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7-09
    特约专稿
    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张利娟, 徐志敏, 杨帆, 党辉, 李银龙, 吕山, 曹淳力, 许静, 李石柱, 周晓农
    2021, 33(3):  225. 
    摘要 ( )   PDF (10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报了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0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8 376个流行村,流行村总人口7 137.04万人;全国450个流行县(市、区)中,337个(74.89%)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98个(21.78%)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5个(3.33%)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20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29 517例。2020年,全国共开展询检查病11 117 655人,阳性1 798 580人;开展血检查病5 263 082人,阳性83 179人;开展病原学检查273 712人,阳性3人,其中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例。2020年,全国共有19 733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309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7.04%,新查出 15个有螺村;共查螺736 984.13 hm2,查出有螺面积206 125.22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 174.67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1.96 hm2。2020年,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544 424头,血检查病147 887头,阳性326头;开展粪检查病130 673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2020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9 214例,扩大化疗964 103人·次;扩大化疗耕牛266 280头·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36 141.92 hm2,实际药物灭螺71 980.22 hm2,环境改造灭螺1 464.03 hm2。2020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中,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均为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水平,全国如期实现《“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目标,但局部地区疫情有所反弹,仍需开展血吸虫病精准防控、强化血吸虫病疫情及风险监测,在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消除进程。
    论著
    基于EDDC平台的全国现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杨帆, 许静, 吕山, 曹淳力, 李石柱, 张利娟
    2021, 33(3):  234. 
    摘要 ( )   PDF (9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我国现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其精准管理和治疗救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动态数据采集平台(EDDC)血吸虫病调查系统中全国现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基本信息,对患者人口学特征、人群和地区分布、治疗救助等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现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31 889例,主要分布于湖北(7 737例)、江西(7 256例)、湖南(5 615例)、安徽(5 236例)、江苏(2 908例)等湖区5省,5省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0.2%(28 752/31 889)。我国现存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5∶1;平均年龄为(67.0 ± 11.2)岁,50岁以上人群占病例总数的92.6%(29 521/31 889);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及以下(97.6%,31 109/31 889),职业以农民(95.2%,30 359/31 889)为主。我国现存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类型以腹水型和巨脾型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72.6%(23 164/31 889)和26.3%(8 386/31 889);不同年龄组各类病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62.31,P < 0.01),各年龄组均以腹水型病例居多。现存晚期血吸虫病病例中,接受过内科、外科治疗的患者分别占88.9%(28 358/31 889)和18.7%(5 973/31 889)。结论 我国现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主要分布于未达血吸虫病消除的湖区5省,以腹水型和巨脾型病例居多,不同流行区病例性别、类型分布略有差异;需根据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加强精准救治,同时做好早期筛查、规范性管理及随访工作。
    基于德尔菲法的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陈艳艳, 刘建兵, 钟晨晖, 肖瑛, 魏凤华, 杨军晶, 张卫红, 刘斯
    2021, 33(3):  240. 
    摘要 ( )   PDF (9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下文简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血吸虫病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资料收集、文献检索和专家访谈,初步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择专家开展两轮咨询,根据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敏感性及综合评分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计算各指标权重,通过计算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和协调系数对德尔菲法可信度进行评价。结果 初步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三级指标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共选择从事血吸虫病预防控制、管理和研究工作的17名专家开展专家咨询。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中,归一化权重最高的指标为疫情现状(0.420 2),其次为社会因素(0.397 3)、自然环境(0.182 5)。二级指标中,组合权重较高的分别是风险监测(0.142 3)、螺情现状(0.140 1)和人畜感染现状(0.137 8)。三级指标中,组合权重较高的分别是野粪阳性率(0.049 8)、钉螺感染率(0.047 4)和水淹钉螺面积(0.046 8)。两轮咨询中,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5.00%和100.00%,专家权威系数均≥ 0.75;两轮专家协调系数分别在0.405~0.521和0.592~0.695(P均<0.05)。结论 本研究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了湖北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可为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识别、防治靶点定位提供依据。  
    贝莱斯芽孢杆菌Y6杀螺活性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杨成, 乔云龙, 刘辉, 潘中武
    2021, 33(3):  248. 
    摘要 ( )   PDF (14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芽孢杆菌Y6实验室内杀螺活性,初步探讨其杀螺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 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对菌株Y6进行生物学鉴定。配制浓度分别为0.005、0.010、0.015 g/mL的芽孢杆菌Y6悬液,采用浸泡法评价其室内杀螺效果。检测芽孢杆菌Y6悬液浸泡后钉螺软体组织内Y6菌体含量和糖原含量变化,初步探讨其杀螺机制。结果 Y6菌落呈乳白色、不透明,在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有菌膜形成;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杆状;芽孢位于菌体中间,呈无色透明折光小体,被菌体包裹;卵磷脂酶试验呈阳性,Y6菌体16S rDNA基因序列与多株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同源性均为100%,将菌株Y6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0.005、0.010、0.015 g/mL 芽孢杆菌Y6悬液浸泡24、48、72 h后,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8.3%、31.7%和81.6%,43.3%、58.3%和93.3%及63.3%、78.3%和98.3%;随着悬液浓度增加、浸泡时间延长,菌株Y6悬液杀螺效果提高。采用染色镜检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观察发现,菌株Y6悬液浸泡后的死螺体内Y6菌体含量最高、活螺体内最低;经芽孢杆菌Y6悬液浸泡后,死螺、濒死螺和活螺软体组织内平均糖原含量分别为(0.68 ± 0.06)、(1.09 ± 0.16) μg/mg和(2.56 ± 0.32) μg/mg(F = 59.519,P < 0.05),活螺软体组织内平均糖原含量显著高于死螺(t = 14.073,P < 0.05)和濒死螺(t = 10.027,P < 0.05),而濒死螺软体组织内平均糖原含量显著高于死螺(t = 5.983,P < 0.05)。结论 贝莱斯芽孢杆菌Y6对钉螺具有较好杀灭效果,其杀螺机制可能是菌体侵染致螺体内糖原代谢紊乱而引起钉螺死亡。  
    棘球蚴病高流行区小学生健康教育新路径应用效果
    蒉嫣, 韩帅, 刘白雪, 田添, 喻文杰, 姚人新, 王旭, 伍卫平
    2021, 33(3):  254. 
    摘要 ( )   PDF (9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棘球蚴病高流行区小学生健康教育新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棘球蚴病高流行区随机选择6所小学的13个班级作为干预组、9个班级作为对照组,以各班级内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干预组采取基于“评估现状⁃强化师资⁃强调实践”模式的棘球蚴病健康教育,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调查对象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得分(包括理论知识得分和日常应用能力得分),评价该健康教育新路径的应用效果。结果 基线调查时,调查对象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平均得分为(68.86 ± 18.70)分,其中理论知识平均得分(40.97 ± 10.75)分、日常应用能力平均得分(27.89 ± 12.50)分。经聚类分析得到3类群体,分别为“差强人意”型、“活学活用”型、“死记硬背”型,分别占24.62%(240/975)、45.74%(446/975)和29.64%(289/975)。终评调查中,干预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平均得分(81.08 ± 18.15)分,其中理论知识平均得分(43.65 ± 9.40)分、日常应用能力平均得分(37.43 ± 12.22)分,均显著高于基线调查(t = -4.201、-15.202,P均< 0.01)。对照组基线调查和终评调查时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70.55 ± 19.46)分和(71.74 ± 19.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7,P > 0.05)。结论 棘球蚴病高流行区小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尚可,但需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基于“评估现状⁃强化师资⁃强调实践”的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对提高高流行区小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理解和运用具有显著促进效果。  
    2017—2020年浙江省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及病例诊断分析
    张轩, 阮卫, 陈华良, 陆巧绎, 姚立农
    2021, 33(3):  262. 
    摘要 ( )   PDF (10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浙江省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和病例诊断情况,为该省输入性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7—2020年浙江省报告的疟疾病例调查数据,对输入性疟疾疫情和病例时间、地区、人群分布,以及病例初诊和确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0年浙江省累计报告593例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男性532例、女性61例,平均年龄41岁。病例主要来自非洲国家(93.93%),感染虫种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混合感染,其中恶性疟病例占比最高(76.73%,455/593)。病例在县级、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疾控)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初诊为疟疾的正确率最高,均为100%。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初诊当天即确诊的疟疾患者比例分别为41.48%(207/499)和66.18%(45/68)([χ2] = 14.779,P < 0.001)。2017—2020年浙江省输入性疟疾病例从发病到初诊、从初诊到确诊中位时间(四分位间距)[M(QR)]分别为1(2)、1(2) d,重症病例从初诊至确诊时间间隔[2(3) d]显著长于非重症病例[1(2) d](Z = -3.002,P < 0.05)。结论 浙江省输入性疟疾防治面临严峻挑战,仍需加强消除疟疾后监测工作;同时应提高疟疾流行区归国人员及时就诊意识,并提高医务人员疟疾诊断能力。
    气候变化对我国微小扇头蜱分布区的影响
    姚晓燕, 田娜, 马奔, 张仪, 寸得娇, 李兰花
    2021, 33(3):  267. 
    摘要 ( )   PDF (15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影响我国微小扇头蜱地理分布的环境因子及微小扇头蜱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微小扇头蜱分布的影响。方法 检索我国微小扇头蜱地理分布相关的国内外公开发表文献,提取地理位置信息。结合环境因子,应用ArcGIS 10.7软件和最大熵模型,对微小扇头蜱在我国的适生区分布和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进行预测。结果 影响我国微小扇头蜱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中,贡献率> 10%的因子主要包括年平均降水量(38.2%)、最冷季度平均温度(28.4%)和最干月降水量(14.2%)。微小扇头蜱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高、中、低适生区面积分别占我国国土面积的8.6%、13.1%和10.5%。最大熵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在2070年RCP 4.5气候条件下,全国微小扇头蜱适生区面积将增加39.98万km2,新增适生区主要位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河北省、陕西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等局部地区。质心转移结果表明,从当前到2070年,全国微小扇头蜱适生区整体向北方扩增。结论 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微小扇头蜱分布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能是影响其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媒介按蚊密度及种群监测
    丁旭, 师伟芳, 张玉琼, 兰子尧, 张爱华, 徐建军, 周光荣
    2021, 33(3):  274. 
    摘要 ( )   PDF (12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媒介按蚊密度、种群构成及生境分布,为制定全省输入性疟疾传播风险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05—2019年在贵州省分别采用人帐诱法和诱蚊灯法开展按蚊密度及按蚊种群监测,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并计数,并对按蚊生境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19年贵州省传疟按蚊密度自6月上旬开始上升,在7月上旬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活动规律呈单峰型,最高密度为2018年8月上旬的57.34只/(人·夜)、最低密度为2009年10月下旬的1.29只/(人·夜);年均按蚊密度由2005年的17.91只/(人·夜)逐年缓慢降至2012年的12.34只/(人·夜),下降了38.02%([χ2]趋势 = 115.04,P < 0.01),2017—2019年按蚊密度有上升趋势([χ2] 趋势 = 420.00,P < 0.01)。2017—2019年贵州省传疟按蚊在19:00至次日7:00监测时间内均能被捕获,总体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00—21:00为全省传疟按蚊活动高频时段。2005—2019年贵州省采用诱蚊灯法共监测938次,累计捕获按蚊52 781只,其中中华按蚊49 705只、微小按蚊804只、嗜人按蚊238只、其他按蚊2 034只,各类按蚊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65.68,P < 0.01)。2017—2019年,在贵州省人房、户外和畜房三类生境中累计捕获传疟按蚊24 557只,以畜房捕获按蚊最多,占总捕获按蚊总数的67.65%;人房捕获按蚊最少,占12.01%;不同生境捕获按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5.04,P < 0.01)。在捕获的按蚊种类中,三类生境均能捕获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其中以中华按蚊最多,占98.07%;嗜人按蚊最少,占0.09%。结论 贵州省原疟疾流行区传疟媒介种群结构发生了改变,中华按蚊取代了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成为全省主要传疟媒介;传疟按蚊密度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捕获的按蚊种类及数量均有所增加,有引起输入性疟疾本地传播的潜在风险。今后需在贵州省长期、持续、全面开展传疟媒介监测。
    环境因子对我国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的影响研究
    马奔, 马晓羽, 陈会波, 张仪, 李兰花
    2021, 33(3):  281. 
    摘要 ( )   PDF (16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目的 探索影响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的环境因子及未来环境变化对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的影响。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获取我国已知卵形硬蜱分布点数据,结合环境因子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对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进行模拟,并根据2050、2070年环境数据对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变化进行预测。结果 目前我国卵形硬蜱适生区面积为311.0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2.28%,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在筛选出的16个环境因子中,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年均降水量、海拔为影响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6.5%;2050、2070年我国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呈向西北、东北扩大趋势,且高适生区占比增加。结论 温和的气候、充足的降水及较高的海拔适宜卵形硬蜱生存,未来气候改变可能引起我国卵形硬蜱适生区分布范围扩大。  
    防治研究
    2014—2015年河南省农村儿童肠道原虫感染调查
    赵东阳, 蒋甜甜, 陈伟奇, 张雅兰, 邓艳, 许汴利, 张红卫, 郭万申, 蔺西萌, 李蓬, 赵玉玲, 杨成运, 钱丹, 周瑞敏, 刘颖, 李素华, 陈建设
    2021, 33(3):  287. 
    摘要 ( )   PDF (9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儿童肠道原虫感染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4—2015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共选取河南省35个县(市)104个调查点进行农村儿童肠道原虫感染调查,采用碘液和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1粪1检)检查肠道原虫包囊和滋养体。比较不同特征农村儿童的肠道原虫感染率,分析影响农村儿童肠道原虫感染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河南省农村儿童肠道原虫总感染率为0.60%(40/6 771),共检出7种肠道原虫,不同虫种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7.732,P = 0.000)。不同性别([χ2] = 1.793,P = 0.181)、年龄([χ2] = 1.443,P = 0.486)、职业([χ2] = 0.219,P = 0.896)、生态区([χ2] = 1.700,P = 0.637)儿童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地形([χ2] = 2.311,P = 0.510)、经济水平([χ2] = 4.322,P = 0.229)、饮用水源([χ2] = 0.731,P = 0.393)、生食凉拌蔬菜([χ2] = 1.134,P = 0.287)、集体驱虫情况([χ2] = 1.089,P = 0.297)对农村儿童肠道原虫感染率无显著影响,但不同无害化厕所覆盖率地区农村儿童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050,P = 0.018)。结论 河南省农村儿童肠道原虫感染率较低。
    临床研究
    2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的随访预后研究
    李元元, 陈小玲, 刘青, 王新宇, 陈木新, 刘琴
    2021, 33(3):  293. 
    摘要 ( )   PDF (10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2例罕见的输入性非洲锥虫病(human african trypanosomiasis,HAT)病例治疗后进行随访研究,评判治疗效果,从而为输入性锥虫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例输入性罗德西锥虫病病例在治疗完成后第1、3、11、25个月以及1例输入性冈比亚锥虫病病例在治疗完成后第1、3、8、12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脑脊液和血液中锥鞭毛体,比较治疗时、治疗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根据其检测结果进行治疗效果和预后评判。结果 罗德西亚锥虫病病例在治疗后第1、3、11、25个月,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1、4、2个/μL;冈比亚锥虫病病例在治疗后第1、3、8、12个月,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分别为3、6、4、3个/μL。2例病例在随访中均未在脑脊液和血液中查见锥鞭毛体。结论 经过规范治疗,2例输入性锥虫病病例恢复良好,没有复发迹象。
    实验研究
    我国红带锥蝽染色体核型及C带分析
    王梦霞, 刘琴, 张仪, 朱丹
    2021, 33(3):  297. 
    摘要 ( )   PDF (10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我国红带锥蝽进行核型及C带分析,了解其染色体数目、形态以及C带染色情况。方法 以采自广东顺德的雄性红带锥蝽精巢组织为实验样本,通过滴片法制备中期染色体玻片,进行Giemsa染色和C带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中期染色体形态;同时观察异染色质所在位置,进行显微拍照并记录每条染色体长臂、短臂和全长,分析红带锥蝽染色体核型和C带特点。结果 雄性红带锥蝽染色体数目为2n = 25,其中22条为常染色体,3条为性染色体,所有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3.59%~12.76%,臂比值为1.06~1.24,着丝粒指数为44.76%~48.47%,所有染色体均为中着丝粒染色体(m),核型公式为2n = 22m + X1X2Y。C带带型在不同染色体上分布有所不同:X染色体不含异染色质,整体呈淡染;Y染色体所有区域均含有异染色质,整体呈深染;常染色体两端存在异染色质区。结论 我国雄性红带锥蝽染色体数目为2n = 25,核型公式为2n = 22m + X1X2Y,其C带染色中Y染色体呈深染、X染色体淡染、常染色体两端呈深染。本研究相关结果可望为研究红带锥蝽起源、演化及基因定位等奠定基础。  
    防治管理
    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失效专利分析
    熊彦红, 许学年, 郑彬
    2021, 33(3):  301. 
    摘要 ( )   PDF (10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摘要]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佰腾专利数据库及incoPat数据库中检索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失效专利,并对总体趋势、法律状态、专利类型、专利标引、技术领域分布进行分析挖掘。截至2020年12月30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专利累计859件,其中失效专利512件,失效率为59.6%;2018年达到申请与失效专利峰值,有71件专利申请,同年失效专利53件。对511件信息齐全的血吸虫病防治失效专利分析发现,发明专利425件、实用新型专利81件、外观设计专利5件;219件(42.9%)因专利权终止而失效,292件(57.1%)丧失了专利申请权;主要技术点分别为药物(化合物)、基础研究、装置及检测,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A61P33、G01N33、C12N15、C07K14及A01N65。我国血吸虫病防治专利失效率较高,建议对血吸虫病防治失效专利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挖掘,以再次发挥其应用价值。
    防治经验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调查
    曹萍萍, 叶旭芳, 钱春艳
    2021, 33(3):  305. 
    摘要 ( )   PDF (9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弓形虫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237例自身免疫性疾病确诊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7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71例、炎症性肠病患者87例,以23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比较两者抗弓形虫IgG抗体检出率。结果 237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为29.9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的4.22%([χ2] = 55.41,P < 0.01),系统性红斑狼疮(31.65%)、类风湿性关节炎(23.94%)和炎症性肠病患者(33.33%)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χ2] = 45.25、26.58、50.95,P均 < 0.01)。结论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弓形虫感染可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张家港市社区健康教育防控境外输入性疟疾再传播效果
    黄峰, 王学东, 蒋玲, 邱海岩
    2021, 33(3):  308. 
    摘要 ( )   PDF (9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张家港市社区健康教育用于提高出归国人员疟疾防控意识的效果,为制定防控境外输入性疟疾再传播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2019年,在张家港市各社区实施出归国人员疟疾健康教育干预,比较目标人群干预前后疟疾防治知识和就医行为变化。结果 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张家港市共有赴境外疟疾流行区的出归国人员367人,发现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18例。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后,目标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5.09%提高到9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8.130,P < 0.01);自带抗疟药和发病后自行应急服药人员比例分别从干预前的12.14%和11.43%增加到26.79%和26.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8.793、9.834,P均< 0.05);疟疾患者从发病至确诊的平均时长从干预前的(5.86 ± 4.45) d缩短至(3.11 ± 1.2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64.000,P < 0.05)。结论 在社区精准管理基础上开展社区疟疾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可作为张家港市防控输入性疟疾再传播的措施之一。
    综述
    卫生经济学评价技术在重要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吴铃铃, 周晓农, 贾铁武, 许静
    2021, 33(3):  311. 
    摘要 ( )   PDF (9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合理分配和利用卫生资源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运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技术权衡降低成本和增强效果这一竞争要求。本文以艾滋病、结核、乙型肝炎以及血吸虫病等4种重要传染病为例,介绍了卫生经济学评价技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目前,有关传染病防治中的经济学评价尚不规范,尤其是成本研究的透明度有限,这可能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推广性。今后要继续开展传染病领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同时需要制定策略来提高经济学评价的质量、标准和透明度,提高研究的标准化、提高研究结论的推广性、改善经济学评估对政策的适用性。
    云南省片形吸虫和片形吸虫病研究进展
    向征, 申丽洁, 贾雪梅
    2021, 33(3):  317. 
    摘要 ( )   PDF (9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片形吸虫主要感染牛、羊等反刍动物,但近年来随着诊断水平的提升,人体片形吸虫感染病例报道有所增多。云南省人体片形吸虫病多年来主要以散在病例发生,并出现过暴发流行,已引起高度关注。本文主要就云南省片形吸虫虫种分布和片形吸虫病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风险评估模型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研究中的应用
    王灿, 张利娟, 吕山, 许静
    2021, 33(3):  320. 
    摘要 ( )   PDF (9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血吸虫病研究的深入,风险评估模型被广泛应用到血吸虫病防治研究领域。本文对常见的血吸虫病风险评估模型和贝叶斯模型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我国消除血吸虫病工作提供参考。
    病例报道
    维和人员恶性疟原虫感染合并支气管肺炎1例
    李凯, 刘立洁, 邓运典, 吴金辉, 路军
    2021, 33(3):  325. 
    摘要 ( )   PDF (10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疾病。在非洲疟疾高负担地区,呼吸道感染等引起的发热症状会影响疟疾诊断,诊断不明且已服用抗疟药物的患者尤其应引起注意。本文报道1例恶性疟合并支气管肺炎病例。
    中药方剂治疗迈氏唇鞭毛虫感染1例
    梁勤, 卢雨蓓, 付慧, 闫学博, 缪峰
    2021, 33(3):  327. 
    摘要 ( )   PDF (10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1例迈氏唇鞭毛虫感染者,并对其诊断和中医药治疗过程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