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2-10-11
    特约专稿
    新发媒传疾病及其防控
    张仪
    2012, 24(5):  501-504. 
    摘要 ( )   PDF (7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新发媒传疾病的流行现状、流行特征和防控进行阐述,提出在“同一个世界,共同拥有健康”的理念下,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防控体系以应对新发媒传疾病的威胁。

    论著
    血吸虫对吡喹酮抗药性的研究XIIV湖沼型流行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评价
    汪伟|李洪军|梁幼生*|曲国立|李幼子|邢云天|钱科|贾悦|杨振坤|王飞|戴建荣
    2012, 24(5):  505-509. 
    摘要 ( )   PDF (5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人免疫状态研究I 血吸虫病人特异性同种型抗体特征分析
    谢曙英1|袁敏1|胡飞1|刘跃民1|曾小军1|陶波2|李宜锋1|刘建平2|王金明2|高祖禄1|李剑瑛1|陈红根1|林丹丹1*
    2012, 24(5):  510-513. 
    摘要 ( )   PDF (1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人特异性同种型抗体反应水平及特征。方法以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和成虫抗原(AWA)为检测抗原,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吸虫病流行区及非流行区人群血清中8种特异性同种型抗体(IgG、IgG1、IgG2、IgG3、IgG4、IgE、IgM、IgA)水平。结果血吸虫病流行区粪检阳性人群特异性同种型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和非流行区人群(P均<0.001),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除SEA和AWA特异性IgG2、IgG4和抗AWA.IgE抗体外,其他同种型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流行区人群(P均<0.05)。流行区粪检阳性人群中,儿童SEA、AWA特异性IgM和SEA.IgG1水平显著高于成人,AWA特异性IgG水平则显著低于成人(F = 6.136,P = 0.014);男性除AWA特异性IgG(F = 4.677,P = 0.032)和IgG1(F = 5.55,P = 0.020)显著高于女性外,其他抗体同种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个月后,SEA抗原特异性IgG1、IgG3、IgG4抗体水平显著下降(P < 0.001,P = 0.029,P = 0.044);治疗12个月后,除SEA特异性IgE、IgM和AWA.IgG4、IgM外,其他抗体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均<0.05)。结论血吸虫病流行区粪检阳性人群血吸虫特异性同种型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和非流行区人群,治疗12个月后,大部分同种型抗体水平显著下降;流行区粪检阴性人群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水平高于非流行区人群。抗体诊断试剂盒研制应注意阴性参考血清的选择。

    防治经验
    2001-2010年荆门市血吸虫病监测
    陆静|丁兆军*
    2012, 24(5):  511-512. 
    摘要 ( )   PDF (3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掌握荆门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和《血吸虫病预防控制规范》开展监测工作,统计2001-2010年荆门市钉螺面积和人、畜感染率等指标,分析变化情况。结果钉螺面积在 2年后反弹,2003年达到1 135.45 hm2,后逐步上升至1 700 hm2。人、畜感染率在3年后回升,2004年分别达到3.19%和 8.6%,形成峰值后逐步下降。结论荆门市仍要继续实施血吸虫病分类防治、综合治理,并加强交界地区联防联控、流动人畜管理等措施。

    论著
    云南省山区林农复合模式控制钉螺效果
    张春华|唐国勇|刘方炎|李昆
    2012, 24(5):  514-517. 
    摘要 ( )   PDF (4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评价云南省高原山区抑螺防病林农林复合模式的综合效果。方法选择云南省洱源县“兴林抑螺综合试验示范区”三营自然村,在核桃抑螺防病林设林下间种苜蓿、青菜、蚕豆、大蒜、莴苣、芹菜、大葱、小麦各实验组,无间种为对照组。监测各组林分生长、钉螺变化情况,调查农户短期经济收入,分析综合效益。结果抑螺防病林进行农林复合后,林分生长好于单一林分;林下间作苜蓿组活螺框出现率为3.33%,活螺密度0.04只/0.1 m2,两者下降率均为50.00%,其他各组未查到钉螺;实验组与对照比较,可使农民增收900~6 800元(/ 667 m2.年)。结论云南高原山区核桃抑螺防病林下间作具有明显的抑螺效果,可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基于GIS的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聚集区域综合探测研究
    唐启强1|2|张智2*|黄潮清2|赵安2|胡碧松2
    2012, 24(5):  518-521. 
    摘要 ( )   PDF (6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测江西省南昌县血吸虫病疫情聚集区范围。方法收集2009年南昌县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感染率数据,采用ArcGIS 9.2软件中空间聚集性分析、全局自相关以及空间热点探测方法,绘制空间自相关系数图,描述不同空间距离尺度下的血吸虫感染率自相关指数变化趋势;结合实际情况,以代表性的距离为空间关系参数,对研究区域的血吸虫感染率热点区域进行探测。结果2009年研究区域内的血吸虫感染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从自相关系数图发现在空间距离尺度为1 900、2 600、3 800 m和5 000 m时出现了波峰;结合研究区域地理环境,发现在空间距离尺度为5 000 m的血吸虫病热点区域更符合实际,存在2个热点区域和2个次热点区域。结论空间聚集性分析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能够更加精确地探测血吸虫病疫情聚集区域。

    通江河道及河口水利血防工程钉螺控制效果
    黄轶昕1|朱朝峰2|杭德荣1|李伟1|陈世军3|张科4|张正球5|李水明3|彭汛2
    2012, 24(5):  522-526. 
    摘要 ( )   PDF (7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及河口水利血防工程钉螺控制效果。方法选择老便民河、潘家河和新便民河3项水利血防工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河岸硬化+河口溢流坝工程、河岸硬化+河口建闸工程和主河道及部分支流河岸硬化工程。现场观察工程实施前、后工程区及目标保护区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变化,比较不同水利血防工程对通江河道钉螺控制的效果。结果在实施常规药物灭螺条件下,老便民河工程实施后主河道钉螺即被消除,但目标保护区(支流河道及灌区)钉螺仍未能消除;潘家河工程实施后即消除了主河道及支流和灌区钉螺;新便民河工程实施后主河道钉螺面积下降89.22%,支流及灌区钉螺面积则维持不变。结论通江河道河口建闸或溢流坝更有利于工程区及目标保护区钉螺控制,在水位不稳定的通江河道实施水利血防工程应优先考虑控制水位和防止钉螺扩散。

    2005-2010年江苏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疫情分析
    杨坤1|杨国静1|洪青标1|黄轶昕1|孙乐平1|高扬2|高原3|
    2012, 24(5):  527-532. 
    摘要 ( )   PDF (9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分析2005-2010年江苏省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掌握各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江苏省设立8个监测点,开展病情、螺情等疫情纵向观察。结果2005-2010年8个监测点居民血吸虫血检阳性率、感染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9.04%和0.22%下降至2010年的4.34%和0.02%,下降率分别为51.99%和90.91%;农民、渔民和商业服务等职业人群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学生感染度相对较高,未发现本地急性感染者。共调查7 466.46 hm2环境,分别查出钉螺与感染螺面积2 213.98 hm2和247.91 hm2,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逐年下降,2010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总体钉螺面积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江苏省居民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对钉螺和传染源的监测和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

    BTW5对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成虫及童虫的杀灭效果
    刘晨晨1|张静1|高思佳1|周霞1|龚唯1|杨世林2|许琼明2|诸葛洪祥1*
    2012, 24(5):  533-536. 
    摘要 ( )   PDF (6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BTW5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和童虫的杀灭效果。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8 d后用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童虫,感染5周后用同法收集雌、雄成虫,分别体外培养于DMEM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BTW5连续培养3 d,观察虫体死亡及活力降低情况,并设空白对照组。对虫体进行盐酸卡红染色,观察其损伤情况。结果在含不同浓度BTW5的DMEM培养液中,日本血吸虫成虫及童虫的死亡率与活力降低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盐酸卡红染色直观显示BTW5对雌雄虫的体表和肠管有损伤作用,另外对雌虫的卵巢也有损伤。结论BTW5具有体外杀灭日本血吸虫成虫和童虫的作用。

    上海市犬体表媒介蜱寄生情况初步调查
    刘琴|危芙蓉|朱丹|兰勤娴|施文琦|张仪*
    2012, 24(5):  537-539. 
    摘要 ( )   PDF (6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初步了解上海市犬体表蜱虫寄生情况。方法2011年3-12月,在上海市18个区(县)采用动物体表采集法捕获犬体表蜱类样本,将蜱虫样本带回实验室,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成蜱形态,通过形态学鉴定蜱种类。结果在上海市18个区(县)共调查犬1 950只,其中在嘉定、闵行、浦东、松江、黄浦、金山6个区的犬体表共捕获蜱虫328只,经实验室鉴定分为2属2种;宠物犬体表寄生的蜱种为血红扇头蜱和长角血蜱,实验犬和警犬体表寄生的蜱种为血红扇头蜱。结论血红扇头蜱是上海市犬体表寄生的优势蜱种,长角血蜱是新发现的寄生于上海市犬体表的硬蜱蜱种;应加强对媒介蜱的防控。

    人群蛔虫感染调查粪检与驱虫结果比较
    姜唯声1|曾小军1|李华忠2|陈颖丹3|洪献林4|胡神助4|兰炜明1|陈奕杨1
    2012, 24(5):  540-543. 
    摘要 ( )   PDF (4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社区人群蛔虫感染调查中粪检与驱虫结果的关系。方法选择江西省南昌县塘南乡张溪村为试点,采用Kato?Katz法粪检,双羟萘噻嘧啶化疗驱虫后收集虫体,对两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检测1 019名村民,人群实际蛔虫感染率为30.23%,其中粪检阳性率为20.41%,淘虫阳性率为23.75%。淘虫阳性感染者平均虫荷2.64条,虫荷数高的感染者所占比例较低。感染者虫荷数越多,检出虫卵的概率越高,当感染者寄生7条以上蛔虫,虫卵检出率为100%。粪检虫卵假阴性者中,感染雄虫者占61.00%,感染雌虫幼虫并有或无雄虫者占7.00%,感染成熟雌虫者占32.00%。人群粪检虫卵漏检率为32.47%。其中,因不排虫卵(生物学)漏检率为22.08%,Kato?Katz法(方法学)漏检率为10.39%。结论人群蛔虫感染调查中粪检阳性率较实际感染率偏低,粪检虫卵检出率与感染虫荷数有关。

    甲硝唑缓释药的制备与表征
    张伟1|2|陈强2*|孙小强1
    2012, 24(5):  544-548. 
    摘要 ( )   PDF (1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制备甲硝唑缓释药,提高甲硝唑水溶性和缓释效果。方法通过超声法用海藻酸钠包裹甲硝唑,制备甲硝唑缓释药,以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差式扫描量热分析和扫描电镜表征该缓释药理化结构,根据国标测定其溶解度,并用紫外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包合率和缓释效果。结果本实验制得了一种甲硝唑缓释药,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物料摩尔比3∶1、反应功率400 W、反应时间200 s。通过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差式扫描量热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确证该包合物为海藻酸钠包裹甲硝唑的产物。该缓释药溶解度可达18.99 mg/ml,体外释放结果表明12 h内甲硝唑的释放量达40%。结论用海藻酸钠包裹甲硝唑,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甲硝唑缓释药。

    细粒棘球绦虫烯醇酶基因克隆表达及免疫诊断研究
    王莹|张璟|袁忠英|周何军|沈玉娟|徐馀信|王燕娟|伍卫平|曹建平*
    2012, 24(5):  549-552. 
    摘要 ( )   PDF (8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克隆表达细粒棘球绦虫烯醇酶(EgEno)基因,并对其免疫诊断价值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从细粒棘球绦虫cDNA中扩增目的基因,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8a,转化E.coli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鉴定;采用细粒棘球蚴病及其他几种寄生虫病患者的血清和健康人血清,通过ELISA法评价重组EgEno抗原的免疫诊断效果。结果重组质粒pET28a?EgEno构建成功。SDS?PAGE和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在E.coli 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重组蛋白EgEno相对分子量约为50 kDa,可被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识别。 EgEno对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免疫诊断敏感性为81.25%。结论克隆出细粒棘球绦虫EgEno基因并在E.coli BL21 (DE3)中表达,重组EgEno对细粒棘球蚴病有较好的免疫诊断价值。

    2011年九江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顾石林|秦兵|陈春河
    2012, 24(5):  553-556. 
    摘要 ( )   PDF (4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九江市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九江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表、年报表及有关螺情、病情资料,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特点。结果截至2011年底,全市现有血吸虫病人34 974人,其中晚期病人2 326人(当年发现106人),未发现急性感染病人。全市实有钉螺面积24 454.78 hm2,其中湖沼地区23 045.70 hm2,山丘型地区1 409.08 hm2,分别占总有螺面积的94.24%和5.76%。全市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现有存栏耕牛25 601头,较2010年增加0.60%;耕牛血吸虫感染率(0.97%)较2010年(3.52%)明显下降,全市耕牛化疗覆盖率(76.00%)较2010年(50.85%)明显提高(P < 0.05)。结论九江市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地区疫情仍然维持在一定水平;家畜数量大,对环境的污染仍然存在。大力推进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是实现血吸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目标的治本之策。

    植物提取液防蚴灵预防血吸虫感染效果
    王圣贤1|2|施佳敏1|曹慕民3|代凌峰3|戴裕海3*
    2012, 24(5):  557-558. 
    摘要 ( )   PDF (4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评估植物提取液“防蚴灵”预防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湖北省3个行政村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的村民作为研究对象,将接触疫水前涂擦“防蚴灵”的村民作为Ⅰ组,未涂擦“防蚴灵”的村民作为Ⅱ组,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血检和粪检以了解其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职业以及疫水接触方式构成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Ⅰ组159人,血检阳性率3.14%,粪检阳性率1.87%,Ⅱ组人员血检阳性率9.30%,粪检阳性率6.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Ⅰ组中完全涂擦“防蚴灵”110人,血检阳性率0.91%,粪检结果阳性率为0,不完全涂擦“防蚴灵”42人,血检阳性率8.16%,粪检阳性率为6.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防蚴灵”预防血吸虫感染效果明显;接触疫水前涂擦“防蚴灵”不完全可能是涂擦防护剂但仍出现人员感染的原因之一。

    短篇论著
    江陵县3个村实施以机代牛防治血吸虫病效果
    张瑕1|张华明1|刘雄1|刘军1|彭孝武2|曹淳力3|李石柱3*
    2012, 24(5):  559-561. 
    摘要 ( )   PDF (4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评价江陵县3个流行村实施以机代牛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方法选择江陵县金旗、玉古、花章等3个已实施以机代牛的血吸虫病流行村,比较其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前后人、畜和钉螺感染情况,并采用问卷形式对居民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金旗、玉古、花章等3个流行村2009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87%、2.72%、2.89%;2010年实施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2011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至0.67%、1.91%、1.75%,下降幅度分别为29.78%、64.17%、39.45%;完全淘汰耕牛的金旗村和玉古村2011年未再发现感染性钉螺;花章村2011年仍有耕牛35头,未发现耕牛感染,但感染性钉螺面积为0.52 hm2。3个村群众对以机代牛措施的满意度达89.21%。结论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但以机代牛政策后期的落实还有赖于必要的配套措施

    预防性手术干预对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黄碧波1|张琼1|胡安龙1|吴立华2|余启义1|张宏1
    2012, 24(5):  562-563. 
    摘要 ( )   PDF (4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预防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 01-2009?12潜江市二医院晚血病人临床资料,分析预防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晚血的治疗效果。结果施行预防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治疗性断流术患者3年内上消化道再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5年以上再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腹水与肝昏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生活自理能力与日常劳动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生活不能自理与正常劳动两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远期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预防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晚血疗效可靠,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四聚? 杀螺胺悬浮剂云南山区现场灭螺效果
    李炳桂1|李文豹1|冯锡光2|董毅2|吴明寿2|邵宗体2|母亮先1|田淑惠1|李萍1|高丽萍1|熊康1|董兴齐2
    2012, 24(5):  564-566. 
    摘要 ( )   PDF (4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26%四聚? 杀螺胺悬浮剂(MNSC)在云南省山区现场的灭螺效果。方法在云南省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有钉螺环境的玉米地和沟道,采用机械喷洒和喷壶喷洒灭螺,每种环境每种方法分MNSC和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2组。机械喷洒剂量6 g/m2,1次完成;喷壶喷洒每次剂量2 g/m2,3次,每次间隔7 d,总量6 g/m2。结果机械喷洒灭螺后7、15、30 d,玉米地MNSC组钉螺死亡率为88.68%~92.88%,WPN组为89.86%~90.32%,沟道MNSC 组钉螺死亡率为89.97%~94.46%,WPN组为90.08%~96.74%,灭螺前和灭螺后2组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喷壶灭螺后7、15、30 d,玉米地MNSC组钉螺死亡率为66.14%~89.11%,WPN组为78.40%~91.22%,沟道 MNSC 组钉螺死亡率为84.13%~94.27%,WPN 组为85.81%~95.26%,2 组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 0.05)。结论26%四聚? 杀螺胺悬浮剂在云南省山区现场灭螺效果较好。

    泽漆乙醇提取物灭螺机理初步研究
    张静|刘晨晨|周霞|高思佳|龚唯|诸葛洪祥*
    2012, 24(5):  567-569. 
    摘要 ( )   PDF (4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泽漆对钉螺软体组织糖原的影响,以探讨其灭螺机制。方法采用系统分离法分离泽漆极性部位,按照WHO推荐的“杀螺剂实验室终筛方法”中浸泡方法进行浸杀灭螺试验;蒽酮比色法测定经泽漆乙醇提取物处理后钉螺软体组织的糖原含量变化。结果钉螺经泽漆乙醇提取物400、800 mg/L作用48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50.43%、77.50%;作用96 h,钉螺死亡率均达100%。钉螺体内糖原含量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而逐步降低,800 mg/L时糖原下降最明显,较对照组含量下降69.49%。结论泽漆乙醇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钉螺体内的糖原含量,具有较好的灭螺效果。

    晚期血吸虫病难治性腹水治疗的对照研究
    何焕然1|黎明1|魏东平1|朱继军1|杨建兵1|冯贤辉2|丁炜3|周如柏4|陆国柱5
    2012, 24(5):  570-572. 
    摘要 ( )   PDF (4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难治性腹水优化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晚期血吸虫病难治性腹水诊断标准的病人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白蛋白冲击治疗组、大剂量利尿剂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分别按各组所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疗程为4周。每天观察腹围、尿量、体重变化,每周复查一次B超、肝功能、肾功能,观察腹水、A/G、肾功能变化情况。疗程结束后,按显效、有效、无效标准,统计各治疗组间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和百分率。结果在总有效率、复发率、A/G升高率和肾功能改善方面,白蛋白组、综合组均优于常规组、利尿剂组(P均<0.01),且白蛋白组和综合组之间、利尿剂组与常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病例死亡率上,综合组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结论综合考虑总有效率、复发与死亡、A/G与肾功能变化、治疗成本等因素,综合组疗效最佳,值得推广应用。

    综合治理控制云南省高原平坝地区血吸虫病
    陈绍荣1|李炳桂2|李文豹2|罗家军1|母亮先2|田淑惠2|李萍2|刘榆华1|杨慧1|
    2012, 24(5):  573-575. 
    摘要 ( )   PDF (4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在云南省高原平坝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2006-2011年选择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孝廉村和康福村,实施健康教育、查治病、粪水管理、禁牧、查灭螺等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沟渠硬化、水产养殖等项目,实施环境改造消灭钉螺。结果2008年以来孝廉村未发现血吸虫病人和病畜;2006年后康福村未发现血吸虫病人,2008年后未发现病畜。 2011年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查出钉螺只数、活螺平均密度、活螺最高密度与2006年比较,孝廉村分别下降了69.99%、 81.86%、88.86%、89.71%、57.95%;康福村分别下降了27.65%、1.11%、94.71%、92.16%、88.00%。2006、2007年阳性钉螺面积占有螺面积比例,孝廉村分别为68.91%、69.13%;康福村分别为61.73%、43.24%。2008年后2村均未发现阳性钉螺。结论通过实施综合治理措施,云南省高原平坝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镇江市焦北滩翻耕种植灭螺效果及费用?效益评价
    陶恒业|夏爱|赵亚明|蒋军
    2012, 24(5):  576-578. 
    摘要 ( )   PDF (5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镇江市焦北滩翻耕种植灭螺效果,评价其费用?效益。方法于2009年在焦北滩东实验区实施修筑矮围、翻耕种植(矮围垦种)灭螺,在焦北滩西对照区采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进行喷粉法灭螺,观察两组灭螺效果,并进行费用效果比较。结果实验组矮围垦种当年活螺密度下降了99.75%,第2年开始即查不到活螺;对照区实施药物灭螺后当年活螺密度下降70%左右,但次年即基本恢复。实验区单位面积净效益费用比为2.18,对照区为-0.92。结论长江中下游江滩采用修筑江滩矮围和翻耕种植的方法可有效控制钉螺,并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日本血吸虫人工与自然感染性钉螺对小鼠的感染性
    喻鑫玲|周杰|胡君健|何永康|李岳生*
    2012, 24(5):  579-580. 
    摘要 ( )   PDF (4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探讨人工培育与自然感染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对小鼠感染性的差异。方法将12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2组,将人工与自然感染性钉螺用常规法逸蚴,每只小鼠感染40条尾蚴,以平均虫荷、成虫发育率、每克肝脏虫卵数(肝卵EPG)和每克粪便虫卵数(粪卵EPG)为指标进行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然感染性钉螺感染小鼠的平均虫荷、成虫发育率、肝卵EPG及粪卵EPG分别为27.43±3.78、68.53±9.44、19 800.97±6 752.59、196.37±11.56,均明显高于人工组的23.93±4.93、59.83±12.32、5 803.69±1 560.49、107.73±10.32(P均< 0.05);相同数量的尾蚴感染后,雄性组小鼠的虫荷、发育率、肝卵EPG均高于雌性组(P均< 0.05)。结论自然感染性钉螺对小鼠的感染性明显高于人工感染性钉螺,且雄性小鼠比雌性小鼠更易感染血吸虫尾蚴。

    江苏省疟疾疫情预警系统的建立 Ⅰ温度对中华按蚊体内间日疟原虫发育的影响
    王伟明|周华云|刘耀宝|李菊林|朱国鼎|唐建霞|曹园园|顾亚萍
    2012, 24(5):  581-584. 
    摘要 ( )   PDF (6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间日疟原虫在江苏省中华按蚊体内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析温度对江苏省中华按蚊体内间日疟原虫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人工饲血系统感染实验室饲养的中华按蚊,感染后分别在16±0.5、19±0.5、22±0.5、 25±0.5、28±0.5、31±0.5 ℃条件下饲养。解剖中华按蚊的唾液腺,观察不同温度下间日疟原虫子孢子进入中华按蚊唾液腺的最早时间,计算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根据江苏省13个市月平均气温,计算中华按蚊理论年发育疟原虫代数。结果江苏省中华按蚊体内间日疟原虫发育的起点温度平均为15.31 ℃,有效积温为109.81 日度。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体内增殖的最适温度为25~28 ℃。江苏省中华按蚊理论年发育疟原虫代数南部比北部多 1~3代。结论温度是影响疟原虫发育的重要因素,温度为25~28 ℃时,江苏省中华按蚊传播疟疾的机会增大。但在建立疟疾疫情预警系统时还应考虑其他因素。

    土源性线虫病控制后期群体化疗效果观察
    曹汉钧1|金小林1|徐祥珍1|江文才1|沈明学1|梅火根2|高金兵3|
    2012, 24(5):  585-587. 
    摘要 ( )   PDF (4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观察土源性线虫病控制后期群体化疗效果,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个村分成目标化疗、选择性化疗和对照3个组,通过连续3 年的观察,比较各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感染度和再感染情况,评价化疗效果。结果选择性化疗、目标化疗和对照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化疗干预后比干预前分别下降85.94%、43.10%和 20.87%;目标化疗组因部分重点人群菜地施用新鲜人粪致钩虫感染率高,影响了化疗效果;再感染率是新感染率的16.65 倍。结论在土源性线虫病控制后期化疗干预仍有效果,但加强粪肥使用管理、开展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更为重要。

    综述
    协同刺激信号在血吸虫感染中的作用
    高雅楠(综述)|吴观陵(审校)
    2012, 24(5):  588-590. 
    摘要 ( )   PDF (5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细胞活化除需要T细胞抗原受体传导的第一信号外,还需要协同刺激分子传导的第二信号。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血吸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协同刺激信号分别进行介绍。

    血吸虫童虫生长发育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唐春莲1|2|董惠芬2|蒋明森2*
    2012, 24(5):  591-593. 
    摘要 ( )   PDF (5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童虫是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重要靶标,包括皮肤型、肺型和肝门型童虫。宿主分子对童虫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童虫生长发育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信号转导、性别发育及凋亡等。肌动蛋白、组织蛋白酶、烯醇化酶和葡萄糖基转移酶等分子为血吸虫童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分子。本文对血吸虫童虫生长发育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长效化研究进展
    金一(综述)|余传信*(审校)
    2012, 24(5):  594-597. 
    摘要 ( )   PDF (4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临床药物类型;但稳定性差,半衰期短的缺点也极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本文针对目前延长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半衰期的具体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进行了综述。

    儿童蛲虫感染的危害与防治研究
    安耀武1|庞新莉1|刘杰兵1(综述)|黄少玉2(审校)
    2012, 24(5):  598-600. 
    摘要 ( )   PDF (4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多数地区儿童蛲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的水平。由于蛲虫虫卵发育和传播速度快,致使该病易治难防,防治效果难以巩固。蛲虫长期反复感染可对儿童心身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文就儿童蛲虫感染现状、危害和防治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学术争鸣
    血吸虫病的临床路径探讨
    邓维成|王洪波|荆群山|刘佳新|朱剑君|任光辉|李岳生
    2012, 24(5):  601-604. 
    摘要 ( )   PDF (5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多年的血吸虫病防治临床实践经验,对各型血吸虫病的临床路径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各型血吸虫病的诊断、治疗、住院时间、出院后治疗、护理、康复、随访等路径管理内容,旨在为血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建立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

    防治经验
    2004-2011年南京市浦口区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尤俊|万立新|任萍
    2012, 24(5):  605-606. 
    摘要 ( )   PDF (3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掌握南京市浦口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浦口区2004-2011年血吸虫病疫情以及防治措施资料,分析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变化趋势。结果2011年全区钉螺面积383.11 hm2,阳性钉螺面积为0,有螺条块数15个,均较200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004-2011年人群血清学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浦口区血吸虫病疫情呈低度流行态势,防治措施有效。

    2005-2010年星子县渚溪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姜秋林1|陶波1|翟敏玲1|王金明1|王增亮2|姚保栋2|张志杰2*
    2012, 24(5):  607-608. 
    摘要 ( )   PDF (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江西省星子县渚溪村近年血吸虫病控制效果。方法2005-2010年调查渚溪村人群的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耕牛感染率,钉螺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采用趋势检验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与动态趋势。结果人群血吸虫病血检、粪检以及校正阳性率均呈波动状态(Z = 3.35,P = 0.000 8),以农民和学生感染为主。 2005-2010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2.31%、3.23%、2.94%、3.33%、4.44%、2.15%。活螺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星子县渚溪村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良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安义县小学生血防知识现状与干预效果
    黄体员1|胡广汉2*|谢兴福1|熊勇1|陈应平3|葛军2|刘美珍1|万方杏1|王琪4|邱凌2|张晶2
    2012, 24(5):  609-610. 
    摘要 ( )   PDF (3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小学生血防知识与干预效果。方法应用血防教材、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盒、血防文具袋、血防圆珠笔、学生血防知识系列挂图和血防课程表等6种血防信息材料传播血防信息,并评价传播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态度正确率、血防信念拥有率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实验组分别由12.88 %、6.82%、3.79%提高到97.64%、62.20%、7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学生血防知识系列挂图与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盒为目标受众最乐于接受的传播材料。结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学生血防健康教育效果较好。

    湖沼地区氯代水杨胺现场灭螺效果
    卢杰1|肖秀兰2|徐春梅1|李义斌1|田敬平3|徐乾成1
    2012, 24(5):  613-614. 
    摘要 ( )   PDF (3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浸杀、喷洒和撒粉3种方法,观察氯代水杨胺(LDS)和氯硝柳胺(WPN)的灭螺效果,结果显示LDS和WPN灭螺效果无统计学差异,表明LDS在湖沼地区具有较好的灭螺效果。

    泰州市历史有螺环境调查
    周红卫|贺玉川
    2012, 24(5):  615-615. 
    摘要 ( )   PDF (3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泰州市历史有螺环境和改造情况,评估钉螺控制现状。方法查阅历史资料,调查历史有螺环境,进行历史有螺环境分布情况分析。结果全市历史有螺环境7 822个,面积4 252.98 hm2。历史有螺环境I、II、Ⅲ、IV类分别占总环境数的28.3%、2.4%、19.4%、49.9%。现有钉螺环境2个,面积3.60 hm2。结论泰州市螺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大部分历史有螺环境仍具备钉螺孳生条件,须继续监测。

    扬州市江都区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及防控对策
    朱锡广|佘广松
    2012, 24(5):  616-617. 
    摘要 ( )   PDF (3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扬州市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及探讨可行性防控措施。方法采用疫情统计、流行病学调查、随访调查等方法,对扬州市江都区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和劳务输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江都区共网络直报输入性恶性疟46例,均为赴非洲劳务输出人员,年龄多在30~49岁,其中28例在国外发病,29例集中于某劳务输出公司。调查各类回国人员444人,确诊恶性疟24例。结论要做好输入性恶性疟防控工作,必须加强劳务输出市场规范管理和对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健康教育。

    丹棱县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模式控制土源性线虫病效果
    姚琴1|唐猛1|田洪春2*|毛平1|刘常华2|李汉刚1|郑德福2|
    2012, 24(5):  618-618. 
    摘要 ( )   PDF (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7-2009年,丹棱县采用以健康教育、药物驱虫和改水改厕为主的综合防治模式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治,至 2009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已由2006年基线调查时的57.12%降至10.06%。

    1990-2010年四湖地区潜江市渠道钉螺消长情况分析
    肖秀兰1|程玉萍1|徐乾成2
    2012, 24(5):  619-620. 
    摘要 ( )   PDF (4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了解1990-2010年四湖地区潜江市渠道钉螺消长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990-2010年四湖地区潜江市查灭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1990年相比,2010年四湖地区潜江市渠道钉螺面积下降31.05%,钉螺密度下降92.08%,钉螺感染率下降87.69%。结论四湖地区潜江市20年间渠道主要螺情指标有所下降,其原因与开展药物和工程灭螺、洪涝灾害及环境影响因素等有关,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