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4-28
    述评
    我国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的疫情现状与防控思考
    朱蓉, 许静
    2014, 26(2):  111. 
    摘要 ( )   PDF (11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收集了1979-2013年有关中文文献报道和全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我国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结果显示, 期间我国共报告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365例, 病例为外籍者42例 (11.51%), 中国籍者323例 (88.49%)。其中73.99% (239/323) 诊断为埃及血吸虫病, 21.98% (71/323) 为曼氏血吸虫病。感染地涉及非洲15个国家和地区, 74.92%患者有在当地从事工程建设、 地质勘探等野外工作史。分析发现, 目前我国针对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尚缺乏完善的防治管理体系, 主要存在诊断标准不规范、 误诊率高、 漏报率高等问题。建议各级疾控机构和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对输入性血吸虫病的防控管理, 以减少疾病对健康的损害, 同时降低非洲血吸虫病在国内的传播风险: ① 建立和完善我国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的监测管理制度。 ② 整合赴境外劳务输出等人员动态信息系统平台, 建立和完善境外输入性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管理体系。③ 规范境外输入性血吸虫病的诊治。 ④加强输入性血吸虫病在我国传播风险的监测研究。

    论著
    三峡工程蓄水后鄱阳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变化规律的研究
    李召军, 陈红根, 曾小军, 刘跃民, 陈奕扬, 戴坤教, 兰炜明, 谢曙英
    2014, 26(2):  115. 
    摘要 ( )   PDF (15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和钉螺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对鄱阳湖4块典型洲滩高、 中、 低3个高程地带, 以分层机械抽样、 定点导航方法进行时间跨度为8年的植被演替观察, 并同步调查钉螺分布情况, 分析不 同高程的植被优势群丛及钉螺分布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4块洲滩在三峡工程蓄水后的2004年和2008年, 平均水淹日数较蓄 水前的2002年分别减少了74.8 d和65.8 d。2005年以来,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 植被优势种群及分 布发生了演替, 多种植被有向湖心推进的趋势。在湖区14 m高程以上的洲滩, 湿生植被退化, 并逐步为中生性草甸替代; 在14 m以下高程洲滩, 苔草、 虉草大面积显现, 向湖心缓慢扩张, 湿生植被蓼子草面积扩大且下移。苔草群丛下检获的钉 螺相对较多, 但钉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钉螺孳生地呈现向高程较低的地带迁移的趋势。结论 结论 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 湖的水文情势产生明显影响, 湖区洲滩植被出现了新的演替, 中生性草甸植被与钉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迁移的 趋势。
    东洞庭湖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洲滩与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环境因素对比分析
    郑盛邦, 李林瀚, 周艺彪, 伍劲屹, 宋秀霞, 何忠, 蔡斌, 游加边, 姜庆五
    2014, 26(2):  121. 
    摘要 ( )   PDF (13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比较东洞庭湖有螺洲滩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各环境因素的差别, 探究洲滩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方 方 法 法 选取东洞庭湖地理位置较近的有螺洲滩 (君山公园) 和钉螺自然消亡洲滩 (钱粮湖) 各1块, 20 m × 20 m网格设置检测 点, 对各检测点进行钉螺调查和钉螺死活鉴定, 同时测量检测点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和温度。结果 结果 钱粮湖钉螺自然 消亡洲滩的高程、 土壤pH和温度均小于君山公园有螺洲滩 (P < 0.01); 君山公园有螺洲滩不同活螺密度的高程、 土壤水分 含量、 pH和温度均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其中无螺组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和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为 1 ~ 12只/0.1 m2 的土壤水分含量低于其余4组 (P < 0.01), 其高程也低于活螺密度为25 ~ 39只/0.1 m2 和> 39只/0.1 m2 的滩 地 (P < 0.01), 无螺组的土壤pH高于其他有螺组 (P < 0.01), 活螺密度1 ~ 12只/0.1 m2 的土壤温度低于25 ~ 39只/0.1 m2 的 温度 (P < 0.05); 有螺洲滩不同死螺密度组的水分含量和高程差异没有意义 (P > 0.05), 但土壤pH和温度具有显著差异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的土壤pH高于死亡2只、 3只和3只以上的组 (P < 0.05), 无钉螺死亡组土壤温度高于其余有钉螺 死亡组 (P < 0.05)。结论 结论 在东洞庭湖, 洲滩的高程、 土壤含水量、 pH值和温度可能是影响钉螺分布的因素, 而高程、 土壤 pH和温度则可能是影响钉螺自然消亡的因素之一。
    长江滩地微生态环境与钉螺分布的关系
    赵劲松, 汪安云, 周书林
    2014, 26(2):  127. 
    摘要 ( )   PDF (9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索江滩植被、 土壤、 水和光照强度等微生态环境因子与钉螺分布的关系, 为生态控制钉螺提供基础资 料。方法 方法 选择长江芜湖段的澛港大桥、 龙窝湖外滩和龙窝湖内滩3个区域, 调查植物特征 (种类、 高度、 盖度、 频度和株丛 数)、 土壤特征 (温度、 湿度、 pH值) 和光照强度等,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果 3个试区共调查920框。植 被盖度3.7%~63.5%, 江滩的优势种群为莎草群丛, 野艾蒿+辣蓼群丛的平均活螺密度为0只/0.1 m2 , 较其他群丛差异均有 统计学意义 (P均<0.01)。土壤温度为19.0~24.0 ℃, pH为5.0~5.7, 湿度为53%~75%, 平均活螺数和平均死螺数间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光照强度因夏强冬弱, 活螺分别存在于背光面和迎光面。调查框离水源近的活螺平均数最 多, 3个距离段 (0~1 m, 1~3 m和3~5 m) 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结论 结论 江滩钉螺的生存和分布与植被、 土 壤、 水和光照强度等微生态环境因子有关。
    长江下游润洲段洲滩湿地钉螺分布和对策研究
    夏爱, 黄轶昕, 蒋军, 赵亚民, 杭德荣, 陶恒业, 张联恒
    2014, 26(2):  132. 
    摘要 ( )   PDF (14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长江下游洲滩湿地和钉螺分布情况, 探讨洲滩湿地钉螺控制对策。 方法 方法 现场调查长江润洲段主江 堤外洲滩湿地分布, 并按照我国湿地分级式分类系统进行湿地分类; 调查2004-2013年润洲段沿江洲滩湿地钉螺面积、 钉 螺密度及灭螺资料, 分析沿江洲滩湿地钉螺消长趋势。 结果 结果 长江下游润洲段洲滩属河流湿地, 除永久性水域外, 历史上 均有钉螺孳生。现有自然湿地1 303.0 hm2 , 人工湿地1 479.0 hm2 , 功能改变为非湿地1 059.0 hm2 ; 2013年查出钉螺面积 181.40 hm2 , 均分布于自然湿地。2004-2013年共计开展药物灭螺和环境改造4 624.55 hm2 , 钉螺面积和钉螺密度下降率分 别为66.53%和77.66%。现有钉螺均分布于自然湿地。 结论 结论 人工湿地有助于钉螺控制, 沿江洲滩湿地钉螺控制必须重 视湿地生态保护。
    云南省洱源县山区村级尺度的钉螺时空分布格局研究
    黄宁波, 杨坤, 施学文, 李红军, 周晓农, 董兴齐
    2014, 26(2):  137. 
    摘要 ( )   PDF (18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基于贝叶斯模型构建山区钉螺与感染性钉螺的时空分布模型, 分析钉螺与感染性钉螺的时空格局变化, 识别其在村级水平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 方法 利用云南省洱源县2000-2006年的现场钉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数据及村边界 等空间数据, 采用贝叶斯模型构建村级水平间的钉螺与感染性钉螺时空独立与交互模型, 分析钉螺与感染性钉螺的时空 格局变化, 并识别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 结果 钉螺分布时空交互模型和感染性钉螺时空独立模型的拟合优度稍强于其它模 型。钉螺时空交互模型的空间相关系数的95%可信区间包括0; 感染性钉螺时空独立模型的空间与时间相关系数分别 为-0.63和0.28, 但95%可信区间包括0, 提示钉螺与感染性钉螺村级尺度的空间相关系数与时间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 义。结论 结论 研究区域的山区钉螺与感染性钉螺在村级间无显著性时空相关性, 提示山区钉螺研究应开展更小尺度下的研 究。
    基于GC/MS技术的赤桉叶提取物灭螺谱-效关系动态分析
    殷梦, 陶奕, 朱丹, 张皓冰
    2014, 26(2):  141. 
    摘要 ( )   PDF (17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确定赤桉叶中主要GC/MS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以及其对杀螺作用的贡献, 探索一条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有 效成分的快捷途径。方法 方法 在同一地点连续采集12个月的赤桉树叶, 并采用二氯甲烷提取; 利用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 成分; 采用室内浸杀法进行杀螺药效实验并计算LC50;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软件对12个月赤桉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及 其相应提取物的杀螺活性作灰色关联分析。结果 结果 赤桉树叶的二氯甲烷提取物均表现出较好的杀螺活性, 尤以6月和7 月采集的样品杀螺作用最强, 其LC50分别为0.257 mg/L和0.242 mg/L, 而1月和12月的样品杀螺作用最弱, LC50分别为 6.802 mg/L和5.406 mg/L。GC/MS分析鉴定了16个主要化学成分, 多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 与杀螺活性的灰色相对关 联度均 > 0.5,其中5个成分的灰色关联度 > 0.9, 分别为4, 4, 8?三甲基 [6.3.1.0 (1, 5)] 三环十二烷?2, 9?二醇、 (?) ?桉油烯醇、 (?) ?桉油烯醇的同分异构体或类似物、 1, 8?桉叶油素、 喇叭茶醇。结论 结论 赤桉叶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多个成分与杀螺活性均 表现出了较好的关联度, 提示其杀灭钉螺作用可能是多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2年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刘兆春, 肖水源, 周杰, 喻鑫玲, 胡本骄, 朱金华, 李岳生
    2014, 26(2):  148. 
    摘要 ( )   PDF (9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掌握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的流行特征, 为制定晚期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采 用断面调查和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对2012年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 比较晚血患者不同职业、 年 龄、 文化程度与晚血的关系。结果 结果 2012年湖南省共有晚血患者5 722例, 其中男性为4 112例 (71.86%), 女性1 610例 (28.14%); 来自血吸虫病流行区5 311例 (92.82%), 非血吸虫病流行区411例 (7.18%), 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晚血患病率为 8.46/万; 晚血患者年龄最小17岁, 最大92岁, 平均年龄60.30±11.63岁, 年龄构成以60~70岁例数最多 (32.72%), 不同年龄 组晚血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0.018, P > 0.05); 临床类型中腹水型患者3 595例 (62.83%), 巨脾型患者2 107例 (36.82%), 侏儒型患者9例 (0.16%), 结肠增殖型患者11例 (0.35%)。结论 结论 2012年湖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患病率基本稳定, 患者年龄呈高龄化趋势, 非血吸虫病疫区迁移性晚血患者的救助需引起重视。
    日本血吸虫高速泳动家族B1蛋白基因的克隆 表达与功能分析
    姚媛, 余传信, 宋丽君, 殷旭仁, 王玠, 金一, 沈双, 张伟, 高玒, 许永良, 杨静
    2014, 26(2):  153. 
    摘要 ( )   PDF (25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克隆、 表达日本血吸虫高速泳动家族B1蛋白 (SjHMGB1), 并研究其功能特性。方法 方法 利用逆转录PCR (RT?PCR) 技术从日本血吸虫成虫mRNA中反转录扩增出编码SjHMGB1的完整开放阅读框DNA片段, 然后将其亚克隆至 原核表达载体质粒pET28a (+) 中,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SjHMGB1?pET28a。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 (DE3), 含 重组质粒的转化子细菌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 (IPTG) 诱导以表达重组SjHMGB1蛋白。通过镍螯合琼脂糖亲和胶亲和层 析法制备纯化的重组SjHMGB1蛋白。通过DNA迟滞实验和动物免疫鉴定重组SjHMGB1的DNA结合和免疫学特性。通 过免疫印迹试验 (Western blotting) 和RT?PCR确定SjHMGB1分子在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以重组SjH? MGB1为抗原免疫小鼠, 3次免疫后每只小鼠感染45±2条血吸虫尾蚴, 42 d后剖杀, 计算减虫率与减卵率, 观察其诱导抗血 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性作用。 结果 结果 采用RT?PCR法从日本血吸虫成虫mRNA中反转录扩增到长度约为530 bp的特异性 DNA条带, 序列分析证实为编码SjHMGB1蛋白的开放阅读框序列。将此片段亚克隆至表达质粒pET28a (+) 中, 成功构建 了重组表达质粒SjHMGB1?pET28a。含重组表达质粒SjHMGB1?pET28a的转化子细菌经IPTG诱导能表达分子量约28 kDa 的可溶性SjHMGB1蛋白。采用镍螯合亲和层法制备了纯化的重组SjHMGB1蛋白。DNA迟滞试验显示纯化的Sj HMGB1 蛋白可同超螺旋及线性DNA结合, 重组SjHMGB1免疫小鼠能产生高效价的抗体IgG, 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实重组SjH? MGB1蛋白能被重感染小鼠血清所识别, 表明重组表达的SjHMGB1分子具有天然蛋白的功能活性与免疫学特性。RT?PCR 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SjHMGB1分子在血吸虫成虫和虫卵期大量表达, 而在尾蚴阶段表达量极低。免疫保护性试验 结果表明, 重组SjHMGB1分子免疫不能诱导有效的抗血吸虫感染免疫保护性作用。结论 结论 获得了编码SjHMGB1基因和 纯化的具有天然功能活性的重组SjHMGB1蛋白; 重组SjHMGB1蛋白具有强烈的免疫原性, 但不能诱导有效的抗血吸虫感 染免疫保护性作用。
    日本血吸虫VCP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在不同生活史期的mRNA表达水平
    王飞, 王晓婷, 戴洋, 徐颖, 邢云天, 曲国立, 戴建荣
    2014, 26(2):  160. 
    摘要 ( )   PDF (16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从原核表达日本血吸虫含缬酪肽蛋白 (VCP) 基因, 并分析其在不同生活史期的mRNA表达水平。方法 方法 提取日本血吸虫虫卵RNA, 逆转录为cDNA, PCR扩增日本血吸虫VCP基因, 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15b; 重组质粒转 化入E. coli BL21, 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 (IPTG) 诱导目的基因表达, 并采用包涵体纯化方法获取重组蛋白, 产物行十二烷基 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进行分析鉴定。提取日本血吸虫尾蚴、 童虫、 雌虫、 雄虫、 虫卵RNA, DNase消化, 纯化后逆转录为cDNA, 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VCP基因在上述生活史期的表达水平。结果 结果 PCR扩增获得日本血 吸虫VCP基因, 经重组质粒表达和包涵体纯化成功获得重组蛋白。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 日本血吸虫VCP基因在 尾蚴中的mRNA表达水平最高, 在童虫、 虫卵、 雄虫、 雌虫中表达水平较低。结论 结论 获得日本血吸虫VCP基因编码的重组 蛋白; 日本血吸虫VCP基因mRNA在尾蚴阶段表达水平最高, 在童虫、 虫卵、 雄虫、 雌虫中表达水平较低。。
    microRNA在小鼠血吸虫病及吡喹酮治疗中的表达特征
    王铖芸, 张凡, 侯敏, 陈琳, 杨丙雅, 季旻珺
    2014, 26(2):  165. 
    摘要 ( )   PDF (21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究炎症调节基因miR?155和miR?146a及炎症相关基因在小鼠血吸虫病及吡喹酮治疗中的表达特征, 为 进一步阐明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方法 以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 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动物模 型; 小鼠随机分为4组: 正常组、 感染6周组、 感染12周组和吡喹酮 (PZQ, 300 mg/kg 1次灌胃杀虫治疗) 治疗组。以HE染色 观察肝脏病理变化; 以Real?time PCR检测肝脏miR?155和miR?146a及炎症相关基因TNF?α、 IL?1β和IL?6的mRNA水平。 结果 结果 感染6周组小鼠的肝脏miR?155、miR?146a及TNF?α、 IL?1β和IL?6的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感染12周组 (P<0.05); 与感染12周组小鼠相比, PZQ治疗组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反应减轻, 且肝脏miR?155、 miR?146a及TNF?α、 IL?1β 和IL?6的mRNA水平有所升高(P<0.05)。结论 结论 本研究发现miR?155和miR?146a可能与血吸虫病肝脏炎症的发生发展 有关, 并且参与了吡喹酮对炎症的调节。
    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吕山, 张仪, 郭云海, 刘和香, 周正斌, 蒋明, 顾文彪
    2014, 26(2):  169. 
    摘要 ( )   PDF (18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比较我国大陆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多态性。 方法 方法 在种群遗传学研究基础上, 选取7条雌虫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根据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已知序列 (GQ398121) 设计12对引物, 进行PCR扩增, 并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和拼接。利用多种生物学软件对测定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基因定位、 结构图绘制、 核苷酸及变异位点分析、 进化关系分析。结果 结果 获得5个不同遗传类型的线粒体基因组。这些基因组的大小相似、 结构相同, 即 13 491~13 502对碱基, 含12个蛋白编码基因, 2个核糖体基因, 22个tRNA基因, 2个较大的非编码区。上述基因紧密地排列在同一条DNA链上, 并具有相同的转录方向。通过对这些基因组的比对发现, 变异位点745个, 占整个基因组的5.5%。其中, 缺失/插入突变59个, 碱基颠换105个, 碱基转换581个。这些突变位点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线粒体基因组中。结论 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广州管圆线虫线粒体基因的突变位点, 为构建种内鉴别诊断技术提供了基础。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IL-22表达及肝星状细胞衰老的意义
    李兰, 孙颖, 王洪武, 黄宇, 黄加权, 宁琴
    2014, 26(2):  175. 
    摘要 ( )   PDF (12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中白介素22 (IL?22) 及其受体 (IL?22R1) 的表达状况, 并对与IL?22相关的 肝星状细胞 (HSC) 衰老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方法 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 按感染后第4、 6、 8周及12周时间点取材, 行生化功能检测、 HE染色和Masson染色、 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HSC衰老状况、 ELISA检测肝组织中IL?22蛋白水平、 荧光 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IL?22及IL?22R1mRNA表达水平, 另设未感染小鼠为对照组。结果 结果 感染后第8、 12周时血清中丙 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均<0.05)。肝组织中IL?22蛋白于感染后第4、 6周时表 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均<0.05), 感染后第8周时, 其表达水平较前下降, 第12周时仍维持在较低水平, 较第4、 6周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IL?22mRNA动态变化与蛋白水平一致, 感染后第4周时表达升高, 第6周时达高峰, 与对照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第8、 12周表达持续下降, 较第 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IL? 22R1mRNA表达随病程进展逐渐升高, 于12周时达高峰, 较对照组、 第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检测发现 HSC衰老, 随着IL?22在晚期病程中下降, HSC衰老减少。结论 结论 IL?22及其受体参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程进展, 早期作 为炎症因子之一, 参与炎症反应; 至肝纤维化病程后期, 可部分通过诱导HSC衰老, 限制肝纤维化发展。
    病例报道
    肝片形吸虫病1例
    王锐峰, 唐玲静, 周爱明
    2014, 26(2):  179. 
    摘要 ( )   PDF (19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1例胆管结石嵌顿患者, 术中发现4条肝片形吸虫。对患者进行了感染源追溯, 该病例可能由于生食或半生 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茭白而感染。
    论著
    我国非青藏高原流行区囊型棘球蚴病聚类分析
    曾祥嫚, 王立英, 伍卫平, 官亚宜, 房琦
    2014, 26(2):  180. 
    摘要 ( )   PDF (13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对我国非青藏高原流行区囊型棘球蚴病以县 (市、 区、 旗) 为单位, 进行综合评判并分类, 了解该地区囊型 棘球蚴病的流行特点及规律, 为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根据2012年全国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数 据库中174个非青藏高原县 (市、 区、 旗) 囊型棘球蚴病调查资料, 综合人群患病率、 家畜感染率、 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 等指标, 采用样本聚类法进行分析。 结果 结果 174个囊型棘球蚴病非青藏高原县 (市、 区、 旗) 可分为4类主要的空间分布区 域。其中第一类区域包括3县, 其人群患病率高, 家畜感染率低, 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低; 第二类区域包括20县 (市、 区), 其人群患病率低, 家畜感染率高, 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低; 第三类区域包括39县 (市、 区、 旗), 其人群患病率低, 家 畜感染率低, 犬棘球绦虫粪抗原阳性率高, 第四类区域包括112县, 以上3个指标值均较低。 结论 结论 聚类结果与我国囊型 棘球蚴病非青藏高原地区流行区情况相符, 4类地区的流行特点及地理分布可为该区域棘球蚴病防治工作的分类管理与 指导提供依据。
    短篇论著
    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纵向观察
    王友斌, 徐肇纲, 贺正文, 曹淳力
    2014, 26(2):  184. 
    摘要 ( )   PDF (9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纵向评估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防治效果, 为制定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2000-2013年湖北省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分析不同防治阶段人群、 家畜和钉螺血吸 虫感染率变化。结果 结果 2000-2013年公安县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 人群感染率从2000年12.62%下降到2013年 0.69%, 其中第一阶段下降幅度为24.09%, 第二阶段下降幅度为64.37%, 第三阶段下降幅度为73.05%; 第一阶段发生8例急 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二阶段发生15例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 第三阶段无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发生。耕牛血吸虫感染率 从2000年6.50%下降到2013年0.30%, 其中第一阶段上升了74.15%, 第二阶段下降了75.04%, 第三阶段下降了87.56%, 至 2013年底已淘汰了全部耕牛。第一阶段钉螺感染率、 感染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上升了18.06%、 46.03%和7.63%, 第 二阶段分别下降了66.84%、 97.78%和378.9%; 第三阶段钉螺感染率和感染螺面积均下降了100%; 而活螺平均密度出现 2.67%的上升。2000-2011年均查到感染性钉螺, 2012和201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 但钉螺感染率、 感染性钉螺面积均逐 年下降, 分别从2000年的0.072%和267.80 hm2 下降到2011年的0.022%和6.37 hm2 。结论 结论 公安县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 的综合治理策略后, 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显著降低; 但应进一步强化防治措施, 防止疫情反弹。
    不同工艺提取麻疯树籽油及其杀灭血吸虫尾蚴效果
    易平, 余启枝, 屈文, 夏莹, 程文华, 李爽, 刘嵚崎, 童瑶, 唐利军
    2014, 26(2):  187. 
    摘要 ( )   PDF (18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不同工艺提取的麻疯树籽油杀灭血吸虫尾蚴的效果, 以筛选制备麻疯树籽油的最佳工艺及配方。方 方 法 法 采用6种不同工艺提取的麻疯树籽油, 进行杀灭血吸虫尾蚴即时接触试验。采用麻疯树籽油及其与不同添加剂制成 的制剂, 进行昆明小鼠血吸虫尾蚴即时接触感染试验, 观察其抗血吸虫感染的减虫率。结果 结果 95%乙醇回流、 料液比1∶8、 2 h提取工艺出油率达30.7%。即时接触试验6种麻疯树籽油30 min内将尾蚴全部杀灭。即时接触感染试验麻风树籽油原 液减虫率达70.97%, 添加苯甲酸苄酯减虫率为58.87%, 单一添加月桂氮酮减虫率达77.42%, 添加苯甲酸苄酯、 邻苯二甲酸 二丁酯、 月桂氮酮减虫率达100%。结论 结论 95%乙醇回流、 料液比1∶8、 2 h提取工艺为麻疯树籽油最佳提取工艺。麻疯树籽 油有较好的血吸虫尾蚴杀灭作用。
    湖区结合围网养殖防止钉螺扩散的成本-效益分析
    李倩, 孙道宽, 王全锋, 蔡守仁, 贾从英
    2014, 26(2):  189. 
    摘要 ( )   PDF (10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湖区结合围网养殖设置拦螺网防止钉螺扩散的成本?效益。方法 方法 采取现场走访方法, 调查高邮湖区 围网养殖成本和效益, 同时回顾性调查2009-2011年金湖县在高邮湖区的查、 灭螺投入; 采用静态效益?成本比率法测算湖 区结合围网养殖设置防螺网防止钉螺扩散技术的经济效益, 计算效益成本比。结果 结果 金湖县在高邮湖区围网养殖面积为 70.77 hm2 , 年均投入养殖成本495 595元, 年收入962 000元, 年养殖效益 (纯收入) 466 405元; 2009-2011年高邮湖区平均 每年查灭螺费用为85 074.87元。年净效益成本比为1.11∶1, 效益大于成本。 结论 结论 湖区结合围网养殖设置拦螺网防螺 技术在防止钉螺扩散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荆州市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野粪调查
    田克卿, 王加松, 何亮才, 彭又新
    2014, 26(2):  192. 
    摘要 ( )   PDF (17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湖北省荆州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野粪分布和阳性情况, 为阻断血吸虫病传播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2010-2012年对公安县、 监利县、 江陵县、 洪湖市和石首市27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野粪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并采用顶管 孵化法调查野粪阳性情况。 结果 结果 2010-2012年共调查1 366份野粪, 其平均密度为0.089 2份/100 m2 , 其中牛粪、 人粪、 犬 粪、 麋鹿粪分别占99.71%、 0.07%、 0.15%、 0.07%。野粪主要分布在沟渠和外滩; 两环境野粪平均密度为0.090 9份/100 m2 和 0.084 8份/100 m2 , 阳性率分别为1.46%和2.4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20, P > 0.05)。2010-2012年阳性野粪均为牛 粪; 野粪阳性率分别为3.21%、 0.36%和1.60%,2012年野粪阳性率较2010年下降了50.0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27,P > 0.05)。结论 结论 荆州市野粪种类以牛粪为主, 阳性野粪主要分布于沟渠和外滩; 加强耕牛管理和野粪处理对控制 血吸虫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血吸虫肝病合并胆囊疾病的影响因素
    杨东明
    2014, 26(2):  194. 
    摘要 ( )   PDF (9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老年血吸虫肝病患者合并胆囊疾病状况, 探讨血吸虫肝病合并胆囊疾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方法 280例 老年血吸虫肝病患者分为2组, 慢性肝纤维化组198例, 肝硬化组82例, 对胆囊B超检查结果及肝功能回顾性分析, 进行统 计学处理。结果 结果 280例老年血吸虫肝病患者中, 合并胆囊疾病者157例, 占56.1%。其中胆囊壁增厚为28.2% (79/280), 胆结石为13.6% (38/280), 胆囊炎为11.1% (31/280), 胆囊息肉为3.2% (9/280)。血吸虫肝病肝硬化组患者胆囊壁增厚、 胆囊 炎、 胆结石的发病率较纤维化组明显增高,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568, P<0.05)。结论 结论 老年血吸虫病患者合并胆 囊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 病程、 肝硬化及门脉高压程度
    软肝丸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果
    葛华阶, 白定华, 夏晓玲, 徐莎婷, 罗伏军, 任光辉
    2014, 26(2):  197. 
    摘要 ( )   PDF (17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水飞蓟宾联合软肝丸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疗效、 机制及安全性。方法 方法 将200例血吸虫病肝纤 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100例, 分别采用水飞蓟宾 (对照组)、 水飞蓟宾联合软肝丸口服 (治疗组), 于治疗 3、 6、 9个月和12个月, 比较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结果 治疗12个月后, 患者5项临床症状治疗组明显减轻, 总有效 率均达75% 以上,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B超分级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3、 6个月时无改善 (P均>0.05), 9、 12个月时, 治疗组好于对照组 (P均<0.05)。治疗组治疗3、 6个月时均无改善 (P均>0.05), 9、 12个月时较6个月时有改善 (P均< 0.05)。血清肝纤维化四项, 治疗3个月时, 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6、 9、 12个月时, 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 (P均<0.05); 治疗组治疗3、 6个月时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9、 12个月时均低于6个月时 (P均<0.05)。 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结论 水飞蓟宾联合软肝丸有较好的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
    2008-2013年辽宁省疟疾流行病学分析
    滕聪, 雷露, 孙英伟, 田疆
    2014, 26(2):  200. 
    摘要 ( )   PDF (9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2008-2013年辽宁省疟疾流行趋势和特征, 为制定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8-2013年辽 宁省疟疾疫情数据,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2008-2013年辽宁省共报告疟疾病例202例, 均为散 在病例, 无暴发流行等疫情, 年平均发病率为0.08/10万。共报告本地感染病例17例 (均为间日疟), 输入性病例185例 (其 中间日疟33例, 恶性疟113例, 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感染13例, 卵形疟3例, 未分型23例)。报告病例的男女比例5.91∶1, 年龄以31~45 岁最多, 占47.52%; 职业主要以赴境外劳务回归人员为主, 占46.04%。输入性病例中有179例的感染地为 非洲、 东南亚等境外疟疾高发地区, 6例为安徽、 云南和香港等国内其他省区; 本省感染病例中有16例的感染地为丹东市边 境地区。结论 结论 辽宁省疟疾年发病率虽然低于1/10万, 但因赴境外劳务回归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呈逐年增多趋势。今后应 加强劳务输出回归人员的疫情监测、 健康教育等管理工作, 持续开展发热病人监测、 处置现患病例和疟原虫基因溯源工 作, 防止继发二代病例、 降低疟疾传播与流行的风险。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结果分析
    许艳, 王用斌, 孔祥礼, 张本光, 卜秀芹, 张佃波, 缪峰, 赵长磊, 陈锡欣, 刘新
    2014, 26(2):  203. 
    摘要 ( )   PDF (17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人员疟原虫、 蠕虫检测能力及寄生虫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方法 方法 组织专业 技术人员参赛, 竞赛内容包括疟原虫厚薄血膜制作染色与疟原虫镜检读片、 粪便标本改良加藤厚涂片制作与常见蠕虫卵 镜检、 寄生虫理论知识。结果 结果 全省17个市共51名选手参赛。血片制作平均分为14.8±3.3分, 及格率为82.4%; 疟原虫镜 检读片平均分为19.2±9.3分, 及格率为29.4%; 加藤片制作平均分为9.3±0.7分, 及格率为100%; 蠕虫卵镜检平均分为28.0± 2.6分, 及格率为100%; 寄生虫理论知识平均分为76.3±11.9分, 及格率为88.2%。男女性、 初中级职称血片制作成绩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县市级单位、 经济好差地区选手寄生虫理论知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 结 论 论 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人员蠕虫检测能力和寄生虫理论知识掌握较好而疟原虫检测能力较弱。
    防治管理
    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防治对策
    蔡顺祥, 涂祖武, 朱惠国, 吴家利
    2014, 26(2):  206. 
    摘要 ( )   PDF (10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湖北省 “整县推进, 综合治理”、“部省联动”、“以机代牛” 血防模式 (湖北模式) 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湖北省2008-2012年血吸虫病防治数据, 以年度人畜感染率、 急性感染和突发疫情、 感染性钉螺等指标建立数 据库,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评价全省5年血吸虫病疫情的变化情况。结果 结果 2012年与2008年相比, 以村为单 位人、 畜感染率分别下降了64.91%、 88.63%, 感染性钉螺面积从5 423.85 hm2 下降为0, 无急性感染病人和突发疫情发生。 结论 结论 湖北模式控制血吸虫病效果明显。
    4?20地震后雅安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徐保华, 周启富, 吴子松, 杨雅康, 肖志勇, 王承祥, 谢明康, 王艳霞, 张义梅, 徐亮, 钟波
    2014, 26(2):  209. 
    摘要 ( )   PDF (18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了4 ? 20芦山地震灾区雅安市血吸虫病流行近况, 地震对血吸虫病流行与防治的影响。提出加强常规的 血防措施、 输入传染源控制、 钉螺控制和健康教育是确保灾后无大疫的重要措施, 并提出今后血防工作的方向和建议。
    寄生虫病检测实验室认证认可工作的SWOT分析
    熊彦红, 郑彬
    2014, 26(2):  211. 
    摘要 ( )   PDF (10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检测实验室认证认可工作中的优势、 劣势、 机会和威胁等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为更好地开展实验室认证认可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综述
    埃及血吸虫的发现及其生物学
    汪伟, 洪青标, 梁幼生
    2014, 26(2):  215. 
    摘要 ( )   PDF (9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被忽略的热带病。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日本血 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曼氏血吸虫 (S. mansoni)、 埃及血吸虫 (S. haematobium)、 间插血吸虫 (S. intercalatum) 和湄公血 吸虫 (S. mekongi) 5种。作为最早发现的一种血吸虫 (1852年), 人体埃及血吸虫感染与膀胱癌发病密切相关, 但相关生物 学资料甚少。本文主要综述了埃及血吸虫的发现历程及其形态、 生活史和生态。
    防治经验
    2004-2013年松滋市新江口镇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黄亚
    2014, 26(2):  219. 
    摘要 ( )   PDF (16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掌握松滋市新江口镇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方法 方法 收集松滋市新江口镇2004-2013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分析血吸虫病病情、 螺情变化趋势。 结果 结果 2004-2013年全镇有螺面积在193.2~185.3 hm2 。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最高的 年份为2007年、 达0.000 70只/0.1 m2 ,2011年以后则未再查见感染性钉螺。2005年居民血检阳性率和血吸虫感染率分别 为9.46%和7.36%, 2013年则分别下降至3.27%和0.57%。2004年和2005年曾发生7例急性感染病例, 2006年以后则未再 发现。2004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18.27%, 2007年起降至5%以下, 2013年则淘汰了全部耕牛。结论 结论 新口镇血吸虫病 流行已降至较低水平, 但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 必须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孕妇弓形虫感染妊娠结局及危险因素调查
    张燕萍, 宋任浩
    2014, 26(2):  221. 
    摘要 ( )   PDF (9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孕妇感染弓形虫感染后的妊娠结局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方法 2010-2013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对在涿州市妇幼保健院行孕前检查的2 740例孕期妇女进行弓形虫IgM和IgG抗体检测并追踪随访, 观察其妊娠 结局; 采用问卷调查孕妇弓形虫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结果 2 740例被调查的孕期妇女中, 弓形虫抗体检测阳性195例, 抗体 阳性率为7.12%, 其中IgM抗体阳性44例 (占22.56%), IgG抗体阳性151例 (占77.44%)。随访结果表明, 195例感染弓形虫 的孕妇中41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 (占21.02%), 包括32例IgM抗体阳性孕妇 (占78.05%) 和9例IgG抗体阳性 (占21.95%); 未感染弓形虫孕妇6例出现不良妊娠结局 (占2.86%),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问卷调查表明, 与动物密切接 触、 喜吃生肉、 喜吃火锅或烧烤、 品尝生肉馅等是孕妇感染弓形虫的重要危险因素 (与未感染组比较, P <0.01)。 结论 结论 孕 妇感染弓形虫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避免不良妊娠结局的有效途径。
    丹参酮IIA磺酸钠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效果
    宣爱林, 尤璐, 蒋卫东
    2014, 26(2):  224. 
    摘要 ( )   PDF (9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 (STS) 治疗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临床效果。 方法 方法 选择2012?011-2013?11 入住东台市头灶中心卫生院的晚血患者50例, 予以STS治疗10 d, 治疗前、 后进行门静脉内径、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冬氨 酸氨基转移酶、 γ?谷氨酰转肽酶 (γ?GT)、 Ⅲ型前胶原肽、 Ⅳ型胶原、 层黏蛋白、 透明质酸 (HA) 检测。结果 结果 治疗前血清学检 测指标的均值除HA高于正常外, 余均正常; 指标异常患者数最高分别为γ?GT (26.0%) 及HA (54.0%)。治疗后各项指标均 值和指标异常患者数均有所下降, 但HA的均值仍高于正常。门静脉内径由治前的 (10.5±1.7) mm降至治后的 (9.8±1.3) mm, 改善明显。结论 结论 STS对晚血病人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适合于基层单位使用。
    血吸虫病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王沁, 陈鹏, 徐邦和, 朱红霞
    2014, 26(2):  226. 
    摘要 ( )   PDF (9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血吸虫病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方法 选择血吸虫病肝硬化食管静脉曲 张破裂出血患者113例为出血组, 血吸虫病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非出血患者128例为对照组, 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结果 经比较,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 门静脉主干内径、 食管静脉曲张程度、 曲张静脉瘤样病变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结论 结论 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凝血酶原时间、 门静脉主干内径、 食管静脉 曲张程度、 曲张静脉瘤样病变。
    泉州市人体常见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调查
    陈海燕
    2014, 26(2):  228. 
    摘要 ( )   PDF (9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泉州市人体常见土源性线虫感染流行现状, 为今后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2012年抽查 2个县 (区) 各5个乡镇3岁以上常住人口, 应用粪便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测钩虫、 蛔虫、 鞭虫、 蛲虫虫卵; 每县 (区) 随机抽 取1所幼儿园儿童, 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虫卵。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 共粪检1 919人, 仅检出钩虫 感染69例, 总感染率为3.60%。不同地区、 不同性别钩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不同年龄、 不同职业感染率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各县 (区) 幼儿园儿童均未检出蛲虫感染。结论 结论 鞭虫、 蛔虫和蛲虫防治措施效果显著, 钩虫感染率有上升趋 势。应加强钩虫病的防治。
    腹腔镜手术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
    张岚, 刘雄, 张华明, 王青山
    2014, 26(2):  230. 
    摘要 ( )   PDF (18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综合征 (门脉高压症) 合并胆囊结石的疗 效。方法 方法 分析2006年6月-2013年6月采用LC治疗的196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 料。结果 结果 本组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合并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54例, 合并急性结石性胆囊炎42例, Child A级160 例, B级36例。189例完成LC; 7例中转开腹, 其中腹腔、 胆囊周围黏连及胆囊三角解剖不清3例, 术中出血, 镜下止血困难4 例。196例全部治愈。结论 结论 LC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疗效良好。
    病例报道
    非洲输入性三日疟2例
    魏沨, 万正, 韩墨, 吴凯, 周水茂, 王重新
    2014, 26(2):  232. 
    摘要 ( )   PDF (12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2例非洲输入性三日疟的诊断、 调查、 治疗过程。
    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盲肠钩虫病1例
    程彬彬
    2014, 26(2):  234. 
    摘要 ( )   PDF (9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1例盲肠钩虫病, 患者以咳嗽、 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