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3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7-06
    专家共识
    剖析新版WHO指南内容与特点 加速推进中国消除血吸虫病步伐
    郭照宇, 冯家鑫, 张利娟, 周艺彪, 周杰, 杨坤, 刘阳, 林丹丹, 刘建兵, 董毅, 汪天平, 闻礼永, 季旻君, 吴忠道, 姜庆五, 梁松, 郭家钢, 曹淳力, 许静,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2022, 34(3):  217. 
    摘要 ( )   PDF (68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2年2月,WHO基于循证医学框架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以下简称WHO新指南),以指导血吸虫病流行国家和地区控制和消除这一公共卫生问题、促进阻断血吸虫病传播。WHO新指南以全健康理念为基础,提出了6项核心建议。本文旨在分析WHO新指南中的关键内容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适用性,阐释其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后续发展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在实施层面上已基本体现全健康理念及其组成部分。基于WHO新指南,针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出如下建议:加强系统性框架建设,推动跨部门共识的形成,建立高级别领导小组;优化现阶段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中的人畜治疗措施;开发高敏感度和高特异度的检测工具和消除验证框架;通过整合其他寄生虫病防治项目,进一步推动血吸虫病和其他寄生虫病防控工作。  
    解析中国血吸虫病预防性化疗方案演变历史 提升WHO指南精准化实施水平
    许静, 李宜锋, 董毅, 赵正元, 闻礼永, 张世清, 林丹丹, 周杰, 梁松, 郭家钢, 李石柱, 周晓农
    2022, 34(3):  223. 
    摘要 ( )   PDF (71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预防性化疗是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的重要干预措施之一,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感染率。为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WHO《结束忽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21—2030年被忽视热带病路线图》中设定的血吸虫病防控目标,2022年WHO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对血吸虫病化疗策略进行了较大调整。作为血吸虫病防控进程较快的流行国家,中国在70余年的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中对化疗方案也进行了多次调整和修订。本文在回顾WHO和中国血吸虫病化疗策略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中国现行化疗方案和《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中的化疗建议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今后贯彻实施WHO指南的化疗策略提出相应建议,为从事血吸虫病公共卫生援外工作者和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凝练中国血吸虫病防控成功经验 贡献于WHO指南在全球实施
    王鑫瑶, 张键锋, 郭家钢, 吕山, 季旻珺, 吴忠道, 周艺彪, 姜庆五, 周杰, 刘建兵, 林丹丹, 汪天平, 董毅, 刘阳, 李石柱, 杨坤
    2022, 34(3):  230. 
    摘要 ( )   PDF (70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的寄生虫病。为实现2030年全球消除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的血吸虫病,2022年2月WHO发布了《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旨在为各国实现控制血吸虫病发病率、将其作为一种公共卫生问题消除及最终达到传播阻断提供循证建议。在历史上血吸虫病曾经严重流行的中国,经过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实施,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逐步迈向消除血吸虫病。本文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控策略、防控关键技术和实践的成功经验,贡献于《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的制定与实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世界也期待更多血吸虫病防控领域的“中国方案”。
    共享WHO指南 努力实现我国消除血吸虫病目标
    汪天平, 吕山, 秦志强, 周艺彪, 刘阳, 闻礼永, 郭家钢, 许静, 李石柱, 张光明, 张世清
    2022, 34(3):  235. 
    摘要 ( )   PDF (70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正处于从传播阻断迈向消除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面临进一步压缩钉螺面积难度大、传染源控制成果不牢固、监测体系不完善、防治管理有所松懈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依据《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核心建议,结合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实际,对新时期我国血吸虫病监测体系建设、检测新技术研发、防治策略调整、防治能力维持和提高等提出了相应建议。要从全健康角度谋划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目标;要适时对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消除进程开展验证;要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因时因地调整防治策略,精准实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要重视和加强高敏感度、高特异度检测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为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技术支撑;要借鉴和吸收《WHO控制和消除人体血吸虫病指南》精髓,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促进我国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
    论著
    基于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的 上海市小尺度湖北钉螺扩散趋势预测研究
    公衍峰, 罗卓韦, 冯家鑫, 薛靖波, 郭照宇, 靳艳军, 余晴, 夏尚, 吕山, 许静, 李石柱
    2022, 34(3):  241. 
    摘要 ( )   PDF (97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上海市小尺度湖北钉螺扩散趋势,为钉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6年上海市钉螺调查资料和钉螺分布相关气候、地理、植被、经济社会等数据,构建决策树、随机森林、广义推进模型、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k⁃近邻和C5.0等7种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上海市钉螺扩散风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F1值(F1⁃scores)和准确率(accuracy,ACC)等指标评价7种模型预测性能,并选择最优模型对上海市钉螺扩散环境因素和风险区进行预测。结果 成功建立了7种可用于预测上海市钉螺扩散风险的机器学习模型,其中随机森林模型(AUC = 0.901,F1 = 0.840,ACC = 0.797)和广义推进模型(AUC = 0.889,F1 = 0.869,ACC = 0.835)预测效果较好。随机森林模型显示,对上海市钉螺扩散影响较大的气候变量主要包括干燥度(11.87%)、≥ 0 ℃年积温(10.19%)、湿润指数(10.18%)和年均降雨量(9.86%);植被变量主要包括第一季度植被指数(8.30%)和第二季度植被指数(7.69%)。气候变量中,干燥度< 0.87、≥ 0 ℃年积温在5 550 ~ 5 675 ℃、湿润指数> 39%、年均降雨量> 1 180 mm,易发生钉螺扩散;植被因子中,第一季度植被指数> 0.4、第二季度植被指数> 0.6,易发生钉螺扩散。结合水利片区和乡(镇)行政地图,上海市钉螺扩散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10个街道(镇),涉及浦南西片区、浦南东片区和太南片区等3个水利片区。结论 监督式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预测小尺度范围钉螺扩散风险并可评估导致钉螺扩散的环境因素。上海市钉螺扩散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松江区西南部地区、金山区西北部地区和青浦区东南部地区。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分析
    王灿, 许晓娟, 高风华, 张利娟, 吕山, 张世清, 许静
    2022, 34(3):  252. 
    摘要 ( )   PDF (93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特征,为全省钉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钉螺分布指标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实有和新发钉螺面积进行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时空扫描等分析,探索安徽省钉螺聚集与扩散高风险区。结果 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逐渐降低。2020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26 238.85 hm2,主要分布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各年份间新发钉螺面积波动较大,2016年最高(1 287.65 hm2);2020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新发现1.9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Z = 3.00 ~ 3.43,P均 < 0.01),热点主要集中在湖沼型流行区并沿长江南岸分布;冷点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2011—2020年安徽省新发钉螺面积分布在整体上不存在空间聚集性(Z = -2.20 ~ 1.71,P均> 0.05),局部呈散点分布。标准差椭圆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相对稳定,与长江流向一致;新发钉螺面积分布重心逐渐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向上游移动。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以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到中游的顺序出现;新发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聚集时间和范围类似,均分布在山区。结论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呈空间聚集性,存在向长江南岸、上游聚集的趋势,但山区钉螺扩散问题亦不容忽视,需加强对山区和长江沿岸新发钉螺孳生地的监测力度。
    实验研究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诱导 小鼠巨噬细胞凋亡机制
    殷过, 齐鑫, 李娅琳, 许磊, 周莎, 陈晓军, 朱继峰, 苏川
    2022, 34(3):  259. 
    摘要 ( )   PDF (100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巨噬细胞数量及其凋亡动态变化,并探讨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作为实验组,另1组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小鼠均经腹部皮肤感染(12 ± 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于感染后3、5周和8周各处死1组小鼠;正常对照组小鼠不感染血吸虫,于实验组小鼠感染当天处死。取各组小鼠肝组织和腹腔渗出细胞,检测肝脏和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及其凋亡动态变化。此外,体外用SEA、PBS及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处理纯化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以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巨噬细胞中BCL⁃2家族成员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caspase 3活化水平。同时,体外在caspase抑制剂、H2O2或N⁃乙酰⁃L⁃半胱氨酸(NAC)存在时用SEA处理巨噬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3、5周和8周,小鼠肝脏[(0.873 ± 0.106)× 106、(2.737 ± 0.460)× 106个和(3.107 ± 0.367) × 106个;F = 81.900,P < 0.01]和腹腔中巨噬细胞总数[(5.282 ± 1.136) × 105、(7.500 ± 1.200) × 105个和(12.800 ± 0.800) × 105个;F = 55.720,P < 0.01]不断增加,且感染小鼠肝脏[(0.092 ± 0.018) × 106、(0.186 ± 0.025) × 106 个和(0.173 ± 0.027)× 106 个;F = 57.780,P < 0.000 1]和腹腔中凋亡的巨噬细胞数量[(0.335 ± 0.022)× 105、(0.771 ± 0.099) × 105个和(1.094 ± 0.051) × 105个;F = 49.460,P < 0.01]亦不断增加。经SEA体外处理的巨噬细胞凋亡比例[(24.330 ± 0.784)%]高于PBS [(18.500 ± 1.077)%]及OVA[(18.900 ± 1.350)%]处理组(P均 < 0.01)。经SEA和PBS处理的巨噬细胞中,Bcl⁃2 [(1.662 ± 0.943) vs. (1.00 ± 0.00);t = 1.215,P > 0.05]、Bax [(0.711 ± 0.200) vs. (1.00 ± 0.00);t = 2.507,P > 0.05]、Bak [(1.255 ± 0.049) vs. (1.00 ± 0.00);t = 0.897,P > 0.05]、BCL⁃2 [(0.068 ± 0.004) vs. (0.070 ± 0.005);t = 0.699,P > 0.05]、BAX [(0.089 ± 0.005) vs. (0.097 ± 0.003);t = 2.232, P > 0.05]、BAK [(0.439 ± 0.048) vs. (0.571 ± 0.091) ; t = 2.231,P > 0.05]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caspase抑制剂存在时,SEA仍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F = 0.411,P > 0.05);而在H2O2或NAC存在时,SEA不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F = 11.880、9.897,P均< 0.05)。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SEA可能通过促进活性氧表达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
    论著
    黑色浅灰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杀螺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邢云天, 姚甲凯, 曲国立, 张苏阳, 戴建荣, 冯柏年
    2022, 34(3):  269. 
    摘要 ( )   PDF (85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放线菌黑色浅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nigrogriseolus XD 2⁃7)代谢产物储存稳定性及其分离纯化产物实验室杀螺活性,并初步探讨其杀螺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黑色浅灰链霉菌发酵上清液,将其于-20 ℃、4 ℃和28 ℃无光照条件下放置10 d后,测定其72 h浸杀灭螺效果;将发酵上清液置于100 ℃水浴中煮沸30 min后恢复至室温,测定其72 h浸杀灭螺效果;用浓盐酸和氢氧化钠调节发酵上清液pH值为4.0、6.0和9.0,室温下静置12 h,再调节发酵上清液pH至7.0,测定其72 h浸杀灭螺效果。用大孔树脂、硅胶和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依次对黑色浅灰链霉菌发酵产物进行4次分离纯化,将最终分离纯化产物配置成10.00、5.00、2.50、1.25 mg/L和0.63 mg/L浓度药液,测定其72 h浸杀灭螺效果。各实验设立空白对照组以脱氯水处理,阳性对照组以0.10 mg/L氯硝柳胺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经纯化代谢产物浸泡后钉螺软体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含量。结果 黑色浅灰链霉菌发酵上清液在-20 ℃、4 ℃和28 ℃无光照条件下放置10 d后,原液及稀释10、50倍药液浸杀钉螺72 h,钉螺死亡率均为100.00%(30/30);经100 ℃煮沸30 min后,原液及稀释10、50倍药液浸杀钉螺72 h,钉螺死亡率均为100.00%(30/30)。发酵上清液在pH值为4.0、6.0条件下存储12 h后浸杀钉螺72 h,钉螺死亡率均为100.00%(30/30);在pH值为9.0条件下存储12 h后浸杀钉螺72 h,钉螺死亡率为33.33% (10/30,[χ2] = 30.000,P < 0.05)。发酵上清液最终分离纯化产物100.00%(30/30)杀死钉螺所需最低浓度为1.25 mg/L。以0.10 mg/L和1.00 mg/L浓度最终分离纯化产物处理钉螺后,钉螺软体组织中AT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F = 7.274,P < 0.05),ADP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485,P > 0.05)。结论 黑色浅灰链霉菌代谢产物中杀螺活性成分可在-20 ℃、4 ℃和28 ℃条件下稳定储存10 d,且耐热、耐酸而不耐碱,其杀螺机制可能是使钉螺能量代谢发生紊乱而死亡。
    基于miRNA表达谱解析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体内Th17/Treg失衡机制
    鲁迪, 宋佳卉, 马子建, 张鹏越, 许磊, 韦川, 陈颖, 周莎, 朱继峰, 李娅琳, 赵嘉庆, 朱明星, 赵瑞, 王海, 陈晓军, 赵巍, 苏川
    2022, 34(3):  277. 
    摘要 ( )   PDF (97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微小RNA(miRNA)表达水平、探讨miRNA对辅助性T 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的影响,以阐明细粒棘球蚴慢性感染并长期致病的机制。方法 提取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清总RNA,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别采用miRBase数据库和miRDeep2工具进行已知miRNA注释和新miRNA预测,并进行差异分析。采用miRanda软件和TargetScan软件分别预测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后取交集,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在差异表达变化倍数居前20位的miRNA中,匹配可靶向决定Th17细胞和Treg细胞生成的关键转录因子(RORC和FOXP3)或重要调控通路(PI3K⁃Akt和mTOR通路)相关基因的miRNA。结果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血清中共有53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47个上调表达miRNA、6个下调表达miRNA。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miRNA功能涉及DNA转录翻译、细胞成分、细胞形态、神经发育及代谢分解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MAPK、PI3K⁃Akt、mTOR等信号通路。在差异表达变化倍数居前20位的miRNA中,有3个潜在靶向调控RORC的miRNA、15个潜在靶向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miRNA。结论 细粒棘球蚴感染后可使患者血清miRNA表达谱出现明显改变,差异表达miRNA可能通过靶向Th17/Treg关键转录因子或PI3K⁃Akt、mTOR通路而导致Th17/Treg免疫失衡,进而利于细粒棘球蚴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并慢性致病。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LRRC15蛋白真核表达及抗原表位预测
    李丽竹, 周必英
    2022, 34(3):  286. 
    摘要 ( )   PDF (66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中差异表达蛋白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结构域15(leucine⁃rich repeat containing 15, LRRC15)进行真核表达,并预测其抗原表位。方法 通过在线软件ExPASy⁃PortParam和Protean软件预测LRRC15蛋白分子质量、稳定性、氨基酸序列组成及等电点和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采用基于PCR的精确合成(PCR⁃based accurate synthesis, PAS)技术设计全长拼接引物,合成LRRC15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cDNA3.4⁃LRRC15并转染至人胚胎肾细胞HEK293,表达LRRC15蛋白,并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cDNA3.4⁃LRRC15,表达分子质量约70 kDa的LRRC15目的蛋白。经ExPASy⁃PortParam软件预测,LRRC15属于亲水性蛋白,由64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69.89 kDa,等电点为5.6;蛋白分子式为C3073H4942N846O953S28,不稳定系数为50.3,为一种不稳定蛋白。采用Protean软件预测发现,LRRC15蛋白位于292 ~ 295、353 ~ 361、521 ~ 526、555 ~ 564位氨基酸区段具有T细胞抗原表位优势,具有亲水性高、柔韧性好、表面可及性大、抗原性指数高的表位位于122 ~ 131、216 ~ 233、249 ~ 254、333 ~ 343、358 ~ 361、368 ~ 372、384 ~ 386、407 ~ 412、445 ~ 450、469 ~ 481、553 ~ 564、588 ~ 594、607 ~ 617、624 ~ 639位氨基酸区段。将重组质粒pcDNA3.4⁃LRRC15转染至HEK293细胞后,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在细胞分泌培养基、细胞裂解上清和沉淀中检测到LRRC15蛋白。从细胞培养基中纯化出LRRC15⁃His融合蛋白,SDS⁃PAGE显示在分子质量约为70 kDa处出现明显条带,Western blotting能够识别LRRC15重组蛋白条带。结论 成功对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中的LRRC15蛋白进行真核表达,并对其抗原表位进行了生物信息学预测,为进一步了解该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基于基尼系数的棘球蚴病防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肖洁, 余红梅, 杨义, 刘磊, 钟波, 赵俊生
    2022, 34(3):  292. 
    摘要 ( )   PDF (86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防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并评价其公平性,为优化棘球蚴病防治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2020年,采用问卷调查收集2016—2019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2个棘球蚴病重度流行县和3个轻度流行县每1 000名常住人口、每1 000 m2面积、采用B超每筛查1 000人、每1 000例棘球蚴病患者拥有的卫生人力资源(包括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并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对2016—2019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防治卫生人力资源按常住人口和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进行评价。结果  2019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轻度流行县每1 000名常住人口拥有的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分别是重度流行县的0.99、1.06、1.78、1.88倍,每1 000 m2面积拥有的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分别是重度流行县的3.38、3.67、6.00、6.00倍,采用B超每筛查1 000人拥有的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分别是重度流行县的1.64、1.74、3.22、3.18倍,每1 000例棘球蚴病患者拥有的卫生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量分别是重度流行县的64.92、70.39、139.34、117.44倍。2016—2019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防治卫生人力资源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基尼系数为0.371 ~ 0.397、按地理面积计算的基尼系数为0.477 ~ 0.591;2019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按常住人口和地理面积计算的基尼系数(0.469 ~ 0.730)均高于卫生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0.302 ~ 0.451)。结论 2016—2019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棘球蚴病防治卫生人力资源按常住人口配置的公平性一般、按地理面积配置的公平性较差。
    间接血凝试验对洞庭湖区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的诊断效能
    梅仲秋, 曾婷, 蔡新婷, 胡本骄, 李胜明, 周杰, 贾铁武
    2022, 34(3):  300. 
    摘要 ( )   PDF (70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 IHA)对洞庭湖区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的诊断效能,为完善渔船民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2019年在洞庭湖区渔船民集散地血吸虫病检测点对渔船民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其中2014—2016年同时采用IHA法和改良加藤法或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检测;2017—2019年先采用IHA法进行血清学筛查,阳性者再采用改良加藤法或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以2014—2016年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IHA法检测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不同特征及年份渔船民血清学检测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2014—2019年在洞庭湖区渔船民集散地共设立了306个血吸虫病检测点,累计筛查渔船民143 360人·次。2014—2016年IHA法检测渔船民血吸虫感染的灵敏度分别为69.9%、97.3%和96.1%([χ2] = 74.6,P < 0.05),特异度分别为70.9%、74.5%和71.9%([χ2] = 29.4,P < 0.05)。2014—2019年,渔船民血检阳性率从30.3%降至1.8%,总体呈下降趋势(Z = 1 552.4,P < 0.05);男性、45~< 60岁组、专业渔民及船民血检阳性率相对较高。结论  2014—2019年洞庭湖区渔船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IHA法用于该地区渔船民血吸虫病筛查的诊断效能较好。
    临床研究
    2010—2020年嘉兴市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黄静, 张浩然, 蔡陈效, 吴一鸣
    2022, 34(3):  307. 
    摘要 ( )   PDF (34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0—2020年浙江省嘉兴市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死亡原因。方法 收集2010—2020年嘉兴市第一医院登记在册并接受国家晚血医疗救助的167例晚血患者死亡资料,并与1998—2008该市未接受国家晚血医疗救助的晚血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2010—2020年嘉兴市167例晚血死亡患者中,按人数多少排名前4位的死因分别为肝功能衰竭(22.16%)、上消化道出血(17.37%)、肝性脑病(14.97%)及肝癌(14.37%);平均死亡年龄74.8岁,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70 ~ 74岁。1998—2008年嘉兴市晚血患者按人数多少排名前4位的死因分别为上消化道出血(34.16%)、肝性脑病(22.28%)、不明原因(22.28%)、肝功能衰竭(4.46%);平均死亡年龄为69.3岁,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60 ~ 69岁。2010—2020年嘉兴市晚血患者死因构成([χ2] = 63.42,P = 0.00)及年龄构成([χ2] = 50.09,P = 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10—2020年嘉兴市晚血患者死亡原因发生了显著变化,可能与国家晚血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施有关。
    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方文娟, 李响, 姜旭, 段珊珊, 丁健, 左丽娇, 张雪丽, 张晓丽, 韩甦
    2022, 34(3):  311. 
    摘要 ( )   PDF (41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为该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19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45例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并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45例单纯胆管梗阻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单因素分析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表现,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单纯胆管梗阻患者相比,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中男性占比更高(91.11% vs. 46.67%;[χ2] = 20.737,P < 0.01)、农村病例占比更高(62.22% vs. 22.22%;[χ2] = 14.757,P < 0.01),主要临床症状为黄疸(45例,占100%)和腹痛(40例,占88.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比值比(OR) = 10.717,95%可信区间(CI): (2.571,44.662)]和有饮酒史[OR = 4.474,95% CI: (1.019,19.642)]是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危险因素;居住地为城市[OR = 0.128,95% CI: (0.038,0.435)]为保护因素。实验室检查发现,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较单纯胆管梗阻患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降低,而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566、-3.454和-3.821,P均< 0.05)。影像学检查发现,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胆管管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结论 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在临床工作中可结合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鉴别诊断。
    病例报道
    腹壁细粒棘球蚴病1例
    许召君, 刘韬, 陈小彬, 蒋树云, 王鑫乐, 刘光照, 王亚丰, 马晓明
    2022, 34(3):  315. 
    摘要 ( )   PDF (23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壁细粒棘球蚴病较为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腹壁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该患者因发现腹部包块1年、伴包块皮肤破溃5 d,以“腹壁细粒棘球蚴病”收住入院,行腹壁下细粒棘球蚴病内囊摘除术,术后病理为细粒棘球蚴病(单房多子囊型)。本文旨在为腹壁细粒棘球蚴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
    综述
    细胞外囊泡介导的血吸虫⁃宿主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杨瑞冰, 李云珍, 苏坤华, 王立富, 李玲
    2022, 34(3):  318. 
    摘要 ( )   PDF (45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外囊泡是一类由活细胞分泌的囊泡小体,可以包裹各类生物活性分子远距运输并发挥生物学功能。近年来,随着寄生虫⁃宿主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细胞外囊泡作为寄生虫远距离运输虫源性分子的载体,可实现对宿主进行跨物种调控而受到广泛关注。在血吸虫感染过程中,成虫及虫卵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外囊泡对宿主进行调控。本文就细胞外囊泡介导的血吸虫⁃宿主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水污染控制与蚊虫孳生的关系及其协调
    李欣然, 黄民生
    2022, 34(3):  322. 
    摘要 ( )   PDF (79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环境变化与蚊虫孳生密切相关。生态型治污系统由于其长效、低成本、高环境相容性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污染控制工程中,然而其隐含的蚊虫孳生效应易造成蚊虫种群规模扩大和蚊媒疾病传播风险上升,有可能成为水环境“后治理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梳理了水环境变化影响蚊虫孳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总结了部分水污染控制技术对蚊虫孳生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期促进水污染治理和病媒生物防治的学科交叉,避免生态环境修复引起蚊害等次生灾害,为相关技术组合和水污染控制技术应用于病媒生物防治领域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