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9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0-01-17
    评述
    科技引领创新 高质量推进江苏省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周晓农
    2019, 31(6):  573. 
    摘要 ( )   PDF (9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曾是我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省份之一。在近70年的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中,江苏省广大血防工作者始终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创制了一批已在流行区现场应用的适宜技术,率先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经验应用到非洲流行区现场并取得显著成效。
    特约专稿
    201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张利娟,徐志敏,郭婧怡,戴思敏,党辉,吕山,许静,李石柱,周晓农
    2019, 31(6):  576. 
    摘要 ( )   PDF (1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报了2018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45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8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省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6个省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总人口2.60亿人;共有28 456个流行村,总人口7 005.97万人。全国450个流行县(市、区)中,263个(58.44%)达到消除标准,124个(27.56%)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3个(14.00%)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8年全国尚存晚期血吸虫病病人29 214例。2018年全国共开展询检查病1 112.76万人,阳性206.29万人;开展血检查病719.14万人,阳性13.85万人;开展病原学检查53.22万人,阳性8人。2018年全国共有19 82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321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94%,新查出 3个有螺村;共查螺590 241.01 hm2,查出有螺面积168 319.41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61.28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8年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646 823头,血检查病225 258头,阳性2 638头;开展粪检查病164 803头,阳性2头。2018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患者90 388例,扩大化疗1 490 594人·次;治疗病牛2头,扩大化疗耕牛352 577头·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41 660.87 hm2,实际药物灭螺75 308.26 hm2,环境改造灭螺4 738.37 hm2。2018年全国453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中,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01 5%和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总体保持持续下降态势,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部分地区距离实现《“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确定的2020年目标仍存在挑战。 [关键词] 
    江苏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历程
    李伟,张键锋,吴锋,施亮,熊春蓉,姚韵怡,赵松,刘璐,冯云,杭德荣,洪青标,黄轶昕,梁幼生,葛均,吴红辉,羊海涛,杨坤
    2019, 31(6):  583. 
    摘要 ( )   PDF (20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曾是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经过多年积极防治,1980年全省所有流行县(市、区)达到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2011年全省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治原则,江苏省近年来采取了传染源控制与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策略,并打造了敏感而高效的监测体系,加强了新技术与信息化建设,有效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播。全省所有流行县(市、区)于2017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本文对江苏省血吸虫病流行情况、防治历程及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阶段的主要防控措施进行了总结。
    专家共识
    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监测与防控对策专家共识
    周晓农,李石柱,许静,陈家旭,闻礼永,张仁利,吕超
    2019, 31(6):  591. 
    摘要 ( )   PDF (9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发现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进入广东深圳地区,目前已在深圳定殖并扩散至东莞、惠州等地区。鉴于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在我国时有报道,我国已经面临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传播的风险。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曼氏血吸虫病在中国大陆的传播风险将逐渐增大。为防止曼氏血吸虫在我国形成完整生活史并造成疾病传播,提升对曼氏血吸虫病的认识、加强提前防控的意识以及尽早发现、报告、处置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或病原携带者尤为重要。国内多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控专家就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监测与防控对策达成共识,旨在提升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关于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诊疗和防控意识与能力、降低甚至消除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在我国传播的风险,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居民健康。
    专家视角
    控制急性血吸虫病在推进我国消除血吸虫病 进程中的作用
    李宜锋,林丹丹
    2019, 31(6):  596. 
    摘要 ( )   PDF (9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血吸虫病是一种临床病情较重的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发病人数是评估一个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态势和防治效果的敏感指标,也是判定“突发疫情”、评价是否达到疫情控制或传播控制标准的重要指标。因此,做好急性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对我国既定血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病特征及其发生原因,并就今后做好急性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策略和措施提出了建议。
    论著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张键锋,李伟,冯云,姚韵怡,王鑫瑶,熊春蓉,刘璐,杨坤
    2019, 31(6):  599. 
    摘要 ( )   PDF (10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2015-2017年长江江苏段流域螺情时空分析
    刘璐,杨坤,张键锋,吴锋,施亮,赵松,何健,李伟
    2019, 31(6):  603. 
    摘要 ( )   PDF (25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5–2017年长江江苏段流域钉螺时空分布现状,为江苏省消除血吸虫病、制定精准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7年在长江江苏段流域南京、镇江市和扬州市江滩中选取75块进行抽样调查,对3年各项螺情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分析和“热点分析”工具探索钉螺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5–2017年长江江苏段流域钉螺平均密度存在空间自相关。扬州市活螺数、活螺密度整体下降,但2016年稍有上升。核密度及热点分析均发现长江江苏段流域活螺分布热点区域为扬州市和镇江市交界江滩附近区域。结论 江苏省长江流域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且存在“热点区域”,江滩钉螺监测工作仍然不可忽视。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估 2005–2015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效率
    冯云,施亮,张键锋,赵松,熊春蓉,姚韵怡,刘璐,何健,王鑫瑶,董萱,杨坤,李伟
    2019, 31(6):  607. 
    摘要 ( )   PDF (11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江苏省卫生血防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方向。方法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指数法)对2005–2015年江苏省各血吸虫病流行市卫生血防人力和财政经费资源投入及各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量产出进行模型分析。结果 2005–2015年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各类生产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历年平均TFP变动率为2.3%。综合技术效率在略有波动中稳步增长,历年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变动率为3.8%。技术进步变动前期波动较大,后期稳步增长,成为TFP增长的主要来源。淮安、常州等市TFP变动率增长较快,其综合技术效率较高;盐城、南京、淮安、扬州等市技术进步变动率较高。结论 江苏省卫生血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运用和管理督导水平稳步上升。新技术新策略的应用对TFP贡献较大,未来应加大对新技术新策略的投入,保障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可持续性发展。
    桑黄多糖缓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氧化应激及 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张珈宁,瞿海燕,张金梦,冯金梅,宋文剑,袁发浒
    2019, 31(6):  615. 
    摘要 ( )   PDF (23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桑黄醇提多糖(PPI)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氧化应激、肝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玻片贴腹感染法建立日本血吸虫肝病小鼠模型。设健康对照组(A组)、感染对照组(B组)、PPI单独治疗组(C组)、吡喹酮单独治疗组(D组)和PPI加吡喹酮混合治疗组(E组),每组各10只小鼠;除A组外,其他各组每只小鼠感染(30 ± 2)条尾蚴。自感染后42 d开始,D、E组小鼠灌胃给予500 mg/kg吡喹酮,连续2 d;C、E组给予400 mg/kg PPI灌胃,连续给药30 d。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及小鼠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谷胱甘肽(GSH)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小鼠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日本血吸虫感染但未予治疗小鼠出现典型血吸虫病肝病病理改变,PPI干预后能有效减轻小鼠肝虫卵肉芽肿及胶原沉积。血吸虫病肝病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加剧,诱导了氧化应激,小鼠血清中MDA含量增加,GSH和各种抗氧化酶含量下降。与B组相比,PPI治疗抑制了脂质过氧化,提高了GSH含量,恢复了抗氧化酶活性。此外,PPI治疗可抑制TGF?β信号通路,提升Nrf2、Gsta4基因表达水平。结论 PPI在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内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Nrf2和Gsta4基因表达、改善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抑制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和肝纤维化。
    细粒棘球绦虫感染小鼠肝脏髓源抑制性细胞 与调节性T细胞比例动态变化
    张小凡,巩文词,曹胜魁,徐梦,曹建平,沈玉娟
    2019, 31(6):  622. 
    摘要 ( )   PDF (18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和调节性T(Treg)细胞比例动态变化,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将30只6 周龄雌性BALB/c 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感染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约2 000个,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感染后3、6、12个月(感染早、中、晚期)收集小鼠肝脏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MDSCs 及其亚型M?MDSCs、PMN?MDSCs 与Treg细胞比例。结果 感染组小鼠感染后3、6、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MDSCs 比例分别为(1.61 ± 0.36)%、(5.68 ± 0.69)%和(16.18 ± 0.69)%,对照组分别为(2.19 ± 0.42)%、(0.99 ± 0.07)%和(4.18 ± 0.84)%,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1);感染组小鼠感染3、6、12个月后肝脏白细胞中M?MDSCs 比例分别为(0.69 ± 0.27)%、(5.30 ± 0.72)%和(10.75 ± 0.29)%,对照组分别为(0.42 ± 0.24)%、(0.69 ± 0.02)%和(2.12 ± 0.13)%,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 0.01);感染组小鼠感染后3、6、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PMN?MDSCs 比例分别为(0.93 ± 0.23)%、(0.32 ± 0.02)%和(5.14 ± 1.03)%,对照组分别为(1.77 ± 0.26)%、(0.28 ± 0.05)%和(1.99 ± 0.90)%,感染后3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感染组小鼠感染后3、6、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3.35 ± 0.14)%、(6.24 ± 0.38)%和(3.41 ± 0.07)%,对照组分别为(3.48 ± 0.46)%、(3.65 ± 0.45)%和(3.12 ± 0.12)%,感染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6个月和12个月后,其肝脏白细胞中MDSCs与Treg细胞比例增加,前者比例变化更加明显,以M?MDSCs为主;以上提示M?MDSCs可能在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中后期发挥主要免疫抑制作用。
    青海省多房棘球绦虫分子种系发生研究
    朱文君,韩秀敏,蔡其刚,孙艳秋,郭亚民
    2019, 31(6):  628. 
    摘要 ( )   PDF (1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青海省多房棘球绦虫分离株Cox1、Nad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及分子钟,为推测其进化关系及起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2份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术后标本,对多房棘球蚴线粒体DNA Cox1、Nad1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棘球属绦虫Cox1基因和Nad1基因序列进行比对,观察种内变异情况并构建进化树和分子钟。结果 所有多房棘球绦虫标本与GenBank数据库中检索的多房棘球绦虫亚洲株Cox1、Nad1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99%以上,共获得6种不同基因型,其中有2个分离株在GenBank数据库中未找到同源性100%的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收集的多房棘球绦虫标本与多房棘球绦虫亚洲株聚类效果明显;分子钟推测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起源于9.4万年前。结论 本研究发现青海省多房棘球绦虫存在6种不同基因型,其中首次发现2种基因型。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优势株为亚洲株,起源时间约在9.4万年前。
    防治研究
    2009–2018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张戎,高风华,陈勇,黄青青,李琳琳
    2019, 31(6):  635. 
    摘要 ( )   PDF (9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芜湖市2009–2018年血吸虫病疫情,为调整、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18年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2018年芜湖市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从2009年的0.450%下降至2018年的0.035%,下降了92.22%(χ2 = 16 128.307,P < 0.01);家畜血吸虫感染率从0.483%下降为0(χ2 = 27.570,P < 0.01)。有螺面积由2009年的1 501.07 hm2增加到2018年的4 408.62 hm2,增加了193.70%。自2012年起未查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自2016年起未再发现粪检阳性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畜。结论 目前,芜湖市血吸虫病疫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但有关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的因素依然存在。今后仍应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完善和加强监测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以巩固血防成果。
    2011-2018年宜兴市棘球蚴病监测
    梁静,薛志强,李学兵,孙旭峰
    2019, 31(6):  638. 
    摘要 ( )   PDF (9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宜兴市棘球蚴病监测结果,为该市棘球蚴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对宜兴市2007年以来报告的棘球蚴病病例进行个案调查。2011-2018年,对宜兴市芳东村和芳庄村常住人口以及羊肉交易市场从业人员进行血清学抗棘球绦虫抗体检测和腹部B超筛查,同时检查羊肉交易市场屠宰羊只肝、肺脏是否存在囊状物、包块或结节,并收集芳东村和芳庄村家犬粪便进行棘球绦虫抗原检测。此外,2011-2018年每年均采用调查表对上述监测人群开展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 自2007年以来,宜兴市共报告7例棘球蚴病病例,患病率为0.56/10万人;7例均为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其中2例有流行区旅行史,5例有本地羊肉市场从业史或养犬史。2011-2018年共对1 861人开展人群血清学调查,血清抗棘球绦虫抗体阳性率为0.54%,2016年后未检出阳性;对1 807人开展腹部B超筛查,发现可疑囊肿143人(7.91%),可疑者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1.40%(2/143)。2011-2018年共检测家犬粪便446份,棘球绦虫抗原检出率为0.67%(3/446);共触诊或肉眼观察羊肉交易市场屠宰羊肝、肺脏4 010份,检出囊状物、结节7份,平均检出率为0.17%。2011-2018年共对538人进行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平均知晓率为76.95%(414/538),各年知晓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宜兴市棘球蚴病患病率和人群血清抗棘球绦虫抗体阳性率较低,但存在棘球蚴病流行风险,应持续加强监测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2014–2018年南平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蔡长煌,张芝平,卓鸣莺,刘亦若
    2019, 31(6):  641. 
    摘要 ( )   PDF (9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南平市人体肠道寄生虫病流行状况,为后续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4–2018年以二阶段整群抽样法在南平市抽取调查村,每县(市、区)每年监测5个村。以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2检)检测调查村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钩虫卵阳性者进一步鉴别虫种;对3 ~ 6岁儿童以透明胶纸肛拭法镜检蛲虫卵。结果  2014–2018年南平市共调查6 317人,人体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2.15%,各年份总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53,P < 0.05)。男、女性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2.94%和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00,P < 0.01);随着年龄增加,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逐渐上升,各年龄组村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2.62,P < 0.01)。检查3 ~ 6周岁儿童945人,蛲虫感染率为3.28%。结论 2014–2018年南平市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处于历史低流行水平,且感染人群以高龄、低教育程度为主;后续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进一步控制重点人群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
    2012–2018年丹阳市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江涛,符琴芳,朱涛
    2019, 31(6):  645. 
    摘要 ( )   PDF (9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监测2012–2018年丹阳市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18年对丹阳市3周岁以上居民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其中3~12周岁儿童同时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结果 2012–2018年,丹阳市共开展土源性线虫病监测13 540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45%。检出的感染虫种有蛔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率分别为0.32%、0.12%和0.01%;以单虫种感染为主。各年度人群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蛔虫感染率和鞭虫感染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610、26.276、20.692,P均 < 0.05)。男性和女性人群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45%和0.47%;本地人群和流动人群平均感染率分别为0.28%和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561,P < 0.05)。各年龄组中以31 ~岁组感染率最高(0.59%),41 ~岁组次之(0.56%),最低为3 ~岁组(0.27%)。不同职业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5.692,P < 0.05),其中以船员感染率最高。儿童蛲虫监测共5 078人,平均感染率为0.37%;各年度儿童蛲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466,P < 0.05)。结论 丹阳市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已处于较低流行水平,但仍应加强对农村儿童和外来流动人群的监测。
    2018年江苏省疟疾疫情分析
    王伟明,曹园园,杨蒙蒙,顾亚萍,徐岁,周华云,朱国鼎,曹俊
    2019, 31(6):  649. 
    摘要 ( )   PDF (9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18年江苏省疟疾疫情,为制订全省消除疟疾后监测方案和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江苏省疟疾病例报告卡、疟疾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和疫点信息等资料,对2018年江苏省疟疾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病例243例,较2017年上升1.67%,其中恶性疟171例、间日疟14例、三日疟15例、卵形疟42例、间日疟与卵形疟混合感染1例;全部疟疾病例均为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病例,未发现本地继发感染病例。患者职业以务工人员为主,占76.54%;全省报告病例数较多为南通市(48例)、扬州市(33例)和泰州市(22例)。报告病例的感染地分布以非洲地区为主(占96.30%),另有8例来自亚洲、1例来自中美洲。患者在就诊当天和就诊后1~3 d即确诊分别有125人例(51.44%)和91例(37.45%);乡级、县级和市级医疗机构初次就诊确诊率分别为48.27%、88.76%和97.30%,乡(镇)卫生院初次就诊确诊率显著低于县级(χ2 = 21.47,P < 0.01)和市级医疗机构(χ2 = 32.86,P < 0.01)。结论 江苏省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但每年境外输入性病例数仍位居全国前列。今后应继续完善消除疟疾后监测体系、加强高危人群疟疾防病意识宣传、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疟疾诊断能力和水平、做好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实验研究
    血吸虫毛蚴动态自动识别系统在尼龙绢集卵 孵化法中的应用价值
    姚韵怡,熊春蓉,董萱,李伟,张键锋,杨坤
    2019, 31(6):  652. 
    摘要 ( )   PDF (10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吸虫毛蚴动态自动识别系统在常规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观察毛蚴中的价值。方法 在牛粪中加入不同数量的日本血吸虫新鲜虫卵,分为低感染组、中感染组和高感染组,以不含虫卵的牛粪为阴性对照组,比较不同组毛蚴识别系统与肉眼观察法检测毛蚴的效率、准确率;同时观察不同毛蚴数量和不同检测时间毛蚴识别系统检出毛蚴数量。结果 该系统可自动识别毛蚴,阳性检测率和检测效率均明显高于肉眼观察法;尤其在低感染组,毛蚴识别系统阳性检测显著高于肉眼观察法([χ2] = 10.769,P = 0.002)。毛蚴识别系统检测1 min可用于现场检测粪便样本。结论 血吸虫毛蚴动态自动识别系统可有效提高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毛蚴检测效率和准确率,可替代肉眼观察法用于血吸虫病现场查病及相关研究。
    临床研究
    Revolution CT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棘球蚴病精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王艺静,孙艳秋,张强,张永海,田登锋,韩秀敏,王学玲
    2019, 31(6):  655. 
    摘要 ( )   PDF (10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Revolution CT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指导肝棘球蚴病精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省人民医院12例经手术治疗的多房棘球蚴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Revolution CT上腹平扫+增强检查,将DICOM格式的0.625 mm扫描数据导入人体三维可视化软件(MI?3DVS)进行三维重建、模拟切割、体积测量并制定手术规划。结果 12例患者均完成了三维可视化模型重建,棘球蚴病病灶大小、所在肝段及肝内血管系统均显示清晰,并准确测得全肝体积、棘球蚴病病灶体积、模拟切除体积和残肝比。11例手术患者平均全肝体积为(2 429.8 ± 335.9) mL,平均棘球蚴病病灶体积为(919.6 ± 262.8) mL,实际切除病灶体积与模拟切除病灶体积具有高度相关性(r = 0.979,P < 0.01)。结论 Revolution CT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实现术前准确诊断并制定最佳手术规划,对指导难度较大的肝多房棘球蚴病精准切除术具有重要价值。
    芜湖市临产孕妇弓形虫感染率及垂直传播率的研究
    奚旭霞,蒋峰
    2019, 31(6):  658. 
    摘要 ( )   PDF (1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芜湖市临产孕妇弓形虫感染率及垂直传播率,为芜湖地区孕妇弓形虫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芜湖市临产孕妇静脉血及新生儿足后跟血液,制成滤纸血片样本,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临产孕妇弓形虫感染率及垂直传播率。结果 475例临产孕妇共检出阳性样本3例,平均阳性检出率为0.63%,其中< 20周岁孕妇(0/5)和高龄孕妇(0/24)阳性感染率均为0,适龄孕妇阳性感染率为0.67%(3/446)。新生儿检出阳性样本2例,垂直传播率为66.67%。结论 芜湖市临产孕妇存在弓形虫感染,且垂直传播率较高;孕妇应努力提高对弓形虫病潜在危险因素的认识,预防因弓形虫病带来的危害。
    无锡地区3类人群弓形虫感染调查
    肖新芝,周志敏,李阳,许国新,沈国强
    2019, 31(6):  662. 
    摘要 ( )   PDF (9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无锡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精神分裂症等3类人群刚地弓形虫感染情况,为后续该人群弓形虫感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2016–2019年选择无锡地区经确诊的20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例、257例恶性肿瘤病例、235例精神分裂症病例作为调查对象,以2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集全部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等相关数据,并采集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研究对象血清弓形虫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水平,比较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和精神分裂症病例与健康体检者血清抗弓形虫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差异。结果 无锡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98%、24.12%和24.68%,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χ2 = 31.54、42.12和42.98,P均< 0.01);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6%、2.72%和1.70%,与健康对照者血清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6、1.52和0.21,P均> 0.05)。结论 无锡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后续应加强刚地弓形虫感染筛查,防止并发弓形虫感染引起的危害。
    防治管理
    江苏省基层血吸虫病防治队伍建设现况调查
    何健,张键锋,王鑫瑶,刘璐,施亮,李伟,杨坤
    2019, 31(6):  665. 
    摘要 ( )   PDF (9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苏省基层血吸虫病防治队伍建设情况,为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和提升队伍防治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选取江苏省承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任务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电话采访、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横断面调查,对血吸虫病防治专业人员年龄、学历、专业、工作年限、职称、业务能力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9年全省基层在职血吸虫病防治人员共有274人,平均年龄(43.19 ± 9.47)岁,30 岁以下人员比例最低(12.77%,35/274),41 ~ 50岁人员比例最高(36.86%,101/274);从事血防工作年限< 10年人员比例最高(43.07%,118/274);本科学历人员比例最高(62.04%,170/274);中级职称人员比例最高,达40.88%(112/274)。结论 江苏省已经建立起一支学历和职称水平较高的基层血吸虫病防治队伍,但仍需通过吸引年轻人参与、因地制宜开展培训等方式提升队伍能力建设。
    江苏省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建立与运行进展
    杭德荣,张键锋,李伟,黄轶昕,赵松,高琪,唐凤,熊春蓉,姚韵怡,杨坤*
    2019, 31(6):  669. 
    摘要 ( )   PDF (10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江苏省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评价参比实验室的作用与检测能力。方法 按照国家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建设要求,开展江苏省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建设,并参加国家血吸虫病诊断参比中心的实验室室间比对,对江苏省基层实验室血吸虫病检测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江苏省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组织结构、环境条件、管理和质量体系等符合国家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建设要求,获得了省级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准入资质。在由国家血吸虫病诊断参比中心组织的6次实验室室间比对活动中,各检测项目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与参考品均完全一致(Kappa值 = 1),检测能力评定等级均为优秀。对4个基层实验室的426份血清样本进行了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复核,各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平均符合率为94.13%(92.08%~96.25%),平均Kappa 值为0.85(0.83~0.86),平均漏检率为10.19%(0~17.65%)。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已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对提高全省血吸虫病检测质量和能力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防治经验
    淮安市慢性丝虫病现状调查
    贾从英,杨文洲,唐勇
    2019, 31(6):  673. 
    摘要 ( )   PDF (9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淮安市辖区内慢性丝虫病患者现状,为继续做好慢性丝虫病患者关怀照料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淮安市历史在册病例资料,2018年对所有慢性丝虫病患者逐个随访并开展线索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慢性丝虫病患者基础资料,对患者特征、关怀照料点分布及覆盖人群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淮安市现存慢性丝虫病患者616例,其中男性229例(占37.2%),女性387例(占62.8%);60岁及以上人群占93.2%;全市8个县(区)均有慢性丝虫病患者分布,其中涟水(占40.3%)、淮阴(占30.8%)、盱眙(占8.0%)等县(区)病例数较多。单纯淋巴水肿/象皮肿、单纯乳糜尿、单纯鞘膜积液、单纯淋巴管/结炎以及同时具有2种或以上症状病例分别占49.0%、10.2%、1.0%、2.4%和37.3%,其中淋巴水肿/象皮肿患者水肿部位全部发生在下肢,且90%以上的患者分期在Ⅰ~ Ⅲ期。目前,全市有慢性丝虫病患者照料点81个,覆盖患者567人,当年开展关怀照料活动平均次数为3.2次,平均累计开展活动年数为18.4年。结论 淮安市慢性丝虫病患者数明显减少,但仍处于全省前列,表现为高龄、病程长等特点;后续应进一步开展慢性丝虫病患者关怀照料,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述
    肝多房棘球蚴病的综合治疗现状和进展
    赵顺云,朱海宏,王向前,阿吉德,芦小龙,田青山,潘洪帅,刘林勋,吴世乐,韩秀敏,郭亚民
    2019, 31(6):  676. 
    摘要 ( )   PDF (8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多房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难以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可行包括姑息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肝脏移植、单纯药物治疗、射频微波消融术等治疗手段。本文就肝多房棘球蚴病综合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我国灭螺药物研究和现场应用
    黄轶昕
    2019, 31(6):  679. 
    摘要 ( )   PDF (9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不可缺失环节。因此,灭螺在我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本文对我国既往及现行主要灭螺药物及使用方法进行了回顾,认为当前我国仍需重视灭螺药物研发及其应用研究,特别要加强符合环保要求的灭螺新药和灭螺新技术研究,注重灭螺药物和灭螺方法现场应用实际效果的监测评估,重视和开展灭螺药物对环境影响和生态安全的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