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10-27
    述评
    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标准制定的一组实证:回顾性调查的作用
    周晓农, 汪天平, 林丹丹, 闻礼永, 钟波, 许静, 李石柱
    2014, 26(5):  479. 
    摘要 ( )   PDF (16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就2009年在湖南、 湖北、 江西等9个省 (自治区) 开展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性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 阐 述了该调查工作在促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进程中的作用, 指出了其对总结我国血吸虫病防控经验、 分析疫情变化规律及 其影响因素的重要意义, 为修订和完善我国 《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标准》, 更科学、 规范地考核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等提 供了可靠依据。
    论著
    安徽省血吸虫病传播达标前后疫情调查
    汪奇志, 张世清, 黄宏刚, 林本峰, 张印, 汪峰峰, 高风华, 汪天平
    2014, 26(5):  482. 
    摘要 ( )   PDF (36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安徽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和传播阻断 (传阻) 地区达标前、 后的疫情演变规律, 为控制血吸虫 病及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安徽省已达血吸虫病传阻的天长市、 达传阻后疫情回升的太湖县和达传 控疫情回升的广德县,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以达到血吸虫病传控年为基点, 收集各县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 疫情资料, 分析比较血吸虫病流行区达标前、 后病情与螺情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结果 天长市钉螺分布于局部湖 滩, 传控年有螺面积3.54 hm2 , 2008年消灭钉螺; 除1993年发生58例急性感染外, 其他年份无粪检阳性者, 人群血检阳性 率维持在0~1.55%的低水平。太湖县达传控的1971年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0.06%, 1983年达传阻前连续3 年无螺, 传阻12年后疫情回升, 发生血吸虫集体感染73例; 有螺面积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91%, 之后钉螺面积 持续上升; 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5.65%, 耕牛粪检阳性率多>1%。广德县达传控年的有螺面积为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的1.90%, 之后呈逐年上升趋势, 达传控后5年曾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病例, 疫情出现回升。天长市人群血检阳性率、 太 湖县人群和耕牛粪检阳性率, 与当地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 (r=0.582, 0.401, 0.596, P均<0.05)。结论 结论 控制钉螺是实现 血吸虫病传播达标和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因素, 应加快研究建立有效的螺情监控体系。
    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回顾性调查
    肖瑛, 张娟, 利国, 魏章勇, 江南, 军华, 蔡顺祥
    2014, 26(5):  486. 
    摘要 ( )   PDF (24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索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以及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螺情与病情变化规 律。方法 方法 选择湖北省大冶市、 武穴市和京山县为调查点,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 整理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 2008年的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大冶市1987年达传阻后无螺无病, 人群 感染率与耕牛感染率、 有螺面积呈正相关 (r=0.865, 0.843, P均<0.01)。武穴市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 传控至 传阻期间保持稳定, 达传阻后3年回升,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8.93%。京山县达传控后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均在1%~2%; 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从1985年的1.63%上升至2008年的21.50%, 活螺密度至2005年开始回升。 结论 结论 感染 性钉螺可能是预测螺情和病情回升的敏感指标; 疫情的消除有赖于钉螺面积的控制, 包括加强感染性钉螺和其他有螺地 区的防控力度。
    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回顾性调查
    韩阳清, 胡本骄, 周应彩, 王兴尧, 黄志伟, 刘克俭, 王月明, 孟石华, 李广平, 任光辉
    2014, 26(5):  491. 
    摘要 ( )   PDF (27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掌握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在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和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湖南省武陵区、 西湖管理区和临澧县为调查县 (区)。采取回顾性调查 方法, 搜集、 记录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 病情变化 趁势及规律。结果 结果 武陵区疫情逐年下降, 于1974年降至查不到钉螺、 病人、 病畜, 并保持至2008年; 西湖区首次达传控 后疫情出现大幅度回升, 于1997年再次达传控, 此后疫情保持稳定, 感染性钉螺面积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 (r= 0.584, P<0.05); 临澧县在2次达到查不到钉螺、 病人、 病畜的疫情水平下, 2次疫情回升过程中, 均有螺情回升。武陵区 和临澧县1960年至首次查不到钉螺期间, 钉螺密度与人群、 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 (r武陵区人群=0.965, P<0.05, r武陵区家畜 =0.970, P<0.05; r临澧县人群=0.923, P<0.05, r临澧县家畜=0.908, P<0.05)。 结论 结论 螺情为血吸虫病疫情回升预警的重要指标之 一; 钉螺控制是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峡建坝后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变化及其对三峡库区的影响
    陈琳, 陆定, 徐佳, 万嘉佳, 段斌, 钟波
    2014, 26(5):  494. 
    摘要 ( )   PDF (20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三峡建坝后库区上游的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情变化及其对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的传播影 响。 方法 方法 收集分析2000-2012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年报、 2001-2012年血吸虫病监测点资料、 2001年四川省血吸虫 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数据及三峡相关课题研究数据等文献资料, 调查人群、 家畜和钉螺的情况。选择距离库区最近的简 阳市五指乡前进村开展钉螺现场调查。结果 结果 2000-2012年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呈持续下降态势, 全省于2008 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截止2012年, 65.07%的流行县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当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为2 415.80 hm2 , 比2000年减少了60.64%, 自2006年起未查见感染性钉螺。在简阳市五指乡前进村查螺246框, 调查面积17.14 hm2 , 未查见钉螺。结论 结论 三峡建坝后,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范围和有螺面积已明显缩小, 上游流行区疫情向库区扩散的可 能性极小。
    三峡工程运行对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
    陈艳艳, 蔡顺祥, 肖瑛, 单晓伟, 张娟, 刘建兵
    2014, 26(5):  498. 
    摘要 ( )   PDF (18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 湖北省长江水文情势变化及其对沿江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方法 方法 收集 2002-2012年湖北省典型水文站水情资料, 以及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资料, 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血吸虫病疫情 变化趋势。结果 结果 三峡工程运行后, 长江湖北段1-3月水位较建坝前稍有上升, 春季 (5月) 和汛期 (8月) 平均水位均较建 坝前 (2002年) 降低, 且汛期退水时间提前。三峡工程运行以来, 湖北省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 年, 居民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和耕牛感染率分别较建坝前 (2002年) 下降了2.97%和92.64%, 血吸虫病病人数和病牛数分别 较建坝前 (2002年) 下降了48.35%和94.48%。结论 结论 三峡工程运行后, 湖北省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 势,但仍需要持续开展长期的监测工作。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风险评估系统的研究 I 疫情监测点布局与应用效果
    孙乐平, 杨坤, 洪青标, 张键锋, 高扬, 谢朝勇, 王琳, 左引萍, 姚韵怡, 汪伟, 梁幼生
    2014, 26(5):  504. 
    摘要 ( )   PDF (31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构建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风险评估系统, 为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方法 按照血吸虫病流行程度、 流行类型、 流域水系特点在全省设立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 开展人、 畜病 情和螺情现场调查, 并对血检查病进行质量控制, 分析、 比较不同监测点人畜血吸虫感染率、 螺情分布及血检漏检情况。 结果 结果 在江苏省10个市26个县共设立27个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 其中14个位于传播阻断村, 13个位于传播控制村; 15 个监测点属江湖洲滩型流行区, 9个水网型流行区, 3个属山丘型流行区。27个监测点共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 (DDIA) 筛查16 617人, 检出血清学阳性326人, 血检阳性率为1.96%, 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17%, 女性阳性率为1.80%; 采用尼龙 绢集卵孵化法查病326人, 在江滩型地区查出阳性2例, 监测点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01%。调查762名流动人员, 查出 血检阳性10人, 血检阳性率为1.31%, 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例。检查479头散放家畜, 未发现阳性。共调查746个环境, 查 出钉螺面积240.70 hm2 , 钉螺平均密度为0.06只/0.1 m2 ,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7个监测点共检测780份质控血清, 总符合 率为95.13%, 其中误检率为1.28%, 漏检率为19.23%。结论 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布局合理, 全省血吸虫病疫情 呈低度流行态势。
    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 IV 基于水面日本血吸虫尾蚴富集的水体感染性检测技术
    曲国立, 戴建荣, 邢云天, 汪伟, 杨振坤, 赵正阳, 郭娜, 孙乐平, 梁幼生
    2014, 26(5):  510. 
    摘要 ( )   PDF (17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索水面血吸虫尾蚴富集方法, 并与已有疫水检测技术相结合, 建立新型快速敏感的疫水检测方法。 方法 方法 选取大豆油、 汽油、 试剂煤油、 异佛尔酮等进行扩展剂筛选。借助扩展剂在水面扩散时所形成的推力, 对水面漂浮 的尾蚴进行富集, 然后采用PE吸附膜及C?6膜粘附富集的尾蚴, 快速确定水体的感染性。同时探索扩展剂剂量与扩散半 径之间的关系。 结果 结果 汽油、 试剂煤油、 异佛尔酮均可作为扩展剂进行实验, 异佛尔酮的扩散效果最优。采用扩展剂富 集后进行吸附膜粘取, 可显著提高水中尾蚴检出率。结论 结论 新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感染性疫水的检出率, 适合低感染度水 体检测。
    2013年江苏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周华云, 王伟明, 刘耀宝, 曹园园, 顾亚萍, 唐建霞, 曹俊, 高琪
    2014, 26(5):  514. 
    摘要 ( )   PDF (27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掌握江苏省2013年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 为制订和调整适合该省的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 方 法 法 对2013年全省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和专报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结果 2013年江苏省共报告疟 疾341例, 较2012年的198例上升72.22%, 发病率为0.050/万; 除1例为源于输入病例的输血感染外, 其余均为境外输入 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连云港 (占15.84%, 54例)、 南通 (占14.08%, 48例)、 扬州 (占14.08%,48例)、 淮安 (占11.44%, 39 例) 和盐城 (占8.50%, 29例) 等5市。所有病例均经江苏省参比实验室确诊。其中, 恶性疟286例、 间日疟8例、 三日疟9 例、 卵形疟30例, 混合感染8例。 结论 结论 江苏省已连续2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 消除疟疾工作成效显著; 但境外感 染的输入疟疾病例日益增多, 且感染虫种呈多样性。境外输入疟疾仍是该省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入户访问健康教育在疟疾预防控制中的应用
    周文刚, 瞿艳, 王文广, 唐松源
    2014, 26(5):  517. 
    摘要 ( )   PDF (19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索入户访问健康教育方式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疟疾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方法 在云南省红 河州2个县,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抽样调查。采取以定量调查为主, 定性访谈为辅的评估方法, 分别在健康教 育干预前、 后对项目区村民进行疟疾防治相关知识、 态度、 行为的调查, 比较评价干预前、 后的变化及效果。结果 结果 健康 教育干预后, 村民中知道疟疾症状、 传播途径、 预防知识和就医行为的比例为99.3%、98.9%、 79.9%和99.3%,均高于干预 前的39.2%、 8.2%、 47.0%和49.9%,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结论 结论 项目地区开展入户访问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后, 目标人群的疟疾相关知识、 态度和行为有明显改善。
    纳米磁分离法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的研究
    王飞, 田茵, 杨静, 孙福军, 孙宁, 刘必永, 田睿, 葛广路, 邹明强, 邓丛良, 刘翌
    2014, 26(5):  522. 
    摘要 ( )   PDF (28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建立恶性疟原虫纳米磁分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快速准确地检测恶性疟原虫, 为输入性恶性疟 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方法 根据恶性疟原虫基因组18S rRNA保守区序列, 设计并合成引物和探针; 构建质粒标准品, 拟 合标准曲线, 采用纳米磁分离法提取核酸, 建立恶性疟原虫纳米磁分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 并进行该方法的灵敏 度和特异性评价。结果 结果 与常规法 (镜检法和快检法) 相比, 该方法检测恶性疟原虫更加灵敏, 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在 (2.5×101 ~ 2.9×108 )copies/ml拷贝数范围内循环阈值 (Ct值) 与质粒标准品拷贝数的对数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R2 = 0.999); 应用该方法从非洲维和部队13名归国人员中检出1例低水平恶性疟原虫感染者, 而常规法 (镜检法和快检 法) 未检出。结论 结论 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恶性疟原虫, 在口岸低密度恶性疟原虫感染者的检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 价值。
    嗜血习性同域分化的中华按蚊种群rDNA-ITS2序列分析
    王海防, 王怀位, 程鹏, 郭秀霞, 杨培培, 公茂庆
    2014, 26(5):  526. 
    摘要 ( )   PDF (27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同域分布而嗜血习性不同的中华按蚊种群是否存在基于rDNA?ITS2序列差异的遗传分化。方法 方法 在中华按蚊密度高的自然村和按蚊孳生地之间, 同时设人饵和牛饵帐通宵诱捕大量野外按蚊种群; 经过形态鉴定分离两 组中华按蚊, 并带回实验室常规饲养。选择一温湿度适宜的大型封闭温室作为雌蚊标记?释放?重捕技术的场所, 将以上 人饵组和牛饵组中华按蚊分别经红色和黄色荧光粉标记后在温室的中间一起释放, 同时在温室两端分别设人饵帐和牛 饵帐再次诱捕 (重捕) 中华按蚊。将两次均被人饵帐和牛饵帐诱捕的中华按蚊雌蚊分成嗜人血组和嗜牛血组, 带回实验 室饲养传代, 并分别饲以其蚊虫人血和牛血。两组中华按蚊的子1代雌蚊再次使用上述标记?释放?重捕技术, 筛选嗜人 血和嗜牛血的中华按蚊品系; 并对该两品系的中华按蚊rDNA?ITS2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结果 结果 野外亲代嗜人 血组中华按蚊人饵帐和牛饵帐的重诱捕比例分别为54.07% (339/627) 和45.93% (288/627), 嗜牛血组牛饵帐和人饵帐的 重捕比例分别为58.01% (409/705) 和41.99% (296/705), 两组亲代嗜血习性均趋向选择原吸血宿主 (χ2 =19.42, P < 0.01)。子1代嗜人血组中华按蚊人饵帐和牛饵帐的重捕比例分别为63.43% (765/1 206) 和36.57% (441/1 206), 嗜牛血组 牛饵帐和人饵帐的重捕比例分别为68.22% (1 039/1 523) 和31.78% (484/1 523), 两组蚊虫群体嗜血习性有更显著的选择 原吸血宿主的特性 (χ2 =271.69, P < 0.01), 表现出遗传分化现象。但PCR扩增测序比对结果显示, 两品系蚊虫的rDNA? ITS2基因碱基序列无差异, 均为469 bp。结论 结论 嗜血习性不同的中华按蚊同域种群未发生基于rDNA?ITS2序列的遗传 分化。
    淡色库蚊对3种化学杀虫剂交互抗性的实验研究
    蒋滨, 李士根, 全芯, 薛庆节, 谭文彬, 刘永春, 王新国, 王怀位
    2014, 26(5):  531. 
    摘要 ( )   PDF (15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淡色库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为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采用WHO生物 测定方法, 检测淡色库蚊敏感品系和抗敌敌畏、 抗残杀威、 抗氯氰菊酯3种抗性品系IV龄幼虫分别对敌敌畏、 残杀威和氯 氰菊酯3种化学杀虫剂的抗性。 结果 结果 淡色库蚊抗敌敌畏品系对敌敌畏、 残杀威和氯氰菊酯3种化学杀虫剂的抗性系 数分别为14.47、 8.96和207.27, 抗残杀威品系对上述3种杀虫剂的抗性系数分别为3.27、 6.93和8.65, 抗氯氰菊酯品系对 3种杀虫剂的抗性系数分别为2.93、 1.61和501.11。 结论 结论 长期使用一种化学杀虫剂易产生抗性, 并对其他化学杀虫剂 产生不同程度的交互抗性。使用杀虫剂时应注意选择药物品种和剂量, 以避免和延缓蚊虫抗药性的产生。
    鲁西北地区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及相关因素调查
    许艳, 缪峰, 孔祥礼, 王用斌, 卜秀芹, 张本光, 赵长磊, 刘新, 陈锡欣
    2014, 26(5):  534. 
    摘要 ( )   PDF (24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鲁西北地区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相关认知状况, 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 据。 方法 方法 以分层多阶段抽样法从济南、 德州、 聊城等3市随机抽取18个村作为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Kato? Katz) 检测调查点内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并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3~12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采用问卷调查 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相关认知行为因素状况。 结果 结果 Kato?Katz共检测6 366人, 总感染率为0.28% (18例)。透明胶纸 肛拭法共检测3~12岁儿童895人, 感染率为5.70% (51例)。共入户调查2 915人, 居民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 26.72%; 饭前洗手、 便后洗手、 生吃瓜果蔬菜洗净、 不喝生水等4种卫生行为形成率分别为55.42%、 42.87%、 43.54%、 83.04%。3~12岁儿童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12.24%; 饭前、 便后洗手行为形成率分别为47.04%、 30.44%。 结论 结论 鲁西北地区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低, 而儿童蛲虫感染率较高。居民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较 低。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肠道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短篇论著
    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回顾性调查
    张剑锋, 朱培华, 俞柳燕, 朱蓉, 孙锋, 闻礼永
    2014, 26(5):  538. 
    摘要 ( )   PDF (19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浙江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前、 后螺情与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浙江省秀洲区 (水网型)、 诸暨市 (山丘型) 为调查县。采取回顾性调查 方法, 搜集整理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疫情资料, 分析各县螺情、 病情变化趋势及规律。结果 结果 秀洲区和诸暨市在 达到传控标准之前, 人畜病情和螺情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 且血吸虫人群感染率、 家畜感染率与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关 系 (r人=0.764, P<0.01, r畜=0.709, P<0.01; r人=0.775, P<0.01, r畜=0.676, P<0.01)。达到传阻标准后有残存钉螺复现, 未 查到本地病人、 畜和感染性钉螺, 但查到7例输入性传染源。结论 结论 浙江省达到血吸虫病传阻标准以来疫情稳定; 但有 残存钉螺和外来传染源输入。血防监测巩固工作的重点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云南省剑川县血吸虫病疫情回顾性调查
    杨立新, 杨福梅, 姚禄全, 卢爱华
    2014, 26(5):  541. 
    摘要 ( )   PDF (15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区达到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与病情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 调查方法, 收集、 记录剑川县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前10年至2008年的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流行村螺 情、 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剑川县从1954年开始开展防治血吸虫病, 1976年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人群感染 率为0.65%, 钉螺感染率为0.40%; 1981年达传控标准, 人群感染率为0.34%, 钉螺感染率为1.41%; 1993年达传阻标准, 人 群感染率、 钉螺感染率均为0; 3个重要防治阶段, 在整个防治过程中螺情、 病情指标时有波动、 上升, 但仍延着逐渐下降 的趋势, 并在一个较低的感染率水平上持续较长的时间, 才达到传阻阶段。结论 结论 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从疫情控制 到传控相对耗时较短, 从传控到传阻需时较长。原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防治有可能存在 “有螺无病” 区域
    湖北钉螺软体葡萄糖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刘婷, 黄春兰, 杨进孙, 周书林
    2014, 26(5):  544. 
    摘要 ( )   PDF (14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索湖北钉螺体内单位体重软体组织葡萄糖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方法 方法 于2012年2月-2013年1月每 月初, 采集安徽省芜湖市青弋江滩的湖北钉螺若干, 并置于-80 ℃冰箱冷冻保存。采用常规方法压碎螺壳, 鉴别雌雄, 分 别收集雌雄螺软体组织, 己糖激酶法测定葡萄糖含量,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果 2-7月, 钉螺体内葡萄糖含量 总体呈下降趋势。雌螺和雄螺的葡萄糖含量分别在3月和7月降至全年最低值, 分别为1.87 μg/mg和3.70 μg/mg, 并均于 8月出现回升, 9月时葡萄糖含量达到全年最高值, 分别为57.38 μg/mg和 44.39 μg/mg, 之后又出现持续下降, 至翌年1~2 月葡萄糖含量再次出现回升。结论 结论 湖北钉螺体内葡萄糖含量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有规律的变化。
    无锡市历史有螺环境和湿地环境分布调查
    孟晓军, 高东林, 张轩, 陆兵
    2014, 26(5):  547. 
    摘要 ( )   PDF (27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调查无锡市自1952年以来历史有螺环境及城市湿地环境的分布现状和特点, 为全市制定血吸虫病传播 阻断后的监测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收集全市历史有螺环境和城市湿地环境相关信息, 建立数据库, 并应用谷歌地球 (Google Earth) 软件绘制分布图, 分析各类环境特点。 结果 结果 无锡市历史有螺环境共有2 124个, 累计历史有螺面积为 2 995.7 hm2 , 其中IV类环境871个, 面积871.2 hm2 , 占29.1%。2013年无锡市共有城市湿地监测点61个, 面积32.8 hm2 , 共 捕获螺类1 695只, 未捕获到钉螺。 结论 结论 无锡市历史有螺环境分布广, 面积大, 应重点加强对其中的IV类环境以及城 市湿地的监测。
    1999-2013年东台市疟疾疫情
    蒋怀育, 杨昌林
    2014, 26(5):  550. 
    摘要 ( )   PDF (23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掌握东台市1999-2013年疟疾疫情特点。 方法 方法 收集1999-2013年东台市疟疾确诊病例个案调查及疫 情防治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结果 1999-2013年东台市疟疾发病总人数为27例, 其中本地间日疟2例, 输入性间日 疟10例, 输入性恶性疟13例, 输入性恶性疟与卵形疟、 间日疟混合感染各1例, 输入性病例占92.59%, 本地病例占 7.41%。2003年以后无本地感染病例, 全部为输入性病例。2008年前输入性病例均为国内间日疟, 之后均为境外恶性疟 及两者混合感染病例。病人首诊以镇医院、 村级卫生机构为主, 均占33.33%。病人发病1 d内就诊的占62.96%, 发病至 就诊时间中位数为1 d, 发病至确诊时间中位数为3 d, 发病至确诊时间最长为33 d, 平均为5.74 d; 就诊至血检、 确诊时间 中位数均为1 d。 结论 结论 1999-2013年东台市疟疾以输入性病例为主, 加强出国劳务回归人员的监测是实现消除疟疾的 关键。
    长江江滩武汉段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调查
    周水茂, 王浩, 罗华堂, 徐明星, 周业华, 田俊华
    2014, 26(5):  552. 
    摘要 ( )   PDF (18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长江江滩武汉段鼠类肝毛细线虫感染状况。方法 方法 选择长江江滩武汉江岸段, 通过捕鼠夹捕获江 滩野鼠, 解剖肝脏肉眼观察肝脏病变和肝组织压片显微镜镜检虫卵。结果 结果 调查点依自然条件分6个片区, 每个调查片 区分别放置60个捕鼠夹, 共360个, 回收360个鼠夹, 共捕获31只野鼠, 平均鼠密度为8.61%, 1只鼠检出肝毛细线虫, 感 染率为3.23%。 31只野鼠中黑线姬鼠24只, 褐家鼠3只, 鼩鼱4只, 感染率分别为0、 33.3%和0。结论 结论 长江江滩武汉段 鼠体有肝毛细线虫感染, 为肝毛细线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防治管理
    江陵县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效果分析
    崔彩霞, 刘雄, 张瑕, 胡合华, 张华明, 邹萍, 文晓红, 马念, 曹淳力, 秦志强
    2014, 26(5):  554. 
    摘要 ( )   PDF (14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建立适应于血吸虫病低流行度情形下疾病监测需求的有效实验室检测体系。方法 方法 自2012年以来, 湖 北省江陵县血吸虫病预防控制所按照国家血吸虫病诊断参比中心相关要求建立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实验室。结果 结果 江陵 县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实验室已初步建成, 并已实现良好的运转。结论 结论 江陵县血吸虫病诊断网络实验室的建立将为新 形势下的血吸虫病防治提供有力支撑。
    芦山县地震灾后血吸虫病应急防控策略与效果
    王朝富, 王承祥, 牟莉蓉, 钟波, 刘阳, 吴子松, 徐亮, 蒙先洪, 杨宗才, 程勇, 竹金华, 周启富
    2014, 26(5):  557. 
    摘要 ( )   PDF (22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芦山县灾后血吸虫病防制工作措施和成效, 为开展灾后血防工作提供经验。 方法 方法 回顾2013年芦 山县在灾后血防工作中采取的防制措施, 分析全县血吸虫病疫情。 结果 结果 芦山县通过加大流动人群、 病情、 螺情的防制 力度, 使当地灾后无人畜血吸虫病发生,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及水域。 结论 结论 芦山县灾后血吸虫病防制措施行之有效, 实 现了 “灾后无大疫” 的阶段目标。
    2004-2013年荆门市晚期血吸虫病发病情况
    丁兆军
    2014, 26(5):  559. 
    摘要 ( )   PDF (12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掌握荆门市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发病趋势, 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2004-2013年荆门市晚血病例情况动态变化, 分析病例分布特征。结果 10年间荆门市晚血发病率由0.14/万下降至0.09/万。病人的地区分布无变化, 男性多于女性, 年龄趋向于高龄化, 仍以腹水型、 巨脾型为主。结论 今后几年荆门市将迎来一个晚血病人迅速减少的时期, 且病人有进一步向高龄人群、 腹水型集中的趋势。

    综述
    鄱阳湖区自然环境与血吸虫病传播
    吕尚标, 林丹丹
    2014, 26(5):  561. 
    摘要 ( )   PDF (25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传染病, 流行区温度、 水文、 植被、 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均可影响 血吸虫病的传播范围和流行程度。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区也是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之一。随着全 球气候变暖、 三峡水库运行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实施等因素的影响, 鄱阳湖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 变化, 特别是与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较为密切的水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并将继续影响该区域血吸 虫病的流行和传播。本文就鄱阳湖区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与血吸虫病传播的关系做一综述。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GIS平台相关疫情指标的选择
    郭凤英, 易平, 刘宗传, 李光强, 朱金华, 李君祥, 任光辉
    2014, 26(5):  565. 
    摘要 ( )   PDF (14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洞庭湖区是我国主要的血吸虫病湖沼型流行区之一, 是血防工作的重点区域。近年来空间流行病学在血吸虫 病研究中广泛应用, 为突破当前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徘徊局面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从一般疫情指标和洞庭湖区特异 性指标两方面综述既往血吸虫病相关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研究, 为建立湖南省血吸虫病GIS数据库奠定基础。
    B细胞免疫调节血吸虫感染的研究进展
    汤宏斌, 董惠芬, 蒋明森
    2014, 26(5):  568. 
    摘要 ( )   PDF (21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的研究发现, B细胞亚群及其相关因子在抗血吸虫感染和促进感染方面发挥了双重作用。本文综述了血 吸虫感染过程中, B细胞及其产生的抗体和调节性B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0、 IL?7、 TGF?β进行正负免疫调控的研究 进展。
    防治经验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江滩现场灭螺效果
    吴荣凤, 肖敏, 戴建荣
    2014, 26(5):  573. 
    摘要 ( )   PDF (13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的江滩现场杀螺效果。方法 方法 在江苏省扬中市选择3块有螺江滩, 采用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40 g/m2 喷撒法灭螺, 以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4 g/m2 和清水为对照进行对比观察, 统计比较 现场杀螺效果。结果 结果 喷撒7 d后,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组钉螺死亡率为85.42%, 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组为 82.35%, 清水组为2.86%。结论 结论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杀螺效果较好, 适合在江滩现场应用
    南京市浦口区江滩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朱湖敏, 万立新, 庆蕾, 叶萍
    2014, 26(5):  575. 
    摘要 ( )   PDF (2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南京市浦口区江滩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效果, 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 2004-2013年浦口区血吸虫病疫情及防治措施资料, 分析比较不同年份不同防治措施人群、 家畜、 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 化。结果 结果 2013年全区钉螺面积384.09 hm2 , 比2004年的1 137.61 hm2 下降了66.24%, 2004年感染性钉螺面积572.02 hm2 , 钉螺血吸虫感染率为0.18%, 2008年后未查见感染性钉螺。2004年人群感染率为3.55%, 2007年下降为0.02%, 2008 年后未再查到血吸虫病人。结论 结论 南京市浦口区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后疫情稳定; 但仍需对既往有螺环境进行 监测及综合防治以巩固效果。
    晚期血吸虫病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早期出血的临床分析
    刘烈全, 张军, 田岳霄, 胡恒, 汪刚
    2014, 26(5):  577. 
    摘要 ( )   PDF (16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EVL) 后早期出血的发病特点。方法 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 收治的206例行EVL治疗的晚血患者, 统计出现术后早期出血的例次数、 好发时间、 原因或诱因、 基础疾病、 预后等。结 结 果 果 共有17例行EVL患者发生早期出血, 其中1例死亡, 早期出血率为8.25%, 死亡率为0.5%。出血均发生于术后第4 ~ 12 天, 其中发生于术后第7 ~ 9 天的有13例 (76%)。导致出血的直接原因为套扎环脱落后创面出血; 诱因是饮食不当 (10例, 58.8%) 和腹压增加 (6例, 35%), 不明原因1例。出血均发生于首次EVL术后肝功能Child?Pugh C级患者。结论 结论 EVL术后早期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 好发时间为术后第7 ~ 9 天, 应注意饮食因素和护理, 肝功能Child?Pugh C级 患者是早期出血的重点高危人群。
    2013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
    王友斌, 单晓伟, 蔡顺祥, 周晓蓉, 张娟, 陈艳艳, 涂祖武, 刘建兵
    2014, 26(5):  579. 
    摘要 ( )   PDF (13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 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2013年在全省13个市的63 个血吸虫病流行县 (市、 区) 共设立207个疫情监测村, 开展人、 畜病情和钉螺分布监测调查。 结果 结果 监测村居民感染率 为0~1.00%, 平均感染率为0.35%; 农民、 渔民感染率分别为0.44%、 0.42%。耕牛平均感染率为0.15%。活螺平均密度为 0.30只/0.1 m2 , 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2013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 但应继续做好传染源监测控制工作。
    2009-2013年沙市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刘锦明, 廖显超
    2014, 26(5):  581. 
    摘要 ( )   PDF (25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沙市区2009-2013年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或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 2009-2013年沙市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资料, 分析人、 畜病情及螺情变化。结果 结果 2009-2013年, 沙市区人群和耕牛血吸 虫感染率分别由2.24%和1.92%下降到0.63%和0, 分别下降了71.88%和100%; 钉螺面积由760.40 hm2 下降至715.08 hm2 , 下降率为5.69%, 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由26.32%和0.67只/0.1 m2 下降到18.30%和0.53只/0.1 m2 , 分别 下降了30.47%和20.90%。2012-201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显著降低人、 畜感染率, 能有效控制螺情。
    普洱市部分地区人群弓形虫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吴方伟, 汪丽波, 杜尊伟, 周红宁, 姜进勇, 毛祥华, 王学忠
    2014, 26(5):  583. 
    摘要 ( )   PDF (27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掌握云南省普洱市人群弓形虫感染状况, 为制定弓形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选择普洱市景 东、 景谷和孟连3个县作为调查点, 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人群血清弓形虫IgG抗体。 结果 结果 共检测血清906人份, 弓形 虫IgG抗体阳性率为24.17%。其中30~岁年龄组和60~岁年龄组IgG抗体阳性率较高, 分别为30.30% (60/198) 和 32.08% (17/53); 不同年龄组间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7.77, P<0.01)。不同性别、 文化程度、 生活习惯 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均>0.05)。农民、 学生和其他职业的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58% (194/730)、 15.49% (22/142) 和8.82% (3/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2.51, P<0.01); 猪饲养具有圈养和散养习惯人群的阳性率分别为 23.32% (198/849) 和36.84% (21/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5.33, P<0.05)。结论 结论 普洱市部分地区人群弓形虫IgG抗 体阳性率较高, 应加强弓形虫病的防控和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2010-2013年徐州市疟疾疫情
    褚庆平, 任建庆, 陈月娥
    2014, 26(5):  586. 
    摘要 ( )   PDF (18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掌握徐州市疟疾发病情况和趋势, 为制定疟疾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10-2013年徐州 市网络报告疟疾病例信息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10-2013年徐州市共报告疟疾109例, 其中间日 疟44例, 占40.37%; 恶性疟62例, 占56.88%; 三日疟2例, 占1.83%; 卵形疟1例, 占0.92%; 恶性疟、 三日疟、 卵形疟均为 境外输入。93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占85.32%, 16例为临床诊断病例, 占14.68%。全年均有发病, 无明显季节性。流动 人口血检阳性率为0.276%, 明显高于本地人口的0.005% (χ2 =868.23, P<0.01)。结论 结论 徐州市疟疾疫情处于稳定下降 期, 本地感染病例明显下降, 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逐年上升, 须加强流动人口和发热病人管理。
    2004-2013年公安县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徐肇纲, 贺正文, 王友斌, 涂祖武, 熊波
    2014, 26(5):  588. 
    摘要 ( )   PDF (19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了解公安县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状况。方法 方法 按照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 的要 求, 每年在张家湖村监测点开展螺情和人畜病情的调查与检测, 计算疫情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4-2013年张 家湖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0.66%、 7.86%、 4.29%、 2.48%、 1.09%、 1.09%、 0.91%、 0.56%、 0.75 %、 0.58%, 耕牛感染率 分别为12.75%、 10.22%、 9.24%、 3.88%、 0、 2.72%、 1.98%、 1.86%、 0.78%、 0, 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与2004年相比, 2013年人 群感染率下降了94.75%, 且完全消除了散放耕牛现象。2004年监测点有螺面积19.3 hm2 , 2007年以来降至并维持在6.3 hm2 , 有螺面积减少了67.36%, 2004年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0.1 hm2 , 自2005年起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2004年活螺平均密 度0.99只/0.1 hm2 , 2013年为0.07只/0.1 hm2 , 下降了92.93%。结论 结论 张家湖村近10年来血吸虫病疫情大幅下降, 取得了 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