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8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8-10-08
    病例报道
    重度粪类圆线虫感染1例
    胡辛兰, 陈东杰, 吴长生, 李宁, 吴绍莲, 李珍, 陈丽清, 陈发林
    2018, 30(4):  179-480. 
    摘要 ( )   PDF (17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1例因咳嗽、气喘而行常规痰标本涂片检查发现的重度粪类圆线虫感染患者,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粪类圆线虫病的认识,避免和减少误诊、漏诊。
    述评
    科技引领 技术创新|为加速消除疟疾进程提供驱动力
    汤林华
    2018, 30(4):  361-363. 
    摘要 ( )   PDF (9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启动消除疟疾行动以来,在疟疾流行病学、病原生物学和媒介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并建立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不仅为江苏省消除疟疾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阻断了本地疟疾传播,还为全国乃至全球消除疟疾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
    特约专稿
    江苏省消除疟疾历程
    周华云, 曹俊, 朱国鼎, 王伟明, 曹园园, 顾亚萍, 李菊林, 唐建霞, 刘耀宝, 徐岁, 张超, 高琪
    2018, 30(4):  364-368,395. 
    摘要 ( )   PDF (1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曾有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以来,江苏省曾发生两次大范围疟疾暴发流行,疟疾年发病率最高达24.95%。根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防治原则,在暴发流行阶段,以全省疟疾流行区所有居民为目标人群,开展大规模人群疟疾防治工作;在基本消灭疟疾阶段,针对不同流行特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逐步巩固防治成果;在消除疟疾阶段,以传染源控制为核心、以监测工作为主导,针对每个疫点,按照“1?3?7定点清除”工作模式,开展传染源管理和疫点调查处置,阻断疟疾传播。至2017年,全省已连续6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13个设区市均通过消除疟疾达标考核。虽然江苏省已达到疟疾消除目标,但仍需进一步保持和提高监测能力,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
    论著
    2011-2017年江苏省疟疾镜检工作质量分析
    顾亚萍, 朱国鼎, 张超, 徐岁, 杨蒙蒙, 周华云, 曹俊
    2018, 30(4):  369-373. 
    摘要 ( )   PDF (10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消除疟疾阶段江苏省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涂片制作质量和实验室人员疟原虫镜检能力,为各级疟疾诊断实验室建设和消除疟疾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1-2017年江苏省全部网报疟疾病例血涂片和随机抽取的县级疟疾中心镜检站已复核阴性血片,以及辖区内门诊镜检站已检阴性血片进行镜检复核,从血片制作、染色、清洁度、镜检结果及虫种符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1-2017年共抽检复核已检血片19 109张,血片制作、染色、清洁度合格率分别为87.5%、89.3%、87.6%,不同年份血片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不同设区市血片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复核2012-2017年网报疟疾病例血片1 860张,总符合率为87.4%,阳性符合率为98.9%。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混合感染虫种符合率分别为95.4%、33.3%、56.0%、76.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012-2017年不同年份网报疟疾病例血片复核总符合率分别为85.0%、90.1%、86.0%、85.3%、90.0%、8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江苏省基层门诊镜检站的血片质量达到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制定的判定标准,血片诊断符合率较高,但虫种鉴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0-2016年江苏省发热病人血检结果分析
    王伟明, 周华云, 曹园园, 朱国鼎, 顾亚萍, 徐岁, 曹俊
    2018, 30(4):  374-377,389. 
    摘要 ( )   PDF (10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江苏省启动消除疟疾行动后发热病人血检工作及其成效,探讨适合本地区消除疟疾阶段的疟疾诊断和监测方法。方法 收集2010-2016年江苏省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发热病人血检、寄生虫病防治信息专报系统中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6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病例2 367例;共血检发热病人3 691 188人·次,检出阳性2 252例,阳性率0.06%。江苏省发热病人血检数由2010年的74.29万人·次下降到2016年的27.70万人·次,血检率呈明显下降态势;血检阳性率由2010年的0.04%上升至2016年的0.11%,呈明显上升趋势,2016年江苏省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明显高于2010年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χ2] = 161.61,P < 0.01)。2010-2016年江苏省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3 d内完成血片复核,因血片复核结果为阴性删除病例共计273例。2010年江苏省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因血片复核阴性删除61例,2016年因血片复核阴性删除14例,2010年血片复核阴性占比率明显高于2016年血片复核阴性占比率([χ2] = 22.99,P < 0.01)。结论 江苏省开展了大量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符合WHO提出的“强有力的监测体系”消除疟疾工作要求,同时也为江苏省从2012年起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提供了佐证。
    江苏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相关知识 态度 行为调查
    金嘉杰, 王伟明, 曹园园, 朱国鼎, 周华云, 黄葭燕, 曹俊
    2018, 30(4):  378-382,414. 
    摘要 ( )   PDF (10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苏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快速诊断试纸条(RDT)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KAP)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在江苏省选取4个设区市开展针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RDT相关KAP及工作满意度调查,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层专业技术人员RDT相关KAP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 150份,回收有效问卷949份,问卷总体有效回收率为82.52%;其中来自检验人员问卷453份,来自临床医师问卷466份,来自疾控机构疟疾防治人员30份。83.98%的受调查者对RDT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52.17%的检验人员认为RDT技术的开展能够改善基层疟疾诊断工作,其对于RDT技术优势的认可程度高于临床医师;79.25%的检验人员自评能够规范完成RDT检测操作,84.55%的临床医师自评具有规范疟疾临床诊断行为。受调查检验人员性别、学历、所在单位级别、职称、从事镜检工作年限以及受调查临床医师单位级别是影响其RDT技术相关KAP的关键因素。结论 江苏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对疟疾RDT技术接受度较好,但RDT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相对不足。应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培训和宣传,从而为更好地发挥RDT在消除疟疾工作中的作用提供保障。
    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在江苏省实施效果研究
    钱稳吉, 金嘉杰, 曹园园, 王伟明, 杨蒙蒙, 曹俊, 谢宇, 黄葭燕, 朱国鼎
    2018, 30(4):  383-389. 
    摘要 ( )   PDF (10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在江苏省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推广RDT技术的规范使用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在江苏省内选择4个试点地区实施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比较该优化策略实施前后调查对象对RDT技术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工作满意度。结果 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实施后,江苏省4个试点地区13.9%的检验人员、21.9%的临床医师和4.1%的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对RDT技术相关知识认识有明显提升;10.9%的检验人员和25.6%的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对RDT技术的态度有所改善;38.4%的检验人员和10.0%的临床医师在RDT技术使用的规范性上有所提升;各类人员对该优化策略的满意度和有效性评价均较高,临床医师的评价略低于检验人员和疾控机构工作人员。结论 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可有效改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RDT技术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有助于RDT技术的规范使用。
    江苏省消除疟疾阶段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李菊林, 朱国鼎, 周华云, 唐建霞, 杨蒙蒙, 王伟明, 曹俊
    2018, 30(4):  390-395. 
    摘要 ( )   PDF (12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江苏省消除疟疾阶段媒介监测结果,为输入性疟疾在本地传播的风险评估和消除疟疾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7年每年6-10月,在江苏省媒介按蚊监测点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室外全通宵诱蚊灯法诱捕按蚊,进行按蚊种群和密度监测;采用WHO推荐的强迫接触筒法进行杀虫剂抗性监测。结果 2011-2017年,在江苏省7个媒介按蚊监测点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5 106只,年均叮人率分别为1.075、0.786、1.057、0.787、0.790、1.797只/(人·h)和1.185只/(人·h);采用室外全通宵诱蚊灯法共捕获中华按蚊28 186只,年均灯诱密度分别为57.950、50.932、14.800、4.405、58.070、72.406只/(灯·夜)和17.145只/(灯·夜)。2012年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的敏感性、抗性指数均为R级。结论 江苏省传疟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部分疟疾流行区中华按蚊已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产生高度抗性。
    江西省血吸虫中间宿主分布现状研究 II 钉螺孳生环境时空分布分析
    吕尚标, 李宜锋, 陈喆, 辜小南, 袁敏, 胡飞, 李召军, 林丹丹
    2018, 30(4):  396-403. 
    摘要 ( )   PDF (17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江西省钉螺孳生环境时空分布特征,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的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库。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全省历史有螺环境、现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时空分布。结果 江西省钉螺孳生环境有湖沼型和山丘型两种类型,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区,占总孳生地面积的66.97%。现有潜在钉螺孳生环境204 745.48 hm2,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146 548.58 hm2和58 196.90 hm2,分别占71.58%和28.42%;实际有螺面积83 234.50 hm2,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80 890.81 hm2和2 343.69 hm2,分别占97.18%和2.82%;压缩有螺面积114 253.30 hm2,有螺面积压缩率为57.85%,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有螺面积压缩率分别为46.51%和94.97%;Ⅰ、Ⅱ、Ⅲ类环境和Ⅳ类环境分别占总有螺面积的55.77%、25.75%、13.91%和4.57%。结论 全面、系统地建立了江西省钉螺孳生地数据库和环境空间数据库,实现了对各地钉螺孳生环境螺情、环境和植被情况的动态更新与追踪管理,可为螺情监测提供支撑。
    2015-2016年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病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朱红, 吴家利, 涂祖武, 李博, 肖瑛, 夏菁, 唐丽, 周晓蓉, 涂珍
    2018, 30(4):  404-409,459. 
    摘要 ( )   PDF (20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人群病情时空分布特征,为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6年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病情数据和流行区上报的2016年人群病例基本信息及血清抗体效价数据并分析。采用Flexible空间扫描统计量和Kulldorff 圆形扫描统计量探测人群血吸虫病疫情空间聚集性。结果 2015年湖北省51个县(区、市)报告了64 819例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阳性病例,17个县(区、市)报告了1 504例粪检阳性病例;2016年48个县(区、市)报告了39 365例血检阳性病例,未报告粪检阳性病例。血清抗血吸虫抗体最高效价≥ 1∶80者共1 603例,占总数的4.07%。Kulldorff 圆形扫描统计量空间聚集性分析显示,2015年湖北省血吸虫病血检和粪检阳性病例的空间聚集性区域分别为8个和6个,2016年血检阳性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最高效价≥ 1∶80的病例空间聚集性区域分别为8个和5个。Flexible空间扫描统计量空间聚集性分析显示,2015年湖北省血吸虫病血检和粪检阳性病例的空间聚集性区域分别为3个和2个,血检阳性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最高效价≥ 1∶80病例的空间聚集性区域分别为2个和1个。结论 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病例分布存在空间聚集性,以长江中下游区域为主,该区域是今后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控的重点区域。
    武汉市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
    王浩, 熊月琳, 张佳京, 李洋, 左玉婷, 徐明星
    2018, 30(4):  410-414. 
    摘要 ( )   PDF (14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武汉市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方法 2017年4-10月在武汉市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法(PPS法)选择抽样村,现场进行螺情、人畜活动情况、水体血吸虫感染性、江滩保虫宿主和野粪污染情况调查,评定I~III级风险村。划分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区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结果 武汉市90个抽样村共调查170个螺点,捕获钉螺9 811只,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钉螺;洪涝灾害后钉螺存活率([χ2] = 102.517,P < 0.01)和活螺密度(t = 4.724,P < 0.01)均下降;共收集野粪289份,检测后未查出血吸虫卵;11个哨鼠监测点共投放哨鼠221只,饲养后存活219只,存活率99.10%,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3个野鼠捕获点共投放捕鼠夹1 720只,共捕获黑线姬鼠66只,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根据风险评估标准各抽样村均属于Ⅲ级风险。共划分5块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区域,采取综合措施干预后,未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结论 洪涝灾害后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水平较低,但潜在传播风险不容忽视。
    武汉市汉口江滩血吸虫病疫源地监测与风险评估体系研究
    孔世博, 黄亚东, 谭晓东, 谢耀飞, 张玉鹏
    2018, 30(4):  415-419. 
    摘要 ( )   PDF (14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武汉市汉口江滩血吸虫病疫源地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为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2013年对武汉市汉口江滩进行人群社会行为学和风险源监测,调查血吸虫感染风险因素,采用三维风险矩阵和三维可视化方法对其进行风险等级评价。结果 2013年武汉市汉口江滩节假日和工作日人流总量分别为59 582(人·次)/d和36 382(人·次)/d;垂钓和游泳为最常见接触江水方式;接触江水人群性别以男性为主(73.9%),职业以离退休为主(36.1%),居住地以本地为主(69.7%),人群收入以1 000~3 000元/月为主(52.1%),并且防护意识偏低。春季活螺平均密度为0.993只/0.1 m2,鼠密度为7.72%,野粪密度为0.78份/hm2;秋季活螺平均密度为0.596只/0.1 m2,鼠密度为5.22%,野粪密度为0.32份/hm2;秋季活螺平均密度、鼠密度和野粪密度较春季分别降低39.9%、32.4%和59.0%。三维风险矩阵评估结果显示,江滩一期和二期血吸虫感染风险为中等,三期为高等风险,四期为极高风险。三维可视化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江滩血吸虫感染风险等级从一期到四期依次增大,与风险矩阵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2013年武汉市汉口江滩存在较大血吸虫感染风险,构建的血吸虫病疫源地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科学可行。
    安徽省江北地区规模化猪场隐孢子虫感染现状调查
    李文超, 杨回回, 阚珍珍, 杨云龙, 孙越洋, 顾有方, 陈会良
    2018, 30(4):  420-423,464. 
    摘要 ( )   PDF (10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安徽省江北地区猪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方法 2014年10-12月从安徽省江北多地规模化猪场共采集500份新鲜猪粪样,采用基于隐孢子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的巢式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获得的阳性样本SSUrDN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以确定隐孢子虫虫种。结果 安徽省江北地区猪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8%(24/500),其中阳性样本主要分布在潜山(40.0%)和滁州(6.3%),其他地区猪场未见隐孢子虫感染。SSUrD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所有隐孢子虫阳性样本均为种母猪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crofarum)。> 60日龄猪种母猪隐孢子虫感染率(9.1%)高于< 30日龄(1.2%)和30 ~ 60日龄(1.0%)猪(P 均 < 0.01)。结论 安徽省江北地区规模化猪场存在隐孢子虫感染,且发现的种母猪隐孢子虫可能是人和其他动物隐孢子虫感染的来源,存在人兽共患潜在危害,应引起重视。
    非典型脑囊尾蚴病的诊断研究
    于涛, 徐凤全, 王艳, 付玉广, 戴军, 付婷霞
    2018, 30(4):  424-427. 
    摘要 ( )   PDF (9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非典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和脑CT影像学检查特点,为该病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以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吡喹酮实验性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及脑CT 或MRI复查结果确诊非典型脑囊尾蚴病。同时,采用间接ELISA 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抗体,采用McAb?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4抗体,采用PEG?ELISA法测定囊尾蚴循环抗原(CAg),并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及脑CT检查。计算上述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的检测效能。结果 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经吡喹酮实验性治疗后,315例临床症状显著好转,被确诊为非典型脑囊尾蚴病。血清特异IgG、IgG4抗体及囊尾蚴CA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47%、15.02%、11.21%, IHA试验阳性率为2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45,P<0.01)。脑CT检查有疑似囊尾蚴病灶者353例,占79.14%。ELISA、McAb?ELISA、PEG?ELISA、IHA和脑CT诊断非典型脑囊尾蚴病的灵敏度为15.36%~96.82%,特异度为63.36%~99.24%,阳性预测值为86.40%~98.52%,阴性预测值为32.83%~98.25%,阳性似然比为2.64~27.86,阴性似然比为0.05~0.81,OR值7.16~52.80;5项检查合并后其OR值为108.00,较CT检查的OR值提高1倍。结论 非典型脑囊尾蚴病主要通过评价实验性抗囊尾蚴治疗效果而确诊,血清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矩阵评估研究
    郝瑜婉, 田添, 朱泽林, 曹淳力, 李石柱, 周晓农
    2018, 30(4):  428-432. 
    摘要 ( )   PDF (10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为评估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专家咨询法,构建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风险矩阵评估方法评价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等级。结果 通过专家咨询法建立了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风险危害程度评价体系包括5个指标。经风险矩阵分析评估,目前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等级为低风险。结论 本研究首次使用矩阵分析方法进行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分析,提示我国存在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实验研究
    血吸虫毛蚴自动识别系统的检测效果
    杨佩才, 何伊莎, 张洪英, 高原, 周玮, 龚云华, 张科
    2018, 30(4):  433-435,439. 
    摘要 ( )   PDF (10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模拟现场实验,比较血吸虫毛蚴动态自动识别系统与传统人工肉眼观察法检测血吸虫毛蚴的效果,以评价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替代人工肉眼观察法检测血吸虫毛蚴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血吸虫病非流行区居民粪便样本260份,按不同实验需要制作含有血吸虫毛蚴的检测样本瓶。制作30份阳性样品(每瓶中放入5条毛蚴)用于敏感性实验,由2名检验人员采用传统人工肉眼观察法检测,再采用毛蚴自动识别系统进行检测,比较阳性检出率。制作30份阳性检测样品(每瓶中放入10条毛蚴),由2名操作人员分别采用同一台毛蚴自动识别系统在不同时间检测,比较检测结果。从200份阴性粪便样品中随机抽取90份,加入不同数量毛蚴,制作成阳性样品。将90份阳性样品分为3组,每组30份。第1组每份样品分别加入21条毛蚴、第2组每份样品分别加入6 ~ 20条毛蚴、第3组每份样品分别加入1 ~ 5条毛蚴,然后与其他110份阴性样本混合。采用盲法的原则,由2名检验人员先采用传统人工肉眼观察法检测该200份样品,再用毛蚴自动识别系统进行检测,比较两者检测时间、正确率、漏检率、误检率等参数。结果 2名检测人员采用人工肉眼观察法对30份阳性样本的检出率分别为43.33%和33.33%,而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检出率为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7.05]、12.97,[P均< 0.01])。2名检测人员采用同一台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检测30份阳性样本的检出率分别为96.67%和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7,P > 0.05)。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检测血吸虫毛蚴阳性样品的正确率为98.00%,高于人工肉眼观察法的79.75%;检出阳性样本的用时仅为人工肉眼法的50%;毛蚴自动识别系统的阳性漏检率和误检率分别为2.22%和1.82%,明显低于人工检测的35.56%和7.73%。结论 与传统人工肉眼观察法相比,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检测血吸虫毛蚴具有敏感性高、重复性好、检测时间短、正确率高、漏检率和误检率低等优点,在现场和临床血吸虫毛蚴检测中可取代人工肉眼观察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ICOS信号与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Th9细胞极化的关系
    战廷正, 马会会, 张婷婷, 何姗姗, 许静, 夏超明
    2018, 30(4):  436-439. 
    摘要 ( )   PDF (1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Th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ICOS信号与Th9细胞极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分别在感染后0、4、7、9周和12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L?9+细胞在CD4+ T细胞中的比例,以及ICOS+细胞在Th9细胞中的比例。结果 与0周比较,感染后4、7、9、12周,小鼠CD4+ T细胞中Th9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P < 0.05),并且Th9细胞ICOS的表达也明显上调(P < 0.05)。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ICOS信号对Th9细胞的极化可能具有调控作用。
    弓形虫TgMIC16多克隆抗体制备 纯化 及其在亚细胞定位中的应用
    魏冬冬, 王龙江, 李瑾, 崔勇, 尹昆, 黄炳成, 魏庆宽, 雷战, 孙慧
    2018, 30(4):  440-442. 
    摘要 ( )   PDF (10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制备并纯化弓形虫微线蛋白16(TgMIC16)兔源多克隆抗体,并利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对该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方法 利用原核表达、纯化的TgMIC16重组蛋白与等体积弗氏佐剂混合,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免疫新西兰大白兔,于第3次加强免疫后的第14天收集兔血清,Protein A亲和纯化柱纯化,用ELISA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抗体效价和抗体特异性。用弓形虫RH株速殖子感染人包皮成纤维(HFF)细胞,以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为一抗,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TgMIC16 在感染细胞中的定位。结果 间接ELISA 结果显示,制备的TgMIC16多克隆抗体滴度为1∶512 000;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TgMIC16抗体特异性良好;IFA结果显示,TgMIC16定位在弓形虫微线体。结论 本研究制备并纯化了抗弓形虫TgMIC16兔源多克隆抗体,并成功应用于TgMIC16在弓形虫微线体的免疫荧光定位。
    杀螺胺乙醇胺盐不同"干"施剂型江滩现场灭螺效果
    周强, 万立新, 尤其慧, 尤俊, 杭德荣, 黄轶昕
    2018, 30(4):  443-445. 
    摘要 ( )   PDF (10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杀螺胺乙醇胺盐不同“干”施剂型江滩现场灭螺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市浦口区有螺江滩为试验现场,分别用杀螺胺乙醇胺盐粉剂、粉粒剂和颗粒剂对有螺环境进行喷粉法灭螺,比较3种杀螺胺乙醇胺盐剂型的现场灭螺效果。结果 杀螺胺乙醇胺盐粉剂、粉粒剂和颗粒剂在江滩现场施药后3、7 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66.67%、67.24%、66.87%和75.36%、79.73%、73.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06、0.895,P均 > 0.05);施药后15 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6.92%、72.86%、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709,P < 0.01),粉剂组钉螺死亡率显著高于粉粒剂组和颗粒剂组。粉剂组钉螺校正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曲线呈稳定上升,而粉粒剂组和颗粒剂组则在15 d时出现下降。结论 杀螺胺乙醇胺盐粉剂在江滩现场喷粉灭螺效果较稳定,不同剂型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防治研究
    2014年江西省人体钩虫感染现状调查
    谢曙英, 龚志红, 陈喆, 杭春琴, 兰炜明, 姜唯声, 曾小军
    2018, 30(4):  446-448,471. 
    摘要 ( )   PDF (10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西省钩虫病流行状况。方法 2014年按生态区和经济水平在江西省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调查对象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进行钩虫感染病原学检查,应用试管滤纸培养法区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结果 全省共调查21 615人,钩虫感染1 095人,感染率为5.07%,标化感染率为4.05%。不同县(市、区)钩虫感染率以南丰县最高(13.96%),感染者以轻度感染为主(95.43%),女性钩虫感染率高于男性([χ2] = 28.03,P < 0.05)。感染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75~岁年龄组钩虫感染率最高(14.79%)。家庭妇女为钩虫感染率最高的职业(7.55%)。不同文化程度者钩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5.88,P < 0.05),不同地形村居民钩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37,P < 0.05)。虫种以美洲钩虫为主(80.41%)。结论 江西省钩虫感染率下降趋势明显。文化程度低、女性、高年龄组为感染高危人群。
    2014年江西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兰炜明, 刘红云, 高祖禄, 徐晶, 姜唯声, 黄成坚, 谢曙英, 杭春琴, 曾小军
    2018, 30(4):  449-451. 
    摘要 ( )   PDF (10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西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生态区为基础,按照经济条件和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2014年共抽取江西省28个县(市、区)84个调查点进行调查,各调查点收集基本情况数据,3 ~ 6岁儿童采用圆底试管透明胶纸肛拭法定性检查蛲虫卵。 结果 全省共调查1 486名3 ~ 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3.73%(204/1 486),男性和女性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3.89%(114/821)和13.53%(90/665)。不同年龄组儿童感染率呈现逐渐上升后又下降的趋势,3岁组感染率最低,为10.05%(38/378);5岁组感染率最高,为18.24%(81/444)。高、中和低收入调查点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3.79%(87/631)、17.23%(51/296)和11.81%(66/559);4个生态区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2.34% ~ 17.74%,各生态区儿童蛲虫感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江西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较重,寄生虫病防治机构应加强儿童蛲虫感染监测与控制工作。  
    临床研究
    50例并殖吸虫病相关性浆膜腔积液患者临床特征
    黄兰, 王宋平
    2018, 30(4):  452-454. 
    摘要 ( )   PDF (9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并殖吸虫病相关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50例并殖吸虫病相关性浆膜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并殖吸虫病相关性浆膜腔积液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儿童35例,成人15例;18例有明确疫源接触史。儿童患者中,有呼吸道症状者占68.6%(24/35),有消化道症状者占22.9%(8/35),无明显症状者占8.6%(3/35)。成人患者中,有呼吸道症状者占93.3%(14/15),腹胀者占6.7%(1/15)。血清抗并殖吸虫抗体均为阳性。胸片和CT检查主要表现为肺部炎性渗出、浆膜腔积液。25例(50.0%)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12例浆膜腔积液镜见大量Eos,7例胸膜刷片见较多Eos浸润。给予引流积液、吡喹酮抗并殖吸虫治疗均治愈。结论 并殖吸虫病临床表现特异性不明显,常合并浆膜腔积液,临床易误诊为结核、恶性肿瘤等。外周血、浆膜腔积液和胸膜Eos增高需考虑并殖吸虫感染可能。
    防治管理
    疟疾生物样本库的构建与应用
    唐建霞, 徐岁, 刘耀宝, 曹园园, 张梅花, 顾亚萍, 张超, 周华云, 朱国鼎, 曹俊
    2018, 30(4):  455-459. 
    摘要 ( )   PDF (1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建立具有流行病学资料的疟疾生物样本库,实现疟疾样本管理信息化,为消除疟疾提供保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资源。方法 以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为依托,自2011年起持续收集江苏省内疟疾病例(包括本地和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按照标准化操作流程收集入选患者的末梢血涂片、滤纸血、静脉血样本及分离培养虫株,并进行处理、分装和存储。应用样本库管理软件录入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并进行样本入库,定期对样本进行质量控制。结果 建立了疟疾生物样本库,实现从样本入库、保存,到出库的全程信息化管理。2011-2017年样本库共收集了江苏省报告疟疾病例中99.42%(2 223/2 236)的血涂片、92.58%(2 070/2 236)的滤纸血,94.50%(2 113/2 236)的静脉全血及2.06%(46/2 236)的恶性疟原虫培养株。依托样本库,对全省99.42%(2 223/2 236)的疟疾病例样本进行了镜检复核及82.74%(1 850/2 236)的病例样本进行了核酸检测复核。此外,还利用样本库开展了疟原虫抗药性监测、疟疾分子流行病学及疟疾诊断技术等相关研究。结论 疟疾生物样本库的建立不仅为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疟疾相关研究提供了资源。 
    江苏省巩固消除疟疾成果面临的挑战
    曹园园, 周华云, 朱国鼎, 王伟明, 金嘉杰, 钱稳吉, 黄葭燕, 曹俊
    2018, 30(4):  460-464. 
    摘要 ( )   PDF (9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江苏省当前消除疟疾形势,明确该省巩固消除疟疾成果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困难,并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法 召集江苏省13个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疟疾防治负责人和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疟疾团队成员,随机分组后围绕“管理保障、病例诊治、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流调)和其他”等主题进行讨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并对研讨会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专家组27人分为3个小组进行讨论,参与问卷调查者27人,回收有效问卷24份。问卷调查有效参与者中79.1%(19/24)为中高级职称,66.7%(16/24)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讨论前,仅有16.7%(4/24)的参与者非常了解当前全省疟疾防控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讨论后,有87.5%(21/24)的参与者认为此次研讨会增进了对消除疟疾后面临挑战和困难的了解。通过主题讨论,专家组对疟防工作的管理保障、病例诊治、现场流调、其他等4个方面所存在的困难或挑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形成框架。结论 当前江苏省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在管理保障、病例诊治、现场流调和疫点处置、消除后监测工作的可持续性等方面仍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可为正在进行疟疾消除或已达到疟疾消除的地区提供借鉴。  
    综述
    非恶性疟人体疟原虫药物抗性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陈静, 张梅花, 唐建霞, 刘耀宝, 曹俊
    2018, 30(4):  465-471. 
    摘要 ( )   PDF (10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抗疟药的长期、广泛使用,疟原虫对抗疟药逐渐产生抗性。目前有关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分子标记研究较多,而对非恶性疟原虫关注度相对较小。为了更好地为临床治疗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为非恶性疟人体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分子监测提供参考,本文就非恶性疟人体疟原虫常见抗药性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新时期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思路的探讨
    杨筱, 孙启祥, 曾茱, 郭伟, 周金星
    2018, 30(4):  472-475,478. 
    摘要 ( )   PDF (10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基于文献资料,系统阐述了林业血防工程抑螺防病的机理和生态服务价值,全面梳理了我国林业血防工程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林业血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并初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我国消除血吸虫病和新时期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病例报道
    茅舍血厉螨侵袭人体皮肤1例
    陶香林, 王逸枭, 叶长江, 郑凌霄, 刘啸, 汪书然, 孙恩涛
    2018, 30(4):  476-478. 
    摘要 ( )   PDF (15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1例由茅舍血厉螨侵袭人体引起的螨性皮炎病例。形态学鉴定发现,检获的螨虫为茅舍血厉螨后若螨。该螨侵袭人体后导致患者皮肤局部出现丘疹、水疱等不同程度皮炎。对患者使用15%炉甘石洗剂和消炎止痒药治疗皮炎的同时进行居室杀螨,治疗1周后患者痊愈。居室床垫表面检获的茅舍血厉螨可侵袭人体致革螨性皮炎,应重视居室螨虫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