭圆食粉螨洗涤干净后,用2.5%戊二醛固定、酒精洗涤、临界点干燥,置于导电双面胶上,整姿,在电镜下扫描观察。结果 幼螨3对足,且生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雌雄成螨大体相似,足Ⅰ基节前方有一格氏器,足Ⅳ跗节有吸盘一对。雄成螨阳茎为直管状,末端分叉。肛门两侧有一对吸盘。3对肛后毛几乎排列在同一直线上;雌成螨体积略大,有2对肛后毛。讨论 对椭圆食粉螨电镜下的超微观察有助于对其进一步的科学分类和进行生活史研究。
防治研究
四川省湿地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监测
毛勇,徐佳,徐亮,陈陵,万佳嘉,李荣智,唐猛,钟朝坤,杨芳,徐惠蓉,叶玉玲,吴子松
2019, 31(3): 307.
摘要
(
)
PDF
(9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四川省湿地血吸虫病流行因素,为湿地血吸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四川省人工和自然湿地,收集相关资料,开展常规钉螺调查、人群血吸虫病病情调查、钉螺漂浮扩散试验、问卷调查、疫水测定和回顾性调查等。结果 2015年四川省梅湾水库湿地上、下游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003只/0.1 m2和2.033只/0.1 m2,广汉金雁湖活螺密度为0.08只/0.1 m2,广汉马牧河活螺密度为0.21只/0.1㎡,西昌邛海湿地公园建设前活螺密度为0.02只/0.1 m2。人工模拟钉螺漂浮扩散试验显示,钉螺最远漂移距离为2 000 m;8.80%(41/466)的湿地人群有接触疫水行为。投放哨鼠690只,解剖677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哨鼠。回顾性调查发现,丹棱梅湾水库建设造成血吸虫病疫情扩散;广汉金雁湖建成5年后出现钉螺,入湖沟渠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四川省部分湿地有钉螺分布,对于自然形成湿地应以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灭螺为主,防止钉螺输入;对于人工修建湿地,存在随水系漂浮输入钉螺的可能性,建议工程建设时彻底灭螺。两类湿地都要开展长期系统血吸虫病监测。
江西省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
黄北南,姜唯声,谢曙英,陈红根,杭春琴,葛军,李召军,兰炜明,曾小军
2019, 31(3): 311.
摘要
(
)
PDF
(10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1989–2014年江西省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1989年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和2014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中提取江西省调查数据,对2次调查中江西省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989年和2014年江西省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79.59%和9.64%,25年间感染率下降了87.89%(χ2 = 30 870.5,P < 0.01);1989年和2014年江西省分别检出24种和20种人体肠道寄生虫,2次调查共检出26种人体肠道寄生虫。1989年调查,江西省感染率居前3位的人体肠道寄生虫分别是蛔虫(71.06%)、钩虫(17.61%)和蛲虫(17.59%);2014年调查,感染率居前3位的人体肠道寄生虫分别是蛲虫(13.73%)、钩虫(4.66%)和鞭虫(0.95%)。2次调查中,江西省女性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均显著高于男性(P均< 0.01);25年间,不同年龄组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下降82.50% ~ 95.31%。结论 江西省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土源性线虫仍然是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主要虫种。
2011–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疫情及防控策略
林康明,黎军,韦树娇,张伟尉,冯向阳,燕慧,韦海艳,杨益超
2019, 31(3): 315.
摘要
(
)
PDF
(10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疫情,探讨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方法 收集2011–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监测数据,对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虫种、病例三间分布、感染来源及病例报告主体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报告疟疾病例2 944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例(0.03%),输入性病例2 943例(99.97%)。实验室确诊疟原虫阳性病例2 933例(99.63%),恶性疟2 166例(73.86%)、卵形疟388例(13.23%)、间日疟276例(9.41%)、三日疟40例(1.36%)、混合感染62例(2.11%);临床诊断病例11例(0.37%)。病例分布于全区14个地级市中的91个县(市、区),病例数最多的为南宁市,有2 515例(占85.43%)。病例来源于非洲29个国家(94.67%)、东南亚7个国家(5.10%)、南美洲1个国家(0.07%)、南亚2个国家(0.07%)和国内(0.10%);其中非洲区域以来自加纳为主,为1 947例(66.13%);东南亚以来自缅甸为主,为75例(2.55%)。病例主要以青壮年男性为主,男性为2 889例(98.13%),20~49岁2 583例(87.74%);病例所从事职业主要以淘金/挖矿为主(2 561例,占86.99%);病例各月均有分布,其中6月份病例数最多,为665例(22.59%),无明显季节分布。病例报告主体中,疾控机构报告1 431例(48.61%),医疗机构报告1 511例(51.3%),检验检疫机构报告2例(0.07%)。全区报告6例输入性疟疾死亡病例,无输入性继发病例发生。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本地疟疾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形势严峻;加强对出国务工人群监测和管理是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关键。
临床研究
瞬时弹性成像探测仪FibroScan在华支睾 吸虫病中的临床应用
钟彬,吴健林,万孝玲,吕国丽,唐雯茜,蒋智华
2019, 31(3): 319.
摘要
(
)
PDF
(9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瞬时弹性成像探测仪FibroScan应用于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患者驱虫治疗的疗效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FibroScan检测华支睾吸虫病确诊患者驱虫治疗前后的肝脏硬度(LSM)值,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食用鱼生持续时间、食用鱼生总量等指标,评价其与LSM的相关性。结果 华支睾吸虫病确诊病例年龄、性别、BMI、食用鱼生持续时间、食用鱼生总量与治疗前LSM值间均无相关性(r/rs分别为0.189、0.073、0.180,0.071、–0.098、0.033,0.166、0.309、0.172,0.235、0.247、0.209,0.164、0.277、0.088;P均 > 0.05)。同一患者驱虫治疗前第7、8、9肋间的LS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259,P < 0.05),而驱虫治疗后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F = 0.851,P > 0.05),驱虫治疗后患者各肋间的LSM值均显著低于较驱虫治疗前(t = 6.724、5.603、2.884,P均 < 0.05)。结论 FibroScan可用于华支睾吸虫病患者驱虫治疗疗效评估,但在不同部位检测可影响LSM值。
防治管理
山丘型传播阻断地区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
董毅,张云,杜春红,冯锡光,宋静,曹淳力,李石柱
2019, 31(3): 323.
摘要
(
)
PDF
(9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2省,虽然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局部地区仍存在血吸虫病疫情回升的风险。本文对2011、2013年发生在云南省传播阻断地区的两起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处置事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山丘型流行区血吸虫病死灰复燃的风险依然存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云南省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能力建设 及人员现况调查
宋静,张云,王丽芳,董毅
2019, 31(3): 326.
摘要
(
)
PDF
(9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云南省血防专业机构人员队伍和能力建设现状,收集了云南省各级血防专业机构人员队伍及基本建设资料进行分析。云南省有县级以上血防专业机构20家,总在编人员411人。其中独立法人机构11家,人均建设面积为69.83 ㎡;机构编制人员数为382人,实际在编人员360人,缺编22人。省、市、县级机构人员平均年龄分别为41.6、44.1岁和42.4岁,其中市级机构无30岁以下人员。在职人员中,专科及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分别占45.76%和54.26%;高级、中级、初级及以下职称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16.55%、24.57%和39.90%,平均年龄分别为49.10、44.37、38.36岁。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血防专业机构存在人员缺编、年龄老化、学历和素质偏低等问题。全省需进一步加强血防机构能力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以适应血防工作发展的需要。
云南省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平台建设及运行进展
杜春红,张云,吴明寿,冯锡光,沈美芬,陈春琼,宋静,王丽芳,孙佳昱,颜嘉琦,熊孟韬,冮华,董毅
2019, 31(3): 329.
摘要
(
)
PDF
(9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已建成了省级?市级?县级三级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平台,并开展了实验室质控样本考核、核酸诊断方法与免疫诊断试剂现场应用评价等活动。本文系统总结了云南省血吸虫病诊断参比(网络)实验室的评审过程、参比实验室的运行,分析了云南省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血吸虫病参比及网络实验室的建成将为云南省新时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地震灾害对四川省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及应急防控探讨
徐佳,钟波,刘阳,吴子松,张奕,陈琳
2019, 31(3): 333.
摘要
(
)
PDF
(10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是一种重大自然灾害。而发生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地震,不仅造成直接的人员经济损失,更带来严重威胁灾区公共卫生安全的次生灾害。本文针对2008年四川省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及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分析了地震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和流行以及当地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影响,提出了地震灾后血吸虫病应急处置措施及相关评估工作建议。四川省两次地震灾后的血吸虫病防控经验,可为其他地区或其他自然灾害后的血吸虫病应急防控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防治经验
云南省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
王建祥,沈美芬,李会彩,杜春红,熊孟韬,王丽芳,王宇,杨家恒
2019, 31(3): 337.
摘要
(
)
PDF
(9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楚雄市血吸虫病潜在传播风险,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楚雄市军屯村者纳屯和李家村腰站2个自然村作为风险评估村,通过查阅、审核和收集2015–2017年2个村血吸虫病疫情和防治资料,结合钉螺、野粪与人群病情等现场调查结果,分析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结果 楚雄市者纳屯和腰站2个村共有钉螺分布面积1.49 hm2,钉螺平均密度0.54只/0.1 m2,有螺框出现率为5.41%,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居民血清学阳性率为3.36%,未发现粪检阳性血吸虫感染者。共捡获并检测各类野粪58份,未查到血吸虫感染阳性野粪。2个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级均为Ⅲ级。结论 虽然楚雄市已处于血吸虫病低传播风险状态,但钉螺分布密度仍较高,且存在传染源输入等风险。今后仍应加强传染源控制,加大灭螺工作力度,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2008–2018年洪湖市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
李荣杰,郭俊,李君洋,马红卫,袁梅枝,何亮才
2019, 31(3): 339.
摘要
(
)
PDF
(9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2008–2018年洪湖市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2008–2018年洪湖市血吸虫病防治措施和疫情等相关资料,综合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8–2018年洪湖市整合农业、水利、林业、国土、教育、交通等部门资源,开展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全市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2008年的3.03%降至0,2009年以后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从2008年的2.85%降至0。2012年以后未查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13年全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2018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洪湖市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血吸虫病传播与流行的风险。
海口市地脚米孳生热带无爪螨的初步调查
洪勇,赵亚男,彭江龙,李朝品
2019, 31(3): 343.
摘要
(
)
PDF
(11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海口市地脚米中热带无爪螨的孳生情况。方法 从海口市龙华区10个采样点采集地脚米共17份,每份样本称取10 g,分离其中螨类,常规方法制成玻片标本,在光镜下根据螨的形态特征对螨种进行鉴定、分类。 结果 17份样本中均检出热带无爪螨。共检出1 176只,平均孳生密度为6.91只/ g。 结论 海口市地脚米中热带无爪螨孳生密度较高,应采取措施防止其引起的危害。
综述
间日疟原虫对磺胺多辛?乙胺嘧啶抗药性 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邹其成,陆凤
2019, 31(3): 346.
摘要
(
)
PDF
(9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寄生虫病。磺胺多辛?乙胺嘧啶可用于儿童和孕妇疟疾间歇性预防性治疗,同时其也作为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的一种复方成分而被用于疟疾治疗。恶性疟原虫对磺胺多辛?乙胺嘧啶产生抗药性与编码二氢叶酸还原酶(DHPS)和二氢蝶酸合酶(DHFR)的基因发生点突变相关,而药物选择压力亦可导致间日疟原虫上述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本文就抗疟药磺胺多辛?乙胺嘧啶的发现、应用、作用和间日疟原虫对其抗性机制及抗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抗疟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双月刊 1989年创刊)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名誉主编:王陇德(院士)
主编:周晓农
常务副主编:杨坤
编辑部副主任:汪伟
ISSN 1005-6661
CN 32-1374/R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