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2-11
    特约专稿
    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张利娟, 徐志敏, 钱颖骏, 党辉, 吕山,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2016, 28(6):  611-617. 
    摘要 ( )   PDF (27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报了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457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 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5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 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四川、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及湖南等7个省已达到 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总人口2.52亿人;共有29 980个流行村,总人口6 861.30万 人。全国453个流行县(市、区)中,343个(占75.72%)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10个(占24.28%)达到传播控制标 准。2015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人77 194例,较2014年的115 614例减少了33.23%;全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现存 晚期血吸虫病人30 843例。2015年全国共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8 736 036 例,共发现粪检阳性3 606 例,较2014 年的8 270例减少了56.40%。2015年全国共有19 965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5 609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 的28.09%;共新查出31个有螺村;共查螺593 572.66 hm2,查出有螺面积173 462.50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666.04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879 373头,共检查耕牛526 062头,发现粪检阳性耕牛315头。 2015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70 438例,扩大化疗2 449 696人次;治疗病牛318头,扩大化疗耕牛483 213头次;开展 药物灭螺总面积144 305.52 hm2,实际药物灭螺69 221.57 hm2,环境改造灭螺4 572.06 hm2。2015年全国457个国家级血 吸虫病监测点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5%和0.04%,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已达 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但部分新达标地区疫情尚不稳定,仍需加大血吸虫病防治与监测 工作力度。
    特大洪涝灾害对我国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及应急处置
    曹淳力, 李石柱, 周晓农
    2016, 28(6):  618-623. 
    摘要 ( )   PDF (15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洪涝灾害是我国常见自然灾害之一。洪涝频发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及以南地区多为血吸虫病流行区,因此洪涝不仅对财产造成损失,而且严重危害洪涝地区的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本文针对2016年我国长江流域再次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分析了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与流行的影响。指出当前我国的血吸虫病防治正由传播控制迈向阻断和消除阶段,而频发的洪涝灾害将加剧洪涝地区钉螺孳生地的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染源的传播,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应就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及其风险等及时作出评估、监测和预警,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作者提出了应在洪涝灾害发生的早、中、后期以及灾后等不同阶段,根据洪涝灾害的发生和疫情的发展等情况,落实和强化各项抗灾防病应急响应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疾病传播的风险和危害,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确保按期实现血吸虫病阻断和消除目标。
    论著
    血吸虫病传播控制阶段湖沼型流行区传播风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薛靖波, 夏尚, 张瑕, 胡合华, 王强, 周艺彪, 李石柱
    2016, 28(6):  624-629,643. 
    摘要 ( )   PDF (31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湖北省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风险区域,为湖沼型流行区在传播控制阶段防治血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9-2013年江陵县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结合空间位置信息构建数据库,进行空间分析。 结果 江陵县血吸虫病居民感染率由2009年的2.15%下降至2013年的0.63%,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空间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聚集性,在不同年份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Moran’s I值具有统计学意义。SaTScan和FleXScan两种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分别探测出18个和35个聚集区域。结论 湖北省江陵县2009-2013年血吸虫病居民感染率呈逐年稳中下降趋势,疫情存在空间聚集性,可根据血吸虫病疫情空间分布特征因地制宜采取防控策略和措施。
    基于ARIMA-NARNN组合模型的血吸虫感染率预测研究
    王克伟, 吴郁, 李金平, 蒋玉宇
    2016, 28(6):  630-634. 
    摘要 ( )   PDF (24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ARIMA?NARNN组合模型预测血吸虫感染率的有效性。 方法 利用2005年1月至2015年2月江苏省血吸虫感染率资料分别建立ARIMA模型、NARNN模型和ARIMA?NARNN组合模型,比较各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 结果 相比较ARIMA模型和NARNN模型,ARIMA?NARNN组合模型预测样本的MSE、MAE和MAPE均最小,分别为0.011 1、0.090 0和0.282 4。 结论 ARIMA?NARNN组合模型能有效模拟和预测血吸虫感染率,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环境干涉因子 防控措施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血吸虫病疫情的邓氏灰色关联分析
    范文燕, 王玲, 汪鑫, 何峰宁
    2016, 28(6):  635-643. 
    摘要 ( )   PDF (10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简称环境干涉因子)、血吸虫病防控措施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方法 应用邓氏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九江市血吸虫病疫情关键指标与环境干涉因子、血吸虫病防控措施之间的关系。 结果 13项环境干涉因子中,6项自然环境因素(鄱阳湖年平均水位、年平均气温、暴雨站次、年平均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降水量)与血吸虫病疫情指标的关联最密切(ri均> 0.9);社会经济因素中,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疗机构床位数与疫情指标的关联最密切;血吸虫病防控措施中,耕牛扩大化疗头数、药物灭螺、环境改造与疫情指标关联最密切。 结论 在研究和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策略时,应综合考虑环境干涉因子各个因素的作用,根据疫情动态和防治目标适时调整,加强控制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

    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程度流行区IHA法阳性诊断阈值的研究
    胡飞, 李召军, 李宜锋, 袁敏, 谢曙英, 刘跃民, 李剑瑛, 高祖禄, 浦勇, 王金明, 林丹丹
    2016, 28(6):  644-647,682. 
    摘要 ( )   PDF (15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程度流行区IHA法的阳性诊断阈值。方法 选择江西省鄱阳湖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2个县(余干和星子)共55个自然村作为研究现场,对5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病原学方法(Kato?Katz法+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和血清学方法(IHA法)进行平行检测;检测结果采用相关分析和ROC曲线等方法分析,计算不同流行程度流行区IHA抗体水平阳性临界值。结果 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群粪检阳性率与人群IHA血吸虫病特异性抗体水平分布趋势一致(r = 0.588, P < 0.05),与IHA阳性人群抗体水平无相关性(r = 0.221,P > 0.05);流行区2008-2011年连续4年血吸虫粪检阴性人群的IHA阳性抗体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650,P < 0.05),2008-2011年中任意1年血吸虫粪检阳性人群的IHA阳性抗体水平在4年内均维持较高水平且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461,P > 0.05)。流行村人群粪检阳性率< 1%、1%~5%和> 5%时,对应IHA的阳性诊断阈值分别为1∶80、1∶20和1∶10时,可提高IHA检测结果的特异性。结论 不同程度流行区采用IHA筛查血吸虫病或选择化疗对象时,可考虑选择不同的IHA阳性诊断阈值。

    山丘型流行区依托系统化生态体系建设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研究
    徐佳, 万学祥, 陈琳, 钟波, 张奕
    2016, 28(6):  648-652,663. 
    摘要 ( )   PDF (16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四川省山丘地区依托系统化生态体系建设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为探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山丘型血吸虫病历史重流行区盘鳌乡作为示范区,实施以系统化生态体系建设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并对示范区项目实施后的居民经济收入、血防效果指标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综合示范区项目于2009年起实施,共投入生态园区建设经费31 735.10万元,建成了优质蜜柚和藤椒等果木为主的经济林种植基地1 866.68 hm2(占园区总耕地面积的72.66%),以及土地生态保护主题园区585.35 hm2,综合整治了历史钉螺分布环境面积的97.04%。到2015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年收入增加4 938元,平均年增长率为14.69%。示范区淘汰了全部耕牛,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居民改水受益率上升52.84%,无害化厕所覆盖率上升18.30%。人群血清学检测血吸虫阳性率从7.69%降至3.50%,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从1.18%降至0。查出有螺面积从23.33 hm2降为0。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分别从85.50%、82.60%提高至95.70%、93.90%。结论 依托系统化生态体系建设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符合当前山丘型流行区防治工作的实际,可发挥较好的生态、经济和血防综合效益和效果,为山丘型流行区推进血防工作进程、巩固防治成果、最终实现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了有效的防治新模式。

    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患者出国途径分析
    曹园园, 周华云, 朱国鼎, 王伟明, 刘耀宝, 曹俊
    2016, 28(6):  653-656. 
    摘要 ( )   PDF (18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苏省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出国途径,为输入性疟疾防控和高危人群的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5年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出国途径及相关信息并分析,采用Quantum GIS 1.7.4软件作图。 结果 2015年江苏省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405例,较2014年上升14.1%,且全部为出国务工人员。出国途径分析显示,由建筑公司派赴国外的最多,占43.21%(175/405)。病例较多的派出公司主要集中在泰州、连云港、镇江和扬州,分别占6.17%(25/405)、3.21%(13/405)、2.72%(11/405)和2.22%(9/405)。43.46%(176/405)的患者回国时有同行归国人员,其中9名同行人员随后出现疟疾症状,占1.21%(9/745)。 结论 江苏省出境务工人员的疟疾监测工作难度较大;出国务工途径多样化、复杂化,是输入性疟疾防控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2010-2015年南京市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谢朝勇, 何伊莎, 李燕菁, 杨佩才
    2016, 28(6):  657-659,686. 
    摘要 ( )   PDF (10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0-2015年南京市疟疾流行特征,为下一步制定和调整疟疾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5年南京市网络报告的疟疾疫情资料、病例个案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0-2015年南京市共报告疟疾确诊病例137例,其中恶性疟102例(74.45%)、间日疟33例(24.09%)、卵形疟1例(0.73%)、三日疟1例(0.73%); 境外感染126例(91.97%)、本地感染2例(1.46%)、省外感染9例(6.57%)。境外输入病例中有117例来自非洲国家,9例来自亚洲国家。患者人群主要为青壮年男性,职业以农民工、工人、技术人员为主。发病当天就诊的病例占19.30%,就诊当天即确诊的病例占55.65%,确诊单位以市级医院为主(74.45%)。 结论 南京市疟疾疫情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本地感染逐步消除,但境外输入疫情仍然严重。因此需要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管理和监测,提高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对疟疾的临床诊治能力,同时对重点人群开展疟疾健康教育,以降低疟疾的发病风险。

    2006-2015年盐城市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监测分析
    张学艳, 孙伯超
    2016, 28(6):  660-663. 
    摘要 ( )   PDF (14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6-2015年盐城市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06-2015年盐城市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06-2015年盐城市累计进行肠道蠕虫感染监测110 746人次,检出肠道蠕虫阳性者1 732人次。2006年人群感染率最高,达4.59%(410/8 941),2013年最低,为0.19%(23/12 165),人群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且有统计学意义([χ2]= 27.78,P < 0.001)。2006-2015年人群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降幅分别为96.57%、92.31%和96.47%,其随时间推移均呈显著下降趋势(Z = -27.75、-22.23和-16.17,P均< 0.001)。蛔虫、钩虫、鞭虫感染者平均EPG分别为2 534、360和154,1 694例(占97.81%)为轻度感染。12岁以下儿童共检出蛲虫感染阳性儿童1 174例,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χ2]= 12.46,P < 0.001)。 结论 2006-2015年盐城市人群各类肠道蠕虫感染呈下降趋势,防治效果明显。今后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控,加强环境治理及健康宣教。

    无锡地区不良妊娠结局妇女弓形虫感染及弓形虫病知识知晓率调查
    樊云, 李惠芳, 沈敏媛
    2016, 28(6):  664-668. 
    摘要 ( )   PDF (10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无锡地区不良妊娠结局妇女弓形虫感染情况及弓形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方法 以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无锡市217例不良妊娠结局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以250例正常妊娠妇女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并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弓形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结果 试验组妇女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30.88%,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妇女的8.80%([χ2]= 36.70,P < 0.01);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74%和10.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和2.80%([χ2]= 22.53和10.74,P 均 < 0.01)。此外,以胎停、自然流产、早产和出生缺陷为妊娠结局的妇女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及血清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妇女(P均< 0.05)。试验组妇女对“你听说过弓形虫或弓形虫病吗?” (P < 0.01)、“你知道养宠物猫和犬会感染弓形虫吗?”(P < 0.05)和“你知道孕期需要进行弓形虫感染检查吗?”(P < 0.01)等3道问题的知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妇女对“你知道吃火锅会感染弓形虫吗?”、“你知道家中砧板生熟不分可能会导致弓形虫感染吗?”、“你知道孕妇感染弓形虫会传给胎儿吗?”、“你知道孕期弓形虫感染会导致流产、死胎、胎儿畸形等不良妊娠结局吗?”和“你知道孕妇感染弓形虫需要治疗吗?”等问题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 0.05)。结论 无锡市地区不良妊娠妇女弓形虫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妇女。考虑到孕妇感染弓形虫的危害以及孕妇对弓形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的现状,应进一步加大弓形虫病相关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力度,特别是对备孕妇女开展有针对性的弓形虫病健康教育,以降低孕妇弓形虫感染率、提高优生优育水平。

    江苏省常州市特殊人群弓形虫感染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郭燕丽, 邹永根, 许大成, 徐文伟, 谢轶青, 戴洋, 沈明学
    2016, 28(6):  669-673,698. 
    摘要 ( )   PDF (10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常州市特殊人群弓形虫感染状况,探讨主要影响因素,为科学制定弓形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集常州市调查对象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弓形虫IgG、IgM抗体,并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 结果 共调查检测400人,弓形虫感染率为15.0%,其中,IgG抗体阳性率15.0%,IgM抗体阳性率0.8%。孕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肿瘤病人及畜禽产品养殖加工人员的感染率分别为11.0%、11.0%、24.0%和14.0%。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尤以50岁以上组感染率最高(21.6%)。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3,P < 0.05),且感染率随文化程度增高而降低。孕妇弓形虫感染与怀孕次数及孕期无明显关联;畜禽产品养殖加工人员的感染率,随着工龄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 常州市特殊人群的弓形虫感染率较高,需加强弓形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重视特殊人群的弓形虫感染监测。

    重组刚地弓形虫抑制蛋白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免疫应答
    刘转转, 张波, 原飞, 张开利, 王婷, 郑葵阳
    2016, 28(6):  674-677. 
    摘要 ( )   PDF (12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重组刚地弓形虫抑制蛋白(rTgPRF)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免疫应答,探讨其最佳免疫剂量。方法 5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免疫组分别用10、20、30 μg和40 μg rTgPRF溶于20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后滴鼻免疫,对照组用20 μl PBS。分别于第0、14和21 天滴鼻免疫小鼠,末次免疫后2周,颈椎脱臼处死小鼠。无菌取脾,采用CCK?8法测定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脾淋巴细胞上清液中IFN?γ、IL?2、IL?4和IL?10浓度。结果 经rTgPRF刺激,30 μg和40 μg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SI均高于对照组(P均< 0.05),且30 μg组显著高于40 μg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所有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含量升高(P均< 0.05),20、30 μg和40 μg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2含量增加(P均< 0.05),其中30 μg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P均< 0.01)和IL?2含量最高(P均< 0.01);所有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4和IL?10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rTgPRF滴鼻免疫小鼠可诱导脾淋巴细胞增殖和Th1型细胞免疫应答,以30 μg剂量免疫效果最佳。

    隐孢子虫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熊彦红, 向芳, 夏尚, 郑彬
    2016, 28(6):  678-682. 
    摘要 ( )   PDF (10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隐孢子虫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为从事隐孢子虫相关操作的实验室人员做好安全工作和预防实验室内发生隐孢子虫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和德尔菲法确定隐孢子虫实验室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然后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因素的权重,建立隐孢子虫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结果 建立了隐孢子虫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各风险指标中粪便样本处理发生隐孢子虫实验室感染的概率较高,且危害程度高,其发生可能性、危害程度的指标组合权重分别为0.111和0.107,属于高危风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隐孢子虫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具有可行性,可望为实验室人员做好相应防护措施、预防实验室内发生隐孢子虫感染发生提供依据。

    实验研究
    日本血吸虫单性感染虫体与复性感染虫体的比较
    杨佩才, 张洪英, 谢朝勇, 殷位刚, 周玮
    2016, 28(6):  683-686. 
    摘要 ( )   PDF (13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单性感染或复性感染钉螺的日本血吸虫发育结果进行观察。 方法 采用单个毛蚴感染单个钉螺,26 ℃恒温箱中饲养,60 d后逸蚴感染小白鼠(单性感染),40 d后解剖小白鼠,以检获的成虫性别鉴别各个钉螺中的尾蚴性别。再分别以单性尾蚴和混合双性尾蚴感染鼠、兔,40 d后解剖观察宿主感染情况及虫体。 结果 单性感染小鼠和兔后解剖获得日本血吸虫雄虫或雌虫。复性感染小鼠或兔后检出的虫体主要有3种形态:雌雄合抱、雄虫和雌虫,极少数能看到雄虫合抱未发育成熟雌虫的现象。单性感染的鼠、兔肝脏均未见虫卵,而复性感染的鼠、兔肝脏均查见虫卵。单性感染的雄虫能发育成熟,但体型较合抱成熟的雄虫略小,仅凭肉眼难以与合抱成熟雄虫区分;而单性感染的雌虫则不能发育成熟,镜下卵巢不易见到或仅见到雏形,体型明显细小。 结论 单性感染的雄虫和雌虫体型比复性感染合抱成熟的雄虫和雌虫的体型小,单性感染的雄虫能发育成熟,而雌虫则不能发育成熟。在解剖哨鼠时,即使未查见肝脏虫卵,仍需检查肠粘膜血管中是否有单性感染的血吸虫。

    济宁市太白湖新区越冬成蚊现状监测分析
    李文娟, 程鹏, 刘丽娟, 聂尚丹, 王海防, 张崇星, 陈延平
    2016, 28(6):  687-688,710. 
    摘要 ( )   PDF (1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济宁市太白湖新区越冬蚊的种类、密度及分布情况。 方法 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济宁市太白湖新区选取成蚊监测点采用目测法观察蚊虫数量并记录结果,同时捕捉成蚊在解剖镜下分类鉴定并观察吸血情况。随机选取50%进行解剖,观察蚊虫体内脂肪体累积和卵巢发育情况。 结果 共捕获成蚊1 677只,均为淡色库蚊。蚊虫越冬以地瓜窖、花房较多,成蚊阳性率分别为98.25%(56/57)和81.36%(48/59)。雌蚊2月下旬体内脂肪体骤减,3月上旬开始出现吸血和卵巢发育,3月中旬体内脂肪开始消失。 结论 济宁市太白湖新区淡色库蚊以成蚊越冬,主要越冬场所为地瓜窖、花房,应在越冬期加强成蚊的控制工作。

    防治研究
    嘉兴市秀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巩固监测结果分析
    朱培华, 张剑锋, 骆田斌, 倪春苗, 沈瑛, 徐惠庆
    2016, 28(6):  689-691,716. 
    摘要 ( )   PDF (10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嘉兴市秀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变化,为巩固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并分析1994-2015年嘉兴市秀洲区血吸虫病及螺情监测资料。 结果 1994-2015年全区查螺975村次,累计查螺面积4 385.31 hm2,发现复现螺点20个,有螺面积为32.61 hm2,灭螺面积57.71 hm2,解剖钉螺11 941只,无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血清学检查221 794人次,粪检3 731人次,未发现本地新感染病人(畜),但查出输入性病人4例。 结论 秀洲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疫情稳定,但有外来患者输入,防控外来传染源是监测巩固工作的重点之一。

    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
    林康明, 黎军, 杨益超, 韦树娇, 张伟尉, 冯向阳, 韦海艳, 黄亚铭
    2016, 28(6):  692-685. 
    摘要 ( )   PDF (1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估传播风险,探讨防控策略。方法 收集2014年广西网络直报系统疟疾疫情数据以及所辖14个地市的疟疾疫情年报表,对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的流行病学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 2014年广西共报告疟疾病例184例,较2013年(1 251例)减少了85.29%,发病率为0.35/10万,均为国外输入性病例。四种疟疾病例均有发现,恶性疟病例最多,占49.46%;卵形疟次之,占32.07%。病例分布于区内11个地市中的32个县(区),其中上林县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65.76%。病例以男性为主,占98.37%;20~49岁青壮年占87.50%。病例来自非洲的14个国家和东南亚的2个国家;非洲输入病例占病例总数的86.41%,其中加纳输入病例占病例总数的48.37%;东南亚输入病例占病例总数的13.59%。病例在国外所从事职业主要为淘金,占86.96%。全年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病例报告机构以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为主,间日疟、卵形疟病例回国?发病时间较长。结论 非洲、东南亚是广西输入性疟疾病例的主要来源国,出国务工返乡人员可能存在休眠子所致的疟疾复发风险,需引起足够重视。

    淮安市淮安区居民和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调查
    任苏敏, 唐兆武
    2016, 28(6):  696-698. 
    摘要 ( )   PDF (10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淮安市淮安区居民和中、小学生疟防知识知晓情况,为推进疟疾消除进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淮安区3个镇,每镇选择1个村、1所小学和1所初中,对其中18岁以上居民、 4~6年级小学生及初中生进行疟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居民305人,中、小学生618人。学生疟防知识知晓率为89.97%,其中中、小学生知晓率分别为85.94%和9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居民疟防知识知晓率为80.98%,低于中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小学生对“预防疟疾方法”知晓率最高(96.74%),“疟疾治疗药物”知晓率最低(68.93%);居民知晓率最高的是“疟疾传播途径”( 95.08%),最低的是“4·26疟疾宣传日”( 64.26%)。除“疟疾传播途径”和“预防疟疾方法”外(P均>0.05),学生和居民其余单项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虽然淮安市淮安区人群疟防知识知晓率达到了相关要求,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疟疾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小学生、女性居民及劳务输出人员的健康教育。
    南通市乡(镇)级医院疟疾血检工作现状调查
    丁桂生, 曹彩群, 缪平, 顾美芳, 曹晓斌
    2016, 28(6):  699-701. 
    摘要 ( )   PDF (10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基层乡(镇)级医院疟疾血检质量,为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后持续开展疟疾血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消除疟疾技术方案》中规定的10项指标,2013年和2014年连续2年对南通市64家乡(镇)级医院的640张疟疾检测阴性的血片逐一进行打分,分别计算单一指标和多项指标的达标情况,同时对各医院的血检工作情况、血检人员情况进行调查;收集南通市2011-2014年乡(镇)级医院开展疟疾血检工作和发现疟疾病人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从单一指标来看,厚血膜血片不达标率平均为29.5%,薄血膜血片不达标率平均为35.8%;从多项指标来看,有4个及以上指标不达标的血片(差血片)占32.5%。从发热病人血检和发病情况来看,全市2011-2014年共血检194 635 人,且自2011年起已经连续4年无发现本地感染的间日疟出现。从所有疟疾病例初诊单位来看,乡(镇)村级医院占16.3%,县级及以上医院占83.7%。结论 南通市乡(镇)级医院疟疾血检工作质量不高,血片镜检在发现疟疾病例中效率较低,需进一步探索基层疟疾血检工作新模式。
    2005-2015年泰兴市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陈秀兰, 张年坤, 赵兰梅, 徐超
    2016, 28(6):  702-704. 
    摘要 ( )   PDF (12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05-2015年泰兴市疟疾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符合本市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5年泰兴市网报疟疾病例资料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报告,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 结果 2005-2015年,全市共报告疟疾病例61例。其中本地病例4例,输入病例57例;间日疟9例,恶性疟47例,三日疟2例,卵形疟3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病无明显季节性。虽然疟疾发作次数与外出时长无相关性(r = 0.154,P = 0.253),但与病例就诊及时性存在负相关关系(r = -0.312,P = 0.014)。结论 泰兴市疟疾病例以输入性为主,感染虫种多样。境外输入性疟疾仍是本市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山东地区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调查
    王利磊, 田宝振, 魏冬冬
    2016, 28(6):  705-707. 
    摘要 ( )   PDF (10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山东地区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减少新生儿缺陷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相关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山东地区各市、县医院就诊的5 386名育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弓形虫抗体IgG和IgM。同时,开展问卷调查以了解该地区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 386名孕龄妇女中,弓形虫特异性IgG抗体阳性623例,阳性率11.56%;弓形虫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28例,阳性率6.21%。单因素分析显示,孕育状态([χ2]= 13.12, P < 0.01)、居住地为市区还是县区([χ2] = 6.27, P < 0.05)、是否有动物接触史([χ2]= 10.46, P < 0.01)、是否吃半生不熟食物者([χ2]= 21.19, P < 0.01)与弓形虫感染相关。结论 山东地区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率较高,弓形虫感染与孕育状态、居住地、与动物密切接触程度和是否吃半生不熟食物等因素有关。提示应加强育龄妇女的弓形虫感染检测,并开展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以预防控制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
    拉萨市部分地区孕妇弓形虫感染现状调查及危险因素探讨
    仝德胜, 华海涌, 陈伟, 唐凤, 刘一新, 扎西
    2016, 28(6):  708-710. 
    摘要 ( )   PDF (10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西藏拉萨地区孕妇弓形虫感染情况,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5-2016年,以拉萨市3个区(县)为调查地区,各地区选择200名孕妇为调查对象;另在江苏徐州、扬州、无锡3市选取450名孕妇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抗弓形虫抗体IgG、IgM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收集拉萨地区孕妇个案调查表信息,对弓形虫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拉萨地区600名被调查孕妇中,99例抗弓形虫抗体阳性,抗体阳性率16.50%,与江苏省孕妇抗体总阳性率(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拉萨3区(县)孕妇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喜食生肉者、有动物密切接触史者感染率高。结论 与江苏省相比,拉萨地区孕妇弓形虫感染率较高。应积极采取健康教育、早期检查及治疗等综合措施,以预防控制该地区孕妇弓形虫感染,提高优生优育水平。
    芜湖市区红叶李和悬铃木常见刺蛾种类调查
    洪勇, 陶宁, 柴强, 李朝品
    2016, 28(6):  711-712,737. 
    摘要 ( )   PDF (10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芜湖市区红叶李和悬铃木常见刺蛾种类及其生活习性,为防治其引起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芜湖市选取2个观测点(A点和B点),2014?5?4-2014?11?2为A观测点调查时段,每逢星期日观测和采集刺蛾幼虫1次,共27次。2014?1?5-2014?12?28为B观测点调查时段,每逢星期日观测或采集刺蛾幼虫1次,共52次。采取目测人工直接采虫法将刺蛾幼虫采集入瓶带回实验室,肉眼直接观察和借助解剖镜直接观察刺蛾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虫种鉴定和分类。结果 经鉴定,在芜湖市2个观测点采集的刺蛾共有7种,并了解了它们的发生规律、虫种构成比和幼虫天敌。结论 刺蛾幼虫不但是危害观赏林木的食叶害虫,同时也可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引起刺蛾幼虫皮炎,应加强对刺蛾的防制,降低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防治管理
    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进展及流行现状
    万佳嘉, 徐亮, 吴子松, 徐佳, 陈琳, 刘阳, 钟波
    2016, 28(6):  713-716. 
    摘要 ( )   PDF (13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四川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及疫情现状,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15年四川省血吸虫病历史资料、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报表、血吸虫病监测资料和血防能力资料,分析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和流行现状。结果 四川省11个市(州)63个县(市、区)流行血吸虫病,2015年全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全省现有钉螺面积2 537.54 hm2,现有晚期血吸虫病人1 769例。2004-2015年累计查螺433 065.80 hm2,药物灭螺251 259 hm2;人群血检2 601.714 4万人次,人群化疗789万人次;检查耕牛127.611 7万头次。2004-2015年全省血吸虫病人和病畜数、有螺面积逐年下降,自2010年至今未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和病畜,自2004年至今未发现感染性钉螺。部分地区血防专业技术人员较少,防治技术与硬件设备落后,血吸虫病防控能力较弱。结论 四川省已于2015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提高能力建设、建立敏感有效的监测体系、实施精准血防,从而巩固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成果,力争早日消除血吸虫病。
    2015年江西省"三甲医院"寄生虫病检验技能竞赛成绩分析
    谢曙英, 姜唯声, 龚艳凤, 李东, 胡飞, 杭春琴, 兰炜明, 曾小军
    2016, 28(6):  717-720,728. 
    摘要 ( )   PDF (1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西省综合性三甲医院检验人员寄生虫病检测能力。方法 全省20家综合性三甲医院组队参赛,每队2名选手。竞赛分为笔试和技能操作两部分(各100分)。笔试内容涉及寄生虫生活史、免疫学基础、检测技术、病原诊断等;技能操作包括厚、薄血涂片及改良加藤厚涂片的制片和镜检阅片。结果 共40名选手参赛,总成绩平均分为(97.3±22.4)分,及格率为15.0%;其中笔试平均成绩为(56.6±12.8)分,及格率为52.5%;技能操作平均成绩为(40.8±12.4)分,及格率为5.0%。笔试成绩中,土源性线虫生活史得分率最高(90.0%),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基础知识得分率最低(31.5%)。选手血涂片制作、镜检及格率均高于加藤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阴性片的镜检检出率依次为38.8%、45.0%、35.0%和25.0%;蠕虫卵检出率以鞭虫卵最高(87.5%),曼氏迭宫绦虫卵最低(2.5%)。省级医院选手加藤片制作和镜检得分均高于市级医院 (P均 < 0.05);教学医院选手加藤片制片成绩高于非教学医院(P < 0.05)。结论 江西三甲医院检验专业人员寄生虫病检测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当前寄生虫病诊断的需要,应引起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的高度重视。
    中国医疗援非中的话语权建设问题研究
    周丽颖, 邓瑶, 杨坤
    2016, 28(6):  721-723. 
    摘要 ( )   PDF (10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我国医疗援非中的话语权建设问题,为提高我国医疗援非效果、促进我国医疗援非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我国医疗援非中话语权建设的相关材料,以话语权要素中的有自信、有感染力、有影响、有主导权四个要素为出发点,分析我国医疗援非中话语权建设的成就与不足。结果 中国医疗队的话语自信心虽不断增强,但过于谨小慎微、过于低调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国医疗队虽取得了非洲人民的信任,但语言交流的困难仍阻碍着医疗援非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国医疗队虽赢得了非洲社会的广泛赞誉,但当前西方以及非洲部分媒体,甚至中国媒体都忽视了对援非中国医生的关注和报道;中国国际话语权虽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西方国家仍掌握着舆论的主导权。结论 中国在医疗援非中需结合具体实际,加强话语权建设。
    防治经验
    2007-2014年泰州市海陵区螺情调查
    赵扬
    2016, 28(6):  724-725. 
    摘要 ( )   PDF (10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和掌握海陵区钉螺的分布现状和螺情变化规律,为制定控制钉螺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07-2014年海陵区螺情资料,统计并分析影响螺情变化的原因。结果 2007-2014年全区在3个乡(镇、街道)7个村查出有螺环境18处,有螺面积7.832 4 hm2,捕获并解剖钉螺数1 715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各村自查查出有螺环境6处,有螺面积2.134 5 hm2,乡(镇)级专业队复查查出有螺环境12处,有螺面积5.697 9 hm2。5个非流行村查出有螺面积3.126 3 hm2。2008、2012年和2013年复现有螺面积2.274 0 hm2。结论 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螺情出现回升和反复应予以重视。
    2005-2014年无锡市疟疾疫情分析
    邵洁, 陈玮绚, 张轩
    2016, 28(6):  726-728. 
    摘要 ( )   PDF (1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无锡市疟疾流行情况,为寻求适合本地的疟疾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05-2014年网络报告的无锡市疟疾疫情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年来共报告疟疾病例201例,其中本地病例52例,输入性病例149例。2005-2009年报告病例156例,恶性疟6例;2010-2014年报告病例45例,恶性疟23例;2005-2009年男女性别比2.39 : 1,民工、农民、工人构成比分别为41.03%、17.95%、9.62%;2010?2014年男女性别比10.25 : 1,工人、农民、民工构成比分别为37.78%、11.11%、6.67%;每年5-10月为发病高峰;2005-2009年以疾控中心报病为主,2010-2014年以综合性医疗机构报病为主,且恶性疟占所有报告病例的比例有所上升。结论 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病例是无锡市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疟疾诊治能力有待提高。
    2005-2015年东海县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徐慧, 吴同浩
    2016, 28(6):  729-731. 
    摘要 ( )   PDF (12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05-2015年东海县输入性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掌握该县输入性疟疾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方法 收集2005-2015年该县输入性疟疾疫情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5年东海县共报告输入性疟疾126例,其中恶性疟101例,占80.19%;卵形疟13例,占10.32%;间日疟7例,占5.56%;三日疟4例,占3.17%;混合感染1例,占0.79%。病例分布于14个乡(镇),主要集中在牛山、驼峰、石榴、黄川等4个乡(镇),共占病例总数的63.49%。全年均可发病,4月出现发病高峰,与病例归国时间有关。病例均为男性,年龄20~55岁,其中25~50岁占90.70%。结论 近十年来东海县输入性疟疾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在防治上应以劳务输出、出国经商人员较多的牛山、驼峰、石榴、黄川等4个乡(镇)为重点,做好流动人口管理、疫点处置及蚊媒监测,并加大防治宣传力度。
    昆山市血防中长期规划健康教育评估报告
    许寒冰, 韩春妹, 孙晓雯
    2016, 28(6):  732-734,744. 
    摘要 ( )   PDF (10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昆山市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效果,为制定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期巩固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查2个乡镇各1个社区、1所中学和1所小学的居民、中学生和小学生,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昆山市中小学校和社区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统计分析学生、居民血防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调查了4所学校452名中小学生,学生血吸虫病知识知晓率为98.21%(基本知识知晓率98.42%,预防知识知晓率98.01%)。其中调查小学生220人,小学生血吸虫病知识知晓率为97.21%(基本知识知晓率97.60%,预防知识知晓率96.82%);调查中学生232人,中学生血吸虫病知识知晓率为99.17%(基本知识知晓率99.20%,预防知识知晓率99.14%)。经检验,中、小学生血吸虫病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基本知识知晓率= 13.045,[χ2]预防知识知晓率= 21.796,[χ2]总体知识知晓率= 34.661,P均< 0.001)。4所学校均有血防健康教育教材或教案。调查了2个社区402名居民,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为98.87%。结论 昆山市血防健康教育形式多样、效果良好,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达到了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大于95%的目标要求。
    江苏省宝应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监测结果分析
    鲁加香, 刘广新
    2016, 28(6):  735-737. 
    摘要 ( )   PDF (10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宝应县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变化,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1988-2015年宝应县血吸虫病监测数据,回顾性分析血吸虫病监测效果。 结果 宝应县自1987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来,累计调查钉螺面积21 269.95 hm2,均未查到活钉螺;开展人群血吸虫病查病163 196人次,血检阳性270人次,粪检阳性26人次,1997年以后未查出阳性病例;家畜查病2 180头次,均未查出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 结论 宝应县连续28年未查到活钉螺和病畜,连续11年未查到血吸虫病病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成果稳固。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管横断术应用于晚期血吸虫病效果
    李相文, 骆剑芳, 宋进文, 王华, 曹庭加
    2016, 28(6):  738-739. 
    摘要 ( )   PDF (10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血管横断术应用于晚期血吸虫病(晚血)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阳新县第三人民医院自2006年以来实施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管横断术的36例晚血患者(胃底血管横断组),以及同期采用改良Sugiura术进行治疗的10例晚血患者(改良Sugiura组)作为观察对象,比较两类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胃底血管横断组患者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均短于改良Sugiur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5 466.00 ± 2 888.48)元和(34 517.10 ± 4 948.39)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胃底血管横断组和改良Sugiura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3.33%(12/36)和40.00%(4/10),两组术后12个月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67%(6/36)和10.00%(1/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改良Sugiura组出现1例胃排空障碍和1例食管吻合口漏,胃底血管横断组无相应并发症发生。结论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管横断术操作相对简单,近期临床效果较好,适用于基层医院,但其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综述
    干细胞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研究进展
    黎文华, 王鹏
    2016, 28(6):  740-744. 
    摘要 ( )   PDF (10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其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生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干细胞疗法是通过将新的干细胞引入到受损组织,促进因创伤、疾病、老化而受损的人体组织再生,从而修复或替换受损组织,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既往研究证实,干细胞疗法可用于癌症、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等多种人类疾病治疗,显示了其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就干细胞疗法治疗人体寄生虫感染作一综述。
    血吸虫转录因子研究现状
    辛玥, 刘牧, 李青, 胡薇
    2016, 28(6):  745-749. 
    摘要 ( )   PDF (10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全球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新药和疫苗开发是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了解血吸虫转录调控机制及转录因子具体功能将有助于理解血吸虫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为筛选新药和疫苗作用靶点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就血吸虫转录因子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