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6-13
    特约专稿
    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态势与防控策略
    邓卓晖|方悦怡
    2016, 28(3):  229-233. 
    摘要 ( )   PDF (18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支睾吸虫病是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管系统, 可引起胆结石、 胆囊炎和胆管炎等严重的并发症, 并可致胆管癌。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 流行区人群感染率高, 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东省是我国发现华支睾吸虫病最早和流行最严重的省份。全国第二次人体重要寄生虫病分布调查结果显示, 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平均感染率为16.42%, 估计全省感染华支睾吸虫人数超过600万。当前, 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控尚处于起步阶段, 防控工作中还存在疾病流行特征和传播模式不清、 长效防控机制缺乏等问题。本文就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情况、 防控策略和措施, 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作一介绍, 并就今后的防治工作提出有关建议。

    论著
    2009-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分析
    单晓伟,蔡顺祥,周晓蓉,陈艳艳,苏正明,张娟,刘建兵
    2016, 28(3):  234-236,280. 
    摘要 ( )   PDF (20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2009-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变化趋势, 为科学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 方 法 法 2009-2014年, 在全省13个地市共设立207个监测点 (行政村), 并开展螺情监测工作, 对6年来各项螺情监测指标进 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9-2014年累计调查钉螺面积80 963.47 hm2 , 查出有螺面积45 309.77 hm2 , 感染性钉螺面积 364.93 hm2 ; 共捕获活螺1 646 125只。监测点活螺平均密度由2009年0.493 3只/0.1 m2 下降到2014年0.339 3只/0.1 m2 , 降幅为31.22%; 感染螺密度由2009年0.000 7只/0.1m2 下降至0, 降幅为100%; 钉螺感染率由2009年0.14%下降至0。不 同疫情类别和流行类型中, 三类村和垸内型流行区钉螺感染率最高; 不同环境类型和植被类型中, 沟渠和杂草环境钉螺 感染率最高。 结论 结论 湖北省螺情稳步下降, 但全省钉螺孳生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 需加大药物灭螺和工程灭螺力度, 以 巩固血防成果。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粒剂杀钉螺效果
    游本荣,黄轶昕,胡恒光,杭德荣,景世保,梅巧芳
    2016, 28(3):  237-240,326. 
    摘要 ( )   PDF (21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粒剂杀钉螺效果。方法 方法 分别在实验室和滩涂湿地采用撒 (喷) 施法进行4%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粒剂杀钉螺试验, 同时以4%氯硝柳胺乙醇盐粉剂作对照, 用单盲法进行质量控制。实验室试验比 较两种杀螺剂对钉螺的校正死亡率和半数致死浓度 (LC50 ); 洲滩湿地现场试验比较钉螺校正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 率。结果 结果 实验室施药后1 d粉粒剂4.0 g/m2 钉螺死亡率为96.67%, 粉剂2.0 g/m2 钉螺死亡率即达100%, 各剂量组钉螺死 亡率粉剂显著高于粉粒剂 (t1 d = 3.60, P < 0.01); 施药后1、 3、 7 d对钉螺的LC50值亦显示粉剂优于粉粒剂。现场试验施药 后3、 7、 15、 30 d粉粒剂组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71%、 92.91%、 90.57%和85.33%, 粉剂组分别为71.09%、 90.11%、 90.13%和85.26%, 经统计现场施药后3、 7 d 粉粒剂杀螺效果优于粉剂 (c2 3 d = 731.57, c2 7 d = 25.90, P均< 0.01); 施药后15、 30 d则无显著差异 (c2 15 d = 0.53, c2 30 d = 0.01, P均> 0.05)。结论 结论 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粒剂既具有粉剂的吸附性, 又具 有颗粒剂的穿透性, 现场机械喷施杀螺效果与粉剂相当, 但药粉漂移仍未有效控制, 尚需进一步研究改进。
    自动摄影术在血吸虫毛蚴孵化实验结果观察中的应用
    周明莉,蔡爱玲,王雪峰
    2016, 28(3):  241-243. 
    摘要 ( )   PDF (24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自动摄影术用于观察常规尼龙绢集卵毛蚴孵化实验结果的价值。方法 方法 在牛粪便中掺入一定量的血吸虫新鲜虫卵, 以含虫卵的粪便为实验组, 包括低污染组和高污染组; 以不含虫卵的粪便为阴性对照组, 每组40份样本。以常规血吸虫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对粪便样本进行毛蚴孵化, 采用手电筒光照、 放大镜及自动录像相结合的方法, 对粪便样本中毛蚴孵化的过程进行录像。通过观察录像记录, 判断粪便样本中是否有血吸虫毛蚴孵出。同时采用常规肉眼观察方法进行结果判断, 比较自动摄影术与肉眼观察法2种方法的毛蚴阳性检出率差异及优缺点。结果 结果 建立了手电筒光照、 放大镜影像放大及自动摄影术相结合的毛蚴孵化结果观察方法, 证实了自动摄影术对粪便中血吸虫虫卵毛蚴孵化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肉眼观察方法, 尤其是在虫卵低污染组检出率有明显的差异。40份低污染组中常规肉眼观察法和自动摄影术观察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7.5%和85.0% (χ2 = 11.723, P > 0.05), 40份高污染组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7.5%和100% (χ2 = 1.253, P < 0.05), 80份高低污染组平均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5%和92.5% (χ2 = 6.894, P > 0.05)。结论 结论 自动摄影术可有效提高毛蚴常规尼龙绢集卵孵化实验的阳性检出率。

    包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评估 Ⅰ 省(区)层级使用现状调查
    张治华,余晴,田添,伍卫平,肖宁
    2016, 28(3):  244-246,300. 
    摘要 ( )   PDF (34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通过开展包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调查, 总结与分析目前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为我国包 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的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方法 在包虫病流行的内蒙古、 四川、 西藏、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7省 (自治 区) 及新疆建设兵团, 设计与发放调查问卷, 并辅以电话调查等方式, 对包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开展调查。结 结 果 果 本次共对8个流行 (区) 及兵团发放调查问卷8份, 回收7份, 回收率为87.5%。对问卷中有关客观问题的统计发现, 包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率为100%, 但其中15.3%的流行区使用频率低。57.1%的流行区认为包虫病防治系统有 必要推广使用, 认为包虫病防治系统可有可无和认为其完全没有必要的地区分别占28.6%和14.3%。开放性意见调查表 明, 6个单位提出增加专报系统的培训和填报指导, 4个单位提出实现大疫情网和包虫病防治系统的信息推送、 将月报改 为季报并增加统计和分析模块等; 3个单位认为当前系统存在缺陷和逻辑错误。结论 结论 在省 (区) 及兵团层级, 包虫病防 治信息管理系统当前存在的系统缺陷造成了使用不畅; 伴随着有效指导与培训的缺乏, 极大地限制了全国包虫病防治信 息管理系统系统的正常使用, 亟待引起重视并解决。
    2010-2014年湖北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夏菁,蔡顺祥,林文,裴速建,李凯杰,孙凌聪,董小蓉,曹慕民,吴冬妮,张华勋
    2016, 28(3):  247-251,257. 
    摘要 ( )   PDF (35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2010-2014年湖北省疟疾流行特征, 为制订和调整全省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 方 法 法 收集2010-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报告中湖北省疟疾病例资料,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0- 2014年湖北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结果 2010-2014年湖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 997 例, 其中间日疟 618 例、 恶性疟 352 例、 卵形疟 18 例、 三日疟 9 例; 本地疟疾病例 479 例, 输入性疟疾病例 518 例。自2013年起无本地感 染病例; 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逐年上升, 其中以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上升更为明显。81.85%的病例分布在襄阳、 武汉、 孝 感、 宜昌、 荆门和随州6个市; 男性病例810例, 女性187例, 男女性别比为4.33 ∶1。本地疟疾发病以40~69岁居多, 占本 地病例总数的78.29% (375/479); 输入性疟疾发病以 20~49岁居多, 占输入性病例总数的 88.22% (457/518)。本地疟疾 病例中, 职业以农民为主 (67.01%); 输入疟疾病例中, 职业以工人、 民工和农民为主 (63.90%)。结论 结论 湖北省本地感染 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初步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但输入性疟疾病例逐年增多, 是目前全省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2012-2014年云南省边境地区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尹授钦,丰俊,夏尚,张丽,夏志贵,周水森,薛靖波,周晓农
    2016, 28(3):  252-257. 
    摘要 ( )   PDF (19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2012-2014年云南省边境地区20个县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 为云南省消除疟疾策略的调整提供依 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12-2014年云南省边境地区20个县的疟疾疫情资料,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 分析。结果 结果 2012-2014年云南省边境地区20个县共报告疟疾病例1 558例, 其中输入性疟疾病例占85.75% (1 336/ 1 558), 本地感染病例占14.25% (222/1 558)。2012、 2013年和2014年输入病例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总数的80.00% (544/ 680)、 89.10% (425/477) 和91.52% (367/401)。报告的1 33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以间日疟为主, 共1 045例, 占78.22%; 恶性 疟284例, 占21.26%; 三日疟3例、 混合感染3例、 未分型1例; 报告死亡病例2例。感染来源地以缅甸为主 (1 277例), 占 输入性病例总数的95.58%。发病人群主要为出国务工的20~40岁男性青壮年 (802例, 占60.03%), 以4-6月发病最多 (679例, 占50.82%)。输入性病例主要分布在腾冲 (459例)、 瑞丽 (366例)、 盈江 (191例) 和芒市 (78例)。结论 结论 云南省 边境地区输入性疟疾疫情较为严重, 因此, 在消除疟疾及消除后阶段, 需建立并维持良好的监测体系, 确保能及时快速地 对输入性疟疾疫情进行响应。
    骚扰阿蚊扩散 种群动态及适生区分析
    郭云海,施文琦,张仪
    2016, 28(3):  258-263. 
    摘要 ( )   PDF (29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骚扰阿蚊 (Armigeres subalbatus) 在我国的扩散趋势及种群变化, 同时预测其潜在适生区。 方法 方法 野外调查获得标本, 查对馆藏标本相关记录, 结合文献报道分析骚扰阿蚊扩散及种群动态趋势。整理骚扰阿蚊分布记 录, 结合20个环境相关变量, 建立生态小生境模型, 比较其潜在适生区的变化。通过ROC曲线分析检验模型准确性, 利 用刀切法逐一分析环境变量贡献值。 结果 结果 野外调查在山东潍坊及威海地区发现骚扰阿蚊新分布点。结合文献及馆 藏标本分析发现该物种正逐渐向古北界华北区扩散, 目前已接近北纬42°地区, 部分地区种群已逐渐发展为区域主要物 种。本研究收集并整理了骚扰阿蚊相关资料, 共获得294个分布记录。研究以2000年为时间分隔, 运用Maxent软件分 别构建了2000年和2016年的分布预测模型, 发现2016年的预测分布范围较2000年已明显向北推移, 即骚扰阿蚊的潜在 适生区呈向北扩大的趋势。模型检验ROC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模型AUC值分别为0.980和0.982, 模型可信度极高。刀切 法分析结果表明最暖季度平均湿度、 最湿月份湿度和最湿季度湿度对预测骚扰阿蚊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结论 结论 骚扰 阿蚊种群分布向北逐渐扩散, 气候变暖可能是造成扩散的原因。该物种的扩散一定程度影响当地蚊种组成, 同时可能会 增加部分蚊媒疾病传播的风险。
    3种ELISA试剂盒检测并殖吸虫病的效果评价
    陈木新,陈家旭
    2016, 28(3):  264-268. 
    摘要 ( )   PDF (1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3种人体并殖吸虫病ELISA试剂盒的检测效果。方法 方法 采用本研究室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排泄?分泌 物抗原(ES)、 成虫可溶性抗原的半纯化抗原(sAg)包被的人体并殖吸虫病ELISA试剂盒 (ES?ELISA和sAg?ELISA) 及广 东某生物公司生产的并殖吸虫IgG抗体检测试剂盒 (GD?ELISA), 分别检测45份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 218份其他寄生虫 病患者血清和80份健康人血清, 评价3种检测试剂盒的检测效果。 结果 结果 GD?ELISA、 ES?ELISA和sAg?ELISA 3种试剂 盒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95.6 %(95% CI: 89.6%~100.0%)、 93.3 %(95% CI: 86.0%~100.0%)和86.7 %(95% CI: 76.8%~96.6%), 特异性分别为88.6%(95% CI:85.0%~92.2%)、 88.9%(95% CI: 85.3%~92.5%) 和99.0 %(95% CI: 97.9%~100.0%), 约登指数分别为0.84、 0.82和0.86。结论 结论 sAg?ELISA试剂盒检测效果较好, 比GD?ELISA和ES?ELISA 两法更适用于我国并殖吸虫病临床样本的复核检测。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日本血吸虫病疫苗保护性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唐春莲,申志琴,雷家慧,蒋明森,绍琼星,王金松
    2016, 28(3):  269-274. 
    摘要 ( )   PDF (30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 (Tregs) 对日本血吸虫病疫苗保护性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方法 雌性 BALB/c小鼠随机分成5组, 即正常对照组、 感染对照组、 抗CD25单克隆抗体 (anti?CD25 mAb) 组、 谷胱甘肽?S?转移酶 (Gluthatione?S?transferase,GST) 免疫组和GST/anti?CD25 mAb联合组。分别在感染后2、 3、 4、 5周剖杀小鼠, 收集脾细胞 及培养上清,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中CD4+ CD25+ Tregs比例, 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的IFN?γ、 IL?2、 IL?4、 IL?5和TGF?β水平。感染后5周杀鼠, 门静脉冲虫, 统计每只小鼠虫荷及每克肝脏虫卵数; 肝组织石蜡切片HE 染色观察虫卵肉芽肿病理变化。 结果 结果 感染后5周, GST免疫组小鼠减虫率为24.98%, 而GST/anti?CD25 mAb联合组减 虫率达43.13%; GST免疫组小鼠脾细胞中CD4+ CD25+ Foxp3+ 比例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 (P < 0.05), 而anti?CD25 mAb组小 鼠脾细胞中CD4+ CD25+ Foxp3+ 比例显著低于感染对照组 (P < 0.01)。使用anti?CD25 mAb后2周, GST/anti?CD25 mAb联合 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4、 IL?5、 IFN?γ和IL?2含量均较其他组高; 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和脾细胞培养上清中TGF? β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均 > 0.05)。结论 结论 GST疫苗可引起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CD4+ CD25+ Tregs 明显上升, 从 而导致其保护性效果欠佳; anti?CD25 mAb部分封闭CD4+ CD25+ Tregs后有利于增强日本血吸虫病疫苗的免疫保护性效 果, 其机制可能与Th1、 Th2型免疫反应增强有关。
    日本血吸虫配对个体间遗传学差异与其对终宿主致病性的关系
    黄文乔,朱远见,吕大兵,周霞,杨英楠,诸葛洪祥
    2016, 28(3):  275-280. 
    摘要 ( )   PDF (27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配对个体间遗传学差异与其对终宿主致病性的相关性。方法 方法 利用7个微卫星位点标 记对16组随机配对的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进行基因分型, 计算成虫间的遗传相似性和杂合度差值, 评价其与血吸虫对 终宿主致病性的关系。结果 结果 日本血吸虫配对个体间遗传相似性与平均每对成虫肝脏沉积虫卵数 (r = 0.501 6, P < 0.05)、 平均每对成虫肠组织沉积虫卵数 (r = 0.796 5, P< 0.01) 及肝脏沉积虫卵孵化率显著相关 (r = 0.508 3, P < 0.05), 与 平均每对成虫所引起的肝脾肿大 (r肝肿大= 0.109 5, P肝肿大 > 0.05; r脾肿大= 0.265 3, P脾肿大 > 0.05) 及肝脏肉芽肿平均直径 (r = -0.272 7, P > 0.05) 均无相关性; 配对个体间的杂合度与终宿主各病理指标间均无相关性 (P均> 0.05)。结论 结论 日本 血吸虫配对个体间的遗传差异性与其对终宿主的致病性相关, 并且遗传差异越大、 致病性越弱; 配对个体间的杂合度与 其对终宿主的致病性无关。
    东方田鼠自发性腹水细胞的分离培养与生物特性观察
    成钢,吴侠,尹检英,李淑红,王京仁,曾文虎
    2016, 28(3):  281-283,309. 
    摘要 ( )   PDF (25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对人工饲养条件下的东方田鼠自发性腹水细胞进行体外分离、 培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观察, 为研究 东方田鼠腹腔微环境的抗虫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方法 选取野外捕捉并人工饲养90 d后自发腹水的东方田鼠, 分离培 养腹水细胞, 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 并将其与正常及感染日本血吸虫的东方田鼠腹腔细胞进行对比; 同时对组织 病变进行观察。 结果 结果 与正常及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东方田鼠腹腔细胞相比, 自发性腹水东方田鼠无明显脏器组织病 变, 腹腔液中细胞数量和种类较多, 细胞形态不规则, 黏性大, 贴壁后有大量空泡样细胞集落出现。随培养时间的延长, 空泡样细胞集落依次呈现增殖、 变形、 崩解、 塌陷及纤维样变化, 纤维样腹水细胞传代3~4 d后死亡。 结论 结论 东方田鼠 自发性腹水细胞与其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腹腔细胞生物特性相似。
    应用形态学及DNA条形码技术鉴别广西横县地区两种豆螺
    江颖,张仪,郭云海
    2016, 28(3):  284-288. 
    摘要 ( )   PDF (18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应用形态与DNA条形码技术鉴别广西横县两种形态相似、 栖息生境相同的豆螺——硬豆螺 (Bithynia ro? busta) 与赤豆螺 (Bithynia fuchsiana)。方法 方法 在广西横县的河流、 沟渠和池塘等生境采集赤豆螺和硬豆螺, 观察两种豆 螺的外部形态并测量其主要参数, 比较螺的雄性生殖系统形态。此外, 应用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进行螺种鉴 别, 并构建系统树。结果 结果 共采获两种豆螺29个, 包括19个赤豆螺和10个硬豆螺。两种豆螺的个体外形基本一致, 其 壳高、 壳宽及形状相近, 雄性生殖系统形态相似。COI基因序列变异较小, 22条序列共有11个变异位点。经序列的整理 和剪切后, 22个个体的COI基因片段均为517 bp, 无插入、 缺失位点。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表明两类群的个 体明显聚为一支。结论 结论 根据形态学和COI基因序列证据, 采自广西横县的赤豆螺与硬豆螺可能为同种异名。
    刚地弓形虫硫氧还蛋白基因的克隆 表达及鉴定
    张梓岗,陈小美,苏丹华,刘原,付涛,端木家苗,吴亮,姜旭淦,陈盛霞,曹建平
    2016, 28(3):  289-292. 
    摘要 ( )   PDF (14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克隆刚地弓形虫硫氧还蛋白 (Thioredoxin,Trx) 基因, 构建原核表达载体, 通过诱导表达和纯化蛋白, 免 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 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刚地弓形虫Trx基因, 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 中, 转化大肠 埃希菌 (E. coli) Rosetta, 用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 采用镍亲和层析法获得纯化蛋白并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 Western blotting技术鉴定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 结果 成功从刚地弓形虫 cDNA 中扩增出 Trx 目的基因, 构建了 Trx/pET?28a (+) 重组质粒, 获得抗Trx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出弓形虫Trx蛋白的特异性条 带。结论 结论 用制备的兔抗Trx多克隆抗体能检测弓形虫Trx在速殖子内的表达,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刚地弓形虫Trx功能 奠定了基础。
    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蛋白抗CLP诱导的小鼠脓毒症的观察
    杨小迪,贺文欣,方强,宋迪,吴琦,王小莉,李楠,齐琦,万勇坤,张慧,周瑞,陈兴智,刘牧林,李徽徽,褚亮
    2016, 28(3):  293-296,322. 
    摘要 ( )   PDF (29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旋毛虫成虫排泄分泌蛋白 (AES) 对盲肠结扎穿孔术 (CLP) 诱导的小鼠脓毒症的抑制作用。方法 方法 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 即假手术对照组 (PBS + sham组, A组)、 脓毒症组 (PBS + CLP组, B组)、 AES蛋白治疗 组 (AES + CLP组, C组)。A组和B组于CLP术后经腹腔注射200 μl PBS, C组术后经腹腔注射含25 μg AES蛋白的等量 PBS。每组随机抽取8只, 建模后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及96 h生存率; 每组其余8只小鼠于建模后12 h取肝、 肺、 肾, 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 IL?1β、 IL?6、 IL?10及TGF?β细胞因子水平 的变化。结果 结果 3组小鼠96 h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21.16, P < 0.05); 与A组 (100%) 相比, B组小鼠生存率 (0) 降低 (P < 0.05), 且肺、 肝及肾脏损伤明显加重; 经AES治疗后, C组存活率 (75%) 明显增加 (P < 0.05), 小鼠肺脏、 肝脏及 肾脏病理损伤亦显著缓解。3组小鼠血清中的促炎因子TNF?α (F = 27.11, P < 0.05)、 IL?1β (F = 18.75, P < 0.05) 及IL?6 (F = 100.93, P < 0.05) 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B组小鼠的促炎因子水平均高于A组 (P均< 0.05); 经AES治疗后, C组 小鼠上述3种促炎因子水平较B组均显著下降 (P均< 0.05)。3组小鼠血清中的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 (F = 10.88, P < 0.05) 及TGF?β (F = 11.37, P < 0.05) 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经AES治疗后, C组小鼠IL?10及TGF?β分泌水平较B组亦 明显增加 (P < 0.05)。结论 结论 旋毛虫AES对CLP诱导的BALB/c小鼠脓毒症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实验研究
    芜湖地区储藏动物性中药材孳生粉螨种类及其多样性研究
    陶宁,段彬彬,王少圣,郭伟,李朝品
    2016, 28(3):  297-300. 
    摘要 ( )   PDF (10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芜湖地区储藏动物性中药材中孳生的粉螨种类及其群落与生境相互关系。方法 方法 从安徽省芜湖市中药房采集30种储藏动物性中药材样本, 采用直接镜检法和水膜镜检法分离其中的孳生粉螨, 光镜下鉴定粉螨种类并计数, 计算粉螨生态参数。结果 结果 30种储藏动物性中药材样本中有28种孳生粉螨, 粉螨孳生率为93.3% (28/30); 共检出粉螨13种, 隶属于4科9属。粉螨孳生密度最高的前6种中药材依次为刺猬皮、 九香虫、 水蛭、 地龙、 海参和红娘子, 九香虫和水蛭中的粉螨丰富度指数最高, 水蛭中的粉螨多样性指数最高, 海参中的粉螨均匀度指数最高。结论 结论 芜湖地区部分储藏动物性中药材中有粉螨孳生, 在储藏和加工中药材过程中应采取相关措施以防粉螨孳生。

    洋葱害螨速生薄口螨的形态观察
    洪勇,陶宁,湛孝东,李朝品
    2016, 28(3):  301-303. 
    摘要 ( )   PDF (14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洋葱害螨速生薄口螨形态。方法 方法 采集储藏洋葱样本, 采用直接镜检法和水膜镜检法分离其中孳 生的速生薄口螨, 制备玻片标本, 光镜下观察速生薄口螨形态。结果 结果 光镜下可见速生薄口螨成螨近长椭圆形, 体后缘 略凹。颚体小而高度特化。腹面足Ⅰ表皮内突愈合后成为胸板, 足Ⅱ内突伸至中央, 未连接, 向后弯, 有几丁质环2对, 位于足Ⅲ~Ⅳ基节之间的生殖孔前。在足Ⅰ跗节上, 除背毛d外, 所有的刚毛均加粗成刺; 足Ⅰ、 Ⅱ胫节的感棒φ短且不 明显。体背有一条显明的横沟。足Ⅰ~Ⅲ基节有基节上毛。每足末端为粗爪。雄螨生殖感觉器缺失, 可见其阳茎。在两 个几丁质环之间有一横缝为雌螨生殖孔。休眠体通常会有吸盘板, 8对吸盘位于吸盘板上。结论 结论 储藏洋葱存在速生 薄口螨污染, 研究速生薄口螨的形态特征, 对进一步研究其分类和生活史具有重要价值。
    黄粉虫养殖饲料中发现阔食酪螨及其休眠体
    湛孝东,段彬彬,吴华,孙恩涛,王少圣,李朝品
    2016, 28(3):  304-305,330. 
    摘要 ( )   PDF (24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黄粉虫养殖饲料中阔食酪螨及其休眠体的形态。方法 方法 采集某黄粉虫养殖场的饲料样本, 采用振 筛分离法和漂浮法分离其中的阔食酪螨及其休眠体, 制备标本玻片, 光镜下观察鉴定。结果 结果 光镜下可见阔食酪螨表皮 光滑明亮, 足和螯肢颜色较深, 背毛d2长度为d1、 la的3 ~ 4倍; 足Ⅰ、 Ⅱ跗节ω1呈短杆状, 顶端不逐渐变细; 足Ⅳ跗节端部 吸盘位于该节中间。休眠体躯体扁圆, 前端有2对足伸出, 后缘渐钝圆, 周围包绕一层透明且骨化明显的表皮。结论 结论 光镜下观察了阔食酪螨及其休眠体的形态特征, 为鉴定提供依据。
    防治研究
    基于Google Earth构建基层血防历史有螺环境监测数据库
    赵晓斌,许檬珺,叶文娟,高东林,张轩,陆兵,孟晓军
    2016, 28(3):  306-309. 
    摘要 ( )   PDF (21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应用谷歌地球 (Google Earth, GE) 建立基层血防历史有螺环境监测数据库, 以提高历史有螺环境管理效 率。方法 方法 在GE软件平台上完成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历史有螺环境相关信息的标注; 同时通过POCO网络相册将历史 有螺环境现况图片导入GE软件, 实现对环境现况的动态监测和管理。结果 结果 共调查历史有螺环境553个, 面积50.6 hm2 ; 以IV类环境为主, 共224个, 面积20.5 hm2 , 分别占历史有螺环境环境总数和总面积的40.5%和40.5%。以此为基础, 通过GE软件在乡 (镇) 层面建立了历史有螺环境数据库, 获得了全乡 (镇) 历史有螺环境分布图。结论 结论 利用GE软件易 于实现对历史有螺环境的可视化管理和动态监测, 适合在基层血防机构中推广应用。
    2004-2014年常州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何明祯,陈弘,谢轶青,邹永根,朱仕英
    2016, 28(3):  310-312. 
    摘要 ( )   PDF (10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近10年来常州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制定下阶段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4- 2014年常州市血防工作报表, 分析血吸虫病病情、 螺情变化, 评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效果。结果 结果 2004-2014年, 常州市 累计查病215 368人次, 人群血吸虫病血检总阳性率为0.24% (478/198 356), 无粪孵阳性者。完成家畜查病11 935头, 未 发现病畜。2004-2014年全市累计查出有螺面积92.27 hm2 , 其中江湖滩、 内陆、 山丘型环境分别占34.75%、 34.82%、 30.43%; 新发现有螺面积34.40 hm2 , 其中江湖滩、 内陆、 山丘型环境分别占2.62%、 71.22%、 26.16%。全市共解剖钉螺 8 511只,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4年, 全市血吸虫病重点项目地区共建造无害化厕所24.26万户, 家畜圈养270.47 万头次, 河流治理5.82 km; 兴建重点防护林2 250.11 hm2 ; 完成药物灭螺625.79 hm2 , 改造有螺环境149.58 hm2 。2004- 2014年共540万人次接受血防健康教育, 2014年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为96.00%。结论 结论 常州市存在钉螺输入扩散和血 吸虫病再流行风险, 但在持续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条件下, 该市血吸虫病疫情稳定, 防治成果巩固。
    湖沼地区不同剂型灭螺药现场灭螺效果观察
    谭先玉,何亮才,王加松,荣先兵,袁梅枝,胡合华,田克卿,刘雄,张瑕,崔彩霞,田荣,洪敏
    2016, 28(3):  313-315,348. 
    摘要 ( )   PDF (19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不同剂型灭螺药在湖沼地区水位不稳定沟渠的现场灭螺效果, 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选择荆州市江陵县一条有螺排水渠作为试验现场, 分为6段; 除一段为空白对照组, 仅观察钉螺自然死亡率外, 其余 5段作为观察组, 分别施用4%杀螺胺乙醇胺盐粉剂、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 25%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 26 %四聚· 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 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施药前后均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 观察灭螺药物近期和远期 效果, 并比较水位线上坡面与水位线下沿边水体钉螺死亡率。 结果 结果 各观察组水位线上坡面施药后7 d钉螺死亡率为 79.52%~97.87%, 施药后15 d为90.43%~96.30%, 与灭螺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各观察组水位线 下水体施药后7 d钉螺死亡率为17.11%~50.00%, 均低于各组水位线上坡面钉螺死亡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 施药后15 d, 钉螺死亡率为9.43%~95.24%, 25%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 26% 四聚·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 50% 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组钉螺死亡率低于水位线上坡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与灭前比较, 灭螺后6 个月各观察组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为70.21%~78.98%。结论 结论 粉剂与颗粒剂适用于无水或有水环境灭螺, 悬浮剂与可 湿性粉剂适用于有水环境灭螺。
    聚焦解决模式在晚期血吸虫病护理中的应用初探
    王红梅,石卫民,秦志强
    2016, 28(3):  316-318. 
    摘要 ( )   PDF (10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 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益阳 市刘家湖血防院住院的53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指导, 干预组在 常规护理指导的基础上应用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措施。出院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结果 干预组患 者的自我护理技巧、 遵医行为和病人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c2 = 3.78、 2.87、 4.09, P均< 0.05), 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发 生率低于对照组 (c2 = 4.894, P < 0.05); 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 (t = 4.17, P < 0.05)。 结论 结论 聚焦解决模式在晚 期血吸虫病患者护理中是有效的。以此模式为依据的护理干预策略可以增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治愈疾病的自信心, 明 显改善医患关系, 减少并发症和住院时间, 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护理路径整合整体护理在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患者中的应用
    袁梅枝,孙静茹,陈涛,张小玉,何亮才,王加松
    2016, 28(3):  319-322. 
    摘要 ( )   PDF (11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腹水型患者临床护理路径 (CNP) 与整体护理整合的效果。方法 方法 将226例晚 血腹水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113例。观察组实施CNP整合整体护理, 对照组实施整体护理。观察两组 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 并对其出院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好转率、 满意度、 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 为93.8%、 100%、 97.4%,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 病死率为0, 并发症发生率为2.7%, 均低 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5); 住院时间为 (12.2 ± 0.7)d, 住院费用为 (4 725.0 ± 310.1) 元, 均低于对照 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1)。出院后6个月, 观察组患者各领域生存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 (P均 < 0.05)。结论 结论 CNP整合整体护理能提高晚血腹水型患者的好转率、 降低病死率, 并能缩短住院时间, 节省住院 费用。此护理模式适宜在血防专科医院晚血救治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腾冲县医疗机构门诊发热病人蜱虫叮咬情况调查
    李兰花,李胜国,王加志,李希尚,朱丹,施文琦,张仪,周晓农
    2016, 28(3):  323-326. 
    摘要 ( )   PDF (1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腾冲县医疗机构发热病人蜱虫叮咬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方法 选择2014年7-8月在腾冲县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 荷花卫生院、 界头卫生院、 曲石卫生院和新华卫生院5家医疗机构门诊就诊的发热病人为调查对象, 对调 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其一般情况及蜱虫叮咬史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蜱虫叮咬的 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 共回收884份有效问卷。884名调查对象中, 85人 (9.6%) 报告有蜱虫叮咬史。单因素分析表 明, 蜱虫叮咬史与性别、 年龄、 家中是否养牛、 境外务工史、 进山砍柴史和进山伐木史等因素有关 (P均<0.05); 多因素Lo? 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男性、 家中养牛以及有境外务工史、 进山砍柴和伐木史者蜱虫叮咬风险更高。结论 结论 部分腾冲县居 民存在蜱虫叮咬风险, 蜱虫叮咬风险在不同特征的人群中存在差异。相关疾控部门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 以减 少人群感染蜱传疾病的风险。
    洪泽县肠道线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管学军,李栋*,陈思红,王芳,袁翠莲,张举巧
    管学军,李栋,陈思红,王芳,袁翠莲,张举巧
    2016, 28(3):  327-330. 
    摘要 ( )   PDF (1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洪泽县肠道线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方法 方法 1995年起, 采取药物驱虫、 健康教育和改水改厕等综合 防治措施, 对肠道线虫病进行综合干预。通过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 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正确率等指标评价 综合防治成效。结果 结果 1995-2014年, 全县累计服药60.19万人, 镇村覆盖率达100%。2015年底, 全县自来水覆盖率达 到100%, 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2.77%。肠道线虫病人群感染率从1995年的26.04%下降至2014年的0.56%, 两者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χ2 = 693.54, P < 0.01)。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正确率从1995年的43.13%和40.94%分别上升到 2014年的98.00%和96.80%,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卫生知识 = 181.97,χ2 卫生行为 = 182.14, P均< 0.01)。结论 结论 洪泽县 实施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可有效的控制肠道线虫病的流行。
    防治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方向的资助情况分析
    王建明,夏彦恺,朱慧娟,陈峰,沈洪兵
    2016, 28(3):  331-335. 
    摘要 ( )   PDF (14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资助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课题进行分析, 了解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以期为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 方法 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库, 筛选1987-2014年立项且 申报方向为传染病流行病学 (H2609) 的课题, 分析资助数量、 资助额度、 研究领域的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1987-2014年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资助373项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课题, 其中面上项目228项 (61.1%), 青年基金78项 (20.9%), 其 他67项 (18.0%)。单项资助额度最高800万元, 最低2万元, 平均35.82万元。主要资助方向为感染及免疫机制研究 (36.2%) 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33.0%)。资助数量居前3位的疾病为肝炎、 HIV/AIDS和结核, 分别占26.3%、 11.8%和 8.8%。 结论 结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的资助数量和资助额度持续增加, 为培养传染病防制领域的科 研人才挥了积极作用。
    移动终端信息采集在疟疾控制中的应用初探
    黄影,王伟明
    2016, 28(3):  336-337. 
    摘要 ( )   PDF (13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开发一种数据采集移动终端, 为疟疾现场防治数据采集提供一种新型工具。方法 方法 基于3G、 蓝牙、 GPS 和 (或) 无线网络通信 (WIFI) 等技术, 开发一种疟疾防治数据采集终端系统。结果 结果 开发的系统包括终端和云端2个功 能模块。用户登录系统后具有查看、 修改、 删除疟疾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功能, 利用GPS和GIS可对目标人群或机构进 行准确定位, 利用空间分布可判断病例分布是否具有空间聚集性。结论 结论 成功开发了一套疟疾防治数据采集终端系统, 为疟疾防治信息的采集与报送提供了便利。
    防治经验
    长江铁板洲农业综合开发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汪殿军,韩乐成,曹毅军,王汉洲
    2016, 28(3):  338-339. 
    摘要 ( )   PDF (10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长江武汉段铁板洲以平整滩地、 翻耕种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方法 方法 2011-2015年, 在综合防治前后, 每年春季均在铁板洲进行螺情调查, 并对洲滩相邻的花园社区6~65岁居民进行病情调 查; 2014年7月下旬开展哨鼠监测。此外, 对综合开发治理后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结果 结果 2011年综合治理前人群感 染率为0.72% (3/414), 2012年综合开发后人群感染率为0.37% (2/536), 2013年降为0.31% (1/326), 2014、 2015年未再查 出血吸虫病病人。与2011年相比, 2015年铁板洲有螺面积下降了22.18%, 有螺框出现率下降了97.83%, 活螺平均密度 下降了98.25%, 各年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哨鼠监测未发现阳性哨鼠。与综合治理前相比, 铁板洲治理后每年净收入 增加233.33%。结论 结论 铁板洲实施农业综合治理后血吸虫病病情及螺情均显著下降,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河北省霸州市孕妇弓形虫感染及其知晓度的相关性调查
    王英,杨文丽
    2016, 28(3):  340-342. 
    摘要 ( )   PDF (11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河北省霸州市孕妇弓形虫感染状况及其知晓度, 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方法 选 择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于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行产前筛查的孕妇, 进行问卷调查; 随机抽取部分孕妇, 采用酶联免 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并分析数据。 结果 结果 共计672例孕妇接受了问卷调查, 弓形虫病知识知晓 率为19.49% (131/672); 随机抽取了526例孕妇进行血检, 阳性率为13.88% (73/526)。弓形虫知晓率和感染率与文化程 度、 职业和居住地有关 (c2 = 5.89~17.62, P均< 0.05), 感染率与知晓率之间具有负相关性 (c2 = 5.37, P < 0.05)。 结论 结论 提高孕妇对弓形虫病知识的知晓度是降低弓形虫感染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议积极开展孕妇弓形虫病健康教育活动。
    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合并结核性胸膜炎15例临床分析
    廖红保, 陈芳
    2016, 28(3):  343-344. 
    摘要 ( )   PDF (10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合并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特点, 减少误诊和误治, 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方法 回顾 性分析15例晚血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15例患者病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 胃肠道症状, 表现为腹胀、 乏力、 纳差, 14例有不同程度的水肿, 9例有胸闷, 4例有咳嗽咳痰, 2例有低热盗汗。有3例入 院后2 d内确诊, 9例入院后1周内确诊, 3例超过1周后确诊。15例患者均在常规护肝、 利尿、 对症、 支持基础上予以抗痨 治疗, 有1例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死亡, 1例合并消化道大出血死亡, 其余13例均临床好转出院。结论 结论 晚血合并结 核性胸膜炎患者的结核中毒症状不典型, 容易误诊、 漏诊。对胸腹水消退不理想、 症状不易改善的晚血患者应积极完善 规范的辅助诊断, 及早明确诊断, 以免延误治疗。
    综述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研究概况
    徐凤全,于涛,黄勇
    2016, 28(3):  345-348. 
    摘要 ( )   PDF (1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是由结肠小袋纤毛虫感染引起, 猪是主要传染源。人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可引起痢疾样腹 泻, 也可发生肠外感染以及与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 甚至引起肠坏死等。加强人和猪的粪便管理, 注意个人卫生和劳 动保护, 及时治疗病人和感染者是防治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