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2-23
    特约专稿
    开展精准防治 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周晓农
    2016, 28(1):  1-4.  DOI: 10.16250/j.32.1374.2016001
    摘要 ( )   PDF (10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2004年以来实施的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新策略, 加速了我国血吸虫病控制进程。到2015 年底, 全国各流行县 (市、 区) 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如期实现了 《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4- 2015年)》 提出的总体目标。我国于2014年及时提出了到2025年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要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需要突破难点、 精确定位防治靶点、 实施精准防治, 才能彻底消除导致血吸虫病复燃的潜在因素, 保障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如期实现。精准血防是基于精准医学的理念, 并将其引入我国血防工作而发展出来的血防工作新思路, 是精准医学在血防工作中的理论创新。本文阐述了精准血防的概念、 措施以及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工作的作用, 指出开展精准血防的前提是不断提升基层防治队伍和综合防控能力, 精准血防是继续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的关键, 精准血防是继续做好患者救治、 把防治规划和措施落到实处的保障。

    论著
    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Ⅲ 机械化清障自动投药灭螺一体机的研制
    王福彪,马玉才,孙乐平,洪青标,高扬,张长林,杜广林,陆大钦,孙志勇,汪伟,戴建荣,梁幼生
    2016, 28(1):  5-10.  DOI: 10.16250/j.32.1374.2015229
    摘要 ( )   PDF (2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研制机械化清障自动投药灭螺一体机, 评价其现场应用效果, 为大环境江滩提供灭螺新技术。 方法 方法利用机械化、 自动化原理与技术, 研制适合江滩复杂环境使用的清障与喷撒灭螺药的一体机, 在江滩进行现场应用试验,观察一体机清障旋耕效果及旋耕后不同深度土层活螺分布情况, 综合比较单纯旋耕组和旋耕后施药组的灭螺效果。 结 结果 果 机械化清障自动投药灭螺一体机实现了同步完成植被压倒粉碎、 旋耕灭茬和撒药灭螺等工作程序。旋耕作业后 0~5、 6~10、 11~15 cm和16~20 cm土层内活螺构成比分别为36.31%、 25.60%、 22.62%和15.48%, 其中0~10 cm表层土内活螺占61.91%。现场试验7 d和15 d后, 单纯旋耕2遍组土表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38%和8.29%, 旋耕2遍+施药1次组土表钉螺死亡率分别为63.04%和80.70%, 旋耕2遍+施药组钉螺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纯旋耕2遍组 (c2 7 d=42.74, c2 15 d= 155.56, P均<0.01); 现场试验30 d后, 单纯旋耕2遍组和旋耕2遍+施药组土表钉螺密度分别为3.02只/0.1 m2 和0.53只/ 0.1 m2 , 分别比试验前下降了64.92%和93.60%, 旋耕2遍+施药组环境钉螺密度下降率比单纯旋耕2遍组高30%左右。结论 结论 机械化清障自动投药灭螺一体机实现了江滩复杂环境清障与喷撒灭螺药一体化, 为我国开展大环境现场灭螺提供了新技术。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人免疫状态研究 III血吸虫病人抗体低应答现象初探
    李召军,袁敏,季旻珺,谢曙英,吕美云,李宜锋,兰炜明,刘跃民,胡飞,曾小军,李剑瑛,林丹丹
    2016, 28(1):  11-17.  DOI: 10.16250/j.32.1374.2015145
    摘要 ( )   PDF (14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血吸虫粪检虫卵阳性者抗体检测为阴性 (以下简称 “抗体低应答者” ) 的免疫机制。 方法 方法 对鄱阳 湖血吸虫病流行区142例粪检血吸虫卵阳性病例采用虫卵抗原与成虫抗原包被ELISA检测IgG抗体, 并利用ROC曲线确 定抗体高、 低应答组; 检测、 比较两组细胞免疫水平及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 结果 共筛查出8名抗体低应答者。高、 低应答组 各同型抗体水平相比, 除SWAP?IgA (t= -1.588, P > 0.1) 外,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14.517~-2.866, P 均< 0.05)。与抗 体高应答组相比, 抗体低应答组外周血CD3+ T细胞占比略升高, CD4+ T与CD8+ T细胞占比、 CD4+ /CD8+ 比值及CD4+ CD25+ Treg细胞占比均降低, 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 = -1.72~0.974, P均 > 0.05)。在SEA或SWAP刺激下, 两组人群PBMC 分泌的IFN?γ水平和IL?10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t = -2.426~0.216, P > 0.05)。 结论 结论 抗体低应答组与高应答组人 群仅见同型抗体水平差异; 低感染度者在血吸虫释放抗原物质、 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 血液循环中抗体滴度非常低, 从而导致难以检出是抗体低应答的原因之一。
    不同流行程度下日本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的Meta分析
    王鑫瑶,杨坤
    2016, 28(1):  18-25,29.  DOI: 10.16250/j.32.1374.2015170
    摘要 ( )   PDF (65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通过Meta分析, 综合评价不同流行程度下间接血凝实验 (IHA)、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 和胶体染料 试纸条法 (DDIA) 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效果。方法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建立数据库, 采用Meta?disc和 R软件进行阈值检验、 异质性检验、 效应量加权定量合并及SROC曲线拟合等Meta分析。结果 结果 共有60篇文献符合纳入 标准。IHA在重、 中度及低度流行区的灵敏度分别为0.84、 0.76和0.94, 特异度分别为0.73、 0.64和0.73; ELISA在重、 中度 及低度流行区的灵敏度分别为0.88、 0.80和0.93, 特异度分别为0.59、 0.59和0.62; DDIA在重、 中度及低度流行区的灵敏 度分别为0.93、 0.81和0.93, 特异度分别0.66、 0.69和0.59。IHA、 ELISA与DDIA的加权合并灵敏度分别为0.83、 0.87和 0.90; 加权合并特异度为0.69、 0.60和0.62。IHA、 ELISA和DDIA的总体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 0.96和0.92。结 结 论 论 不同流行程度下, 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的检验效能存在一定差异。血吸虫病诊断试剂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需 进一步提高
    2011-2013年云南省疟疾疫情分析
    魏春,杜龙飞,赵晓涛,孙晓东
    2016, 28(1):  26-29.  DOI: 10.16250/j.32.1374.2015158
    摘要 ( )   PDF (13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疟疾流行情况, 为消除疟疾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方法 收集2011-2013年云南省网络直报疟疾 疫情数据, 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结果 2011-2013年, 云南省疟疾发病2 256例, 发病率1.628/10万, 其中3例恶性疟患 者死亡。云南省本地感染病例占29.48%, 主要分布于中缅和中老边境县; 输入性病例占70.52%, 主要来自缅甸 (占 91.18%)。3年间, 有本地感染病例的县 (区) 由2011年的37个减少到2013年的10个。输入病例的发病高峰为5月, 本地 感染病例为6月。病例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 占70.58%; 农民和民工为主要风险人群, 占85.24%。实验室诊断病例占 86.66%、 临床诊断病例占13.34%; 医院报告的占33.02%, 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个体诊所报告的占37.06%, 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占29.92%。 结论 结论 2011-2013年, 云南省疟疾发病呈持续下降趋势。省级病例复核工作初显成 效, 但要注重提高医疗机构临床人员的疟疾诊断意识和准确诊断能力。
    2014年山东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许艳,孔祥礼,赵长磊,卜秀芹,张本光,王用斌
    2016, 28(1):  30-33.  DOI: 10.16250/j.32.1374.2015211
    摘要 ( )   PDF (12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2014年山东省疟疾疫情现状及流行特征, 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 收集2014年山东省疟疾疫情资料及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资 料, 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 对疟疾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例诊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14年山东省共报告 疟疾病例150例, 较2014年的131例上升14.50%。除1例为云南省输入外, 其他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 感染来源地区主 要为非洲(142例, 占95.30%)。150例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其中恶性疟121例 (80.67%)、 间日疟16例 (10.67%)、 卵 形疟9例 (6.00%)、 三日疟4例 (2.67%)。病例主要分布在泰安 (40例, 占26.67%)、 烟台 (17例, 占11.33%)、 威海 (13例, 占 8.67%)、 济宁 (11例, 占7.33%) 和菏泽 (11例, 占7.33%) 5市。结论 结论 山东省已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 但境外输 入性病例报告数呈上升趋势, 且感染虫种呈多样性。境外输入性疟疾是当前该省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期特异性蛋白Pfgdv1 克隆 表达及鉴定
    苏胖胖,孟令文,李江艳,陶志勇,陈勇,乔继琛,武肖肖,金赟,王好鹏,方强,王雪梅,夏惠
    2016, 28(1):  34-38.  DOI: 10.16250/j.32.1374.2015168
    摘要 ( )   PDF (16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克隆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期特异性基因 (Plasmodium falciparum gametocyte development 1 gene,Pfgdv1), 体外表达和鉴定重组Pfgdv1蛋白。方法 方法 通过PCR法从恶性疟原虫感染病人血液DNA样本中扩增Pfgdv1基因, 插入到 原核表达载体pET28a (+), 构建pET28a?Pfgdv1重组表达质粒, 转化至大肠埃希菌 (E. coli) BL21 (DE3+), 通过异丙基?β?D? 硫代吡喃半乳糖苷诱导表达重组蛋白, 经Ni + ?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 纯化产物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 泳 (SDS?PAGE) 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 结果 PCR扩增的Pfgdv1基因长度约为1.65 kb, 重组pET28a?Pfgdv1质粒构建 成功, 插入方向正确无框移, 转化至E. coli BL21 (DE3+) 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67 kDa, 且能被抗His标签单克隆 抗体识别。结论 结论 成功克隆了Pfgdv1基因, 表达并纯化了重组Pfgdv1蛋白, 为进一步研究恶性疟原虫配子体期传播阻断 疫苗奠定了基础。
    基于恶性疟原虫PHIST特有基因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建立与评价
    张轶静,孙彬,沈华飞,吴凯,宋丽君,沈双,李凯,徐文岳,戴洋,林敏,李珊,吴万军,郭鄂平,李蓓,李健
    2016, 28(1):  39-44,50.  DOI: :0.16250/j.32.1374.2015189
    摘要 ( )   PDF (4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建立基于编码恶性疟原虫PHIST蛋白特有基因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方法 方法 在PlasmoDB数据库中, 搜索并筛选编码PHIST、 在环状体或裂殖体期高表达且恶性疟原虫特有的基因。利用在线软件PrimerExplorer V4设计目 的基因LAMP引物。采集恶性疟原虫滤纸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将提取后的恶性疟原虫DNA用超纯水进行10?1 、 10?2 、 10?3 、 10?4 倍比稀释, 用LAMP法检测其敏感性; 采用间日疟原虫、 约氏疟原虫、 牛带绦虫和日本血吸虫基因组DNA作为对 照, 用LAMP法评价其特异性。结果 结果 共筛选出61个编码恶性疟原虫PHIST的基因。选取环状体期高表达的特有基因 PF3D7_1372300和裂殖体期高表达的特有基因PF3D7_1401600建立LAMP技术。基于PF3D7_1372300和PF3D7_ 1401600基因的LAMP法检测恶性疟原虫的最低限度分别为130.5个/μl和1 305.3个/μl, 所获得的恶性疟原虫扩增产物 其检测管染色后呈绿色, 即阳性。基于PF3D7_1372300和PF3D7_1401600基因的LAMP法扩增恶性疟原虫产物检测管 染色后呈绿色, 即阳性; 而间日疟原虫、 约氏疟原虫、 牛带绦虫和日本血吸虫的LAMP扩增产物检测管染色后仍呈棕色, 即阴性。结论 结论 基于PF3D7_1372300基因的LAMP法检测恶性疟原虫敏感、 特异、 简便、 实用, 可用于恶性疟流行区现场 调查和临床诊断。
    日本血吸虫热休克蛋白60 kDa的免疫原性及保护性研究
    金鑫,陈晓军,朱继峰,徐志鹏,刘丰,周莎*,苏川
    2016, 28(1):  45-50.  DOI: 10.16250/j.32.1374.2015249
    摘要 ( )   PDF (14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热休克蛋白60 kDa (SjHSP60) 免疫原性, 评价其免疫保护性及可能机制。 方法 方法 通过 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SjHSP60的B细胞表位, 随后用SjHSP60免疫BALB/c小鼠后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和淋巴细胞 增殖以评估其免疫原性, 进一步通过攻击感染实验观察其免疫保护效果; 最后分选免疫小鼠的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 (Treg) 与CD4+ CD25? T细胞共培养, 通过细胞增殖实验检测CD4+ CD25+ Treg细胞的抑制功能。 结果 结果 生物信息学预测结 果显示, SjHSP60中存在多个B细胞表位的优势区段。SjHSP60可在小鼠体内诱导特异性抗体 (P < 0.01), 也可诱导小鼠 脾细胞发生增殖 (P < 0.01) 和分泌IFN?γ (P < 0.01); 但攻击感染实验显示, SjHSP60免疫小鼠体内虫荷 (P > 0.05)、 卵荷 (P > 0.05) 均未显著减少。体外共培养实验表明, SjHSP60可显著增强小鼠CD4+ CD25+ 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 (P < 0.01)。 结论 结论 SjHSP60对宿主免疫系统可发挥 “双刃剑” 作用, 即在诱导特异性抗感染免疫应答的同时又可增强免疫抑 制功能, 从而削弱了其免疫保护作用。
    3种培养基中芽囊原虫生长状况观察
    俞英昉,吴秀萍,储言红,陈家旭,田利光
    2016, 28(1):  51-53,65.  DOI: 10.16250/j.32.1374.2015163
    摘要 ( )   PDF (20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芽囊原虫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 筛选合适的芽囊原虫培养方法。方法 方法 将10份芽囊原虫阳 性粪便分别接种至Jone’ s液、 vitro液、 1640 3种培养基中培养, 选取生长情况良好、 虫密度高的一份粪便传代培养后等量 接种至3种不同的培养基中, 每24 h计数虫体数量一次, 连续观察10 d, 并观察芽囊原虫的形态学变化和生长情况。结 果 果 10份粪便分别接种至3种培养基中培养, 48 h后发现1640和Jone’ s液中的虫密度高于vitro液。同一份粪便接种至3 种不同培养基中连续观察10 d, 结果表明3种培养基中虫体生长呈规律变化, 均在接种后3、6、 9 d出现生长高峰; Jone’ s 液中芽囊原虫密度最高。vitro液中观察到的虫体形态最清晰, 且富有活力; Jone’ s液中能观察到虫体多种繁殖状态。结 结 论 论 Jone’ s液适于芽囊原虫的生长繁殖, 可作为首选培养基; vitro液可作为观察芽囊原虫生长情况的首选培养基。
    防治研究
    2015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分析
    沈美芬,冯锡光,黄宁波,张云,吴明寿,宋静,熊孟韬,王丽芳
    2016, 28(1):  54-57.  DOI: 10.16250/j.32.1374.2015155
    摘要 ( )   PDF (10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和感染状况, 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在全省18个血吸 虫病流行县 (市、 区) 各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行政村作为血吸虫病螺情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与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螺情调查, 对捕获的钉螺用压碎镜检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LAMP) 检测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建立螺情监测数据 库, 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结果 18个监测点共调查总面积1 826.55 hm2 , 查出有螺面积55.03 hm2 , 较2013年和2014年分 别下降了57.70%和40.63%。无新发现有螺环境; 未查见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共设调查框718 532框, 有螺框出现率 0.45%, 活螺平均密度0.013 9只/0.1 m2 。传播控制地区的有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均最高, 主要分布在水田、 沟渠、 滩地、 塘堰、 旱地等环境和水稻、 旱地作物、 杂草、 树林等植被中。监测点有螺面积、 有螺框出现率、 捕获总螺数、 捕获活螺数等 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 已连续3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云南省监测点钉螺已得到有效控制, 但仍需加强综合灭螺 措施。
    渔船民参与式血吸虫病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研制与应用
    张晶,李召军,邱凌,李东,谌俊江,谢华,刘跃民,胡飞,袁敏,林丹丹
    2016, 28(1):  58-61.  DOI: 10.16250/j.32.1374.2015148
    摘要 ( )   PDF (23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研制适用于湖沼型流行区渔船民的新型血防健康教育传播材料, 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 方法 在鄱阳湖 血吸虫病流行区余干县后山村随机选择292名成年村民开展血防知、 信、 行调查, 并采用专题小组讨论法、 个人访谈和专 家咨询法, 由项目研究人员与试点村渔船民志愿者共同研究, 确定适于渔船民血防健康教育的核心信息和传播材料形 式。结果 结果 设计制作了以渔船民为目标人群的参与式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系列材料, 包括两张实景张贴画、 两块趣味拼图 板、 两个本土化血防小品、 一首血防歌曲, 并应用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渔船民社区。现场应用效果显示, 认为该系列健康教 育传播材料具有科学性、 可理解性、 趣味性和适用性的预试验对象分别占98.97%、 84.38%、 78.35%、 80.93%。结论 结论 参与 式健康教育传播材料适合在渔船民中应用, 该方式可供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渔船民健康教育工作借鉴使用。
    西昌市邛海湿地生态建设对血吸虫病流行影响的研究
    冯宗亮,徐从敏,尹洪智,华娇,赖玉华,赵琳,吴仲萍
    2016, 28(1):  62-65.  DOI: 10.16250/j.32.1374.2015143
    摘要 ( )   PDF (10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研究西昌市邛海湿地生态建设对当地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为制定相关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 方 法 法 对邛海湿地生态建设的过程及方法回溯调查, 并对邛海湿地建设涉及的11个血吸虫病流行村开展人群血吸虫感染 情况和钉螺监测, 了解湿地建设前后生态环境变化对螺情和病情的影响。 结果 结果 邛海湿地建设前, 对周边环境进行了 灭螺, 并对常住居民以吡喹酮进行扩大化疗, 建成后的湿地道路、 沟渠硬化。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2009年的0.37%下降 到2014年的0。螺情监测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 近2年未发现钉螺, 哨鼠传播风险监测, 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小 鼠。 结论 结论 邛海湿地建设有效消灭了湿地内原有的钉螺, 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血吸虫病的传播。但是建成后的湿地环 境更适宜钉螺孳生和扩散, 因此仍需加强监测。
    江苏省溧阳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
    黄小妹,何明祯,吕来福,黄立中,蒋靓,谢轶青
    2016, 28(1):  66-68.  DOI: 10.16250/j.32.1374.2015125
    摘要 ( )   PDF (10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溧阳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 为制订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方法 收集2007-2014年溧 阳市疟疾疫情报表、 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以及与患者同行回国人员的追踪调查资料并分析。 结果 结果 2007-2014年, 溧阳 市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53例, 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主要来自非洲国家 (49例, 占92.5%), 以恶性疟为主 (37例, 占69.8%), 多有境外疟疾发病史 (37例, 占69.8%)。病例主要集中于30~49岁年龄段 (40例, 占75.5%), 以男性为主 (52 例, 占98.1%), 职业以农民为主 (42例, 占79.2%)。全市10个镇均有病例分布, 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变化。从发病到就 诊时间的中位数为3 d, 从就诊到确诊时间的中位数为0 d。首诊单位相对分散, 确诊单位均为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病例 规范治疗率为100%。 结论 结论 溧阳市已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 消除疟疾工作成效显著, 但境外输入性疟疾 病例日益增多, 且感染虫种呈多样性, 是当前该市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1995-2014年沙洋县疟疾防制效果分析
    郑玉碧,万君
    2016, 28(1):  69-71,74.  DOI: 10.16250/j.32.1374.2015117
    摘要 ( )   PDF (17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1995-2014年沙洋县疟疾防制效果, 为调整和制定消除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 1995-2014年疟疾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年累计报告疟疾病例582例 (其中输入性病例9例), 年均发病率为 0.53/万。疟疾发病率从1997年2.30/万逐年降至2010年0.02/万, 下降了99.13%。疟疾病例占传染病疫情报告总数的构 成比也从1997年的21.23%下降至2010年的0.07%, 下降了99.67%。2011-2014年连续4年无本地疟疾病例发生。但近 年来输入性疟疾呈逐年上升态势。结论 结论 该县已达到国家 《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 疟疾防控工作已从控制阶段转入消 除阶段, 但今后仍应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加强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 不断巩固防治成果。
    2005-2014年湖北省荆门市疟疾疫情分析
    张发贵
    2016, 28(1):  72-74.  DOI: 10.16250/j.32.1374.2015106
    摘要 ( )   PDF (1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荆门市疟疾疫情, 为制定和调整消除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搜集2005- 2014年荆门市疟疾疫情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结果 10年间荆门市累计报告疟疾516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0.17/万, 且逐年下 降。 其中, 本地感染疟疾病例484例 (占93.80%), 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6、 7、 8月), 病例相对集中于农民 (占60.08%), 男 女性别比为1.93∶1, 2012-2014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 输入性疟疾病例32例 (占6.20%), 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 存 在发生二代病例的风险。 结论 结论 2004-2015年荆门市本地感染疟疾发病在较低水平, 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输入性疟 疾近年呈上升态势, 应加强疟疾病例监测, 规范输入性疟疾的防控管理。
    实验研究
    荆岑DY?1型血防灭螺药液专用喷洒机研制与应用
    王加松,何亮才,荣先兵,袁梅枝,王敏,王克俊,周亚东,田克卿,张晓凤
    2016, 28(1):  75-78,91.  DOI: 10.16250/j.32.1374.2015175
    摘要 ( )   PDF (34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研制荆岑DY?1型血防灭螺药液专用喷洒机 (荆岑DY?1型喷洒灭螺机), 评价其现场应用效果, 并分析其 成本。方法 方法 采用现有动力牵引机为载体, 将相关机、 电设备和容器等, 经传动轴、 管线和电线连接成整体, 使其具有载 人运药、 发电取水、 电机搅拌母液、 循环调匀药液、 喷枪喷药等功能。测试药液容量、 注水流量, 喷枪流量、 射程与行进速 度。检测不同时段罐内及喷枪口药液浓度。通过现场试验, 评价其灭螺效果, 并进行成本分析。结果 结果 该机储药罐容量 1 800 L, 注水流量400 L/min, 标准喷枪喷药流量110~200 L/min、 射程19.70~23.50 m, 施药效率6 000 m2 /h, 施药宽度 (m)∶行进速度 (m/min) =1∶200。母液循环5 mim时储液罐上、 中、 下层药液平均浓度为 (1 030.39 ± 43.00) mg/L, 变异系 数 (CV) 为4.17%。现场喷洒2、 4、 6、 8、 9 min, 药液平均浓度为 (953.00 ± 68.87) mg/L, CV为7.22%; 喷洒结束后罐体残留药 液浓度为1 000.43 mg/L, 达到有效灭螺浓度。现场喷洒灭螺后7 d, 活螺平均密度较施药前下降88.20%, 钉螺校正死亡率 为87.65%。该机单位成本为0.086 7元/m2 , 较传统的液药式灭螺机成本下降58.20%。结论 结论 荆岑DY?1型喷洒灭螺机集 多种设备于一体, 能有效控制施药浓度和剂量, 省力、 高效、 成本低、 适应性强, 具有现场推广应用价值。
    植物灭螺剂螺威对大鼠的急性吸入毒性观察
    易平,彭程,李爽
    2016, 28(1):  79-80.  DOI: 10.16250/j.32.1374.2015162
    摘要 ( )   PDF (9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植物灭螺剂50%螺威对大鼠的急性吸入毒性。方法 方法 20只成年Wistar大鼠, 雌雄各半, 通过动式吸 入染毒装置给予5 000 mg/m3 50%螺威母药, 染毒2 h, 观察14 d内大鼠死亡与恢复情况, 计算该药对大鼠的半数致死剂量 (LC50 )。结果 结果 染毒过程中大鼠活动减少, 个别大鼠出现搔抓症状; 染毒结束后症状消失。在染毒后14 d观察期内无大 鼠死亡。螺威对雌、 雄大鼠急性吸入LC50均> 5 000 mg/m3 , 属于低毒级。结论 结论 50%螺威母药在5 000 mg/m3 浓度下经呼 吸道急性进入大鼠机体2 h, 不会引起大鼠死亡, 但在生产、 使用该灭螺剂时仍需佩戴防护用品。
    伯氏嗜木螨休眠体光镜下形态观察
    湛孝东,李朝品,吴华,郭伟,王少圣
    2016, 28(1):  81-83.  DOI: 10.16250/j.32.1374.2015133
    摘要 ( )   PDF (17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伯氏嗜木螨休眠体 (第二若螨) 的结构特征。方法 方法 从地鳖虫培养料中采集伯氏嗜木螨的休眠体, 将其制作成常规玻片标本, 光镜下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结果 结果 光镜下可见伯氏嗜木螨休眠体的生殖板、 足及胫节毛和 膝节毛等结构特征, 足的前跗节发达, 足爪明显, 生殖板明显骨化。结论 结论 研究伯氏嗜木螨休眠体形态的细微特征, 对进 一步研究该螨的分类和生活史具有重要价值。
    防治管理
    林业血防工程监测预警GIS平台的建立 ——以四川省仁寿县为例
    曹萌,孙启祥,郭志华
    2016, 28(1):  84-87.  DOI: 10.16250/j.32.1374.2015184
    摘要 ( )   PDF (43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实现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区内的环境实时监测、 螺情预警与管理。 方法 方法 以四川省仁寿县为例, 基于 ArcGIS Engine 10.1开发组件, 设计建立林业血防工程实时监测、 螺情预警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结果 结果 该平台除 具有螺情数据编辑、 查询、 空间分析等功能外, 还具有环境实时监测、 螺情预警等专题功能。 结论 结论 该平台功能强、 易操 作, 可为基层林业血防工程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具有推广价值。
    防治经验
    靖江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人群血防知识来源和传播方式调查
    王纪生,陈剑峰,刘亚红,宋靓靓
    2016, 28(1):  88-91.  DOI: 10.16250/j.32.1374.2015126
    摘要 ( )   PDF (10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靖江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人群血防知识来源和对各类传播方式的接受程度, 为制作适用的健康 教育材料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选取靖江市沿江地区常住居民、 流动人口以及5~6年级学生开展调查, 了解农村及学校信 息传播条件, 以及不同人群的血防知识来源和对各种传播方式的接受程度。结果 结果 村民电视机、 电脑、 手机普及率分别 为99.81%、 84.16%、 87.78%; 调查学校均有独立电视网、 广播、 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电脑教室均能连接互联网。常住居民 及流动人员主要血防知识来源包括宣传折页和展板 (62.0%、 40.5%)、 实物宣传材料 (42.0%、 33.5%)、 电视 (40.5%、 36.0%); 学生依次为血防录像 (100%)、 实物宣传材料 (99.5%)、 宣传折页和展板 (84.2%)。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接受程度 较高的传播方式均依次为实物宣传材料、 宣传折页和展板、 手机短信; 学生依次为血防录像、 实物宣传材料、 宣传折页和 展板。结论 结论 应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及信息传播条件制作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 还应开发移动互联网宣传材料, 拓宽 传播渠道。
    2005-2014年血吸虫病门诊就诊者IHA检测结果分析?
    罗伟,肖瑛,周学文,王静,高应萍,陈娟,梅良英,罗智敏
    2016, 28(1):  92-93,96.  DOI: :0.16250/j.32.1374.2015100
    摘要 ( )   PDF (18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血吸虫病专科门诊就诊者血清IHA检测阳性率变化。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4年湖北省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门诊就诊者IHA检测资料,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5-2014年, 该专科门诊共采用IHA检测7 113人,547人 检测结果为阳性, 阳性率为7.69%; 2008年以前为阳性率增高阶段, 2008年血检阳性率达14.85%, 较2005年 (5.81%) 明显 升高 (χ2 = 47.40,P<0.01); 2008年后为回落阶段, 至2014年阳性率降至3.76%, 较2008年显著下降 (χ2 = 12.29,P< 0.01)。10 ~<30岁年龄组IHA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0.012 5); 男性就诊及血检阳性人数 均多于女性。结论 结论 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 男性和10 ~<30岁年龄组为感染高危人群, 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健 康教育措施。
    2011-2014年宜州市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韦美娟,陈胜军,吴思旸
    2016, 28(1):  94-96.  DOI: 10.16250/j.32.1374.2015130
    摘要 ( )   PDF (10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血吸虫病控制效果, 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方法 收集2011- 2014年宜州市血吸虫病监测资料并进行疫情分析。 结果 结果 2011-2014年宜州市累计查螺面积为770.38 hm2 , 查出有钉 螺分布点2个, 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 流行区居民血清免疫学筛查3 524人, 血清抗体阳性38例, 2013年与其余3年 相比血清阳性率较高 (χ2 = 15.08, P < 0.05); 分别解剖野鼠和家犬432只和28只, 未发现血吸虫感染; 耕牛粪检1 697头, 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 结论 结论 宜州市各项血吸虫病监测指标基本稳定。
    2013年内江市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刘春,周远华,余世林,张晓斌
    2016, 28(1):  97-98,107.  DOI: 10.16250/j.32.1374.2015099
    摘要 ( )   PDF (18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2013年内江市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为该市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从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内江市疟疾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 析。结果 结果 2013年内江市共报告19例输入性疟疾病例, 较2012年 (4例) 上升了375%, 均为实验室确诊的输入性病例; 其中间日疟5例 (26.32%), 恶性疟14例 (73.68%); 13例 (68.42%) 来自非洲国家, 6例 (31.58%) 来自东南亚国家; 全年各季 度均有病例分布, 无明显季节性; 病例均为男性, 年龄20~49岁, 职业以农民、 工人居多, 共16例 (84.21%)。结论 结论 2013 年内江市输入性疟疾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需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疟疾诊治能力建设, 加强对流动人员的健康教育和 监测管理。
    综述
    β?碳酸酐酶作为抗寄生虫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
    张聪慧,朱淮民
    2016, 28(1):  99-102.  DOI: 10.16250/j.32.1374.2015224
    摘要 ( )   PDF (10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β?碳酸酐酶 (β?carbonic anhydrases,β?CAs) 是一种锌金属酶, 能高效催化CO2的水合作用, 参与包括呼吸、 pH及 CO2稳态、 生物合成、 毒力调节等生理过程, 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β?CAs广泛分布于真菌、 细菌、 绿藻、 植物及少数 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中, 但在脊椎动物体内未发现。因此将β?CAs作为靶点, 设计开发抗细菌、 真菌、 寄生虫感染药物有 着广阔的前景。本文就β?CAs的分布、 生理功能、 抑制剂及其作为抗寄生虫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微生物杀灭钉螺的研究进展
    程婉婷,周艺彪,潘翔,宋秀霞,姜庆五
    2016, 28(1):  103-107.  DOI: 10.16250/j.32.1374.2015225
    摘要 ( )   PDF (10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消灭钉螺是控制日本血吸虫病的重要环节。近年来, 微生物灭螺被认为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灭螺方式。本文对 微生物杀灭钉螺的研究进行综述, 旨在为钉螺的有效控制以及血吸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溶菌酶及在钉螺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朱秀安,黄汉韬,杜康,汪安云,赵劲松
    2016, 28(1):  108-110.  DOI: 10.16250/j.32.1374.2015114
    摘要 ( )   PDF (1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溶菌酶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动物、 植物、 微生物体内, 在动物体内可作为一种天然抗感染物质, 是生物体内重要的 非特异性免疫因子之一。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溶菌酶分类、 基因结构及功能、 在钉螺体内中的表达规律和影响溶菌酶活 性的因素, 为进一步探讨其在钉螺体内分布提供了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