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 ›› 2025, Vol. 37 ›› Issue (3): 268-275.
焦泽瑞,屈磊,王多全,张仪,吕山*
JIAO Zerui, QU Lei, WANG Duoquan, ZHANG Yi, LÜ Shan*
摘要: 目的 分析2000—2019年我国不同时期白纹伊蚊空间分布,为精准防控白纹伊蚊提供参考。方法 以“白纹伊蚊”、“监测”、“调查”、“密度”、“分布”、“暴发”等为检索词,在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有关2000—2019年我国白纹伊蚊分布信息的文献,提取文献文题、发表时间、采样点、采样时间、捕蚊方法、蚊种及密度等信息,并通过百度地图获取采样点经纬度信息。于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获取我国境内气象观测点气象要素数据,计算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1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气温日较差和相对湿度,并进行克里金插值。于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获取2000—2019年我国1 km分辨率的月度累计降水栅格数据和逐月平均气温栅格数据,累加计算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于WorldPop网站获取2000—2019年我国人口密度数据。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网站获取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数据。将上述各类数据以5年为1个时间段,计算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和2015—2019年阶段数据。采用分类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对2000—2019年及上述各阶段白纹伊蚊分布数据进行建模,预测全国范围内白纹伊蚊分布情况,并基于我国七大主要气候区进行分析。采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效果。采用平均准确率下降(mean decrease accuracy,MDA)法评估RF模型中各特征重要性。结果 共检索到1 191篇中文文献、391篇英文文献,其中580篇文献标注了白纹伊蚊采样点详细信息和具体采样年份,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纳入2000—2019年我国2 234个白纹伊蚊采样点。经建立RF模型发现,2000—2019年我国白纹伊蚊整体分布区域以东南和西南省份为主,在东北部辽宁省等沿海地区呈散在分布。不同时期白纹伊蚊分布RF模型准确率为0.915 ~ 0.947、精确率为0.933 ~ 0.975、召回率为0.898 ~ 0.978、AUC值为0.902 ~ 0.932。RF模型特征中,人口密度为影响我国白纹伊蚊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其次为GDP,各气象因素在白纹伊蚊分布模型中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在我国七大主要气候区中,白纹伊蚊分布区域几乎全部集中于边缘热带湿润地区、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地区。2000—2004、2005—2009、2010—2014年和2015—2019年上述3个区域白纹伊蚊分布面积占全国白纹伊蚊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00.0%、100.0%、100.0%和99.9%,其中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白纹伊蚊分布面积占比由20.2%逐渐增至30.2%。结论 我国白纹伊蚊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省份,受人口与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地区逐渐成为白纹伊蚊分布热点地区。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