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5-24
    述评
    加强分子诊断方法的研发应用 助力我国精准血防
    秦志强
    2019, 31(2):  105-106. 
    摘要 ( )   PDF (9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感染性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感染性钉螺检测在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最近,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研发出一种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荧光法用于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扩大试验。
    加强灭螺新药研究 加快消除血吸虫病危害
    黄轶昕
    2019, 31(2):  107-108. 
    摘要 ( )   PDF (9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消灭钉螺是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灭螺在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研发的吡螺脲是灭螺药研究的最新重大进展,有望解决灭螺药对鱼类毒性大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扩大试验。
    论著
    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荧光法快速检测 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
    李婷,刘燕红,赵松,熊春蓉,董萱,张键锋,李伟,应清界,杨坤
    2019, 31(2):  109-114,120. 
    摘要 ( )   PDF (14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荧光(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法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技术,并探索钉螺样品的最佳处理方式。方法 将钉螺样本分成3组,每组均含7个亚组,其中6个亚组分别为50只阴性钉螺中混合1、2、3、4、5、10只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1个亚组为100只阴性钉螺中混合1只感染性钉螺。3组钉螺分别采用压碎去壳核酸试剂盒提取法、压碎去壳核酸粗提法和直接压碎带壳核酸粗提法进行处理,并分别进行荧光RAA与PCR法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了荧光RAA检测技术,工作温度为39 ℃,30 min内即可完成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检测。钉螺群体样本采用压碎去壳核酸试剂盒提取法处理后,荧光RAA法最低可检测到100只阴性钉螺中混合1只感染性钉螺,PCR法最低可检测到50只阴性钉螺中混合1只感染性钉螺;采用压碎去壳核酸粗提法处理后, 荧光RAA法最低可检测到100只阴性钉螺中混合1只感染性钉螺,PCR法最低可检测到50只阴性钉螺中混合3只感染性钉螺;采用直接压碎带壳核酸粗提法处理后,荧光RAA法最低可检出50只阴性钉螺中混合10只感染性钉螺,PCR法仅可检测出50只阴性钉螺中混合10只感染性钉螺。结论 成功建立了钉螺群体样本中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快速检测的荧光RAA法,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等特点;压碎去壳核酸粗提法为钉螺样品的最优处理方式。
    25%吡螺脲硫酸盐可湿性粉剂杀灭湖北钉螺 滇川亚种的效果评价
    罗秉荣,王味思,姚俊敏,李石柱,杨华,杨敬,陈绍荣,刘榆华,段李平
    2019, 31(2):  115-120. 
    摘要 ( )   PDF (1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吡螺脲在云南大山区的杀螺效果和对鱼类的急性毒性,为该药在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云南省大理州实验室和有螺现场,采用浸杀法和喷洒法开展25%吡螺脲硫酸盐可湿性粉剂(25% PBU)对湖北钉螺滇川亚种的杀灭试验,并观察对鲤鱼的急性毒性。以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50% WPNES)为药物对照组。结果 25% PBU室内浸杀钉螺1、2 、3 d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47、0.25、0.23 mg/L,90%致死浓度(LC90)分别为1.54、0.61、0.49 mg/L; 1.0 mg/L 25% PBU浸杀1 d的杀螺效果与1.0 mg/L 50% WPNES对照组相当。4.0 g/m2 25% PBU室内喷洒 1、3、7 d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64.23%、96.67%和100.00%,与1.0 g/m2 50% WPNES杀螺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1、2、4 g/m3 25% PBU现场浸杀1 d后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0.00%、93.33%和100.00%,与1.0 g/m3 50% WPNES浸杀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2.0 g/m2和4.0 g/m2 25% PBU现场喷洒3 d后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6.36%和87.72%,与1.0 g/m2 50% WPNES灭螺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25% PBU对鲤鱼苗24、48、72 h的LC50值分别为29.38、24.62、23.38 mg/L;72 h观察期内, 17.5 mg/L及以下浓度组未发现鱼苗死亡现象。 结论 25% PBU是一种可应用于鱼塘等环境灭螺的生态保护型新型杀螺剂,其在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浸杀灭螺的建议剂量为1 g/m3,喷洒灭螺建议剂量为2 g/m2。
    2015–2017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血吸虫病病例报告情况分析
    戴思敏,徐志敏,张利娟,许静,吕山
    2019, 31(2):  121-125,133. 
    摘要 ( )   PDF (12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血吸虫病病例报告情况,查找病例报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报告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在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导出2015–2017年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数据,分析病例上报情况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5–2017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共上报血吸虫病病例59 981例,其中删除病例1 460例、终审病例58 521例。病例报告中存在不规范问题,主要涉及随意删除病例、病例上报时间不符合规定、病例分类错误和漏报。58 521例终审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83∶1;平均年龄(51.91 ± 11.30)岁,农民和渔(船)民分别占93.26%(54 577例)和3.46%(2 022例)。国内病例主要集中在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4省报告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9.73%。北京、浙江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报告11例国外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和埃及血吸虫病病例。结论 2015–2017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血吸虫病报告病例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与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表相比,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血吸虫病确诊病例漏报严重。
    东洞庭湖区钉螺自然消亡与水体化学性质关系分析
    杨宇,李文斌,程婉婷,杨亚,董淑容,李林瀚,姜杰,王英鉴,杨东见,蔡斌,游加边,江峰,姜庆五,周艺彪
    2019, 31(2):  126-133. 
    摘要 ( )   PDF (1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东洞庭湖区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和有螺洲滩水体化学性质差异,探究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法 选取东洞庭湖区钱粮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君山公园有钉螺孳生洲滩,以及两者交界地带建兴农场洲滩作为研究现场。在涨水期、丰水期以及退水期,分别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200 m × 200 m网格法)采集距水底0.5 m处的底层水样,其中在丰水期还同时采集水面以下0.5 m处的表层水样,检测水体中的一般理化指标。结果 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为参考,3次采样水样检测含量都小于检出限的指标有铬(Cr)、铅(Cd)、锌(Zn)、汞(Hg)、铜(Cu)、硫化物(S?)及氰化物(CN?);含量略高于Ⅲ类标准但低于Ⅳ类水质标准的污染物有Hg和总磷(TP);低于Ⅲ类水质标准限值的污染物有砷(As)和氟化物(F?);常规指标中,水温和pH值都在Ⅲ类水质标准范围。耗氧量指标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和生化耗氧量(BOD)在涨水期和丰水位期都处于Ⅲ类水质标准范围,但退水期BOD值超出了Ⅲ类标准范围,处于Ⅳ类(≤ 6 mg/L)与Ⅴ类水质标准(≤ 10 mg/L)之间。有螺洲滩与无螺洲滩涨水期F?含量、As含量、pH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丰水期表层水pH值、BOD值、F?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丰水期底层水F?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退水期TP和F?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其中每次采集的水样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仅有F?含量;在涨水期无螺洲滩pH值超出了适合钉螺生长的pH值范围(6.8~7.8)。结论 在东洞庭湖,水体酸碱度以及水体中F?含量偏高可能与钉螺自然消亡有关,但仍待进一步研究。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淡色库蚊kdr等位基因突变研究
    张伟,方圆,张仪,施文琦,李元元,岳志远
    2019, 31(2):  134-138. 
    摘要 ( )   PDF (14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季节消长趋势及蚊虫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kdr)相关钠通道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方法 于2017–2018年蚊媒活动高峰期,使用诱蚊灯法对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进行蚊虫种群和密度调查,提取淡色库蚊DNA,通过PCR检测kdr等位基因突变类型和频率。结果 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共捕获830只蚊虫,包括淡色库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6种,其中淡色库蚊占83.13%,密度为12.32只/(台·夜);淡色库蚊全年密度监测曲线呈双峰趋势,高峰出现在6月和9月。在kdr基因1 014位点共检测发现5种kdr等位基因类型,包括TTA(75.71%)、TTT(10.00%)、CTA(5.71%)、TCA(4.29%)、TTC(4.29%),同时发现2种核苷酸非同义突变,即亮氨酸(L1014)突变为苯丙氨酸(L1014F)、丝氨酸(L1014S)。罗村镇、太河镇两地淡色库蚊kdr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10.53%、4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8.559,P = 0.003)。结论 淡色库蚊为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优势蚊种。本研究首次在淡色库蚊中检测发现CTA、TTC两种kdr等位基因突变,kdr基因型呈多态性。
    云南省腾冲市住院病人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琦,杨改革,杨春利,詹秀霞,俞英昉,张顺先,田利光
    2019, 31(2):  139-142,147. 
    摘要 ( )   PDF (1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腾冲市住院病人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6?07?01–2017?03?31,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云南省腾冲市人民医院住院病例进行问卷调查。无菌采集其粪便样本,通过巢氏PCR检测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情况。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507名住院患者,其中10名患者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率为1.97%(95% CI:1.07%~3.59%)。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者和非感染者身高(Z = -0.40,P = 0.69)、体重(Z = -0.34,P = 0.73)、体重指数(Z = -0.40,P = 0.69)和年龄(Z = -1.48,P = 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腹泻(OR = 21.43,95% CI:5.04~91.23)和日常饮用水(OR = 11.28,95% CI:2.79~45.56)是人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影响因素。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和腹胀(OR = 0.70,95% CI:0.09~5.56)、食欲不振(OR =0.50,95% CI:0.06~4.02)、皮肤瘙痒(OR = 0.79,95% CI:0.10~6.38)、肛周瘙痒(OR = 1.74,95% CI:0.21~14.07)及便秘(OR = 0.91,95% CI:0.13~7.33)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云南省腾冲市住院病人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率较高,慢性腹泻和饮用未煮沸的水与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呈高度相关。
    2014–2017年云南省大理州囊尾蚴病新发病例 流行病学分析
    臧新中,李焕璋,刘宏坤,刘榆华,周长海,陈颖丹,钱门宝,李石柱
    2019, 31(2):  143-147. 
    摘要 ( )   PDF (10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大理州囊尾蚴病新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该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大理州寄生虫病防治中心为数据采集点,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14–2017年该中心所有囊尾蚴病住院病例资料,并对符合条件的囊尾蚴病新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4–2017年大理州囊尾蚴病住院病例1 552人·次,其中新发囊尾蚴病病例549例。新发囊尾蚴病病例以神经系统囊尾蚴病为主,占88.16%(484/549);症状以癫痫为主(51.37%),其次为头痛(40.98%)和头晕(18.76%)。患者以白族中年男性农民为主,病例在大理州各县(市)均有分布,但主要以大理市(26.78%)和洱源县(19.49%)为主。2014–2017年新发囊尾蚴病发病率分别为4.423/10万、3.837/10万、3.765/10万和3.442/10万,各年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4.595,P > 0.05)。结论 大理州仍为囊尾蚴病流行区,今后应加强对当地囊尾蚴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2015年河南省秦巴山地生态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周瑞敏,李素华,张雅兰,邓艳,陈伟奇,杨成运,刘颖,钱丹,赵玉玲,蔺西萌,张红卫,许汴利
    2019, 31(2):  148-154. 
    摘要 ( )   PDF (11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河南省秦巴山地生态区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为该地区寄生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抽样,选取河南省秦巴山地生态区8个县(市)的26个调查点进行土源性线虫、带绦虫和肠道原虫感染调查,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测肠道蠕虫卵,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别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 ~ 6岁儿童蛲虫卵和带绦虫卵,采用碘液直接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滋养体和包囊。分析不同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检查6 706人,检出8种寄生虫,其中蠕虫3种、原虫5种,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3.39%,蠕虫和原虫感染率分别为2.92%和0.49%,3 ~ 6岁儿童肛拭蛲虫感染率为3.93%。查出的3种蠕虫分别为蛔虫、蛲虫和枝双腔吸虫,其中蛲虫感染率最高,为2.68%([χ2] = 306.362,P < 0.05);5种原虫分别为哈门氏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和人芽囊原虫,其中微小内蜒阿米巴感染率最高,为0.24%([χ2] = 23.842,P < 0.05)。8个县(市)中蠕虫感染率最高的地区为汝阳县(13.47%),主要为蛲虫感染;原虫感染率最高的地区为新安县(1.55%),主要为微小内蜒阿米巴感染;各县(市)蠕虫([χ2] = 357.525,P < 0.05)和原虫感染率([χ2] = 38.795,P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蠕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34,P > 0.05),但男性肠道原虫感染率高于女性([χ2] = 12.946,P < 0.05)。0 ~ 9岁年龄组人群蠕虫感染率最高(6.60%),以蛲虫感染为主([χ2] = 62.600,P < 0.05)。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在各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12,P > 0.05)。蠕虫在学龄前儿童中感染率最高(8.43%),主要为蛲虫感染;蛔虫感染主要发生于农民,感染率为0.31%;不同职业人群蠕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4.333,P < 0.05)。文盲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7.63%),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2.013,P < 0.05)。平原地区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率高于丘陵和山区([χ2] = 11.690,P < 0.05)。低收入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为10.32% ([χ2] = 244.999,P < 0.05);原虫感染率最高的人群为年人均收入6 000 ~ 7 999元的中等收入人群([χ2] = 24.749,P < 0.05)。饮用井水人群蠕虫感染率远高于饮用自来水人群([χ2] = 62.255,P < 0.05),未进行集体驱虫人群原虫感染率高于驱虫人群([χ2] = 5.235,P < 0.05)。结论 河南省秦巴山地生态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儿童蛲虫感染应成为今后该地区寄生虫病防治的重点。
    四川省布拖县彝族农村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 及影响因素分析
    曹敏,吴玉菊,叶睿雪,王庆志,孟莎,孙畅,李调英,周欢
    2019, 31(2):  155-159,174. 
    摘要 ( )   PDF (10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四川省布拖县彝族农村地区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彝族农村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抽取2个村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小学生社会人口学信息、饮食和卫生习惯以及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等信息;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3检)检测小学生粪便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当地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布拖县彝族农村地区2个村160名小学生。小学生感染的土源性线虫虫种有蛔虫、鞭虫和钩虫,总感染率为89.38%,其中2种及以上虫种感染率为54.55%,蛔虫和鞭虫感染率较高;感染程度以轻度和中度居多,分别为75.68%和22.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布拖县彝族农村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的危险因素有饮用生水(OR = 19.26),保护因素有老师告知的正确饮食和卫生习惯情况(OR = 0.67)。结论 四川省布拖县彝族农村地区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仍处于较高水平。建议今后应以蛔虫和鞭虫为重点防治虫种,并进一步发挥老师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降低小学生土源性线虫感染率。
    实验研究
    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 淡色库蚊越冬机制
    张倩,石桂红,郭秀霞,王海防,张杰,张崇星
    2019, 31(2):  160-164,168. 
    摘要 ( )   PDF (10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淡色库蚊越冬后与滞育准备阶段蛋白表达差异,探索淡色库蚊越冬休眠(滞育)的机制。方法 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对越冬滞育及准备阶段淡色库蚊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 淡色库蚊越冬滞育前后共鉴定出244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26种、下调蛋白118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蛋白与能量产生及转化、脂代谢、细胞骨架重塑、糖代谢、蛋白质转运、分子伴侣、应激耐受以及各种代谢酶等有关。结论 本研究首次采用现代蛋白质组学工具鉴定淡色库蚊越冬滞育相关蛋白,初步揭示了与淡色库蚊越冬滞育相关的KEGG通路及蛋白,进一步扩展了对蚊媒越冬滞育机制的理解。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PCR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的 效果比较
    徐梦,尹建海,曹胜魁,曹建平,张小凡,沈玉娟
    2019, 31(2):  165-168. 
    摘要 ( )   PDF (10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和PCR法对现场人群粪便样本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检出率,为华支睾吸虫感染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在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随机抽取133份粪便样本,-20 ℃保存。分别采用Kato?Katz法(1粪3检)和PCR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比较两种方法对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检出率,采用Kappa分析评价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33份人群粪便样本中,华支睾吸虫感染总检出率为77.44%(103/133),其中Kato?Katz法检出率为57.14%(76/133),PCR法检出率为70.68%(93/133), PCR法检出率显著高于Kato?Katz法([χ2] = 26.15,P <0.01)。76份Kato?Katz法阳性粪便样本中,88.16%(67/76)的样本PCR法扩增阳性;57份Kato?Katz法阴性样本中,47.37%(27/57)的样本PCR法扩增阳性。PCR法对每g粪便虫卵数(EPG)> 1 000的粪便样本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检出率(94.7%,18/19)高于EPG < 1 000的样本(85.96%,49/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05,P = 0.436)。两种方法检出率一致性检验结果一般(Kappa = 0.73)。结论 PCR法对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Kato?Katz法。建议在华支睾吸虫感染度较轻的地区,采用Kato?Katz法结合PCR法进行检测,以提高检出率。
    湖北钉螺与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比较
    赵劲松,童成成,周佳维,汪安云,汪朝旺,周书林
    2019, 31(2):  169-170,181. 
    摘要 ( )   PDF (10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湖北钉螺及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差异。方法 以螺软体组织制备粗制酶液,以邻苯二酚为底物,测定肋壳钉螺、光壳钉螺和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结果 光壳钉螺、肋壳钉螺、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值分别为(25.72 ± 2.27)、(14.56 ± 1.24) U/mL和(13.72 ± 1.06) U/mL,光壳钉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值高于肋壳钉螺(q = 21.46,P < 0.05)及中华圆田螺(q = 12.00,P < 0.05),中华圆田螺与肋壳钉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1.62,P > 0.05)。结论 湖北钉螺及中华圆田螺体内酚氧化酶活力存在差异,可能与螺的生活环境有关。
    防治研究
    2004–2015年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 规划健康教育终期评估
    张娟,肖瑛,蔡顺祥,刘建兵
    2019, 31(2):  171-174. 
    摘要 ( )   PDF (1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结合问卷调查及资料回顾等方法,收集2004–2015 年湖北省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相关资料,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2004–2015年,湖北省13个市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累计发放血防健康教育宣传材料16 662 499份,媒体宣传累计28 712次,树立血防警示性标志174 506个,张贴宣传标语185 985条,发放个人防护用品1 212 810份,举办村干部培训班9 248班·次、中小学师资培训班5 569班·次。2015年抽样调查3个(县)6个乡(镇)的4 815名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为91.62%,血防信念、态度正确率分别为89.54%和96.91%,人群总体血防行为正确率为91.91%;同期血吸虫感染率、急性感染病例等人群疫情相关指标逐年下降。结论 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期间实施的健康教育措施,对改善流行区人群血防知识、态度,促进居民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等有明显效果,为推动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贵州省巨洞村疟疾综合防控试点研究
    卢丽丹,安冬,姚丹成,徐建军,吴国艳,潘晓彦,李琼,周乐梅,杨忠浩
    2019, 31(2):  175-177. 
    摘要 ( )   PDF (10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持续消除疟疾的工作模式。方法 选择历史上曾为疟疾高度流行区的贵州省从江县巨洞村作为试点,针对疟疾流行与传播环节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防控干预,并评价干预前后的效果。结果 2015–2016年,从江县巨洞村通过建章立制、整治环境、健康教育等强化措施,提高了群众的疟防意识,以及参与疟疾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道路硬化等环境美化,实行了污水、粪便和垃圾集中处理。人群疟防知识知晓率、防蚊行为形成率分别提高到了85%~95%和89.66%;媒介按蚊密度由0.56只/(台·h)下降至0.07只/(台·h)。结论 从江县巨洞村基本形成了综合防控疟疾的长效机制,有助于巩固疟疾防治成果、推进消除疟疾目标的实现。
    2017年江苏省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王伟明,周华云,曹园园,顾亚萍,徐岁,朱国鼎,曹俊
    2019, 31(2):  178-181. 
    摘要 ( )   PDF (12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2017年江苏省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订和调整适合本省的消除疟疾后监测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7年全省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和专报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7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239例,较2016年的308例下降22.40%。239例疟疾病例除2例为输血感染外,其余237例均为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病例。239例疟疾病例中,恶性疟163例、间日疟21例、三日疟11例、卵形疟43例、恶性疟原虫与卵形疟原虫混合感染1例。2017年全省13个设区市均有疟疾病例报告,其中居前5位的为南通市(39例,16.32%)、苏州市(26例,10.88%)、泰州市(25例,10.46%)、淮安市(24例,10.04%)和连云港市(22例,9.21%),5市合计报告的疟疾病例数占全省报告的疟疾病例总数的56.90%(136/239)。输入性疟疾报告病例的主要感染来源地为非洲(225例)、亚洲(8例)、大洋洲(2例)、南美洲(2例),其中大洋洲和南美洲为新出现的感染来源地区。结论 江苏省连续6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7年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虽较2016年有所下降,但仍是全省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2010–2017年湖南省郴州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朱韩武,王艳琴,谭徽
    2019, 31(2):  182-184,196. 
    摘要 ( )   PDF (10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湖南省郴州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和制定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7年郴州市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对其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0–2017年郴州市报告疟疾病例46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12/10万。报告的疟疾病例以恶性疟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0.87%。疟疾病例分布无明显季节性,6月报告病例最多。73.91%的疟疾病例集中在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和资兴市。疟疾病例以中青年为主,69.57%的病例年龄分布在36 ~ 60岁,各年龄组疟疾患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7.80,P < 0.01)。病例从发病到确诊间隔中位时间为6 d;病例确诊单位以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为主,占总病例数的52.17%;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确诊病例比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96,P < 0.01)。 结论 郴州市输入性疟疾疫情依然严峻。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应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疟疾诊治意识、加强发热患者疟原虫血检、加大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随州市不同时期按蚊种群监测研究
    张志保,李凯杰,吴冬妮,赵华
    2019, 31(2):  185-187. 
    摘要 ( )   PDF (10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随州市主要传疟媒介现状,为开展疟疾媒介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随州市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年代蚊媒密度及种群变化。结果 1985–1996年,随州市共有18个乡(镇)同时存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且嗜人按蚊占所有按蚊平均比例为52.3%;有26个乡(镇)仅存在中华按蚊。2003–2004年,嗜人按蚊仍分布在原有的18个乡(镇),其占所有按蚊的比例分别为47.0%和38.1%。2005年后再未发现嗜人按蚊,但中华按蚊密度呈上升趋势。结论 随州市嗜人按蚊种群逐渐消失,中华按蚊已成为当地主要按蚊种群,在合适条件下其仍可作为疟疾传播媒介。仍需加强对媒介按蚊的监测和防控,以巩固已取得的消除疟疾成果。
    2005–2016年大连市疟疾疫情分析
    毛丽翠,张斌,陈玉凤,于鹏
    2019, 31(2):  188-191. 
    摘要 ( )   PDF (9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大连市疟疾疫情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调整和拟订适合该市的疟疾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根据。方法 以2005–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疟疾疫情报告资料为数据源,描述和分析大连市疟疾疫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5–2016年大连市共报告143例疟疾病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115例、临床诊断病例27例、疑似病例1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包括65例恶性疟、19例间日疟、4例卵形疟、3例三日疟、15例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9例未分型病例。在全部疟疾病例中,非洲输入性病例127例,占88.81%,病例输入较多的国家依次为赤道几内亚、利比里亚、加纳和尼日利亚等;5–10月输入性病例数占全部病例数的58.74%(84/143),输入性病例在8月出现一个小高峰。143例疟疾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0∶1,中位年龄42岁,在务工当地从事渔民、民工、工人等职业的病例占病例总数的55.24%(79/143); 75例来自农村地区,68例来自城市地区;病例自回国到发病中位时间为8 d,回国后1个月内发病病例数占76.27%(90/118);病例从自觉发病到确诊为疟疾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4 d,间隔时间最长达71 d。141例病例经规范足量药物治疗后痊愈,2例死亡。结论 今后要加强大连市农村地区的疟疾防控,继续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培训,并加强对从境外疟疾流行区归国人员的疟疾监测和健康教育宣传,避免发生死亡病例。
    中国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区省级寄生虫病 防治机构能力调查
    钱门宝,陈瑾,周晓农
    2019, 31(2):  192-196. 
    摘要 ( )   PDF (9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中国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区省级寄生虫病防治机构人员现状和能力情况。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广东、广西、黑龙江和吉林4省(自治区)省级寄生虫病防治机构人员配备和能力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8年广东、广西、黑龙江和吉林4省(自治区)共有37名寄生虫病防治人员,其中专职人员33人、兼职人员4人。广东和广西省级寄生虫病防治机构配备人员相对较多,分别有12人和16人;黑龙江和吉林配备人员较少,分别有3人和6人。37名寄生虫病防治人员中,≤ 35、> 35~45岁和> 45岁者分别占24.32%、37.84%和37.84%;男性占54.05%;学历以本科及以上为主(86.49%);职称以中级及以上为主(78.38%)。负责华支睾吸虫病防治的人员有29人,但均同时参与其他寄生虫病防治工作。37名寄生虫病防治人员中,可进行加藤片制作和阅片者分别有33人和34人,能开展鱼体内囊蚴检测者30人,能开展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者分别有24人和16人。参与省级课题研究者最多(26人),其次为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者(19人),但参与国际课题研究及承担课题者较少。34人(91.89%)参与过国家级寄生虫病培训,但仅12人(32.43%)参加过一周以上的培训。结论 广东、广西、黑龙江和吉林4省(自治区)省级寄生虫病防治机构人员配备相对较少,人员防治能力较强,但科研能力相对薄弱。
    医学院校大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行信调查
    杨兴达,李爽,张任凡,张小雪,董春楠
    2019, 31(2):  197-199,203. 
    摘要 ( )   PDF (10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为制定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2017年10-12月抽取河北省某医学院校内929名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其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及正确态度和行为形成情况等。结果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P均 < 0.05),非医学专业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知晓率和关注程度均低于医学专业学生,已接受过医学寄生虫学教育的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知晓率和关注程度明显高于未接受相关教育者。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不喜猎奇方面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非医学专业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相对较低;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建议他人不吃可能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食物、会改变自身可能存在的与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相关的特殊喜好和生活习惯方面存在差异(P均 < 0.05),医学专业学生正确态度形成率相对较高。结论 接受过医学寄生虫学教育的学生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的知晓率、正确态度和行为形成率相对较高,在高校开设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课程十分必要。
    临床研究
    30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盛利平,孔宪炳,邓友松,王静波,毕小恺,李成
    2019, 31(2):  200-203. 
    摘要 ( )   PDF (15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卫氏并殖吸虫病肺内及肺外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经实验室和临床确诊的30例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肺内症状以胸闷、发热、胸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为主,肺外表现有腹痛、呕吐、腹泻、纳差、消瘦、双下肢乏力、头痛、头昏、癫痫样发作、皮下游走性包块等。30例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或胸腔积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患者胸部CT异常主要有结节、磨玻璃样变、虫蚀样变、胸腔积液、“隧道”征、“月晕”征等,头颅CT和MRI可见颅内出血灶及大范围“指套样”水肿,腹部CT呈肝脾包膜下蛇纹石样变、“隧道”征样变。结论 卫氏并殖吸虫病以多器官系统受累为特征;CT及MRI示“隧道”征、蛇纹石样变系由卫氏并殖吸虫在颅内、肺内、肝脾内迁移游走形成,是本病的重要影像学征象。
    175例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付世强,王志鑫,王海久,任利,樊海宁
    2019, 31(2):  204-206,209. 
    摘要 ( )   PDF (15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临床特征,为该病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175例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175例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6;年龄11~69岁,平均(38.6 ± 12.9)岁;患者以藏族为主(164 例,占93.7%),主要来自果洛州(139例,占79.4%),职业以牧民为主(129例,占73.7%),文化程度以文盲为主(102例,占58.3%)。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上腹部疼痛、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病灶主要位于左右肝(占69.1%),2个及以上病灶者占63.4%,下腔静脉肝内段受累占53.7%。邻近器官受累以膈肌为主(21.7%),远处转移以肺部为主(占40.6%)。结论 青海省果洛州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患病率较高,应针对该地区人群展开筛查,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关键词] 
    专家论坛
    《蛔虫病诊断》 (WS/565–2017)解读
    臧炜,陈颖丹,朱慧慧,郑彬,周长海
    2019, 31(2):  207-209. 
    摘要 ( )   PDF (10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蛔虫病曾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常见病之一,尽管其流行程度较21世纪初已大幅减轻,但仍然广泛存在。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我国人群蛔虫平均感染率为1.36%。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7年8月1日颁布实施了《蛔虫病诊断》(WS/565–2017)标准。该标准由6章组成,包括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另附有4个资料性附录(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和1个规范性附录(病原学检查)。该标准的颁布施行,为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诊断蛔虫病提供了技术规范。本文结合我国蛔虫病流行情况,对《蛔虫病诊断》(WS/565–2017)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以促进该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
    防治经验
    2015–2017年句容市国家级血吸虫病 监测点疫情监测
    江成功,刘敏,陈世军,李水明,王晓雷
    2019, 31(2):  210-211,215. 
    摘要 ( )   PDF (10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对句容市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疫情监测,了解当地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于2015–2017年对句容市空青村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进行螺情和人、畜血吸虫病病情等监测。结果 2015–2017年句容市空青村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有螺面积分别为0、0、0.63 hm2,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0、0.19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本地居民血检阳性率分别为7.72%、7.45%、3.45%,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分别为4.90%、3.47%、0.97%,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人和病畜。结论 句容市血吸虫病防治效果明显,但钉螺仍有复现;需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监测和控制力度,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
    江苏省邵伯湖南端滩群切滩整治工程灭螺效果观察
    佘广松,马玉才,汤洪萍,王福彪,黄永军,黄轶昕
    2019, 31(2):  212-215. 
    摘要 ( )   PDF (29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江苏省邵伯湖南端滩群切滩整治工程灭螺效果。方法 调查了解邵伯湖南端滩群切滩工程概况,比较切滩工程前后钉螺分布,分析切滩工程灭螺效果。结果 江苏省邵伯湖南端滩群切滩面积928.33 hm2,切滩土方为1 717.00 m3,弃土堆填面积为425.76 hm2,切滩高程为3.2 m,降滩至常水位下1.0 m。2011年切滩工程前有螺面积为44.69 hm2,2018年残存钉螺面积为1.78 hm2,较2011年下降96.02%,残存钉螺分布在未切滩面。结论 江苏省邵伯湖切滩工程通过“抬洲降滩”消除了原呈“冬陆夏水”的湖滩钉螺孳生环境,是湖区灭螺的有效手段之一。
    云南省边境地区人群弓形虫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李海龙,夏彬彬,李倩,张莉
    2019, 31(2):  216-217,221. 
    摘要 ( )   PDF (10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3个边境地区不同性别、年龄和民族的人群弓形虫感染状况,为该地区弓形虫病防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15?11–2016?05在云南省中老、中越、中缅3个边境地区采集人群血样561份(中越边境222份、中老边境170份、中缅边境169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抗弓形虫IgG抗体。结果 云南省边境地区人群抗弓形虫IgG抗体总阳性率为7.84%(44/561) ,其中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地区人群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6%(19/222)、8.82%(15/170)和5.92%(10/169)。汉族、哈尼族、傣族、苗族、拉祜族、基诺族、瑶族、彝族居民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63%(16/284)、10.96%(8/73)、13.70%(10/73)、4.17%(2/48)、11.11%(1/9)、7.69%(1/13)、12.00%(3/25)和11.11%(3/27);少数民族居民血清抗弓形虫抗体总阳性率(10.11%,28/277)显著高于汉族([χ2] = 3.884,P < 0.05),傣族居民血清抗弓形虫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汉族([χ2] = 5.594,P < 0.05)。11 ~ 20岁年龄组人群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最高,为23.53%(4/17),显著高于0 ~ 10岁年龄组[4.23%(3/71)]([χ2] = 4.593,P < 0.05)和31 ~ 40岁年龄组[4.00%(3/75)]([χ2] = 4.997,P < 0.05)。结论 云南省边境地区人群存在不同程度弓形虫感染,少数民族居民感染率明显高于汉族,有必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居民的弓形虫病防控健康宣教。
    综述
    中医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杨东见,李林瀚,程婉婷,杨宇,杨亚,王英鉴,董淑容,周艺彪,姜庆五
    2019, 31(2):  218-221. 
    摘要 ( )   PDF (1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虽是现代病名,但此病在我国古代就已广泛流行并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以特定的形式存在。为明确血吸虫病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存在形式,以此推断血吸虫病在我国古代的流行状况,本文着重研究1955-1965年中医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取得较大进展的时期,总结此时期中医对血吸虫病的认识。通过研究分析此时期血吸虫病的中医文献资料,并找出血吸虫病具有代表性的中医症状描述及中医“别称”,为能准确判断中医古籍及历史文献中的相关描述是否为血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病例报道
    乐山市粪类圆线虫感染1例
    刘昕亮,徐玉娟,牟怀德,李娜,吴薇,张涛
    2019, 31(2):  222-223. 
    摘要 ( )   PDF (13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乐山市中医医院1例因粪类圆线虫感染而引起胃窦溃疡的病例进行分析。
    贵州铜仁地区人体结膜吸吮线虫病1例
    江楠,刘晖,曹建平,郑明辉
    2019, 31(2):  224-225. 
    摘要 ( )   PDF (1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1例贵州省铜仁地区人体结膜吸吮线虫感染病例。
    合肥市1例输入性卵形疟病例分析
    王林,李婷婷,汪清,李中良,刘漪
    2019, 31(2):  226-228. 
    摘要 ( )   PDF (1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合肥市1例输入性卵形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分析,为今后预防控制输入性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该例输入性卵形疟患者的流行病学史、诊疗经过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 患者从非洲莫桑比克务工返乡,回国数月后因反复发热就医。快速诊断试纸条法(RDT)提示为非恶性疟原虫感染;镜检见被感染红细胞正常大小或略胀大、锯齿状不明显,大滋养体胞浆增多、形态不规则、基本无空泡。荧光定量PCR确诊该病例为卵形疟原虫感染。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有境外流行区生活及工作史人员的疟疾诊断意识,及时早期合理用药,防止疟疾疫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