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2-22
    特约专稿
    我国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的监测体系
    许静, 杨坤, 李石柱, 周晓农
    2014, 26(1):  1. 
    摘要 ( )   PDF (1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监测工作的回顾, 分析了当前血吸虫病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就我国 达到传播控制目标后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重点以及完善监测体系的需求进行了阐述。
    论著
    2009-2012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张云, 冯锡光, 董毅, 吴明寿, 熊孟韬, 邵宗体, 孙佳昱, 宋静
    2014, 26(1):  6. 
    摘要 ( )   PDF (17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云南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以来的防治效果, 为制定下一步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9-2012年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报表、 年报表, 以及有关螺情、 病情等资料, 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特点。结 结 果 果 全省各项血吸虫病疫情指标有所下降。2012年与2009年相比, 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下降了33.33%, 发现有病人村 减少55.56%; 家畜粪检阳性率下降了45.45%, 有病牛村减少42.25%; 实有钉螺面积下降13.58%, 活螺密度下降25.66%, 2012年未再查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云南省局部地区仍存在人畜血吸虫感染, 短期内难以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 标准。
    湖沼地区垸内沟渠有螺环境分类定级研究
    彭孝武, 荣先兵, 李明炎, 张华明, 刘恒武, 王加松, 刘雄, 张霞, 陈美, 崔彩霞, 董娟, 郭舒
    2014, 26(1):  9. 
    摘要 ( )   PDF (9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对湖沼地区垸内有螺环境进行分类定级, 以提高查螺工作效率, 实现有螺环境分类管理。方法 方法 选择湖 北省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江陵县廖堤村和熊堤村为试验村, 对其有螺环境按500 m为段进行分段, 采用系统抽样法, 以 50 m和10 m设框分别对两村进行调查。按是否发现感染性螺点、 有无野粪污染对有螺环境进行分类, 统计两村各类有螺 环境处数及面积。收集荆州市近5年来感染性螺点数据, 按钉螺平均密度对有螺环境进行分级, 探索有螺环境级别与感染 性螺点数和有螺框出现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果 荆州市近5年来共有1 967处感染性螺点, 有螺环境级别与有螺框出现率呈 正相关关系 (rs= 0.77,P<0.01), 有螺环境为5级时, 感染性螺点数构成比为3.1%, 有螺环境为2~3级, 感染性螺点数构成 比达56.3%。两试验村共有39处有螺环境, 1、 2、 3类环境分别为1、 18、 20 处, 面积分别为1 080、 51 640、 41 220 m2 。50 m设 框与10 m设框查出的有螺环境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4.667,P>0.05), 但后者查螺用时约为前者的3倍。结论 结论 对垸内有螺环境采用分类定级的查螺模式, 可掌握查灭螺重点。分段定框查螺可节省查螺时间和人力资源, 提高工作效 率, 同时也可掌握有螺环境的螺情分布现状, 从而有利于实现对垸内有螺环境分类管理。
    山东微山湖区子代钉螺壳形变异的研究
    缪峰, 刘新, 王利磊, 邓绪礼, 陈锡欣, 付兆义, 王用斌
    2014, 26(1):  13. 
    摘要 ( )   PDF (9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钉螺被人为迁移至南水北调山东受水区后其子代钉螺壳形变化特点。方法 方法 取微山湖区独山岛饲 养的钉螺, 以亲代钉螺107只为对照组, 同时测量子1代螺115只、 子2代螺107只, 收集螺体壳长 (L)、 壳宽 (W)、 壳口宽 (AW)、 壳口长 (AL)、 唇脊厚度 (LIT) 等数据, 并计数体螺旋纵肋数。结果 结果 子代钉螺LIT明显减少, 并随子代数增加呈递减 状态, 三代螺两两比较, LI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同时, 子代螺L和AL降低, W和AW增加, 壳口长与宽之积增加, 体螺旋纵肋数增加。结论 结论 微山湖子代钉螺的螺体变小、 螺壳变薄, 提示微山湖区非完全适宜钉螺孳生, 但是种群可以生 存多年。
    2005-2012年血吸虫病相关高被引论文分析
    莫金余, 邓瑶, 李健
    2014, 26(1):  16. 
    摘要 ( )   PDF (9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分析 2005-2012年血吸虫病相关高被引论文分布情况, 揭示国内血吸虫病研究热点, 为编辑制定选题组稿 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 检索发表于2005-2012年血吸虫病相关论文, 根据公式计算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 筛选出高被引论文, 对其发表时间、 类型、 作者及其机构、 被引频次和载文期刊、 基 金项目和研究方向等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 结果 共检索到血吸虫病文献3 639 篇, 其中高被引论343篇(被引频次≥ 8)。《中国 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刊载高被引论文数最多, 为155篇, 占45.19%。高被引论文的主要类型为论著(44.90%)、 综述 (12.54%)和特约专稿(6.12%), 其作者主要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7.33%)、 研究所 (22.67%) 和高等院校 (36.00%); 所获 基金项目以国家和省厅级为主, 平均基金论文比为 50.44%; 其研究方向包括流行病学与防治、 疫情分析、 疫苗、 免疫诊断、 免疫与感染等方面。结论 结论 我国血吸虫病相关高被引论文主要来自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研究所和高校, 研究热点主要 集中在流行病学与防治、 疫苗、 免疫学、 药物研究等方面, 相关期刊可根据上述作者群分布及研究热点开展选题和组稿, 以 提高其影响力。
    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地区单壳类软体动物分布调查
    李林瀚, 周艺彪, 郑盛邦, 伍劲屹, 宋秀霞, 何忠, 游加边, 蔡斌, 赵根明, 姜庆五
    2014, 26(1):  22. 
    摘要 ( )   PDF (40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地区单壳类软体动物的分布, 探索钉螺消亡的可能原因,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 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于2013年8月对钱粮湖、 建新、 君山公园地区进行水体单壳类软体动物调查, 对样本进行分 类鉴定后, 对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现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比较。 结果 结果 所收集样本初步鉴定为腹足纲3科6种:圆口螺科包括湖北钉螺, 豆螺科包括纹沼螺、 长角涵螺、 中华沼螺、 赤豆螺, 椎实螺科1种未鉴定到种, 暂定为萝卜螺。君山公园外洲水体共采集到单壳类软体动物4 553只, 其中钉螺1 264只; 建新 未采集到钉螺, 其余单壳类软体动物共计336只; 而钱粮湖仅采集到7只长角涵螺、 2只中华沼螺和1只纹沼螺。3个现场 螺类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66.225, P<0.01)。钱粮湖地区、 建新地区及君山公园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分别为 0.402 8、 0.718 6及0.678 8,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21 5、 1.431 3及1.199 9。结论 结论 钱粮湖地区钉螺消亡的同时, 其 他种类单壳类软体动物无论是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已十分稀少, 两者原因是否相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江苏省疟疾疫情预警系统的建立Ⅲ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应用于消除疟疾响应的效果
    王伟明, 周华云, 刘耀宝, 曹园园, 曹俊, 高琪
    2014, 26(1):  27. 
    摘要 ( )   PDF (10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全国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子系统疟疾预警系统的运行效果。方法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 统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子系统的疟疾预警信息, 对江苏省疟疾预警信号进行统计, 比较疟疾预警信息系统运行前后的3 d 内完成个案流调率。结果 结果 2012?09?01-2012?12?31, 江苏省共接收到来自疟疾预警系统的手机短信消息85条, 其中因重 卡删除8条, 县级疾控中心血片镜检复核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后排除15条, 确认疟疾病例62例。2012年7-12月全省3 d 内完成个案流调率分别为55.56%、 78.57%、 90.00%、 100%、 100%和100%, 7、 8、 9月及10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0.66,P < 0.05)。江苏省2012年7-12月的7 d内完成疫点调查与处置率均为100%。结论 结论 3 d内完成个案流调率与预警 手机短信有关联, 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子系统的疟疾预警信息能有效提高基层疾控中心对疟疾病例的响应速度, 对及时 核实和判断疟疾病例具有重要作用。
    2005-2012年上海市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朱民, 蔡黎
    2014, 26(1):  32. 
    摘要 ( )   PDF (1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上海市疟疾监测和疫情变化情况, 为评价和推进消除疟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 2005-2012年上海市疟疾监测年报、 疟疾疫情数据和人口资料, 分析该市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情况、 血检阳性率、 人群疟原 虫带虫率、 人群疟疾抗体水平, 以及传疟蚊媒的种群和密度等。结果 结果 2005-2012年, 上海市累计血检发热病人400 177人 次, 血检率为 0.36%, 各年份的血检率在0.15% ~ 0.83%, 其中2010年前的年血检率均低于0.20%, 之后血检率明显升高。8 年间共发现疟原虫阳性者604例, 血检阳性率为0.15%, 其中阳性者以2006-2008年为多, 2009年后逐年减少, 2012年仅有 26例, 2011年后的所有病例均为国外感染。各年份的血检阳性率从0.61%逐渐降低至0.03%。血检对象中本市居民占 79.02%, 而血检阳性者中外来流动人员占83.44%。8年期间主动病例筛查15 759人次, 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发现5例 疟原虫带虫者。对1 239 440人次的流动人员进行疟疾抗体检测, 阳性率为0.04%, 抗体阳性者均未查出疟原虫; 对7 065人 次的本地小学生进行疟疾抗体检测, 未发现抗体阳性者。2005-2011年开展蚊媒监测216点次, 在城区观察点未发现按蚊, 郊区观察点监测到按蚊蚊种为中华按蚊。按蚊叮人率季节高峰为7月底至8月底, 郊区、 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按蚊叮人率未 发现地区分布差异。结论 结论 上海市已全方位地开展了疟疾监测工作, 并已进入消除疟疾阶段, 今后的疟疾监测以有境外 疟疾流行病学史的人群为重点监测对象, 维持并提高二、 三级医疗机构的疟疾血检能力, 确保能及时、 准确发现疟疾病 例。
    淮南地区禽畜体内寄生人兽共患吸虫的种类
    李朝品, 孙恩涛, 朱玉霞, 田晔, 沈静, 湛孝东, 赵金红
    2014, 26(1):  38. 
    摘要 ( )   PDF (9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安徽省淮南地区禽畜体内寄生人兽共患吸虫的种类, 为防治人兽共患吸虫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从淮南市禽畜市场选购人兽共患吸虫的终宿主, 处死后取出内脏并解剖, 获取虫体, 制片鉴定, 同时检索整理有关淮南地 区禽畜体内寄生吸虫的文献。结果 结果 经分类、 鉴定和整理, 淮南地区禽畜体内寄生吸虫迄今共发现41种, 其中人兽共患吸 虫23种, 仅在禽畜体内寄生吸虫18种, 分属4目12科21属, 分别寄生于鸡、 鸭、 鹅、 猪、 黄牛、 水牛、 绵羊、 山羊和犬等9种终 宿主。结论 结论 淮南地区禽畜体内寄生人兽共患吸虫的种类较多, 引起人群人兽共患吸虫病传播与流行的危险较高, 应引 起高度重视。
    基于A1E3及B1C4单克隆抗体检测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ELISA法的建立及现场初步应用
    蔡玉春, 陈韶红, 田利光, 储言红, 卢艳, 陈木新, 艾琳, 周洋, 陈家旭
    2014, 26(1):  42. 
    摘要 ( )   PDF (21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建立基于A1E3及B1C4单克隆抗体检测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并对其 应用情况进行初步评价。 方法 方法 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和免疫印迹试验 (Western blot? ting) 对A1E3及B1C4单克隆抗体进行特性分析, 用ELISA 法测定B1C4、 A1E3单克隆抗体效价。采用棋盘格滴定法确定双 单抗夹心ELISA法检测循环抗原的最佳工作浓度。在最佳条件下, 分别检测20份急性血吸虫病病人血清、 46份慢性血吸 虫病病人血清及20份正常人血清, 评价其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用建立的双单抗夹心ELISA法和市售检测血吸虫循环抗 原的ELISA试剂盒检测湖北省江陵县IHA阳性血吸虫病病人血清72份, 以评估双单抗夹心ELISA法的检测效能。 结果 结果 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 纯化后的A1E3及B1C4在相对分子质量 (Mr ) 88 000和52 000处各有一条清晰重链, 在Mr 20 000处有一条相同的轻链, 且A1E3及B1C4可与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 及急性血吸虫病病人血清发生特异性反 应。B1C4单抗效价可达1∶105 , A1E3单抗效价可达1∶30 000。用B1C4、 A1E3双单抗夹心ELISA法检测急、 慢性血吸虫病 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6.9%, 检测20份正常人血清特异性为100%。双单抗夹心ELISA法及市售ELISA试剂盒 检测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45.8%及43.1%。 结论 结论 成功建立了基于A1E3及B1C4双单抗夹心ELISA法, 该 法检测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pcDNA3?HBsAg?p30?ROP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魏庆宽, 王英婷, 闫运琴, 肖婷, 李瑾, 徐超, 刘功振, 刘娟美, 仲维霞, 尹昆, 付斌, 闫歌, 黄炳成
    2014, 26(1):  46. 
    摘要 ( )   PDF (13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构建pcDNA3?HBsAg?p30?ROP2多基因重组表达载体, 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方法 根据重组体pcDNA3? p30?ROP2酶切位点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基因序列等因素设计合成引物, 扩增HBsAg目的基因片段, 再应用酶切、 连接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将HBsAg目的基因克隆至pcDNA3?p30?ROP2表达载体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初筛, 再采用 酶切、 测序等技术对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cDNA3?HBsAg?p30?ROP2进行鉴定。 结果 结果 PCR扩增出HBsAg基因片段, 构建 了pcDNA3?HBsAg?p30?ROP2多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R与酶切结果显示, 该基因片段大小均与理论值相符; 测序结果显 示该重组表达载体包含了p30?ROP2和HBsAg目的基因的完整序列。 结论 结论 成功构建了多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cDNA3? HBsAg?p30?ROP2, 为进一步研究多基因核酸疫苗奠定了基础。
    PvMSP1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和功能的影响
    高迎, 陶志勇, 夏惠, 杨文选, 陶莉, 方强, 买月琴
    2014, 26(1):  51. 
    摘要 ( )   PDF (18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间日疟原虫裂殖子主要蛋白1 (PvMSP1) 对树突状细胞 (DC) 分化成熟和功能的影响, 并探讨该蛋白通 过Toll样受体 (TLR) 通路活化DC的机制。方法 方法 选择不同剂量的PvMSP1 (1.0、 10.0、 100.0 μg/ml) 体外刺激人单核细胞来 源的DC,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C成熟性相关分子CD83、 CD86、 HLA?DR的表达变化; ELISA检测DC培养上清中IL?10、 IL?12 的表达水平; RT?PCR检测DC TLR4、 TLR9 mRNA的表达水平; MTT法检测DC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同时选择未 刺激的DC作为阴性对照组, LPS刺激的DC作为阳性对照组。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 结果 与未刺激组比 较, LPS诱导组CD83、 CD86、 HLA?DR的百分含量均增加, PvMSP1诱导组CD83、 CD86、 HLA?DR的表达也均升高 (P均 < 0.05); LPS诱导组IL?10、 IL?12的表达量明显增加 (P < 0.01), PvMSP1诱导组IL?10、 IL?12的表达量也均增加 (P均 < 0.05); LPS组DC TLR4 mRNA的表达增加 (P < 0.05), TLR9 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P > 0.05), PvMSP1诱导组DC TLR4 mRNA 的表达增加 (P < 0.01), TLR9 mRNA无明显变化 (P > 0.05); DC能够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结论 结论 PvMSP1具有促进DC 分化成熟的作用, 且经其诱导成熟的DC具备抗原递呈功能; PvMSP1可能经TLR4通路而非TLR9通路诱导DC成熟。
    短篇论著
    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疫情监测
    涂祖武, 黄希宝, 蔡顺祥, 范宏萍, 望开宇, 刘先国
    2014, 26(1):  56. 
    摘要 ( )   PDF (9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疫情动态。 方法 方法 2008-2012年在湖北省选择三峡库区和汉江流域血吸 虫病潜在流行区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 (IHA)、 Kato?Katz法或塑料杯顶管法调查当地居民、 流 动人口及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可疑环境开展钉螺调查, 并在三峡库区开展钉螺扩散调查。结果 结果 调查当地6~65岁 居民6 052人, IHA阳性72例, 阳性率为1.19%, 72例IHA阳性者Kato?Katz法检测均为阴性。检测流动人口5 004人, IHA 阳性68例, 阳性率为1.36%, 68例IHA阳性者Kato?Katz法检测均为阴性。钉螺调查287.07 hm2 , 未查获钉螺, 钉螺扩散及 可疑环境调查亦未发现钉螺。结论 结论 湖北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发现一定数量的IHA阳性者, 应继续加强监测。
    合溪水库血防工程对钉螺控制的效果评价
    许凤鸣, 章柳红, 陆红妹, 秦家胜, 曹为民, 谢广平
    2014, 26(1):  59. 
    摘要 ( )   PDF (9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合溪水库血防工程对钉螺控制的效果。方法 方法 在水库库尾区、 消落带、 上游集雨区、 坝址及下游等, 分别实施水渠硬化工程+主要水系拓宽+溢流坝工程、 填高复垦+库岸硬化护坡工程、 环境改造灭螺工程和综合治理。监测 水库血防工程建设前后螺情消长情况, 分析该工程对合溪水库不同区域的钉螺控制效果。结果 结果 水库建成蓄水并采取血 防工程措施后, 库底区、 坝址区域、 库区消落带、 库尾区及坝址下游等地原有钉螺全部消除, 已连续3年监测未发现钉螺; 上 游集雨区钉螺密度由2009年的0.620 4只/0.1 m2 降至2013年的0.113 2只/0.1 m2 , 但钉螺面积下降不明显。结论 结论 合溪水 库血防工程有效地防止了上游集雨区钉螺向库区扩散, 控制钉螺效果明显。
    丹阳市不同环境药物灭螺效果
    江涛, 朱涛, 王志坚, 王跃进, 王建明
    2014, 26(1):  62. 
    摘要 ( )   PDF (9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在有螺江滩、 河道、 渠道连续使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后的灭螺效果。方法 方法 选择丹阳市后巷镇北魏 江滩、 陵口镇肖梁河、 云阳镇老庙渠道作为研究现场, 采用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50 g/m2 和26%四聚杀螺胺 (2~4) g/m2 实施灭螺。综合利用历史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 评价连续应用灭螺药物后的效果。结果 结果 至2013年, 北魏江滩、 肖梁河、 老庙渠道钉螺面积较首次复现时分别下降了82.80%、 63.14%和70.00%, 钉螺面积与钉螺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r = 0.931、 0.975、 0.916, P均<0.05); 灭螺后活螺平均密度较首次复现时下降了92.34%、 87.91%和97.66%。灭螺后钉螺校正死亡率 与次年活螺平均密度均呈负相关(r = -0.998、 -0.999、 -0.970); 活螺密度下降率与次年活螺平均密度均呈负相关 (r = -0.997、 -0.998、 -0.868)。结论 结论 药物灭螺在压缩钉螺面积、 降低钉螺密度、 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等方面效果明显。
    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程度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吴一鸣, 徐晓菲, 乌文琳, 邬万新, 高树兴, 朱文军
    2014, 26(1):  65. 
    摘要 ( )   PDF (17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程度与肝纤维化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方法 以48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病 患者为研究对象, 行肝活检及B超影像学检查, 同时检测谷氨酰胺转肽酶 (GGT)、 碱性磷酸酶 (AKP)、 Ⅲ型前胶原 (PC?Ⅲ)、 Ⅳ型胶原 (Ⅳ?C)、 透明质酸 (HA) 及层粘连蛋白 (LN) 等肝纤维化生化指标。分别以肝活检病理结果和B超影像学检查确定 肝纤维化程度, 分析肝纤维化程度与上述肝纤维化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结果 肝活检病理检查确定的肝纤维化程度与 各生化指标之间无相关性; B超影像学检查确定的肝纤维化程度与GGT、 AKP、 LN和PC?Ⅲ之间有一定相关性, 与HA和Ⅳ? C呈显著相关。结论 结论 B超检查是一种较好的无创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检查方法, 结合肝纤维化生化指标能更好地反映 肝脏整体状况。
    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对伊蚊库蚊和按蚊幼虫毒效的实验观察
    李菊林, 朱国鼎, 周华云, 唐建霞, 曹俊
    2014, 26(1):  67. 
    摘要 ( )   PDF (10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研究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 (Bti) 可湿性粉剂对伊蚊、 库蚊和按蚊幼虫的毒杀效果。方法 方法 采用生物测定 法, 测定Bti可湿性粉剂对白纹伊蚊幼虫、 淡色库蚊幼虫和中华按蚊幼虫的毒杀效果, 计算半数致死浓度 (LC50 )。结果 结果 Bti 可湿性粉剂对Ⅲ龄白纹伊蚊幼虫、 淡色库蚊幼虫和中华按蚊幼虫的LC50 分别为0.104、 0.160 μg/ml和0.324 μg/ml, 效价 分别为0.125、 0.192 IU/ml和0.389 IU/ml; 连续接触中华按蚊Ⅲ龄幼虫 1、 2 d和 3 d的LC50分别为0.324、 0.092 μg/ml和0.032 μg/ml, 效价分别为0.389、 0.110 IU/ml和0.038 IU/ml; 对中华按蚊Ⅰ、 Ⅱ、 Ⅲ龄和Ⅳ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0.024、 0.137、 0.324 μg/ml和0.450 μg/ml, 效价分别为0.029、 0.164、 0.389 IU/ml和0.540 IU/ml。结论 结论 Bti对3种蚊虫幼虫均有较好的毒杀效 果, 但对伊蚊和库蚊幼虫效果更好, 且幼虫虫龄越小, 毒杀效果越好。
    金湖县土源性线虫病综合防治效果
    孙道宽, 张翠萍, 陈德珍, 李书梅, 李倩, 王全锋
    2014, 26(1):  69. 
    摘要 ( )   PDF (9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金湖县土源性线虫病综合防治效果, 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1995年起, 采取药物 驱虫、 健康教育、 改水改厕与环境整治等措施, 对土源性线虫病进行综合干预。通过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 卫生知识知 晓率和卫生行为正确率等指标评价综合防治效果。结果 结果 1995-2012年, 全县共完成驱虫服药646 437人次, 人均服药 2.48次。自来水受益率97.90%,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89%。居民卫生知识知晓率由1996年的54.05%上升至 95.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230.92, P<0.01), 卫生行为正确率由1996年的59.07%上升至96.40%,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χ2 =202.69, P<0.01)。2012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1.21%, 较1989年的62.57%下降了98.0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 016.92, P<0.01)。蛔虫、 钩虫、 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58%、 1.12%、 0, 较1989年分别下降了94.96%、 97.28%、 1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蛔 =129.50,χ2 钩 =544.62,χ2 鞭 =254.19, P均<0.01)。结论 结论 金湖县通过实施综合防治策略和 相关措施, 有效控制了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
    山东省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孔祥礼, 王用斌, 赵长磊, 张本光, 许艳, 卜秀芹, 陈锡欣, 刘新
    2014, 26(1):  72. 
    摘要 ( )   PDF (9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山东省疟疾流行区二类县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为制定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统一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山东省5个二类县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结果 共调查中小学 生1 884人, 疟疾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5.9%, 其中54.7%的学生知晓疟疾的传播途径, 31.5%的学生知道预防疟疾的有 效方法。不同疟疾流行区学生疟疾防治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172.245, P<0.01), 而不同性别、 不同学段学生疟 疾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3.064、 3.790, P均>0.05)。结论 结论 山东省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尚处于 较低水平, 应加强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力度。
    景洪市小街乡拉祜族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
    杜尊伟, 姜进勇, 李鸿斌, 陈然, 王学忠, 刀天友
    2014, 26(1):  75. 
    摘要 ( )   PDF (9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景洪市拉祜族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在景洪市小街乡曼先坦村抽 取3个自然村, 采用改良加藤法检测土源性线虫卵, 开展问卷调查并分析居民卫生行为和卫生习惯与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关 系。结果 结果 对289人进行粪检, 土源性线虫感染255例, 感染率为88.24%。其中钩虫感染210例, 感染率为72.26%; 蛔虫感 染154例, 感染率为53.29%; 鞭虫感染13例, 感染率为4.50%; 其他寄生虫感染16例, 感染率为5.54%。钩虫、 蛔虫和鞭虫轻 度感染者分别占90.48%、 97.40%和100%。结论 结论 景洪市拉祜族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极高, 但感染度低。应加强该地区 土源性线虫病的防治与监测。
    防治管理
    湖北省四湖地区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的做法与效果
    乐梅, 刘星媛
    2014, 26(1):  78. 
    摘要 ( )   PDF (9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北省四湖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湖地区9个县 (市、 区) 开展改水管粪、 以机代牛、 家畜圈养、 人畜化疗、 易感地带灭螺、 硬化沟渠等综合 防治措施的实施情况。对比实施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 结果 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新策略实施7年来, 四湖地区 三格式厕所、 沼气池及安全用水覆盖率分别为42.00%、 23.16%、 93.76%。硬化沟渠1 960条, 消灭钉螺面积1 378.42 hm2 。 接受血吸虫病防护知识教育 3 524 818人, 占总人口数的92.17%。采取主动防护措施预防血吸虫感染516 636 963人次, 人 群、 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24.42%、 38.38%。流行村数下降了4.77%, 有螺村数下降了7.05%, 有螺村占流 行村的比例为63.19%~66.21%, 钉螺面积下降了90.35%。晚期血吸虫病人数下降了5.55%, 病死率下降了1.24%, 急性血 吸虫感染率下降至0。一类和二类重度流行村减少至0, 三类村减少了10.22%, 四类村增加了66.38%, 五类村减少了 0.22%, 传播控制目标如期实现。结论 结论 在四湖地区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防治新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 疫情。
    常州市疟疾镜检人员现状调查
    谢轶青, 何明祯, 朱仕英, 邹永根, 陈弘
    2014, 26(1):  81. 
    摘要 ( )   PDF (1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常州市消除疟疾行动初期各级卫生机构疟疾镜检人员的现状, 为全市实现消除疟疾目标提供参考依 据。方法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 疟疾理论知识和镜检操作考试的形式, 对常州市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疟疾镜检 人员进行现状调查, 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果 共调查95名疟疾镜检人员, 其中大专、 本科及以上学历分别占 40.0%和45.3%; 从事检验工作年限1年以内的占18.9%, 2 ~ 5年的占40.0%, 6 ~ 10年的占18.9%, 10年以上的占22.1%; 上 一年度参加省 (市) 级、 区 (县) 级和单位内培训的人均次数分别为0.57、 0.59次和0.14次; 工作中有发现疟原虫经历的人数 占18.9%; 认为疟疾血检工作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占97.9%; 认为疟疾镜检工作增加工作负荷、 增加工作难度的分别占 57.9%和8.4%; 培训前后的疟疾相关知识平均正解率分别为72.5%和91.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14.3, P < 0.05); 疟 疾镜检操作考试平均分为25.3分 (满分50分), 及格 (≥ 30分) 率为58.9%。结论 结论 常州市医疗机构的疟疾镜检人员岗位培 训工作不到位, 工作经验相对薄弱, 需进一步加强培训, 以提高疟疾镜检的实际操作能力。
    综述
    血吸虫的寄生适应性研究及其应用价值
    陈兵, 文建凡
    2014, 26(1):  84. 
    摘要 ( )   PDF (9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吸虫的尾蚴和成虫能快速建立并长期维系与终末宿主的寄生关系, 源自于其对寄生生活方式的高度适应性。 本文概述了血吸虫寄生适应性多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简要介绍其因寄生性适应而进化出的功能基因在血吸虫病防治靶 标发掘方面以及其天然活性分子在多种应用方面的价值。
    分子遗传技术在血吸虫变异方面的研究进展
    郑苏月, 李飞
    2014, 26(1):  90. 
    摘要 ( )   PDF (17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研究血吸虫遗传变异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可用于血吸虫遗传变异分 析的分子技术主要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 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 (RAPD)、 微卫星锚定PCR (SSR?PCR)、 聚合 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SSCP) 等。本文主要就这些分子遗传技术在血吸虫变异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防治管理
    荆州市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的现场风险评估
    何亮才, 王加松, 荣先兵, 卢显辉, 赵耀升, 别文涛, 彭又新, 龚少雄
    2014, 26(1):  92. 
    摘要 ( )   PDF (9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了解影响荆州市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的风险因素, 为快速处置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全市6个县 (市、 区) 各抽查1个村, 每村调查3个环境。以村为单位, 现场抽样调查钉螺和野粪分布情况, 并进行风险分级评估。结 结 果 果 现场抽查活螺平均密度为0.43只/0.1 m2 , 有螺框出现率为9.1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现场野粪均为牛粪, 环境点野 粪阳性率为37.50% (3/8), 牛粪阳性率为8.11% (3/37)。居民点附近野粪阳性率为0, 沟渠和堤坡野粪阳性率分别为12.50% 和8.3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07, P>0.05)。结论 结论 牛仍是荆州市主要血吸虫病传染源, 是影响传播控制达标的主 要风险因素, 需加大对牛的控制力度。
    防治经验
    2012年余干县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黄兴华, 江海鸿, 詹智维, 方助俊
    2014, 26(1):  94. 
    摘要 ( )   PDF (8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掌握余干县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防治效果。 方法 方法 收集余干县2008-2012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分析血 吸虫病病情、 螺情变化趋势。 结果 结果 2008年后, 全县人群血吸虫感染率逐年下降, 现已呈现低感染状态, 连续5年未发现 急性感染病例。2012年, 仍有88个村耕牛感染率>1%, 感染性钉螺面积10 hm2 。 结论 结论 余干县要如期实现血吸虫病传播 控制目标, 必须加大力度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
    一种基于Google Earth的血吸虫病流行图制作方法
    汪为春, 詹惕, 朱应富
    2014, 26(1):  96. 
    摘要 ( )   PDF (16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利用Google Earth制作血吸虫病流行图, 提高血防资料管理水平。方法 方法 在Google Earth平台上, 通过添加 地标、 路径、 多边形、 图像叠加层等功能, 标注出血吸虫病流行图所需的各种要素。结果 结果 获得了市级血吸虫病流行区域 图、 乡 (镇) 钉螺分布图以及有螺环境示意图。结论 结论 基于Google Earth制作的血吸虫病流行图清晰直观、 操作简单, 适合基 层血防机构使用。
    利尿剂不同时间调整剂量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效果
    刘烈全, 张军, 田岳霄
    2014, 26(1):  99. 
    摘要 ( )   PDF (17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探讨利尿剂不同时间调整剂量对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方法 将80例腹水型晚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螺内酯和呋塞米, 首剂分别为100 mg/d和40 mg/d, 若疗效不佳, 按首剂量标准每4 d增量1次, 逐渐增量至最大剂量螺内酯400 mg/d和呋塞米160 mg/d; 对照组患者同样接受螺内酯和呋塞米, 首剂与观察组相同, 若疗效不佳时, 则按首剂量标准每7 d增量1次, 逐渐增量至与观察组相同的最大剂量。其他常规治疗2组相同。结果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体重减轻量为 (5.62±1.28)kg和 (5.42±1.37)kg, 平均起效时间为(3.84±2.36)d和 (4.65±2.86)d, 平均每日体重减轻量为 (0.41±0.16)kg和 (0.35±0.11)kg, 有效率为95.0%和92.5%, 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腹水从中度减至轻度所需时间观察组为 (10.70±3.01)d, 对照组为 (14.75±5.62)d (u= 3.876, P<0.01)。结论 结论 采用利尿剂治疗晚血腹水, 以4 d为1个周期调整剂量为宜。

    晚期血吸虫病脾切除加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出血的手术治疗
    王青山, 王家凤, 张广艳
    2014, 26(1):  101. 
    摘要 ( )   PDF (9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脾切除术加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出血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方法 2002年10 月-2011年10月, 采用左侧经胸食管切开曲张静脉缝扎加贲门周围血管再离断术 (部分患者加做胃底大弯侧部分切除术), 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再出血的患者。随访1~9年, 观察疗效。结果 结果 共手术治疗43例, 其 中择期手术27例, 急诊手术16例, 平均随访时间为6.8年, 止血率为100%。术后死亡1例, 死亡原因为从事重体力劳动后 再出血。2例解黑色柏油样大便, 均经保守治疗后消失。其余病例均恢复良好。结论 结论 左侧经胸食管切开曲张静脉缝扎 加贲门周围血管再离断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再出血, 效果满意。
    软肝丸长程治疗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疗效观察
    罗伏军, 姚作平, 杨素
    2014, 26(1):  103. 
    摘要 ( )   PDF (9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观察扶正化瘀药软肝丸长程治疗对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 (晚血) 的疗效。方法 方法 收集54例腹水型晚血患 者资料, 按是否服用软肝丸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 比较两组有效率、 腹水消退、 症状改善情况及血清白蛋白 (ALB) 和透明质 酸 (HA) 水平改善的情况。结果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2.59%, 对照组有效率为44.44%,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9、 12个月, 治疗组腹水阴性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7.78%和92.59%, 症状改善例数所占比例分别为92.59%和96.30%, 对照组腹水阴性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9.63%和37.00%, 症状改善例数所占比例分别为48.15%和51.85%;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 (P均<0.05)。治疗后9个月, 治疗组ALB和HA水平正常者分别占88.89%和59.26%, 对照组分别占40.74%和 14.81%,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 结论 软肝丸长程治疗腹水型晚血可改善临床症状, 控制腹水复发, 但 其更远期的疗效及复发率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阿苯达唑和三氯苯哒唑对人体大片形吸虫的驱虫效果比较
    方文, 陈凤, 刘宏坤, 杨琼, 杨琳
    2014, 26(1):  106. 
    摘要 ( )   PDF (12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比较阿苯达唑和三氯苯哒唑对人体大片形吸虫的驱虫效果。方法 方法 第1例患者口服阿苯达唑200 mg, 1日 2次, 连服5 d, 另1例患者每日顿服三氯苯哒唑片剂10 mg/kg, 连服2 d。收集2例患者服药后第1、 2、 5天的全量粪便 (共3 份), 以及第2例患者服药前和服药期间的全量粪便 (共7份), 采用尼龙袋集卵法收集虫卵, 并置于28 ℃水浴箱中孵化。结 结 果 果 第1例患者口服阿苯达唑后的第1、 2、 5天粪便中均检出片形吸虫卵, 经28 ℃水浴箱孵化, 持续观察25 d, 未见毛蚴孵 出, 也未见虫卵发育的迹象, 同时患者体温波动在37.4 ~ 38.3 ℃之间, 仍感腹痛。另1例患者在服用三氯苯哒唑前和服药 期间以及结束后第1天的粪便中检出虫卵, 服药结束后的第2、 5天粪便中未检出虫卵。服药前及期间排出的虫卵经28 ℃ 水浴箱孵化至第13天孵化出毛蚴; 而服药结束后第1天的虫卵持续观察25 d未见毛蚴孵出, 也未见虫卵发育的迹象, 同时 患者在服药结束后第4天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结论 结论 阿苯达唑对大片形吸虫成虫短期内无明显的杀虫作用, 但可明显 影响虫卵的发育, 致使虫卵不能孵化出毛蚴; 三氯苯哒唑对人体大片形吸虫成虫和虫卵可能均有杀灭作用, 具有疗效好, 疗程短, 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特点。
    3种方法检测弓形虫IgG抗体的效能
    杨亚晓, 陈玉昆, 魏世锦, 宋任浩
    2014, 26(1):  109. 
    摘要 ( )   PDF (9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的检验方法对弓形虫IgG抗体的检测效能, 并进行分析。方法 方法 采用临床上常用的金标法、 间接血凝试验 (IHA)、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对304份血清标本进行弓形虫IgG抗体平行检测, 比较各检测方法的敏 感性、 特异性和Youden指数。结果 结果 金标法、 IHA、 ELISA这3种方法对弓形虫IgG抗体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5.5%、 89.8% 和91.9%, 三者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12, P > 0.05); 特异性分别是92.4%、 96.6%和97.5%,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χ2 =4.06, P > 0.05)。ELISA法的检测效率和Youden指数分别为94.1%和0.89, 高于IHA法和金标法。结论 结论 ELISA法检 测弓形虫IgG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可自动化, 适合于大规模的弓形虫IgG抗体筛查。
    病例报道
    埃及血吸虫病误诊为泌尿系统感染1例
    柴志武, 徐乾成, 徐春梅
    2014, 26(1):  111. 
    摘要 ( )   PDF (9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埃及血吸虫病误诊为泌尿系统感染1例, 提示在诊治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的援非归国人员时, 应结合流 行病学资料, 避免误诊。